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关调歌词范文
时间:2023-04-02 22:53: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阳关调歌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暮云收尽溢清寒的意思是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出自《阳关曲·中秋作》,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记述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这首词从月色的美好写到“人月圆”的愉快,又从当年当夜推想次年中秋,归结到别情。形象集中,境界高远,语言清丽,意味深长。《阳关曲》原以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为歌词,苏轼此词与王维诗平仄四声,大体切合,是词家依谱填词之作。
这首小词,题为“中秋作”,自然是写“人月圆”的喜悦;调寄《阳关曲》,则又涉及别情。记述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一、在多彩的民歌中汲取营养,学习旋律的改编
我国各民族优秀的民歌其音调都经过了千百年的锤炼,闪耀着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作曲家们创作的源泉。植根于肥沃的民族音乐文化土壤,汲取和借鉴民间音乐素材,是作曲家们根本的立足点。如在音乐鉴赏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的学习中感受、体验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的基础上探究如何划分乐句,前一句句尾的音与后一句的句头的音是怎么衔接的,以文学中常用的“顶针法”作为教学切入点,尝试让学生创作一段体、鱼咬尾的创作方法。分析四个乐句句尾使用的结尾音分别是什么,理解启承转合的创作方法。这样有机地渗透鱼咬尾及起承转合的民歌创作方法,在教学拓展环节中安排学生运用此方法进行简单的旋律创作,学习同音反复、级进、跳进等旋律基本的形态与发展手法,老师用钢琴现场弹奏学生的作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快乐。比较聆听河南地花鼓《王大娘钉缸》与赵季平创作的《好汉歌》,在歌谱例的对比中发现《好汉歌》巧妙地运用了《王大娘钉缸》的代表音型和音调,从而很好地表达了梁山好汉的豪迈气魄。在这样分析探究创作歌曲与民歌间之间关系,不但解决了民歌在学生心目中的“土气”问题,而且潜移默化地让学生认识了传统民歌的价值。
二、通过分析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学会音乐主题的创作。
音乐主题是歌曲中具有鲜明特点并有着显著地位的旋律片段,通常由一个基本乐思发展而来,是歌曲构建和发展的核心与基础。创作歌曲的关键是要写好音乐主题。首先要把选好歌词,根据歌词的内容、情感来确定歌曲的音乐基调,这个音乐基调要在音乐主题中体现出来。我们常见的音乐体裁有抒情歌曲、颂歌、进行曲、歌舞曲等,每种体裁都有自己的特点。如学生们熟悉的抒情歌曲《在那东山顶上》,旋律优美舒缓,宽广而抒情的曲调富有意境,节奏舒缓而平稳,力度强弱变化的幅度较大,并赋予浓郁的民族特色。但在歌舞曲的主题中应贯串富有特色的节奏型、旋律活泼、结构规整,适合歌唱和舞蹈,如《青春舞曲》。
三、品鉴古典诗词与曲调相结合的魅力,学习歌曲创作
歌曲创作要根据歌词的内容和情感来确定音乐的基调。歌词与曲调的分分合合是一种文学现象,古时的曲谱多已失传,流传下来的《阳关三叠》《扬州慢》是中国古代歌曲中的“极品”,曲调抒情隽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音乐鉴赏》第十四单元《文人情致》第二十五节的内容,也是有音乐修养的高中生必修之作。在品鉴《阳关三叠》的节奏美、旋律美、意境美中感受诗与歌相结合独特艺术魅力,诗词的平仄、押韵正是音乐节奏、旋律创作中所追求的意境和在《扬州慢》学唱中理解节奏一字一拍的吟唱形式、离别、伤感、思念的创作手法中多用旋律下行走向的理解掌握。古典诗词最能体现汉语的音韵之美,便于入乐,是歌曲创作的很好方法。
四、借鉴通俗音乐,培养学生创作能力
流行音乐的有效运用是激发学生学习创作兴趣的一种有效方法和手段。借鉴学生喜爱的通俗音乐创作手法,不断提高学生学习创作的信心和对音乐的审美能力,享受音乐艺术所带来的无限乐趣。周杰伦是很多学生的偶像,喜欢他的歌,通过欣赏周杰伦的歌曲《龙拳》《双节棍》《星晴》使学生对R&B、Rap的音乐风格有初步的认识和理解,分析音乐的表现要素,深层理解音乐作品, 通过简单的音乐创作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发现,Rap特点:快速度的如说唱般的语言朗诵,调性不明显。把你想说的任意话编成歌词,通常按着节奏2/4 x.x x x|xxx x|xxxx xxxx|xxxx x|,一首简单的Rap就呈现在我们面前。SHE也是学生们喜爱的歌手,她们的一首《不想长大》唱响了很多校园。当在课堂中把莫扎特的第40交响曲与其通过对比播放,学生们惊讶地发现两首曲子竟如出一辙,骤然间学生们对古典音乐产生浓浓的兴趣,从而拉进流行音乐和古典音乐的距离,收到很好的学习效果,同时也可以指导学生利用这种方法,从经典的严肃音乐中吸收养分,进行简单的谱曲。作曲者左安安采用了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第40号交响曲中最为人熟知的主题作为《不想长大》副歌的旋律。很多流行音乐是借鉴经典严肃音乐改编而成,我们可以让学生借鉴、模仿这种思维方法学习简单的谱曲。
五、与计算机老师合作,创作电脑音乐
篇3
【关键词】初中音乐;古琴教学;案例研究
在我国古代社会,琴、棋、书、画是公认的四大文人修养。其中居首位的“琴”,就是古琴。古琴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象征着文人超脱俗世的心态。从春秋时期的孔子,到魏晋时期的嵇康,都留有与古琴相关的动人故事。今人拍摄的历史题材影视剧,也是动辄出现剧中人弹奏古琴的场景,为观众勾勒出一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淡泊境界。2003年,古琴艺术被列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行列。
虽然古琴是我国的音乐艺术瑰宝,但对于现在的中学生来说,甚至对于音乐老师来说,它仍然是一件比较陌生的乐器。而且古琴曲大多节奏比较慢,曲风比较古朴,与学生所喜爱的现代流行音乐相去甚远。所以,要想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古琴及其作品,音乐教师必须首先接触古琴。在前几年上这节课时,我主要是通过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认识古琴的,但学习效果并不好。学生对古琴不感兴趣,自然对本课的演唱作品――琴歌《阳关三叠》(以古琴曲《阳关三叠》为旋律,填入唐诗《送元二使安西》为词)也失去了学习兴趣,甚至有的学生不仅没兴趣,还觉得歌曲非常难听。症结其实在于教者本身对古琴不太了解,也就说不出一些能让学生感兴趣的点。在本轮教学中,我特意订购了一张古琴,并且借助相关教学碟片和网络上查到的资料,开始自学。在学习过程中,我对于减字谱的历史、含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古琴的技法也有了比较粗浅的认识,甚至还学着弹奏了《阳关三叠》的主旋律。在学习演奏中,我逐步熟悉了这件乐器,慢慢也找到了一些学生会关注和感兴趣的点,于是有了以下的教学设计原则:
1.课堂设计由浅入深,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情境导入环节设计巧妙,使学生一直保持着浓厚的兴趣。
3.注重学生活动,课堂气氛活跃热烈。
在这三个原则的框架内,制定出以下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古琴实物和视频的展示和讲解,让学生能够了解古琴的构造、历史、记谱法等知识。
2.在感受《阳关三叠》这首古老琴歌情感的基础上,能够较有感情、较为流畅地演唱该作品。
教学重点:学唱琴歌《阳关三叠》。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对古琴的兴趣。
课堂教学过程如下:
导入:在课前,我放了一段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空城计片段吸引学生兴趣:诸葛亮在城楼上貌似悠闲地抚琴,司马懿阵前饶有兴致地闭目聆听,少顷,突然发出命令:“撤兵!”
然后我问学生:“诸葛亮弹奏的是什么乐器?”和我的预想相同:学生有的说古琴、有的说古筝。我接着他们的分歧,告诉他们通过今天的课,我们一定能搞清楚这个问题。在他们还有些疑惑的时候,我迅速揭开了古琴和古筝实物上的罩子,学生们的兴趣一下就被调动起来了。
第二个环节是认识古琴:我让学生直接接触古琴,加深他们的印象。再加上关于古琴的奥运开幕式视频片段欣赏、结合实物的古琴构造、名称讲解、老师现场演奏古琴旋律片段和古筝实物的展示和对比、古琴减字谱的讲解,学生的兴趣逐渐浓厚。课前导入的那段除了吸引兴趣外,我本来在“了解古琴”环节后设置了一个让学生找出表演错误的环节:因为古琴的声音实际上很小,司马懿最多只能看到诸葛亮在演奏,而不能听到。但是因为有古琴的实物,和现场音色聆听,学生不需我提醒,就主动质疑了这段电视片段在表演上的错误。也说明他们对古琴的确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而且通过表格和实物的对比,也能很清楚地分清古琴和古筝了。
第三个环节是学唱琴歌《阳关三叠》,听完这个作品后,学生能感觉到速度比较慢,旋律古朴。那么,如何帮助他们静下心来仔细体会呢?我首先通过歌词《送元二使安西》的诵读,结合指挥手势,让他们从语速上先慢下来,然后再学习旋律,就能很好地适应这样的慢速。后面又通过大漠戈壁画面的展示、语言的渲染,让学生感受到作品内在的悲伤――有可能是诀别。而且因为是初三的学生了,我提示了一句:“也许这种离别的悲伤,同学们在下学期初三毕业的时候能有所感受!”学生的情绪一下就被带动起来了,也开始注意音乐中的情感表达了,再接着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们给后半段设计合适的力度变化,并运用到实际演唱中。学生们的设计很符合歌曲的情绪,而且由于是他们自己设计的力度,唱起来也非常认真投入。最后,我运用多媒体,让学生在古琴的伴奏下演唱这首作品,进一步让他们体会到“抚琴而歌”的琴歌韵味。
篇4
关键词:民族声乐;以情传声
自古以来,无论是传统的曲艺、戏曲,还是现代社会流行的通俗歌曲的演唱,“以情传声,声情并茂”一直被视为演唱的关键所在。所谓“动听容易,动情难”,唯有将科学的发音方法与情感加以结合,其作品才可将人心打动。“唱曲之法,不但声之宜讲,而得曲之情尤为重。”(清,徐大椿《乐府传声》)可见,“情”在“曲”中地位甚为重要。“必一唱而形神毕出。隔垣听之,其人之装束形容,颜色气象及举止瞻顾,宛然如见,才是曲之尽境”。(清,徐大椿《乐府传声》是谓曲中之情已深入人心,听者之心皆为此曲所动,可算是“以情传声”的最高境界。
一、“情”在民族声乐中地位愈来愈为重要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历史已相当久远,最早可追溯到远古时期,古人在日常劳作时,以歌唱的形式来表达情感。中国最早声乐曲《弹歌》出现在王帝时期,曲词仅含十一字“断笔,断竹,飞去逐突(肉)”,此曲表现了古人狩猎的场景;到周朝时期,民族声乐演唱艺术已开始逐渐形成,王公贵族除对宫廷音乐的创作及演奏外还常去民间“采风”,使得其音乐内容更为丰富,情感表现更为多样;春秋战国时期,一种新型艺术形式——说唱艺术开始萌芽,说唱艺术的内容大都为对社会现实中基层百姓生活的描写,这种艺术形式的出现使人民可直接通过对于生活的描述表现内心感受;汉朝时相和歌的出现,可谓声乐演唱艺术的一大进步,其内容发展为有人物、有情节的完整故事,要求演唱者需具备一定声乐演唱技巧,才可将曲中之情表达更为准确;唐朝音乐文化空前发展,除大曲、参军戏等艺术形式的出现,也产生了一大批高水准民族声乐演唱家,他们可声情并茂的演唱以更好的表达曲中情感;宋元时期的杂剧发展为有说有唱、舞台化妆并带剧情的表演,不但要求演唱者生情并茂的表演,同时,对于“以情传声”的演唱有更高的要求;如今,中国民族声乐的演唱发展为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演唱艺术精华的基础上,借鉴与吸收西欧美声歌唱方法的独树一帜的歌唱艺术。现代声乐作品风格迥异、各具特色,演唱者如果要将作品表演到位,除需扎实的声乐功底外,更重要的是对于作品情感、风格的把握,用以情传声的演唱使听者理解曲中之意而达以共鸣,为之感动。
由此可见,中国民族声乐最初以描写生活劳作发展到现今诸多风格的作品,情感成分在作品中扮演者愈来愈为重要的位置,对于“以情传声”的要求也愈来愈高。
二、“以情传声”的几点建议
“以情传声”就是将情感寄托于声音表达出来,以感染听众。“传神”从古至今都是中国艺术所追求的最高目标。在民族声乐中,歌唱者的演唱并不单单只是声乐技巧的运用,而更多的是“以情传声”的演唱,表达出作品中蕴含的情感,才能使听众感动。因此,作为演唱者,把握曲中情感内涵,以情传声的演唱才是歌曲演唱的关键所在。对于如何更好的把握作品中的情感元素,笔者通过日常的练习,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了解作品背景,懂得歌词含义。作品中的情感内涵的表达并非表面功夫,它需要歌者从内心理解、把握歌曲与歌词的含义,从而将曲中情感经过自身的演绎而传达给观众。这是表现歌曲思想感情的最基础、最重要的环节,是每一位歌者在演唱作品前必须的准备工作。
(二)刻画主题形象,感受曲中意境。在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在那桃花盛开得地方》等作品中,基本上都是通过对于场景的描写而抒感的作品,这便要求我们在演唱时大脑中建立一幅画面,眼前应浮现出曲中所描述的景象,以身临其境的感受表达曲中的情感,从而达到“情景交融”的意境。
(三)把握情感基调,搭配特定唱腔。不同的歌曲都具有特定的情绪,每首作品都有一个感情基调,但在一首作品中却存在着相当多的情绪变化,对待感情的表达可以做到收放自如,游刃有余。
(四)提高专业素养,丰富情感经历。在中国许多民族声乐作品中,有些作品是借鉴其他乐器音色而创作的,如《阳关三叠》原本是一首古琴曲,演唱者在演唱时除需模仿古琴的音色外,还要将曲中所表达的对友人无限关怀之情表现出来。
三、结语
中国民族声乐从古至今,始终将“情”视为曲中灵魂。情感与歌唱的关系也甚为密切,情感表达的深浅直接影响到歌唱水平的高低,仅有技巧与方法的歌唱再为流畅也亦索然无味,听者难以理解曲中之意,更难以产生共鸣;音乐皆由情而生,以情传声、依情而唱才可将人心打动,听者似有身临其境、余音绕梁之感,使听者与演唱者之间心心相惜,从而共同走向音乐的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1]柯琳《民族声乐理论教程》[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9年4月.
[2]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8月.
篇5
关键词:钢琴伴奏;民族;中国声乐;五声调式
伴奏中国声乐作品时,根据作品的不同演绎需要,要求我们伴奏者掌握各种各样的弹奏技巧,来烘托或补充作品要表达的内容。但这一过程中,笔者发现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我们完善自己的弹奏技术与演奏艺术。
一、对民族五声调式、音阶、琶音的掌握
五声调式来自中国古代和民间音乐,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中国民族调式的多种变化和完整的音乐理论体系。然而,在伴奏中经常遇到的音阶与琶音时常困扰着伴奏者。当我们接触中国风格的钢琴作品时,特别是那些根据古曲、民歌等改编的作品,运用了能够体现中国民族风格的五声调式。然而在伴奏于中国声乐作品时,就会遇到五声调式的音阶、琶音等大篇幅弹奏,这时,按西方体系的自然大调、和声小调、旋律小调那种1、2、3、1、2、3、4式的指法规律便不适用了。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我们不难找到。回忆近二十年的钢琴学习过程中,我没有独立地学习与练习五声调式的音阶、琶音等基础训练,回答是“NO”。记忆中,连专门的书籍好像也没有,只是弹到中国钢琴作品时,才会学习与体会与西方音乐的不同之处,其过程中虽然感觉亲切,但也觉得陌生。亲切是由于作品旋律的感觉从小就熟,陌生是由于这些钢琴曲弹起来不顺手。至今还念念不忘的就是广东小调《卖杂货》,乐曲中有三处是要求手指跑动的,旋律都是一样,只是前后变了调而已,不管是哪个调,最难办的就是指法的安排,就是没有七声调式弹得顺畅。
声乐作品如《乌苏里船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等,为了情绪烘托,在部分运用大量的琶音伴奏音型,此时对于指法的安排与弹奏技术有一个较高的要求:快而准的弹奏,并且要有情绪体现。想达到此标准,需要达到手指跑动、手指伸张、快的视奏等多个方面的技术要求。
介于以上所述,平日的基础练习中,对中国五声调式的音阶、琶音、和弦分解琶音等基础技术训练课题,需要认真学习与练习,进而达到“熟能生巧”。
二、伴奏织体含旋律并以双音或三和弦为体现
《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问》《教我如何不想他》《满江红》等,类似这些歌曲,伴奏声部含有旋律,伴奏效果即丰满又立体。但伴奏者要控制出层次,旋律音要强于其它伴奏音,即音乐层次要鲜明,情绪表达也要到位。
钢琴弹奏技巧中,双音或和弦的连奏是较难的弹奏技术之一,要求手指要独立主动的运指、并手腕要柔和,不能僵硬,还要突出表现主旋律声部的音量或情绪体现。在伴奏中,也同样遇到这些问题。除了以上谈到的要求外,还要注意迎合演唱者的气息、旋律韵味的体现、音色音量的掌控、乐句语气的准确表达等多方面的要求。实际上,伴奏与独奏相比,还增加了演奏难度。
例如黄自先生最著名的一首声乐作品――《玫瑰三愿》,无论是在教学还是舞台上,都是独树一帜的经典小品,经久传唱,伴奏部分也是学习与模仿的典范。
《玫瑰三愿》共有三个部分组成,即独唱者、钢琴伴奏、小提琴助奏。小提琴与独唱者像二重唱一样,“你呼我应”。钢琴则要在他们两个单线条的旋律中起到丰富、圣洁、庄重、雅致的和声色彩支柱的作用,同时还要承担着旋律,右手和弦高音承担着旋律。触键时又要清楚而细腻地表达旋律声部,同时,内生部色彩多变的和声也要体现得淋漓尽致。伴奏者必须控制好声音的层次,并同时又要注意横向的旋律音的连接,以及与其他声部的协调配合。
总而言之,三者的合作除了需要不断磨合而形成的默契之外,更重要的就是要分清层次,要让声音协和地、有比例地交织在一起,以表达歌曲的主要内容。
所以,我们在钢琴学习中,对各种技术要点的掌握运用与细微不同层次的控制能力的培养,要始终作为重点学习内容来进行,才会解决好以上问题。
三、强调富有独特的民族风韵的节奏型伴奏织体
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大国。各少数民族的优秀歌曲也很多,以突显民族性情的节奏为主的伴奏作品也十分精彩。
例如大家熟悉的《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打起手鼓唱起歌》《可爱的一朵红玫瑰》,哈萨克民歌《阿拉木汗》《玛依拉》和《美丽的姑娘》等等,都是主要描绘享有“歌舞之乡”的新疆人民幸福生活的歌曲,是借用民族特有的节奏、节拍模式来表达欢乐、喜庆、热烈的情绪节奏。伴奏中,我们可以听得到手鼓敲击的节奏,或者仿效舞蹈步伐的节奏等。
在弹奏这些歌曲伴奏时,要先掌握该民族特有的节奏型或民族的节拍规律,才能抓住其民族的音乐魂。
例如,切分音这个节奏型,在多个民族音乐当中都是为主要代表性的节奏型,但在不同的民族里,它有不同的表达内涵。比方,在新疆歌曲中,若采用这种切分音型,则表达的是欢快或喜庆的热闹场面;而在朝鲜族或者藏族音乐中,则有不同的韵味,在朝鲜族音乐中,时而表达快速的鼓点节奏或激昂的舞蹈步伐,有时又在抒情歌曲中描绘长气息的叹息或哀怨。
节奏是音乐的“魂”,无论何种音乐形式,都有节奏这一重要的音乐元素。即使在伴奏中,我们也要认真分析、体会、感受、领悟节奏的真谛,还要不断地欣赏各种各样的音乐风格,以提高自己的音乐鉴赏能力,更要扩充自己的专业文献知识,综合运用各要素,伴奏才能起到“画龙点睛”或“锦上添花”的作用。
四、用古诗词创作的艺术歌曲
把古诗词当做歌词而创作的优秀声乐作品很多。被大家广为传唱的,《长相知》《红豆词》《阳关三叠》《大江东去》《点绛唇・赋登楼》等。这些声乐作品虽然都用钢琴来伴奏,但还是继承了中国音乐自古以来,追求“线性美”为主要的审美标准。①
中国音乐向来注重单线条、单旋律的横向发展,这个特点是千古年来文化沉淀下的产物。不同于西方音乐讲究结构立体,注重纵横向的穿插交织的思维模式。两种不同文化产物的结合,给我们带来的新的问题。即:如何运用钢琴――西方乐器传达中国深渊文化的古乐风韵,成为钢琴伴奏者需要关注的问题。
伴奏者不仅要研读乐谱,还要对这些“歌词”专研学习。中国博大精神、内涵深渊的诗词文学,需要伴奏者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这些“歌词”本身就是一个情感丰富,内容深厚、思想博大的经典诗歌作品。伴奏者们要思考、要理解怎样的旋律性格才符合诗句中的情绪;这种伴奏织体的编配要如何体现出歌曲的景物、场面、情节、心理过程;和声色彩的浓淡控制;节奏的张弛度等,还要熟悉演唱者为这些古诗词的发音、腔体、表情而细腻的处理。通过大声的朗诵歌词,了解歌词的声韵、行腔、文风和语言结构,有助于掌握伴奏的音色控制、语气与呼吸的位置等布局安排。
例如,《长相知》是石夫先生根据汉乐府古辞《上邪》创作的一首艺术歌曲。
上邪,
我欲与君长相知,
长命勿绝衰。
山无陵,山水为竭,
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长相知啊!长相知!长相知!
词句中,深切地表达出女主人翁对爱情的忠贞不屈之情。歌曲的情绪则演绎了战歌中悲壮慷慨、惊心动魄的爱情力量。
类似这样的歌曲,若对中国古诗词没有一定的学习和了解,想必弹出来的音效也不太好。
熟知诗句中的深层含义,留意歌曲中抑扬顿挫的语气语句,反复揣摩每句“歌词”,找到歌词的情绪性格,再与伴奏的音响相伴,才能将符合诗意的准确情思渗透到伴奏中。例如,高音区的伴奏好像在描述女人柔情、伤感的一面,要求触键慢而浅;而低音区的伴奏,则又表现出坚定、坚强刚劲的一面,触键要快而深,发出的声音要有硬度与深度。
演唱者要注意:曲调“依腔、贴调、腔随字走”,高度地将字、腔、音、韵、情融合;声“散气”表情,以气息调节和美化声音,运用“拖气、换气、取气”等方式,发散情感,使声圆熟,字腔情满。②根据以上的要求,伴奏者也要注意,演唱者为了以上这些要求,在哪句话上要“拖”,在哪句话上要等她“唤起”等等。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中西不同音乐形式与内容结合的时候,要很清楚内容要表达什么,形式要符合这些主题内容。但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要了解透彻,才能互为对方运用。
伴奏中的弹奏技术与演奏艺术,需要不断地加以反复练习,技术的不断提高会使我们弹奏技术的更加完善;扩宽和加深音乐不同形式文献的积累与专研,则会完美我们的演奏艺术。
弹奏技术、演奏艺术、音乐素质与素养等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演绎各种类型的作品,这也是我们始终追求的。
注释:
①选自《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钢琴创作与作品研究》P18
②曾诚.论歌曲《长相知》字与声“聚情散气”的共生关系.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9,4
篇6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欣赏身边的文化,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2)弘扬民族文化。
2.知识和能力:欣赏歌词能力的培养。
3.过程与方法:体验品味语言、捕捉意象、体会意境的学习过程。
二、教学重点:通过语言的品味体会歌词的意境。
三、教学难点:训练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朗读品味法、问题讨论法
五、学法指导:抓关键字句运用联想、想象品味意境
六、教学时数:二课时
七、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周杰伦吗?喜欢什么?
今天,我们一起走近――让经典成为流行,让流行成为经典的,由周杰伦演唱,台湾著名词作者方文山作词的《东风破》。让我们运用语文的知识来欣赏身边的流行文化,更深地感受身边的生活。同时也为第一单元的诗歌学习做好铺垫。
早在先秦时代,人们就活得非常接近大自然天性,高兴了就唱,不高兴也唱。中国最早的诗歌不是四平八稳写在纸上的,而是唱出来的,飞流直下三千尺般地跌宕起伏,珠玉落银盘似地清脆响亮。
(二)第一环节――“读”(语速、节奏、轻重音)
①请一位同学用一句话概括歌词内容。(落寞的游子回到惜别多年的故乡,良久伫立在墙面班驳的老屋前,头脑里儿时美好的往事历历在目。)
②感觉这首歌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调子是(惆怅、悔恨、伤心、落寞、孤寂、怀念交融的复杂而朦胧的味道。)概括得很好,本诗总体上表现出一种东方诗歌的特有感伤美的情韵。
③带着这种感情基调朗诵、歌唱这首歌词。(一般来说,激烈奔放的感情可用快读,而忧伤凄苦的感情适合于缓读。注意节奏、轻重音)
(三)第二环节――“品”(意象、语言、意境)
诗歌不仅要读,还要品。品味诗歌要从意象入手,一般认为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意象是品诗的钥匙。意象,简而言之,就是景与情的结合。王国维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现在请同学们于下列歌词词中出现的一个意象(烛火、圆月、酒、琵琶、枫叶、古道),挑一个歌词中你最喜欢的,说说为什么喜欢?
1.“月”――月到中秋分外明,每逢佳节倍思亲。一轮圆月往往会勾起人们无尽的思念之情。南朝民歌“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写的都是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天上月圆人难再圆,却要时时担起那份千古不化的感伤,无语话凄凉!这年年依旧的冰冷月光,哀婉依旧,千回百转,这千年不变的月光从古时照到了今夜,凄清长夜,映照着孤寒清瘦的背影,摇曳的身影是一种刺骨的寂寞。
2.“烛火”――运用拟人的修辞。把无生命的烛火写得非常富有人情味,看到我的痛苦、烦恼,心里很疼而不忍心过严责备我,来反衬出游子的彻夜难眠,表达了游子因思念而痛苦的心情。
“烛火”的红,反衬游子倍受思念的煎熬。我仿佛看到游子彻夜难眠,对着微弱的烛火回忆往昔,一幕幕,一桩桩,清醒到天明。
3.“酒”――代表了落寞、忧愁、伤心、思念、忧郁的情感。
王维的“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白居易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形象地描绘一个倍受思念的困扰而容颜黯淡、面容憔悴、神情清瘦的游子的痛苦心情。
4.“古道”――历来为人们送别亲人、友人的必经之地,因此,它成了人们抒写离愁常用的意象。马致远的“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李叔同的“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写的都是离情别绪。
回忆起古道上“温婉的小手”,如今却只留下古典的歌声,表达游子的甜蜜、失落、伤感的情怀。我仿佛看到漫漫荒烟,丛丛蔓草记录着心情的文字。让人回到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境界。
5.“琵琶”――这个意象在古诗词中多是诉说怨恨和相思,如杜甫“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晏几道“琵琶弦上说相思”;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琴声幽幽,倾诉着你的痛苦,我的忧伤。仿佛是有情的东风,蹉跎了岁月,一如从墙上落下的块块印记,而这一切都记录在“琴声幽幽”里。千万年前,是谁镌一把古琴琵琶,哀怨的弹奏一曲《东风破》,落了一地细碎如珠的乐符,留下绵绵无绝期的幽怨凄婉。那琵琶声里的哀伤是谁在哭泣?
6.“枫叶”――曾有词人这么来解释“愁”字,那就是――“离人心上秋”,秋天原本是丰收的季节,但在离人眼里,却象征着萧瑟、肃杀、万物凋敝的死寂,如《东风破》歌词中的“枫叶”,在旁人眼里,火红的枫叶给秋点染了生机,而在离人心中火红的枫叶只能更令人觉得寒意逼人。《西厢记》长亭送别就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作者也使用了“枫叶”这一意象并着重从色彩角度来突出感情,用一个“染”字突出枫叶红的原因(那分明是莺莺用带血的泪染红的),这样写,进一步沟通了景与情的关系,一种哀婉、凄苦神伤之情跃然纸上。
小结:以上意象诗歌表达得很美丽,同学们分析的也很感人,我发现我们班的同学很有文学潜力嘛!
我们也由此可知成功的意象描写是诗歌成功的重要因素。
诗歌通过对这些意象的形象描写表现出怎样的境界和情调(意境)?意,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人所描绘的客观景物,主观的思想情感与客观景物之间的有机融合成一个统一体,就是诗歌的意境。孤寂凄清,沉郁忧愁。
下面我们将印象加深一层,要求挑一个你最喜欢的意象,用散文化的语言加以描述,然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最后根据这首诗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
例如:
1.漆黑的夜晚,我伫立在窗口,看着一轮明月独自挂在天际边,没有星星的陪伴,再圆的月亮只会更寂寞。它象一面冰冷的镜子,将逼人的寒光打在我单薄的身上,好冷好痛。这种孤单寂寞凄清的意境表现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2.枫叶似火,如翩翩的蝴蝶,它们纷飞着,越来越多越来越密,交织成了一张美丽而痛苦的网,我被困其中,拼命挣扎解脱,越来越紧,我无法呼吸。
3.琴声在耳边悠悠回响,凌绝凄绝,如泣如诉,一声声音律拨动着他忧伤哀怨的心弦。
品味诗歌,还应品味语言。在文学文体中,诗的语言最为凝练,是一切文学语言中最具艺术魅力的语言。诗人们总是在语言上精细琢磨挑选,以期生动形象地抒情状物,巧妙地表达旨意。正如叶圣陶老先生说:文艺鉴赏还得从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入手。
讨论:你认为哪句最巧妙,为什么?
方法:抓关键句――关键字词/修辞/词语搭配/句式
思路:哪句――关键字词(动词、形容词、表示色彩的词、叠词)/修辞/词语搭配/句式――表达效果(字义/句义+所传达出的情感)
1.“你走之后,酒暖回忆思念瘦。”
最特别的那个字是“瘦”,它特别在与“思念”搭配在一起。说到“瘦”字,让我联想到李清照的名句“人比黄花瘦”。思念会让人消瘦,反复的咀嚼思念也会令思念的内容淡薄而消瘦。
形象地描绘一个倍受思念的困扰而容颜黯淡、面容憔悴、神情清瘦的游子的痛苦心情。
2.“水向东流,时间怎么偷。”
最形象的那个字是“偷”,它形象在将一去不复返的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具体化了。说到这个“偷”字,让我联想到朱自清《匆匆》里的一句话――“是谁偷了它吧”,说的也是时光的流逝。时光易逝,岁月难再,让人怅然若失。
而“偷”的本义是什么,“偷”将时间具体化了,这有什么好的表达效果呢?,
“偷”字里头有一种不知不觉的含义,可以形象表达时间流逝的特点。
“偷”东西的人往往非常迫切想得到那件东西,所以用来说时间,可以深刻表现挽回流逝光阴的渴望。
3.“花开一次成熟,我却错过”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形象生动地表达了人生短暂,机会难得,却与之失之交臂的痛苦、悔恨的心情。
是的,人们说,人生短暂如朝露,在阳光洒散之际转瞬而逝;永恒如太阳,日复一日地东升西落。万物生灵的全过程,对于拥有无穷力量的造物主而言,只是宇宙的一瞬间罢了。
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时间的流淌,并努力使它变慢乃至停滞――可谁又能做得到呢?曾经当流星划过星空,我们错过了许愿;当海浪拍打岩石,我们错过了祈祷;当你讲述故事,我们错过了聆听……同学们当机会来临,请不要错过。
4.“夜半清醒的烛火,不忍苛责我”
运用拟人的修辞。把无生命的烛火写得非常富有人情味,看到我的痛苦、烦恼心里很疼而不忍心过严责备我,来反衬出游子的彻夜难眠,表达了游子因思念而痛苦的心情。
5.“一盏离愁,孤单伫立在窗口”
点拨:诗词讲究押韵、声调、节奏等音乐性,再加上诗境的创造的需要,这种种因素使诗词造语时经常出现词语搭配反常的常见现象。
词人巧妙的将“离愁”来替代“灯”与“一盏”搭配,一是为了“愁”和“口”押韵,短句长句结合,二也更好地强化了孤单、寂寞、惆怅的意境。
“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入喉”。
它巧妙在不用“酒”来搭配“一壶”,一是为了“泊”和“喉”押韵,短句长句结合,却让我们更深刻感受到了游子漂泊异地的孤寂。孤枕独酒难入喉,饮不下的是那浪迹天涯的无边哀愁。
小结:很好,同学们的回答能捕捉住动词“偷”和形容词“瘦”来赏析;能关注修辞、词语搭配、句式来赏析,并能形成独特的见解,富有创造性。记得,著名诗人、哲学家周国平在《度一个创造的人生》中说道:决定一种活动是否具有创造性的关键在于有无灵魂的真正参与。如果你真正陶醉于一片风景,一首诗,一段乐曲的美,如果你对某个问题形成了你独特的见解,那么你就是在创造。同学们的赏析也是一个创造活动。
讨论二:你认为哪句最富画面感,为什么?
点拨:这里所说的画面感,并非用绘画、雕塑手段,而是借助语言这一媒介。歌词的创作要给读者以形象、生动的可感的立体感觉,能调动读者的视觉、听觉、触觉等等感觉器官,使读者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临其境的可感性。
歌词语言的可感性具体表现为:
有色彩(注意:非颜色的字,而事物本身有色彩,能使读者产生颜色的感觉);
有音乐性(叠字/押韵)等方面。
色彩: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调动语言的色彩感来创造意向。加强诗境的创造。另外,张继《枫桥夜泊》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虽没有用表色彩的词,但因为“月”“霜”“枫”“火”等非颜色的字能让读者产生颜色的感觉,也就有了色彩,大量诗作运用无色之色来写意向,使读者的视觉有色彩感。
叠字: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十四个叠字,一个重复一个的音响,鲜明地暗示出一种单调和枯燥,而这种单调枯燥的音乐性恰如其分地传达了诗人因国破家亡而感到孤独与寂寞的心情。
1.最富画面感的那一句是“岁月在墙上剥落,看见小时侯”。
从色彩、视觉―――墙壁的斑白、灰暗,表现岁月的流逝,表达游子内心的落寞、惆怅。令人仿佛看到落寞的游子回到惜别多年的故乡,良久伫立在墙面班驳的老屋前,头脑里儿时美好的往事历历在目。
2.最富画面感的那一句是“枫叶将故事染色,结局我看透”。
从色彩――“枫叶”,在旁人眼里,火红的枫叶给秋点染了生机,而在离人心中火红的枫叶只能更令人觉得寒意逼人。“逝者如斯夫”,每年枫叶变色的时候,又经历了一个荡气回肠的故事,所以“枫叶将故事染色”了。仿佛感受到了在那萧瑟的秋天,如火的枫叶并没给漂泊的游子带来温馨,却如冷冷的爝焰,让人不寒而栗。
3.最富画面感的那一句是“夜半清醒的烛火,不忍苛责我”。
从色彩――“烛火”的红,反衬游子倍受思念的煎熬。我仿佛看到游子彻夜难眠,对着微弱的烛火回忆往昔,一幕幕,一桩桩,清醒到天明。
……
小结:字句中的点点滴滴我们拾撷品味了一番,原来没读懂的同学有没有一种醍醐灌顶的大彻大悟呀,看来只有用心咀嚼才能品尝出味道。无论是字、句还是语言的画面感都是一种惆怅、悔恨、伤心、落寞、孤寂、怀念交融的复杂而朦胧的味道。
(四)三个环节――“悟”(意蕴)
大家能不能开动自己睿智的头脑,用敏感的心去想象凄美言语背后的故事。(60字左右),或许会有新的体验,新的感受,请你说一说,好吗?
1.想象是一位男子因一个不可抗拒的原因离开了他的家乡,离开了他依依不舍的儿时伙伴。在外的日子苦难孤独,他想念着故乡的一切,尤其是他的伙伴。若干年后,返回故土,一切都不复重来而百感交集。
2.想象是一位男子迫于无奈离开了故乡离开了青梅竹马的女孩,异地漂泊的日子令他饱受相思之苦,好不容易返乡时,看见日夜思念的故乡,却不见心爱女孩的身影,或许她已出嫁了吧。
感悟:是的,人们说,人生短暂如朝露,在阳光洒散之际转瞬而逝;永恒如太阳,日复一日地东升西落。万物生灵的全过程,对于拥有无穷力量的造物主而言,只是宇宙的一瞬间罢了。
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时间的流淌,并努力使它变慢乃至停滞――可谁又能做得到呢?曾经当流星划过星空,我们错过了许愿;当海浪拍打岩石,我们错过了祈祷;当你讲述故事,我们错过了聆听……同学们,当机会来临,请不要错过。
补疑: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词作者方文山有深厚的古诗词底蕴。“东风破”原是古琵琶曲,词作者藉由白居易古诗词《琵琶行》、《长恨歌》中的意境入歌的想法,让古诗词令与现代流行音乐融合,打破现今新诗与歌词分家的模式。在方文山的特别经营下,歌词古今交替,更有时空交错的感觉,《东风破》就是代表这首歌曲的新名词。
一个民族的传统并非某些不变的无生命的典籍,而是始终处在生成之中的活的有机体,当然,传统不仅是文化传承,更是一代人对人类永恒精神价值的不息追求,凡是不拥有传统的人,同时也就不拥有创新的凭借和可能。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古诗文的阅读应显示这方面的眼光和觉悟,为今后的创新夯实基础。
(五)总结
语文课的一个目的就是让同生们能够运用课上的知识,来扩展自己欣赏的范围,从而更好地理解原来不能理解的艺术样式,更好地欣赏身边的文化,更深地感受身边的生活。其实,无论一个人,还是一种艺术的存在,文化积累构成了其血肉,精神内涵构成了其灵魂。这也是周杰伦、方文山成功的所在。
篇7
早在远古时期,勤劳勇敢的中国人就已经意识到音乐对健康的作用。楚国时期有位太子因“宅居”深宫太久,患上了抑郁症,于是请御医用音乐配合针灸疗法求得健康。在埃及,人们把音乐称作“灵魂的医学”,传说中所罗门王患上神经衰弱,不是请名医开药,而是坐下来聆听宫廷音乐师的竖琴声。在希腊神话中,缪斯(英文music即来源于此)是九位古老的女神,它们代表通过传统的音乐和流传的歌所表达出来的传说。这九位女神不仅精通音乐,还会给人治病。这些古老的传说正是人类对“音乐疗法”的意识体现,即“乐者,亦为药者”。音乐和医学的结合,往往能起到神奇的功效。
用“音乐疗法”让情绪出走
“音乐疗法”不仅仅只是个传说,很多名人明星也依靠“音乐疗法”获得了健康。著名歌手许巍就是凭借音乐的鼓励走出抑郁症的阴影的。在那段冗长的抑郁期,他依靠佛法音乐让自己深思。此后,他的音乐随着人生的变化和世界观的改变而变得越来越温暖、舒适和清澈。“音乐疗法”不仅对抑郁症有效,在对神经系统的唤醒也大有裨益。
“音乐疗法”的治疗原理
很多人也许不相信,音乐对我们的健康真的那么重要吗?它为什么能舒缓情绪,治疗疾病呢?
在音乐的世界中,每一段旋律都不是简单的音乐堆积,它是在表达创作者的一种情绪,或喜悦、或哀伤、或激情、或沉默。事实上,真正好的音乐都是从情绪中来的,这种情绪可以去影响听音乐的人。
或许,这种抽象的东西不容易理解,那么我们不妨看一看音乐情绪的另一种表现――歌词。很多人都习惯把歌词当作故事,然后在那些和自己经历相似的故事中寻找共鸣,发泄情绪,或者慢慢感伤。事实上,用音乐来影响情绪不仅仅能依靠听,还可以唱、可以创作、可以演奏,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不开心的时候到KTV里去嘶吼一番,心里就会痛快不少。
其次,曾有专家观察并证实,音乐声波的频率和声压会引起生理上的反应。音乐的频率、节奏和有规律的声波振动,是一种物理能量,而适度的物理能量会引起人体组织细胞发生和谐共振现象,能使颅腔、胸腔或某一个组织产生共振,这种声波引起的共振现象,会直接影响人的脑电波、心率、呼吸节奏等。
当人处在优美悦耳的音乐环境之中,可以改善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和消化系统的功能,促使人体分泌一种有利于身体健康的活性物质,可以调节体内血管的流量和神经传导。另一方面,音乐声波的频率和声压会引起心理上的反应。良性的音乐能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可以改善人们的情绪,激发人们的感情,振奋人们的精神。同时有助于消除心理、社会因素所造成的紧张、焦虑、忧郁、恐怖等不良心理状态,提高应激能力。
在不少发达国家,已有一些大的公司和掌握音乐疗法的专业人员签定合同,定时定期地给员工上音乐课或进行音乐治疗。一方面让员工能舒缓压力和肌肉疲劳,另一方面也能作为一种福利,让员工体会到人性化的关怀,以致对公司更加感恩。
给自己的“音乐疗法”清单
专家们利用音乐设定出不同的“音乐疗法”,用音乐调节心理也是需要对症下药的。以下是相关专家针对不同人群的性格特点,设计推出的几款音乐疗法,您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来挑选最适合您的音乐。
安神镇静疗法:应选择节奏轻柔,有舒缓、低慢、婉转、幽雅等特点的乐曲,来达到安神定志、镇静安眠等效果。如果你最近压力较大,心情容易焦躁不安,可以给选择这套音乐疗法。具有代表性的音乐有古筝独奏《春江花月夜》、高胡独奏《南渡江》、二胡独奏《月夜》以及《渔光曲》、《催眠曲》、《病中吟》等等。
养心益智疗法:这套疗法着重在于养心,故乐曲的选择上,让您的家人选听古典音乐为主,如内容健康的宫廷音乐、民族乐曲等,以抒情、典雅、富有生气、令人奋进为原则。常用的乐曲如《阳关三叠》、《春江花月夜》、《江南丝竹》、《空山鸟语》等。也可适当选听一些流行乐曲,原则与上述一致,而应力避那些令人意志消沉的“靡靡之音”。如果您家人近来体疲身虚,记忆力衰退,也可以选用他以前喜爱听的一些音乐或歌曲。
兴奋开郁疗法:应选择节奏明快、旋律流畅、音色优美的乐曲,以振奋精神、愉悦心情,主要用以治疗情志抑郁,或调畅您家人的情绪,缓解精神紧张。通常使用的民族乐曲如《流水》、《喜相逢》、《赛马》、《光明行》、《喜洋洋》、《假日的海滩》、《百鸟朝凤》、《八哥洗澡》等。
娱神益寿疗法:这套音乐疗法重点在于使人养成高雅的情操,豁达的胸襟,开朗的性格,此乃防病抗衰、延年益寿之根本。乐曲的选择宜以典雅的传统乐曲为主,其格调不单一而宜多变,一曲中兼具明快、欢畅、安静、沉思等乐境,常用的乐曲有《潇湘水云》、《高山流水》、《醉翁吟》、《颐真》、《良宵》、《梅花三弄》、《平沙落雁》等,另外可配合一些反映天地人间生机盎然的自然音乐,如《百鸟行》、《空山鸟语》、《荫中鸟》等。
TIPS:“音乐疗法”也有禁忌
1.空腹不宜听音乐。空腹时,人会有强烈的饥饿感,而音乐里的强烈的节奏感,会使人饥饿感更强烈,特别是听进行曲时,表现尤为突出。
2.吃饭时不宜听音乐。吃饭时最好不要一心而用。不少音乐节奏明快、铿锵有力、音量很大。例如打击乐,会导致心跳加快、情绪不安,从而影响食欲,有碍食物消化。
3.听音乐的时候不要带有情绪。例如,人在情绪冲动时,再听疯狂而富有刺激性的摇滚乐,无疑会更影响心情,甚至会火上加油,助长怒气。
篇8
一、在新教材中适当增加经典音乐作品
在新教材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少了许多经典的音乐作品,如《春江花月夜》《梁祝》,贝多芬的《英雄》《命运》《田园》等。对于这些经典音乐,我认为应该让学生们有一定的了解,这样优秀的作品学生们听不到实在有些可惜和遗憾,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增加了一些经典音乐作品。又如在上《歌剧艺术》这一课时,考虑到歌剧《白毛女》的里程碑的地位,《江姐》在中国歌剧中的重要地位,于是我直接把它们放进了课堂;又带领同学们共同学习了《小二黑结婚》《洪湖赤卫队》这两部歌剧,使学生了解和热爱民族歌剧,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二、合理地引用流行音乐
学生大多都偏好流行音乐,对于他们的音乐偏好问题,我们不能采取说教、训斥等简单方法,应采取积极主动地引导、疏导的方式,使学生健康积极地欣赏音乐。如在上《高亢的西北腔》这课时,引来学生不少笑声和唏嘘声。我便当场演唱和播放具有西北民歌风的流行歌曲《信天游》《黄土高坡》《西部放歌》等,学生兴趣大增。在欣赏印度音乐时,采用了学生喜欢的歌曲《神奇》作为课堂的引入,这样的导入一开始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很大程度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为音乐课服务
音乐教学中在听觉效果上加入视觉冲击,会大大提高教学的效果。我的每堂音乐课几乎都会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运用视听的双重效果为同学们带来音乐享受。如在上《历史悠久的亚洲音乐》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各地区的音乐和民族风情,学生对亚洲各地区的音乐及其风格特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尤其在播放印度歌舞音乐画面时,同学们都情不自禁地跟随音乐载歌载舞起来,真正实现了寓教于乐。
四、“拓展与探究”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
为了让学生对音乐有实际的体验,我们应把课堂以外收集到的音乐资源运用到音乐教学中,为课堂教学提供必要的补充和帮助。如在上《非洲歌舞音乐》一课时,同学们对来自广袤非洲原野的古老的音乐兴趣索然。但是当我将拓展与探究中的“非洲音乐对世界音乐的影响”这一内容从音乐、歌曲、舞蹈三个方面向同学们介绍了非洲音乐对世界流行音乐的影响后,同学们却是兴趣盎然。通过播放“甲壳虫”乐队的摇滚乐、备受学生欢迎的街舞、爱尔兰踢踏舞音乐剧《大河之舞》片段等,同学们被热烈的音乐和舞蹈包围着、感染着,同时还从这些流行音乐里找到了非洲音乐的元素,深刻理解了非洲音乐对世界流行音乐产生的巨大影响。
五、结合姊妹艺术感受音乐
(1)音乐与绘画沟通。交响素描《大海》第一乐章的印象主义音乐流派特点学生非常不容易理解。当我上这一课时,我便借助印象主义音乐与印象主义美术作品之间的共通关系,将日本画家葛饰北斋的版画作品《神奈川冲浪里》引入音乐课堂,启发学生从感性上接触、体验印象派音乐的风格特征。这样学生便理解了印象主义音乐并不直接描绘实际生活的画面,而是更多地描写那些图画给我们的感觉或印象,渲染出一种神秘朦胧、若隐若现的气氛和色调,做到了通过音与画的沟通,来达到对音乐的理解。
(2)音乐与诗结合。《阳关三叠》是唐代一首著名的歌曲,歌词是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在听赏这首歌曲之前,我首先请同学们充满感情地朗诵这首诗,细细体会诗中蕴含的悲伤、惜别、留恋的感情。有了朗诵诗词后的感情铺垫,同学们再来欣赏这首歌曲时,歌中别恨离愁、情意绵绵、无限感伤与关怀的诚挚情感自然深入了学生心里。
(3)音乐与舞蹈相伴。把舞蹈和音乐高度融合起来,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感受、体验、理解音乐。如在欣赏《独特的民族风》一课时,把三个民族的歌舞荟萃一堂,选择一些简单的民族舞蹈动作带领学生在课堂上跳一跳,同学们在课堂中听听民族音乐、说说民族特色、跳跳民族舞蹈,使音乐、舞蹈、民族、文化有机融合在一起。
篇9
[关键词]姜夔;曲词;音乐审美
[中图分类号]1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15)06-0090-05
晏红,南昌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
罗琦卿,南昌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江西南昌330029)
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人,南宋著名文学家、音乐家。他所处时代正值宋、金和议之际,南方经济渐趋繁荣,人民生活暂时得以安定。他少年丧父。屡试不中,终身未仕,尝漫游于湘、鄂、赣、皖、江、浙地带,过着游离不定的清贫生活。“(姜夔)气貌若不胜衣,而余力足以扛百斛之鼎;家无立锥,而一饭未尝无食客。图史翰墨之藏。汗牛充栋。襟期洒落,为晋宋词人。”(陈郁《藏一话腴》)姜夔好学、好客、好音乐,多才多艺,诗词歌赋、音律书画,无一不熟谙精通,特以曲词见长,深得当时名流辛弃疾、杨万里、范成大、萧德藻的推赏。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他的《白石道人歌曲》等著作,内存祀神曲《越九歌》10首,旁注律吕字谱;词调17首,旁注俗字谱;自度曲17首(内旧曲词2首,范成大曲1首),旁缀工尺谱;琴歌《古怨》1首,旁缀减字谱。这是中国音乐史上流传至今唯一完整的宋代乐谱文献资料,被视为中国音乐史上的稀世珍宝,弥足珍贵。然而细审《中国音乐美学史》和《中国文学史》,对其曲词的审美特征研究者鲜见。本文将拟从音乐美学角度,对其曲词的审美特色作一初步探索,为创作新时代音乐作品之借鉴。
一、灵动的动象美
我国音乐文献《乐记》载:
乐者,心之动也;声者,乐之象也;文采节奏,声之饰也。君子动其本,乐其象,然后治其饰。
即是说,音乐是“心之动”之“象”。心动是指人之情动,因为:“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音乐具有以“声”动,表现心动、物动的审美特征,因而音乐之“象”,不同于文学、绘画等艺术之“意象”、“形象”。而是“动象”。人们有感于外物(人、事、景、物)而引感的激动、感动和心灵的震动。触动灵感而创作音乐。所以说,音乐是以“声之动”表现“心之动”的艺术,具有动感特性的美学特征。
姜夔精通音律,善创曲谱,对音乐有着特殊的敏感性。深谙乐音的动感魅力而热衷音乐,往往通过曲词曲谱创作表达内心世界。其曲谱具有音乐韵律之美和动象之美。“动象”是构成其曲词的基本元素。姜夔所作曲词,均调用多种艺术手法,创造动象,编织曲词。
(一)化用陈词,重构动象
以陈词赋意系指运用前人诗词歌赋构成新的意象,表达情志。姜夔代表作《扬州慢》皆是变用唐杜牧诗句组合成清丽可感的动象。“竹西佳处”运用杜牧《题禅智寺》诗:“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春风十里”“豆蔻词工”源自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二十四桥”即出于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而当姜夔途经维扬(扬州)时见凄凉景色,不禁怆然满怀,但不作痛切呼号之语,而是借用杜牧的诗作反衬现实的悲凉,构成组组动象,以杜牧诗情倾诉己情,看似直白语言,却委婉清妙,颇具审美情趣,足见其独具匠心。
姜夔化用古诗陈词为曲词动象,比比皆是。《暗香》《疏影》二词,直取宋林逋《山园小梅》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为题。《暗香》中“唤起玉人”化用贺铸《浣溪沙》词“玉人和月摘梅花”。“春风词笔”即指何逊《咏春风》诗作。《八归》词中“水面琵琶”,化用白居易《琵琶行》诗“忽闻水上琵琶声”。“付与啼
舭用战国屈原《离骚》辞“恐鹈舵先鸣兮”。“倚竹”“罗袜”直用杜甫《佳人》诗“日暮倚修竹”和李白《玉阶怨》诗“夜久浸罗袜”。《琵琶仙》中“十里扬州,三生杜牧”,化用黄庭坚《广陵早春》诗“春风十里珠帘卷,仿佛三生杜牧云”。“藏鸦细柳”化用周邦彦《渡江云》词“千万丝,阳头杨柳,渐渐可藏鸦”。“西出阳关”直取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等等。姜夔曲词中这类动象,音乐美感韵味浓郁,这是姜氏运用陈词旧语演绎变成词中动象,融人自己情操,组成美妙曲词的结果。
(二)妙用典故,暗含隐情
姜夔善用历史典事来抒怀述志。例如《霓裳中序第一》词中,“纨扇渐疏”采用“秋扇见弃”故事。汉班婕妤《怨诗》:纨扇“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姜氏以“纨扇渐疏”表达久别难逢、双双被弃的苦楚。“流光过隙”借《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感叹时光如电,流年过隙,青春难驻。“淡月照颜”,则化用杜甫《梦李白》诗句“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一帘淡月”仿佛照出情侣容颜,恰似梦中相见。“笛里关山”采用杜甫《洗兵马》“三年笛里关山月,万国兵前草木风”诗句抒怀。《乐府解题》:“关山月,伤离别也。”曲词以《关山月》忧伤曲调,暗喻浪迹天涯的漂泊生计。“醉卧酒炉”则化用魏晋时阮籍醉卧酒炉侧之故事(《世说新语・任诞》)。此曲词中这类声色并协的动象,生动地传递词人对恋侣的深切怀念和自己漂泊四方的清客生涯,读来无不令人潸然泪下,深表同情。
二、清空的意境美
意境为作者“主客观的统一体”,通过意境,可以使读者借助想象和联想,从而产生感情共鸣。
姜夔曲词“清空”意境或称“清空骚雅”艺术风格。宋代词家张炎说:“姜白石词,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不惟清空,又且骚雅,读之使人神观飞越。”所谓“清空”,即是“清者,不染尘埃之谓;空者,不著色相之谓,清则丽,空则灵”。姜夔以清丽空灵之笔触,对事物不作细致描绘,只就其内在神韵作点染,力求清灵,不为质实,给读者以想象空间。
(一)托梦抒怀,清虚空灵
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聪明的文艺家善于运用梦境创造意境,以寓托情志。姜夔诚为依梦造境之高人。且观他托梦移情的名作《踏莎行》:
燕燕轻盈,莺莺娇软,分明又向华胥
见。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别后书辞,别时针线,离魂暗逐郎行远。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
淳熙十四年(1187)姜夔自汉阳去湖州途经金陵,于江上感梦而作此词。词人借助千山万水、当空冷月、空旷长夜、遥远淮南、离魂远行等动象,创造一种清冷幽渺、飘零、寂寞的艺术意境。此词遣词之淡雅(轻盈、娇软),动象之简练(千山、皓月),造境之凄黯(冥冥、离魂),足以代表姜词清空之风范。
(二)寄情寒梅,清幽素雅
梅花既有素雅洁净之体貌,又有傲雪耐寒之品性,故历来受到艺术家的青睐,常常成为描摹的对象,姜夔曲词也多有述梅之佳作。不过姜夔并非如一般诗词就梅说梅,而是寓有深意,多借梅抒怀,以梅喻人。请看他的咏梅佳作《暗香》: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绍熙二年(1191)冬天,姜夔冒着大雪赴苏州探访诗人范成大,写成《暗香》《疏影》两首赞美梅花的名作。词中未对梅花进行具体描绘,仅仅利用月色、玉人、音乐几种动象组织成一幅“梅花清寒图”,从而“唤起玉人”,在“梅边吹笛”,并携手“不管清寒与攀摘”,桩桩往事涌上心头。可如今年已渐老,天各一方,今非昔比。但见西湖寒碧、梅花吹落、“翠尊易泣”、“红萼无言”、“竹外疏花”、“香冷瑶席”,种种惆怅之感油然而生。此词所言暗香、香冷、红萼等等,皆造语素雅,笔触清丽,构成一幅有声有色,声色齐谐的“月夜赏梅图景”,其境界清疏、宁静、空旷,耐人寻味。
三、谐婉的律吕美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是靠声音(乐音)传递感情的特殊艺术。音乐的美是通过艺术化的声音组合表现出来的,任何音乐美都蕴涵在艺术化的声音组合之中,这是音乐美区别于其他艺术美最本质的特征。而声音(乐音)是靠乐谱来完成使命的。声音一旦消失,只有靠乐谱才能保存其音乐的属性。音乐的旋律美是一种综合形式美,依据音乐的艺术规律把高低、长短、强弱、快慢不同的乐音组合为具有表现力的音乐旋律,构成音乐基础。只有旋律美的音乐作品才能称得上是美的音乐,才有美感作用而流传久远。音乐史上,记录乐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快慢、延止、停顿、节奏的文本称为乐谱,这是音乐传承的可靠依据。“乐谱的价值之于音乐,犹如文字的价值之于古籍,古籍的价值之于历史。它能把转瞬即逝的古调以某种特殊方式记写下来,使后人得以部分地恢复原曲,‘老调重弹’。”足见乐谱在音乐史上的宝贵价值。
宋代是以胡乐器筚篥来定音定调的,所以歌曲谱曲也用筚篥谱字(汉字)来记写,即:合、四、一、上、勾、尺、工、凡、六、五。所谓俗乐半字谱则是这些谱字被减少了笔画,比如:“合”写成“厶”,“四”写成“7”。姜夔所作《白石道人歌曲谱》就是用这种谱字记写的。
姜夔的音乐创作大致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沿袭传统旧制,依谱填词:一种是自创新曲。即自度曲。依谱填词是指采用隋唐以来流传的民歌、曲子、歌舞大曲和“法曲”片段作词牌,填上新词,让演员演唱。而自度曲是自己作词,自己谱曲。姜夔的曲词语词。多与音律相配合,可以得到音乐美感享受。
(一)以律就词,声情并协
姜夔精通音乐,熟谙律吕,其曲词多以律就词,而非以词就律,故其曲词不仅词情两美,而且声情并协,具有音乐审美特色,给读者以音韵美感享受。且看《鬲溪梅令》(仙吕调,丙辰冬自无锡归,作此寓意):
好花不与砩香人。浪粼粼。又恐春风归去绿成阴。玉钿何处寻。木兰双桨梦中云。小横陈。漫向孤山山下觅盈盈。翠禽啼一春。
庆元元年(1196)冬末,作者从无锡归到杭州时,当年与恋人在西湖孤山赏梅的往事不觉涌上心头,于是有感而作此词。此首小令为双调,前后两阕字数相等,平仄相同,采用了清乐音调式。作者在句式、旋法上作了精心安排。在保持旋律骨干音的同时,改变内在结构,上阕首句为3+2。下阕首句换成2+1+1。全曲旋律基本平稳,没有大排的激情张扬,只围绕主音上下咏叹。不过下阕“梦中云”三字却运用增四度的旋律,凸显出清角与变宫的不和谐,引出全区高音,使之音乐张力骤然增强,有力地表现出作者压抑的痛楚思情。高音节的巧妙设计,可谓小令“统一中变化”的点睛之笔。
姜夔以律就词的证据,多保存在曲词小序中,说明曲词的创作背景及曲调来源,为后人研究其曲词谱提供可靠来源,如《霓裳中序第一》序记。
《霓裳羽衣曲》是盛行于唐代教坊的一组歌舞曲,其乐曲十分美妙,颇为唐玄宗所欣赏。淳熙十三年(1186)姜夔在衡山祝融峰,从乐工处见到商调《霓裳羽衣曲》十八段,大为惊讶和喜欢,但只有曲谱,而无曲词,于是毅然依谱填词,这就是《霓裳中序第一》清商调曲词的来历。
绍熙二年(1191)夏天,姜夔去南京探望杨万里,正遇一琵琶乐工弹奏《醉吟商湖渭州》,这正是他日思夜想的一首曲调。于是求得其弹奏弦法,而作此曲词。还有《玉梅令》本是范成大的自制曲,只有曲,没有词,姜夔造访时。正好应范成大之约,便依曲作了歌词。姜夔每作自度曲,必用笛子吹奏起来,友人往往歌而和之。
由此观之,无论是依谱填词,还是自制曲作词,皆以律就词,因其律吕的音乐之美,必定带来词语的音韵之美,从而使其曲词既具情词之美,又具声情之美。
(二)拗句入词,仄声寓情
姜夔曲词凡依旧谱填词的一般都按既定词牌填词。而他所作自度曲则往往突破陈规,按照自己的想法谱曲作词,不受词牌、格调、韵律、平仄、字数的约束,可以发挥想象,自由谱曲,自由作词。细品姜夔曲词,发现他喜用拗句入词,多用仄声字作词。究其原因,可能因仄声字(上、去、入),其声节短促急切,更宜于表达那种哽咽叹息、泣不成声、难以言表的隐痛愁思,所以干脆打破常规,运用仄声、拗句书写曲词。如《杏花天影》:
绿丝低拂鸳鸯浦,想桃叶当时唤渡。又将愁眼与春风,待去。倚兰桡。更少驻。金陵路,莺吟燕舞。算潮水知人最苦。满汀芳草不成归,日暮,更移舟向甚处?
姜夔由汉阳去吴兴,途经金陵,荡舟泛波江畔,“北望淮楚”。追忆当年情侣,不觉惆怅而作此词。从音韵学角度看,本曲词上下两阕,仄声一韵到底。为凸显金陵莺吟燕舞盛景。将上阕起句的骨干音节拉宽一倍,引出两个短句,这是典型的“换头”处理手法。下阕重复上阕旋律,形成双调结构――变化重复型的二段体制。起句连续六度大跳的核心机动,将词人内心深处的郁闷如春水般倾泻无余,而乐句间的同音连接,又似忧怨难吐,压抑于胸的低吟浅唱、哽咽沉声。作者还不拘音律,将变宫、清角等偏音有意突出,加之变商音的妙用把内心强压的郁闷情绪充分倾吐,不仅丰富了调式色彩,更增添了音乐审美的活力与灵动。《杏花天影》其词清婉,其曲悠缓,其情忧愁,行腔流转,音色纯净,感染力强,富有清雅脱俗的音乐美学曲词韵昧,诚为小令之精品。
运用拗句仄声作词,在姜夔曲词中随处可见。如《暗香》结拍二句“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十个字中,平声字只有吹、时两个,仄声字却占八个,吟唱起来并不拗口。“几时见得”用“上、平、去、入”平仄搭配,四声皆备,而变化有致,吟起来也顺口动听。又如《扬州慢》中句首之字也多用去声,如过、尽、自、废、渐、杜、纵、二、念等均为仄声字。而上、去、入三声中,人可作平,上介乎平仄之间,只有去声字由高而低,最为高亢响亮,可以产生强烈的乐音美感效果。姜白石词乐选调制腔的方法概括而言可分为以下六种:一是截取唐代法曲、大曲中的部分而成,二是各宫调律合成的官商相犯的“犯调”,三是改变旧谱的声韵制新腔。四是用琴曲作词调,五是用他人谱而自填词,六是从乐宫演奏的谱子里译谱。以上六种均为先有谱后有词,最有姜白石个人风格当属自度曲――即先有词后制谱,词谱均一人所为,且音乐声调与文字声调的融合度相当高。可谓婉转相生。
四、结语
篇10
关键词:合唱指挥 专业技能 专业实践
1 合唱简述
合唱是由两组以上的歌唱者,各按本组所担任的声部,演唱同一歌曲,这种声乐演唱形式称为“合唱”。合唱是集体的声乐艺术,它以统一和谐的声音,抒发一致的情感,表达歌唱者的共同意志。
合唱产生于欧洲,兴起于教堂。欧洲的合唱艺术是和宗教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早期的统治者为了巩固其权力利用来束缚人们的思想,抑制人的灵瑰,教堂成了权力政治的中心。
中国的合唱的发展史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众多从国外留学回来的学者带回了西方的合唱艺术,根据中国的国情,创作出了适合中国民众的合唱作品。起初是学堂乐歌,把中国的词填到外国的曲子里。以后,随着音乐文化进一步发展,中国的合唱音乐已逐步朝着与民众结合、与艺术演出的方向发展,这为中国合唱艺术的新发展奠定了基础。
合唱艺术发展至今,不乏有许多经典的作品,例如,国外的有莫扎特《渴望春天》、库尔蒂斯《重归苏莲托》、门德尔松《乘着那歌声的翅膀》、威尔第《希伯来奴隶合唱》、约翰-施特劳斯《蓝色的多瑙河》海涅曼《伏尔加船夫曲》,国内的有冼星海《黄河大合唱》、张寒晖《松花江上》、古曲《阳关三叠》、聂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阿拉木汗》等优秀的合唱作品。
合唱是音乐艺术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形式。它以其立体感、多层次的声音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2 一个优秀的指挥应具备的能力
2.1 合唱指挥应具备丰富的音乐知识
2.1.1 扎实的掌握乐理基础。合唱是多声部的人声组合,指挥要根据合唱队的各个声部、各个音色、各个音区的结合与对比,用和声、复调等各种的理论知识对作品加以修饰,才能给观众传达合唱作品的内涵。所以,作为一个音乐工作者,特别是合唱指挥工作者,必须具有扎实的音乐理论基础。
2.1.2 具有较强的音乐记忆能力。在合唱演出过程中,合唱队的每一个队员的注意力都集中指挥身上,而作为合唱指挥,除了要运用两手来打出各种节奏信息外,在必要的时候还要运用眼神、嘴型、面部表情等来与队员们交流,起到随时提醒、暗示、启发、鼓励等作用,使合唱队与指挥更加配合默契。如果不能背谱或背谱不熟,就不知道作品的旋律的起伏和感情的变化,要做到这一点的就比较困难了。所以,指挥必须能熟背歌谱,要记清楚歌谱的每一小节、每一拍,甚至每一个音符,歌词也是同样。这样才能给观众呈现出完美的合唱作
品。
2.2 指挥应具备良好的组织领导能力。合唱指挥者面对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合唱团队,这就要求指挥者必须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组织能力,有较好的领导才干,不断培养合唱队员们的团队精神和集体合作意识,同时还要有较高的威信,善于与队员沟通,深入了解每个队员的声音特征及性格特征,发现他们的优点和不足,尽量做到扬长避短,合理分配合唱队的声部,最大限度地发挥合唱团中每个成员的才干,激发整个团体的潜能,积极引导他们发挥自身的优势,让他们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合唱作品的演唱中去。
3 完成指挥一部合唱作品的几个步骤
3.1 合唱指挥的案头工作。案头工作主要包括选择作品、掌握总谱、分析作品、指挥动作的设计、排练计划等。好的指挥会把作品应达到的音响效果、可能出现的问题或困难都列入计划之中。
3.1.1 选择作品。作品选择的成功与否,会直接影响排练的效果、合唱演出的成败、乃至合唱队水平的提高。首先,选择作品必须要依据合唱队当前的水平、作品演出的场合、听众等各方面因素来选择。其次,要从所选作品的艺术性、思想性、实用性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考虑。
3.1.2 掌握总谱。掌握总谱有两个目的,一是了解作品的乐谱全貌,把握作品风格,体会作品整体情绪与情感;二是从纵、横两个方面认识作品,并在脑海里建立该作品应具有的合唱音响。
3.1.3 分析作品。分析作品是与排练工作紧密相连的。分析作品的曲式结构,要找出段落衔接的变化,找出主调旋律的线条,以及音准与节奏的难点部分,设计处理办法。指挥对作品的速度、力度、表情和包括整个作品的、乐段的、乐句的重音、高点、色调、伴奏等,都应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和处理方法。
3.1.4 指挥设计。在指挥合唱过程中,光是一些即兴的、灵感式的动作是不够的;机械的、无目的的动作更是不好。指挥应根据作品中的主旋律、、复杂节奏、休止、切分音、连音符、弱起、渐强、渐弱等设计相应的动作图式,然后认真研究并固定下来。其主要原则是省、准、美。
3.1.4 制定排练计划。排练计划的依据是合唱队员的水平及合唱作品的难易程度。计划排练的总体时间、排练日程安排、排练步骤、每次排练需解决的问题和达到的效果等。更细致的是要设计好练声曲等。计划制定得越细致,排练就越顺利。
3.2 排练工作的基本步骤与方法
3.2.1 练声。为了使合唱队员快速进入到唱歌状态,一般在排练的开始都要安排练声。练声包括呼吸、共鸣、发声、吐字、咬字、音准、力度控制等内容。练声是校正发声器官的歌唱状态、提高合唱队效率的关键。因此要努力提高练声的质量,同时将练声与其它的基本训练巧妙结合,做到事半功倍,有利于从整体上提高排练的效率。
3.2.2 视唱作品。视唱作品是排练一首新歌的第一步。视唱可采用先听后唱,或先打节奏后唱谱,最后再唱词的办法。在唱熟的情况下,让大家结合指挥手势视唱每个声部的曲谱,而不是只视唱自己声部的曲调,这样既提高队员了视唱能力,又可在不久的合唱中做到互相协作。
3.2.3 细练。完成试唱作品的环节后,接下来分声部并应以段落为单位,重点段落和难点部分要着重解决。
3.2.4 整体排练。整体排练是排练的最后阶段,要把各方面因素进行整合,然后再精挑细琢,达到预期的排练效果。
4 总结
在人们的合唱活动中,合唱指挥无论在专业合唱队或业余合唱队,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一个合唱指挥者,必须不断地提高自己,才能在排练或演出中游刃有余的发挥,使合唱队的合唱水平也能芝麻开花――节节高。音乐是美的艺术,在茶余饭后听听音乐,是一种美的享受。一首好的合唱作品更能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洗礼和心灵上的震撼,而其关键在于要有一个技术一流的合唱指挥。文章要结束了,希望我的几点看法能对指挥感兴趣的同学和朋友们有所帮助。音乐是人类的灵魂,愿朋友们的耳边常有音乐的相伴。
参考文献:
[1]马革顺.合唱学.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5.
[2]徐武冠.合唱与合唱指挥研究.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11.
[3]胡立谭.指挥基础教程.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4.
[4]蓬勃.指挥.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9.
[5]朴东生.指挥入门.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8.
[6]马革顺.合唱学新编.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1.
[7]陈祖恩.合唱与指挥.海峡文艺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