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未来诗歌范文
时间:2023-04-10 17:29: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相信未来诗歌,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微信将进一步控制订阅号的内容方向,政经、金融讨论方向的公众号尤其是做进一步的封锁和控制,否则订阅号将成为下一个舆论的爆发地。
二、微信将进一步扶持服务号,打造服务号电商生态体系,推动服务号C2C的大力发展。微购物、微店,微商城等产品的切入已经证明其爆发能力。从服务号开通菜单功能,服务号开放9个API借口,到服务号开放申请微信支付;足以证明微信商业化进度正在全面推进。
三、目前公众号整体数量在300万+,微信整体国内用户数在5亿;从当前微信公众号的访问数据来看,图文转化率在30%的已经很少,大部分的账号的图文转化率平均在15%;这也就说明每个微信用户已经开始关注大量的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的信息同质化严重(尤其是信息类);微信将进一步控制微信公众号数量,以提升整体微信各位用户体验。
四、微信在衍生产品上的发展,微社区、风铃系统成为微信公众号运营者的福音,对于如何延伸粉丝的需求,提升粉丝的阅读体验上有了更多的可选项目。当然,这也就奠定了,未来的微信生态中,运营将成为微信操盘的最重要环节。
五、微信广告进程,微信在2014年2月份左右开始灰度测试广点通文字链广告,仅有部分大号有灰度测试权限。按微信及广点通的下一步战略,未来微信在广告形态上会出现:1.微信顶部不会出现任何广告(为用户体验着想);2.微信图文传播底部广告形式将多样化(除文字链之外,还将实现图片和富媒体),以提升广告转化;3.广点通将广告投放管理后台植入微信公众号后台,微信公众号管理者将获得更多自主权(可选择性投放广告、同时为本公众号广告进行CPC定价);4.广点通将为微信公众号管理者提供后台自动广告费结算功能。
六、微信将在下一个版本重点提升微信个人用户的体验,同时也为草根微信公众号运营者提供新的机会点:1.将在微信中再度开放搜索功能,能搜索到自己未关注的公众号的message(此功能未被证实)2.重新定位朋友圈生态链,目前朋友圈信息传播太广,阅读者无法精准定位信息,后期将在朋友圈信息中增加检索和订阅功能。
七、微信开发者规范化,当前微信已经到了发展高峰期,微信在腾讯云的基础上,开放了微信云的申请;将对整体微信开发领域进行整理,从当前形势来看,后期将全面规范化,只有微信云的开发者才能获得更大的扶持(政策上的扶持,以及对接口的开放等底层技术支持)。
篇2
随后,我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说这首诗歌是“绿色的”,因为它连续运用多个意象,表达诗人的苦难和坚定的信念,不仅传达了诗人自己的心声,也传达了那个时代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期盼,充满了无尽的希望。
正准备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领悟诗歌时,一位女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认为这首诗也可以是白色的。你看,诗人虽然已经是一个大人了,但是他还有清澈如秋水般的纯洁,明朗像水晶般的透明。隽永的诗句和儿童一般执拗的真诚深深地让我们感动。‘’虽然距离我们太遥远了,但是我们能真切感受到在那黑暗污秽、沉重压抑的环境中诗歌如雪一般的纯净。因此,这首诗歌也可以是白色的。”
她的话音刚落,教室里就响起了热烈的掌声。突然间,我意识到我的学生会对这首诗歌的颜色有不同的见解。况且,只要他们能言之成理,又何尝不是领悟诗歌,不是对诗歌的“再创造”呢?干脆以此为契机,让他们各抒己见吧。
不一会,一位性格开朗的学生说:“这首诗还可以是红色的,诗中充满了真诚和力量,回荡着一种英雄气概,是一种指向心灵深处的感悟与呐喊,整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坚定的信念,他相信未来一定会是光明的。诗人深情地歌唱了希望,歌唱了对人类的爱、对世界的爱,给当时处于迷惘与失望之中的人们以希望之光。对未来的信念像大海上的太阳那样喷薄而出,把整首诗都染红了。”
这时,学生都笑了,课堂气氛更加活跃了。一位平时表现很深沉的学生说:“这首诗还可以是紫色的。紫色代表着忧郁失望,又象征着高贵不屈.诗中‘蜘蛛网’、‘炉台’、‘余烟’、‘灰烬’等几个意象,描绘了那个荒芜艰难的时代;‘紫葡萄’、‘深秋的露水’‘鲜花’‘别人的情怀’、‘凝露的枯藤’写出了生命由鲜亮而黯淡、由饱满而枯竭的经历,让我们看到了以食指为代表的青年人生中的失意、落寞和不快。然而,诗人又高昂着坚强的头颅,奏出了心底的最强音.《相信未来》像一首雄浑的交响乐的主旋律,在那个阴云密布、精神痛苦的时代,为人们的心灵投下了一道希望之光.”
一位急不可待的学生脱口而出:“还可以是五颜六色的。因为诗歌本身意象繁多,色彩丰富,而且意象之间有意识的组合,给我们带来跟以往诗歌截然不同的新鲜感觉。另外,未来总是美好的,五彩斑斓的,所以是彩色的。”
离下课还有五分钟时,个头高高的班长站起来说:“这首诗还可以是黑色的。因为它像黑色大理石一样庄严静穆,在沉默中孕育着无可反驳的气势、无所畏惧的精神,强烈地震撼了读者的灵魂。虽然我们感受更多的不是轻松而是压抑,不是快乐而是痛苦,但从诗人那压抑和痛苦的吟哦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诗人那坚定不屈的信念。”
在这个课例中,教师发表了自己关于颜色的见解之后,一位学生迅速建构了自己的见解。教师根据这位学生的精彩发言以及课堂里自发的“热烈的掌声”,很快发现,学生可能根据“颜色”这个支架,对这首诗有了一定程度的“感悟”,于是展开了充分的讨论。正如这位教师所反思的:这一节课虽然没有按照既定课程计划执行,但让我更加体会到,只要能确认学生“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合法性”,学生就有可能对课文进行有意义、有价值的深度建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地阅读”。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呢?
篇3
一、在诗意中感受文化底蕴,提升学生审美情趣的重要性
(一)感受传统,增强对祖国文化的热爱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从充满写实意义的《诗经》到散漫主义气息的《离骚》,再到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唐宋家,直至到艾青等的现代诗,其中所承载的文化底蕴是值得后人所细细品味的。唐朝是我国诗歌的巅峰时期,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去感受“诗仙”李白的浪漫和洒脱,也可以在“诗圣”杜甫的忧思之中体味爱国的赤诚;宋朝时期以词为题材的文化形式开始达到辉煌时期,家喻户晓的婉约词人李清照和爱国词人辛弃疾,用生命见证了词的发展。在高中教材或者课外诗歌练习中,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之下沉浸在浓厚的诗歌文化氛围之中,怀着对先贤的敬仰之情,自然就会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了学生对诗歌之美的感受力。
(二)陶冶情操,提升正能量
人文主义是蕴含在诗篇中的一笔重要精神财富。诗歌语言精炼,它是作者观眼前之景,抒内心之感慨的表现形式。语文教材之中所收录的诗歌类的篇章,正是吻合了中学生的审美追求,向其传达一种自古至今的文人墨客人性的真、善、美。而今,践行“中国梦”需要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具有良好的美学观,强大的正能量,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体味诗词中所散发的爱国情怀,正是其提升自我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的平台。
(三)以审美情趣的提升,促习作素材积累
高中生作文水平的高低除了主要看其内容充实程度以及框架结构之外,一个重要的评阅点就是其文采水平。以“诗”入文,正如美人发髻恰到好处的一枝发簪,能够给评阅老师带来一种视觉的美感,从而提升自我的行文水准。同时,学生在品读诗句的时候,感悟到的可以是作者美化的语言,也可以是闪耀着人性光辉的高尚的情操,这种熏陶自然会成为学生构建自我审美框架的要素。
二、以“诗性美”提升学生审美情趣的策略
(一)侧重诵读,感悟诗歌语言
将诗性之美迁移到学生审美情趣的构建之中,可以将重视诵读练习作为一个切入口。本身语文教学就是一门重视语言文字的学科,而诗本身就具有一种凝练的文字美的特点,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诗歌,注重语调的抑扬顿挫,就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作品所透露的作者的跌宕情感。比如,诵读食指的《相信未来》时,教师首先让学生充分了解食指创作该诗的时代背景,在1968年那段灰色的时期,作者却依然保持着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和期待。在反复诵读到“相信未来”的时候,声音应洪亮、铿锵,饱含着对美好未来的一种歌颂。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学生便能感受到一种坚持不懈的力量和乐观健康的生活态度,此时,学生的审美情趣自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二)挖掘意象,体味古诗之美
古典诗词当中,创作者将自身或喜、或忧的情感,依托于具体的物象传达出来,引领学生感悟诗词之美,就需要让其挖掘出诗词意象,感受美化的诗词魅力。一轮皓月,寄托的往往是一种相思之情;一株腊梅,代指的常常是一份临寒的傲骨;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畅想巨浪拍岸的气势。学生通过把握词句意象,不仅仅激发了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也增强了学生对自然美的一种追寻。
(三)品味情感,升华道德品质
学生审美情趣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学生在品读文学作品的时候,充分调动其自身的情商,感悟作者酝酿于作品之中的情感;作为教授主体,教师也应当引导学生感受一种向上的道德情操,从而不断的升华其道德素养。比如,学生在品读苏轼的《赤壁赋》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背景介绍以及情感饱满的朗读,指导学生在词人勾勒的月色山水之间,体会其旷达的人性光芒;在江河的《让我们一起奔腾吧》的字里行间,升华自己的人生信仰和对未来的期许。师生通过互读互评的环节,来共同感受作品之中所传达的正能量,从而升华学生的道德品质。
(四)精选词句,提高习作文采
将诗性之美转换为自身的财富,提升自身的审美认知,需要平时的点滴积累,“积跬步”才有“至千里”的可能。对于高中生而言,即将面对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应试教育阶段,众多高校还是要看综合文化成绩最为遴选学生的标准,因此重视语文成绩,尤其重视占据语文试卷很大分值的作文成绩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就可以通过让学生准备“札记本”,将平时看到的诗句之中的优美语句进行摘录,进行分类积累,从而提升其行文水平。
篇4
关键词:朗诵;群众文化;诗歌
中图分类号:G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2-0199-02
一、体面而经济的活动方式
与其它活动方式相比较,朗诵活动几乎不用任凭投资,不用购买乐器、不用较大的排练场、不用购置演出服、不用编曲配器、不用音棚贴声等,抚顺的诗歌朗诵爱好者甚至拒绝手持红色文件夹在台上照读,认为那样不敬业、不认真、不能尽情的抒发自己的情感,也影响了与观众互动与交流,这样又除去了购文件夹的款项。无论什么表演形式,人民群众的认知度是非常重要的,相互辉映,才能达到繁荣热烈的局面,抚顺的朗诵爱好者说“朗诵诗歌就如同走进星级酒店,我们品味的是大餐,吃大餐的时候从气质到仪表,从服饰到风度都要展现一种教养”。喜欢诗歌的听众说:“诗歌离我们很近,很亲切,你融入了,热爱了,有什么可远的,说白了,诗歌的语言就是不直接说,文学着说,含蓄着说,优美着说,朦胧着说,凝炼着说…”他们觉得体面而有趣、对心灵又是不间断的陶冶,朗诵的过程也是一种学习和研究的过程,同时也在不断提高着鉴赏的水平,传播中获得一个良好的氛围。
二、诗在一个城市中的印迹
古诗中描绘的每一个城市或景点,那里的人们总是津津乐道,向外地的朋友自豪的讲起某某大诗人来过此地,哪一首著名的篇章是写此地的。那么抚顺的老百姓都会背诵几句《煤者颂》――“煤都之夜呵/安祥而又不平静/煤都的夜色呢/黑黑透红……”这是诗人郭小川在抚顺体验生活时写下的。同样诗人贺敬之的《雷锋之歌》就流传更广,因为抚顺是雷锋的第二故乡,是雷锋精神的发祥地,每当有大型活动的时候总有人用不同的方式朗诵,或群体、或双人、或单人,让一个在平凡的生命中创造不平凡业绩的普通士兵,常驻人们的心里,让钉子精神、助人为乐的精神,成为这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在一个三线城市当中,有1900多个群众文化团队,虽然朗诵团队的占有的比例不是很大,但它的影响力却不容忽视。“对待同志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象夏天一样火热/对待个人主义象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待敌人象严冬一样残酷无情”,这是一段雷锋日记的搞抄,人们从中发现,年轻的雷锋是一个文学青年,是一位诗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无论是郭小川、贺敬之还是雷锋,他们的激情与诗作都为这座城市扩大了影响,在这座城市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那么朗诵活动的责任就是要把这种印迹守护好并不停的传播。
三、朗诵活动的可行性
抚顺市群众艺术馆曾把诗的舞台搭在市中心的繁华商业区,把数百个诗歌题目像谜语的谜面一样写在彩条上,沿街悬挂,让爱好诗歌朗诵的路人选题之后走上台来,即兴朗诵,活动持续了两个多小时,想上台者络绎不绝,朗诵者深情投入,路上驻足倾听,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那一天应该是这座城市诗的节日。“创作与朗诵共进,青春与诗歌同飞”―一位大学生的留言,表达了他的热爱和感慨。在各企事业年会、机关联欢会、学生班会上都能听到朗诵的声音,抚顺还定期举办五月诗会、十月诗会、诗歌创作朗诵大赛等,让更多的人有登台表现的机会,有的作者的作品没有机会在报刊上发表,朗诵也是对作品的一次立体的表现,他们有找朗诵者朗诵的积极性,反过来朗诵者对作品质量的要求,又促进了作者的创作,在这种良性的循环中,也促进了群众文化工作者的新的思考,该怎样把创作团队和朗诵团队组织起来,协调的向前发展。《抚顺晚报》上曾设了一个专栏《朗诵诗坛》,选了三十五首适合朗诵的著名诗篇,每期一首,均请专家讲解诗歌并指导在朗诵中的要点,很多人认真收藏,如获至宝,出现了一个办公室通过复印人手一份的场面。想着老百姓所需,把诗歌艺术放在一个没有门坎的广场,让老百姓信步而来。放声朗诵是一项可行、可持续、可推广的群众文化工作。阅读诗歌当然是一种优美,朗诵诗歌自然是一种豪迈,聆听诗歌必然是一种幸福。
四、作品通过朗诵产生的效应
篇5
其实,中学生读不懂新诗和不会写新诗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对新诗的语言特点及写作技巧缺乏必要的了解。诗歌的语言虽然来自日常语言,但又超越日常语言。正如宋代诗论所言:“作诗,不可太熟,亦须令生。”诗歌的语言就是对日常语言的偏离和陌生化。诗人创作时往往有意调用一些写作技巧,来使诗歌的语言偏离日常习惯,达到陌生化的效果,从而传达出微妙的诗思。因此,要想学会赏析和创作新诗,了解以下七种常见的表达技巧尤为必要。
一、精选动词
诗歌创作时锤炼表现意象动态的动词十分重要,因为动态的意象较之静态的意象更能凝聚读者的审美注意,一个恰切的动词会让诗歌意象变得灵动鲜活,从而使整首诗歌的艺术水准跃升到更高层次。如陈敬容的《哲人与猫》:“雨锁住了黄昏的窗,让白日静静凋残吧。”“锁”这个动词形象地点化了大雨的滂沱和给人的心灵造成的阴影,白日因这雨的紧“锁”而静静凋残。
二、移就活用
在新诗中,诗人常常故意把适用于甲事物的词移用于乙事物,一些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的词性也会被临时改变。通过移就和活用,可以扩大词汇的意义空间,挖掘词语的表达潜能,增强诗歌的审美表现力,使诗歌意象出现新奇、陌生的形态。例如,江河的《让我们一起奔腾吧》中的“让我们和更多的人一块走吧/祖先在风中诉说着青葱的愿望”一句,“青葱”本是用来形容植物浓绿的词语,而“愿望”常用“美好”等词语来形容,诗人用“青葱”来形容“愿望”,就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恰到好处。又如杨雅涵的《清明》中的诗句:“三月的轻烟细雨/淅沥着千年的缅怀/鲜活着生命的庄严。”其中“淅沥”、“缅怀”、“鲜活”、“庄严”四个词语都属于词类活用,哀思充溢字里行间。
三、一词多义
小说、散文的语言一般为了避免歧义,往往只显示一种意义,而在诗歌语言里,诗歌作者为了制造意象的多义和内涵的丰富,却有意创造一词多义的诗句。如食指的《相信未来》这样写道:“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泪水/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露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这里的“紫葡萄”分明是指希望的果实,“鲜花”表面是指“恋人”,实质是指“自己收获的果实”。一个词隐含着两层不同的意义,诗句自然显得蕴藉多情。
四、省略跳跃
新诗写作通常要做到言简意赅,讲究简约之美。因此,诗歌中常常充满了意义省略和情绪跳跃,前面的句子和后面的句子往往没有可以觉察的联系,需要依靠形象思维和生活经验仔细加以体会。这些意义省略和情感跳跃为读者预留了发挥想象的巨大空间,也使诗歌意蕴无限,经得起多次阅读与阐释。如顾城的《弧线》:“鸟儿在疾风中/迅速转向//少年去捡拾/一枚分币//葡萄藤因幻想/而延伸的触丝//海浪因退缩/而耸起的背脊。”诗人的诗情是跳跃的,“鸟儿”、“少年”、“葡萄藤”与“海浪”彼此并不搭界,它们的情态从四个侧面反映了“弧线”带给人的审美思考。
五、语序倒装
倒装是为了加强语势、协调音节或错综句法,是故意颠倒词句次序的一种修辞方式。变化后的句子会显得异常新奇、突出,往往能增强语势,构成豪迈的笔力,引起人们的特别注意。例如郑愁予《错误》中的两句“你的心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按照通常语序应为“你的心是小小的紧掩的窗扉”,“你的心恰若向晚的青石街道”,通过倒装,显得别出心裁,与众不同。“向晚”放在句子的末尾,仿佛让人看到黑暗慢慢浸染了天地,可是盼望的人儿却没有踪影。我的心好像也顺着青石的街道在暮色中痛苦地延伸下去。“紧掩”倒装更突出了那女子的心有多么封闭。
六、近比远比
所谓“近比”,是指构成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相似关系极为明显,读者读后可以马上接受。如顾城的《生命幻想曲》中的诗句“让阳光的瀑布/洗黑我的皮肤”,把“阳光”比作“瀑布”,是很容易理解和接受的。而所谓“远比”,是指本体和喻体之间相似性不明显,二者跨度很大,读者粗看起来一时难以接受,这种比喻陌生化效果强烈,给读者带来的审美刺激也更大。例如舒婷的《致橡树》:“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红硕的花朵”与“沉重的叹息”之间的差别很大,显然属于“远比”。
七、感觉挪移
篇6
2、你笔下拥有一个色彩绚丽的世界:愿你,也相信你,拥有另一个笔下辉煌的图景。。高考顺利!
3、没有了旋律,就没有了诗歌,没有了色彩,那是怎么样的糊口?愿春天赋于你绚丽是色彩、无穷的但愿、夸姣的未来!
4、想说爱你,感觉太沉;想说喜欢,感觉太轻;一每天地眷恋,一夜夜的无眠,我只有数着相思的绿莹帘珠,托星月寄到你窗前.祝高考顺意!这两天的考试过程中,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考过一门,就不要再想了,重要的是吃好,喝好,休息好,营造一种良好的应考氛围,祝愿你考试顺利!
5、愿辉煌的阳光,青春的活力,秀美的容貌,舒心的微笑永远属于你!
6、第一行歪斜的脚印,已被岁月的风尘抹平;而糊口的道路呀,还在你的脚下延伸。我祝愿你:大步迈上新的征程,并留下一串串闪光的脚印!。高考顺利!
7、我知道你很努力了,我相信你一定会成功的,加油,十年寒窗苦读待今时,但愿你能够施展出自己的超常水平、金榜落款、实现心中那梦寐以求以求的梦想!远方的我默默的为你祝福,愿你考试顺利!梦想成真!闯出自己出色的人生!永远的好朋友在为你加油呀!相信自己,才会更精彩拉!朋友一定要成功呀!一切顺利!
8、亲爱的,就要进考场了,我在这大大的北方城市里,为你祝福,我相信,你知道的,我的祝福伴在你的左右,我知道,你一定会赢的!
篇7
尊敬的家长:
大家好!感谢大家能在百忙之中来参加今天的家校交流会。感谢上一学期家长对我们学校的信任与支持。
新教育是以让所有人都过上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活动,以营造书香校园为途径,获得知识,塑造人生,实现个人价值,利于社会发展。今天我来谈谈新教育对我们班级的影响。自从新教育引入我校,我们班级也紧跟热潮,开展新教育,我是从这几个方面来开展的。
一、读。晨读近现代诗歌,午读同一本书。晨读是孩子们最精神的时候,声音洪亮,精神饱满。我们可以自由加入动作,全班起立一起来做运动,根据诗歌的句意任意舞蹈,最后在统一选定合适的伴舞,再着轻轻音乐,吟着美妙的诗歌。美哉美哉!
二、写。午读我们结合实际进行书写训练,主要写书上的生字词,主要强调坐姿,字笔姿势,虽然现在是高科技时代,经常是要电子稿件,但是能够写出一手漂亮的字总是让人羡慕的。
三、画。每周我们都会做各种题材的手抄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做手抄报产生兴趣,才会想方设法去阅读、去思考、去设计,从而获得知识。鼓励学生去做手抄报,比如:把她们的手抄报贴出来展示,给予奖励等,还有让更多的人来看他们的作品,有了读者,孩子的劲头就更大,我们每周二、周五都有特长课,在三七班有一部分外班学生来我们教师上课,我让其他班的来看我们的手抄报,进行点评,我再把建议反馈给三七班的孩子,继续努力改进。
四、思。自我反思,古人云,三思而后行。孩子经过一天的学习,生活,也要会有反思和感悟,这些我课堂习作总有所体现。
五、我校陆续开展六大行动: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筑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不让孩子在被动中学习,让学习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家长对新教育都有了一定的了解,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孩子一提到学校会觉得快乐,幸福。
篇8
青年人,奋斗吧
——读《繁心春水》有感
当我翻开了《繁星春水》这本书,才发现这里不仅写了母爱、童真,还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当我看到写青年人的诗篇的时候,不禁心潮涌动,深深地被感动了;诗歌短而精妙,催人奋进;给我无尽的回味和思想的启迪。
“青年人呵!为着未来的回忆,小心着意的描你现在图画。”这首诗一读就懂,作者劝诫我们要把握好现在,勤奋努力的学习,为未来白发苍苍的时候想起来,能有一个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的值得骄傲的回忆。小心翼翼地描绘着……“青年人!相信自己罢!只有你自己是真实的,也只有你能创造自己。”只有自己是自己的主宰者,相信自己,战胜自己,超越自己,这样的人生才会精彩。如果路走到一半,就灰溜溜地逃走了,那只能像老鼠一样看不见生活的多姿多彩。不要管别人如何,只管做好自己,或许别人会在你背后窃窃私语,那又怎样?把最真实的自己拿出来,看看这世界,一片灿烂……“青年人!只是回顾么?这世界是不住的前进呵。”取得了一次好成绩就自以为是,目中无人吗?你错了。世界在不停得进步,还有许许多多的人才在往前赶。如果整天沉浸在那一次的“回顾”中,或许你已经被抛在很远很远了,抓紧时间,不断向前,跟上前进的脚步。“青年人!珍重的描写罢,时间正翻着书页,请你着笔!”每一天都是一页,我们珍重地着笔于属于我们的人生诗篇。时光一去不复返,我们应当抓紧时间,勤勉上进,把握好每分每秒。或许当你走到人生的尽头,望望那无尽头的诗集,发现,原来我的人生如此精彩,绽放得如此灿烂!虽然我们现在仅是少年,但在不远的将来,我相信,会有一拨又一拨的青年人去奋斗,去拼搏,去创造属于他们的未来……
初二:余敏0310
篇9
IT和诗,这两条看似平行互不搭界的线,在2 6岁的代腾飞身上却顺理成章地有了一个交点――“IT诗人”。目前任职于成都一家著名IT公司项目经理的他,曾主导了多个大型软件项目的开发,目前经管的PDA掌上支撑系统项目则在成都电信营业厅得到广泛应用。与此同时,他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诗集《青春飞扬》。
代腾飞大学时代曾任编码技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参加过国家“863”计划科研课题及下一代ADSL标准的研究,曾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重庆赛区一等奖。目前在公司任项目经理和党支部书记的代腾飞,谈到第一部诗集《青春飞扬》,提到最多的便是“文理结合”。他引用温总理的话一言以蔽之,“文学艺术可启发科学思路”。
他说, 出版这本诗集的目的, 就是想将自己的职场生活以及事业道路上的感悟与读者分享,“知识结构文理皆备,大脑获得平衡才能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更正确,更容易获得成功。”
IT和诗,相得益彰
代腾飞文理结合的思想始于高中阶段。从小学到初中,他都是全校数一数二的尖子生,高中时数理化成绩依然是全校的佼佼者,语文学科则相对有些薄弱。其高中语文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老师找到代腾飞,主动为其补习语文,引领他多看文学方面的书籍,并耐心开导:只有文理结合,将来才能有更大的发展。
“我的第一首诗《志出乡关》就是那会儿写的。”代腾飞言语间充满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从此,他一发不可收拾。那时他并没有要发表的想法,只独自品尝着将情愫抒之以诗的感动。
高考填报志愿, 代腾飞所有的志愿里都填了计算机专业,“当时很希望去清华大学学习”。阴差阳错,他被调剂到了另一所大学的计算机学院。与其他遇到同样情况的学子相似,彼时的代腾飞内心迷茫而抑郁。诗歌恰如贴心老友,倾听着他的理想,慰藉着他的心灵。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会写诗,而且写得不错,这样的事情显然不多见。代腾飞很快为许多人所熟知,不少同学信任地托付以“终身大事”,恳求他情诗以博女友芳心。众人的“推波助澜”,使代腾飞写诗的兴趣更加浓厚,偶尔也会去学校BBS上发上几首。
大学毕业后,代腾飞选择了他喜欢的IT行业。初涉职场,他开始发奋学习专业技术,虚心向前辈及同事请教。天道酬勤,工作两年代腾飞即被提升为公司项目经理,随后参加并主导开发了多个大型软件项目。这些经验对他来讲十分宝贵,不仅使其业务能力得到了迅速提升,更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作为公司的项目经理, 项目的设计、管理任务的分配以及与客户沟通等职责都属于其工作范围,不可谓不忙,代腾飞就像可以同时执行多个任务的多线程处理器,运行得游刃有余。他说,IT行业容易带给人浮躁,写诗则可以转换思维,放松大脑。代腾飞的诗歌中浸透着收获成功时的快乐和工作不顺时的痛苦。他将苦与乐尽诉笔端,展示了IT职场特有的生活片断:工作中因为攻克某个难题而兴奋不已,通宵达旦与同事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还有这个行业所不可避免的,每天面对计算机的枯燥。上班途中,下班后回到住处,每逢灵感闪过,他便记在手机或本子上。
“我写诗都是有感而发,从不强迫自己。以前不会,现在不会,今后也不会。”面对成名后是否会不得不写的疑问,代腾飞坚定地说。他的诗歌遵循其倡导的“散灵说”,写诗强调个性、真情和创新,不拘于古代诗歌格律,重视抒发灵感以及情与感、意与境的融合;内容方面则主张文学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不必贵古贱今。
翻开《青春飞扬》, 诸如《I T 生活》《挂着QQ只为等你》等诗歌有着浓郁的IT生活气息,恰如其分地将现代生活融入到了历史悠久的诗歌体裁。
他坦承,写诗令他在精英汇集的IT行业与众不同。这个男孩显然懂得,当今社会人才济济,一个有特点的人更易自我推销。
“不论IT行业的工作,还是诗集的出版发行,良好的人际关系都相当重要。”他说,从这个角度讲,二者相得益彰。
自己就是自己的偶像
中国有句古语,“三十而立”。作为“80后”,作为一个渴望自主创业的年轻人,代腾飞希望在深爱的计算机软件领域能有所成就。他相信以自己的能力可以担任更具挑战性的职位。问及IT界有无他的偶像,代腾飞笑道:“自己就是自己的偶像。”他认为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做自己的偶像,定下目标,然后努力去实现。
代腾飞并不避讳曾经创业失败的经历。一次是2003年刚到成都时和朋友一起创业,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打开市场,努力付诸东流。另一次则是由于合作伙伴之故未能如愿。这些经历对他来讲,都是宝贵的人生财富。他感慨,创业之前一定得深思熟虑,千万别盲从。但是即使失败了,也不要害怕,准备好各方面资源从头再来。“不论在IT行业还是IT诗歌方面,今后的创业一定会成功。”他自信地微笑。
在谈到“IT诗人”的未来时,代腾飞说:“中国教育界一直提倡文理结合,复合型人才将更受欢迎。”他显然不是关在屋子里的诗人,《青春飞扬》中《也感山西黑窑洞》《天桥被汽车撞翻有感》等小诗体现了诗人不仅注重内心自我,更关注民生社会的济世抱负。作为公司的党支部书记,别人打游戏的时间他会用于看新闻了解现代中国的发展,做到思想上与时俱进。
代腾飞认为“IT诗歌”不会夭折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他的诗歌源自现实生活。诗集《青春飞扬》收录了代腾飞创作的约300首诗歌,分为励志篇、人生感悟篇、游感篇和情感篇等四个篇章,记录了一个IT学子在其青春路上奋斗的历程,内容涉及工作、学习、生活、情感等各个方面,语言朴实而感人,不见辞藻的堆砌和粉饰,唯有情感的自然流露。
我要飞得更高
IT行业无疑要求相当的理性思维,诗人则需要感性的情怀,当“I T”和“诗人”这两个似乎不相关的词语组合到一起时,便“碰撞”出了代腾飞刚柔相济的性格。家境贫困使他早早领悟人生艰辛,但他相信“爱拼就会赢”。工作后,他毅然挑起了养家的重担,尽其所能孝敬父母。对家庭的责任感自然而然渗透到他实现自我、兼济天下的人生目标中,代腾飞写诗的视野放得更宽,处处可见他胸怀天下的感情流露。
代腾飞写诗之初只为自娱,然而,无心插柳柳成荫,朋友意识到其诗歌文理结合,对他人将会有很好的启发和影响,便鼓励他将高中至今写就的诗歌整理出版,于是便有了今天的《青春飞扬》。
《青春飞扬》发行后,社会反响很热烈。不少有理工科背景,但爱好诗歌的朋友致电代腾飞,与之交流思想,著名书法家李秋月先生题词予以支持,四川某报还将他聘为签约作家。他透露,IT诗刊目前已在北京大学着手成立,第一本诗刊将逢北大110周年校庆之际与世人见面。
代腾飞信奉“ 读万卷书, 行千里路”。他说,游览自然美景能开拓视野,还可以陶冶情操,净化自己的心灵。采访临近结束时,代腾飞即兴用自己的名字作了首诗:
代郎才俊志更坚,
腾霄寰宇气冲天。
篇10
关键词:现代诗歌 诵读 品味字词 揣摩手法 联想 写作
诗歌是通过精炼、生动、富有音乐美的语言来创造鲜明独特的形象,构成优美而深远的意境,能够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抒发作者思想感情,表达作者理想愿望的文学体裁。而现代诗歌在感情抒发上则显得更加奔放,其不受旧体诗严格的格律所套,不讲究语言外在的格律,只注重诗歌内在的旋律与和谐的节奏。
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对诗歌都比较感兴趣,因为诗歌富有节奏,有些诗歌用韵整齐,读起来琅琅上口,很有音乐的美感。“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对诗歌感兴趣,就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了内因条件;并且,因为有兴趣,就不会感到负担过重,这是一种积极的减负措施。但是,现在的诗歌教学却令人担忧,老师对诗歌单元不够重视,认为在课堂上读一读,了解一下作者的思想就行了,学生也不会花多大气力去学诗歌。上到初三,因为课程紧张,诗歌单元往往成为自读单元,教师不再讲解,学生自然也不会去阅读。诗歌为何成为附属品,可有可无?我看是跟现在的考试制度有很大关系。中考、高考作文是每年的热门话题,前几年写作要求是“除诗歌外,其他文体不限”,现在虽然写作要求有一条是“文体不限”,但历年来也极少有考生写诗歌,满分作文也从不是诗歌。为了迎合考试和阅卷老师的口味,在教学与考试当中,诗歌被逐渐排除在外。再看看现在的文坛,著名的诗人有哪些?屈指可数。小时候,我读过席慕容的诗,读师范时读过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那诗中优美的意境深深影响了我,让我对文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但现代诗歌似乎没有了发展,即使有发展,也是比较缓慢的。其他的如小说、散文却是得到迅猛发展,小说家、散文家如雨后春笋般涌出。试想一下,学生在学校没有了读诗的兴趣,以后还会有写诗的兴趣吗?所以诗人少也在所难免了。这样看来,现代诗歌的教学在初中就应该重视起来。
那么,在教学中,应该怎样进行诗歌教学,让学生对诗歌感兴趣,获得美的享受,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并产生写作的欲望呢?
一、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感受诗歌语言文字的美。
在阅读的过程和方法中,《语文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而且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当中,即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屏弃繁琐的分析,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思考来感受课文内容。”在语文课上,只听见老师的滔滔不绝、不闻学生的琅琅读书声的语文阅读课,不是好的语文课。诗歌具有独特的形式,富有美感节奏感的诗句更是适合朗读。诵读,相对于文字来说是具体的,是形象化的。朗读得好的,是基于将相对抽象的文字,经过自己的充分想象,激活成具体的、有情感的形象,之后用声音表达出来。艾青说:“诗必须有韵律。”教学中,紧紧围绕诗歌的这一特点反复诵读,就能使学生进入到艺术氛围中,加强对诗歌美的感受。
我在教学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歌的时候,用了最朴素却又最有效的方法:朗读法。朗读时,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分散读,个别朗读,教师范读或听录音,齐读,齐背。我先让学生自由读几分钟,初步感受诗的停顿、节奏、重音。这个时候,学生还不是把握得很准。然后由一两个同学来读诗歌,其他同学参与评议。评议也是可以有多种形式,师评生,生评生,生评师。读读议议中,学生逐渐体会文中的感情了。接下来听录音,标节奏和重读的词,一般来讲,能鲜明地表达诗人的感情的词语,包括中心语和修饰语,就应该重读。然后分散朗读。一次次地朗读,学生对语调、语速的快慢、音长音短、节奏、重音也就把握得较好了。每读一次,也是学生对文本推敲一次,理解也就更深了。这个时候,老师也要来一次声情并茂的范读。范读是引导学生进入诗情的先导。一首原本不起眼的诗歌,通过教师范读(或放录音带),可使学生迅速进入意境。我在范读这篇课文时,“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一句,我读得轻缓抒情,学生评价时说好像看到了太阳冉冉升起,光明就在眼前。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学生就可以去想象那最深沉的情爱和最美丽的意境,作者的思想情感就在朗读声中显现出来。
二、品味推敲诗题和字词,揣摩艺术表现手法。
今年的中考现代文阅读题注重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考查和培养,注重选材的教育功用与人文价值的充分体现。诗歌赏析题目前尚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考查内容较为浅显明了,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大意的理解能力、对于诵读诗歌的语感表达能力、品读诗歌进行情境体验的能力、对诗中人物形象的认知能力等。基于这样的要求,在教学中就要重视培养学生理解和品析能力。要理解一首诗,就要抓住诗的题目和关键词。有许多诗的题目就点出了诗的主旨。余光中的《乡愁》,题目告诉我们他在诗中抒发了思念家乡思念祖国之情,《雨说》的诗题点出春雨告诉孩子们要笑着生活。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写出天上的繁华。通过推敲诗题,往往可以初步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情感基调、写作视角等,为进一步揣摩艺术手法打下基础。
推敲诗歌的字句,要注意诗中最传神的字词。从这些字词,往往可以感受诗人写诗的用意。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歌,诗歌的感情包含在字里行间,体会诗歌的感情可以从词语的感彩入手,抓住关键词语(即“诗眼”)所蕴含的丰富感情,比较各种不同词语句式表达感情的不同效果,就可以挖掘出感情之“泉”。例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我也要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我问学生:为什么不用“清脆的喉咙歌唱”?学生通过比较认识到“嘶哑”一词写出鸟儿饱受折磨,痛苦不堪,这样写实际也写出中国人民受尽帝国主义者的蹂躏,更能突出作者对侵略者的愤恨。
诗歌的形象性和抒情性很强,表达技巧相当丰富,如直抒胸臆、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象征暗示等表现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如何指导学生把握诗歌运用的艺术手法?这就要指导他们体味诗中所运用的物象、由物象所构成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从而看诗词的意境。诗中的意象看似随意,实际都是诗人精心选择的。例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土地、河流、风、黎明等这都是客观事物,加入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则为诗的意象了。这些意象都有特定的内容。“土地”象征遭受战乱、受苦受难的中国和人民,“河流、风”象征愤怒的人民,“黎明”象征光明的未来。作者运用这些意象表达了一种刻骨铭心的爱国主义感情。诗歌是高度凝练的艺术,语意的跳跃、意象的模糊,要靠读者的想象。没有想象和联想就没有诗歌。“想象”是无中生有,联想是“由此及彼”。指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就应指导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补充诗里没有的内容,联想诗里的言外之意。如何其芳的《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未来的事物”、“生长的力量”、“一阵微风”、“一片阳光”,这里运用比喻,从这些比喻中,可以联想到什么?学生通过对诗的反复朗读和思考,自然会体会到前两个比喻概括了“少男少女”的特点,他们充满青春和活力,代表了祖国的希望和未来;后两个比喻写出诗人的歌声要像“微风”一样吹拂少男少女,像“阳光”一样温暖少男少女。推敲字句,可让学生学习语言的凝练;揣摩艺术手法,又让学生了解到诗歌创作的技巧,为写诗打下基础。
三、堂上推荐和课外积累优秀诗作,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搜索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主要途径。语文课程的阅读同样也应该这样理解。
吕叔湘说:“问语文学得好的人,无一不得力于课外阅读。”阅读是人们获取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一个人的思想成长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从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是给学生打造的一笔终身财富。由于考试和教育评价体制改革的滞后,应试教育的格局迄今尚无根本改变。因此通过大量阅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这一简单有效的方法,多数老师不愿实施。我在教学中除了规定学生每学期阅读名著之外,还向学生推荐优秀诗篇。这一年中,推荐了《再别康桥》、《死水》、《中国的土地》,诗歌集《繁星、春水》等等。我每周坚持开设“阅读课”,每次都有一个专题。在诗歌阅读交流课上,可以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同学之间也相互推荐新诗。一个学年下来,每个学生就读了几十首现代诗。有些诗歌是高中才学的,现在他们才读初一就已读得琅琅上口了。在课外的积累中,学生会发现,没有任何一种文学语言比诗歌的语言更凝练。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诗歌语言构建的意象在我们面前展开,能积极地拓展我们的视野,使我们的联想与想象获得巨大飞跃。这优美雅致的语言,给我们无限音乐般的享受。诗读得多了,就会产生写诗的兴趣,所以阅读的目的是为了创作。
四、用教师的写作来激发学生创作诗歌的兴趣。
现在的初中生,向师性和模仿性是很强的。一个能说一口流利普通话、能写一手好字、能写好文章的老师,我相信他一定受到学生的欢迎。他的学生也必定会模仿他的字,模仿他写文章。朱永新的论文《新教育实验的理论与实践》,其中有一个观点说到师生共同写日记,就是倡导师生立足于每一天的教育、学习生活,在写随笔日记的过程中,体验生活,反思自己,促进超越自我。写是形式,但写带动的是思考,是实践。阅读滋养底气,思考带来灵气,实践造就名气。对他的这个观点,我也有些自己的看法。教师坚持写日记,大部分人可能做不到的,但如果能坚持写文章,并拿出来和学生分享,这应该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我教学诗歌单元,也尝试写一些诗歌。在课堂上我满怀激情地朗诵自己的诗。我的《游贺州姑婆山》、《母亲是一面旗帜》这些诗都得到学生的喜爱。在教师的带动下,学生也产生了写作兴趣,开始尝试诗的创作。七年级的杨振宇同学写的《爱与恨》,“有一种力量/能使干涸的海洋泛起波涛/能使百丈的寒冰融化成水溪/能使秃平的高山长成茂盛的森林/气馁的人遇见它重现希望的阳光/它是那么伟大而神圣/但又那么平凡/那便是爱/是爱给予的力量/还有一种力量/能使和平的世界笼罩厚厚的乌云/能使美好的家园瞬间变为废墟/能使美丽的草原变成干旱炎热的沙漠/她来自每个人的心中/那便是仇恨/我相信/恨会随时间逝去而变得暗淡/爱却会散发熠熠光芒。”这首诗虽稚嫩,也不押韵,但他看到爱的力量,联想丰富,抒发了情感,实在难得。还有其他学生的如《夏夜》以明快的格调描绘儿童的奇思妙想,《蜜蜂颂》以朴素的语言赞颂蜜蜂奉献精神等,这都是学生自己创作的小诗,他们能大胆想象,写出不同风格的诗,这不正是现在教学所提倡的创新吗?想象是创造的先驱,是人类腾飞的翅膀,诗歌的创作能够让学生展开想象,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