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钟演讲故事范文
时间:2023-03-29 17:07: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三分钟演讲故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彼得和瓦尔都是年轻人,两个人在同一家公司上班,且工作都很努力。然而,瓦尔上班不久就得到了总经理的赏识,一再被提升,从一般职员做到总经理助理,而彼得好像被人遗忘了一样,几年过去了,依然是普通职员。 有一天,彼得终于忍不住了,他向总经理提出辞职,并有些气愤地说总经理太不公平,太没有眼光了,埋头苦干的人没有提拔,热衷于吹牛拍马的人倒受欢迎。总经理默默地听彼得说完,他知道彼得工作勤恳任劳任怨,但他身上缺少某种东西,如果直接对彼得说他肯定不服,总经理想出一个办法,说:“好吧,彼得,或许我真的没有眼光,不过我要证实一下,你现在马上去本市最大的超市,看看今天有什么特价商品。”彼得很快从超市回来了,说超市有特价啤酒出售。“特价啤酒多少钱一瓶?”总经理问。彼得又折回超市,回来说只1元钱1瓶。“是什么牌子的啤酒?”总经理又问,彼得又要跑回,却被总经理叫住了。
“彼得,请休息一会儿,看看瓦尔是怎样做的。”总经理派人叫来了瓦尔,对他说:“瓦尔,你马上到本市最大的超市去,看看今天有什么特价商品。”不一会儿,瓦尔回来了,他向总经理汇报,超市正在出售一种叫“桂林牌”的特价啤酒,每瓶只卖1元,共有500箱,但每人限购5瓶,他还带回了一瓶给总经理品尝。另外,他还告诉总经理,今天下午超市出售特价花生油。彼得一直站在一旁看着,他的脸渐渐红了,他请求总经理把辞呈退还给他,现在他终于知道自己和瓦尔之间的距离了。 其实成功者之所以能够成功,并没有太多的秘密,有时只不过他们比常人思路宽一些罢了。凡事多转个念头,非但不会浪费时间,反而能使自己对未来更充分、更全面地了解和把握,从而容易到达成功的彼岸
2.
篇2
一、触摸时代脉搏,学习鲜活语文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在语文的学习中,要让学生倾听到时代的声音,触摸到时代的脉搏,感受到时代的气息。例如:现今社会,各式各样的广告、警示语遍布大街小巷,为此我设计了“火眼金睛”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活动场所在街头巷尾,要求学生用自己明亮的眼睛去寻找和发现广告、招牌上的错别字,有的学生自己也拿不准,需要去查字典。然后利用“课前三分钟”的时间来向大家展示交流。通“火眼金睛”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中国汉字文化的魅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二、留心地方资源,享受精彩语文
语文作为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当地的自然风光、名胜古迹、风俗民情、名贵特产、传统文化、校园文化等都是非常宝贵的地方资源,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特色资源,从中挖掘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题。
如:我们当地的“新田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晋文化的精华所在,更是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素有“华夏文明看山西,三晋文明源新田”的美誉。作为新田人,不能不懂新田文化。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组织学生以“走进新田 倾听历史的声音”为主题,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通过搜集资料――参观晋国古都博物馆――倾听新田故事――赞新田人的情操,采用查、看、听、讲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家乡,感受家乡的文化。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增长了见识,激发了民族自豪感。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篇3
一、课前三分钟演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每节语文课都抽出三分钟时间由一名学生登台演讲,所讲的话题不限,小故事、新闻等均可。要求他们态度大方,表情自然,用洪亮、清晰的语音,完整、清楚地给同学们讲一个内容,当然内容要健康,时间是每人三分钟。原则是由易到难,第一轮自选题材,内容可以从报刊、杂志上摘抄,第二轮由教师命题,学生写稿,而且在演讲后由一名学生来评价,最后教师给予点评。时至今日,已进行了三个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但在这个活动刚刚开始的时候,所收到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除了几名平时发言较积极的同学之外,班上很少有同学能达到上述要求。大部分同学要么羞羞答答、满脸通红,局促不安地站在讲台上无话可说,要么语无伦次、前言不搭后语、声音小得像蜜蜂嗡嗡般咕哝两句。但是,我并没有就此灰心丧气,而是继续对他们加以鼓励,并辅之以启发诱导,使学生们能有信心、有决心三分钟演讲讲好。于是,一次,二次,三次……,一次比一次理想,最后,不但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而且还收到了一些意外的效果。学生经常向我反映对此很感兴趣,而且希望能够继续搞下去。作为他们的任课教师,我感到很欣慰。
二、课堂朗读一一克服畏惧心理的好办法从93届高中学生入学时的情况来看,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比较差,大倍分学生在大众面的回答问题时,态度忸怩,口语不清,甚至词不达意,男生在这方面尤为突出。那么,怎样消除这种害畏惧心理呢?课堂教学是语文课最基本的授课形式,也是进行口语训练的主要场合。课堂朗读是克服学生畏惧心理的最好形式。照本朗读学生的心理压力小,站起来读课文就放得开,畏惧心理就慢慢消失。胆子孝声音小的学生要多让他们站起来读,逐步提高其口语能力。
三、课堂内问答一一口语表达的初期训练课堂提问,是教师在教学中经常运用的一种形式,也是进行口语表达的初期训练方法,是发挥性的口语练习。课文后的思考练习题,有不少是要求口头答的。这就为教师进行口语训练提供了材料和问题。几乎每课都有这样的练习题,只要坚持不懈地让学生口头回答、就可达到训练目的。为了达到好的效果,如果没有训练题目时,可以自行设计。设计问题和选择答题的学生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设计问题时除了考虑难易适中,开拓学生的思路外,还要考虑学生经认真思考后能否回答出来,该提示什么,补充什么等。不至于使学生站起来答不出而感到尴尬。在选择回答问题的学生时,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请学习成绩不同,口头表达能力不同的学生来回答。在教学中持久地坚持这种训练,既完成了课文教学任务,又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达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
四、指令性口语训练
指令性口语训练口语训练要经常化,要形成一种习惯,要给每个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锻炼的场合。这样才能人人都讲,个个过关。五分钟即兴讲话目的就是这样.训练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如讲见闻,讲故事,谈理想等.学生们尽管读高中了,但还是喜欢听故事和讲故事的。所以开故事会是寓教于乐的一种好的训练方式。除了上面这几种外,课本中的说话训练也是进行五分钟口语训练的素材。在高二我根据课文单元训练的题目,安排了“五分钟讲话”。为了使学生重视,我按十分制计成绩,作为平时成绩计入期末语文成绩中。这次训练的内容是第三册第二单元的单元训练题。单元要求是演讲,我把它换为“五分钟即兴演讲”。可按训练中的题目讲,也可自己确定演讲题。
五、开展辩论会
篇4
关键词:课前三分钟;教育增值;实践;探究
一、问题的背景
新课程改革以来,面对化学课新的教材编排体系,师生均存在明显的不适现象。跨越比较大的初高中教学需要衔接,重要的化学科素养需要建构与形成,所有的元素及其化合物均集中在高一年上学期学习等等,无不让学生在选择文科与理科时左右为难。大量的学科知识需要识记,尤其是化学方程式、物质特性与规律等都是通过识记来完成,而没有感悟或者质疑,诸如为什么称为化学反应“方程式”,而不称化学反应“等式”或“恒等式”的真正原因。
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八年有余,应该静下心来思考,重新认识教育,重新理解学科,重新审视教学。当我们站在讲台上,应当以怎样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一种氛围和环境,激发求知的欲望,使学生真正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完成自身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问题的提出
要改变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方式,这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一切教学方式的转变无非是要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实现学生能力真正的提升,这才是倡导课堂教育增值的 由衷。
记方程成为高一年学生学习化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老师帮助学生记方程也成了一项重要的任务。单纯地让学生去背与记化学方程无法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更不能使它成为学生课余学习化学的全部内容。关键是落实,在不增加学生课余负担又不挤占课堂宝贵的有限时间的前提下消化与吸收化学知识,才是绿色的落实。然而,利用课前三分钟探索课堂教育增值活动,一度成为师生痛苦的历程。
一个对课堂有强烈控制欲的教师,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创造力的开发与发挥。课前三分钟,滚动式巩固性地检测课前所学过的化学方程式。从随机抽样两名学生,到有针对性地指定两名学生到黑板上检测,并及时地评析,自我感觉这种有针对性的示错可以解决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直到阶段考试的时候,才发现学生所表达的化学方程式不是漏了反应条件就是缺了箭标或是没有配平,这种低级的失误所造成的失分往往令阅卷时教师急火攻心。尽管经过一番的反思,认为可能是犯了教学上的以偏概全的毛病。所以,从抽样检测变成为全样检测,从学生随意性的一张草稿纸到教师设计好的统一检测用纸,每次五个方程,课后以最快的速度进行批阅,下节课前对检测过程中学生普遍性的缺失进行点评。效果虽然有所提升,但是点评显然不够及时。所以,又把检测方式进一步地调整为个体性抽样与全样检测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有个性化的点评,又有全样进行批阅,解决了全面地落实全体学生的基础问题,又解决了个性化的隐性的学习问题。一段时间之后,经过各种形式的检测实践尝试,化学方程式的过关率明显提升。但是,在一次与学生进行考后分析交流时才发现,对这种有些生硬落实知识的教学模式师生都感觉很累,解决了一时的知识缺漏,却很难提升真正的化学素养与学科能力。课前有检测任务,学生上化学课普通思想都不轻松,课后老师必须第一时间批阅出两个班的书写结果,每人写五个方程式,两个班近六百个化学方程式,若没有一个小时无法完成此项任务。批阅之后,还得准备反馈重点、设计下次的检测题目,结果师生在课内课外均找不到学习化学的乐趣,也找不到自己一直在营造的与学生一起“带着学科思想泛游化学殿堂”的教学主张。
三、问题的反思
为什么师生彼此之间不能享受课堂,为什么大家要在自己所设计的樊篱中痛苦度过呢?读完了陈松泉《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之后有所感悟,要把讲解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思考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预设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反观自己的课堂,在教学环节上还缺乏挖掘学生的潜能自觉行动,没有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思想家罗素曾指出,“教育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学会自主思考。教师成为学生自主思考的指导者,其价值远甚于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为了不让因对学科的片面认识而导致丧失学习的兴趣,从而缺乏学科思想和创新能力,必须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变革。基于这一思考,课堂改革静悄悄地从课前三分钟开始。当我宣布从今天开始起取消课前三分钟方程式检测时,学生的欢呼与雀跃说明了这场改革来得太迟了。
四、实践与探索
并不是一味地取消某些教学环节就是真正的为学生减负,减负的深层次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教育目的,而不是以考试成绩为学校的教育目的,归根结底是素质教育的理念。因此,要研究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三分钟能做些什么,能给教育多大的增值呢?如何找回本应属于师生共同拥有的课堂饱足感和幸福感呢?
分析比较了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生的课堂,发现其实每个人都有一股强烈的表现欲望,都有发自内心的教育需求,只是现实的外界环境没有给每一颗走向成熟的心灵正能量,以至于一次次挫折让他们丧失了主动表现信心。而为了维护自己所谓的尊严,他们中的一部分人选择了沉默,选择了观望。教育最大的功能是什么,是唤醒!唤醒每位学生曾经的激情与勇气,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课堂不应是只属于部分优等生的专场。所以,我一直在思考,我能做什么,在铺天盖地宣传倡导教育公平的今天,我所能改变的现实,我所能实现教育公平的行动,就应该从我课前的那三分钟开始。
课前三分钟进行化学方程式的检测目,的是为了巩固所学知识,难道化学知识仅限于化学方程式?综合各种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决定把三分钟当作学生“自由”表达的舞台。当然这种自由并不是漫无边际的演说,而是结合上一节化学课所学的内容进行回顾性的表述。规则是以班级的座号为序,每节课一名学生上台讲演,从预备铃开始,到上课铃结束为止,演讲者宣讲时,其他同学必须认真倾听。主讲者必须复述上一节化学课所教授的主要知识内容,发言时尽可能脱稿,若遇到不专心听讲的同学,还可以当场提问,下一堂课要发言的学生必须为当堂发言同学的表现按A、B、C、D四个等第评价 等等。
第一天开始执行时,大出乎我的预料,本以为他们可能会讲不到重点要点,甚至可能会因怯场而语无伦次。其实,1号同学课前进行了十分精心的准备,讲得十分的清晰明了,虽然没有教师老道地拓展与延伸,却显得十分干脆利落,一点也不拖泥带水,提问起同学,还有板有眼,其自信俨然不亚于老师。
当然,并不是每位登台亮相的学生均有高水平的表现,有背笔记的,甚至有捎上课堂笔记不时瞟上一眼的,有声音太小的,有严重超时的,有只说出一个纲要式的等等。但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哪一位同学拒绝上台的。因为,哪怕表现再不尽如意,同学都会报以热烈的掌声,我都会拿着放大镜为他们找亮点,就是拿着笔记原封不动地照念下来,我也会表扬他,“为了今天的讲演,上节课笔记做得特别认真。”原本课前这三分钟的目的,除了回顾总结上节课所学知识,还有一层意义就是给学生创设主动学习、复习、交流、表达、倾听、感受、体验的经历,给他们注入学习的自信,提升学习激情。
在一次习题课后的学生课前三分钟回顾性演讲时,发现所教的两个班学生上台表述都不尽如人意,无从下手,词不达意。在当天的教学反思中如此写到:习题课一是为了唤醒,二是为了重组,三是为了提升。唤醒是前提,重组是关键,提升是目标。也许是自己的课堂教学缺乏 归纳统整,缺乏方法指导、规范养成,还有缺乏透过知识表象进行理性地提升。其实本堂课最缺乏的是对教学重点的凝炼,是一种没有进行主题式的低层次的习题评析……
课堂教学如果缺乏专题理念的映照,在活动层面上看起来热闹非凡,但实际上参与者能有多少收获却是让人怀疑的。当第一次从学生的身上找到自己课堂教学的映射点时,我似乎领会“教学相长”这个词。因为,教育只有成为互补时才有张力,有张力的教育才是完整的教育,才能因此成为合理的教育。然而,学生为了能在台上有出色的自我表现,他必须进行更深入的学习,从中使我更进一步地理解了大家习以为常的“教学相长”这个词。以往总认为“教学相长”只是师生之间相互促进的意思,其实,《礼记・学记》中“教学相长”的意思并非教与学双方的相互促进,而是仅指教这一方的以教为学。它说明了教师本身的学习是一种学习,而他教导他人的过程更是一种学习。正是这两种不同形式的学习相互推动,使教师不断进步。因此《学记》引《尚书・兑命》说:“学(教)学半。”但后人在注释“教学相长”时,有人望文生义,作了引申,将其视为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双方的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过程。所以,经过了课前三分钟演讲活动,让我领会了《礼记・学记》中的真义,在充分体现新课程改革精神中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利用这种学习机制,促进学生间的共同发展。
五、推广与普及
高考学科、会考学科均存在课堂教与学的压力,作为技能科的课堂教学,课前三分钟是否也可能给教育带来增值呢?
篇5
关键词:语文教学;口语交际;语文素养;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4-100-01
一、引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必备的能力,应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境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由此可见,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社会中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它是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能力的体现。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二、口语交际能力的基本概念
人们通常所说的口语交际能力,指的就是通过一定的口头语言来进行情感和思想的传递交流的一种方式,口语交际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互动而产生的事物。使用口语交际的方式进行信息的传播是一种具有很高灵活性的表达模式,但是,在口语表达中存在着很强的主观随意性,这就会导致人们口中所说的语言难以为他人所正确的理解。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上,要充分重口语交际教学。
三、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1、培养口语交际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21世纪的社会是一个有强烈交往意识的社会,交往活动是新世纪人最基本、最经常的社会实践活动,口头语言这一最基本、最便捷的交际工具,担负着每个社会人交际效率高低乃至成败的重任,显得更为重要。
2、培养口语交际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进入21世纪,未来社会对人的素质有更高的要求,特别需要每个人有较强的口语交际能力。而以培养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兼及培养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为目标的口语交际教学正顺应了这一教育要求。关注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促进每一个学生个性健康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本质内涵,是进行口语交际教学,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出发点。
3、口语交际能力是,人的素质和能力的体现。心理学告诉我们,初中生是培养口语能力的黄金时期,初中阶段是学生语言发展最快的阶段,具有基础工程的重要意义。如果在这一时期,语言能力得到很好的开发,那么在今后的发展中将能以此为基础,逐步形成语言能力培养的良性循环。
四、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策略分析
1、加强学生的普通话训练。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学,受方言的和家庭语言使用习惯的影响,很少人把普通话当成习惯性语言,甚至有的学生根本就不说普通话,因此,训练口语交际,首当其冲应把普通话训练放在首位。普通话说不好的根本原因是方言音太浓厚,要纠正方言音,必须督促学生重新学习汉语拼音。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安排相当的课时加强对学生的训练,集中时间进行有针对性的纠正和练习。在训练中可采取灵活的方式,寓教于乐,加入一些小游戏,比如“绕口令”、“猜谜语”等,尤其是绕口令练习能重点解决语音的问题,因为绕口令的编写常常利用同音字的某种关系体现了汉字独特的音韵之美,往往很受学生欢迎。
2、利用好课堂三分钟演讲。在每节语文课开始时,让学生发表三分钟演讲,每天一个学生,全班学生按组逐一上台,一个学期下来,每个学生都有两三次登台的机会。由于人人都上台,学生基本没有心理压力,不管是内向的学生还是平时不爱说话的学生,都敢于登台,有不少学生还有出色的发挥。这种方法对那些怯场的学生是一种有力的支持,随着了解的加深,那一部分学生也敢于在课时上大胆阐述自己的意见。三分钟演讲法能够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口语表达环境,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产生积极的思维情势,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3、在听朗读、讲故事中进行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收集自己喜爱的名人的故事或自己比较喜欢的文章,然后把所听的内容作为引子,重点交流听了话题想到的内容。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对此话题的理解和感受,也可以对话题中提出的问题展开探讨。教师须在其中穿针引线。诸如学生喜欢朗读冰心的诗,教师引导学生探讨冰心诗的主题的内容就多些,学生对冰心也就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之后对于冰心诗的赏析学生就有话可说啦,并且都说到点上。
4、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口语活动。口语交际训练可以结合学校或班级开展的多种活动进行,学校、班级经常开展课外活动,我们抓住活动的机会进行口语交际训练,起到了较理想的效果。如:春游活动、清明节扫墓活动,参观访问活动……这些都是锻炼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很好的平台。每次活动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谈体会、谈收获。此外我们还充分利用班队活动课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演讲活动,朗读比赛,成语接龙,讲故事,听记名言等,这样的做法,丰富了学生生活,既积累了说话材料,又激发了说话兴趣,活跃了思维,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要说。
5、重视口语训练中的激励评价。人人都有渴望别人赏识的愿望,在口语交际训练中,老师要常用肯定和表扬的方式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发他们的上进心。所以,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要多表扬少批评,多激励少指责。试想,每次训练总是带着挑剔的眼光去指责人,长此以往,学生一见训练就会害怕,连原来的热情也会荡然无存,谈何精益求精、更上一层楼呢?相反,如果每次训练,让学生在训练中体验到愉快,尝试到成功,享受到尊重,品尝到胜利的甘果,那学生一定会钟情于口语交际训练。
篇6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演讲
一、结合讲读课进行训练
1.教学生字词时,可以选择几个词语,让学生连词成句或连词成段,表达一个意思。这既是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与掌握,又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2.讲读课文时,可让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再现情景、补充环境描写、人物对话、心理活动等。这既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及对人物的把握,又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讲完课文后,请学生谈体会、感想,联系实际提建议、措施,或者续写课文等,这可以拓展学生的思路,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
二、安排专门的三分钟限时口头作文训练课
每周至少要安排一节口头作文课,也可以把口头作文课和书面写作课安排在一起。这堂口头作文课要进行一些专项的训练,最好是要订计划,有目的、有序列、有系统地进行。要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如果能有个系统的教材或辅导材料会更好。
三、三分钟口头演讲的指导原则
1.循序渐进的原则
第一阶段,训练学生用标准的普通话口头述事的能力。如训练学生用普通话朗读、发言和交流,用普通话回答问题;仿照课文的段落或句式说一段话。在学习《荷塘月色》后,仿照“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语段,说一段自己的感受等。也可以联词成段或口述见闻或对某个人物的肖像、语言、行为进行描述。总之可供训练的题材非常广泛、内容很多。通过训练,对学生的思维的敏捷、思路的开阔、条理化都会起到良好的作用。
第二阶段,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并着重进行说明事物能力的训练。可以借助资料或实物,要求学生按一定顺序,采用一些说明方法,层次清楚地加以说明。可做这样的游戏:叫一个同学到台上看一个实物,没有实物也可在纸上写上实物的名称,(其他同学不能看),由这位同学进行描述,但不能说出实物的名称,让大家猜猜他描述的是什么东西。可分小组进行竞赛,学生的兴趣很高。
也可利用资料或课件,看一段风光片,让学生说一段解说词。或者由学生口述每个物品、某种食物的制作方法及过程等等。通过训练,可以大大增强学生说明事物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的能力和习惯,对提高写作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第三阶段,进一步提高述事说明能力,着重训练学生论事说理能力。论事说理要求论点明确,有理有据,有详有略,有说服力。可以就某则新闻或某件事发表自己的看法。或针对课文中的某一点谈感想或发表评论。可以围绕“话题”让学生“说说看”。设计如下:课前先让学生自己设计话题十个(最好是一周前),并把话题公布出来让学生做好准备。(一个话题还可设计十个子话题或关键词)。上课时,学生按一定顺序上台抽取话题(可分组进行),一组派出一名代表,然后围绕话题及关键词的提示,快速思考,三分钟完成口头禅。学生抽到话题后可自行选择子话题,这样让学生有更大的选择空间。最后由学生评说,再由老师总结。把竞争引入课堂,在游戏中完成学习与训练,学生没有感到压力,兴趣深厚,训练的效果自然是事半功倍了。
第四阶段,综合能力的训练。这一阶段是对前三阶段的总结与提高。可采用演讲比赛、辩论会、记者采访等形式进行。要求学生语言清晰、条理清楚、重点突出,还要考虑表情、动作等“体态语言”的配合,增强表达的感染力。
2.点、线、面结合的原则
口头作文的指导既要有“点”,也要有“线”及“面”。“点”的练习指的是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于学生的薄弱环节,老师有目的地设计专项的训练内容。如学生在景物描写中比较缺乏,就进行景物描写、场面描写的专项训练。可由炼字、炼词、炼句到景物描写的顺序来训练,这样分细来练,让学生有的放矢,懂得写作的技巧与方法,对其写作奠定基础。“线”的练习相当于扩展训练。要求学生把某件事写具体,或把某个人写生动。如:放学后,校门口真热闹!要求学生进行具体描述。“面”的练习是让学生围绕话题口头成文,跟书面作文相似。要有头有尾、条理清楚。练习时要先列提纲再口述,切不可前后矛盾,想到哪里说到哪里,前言不搭后语,这对学生的整体思维及构思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影响。
3.互动原则
口头作文有一个优点,就是互动。它是通过说与听来完成的。学生说,学生和老师听,学生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够得到及时的交流。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学生在口头表达中出现的问题能得到及时的更正,学生可以在与学生交流,与老师交流中不断地完善自己的口头作文。而在书面作文中,“学生写——老师改”的形式,老师改完后,学生不知道有没有去看,能不能理解,老师不了解学生所要表达的思想,不能及时地进行辅导。每次改完作文后,学生存在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作文能力依然没有提高。而每次的口头作文,通过师生的互动,并不亚于老师的一次的作文面批。而学生在大家的帮助下,使自己的口头训练趋于完美,再写成文章就能更有效的提高作文的写作能力了。
四、基本功的训练
有些同学在说话时,我们会觉得听不清楚或感到他说话很平淡。那么就要针对学生的自身弱点,有针对性地做一些单项练习。比如有的人语音含混不清,语速一过快就会把某些音节吃掉,就需要练绕口令和快速朗读;有的人声音弱小、吐字不饱满,缺少力度,就要多练气息控制、声音共鸣和吐字归音;有的人讲话语调平板、节奏感不强,就要着重练习以声传意的基本技巧。
五、思维能力的训练
篇7
关键词:初中语文;口语;交际能力;兴趣
中图分类号:G421;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1-0042-0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使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际,发展合作精神。”近几年中考命题中,口语交际考查也成为必考命题。口语交际能力理应成为学生必备的一项语文素质和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遗憾的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口语交际教学不被重视。造成这种教学态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教者的层面来说,没有认识到口语教学的重要性,加上教者的学生主体意识还有欠缺,喜欢在课堂中“一讲到底”,学生鲜有表达机会。从学生的层面来说,简单认为作为一个中国人,会说中国话就行,根本不需要进行专门的口语训练,加上一些学生的性格、心理、情绪等方面的缺陷,因此,口语交际训练也不被学生所重视。那么,应该如何针对目前口语交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好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呢?
一、找准切入点,调动学生口语表达兴趣
信息化时代下的学生思维活跃,视野开阔,知识面广,许多学生在课后都能滔滔不绝、满怀激情地对他人进行“演讲”,甚至声音还很大,与他人争着说。但一到课堂上让他们表达,他们就不敢当着众人的面说,或者部分同学迫于课堂氛围有所表达,但声音又显得非常小,恨不得要让教者给他安装个音响系统。究其缘由,胆子小、训练少、要求学生表达的素材比较陌生都是重要原因。因此,教师要找准切入点,多让学生表达他们熟悉的素材资源,及时发现学生口语表达中的闪光点并给予热情洋溢的赞扬,充分激发新时代学生理应体现的活跃思维,让学生有话说、有兴趣说、想说、敢说、愿意说。
二、充分利用教材,加强口语交际训练
现行苏教版语文教材每一册都结合单元课文内容配置了不同要求的口语交际训练内容,从与人交往的对象、场合、文明用语到交际口语的针对性、吸引力,从要求学生学会委婉拒绝到学会有效劝告他人,从记者、主持人到导游等角色的体验,从对事物的描述到思想观念的表达等等,可以说是种类繁多,精彩纷呈。教材为每次口语活动都提供了明确的主题,设置了鲜明的情境,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口语交际训练目标。教师要重视运用好这些口语交际训练素材,给予学生必要的示范和点拨指导,精心策划,落实任务,做好口语交际的技巧指引,合理安排每一次训练重点和步骤,担任好口语交际课堂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
三、做好常规训练,使口语交际训练持之以恒
口语交际训练除要做好教材口语训练内容外,教师还要做好常规训练,使口语交际训练在更多的时间、更广的空间开花结果。比如,教师可以尝试运用好课前三分钟演讲,即在每节语文课开始的前三分钟将讲台让给学生,让学生以演讲的形式锻炼口语表达能力。每个学生通过讲故事、播新闻等形式轮流演讲,全班学生按学号顺序轮流进行,每一学期每一个学生有2~3次独自演讲的机会。由于全民动员,人人上台,学生没有了心理压力,不管是性格内向的还是活泼的,基本能在轻松和谐的演讲氛围中,按照事先的充分准备在规定时间内顺利地完成自己的“表演”,一些学生还有教师意想不到的演讲创意。这种锻炼方法有效克服了一些学生的怯场心理,也让一些学生敢于在随后的语文课堂中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对语文学习产生了良好的带动效果。除此之外,教师平时还可以在合适的时机组织学生进行口语比赛,比赛内容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可以提供朗读比赛、成语接龙或讲故事等形式供口语水平比较低的学生选择,也可以提供一些社会热点话题或情境体验让口语水平比较高的学生选择,内容因人而异,形式不拘一格。这样,让每个学生有话可说,也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帮助学生积累了大量的语言材料。
四、注重文本感悟,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充分表达
文本感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利用学生感悟文本的机会,让他们对文本充分地去“说”、去“议”,在“说”和“议”的过程中,有意识、有目标地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比如,教学生梁衡的《夏》这篇课文时,让学生用一句话谈谈本文所描述的夏天给你的印象,并说说对于夏天,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在教学生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时,让学生找出自己“最欣赏的佳句”,并按照“我最欣赏的佳句是( ),因为( )”的句型进行表达。在教学鲁迅的《孔乙己》时,设计“孔乙己该不该继续考科举”的辩论,通过辩论,学生对文章的思想、人物形象已经基本掌握。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在对文本的感悟中得到了有效提高,阅读教学起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五、结束语
总之,语文口语交际训练是训练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应充分利用文本素材和教材中的口语交际训练内容,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口语表达积极性,让学生的口语学习过程真正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过程。
参考文献:
篇8
一、主要工作和成绩
我始终按照语文学科管理制度严格管理学生,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中,始终要求自己,虚心向他人学习,切实做好一切教学常规工作,尤其是在备课、讲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等方面,兢兢业业,从不敷衍了事,并坚持做好培优扶差工作,在学部的常规检查中都得到肯定。
1、做好备课工作。在教学中,我始终坚持提前备好课,在备课之前总是先熟悉教材教参,参考各种版本的教学设计,有时还从网上下载一些好的教学设计,综合思考之后再动笔。在教学中我归纳了以下几点备课原则:扣大纲,抓重点;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能围绕本课时教学目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复杂的内容进行变换,取其精华,有取有舍;各个环节齐全,按照学部的要求,每篇教案有教材简析、设计理念、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程序、板书设计,课后有教学反思等等。
2、上好每一节课。每节课前我会重新熟悉一遍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上坚持做到:教学目的明确,教学程序清楚,教学重难点突出,努力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3、作业布置做到合理,习题精练,有代表性和启发性,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夯实学生基础知识。并能及时认真地批改作业,针对孩子作业情况进行集体订正和个别订正,对差生进行面批和指导,有些差生的作业甚至要订正好几次才行。
4、抓好培优扶差工作。我认识到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培优扶差工作至关重要,只有把优生培养好了,优秀率才能升高,班级才有榜样;也只有把差生的转化工作做好,才能提高合格率,并为营造一个良好的班集体扫清障碍,利于班级良好学风的形成。因此,对优等生我经常鼓励他们多看课外书、多写多积累,不断提高要求;对差生则不离不弃,不歧视差生,对他们点滴的进步都予以鼓励,加强辅导力度,努力提高班级合格率和优秀率。
5、加大奖励力度。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情况、测试成绩、朗读背诵课文等等各方面,都做出公正、准确的评价,并以加分、减分、发小贴画、小星星、当小老师等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不断进步。
6、适当开展读书、讲故事、朗读等竞赛活动,利用课前三分钟,开展课前演讲活动,内容是复述课文、即兴演讲、讲故事、说笑话、脑筋急转弯等,提高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并逐步锻炼学生的胆量。让学生能在课上大胆地举手回答问题,且能用较标准的普通话交际。
二、存在不足与今后打算:
1、班级发展不平衡,有些孩子基础太差,学法指导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教学成绩仍然欠突出,还需提高;
篇9
一、明确说话训练的基本要求
根据《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说话要说普通话,力求发言准确,吐字清晰,运用恰当的语调,注意句子停顿,控制说话速度,使口头表达的语调、语脉、语流、语速等自然合度,大方得体。因此说话训练要求通过以下四关:
(一)语音关。要求学生说普通话,声音宏亮,口齿清楚,正确地发音吐字,语气连贯,表达清楚。
(二)内容关。训练学生审清话题,明确说话中心,围绕中心进行说话;善于抓住关键性的概念,有的放矢地展开话题和准确贴切地答话;合乎逻辑地论述问题,发表见解。
(三)结构关。要求学生“说话”有头有尾,主旨鲜明,重点突出,思路清晰严密,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这样,才能言之有序,有利于阐明已见,说服对方。
(四)表情关。要求学生说话时姿态自然,大方得体,有表情地说话。并处理好语调急缓,节奏快慢,语气轻重,或激昂低沉、或委婉深沉、或风趣幽默,这些都要根据说话内容的变化而变化。
二、说话训练的方法
口头表达训练的方法应不拘一格,多种多样。
1、朗读。朗读可使口语得到严格的训练,是说话训练的较好方法之一。安排朗读指导课,讲授朗读常识,要求学生读得响亮、清楚,努力做到准确、流畅、传情。朗读内容:包括课文和课外文学作品,主要是散文、诗歌、小说。形式上可采用个别朗读、集体朗读、领读、跟读、
男女对读、分小组朗读、接力朗读、分角色朗读等等。使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潜移默化地把一些优美语汇句式,变为自己口语语库中的储备,丰富自己的口语表现力,也可使学生的口齿、声带得到锻炼,从中学到许多说话技巧。
2、课堂教学中的提问与对话。这也是口语训练的基本方法。课堂教学中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口头表达的实践机会,让他们在练中学,在练中提高。由机械性、意义性训练,过渡到创造性训练。可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重复性提问,要求学生重复课文中现有语句表达的内容,加深记忆。第二阶段是理解性提问,要求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根据课文内容重新组织,用自己的话来答题。第三阶段是创造性提问,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综合、概括、推理,然后发表自己观点。对学生回答含糊不清的,可采用连续发问,连续回答,重在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复述。这种训练方式,是把别人的语言变为自己的语言。复述的材料,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复述的形式有详细复述、简要复述、创造性复述。详细复述适用于较短课文,或课文中某些段落,这种复述可对原文语句作适当变动,但不能改变课文原意,要表达出原文内容的重点和语言风格。简要复述适用于具有完整结构的课文,这种复述可让学生借助于编写提纲、概括段意、列小标题等来理线索、抓重点、略次要,运用原文中关键词语进行复述。创造性复述是增添内容的叙述,有变换人称、变换体裁、变换结构等复述。要求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充分开展思维活动,以取得运用知识、发展智力的效果。4、看图说话。在说话前要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弄清图意,并展开想象,完整地表达。材料可选自课内或课外读物中的插图,最好选那些场面较大、人物较多、寓意较深的画面。也可结合课文,让学生将一些故事性较强的课文中的主要故事情节,绘成几幅图画,学生再根据图画来复述课文。这样既训练了说话能力,又加强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5、课前三分钟演讲。可以不定专题,不限范围,采用自由命题的形式,让学生在课余准备好内容,每堂语文课前,让学生轮流上台作三分钟的演讲。材料可选自各种报刊杂志、课外阅读材料、电视广播、文学作品,或将一些课文改编成讲演稿,或几个同学联合演出根据课文自己改编的小话剧,也可以是耳闻目睹的真人真事,等等。这样的演讲寓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不但使学生得到锻炼口才的机会,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能吸取许多课堂上得不到的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一举多得。
6、口头作文。教师可选择学生特别熟悉、容易思考和组织的题材,让学生先思考几分钟,列出提纲,打好腹稿,然后当众口头作文,接着大家评议,互相启发,取长补短。这是培养学生在公共场所即席说话能力的好办法,也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
7、组织各种比赛。如: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影评、书评、辨论会等。要求学生感情充沛,吐字清楚,语音、语调、语气、语速要有起伏,抑扬顿挫,表情、手势也要恰当配合,以增强说话感染力。
在进行这些训练方式的同时,教师还应注意创造良好的语境,以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
课堂教学中,灵活机动地设置最佳“语境”,创设一种学生敢于说话,乐于说话的气氛。教师要始终注意调动和保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
篇10
一、 趣味式导入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及热情投入到英语学习中来,因此应改变学生以往的“被动地接受知识”,产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在教学中,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饶有趣味的导入。
1.实物导入法
以实物进行教学,能马上导入课文,还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把他们引入课堂教学中来。如6A Unit 6 Holidays讲的是不同的节日,以及不同国家的节日风俗。在上Part B节日名称部分时,上课一开始,我就拿出一个恐怖的面具和一个刻着锋利牙齿的灯笼,学生立即兴奋起来,并议论纷纷。我趁机故作神秘地说:Do you know why I made them?Because Halloween is coming soon.然后教Halloween这个单词,并介绍这个节日的一些知识,学生兴趣盎然,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2.游戏导入法
小学生还处在儿童时代,他们对游戏非常喜爱。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采用游戏式导入,则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如在上6A Unit3的介词时,可以设计几件小小的道具:a pair of glasses(眼镜),CD walkman(随身听),earphones(耳机)等,放在不同的地方,把一个学生的眼睛蒙起来,另一个学生用Where is/are my...?的句型提问,让这个学生猜。学生在游戏中很快就学会运用Where is/are my...?It is/They are in/on/behind...的句型进行交流,轻松愉快地就达到了教学目的。
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式导入,可以变枯燥的学习为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学到新知识,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本班的情况,设计一些新颖的游戏来导入课文。
3.歌曲导入法
牛津小学英语几乎每个单元都有一首歌,这首歌切合整个单元的知识。在上课之前播放这样的歌曲,不仅可以对本节课的知识作一个铺垫,还可以缓解紧张、压抑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快速进入到课堂中来。
4.看图提示导入法
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挂图、自制图片、简笔画或其他多媒体技术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围绕图片提出一系列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展示图片和提问的方式要根据新课内容,由浅入深,突出重点,导入新课。如上6B Unit 3 Asking the way 时,我首先拿出一张学校的地图,学生立即被本校的地图所吸引。我告诉学生,明天将有外校的老师到我们班级听课,然后引出本课重要句型:Where is.../Can you tell me the way to.../How can I get to...?及回答。
二、主体性导入
小学生表现欲强,有一定的表演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把学生的自由式谈话、三分钟演讲和小组表演作为课堂教学的导入,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1.自由式谈话
教师可让学生进行两人小组对话或由值日班长提出话题,学生自由发表看法,也可分组汇报,或以竞赛的方式进行,内容不限,可以是天气、日期、学生的日常活动、新闻话题,或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如旅游、奥运会、足球赛、上网等。如牛津小学英语6A中的Unit 5 The seasons这一部分涉及季节和天气类单词,可以和学生谈论今天的天气,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入语境中去,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激发了学生对这一单元话题的兴趣。
2.三分钟演讲
演讲可以锻炼学生的胆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让一位学生上台演讲三分钟,演讲的内容可以是话题报告,也可以是看图说话。如教学Do more exercise之前,教师设计一个情境:你的身体不是很强壮,体育也不是很好,你正跟你的同学谈论你的问题。要求学生课前准备。此话题有一定难度,教师一定要作好充分的准备,安排成绩较好的学生先示范回答。对于中等程度的学生,可以安排看图说话(同一课内容)。对于成绩落后的学生可以降低难度,根据前一课的内容,简短地说一两句话,教师从学生的演讲中适时地导入新课。
3.情景剧表演
牛津小学英语教材中许多内容都可以编成情景剧。教师可事先安排成绩好的同学将课文改写成简单易懂的剧本,再由学生进行排练。如牛津小学英语Going shopping的导入,就可事先排练一个买衣服的情景剧,以此作为切入口,进入新课的学习。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满足了学生的表演欲,使全班学生不知不觉沉浸在英语学习中。
三、生活化导入
现代外语教育家张士一先生曾指出:“让学生在生活环境中汲取语言,因为语言是人对于环境的一种反映。”英语教学要贴近生活,从学生关注的话题和生活经验方面来导入新课,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能力。
1.联系实际生活,导入新课
生活化的导入,可以是学生课余生活中喜爱的活动或人物,比如电脑游戏、足球、篮球、动漫、轮滑、明星等。利用学生生活中本身就十分感兴趣的话题导入新课,更能勾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2.背景知识导入法
这种方法多用于故事题材的课文教学。教师可事先通过各种途径(如上网等)找到相关的材料或背景知识,把它们制成幻灯片;或以关键词出现、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图片形式展示。教师以介绍作者、讨论课文背景为切入口,把学生引入真实的语境中去。如6B Unit 5,上课伊始,先出示四个季节的图片,把下列单词Summer、Autumn、Winter、Spring和图片配对,然后依次介绍各个季节的一些知识。
3.故事导入法
故事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喜欢听故事是学生的天性,尤其是侦探故事。在讲故事时,教师应抓住时机,把学生的无意注意及时转换到有意注意上来。如牛津英语6B Unit 3 part E,课文是一个短剧,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以稍微改编一下:Yang Ling went to a bookshop, a thief stole her purse and ran away. A policemen helped her. Did the policemen stop the thief?通过这个导语,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很想知道“这个警察到底有没有抓住小偷”,教师在不知不觉中导入了新课。
四、任务型导入
在英语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任务型课堂教学模式被大力倡导,英语任务型教学强调学生运用能力的培养,注意发展学生的学习策略,促进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中,越来越显示出其优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