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美散文欣赏范文

时间:2023-03-13 20:46: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优美散文欣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优美散文欣赏

篇1

关键词:散文欣赏;音乐欣赏教学方法;幼儿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4-0220-02

幼儿园新《纲要》中明确提出:“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幼儿散文是用凝炼、生动、优美的文学语言写成的,它结构鲜明、语言凝炼、意境优美、想象丰富,给幼儿清楚明了的记忆和想象线索,使幼儿易于理解和感受。散文欣赏活动能够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感受语言美、体验意境美,陶冶幼儿的情感。音乐欣赏则是指幼儿通过倾听音乐对作品进行感受、理解和初步鉴赏的一种审美活动,是提高幼儿音乐理解能力,丰富幼儿音乐想象力,养成良好的欣赏习惯和健康的审美态度的一种活动。从以上可以看出,散文欣赏和音乐欣赏作为“艺术欣赏”的两种不同形式,有许多共同的地方,因此在教学方法上也有共通之处。为了更好地开展散文欣赏活动,我尝试将音乐欣赏的教学方法“巧嫁”于散文欣赏活动之中,让它们形成互补,促进幼儿的学习和发展。

一、语言导入法――调动幼儿主动欣赏的第一步

语言导入法主要是指在音乐欣赏活动开始,教师用一段抒情的话语或编一段有意义的故事,引起幼儿对音乐内容的兴趣。我们在散文欣赏的开始部分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引起幼儿倾听和欣赏的兴趣。如在欣赏散文《云彩和风儿》时,我们可以用这样的导入语:秋天到了,天空变得格外晴朗,蓝蓝的天上飘着朵朵白云,阵阵秋风吹呀吹,朵朵白云变呀变,变成了什么有趣的东西呢?我们一起来听一首散文《云彩和风儿》;或者也可以用猜谜的形式,如“身体轻又轻,空中来旅行,有时像老虎,有时像大象”,让幼儿猜测。这样的引导有助于激发幼儿仔细倾听的兴趣,调动了幼儿欣赏的主动性。

二、视听结合法――感受散文意境美的关键所在

这是在音乐欣赏活动中运用较多的一种方法。主要是为了让幼儿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而加入一些视听方面的教具调动幼儿的多通道参与,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意境、情绪情感、内容等。在散文欣赏活动中运用视听结合法,幼儿更容易去感受散文的美,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如在欣赏散文《春雨的色彩》时,我就使用了多媒体课件:可爱的小屋在沙沙的春雨中静默着,屋檐下拟人化的小鸟们在唧唧喳喳地辩论着,伴随着甜美的语言以及轻柔舒缓的背景音乐,草地、柳树变绿了;桃花、杏花变红了;油菜地里、蒲公英上也开满了黄黄的花儿……诗情画意的教学情景,有声有色的教学手段,把幼儿一下子带进了春天的美景中。这时,孩子的注意力被吸引了,兴趣被调动起来了,他们就能积极主动地把他们听到的春雨的声音、看到的春雨的颜色告诉别人。这样的方法能使幼儿充分感受到散文的意境美。

三、图谱记忆法――掌握散文内容的有力支持

图谱是一种视觉符号材料,它可以把音乐材料简单化、形象化,在音乐欣赏活动中能启发幼儿掌握各种旋律节奏,使幼儿对于音乐的感受力、创造力和表现力得到有效的发展。在散文欣赏活动中,同样可以利用这些图片、形象、符号等让幼儿轻松地掌握散文的内容。如欣赏散文《春雨的色彩》,在视听欣赏之后,为了更好地帮助幼儿记忆小鸟们争论的内容,我还出示了图谱:一共分四条,每只鸟说的话各一条,小鸟、春雨、草地、桃花等景物都用图片表示,绿色、红色、黄色等都用各自的颜色表示,句式相同,一目了然,简单有效。图谱记忆法使得幼儿在有限的活动时间内,尽快解决了记忆散文内容这一难点,让幼儿有更多的时间去感受散文的美,欣赏散文的美,表现散文的美,创造属于自己的散文的美。

四、游戏表演法――强化散文欣赏效果的有效途径

在感受和理解作品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游戏或表演的方法来表现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体验作品中表达的情感,以提升幼儿的审美情趣和能力。游戏、表演法主要运用在对作品的表现、表达环节,适合有一定情节或角色的作品。例如欣赏散文《捉迷藏》:黑夜用长长的手帕,将太阳的眼睛蒙起来了,趁它还在数着:一二三……颜色们赶快找一个自己喜欢的地方,静悄悄地躲在里面。绿色太多了,挤不下。有的躲在树叶里,有的躲在小草里。黄色躲在里,白色躲在云朵里,蓝色躲在大海里,红色躲在玫瑰里。大家都躲好啦,黑夜将手帕解开,太阳睁开眼睛,一下子就把他们全都找出来啦!表演时为幼儿准备一些颜色条贴在身上,布置好草地、花园等场景,幼儿就会根据自己扮演的角色进行游戏且乐此不疲。这样边朗诵边游戏表演,不仅丰富了散文欣赏的活动形式,更增加了活动的趣味性,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都会得到发展,也促进了散文欣赏活动的深层次开展。

五、创造想象法――表现散文语言美的重要方法

篇2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赏析指导是“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据此教学目标,可以指导学生通过“诵―吟―唱”的学习方法开展古典诗词教学,并以此方式记诵积累;鼓励学生大胆吟唱,从而感受古诗词那韵律优美动听、结构错落有致的音乐美与爱恨辗转、悲喜跌宕的情感美,体悟到古典诗词潜质丰富、意蕴深厚的人文内涵。

“诵读―吟咏―演唱” 式古典诗词比较教学按诵读、吟咏和演唱三个环节进行,比较诵读、吟咏与演唱产生的教学效果。

“诵读”是反复朗读,熟读成诵。诵读的目的在于疏通字词,积累语感,记忆内容。它偏重记忆能力培养与语感训练,注重记忆的数量和质量。诵读语调平淡,速度均匀,节奏不明显,故学生对诗词的内容韵律感受不深,美感不强,构不成欣赏。如在执教李清照《一剪梅》时,笔者让学生集体诵读一遍,再用五分钟去尝试背诵,然后让学生谈读词感受。学生诵读自是平直淡然,全无音韵美,感受除觉得“月满西楼”词美外,别无深刻感触,且大部分不能背诵全词。

“吟咏”即扮演诗中角色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诵,它建立在对古诗词主旨情感的理解与感悟基础上,通过吟咏诗词品味诗人的喜怒哀乐,偏重于体验。学生可以在吟咏的语速快慢、节奏缓急、语调升降中展开想象,感悟和体验到古诗词的情感悲喜起伏、气势昂沉顿挫与音韵铿锵回环,领略到古诗词的情感美与形式美。如在学生诵读《一剪梅》后,本人结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赏析指导讲授了划分节奏与吟咏的技巧,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吟咏,然后让全班聆听一男一女两名学生的吟诵、教师吟咏、名家姚锡娟的配乐朗诵,再与前面的集体诵读进行比较。学生认为:男生没情感投入,找不到节奏感,也没有女性的柔和,是在念而不是吟;女生大胆泼辣,敢表现,基本把握节奏,但可惜声音较尖,没有词中抑郁感;教师吟咏有节奏感,但嗓调找不到女词人的柔和美;配乐诵读则节奏感强,语调舒缓,平仄起伏配以柔和乐曲,将词中的愁绪逼真呈现。对比前面的诵读,吟咏更能让学生够感受出词的韵律美和情感美,欣赏也就更深一层。

“演唱”即入乐演唱古典诗词,相当于古代的“歌”,此指让学生聆听或学唱据古诗词改编的古诗新唱,感受和欣赏古诗词的语言美与音乐美。古诗词配乐成曲,以唱代读,把平仄声韵上升为音符节拍,把吟诵语调上升为演唱乐调,把诗词节奏上升为优美旋律,再辅以乐器演奏与媒体画面,可获得听歌赏舞的艺术效果。这种以听唱为主的鉴赏教学相对于诵吟教学则更侧重于感性体验,心灵感悟,一改拘泥于理性思维条分缕析的案头阅读、背诵记忆与结构分析的鉴赏方式,因而更易于产生共鸣,获得情感熏陶。例如,仅仅依靠讲解、诵吟,学生是无法完全感受到李清照《一剪梅》一词的美感的,笔者让学生去欣赏安雯演唱的改编自该词的歌曲《月满西楼》,学生反应热烈,认为该曲用语婉丽,旋律缠绵,充满了古典美。

《月满西楼》采用七声音阶依词韵谱曲,旋律舒缓优美;运用低沉的女嗓音颤音拖调,行腔润字,显得缠绵婉转;配乐方面,以现代管弦乐器与打击乐器伴奏,注入流行元素以强化情感抒发,把一首凄婉优美的宋词演绎成为秀丽的流行歌曲。加上利用Flash技术制作成MTV动画,唯美的画面,浪漫的故事,动人的旋律,诗与歌完美结合,把《一剪梅》文词优美、声韵和谐的古典纯美特点与词人以女性特有的敏锐触觉和灵巧之笔抒写思夫的沉挚细腻之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使旧词重新焕发生命光彩。因此,引导学生欣赏此乐,对比前面的诵读、吟咏所获效果与感受,开展比较体验感悟的鉴赏教学,前者比后两者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感受到词的形式美与情感美。故有学生听后不禁感叹“太缠绵了,令人陶醉”,“有现代感,有些忧伤,可以说是情唱古今,让人神留千年”,“此时此刻,方有倾听清照愁语之感”。

可见,“诵读”以记忆为目的,带有强迫性,有声无韵,更无情感,故印象不深,鉴赏效果不佳;“吟咏”以理解为基础,通过吟咏获得感悟,声韵兼备,情感充沛,故能吸引学生,获得审美享受;“演唱”以旋律感人,优美的词曲深化理解,加之媒体的立体效果,视听结合,故能动人心弦,体验深刻。学生在课堂“读吟唱” 视听效果的差异比较中感受到诗词的韵律起伏与情感的悲喜变化,从而逐步深入诗境,感受诗意,进而积极地调动听觉视觉去鉴赏品味。三种方式的主体情感对古典诗词的介入深度是有极大区别的,产生的印象与所获效果也有极大分别,让学生比较并体察心灵的细微感受,妙悟方可顿生。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虞美人》一课还特地提供该词曲谱,目的大概就在于此。故宋人王炎曾说:“长短句宜歌而不宜诵。”

事实上,诗乐舞自古三位一体,《墨子・公孟篇》曰:“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 《史记・孔子世家》则载:“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唐诗更是常被配乐演唱,白居易《杨柳枝词》说:“《六么》《水调》家家唱,《白雪》《梅花》处处吹。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据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创作的《阳关三叠》是其中影响最大、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首。宋词与音乐的关系,更是路人皆知,叶梦得《避暑录话》说:“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而当今乐坛古诗新唱则比比皆是,如邓丽君的《在水一方》出自《诗经》的《蒹葭》,李进的《巴山夜雨》来自李商隐《巴山夜雨》,毛宁的《涛声依旧》源自张继《枫桥夜泊》,邓丽君的《雨霖铃》源于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周传雄的《寂寞沙洲冷》源于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此外,据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王维《相思》等改编的通俗歌曲,更是广受青少年传唱,将它们引进课堂开展“诵吟唱”比较鉴赏,会获得显而易见的教学效果。

实施“诵―吟―唱”古诗词比较教学需要注意:教师要备足相关的教学资源,并具备一定的吟咏技巧与音乐欣赏知识;教学时应强调学生交流三个阶段所获的感悟,前后对比由诵读、吟咏与演唱所产生的情感共鸣与审美享受。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必修课程”的课程目标中明确规定了“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的要求;“选修课程”则要求加强诵读古诗词,“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作品”;“唐诗选读”则建议“加强诵读涵泳,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陶冶”。1998年6月,中国青基会推出“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活动,并于1999年春节期间举办“中国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演出反响强烈,不少学校也纷纷开展古典诗词吟诵活动,而邓丽君演唱的李煜词《春花秋月何时了》、王菲演唱的坡词《明月几时有》、侯艳筠演唱的李清照词《风住尘香花已尽》等古诗新唱更是风靡一时。可见,网络多媒体教学平台,视听结合,让以唐诗宋词为代表的从形式到内容都充满了美感的古诗词充分展现了它的恒久魅力,而以吟诵视唱为体验基础的比较教学,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借助咏唱入乎其中,沉于其里,感受古典诗词那迷人的恒久魅力。

“诵读―吟咏―视唱”式古典诗词比较教学中的“视唱”与我们平时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在导语中播放的音乐有所不同,它是在与前面诵读吟咏体验基础上的感悟和鉴赏比较,情感上经历“剥离―投入―共鸣”过程,是感情上的阶段。这种比较教学不足之处是许多古诗词只有配乐诵读而没有演绎唱曲,相关教学资源短缺。

参考文献:

1.漆良燕《中学语文课比较教学浅探》,《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2.房日晰《唐诗比较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篇3

每天让一位学生进行“课前两分钟说话活动”,或背古诗或诵优美语段、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或谈点见闻、互通信息,阐述见解。这种活动不仅能增加词汇的积累,还能促使学生在课外自觉地阅读。古诗是祖国古文化的精髓,小学生记忆力强,经常背诵积累古诗,不仅可以吸收祖国优秀的古文化,丰富语言,还可以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营造良好的班级书香氛围

为了创设一种浓厚的读书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我在班级设立了图书角。由于我校是农村小学,学生家庭经济都不是很宽裕,班上学生的藏书量极为有限,因此班级图书角的书一部分是学生自愿捐献出来暂时存放在班里的;另一部分是我带学生到学校图书室借的。为了确保读书能有序、有效的开展,即要让每位学生都能看到书又不让图书丢失,我首先指导学生们给图书编号,然后民主选举出几位责任心强的学生做图书管理员,由他们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 另外我还巧妙地运用教室的墙壁、黑板来信息,引导学生阅读:如在墙壁上贴一些名人名言的条幅、学生字画和一些激励学生读书的图片等;在黑板一角开辟出“每日格言”一栏,每日一句,由学生轮流抄写。学生经常处在这样充满书香的环境中,看看记记,耳濡目染,往往能感受到书海的浩瀚和读书的乐趣,从而形成跟书本交朋友的愿望。

三、通过课文或故事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情”是一切“行”的源动力,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应诱发其内因,从调动学生的情感入手:

1. 利用读物本身调动学生的情感。故事人人都爱听,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因此,可利用读物本身优势,坚持从讲故事入手,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验到阅读的快乐,产生阅读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可逐步放手,向学生推荐一些书籍,如《安徒生童话选》、《成语故事》、《百科全书》等,或让学生自由选择书目,读他们感兴趣的书,了解最想知道的事。其次,教师还要善于抓住时机,组织学生拓展乐读,进行“相似激活”,调动起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如学习赞美祖国美丽山河的课文时,可向学生推荐一些相关的文章《长城》、《秦始皇兵马俑》等。

2. 利用教师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情感。小学生爱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模仿的对象。如果教师对阅读怀有极高的热情,具有良好的阅读习惯,那么教师的这种阅读习惯必能通过教师自身情感的外露来感染、影响学生,调动起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效应。因此,教师应该读一些经典作品,更要读儿童文学。教师品读儿童文学,既能找到一条与孩子沟通的捷径,又能及时推荐好的作品给学生。教师声情并茂渲染的故事情节就会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感动的情感世界里。

四、推荐优秀读物

“学习的最好兴趣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布鲁纳的这句话启发我们必须让学生选择适合自我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的读物。我们要有针对性地推荐与阅读者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相匹配的读物。只有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读物,才能有效地促进儿童的读书欲望,才能深入地理解读物的内容,受到读物的感染。首先,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喜欢读什么样的书。再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阅读能力,帮助挑选浅显有趣的童话、故事、儿歌、散文甚至优秀小说等,如《安徒生童话》、《西游记》、《十万个为什么》等。

五、以名人的读书事例树立榜样,激发阅读兴趣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收集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欣赏;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叶圣陶、冰心、老舍等名人热爱读书的故事。并在平时教学中,留心观察班中喜爱读书的同学,不失时机地进行表扬,请他们谈谈课外阅读的收获。这样,身边的一个个能亲眼所见的榜样,让学生感受到书海之浩瀚和读书乐趣,从而激起对书的渴望,产生与书交朋友的强烈愿望。

六、进行读书活动的评比交流

开展阅读交流活动,让学生体验读书的乐趣,例如,(1)阅读笔记的评比与展示;(2)手抄报展评;(3)优秀作文欣赏;(4)讲故事比赛;(5)美文欣赏。在人性深处,有一种最原始的东西,是喜欢得到别人的赞扬。在活动中,他们真切地感受到因为自己丰富的知识,出色的表现,带来了他人的赞许,由此就可能产生一股持续阅读的动力。

七、写“推荐信”,记笔记,互相促进

篇4

[关键词] 多媒体 语言活动 幼儿教学

一、引言

幼儿期是一个人语言能力发展的黄金时期,语言交流是幼儿获得信息的重要途径,幼儿园语言教学主要依靠语言、思维来掌握情节,理解作品内涵。因此,加强对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是幼儿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在《新纲要》中也明确提出了“要提高幼儿语言交往的积极性,为幼儿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并能用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发展语言能力。”在传统语言教育中,通常通过几幅图片、几张画的教育方式进行,已经远远适应不了幼儿的需要了。将现代多媒体技术引入到幼儿语言教育领域,是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趋势。多媒体教学以其特有的科学性和形象性,在幼儿教育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多媒体的应用在语言活动中的作用

1.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学龄前的孩子年龄小,注意力不易集中,鲜明、新颖、具体形象的刺激,能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技术综合运用形、声、色、光的效果,创设各种形象生动、灵活多变的学习情境和教学情境,虚拟了现实,深深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诱发幼儿的情感共鸣,营造了轻松自然的学习氛围,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将生动形象的动画画面配以美妙和谐的音乐,创设直观、生动的情境,使幼儿爱听、爱看、爱学,轻松愉快地参与到语言活动中去。在学习诗歌《摇篮》的活动中,我们通过多媒体展现了这样的场景:蓝蓝的天空中,美丽的小星星一闪一闪,朵朵白云轻轻飘来,围绕在小星星身边,小星星甜甜地进入了梦乡。动画画面色彩鲜艳,形象生动,深深地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孩子们一边看着生动的画面,一边倾听优美的诗歌不由自主地跟着朗诵:“蓝天是摇篮,摇着星宝宝,白云轻轻飘,星宝宝睡着了”,还轻轻摆动小手模仿白云飘动的样子。在这有声有形、丰富多彩的语言环境中,幼儿通过多种通道理解并掌握了这首意境优美的诗歌。在学习“小小宇航员”时,我们播放“神舟六号”发射的录像,进仓――发射――遨游太空――返回地球――定格画面费俊龙。然后,向孩子们提问:这是谁,他是干什么的?他到哪里去了?从而引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幼儿的情感

幼儿园语言活动既是培养幼儿语言能力的学科,又是培养幼儿情感的学科。努力挖掘幼儿的情感因素,积极创设情境,促进幼儿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是幼儿园语言活动的重要任务。多媒体能为幼儿创设一种优美的教学情境,使幼儿较快地进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在无声无息中激发幼儿的情感。例如在散文欣赏《家是什么》时,由于诗歌短小,幼儿理解上可能有困难,于是我们利用多媒体技术,运用图片、声音、动画等多种形式交替出现,逐步引导幼儿感知现实中的家,引发幼儿联想和想象“家是什么”,最终理解内容的深层意蕴―――“家是温馨的、美好的”,从而把握字里行间中的点点情丝,真正做到在“动之以情”的基础上“晓之以理”。

3.利用多媒体技术,激活幼儿的思维

多媒体教学利用形象、生动的图片、动态的效果可以有效的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教师根据教材设置思考点,通过多变换地讲解、提问、设疑,启发幼儿思考,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引导幼儿通过教师语言和情境的不断变化,拓展自己的思维。例如,我们在大班设计了“奇妙的汽车”活动,让幼儿根据主题,通过不同的途径方法自己先收集材料。然后,大家在一起进行交流和讨论,畅谈自己的经验和见解,最后我利用多媒体展示“未来的汽车是什么样子”,引导幼儿想象,自己想象中的汽车会是什么样子,有的说“会在太空中自由的奔驰”;有的说“可以在海底遨游”;有的说“可以像变形金刚一样自由的变形”,有效的激发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4.利用多媒体技术,简了活动内容

在语言活动中,欣赏优美的诗歌和朗朗上口的儿歌,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但由于幼儿理解能力的局限性,再加上语言材料在理解上的难度,致使幼儿有时不明白活动内容的真正含义。而运用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通过文字、声音、动画、音乐四者相结合的方式,能够有效地烘托、渲染出语言欣赏的氛围,促使幼儿入情、入境。如在学习诗歌《太阳和月亮》,新小班的幼儿对于太阳出来时“热闹”的场景和月亮出来时“静悄悄”的场景理解不到,于是,我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幼儿呈现了这样一幅画面,随着动感十足的背景音乐《欢乐颂》:一个红通通的太阳出来了,天顿时亮了起来,小树、小鸟、小朋友们纷纷从睡眠中醒来,大家来到草地上欢快的进行游戏,有的小朋友在放风筝,有的小朋友在玩遥控汽车,还有的小朋友在相互嬉戏,一派热闹的景象。随着优美动听的背景音乐《摇啊摇》:月亮出来了,天变黑了,小草、小花、小朋友都进入了梦乡,周围一片静悄悄……富有动态的画面,让幼儿仿佛身临其境,一会儿来到了白天,和小伙伴一起玩乐,感受白天的热闹,一会儿又来到了黑夜,和小草、小花一起进入了梦乡,绚丽多彩的画面,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帮助幼儿感受和理解诗歌内容。可见,在多媒体的帮助下,幼儿能浅易的、清晰的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意义,能结合画面进行想象,从而能够在朗读时感受到语音的韵律美。

5.利用多种模式相结合的课件,积累丰富的经验

我们制作了一种集演示模式、操作模式、游戏模式为一体的听听、说说、唱唱、做做的多媒体课件,让幼儿跟随电脑娃娃玩丰富多样的游戏,在操作中感知,在游戏中学习,积累丰富的经验。在学习《雪娃娃》活动中,我们首先运用课件呈现了一幅美丽的雪景图:蓝蓝的天空,飘舞着洁白的雪花……一按鼠标,被点到的小雪花便轻轻飘落下来,并发出“一片雪花”“两片雪花”等读音,孩子们兴致勃勃地边操作边模仿。接着,我们让孩子们欣赏《雪娃娃》,强烈的动画效果、优美的语言把孩子们带入了美妙神奇的童话世界。随后,孩子们和电脑娃娃玩起了“看看少了什么”的游戏。电脑娃娃给孩子们出题,孩子们帮雪娃娃寻找不见了的鼻子、眼睛、嘴等。“雪娃娃少了什么?”“雪娃娃少了鼻子。”“鼻子鼻子在哪里?”“鼻子鼻子在这里。”孩子们和电脑娃娃边对话边游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6.利用多媒体,突破文学作品教学的难点

多媒体计算机能够对各种类型的信息进行集成处理,将文本、数字、图形、视频、动画、声响融为一体,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较好地帮助幼儿理解文学作品的内容。如大班文学活动欣赏散文《大海》,为了增加幼儿的生活经验,教师专门设计了一段关于大海的动画资料,使幼儿对大海有一个初步的印象。活动中为了让幼儿更好地理解、体会散文中的意境。教师首先播放了一段有关大海的录像,加深幼儿对大海的印象,也调动起幼儿已有的经验;接着教师整体播放动画,让幼儿一边看动画,一边欣赏全篇配乐散文;然后逐一解释较难理解的字词;接下来将动画分割成几小段,逐段演示与诗句有关的动画,使幼儿逐句理解散文的内容,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向往和热爱之情。多媒体在该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使较复杂难理解的内容更为直观,使幼儿易于理解和把握。再如小班语言活动《藏猫猫》,儿歌的最后一句“逗得星星眨眼笑”,用图片根本没办法使幼儿明白,为此教师设计了这么一个动画画面:小星星挂在天边,咧着嘴笑,它的眼睛还在一眨一眨的。当教师念到“逗得星星眨眼笑”时,马上出示这个星星眨眼笑的动画,幼儿一下子就看懂了什么是“眨眼笑”。运用多媒体让幼儿在活动中更兴趣盎然,为幼儿思维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使幼儿自身的创造性素质也得到发展。

三、多媒体在语言活动中的应用步骤

多媒体在语言活动中的应用主要从以下步骤开展(以《春天》为例):

1.利用色彩鲜明的图片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播放四季分明的图片,幼儿观察后,进行提问:“这些图片上面有什么?”简单回答后进一步引导:“图片中哪张是春天?为什么?”这一步骤可以让幼儿对活动内容有一定了解,色彩鲜明的图片顿时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使幼儿尽快的参与到活动中来。

2.播放事先拍摄的录像《春天的景色》,让幼儿感受春季生机勃勃的景象,帮助幼儿回忆春天的景象,并引导幼儿用优美的语言进行表述。

3.先讲述故事,后出示故事画面。教师讲述:春天到了,春姑娘慢慢地走来了,树林里的树悄悄地变化了。有的树长出了嫩嫩的小芽芽,有的树开满了一朵一朵的小花……春姑娘问:“哎――你们准备好了吗?我要将温暖送回大地了!”小树们张开手臂说:“好呀!好呀!欢迎你。”教师进行提问:“这段话里有谁?在什么地方?”教师根据幼儿回答的顺序逐一出示场景和画面,增加幼儿对语言的感性认识,通过视觉增强幼儿对语言的理解能力。

4.幼儿以绘画的形式表现春天。

5.通过投影仪将部分作品放大,邀请幼儿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讲述,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及看图说话的能力。

四、结语

幼儿语言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在幼儿对教学内容充分感知、体验、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就活动层次中所获得的相关经验进行有效有机的迁移性、整合性的学习。利用多媒体可以帮助幼儿进行更好的语言学习,优化教学过程,能有效的化枯燥为乐趣,化抽象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让幼儿在活动中更兴趣盎然,为幼儿思维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使幼儿自身的创造性素质也得到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发展。文章从多媒体技术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情感、思维以及可以简化活动内容等方面,分析了多媒体的应用,还需要进一步更为深入地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邬玉花.刍议信息技术在幼儿园语言活动中的运用[J].科学教育,2008,(5).

[2]徐燕.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语言活动的效果[J].科学教育,2008,(3).

[3]许芳芳.中班语言活动:听画春天[J].早期教育,2006,(36).

[4]王晓红.浅谈语言活动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龙岩学院学报,2006,(8).

篇5

关键词: 音乐 儿童文学教育活动 作用

记得有位名人曾经说过:“天底下没有不喜欢听故事的孩子。”是啊,每当我们告诉孩子要讲故事时,那一双双小眼睛里焕发出的是何等喜悦的光芒。以故事为主要题材的儿童文学,对孩子成长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它包含了教育价值、认识价值、美感价值、娱乐价值等多种价值,而这些价值的实现往往通过孩子对作品的阅读、欣赏、接受在心理上产生共鸣才得以实现。

有人说:“喜欢音乐的孩子不会变坏。”这充分说明了音乐对于人性情的熏陶和人格的感染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说要找一种方式最恰当地表达人物内心最细腻的情绪和感受的话,那莫过于音乐,音乐与文学是相通的,在很多时候,音乐给人心灵的触动是最精妙的文字无法企及的,如果说孩子对于文学的理解一开始还有隔膜的话,那么随着美妙音乐的流淌,他们会有醍醐灌顶的感觉,对于作品的理解将更深入、更透彻。

因此,从某一程度上来说,音乐就是文学的催化剂。

那么这种催化剂如何才能以一种丝丝入扣、恰到好处的姿态嵌入儿童文学教育活动中呢?

一、让丰富多彩的音乐形式,引发幼儿对文学作品的深切关注和浓厚兴趣。

一部文学作品要对幼儿发挥应有的价值,首先就要赢得幼儿的关注和喜爱,只有当作品被幼儿真切关注时,作品里所蕴涵的文学价值才有可能发挥作用。而幼儿文学作品作为一种文字艺术,在直观上不容易被幼儿一下子接受和理解,而音乐既是一种视觉艺术,又是一种听觉艺术,更以其丰富多彩的形式――唱歌、韵律活动、音乐游戏、打击乐及音乐欣赏等历来受到幼儿的青睐,更容易被幼儿直观接受。因此,借用音乐众多的形式为幼儿文学作品披上多彩的羽衣,引发幼儿对作品强烈的兴趣和关注,将有助于幼儿理解文学作品,才有可能发挥文学作品的特有的教育价值。

比如中班上学期的诗歌教学《小雪花》:是谁敲着窗户/沙/沙/沙/是我/是我/我是小雪花/我从天空中飘下来/告诉你/告诉他/冬天来到了。这是一首意境优美的小诗歌,但是因为教学时缺乏相应的情景,所以幼儿对诗歌优美的意境体验并不深刻,从而无法理解诗歌的意境美。根据平时查阅的资料,我知道这同时也是一首美妙的歌曲,于是我决定从音乐入手展开诗歌教学。我先播放了该首歌曲,当《小雪花》优美的旋律在教室里缓缓流动时,幼儿一下子睁大了眼睛,安静下来,教室里鸦雀无声。听完一遍后,孩子们抢着说:“老师,这首歌真美。”“老师,我好像听到小雪花在轻轻敲窗户。”“老师,小雪花真调皮哦。”“老师,我们还要听啊。”于是我又鼓励他们扮演小雪花,随着音乐自由地做飞舞的动作,轻轻敲窗的动作,和奔走相告的动作,等等。孩子们的兴致一下子浓郁起来,优美的音乐和充满情趣的音乐游戏使幼儿对作品显示了强烈的关注和兴趣,他们跟着音乐快乐地跳着、唱着,在不知不觉中,幼儿就把这首歌学会了。一首好的歌词往往就是一首好的诗歌,在学歌的同时,我相信孩子们也深切地走进了诗歌的灵魂深处,触摸到了诗歌的脉动。

二、让音乐的情景性引领幼儿和文学作品展开积极互动。

无论是音乐还是文学作品皆来源于生活。而生活是由许多情景组成的,每个情景都有其独特的内容和情感,可唤起幼儿不同的感受,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尝试将情景性的音乐和文学结合起来,让幼儿在情景性的音乐中和文学产生积极的互动,从而使之能更加透彻深入地理解作品。如连环画赏析《狮子王》,由于整个故事长而复杂,几幅图画使幼儿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把握作品,以致当我提问时幼儿经常答非所问,于是我适时引入了音乐剧《狮子王音乐剧》,该音乐剧包括“森林音乐会”“伤心的辛巴”“朋友和团聚”“回到家”等四个情景。我就把这四个情节用连环画的主要角色――辛巴、老狮子王、娜娜分别与故事旁白串联起来,同时把连环画的内容分别赋予四个不同的情景。如“森林音乐会”是一个很热闹、很开心的情景,幼儿有的扮小狗,有的扮猪八戒,并选择了《猪八戒吃西瓜》《小狗抬花轿》等作品表现欢乐场面。又如“伤心的辛巴”,我用钢琴曲《绿袖子》为背景音乐,让幼儿跳起舞蹈《天鹅之死》以衬托悲惨的气氛;在“朋友和团聚”中,我选择了舞蹈《梁祝》,让幼儿感受浪漫与温馨,最后“回到家乡”的情景是一个欢庆场面,大家一起跳起了《欢乐舞》。随着音乐的时而快乐时而哀伤,孩子们纷纷沉浸其中,仿佛一下子看到了音乐会欢快的场面和辛巴的眼泪,幼儿的心情与故事的情感慢慢交融起来,对作品的理解和把握也有了一个质的飞跃。这样通过一个个音乐情景,幼儿与作品展开了积极的互动,在体验音乐带来的各种情感中体验着文学作品的情感,通过形体和语言诠释着对作品的理解和认识。

三、让音乐的艺术感染性促使幼儿和文学作品展开积极的心灵碰撞

儿童文学教育对于儿童思想启蒙的价值就是陶冶情操、感悟人生,向幼儿传递着人类最崇高的至真、至善、至美的情感。它对幼儿的内心和精神起着润物无声的作用,使幼儿得以心灵的净化和精神的提升。而音乐则是情感的表达、灵魂的体现,它素来以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激励人的情感,触及人的心理,从而使人获得审美感受,净化人的心灵,美化人的行为。

1.以乐扬善。音乐是感情的表达,灵魂的体现。当孩子对音乐产生强烈的情绪时,就可以潜移默化地提高他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境界,心灵就可以得到美化。如中班下学期早期阅读《尼尼变魔术》讲述了一个乐于助人的孩子的故事。故事结束时我播放了一段轻快活泼的音乐,节奏明快的音乐声感染着孩子们,他们情不自禁手舞足蹈做起自己喜爱的动作,我想当他们在音乐的引领下欢乐蹦跳的同时,一定会理解尼尼帮助他人后的快乐,同时产生去帮助他人的愿望。

2.以乐冶心。音乐教育用音响的魅力给人们以各种感受。在音乐的旋律起伏变幻、抑扬顿挫、迂回曲折中,在动和静、高和低、快和慢、紧和松的对比组合运动中,展现它特有的魅力并激起人们感情的波澜。所以幼儿文学教育中运用音乐必须充分发挥音乐本身的美,去滋润孩子幼小的心田,陶冶孩子们的情操。如散文欣赏《美丽的家乡》,我选用了《梦里水乡》的笛版音乐作为配乐。课一开始播放课件,让幼儿随着悠扬的笛声欣赏江南水乡的秀丽风景,孩子们一个个目不转睛,细细聆听,仔细欣赏,不时还发出阵阵赞叹声,被这清脆的笛声和美妙的情景所感染,接着我配乐朗读了小散文,让幼儿整体感知散文内容。幼儿不由自主地跟着我一起朗读,在如诗如画的水乡世界里尽情遨游。这一美的情景的创设为幼儿更投入地学习散文奠定了基础,在幼儿学完散文,背诵时,我也适时地配上音乐,师生共同沉浸在诗歌交融的情景中,美的享受在音乐和文字的奇妙组合里沁人心脾,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音乐的感染让每一个人如痴如醉。

3.以乐悦情。音乐有着强烈的愉悦作用,每个正常人都乐于欣赏。能够倾心赏美就是乐于受教的表现,人的精神愉快了,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并焕发出神采,使心灵世界更丰富、更和谐、更完美。如中班儿歌教学《鸟王请客》,我选用了《小鸟飞》的音乐作为开场白,让幼儿听着音乐模仿各种小鸟飞行和捕食的动作,幼儿跟着音乐一会儿学小燕子轻巧地飞来飞去,一会儿学啄木鸟在捉虫,一会儿学孔雀抖抖羽毛开屏的样子,等等,他们尽情地创想,大胆地表现,再学儿歌时,自然声情并贸,有声有色,音乐活动激发了孩子的情感,愉悦了他们的心情,不知不觉中他们对儿歌的内容感受和理解也增强了许多。

4.以乐导行。文学作品也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教育的自律工具。它也是完成德育功能的一个重要途径。当音乐和文学的艺术性和思想性融为一体,德育就潜移默化、沁人肺腑。如文学活动《爱劳动的小猪》进入延伸阶段时,我引进了歌曲《劳动最光荣》,让幼儿用歌声赞美劳动光荣、愉快,同时,在搓、擦、漂、绞等律动中教会幼儿劳动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再启发幼儿回家洗袜子、洗手绢,我还要求幼儿把自己洗净的手绢带到课堂。劳动光荣既在文学活动中得到感知,又在歌声中得到赞美,在实践中也看到了效果。音乐辅助了文学,音乐歌颂了劳动,音乐又指导了幼儿的行为――创造美的动作、美的声音、美的形态、美的旋律、美的世界。

参考文献:

[1]周兢.我国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几个新的发展趋向,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解读[J].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皮亚杰・英海尔德.儿童心理学[M].商务印书馆,1980.

篇6

关键词:中职语文;审美;人格

现代社会,“黑心棉”“问题奶粉”“地沟油”,假冒伪劣,坑蒙拐骗,不遵守合同,不讲职业道德等道德失范、诚信上的人格缺失,都表现出价值观念的错位。这也侵蚀校园,对学生健康成长不利,如考试作弊、言行不一、欺骗教师和家长,及不同程度存在着自卑自大,狭隘冷漠,缺乏感恩意识、唯我独尊,以怪诞为美,以打架、逞江湖义气为英雄,表现出不健康的人格缺陷。究其原因,除社会因素外,还有中职学校过于强调专业性、实用性,而忽略了对学生人文素养及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育应是审美教育,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散文、小说、诗歌,戏剧等,这些优秀作品本身蕴涵着丰富的情感,焕发着生命活力。

一、语言艺术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意境、形象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的美是借助语言塑造典型的艺术形象或意境,深刻地反映生活或丰富的情感,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知觉、想象力,自觉接受美的教育。如杜甫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短短十个字,意境却深刻细腻;特别是“随”“潜”“润”“细”这几个字用得精确、微妙,既表现了春夜怡静的气氛,又表现现了诗人的愉悦的心情。同样,作为文学作品,小说运用灵活多变的和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多方面地刻画人物,表现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所以作为教师要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带领学生去发现、感受美文中的艺术美,真正让语文课堂成学生感受美的殿堂。

二、文学作品如鸿篇巨制,描绘出山川景物、大自然的美

大自然中,高山峻岭、流云飞瀑、江河湖流、亭台楼阁、草长莺飞、日月星辰等都给人以无穷的遐想与美的享受。如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的《沁园春雪》,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字里行间,倾注了作者热爱故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易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激发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三、人物形象及思想性展映出社会、生活的美

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花木兰,体现人性的美,而《威尼斯商人》中唯利是图、冷酷无情的夏洛克,《祝福》《红楼梦》中假仁假义的鲁四老爷、贾政,《范进中举》中市刽势利的胡屠夫等,体现人性的丑,给人带来震撼的同时,也会去思考在生活中何为美,何为丑。

作为语文教师,作为美的使者,本身要具备一定的美学素养,能对美进行感知、评价、理解和创造,在教学上求实、求真、求美,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感动、净化,达到提高文学修养,陶冶情操,健全人格的功效。

1.以优秀作家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教材选编的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而这往往凝结着作者的情感精华,如弃医从文以文学来唤醒民众的鲁迅,饿死不买配售面粉的朱自清,“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等,他们作品的艺术魅力和作家的人格风范交相辉映,对学生果敢、坚韧、仁爱等性格上影响是无穷的。在教学中,要抓住这些,强化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建设祖国,服务人民的良好品德。

2.以语言所承载的情感、意境美来感染学生

正如马克思所说“语言是思想的直接外表”,要品味作品语言,必须强化诵读,让学生诵读优美的诗篇,深入内蕴,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怀。如鲁迅的《一件小事》,文章开头结尾以横眉冷目的态度,轻蔑讽刺的笔触概述了当时的“所谓国家大事”,而文章核心部分以满腔热情歌颂了车夫的高贵品质。

3.以亲情美来培养学生感恩意识

如《我的母亲》《背影》以细腻的笔触,在表达对母爱、父爱的真挚感情中给人以真、善、美的启迪。在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思考作为子女应有怎样的反哺之心回报我们的亲人。

4.以自然美来陶冶学生美好情操

不少课文描绘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如《雨中登泰山》中烟雨迷的泰山,《天山景物记》中富饶的天山,《沁园春》中壮美的北国风光等,让学生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陶冶心灵,净化感情,激发爱国热情。

5.以人物形象的美与丑来引导学生

近年来,芙蓉姐姐、犀利哥、网络红人凤姐等以出奇、怪诞形象吸引大众眼球,挑战传统道德底线和审美标尺,人们的是非观、美与丑、善与恶、荣与耻的概念在悄无声息地发生变化。有的学生对美的理解片面化,认为美就是怪诞、时髦,就是衣着华丽,而美更应是重在内容,强调人的内在品质、性格等。这些丑陋现象终将会被社会所唾弃。

总之,语文课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美育因素,因此我们在语文课上应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使学生富有爱心、信心、责任心,能明辨是非、美丑,形成健全人格,迎接社会各种挑战。

参考文献:

[1]克罗齐.美学原理.朱先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彭骏.古今名作艺术美从谈.漓江出版社,1984-09.

[3]欧阳芬.有效教学的基本功.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

篇7

[关键字] 语言教学;形式美

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交换的过程,也是艺术创造与审美得过程。幼儿园语言教育要充分重视对幼儿的审美教育。积极引导幼儿以愉悦的心情参与各种语言学习活动,获得有益的语言经验和审美体验,培养幼儿对各类文学作品(故事、诗歌、散文、寓言)的兴趣和爱好。有效改变教师在语言教学中只重视幼儿语言知识性的掌握,忽略对幼儿语言的审美教育的现状,让幼儿在审美上的“游戏年代”获取美的经验和美的享受。在语言教学中,要使孩子感受到语言教材的美,教师就要在备课和讲课过程中,运用某些美学规律,把握教学实际,使课堂教学有一种自由的教学气氛,使教学信息的传递和接受寓于愉悦之中。因此,教师除了充分挖掘教学内容的内在美外,还必须将自己的教学表达形式具有形式美,并使二者相互呼应,配合默契。根据现代教学以“形声结合”为发展方向这一趋势,笔者认为教学的形式美主要包语言美、教具美和教态美,以下分别为论述。

一、语言教学音乐美

语言教学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很大程度上在于教师的语言美。在课堂教学中,范读课文、释疑解惑、鉴赏品评都要通过语言来完成。因而,教师的语言应该准确、清晰、生动形象、富有感情和启发力。如果将一堂课的教学比作一首乐曲的话,那么富有音乐美得语言是教师理想化的语言。“语言即音乐,在舞台上讲话,这种困难并不亚于歌唱的艺术,要求有很好的修养和高超的艺术。”(著名戏曲表演理论家史坦尼斯拉夫斯基语)如果教师能使自己的教学语言有音乐美,使学生感到悦耳中听,就可以拨动学生的心弦,提高语言信号的接收效果。教师教学语言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以下:

1.表现在音准吐字上

教师必须要说标准的普通话,吐字清晰,干净利落,不带“嗯”、“啊”等语病。

2.表现在发声上

老师的嗓音不可能象歌唱家那样嘹亮、圆润、柔和、明快,但也要学一点歌唱家的发音方法,使自己的语音至少做到自然、和谐。教师要善于运用自己的声音美,传达出内容的思路,把孩子带入学习的意境中去。中班教学内容中有一首诗歌《秋风》,教师刚开始念四句话时可运用带有疑问和舒缓的语调来询问孩子,让孩子思考并了解秋天景致的特色;后几句话是在了解景色的基础上,明白秋天中和老松树的勇敢表现,并鼓励孩子学习它们这种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老师在教授时则需要用一点激昂和赞美的语气来呈现。(附:诗歌:《秋风》是谁把花瓣片片吹落?是谁把大地变得金黄?是谁让大树脱下绿衣裳?是谁让燕子飞回南方?啊!原来是秋风来了?秋风啊秋风,吹得它们都变了样!

二、教具设计的艺术美

人称幼儿园教师是教具的设计大师。教具是教学的的辅助手段,其中包括图片、纸偶、布偶等多类别。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具,不仅可以将教学的内容简单明了化、直观形象化,生动有趣化,更能起到突出学习内容的特点,展示学习内容的关键所在。另外,教具一般是学习内容中主题的呈现,能给孩子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幼儿园教具的艺术美主要指形式美、

形式美。幼儿园的各科教学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都需要使用不同形式的教具来辅助教学。图片、手偶、幻灯片、音乐等都是常见的手段。教具形式选的好,与教学内容就能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就能让孩子借助这个教具的形式来更快更好的掌握内容。如:教学儿歌:小雨点,教师在准备教具时可以采用图片的形式来帮助孩子理解和记忆。“小雨点,沙沙沙,落在花园里,花儿乐得张嘴巴”这句,教师可以再纸上(注意呈现给孩子的教具要大一些,至少要8K纸张)画出雨点和花园的景象,雨点在上面,下面是一片美丽的花园,里面的花是有眼睛嘴巴的,表现出张大嘴巴和笑眯眯的感觉。再如:中班散文欣赏《小雪花》,此文优美,节奏缓慢而富有童趣,在选择教具时,除了选取适合此文场景的图片外,更重要的是选取一段优美舒缓的音乐作为教具来辅助,这样更能让孩子感受到冬天别样的美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两种教具的结合,有效的发挥出了更大的教学功能,使孩子听了还想听,看了还想看,记忆深刻。这就是教学形式的重要性。只有勇敢的迎着秋风开放,只有碧绿的老松树顶着秋风歌唱。)

三、教学姿态的自然美

篇8

白居易《长恨歌》出现在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该教材作为作为单元赏析示例出现,文后有赏析文章,便于同学们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主题。高二的学生,学生有了较高的诗歌鉴赏能力,也更乐意展示自我。

我在班里提出课堂微课的要求。以自愿的原则,学生可围绕白居易《长恨歌》的某个点进行阅读和研究,确定好主题,向老师提出口头申请,老师根据学生描述,确定该选题是否具有课堂展示价值。有几位同学的选题,内容新颖,有自己独特的视角,我将他们选为展示课题:《的写作背景及叙事情节》、《之“恨”》、《主题――“爱情说”》、《看安意如的作品中如何解读李杨爱情》、《从李杨爱情看爱情故事里的物是人人非》、《文W作品中如何写美人》、《从看唐代的头饰》。

学生平常课业繁重,住校期间也不太方便查阅资料,安排两周时间来备课。并召开微课教员小会议,提出备课要求。要求做到微课内容能够展示教学重点,内容详实,资料使用合理,考虑同学们的学习实际,环节设置清楚、灵活,能使听课者从中有较多收获。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可参考的资料;并积极鼓励大家认真准备,展现出自己的综合素质,锻炼能力。在上课前三天,各位微课承担者向我提交教案和PPT等资料,我和他们每人交流了备课内容,给出了修改的建议。

上课的时间选定在联排的两节课上,共计80分钟。除我之外,另有两位语文组老师慕名来听课。整堂课,课堂容量大,内容各异,讲法各有千秋,讲课者准备非常充分,所以课堂张弛有度,讲授和互动结合,关键是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学生微课结束了,比任何时候都听讲认真的同学们给讲课这报以热烈的掌声。关于这次微课展示,我称其为“《长恨歌》盛宴”,每个同学都为自己的微课做了最精心的准备,我表扬了A同学讲解时的自信和大方,B同学的内容主题突出和语言优美,C同学的资料翔实和板书考究;D同学的课堂氛围融洽;E同学的功底扎实;F同学的视角独特;G同学的内容新颖。同时也委婉地指出了几位同学的某些不足,以期他们以后改正。并赠送每人一个小礼物,表示感谢。

学生的微课让我看到了学生创设课堂的极大潜力,听课的老师们对学生的表现给予了极大的肯定。把课堂的主动性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的学习和探索,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有时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是学生微课绝不是老师放手让学生去教。老师的主动性体现在“隐”但绝不是“退”。创设有利的学生微课环境,才能达到微课的良好效果。下列问题是该课型设计时的关键:

一、教学内容选择必须慎重

教材内容选择是否恰当是该课型成功与否的核心问题。并不是所有的篇目都适合学生微课的课型。教师要考虑文本内容,文体、题材、年代等各种因素,量学生的阅读水平,教师自己对于文本的细读和把握程度,资料搜集的难易程度等。一堂微课成功的前提是,课堂内容所围绕的教材是否合宜。王荣生教授曾说过,合宜是一堂好课的标准。 关于此类课型的尝试,也许教师会有满心期待但却最终失败的结果,进行反思时,首要的还是要思考,教学内容和方法是否匹配。

二、督导学生备课

学生微课不是为了解放老师,也不是专为那些想更省心省事教学的老师们提供的方法。老师的“退”和“隐”是成就这类课堂的又一充要条件,老师要从课堂里的掌控者,讲台的独霸者,变成课堂的组织者和“幕后导演”。教师要合理的建议学生选题,听取学生对于课堂程序的设计,控制教学内容的总量,建议和帮助学生搜集资料,对课堂内容的难以程度做出判断,跟进学生备课的进度,修改学生微课教案和PPT,鼓励讲课学生充满信心,做好班级学生认真听课、积极参与课堂内容的动员工作。

三、课堂安排要精心合理

该课实施的时间一定要认真考虑,鉴于学生对于课堂的把控能力没有教师强的原因,时机是否合适对于课堂实施成功与否也很重要。尽量在一段比较安定的教学阶段展开,避开考试前后,避开学生大型活动前后,避开各种干扰课堂教学实践的因素。建议尽量安排在两节联排的时间,教学内容可以完整呈现。

讲课者的排序也是门艺术。细节也得追求到极致。考虑到讲课者的各种因素,综合衡量,尽量安排出合理的顺序。

四、指导和点评到位

学生微课一定是热闹的课堂,组织好学生听课,很有必要。

篇9

关键词:信息技术 幼儿语言教学 教学资源 语言素养 作用

幼儿语言知识的学习是幼儿在幼儿园阶段的主要学习课程,也为幼儿今后进一步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奠定了基础。规范幼儿的语言行为,提高幼儿的语言运用能力,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主要内容,也是新课程背景下的主要教学目标。我们幼儿语言教师必须认清课程改革形势,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丰富语言知识,培养幼儿的语言运用能力,综合提高幼儿的语言素养,为将来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一、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教学方法,培养幼儿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

让阅读成为幼儿在园里生活的一种习惯,对幼儿的终身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这些教学手段为幼儿阅读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服务,有效培养了幼儿的自主阅读能力。尤其是网络资源在当今社会极其发达,幼儿可以随时随地读到自己想读的信息。教师应及时为幼儿推荐优秀的网站,使幼儿能够第一时间阅读到优质的语言资源,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能力,以及理解和语言运用的能力。

比如,在一次课外语言活动课中,我给幼儿安排了阅读《西游记》幼儿绘本材料这一任务。阅读后,我让幼儿在课上进行小组交流,运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所喜欢的人物、故事情节等。我要求幼儿能够完整地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故事的大概意思,描述中对人物的动作、语言、肖像等描写要绘声绘色,把真情实感传递给小伙伴们。同时,还可以进行肢体语言的运用。当幼儿在讲述过程中出现问题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再次为幼儿展示故事视频。不过这次禁播声音,给幼儿提供画面素材,创设故事情境,启迪幼儿思维,为幼儿完成好语言活动任务提供保障。这样教学,有效激发了幼儿的阅读兴趣,通过交流培养了幼儿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综合提升了幼儿的语言素养。

再如,在进行幼儿成语故事“狐假虎威”“掩耳盗铃”的教学时,我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进行教学,课前从网上下载这两个故事的动画视频,课上利用电子白板播放这两个成语视频,让幼儿通过认真观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这两个成语故事的大概意思。在幼儿进行语言描述的过程中,本组小朋友可以进行动作展演,为幼儿创设故事的真实场景,提高幼儿倾听和观察的能力,从而有效激发了幼儿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拓展幼儿的语言学习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幼儿的语言实践能力

新课程背景下的幼儿语言教学应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展示生活中的语言资源,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为幼儿提供尽可能多的学习信息,让幼儿在实践中获得新知,提高幼儿的语言实践能力,培养幼儿语言素养。

比如,在进行大班语言课“雪花”的教学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为幼儿播放雪花飘落的视频。伴着优美的音乐和解说,片片雪花飘落在每个角落,给幼儿一种美的享受,有效刺激了幼儿语言表达的积极性,灵活了幼儿的思维。如幼儿提出了“雪花都会落到哪里”“落下的雪花会变成什么样子”等一系列的问题。教师根据幼儿提出的问题,将幼儿分成讨论小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成员进行讨论的时候,教师可利用多媒体继续播放雪花飘落的视频,给幼儿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幼儿积极思维,科学引导幼儿的思维方式。经过讨论之后,教师可让幼儿结合生活实际体验和对视频的感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雪花”的特点,以及雪花落地后会怎样,从而使幼儿能够总结出散文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比喻。有的幼儿还能够运用“……好像……”说一句话,进行语言的创编,从而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同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对生活课程资源的展示,有效联系贴近幼儿的生活,符合幼儿的认知规律,在拓展教学内容的同时,让幼儿在实践中获得新知,提高幼儿的语言实践能力,培养幼儿的语言素养,提高教学质量。

三、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幼儿课外语言学习,提高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我们幼儿语言教师必须抓准这一教学重点,在进行语言教学时,侧重对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巧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资源的有机整合,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幼儿热爱生活的情怀。

比如,在进行散文欣赏“秋天的雨”的教学时,课前教师可利用自己的DV设备录制本节课的相关课程资源,课上利用多媒体给幼儿播放这一视频,让幼儿说出秋天的美在哪里,秋天的颜色是什么样的等。然后,教师可结合这一视频提醒幼儿进行课外学习,有效延伸课堂,提高幼儿自主学习能力。如幼儿除了能感悟“秋天的雨”之外,还会想到“春”“夏”“冬”等不同时节的自然景观的特点。教师还可以让幼儿在家长的带领下,在相应的季节进行户外观察,了解四季的特点,并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它们的区别。这种学习方式有效刺激了幼儿的语言运用的积极性,同时培养了幼儿的热爱生活的情怀。

总之,幼儿喜欢动态、色彩的信息,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丰富幼儿语言教学的形式,通过形式的变化刺激幼儿的语言学习。尤其是多媒体等设备的运用,优化了幼儿语言教学的方法,提高了幼儿的语言感知能力,培养了幼儿语言运用能力,综合提高了幼儿的语言素养,落实了幼儿语言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刚要(试行).

[2]顾程程.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园语言故事教学中的运用.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12).

篇10

关键词:语文教学 兴趣 教学方法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已成为阻碍语文教育发展的绊脚石。长期以来,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没有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悟”去“思”去“辨”,只能处于一种僵化的灌输教育状态:过重地强调字、词、句,过重地强调标准答案,使得语文教学支离破碎,破坏了语文教学的文学韵味,忽视了学生文学素质的培养;教师一灌到底的教育方式,使学生成了知识的容器,使得语文课变得索然无味,效率极差,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什么文学熏陶、培养文学素养。如何改变这一现状,积极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让语文课充满活力,成为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一项迫切任务,现结合几年来自己在语文教学中所进行的探索与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粗浅体会,与同仁商榷。

一、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促进师生互动

要想上好一节课,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这是语文课上充满活力的前提。为此,首先,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热情。在课前开展一些学生乐意参与的活动,例如,讲故事比赛、朗读比赛、演讲比赛、美文欣赏等,为学生搭建展示自己的平台,让学生将自己的语文才能展示给同学,获得一种成功感,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课中适当的插入一些与课文有关、并能引起学生兴趣的话题(时事、环保、宇宙探险等),这样一来,学生自然对语文课有兴趣了;而且使所学知识与现实有机结合,并体现了语文教育的实用性。其次,要有融洽的师生关系,走进学生,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形成师生共获知识的局面。传统的课堂是教师的天下,学生在课堂中根本就没有自由交流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课堂气氛必然低沉、压抑,学生听课是一种受罪,就谈不上有什么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转变观念,放下架子,主动走进学生,是达成师生互动的重要方面。试着了解学生,将学生看成是需要帮助的朋友。如:上课不在始终站在高高讲台上,应走近学生,从形式上拉近于学生的距离;主动参与学生的讨论,从实质上真真走进学生。课堂气氛宽松、活跃了,学生也就有了大胆质疑的念头,他们主动学习意识在不知不觉中充分得以调动。

二、创设民主的语文授课形式,让学生主动学习

宽松的气氛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保障,如何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发挥其在语文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创设民主的语文课堂,是上好语文课的关键。课堂中有了民主,学生就有了发问、讨论的自由,就成了学习的主人。一旦在一个问题上实现了自己的价值,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将会被大大激发,因此这就需要作为教学的组织者教师首先要有民主平等的意识,在授课中将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其次要精心设计好每堂课,让“民主意识”落实到每节课、落实到授课的每一环节。每节课保证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动起来,想方设法让学生通过眼、手、口、脑的广泛参与获得学习的乐趣,培养健康的个性,唤起求知的欲望。《谈生命》一课,九年级级的学生对生命的感悟尚比较肤浅、抽象,要想上好这一课,确定授课形式非常关键。首先,从现实入手,可结合汶川、玉树的大地震及甘肃舟曲大型泥石流,面对强大的自然灾害人是如此的渺小,生命是那么珍贵,可我们的抗震抗洪英雄们却是那么顽强、那么奋不顾身,让学生谈谈自己在这一场场斗争中的感受,引出学生对生命的初步理解。其次,注意气氛的渲染,选择一些适合本课的音乐让学生欣赏,并对文章的核心内容配音朗读,让学生感悟这篇散文的优美与作者立意的不落俗套。再次,注意问题设计,在气氛的渲染下,精心设计一些与生活和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发挥集体的力量讨论完成。在学生全员参与的同时,教师也很自然的融入学生的讨论当中,在讨论中帮学生把握方向,在疑难处适当点拨,明处是讨论问题的成员,暗处是课堂的组织者。学生在联系实际的基础上,感悟到生命的可贵与无价;整节课堂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师生共同完成对课文的学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真正得到发挥,学生的潜力也不断被挖掘出来。学生从“痛苦”的接受式教育中解脱出来,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

三、挖掘丰富的语文资源,赋予语文课深厚底蕴

要想上好每节课,除了轻松的授课气氛、民主科学的授课形式,还有很重要的是挖掘丰富的语文资源。有了丰富的语文资源,语文课堂才会五彩缤纷,学生也才会有高涨的热情翱游在语文知识的海洋中。首先,利用好课外语文资源,像电影、电视、网络等。对于年代久远的革命篇目或抽象难懂的说明文篇,可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将枯燥、抽象的东西变成生动、形象的内容,让学生通过直接的、具体的、听视并用的形式更好的理解教材内容。其次,充实课本资源,在语文教学改革中我们不难看到语文课向外延伸的速度飞快,仅限于课文内容,让学生学习语文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备课中教师必须引进大量新鲜的有价值的东西来充实课文内容,这样一堂课学生才能确实感悟到语文的魅力。如说理性文章,教师可以联系实际,引入一些切合学生心理和年龄特点的事例,予以分析说明,解决学生生活学习中遇到的烦恼,如中学生的早恋问题、上网成瘾问题,设身处地的与学生共同探讨,分析利弊,最后得出结论,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主动走入课堂成为学习的主体。第三,利用好课内语文资源,加强语文实践课的开展,给学生创造更多机会,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有了发挥自己特长的舞台,那他们将会全身心的投入,像诗歌朗读、演讲比赛、名人名言接力赛、书法作品展示、优秀作文交流等活动课,让学生真正感觉到学习的乐趣,这样他们便会“动”起来,搜寻自己所要的知识,语文课堂也将焕然一新。

总之,要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是时代的呼唤,让语文教学走出低谷,使新课程理念尽快贯穿于语文教学,这是新课程改革对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迫切要求。每位语文教师必须要有勇于探索的精神,大胆地去改革尝试,及时地掌握新知识、探究语文教学的新方法,认真研究语文教学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使语文课堂不断有“活”水引入。同时,要用全新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增长知识、培养语文素养的广阔舞台,让学生在全新的教育氛围中,愉快学习。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符合时展的需要,语文教育才能迎来蓬勃发展的春天。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0.

[2]语文教学与研究.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