清明的所有古诗范文

时间:2023-03-15 18:12: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清明的所有古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清明的所有古诗

篇1

清明节的来历

清明是我国的传统佳节,它处在每年公历4月5日前后,正是春暖花开,桃红柳绿时节,所以古诗里有:“佳节清明桃李笑”的描写。清明两字,早在大禹庆贺治水胜利时就出现了,即水患平息,浊流清明之意。清明扫墓始自秦代,到了唐中叶朝廷才定为制度令民间施行,宋明清之时才日益盛行。清明节扫墓与春秋时寒食节的习俗相似,且两者只隔一天,所以唐代以后寒食节就合并在清明节同一天举行。不过寒食节的一些特殊活动,有些地区还保持下来,如门前插柳或植树等。现代莆仙人扫墓,多数保持传统的做法。家家户户做红龟或红团、面包,煎菜饼、插柳、栽树……人人理头发,穿新衣等,以每家或以每家有关同系统的人,备办丰厚的礼物,带着扫墓的工具,由长老率领,男女老少都到墓场去扫祭;先锄草,劈荆斩棘,后整理墓场,修理墓围,然后挑上红龟,饭菜等祭品,点香烧纸(钱),由长者主祭,晚辈随着行礼同祭,表示对祖宗的孝敬。有些新墓,主妇祭扫时还会有流泪啼哭状。这在古代就盛行了,很多古诗都作过描述,如宋代高王圭的《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清明日》一诗里写道:“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就是描写清明扫墓的情景。莆仙扫墓时在墓头和土地(公)牌上还必须压住一份四五寸长,两寸宽的红纸条(红白纸三、四张相迭剪成的),表示此墓有主人,有后代,否则就是无后代,无人管之墓。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事物的变化,传统的作法,也有所革新,如有些地区原来墓葬改为火葬。那么清明祭扫就必须到骨灰盒安置的殡仪馆或

安置所在地去祭扫、行清明节应行之礼。一些工厂、矿区企事业、机关单位、学校等对革命烈士很敬仰和热爱,往往也在清明节或前数天,负责人带领本单位成员到烈士陵墓去瞻仰或送花圈,表示要继承和发扬烈士的精神,把事业或学习搞得更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好。清明时节正是阳春大好时光,万木吐绿,百花盛开,欣欣向荣,人们还可以利用这时机去春游(也叫踏青),观赏大自然的风光。

篇2

2、祭祖。感谢先祖的庇佑,在今年得了一个好的收成。重阳节的祭祖,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并称中国四大祭祖节日。

3、敬老。2013年正式实施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规定,每年农历九月九日为老年节,201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4、晒秋。重阳节是最好的赏秋日子,很多的农村还保留在这一天在自家房前屋后挂晒农作物。

5、赏菊。是长寿之花,重阳节又称为节。此时遍地黄,一眼望去,黄橙橙一片,很是赏心悦目。

篇3

清明节的传统习俗传统习俗一:扫墓祭祖

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风俗传统。就是到了今天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传统习俗二: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传统习俗三: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传统习俗四:射柳

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据明朝人的记载,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

传统习俗五:斗鸡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我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上也参加斗鸡。如唐玄宗最喜斗鸡。

传统习俗六:蚕花会

“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行,绝大多数在船上进行,极具水乡特色。

传统习俗七: 拔河

早期叫“牵钩”“钩强”,唐朝始叫“拔河”。它发明于春秋后期,开始盛行于军中,后来流传于民间。唐玄宗时曾在清明节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从那时起,拔河成为清明习俗的一部分。

传统习俗八:踏青

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传统习俗九: 放风筝

清明放风筝是普遍流行的习俗。在古人那里,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而且是一种巫术行为:他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传统习俗十: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做“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清明节习俗起源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寒食节的正确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两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日。

在墓前祭祖扫墓,这个习俗在中国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时对墓葬就十分重视。东周战国时代《孟子· 齐人篇》也曾提及一个为人所耻笑的齐国人,常到东郭坟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见战国时代扫墓之风气十分盛行。到了唐玄宗时,下诏定寒食扫墓为当时“五礼” 之一,因此每逢清明节来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皆得父母丘墓。”(柳宗元《与许京兆书》)扫墓遂成为社会重要风俗。《汉书.严延年传》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就中国人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发达、强固来看,严延年的举动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后世把上古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五礼之中:“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得到官方的认可,墓祭之风必然大盛。

关于清明节的古诗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途中寒食

(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闾门即事

(唐)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阮郎归》南国春半踏青时

(唐)欧阳修

南国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

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

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

秋千慵困解罗衣,画梁双燕栖。

清明后登城眺望

(唐)刘长卿

风景清明后,云山睥睨前。

百花如旧日,万井出新烟。

草色无空地,江流合远天。

长安在何处,遥指夕阳边。

清明日曲江怀友

(唐)罗隐

君与田苏即旧游,我于交分亦绸缪。

二年隔绝黄泉下,尽日悲凉曲水头。

鸥鸟似能齐物理,杏花疑欲伴人愁。

寡妻稚子应寒食,遥望江陵一泪流。

清明即事

(唐)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清明

(唐)孙昌胤

清明暮春里,怅望北山陲。

燧火开新焰,桐花发故枝。

沈冥惭岁物,欢宴阻朋知。

不及林间鸟,迁乔并羽仪。

清明日忆诸弟

(唐)韦应物

冷食方多病,开襟一忻然。

终令思故郡,烟火满晴川。

杏粥犹堪食,榆羹已稍煎。

唯恨乖亲燕,坐度此芳年。

长安清明

(唐)韦庄

蚤是伤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

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

游人记得承平事,暗喜风光似昔年。

清明日

(唐)温庭筠

清娥画扇中,春树郁金红。

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

马骄偏避幰,鸡骇乍开笼。

柘弹何人发,黄鹂隔故宫。

同锦州胡郎中清明日对雨西亭宴

(唐)张籍

郡内开新火,高斋雨气清。

惜花邀客赏,劝酒促歌声。

共醉移芳席,留欢闭暮城。

政闲方宴语,琴筑任遥情。

清明日自西午桥至瓜岩村有怀

(唐)张继

晚霁龙门雨,春生汝穴风。

鸟啼官路静,花发毁垣空。

鸣玉惭时辈,垂丝学老翁。

旧游人不见,惆怅洛城东。

江南清明

(唐)郑准

吴山楚驿四年中,一见清明一改容。

篇4

中国的传统节日不仅活动形式多样,而且内容丰富多彩,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些传统节日给我们带来了快乐和幸福,我们既要记住它们,又要加强学习,大力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并永远继承下去。

【赏读一】

清 明

杜 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②。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③杏花村④。

【注释】

①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4月的4、5或6日。

②欲断魂:指心里忧郁愁苦,就像失魂落魄一样。

③遥指:指向远处。

④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

【赏析】

清明节,传统有与亲友结伴踏青、祭祖扫墓的习俗。可是诗中的“行人”却独自在他乡的旅途上,心中的感受是孤独、凄凉的,再加上春雨绵绵不绝,更增添了“行人”莫名的烦乱和惆怅,情绪低落到极致。然而“行人”不甘沉湎在孤苦忧愁之中,赶快打听哪儿有喝酒的地方,让自己能置身于人和酒的热流之中。于是,春雨中的牧童便指点出那远处的一片杏花林。古诗的结句使人感到悠远而有诗意又显得非常清新、明快。

【赏读二】

过年

丰子恺

我幼时不知道阳历,只知道阴历。到了十二月十五,过年的空气开始浓重起来了。我们染坊店里三个染匠司务全是绍兴人,十二月十六日要回乡。十五日,店里办一桌酒,替他们送行。这是提早举办的年酒。商店旧例,年酒席上的一只全鸡,摆法大有道理:鸡头向着谁,谁要免职。所以上菜的时候,要特别当心。但我家的店规模很小,店里三个人,作场里三个人,一共只有六个人,这六个人极少有变动,所以这种顾虑极少。但母亲还是当心,上菜时关照仆人,必须把鸡头向着空位。

腊月二十三日晚上送灶。

二十三送灶之后,家中就忙着打年糕。这糯米年糕又大又韧,自己不会打,必须请一个男工来帮忙。

二十七夜过年,是个盛典。白天忙着烧祭品:猪头、全鸡、大鱼、大肉,都是装大盘子的。吃过夜饭之后,把两张八仙桌接起来,上面供设“六神牌”,前面围着大红桌帷,摆着巨大的锡制的香炉蜡台。桌上供着许多祭品,两旁围着年糕。

绝大多数人家二十七夜过年。所以这晚上商店都开门,直到后半夜送神后才关门。我们约伴出门散步,买花炮。花炮种类繁多,我们所买的,不是两响头的炮仗和劈劈啪啪的鞭炮,而是雪炮、流星、金转银盘、水老鼠、万花筒等好看的花炮。

年底这一天,是准备通夜不眠的。店里早已摆出风灯,插上岁烛。吃年底夜饭时,把所有的碗筷都拿出来,预祝来年人丁兴旺。吃饭碗数,不可成单,必须成双。如果吃三碗,必须再盛一次,哪怕盛一点点也好,总之要凑成双数。吃饭时母亲分送压岁钱,我得的记得是四角,用红纸包好。我全部用以买花炮。吃过年夜饭,还有一出滑稽戏呢。此时笑声、喊声充满了一堂。过年的欢乐空气更加浓重了。

正月十五,在古代是一个元宵佳节,然而赛灯之事,久已废止,只有市上卖些兔子灯、蝴蝶灯等,聊以应名而已。二十日,染匠司务下来,各店照常开门做生意,学堂也开学。 (有删改)

篇5

1.通过搜集有关资料,开阔视野,并锻炼整理资料的能力。

2.阅读写雨的古诗词,体味“情景交融”的意境。

3.丰富学生的心灵感悟,引导他们体验大自然的韵味和生活的真味。

二、课前准备

因是跨区域借班上课,为了让学生的活动顺利展开,课前师生通过邮件与QQ进行交流,分两个阶段布置活动要求:

第一阶段:一星期的时间,学生搜集带有喜悦、愁苦、淡雅等心境的写雨的古诗词,写一段赏析文字;写一段雨的故事。第二阶段:一星期时间,全班按所搜集的古诗词蕴含相似的心境分成若干组,在组长带领下进行展示活动设计。

三、上课过程

导入:今天,雨为了给我们助兴,也从空中赶来了呢。雨,一串美妙的音符,一个空透的精灵。它多情婉约,最易触动心灵深处,引起感情上的共鸣。中国诗从襁褓时代就已经歌咏“雨”了,殷代的卜辞云:“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到了《诗经》里,远戍的征人不断唱着“我来自东,零雨其鳌薄敖裎依此迹雨雪霏霏”的句子。唐宋诗词中,“雨”更是随处可见。难怪有人说:“不懂得雨之美,就跟中国诗整个的无缘了。”课前我们阅读了许多写雨景、抒雨情的古诗词,诗人常常会借雨诉说怎样的情感呢?我们来听听各个小组的发现。

读一读雨的韵味

第一组展示主题:喜悦

生1:雨在诗词歌赋中占有很大的地位,它倾注了诗人们的情感,它也在向我们诉说。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这是我们从小到大所熟知的一首诗。在作者看来,春雨体贴人意,知晓时节,在人们急需的时候飘然而至,催发生机,在雨中寄托喜悦之情。

生2: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曾几《大雨苗苏,喜而有作》)久旱逢雨,欣喜若狂。连衣服湿了也顾不得,可见诗人喜雨之情。

生3: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透过雨丝遥望草色,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觉得快乐、新鲜、活泼、清香,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生4: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秦观《春日》)轻雷响过,春雨淅沥而下。雨后初晴,阳光在刚刚被雨洗过的碧瓦间浮动。

生1: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虽然“黑云翻墨”和“白雨跳珠”形象地写出了天气骤然变化时的紧张气氛,但也让我们更深切地感受到了作者舟中赏雨的喜悦。

师:很显然,我们从这组诗歌中感受到了雨诉说着一种共同的情感――喜悦。

喜雨往往与滋润万物、唤起勃勃生机联系在一起。这里有及时雨,有轻柔的雨,也有珍珠般活蹦乱跳的雨。这些诗句清新可爱,展示着生命的律动,给人以。我们从中可以读出生命的光泽和人生的生机与希望。

第二组展示主题:愁苦

生1:我们小组发现了很多写愁情的雨的诗句,雨的意象更常见的不是表现欢乐、喜悦,而是抒写愁闷、痛苦的寄托。请看: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浣溪沙》)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

生2:这三首诗蕴含的都是落寞孤凄之情,而无边的雨丝正像是他们心中结成的愁网。虽则情感相似,但表现手法却不尽相同。

生1:第一首从视觉上点出愁,第二首连用了三个比喻表现愁,第三首从听觉上描摹愁。

师:《青玉案》是贺铸的闻名之作,三个比喻都非常精彩,其中把满天的梅雨和愁联系起来,真正把愁写绝了,他还因此得了一个外号“贺梅子”。同样是落寞孤凄之情,李清照的愁又要来得更深痛些,细雨与“黄昏”“点点滴滴”联系到一起,如泣如诉,敲击、震颤着作者的心扉,国破家亡,天涯沦落的苦悲,经由一滴滴、一声声的雨悄然诉说着。

生3:接下来的三句古诗大家都非常熟悉,请大家跟着我们来接读好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生1:上面的这些诗句都是描写愁的,但是,其中有一句似乎与众不同,似乎有欣喜的意思,请大家找找它是哪一句呢?

其他组回答: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生4:其实,当时陆游已经62岁,重新被起用,却是个无用的闲职。诗歌后面写到当时他每天以作书品茶度日,看似悠闲,可是国家正是多事之秋,而诗人却在消磨时光,真是无聊而可悲!这明媚的春光与诗人的惆怅构成了鲜明对照。品味“一夜”两字,不正暗示了诗人一夜未睡,国事家愁伴着雨声涌上了心头吗?

生2:陆游素来有为国家作一番轰轰烈烈事业的宏愿,我们这学期学过他的一首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在风雨交加的夜晚,诗人睡梦中仿佛正在战场上激烈拼杀。这两句诗是?――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生5: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王昌龄的“寒雨连江夜入吴”这是大家十分熟悉的诗句了,因着游子的思亲和送别朋友的惆怅,雨成了诗人寄托愁思的最好载体。

师:这个小组在“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中读出愁情,原来这样明媚的春光之后,饱含的却是诗人壮志难酬的绵绵惆怅,这种惆怅跟另一个雨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情感是一脉相承的。

师:倘若要从所有的感伤意象中拈出一个最优美、最典型的形象,那就是雨。中国山水诗中的雨世界,俨然就是无边丝雨织成的愁世界。写雨中的风景实际上是写人的心境。雨的迷蒙表示着生命的某种缺憾,某种惆怅。雨成为古代诗人表现心情、心境的一个稳定的意象,不管天是否下雨,只要心情苦闷,那就让诗下雨吧!雨是冰凉的,诗是悲凉的,情是凄凉的。

第三组展示主题:世事苍茫

生1:我们小组只找了一首诗歌,但这首歌淋漓尽致地体现出诗人一生的悲欢离合、坎坎坷坷和颠沛流离的生活。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每句在领读同学读完前四字的时候,其他同学开始从头开始读,形成回环往复。

师:我来采访一下,这么精彩的朗诵,是谁设计的?(生2说:我设计的。)

师:老师听到你们前面回环往复的朗诵中,把三个时间词突出来了,有什么用意?

生2:算是诗人的人生总结吧,诗人在静静听雨滴落在大地的声音时,回忆他少年、中年、晚年三个人生阶段。

师:最后大家齐读的三句又是为了突出什么呢?

生2:诗人看似豁达,实则痛苦,有什么东西放不下却无奈、无能为力而感到一种淡淡的愁悲。

师:从哪里看出了放不下?

生3:从“一任”里看出来的。

师:“一任”好像挺通达的啊?

生3:如果他放得下的话,就不可能注意听雨声,而现在却整整听了一夜。可见“一任”只是看似放下。

师:同样是在“风又飘飘,雨又萧萧”的日子,蒋捷曾经写过“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的句子来描述时光的飞逝。岁月匆匆,转眼已是人生暮年,人生如梦,往事如烟,风雨之中细追寻,淅沥不断的雨声点点滴滴敲打着词人的心扉,他最终在隐退生活中发出了看似通达实则痛苦的慨叹。他听的不是雨,是寂寞,他写的也不是雨,是自己凄风苦雨的一生。这让人嗟叹的岁月啊!

第四组展示主题:清新旷达

该组展示的形式是进行组内竞争。

生1:知道对方队员各个才高八斗,今天我们找了一些有关雨的诗句想考考你们含义。

生2:考就考,谁怕谁。

生1:对方请听题:“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生3:刚刚下过雨,山里的空气真好,如晚来的秋天。渲染天高云淡的秋天,万物空灵。

生4:下面轮到我们出题了:“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生5:天刚下雨,云还未布满天空,星星稀稀落落,几滴雨滴落。乡间夜归的乐趣在词人的笔下呈现,也可以读到词人的悠闲与从容心境。

生6:谁来接招。“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生2:这是词人在半路遇雨的状态。但从“谁怕”“任平生”的词语看,可以看出词人对所遇事物等闲视的心情。

生3:最后一题了。“柴门对急雨,壮观满空山。春发苍茫内,鸟鸣竹篁间。儿童笑老子,衣湿不知还。”

生1:“急雨”中感觉“壮观”,淋着雨不知回家。这正是诗人洒脱的情怀的真实表现。

生2:嗨,看来打了个平手。

师:这组同学的考题诗句中的雨有一个共同特点,大家发现了没有?――空灵、旷达。

“一蓑烟雨任平生”,老师很喜欢这句诗。苏轼说,我没有什么身外之物,下雨也只要有一件蓑衣就行了。燕子很轻盈才能飞得很敏捷。人只有不被荣辱得失所累,才能领悟“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快乐。好个潇洒东坡。

悟一悟雨的意境

师:雨中有欣喜,雨中有愁苦,雨中有哀怨,雨中有洒脱。“雨”俨然成了“心雨”,借雨承载着诗人的某种情怀,体现出中国诗人那一份天然的敏感。让我们用丰富的想象和灵动的笔,与诗人的心灵更靠近些吧。请大家也选择一句你印象最深刻的雨诗,仿照老师的例子,来悟一悟雨的意境。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那急雨中自由飘荡的船儿啊,你装的是诗人那颗无拘无束的心吧。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那秋池中贮满的滂沱夜雨啊,你分明是诗人无限思念的感情波涛。

生写。

生1:“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那夜空中缓缓降落的春雨,你寄托的是诗人奉献的情怀。

生2:“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春天将尽的时候降临的雨啊,你勾起的是李煜无限的亡国之痛吧。

生3:我找的是纳兰容若的“相逢不语,一朵芙蓉着秋雨”,那轻柔与高洁的芙蓉之上点点滴滴的秋雨,你勾勒的是诗人相逢无须言语的恬静心境吧。

生4:“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那纷纷扬扬的飞花细雨啊,你们纷飞的是诗人心中淋漓不绝、洋洋洒洒的愁思吧。

生5:“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那欢欣跳跃的雨珠啊,你跳腾的是诗人闲适喜悦的心啊。

师:刚才我们通过自己的体悟,走入了一幅幅雨的意境中。中华民族好静,静观万物,默察于心,因而对自然物象有了更丰富更细腻的情感体验和感受。在浩瀚的中国古典诗词中,雨意象以它独特的韵味,已经,而且将来也必将唏嘘陶冶、熏染我们的精神乃至灵魂。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字字都在诉说着雨与中华民族的渊源。

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淅沥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

雨打在树上和瓦上,韵律都清脆可听。尤其是铿铿敲在屋瓦上,那古老的音乐,属于中国……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篇6

这说明,如果没有对作品的透彻领悟,便不可能有真正的鉴赏。“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歌德的名言一语道破了古诗词鉴赏的真谛。

从宏观来讲,古诗词专题的考查,可能会从以下几个方向命题:

1.对于唐、宋、元三代作品的考查,要引起重视。就文学水平而言,在唐、宋、元三代期间,古诗词达到了一个顶峰,也创造了后人无法企及的成就,其中的典型作品,代表性的作家,虽然经历了千考万考的淘漉,但依然要引起我们大家的重视。

2.对于“非顶级诗人”以及他们的作品,要引起重视。所谓“顶级诗人”与“非顶级诗人”是相对而言的。一般而言,它是相对于出现在学生阅读视野中的频率以及学生对他们的熟悉程度而言的。

从微观上来讲,还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对关键词语的考查。对关键词语的考查又称为“炼字”题,有两种考查形式,一是指定分析某个句子中的某个词,要求分析其表达作用。二是要求考生指出某个句子中哪个词最具表现力,并对其作用进行赏析。从考查形式上看,单纯考查对关键词的语义理解的题目很少,它一般是与表达手法、表达技巧、思想情感等结合在一起综合考查的,这就要求我们具有借助一字(词)领悟全篇的能力,具有透过一字(词)弄清作者所采用的表现手法、表达技巧、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2.对意象赏析的考查。意象是组成作品的重要元素,诗歌正是通过意象来表达作者的人生志趣、价值情感和思想取向的,所以只有把握作者选取某意象的意图,弄清楚作者在某一意象上的寄寓,才能清晰地看到意象的价值,进而能够准确地领悟作品的意境,领会整首诗的价值。

3.对景情关系的考查。对写景诗而言,景情关系是最为重要的关系。作者通过状写景物传达情感,景物色调的晦与明、阴与暗,景物状态的动与静,景物现状的宏大与纤细,景物距离上的远与近等,都与诗人的情感取向有着直接的关联。因此,在古诗词鉴赏中,历来重视对景情关系的考查,或着眼于整体设题,或立足于局部设题,或从意趣方面设题,或从写景特点上设题,灵活有致,给人以新颖的感觉。

4.对思想情感的考查。作者写作的最终目的是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阅读鉴赏正是要通过作者笔下的景物看作者究竟要表达什么,并从中获得情感上的体验与审美上的愉悦。考试命题极为重视这样的题目,千变万化,不离其宗,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5.对手法及语言的考查。作者写景、叙事、状物需要借助一定的表现手法,仔细品味这样的手法同样能让鉴赏者获得美的享受。手法技巧、思想情感等离不开语言,对语言的赏析,在艺术层面上考察诗歌,能够检验出学生感悟语言的能力。

我们应当从三个方面加强自己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1.多读。刘勰说得好:“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鉴赏古诗词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如语言文字知识、古诗词技巧知识、作家作品知识以及必备的社会科学知识等。所有这些,只有靠广泛阅读才能获得。古人也说:“好诗不厌百回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都强调了多读的重要性。

2.多赏。要多看名家赏析的文章,或优秀的鉴赏名篇。只要带着分析、批判的眼光去看,对提高自己的古诗词鉴赏能力是有很大帮助的。

3.多练。清代的唐彪曾经说过:“读书而无评注,即偶能窥其微妙,日后终至茫然,故评注不可以已也。”因此,每次阅读古诗词时,若能自己坚持写一些眉批、夹批和总评之类的评语,对于训练思维,提高鉴赏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一、考查语言

易:解说语言的表层含义

难:分析语言的深层含义

1.炼字型

一般提问:这首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为什么?

变式提问: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答题步骤:指出该字,解释该字的含义(表层、深层),描述该字所在诗句的景象,揭示作者传达的深层情感,评价其表达效果(突出了……作用)。

答题套路:某字在诗中的意思是(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的情景,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

2.一词统领全诗型

一般提问: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答题步骤:该词对表达感情、突出主旨的作用(内容上);该词在结构上、表达效果上的作用(形式上)。

3.分析语言特色

一般提问: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变式提问: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点明语言特色(明确、简练);结合相关诗句分析(具体);分析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具体)。

答题套路:这首诗的语言特点是( ),如( ),这种风格很好地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

小结:检测语言时,先解说表层含义,即从字面意义入手,描述该字所在诗句表现的景象;再分析深层含义,即揭示作者传达的深层情感,突出主旨;最后评价以上形式所具有的作用,也就是表达效果。答题时依序答出,避免遗漏;依据诗作具体情况适当减少项目,不牵强附会,强加于“诗”。

二、考查意象

易:确认意象的特点

难:分析意象的寓意(分析意境型)

一般提问: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变式提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题步骤:描绘诗中的画面,概括氛围特点(准确),分析思想感情(具体)。

答题套路:这首诗描绘了一幅( )的画面,营造了一种( )的氛围,从而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心情,心境)。

三、考查内容和情感

易:检测层次内容

一般提问:这首诗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答题步骤:指出具体是几个层次;分别解析层次内容。

难:检测中心意思(分析全诗情感)

一般提问:这首诗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变式提问: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你觉得呢?请说出理由。

答题步骤:表述自己的观点(明确),用原诗句证明此观点(具体)。

答题套路:我认为( ),原因是( )(从原诗中找到理由并分条陈述)。

四、考查表达手法

易:识断表达手法

难:识断并分析表达技巧

一般提问: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变式提问: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作者是如何抒发自己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具体诗句,加以阐释;分析表达效果。

答题套路:首诗用了( )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修辞手法),如( ),从而突出了(强调了,更有效地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心情,心境)。

五、特别注意:以对比鉴赏的形式考查

易:有明确提示的比较

难:无明确提示的比较

一般提问:对两首诗或词进行内容与主题、方法等方面的对比;或者与学过的课文诗句的对比。

变式提问:请说出两首诗词在某方面的相同点或不同点。

答题步骤:确认问题的角度或找出相关的比较点;结合原诗中具体语句分别进行分析,分条做答。

菩萨蛮

韦 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①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②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注]①合:该。②垆(lú)边:指酒家。垆,旧时酒店前放酒瓮的土台子。

赏析

这首词直写江南之美,曲写对家乡的思恋。首句说“人人尽说江南好”,“我”呢?没说。这一点只要与白居易的《忆江南》中的“江南好,风景旧曾谙”一比较,就很容易察觉韦庄的内心之思。这江南的美是印在白居易的内心深处的,而韦庄只是听他人说的罢了。次句“游人只合江南老”,这游人是谁呢?当然包含作者在内了。“只合”含有无限凄怆,意谓天下丧乱,游人漂泊,虽有乡不得还,虽有家不得归,唯有羁滞江南,以待终老。以下几句,直接夸赞江南之美。“春水碧于天”极写江南的景色之美;“画船听雨眠”写江南生活之美;“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写江南人之美。不过,江南是美,可那毕竟不是我的家乡啊。结尾两句“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急转直下,哀伤之情,感人肺腑。江南纵然美好,那不是“我”的久留之地,“我”的心依然属于故乡。然而,现在是有家不能归,即便回家,那离乱的惨景,也会让人柔肠寸断。

就表达技巧方面说,这首诗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如写江南之美的“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运用了衬托的手法,如正面极力赞颂江南之美,实则衬托了作者滞留他乡内心之苦及对家乡的思念,还有对家乡遭受战乱后荒凉惨状的哀伤。在修辞方面有比喻,如“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从人物形象描写方面说,有两个比喻,一是江南的美女,二是作者。

孤 桐

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明时思解愠①,愿斫五弦琴②。

[注]①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愠,疾苦、怨愤。②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据《孔子家语》记载: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薰(温暖)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另据《后汉书·蔡邕传》记载,吴地人用桐木烧火做饭,蔡邕从火里抢出一根桐木,用它做了一把琴,因琴尾部的木材被烧焦,故称焦尾琴,琴声特别优美。

赏析

这是一首典型的托物言志诗。作者通过对根深叶茂、孤高挺直的孤桐的赞颂,表现了自己正直不屈、磨难越多斗志越坚的品格,也表达了报效明主的决心和献身精神。

首联描写了孤桐的茂密和孤高。这种特质虽是外在的,但它是与生俱来的,是不可改变的。为颔联和颈联的描写打下了基础。

颔联由外在的描写过渡到对其内在品质的揭示,突出了孤桐岿然屹立,伟岸不屈,虚心汲取的品性。“虚心”一语双关,既是孤桐内心空通的真实写照,也是自我品性的表白。

颈联继续刻画孤桐的本性,老当益壮,无所畏惧。岁月的磨炼更能彰显它的坚强,骄阳的烤灼更能表现它顽强与旺盛的生命力。

尾联卒章显志,借用典故表达心愿:即愿在清明之世,尽自己所能,甚至不惜粉身碎骨,也要通过变法革新,帮助皇帝消除民众的不满情绪,创造一个和谐安定的社会。

整首诗运用拟人手法描写孤桐,借孤桐来表达自己的心愿。作者对孤桐的描写,既是写实,也是自比。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 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禅院幽静、空寂、和悦的美妙境界,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向往佛门,厌世嫉俗的情怀。

首联使用白描的手法。一个“照”字,不但描写了光照大地的自然之景,也暗示了作者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所蕴涵的对庙宇的赞美之情。

颔联描写通向寺后禅院幽深的小路,禅房所处环境幽静迷人,这样美妙的意境,给人以纯净愉悦之感,唤起身临其境者的深切回味,让人惊叹、陶醉、忘却尘缘俗情。

颈联精炼扼要,含意深切动人。“悦”字突出了秀美的山色使鸟的性情为之欢愉,“空”字突出了潭水的清澈,临潭顾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这两个字精炼传神,表现了环境的幽静,写出了人的心情与水光山色相应的纯净怡悦。寓意深长,发人深思。

尾联以动衬静,以钟磬之声衬托破山寺后禅院环境的幽雅、清静。这悠扬而洪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超凡脱俗的境界。显然,作者欣赏这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着自己遁世无门的情怀。

这首诗语言风格淳朴淡雅,构思精妙,寓情于景,意境幽远纯净,读来真的是“心也可以清”了。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宿云梦馆[注]

欧阳修

北雁来时岁欲昏,私书归梦杳难分。

井桐叶落池荷尽,一夜西窗雨不闻。

[注]欧阳修曾因“朋党”之罪出放外任,这首诗是他外放时途经云梦驿馆之作。

1.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结合第一、二句诗做简要分析。

答:

2.这首诗的第四句化用了哪位作者的名句,这样写有何作用?

答: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请简析本诗所营造的意境。

答: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夜 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作者是如何表现“夜雪”这一主题的。

答: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待储光羲不至

王 维

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

要欲①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

了自②不相顾,临堂空复情③。

[注]①要欲:好像。②了自:已经明了。③空复情:自多情。

1.作者根据什么判断友人储光羲不会再来看望自己?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

2.全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细节来表达的?

答:

五、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送别杜审言

宋之问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

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

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

1.请对首联中的“嗟”字进行赏析。

答:

2.后四句用典,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六、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西 楼

曾 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1.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画面,各从什么角度描写?

答:

2.诗的三、四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内心世界?请简要分析。

答:

七、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白 梅

王 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1.在这首诗中,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

答:

2.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作者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八、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诉衷情

陆 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注]。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请简析本词的人物形象。

答:

九、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富春至严陵山水甚佳

纪 昀

浓似春云淡似烟,参差绿到大江边。

斜阳流水推篷坐,翠色随人欲上船。

1.本诗运用了 和 的手法写出了山水翠绿的情趣。

2.本诗有“斜阳流水推篷坐,翠色随人欲上船”,王维有“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书事》)。两位作者都写出了对山水的新奇独特感受。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答:

十、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如梦令

严 蕊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

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昭君怨

郑 域

道是春来花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正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1.按照字数的多少分类,这两首词均属于

。《如梦令》和《昭君怨》分别是这两首词的 。

2.仔细品读这两首词,试分析严蕊的词和郑域的词抒写的各是什么事物?并简要说说理由。

答:

3.请分别就这两首词表达的感情和运用的写法谈谈你的看法。

答:

十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赋得暮雨送李曹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①帆来重,冥冥②鸟去迟。

海门③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④。

[注]①漠漠:水气迷茫的样子。②冥冥:天色昏暗的样子。③海门:长江入海处,在今江苏省海门市。④散丝:指细雨,这里喻流泪。

1.诗的题目为《赋得暮雨送李曹》,请结合首联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切题的?

答:

2.请简要分析颈联、尾联如何给我们营造出一幅富有情意的画面?

答:

十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野 步

赵 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本诗塑造了怎样的野步者的形象?

答:

篇7

一、“基于儿童”的内涵

1. “基于儿童”需重新认识、理解儿童。卢梭说:“人类的各种知识中最有用而又最不完备的,就是关于人的知识。”我们对儿童了解多少呢?首先,儿童是自由的探索者。自由和探索是儿童的天性和本义,而探究性是儿童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因此,我们应顺应这种天性,尊重这种天性,并坚守这一本义。其次,儿童本质上是一种可能性。国家督学成尚荣在《立场:教育从这儿出发》一文中说:“儿童有着无限的可能性,它至少包括三层意思:一是说儿童还没有成熟,所以会发生问题……二是说儿童还没有确定,儿童的一切都有待重新发现……三是意味着可开发性,好的教育应使儿童永远处在被唤醒、被开发的状态。” 第三,儿童是天生的诗人和哲学家。每一个儿童都是诗人,都是情感的王子,而想象是儿童生命和儿童文化的灵魂,也是儿童的一种重要思维方式。另外儿童还是哲学家,皮亚杰说:“儿童几乎会问所有的哲学问题。”

2.“基于儿童”需尊重、保护、解放儿童。基于儿童的前提是尊重儿童。尊重是教育的第一缕阳光,童心无邪,童心无忌,只有尊重他们的个性,尊重他们的观察,尊重他们的体验,尊重他们的审美差异,这样才能取得孩子们内心的认同。基于儿童重点是保护儿童。教育是什么,它可以是唤醒,是等待,是激励,是鼓舞,但教育首先是保护。童年对孩子来说,是纯洁的,充满着天真与好奇,如果孩子在童年时代所持有的好奇、探索精神和创造力能得到珍惜、呵护,这样,他们的一生都可能得到较好的发展。基于儿童关键是解放儿童。陶行知先生曾提出“六大解放”,即解放儿童的空间、时间、头脑、双手、眼睛、嘴。只有解放儿童,儿童才会有自由,才会有快乐,才会主动发展,才会学习创造。因此,解放儿童既是教育的真谛,又是教育成功的密码。

3.“基于儿童”的教学应基于儿童的经验和学习需要。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这段话说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这一教学理念,而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常常过分关注知识点本身,而忽略儿童原有的知识经验。另外,课堂教学应充分考虑到儿童的需要。教师是教育的策划者、设计者和组织者,但真正发出教育需求的却是儿童,是儿童焕发生命活力的诉求才有了教育活动,因此,必须正视儿童,一切从儿童的学习需要、发展需要出发。

二、“基于儿童”的教学策略

1.以儿童的视角解读教材。教师研读教材,应该站在儿童的视角加以解读,设计便于儿童接受的教学方法和形式。(1)挖掘文本的儿童性特点。只有深入地钻研教材,挖掘教材所蕴涵的儿童性特点,才能充分、合理地使用好教材。《云房子》这篇课文,一位教师在教“当一回小鸟,去云房子里作客、玩耍”这一环节时,让学生把自己当作小鸟,尽情地去“云房子”里“漫步”“嬉戏”,并引导学生观赏小鸟们“造”出的云房子,想象云房子还像什么,假如你是小鸟,你还想造什么样的云房子?学生一边尽情放飞想象,一边自由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这一教学环节,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灵感,开启了他们的悟性,促进了文本语言向个体语言的内化。(2)改变文本的呈现方式。由于教材呈现给学生的是静态的画面,不利于儿童思考和探究,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课件制作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陌生为熟悉、化抽象为形象,将静止的、抽象的文字内容变成音像结合的复合体,将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如笔者教学《生命的壮歌――生命桥》一课时,将老羚羊牺牲自己让年轻羚羊跳过山崖的情景用动画表现出来,并配上适合其情景的悲壮音乐。学生看着令人震惊的情景,听着悲壮的音乐,情感为之而陶醉,从感性上体会到课文的深层含义,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3)重组整合教材内容。关于研读教材,我们常常满足于自己读懂了什么,很少以学生的视角去分析。教师应在以儿童的视角解读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和二度开发。如名师王自文在执教《古诗二首》时,先引领学生初步感知《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所展现的凄凉之情,再巧妙导入诗人的《示儿》,深掘了诗歌内涵;在引领学生理解《题临安邸》时,他出示了《清明上河图》,激起了学生情感的涟漪,实现了教学内容的二度整合。如果说王老师对于古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题临安邸》的解读,是展现文化气息的基础的话,那么《示儿》《清明上河图》等不同表现形式的文化载体的恰当插入,则是对文本原有文化内涵、文化背景的丰富,拓宽了学生文化视域,整合了文化资源。

篇8

摘 要:语文;民俗化;渗透

一、民俗文化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一)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民俗文化知识,能够让学生我国的民俗文化、风土人情有一定的了解。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立足之本。在世界各国都强化本民族传统文化、以民族文化彰显国家软实力的时候,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主题,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的精髓和各地的人文底蕴,展示文化内涵,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内容十分丰富,有体现在有形的物质方面的,有体现在精神方面的。中华民俗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是民族精神,特别是优秀的道德传统。了解我国各民族各地域文化特色,历史源流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民俗文化,能陶冶道德情操,提高人文素养。优秀的民俗文化作品,本身就具有歌颂和倡导真善美的内质,从中发挥出健康上的文化效应,通过文化社会教化作用,对中小学的人文素养,道德情操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反之,低级趣味的民俗文化作品,必然会产生许多不良影响。优秀的民俗文化对提升人们的思想、智慧、道德、伦理、审美具有不可忽视的社会意义。文化具有熏陶作用,民俗文化能有效陶冶中小学生的道德情操、提升人文素养达到一个新的台阶。中小学语文教学合理引入民俗文化资源,能更好的充实语文课程的学习,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风土人情,人生百态,陶冶情操,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三)民俗文化,能丰富学生知识,了解各地风土人情。中国民俗文化内容丰富、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涵盖于各民族的生活方式、精神渴求,,人文素养、地域特色等,民俗文化它根植于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渊源,经过一代代的锤炼,成为中华民族兴国安邦、炎黄子孙安身立命的文化根本。民俗文化反映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人民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是在普通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它具有普遍性和传承性和变异性。中国民俗文化记住了几千代中国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通过民俗记录下来。中国民俗文化为后人了解古人留下了历史证据。民俗文化真实反映了56个民族的生活状态和精神文明面貌。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民俗文化,能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了解各地风土人情。

二、中小学语文教学民俗化的渗透

(一)透过经典篇目教学进行民俗文化渗透。在中小学语文课本中,许多经典篇目的内涵往往是通过具有民俗风情的事物来表达的,这些经典篇目传达出美好的民族情感,能够滋润学生的心灵。例如《端午的鸭蛋》通过对端午风俗的描写和对家乡高邮鸭蛋的介绍,表达出对儿时生活的怀念以及对故乡的热爱之情。正因为他对传统文化的挚爱,因而在创作上追求回到现实主义,回到民族传统中去。在语言上则强调着力运用中国味儿的语言。《社戏》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好品德,其中文章对“乐土”和“赵庄看戏”的描绘体现出了浓浓的绍兴的乡土气息。

(二)通过古典诗词进行民俗文化渗透。在悠久的中国文学史上,古诗词以其独特的情感寄托、丰富的描写内容、奇妙的韵律节奏让多少文人墨客倾心于它们的创作,让多少百姓醉心于它们的品读。它的价值趋向、情感意境,直接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九月九日以上东兄弟》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登高”、“茱萸”这些都是民俗文化的终要体现。《清明》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是主要的礼节风俗。此刻心头的滋味是相当复杂的倘若再赶上孤身行路,触景伤怀,那就更容易惹动了他的心事。

篇9

一.汉字真奇妙!同一个音,字形却不一样,读一读,想一想,再填上合适的字。(9分)

zu

()下位事

fēnɡ

()雨蜜山

lán

()花球天

二、拼一拼,写一写,相信你一定能写得正确又漂亮!(16分)

dàoyìnɡsǎomùduānwǔchìbǎnɡ

fāshèkuājiǎnɡhuàlánɡxiànɡbí

yánɡliǔyānɡmiáoxúnzhǎojiānyìnɡ

qīnɡtínɡyǒnɡɡǎnfǔmōhánlèi

三、换偏旁组字,再分别组词。(6分)

例:饺(饺子)校(学校)

绕()()很()()

萝()()英()()

四、照样子写词语。(10分)

1.碧绿

2.暖洋洋

3.又黑又小

4.平平安安

5.千家万户

五、读读句子,选择适合情境的成语。(6分)

遥遥、赏心悦目、天长日久、东张西望

1.体育课上,小明跑得飞快,别人远远落在后面,他真是!

2.,小树苗长大了,漫山遍野,绿叶成阴。

3.小猴上课,一会儿看到东,一会儿看到西,我们可不能像他这样。

4.小玲的字写得真漂亮,老师看着就觉得。

六、根据所学课文内容填空,相信你一定能行。(192分)

1.嫩绿的()()闪着()(),()()上成了()()()()!水里一群()()()()(),快乐得好像()()一样。

2.只见风()着帆,帆()着船,像()一样()()地前进。

3.在一次飞行比赛中,蜗牛()()()(),甩下了所有的对手。

4.我们像()()一样,等身上的羽毛长()(),就()()地向着高空飞翔,飞向我们的()()。

5.()姑娘吃()(),上山,吐丝,()新房。

6.放学路上,你看见一位叔叔把吃剩的香蕉皮随手扔在了地上,你走过去,对他说:。

七、短文阅读(一)(8分)

村子前面有一条月牙一样的小河,河上有一座石桥。河水绕着村子缓缓地流着,一群群鱼儿在小河里游来游去。清清的河水倒映着小桥、绿树和青山。河岸上长着许多桃树。春天,树上开满了桃花,远远望去,像一片灿烂的朝霞。

1.短文有句话。

2.我的家乡叫月亮湾,是因为。

3.用“”画出文中的打比方的句子。

4.春天,树上开满了桃花,美极了。夏天到了,月亮湾的桃园又是怎样的景象呢?请你发挥想象,写一两句,也用上打比方的句子。

短文阅读(二)(10分)

我爱祖国的春天

冬天已经过去,春天不知不觉来到我身旁。

春天在树枝上,嫩芽悄悄地钻出来,把枝条打扮得绿油油的。

春天在花园里。花开了,有红的、粉的、金黄的……五彩缤纷,真美丽啊!最迷人的是蝴蝶花,像一群展开翅膀的花蝴蝶,在翩翩起舞。

春天在辽阔的田野里。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植的蚕豆和油菜,已经开出白色和金色的小花,散发出一阵阵清香。

春天到了,祖国处处是春天,我爱祖国的春天。

1.短文有个自然段。

2.全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请在文中找出来画上“”。

3.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装扮()偷偷()五颜六色()

八、写话。(10分写字4分=14分)

老虎受骗了。从此,狐狸便到处炫耀自己的聪明、了不起。这件事传到了老虎的耳中。有一天,老虎又遇到了这只狐狸,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请接着编下去。【篇二】

一、按要求写字词。(45分)

1、看拼音写词语。(24分)

chìbǎnbōluójiānyìngyánliǔ

xúnzhǎozhùhèfǔmōshènglì

wēifēngnánshudàoyìngfāshè

2、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在正确的读音上打“√”)(7分)

快些(xiēxiě)画廊(lánnán)树梢(sāoshāo)

勉强(qiánqiǎn)寒假(jiǎjià)

强壮(qiánqiǎn)真假(jiǎjià)

3、想一想,写出带点字的反义词。(6分)

()张西望、半()半疑、摇()摆尾

大惊()怪、顶()立地、七上八()

4、填表示动作的词。(3分)

例:(做)作业()本领()毛驴()古诗

5、写出和节日有关的词语。(3分)

清明节:扫墓、踏青

春节:压岁钱

中秋节:

6、小明在读课文时遇到了“透”字不认识,于是就查字典,先查这个字的部首是,再查除去部首画。(2分)

二、照样子,把句子补充完整。(8分)

例1、那孩子觉得热极了,就把外衣脱了下来。

我觉得______________,就_______________。

例2、水里一群赤脚的孩子,快乐得好像神仙一样。

操场上做游戏的我们,快乐得好像一样。

例3、河水倒映着小桥、绿树和青山。

清清的河水倒映着小桥、绿树和青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天空中飘荡着朵朵白云。

例4、蚕姑娘吐出丝儿来。蚕姑娘要盖新的房。

蚕姑娘吐出丝儿来,_________________要盖新的房。

蜗牛从硬壳里伸出头来。蜗牛在地上慢慢地爬行。

蜗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根据课文内填空。(22分)

1、《春雨》和《春晓》都是描写春天景色的诗。你喜欢哪一首呢?请你选择一首默下来。(8分)

__________________

描写春天的成语还有不少,你会填吗?

()花盛开争奇()艳()彩缤纷俱()

2、感谢亲爱的,让我们地成长。我们像____________一样,等身上的羽毛长_______,就勇敢地向着高空飞翔,飞向我们的_____。(5分)

3、风和太阳进行了两次比赛,第一次比谁能,

结果______赢了;第二次比谁能,结果_______赢了。最后,他们终于明白了:_____________________。(4+2=6分)

4、半学期的学习,我认识了许多了不起的人物,有替父从军______、英勇善战的______,有不畏艰辛______,奋力救母的______,还有写了______。

,报得三春晖!”诗句的唐朝诗人孟郊。(3分)

四、读课文片断,完成练习。(7分)

《蜗牛的奖杯》片断

在一次飞行比赛中,蜗牛遥遥,甩下了所有的对手:蜻蜓、蜜蜂、蝴蝶……捧走了冠军奖杯。

1、文中的“……”说明蜗牛除了和带翅膀的蜻蜓、蜜蜂、蝴蝶比赛飞行,还有可能会和、(写出两个)比赛飞行。(2分)

2、文中哪些语句告诉我们蜗牛飞得很快?请用“”画出。(2分)

3、蜗牛得了飞行冠军,捧走了冠军奖杯后,他会想:

(3分)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主题

语文综合性学习那就是一次实践活动的过程,那么既然是活动,首先就得确定主题。主题是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灵魂,没有主题,活动就会失去方向,活动的内容就会零散,缺乏内在的联系,不利于学生完整知识、能力、情感结构的形成。

在综合性学习活动指导下,教师不能硬性地规定主题,而应该充分开发和利用生活中广泛的课程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问题意识,把握机遇、诱导启发、讨论、协商,把这些兴趣和问题提升为有意义、有价值的主题,为综合性学习提供明确的指向。

一、从语文课堂学习中发现主题

语文课堂是实施学校语文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实现语文课程目标、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发展和提高的最基本和最便利的资源,其中蕴藏了丰富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主题,有待教师和学生发现。

二、从生活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取主题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论著中提及:“当儿童跨进校门以后,不要把他们的思维套进黑板和语文课堂的框框里,不要让教室的四堵墙壁把他们跟气象万千的世界隔绝开来,因为世界的奥秘中包含的着思维和创造的取之不竭的源泉。”生活即语文,实践证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是需要实践的。生活是儿童的存在方式,是儿童的成长与发展过程,也是学生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

因此,综合性学习应该引导学生从生活实践中发现问题,从中提取综合性学习主题,发挥“其内在的生活意义”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启迪人的精神世界,建构人的生活方式,以实现人的价值生命。”

我们教师将尽量发挥对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专业引领功能来促进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形成,让学生自己从生活实践中发现问题,形成活动主题,学生真正成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创造者和开发者。

三、及时从社会时事政治中抓住主题

2008年,奥运年,是全球华人共同期待的一年,也是让全世界瞩目中国的一年。举办奥运成功之时,就是我中华腾飞之时。可是,却成为中国最困难的一年。冬日的雪灾,阻断了乡亲们回家的路。3.14分子策划的烧事件、破坏奥运圣火传递让所有中华儿女愤怒。5.12四川汶川8级大地震残忍地夺去了同胞们的生命,破坏了我们美好的家园,可是却让全国人民的心在这一刻紧紧地连在了一起,中国人的脊梁依然坚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圣贤书”早已被新时代的潮流掠去。现在的学生知识丰富,可以从多种渠道接收各种信息,他们也社会中发生的一切都十分感兴趣。他们是热血沸腾的年轻一代,是国家的小公民,有义务更有责任担当。于是,我结合今年的“六一”儿童节开展了一次“我的节日,我的祖国,我的责任”的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活动前,学生分组收集资料,如:奥运的来历等有关奥运的一切小知识。还有关于的,还学到了不少预防地震的知识。同学们还搜集许多在地震中涌现出来的感人事迹并编成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和一首首感人的小诗。在这次别样的六一庆祝活动中,学生们唱的唱,演的演,读的读,写的写,画的画,不仅充分地展示了了自主、实践、综合的学习方式,还进行了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又培养了学生关心身边事、关注国家大事的社会责任感。

四、从学科整合中提炼主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小,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在活动中,要打破传统语文教学的学科壁垒,与音乐、美术、科学、社会等其他学科沟通,整合不同学科的力量,让学生徜徉于学科之间,汲取多方面的营养,综合性地学语文,用语文,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如学习古诗《春晓》时,学生情不自禁地唱起音乐课上学的歌曲《春晓》,既加深了对古诗的理解,又是一次美育教育的机会,陶冶了情感,激发了学生对春天的热爱和向往。一段段美妙的音乐,加上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把同学们带入了如诗如画的境界。我还利用我们班孩子喜欢美术学科的特点,鼓励他们把作品再用文字描述出来,加上自己的想象,让画上的内容更鲜活。学生们一个个兴趣昂然,就连平时一写话就眉头紧锁的孩子也倍感轻松、愉快。

五、从地方文化活动中发掘主题

地方文化包含了地方的节日庆典、文艺活动、民间工艺、民间习俗等内容,这些内容是学生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为学生成长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语文综合性学习要引导学生关心当地的文化生活。教师可以“依据儿童当前的经验、需要、兴趣等等,选择某一普遍化或理想化的文化生活的侧面,寻找足以满足和培育这些需要的材料,从而使儿童对自己目前的生活和环境有更深的理解。”在了解和促进地方文化事业的发展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全面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