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去吧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03-28 07:38: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自己去吧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那天下午,是一年级语文课《春天来了》,我照旧拿着教材和教案走进教室,学生也很安静,课堂教学马上开始,我正准备按照课前的设计出示春天景色的挂图,这时我发现一只小手举了起来,我走到了他的跟前,他说:“老师,春天来了,让我们去外边看看春天好吗?”我正为这位学生打断我的教学设计而生气,其他的孩子也嚷了起来:“是呀,让我们出去看看春天吧!”我想,这一节课肯定是上砸了,怎么完成教学目标呢?算了吧,反正孩子们也无心学习了,索性就随孩子们去吧。
我把孩子们带出教室,来到校园的草坪上,孩子立刻如脱缰的野马,好似放出笼子的小鸟,在草坪上跑呀、闹呀,那种情景真是难以用语言形容,看到孩子们恣意地欢笑,毫不理会我的存在,我顿时傻眼了。突然,我想起了课前准备的录音机,于是,我放了一首歌曲《春天在哪里》。也许是优美的音乐吸引了学生,也许是他们跑得有点累了,学生慢慢地靠近我。
我连忙将学生组织好,顺势提了个问题:“谁愿意说一说,自己刚才在草坪上奔跑的感受。”学生立刻像小鸟一样叽叽喳喳,说个不停。我接着说:“春姑娘不仅有温暖的阳光,她还有许多的礼物要送给小朋友呢!可是,只有细心的小朋友才能得到它!”草坪上立刻安静了下来,我会心地一笑,说:“老师就和小朋友们一起去美丽的校园内,找一找春姑娘的礼物吧,比一比,谁最用心,找到的礼物最多,最有价值!”孩子们欢呼起来,我就让孩子们自由组合成小组,每小组推荐出一名小组长,然后共同商量本小组用什么办法找春姑娘的礼物。
学生分头行动了!
花坛里、草坪上、操场边、小树下,到处都是孩子们充满生机的笑脸和清脆的童音。我来到每一个活动小组,听着他们琅琅的笑声和真情流露的话语,我知道,春姑娘把最好的礼物送给了每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
回到教室,孩子们展示了自己找到的礼物,教室里立刻成了欢乐的海洋。
第一小组汇报:
我们小组找到了春天的这些特征:
1.小草发芽啦。
2.柳树也发芽了。
3.草地很松软。
4.听见小鸟在唱歌。
第二小组汇报:
我们小组找到了春天的这些特征:
1.黄花苗(蒲公英)长出了嫩芽。
2.桃花开,小蜜蜂在采蜜。
3.小燕子飞来了。
第三小组汇报:
我们小组找到了春天的这些特征:
1.看见小蚂蚁的窝了。
2.迎春花打苞了。
3.小蜗牛也爬出来了。
孩子们,真棒呀!能说说你们是怎样找到春天的吗?
我是通过用眼睛仔细看到的。
我是通过用鼻子闻大地的气息发现的。
我是通过用耳朵听小鸟的叫声发现的。
我是用手摸土地感到松软发现的。
……
你们真聪明,用不同的方式,观察到了春天里这么多美丽的现象,真了不起!那么,你们喜欢春天吗?喜欢!
你们那么喜欢春天,让我们唱一唱《春天在哪里》这首儿歌好吗?……
篇2
从初中开始,同伴交往逐渐占据学生生活的大部分,而“以自我为中心”“敏感”等心理特点使得学生在受到委屈或者不公平对待的时候,情绪激动,不能换位思考或者多方位考虑,不能原谅他人,导致与同学关系紧张,而自身也无法保持一个良好的状态来生活和学习。《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指出:初中阶段,学生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本教学设计在视频引入的前提下,通过两个“生活透视”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和“合理归因”,学会如何在人际交往中做到宽以待人,并引导学生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的生活和学习中。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懂得宽以待人的重要性及如何做到宽以待人。
情感目标:体会如何才能做到宽以待人。
行为目标:养成在日常生活中宽以待人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点
知道宽以待人的重要性及如何做到。
四、教学难点
将宽以待人的方法应用到实际的生活和学习当中。
五、适用年级
初中一年级。
六、课前准备
视频,多媒体PPT。
七、教学过程
(一)心随身动:视频引入
观看视频《宽容》并回答以下问题。
心灵叮当:
1.民工是如何处理的?
2.对我们有何启示?
教师总结:人与人交往中,难免会发生一些冲突与摩擦,宽容是化解这些冲突的剂,让我们的人际交往更加和谐!西方医学界也有一句名言:宽恕(宽容)那些伤害过你的人,不是为了显示你的宽宏大度,而首先是为了你的健康,如果仇恨成为你的生活方式,那你就选择了最糟糕的生活。
(二)心知心悟:主题活动
活动一:生活透视一
案例:同学们计划组织一次篮球比赛,甲的个子不高,很少打篮球,乙对甲说:“矮冬瓜,你也参加吧!”同学们哄堂大笑,甲觉得很没有面子,对乙怀恨在心。
内容:将全班分成两组,分别代表甲和乙,回答问题。
交心桥:
甲:1.听了乙的话,你有何感受?
2.你有多大的可能性原谅他?(满分10分)
3.了解了乙的想法后,你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乙:1.说完那句话,你有什么感受?为什么?
2.你希望甲如何对待你?
3.怎么做甲可能会原谅你?
总:对我们宽容他人有何启示?
教师总结:站在对方角度考虑问题,有助于宽容他人。
活动二:生活透视二
案例:甲对乙讲了一些自己的隐私,甲要求乙保密,但有一次,甲听见同学们在议论自己的事情,而这些事情甲只对乙说过,甲从此因为这件事情对乙耿耿于怀。
交心桥:
1.甲对乙耿耿于怀的原因是什么?
2.如果甲原谅了乙,原因可能是什么?(提示:谁的原因,故意与否,对生活造成的影响等)
3.对我们宽容他人有何启示?
教师总结:从谁的原因、对方故意与否、对生活造成的影响等角度来分析有助于做出宽容他人的选择。
(三)心声心语:总结分享
交心桥:我们如何才能做到宽容他人?
1.站在对方角度考虑问题。
2.从谁的原因、对方故意与否、对生活造成的影响等角度来分析。
(四)心动行动:牛刀小试
运用所学,给曾经认为伤害自己的人写一封信,宽容他(她)。
(五)心理加油站
《仇恨袋的故事》:
篇3
一、激趣引题,质疑探究
兴趣是获取知识、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要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在教学伊始,教师要通过激趣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欲望,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师又要从质疑入手,让学生带着已有的积累、好奇和探究之心走向文本。
二、自学诗文,整体感知
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喜欢阅读、敢于阅读、乐于阅读的愿望,整体感知的教学设计可以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由地读一遍课文,让学生整体把握诗歌的结构,再细细地去品读文本内容。课文选用的大多现代诗语言比较浅显,内容不深奥,学生初读后对诗意会有所领悟。但由于文本容量较大,又有些“形散”,因此,教师在导入时应将学生质疑的问题由浅而深地呈现出来,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三、美读诗文,感悟诗意
语文新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教学中教师要安排充分的读,让学生采用“自主读、分角色读、个人美读、师生合作读、分组读、pk读、配乐读、整体诵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从读中感受和体会诗意。如,引导学生想象绿色大自然向我们徐徐展开,两个“去吧”充满了对少年儿童热切的召唤。又如,教学时,调动经验,引导交流,抓取景物,寻找特点,想象画面,引领学生在读中不知不觉身临其境。通过让学生多层次、多形式、一遍又一遍地朗读,使学生从读中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感受到言中之情,从而进一步感悟到课文的情境美、文字美,受到美的熏陶。在学生朗读后教师应及时和学生进行评议,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又可以在熟读的基础上尝试背诵。
四、合作探究,深化主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和合作精神。为了更好地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教师可以把学生质疑的内容进行有效选择,并一一罗列,作为一个个学习交流的板块,与学生一起细读品味。如《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诗中为什么把大自然说成“绿色的课本”?教师要引导学生紧扣诗句去体会大自然里蕴藏的丰富的知识,绿色的大自然让我们的生活绚丽多彩,“洋溢着欢乐和温馨”。在合作探究中突破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合作探究后,问题基本明朗化,学生真正理解了“为什么把大自然称作‘绿色的课本’?”
五、升华感情,拓展延伸
课内拓展。以《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为例,教师可以引发学生思考:“在我们的大自然中,还有哪些绿色的课本等待我们去打开,我们将如何打开更多的自然的课本?”鼓励学生拿起手中的笔,写出心中对大自然的理解!进行自己的诗歌创作。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不但加强了诗歌的仿写、创作能力,同时更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对诗情的领悟,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向往。学生通过这一环节,立足文本,超越课堂,回归自然,多渠道、多途径地去亲近自然,享受自然,描绘自然,赞美自然,从而更加热爱自然。
篇4
一、个性设计促使教师重视文本研读
余映潮老师关于研读教材的教学警语“语文老师的第一功夫是读出课文的味道。语文教学的差异,从根本上说是解读教材的能力差异”告诉我们精心研读课文,就是要对课文内容进行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的阅读理解和欣赏,语文教师的任务是把教材读厚,把教材教薄。“读厚”,即是阅读体会非常丰富;而“教薄”,是要把精华内容教给学生,把难点突破。没有对教材的精细研读,没有对课文深刻感受和欣赏,好课是出不来的。
课题组组织了一次散文《背影》的同题异构研讨课,执教的三位老师他们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个性化备课,他们的课真可谓是各有千秋。
沙老师着重品语言,散文的语言是所有文学作品中最讲究的,最值得品味的,它们有的浓妆披重彩,有的天然去雕饰,有的粗犷豪放,有的清丽婉约,有的灵动飘逸,有的淳朴厚实。朱自清的这篇《背影》,语言朴实无华,却饱含了深挚的感情。只有深入文本,抓住关键字词,仔细品味,才能真正理解文本,提高学生的审美品质。这一点沙老师都做得非常好,特别是通过一个精妙的设计,插图与文本比较,仔细品味了“攀”、“缩”、“倾”、等动词,使学生感受到了父亲过铁道,爬月台为“我”买橘子的艰难,从而体会父亲对儿子深深地爱。
李老师注重读写结合,设计了仿写“父爱是父与子分别时的千叮万嘱”让学生,深化对父爱的感受。“本文抓住生活中的一个闪光瞬间,来抒发作者的感情的,你能否也采用这种写法,选取一个角度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强调平凡中见深情,对学生的写作有很好的指导作用,达到了以读导写的效果。
杨老师着重散文的“形散神聚”,从理清线索入手。杨老师紧紧抓住了《背影》的两条线索:父亲对儿子的爱和儿子对父亲的感情变化。并且通过一个问题设计“面对如此父爱,作者心中的感受是怎样的?”两条线索自然的过渡,授课流畅,如行云流水。
相同背影,不同精彩。同课异构,是提高备课水平的一个好方法。在同一个教学内容下,采用不同的构思、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设计风格、不同的实施途径,达到同样的效果。这样的个性设计体现了教师对文本不同角度的研读。只有从有趣、有用、有效的角度去对课文进行发现,才能让课堂教学有趣、有味、有效。
初中语文教材,从语言教学的角度看,是一个美丽而博大的知识海洋,沉淀着丰富的知识板块,蕴藏着精粹的知识宝藏;是精选的语言现象。语言教学研究要做的最基础最细腻的工作,是科学的教材分析。有目标地、有层次地、高效率地进行语言教学,语文教师有一个非常重要而又常常被忽视的问题需要解决,那就是要把教材读好,读深,读细,读美,悉心玩赏,为教学设计作好充分有力的铺垫。而“三案导学”案中“教师指导”留白补充部分恰能促使我们教师去深读、细读、美读,演绎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艺术设计。她是一朵艺术奇葩,为语文课堂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二、个性设计充分展示师生的个性魅力。
语文教学细节是多类别多角度的,有无数的细节设计需要我们探究。其设计的优美流畅需要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师研读教材的水平,教师的教学技艺,语文阅读的视野。只有它们综合的表现在教师的身上,才能够设计出精美生动的教学细节。而这些教学细节恰能展示语文教师的教学魅力。沙老师在运用“三案导学”案教《石榴》一课时,共案中预设问题“带领学生重点讨论作者为什么将石榴比喻为夏天的心脏”,这个问题学生回答起来有困难,因此她旁注“指导学生朗读第4段和第七段,找关键词”给出了学习方法和策略,学生通过朗诵、思考回答起来就容易的多了。又如:在预设问题“在石榴众多的特点中,作者为什么偏偏选它在五月开花这一特点来写”,老师旁注“抓住其环境特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写石榴的特点时写到“石榴有梅树的枝干,有杨柳的叶片”运用了什么写法?旁注“此写法有何作用?”“教师指导”的留白给其他老师留有个性设计的余地。对一些教学细节的不同处理方法,同时体现了每个教师不同的思维,展现了个性魅力。沙老师所带的班级学生通常课堂气氛活跃,思维敏捷。教学成绩在平行班中名列前茅,这与沙老师善思考,巧启发的教学风格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有了如此的个性设计才有了如此魅力课堂,学生的精彩更加衬托教师的魅力。
“教师指导”留白补充就语言教学方面的设计艺术让人回味无穷。如潘老师在教《范进中举》从“多角度理解词语的表达作用”对留白进行补充“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范进道:‘眼见得我这里还有这几两银子,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学习案设计补白了这样的语言问题:“找出胡屠户见财心喜却又假意推让的一系列动作的描写词语及其表达效果”这一补白激活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学生很快地动笔圈画,积极思考,相互讨论,将屠户贪财虚伪的小人形象分析的得透彻淋漓。
从系统训练的角度策划语言教学。如:欣赏语言优美的句段、欣赏形式优美的句段、欣赏手法特别的句段、欣赏意境优美的句段、欣赏内涵丰富的句段如《周庄水韵》:杨老师在学习案中设计补白了这样的语言赏析,“阅读‘细细谛听,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悠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选择一种角度或修辞或意境去赏析。”这一补白教给了学生析句的方法,课堂上学生赏析道:这句话不仅运用了通感还用了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手法,将水声比喻成“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水声仿佛也有“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然而不论是“江南丝竹”,还是裹着的“万般柔情”都是为了表现水声的轻婉、柔媚、悠扬。突出小雪后的周庄韵味深长,意境优美。这些清新可人的语言不仅将当时的景物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出来,同时也告诉我们,作者对这些景色是多么喜爱。这一精彩的赏析赢得在场的师生掌声的喝彩。
从学法点拨的角度策划语言教学。如“指导学生学会感受课文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学会从课文中找出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教学生学会体会文章中的一些句子的深层含义”杨老师在《背影》学案设计补白了这样的语言赏析:“品读语言,理解深情”。“作者善于在叙事运用最能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语言或动作描写,用平易朴实的语言去表达人物的真情实感。文章中有很多处体现了这样的特色,请同学们标出文中父亲所说的几句话,谈谈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很快地从课文中标出“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边没人。”并通过朗读体会到了这些语言在平淡中见真情。这样的补白设计学生能快速的提取信息,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目标很清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三、个性设计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新课程改革引发了我校对备课方式的研究,教师在拿到“三案导学”案以后,必须在“教师指导”留白处进行二次备课(即个性化修改)。要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和所教班级的学情进行有针对性的备课,形成了以“专人主备、集体研讨、个人修改、加强反思”的备课流程。二次备课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针对本班学习情况对教案进行修订,达到“三案导学”案的最优化;二是将自己具体的教学思路和方法,特别是具体的操作层面上的方法、技巧写入学案,将教和学真正一体化。重点研究知识点如何攻破?环节如何过渡?情景如何创设?以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个人在学案上的备课可以是修订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和方法提示。修订教学步骤中不恰当的环节。修订教学过程中不恰当的方法。修订问题设计中不恰当的问题。增减相关的学习内容。增减有关的练习或拓展。增减相关的检测与评价内容。指出具体的指导、启发和点拨的方式方法。还可以是教学思路,教学活动,课中提问,语言教学,教学手法等方面的修改删减。将这些写入自己使用的三案导学”案中,将“共案”变成“个案”。
这样的二次备课,是个性素养展示的备课,是研究性备课,共案已经为大家提供了形式上的教案,但怎样让“共案”适合自己的教学,就需要琢磨,需要研究,教师就在这日积月累的琢磨研究中逐渐成长起来。在学习中拓宽视野,开阔思路。在研读教材的基础上进而驾驭教材,不断达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娴熟程度。
四、个性设计形成了浓厚的教研氛围
篇5
一、对老师要强化备课,对于学生要强化课前预习
老师在每次讲授新课之前必须对这节课需完成的知识目标十分清楚,根据目标确定这节课的重点难点。备课的时候更应考虑如何进行教学才能达到教学效果最优,用什么办法解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学生可能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引导学生去学习知识等。所以教学设计应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过程为对象,为教学实践提供一种策略、实施方案,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但是老师们千万别忽视了学生课前也要做好必要的准备。如果学生对于课堂上要学的知识在课前没有进行必要的准备,他们在课堂上就很难与老师交流,很容易使课堂演变成一言堂,影响课堂的效率。所以从学生入校学习开始就要求他们必须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提前预习。比如:低年级语预习我就要求将课文读通顺,读准课文出现的生字词;中年级做预习我就要求在把课文读通顺的基础上,自己查字典解决不理解的生字和生词;高年级做预习,又在中年级的基础之上,加上思考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想上课的时候弄明白的等等。
二、课堂教学的三个环节要能吸引学生
特级教师于漪认为:“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有兴趣就会入迷;入迷,就会钻得进去,学习就会有成效。应以课堂教学的三个环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即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根据课文的起伏节奏和学生情绪的变化,环环紧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讲课结束时,注意增强浓郁的色彩,使学生感受到课已尽,意无穷,留下难忘的印象。”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学对象的不同,开头导入的方法有很多,我们或者利用故事导入,或者利用挂图导入,或者利用谜语、成语导入,或者利用名言诗词导入,或者利用音乐电影导入……一次,我上《自己去吧》一课,就给学生边播放小鸭自由自在在水里游泳的动画,边让学生跟着唱《母鸭带小鸭》的歌曲,课堂上一开始小孩子们各个活跃兴奋,就像一个个快乐的小鸭子。随即我提出:你们知道小鸭是怎么学会游泳的么?想知道就快去读读课文……这样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全神地投入到读文的环节中去了。总之不论哪种都要注意所采用的导入方法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全身心的融入课堂中。
斯霞老师说“讲到快乐的地方,就自然地露出微笑;讲到愤怒的地方,情绪就激昂;讲到悲伤的地方,声音变得很低沉。”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利用面部、眼神、语言等传递自己所获得的情感,这样才能更好的调动学生的情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一个好的结尾就给一节轻松愉快的语文课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设计新颖有趣的结课可产生“课虽尽,趣味犹存”的境界,以收融会贯通之效,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更激起学生的探索求知欲望。比如我在讲《植物妈妈有办法》这课时,结束的时候,我说:“同学们植物妈妈的办法真多,也真有意思!你还想知道更多的植物妈妈想出的好办法么?那就请你们回家去后,多去了解了解好么?”设计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把学生从课内知识的学习引向了课外知识的学习中。
三、课堂上要给学生恰当的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连续的、长时间的学习很容易使学生疲劳、分神,甚至产生厌烦情绪,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教师要善于用放大镜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以表扬和鼓励为主,对每个问题、每个学生的评价不可轻易否定,不随便说"错",否则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许多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争取发言,当他们的某个思路或想法被老师肯定后,从学生的眼神和表情就可以看出,他们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作为老师这时你如果能适时地给他们一点称赞,这无疑是给他们来了一针“兴奋剂”,让他们精神倍增,更积极地投入到下面的学习过程中去。而如果是在课堂上已经思想“驰骋塞外”的学生,在给了暗示也要给予一点暗示了。
四、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学习时明显受心理因素支配。如果教师用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进行教学,学生会感到很乏味,越学越不爱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力求形式新颖,寓教于乐,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要善于把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事物趣味化,如色彩鲜艳的教具;新颖的谜语、故事;有趣的教学游戏;关键处的设疑、恰当的悬念;变静为动的电化教学等等,尽可能使学生感到新颖、新奇,具有新鲜感和吸引力,
五、教师注重上课语言的精炼、生动
篇6
从2014年11月开始,以特级教师韩军和李华平教授为代表,他们对《背影》一课的教学展开了热烈的争鸣,思想的交锋,给予老师们深深的启迪。除韩军老师外,黄厚江、丁卫军等特级教师也都先后执教过《背影》,他们的教学设计和实施都精彩绝伦。相同的是,他们都是从阅读教学的角度来解读文本,组织教学。
继2015年4月在苏州参加全国首届“三新”作文教学研讨活动之后,我组织了湖北省赤壁市几所重点中学开展了学习“三新”理念,开发课文写作教学价值研讨的启动活动,老师们深刻认识到作文教学研究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并纷纷进入了作文教学研究新时空。
【创意设计】
《背影》是中学教材中永不褪色的经典,文章感人至深的浓浓亲情,作者只用了短短的1334字,就表达得淋漓尽致。是什么原因呢?除了中华民族一贯的文化情结,主要还是朱自清先生高超的写作能力,以及他在文章中展示出的丰富表达技巧!因此,我们何不尝试从写作的角度来教教《背影》呢?
【教学选择】
《背影》中的写作教学价值,何其之多!一节课内要全部呈现,既不可能,也无必要,我力求“目标更单纯一些,内容更集中一些”,根据文本写作方面最突出的特点,并结合学生最需要、最实用的写作指导来考虑,我只选择最能表现文本主旨的三个写作价值,即细节、选材、语言,作为本课的核心教学价值。
【教学简案】
一、从写作与情感角度导入
二、请学生自读课文,并全班交流课文主要 内容
请3个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引导全班学生知晓课文主要内容。
三、品“最动人的细节”
读着读着,说着说着,同学们都被朱家父子的至爱亲情深深感动了。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思考:文章最打动你的细节是什么?为什么打动了你?
2.学生交流(请10个以上的学生,充分展示),教师及时点拨。
生1:描写“浦口送别”时父亲的背影,因为父亲的“攀”“缩”“倾”“蹒跚”“慢慢探身”等等动作,父亲不顾年迈,固执地要去给儿子买橘子,体现了爱子情。
生2:“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的眼泪又来了”“在晶莹的泪光中”等等。因为作者被父亲的爱所感动,明白了父亲的苦心,悟到了父亲的 爱心。
生3:他“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父亲用几番辛苦买来的橘子,连一个也不品尝,全部留给儿子受用,并因此感到很轻松。在父亲的心目中,儿子就是一切了!这里,慈父爱子的至情,被揭示得淋漓尽致。
生4:告别时的语言描写。“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最后又几步一回头:“进去吧,里边没人。”父亲一直为儿子在旅途上的安全而担心。叮咛的话语,虽朴实,但感情深沉。
生5:文中还有几处,虽然写得不够详细,但也能看出父亲爱子的感情。比如,中间的“照看行李、讲价钱、给‘我’拣定椅子、嘱‘我’路上小心、嘱托茶房照应”等,能看出父亲对“我”是事事操心、时时牵挂。
生6:家庭遭了变故,父亲“变卖典质”“借钱办了丧事”,又没了工作,在这种情况下,父亲心情本来就够难过的了,但依然不忘对“我”的照顾,并劝慰“我”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艰难之中的父爱更珍贵,这更加表现了父亲爱子的深情。
师(结):没有细节就没有艺术。特别是这样情感浓郁的文章,一定要抓住人物细节,定格美丽的瞬间,才能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细节,是多方面的,有动作的,语言的,心理的,外貌的……我们的作文,只有抓住了细节描写,你的文章才生动 感人。
(板书:最动人的细节――抒写感动)
四、品“最精巧的选材”
1.请学生讨论:作者为什么不写父亲脸上的皱纹或者头上的白发?而单单写背影?
(明确:“背影”是作者对父亲感触最深的一个细节,最有利于作者表达对父亲的情感。作者不是从正面也不是从侧面而是从后面来描写了一个好父亲的形象,这正是作者选材的独到之处,以饱含深情的笔触,把父亲的背影转化成一种艺术的美。)
2.将第4段中的“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一句,稍作修改,看是不是更符合朱自清的文风?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我们来到雄伟的长江大桥,阳光下,她宛如横卧云空的长虹;斜倚小船,漂荡于美丽的玄武湖,那浩渺的烟波,潋滟的水光,犹如人间仙境,不知不觉间,我们勾留了 一日。
(学生纷纷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师(论):这样修改是不行的。因为南京“勾留”不是本文所要叙写的主要内容,况且作者本也无心“游逛”,再美的景色,也与表现主旨无关,故而只一笔带过,不能详写。
选材在写作中至关重要,一是要选择最典型的材料,这样才有表现力,二要选择自己感触最深的材料,打动了自己才能打动别人,三是注意材料的详略,利于表现主旨的材料,一定要精雕细刻,否则就一笔带过,切不可唆。
(板书:最精巧的选材――突出中心)
五、品“最质朴的语言”
朱自清的文章在现代文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语言凝练,文笔清丽,极富有真情实感。特别是《春》《荷塘月色》等课文,文笔优美,描写细腻,显示出炉火纯青的文字功力。
1.请学生欣赏。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朱自清《春》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朱自清《荷塘月色》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朱自清《荷塘月色》
与上述绚丽语言相比,朱自清还有另一语言风格的散文,即用平实质朴的语言,在朴素的叙述中寄寓真挚深沉的情愫,这篇《背影》即是这样的文章。
2.请学生再读课文,找找文中有无优美华丽的语言。
学生活动:同桌交流。
预设结论:基本没有这样的句子,都是些平实的语言。
3.请学生回答:能举例说说文章中有哪些朴实的语言吗?
生1:“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
――“说定”“熟识”“再三嘱咐”“甚是仔细”等用语,说明父亲已经为儿子上车作了极其精细、周密的考虑和安排,字眼虽然平常,但恰到好处,爱子之心跃然纸上。
生2:父亲的四句话,“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朴实中透着深切的关心、担忧与牵挂。
生3: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其中的“攀”“缩”“倾”“努力”都是平常得再不能平常的词语,却写活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情。
生4: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直接、平白地抒发自己对父亲的思念 之情。
师(小结):《背影》一课洗去了朱自清往日的铅华,全用白描记叙事实,不作任何修饰与渲染,透过父亲的一举一动,读者真切地看到了他们的至爱亲情。文章没有一个“爱”字,表达的却尽是“爱”!文章没有一个华丽的辞藻,抒写的却尽是感动!
(板书:最质朴的语言――表达亲情)
【教学反思】
回想自己高中学生时代,语文老师在作文课上教我们“比兴”手法,他说:比兴手法就是“先咏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对于这一写作概念,我倒是记得清清楚楚,可惜,却一点也不会用,就像我学会了武术套路,却根本不会实战一样。
直到我后来学了《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孔雀东南飞》中的“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回延安》中的“树梢树枝枝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我才真正懂得什么是比兴手法,也能在作文中运用自如了。
再后来参加工作后,我似乎深得我的老师的“真传”,作文课上总喜欢机械地教给学生一些写作技法,特别是考前,更是给学生们灌输什么开头七法、结尾八法……不幸的是,我的学生和我当年一样,也是“学了套路不会实战”,作文水平毫不见长。
所以,窃以为,作文教学要淡化概念,重视体验。即少教点作文概念,多引导学生去体验,包括在课本中体验,在课外阅读中体验,以及到生活中去体验。
基于这种考虑,我就尝试从写作的角度来教《背影》一课,紧紧围绕写作来确定其核心教学价值,让学生在课文学习中去体验写作!――姑且也作为我们的“文本价值的教学选择”课题研究的一个深化吧,即,选取文本的写作教学价值来教。我想,学生如果能充分体验初中六册课本中所有写作技巧,相信完全够用!
我的这节《背影》,从寻求其写作教学价值着手,目的正是为了引导学生在课文中体验写作。
本课教学设计主要是围绕三个教学内容展开――最动人的细节、最精巧的构思、最质朴的语言。这三个教学内容,虽是围绕写作来教,但是并未偏执于工具性,而是在“细节、构思与语言”的品析中,引导学生充分感受亲情,教育学生珍惜亲情。教学中的每个环节都特别注重学生的自主性,采用讨论交流、比较鉴别、对比阅读等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安排大量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去体验、去吸收、去消化。
篇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都知道十个指头各有长短,荷花出水有高低,学生的智力和思维能力更是千差万别。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保护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从而不断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作业是语文教学的延伸,我们在设计和布置语文作业时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因材施教,灵活多样地布置分层作业,让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口味的作业中都能获得轻松愉快的心理体验,走向成功之路。
一、语文作业设计中存在的弊病
农村小学语文作业的设计存在很大的弊病:学生整天埋头于“作业堆”中,作业形式枯燥无味;题目训练要求统一,浪费了学生大量的课外时间,忽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思维能力的训练,使学生的学习缺乏热情和主动性,甚至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导致厌学心理的产生,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什么是分层作业设计
分层作业设计是指老师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出不同目标、不同内容、不同要求的作业,从而帮助学生有效地完成各自的作业。分层作业设计可以使学生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优等生不断拓展自己的思维,中等生稳中有升,学困生能掌握课标规定的最低要求。
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承认个体差异,注重因材施教,采取分层作业的策略,既要让学困生“跳一跳就能摘到苹果”,又要确保优等生不受“吃不够”之苦。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差异设计各类“作业超市”,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商品”。
三、分层作业设计的重大意义
分层布置作业,设法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参与,达到了激发他们学习积极性的目的,使他们乐观的心态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获得自由的发展。学生的个性在这里得到了张扬,语文老师也能从题海战术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的时间用在有效的教学设计中,引导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1.作业类型的分层突出语言文字训练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可见,小学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
如学习《凡卡》第八自然段时,我设计了以下课堂作业:
①请你找出凡卡被打的动词。
②你能有感情地读一读这段内容吗?
③这段话是从哪几个方面写出凡卡当学徒的痛苦生活的?凡卡还受到哪些折磨?你有什么体会?
对学困生,我只要求他们做第①题,对中等生则要求他们做第②题,而对优等生则要求做他们第③题。学困生们很快就找到了“揪”“拖”“揍”“戳”等动词。中等生通过多次朗读读出了老板和老板娘的凶狠,还读出了小凡卡的可怜,在读到“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家,回到我们村子里去吧!我再也受不住了……我给您跪下了,我会永远为您祷告上帝。带我离开这儿吧,要不,我就要死了!”时,学生为凡卡流下了同情的眼泪。优等生做第③题时,想象力很丰富,还将自己的生活与凡卡的生活进行对比,他们深深地体会到自己的生活是多么的幸福,而凡卡所生活的社会是何等的黑暗!这个训练,使各个层次的学生的表达水平都得到有效的提升,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能力。
2.作业量的分层有利于发扬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对于优等生,我着重研究具有发展性思维的作业;对于学困生,我适当增加基础性作业。
学习《假如没有灰尘》一文时,我设计了如下作业:
①请选下面的一个词造句:“埃尘”“湿漉漉”。
②灰尘对人类的生活有哪些危害?如果没有灰尘行吗?灰尘有何作用?文章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介绍灰尘的作用?
③学了这篇文章,你明白了什么道理?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有利又有弊?你怎样看待事物的利与弊?请用上恰当的说明方法介绍某种事物。
学困生完成难度小、题量少的第①题,中等生完成难度和题量有所增加的第②题,优等生完成稍微费脑筋的第③题。这样设计,可以让学困生“跳一跳就摘到苹果”,让品学兼优的学生有更多的自我发展空间,一般的学生也能提高学习能力。
3.作业难易的分层有利于教师了解和指导学生
学生语文能力参差不齐,老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基础、发展、创新三个目标,着眼于每个学生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给他们搭建便利的平台,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享受到成为作业主人的快乐。
如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荷叶圆圆》这篇课文时,按知识结构难易的程度,我把作业分成一颗星、两颗星、三颗星三个层次。一颗星是基本练习,重在基础知识,如生字、词语、朗读、背诵等方面的巩固练习,适用于学困生。两颗星是语文知识的综合练习,偏重于语文知识的运用,如词语的运用、句子的练习,适用于中等生。三颗星是语文知识的课外拓展,属于提高层次,优等生可以选做这些题。
回忆课文内容,连一连
小水珠的 停机坪
小蜻蜓的 歌 台
荷叶是 小青蛙的 凉 伞
小鱼儿的 摇 篮
选词填空
座 架 把 块 只 片
一( )石头 一( )雨伞
一( )蜻蜓 一( )楼房
一( )树林 一( )飞机
照样子,完成练习
金灿灿
飞来飞去 ( )来 ( )去 ( )来( ) 去
很多很多 很( ) 很( ) 很( )很 ( )
这些作业设计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既保证了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又提高了理解、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4.作业趣味性的分层有利于激发学生作业的积极性
学生有不同的学习优势,也有不同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设计多样化的作业,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符合自己实际的作业,这样能提高作业的针对性,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学完《新型玻璃》后,我设计了以下作业:
①长大后想当老板赚大钱吗?请开个“玻璃专卖店”,把课文中的新型玻璃推销出去。
②上网查询:科学家们又发明了哪些新型玻璃?
③如果你是科学家,你会设计出什么玻璃?请拿起你的笔,放飞想象的翅膀大胆设计。
班里有一位女生设计的玻璃是“防晕车的玻璃”,因为她每次坐车都晕车,翻江倒海似的吐出来,痛苦不堪,车上要是能装这样的玻璃,她就不会害怕坐车了。还有另一位同学要设计一种“助睡眠的玻璃”,房间里装上这种玻璃,人类就不会再遭受失眠的痛苦了……不一会儿,各式各样的功能的玻璃,在学生的笔下被设计出来了。
这样的题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这样的作业设计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使他们想学、爱学、乐学、会学,形成良性循环。
四、分层作业激励学生向老师挑战
分层作业,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力求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这就需要老师激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向自己挑战。
对学困生要降低门槛,激发兴趣。学困生接受知识慢,教师应降低门槛,放宽对他们的要求,让学困生能容易地完成学习任务,轻松地掌握符合他们实际的知识。这样,容易把学困生引入学习的殿堂,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每次布置作业,我都会让学困生做常规作业,让他们能轻松地完成作业,培养学习兴趣。
中等生要树立信心。中等生最常见的问题是,他们甘居于中流的位置,畏难,退缩,不思进取。机会到来之时,他们会说:“我可能会失败,别人一定会取笑我的。”这种心态妨碍了他们内在潜能的发挥。他们常用的借口是:反正我得不了第一,也不想得第一。其实他们并非真的不想争上游,而是潜意识中害怕失败和挫折。充满竞争的未来社会,已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和毅力的较量,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是不可能获胜的。他们的成长过程少不了困难的磨炼。对此,老师要在一旁鼓励学生勇敢地走进生活,寻找自己的位置,驱除学生害怕失败、害怕竞争的心理。
优等生要认清不足,超越自我。教师要对优等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并在平时给他们另外布置一些相对有难度的任务,让他们不断接受挑战,拓宽领域,同时不断肯定他们。
通过一年多的分层作业设计实践,我班的语文教学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从这两个表格的数据,我们发现设计分层作业后,学困生越来越少,而优秀生不断增多。分层作业设计的实施,使我校的语文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五、分层作业设计值得关注的几个小问题
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能力各有千秋,但是学生好胜、好表现的天性是一样的,给每个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能使学生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让每个学生都有“摘得到”的成就感。分层作业在这一方面展示了其优越性,但也有几个值得关注的小问题。
1.不能放任自流,老师要循循善诱,鼓励学生挑战难题
个别孩子上进心不强,拈轻怕重,本可以顺利完成的题目,由于懒惰就草草完成了事。老师一定要独具慧眼,避免学生浑水摸鱼。
2.学生的等级不能一锤定音,要相信朽木也可雕龙
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学习的深入,学困生可以通过努力达到中等生的水平,中等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拼搏可以跃入优等生的行列,老师一定要及时给予肯定并改变作业布置方案。
3.好学生是夸出来的,不要吝啬赞美的语言
一句赞美的话或一个赞赏的眼神,也许就会改变一个学生的一生。我们要善待每一位学生,鼓励学生试着完成较难的题目,然后根据实际情况给予评价,不同等级学生作业的评价不按一个标准,对差生的判分要适当放松些,对优生的判分要适当严格些。这样,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就会提高,真正地体验到作业的乐趣。
篇8
关键词:小说 欣赏 学习 活动
小说是什么?我更愿意听学生来理解:
小说是虚构的故事;小说是有主人公的有情节的能吸引我读下去的作品;小说是读着读着会想到自己的生活的故事;小说是我很想写但是又迟迟不肯动笔的我老了以后会写的故事;小说是用文字记载的连续剧……
小说课程的目的是什么?我更愿意听小说家来理解:
小说是我们今天面对的文学世界的一个庞大的组成部分,是不可忽视的人类智慧的结晶。小说课程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阅读小说,传授给学生关于小说的一些基本知识,初步感知小说这一文体的基本特征,在阅读、领悟的基础上提升审美水平和知识水平。通过这门课,使学生初步了解小说史的大致轮廓以及关于小说的一些创作方法和知名流派,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培养高格调的审美情趣。
基于以上的理解,我认为,小说教学活动的目标可以定位在:培养学生小说阅读的兴趣和以小说引发和形成的文化视野。了解外国小说的基本知识,如叙述角度,虚构等,让学生构建小说文体的知识体系。进行教师、学生和文本的多元对话,培养学生小说阅读的审美能力、艺术趣味和欣赏个性。如能否对作品人物、情节、场景等产生具体的感受,能否在阅读中产生感情的共鸣,能否发现作品的丰富内蕴和深层意义,是否有独到的见解,是否具有批判质疑的能力。尝试小说评论和小说创作。
在小说的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性地位不在于对文本的精细分析,因为这种差强人意的精耕细作,有时候会造成对文本的颠覆性的理解,这种理解不乏新课程追求的创新性,但是对一些经典文本破坏不如供奉,反复阅读常在手边比突然心血来潮的强说愁似乎更重要。引导学生进行学的活动是体验发生的最重要和最直接的途径。因此从以下几个角度,开发学的活动的有利向度是比较好的方法。
知识迁移,基于学生只会“看小说”,不会“学小说”,因此,把小说的文体知识引入对提高学生阅读水平有重要作用。但要注意实现“知识”和“文本”的有机结合。教师在设计课堂文体和学生的学习活动时要巧妙处理这两者的关系。
情境体验,“所有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程序……尽可能引导和调动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感悟课文;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与课文中的人物对话进而贴近作者的精神世界。”(李镇西)读小说就是读人生。文学和生活的本质,在情感的体验上是共通的。小说表达的一些永恒的母题,如“英雄”、“梦想”、“母爱”、“战争”、“爱情”等,学生在生活或文学艺术世界里感受或思考过,只要我们能找到共通的东西,就给文本和学生这个阅读主题找到了联系的纽带。
探究思辨,小说教学尤其要注意给学生的阅读留下自由发挥的空间,学会课堂留白。毕竟文本的解读没有固定答案,不能只注重教学内容的落实,而要引导学生体悟思辨,多元解读,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由外在输入转化为内在输出,由体验升华到体悟的境界。
创作实践,课程标准要求在选修课程中,学生要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小说,学写小说评论,力求表达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新颖见解,也能使学生将初步的体验转化为深层的内在体验。阅读小说使学生收获了一种审美体验,而评论、创作小说无疑是一次“生命摆渡”,在小说阅读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阅读、思考、评论、创作,把心灵的激荡付诸实践。
在笔者以学的活动为核心的教学实践中,主要有以下的做法:
一.建构知识,提升阅读效能
小说有特定的文体知识体系,围绕文体知识引导学生感知小说,可提升学生阅读领悟小说的能力。
案例一 《桥边的老人》
一.初读小说,认知“视角”
师生交流。明确:故事的“角色”是谁,在“我”的视角之下的“知道”与“不知道”。
作为战士的“我”所知:老人坐在桥边没有逃离,他在挂念家乡的小动物。
作为战士的“我”所不知的:老人的过去和未来的一切经历。
小结:第一人称叙事,叙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属于“有限视角”。
二.再读小说,通过叙述视角探究海明威小说“冰山理论”,体验海明威小说创作的叙述风格。
教师引导(板书展示):“冰山在海里移动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他认为应该把思想、情感乃至语言与动作等八分之七的内涵隐藏起来。作为有限视角的小说叙述,海明威只用“八分之一“来呈现小说内容,其余的需读者体验想象。
学生活动之一:从“我”的视角体验故事,发挥想象,去推理、判断,从而丰富小说内容。
1.“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探究结果:老人舍不得离开自己心爱的动物,让自己心爱的动物遭受炮火的摧残,作者隐藏的是老人内心的无奈和悲哀。
2.“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探究结果:“只是”意味深长,这里交织着一种“怨”与“冤”的情感,“我”只是在照看动物,这个“只是”隐藏的是对战争的控诉。
学生活动之二:学生小组讨论,评价叙述效果
小说叙述简洁,但蕴含了大量生动的细节,呈现人物的心理和情感,对话很有张力与表现力。
二.延伸路径,深化阅读感受
以一种文体知识为导引阅读文本,由浅入深,进而关联起其它内容,建构小说阅读的知识体系,达到深度解读文本的成效。
案例二《清兵卫与葫芦》
一.教师创设情境:生活中父母不理解孩子而粗涉,从而两代人产生矛盾,在本文中是否有类似的冲突?
学生感知小说矛盾冲突:清兵卫热爱葫芦,父亲揍清兵卫并砸碎了他的葫芦。
二.葫芦被砸碎的余波之后,情节并未结束,意外出现葫芦卖出高价和清兵卫喜欢上了绘画但最终被阻止的两个情节。为什么故事内容会有这样的延伸呢?
学生思考探究:小说情节一波三折,曲折意外。
学生思辨:如果小说仅止于“父亲砸碎葫芦”是否可行?
学生讨论:情节有多重意味:葫芦卖出高价说明清兵卫的追求是有价值的。清兵卫新的爱好又被父亲中止,说明孩子要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很艰难。这里面包含着作者的价值取向。
小结:学生这一层面的思辨讨论,不仅落实了“情节”的知识内容,同时连接了情节与主题。情节曲折延伸,可以多层次丰富文章主题,多侧面揭示主题,使主题丰满。这样的课堂活动深化了学生的阅读体验。
三.激发体验,鼓励个性解读
有些小说文本情感主题鲜明,学生读后一目了然。但在情感内涵背后却有很多值得咀嚼品味的细节,也可作不同角度的多元多义的,符合情理的个性化鉴赏解读。
案例三 《礼拜二午睡时刻》
过程方法目标:思辨母亲形象,体验情感力量。
在这篇小说阅读中,情感目标是阅读的起点也是最终的归宿。小说所呈现的母爱是鲜明的,学生也是易感知的。但这份母爱又有特性,在细节上可引发学生思辨,作多维度的理解,从体验上升到思辨,阅读就具有了纵深度。
课堂活动:讨论思辨
“就是上礼拜在这儿被人打死的那个小偷。”
“我就是她母亲。”
神父:“您从来没有想过要把他引上正道吗?”
母亲:“我告诉过他不要偷人家的东西吃,他很听我的话。”
这组对话可以看到一个怎样的母亲?
学生甲:这个母亲袒护自己的孩子。
学生乙:她不责怪自己的儿子,也没有因为儿子的死感到羞辱,这是一种有力量的爱,是一种坚定的生命意志。
学生小结:巴尔扎克说:“母亲的心是一个深渊,在她的最深处你总会得到宽恕。”日本谚语:“道德在母爱面前相形见绌。”母爱是无边的,母爱是包容的。面对逝子的伤痛,母亲依然坚强,依旧温暖。
感受体验:文章中还有其它关于母亲的描写,我们再次感受这个母亲带给我们的感动。
感受细节:“她脸上露出那种安贫若素的人惯有的镇定安详的神情。”
“人们都知道了。”神父的妹妹喃喃地说。
……
“等到太阳落山再去吧!”神父说。
“谢谢!”那个妇女回答说,“我们这样很好。”
学生表达感动:这个贫穷的母亲,面对被枪杀了儿子这么一种巨大的伤害,同时面对可能源于无聊的围观者的窥探,她用“爱”去直面无情冷漠。这是一个自尊坚强的母亲,她面对苦难体现出伟大的承受力。
四.读写结合,加强实践
“语文是我们日常应用的东西,具有很强的社会性,灵活性。‘情景作文’'、‘续写’等方式都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语文意识。”(曹文轩)
课堂之外可安排与小说元素相关的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一方面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外国小说的体会、对小说这一文体的感悟,另一方面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有的小说篇目还可以让学生写读后感或评论。
案例四 《素芭》
小说结尾:“这次,她丈夫用自己的双眼和双耳,非常仔细察听,相了亲,娶了一个会说话的姑娘。”
学生活动设计:你认为素芭是遭受不幸还是获得幸福呢?请续写故事。
续写梗概一:素芭能被她的丈夫理解,生活幸福。
续写梗概二:丈夫抛弃了她,另娶新娘。
在续写的故事里,我看到了学生的笔触探究到素芭的心灵深处,或幸福美好或无声哭泣。因文本阅读的感化而使笔触生动,因笔触深入细腻而深化了对文本二度感知。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相得益彰。
【经验与反思】
1.学的活动的成效。
在教学中选择一个角度使学生由此及彼进行内容和情感迁移,这样的思维活动能有效使学生正确读解文本。
小说教学突出了学生“学的活动”,学生习惯于主动、积极地去解读小说文本,在解读小说文本的过程中学会感悟,获得积累,并提升了视野,滋润其阅读灵性,同时我们还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评论或原创,从而成为自信而有见地的读者。
在阅读中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这种民主实际是张扬学生阅读自由,找回文本被放逐的诗意,培养和树立学生自主意识和独立人格,而这也真正回到了教育的起始点——立人。
2.学的活动的反思。
学生对小说的阅读有时注重情节,停留在浏览层面,沉不下心来与文本接触,更无法直击心灵深处的共鸣。受自身阅读水平和文学素养的限制,特别是当代社会许多流行的价值观念的异化,对地域不同年代久远的经典名篇会感到隔膜,对小说内容和主题的把握还不够精准或深刻,甚至出现较大偏差。
参考文献:
[1]张影 新课程背景下的外国小说欣赏课教学探究(硕士学位论文)2011.
[2]朱成广 选修教材的实施策略——外国小说欣赏 (讲座资料).
篇9
【关键词】课堂;有效性
高中新课程思想政治课要求突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此,课程要致力于改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要强调教学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自主获取新知的态度和能力。教学的手段、模式、方法、技能等不是机械的、教条的,而是灵活多变的,富有个性、充满灵性的。这就要求教师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有效性。那么如何提高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本人就通过新课程教学的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程的课时教学具有容量大、内容新、教学活动多等特点,如果仅靠传统的教学手段和工具很难完成教学任务,即使完成也难以达到教学目的。多媒体教学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枯燥无味,它将各种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抽象的、枯燥的学习内容转化成形象的、有趣的、可视的、可听的动感内容,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在无形之中把视觉、听觉等调动起来,集中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就拿《经济生活》第一课第一框来说,首先,本框内容多。旧教材安排了五个课时的内容,新教材却要求一个课时完成。其次,理论性强。本框讲的是的基本经济理论,关系到商品、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货币的职能和通货膨胀等基本理论。第三,以上提到的基本理论都非常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兴趣缺少,教学难度大。这就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利用先进的科学的教学工具。而利用多媒体教学就能较好的解决这一问题,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多媒体教学可以迅速地把课程资源显现在学生面前,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粉笔加黑板的单一、呆板的表现形式,增大了信息量,有效扩展了课时容量,提高了教学效率。既可以大量节省教师讲课、板书的时间,又可以使教师传授更多的知识,并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可以变复杂为简单、变困难为容易,变抽象为形象,更易突出重点和难点。让不易理解的重点、难点,变得生动、形象、具体,清楚易懂,使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二、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高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高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性性,就应当充分认识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努力使教学内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如何较好地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应当遵循什么原则。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能否有效地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不仅是考量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也是检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一,充分认识理论联系实际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重要意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质上就是按一定的要求对大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实践活动。
思想教育是政治课的灵魂,也是政治课的焦点。思想政治课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抓住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热点问题,学生只有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才会产生更强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热情,才会表现出学习的积极性。它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把课堂上学得的理论知识付诸实践,让学生通过社会调查、专题讨论等各种途径去直接观察和分析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使学生不断深化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水平。课堂教学不是学生唯一的学习形式,要把理论学习和课外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如:在讲我国农业问题时,可组织学生到学校附近的农村参观,指导学生对所了解到的情况进行总结。通过参观,学生获得了大量感性材料,教师可要求学生用写观察报告的形式进行总结并互相交流,通过学生之间的对比发现观察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激发他们热爱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感情,促使他们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积极努力。
三、引用名言、成语、谚语、诗词,增强教学效果
名言警句,主要是指人们普遍熟悉的成语、俗语、谚语、格言、诗词等。名言警句是人们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的提炼和总结,是历史文化精华的积淀,对后人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警戒作用。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名言、成语、谚语、诗词等风趣幽默,言简意赅,蕴含哲理,读起来朗朗上口,是群众智慧的结晶,引用它们来说理,能够充分激起学生的想象力,能极大地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点燃起思维的火花,取得理想的效果。有利于学生培养健康、有益的兴趣爱好,学会正确地做人和处事,对最终上活、上好思想政治课作用较大。特别是在哲学教学中,课前可让学生搜集名人名言、成语故事、谚语、诗词等,并让他们试着用哲学道理加以解释,课堂上再相互交流,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正真成为学习的主人,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四、活跃的课堂状态是构建有效政治课堂教学的关键
法国著名演讲专家海菌兹・雷曼麦说:“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接了当地提出更能为人们所接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小故事、笑话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发笑之余轻松地获取知识。特别是笑话,因其通俗易懂,错误显而易见,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接受正确的观点,同时印象非常深刻。如在讲“运动”的时侯,我给同学们讲了古希腊流传的一个小故事:有一人外出忘了带钱,便向他的邻居借。过了一段时间,这个人不还钱,邻居便向他讨债。这个人坦然地说:“一切皆变,一切皆流,现在的我,已不是当初借钱的我。”赖账不还,邻居发了脾气,一怒之下就挥手打了他,赖账人要去见官告状,这位邻居对他说“你去吧,一切皆变,一切皆流,现在的我,已不是当初打你的我了。”赖账人无言以对,干瞪着眼睛。讲完后,学生们捧腹大笑,愉快的笑声中明白了一个深刻的哲学道理:故事里的希腊人借口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从而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状态。
五、合理地使用教材,保证有效教学的实现
教科书是针对一个地区乃至全国所有学生编写的教材,是教师授课的依据,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有意开发和捕捉教材中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素,特别是网络资源,发现教材内容新的价值、新的意义,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的重要资源,改变过去仅仅围绕知识说教的模式。因此,教师要用教材教,把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的设计放到社会化、国际化的大背景上去,开发挖掘出思想品德教材内容本身的现实意义和新的价值,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各科都要注意的问题,作为思想政治课来讲更为重要。只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在备课的同时,注意备学生、备方法,选择灵活多样、切合实际的方法,就一定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体育教学;质量;因素;体育教师;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6)03-0017-03
质量是指“事物、产品或工作的优劣程度”,体育教学质量是指体育教学过程的优劣程度,或体育教学活动达到的效果如何。笼统而简单地说,如果教学目标设置的科学合理,符合学生实际,那么,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越高,教学质量就越高,反之则越低。而评价教学质量高低的唯一标准,只能是看学生通过体育学习过程,有没有获得进步与发展。柏拉图在《普罗塔哥拉》中曾谈到,有个叫普罗塔哥拉的智者(当时从事教师职业的人被称为智者)宣称,如果你跟我学习,就在这一天,你回去时会比你来时变得更好。[1]这“回去时比来时变得更好”,恐怕是最早的评价教学质量的标准了。
体育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多变、动态生成的系统,怎样才能使学生“回去时比来时变得更好”?哪些因素影响和决定着我们能否使学生变得更好?
一、哪些因素影响着体育教学质量
虽然影响体育教学质量的因素有很多,但归纳起来,无外乎“人、物、事”几种。
1.“人”的因素
人是影响体育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人”的因素主要包括体育教师、领导、同事和学生等等。
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主导者和具体组织者,体育教师的职业态度和专业素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体育教学质量的高低,是影响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学校领导,尤其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主管领导,对体育教学是否重视,对体育教学质量是否上心并敢于管理,管理是否得法有效,对体育课教学质量有着不可小觑的影响。
从事体育教学工作的同事构成了体育教师的人际环境和工作氛围,周围同事对待体育教学的工作态度和作风,同事们常态体育课的教学质量高低等,在教师中能通过人际互动和氛围感染作用,影响他人上体育课的态度,从而间接影响体育教学质量。
学生是体育教学活动的主体,是体育教学的直接参与者和受益者,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程度,参与程度、运动能力水平、班级学生人数的多少、男女生比例等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体育教学的质量。
2.“物”的因素
“物”的因素主要包括学校的体育教学场地、器材及相关设施、装备等物化条件,其中场地和器材对体育教学质量有着较大的影响。
场地是实施体育教学活动必要的物质基础,场地条件的好坏可以影响人的心情和活动效果,进而影响人们参与教学活动的态度,甚至影响教学活动的正常和有效进行,是影响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物质因素之一。
器材也是体育教学必须的物质条件。学校没有篮球、足球,学生就无法学习篮球、足球;没有体操垫,学生基本上就无法学练技巧运动。器材的数量也影响体育教学质量,一个60人的班级,却只有寥寥几个足球,让教师怎能上好足球课?因此,必需的体育场地器材是上好体育课最基本的物质保障。
3.“事”的因素
这里的“事”是指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课堂教学活动内容,即教师和学生在体育课堂上做了什么和怎么做的,换而言之,这“事”就是指体育课上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具体呈现。
一般来说,有了教师和学生,又有了场地和器材,基本上就可以正常开展体育教学活动了。但是,学生在体育课上做了什么和怎么做的,却是影响体育教学质量的又一重要因素。例如,学生在课堂上学了什么技能、方法或知识?这些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需求和发展水平?练习的方法是否科学有效?教学组织形式是否合理得当?练习的密度有多少?运动负荷怎么样……
所有课堂上该做好的“事”都做好了,体育教学质量就有了保证,教学质量就会不断提高。
二、体育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
影响体育教学质量的因素有很多,诸因素的相互关系如何?谁又是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呢?我们不妨对影响体育课教学质量的因素做逐一剖析。
1.做好体育课堂上的“事”取决于谁?
如前所述,体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影响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没有科学合理的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只是空谈而已。但又是谁决定着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呢?
毫无疑问,做好内容与方法这些“事”的主导因素应当是体育教师。因为是体育教师负责设计和实施课堂教学活动,他要选择和确定学习内容,设置教学目标,规划教学步骤与方法并付诸实施,体育教师是做好体育课堂各种“事”的第一责任人。换句话说,能否做好体育课上各种各样的事,主要取决于体育教师的教学设计水平和实施能力,即教师合理有序地规划体育课上的各种事情并付诸实现的能力。
2.物质条件能否决定体育教学质量?
必须承认,运动场地器材等物质条件对体育教学质量有重要影响。但这种影响究竟能达到何种程度,却是个需要探讨的问题。笔者20世纪70年代从事体育教学工作,那时候面对坑洼不平、一场雨能积水多日的运动场地,常常发出“啥时候学校能铺上煤渣跑道”的感叹。后来学校有了煤渣跑道,又经常盼望着能早日铺上塑胶跑道,同事们常常一起天真地议论,如果学校有了塑胶跑道,学生们不用教师督促恐怕就会自己高高兴兴地跑个不停,体育课就太容易上好了。还有教师说,只要我们像发达国家那样有了良好的运动场地器材条件,教师不用管,学生也会自己练。但是几十年后的当今,反思学校体育教学现状,这样的预期却并没有变成现实。大多城市学校有了塑胶场地,甚至像发达国家那样有了体育馆、游泳池,但我们的学生在课业负担和升学的重压下,有多少人能自发、主动地走向运动场参与锻炼?放羊式体育教学又是否得以杜绝?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连年下降,上了十几年体育课却“一技不会”的现象是否得以消除?由此看来,解决了运动场地和器材问题,只是改善了体育教学的物质条件,但却并不能从根本上自发解决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问题。因此,改善场地器材条件虽然对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产生积极而重要的影响,但并非是体育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
3.他人对体育教学质量的影响力有多大?
其他体育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质量、领导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及管理能力等,也是影响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一个“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全组教师个个认真上课,谁放羊谁就不好意思”的人际环境和工作氛围,无疑会对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一个大家都敷衍了事,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工作氛围,也会对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产生消极的影响。但我们还必须看到,也有许多坚守职业道德操守,坚持“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放羊去吧”的体育教师,他们在并不理想的工作氛围中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地研究体育教学,认真上好常态体育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并以自己的敬业行为影响和感染着他人,同时也改善着工作氛围与环境。这说明由他人所构成的工作氛围虽然对教学质量有影响甚至有较大影响,但只是外因而已,仍然不足以成为体育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
4.学生对体育教学质量有影响吗?
答案是肯定的。学生,尤其是班级学生人数,不仅对体育教学质量有影响,而且影响还不小。要不然,体育教学观摩课的学生为什么都用40人左右,而不用60人或70人呢?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导致的大班额现象仍然非常严重,许多中小学的班级人数多达60人以上,个别严重者甚至突破百人。这样的大班额,要上出高质量的体育课,对体育教师的能力和精力都是一种严峻挑战。但是,我们在送教下乡活动中,面对80人以上的大班额和不到两个篮球场面积的教学条件,几位送教的体育教师仍然能上出高质量的体育课(只不过确实要付出更多的精力)。但这已足够说明,学生人数过多对体育教学质量会产生负面影响,但还不足以因为学生人数多而根本无法上体育课,体育教师的努力和能力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大班额引发的弊端。
5.体育教师是体育课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
从以上分析来看,既然能否做好体育课堂上的“事”取决于体育教师,既然场地器材等物质条件以及领导、同事、学生等因素都只能影响体育教学质量,但却不是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那么,体育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自然就落在了体育教师身上。事实果真如此吗?有例为证:
农村学校是学校体育物质条件的薄弱地带,但是请看,获得2012年CCTV中国体坛风云人物“未名人士体育精神奖”的昆明市白汉场中心小学乡村体育老师毕首金,在26年间用自己的双手为孩子们制作出102种7000多件体育器材,搭建起了农村孩子的快乐和未来。[2]又如甘肃兰州永登五中的体育教师魏周太,30年课余训练如一日,硬是在农村学校这片天地培养出21个全国冠军和200多名体育人才。[3]
体育教师人数、场地器材条件和学校领导支持与否等被当今许多高中视为实行选项分班教学的基本条件,也成为一些高中无法实行选项分班教学的主要借口。但是,开封高中的孙庚白老师,1983年就开始率领全组体育教师实行选项分班教学的改革,而当时的情况是,学校领导对体育课选项分班教学不甚了解,全组体育教师不过7个人,场地只有一块煤渣跑道的田径场和几个篮球场……但他们硬是坚持至今已达三十余年。[4]
事实证明,只要体育教师爱岗敬业,恪勤职守,他们在困难条件下创造条件也要干,他们能在简陋的条件下认真上好体育课,让学生体验运动的快乐并获得健康促进,他们会积极沟通并争取领导重视和支持体育工作,他们能把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到极致,以换取本职工作的出彩与辉煌。因此,在影响体育教学质量的诸多因素中,体育教师是决定因素和主导力量。
三、发挥体育教师能动性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曾说:“世间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这话对于体育教学质量问题尤其适用。体育教师设计、主导和掌控着体育教学的全过程,是体育课的导演和导师,教师的态度和能力对体育教学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体育教师应该怎样发挥能动性,使自己真正成为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力量呢?
1.提升专业自觉,优化职业态度
境由心造,事在人为。无数事实证明,只要教师愿干肯干,条件虽差可以逐步改善,困难再多可以逐个克服。但如果教师职业倦怠,心灰意冷,再好的教学条件也难以自发形成高质量的课堂教学。
体育教师要成为教学质量的决定因素和主导力量,首先必须具有高度的专业自觉。专业自觉是教师对自己从事职业的清晰认知,具有专业自觉的教师明确自己从事专业的意义、特点和发展方向,具有坚定的专业信念和崇高的专业理想,是教师自觉自愿坚持终身学习并自主发展的内在动力基础,也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
体育教师要成为教学质量的决定因素和主导力量,还必须优化职业态度。理想的职业态度是把自己从事的工作视为乐趣或喜好,虽劳累但很快乐,虽忙碌却很充实,这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职业追求和精神境界。体育教师一旦形成了这种职业态度和精神境界,其事业发展和工作成就将指日可待,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将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2.有为才能有位,出色才能出彩
体育教师必须强化有为才能有位、出色才能出彩的意识。你不可能指望工作环境事事称心如意,也不用期望领导为你主动提供发展平台,更不能把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责任放在他人和物质条件之上。在很多情况下,个人的职业生涯是成功还是失败,工作心情是幸福还是沮丧,教学过程是享受还是焦虑,往往取决于自己的职业态度,取决于自己的工作是否有作为,能力是否很出色。体育教师要学会“山不过来,我就过去”的“移山大法”智慧,学会沟通、争取与变通,学会通过改变自己来改变环境和现状。体育教师要满足被人尊重的需要,首先自己要有所作为,要想在工作中出彩,首先需要自己能力出色。碌碌无为,能力低下,怎能让领导和他人对你刮目相看?怎能有名誉和地位与你相随?所以,从自身做起,从当下做起,优化职业态度,提高专业能力,应当成为每一个体育教师的工作目标和现实追求。唯有如此,你才能把心思用在如何上好体育课,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上,你才能因此而获得领导、同行和学生的尊重,你才能在学校和大家心目中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3.让教学反思成为习惯,让优质课堂成为常态
建立了明确的专业自觉和良好的职业态度,强化了有为才能有位、出色才能出彩的意识,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就有了前提性保证,但这还不够,还必须找到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和出路,而坚持教学反思乃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最佳途径和唯一出路。
每一位优秀教师的成长都与教学反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美国学者波斯纳曾提出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我国学者林崇德也提出过“教师成长=教学过程+反思”的教师成长公式;叶澜教授还曾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教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滞,学而不用则废,因此,教学反思的实质是把教学、研究、学习融为一体的同期互动,是自主发展型教师的基本生存方式,[5]教学反思可以促使教师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技能以适应工作需求,可以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不断提高,有助于把教学经验升华为教学智慧,反思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促使教师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持续提高教学质量。体育教师只有坚持和善于教学反思,才会不断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才会在各种教师培训中如饥似渴地吸收新知识新技能来充实自己;才会主动探求在体育资源相对落后的条件下如何上好体育课;才能学会如何在现有环境下合理选择学习内容,满足学生对身体运动的需求;才会努力把每一节常态体育课都当成优质课来上。坚持教学反思可以成为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和“助推剂”,体育教师将在上课――反思――发现问题――寻求对策――再上课――再反思的螺旋上升中不断成长。而教师专业成长带来的最有价值的意义则是,它能使学生们“回去时比来时变得更好”。
参考文献:
[1]梯利,著.葛力,译.西方哲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0.
[2]乡村体育教师守望26年 自制7000多件教具省30万[N].东方早报,2013.03.12.
[3]“寻找最美乡村教师”一位体育教师和21个全国冠军[N],光明日报,2013.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