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语一年级范文
时间:2023-03-28 02:58: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歇后语一年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小学生一年级歇后语
1) 竹篮子打水 —— 一场空
2) 丈二的和尚 —— 摸不着头脑
3) 岳飞背刺字 —— 精忠报国
4) 头顶生疮,脚底流脓 —— 坏透了
5) 孙大圣听了紧箍咒 —— 头疼
6) 四两棉花 —— 免谈(弹)
7) 生姜 —— 老的辣
8) 门缝里看人 —— 把人看扁了
9) 猫哭耗子 —— 假慈悲
10) 卢沟桥上的狮子 —— 数不清
11) 老太婆开了口 —— 一望无涯(牙)
12) 老奶奶吃稀饭 —— 无耻(齿)下流
13) 好泥巴打好灶 —— —好心讨不到好报
14) 滚油锅里撒了一把盐 —— 炸开了
15) 粪坑里的石头 —— 又臭又硬
16) 滴水石穿 —— 非一日之功
17) 灯盏油干 —— 火烧芯(心)
18) 打破沙锅 —— 问到底
19) 朝着窗外吹喇叭 —— 名(鸣)声在外
20) 八仙过海 —— 各显神通;能行风的行风,能下雨的下雨
21) 白娘子喝了雄黄酒 —— 现了原形
22) 茶壶里煮饺子 —— 肚里有货倒不出;肚里有货
23) 船头上跑马 —— 走投无路
24) 打翻了五味瓶 —— 不知啥滋味;酸甜苦辣咸,样样都有
25) 电线杆上绑鸡毛 —— 胆(掸)子不小;好大的胆(掸)子
26) 打破砂锅——问到底
27) 芝麻开花——节节高
28) 秀才遇到兵——有理讲不清
29) 窗户边吹喇叭——名声在外
30) 背鼓上门——讨打
31) 里弄里扛竹竿——直来直去
32) 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33)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34) 竹笋出土——节节高
35) 到火神庙求雨——找错了门
36) 菜刀切豆腐——两面光
37) 拔苗助长——急于求成
38) (马)尾搓绳——不合股
39) 冰糖煮黄莲——同甘共苦
40) 聋子耳朵——摆设
41) (兔)子尾巴——长不了。
42) 打开天窗——说亮话
43) 霸王敬酒——不干也得干
44) 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45) 八级工拜师傅——精益求精
46) 扁担挑水——一心挂了两头
47) 老太太吃汤圆——囫囵吞
48) 猫哭耗子——假慈悲
49) 上鞋不用锥子——针(真)行
50) 歪嘴讲故事——斜(邪)说
51) 有借有还——再借不难
52) 井底青蛙——目光短浅
53) 老(虎)嘴里拔牙——冒险
54) 大水淹了龙王庙——不认自家人
55) 虎落平阳——被犬欺
56) 借了一角还十分——分文不差
57) 提着灯笼砍柴——明砍
58)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59) 木匠带枷——自作自受
60) 担着胡子过河——谦虚过度
61) 推小车上台阶——一步一个坎
62) 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
63) 板上订钉——跑不了
64) 我解缆,你推船——顺水人情
65) 兔子尾巴——长不了
66) 顶风顶水划船——硬撑
67) 竹篮打水——一场空
68) 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69) 王八吃秤砣——铁了心
70) 螃蟹过街——横行霸道
71) 钉头碰钉子——硬碰硬
72)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73) 百米赛跑——分秒必争
74) 大海捞针——没处寻
75) 关公走麦城——骄必败
76) 聋子见哑巴——不闻不问
77) 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78)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79) 饺子破皮——露了馅
80) 和尚打伞——无法无天
81) (龙)王跳海——回老家
82) 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83)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84) 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85) 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86) 高山上敲鼓——四面闻名(鸣)
87) 老鼠钻风箱——两头受气
88) 苦水里泡黄连——苦上加苦
89)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90) 门缝里看人——把人看扁了
91) 鸡蛋碰石头——不自量力
92) 提着马灯下矿井——步步深入
93) 铁打的公鸡——一毛不拔
94) 船到桥头——自会直
95) 蚕豆开花——黑心
96) 老虎拉车——谁敢
97)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98) 新官上任——三把火
99) 瞎子点灯——白费蜡
篇2
关键词:歇后语;小学语文;教材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0―0086-02
歇后语是中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语;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本文主要通过搜集、整理我国各版本小学语文教材入编歇后语情况、分析该情况产生的原因,总结该情况对实践的启示作用。
一、我国各版本小学语文教材中歇后语入编情况调查与分析
为了解我国小学语文教材中歇后语的基本情况,现选择其中应用范围最广的三个版本:北师大版、苏教版、人教版,进行数据统计,并分别对小学语文这三个版本全十二册的语文天地、练习、语文园地(回顾*拓展)部分所编入的能够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六种语言形式的出现次数进行了统计,这六种语言形式包括歇后语、成语、谚语、古诗文、格言警句和对联。
1.各版本小学语文教材调查。北师大版教材这六个语言形式按出现次数由少到多依次为:歇后语0次;谚语、对联均3次;格言警句10次;成语14次;古诗文43次。这六种能体现传统文化的语言形式在此版本总共出现73次。该版本教材在一年级上册、五年级下册、六年级上下册中没有出现任何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语言形式,歇后语出现在全十二册中出现次数为“0”。由此可见,此版本存在过分重视古诗文的学习,而忽略歇后语重要性的现象。
苏教版六个语言形式的出现次数由少到多依次为:谚语1次;歇后语、对联2次;格言警句5次;古诗文31次;成语61次;总计101次。数据显示,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十分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以说传统文化贯穿于小学六个年级全十二册教材的始终。但是,该教材过度强调成语和古诗文的学习,使得其它语言形式出现的机会甚少,比如,歇后语和谚语等。因此,苏教版歇后语教学也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人教版六个语言形式出现次数由少到多依次为:谚语2次;歇后语、对联均3次;格言警句9次;古诗文21次;成语31次,总计69次。此表在数据分布上显示出“整体均衡”的特点。歇后语在此教材中总共出现3次,对比之前两个版本有所增加,但其数量仍不足。
2.分析及结论。
(1)三个版本共同收录的能够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歇后语、成语、谚语、古诗文、格言警句,对联的总次数为243次。三个版本所收录歇后语、成语、谚语、古诗文、格言警句、对联句分别为:歇后语4次;成语106次;谚语6次;古诗文95次;格言警句24次;对联8次。歇后语,成语,谚语,古诗文,格言警句,对联分别占总收录数的比例约为:歇后语1.65%;成语43.62%;谚语2.47%;古诗文39.09%;格言警句9.88%;对联3.29%。
(2)在所选篇目中,成语出现的概率最高,其次是古诗文、格言警句、对联、谚语,而歇后语排在最末位,在概率上远远落后于成语及古诗文。更值得注意的是,本文所选的是全国应用最广的三个版本的歇后语数据统计,而其中北师大版的数据统计表格中竟然出现了歇后语总数据为“0”,即完全不收录歇后语的情况。
(3)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全十二册尚未收录任何歇后语。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收录了以下歇后语,人教版收录的歇后语共十七则,相对丰富一些,但也非常有限。无论是只字未提的北师大版,还是相对较多的人教版,简简单单数则歇后语相对于广阔歇后语海洋,可谓沧海一粟,极难显现出歇后语独具魅力的语言形式。在重拾中国传统文化呼声渐高的如今,歇后语却似乎渐渐被教材“免疫”,被遗漏在历史的洪流中。
3.原因透析及实践启示。这三个版本虽然不能完全代表我国所有教材中歇后语的入编情况,但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歇后语缺失的严重性,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来自多方面的:
(1)可能是来自于小学语文教材编写要求。小学语文语言文字要规范,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这就必须地对语文教材的语言文字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做到严谨、规范。而歇后语这一语言形式过于鲜活,有时甚至打破常规,不如“成语”、“古诗文”等形式规范。
(2)这与小学生认识发展的特点有关。从时间范围说,儿童首先认识的是眼前和身边发生的事情,然后逐渐地知道过去的人和事。从空间范围说,儿童认识事物,一般是从家庭到学校再到社会,接触面逐渐扩大。因此,小学语文教材在编写过程中,不论识字、阅读还是作文,其内容的选编都应当做到由近及远,逐步扩展。而歇后语是经过千古传诵而发展至高度凝练的语言形式,往往需要更多的生活经验和文学功底才能够实现透彻的理解,这一点也导致歇后语不被广泛采用。
此外,不同版本教材的歇后语收录情况各有差异,这也代表着各个不同地区对文化的不同理解和重视程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歇后语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收录。比如,北师大版在整体上不如人教版和苏教版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因此歇后语完全未入编也是可想而知的。苏教版是三个版本中最能体现“传统”二字的小学语文教材,但是苏教版更加倾向于收录成语和古诗文这类形式较规范的语言形式。而人教版则综合了前两者的特点,追求较均衡的结构,以最宏观的方式呈现教材。
然而,不论是何种原因造成了歇后语的缺失,歇后语这一独特的语言形式都不应该被小学语文教学拒之于千里之外,因为其本身的独特性以及小学生群体的身心发展特点可以充分证明歇后语教学存在的必要和意义。
参考文献:
[1]蒋蓉.小学语文教学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
[2]唐作藩.中国语言文字学大辞典[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
[3]王岩.论汉语熟语的审美功能及其语用意义[J].汉字文化,2007,(6).
[4]温端政.汉语语汇学[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5.
篇3
1、我爱汉字
它是一款适合学龄前儿童识记汉字的应用,覆盖入学前和小学一年级所需和常用汉字,内容包括图片识字、拼音、汉字组词、写字等多种形式,满足各个年龄段孩子的识字需求。
2、汉语大辞典
它是目前收录最多的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成语大全软件。可查成语51398条、汉字20973个、词语384925条、诗词93535首、英汉词汇58万条、歇后语16648条、灯谜40790条、对联5399幅、妙言警句13752条、俗语1929条、谚语1200条、古文词语近1000组
(来源:文章屋网 )
篇4
一直以来,我都始终如一地进行海量阅读尝试,在课堂上学习了《成语儿歌100首》《谚语儿歌100首》、《俗语儿歌100首》《歇后语儿歌100首》等识字教材,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自己在学习,在成长。语文就是一个积沙成塔的过程。经过一期的学习,我收获颇多。
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作为一名老师,要交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所以,作为新时代的老师,必须要有与时俱进的学习精神,自己学习,和孩子一起学习。这期所教的所有儿歌都是我以前没有彻底接触过的,所以,我也积累了大量的儿歌。在教学的过程中,我遇到了许多困惑:如教材的选择,多媒体的运用,家校的配合,如何学以致用等。在解决困惑的过程中,我不断查阅资料,先后学习了《踏路上阅读的快车道》《小学单元整合教学》《心平气和的一年级》《小学成绩的虚假性和欺骗性》《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等书籍,边摸索边学习,不断地增强自己的文化底蕴,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不断地丰满自己的羽翼,在课内海量阅读的路上越走越坚定。
二、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而作为一名天真无邪的孩子,更需要一名了解他们、关心他们、关注他们现在、展望他们未来的好老师。现在的教学,已经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只教语文书,而应该由教语文书,转变为教语文,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受用一生的语文素养。
我的语文教学,已经脱胎换骨了。我没有花大量的时间对课文进行支离破碎的讲解,而把时间用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上,抓好写字教学,每天听写词语,把识字和写字作为重点,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课堂。在带领学生学习《成语儿歌100首》《谚语儿歌100首》《俗语儿歌100首》《歇后语儿歌100首》中,孩子们快乐,我也快乐,儿歌背诵后的“填一填”“猜一猜”和“做一做”,学生更是饶有兴趣,就连平时成绩最吃力的孩子,也大胆地举手回答阅读中的练习题,每每问起孩子,你最喜欢什么课,他们都会异口同声地回答语文课。这时就是我最欣慰最幸福的时刻!
篇5
一、 让儿童自主选择,体现阅读主体性
有些儿童不爱阅读文艺类书籍,却对科普杂志、卡通画报情有独钟,如果教师、家长纯粹从“服务于写作”的视角出发,强迫他们阅读优秀日记、作文之类的书籍,只会使他们逃避阅读。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这样的阅读是痛苦的、无效的。我们认为阅读是儿童的自主,旁人不可替代。尤其是在儿童阅读的初期,一定要从培养兴趣出发,切不可拔苗助长,急于求成。想要激发兴趣,首先要做的是敢于放手让孩子自由选择书目,让他们读自己爱读的书,了解他们最想知道的事。只有让儿童先“读”起来,才能谈得上阅读“习惯”的培养。其实,在阅读上,儿童由于年龄、性格、性别、环境的不同,是肯定存在差异的,引导阅读的第一要旨,便是尊重差异,而强求一致是不尊重科学的表现。
一年级时,我们给家长布置了一项作业:带孩子到书店,让他们选一本一读就爱不释手的书。如果选择了幼儿读物,请不要笑话,如果选择了明显超出他认知水平的书,你也要允许,因为这里强调的是“孩子喜欢”。我们又对孩子说:假期中,要认真读一读你选中的书,不会读的字可以问一问爸爸妈妈。开学后,把你心爱的书带来,读给大家听,把你认识的字教其他小朋友认识。
后来的交流会上,孩子们有的手捧《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读到《海的女儿》语调中充满悲怜;有的抢着猜“脑筋急转弯”,教室里一片热闹;还有的竟然背诵着莎士比亚的名言,让人惊讶不已。
二、 营造阅读氛围,发挥群体效应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每一个群体的成员都带着自己的个体心理加入到群体当中,但个体对群体心理有选择地接受,也可以改变其原有的心理。学生在一个特定的班级中学习,作为班级的一员,他会产生一种归属感、认同感,尤其是当他的思想、观点、情感特征、行为方式等符合群体的要求时,便会得到群体的支持,这种支持会强化他的思想情感、行为,增强其自信心,推动他学习。而没有一个学生不希望从学校群体中得到肯定、鼓励,特别是学习困难的学生更渴望从中获得支持。
在阅读中,如果采用以下措施,可以在集体中营造浓厚的群体阅读氛围:
1.集体讨论,使儿童明白阅读的好处、不阅读的坏处。
2.拟定集体阅读制度。如早晨、中午,师生一到校即读书,不随意走动。
3.布置阅读场所。利用教室墙壁,张贴有关读书的名人格言、宣传画(如由学生创作,更具激励性),成立“书迷超市”(班级小图书馆)、悬挂“书友联络册”等。
4.定期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可取富有童趣的名称,如“开心书会”“书虫快乐大本营”,为儿童提供各种各样展示的机会,如故事会、朗诵比赛、课本剧表演、手抄报评比、读书笔记展等,这样的活动满足了儿童看书后倾吐的需要,让他们有成功的喜悦,能激发儿童浓厚持久的阅读兴趣,同时又引发了其他孩子对这些书籍的向往。每次活动后,都能掀起一阵相关主题的读书热潮。一段时间里,本班学生连课间都在争相传看《蓝猫淘气三千问》,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提到日月星辰、地球之谜等科学知识,他们了如指掌。
三、 广开渠道,进行多元化阅读
从兴趣角度而言,让儿童阅读高深莫测、单一枯燥的读物,不仅不能产生兴趣,而且会感到乏味;从汲取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来看,不但要选择真、善、美的读物,而且要博览新、活、宽的读物,努力实现阅读内容的多元化。具体途径有:
1.结合教材内容,由课内学习向课外延伸,使阅读由单一转向多元,由封闭转向开放
如教学《狼和小羊》,就向学生推荐《伊索寓言》;学习《梅兰芳学艺》《要好好学字》,就让学生借名人故事看;学完《狐假虎威》,就展开一次“狐狸、老虎谁本事大”的“小鬼辩论赛”(为了成功,孩子一定会不遗余力地阅读相关故事,引为辩论素材)。
2.组织学生开展有趣的动手活动,进行相关阅读
如学完《月亮湾》,让学生以“我的家乡更美”等为报头,办一期手抄报,并评比、颁奖。学生要办好小报,必然去查阅资料,收集整理阅读。
3.结合国内外重大事件,组织谈论
可让学生主动阅读报刊、杂志,在其中发掘出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如电视上有飞机失事的新闻,可让学生搜集资料,交流神秘的“黑匣子”到底是什么东西。世界杯、奥运会也吸引了众多小球迷的目光,可让他们阅读球星成长经历,个人资料,成立“小球迷俱乐部”。
4.通过精心设计的“科学认读”活动课,让学生自发地去阅读
篇6
一、在模仿中积累
一年级学生特别善于模仿,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就十分注意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经常引导学生进行模仿说练积累。如:在学习《四季》一课时,我就引导学生模仿课文自己创编小诗歌。孩子们的小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有的还边说边手舞足蹈的。过了好一会儿,大多数孩子得意洋洋地坐回了座位,我见合作交流得差不多了,就组织全班交流共享。现整理摘录几句:
桃花喷香,他对蜜蜂说:“我是春天。”
西瓜圆圆,他对人们说:“我是夏天。”
秋叶飘飘,他对大地说:“我是秋天。”
河水冰冰,他对雪人说:“我就是冬天。”
二、在生活中积累
生活即语文。语言文字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可以说社会处处皆语文,我们应巧妙引导学生到生活中进行相应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广泛接触社会,积累语言。如:有一次早读课,我说了句“瞎子的眼睛聋子的耳朵”。“快嘴”小詹同学亮开了她的嗓门:“老师,您刚才说什么?”我重复了一遍,孩子们很快记住了。我举例作了解释,随即问道:“你们喜欢这些句子吗?”有很多学生表示喜欢。我就让他们回家多向大人学习,多留心听大人的交谈,那里面有许多有趣的语言。有几个能力强的孩子去做了,果然得到了不少收获,带回了不少谚语、歇后语,如竹篮打水一场空、水中月镜中花、口气吹板壁、铳也打不动等等。也许学生对这些话一知半解,也许他们根本不理解,其实这都无伤大雅。我们要紧紧抓住学生记忆力强的黄金时光,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原始积累,扩大和丰富学生的信息量,帮助他们建立“信息库”。针对一年级学生的记忆能力优于理解能力的特点,我们应该坚持利益最大化原则,调整教学重心,即降低“理解”上的要求,对于那些“不必解”或“不可解”的东西,可暂时放一放,待日后自行“反刍”、逐渐消化。
三、随课文积累
目前,课本中安排的积累内容,大多数在单元的练习中。对于这部分的教学,我发现绝大多数教师都等到学生学习到单元内容时,再去学习与整理,这样就少了一个用的过程,而积累似乎就成了一个阅读和抄写的过程。与课文同步学习与运用,一方面是指把课文中学习过的内容进行相应的积累; 另一方面是指把练习中要积累的内容有步骤、有目的地安排到相应的课文中去学习、去运用、去体会。现代教育技术强调“授导型”教学和“探究性”学习两大教学模式的有机结合,将教学设计由课时为单位扩大到以“单元”为单位,形成“单元综合教学”优势,这一点很值得思考。教师要舍得为此花时间、花精力,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和方法,探索出适合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比如词语方面,可以把它分配到相应的课文中,对其中的相关词语进行“近义词和反义词的扩展与延伸”,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进一步理解,又便于学生利用课文来理解积累词语的含义,从而更加有利于学生今后积累知识的运用。
四、在课外阅读中积累
教材所写和课堂所学毕竟是十分有限的。所谓“世界是学生的课本”,就是要让学生运用自己“学会的知识”和“学会的方法”走进书籍、走进历史、走进科学、走进自然,引导学生“读万卷书”,鼓励学生“行万里路”。著名语言教育家张志公先生认为:以自己学习语言的经验看,得自课内与课外的比例是“三七开”,即大概30%得自课内,70%得自课外。由此可见,要想真正学好语文,必须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将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达到《语文课程标准》的规定: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0万字。其中第一学段(1-2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引导他们学会读课外书,在课外阅读中提高阅读兴趣,积累更为丰富的语言。只要我们引导得法,一年级小朋友读起课外书来也是有模有样、津津有味的。
五、在观看电视中积累
篇7
关键词:法制教育;渗透;语文教学
国家《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将学科教育渗透法制教育作为对学生实施法制教育的主要途径,要求“中小学法制教育要以有机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各部门、各学科、各环节、各个方面为主”,“讲法制教育与学科教育相结合,渗透到相关学科中”。因此,加强小学生法制教育,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
教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即不仅要传授知识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具有非常强的可塑性。这一时期,也是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重要时期。小学生处于学习的初始阶段,不仅需要进行文化启蒙教育,还需要进行法制启蒙教育。对小学生进行法制启蒙教育,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不但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让学生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从而促进其身心的健康成长。
小学语文在法制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一是语文课程在学生课程中所占比重较大;二是语文教材比数学等其它教材包含着更多的人文教育资源和法制教育资源;三是法制教育的内容更容易融进语文教学当中。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法律启蒙教育方面应当承担起更多的责任。但是,对小学生而言,又不能简单的把语文课上成法律课,因为从教育目标以及教育对象的年龄来看,小学生毕竟不同于法律专业的大学生。所以,对小学生的法制教育,应更多地在渗透于语文课堂教学之中,从小处着眼,以达到涓涓细流、天长日久、润物无声的效果。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逐步增强法律意识,慢慢积累,自觉的学法、懂法和守法。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让语文教学与法制教学相结合呢?
一、渗透法制教育应适时穿插在语文课文的教学中
语文课堂教学是实施法制教育的的主要场所。语文课文中的法制教育资源非常丰富。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充分挖掘课文里面的法制教育因素,把握时机,适时渗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例如:小学六年级上册课文《索溪峪的“野”》一文中,作者通过索溪 小学各年级课件教案习题汇总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索溪峪的水野、野物野、人野的描述,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在讲述水野、野物野、人野的同时,教师可以适时引导学生思考:这么美好的大自然,每个人是不是都希望它长期保留并供后人观赏呢?那么我们就应该保护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让野生动物与人共存。如果破坏大自然,如砍伐林木、猎杀野生动物等,都是要负法律责任的,尤其是猎杀受保护的野生动物,会受到法律的严惩。有一部专门保护野生动物的法律叫《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大家都要严格遵守。同时,进一步教育和引导学生,如果到大自然中去游览或观赏,千万不能破坏大自然,更不能随意捕杀野生动物。这样,学生就能清楚如果捕杀野生动物是要负法律责任的,就能提高他们保护野生动物的法制意识,增强其法制观念。
二、渗透法制教育应与词语的讲解相结合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必然会讲解或使用到大量的成语、俗语、歇后语等。教师在给学生讲解词语时,可以有意识地尝试从法制视角来解释分析。如“拾金不昧”一词在字典中的意思是“拾到钱财不藏起来据为己有”,教师可以从法制视角对学生进行引导:如果捡到别人遗失的贵重物品不想返还并且占为己有,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的相关法律规定,这种行为属于非法占有他人财物,已触犯刑法,构成侵占罪。再比如:分析讲解“见死不救”这个词时,同样可以从法律的角度引导学生:在别人遇到危险时,你有能力施救却不愿施以援手,你就有可能为此成为被告并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因此,在教学中,不论从哪个层面来讲,都需要对生活中的词语进行最详尽、最全面的了解,并从法律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教育。
三、法制教育应与创设情境相结合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能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促进知识迁移,对教学效果有直接影响。如果适当时在课的伊始引导学生了解一些法律知识,何乐而不为呢?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美丽的小路》时,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讨论:我们的校园美丽吗?我为校园“美容”做了那些事?引导学生在交流、讨论、汇报之后,教师在引导学生培养保持身边的环境的习惯相机引导学生学习《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的个别具体的内容学习,提高学生的环境卫生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又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鲸》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在导入部分介绍:“鲸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在地球上生存了500多万年,如今许多种类濒临灭绝。”导入结束后,教师可以相机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的相关内容:“非法捕杀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从而激发学生热爱鲸,保护鲸的情感。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 兴趣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07-08.015
对于很多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语文存在一些困难,需要记忆的知识比较多,作文很难,口头表达能力差等这些因素导致三四年级的小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没有上小学一二年级时那么浓厚。除此之外,三年级、四年级是小学的过渡阶段,教学的内容和要求与一年级、二年级相比有着很大的区别,难度也增加了很多,小学生成绩和学习能力的差距基本上都是在这两年产生的。在这一过渡阶段中,对语文一直保有浓厚兴趣的学生,通过继续努力地学习,在五六年级可以轻松面对升学问题。然而,在语文学习上开始打退堂鼓的学生,则会落后别人一大截,到了五年级、六年级的时候,差距立刻显现出来。所以,提高小学生对语文的兴趣非常重要,下面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这些方法。
一、运用丰富的肢体语言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费得瑞克・琼斯曾经提出过这样一个教育结论:教师管理常规的建立,百分之九十可以依赖肢体语言的发挥。教育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沟通,通过沟通,教师可以将自己所要传达的知识准确有效地传达给学生。当然,沟通也要讲究一定的方法技巧,沟通除了语言之外,还有肢体。肢体语言是一种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教学方式,肢体语言具有丰富、生动形象、方便时效的作用。这些特点决定它在教学中蕴藏了巨大的作用。小学生对动作比较敏感,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上课时的讲话语气、眉目神情、举止态度……都可能对学生产生影响。因此,教师除了用口头表达意思以外,还应该运用各种肢体语言来表达教师的思想,用恰当的肢体语言来弥补口头语言上的不足,引起学生的兴趣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1.目光凝视。目光凝视可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而且能够使学生有种被重视的感觉,并借此表达对学生行为的赞同和肯定,让他们知道教师一直都在关心他们。2.身体姿态。身体姿态是身体语言最外显的特征,学生可以很快地从教师的姿态语言中解读老师的情绪与权威。3.脸部表情。脸部表情是显示信息的直接特征,脸部表情可以传达教师对学生的真挚、诚恳、温暖,使学生如沐浴春风。4.手势,使用多样化的手势,是教师吸引学生的法宝。教师要经常使用适当的手势,以吸引学生倾听,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肢体语言是教师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最直接、最有效的教具,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对其加以适当的运用。
二、幽默的课堂语言
你想让你的语言能够吸引学生吗?想让你的学生通过你的语言喜欢上你的授课吗?想让他们紧紧跟着你走,聚精会神听你讲课,不愿意错过你说的每一句话吗?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来点儿幽默吧,因为幽默就是教学的利器。幽默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美国的保罗韦地博士曾根据他搜集到的9万封学生来信,概括出了好教师所具备的12种素质,其中有一条非常重要的就是要具有幽默感,因为这样才能营造轻松有趣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兴趣,使课堂不至于单调,给学生带来欢乐。所以,教师在小学语文中要学会使用幽默的语言,这样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还可以感染学生,使学生学到教师良好的语言习惯。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使用幽默的语言,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才能真正幽默有效:1.仔细观察生活,寻找喜剧素材,教师的喜剧素材越贴近生活,越能触到学生的笑点,还可以使学生也养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2.领会幽默的内在含义,机智而又敏捷地指出学生的优点或缺点,在微笑中加以肯定或否定。浮躁难以幽默,装腔作势难以幽默,捉襟见肘难以幽默,只有平等待人、从容、游刃有余、聪明透彻才能幽默。综上所述,运用幽默既要有趣,又要得体。3.扩大幽默的知识面,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教师可以多给学生读一些中外名人小品、名人趣事、歇后语等。平时还可以试着调动学生一起来观察生活当中的幽默。
三、游戏与教学结合
篇9
一、 活用卡片巩固识字,奏起识字回旋曲
崔峦老师曾经指出:“巩固汉字最好的办法就是复现,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在语言环境中与字多次见面。”所以,语文课上要用好手中的卡片,让这简单易行的教具发挥最大的效益。教师可以跟学生一起制作生字卡片,无形中和学生们一起阅读了课本,找出了生字。还可以充分利用卡片进一步开展语言学习。比如在给新字组词过程中,引导学生据词说句。为了丰富句式,可以尝试把词卡摆放在句子的不同位置,或置于前,或置于中,或置于后。还可以做“排队”游戏,即把手中的汉字牌串连成一句话,再读给大家听。此外,教师还可以出示一句或几句话甚至一段话,中间出现几个括号,要求学生举字牌填空。例如,在《哪座房子最漂亮》一课的巩固汉字环节,可以创设这样的语境:
我(们)的校园里有两(座)高大的教学楼。教学楼前有个美丽的大花坛,花坛里面种着各种各样(漂亮)的花。这儿一年四季散发着花(香),吸引了许多女同学来观赏。教学楼的后面是一大片(青青)的草坪,男同学都爱在草坪上踢球玩耍。
这样,通过让学生补足字词的方式来巩固生字新词,形式新颖,避免了孤立识字的做法。
二、 巧用儿歌趣味识字,跳起识字圆舞曲
开学的第一节语文课上,在学生自我介绍后,教师可以教他们学习第一首儿歌《家》:蓝天是白云的家,大海是鱼儿的家,青山是大树的家,×××班是我们的家。教师用彩色粉笔把这首儿歌抄写在黑板上,大大的粉笔字,吸引了每一个学生的眼球。一些提前识字的学生大声地自己读起来,带动了其他学生认读,教师鼓励学生们给儿歌配上动作再读读。此时,孩子们的成功感溢于言表。从拼音教学开始,教师就可以和学生一起创编儿歌、顺口溜,并把这些内容展示在大屏幕上。比如声调歌:一声高高平又平,二声就像上山坡,三声上坡又下坡,四声就像下山坡。学生们边读边挥动小手做着汽车爬坡的动作,在形象直观的儿歌中,他们不仅掌握了声调读法,也认识了出现频率最高的“山坡”两字。此方法还可渗透在识字学习中,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区分“晴、清、蜻、睛、情、请”这几个形近字,教师也可以和学生们一起来动脑筋编儿歌:“天晴朗,水清清,小蜻蜓,大眼睛,心情好,把客请。”学生们在诵读儿歌中牢牢记住了不同偏旁的形近字。
巧用儿歌趣味识字,必定会使学生在形象感受、内容体验和理解方面有所提升,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 乐用游戏激励识字,奏响识字狂想曲
一年级的新生,刚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喜欢在玩中学的方式。如果课堂上创设一定的游戏情境,能让学生们投入地学习。常见的识字游戏有“摘苹果、对口令、找朋友、大转盘”等。例如,有趣的“串串烧”即串联字词句挑战赛,我们把一个单元的生字词投放到大屏幕上,让学生们自主选择挑战菜单,他们会选择感兴趣的字组成词,再说成句,甚至有的学生说出了一大段话。如有学生选择了“花朵、小桥、画家、白鹅、一条河、草地、一片云、飞机”,说了这样一段话:“画家画白鹅,白鹅河里游。花朵开,草地绿,一条河,跨小桥,飞机顶上一片云。”他把所有的词语都串起来了,且不管是否押韵,是否合理,但它的的确确是学生即兴说出来的闪光的语言之珠。
除此以外,有教师还根据汉字的特点情心设计和组织了“汉字开花”游戏。所谓“汉字开花”,就是引导学生以自己认识的某一个汉字为“中心球”展开联想,发散思维,就像一朵绽开的花儿,花瓣向四周展开一样。这种游戏强调学生自始至终在完全自主、充分合作、积极探索的气氛和情绪中,学会识字。如“马”字,学生可联想到带有“马”这个部件的字,可以用“马”字连词,连成语、谚语、歇后语,连名言警句,可以说“马”这个部件的谜语(字谜、物语),甚至跟“马”有关的名人、名曲都可以说。一句话,只要和“马”有联系的事物都可以说。这样由一个“马”字唤醒学生相关的阅读和生活的积累,让学生头脑中的库存语言在新的听说读写实践中发挥作用。“汉字开花”是将识字过程游戏化,为儿童喜闻乐见。这样类似于头脑风暴的游戏活动既是在探究汉字构成的规律,又能拓宽学生的阅读空间。
此外,“你编我猜”字谜擂台赛也是一种识字的游戏。该游戏能让学生充分地动起来,从多种渠道、多种方式获得知识,认识生字。这样把字音、字形、字意相结合,学生好记好认,让生硬的识字变得有趣,教师教起来轻松,学生学起来有劲。
篇10
一、培养学生善于倾听的习惯,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听”是语文(听、说、读、写)能力中的首要能力,学生接受老师的指导,弄懂同伴的见解往往就是要靠听的质量来解决。作为教师,我们在教学中常常发现,同样的教学内容,有些学生听一遍就记下来了,有些学生却在老师讲了几遍之后,他还是一脸茫然,这取决于他们是否善于倾听。
培养学生善于倾听的习惯,要引导学生听别人讲话时要做到:①眼看对方(老师讲课时眼睛看老师;同学发言时,眼睛要看同学)。②集中精神听同学讲话,不分神,小脑袋的思维跟着别人发言的内容走。③不插话。但这些看起来简简单单的几个要求,学生能完全做到的却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此,在课堂上,我会时刻要求学生做到眼看、耳听、心想,专心听老师讲课,留心听同学发言;在课余,还要求学生在平时与人交流中也要善于倾听别人的说话,并懂得在倾听中吸收有助于自己学习的信息。也就是说,我时时要求学生在听别人说话时,一要听清别人的话,二要听懂别人的话。只要我们坚持这样要求学生,我发现,绝大部分的学生都会在一到两个月内逐步养成善于倾听的习惯。
二、培养学生勤于积累的习惯,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曾经教过一个这样的学生,他的学习能力一般,甚至可以说是低下。对于思维强的数学课,他在测试、考试中长期拿的都是30分以下的成绩。但就是这样的一位学生,在六年级的毕业考试中,数学只得了6分而语文却考了88分。究其原因,除了由于他较爱学语文,并且从一年级开始在我和家长的要求下,每天坚持积累语文知识,从开始的积累词语,到好句好段,再到高年级的报纸资料收集,他都坚持积累。从他的身上我更深刻地领会到,勤于积累是学生学好语文的重要习惯。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为了培养学生勤于积累的学习习惯。每接到一个新班,我要布置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每人准备一本“收集本”,我把它冠名为“成长记录本”,要求学生用这本本子进行语文课的材料积累。开始时,从简单的积累好词好句入手,而且是从课堂上指导他们怎样摘录积累;当他们学会怎样去积累好词好句的方法后,就要求他们在平时的课外阅读中学习摘录自己喜欢的句段;继而引导学生们学会剪报。为提高他们积累的兴趣与质量,我经常利用周末,以主题的形式(如“成语王国”、“歇后语大本营”、“百花故事集”……)让学生定期搜集各方面的语文知识,丰富他们的课外知识的同时,也让他们积累大量的语文素材,从而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三、培养学生乐于表达的习惯,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学生的语文能力包括听、说、读、写的能力。如果说善于倾听的习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听的能力,勤于积累的习惯促进了学生读的能力,那么,乐于表达的习惯就会利于学生说、写能力的提高。
培养学生乐于表达的习惯,首先从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大胆发言入手。语文课堂是个互动的交际场所,不能只是老师讲学生听;也不是一些同学讲,别的同学听;而应该是老师与全体学生人人参与,人人都相互交流的课堂。因此,我每一堂课都力求让每一位学生有最少一次表达自我见解的机会,往往在课堂的后10分钟,我会强调课堂上还没有发过言的同学要争取机会发言,如果有某一位学生还是不举手,我就会设计一个适合他的问题点名让他回答。而为了让每一位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在课堂上设计问题的时候就顾及全体同学,难度小的问题(如读词句、读文段),我会让学习能力较低的同学来回答;难度适中的,我会让学习能力一般的同学来回答;而那些难度较大的,我就会让学习能力强的同学来回答,保证人人都有机会发言。其次,我会利用平时与学生一起的机会,如课间、午饭时,逗他们讲话,与他们交流,从而培养他们乐于表达的能力。
- 上一篇:下雪的句子
- 下一篇:一面五星红旗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