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利弊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10 00:34: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互联网利弊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摘要 分析了互联网环境中占主导地位的分别为行业自律模式和法律规制模式的利弊,提倡运用综合的法律手段调整互联网引起的各种社会关系。
论文关键词网络隐私 法律 保护
一、隐私与网络隐私权
隐私是一种与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当事人不愿他人知道或他人不便知道的信息,当事人不愿他人干涉或他人不便干涉的个人私事,以及当事人不愿他人侵入或让人不便侵入的个人领域。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颁布,在第二条明确规定公民的民事权利包括隐私权。这意味着我国法律已将其纳为人格权的一种,成为现今社会中每个人都无条件享有的权利。
而作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网络在打破了阻碍人类发展的时间以及空间的界限,给人类的交往带来便利的同时,使得束缚人类交流的时间、空间因素的影响逐渐减小,传统隐私权所赖以存在的屏障也在很大程度上失去意义,正如美国学者A.斯皮内洛所言我们已经生活在一个透明的社会里、社会中每个人拥有的个人隐私正在消失。在这种情况下,网络隐私权的说法应运而生。
网络隐私权与隐私权有异曲同工之处,指的是自然人在网络中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和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犯、知悉、收集、复制、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也指禁止在网上泄露某些个人相关的敏感信息,包括事实、图像以及诽谤的意见。笔者认为,这个定义基本涵盖了网络隐私权的概念,包括内涵与外延,本文即以此展开阐述。
二、国外对于网络隐私的保护方法辨析
从世界各国对网络隐私权的保护制度来看,占主导地位的分别为行业自律模式和法律规制模式。下面笔者将对于这两种模式的概念,特点,利弊分而述之。
(一)行业自律模式
网络中的行业自律指的是由网络业者(从事网络服务和提供网络产品的主体)制定的与之相关的标准规范,用来表明它们在网络隐私上的立场、态度和具体的保护措施,通过这些行为规范或标准来约束网络业者的行为,从而实现对网络用户个人隐私的保护。
这种模式最大优势为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其次,它避免了传统法律过于僵化,只具有稳定性而缺乏自由裁量空间的弊病,更加适应网络发展的需要,制定出高于法律规范的保护水平,更好地为社会和网络发展服务。
但由其特性所限,也导致此种模式缺乏有力的执行措施和保障手段,即无国家强制力作为基本的支撑手段,其公信力以及公示力都较法律大打折扣;另外,行业自律仅仅局限那些加入了该计划的团体或个人,而对没有加入此种计划的团体或个人来说,无任何约束和规范作用,因此,其实施范围又较法律规制要小很多;另外,行业自律模式成立的前提在于假设网络隐私权保护所追求的所有价值,都可以通过市场机制解决,然而,这却忽视了网络隐私权作为一项基本人权的意义。
(二)法律规制模式
较之网络自律模式,法律规制模式更注重于保护公民网络隐私权。这种模式通过法律手段对个人数据进行保护,给数据的收集,储存,处理,传输和使用从立法、执法、守法到监督建立一套完整的行业规范,从而有效地遏制数据库的使用者越权存取个人隐私数据的违法行为,为信息过渡提供良好的环境,在信息管理中实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一法治的根本要求。
当然,法律规制模式也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法律具有滞后性,众所周知,社会是不断发展与变化的。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决定了法律不可能穷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法律的相对滞后性是必然的。因此法律界有一句名言法律从制定之日起就已经过时,而这与网络发展的一日千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次,法律具有极强的僵化性,采用高标准法律规范,虽然可以达到保护个人网络隐私权的目的,但这种做法增加了以网络服务商为代表的整个信息产业的成本,可能会损害信息产业的利益并阻碍网络经济和电子商务的发展。
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两种保护模式各有利弊,故我们应该理性地看待这两种保护模式,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二者的优点吸收为我国所用,营造一个完善的法律保护环境。
三、我国目前网络隐私权的保护现状以及对我国保护模式的构想
随着近些年来,我国互联网及电子商务事业的发展和公民维权意识的提高,网络隐私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相对于我国网络应用的飞速发展,侵权事件频繁发生,没有形成有规模的行业自律组织,立法也严重滞后,在《侵权责任法》颁布之前的时间里,网络隐私权的规定只是散见于一些部门法中,例如,《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第12条规定:电子公告服务提供者应当对上网用户的个人信息保密,未经上网用户同意不得向他人泄露,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由此可见,立法目的在于规范整个计算机行业的管理,是粗线条的笼统概括式规定,并没有特别针对隐私权的保护。而且只是规定了不得怎么样,却没有相应的救济方法和救济程度,一旦发生网络隐私侵权,其隐私权内容范畴的界定,以及规则原则,侵权责任都是没有法律依据的。
笔者认为,要做到全面保护网络隐私权,仅仅做到这些还远远不够,对于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应做到如下几点:
(一)制定除《侵权责任法》之外的其他关于保护网络隐私权的法律法规
作为民法典的重要组成部分,《侵权责任法》将于2010年7月1日起实施。正如上述中所提到的,这部法律中正式确认了隐私权属于公民人格权的一种,并且涉及到了网络隐私权的保护规范。但是,只有这一步规范性法律是远远不够的,在出台原则性的基本法律之后,相应的法规规章也应该相继出台来具体规范我国网络现状。
(二)行业自律模式与法律规制模式相结合,推进技术保护措施在网络中的应用
由前文可知,行业自律模式和法律规制的模式对隐私权保护的侧重点不一样,前者在于保护网络隐私权,增加人们从事电子商务的信心以促进互联网产业的持续发展;后者注重保护个人隐私、遏制网络中的侵权行为。本文建议采用行业自律模式与法律规制模式相结合的模式,推进技术保护在网络使用者中的应用。
第一,起草统一个人隐私权保护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在敏感领域实施专门的立法。
第二,加强对公民隐私权保护意识的培养。通过强调网络服务网络业者的责任和对用户个人自我保护意识的培养,平时加强对相关法律知识的学习,以增强个人隐私保护的意识。
篇2
【论文摘要】电子商务在金融危机中逆市飘红,网络零售作为电子商务的重要形式,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价格竞争是络中最为关注的话题,本文浅析网络零售市场价格竞争特点,价格竞争的渠道,并提出了网络零售商家们提升竞争力的几点对策建议。
引言
全球正面临一场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 。这场悄然而来的金融风暴席卷很多国家和行业,零售业无可避免的承受着前所未有的打击。但随着电子商务在个人消费领域的普及,在线购物市场仍保持较高增长速度。传统的线下交易受到金融危机影响,反而加速了电子商务线上平台转移的进程。“在当前环境下,网络零售市场是互联网行业少数几个在‘逆市’里反而能迅速发展的板块之一”。价格竞争作为网络中最为关注的话题,也是令诸多零售商家的问题。
1.网络零售市场价格竞争特点
1.1价格透明度增加、竞争公平性加强
传统商店中经常会看到 “同业勿扰,面斥不雅”的标牌,而由于网络的公开交互性,网络零售市场的价格透明度增加,竞争对手可以轻易获得相关的价格信息、质量信息等,互联网提供的平等竞争环境还表现在大大缩减渠道建设的成本,互联网即使资金实力不雄厚的公司也可以平等的呈现在全世界客户面前,无需花费大笔资金建设庞大的营销渠道。
1.2中间环节缩减,进入直接经济
网络零售避免了大量的批发商、零售商作为中介,大大减少了各种经济资源的消耗。互联网商家在商务活动过程中,通过客户与电子通讯方式、电子商务模式的结合,极大地提高商务活动的效率,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使生产“直达”消费。零库存变成可能,无店铺、网上营销的新模式被广泛传播。在电子商务环境中,顾客只需支付少量的搜索成本和配送成本,减少了许多必要的中间环节。因此网络零售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对交易双方成本都有所降低的活动。
1.3商家信用变得尤为重要
互联网调查研究证明网络用户会集中访问几个知名度最高的网站,提出网络品牌知名度是影响消费者选择的重要因素。Daniele Scarpi,Angelo Manaresi(2007)[1]研究商家信誉与顾客网上购买服务的可能性,通过问卷调查,使用回归分析方法,指出网络商家的熟悉程度是作为消费者购物决策的重要因素。Reicheld,Schefter(2000)[2]提出消费者对网络商家的忠诚与感知质量和重复购买正相关。由于网络市场供应同质商品的商家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商家信誉和服务水平就成了顾客选择评判的重要标准。
1.4按需服务变成可能
国外许多学者主要探讨了搜索成本与价格竞争的关系。他们指出shopbots等技术自动降低了顾客的搜索成本,同时企业可更好的跟踪网络上个人购买行为,增加自身定位能力。相比传统市场消费者而眼,按需服务的模式极大地满足了消费者的个性需求。在这种按需服务的营销沟通中,由于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双向的经济、信息和情感沟通变得越来越直接,1日有的买方与卖方间的营销误差已日益缩小,买卖双方大大减少了为解决营销误差问题所消耗的精力,制造商和卖方所获得的好处最为明显。
2.几点对策建议
2.1采用交互渠道广告
网络市场的公平、开放 、互动性对 网络零售商们利弊兼备,因为进入门槛低,竞争会显得异常激烈,而纷繁浩瀚的网络市场中,如何脱颖而出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在传统市场,许多商家采用广告策略吸引人们的关注,而想到为网络品牌在传统市场中做广告的企业少之甚少,征途是第一个在电视里做广告的网络游戏,因此赢得了数亿人青睐;u88.cn也通过其不断重复的电视广告话语来增进其网络品牌的影响。这可以给许多困惑中的网络商家一点新的思路。
2.2增强网络服务商软件条件
伴随着竞争激烈程度的增加,产品同质化加强,服务和信誉成为网络商家们相互区别的重要标志,支付宝的一份调查显示,75%的网民在网上交易时最看重商家的资质和诚信,远超过对价格的关注。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出炉的国内首个互联网信任环境调查显示,在收到的396542份网民在线调查问卷中,88%的网民认为非常有必要给诚信的企业和个人贴上“信用标签”。75%的网民在网上交易时最看重商家的资质和诚信,远超过对价格的关注 (16%)。由于信息的便利性,不满意的顾客会以甚至高于传统市场1:20的比例,告诉网络其他的消费者们。因此,对广大网络零售商而言,信誉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初期必然要经受一些考验和磨练,倘若能不断提升自身信誉和服务,锻造出出色的网络品牌,最终会迎来零售的春天。
2.3个性化塑造
为了使网站浏览者转变成为实实在在的购买者,尽可能防止浏览者在短时问内放弃浏览网站,提高其对网站的忠诚度,不少网络零售商想出各种各样的策略。根据波士顿咨询集团最近提供的一份报告,所谓的“从浏览到购买”在行业应用中的转换率已经跌落至2%以下。而当今的个性化系统仍然处在襁褓状态之中。网络零售购买中对顾客的个性化了解,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可以通过顾客的浏览习惯,挑选品味,浏览时间长短判断顾客喜好,推荐适合产品;通过实时沟通,了解顾客的实际意图;个性化网站设计;利用发送email等提供定制服务等等。网络零售商家个性化的塑造和设计可以避免盲目操作,以期赢得更大的顾客市场。
参考文献
篇3
基于web的网上教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学位论文中期报告
根据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中提出的基于web的网上教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的研究目标,作者对目前国内外基于web的网上教学系统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b/s模式与c/s模式的特点及优劣,提出了系统概念模型,并对系统模型中关键技术进行研究,相关具体内容概述如下:
一、国内外基于web的网上教学系统的研究
目前,我们正面临着一个全新的教育时代。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普及,给现代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舞台,给人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和环境。传统的教学方式如何更好地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是教育领域面临的重大机遇和挑战!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广泛应用,迅速成为最有发展前景的教学媒体和教学管理工具。计算机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导致了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形式、课堂教学结构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eight:150%;font-family:'timesnewroman';mso-fareast-font-family:宋体;mso-font-kerning:1.0pt;mso-ansi-language:en-us;mso-fareast-language:zh-cn;mso-bidi-language:ar-sa">51lunwen.com从而促进了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变革和发展,一系列相关的思想、理论和技术在实践中日积月累、不断丰富和完善,为开展网上教学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98年教育部制定的《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规定了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2010年达到巧%的目标,在十五规划中又将这一目标提前到2005年,高等教育大众化已是大势所趋。因此,寻找现代的教学管理方法,开发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加快高校信息化建设,提高教学管理水平,与之建设高水平大学的进程相协调,就成为当前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网络教学正是这样一种大背景的前提下而顺应产生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网络教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它以网络为依托、充分的利用了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结合了教育学知识和计算机科学知识,而推出的最有生命力的网络化教学。网络教学完全改变了传统课堂教育的教学模式,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通过互联网实现教学资源的广泛共享,减少了教育的投入,节省了本来就短缺的教育经费。同时也为各国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手段的交流提供了一个更广泛、更全面的交流机会,使教育真正地实现了大众化、终身化、多样化和国际化。与那种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干涩文字、抄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相比,网络教学只要通过一台计算机接入互连网,就可以进行课程学习,并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随时调整学习内容与进度。这种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的师生面对面的交流,打破了时间和空间对教学活动的限制,显著增强了教与学的交互能力,更符合当前个性化教学的思想,在因人施教方面具有超越课堂教学的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
传统教学方式是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老师与学生进行授课和听讲的交互活动。在这种教学方式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是面对面的直接交流,相互影响,相互了解,师生之间可以直接得到信息反馈,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但其最大的缺点是师生的交互严重的受到时空条件的限制。
在世界范围内,网络时代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正一步步推动学校教育改革,校园的围墙逐渐消失,学生在网络上的虚拟学校中学习的新型教育模式己悄然兴起。这种远程网络教育通过互联网把老师的指导与监督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只要具备主动学习的愿望和基本的上网知识,就可以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这样学生不必长途跋涉,端坐家中就可完成学业,也可不必放弃工作,只需利用闲暇时间“充电”;可以说,远程网络教育代表了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
与传统教育模式相比,网络教学具备实时的交互性、学习的异步性、学习信息的广泛性、评价的及时性等优势。
八十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学校和研究机构纷纷进行了网络教学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例如,英国在1989年设立的对英国高等院校的教学进行重大革新的ctic(。mputerniteachinginitiative)工程,其目标就是通过计算机、多媒体与网络通信技术的结合实现对所有学科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到教学组织形式的彻底变革,以达到提高学习质量与教学效率的目的。随着网络教学活动的发展,一些关于网络教学的协会也相继成立。
进入九十年代以后,国外发达国家的网络教学获得了迅速的发展。例如在美国,约有80所大学都有自己的网络教学系统,它们有自己的高带宽的专用网络,完全满足了高质量的实时媒体的传送和交互。甚至出现了许多专业的从事远程教学的网络学校。
国内的网络教学发展较晚,我国首次覆盖全国的计算机互联网络cernet是1995年投入使用,但其发展速度是十分惊人的。特别是在高等院校中,网络教学正在如火如茶的开展。许多高等院校(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都建立了自己的网上学校,将许多课程的教学都搬到了国际互联网上,大大降低了教育成本,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c/s模式与b/s模式
client/sesvrer(c/s)是当前数据库应用程序中极为流行的一种结构方式,它是一种松祸合结构的模型,其最大优点是将计算机工作任务分别由客户端和服务器端来共同完成,这样有利于充分、合理利用系统资源。
典型的客户机/服务器结构如图2.1所示,包括一个客户机(或称前端),一个服务器(或称后端),客户机的作用是访问和处理远程服务器上的数据,服务器的作用是接收和处理客户机的数据请求。有时,可能有多个客户向同一个服务器同时请求服务,这就需要服务器决定怎样处理这些请求。因此,在许多客户机/服务器结构中,除了客户机和服务器外,还有其它部分,即通常讲的三层客户机/服务器结构中的中间层。
图2.1典型的客户机/服务器结构
c/s结构在技术上虽然很成熟,但该结构的程序往往只局限在小型的局域网内部,不利于扩展。并且,该结构的每台客户机都需要安装相应的客户端程序口由于我们的系统是一个教学系统,拥有的用户量比较多,因此,如果单纯采用该结构,系统的安装与维护工作比较繁重。同时,由于应用程序直接安装在客户机,客户机直接和数据库服务器交换数据,系统的安全性也受到一定影响。
随着internet的出现和广泛使用,web使得实现广泛的网络共享、集中的安全控制和友好的使用界面达到了完美的统一。这为解决教学系统运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供了新的可能。基于web的方式其实是一种特殊的客户/服务器方式,在这种方式中,客户端是各种各样的浏览器。为了区别于传统的c/s结构,通常称为浏览器/服务器(b/s)结构。b/s是一种基于“瘦”客户机,采用三层体系结构,即包括数据库系统、应用服务器、客户浏览器三部分,如图2.2所示。
图2.2浏览器/服务器结构
第一层客户机为用户与整个系统的接口。客户端的应用程序简化到一个用的浏览器,由它来解释html,显示网页内容。这里网页具有一定的交互能,支持用户在网页提供的表单上输入信息提交给后台,并提出处理请求。里的后台即第二层的web服务器。
第二层web服务器将启动相应的进程来响应浏览器的请求,并动态生成入处理结果的html代码返回给客户机浏览器。如果客户机的请求还包括数据存取,那web服务器还需与数据库服务器协同完成这一处理任务。
第三层数据库服务器的任务类似于c/s模型,负责协调不同web服务器发出的sql请求,管理数据库。
在b/s体系结构系统中,用户通过浏览器向分布在网络上的许多服务器出请求,服务器对浏览器的请求进行处理,将用户所需信息返回到浏览器。b/s结构简化了客户机的工作,客户机上只需配置少量的客户端软件。服务器将担负更多的工作,对数据库的访问和应用程序的执行将在服务器上完成。浏览器发出请求,而其余如数据请求、加工、结果返回以及动态网页生成等工作全部由webserver完成。实际上b/s体系结构是把二层c/s结构的事务处理逻辑模块从客户机的任务中分离出来,由web服务器单独组成一层来负担其任务,这样客户机的压力减轻了,把负荷分配给了web服务器。这种结构不仅把客户机从沉重的负担和不断对其提高的性能的要求中解放出来,也把技术维护人员从繁重的维护升级工作中解脱出来。由于客户机把事务处理逻辑部分分给了功能服务器,使客户机一下子“瘦”了许多,不再负责处理复杂计算和数据访问等关键事务,只负责显示部分,所以维护人员不再为程序的维护工作奔波于每个客户机之间,而把主要精力放在功能服务器上程序的更新工作。这种三层结构在层与层之间相互独立,任何一层的改变不会影响其它层的功能。
图2.3两种结构的利弊比较
c/s、b/s两种模式各有利弊,如图2.3所示,所以无论是因为c/s的成熟而不接受新的模式,还是因为b/s的高效、新颖与流行而否定c/s都是不科学的。真正要寻求一种成熟高效的解决方案,还得将两者结合起来。
综合比较上述两类开发模式的特点,以及考虑到系统在教学中的实际使用情况,在该结构体系中,采用将b/s结构与c/s结构无缝结合的应用软件体系结构。在需要使用web处理,满足大多数访问者请求的功能界面(如信息查询界面)采用b/s结构,这使得系统的开放性和可扩展性相当好;而后台只需少数人使用的功能应用(如数据库管理维护界面)则采用c/s结构,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客户端的维护量。
三、系统模型设计
本系统根据功能分为以下模块:登录控制、网上选课、系统管理、课件点播、作业管理、信息查询、在线考场、聊天室、留言簿等。系统总体结构如图3.1所示。
登录控制模块的主要功能是:用户只有登录后方能使用本系统,对于新用户,必须先注册。网上选课模块主要用来记录学生的选课信息,并实现对课表的查询。系统管理模块主要用来对用户、课程、课件、学生选课等实施管理。课件点播模块用来满足学生对所选课程的学习要求。作业管理模块用来实现网上布置作业、查询作业、上交作业、批阅作业等。信息查询模块用来实现学生、教师相关信息的查询。在线考试模块用来实现无纸化考试,并能实现自动阅卷等。聊天室模块用来实现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同步交流。留言簿模块用来满足学生书写各种留言的需要及异步交流。
四、关键技术分析
1、动态html技术
动态html以(dynamichtml)是html的扩展,它使得开发者可以对html网页中的元素进行编程,从而提供动态的效果。动态html将网页中的元素对象化,可以通过对象的属性、方法和事件来操作网页中的各种元索,从而创建出动态和交互的内容。通过使用动态html,可以很容易地为web页面增加一些以前很难实现的效果,如:
(1)在页面51lunwen.com上隐藏文本和图像,在给定的时间显示它们,或让用户去触发;
(2)在页面上让文本和图像按给定模式或按用户要求动起来;
(3)生成一个定时器,用最新消息或数据自动更新web页面;
(4)生成一个form,可以对用户输入的数据及时读取、处理并作出反应。
动态html(dhtml)产生这些效果并不需要重载web页面或生成一个新的web页面,也不需要远程服务器生成新的内容,它可以利用用户端主机来计算并执行这些改变,自动地重新安排并重新显示web页面的改变,这意味着用户不需要等待文本和数据提交到服务器,并等待服务器作出决定,同时dhtml也不需要内嵌应用程序或控件的附加支持来实现上述动态改变,dhtml通过自身的styles属性和短小的script语句来处理用户输入并直接操纵html标识、属性、风格和文本。
dhtml的元素、属性和风格基于静态html和级联样式表css,用户可以用ei或其他浏览器来查看页面,当然,如果浏览器不支持dhtml,页面中的动态效果和交互特点将无法显现,但dhtml可以“平滑降级”,只执行一些基本指令以让用户看到网页中的静态内容。
dhtml可以嵌入小应用程序、activex控件或其他内嵌对象,可以利用现有的小应用程序或控件,也可以根据dhtml的新特征生成新的小应用程序和控件。通常采用小应用程序和控件去配合dhtml以完成一些复杂的任务,而采用动态html去显示输出和处理用户输入。
dhtml提供了通过使用常规dhtml、脚本文件、文档对象模块(dom)、绝对定位技术、动态样式、多媒体过滤器和各种其他技术来动态改变html在屏幕上显示文本和图像的方式。
在www中的html文档,大多数信息是静态的,而且要求服务器响应用户的交互。dhtml的出现,使web范例从要求服务器交互改变为创建web站点和web应用。由于dhtml允许html文档与用户交互加上客户机的巨大变化,使得可以创建丰富的web应用。
篇4
论文摘要: 随着新世纪电子商务的兴起,传统中小企业利用网络营销拓展销售已成为必然趋势,但传统营销作为营销策略的一个部分,不可取代。以牛皮席为例具体阐述如何根据网络营销的特点将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进行有效整合。
21世纪以来,互联网的发展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网络经济已日益成为我们现实生活的一部分。一个成功的企业必须选择恰当的网络营销策略,做到与传统营销优势互补、相互促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开展网络营销已是摆在中小企业面前的现实问题。但如何根据网络营销和传统营销各自的优势特点,再结合自身产品的独特性有效地将两种营销方式进行有力整合是企业亟待解决的又一难题。
一、牛皮席产品的基本特征
牛皮席是几年前市场上鲜为看到的产品,如今却越来越流行,尤其是在江、浙、沪等比较发达的城市更是成为一种时尚、一种新潮,被消费者热烈追捧。牛皮席作为新兴行业的新兴产品又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
1.价位高,个性化需求强。具有天然真皮风格的牛皮席席属于高端定位产品,价格昂贵,牛皮席规格的多样性与特殊性使顾客对牛皮席的需求日益彰显个性化。
2.季节性强,价格波动大。牛皮席销售淡、旺季分明,价格随季节变化波动大。
3.风险成本高。牛皮席比较重,企业销售一般采取空运、货运、快递等方式,其运输成本高,如果产品在发货前质量未严格把关或未按照客户要求发货,将会面临退换货的风险,这样将会承担往返运费,对企业将是极大的损失。
4.进入门槛低,网络泛滥。牛皮席目前尚属于新兴产品,在很多市场尚属于一片空白,市场对这种产品的需求正呈现一种强劲的势头,网络销售的兴起又给那些中间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无成本赚钱平台,大量的商蜂拥而入。这种商的泛滥而入,使产品定价不一,竞争极其之大。
二、网络营销为牛皮席生产企业提供了新契机
1.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的定义。传统营销,就是在变化的市场环境中,企业或其他组织以满足消费者需要为中心进行的一系列营销活动,包括市场调研,选择目标市场,产品开发,产品定价,渠道选择,产品促销,产品存储和运输,产品销售,提供服务等一系列与市场有关的企业经营活动。网络营销,美国著名市场营销学大师菲利普·科特勒对“网络营销”曾作这样精辟的解释。网络营销是企业整体营销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 ,是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之上、借助于互联网手段来实现一定目标(如品牌或销售额)的一种营销手段。
2.网络营销的基本特征。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不一样,其自有的特征为牛皮席生产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新契机。具体来说,网络营销具有以下特征:
(1)营销方式个性化。在网络营销环境下,企业可以以个人为研究对象做到彻底的市场细分,即针对每个消费者进行个性化营销。个性化营销强调以消费者为导向的一种营销方式,在网络环境下,企业能够轻易地通过数据库进行管理,实现真正的“一对一”营销,这种个性化的营销方式正好迎合了牛皮席产品个性化的需求。
(2)无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互联网覆盖全球市场,牛皮席通过互联网可以方便快捷地进入任何一国市场,既无时间的限制也无空间的跨越,这种网络跨国销售方式为牛皮席产品打开国际市场提供了机遇,还可以根据世界各国气候的差异和消费偏好进行差别销售,这也减轻了牛皮席产品由于季节性强所带来的资金积压压力。
(3)信息传播快,成本低,互动性强。利用网络营销,企业可以即时与传送信息,并能及时获得反馈。企业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信息传播:如利用网络的B B S(电子公告栏)等方式向外发送信息,实现营销信息的即时和更新;可以利用淘宝旺旺、阿里旺旺、Skype、Msn 、腾讯QQ、网络聊天室、百度Hi 吧、慧聪、IBM等即时通讯工具与客户进行互动沟通;可以利用博客、贴吧、社区、网站建设等方式产品信息。企业通过这些方式无需任何成本费用,还能起到很好的宣传推广效应,并能准确地获取客户的需求信息并与之沟通。
(4)网络购物具有方便性、高效性的特征。网络营销可大大简化某些标准化程度较高、购买频繁或非常熟悉的产品商品的购买过程,提高消费者的购物效率。网络购物仅仅需要短短的时间就可以方便快捷的操作完所有的购物流程:选商品——>谈判——>确定购买——>支付宝付款——>卖家发货——>买家确认收货,消费者无需出门,只需要拥有一台可以上网的电脑便可以搜遍所有自己需要购买的同类产品,消费者可以比质量、比价格、比服务,最终确定购买,如果收到货后发现产品质量不好或不是自己所需求的,可以要求卖家退换货,支付宝交易为买卖双方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中间保障平台。通过网络,消费者不但可以买到优质价廉的商品,还大大节约了时间成本。 三、牛皮席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的整合
从网络营销的特征和优势来看,网络营销有从4P理论向4C理论转变的趋势。网络营销可以利用网络数据库进行客户管理,可以即时和客户沟通,收集、处理相关信息,可以快速地了解市场动态、客户需求和购买欲望,以及他们的购买力和支付意愿,了解怎样为他们提供便利性等。对于营销者来说,网络销售不但要考虑网络营销本身的优势,还应结合产品特点、企业自身的状况、行业特点及其市场状况等条件具体分析来制定产品的营销策略。营销者应该以网络营销为导向结合传统的市场营销,才能使整体营销策略得以制胜。现从以下几个方面为切入点进行营销整合:
1.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
国际互联网为企业提供了一个进行市场研究的全新通道,借助于网络,企业可以建立网络数据库,可以随时与客户进行在线沟通,可以清楚准确的了解消费者对牛皮席的购买意愿、购买需求、购买价格以及他们对产品的预期和售后要求等信息。据此,营销者就可以对所有消费者的信息进行处理并根据这种动态需求制定产品策略。
2.消费者支付意愿
企业应利用网络通信成本低廉的优势,积极去了解消费者对牛皮席的需求,并及时向消费者传递产品信息。通过与消费者的沟通与信息收集、处理、及信息反馈来分析消费者对产品价格的预期,了解他们对不同规格的牛皮席价格的接受范围。企业根据消费者信息制定出相应的价格策略,不同的销售渠道,消费者对价格的接受程度是不同的,企业可以网络销售为导向,根据消费者的动态需求信息制定差异化价格营销策略。
3.消费者购物的便利性
在网络营销环境下,消费者可以足不出户地挑选自己需要的产品,无需四处奔波劳碌。在选定产品之后,可以直接通过支付宝、网银付款,付款便捷、且有安全保障。不过这种网络销售也要具体分析的,如数字化的产品如软件、电子书报等,可以通过网络直接选达用户的电脑,像牛皮席这种价值较高的实物产品,客户一般倾向于在看货后再决定购买,企业应根据牛皮席产品的特殊性制定不同的销售渠道。
4.与消费者沟通和交流
企业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旺旺、QQ、Skype、百度HI吧等即时通讯工具与用户进行一对一交流或通过论坛、贴吧等方式进行双向互动交流,进一步了解客户对产品的使用情况、对产品的需求与建议、对产品有什么新要求等信息,以使企业时时了解市场的最新动态需求,改进产品,以满足市场需求,促进产品销售。
从以上4个方面为切入点,以网络营销为先导,将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进行融合,企业营销过程的起点是消费者的需求;营销决策是在要在满足消费者需求要求的前提下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曾汇慧.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各有利弊[J].法制与经济
篇5
1.口腔材料教学的特点与现状
口腔材料学与口腔临床治疗几乎是同时产生和发展的,是一门具有完整的体系并快速发展的口腔医学分支。涉及口腔临床医学、材料学、物理学、化学、工程学及生物医学等多门学科。至今人们仍主要以材料去恢复口腔组织器官的形态与功能,随着口腔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涌现,探索其教学模式,提高其教学质量,对于培养合格的口腔医师显得尤其重要[1-3]。口腔材料学在内容上主要以介绍材料的组成成分、性能等理论性内容为主,与临床课程相比,普遍存在学习者兴趣不足,缺乏临床实践的感性认识,学生在学习口腔材料学这门课程时,普遍感到口腔材料学内容多、繁杂、抽象,不容易理解,造成口腔材料学的教学收效不高,况且除几大院校之外普遍存在教学人才缺乏、资源不足、设备落后、学生学习条件差等问题[4-6]。
2.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与学生共同活动的方法。下面介绍目前主要的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应用LBL(lecture-basedlearning)方法教学,是一种灌输式教学,老师以讲授为主,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PBL教学法:是指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是一种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核心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而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的学习而不是向学生直接传授知识,即“改教为导”[7]。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CBT(case-basedteaching)起源于1920年代,而国内教育界在1990年以后开始探究案例教学法,基本上是教师给出一案例,学员自己去思考、去创造,探讨解决办法。翻转课堂:所谓翻转课堂(flippedclassroom),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翻转”,即把讲课的内容放到网上让学生随时随地利用网络终端设备学习,而在课堂上多一些互动的、积极的、群体的教学内容。幕课:所谓“慕课”(massiveopenonlinecourse,MOOC),是2011年末从美国硅谷发源的在线学习方式。斯坦福、哈佛等顶尖名校主动将他们的课程制成视频,上传到特定的网络平台上,免费供全世界的人们学习,国际知名的平台有Coursera及edX等,随着国内慕课的迅速发展,知名平台有清华大学的学堂在线及中国大学MOOC等[8]。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根据教材和大纲进行理论授课,教学有较大的深度和广度,知识比较全面、系统,重点明确。PBL使学习者投入于问题中,通过学习者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来解决问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大增加,与老师的互动增强,其综合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锻炼,以小组内讨论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加强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而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材料是由教师收集“整理”出来的典型的案例,教学材料的真实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临床问题的能力,将分散的理论知识系统的应用到临床实践中,并可反过来推动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翻转课堂是教学资源进行优化组合,把上课的时间拿来做一些更适合一群人一起做的事,而课后时间听讲座视频,这在一定程度上既解放了老师也解放了学生。幕课使你足不出户地听常青藤名校、名师的课,MOOC与网络公开课不同之处在于结合了网络用户的特点制作,网络公开课是你看名师给别人上课,而MOOC是你感到名师在给你上课,课上还会有很多小问题,你必须答对问题才能继续上课,另外MOOC有作业,有期末考试[9]。
3.口腔材料学教学构想
以传统教学模式为基础,充分了解、掌握口腔材料学的内容及学习目的,PBL教学作为巩固知识的有效补充。充分利用慕课等互联网+教学资源,广泛学习口腔材料学相关的其他课程,如材料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以及加工工艺学等相关基础课程,同时广泛阅读科研论文,了解口腔材料发展方向以及存在的问题,这是学好口腔材料学有效补充,对新材料以及新工艺的开发、研究也有帮助。通过案例教学法,使理论与临床应用相结合,将口腔材料学学到的内容系统地、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作者试图选择临床上常见的深龋一案例,让学生分析可选择的修复方法、可选择的材料从而延伸到材料的组成、反应机制及性能等,以期对口腔材料的学习作一系统全面的掌握。修复材料的选择:可供选择的口腔材料包括金属材料、陶瓷材料、复合树脂及水门汀等。直接修复包括银汞合金、复合树脂及水门汀类(玻璃离子、聚羧酸锌、磷酸锌水门汀以及复合体等),从而学习理解各种材料的种类、固化原理及性能特点等,进一步做到临床工作中的正确使用;而间接修复包括金属材料、陶瓷材料及复合树脂等,如何将这些材料加工成个性化的修复体?如铸造就想到铸造工艺、铸造包埋材料的种类、性能及应用等以及铸造合金、铸造陶瓷;CAD/CAM加工就想到现在临床主要使用的加工陶瓷材料的种类及性能。同时这些过程当中一定用到印模材料及模型材料,当然还有光学取模。比较直接和间接修复法二者之间的利弊,可进一步理解材料性能。垫底材料的选择:首先考虑为什么垫底?金属材料与非金属材料率的区别?单、双层垫底的必要性?垫底材料的反应固化机制?对牙髓刺激?丁香油的阻聚作用?粘接性能?固位方式:随着新材料的不断出现,传统的固位形固位应用越来越少,应用粘接固位越来越多,应该理解粘接的机制?粘接材料、粘接剂的种类(水门汀、牙本质及牙釉质粘接剂)?材料-牙齿(牙本质牙釉质)及材料-材料的粘接?以传统教学为基础,通过线上线下将口腔材料学的教学内容学习巩固,以案例教学把枯燥抽象的书本知识生动系统的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记忆所学知识。本案例近乎涵盖了绝大部分的口腔材料学教学内容,所需要的临床知识也不是很多,针对问题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案,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收集、整理相关资料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孙皎.口腔生物材料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2赵信义.口腔材料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3陆华,孙皎.有关口腔材料学教学模式的探讨.口腔材料器械,2012,21(1):51-52.
4赵信义.有关《口腔材料学》实验课程教学的一些思考.口腔材料器械,2012,21(3):117-119.
5张祖太.普及口腔材料教学的思考和建议.北京口腔医学,2009,17(4):233-234.
6刘峰,唐立辉.建立口腔材料学多媒体教学系统探讨.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8,10(4):499-500.
7赖亚曼,蒋学武.医学教育中PBL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的比较研究.西北医学教育,2009,17(3):424-425.
8季海宁.浅谈口腔医学慕课.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370(16):48-49.
篇6
伦理学论文1900字(一):融媒体时代“辫子新闻”真实性的伦理学考察探析论文
摘要:在互联网兴起之前,传统媒体是主要的消息生产者与者。但进入融媒体时代后,信息源与新闻观点开始成倍递增,许多公共事件或新闻故事均呈现出“辫子新闻”的特征,由传统媒体、自媒体和社会性媒体共同编织。三方共同对事件进行报道,一方面拓展了新闻事件的厂度与深度,形成了观点与意见的叠加与共振效应,另一方面,过于庞杂的信息量,也会让新闻事件陷入虚虚实实的叙事迷雾中。为此,如何让“辫子新闻”的产生与传播更具规范性,并严格遵循新闻真实性的伦理原则,已然成为融媒体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融媒体;真实性;“辫子新闻”;考察
一、“辫子新闻”的缺陷
今天的融媒体呈现出一种矛盾性:既大又小,既真又假。首先大规模的主流媒介公司继续存在,而且只增不减。但不计其数的个人自媒体与社会陛媒体,又频频在新闻阵地上不断发力,甚至将自己打造成了更为抢眼也更具存在感的信息传播者。且相对于传统媒介,这些自媒体与社会性媒体在对“辫子新闻”的参与与传播上,由于不受时间、空间与体制的限制,更能及时有效地发挥传播的巨大功能与潜力,以最快的速度对突发事件进行报道与传播。
许多新闻發布者没有经过专业素养的培养,对传播内容的选取相对盲目、主观,甚至是偏见。同时,有些自媒体人出于“制造话题,引发关注”的企图,也很少会从价值角度去对报道的内容进行评估与取舍,因而存在着非常严重的来自真实性层面的缺陷。而且,这些内容空洞、观点偏激的话题性新闻一经产生,就会以转载、转发等方式快速进行片面化传播,极大地挑战了传统新闻媒体人所禀持的真实性与准确性的专业操守。
而且,越来越多的媒介公司与知名门户网站,也正在向不聚合类平台转型,并将自身的聚焦点放在为用户提供信息、交换和共享的场所上,由此催生了大量杂合着流言、事实、猜想的信息内容,严重影响了受众的认知与判断。
二、“辫子新闻”的反思
“辫子新闻”虽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与缺陷,但依然没有改变其作为新闻的本质,也必须要遵从最基本的行业准则。不实的内容和偏颇的观念,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公众的认知与行为。
毕竟人们都是通过所有个人接触范围内的资讯,去了解这个世界和社会正在发生着的时化与未来趋势,从而为自己的即将要做的决定选择正确的方法与路径。如果信息失真,不能客观反映事物的本源与真象,就会让人们的思想与行为发生偏差和错误。
三、“辫子新闻”的规范化路径
(一)政府法制层面的治理
由于受质疑的“辫子新闻”越来越多,负面影响也在不断扩大,我国不得不针对互联网的新闻传播开展了大规模的治理行为,严惩了为谋私利、枉顾正义的信息传播者,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知名的法规,但鉴于融媒体时代的良莠不齐的特殊属性,既不能一概而论地予以否定,但也仍然需要跟进“辫子新闻”传播的现实问题,继续完善和加强法律化的规范治理。
(二)主流媒体的论证与引导
虽然自媒体的风头正盛,但传统媒体在民众中的公信力与影响力还是毋庸置疑的,只要能对一个事件或现象剥茧抽丝地进行客观深入的报道,并充分发挥出专业记者对专业媒体人对于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客观、公正的还原能力,就此形成两个--观点与境界不同,但又相互论证、竞争的舆论模式,在这个过程中,广大的人民群众既是旁观者,又是参与者,同时还是评判者。相信这种互动越深入,越能引导民众对新闻真实性伦理的认知与接受。
(三)公民素养的培育与提升
著名的传播学者克罗斯曾经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认为谣言的产生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事件的重要性、模棱两可的程度与公众判断能力的对比,直观地反映出了批判能力在甄别真假信息时的关键作用。
而且相较于传统媒体时代,确保新闻真实性的行业伦理只是对专职业人员提出的要求。但在融媒体时代,这个伦理法则却覆盖了社会舆论场中的每一个人,传播权力不再只属于职业媒体人,普通老百姓也同样成为了内容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因此培育和提升他们对谣言和真假的判断力,也应该纳入伦理规范的完善路径中,必须让人们明确地意识到,自己对的信息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和社会义务。
四、结语
“辫子新闻”虽然存在着很多伦理层的缺陷与问题,但它作为融媒体环境下的一种新闻形态,只要在政府、主流媒体的共同努力下形成了良好的竞争生态与法治环境,反而有助于增加新闻的多元性与人性化的一面,也更有利于促进融媒体的长远发展与繁荣。
伦理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医教协同背景下高校医学伦理学教学改革分析论文
【摘要】医教协同背景下,实施医学伦理学教学改革,主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教育,其目的是对学生医德有效提高,以各种不同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促进医学伦理学教育改革的稳定顺利发展。
【关键词】医教协同;医学伦理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20.8..01
医学伦理学主要对问题和现象进行研究,重视关心和尊重病患尊严、价值、利益等,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有重要作用。因此,医教协同背景下,高校医学伦理学实施教学改革要有新思路和新思想。
1进行课程定位提高,实施课程设置优化
现在的很多医学院校都设置医学伦理学,并设置成专业必修课,可是与医学专业的必修课比较,地位比较弱。进行课程设置优化能帮助提高医学伦理学课程定位。一些学校只是在低年级设置医学伦理学课程,学生也只是把它作为结业考试拿学分的课程。医学伦理学和临床医疗实践关系密切,医学伦理意识与临床思维互相促进和影响[1]。医学院的低年级学生接触临床的机会很少,进而不能做到医学伦理学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不能对这门课程的作用和意义进行深刻体会,也不能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养。而欧美有些国家的医学院会在各年级开设医学伦理学课,有不同开设方式。课程时间安排也分多个时期,比如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等各种教学时期,也有的学校设置在临床实习时期。
2进行课程教学内容和目的分时期设置
2.1基础医学教学阶段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
基础医学教学时期是这门课程教学的第一个时期,其教学对象是低年级学生。主要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初步了解伦理学与医学伦理学基论知识,打好理论基础,使学生明确医德不是简单的道德说教。这个时期的教学内容通常会有传统医德、医德理论、医疗人际关系、生命伦理等内容,其重点是医疗人际关系和生命伦理。如今医患关系是社会热点话题,要对医疗人际关系的性质、方式进行理解,给医疗实践的医患矛盾、和谐医患关系打好基础。
2.2临床医学教学时期的教学目的和内容
臨床医学教学时期是第二个时期,教学对象是高年级学生。其主要教学内容有临床常规诊治、临床特殊科室和特殊疾病诊治、医学科研、医学决策等伦理,他们具有很多理论知识点,可是因为和医学科研及诊疗等实践有密切关系。所以,高年级学生了解了医学科研和临床工作,接着实施教授,有些教学可以在医院门诊或病房实施,会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个时期的教学让学生利用医学伦理学理论及原则进行医学研究基临床医疗实践活动中伦理难题有效解决,明确进行医德规范遵守的重要意义。
3不同教学时期应用的教学方法不同
3.1基础医学教学时期应用的教学方法
基础医学教学时期,教学内容只是伦理学、医学伦理学基础理论知识和伦理原则。这些内容具有很大理论性,要有选择性讲解知识点,可以应用问题式的教学方法[2]。老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设计问题,在课前或者课堂中让学生对这些问题思考和解决,并提出自己的想法,老师结合课程内容实施讲解,同时给出问题解答的方法和理论根据,使学生对不同解决方法进行比较和区别,进而深入理解并掌握相应知识。另外也可以应用案例教学法,并注意选择案例及实际实施过程。应用的案例有教学和时事案例两种形式。教学案例比较简单,主要阐述和讲解知识点,使学生和案例结合理解理论含义,教学案例选择时,要重视例子的有针对性。而时事案例比较复杂,时事案例的选择要关注其典型性和时效性,比如,进行基因伦理讲解时,会选择“基因编辑婴儿”作为案例,进行患者知情权知识点讲解。
3.2临床医学教学时期应用的教学方法
临床医学教学时期主要使学生对医学研究基临床医疗实践中的伦理难题进行分析和解决。所以,教学方法要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可以应用情景教学法,要根据场合不同应用不同实例,使学生融入情景,以当事人的心理进行分析、解决问题。这个时期的教学比较重视实践,可是要注意实践和理论相结合,需要老师进行指导和引导,帮助学生寻找问题重点,并总结选择依据及利弊,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篇7
论文摘要:面对信息技术革命的要求,适时整合信息技术资源,创建网上教师发展学校,不仅在创建大中小学合作研究共同体、共同提高教师个人的专业化水平等方面有促进作用,而且也会使教师发展学校的理念、模式、策略、路径等得以不断完善与发展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而要想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加强教师教育,提高教师的专业化能力是必由之路。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了第45届国际教育大会,提出“在提高教师地位的整体政策中,专业化是最有前途的中长期策略”。因此,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是教育发展的历史必然,也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现实要求。
一、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发展学校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世界进入了信息化、智能化、生态化和全球化时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为教育教学的改革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技术支持。信息技术成为了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必将引起教育教学的深刻变革。
2001年,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根据教师教育及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吸收国内高师院校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宝贵经验,借鉴国际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以下简称PDS)的成熟经验,在全国率先建立起了教师发展学校。
根据现代信息技术的要求,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3年4月开始启动网上教师发展学校的建设,并建立了网站,作为教育资源与技术整合的平台。2006年,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又依托中国教师研修网,创建了动态的e—TDS(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发展学校)。e—TDS是以社会学中的学习社区和学习共同体理论为基础而创建的基于网络社区的学习共同体,其本质是大学与中小学教师学习、研究共同体。大学教师和中小学教师利用这个平台,充分展现自我,参与讨论各种专业发展问题,分享彼此的信息资源,交流个人的经验教训。
在合作共同体的合作学习、研究过程中,我们认识到,教育技术能力作为教师条件性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师有效教学、学生有效学习具有重要作用。尽管我国已制定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但由于原有基础较为薄弱,且尚处于试行阶段,致使还有很多中小学教师还未达标。而对于大学教师而言,人职之前必须经过计算机等级考试,但由于大多都实行从所有技能模块中选择其中的一部分进行考试的做法,使许多人虽然通过了考试,但对未选择模块的知识严重匮乏。
基于这种现状,我们紧紧围绕e—TDS平台,以技能为取向,提出了基本标准,并要求共同体成员掌握如下技能:掌握信息检索、加工与利用的方法;掌握常见教学媒体选择与使用的方法;掌握教学系统设计的基本原理,并能熟练使用;掌握教学媒体、教学资源的管理及使用方法。
现代教育媒体是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以数字化的方式来处理、存储和传递信息的媒体。数字信息具有高精度低失真率的特点,其存储的内容和形式易于转换,各种硬件媒体的技术支持也使数字信息更便于人类阅读、收听和收看。为了提高合作共同体中大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的实用能力,我们主要围绕以下3个环节对教师的教育技术专业能力进行建构:数字化音像媒体(常用数字化设备的使用,课程录像,视频文件处理、制作等);多媒体计算机及互联网技术(计算机、互联网、校园网使用、搜索、查询、交互等);基本的软件技术(MicrosoftPowerPoint,AdobeFlash、Authorware等)。
二、基于网络支持平台的教师专业发展的能力建构
所谓网络支持平台指的是利用网络技术构建的具有特定功能的软件环境。对于非网络专业人士而言,掌握专业的网络技术不仅非常困难,而且也完全没有必要。在e-TDS建设过程中,我们主要围绕如下3种技术,构建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
(一)Blog技术
Blog,通称博客,是指利用Web技术,定期自己的观点,以便让他人分享的网络日志。我们利用中国教师研修网平台,创建了个人的博客或工作室,并根据地域、学科等需要,创建不同的协作组群,实现了教师个人、教研小组、学校和学科等不同范围的联系。通过对各自博客上发表的对教育实践进行反思的文章,使许多原有的经验性认识提升到专业性的认知高度,提高了教师的理论与实践的自觉性,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论坛技术
在通过Blog技术进行反思的同时,我们还通过论坛技术,进行思想交流和信息共享。
e-TDS论坛共创建了关于教育、教育研究、课程、教材、学科、学生、课堂教学、学校发展等8个栏目,以便对这些教师专业化的核心及热点问题进行深人探讨。由于网络的开放性,不仅合作共同体的大中小学教师、学校本科生、研究生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而且还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士广泛参与。
(三)视频技术
视频会议系统又可称为会议电视系统,是指那些利用电子或网络技术来传输会议视频信息的系统,其信息传输采用点到点、点到面或面到面的双向实时交互交流方式,它既包括了传统的电话视频会议系统,也包括一了卫星视频会议系统。
e-TDS视频会议系统通过利用中国教师研修网的“与教师聊聊”软件,连接视频会议服务器和不同的客户终端,实现信息实时远距离传播,不仅有效地解决了时间、空间问题,还扩大了交流的范围,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拓展了交流、讨论的视野。
三、紧紧围绕e-TDS,促进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发展
首都师范大学教师发展学校在大中小学教师合作共同体中开展教师教育、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工作中,注重充分利用e-TDS平台,有效地推动了学校教师教育职前、职后的一体化发展。
(一)利用e-TDS平台,收集课程设计、教学案例,为学校本科师范生的教师教育课程提供支持
e-TDS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共同体的合作学校视为重要的见习和实习基地,尽可能安排教育系的学生到中小学进行见习活动。同时,我们从合作共同体中选取了很多生动的案例,指导学生结合课程与教学理论加以分析、评价,找出利弊;此外,我们还对合作学校的较为成熟的课堂教学进行录像,制作成视频课件,然后运用课程评价理论,对其各个环节加以分析,提出整改意见。通过这些工作,使原有的理论课程教学变得愈发生动。在此基础上,我们把所收集到的课程设计、教学案例等资料制作成音像等制品,在全校的教师教育课程中加以利用,使每年大约1300人至1600人的师范本科生,都能有所受益。
(二)对合作共同体的教师进行专业发展的测量评价与诊断
首先,我们结合国际通用的教师专业发展测量与评价理论,提出了基于SWOT分析的四色图评价理论和基于课堂教学综合分析的自评问卷。四色图评价理论通过对中小学教师的是否具有危机意识、是否具有优先意识、态度是否积极、目的是否明确等进行评级,将教师的综合评价最终体现在不同的象限上,使之存在的不足及需要提升的能力一目了然。
其次,我们还创建了基于课堂教学综合分析的自评问卷,主要问题如表1。
根据这两种测量的结果,我们可以对不同的教师有针对性地提出其亚需发展的专业能力。
(三)在合作研修的设计中增加的新层面
在TDS的建设过程中,我们提出了以“教育、学科、课程、教材、学生、课堂”等6个层面嵌人“通识研修、分析与设计、实践研修、反思与描述”4环节的研修方案。而e-TDS实践过程中,我们又增加了“教育研究”和“学校发展”等两个层面的内容,以期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和学校整体的发展建立起相关的联系。
(四)系列创优建设行动
为了有力地推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发展学校建设,我们在实施过程中发起了系列创优建设行动,以促进大中小学的合作建设,其中包括:教师专业发展优秀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及课堂教学优秀视频案例资源建设;教师专业发展中小学教学优秀课程建设;教师专业发展优质学校建设。
四、e-TDS的远景:u-TDS
篇8
黑龙江大学以教育部教育信息化试点建设为契机,在整合现有资源,实现数据集成的基础上,共实施了十个平台和二十多个业务系统的建设工作。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工作逐步实现了“以产品为导向”向“以应用为导向”,再向“以服务为导向”的战略转变,信息化对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学校在开展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以“应用驱动,机制保障”的基本原则为路径指引,使得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取得长足进步。
以应用为驱动,师生员工从“不适应”到“离不开”,从“要我用”到“我要用”,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要求,用户观念产生的积极变化对信息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增需求成为推动信息化建设的内在动力。以应用驱动为指导原则,学校从以下层面开展工作。
应用驱动服务
学校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注重方式方法,明确服务对象,权衡多方利弊,加强对已建成应用的使用和推广力度,保持其稳定性和便利性,实现了服务质量和服务内容的双丰收。在纵向上,以小粒度应用、受众广应用、基础应用为先导,分期建设,步步为营;在横向上,以信息化建设中的“人、财、物、文、事”中的活动主体“人――师生”为主体,以其信息在业务系统间的流转为主线,由点到面,全局共享;在整体上,围绕信息化生态,逐步构建完成了黑龙江大学校园信息门户和应用门户,师生可根据自身的喜好、兴趣来定制个性化门户,集中、简洁的展示“个人事务、我的应用、待办提醒”等信息,使得用户能够快速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访问到符合当前用户权限的业务,节省查找信息的时间,更快了解内部动态和各种业务信息,实现焦点效应以及信息被关注的价值;提高各业务部门之间的协同效率。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积极推进应用系统互联互通,加强业务系统的关联性,将各类业务系统连成一体,大幅提高工作效率,最大程度地满足业务的需要。
构建师生个人数字档案。学生可以查询个人的电子信息,包括基本信息以及个人相关的学习信息、任职的学生干部信息、参加过的社会实践活动信息、奖励信息和发表的论文信息等;教职工可以查询个人的电子信息,包括个人相关的基本信息、科研项目、人员工资、财务津贴等信息。
应用驱动数据
通过应用的建设与推广,学校积累和提炼有价值的数据,为决策提供支持,为教学和人才培养提供支撑。学校初步实现了核心业务部门的一体化办公。学工、教务、人事、研究生等业务部门基于统一的业务平台实现业务管理,并实现了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事后分析。事前计划提醒:设定业务参数进行状态触发,提供事前预警,提升业务管理的计划性;事中状态了解:提供自动化的判定,智能化的提供各类数据,以便业务人员进行事务性的决策判断。原本需要行政工作人员查阅大量信息才能做出判断的问题,系统能够自动、智能化的执行判定,并告知结果,以减轻行政人员查阅、核实数据的工作量,节约人力成本;及时发现问题:通过邮件、站内信、短信网关等多种通知机制帮助用户之间的协同,将业务过程异常情况反馈到用户;规范管理过程:实时、透明的监控学校各类业务过程,办事进度、审批记录等一目了然,使学校业务流转的规范性大大提升,部门之间互相推诿的现象明显减少;事后分析:了解业务的总体进程与状态,有助于业务的提升和改善。学校通过规范的业务运行管理、历史数据导入,以及公共数据平台的建设与维护,积累沉淀了相应的全局数据,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智慧数据决策支持平台建设的探索与研究。
应用驱动需求
随着应用水平的不断提高,学校对服务于最广泛师生的新增需求予以重点支持,使应用的研发方向应师生所需,想师生所想。学校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始终以教学信息化建设为重点,积极建设教学应用,应用驱动需求并逐渐成为发展动力。学校围绕新增需求,重点建设了“数字化教学管理平台”、“教师教学协作平台”、“学生自主学习平台”。2013年开始,学校将原有8个教学管理平台,18个管理信息系统,49个管理模块,158个教学管理功能进行了整合与集成,建成了“数字化教学管理平台”。学校积极建设信息化教学环境,提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和软件工具,鼓励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优质的多媒体课件应用于课堂教学,先后开展了“网络课教学”、“混合教学”、“慕课教学”、“网络辅助教学”等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学活动,逐步探索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学校积极应用成熟技术和平台,集成教学、学习、管理等功能,拓展课堂外延,搭建了自主学习平台。
学校学工一体化平台的建设历程,实证了应用驱动需求的强大动力。学校2010年启动建设学工管理信息系统,初步实现了学生信息的数字化管理。随着学校全面开展教育部教育信息化试点建设工作,为更好地满足工作需求,2013年学生处经过阶段经验总结及系统功能调研后启动学生工作系统的版本升级与研发工作,开通了数字迎新平台、数字学工平台、数字离校平台、学生公寓管理及“i黑大”移动学工系统,建立了各业务数据库及共享数据库,整合了学籍管理、奖惩管理、资助管理、公寓管理等19个围绕学生管理与服务的业务系统和70余个功能模块。突出“互联网+服务”优势,以“学生”为中心,构建覆盖学生全生命周期、一站式综合数字服务平台。
为满足广大师生获取泛在、个性化的综合信息服务的广泛需求,学校在进行数字校园应用系统建设的同时同步建设完善了移动校园平台――“i黑大”,实现了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与交换。学校以“i黑大”为基础,开发完成了22个移动业务应用,共34个服务模块,100多个子模块,围绕“应用驱动、开放共赢”的移动校园平台建设指导思路,致力于打造学校、软件厂家、商家共同参与,良性循环的生态链。
篇9
日前由赛迪顾问的研究报告显示,2005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7400亿元人民币,较2004年增长了54.2%,在全球电子商务交易额中的比例由2004年的2.08%提高到2.23%,种种迹象表明中国电子商务已经步入成长期。另有一则消息说的是,中国个人电子商务今年将首次实现超过100%的增长速度,整体市场将突破150亿元的规模,这一速度在全球范围内遥遥领先。
上述消息都在说明,目前中国电子商务市场发展强劲,形势一片大好。事实或许真的如此,但我们也不要太过于兴奋,因为只要对这个市场稍加注意,我们就不难发现,它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有待解决。
支付还是大瓶颈
首先要说的就是网上支付这个老问题。2005年,有关部门颁布了两个重要文件———《电子签名法》和《电子支付指引》,从政策与法律的角度为网上支付问题的解决扫平了道路,但从实际的市场反响来看,人们对网上支付依然存有较多的顾虑。赛迪顾问的报告显示,2005年,网上支付的选择比例达到了48.4%,比上一年有明显的增长,但仍未超过半数。
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人们的习惯及理念难以改变,但除此之外,安全、技术及服务等因素也不容忽视。以前我们曾经谈到过,网上支付之所以在去年有较明显的改观,主要是企业的努力发挥了作用。去年6月,eBay易趣“安付通”、淘宝网“支付宝”几乎同时推出“全额赔付”的升级服务,对提高消费者网上支付的兴趣和信心产生了积极作用。赛迪顾问的报告中也谈到,第三方支付平台在支付安全技术及盈利模式方面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逐渐获得广大中小企业以及个人用户的信赖,在电子商务网上支付中扮演起更加重要的角色。
然而从根本上来说,主要由民间企业担当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在商业信誉及资金实力上都无法与正规的金融机构相比较,也就不能完全替代其发挥相应的作用。
另一方面,所谓“全额赔付”仅仅是企业一种宣传用语,受各种客观因素的限制,这一承诺在实际的交易中往往难以实现。日前,中消协就网络销售欺骗导致的大量投诉提醒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要争取采用货到付款的方式,避免权益受损。显然这是一种很好的解决方式,但却与网上支付的初衷背道而驰。
诚信不足是内伤
中消协的数据显示,2005年,涉及互联网的投诉达7189起,与上一年相比,增长幅度达到96.3%,增幅居各类投诉的首位。据一些业内人士分析,网络销售坑骗消费者事件的实际发生数要远远高于这一数量,只是由于涉及金额不多而不法商家无迹可寻,多数消费者最终放弃了投诉。
商家诚信不足是对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的严重威胁,其恶劣影响可以与黑客相提并论,亟待予以解决。为此中国电子商务协会日前建立了电子商务协会诚信评价中心,并出台了基本规范,以给电子商务企业发放诚信标识的方式对其诚信度进行评价。据了解,这些诚信标识的有效期为一年,评判的依据则是12个一级指标和60个二级指标。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但其是否能起到真实的作用却颇令人怀疑。简单说来,该标识只是发给一些拥有独立网站的电子商务企业,对C2C一类的个人经营者却不涉及,而多数欺诈、欺骗事件正是发生在这一群体之中。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监督,显然是一个更紧迫、更难办的问题。
以我个人所见,解决此类事件的途径,可以从支付的角度进行考虑,比如将“安付通”、“支付宝”滞后结算的时限再延长,给消费者留出足够的时间对商品进行认真的检查和体验。当然如果这样的话,经营者方面又会遇到太多的麻烦,利弊得失一时很难判定。
创新能力须提高
网上最新的一则消息说,当当网曾经被寄予厚望的C2C平台(当当宝)半途夭折,进入了休眠状态。对此业界的解读似乎更偏重于资本层面,而我认为更大的问题实在商业模式的设计思路上。当当C2C平台照抄他人的成功模式,本身却没有什么新鲜招法,或许这才是制约其发展并让投资商打退堂鼓的根本原因。
国内电子商务市场目前正在经历一轮新的创业投资热潮,但多数投资者对这个市场的特性缺乏深刻了解,更不用说什么经营模式上的创新了。有些人想得很简单,认为只要把别人的成功经验拿来一用,就万事大吉,结果却发现所谓的经验其实并不灵验。
篇10
关键词电子词典词典学电子词典学电子化
一、引言
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词典编纂历史源远流长,而严格意义上的词典学研究则是最近数十年的事。1971年,捷克词典学家Ladislav Zgusta的专著Manual of Lexicography(《词典学概论》)出版,标志着词典学已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而在国内,对词典学的系统性、专门性研究则始于1979年创刊的《辞书研究》。经过三四十年的发展,词典学已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研究范围广泛、兼具实践性和理论性的学科。词典学是“关于词典和其他工具书的专门行为和学科领域”,包括两个基本组成部分:“词典学实践(或词典编纂)和词典学理论(词典研究)。”(Hartmann & James 1998: 85)
词典和词典学的发展是与科学技术的进步息息相关的。千百年来,词典编纂出版的历史按照媒介和载体的不同大致分为四个阶段:以“手”与“纸”为工具的手工书写阶段,以“火”与“铅”为特色的印刷阶段,以“光”与“电”为标志的计算机时代,以“网”与“天”为特征的网络时代。(魏向清,张柏然 2001)其中,计算机时代和网络时代类属于广义上的电子时代。进入21世纪以来,词典编纂的电子化特征更加明显,以“五大词典”(Big Five)为代表的英语学习词典大多在发行纸质版的同时推出光盘版和网络版,在全球久负盛名的《牛津英语词典》(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不久前宣布从第三版开始将不再推出纸质版,专注研发电子版词典。
二、21世纪的词典学与电子技术
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科技发明之一的计算机,自问世不久就被应用于词典编纂。1974年出版的《牛津高阶英语词典》第三版(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3rd edition, 简称OALD3)是第一部把计算机技术应用到词典编纂实践中的学习词典。1978年问世的《朗文当代英语辞典》第一版(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1st edition, 简称LDOCE1)则首次采用数字技术对各类语言信息进行标注,使词典真正计算机化。而1987年推出的《柯林斯COBUILD英语词典》第一版(Collins COBUILD English Dictionary,1st edition,简称CCED1)在语料收集、词目选择、词条编辑等词典编纂的各个阶段均利用了计算机技术,标志着计算机辅助词典编纂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另一方面,词典学界也很早就开始关注词典编纂中的计算机辅助作用。Aitken(1971)就撰文介绍了在历史词典编纂中使用计算机收集和分布语境材料的技术。Viks(1981)提出了使用计算机进行词条形态分类所存在的问题。Knowles(1983)在英国埃克塞特举行的国际词典学会议上发表题为Dictionaries and Computers的论文,分析了词典编纂中运用计算机的主要领域和方法,并展望该领域的未来发展前景。
基于电子技术的计算机语料具有强大的编辑统计功能,可以在许多方面为词典编纂提供巨大的便利,如确定词目及其义项、限词释义、提供例证、说明语法信息、描述语体特征、增补修订等,基本涵盖了词典编纂的各个阶段。电子化是未来词典和词典学的发展方向。在展望21世纪的词典发展前景时,电子化已经成为词典学界的普遍共识。现代西方词典学的主要开创者Ladislav Zgusta在1992年于菲律宾马尼拉举行的首届亚洲国际词典学研讨会上做了题为“21世纪的词典学”的报告,指出:“这些美好的前景是伴随着与词典学密切联系的两个领域的良好发展的,那就是语言学和计算机科学。”(Zgusta 1994:3)无独有偶,国内词典学的主要奠基者黄建华(1999)对21世纪的词典学发展前景进行展望时,认为词典学具有五个发展趋势,其中就包括“电子语料库研究”和“语言学研究”,并且呼吁词典学发展“亟须计算语言学的介入”。
进入21世纪以来,为了探析新时期词典学发展的脉络,词典学界展开了更加系统的论述。2009年,西方词典学界推出了两部反映词典学最新发展路径的著作:《21世纪的词典学》(Lexicography in the 21st century)和《十字路口的词典学》(Lexicography at a Crossroads)。两部著作均对词典学的电子化发展给予了特别关注。《21世纪的词典学》是向丹麦著名词典学家Henning Bergenholtz致敬的论文集,汇集了来自8个国家的14位词典学家的最新研究成果。该书分为五个部分,其中第四部分为“数据检索与语料库词典学”(Data Retrieval and Corpus Lexicography),探讨语料库在词典编纂中的应用以及电子词典的查询运用等。《十字路口的词典学》也是一部论文集,目的是“关注词典学的未来理论发展”(Bergenholtz et al.2009:9),收录了来自世界各地知名词典学家的15篇论文,其中有8篇是关于电子词典、网络词典、电子语料库、电子工具等方面的,因此该书的副标题即为“今天的词典和全书,明天的辞书编纂工具”,关注词典编纂的电子化趋向。
三、电子词典与电子词典学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加速了社会信息化、网络化的进程,也促进了电子词典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的飞速发展。电子词典是词典学与计算机科学相结合的产物。计算机具有海量的存贮介质、超高速的运算处理能力、便捷的信息提取路径和良好的显示界面,为电子词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电子词典(electronic dictionary)是基于计算机和计算语言学(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理论而开发的语言处理和识别系统,与印刷型(或纸质型)词典(print/paper dictionary)相对,是以光盘、磁盘及芯片等光电磁介质作载体,借助微型处理器及相关设备进行查询和检读的工具书,是存储在电子媒体上的语言知识库。Hartmann & James(1998: 47)把“电子词典”定义为“一种使用电脑和相关技术来呈现屏幕载体信息的工具书”。Nesi(2000: 839)认为“电子词典这个术语可以用来表示提供语词的拼写、语义、使用等信息并以电子形式存储的任何工具书。因此,文字处理系统里的拼写检查器、扫描翻译器、在线教学资源术语库或者著名纸质词典的电子版本都属于电子词典”。
早期的电子词典时代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末期,1963年出版的《韦氏新大学词典》(第七版)(Websters Seventh New Collegiate Dictionary,7th edition)从纸质文本形式转变成了电子文本形式,开启了电子词典新时代(Wilks et al. 1996: 81)。与传统的纸质词典相比,电子词典在容量、查询、携带、升级等多方面均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Sharpe (1995: 49)认为“电子词典的优点和现在的年轻人对电子设备的熟练使用将终究把纸质词典降到次要位置”。Nesi (1999:56)认为电子词典“具有信息量远远大于一本书及让用户几乎瞬间进入数据库等优点”。Liou (2000: 474)也主张“电子词典要优于与之相应的纸质版词典,因为前者具有更加广泛和具体的信息”。2011年6月23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了《电子词典内容质量及版权状况检测报告》,显示电子词典具有轻薄小巧、方便携带和操作简单、存储量大等优点:被测产品中最轻的仅为102克,14款产品平均重量为207.6克,大大轻于平均超过1公斤的纸质词典;经过推算,实际每本电子词典重量仅为纸质词典的1/51;一款电子词典产品中通常包含多部词典内容,有9款被检测产品内置了15部以上辞书,最多的一款内置了42部。
电子词典还可以按照不同视角再分为不同类别。按照呈现载体的不同,电子词典可以分为储存于光电磁等介质上的词典、多语术语数据库、机器词典、词库或数据库、网络词典和文字处理平台拼写检查器等。Martin(1992: 193―194)按照使用对象把电子词典分为:1)人用词典(dictionaries for human users);2)基于计算机的词典(computerbased dictionaries);3)机读词典(machinereadable dictionaries);4)术语库(lexical/term banks);5)机器词典(machine dictionaries);6)词汇数据库(lexical databases);7)人工智能词库(artificial intelligence lexicons)等。Nesi(2000: 842)则把电子词典分为:网络词典(internet dictionary)、在线课件术语库(glossary for online courseware)、学习词典光盘版(learners dictionary on CDROM)、袖珍电子词典(pocket electronic dictionary)等。在词典学界产生广泛影响的电子词典分类应是Lehr (1996: 315)提出的二分分类法,详见图1。该分类法根据词典来源、信息呈现方式、在线状况、电子媒介等方面进行划分,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电子词典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运用之后,电子词典学(electronic lexicography)便应运而生了。电子词典学一度被称为计算机词典学(computer lexicography)或计算词典学(computational lexicography),发轫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当时作为研究对象的电子词典主要是机读词典(machinereadable dictionaries)。电子词典学有广义、狭义之分。以电子词典为研究对象的学科领域,是狭义上的电子词典学。Hartmann & James (1998: 48)认为电子词典学就是计算词典学(computational lexicography),而计算词典学是“关于电子词典的设计、编纂、使用和评价等的活动总称”(Hartmann & James 1998: 26)。Granger (2012: 2)也认为“电子词典学被用作有关电子词典的设计、使用和应用的涵盖性术语”。
而广义上的电子词典学除涵盖狭义外,还包括词典编纂中的电子技术运用。Logan (1991: 353)认为计算词典学(即电子词典学)的研究范围可被限定为“词典编纂中的计算机使用”。Kilgarriff (2010)也认为“电子词典学范围很广,包括:词典编纂中的技术使用,高科技运用中的词典使用,电子词典的编纂出版等”。电子词典学涵盖了词典编纂过程的各个主要阶段,如语料提取、词义辨别、文本输入、印刷技术使用等。
在科技日益发展的现代社会,电子词典学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电子词典学的发展方向是这样的:规模更大,更加灵活,格式更加统一,更加注重用户友好,检索更加便捷,词典学内部和外部信息更加丰富。”(Sobkowiak 1999: 275)国外词典学越来越关注电子词典学的发展。Schryver(2003)详细分析了电子词典和纸质词典的利弊,重点展望了电子词典时代中词典编纂者的梦想。近年来,电子词典学国际研讨会(eLex)每两年举办一次,前两届分别于2009年在比利时的LouvainlaNeuve和2011年在斯洛文尼亚的 Bled举行,会后分别出版了论文集《21世纪的电子词典学:新挑战和新应用》
(eLexicography in the 21st Century: New Challenges, New Applications)和《21世纪的电子词典学:新用户和新应用》(Electronic Lexicography in the 21st Century: New Applications for New Users)。最新一届则于2013年10月在爱沙尼亚的Tallinn举行。
在学术界,为电子词典学获取广泛声誉、标志电子词典学逐渐独立发展的代表性成果是2012年牛津大学出版社推出的论文集《电子词典学》(Electronic Lexicography)。该书汇集了20篇论文,呈现了词典计划、编纂、出版等各个阶段的电子技术运用,囊括了电子词典的种类(如通用词典和专门词典、单语词典和多语词典、搭配词典、手语词典、合作词典等)、载体(如光盘词典、网络词典、掌上词典等)、词典编写系统和语料库运用等各个主要方面,展现了电子词典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以下将重点评介该书。
四、《电子词典学》内容评介
《电子词典学》由来自比利时鲁汶大学(Catholic University of Louvain)的英语语料库语言学研究中心的Sylviane Granger和Magali Paquot主编,作者为来自世界各地的29位知名词典学家、词典编纂家,如Michael Rundell, Robert Lew, Patrick Hanks, Sven Tarp, Hilary Nesi等。全书除导论外,分为三个部分,详见表1。
作为“导论”的“电子词典学:从挑战到机遇”一文是由主编之一的Sylviane Granger撰写的,在简要介绍电子词典的历史发展和基本概念后,从理论、方法和实证等三个视角依次探讨了在电子词典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的6个因素:即语料库运用(corpus integration)、更多更好的语料(more and better data)、输入效率(efficiency of access)、用户化(customization)、融合化(hybridization)和用户介入(user input)等。作者认为,电子词典是“对结构化电子数据进行的人本主义汇集,该数据描写了一门或多门语言中语词的形式、语义和使用,并储存于个人电脑、互联网、移动装置等载体中”(Granger 2012: 2)。此外,基于计算机技术的词库,如WordNet等,也属于电子词典学的研究范围。作者对电子词典学的现状和发展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今天的词典学在很大程度上跟电子词典学同义,并且许多专家预测纸质词典在不久的将来即将消失”(Granger 2012:2)。
该书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电子词典学发展的理论和实践背景。该部分指出电子词典学出现的时期正是词典学的转折转型期,这与词典学界诸多专家的观点是不谋而合的。Bergenholtz et al. (2009:8)把他们主编的一部论文集命名为“十字路口的词典学”(Lexicography at a Crossroads),认为词典学“已经到达十字路口,若不进行深入反思,将很难再进一步发展”。本部分探索了计算机技术给词典学理论研究和词典编纂实践带来的重要变革,包括:新颖的理论范式,词典编纂过程中从业人员的角色重新定位,语料库和语料库处理工具不断增长的重要作用,描述和整合短语的新方法,以及词典编写系统的多重作用等。Michael Rundell的“编者视角的词典自动化编纂之路”指出词典编纂过程从人力向电脑的转向对于词典编纂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并以大型词汇数据库DANTE(Database of Analysed Texts of English,英语分析文本数据库)项目为例说明了数据库在词典编纂中的运用。Adam Kilgarriff & Iztok Kosem的“词典编纂者的语料库工具”对常用的词典编纂工具进行了分类,并以词项素描引擎Sketch Engine为例说明了词典编纂工具的功能和运用。Patrick Hanks的“词义与词语使用:语料库证据和电子词典学”分析了词典学传统以及语料库在词典学中的影响,并以Wiktionary(维基词典)为例说明未来电子词典学的发展模式。Andrea Abel的“词典编写系统及其他”概述了DWS(Dictionary Writing System,词典编写系统)的发展历程,分析了DWS的主要功能和构成元素(编辑工具、数据库、项目管理工具等),对比分析了套装软件(offtheshelf software)和内部软件(inhouse software)的异同等。Sven Tarp的“词典编纂从纸面工作到电子工具转变中的理论挑战”一文,以功能理论为视角,认为词典学应类属于信息科学,词典是用以满足各种信息需求的实用工具,电子词典学的优势就在于能够通过提供全新的检索方式和经过过滤的语料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Danie Prinsloo的“资源缺乏语言的电子词典学:以南非为例”一文,以南非使用的南非荷兰语(Afrikaans)和班图语(Bantu languages)的电子词典为例,以英语电子词典为参照物,探讨了资源缺乏语言电子词典的编纂技巧,认为词典应符合动态性(dynamic)、智能性(intelligent)和适应性(adaptive)等特点,并强调用户参与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重点呈现了应用于当前电子化词典编纂的创新性词典工程。Serge Verlinde & Geert Peeters的“再论数据输入:交互式语言工具箱”以欧洲广泛运用的词典与学习工具ILT(Interactive Language Toolbox,交互式语言工具箱)为个案,分析在线词典的搜索功能,并指出用户友好的界面(interface)设计可以满足用户的解码、翻译、编码、词频分析等需求。Magali Paquot的“LEAD词典编写助手:一体化词典语料库工具”介绍了旨在帮助外语人士学术语篇写作的词典LEAD(Louvain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Dictionary,鲁汶学术英语词典),探索如何运用语料库来定制不同语域的用户需求,分析词典具有的语境相关和用户需求等两个特征。Natalie Kübler & Mojca Pecman的“ARTES特殊用途双语词典:从搭配到高阶短语”从双语视角探讨特殊用途语言(LSP)在线词典的编写,以法国巴黎研发的在线词典ARTES(Aide à la Rédaction de TExtes Scientifiques,Dictionaryassisted writing tool for scientific communication,词典辅助科学用途写作工具)为个案研究,重点分析搭配和高阶短语的处理。MarieClaude LHomme et al.的“DiCoInfo在线语料库的搭配解码:从常规呈现到用户友好呈现”介绍了在线三语(英、法、西)词汇库DiCoInfo(Dictionnaire fondamental de linformatique et de lInternet,Fundamental Dictionary of the Information and the Internet,信息与互联网基础词典),该词典提供了计算机和互联网领域里相关术语在英、法、西三语中的相应说法、词汇语义特征和相关搭配等。Toma Tasovac的“基于Wordnet的学习词典学的挑战:以Transpoetika词典为例”首先探讨了基于WordNet的双语学习型电子词典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再重点推介了基于WordNet编纂的塞尔维亚语―英语学习词典Transpoetika词典,并讨论了通过Flickr和Twitter等网络社交平台延伸词典适用范围的策略等。Christian Meyer & Iryna Gurevych的“维基词典:专家词典的新对手?”推介了交互式在线免费词典Wiktionary(维基词典),包括英、德、俄三种语言的不同版本,内容包括词汇、语义、跨语言等信息,形式包括术语、词位、义项、范畴、语域等。Jette H. Kristoffersen & Thomas Troelsgrd的“手语的电子词典处理:以丹麦手语词典为例”对比分析了手语词典和普通词典的异同,并以DSLD(Danish Sign Language Dictionary,丹麦手语词典)为个案,分析词典满足用户不同需求的多种渠道,最后展望手语电子词典未来将面临的挑战。
第三部分主要从用户视角审视电子词典在适应不同类型用户(尤其是学生和译者)的需求方面的有效性。Anna Dziemianko的“论纸质词典和电子词典的优点”一文通过近期的实证调查报告对比分析了纸质词典和电子词典在解码、编码、速度、查询频率、学习、欣赏等多重功能方面的异同,并指出未来词典调查的发展趋势。Robert Lew的“如何使电子词典更有效?”则从数据检索和新型数据等两方面探讨提高电子词典效率的途径,认为电子词典应充分利用音频、图片、动画、视频等多媒体工具作为词典呈现形式。Hilary Nesi的“备选电子词典:揭秘不为人所知的做法”把由非知名学术、出版机构编纂出版的电子词典称为AED(Alternative EDictionary,备选电子词典),指出这类词典的语料也许直接从网络上借用,可以与普通词典互补,但往往被学术界忽视,因此呼吁学术界和用户更多地关注、评判备选电子词典。Lynne Bowker的“在电子词典学时代适应译者需求:可行性探索”一文分析了翻译词典与内容和呈现两方面相关的各个词典要素,并呼吁加强词典编者和译者之间的交流。Pedro A. FuertesOlivera的“论商务英语教学中免费网络词典的可用性”分析了商务英语与词典学的关系,阐述了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免费网络词典运用,然后实证对比分析了商务英语教学中纸质词典和网络词典的优劣等。Carolin MüllerSpitzer et al.的“在线词典使用:一项实证研究项目的重要发现”介绍了针对1000余名用户的在线词典使用调查,结果显示用户倾向于使用大屏幕词典,更熟悉与纸质词典相对应的电子词典信息类别,而相对忽视电子词典特有的信息元素,这是因为大多数用户对电子词典的许多内容设置是相对陌生的。
五、结语
《电子词典学》是迄今为止国际词典学界第一部对电子词典和电子词典学的发展进行全方位探讨的专门性论文集,是与当前电子词典的蓬勃发展相呼应的,也预示着新世纪词典学研究的电子化发展趋势。与传统的纸质词典相比,形式各异的电子词典受到更多用户,尤其是年轻一代用户的青睐,且大有超越之势。词典编纂过程中的电子工具运用,也已经常态化,很大程度上还决定着词典的整体质量。国内词典学界也对电子词典和电子词典学的发展进行了学术探讨。章宜华(2004)早在几年前就专题分析了计算词典学(即电子词典学)和新型词典(即电子词典)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但整体而言,电子词典学研究明显落后于发展势头迅猛的电子词典。在技术元素越来越重要的未来日子里,电子化的词典学研究具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黄建华,词典学的回首与前瞻.外语研究,1999(3).
2.魏向清,张柏然.新世纪词典学理论研究趋势展望.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4).
3.章宜华.计算词典学与新型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
4.Aitken A J. Historical Dictionaries and the Computer.∥
Wisbey R A.(ed.) The Computer in Literary and Linguistic Research.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1.
5.Bergenholtz H, Nielsen S. Tarp S. (eds.) Lexicography at a Crossroads: Dictionaries and Encyclopedias Today, Lexicographical Tools Today.Bern, New York: P. Lang, 2009.
6.Granger S. Introduction: Electronic Lexicography―from Challenge to Opportunity.∥Granger S.Paquot M.(ed.)Electronic Lexicography.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2:1―14.
7.Hartmann R R K,James G. Dictionary of Lexicography.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1998.
8.Kilgarriff A. How to Monetise a Web Presence (and Hoover a Moose).∥Granger S,Paquot M.(ed.) eLexicography in the 21st Century:New Challenges, New Applications.Proceedings of eLex 2009. LouvainlaNeuve:Louvain University Press,2010:45―62.
9.Knowles F E. Datastructuring Facilities and Lexicography.∥Hartmann R R K.(ed.) Lexicography:Principle and Practice.London:Academic Press,1983.
10.Kosem I, Kosem K.(eds.) Electronic Lexicography in the 21st Century:New Applications for New Users.∥Proceedings of eLex 2011. Ljubljana :Institute for Applied Slovene Studies,2011.
11.Lehr A. Zur neuen LexicographicaRubrik ‘Electronic Dictionaries.Lexicographica.International Annual for Lexicography,1996(12):310―317.
12.Liou H C.The Electronic Bilingual Dictionary as a Reading Aid to EFL Learners:Research Findings and 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2000:13,467―476.
13.Logan H. Electronic puters and the Humanities,1991(25):351―361.
14.Martin W. On the Organization of Semantic Data in Passive Bilingual Dictionaries.∥Ezquerra M A.(ed.)EURALEX’90 Proceedings/Actas del IV Congreso Internacional/IV International Congress.Barcelona:Biblograf,1992:193―201.
15.Nesi H. A Users Guide to Electronic Dictionaries for Language Learner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xicography,1999:12,55―66.
16.Nesi H. Electronic Dictionaries in 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Comprehension and Acquisition:The State of the Art.∥Heid U,Evert S,Lehmann E. (eds.)Proceedings of the Ninth Euralex International Congress.EURALEX 2000.Stuttgart:Universitt Stuttgart,2000:839―847.
17.Nielsen S, Tarp S. (eds.)Lexicography in the 21st Century:In Honour of Henning Bergenholtz.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 Co.,2009.
18.Schryver G M D. Lexicographers Dreams in the ElectronicDictionary Ag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xicography,2003(2):143―199.
19.Sharpe P A. Electronic Dictionaries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the Design of an Electronic Bilingual Dictionary for Englishspeaking Learners of Japanes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xicography, 1995(1):39―54.
20.Sobkowiak W. Pronunciaion in EFL MachineReadable Dictionaries. Poznan:Motivex,1999.
21.Viks V. Automatic Dictionaries of Estonian. Tallinn, Estonia: Keelja kirjandus, 1981.
22.Wilks Y A, Slator B M,Guthrie L M.Electric Words: Dictionaries, Computers and Meanings.Cambridge: The MIT Press, 1996.
23.Zgusta L. Lexicography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Bonifacio S, Leonard E N. (eds.)Papers from the First Asia International Lexicography Conference.Manila: Linguistic Society of the Philippines. 1994: 3―15.
24.Zgusta L. Manual of Lexicography.The Hague: Mouton, 1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