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卡儿名言范文
时间:2023-04-01 22:19: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笛卡儿名言,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举动非常迁腐的人,只需始于循着邪道行进,就可以比分开邪道飞驰的人走在后面良多。
2、我思故我在。
3、愈学习,愈发现自己的无知。
4、我的尽力肄业没有失掉此外益处,只不外是愈来愈觉察本人的蒙昧。
5、支持的定见在两方面临于我都无益,一方面是使我晓得本人的错误,一方面是少数人看到的比一团体看到的更大白。
6、一个为情感所支配,行为便没有自主之权,而受命运的宰割。
7、只有服从理性,我们才能成人。
8、我的发奋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只但是是愈来愈发觉自我的无知。
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只不过是愈来愈发觉自己的无知。
10、在这个世界上,良知被分配得最为公平。
11、一切的好书,读起来就像和过来世界上最出色的人们的说话。
12、世界之大,而能获得最公平分配的是常识。
13、读一切好的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
14、当豪情只是劝咱们去做能够缓行的事的时分,该当抑制本人不好立即作出任何判别,用另一些思惟使本人定必然神,直到工夫和歇息使血液中的情绪完全安宁上去。
15、意志悟性想象力以及感觉上的一切作用,全由思维而来。
16、要以探求真理为毕生的事业。
17、当感情只是劝咱们去做能够缓行的事的时候,应当克制自我不好立刻作出任何决定,用另一些思想使自我定务必神,直到时刻和休息使血液中的情绪完全安定下来。
18、所有的好书,读起来就像和过去世界上最杰出的人们的谈话。
19、读杰出的书籍,有如和过去最杰出的人物促膝交谈。
20、当我怀疑一切事物的存在时,我却不用怀疑我本身的思想,因为此时我唯一可以确定的事就是我自己思想的存在。
21、在这个世界上,良知被分派得最为公道。
22、意志、悟性、想像力以及感觉上的一切作用,全由思维而来。
23、我思想,因此我存在。
24、仅仅具备出色的智力是不够的,主要的问题是如何出色地使用它。
25、仅仅是具备出色的智力是不够的,注要的问题是如何出色地使用它
26、当感情只是劝我们去做可以缓行的事的时候,应当克制自己不要立刻作出任何判断,用另一些思想使自己定一定神,直到时间和休息使血液中的情绪完全安定下来。
27、所有的好书,读起来就像同过去世界上最杰出的人们谈话。
28、犹豫不决才是最大的危害。
29、怀疑是理性的始祖。
30、我思故我存。
31、意志、悟性、想象力以及感觉上的一切作用,全由思维而来。
32、当我怀疑一切事物的存在时,我却不用怀疑我本身的思想,正因此时我唯一能够确定的事就是我自我思想的存在。
33、恐惧的主要原因是惊奇,摆脱它的最好办法是临事先思考,并使自我对所有不测事件有所准备。
34、当豪情只是劝我们去做可以缓行的事的时分,该当抑制本人不要立即作出任何判别,用另一些思惟使本人定必然神,直到工夫和歇息使血液中的心情完全安宁上去。
35、越学习,越发现自己的无知。
36、行动十分迁腐的人,只要始于循着正道前进,就可以比离开正道飞奔的人走在前面很多。
37、读出色的册本,有如和过来最出色的人物促膝扳谈。
38、越领悟,越发现自我的无知。()
39、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40、尊敬别人,才能让人尊敬。
41、反对的意见在两方应对于我都有益,一方面是使我知道自我的错误,一方面是多数人看到的比一个人看到的更明白。
42、意志悟性想像力以及感觉上的一切作用,全由思维而来。
43、只有服从理性,咱们才能成人。
44、行动十分迁腐的人,只要始于循着正道前进,就能够比离开正道飞奔的人走在前面很多。
篇2
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2、年夜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3、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只不过是愈来愈发觉自己的无知。——笛卡儿
4、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
5、古之立年夜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固不拔之志。
6、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董仲舒
7、应当随时学习,学习一切;应该集中全力,以求知道得更多,知道一切。——高尔在
8、穷且益坚,不坠鸿鹄之志。
9、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
10、燕雀戏藩柴,安识鸿鹄游。
11、要知天下事,须读古人书。——冯梦龙
12、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况
13、人天天都学到一点东西,而往往所学到的是发现昨日学到的是错的。——B.V
14、我不如起个磨刀石的效用,能使钢刀锋利,虽然它本身切不动什么。
1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16、好学而不勤问非真好学者。
17、游手好闲的学习并不比学习游手好闲好。
18、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达·芬奇(意大利)
19、人的大脑和肢体一样,多用则灵,不用则废。——茅以升
20、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
2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况
2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成夺志也。
23、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24、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26、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但愿你首先学会吃得起苦。——屠格涅夫
篇3
关键词:悬搁:纯粹现象学:还原
一
胡塞尔的最著名的名言就是“面向事情本身”现象学作为本质科学一定不是开始于以前各种哲学的结果,而一定是在事物里发现其绝对开端。在找寻“现象本身”的过程中我们大部分人相信自然科学和感觉经验。认为这才是通往事物和现象本身的途径。但是,我们看到的是现代自然科学认识的完满、正确和绝对,认为它是可以运用自身规定一切,认识一切。只有建立在科学之上的对科学的科学的哲学才能使经验世界的自然科学还是人心里世界的精神生活构成一个严密的体系,作为给一切科学和理论提供基础的哲学,一定是关于现象的无理论纯粹描述的学说,即现象学。
现象学就是为了获得知识的真正基础,就是要寻求本质,回到事情本身,在对自我的存在和对事物的本质探索中摆脱一切不符合事情的假设。了解到知识的绝对基础,追寻到作为有可靠科学的哲学开端。它是一种方法,一种让“现象”达到’纯粹性”的方法。
二
在胡塞尔对于事物与知识的绝对基础的探索之前,就有笛卡尔通过普遍怀疑的方法开启了通过由对存在的客观世界的怀疑进而转移到对认识主体自身的反思来寻求一种普遍合理的关于存在的知识的可能性。胡塞尔看到了笛卡儿与康德哲学的局限性,同时也看到了先验论哲学的希望。胡塞尔认为,笛卡儿的“自我”必须经过还原上升为“先验的自我”他又称之为“一般意识”相应的,对认识对象的总体考察也必须是总体的“绝对所与性”,他又称之为“一般对象”。这样,现象学的领域也就获得了清晰的认识,这就是由“一般意识”和“一般对象”构成的、能够在总体上被直观把握的“纯粹现象”的领域。要想达到“纯粹现象”的领域就必须经过不同程度和阶段的现象学方法还原。
1.意识还原,即悬置
意识还原就是我们有意识的在我们的意识领域抛弃各种超越经验的和存在于意识之外的信念。与理性主义相比,经验主义在某种程度上都进行了意识还原,就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其实在我们不经意的时候已经进行了意识还原抛弃了一些东西,但是这种还原是不自觉的和有局限的。
胡塞尔的悬置则是最普遍、最彻底的,一切事情的存在都在悬置之列。此外,胡塞尔的悬置是为了能在最后得到―个可靠的基础并且能将悬置的存在推出来,使之得到非独断的、合理的解释。这样的结果就是让这些存在由意识本身的结构得到解释,从此不再与人的意识相外在、相对立、相异化。
2.本质还原
本质还原的目的就是将理性存在者意识里面个体意识进行悬置,从而直观到自身被给予的、明证性的本质之物。在胡塞尔看来,真正的知识是永恒的、绝对有效的。
胡塞尔认为,把经验直观的范围从感性直观扩大到本质直观、把经验对象从个别之物扩展到本质之物,就可以找到直达本质领域的路,从而实现真正知识的理想。任何单独的个体,不论它是在客观世界中存在还是在意识世界存在,它都不仅是一个个体、一个此物、一个一次性的东西,相反,它有自己的本质。不过,要发现或直观到纯粹本质,我们需要把对个别之物的存在信念悬搁起来,只有把个别之物放人括号,那其中不能被悬搁的本质才一能呈现出来。
3.先验还原
胡塞尔发现本质还原在对事物本质的追寻中仍然有许多不足的地方和基础并不是十分坚固。这种还原仍然停留在物质的程度上。通过本质还原把这样一个世界提高为本质世界,但本质世界仍是简单、直接地在那,其基础仍旧晦暗不明。在本质还原中我们把个别之物的存在悬搁起来,使我们相信本质对象的绝对存在,指向一个“可能世界”。
先验还原则进一步把一切意识内容,包括经验自我、个别之物以及本质之物的存在的信念也置于括号之中,返回到纯粹意识领域,在纯粹意识领域中,超越之物的实在性是没有地位的,但仍有一些自明性的东西留了下来,这就是意识活动与意向对象之间永恒的意向关系,就是意向性,就是一种人的心灵主体间性。这也正表明先验的主体间性是一个独立的绝对存在基础,所有的现实存在物都由此而获取其客观存在的意义、并由此成为超越之物,具有不以某人、甚至不以全人类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实在性。
篇4
“批判”一词有多种解释。从教育学角度看,批判是一种思维过程,具有积极思考、自主分析和提出新见的特征,通过求证、反思等手段,培养学生合理质疑和科学批判的能力。批判性思维是创新思维与创造力的必备条件。物理思维中的批判性品质是指:严格估计思维材料和检查思维过程,善于独立思考,不受暗示干扰,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质疑,进行争论,不断分析解决问题的依据条件,反复检查已拟定的假设、计划和方案;善于明辩事非曲直,不人云亦云,盲目附和。哈佛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面对当今知识外储化的现象,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倍显重要。要培养批判性思维,可以从态度和技能这两个方面出发,对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思考训练,达到让学生自主思考的目的,同时也符合让学生“会学”的课程理念。高中物理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质疑和批判能力,以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促进其科学素养的提高。这是“必修课”,是国家的课程目标之一。
2忽视批判性思维教育,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发展形成障碍
“李约瑟难题”不断困扰着我们:“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很多贡献,但近代科学与工业革命为什么没有发生在中国?”楚渔先生从独特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剖析:“古代的科技形态以技术创造为特征,技术创造以实践经验为基础,中国人口众多,积累的经验多,自然古代中国的科技发明和发现比西方多。但近现代的发明创造多是以科学理论为主要特征,以抽象思维为主要思维模式的西方科学家,故能在近现代科学理论的许多领域独领。因此,中国的科技进步缓慢,与传统思维模式中轻视实证的习惯有关,而要改正这个毛病,必须彻底改变中国的传统思维模式,重新打造我们的思维模式。”实证是与纯粹的理论分析相对应的一种研究方法,其中的核心是批判与质疑。物理学研究大多使用实证的手段,通过对客观材料的分析,来论证相应的观点。国人对“诺贝尔科学奖”总是翘首以待。清华大学郑也夫教授认为:“诺贝尔科学奖意味着高端的创造力。中国现今教育最大的问题是对学生创造力的摧毁。”他说,无论你是在哪儿学习,哈佛、耶鲁、牛津或剑桥,如果你人生的前12年是在中国学校里度过的,那么你就与诺贝尔科学奖绝缘了。你的独立性、好奇心、想象力与创造力都会被中国的教育体制给抹杀。这个体制将学生与老师捆绑在了一起,老师就如一位严父,是不可被挑战的权威角色。这种要求人们不去质疑长辈的顺从精神,已经成为科研创新的一大阻碍。《2012中国SAT年度报告分析》显示,参加美国高校入学考试的中国高中生中,只有不到7%的人成绩达到1800分“及格线”,而达到美国优质大学普遍要求的2000分以上成绩的更是只占2%。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委员会委员夏谷鸣分析了中美两国的高考内容后指出,这是由于中国的教育缺乏对批判性思维的训练。两位专家对基础教育的诟病,不约而同地指向批判性思维教育的缺失,值得深思。当下高中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合理的教学价值与目的,将教学演绎成教师简单的灌输、知识的反复强化和能力的不断被训练。这种学习以分数为目的,以训练、测试为手段,漠视教学本身的价值存在,我们称之为“追逐名利的学习”。这致使多数学生形成思维惰性和依赖性,习惯于将书刊的话当成真理,只能分析与解决问题而难以发现与提出问题。缺乏问题意识、质疑习惯和批判精神,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受到抑制,将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发展形成障碍,对人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毁伤严重。基础教育忽视批判性思维教育,将会影响全民科学素养的提高,或许会成为“科学强国梦”的障碍。批判性思维教育的重要性与迫切性显而易见,它关乎“中国梦”的实现。
3高中物理教学是渗透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最佳途径
恩格斯说过,“怀疑———批判”的头脑是科学家的“另一个重要仪器”。“柏拉图的苹果”堪称挑战权威的典范。亚里士多德“是一位善于批判的学生”。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笛卡儿认为,一切皆可怀疑,唯有“怀疑”本身不容怀疑。爱因斯坦不仅喜欢独立思考,更崇尚批判性思考,他自称是“一个离经叛道的人”。费恩曼写过这样的小诗:“我想知道这是为什么?/我想知道为什么我想知道这是为什么?/我想知道究竟为什么我非要知道我为什么想知道这是为什么!”费恩曼认为:“在科学中,怀疑和批判是举足轻重的”。正是科学家这种强烈的怀疑和批判精神推动了科学的发展。怀疑和批判是科学进步的原动力,一切观念都要接受经验的考验和批判的理性思维的挑战,这是科学发展的最基本的准则。从伽利略无摩擦摆球的理想实验到笛卡儿的进一步补充和完善,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过程蕴含着丰富的科学信念、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更重要的还有怀疑和批判的科学精神。汤姆逊、卢瑟福、波尔和海森堡这四代师生在研究原子结构时,都是在质疑和挑战老师观点的过程中,取得了创新性的成果,有力地推动了二十世纪的物理学革命。综观物理学以及科学发展史,那些重大的发明和发现大多是建立在批判性思维的基础上的,诸多案例可使学生认识到批判性思维是推动物理学乃至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物理思维在符合一般规则的前提下,有自己的特色和倾向,在科学思想史上与不同的哲学思想、理性和非理性的思想方式纠葛在一起,具有独特的魅力。只有领会科学思想史才能更深刻地把握科学思维的方法。要通过有意识地引入科学思想史,使学生历史地把握物理学科学方法的来龙去脉以及物理方法的特色和倾向。科学概念和规律被创造和发现的过程,不仅体现出科学家的人生观、价值观,也能反映出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尤其是批判性思维的运用。在高中物理教学中,通过科学思想史教育让学生认识和感受批判性思维,是渗透与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最佳途径。
4批判性思维在构建物理概念中的重要作用
篇5
1、两个良心绝对不会一模一样。——萧伯纳
2、压抑自己良心的声音,这是很危险的事情。 ——苏霍姆林斯基
3、啊!良心!良心!人类最忠实的朋友。 ——高尔基
4、良心是神作为惟一的审判官能进去的神对的宫殿。 ——拉姆奈
5、良心!你是善与恶的万无一失的评判者。 ——卢梭
6、良心是灵魂之声,而情愫是肉体之声。——卢梭
7、良心,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他人意见的预告。 ——亨利·泰勒
8、人世间的煊赫光荣,往往产生在罪恶之中,为了身外的浮名,牺牲自己的良心。 ——莎士比亚
9、对人民来说,惟一的权力是法律;对个人来说,惟一的权力是良心。——雨果
10、太阳能比风更快地脱睛你的大衣;仁厚、友善的方式比任何暴力更容易改变别人的心意。 ——卡耐基
11、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轲
12、在这个世界上,良心应该更大于天才。巴尔扎克说:良心比天才更难得。良心是我们自己对自己的反应。——弗洛姆
13、良心是最佳的决疑者。 ——罗曼·罗兰
14、没有良心的知识,会毁灭人的灵魂。 ——布拉莱
15、良心是公正廉洁的法官。 ——拉蒙纳斯
16、一个人最伤心的事情无过于良心的死灭,一个社会最伤心的现象无过于正义的沦亡。 ——郭沫若
17、纯洁的良心比任何东西都可贵。——美国
18、白日精心干事务,但勿作有愧于良心之事,俾夜间能坦然就寝。——托马斯·曼
19、在这个世界上,良知被分配得最为公平。 ——笛卡儿
20、善的光荣是在他们的良心中,而不在人们的话语里。 ——托尔斯泰
21、良心是罪人的地狱。——詹·蒙哥马利
22、良心不是儿戏,谁能使一个人开脱掉自己良心的责备呢?良心是每个凡人的上帝。 ——米南德
23、君子于仁也柔,于义也刚。 ——扬 雄
24、勇敢的人以生命冒险,不以良心冒险。——法国
25、良心,是存在于我们心中的,生来就有的那么一点知识。——雨果
26、昧着良心做事是不安全、不明智的。——马丁·路德
27、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 ——王守仁
28、以爱己之心爱人,则仁不可胜用矣;以恶人之心恶己,则义不可胜用矣。——晁补之
29、永不沉睡的良心,不断的鞭笞着人们。 ——蒙 田
30、人须有自信之能力,当从自己良心上认定是非,不可以众人之是非为从违。——章太炎
31、良心始终是不顾一切人为的法则而顺从自然的秩序。 ——卢 梭
32、寡廉鲜耻的人是不会有良心的。 ——托·富勒、凡是对真理没有虔诚的热烈的敬意的人,绝对谈不到良心,谈不到崇高的生命,谈不到高尚。 ——罗曼·罗兰
33、一个人也许才会说一次“凭良心”。——欧洲
34、良心才是我们惟一不可收买的至宝。() ——菲尔丁
35、当理智和感情完全一致的时候,良心的声音就会在心灵中占据统治地位。——苏霍姆林斯基
36、善良之心,就是最好的法律。 ——麦克莱
37、没有一点良心的人在任何事情上都不可作任的。——斯特恩
38、使人做自己举止行为的最严厉的评判者的力量是什么?是良心,它成为行为和理智的捍卫者。 ——苏霍姆林斯基
39、失去良心的人,像泥神一样,空有一副架子了。——藏族
40、在人世间,要幸福只有一条路。不是怀着大公无私的良心,便是完全不怀良心。 ——奥格伦·纳休
41、每个人都必须按自己心灵的良心来生活,但不是按任何理想。使良心屈从于信条,或理念,或传统,甚至是内在冲动,那是我们的堕落。 ——劳伦斯
42、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
43、没有良心的人,等于一无所有。 ——拉伯雷
44、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论语》
45、良心是守护个人为自我保存所启发的社会秩序的保护神。 ——毛姆
46、良心比天才更难得。——巴尔扎克
47、没有良心的人等于一无所有。——拉伯雷
48、良心是信念的感情哨兵。 ——苏霍姆林斯基
49、良心能抵一千个证人。——拉丁语
50、一颗善良的心就是一席永恒的筵席。 ——夸美纽斯
51、良心的觉醒就是灵魂的伟大。 ——雨果
52、良心是由人的知识和全部生活方式来决定的。 ——马克思
53、良心啊,我仁慈的主宰,你可是理智的脉博。——柯尔律治
54、当你感到自己是一个人时,惟一的限制是良知。 ——马丹·杜·加尔
55、人可以由虚荣知道什么是荣耀,可以由良心知道什么是正义。——兰多
56、良心会使每个人都成为利己主义者。——王尔德
57、丧失了良知的才智比没有才智更糟。 ——爱·扬格
58、良心强调的是“应该”二字。——约·库克
59、良知是什么?是未知世界的指针。 ——雨 果
60、良心是我们自己对自己的反应。 ——弗洛姆
61、良心的法则,我们自诩为出自天性,其实却源于风俗。——蒙田
62、良心自问正当的,对流言一笑置之。 ——奥维德
63、人一旦丧失了良心就毫无可取之处了。——科森
64、好良心是柔和的枕头。 ——雷伊
65、良心是人生的根本。——雷 利
66、约束一个人的,只有他自己的良心。 ——佚 名
篇6
1、人类在出生时,就是带着感情而来的。——德富芦花
2、大凡一个人在急难之中,最容易流露真情。在太平无事的时候,由于拘谨,有些强烈的情感即便不能压抑下去,至少也会想法遮掩,可是处于心烦意乱的境况中,人就不会做作,无意中会将真实情感暴露出来。——司各特
3、或许他很优秀他很好看;又或许他什么都没有,长得也不好看,可是我们就是爱他;我们就是会为他付出,为他等待,为他连自己都不认识自己。在我们懵懂的时候,总会有这么个人,让我们为他犯贱很多年。
4、感情和气味是这么一种东西;它们犹如光之于太阳,音乐之于风。——华兹华斯
5、人的情感,人的理智,这两重灵性的发达与天赋,不一定是平均的。有些人,是理智胜于情感,有些人是情感溢于理智。——郁达夫
6、无言的纯朴所表示的情感,才是最丰富的。——莎士比亚
7、如果爱错了人,他会张扬你的种种,谁让你有几分薄名?可是,如果爱对了人,即使离散了,他一样珍惜你,如同珍惜你和他的过去,对你,他只字不提,守口如瓶,这样的男人,爱过他一次,死了都值。
8、感情不过是多种形式的自爱。——拉罗杆富科
9、深夜里,忽然想见你,打电话给你,你匆匆赶来,发觉我没什么急事,我只是想见你,请你不要说我任性,你应该欣赏我的率直。曾经有一刻,我是那么渴望见你,以致我甘心冒着被你拒绝的危险,大胆提出要求,你不是应该感动吗?
10、人抛弃理智就要受感情的支配,脆弱的感情泛滥不可收拾,就像一只船不小心驶入了深海,找不到碇泊处。——西塞罗
11、人的理性粉碎了迷信,而人的感情也将摧毁利己主义。——海涅
12、我们周围的高技术越多,就越需要人的情感。——奈斯比特
13、来到这里,我明白了你为什么当初不愿意做庇护我的藤萝了。千年的漫长不是任何生命都能承受得起的。当周围死寂一般,再有生命也是孤单。相比之下,我想它们更羡慕叶的轮回,是么?
14、只有情感,而且只有大的情感,才能使灵魂达到伟大的成就。——狄德罗
15、这是人类的弱点:人人都喜欢表露感情,以至在内心的冲动中暂时忘掉了日常生活的利益。——车尔尼雪夫斯基
16、所有的感情在本性上都是好的,我们应当避免的只是对它们的误用或滥用。——笛卡儿
17、只有经受了考验,经历了生活患难的感情,才是真正的感情。——格·马尔科夫
18、人抛弃理智就要受感情的支配,脆弱的感情泛滥不可收拾,像一只船不小心地驶入深海,找不着停泊处。——西塞罗
19、人可以控制行为,却不能约束感情,因为感情是变化无常的。——尼采
20、在不同的环境中,人类的情感怎样变幻无常啊!我们今天所爱的,往往是我们明天所恨的;我们今天所追求的,往往是我们明天所逃避的;我们今天所愿望的,往往是我们明天所害怕的,甚至是胆战心惊的。——笛福
21、感情淡薄使人平庸。——狄德罗
22、良心是灵魂之声,感情是肉体之声。——卢棱
23、感情虽然难以控制,但却是一种强大的动力。——爱献生
24、理性为感情所掌握,如同一个软弱的人落在泼辣的妇人手中。——萨迪
25、爱情是空幻的,只有情感才是真实的,是情感在促使我们去追求使我们产生爱情的真正的美。——卢棱
26、感情是心灵的翅膀。
27、不要相信你的感情,因为,它此刻是这样,转瞬就会变成另一个样子。——坎普滕的托马斯
28、爱是一种理解。没有理解,爱便会像一串阿拉伯数字,随时都可能被遗忘。爱是一种信任。没有信任,爱便会像大锅里烙着的一块小饼,稍不留神,这小饼就会被炉火烤焦。
29、有些人对爱情的期望值过高,情人节你想要一大束玫瑰花可是他只送了一朵玫瑰意思意思,你会很生气觉得他不够爱你,但可能这个人可能在平常的时候经常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感动。
30、任何感情都不过是不同温度的血液。——拉罗什富科
31、唯有感情是始终具有说服力的演说家。——拉罗什富科
32、感情的长处在于会使我们迷失方向,而科学的长处就在于它是不动感情的。——王尔德
33、一个人的感情完全受着喜恶的支配,谁也做不了自己的主。——莎士比亚
34、做自己感情的奴隶比做暴君的奴仆更为不幸。——毕达哥拉斯
35、情感,是指嗜欲,忿怒,恐惧,自信,妒嫉,喜悦,友情,憎恨,渴望,好胜心,怜悯心,和一般伴随痛苦或快乐的各种感情。——亚里士多德
36、不尊重别人感情的人,最终只会引起别人的讨厌和憎恨。——戴尔·卡耐基
37、万物的生存均取决于自然力的竞争,而感情本身就是有生命的自然力的。——蒲柏
38、爱情的路,也许很长,也许很暗,也许会没有一盏路灯点亮,甚至在爱情的铁轨上,会没有一辆列车抵达。但是,我依然相信,在这个世界上,总是有一个人是属于自己的。只是,她还没有走到我的面前,我在等待,等待着她的到来!
39、感情犹如东风的馈赠,呵!去也匆匆,乍来又去,变化无穷。——罗·勃朗宁
40、爱是一种磁场与磁场的吸引。没有吸引,便没有爱。鉴别自己是否爱上他人的唯一方法就是,你是否总愿与他。——她走在一起,而分开后又魂牵意惹、日思夜想?
41、感情有着极大的鼓舞力量,因此,它是一切道德行为的重要前提,谁要是没有强烈的志向,也就不能够热烈地把这个志向体现于事业中。——凯洛夫
42、人不能光靠感情生活,人还得靠钱生活。——罗曼·罗兰()
43、每个人的精神上都有几根感情的支柱对父母的、对信仰的、对理想的、对知友和爱情的感情支柱。无论哪一根断了,都要心痛的。——柳青
44、我们对于情感的理解愈多,则我们愈能控制情感,而心灵感受情感的痛苦也愈少。——斯宾诺莎
篇7
1、错误和挫折教训了我们使我们比较地聪明起来了,我们的情就办得好一些。任何政党,任何个人,错误总是难免的,我们要求犯得少一点。犯了错误则要求改正,改正得越迅速,越彻底,越好。
2、人生像攀登一座山,而找寻出路,却是一种学习的过程,我们应当在这过程中,学习稳定冷静,学习如何从慌乱中找到生机。
3、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4、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5、书籍使人们成为宇宙的主人。——巴甫连柯
6、学习要不断进取,不断努力,就像逆水行驶的小船,不努力向前,就只能向后退。
7、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8、胜利是不会向我们走来的,我必须自己走向胜利。——穆尔
9、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10、谁把握机遇,谁就心想事成。——歌德
11、生命是一条艰险的狭谷,只有勇敢的人才能通过。——米歇潘
12、要多读书,但不要读太多的书。——B.富兰克林
1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14、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15、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培根
16、有志气的人活在世上,应当敢于跟各种不利于国家的行为作斗争,哪能只满足于处理好自己小家的小事呢?
1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18、书中横卧着整个过去的灵魂。——卡莱尔
19、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荀子
20、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21、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要想收获的好,必须耕耘的好。
22、在这个世界上取得成就的人,都努力去寻找他们想要的机会,如果找不到机会,他们便自己创造机会。——萧伯纳
23、好书是伟大心灵的富贵血脉。——弥尔顿
24、没有天生的信心,只有不断培养的信心。
25、生命不等于是呼吸,生命是活动。——卢梭
26、我们只有献出生命,才能得到生命。——泰戈尔
27、有些人为思想而读书-罕见;有些人为写作而读书-常见;有些人为搜集谈资而读书,这些人占读书人的大多数。——C.C.科尔顿
28、不去读书就没有真正的教养,同时也不可能有什么鉴别力。——赫尔岑
2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30、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31、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3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33、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34、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35、逆境能使人的意志得到磨炼,使人更坚强。相反,时常满足于享受,会使人不求上进而逐渐落后。
36、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统。——莎士比亚
37、不要为成功而努力,要为做一个有价值的人而努力。
38、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普列汉诺夫
39、一个人可以失败很多次,但是只要他没有开始责怪旁人,他还不是一个失败者。
40、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
41、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42、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43、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
44、内容充实的生命就是长久的生命。我们要以行为而不是以时间来衡量生命。——小塞涅卡
45、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6、我们活着不能与草木同腐,不能醉生梦死,枉度人生,要有所作为。
47、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48、尽管失败和挫折等待着人们,一次次地夺走青春的容颜,但却给人生的前景增添了一份尊严,这是任何顺利的成功都不能做到的。
49、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50、读书时,我愿在每一个美好思想的面前停留,就像在每一条真理面前停留一样。——爱默生
51、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只不过是愈来愈发觉自己的无知。——笛卡儿
52、失误是进取的代价。——歌德
53、书籍便是这种改造灵魂的工具。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而阅读,则正是这种养料。——雨果
54、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人家,“诲人不倦”,我们应取这种态度。
55、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56、如能善于利用,生命乃悠长。——塞涅卡
57、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
58、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59、人离开了书,如同离开空气一样不能生活。——科洛廖夫
60、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61、混混噩噩的生活不值得过。
62、只有强者才懂得斗争;弱者甚至失败都不够资格,而是生来就是被征服的。——斯威特切尼
63、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64、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65、书虫将自己裹在言辞之网中,只能看见别人思想反应出来的事物的朦胧影象。——W.哈兹里特
66、书是唯一不死的东西。——丘特
67、人生的奋斗目标决定你将成为怎样的人。
68、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补读书之不足。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
69、一个人可以失败很多次,但是只要他没有开始责怪旁人,他还不是一个失败者。——巴勒斯
70、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71、游手好闲的学习并不比学习游手好闲好。——约·贝勒斯
72、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73、要使人成为真正有教养的人,必须具备三个品质:渊博的知识思维的习惯和高尚的情操。知识不多就是愚昧;不习惯于思维,就是粗鲁或蠢笨;没有高尚的情操,就是卑俗。
74、强者能同命运的风暴抗争。——爱迪生
75、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76、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77、人天天都学到一点东西,而往往所学到的是发现昨日学到的是错的。——B.V
78、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普希金
79、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80、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81、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8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83、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了解生命而且热爱生命的人。——罗曼·罗兰
84、一个伟大的灵魂,会强化思想和生命。——爱默生
85、尽管失败和挫折等待着人们,一次次地夺走青春的容颜,但却给人生的前景增添了一份尊严,这是任何顺利的成功都不能做到的。——梭罗
8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87、好的书籍是最贵重的珍宝。——别林斯基
88、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篇8
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2、游手好闲的学习并不比学习游手好闲好。——约·贝勒斯
3、知识是智慧的火炬,勤奋是智慧的钥匙,智慧是思考的火花,创新是智慧的结晶。
4、求学无笨者,努力就成功;读书没捷径,尽力能高分。
5、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6、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7、读书长知,思考长智,虚心长识,应用长技。
8、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只不过是愈来愈发觉自己的无知。——笛卡儿
9、写作要多读、多看;做题要多练、多思;巩固要多记、多用;运用要多想、多试。
10、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1、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12、君子不隐其短,不知则问,不能则学。
13、勤奋是探求知识的舟楫,思维是探索知识的方法,请教是学习知识的妙招,练习是巩固知识的途径。
14、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改写人生,教育改善人格,反思启迪智慧。
15、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16、不要等待运气降临,应该去努力掌握知识。
17、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
18、勤奋出聪明,博学出智慧,多练出技巧,巧思出硕果。
19、人不光是靠他生来就拥有一切,而是靠他从学习中所得到的一切来造就自己。——歌德
20、如果说学习有捷径可走,那么它就是勤奋;如果说知识就是力量,那么它就是实践。
21、提出问题,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害怕提问者牢记。
22、学习前要带上几个问题,学习中要思考几个问题,学习后要能提出几个问题,这样才能学有所得。
23、倘不学习,再美好的理想也会化成泡影;倘不勤奋,再美妙的也会付之东流;倘不实践,再广博的知识也会束之高阁。
24、求学的三个条件是:多观察、多吃苦、多研究。——加菲劳
2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6、学习中要荡起“乐学”和“巧思”的双桨,倡导“书山有路巧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的学习态度和方法,这样才能学得生动活泼、融会贯通。
27、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
28、强学博览,足以通古今。
29、有教无类。
30、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31、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3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3、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34、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35、求学的三个条件是:多观察、多吃苦、多研究。
36、读书如蜜蜂采花,思考如蜜蜂酿蜜,只有既采又酿,才能得到香甜的“知识蜂蜜”。
37、学生听老师的话并非有错,但是不能盲从,否则,不但会去去主见,还会失去创新能力。
38、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
39、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
40、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
41、人的天才只是火花,要想使它成熊熊火焰,哪就只有学习!学习!——高尔基
42、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43、知识需要反复探索,土地需要辛勤耕耘。
44、聪明的秘诀在于勤奋好学,博学的秘诀在于博览群书,巧学的秘诀在于举一反三,成功的秘诀在于推陈出新。
4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46、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47、不学诗,无以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48、学问靠点滴积累,聪明靠思考练就;博学靠学习成就,创造靠实践成功。
49、聪明的人有长的耳朵和短的舌头。——弗莱格
50、重复是学习之母。——狄慈根
51、学习靠积累,记忆靠理解,经验靠反思,熟练靠练习。
52、读书不思考,等于吃饭而不消化。
53、成功=艰苦的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谈空话。
54、经验是最好的教师。
55、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56、把学问过于用作装饰是虚假;完全依学问上的规则而断事是书生的怪癖。——培根
57、人天天都学到一点东西,而往往所学到的是发现昨日学到的是错的。——b.v
58、好问的人,只做了五分种的愚人;耻于发问的人,终身为愚人。——佚名
59、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60、没有永远的博学,只有永远的学习;没有永远的聪明,只有永远的思考;没有永远的智者,只有永远的学者。
61、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普列汉诺夫
62、思则睿,睿则圣。
63、发现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64、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
65、说明学习要善于思考。
66、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67、学好靠信心,求教靠虚心,探求靠专心,长进靠恒心。
68、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69、藏书再多,倘不阅读,就是一堆废纸;读书再多,倘不应用,就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蕾。
70、当你还不能对自己说今天学到了什么东西时,你就不要去睡觉。——利希顿堡
71、人生中三种东西最宝贵信心、健康和知识;学习中三种品质最可贵好学、好问和好思。
72、积累知识,胜过积蓄金银。
73、学习要有三心,一信心,二决心,三恒心。
74、治学有三大原则:广见闻,多阅读,勤实验。
75、死记硬背得不到真知识,投机取巧学不到真本领;纸上谈兵学不到真本事,闭门造车结不出好硕果。
76、学习中的大忌是囫囵吞枣;读书中的是走马观花。
77、约束不了自己是自己无能的一种表现。自己都管不住自己,难免要滑入深渊。
78、学习既要有铁棒磨成针的精神,又要有举一反三的;读书既要有勇于攀登的志气,又要有乐于思考的精神。
79、知识如金矿,挖之愈深,得之愈多;知识如登山,攀之愈高,望之愈远。
80、多见者博,多闻者智,拒谏者塞,专己者孤。
81、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82、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
8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84、巧思妙想出灵感,实践探索出成果。
85、学习不能好高骛远,须一步一个脚印;进步不能一步登天,须一步一级台阶。
86、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87、假设始终先于知识。
88、怀疑是知识之钥。
89、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90、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91、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9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93、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94、勤奋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思考是理解知识的利器,读书是掌握知识的捷径,练习是巩固知识的方法,讨论是理解知识的妙招,探求是创新知识的途径。
95、多诈的人藐视学问,愚鲁的人羡慕学问,聪明的人运用学问。
96、学问学问,又学又问;学习学习,又学又习。
97、行动是通往知识的唯一道路。
98、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99、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篇9
[关键词] 翻译;哈姆莱特;独白
Abstract:Translators have always been paying much attention to the translation of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in Shakespearean [WTBX]Hamlet[WTBZ]. Therefore, many different translations have been produced. The paper tries to probe into the way of its translation further by contrasting and analyzing the different translations.
Key words: translation; Hamlet; soliloquy
1 引 言
提及莎士比亚,人们总会想到他的着名悲剧《哈姆莱特》(Hamlet)。说到哈姆莱特,无人不晓他那段着名独白的第一行: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几百年来世界范围内的莎学研究,成果可谓汗牛充栋。有关《哈姆莱特》的着述和论文,更是不计其数。而在有关《哈姆莱特》的研究中,对这句脍炙人口、精妙绝伦的独白的理解分歧最大,发表的论述也最多,真可谓见仁见智,各领,争论长达数百年之久,至今仍在继续,尚无定论。Jenkins Harold 曾指出,在莎士比亚的剧作中,这段独白“被人讨论得最多,误解也最甚”[1]。
在我国,《哈姆莱特》也受到特别的青睐。自从1921年先生首次译出以来,迄今已有10个以上的汉译本。我国的莎剧翻译家对这段着名独白的理解和翻译也颇为不一,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群起争鸣,发人深思。
2 名家名译比较分析及译法探索
以朱生豪、梁实秋为代表的莎剧专家和学者,依据自身的学识修养和理解,从不尽相同的角度对该句独白作出了各具特色的诠释和经典翻译,可谓是世界莎剧翻译的一朵奇葩,为世界莎学研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但文学翻译毕竟是一种有缺憾的艺术,世间不存在绝对完美、无可挑剔的译作,正所谓“译无定本”。这就是说,他们的理解和翻译还不尽完美,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点和不足,有待于后来者站在这些巨人的肩上继续努力和探索,找出更佳的翻译方法,以期更加接近莎翁本意,还莎剧本来面貌。下面就从这些名家名译出发,通过对它们的比较分析,来进一步探讨该句独白更为理想的翻译。
2.1 名家名译
笔者目前所收集到的名家名译如下:
朱生豪: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梁实秋:死后还是存在,还是不存在,——这是问题;
曹未风:生存还是不生存:就是这个问题:
孙大雨:是生存还是消亡,问题的所在;
林同济:存在,还是毁灭,就这问题了。
方平:活着好,还是死了好,这是个难题啊:
卞之琳:活下去还是不活:这是问题。
王佐良:生或死,这就是问题所在。
许渊冲:死还是不死,这是个问题。
裘克安:活着,还是不活了,问题就在这里:
陈国华:是生,还是死,问题就在这里:
2.2 澄清一个问题
这里,我们要首先澄清一个问题,就是question之后的冒号(:)。《中国翻译》1990年第三期登载了张庆路先生的文章,他对“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的解释提出了一些看法,他很强调此行句末的冒号,认为上句和下文紧密相连,并应有同样的顺序,即to be=to suffer; not to be=to take arms, 是一种排比。其实,莎剧里的冒号不是本来有的,在古本里这里只是逗号,后人编辑,改了冒号,也有人改作分号;还有人在that前加了破折号。莎士比亚本人不关心标点,他对此也不负责任。因此标点是不足为凭的[2]64。并且,严格说来,首行里question之后的冒号“:”,在这里不具有现代标点的“提示性”或“引起”的作用,因为“英语大约从1550年起称“:”为colon,意为‘长句段符号’;在colon之下的断句符号“;”,从1664年起称为semicolon,意为‘半长句段符号’……从18世纪晚期开始改作提示性的符号[3]78。由此可见,在理解和翻译该行独白时,我们不必斤斤计较于标点符号。从上述名家名译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他们在翻译时由于依据的版本不同,在标点符号上出现了差异。“To be, or not to be”后的标点有逗号也有冒号;“question”后有冒号、分号和句号。这些都是后人行为,与莎士比亚本人无关,因此标点是不足为凭的。
2.3 独白真正意蕴的透视
对这段独白的理解,长期以来存在着严重的误解和明显的分歧:这是一段对人生的哲理思辨呢,还是在权衡“自杀的利弊呢?英国的权威莎评家A· C·布雷德利指出:“在这段独白中哈姆莱特想的根本不是自负的重任。他是在权衡自杀的利弊。”[3]76前苏联莎评家莫罗佐夫认为,在这里“哈姆莱特又再次萌发了自杀的念头”。我国的莎评家孙家琇也认为,“在‘活还是不活’的独自中,他还是想着自杀的出路或结局”[4]。梁实秋认为,这段独白是讲“哈姆雷特蓄意自杀,于第一幕第二景之独白中已有表示”[5]。裘克安指出:“ 我觉得,这整段话要贯通地去理解。哈姆莱特当时想自杀,这是他面对的总的问题。”[2]66
笔者认为,以上“自杀”论是脱离了语境而产生的误解。我们知道,这段独白出现在第三幕第一场,此时哈姆莱特已经安排好了“捕鼠剧”的上演,当他独自一人时又开始沉思,道出了这一段着名的独白。在第一幕第二场,哈姆莱特确实曾萌发过自杀的念头,那是因为父王突然去世,叔父僭越王位,母亲又迅速地改嫁给了叔父,接着鬼魂又告知父亲被毒害而死的秘密,他又与恋人产生了隔阂,所有这些使这位原本踌躇满志的青年王子陷入了无奈与深深的悲愤之中。而此刻,经过两个月的痛苦煎熬、思绪波澜之后,他已经不是先前那位单纯的王子了,他在思考与即将采取的行动有关的问题,从对“生”的“无涯的苦难”的慨叹到对“死”后那个只见有人去、不见有人回的“神秘王国”的“惧怕”,渐渐陷入了思考与行动的矛盾之中。因此,这段独白是哈姆莱特对生死的一种哲理性的思辨,并非“蓄意自杀”。 他在这里想到活怎么活法,死又是个什么样子;活有两种活法,死后也有两种结局。
2.4 比较分析及译法探索
弄清了这句独白的大背景,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它的翻译方式。从整段看,not to be=to die/sleep,这点基本达成了共识;至于to be=to live (仅在意义上),却产生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take arms(反抗), 另一种则是suffer, bear(苟且偷生),笔者认为这两种情况同时并存,即继续向罪恶奋起抗争,还是就此罢休而苟且偷生。但也有人认为,“默然忍受着苟且偷“生”呢,或是“挺身反抗”而壮烈地“死”?[3]76陈国华先生也认为“……忍受意味着生,抗争意味着死。”[6]29即在他们看来。反抗就一定会死。但笔者认为,反抗应该有两种可能的结果:要么被对方杀掉而死;要么杀掉对方而生,即反抗有死的可能,但同时也有生的希望。因此,反抗不等于死亡,反抗不一定死亡,而且只有奋力反抗才能更好地活着。
事实上,to be是西方形而上学的出发点,古希腊哲学中的本体论范畴being (古希腊语to on)就是从to be (古希腊语:eimi)发展来的
[7]。类似笛卡儿的名言:“我思故我在”(或译为我思即我在)和海德格尔的“此在”里的“在”的含义。在“To be, or not to be”这前半句中,“to be”单独出现,后面没有跟任何表语或状语,因此它表示个体的存在,意谓“生”、“实有”、“恒存”,即对存在的肯定。与之相反,“not to be”意谓“死”、“断灭”、“虚无”,即对存在的否定[7]。由此可以看出,“To be, or not to be”在这段独白中是指生存还是死亡,饱含了人生哲学意味。
具体到“to be”的翻译,梁、林两位先生用了“存在”,朱、曹、孙三位先生用了“生存”,虽然从“在”衍生出“存在”和“生存”均带有哲学意味,但落到具体的上下文里,用来指人,笔者认为后者比前者更为可取。卞、方、裘三位先生用了“活”字,通俗易懂,但意思太实,少了点人生思辨的哲学意味。陈国华先生撰文指出,假如“To be, or not to be”在语域上等于“活下去还是不活”,为什么莎士比亚不让哈姆莱特直截了当地说“To live, or not to live”? [6]30实际上,“To be, or not to be”简单归简单,却带学究气,比“To live, or not to live”抽象、文雅;中文的“生存”或“生”在语域上比“活”更接近“to be”。那么莎士比亚为何让哈姆莱特说这种带学究气的话呢?孙大雨先生解释说:“罕秣莱德[按:即哈姆莱特]是个从威登堡大学赶回来奔父丧的青衿学子;他好学深思,尤其喜爱道德哲学这门学科,所以他在独白里学究气极重。”[8]因此,笔者认为“to be”应译为“生存”为佳。
至于“not to be”,有的译文仿原文加“不”字,如梁、曹、卞、许、裘五位先生;有的则用一个反义词“毁灭”(如朱、林两位先生)或“消亡”(如孙大雨先生)。笔者浅见认为, 这些字眼都显得牵强,更消解了相应的“在”字的哲学含义。尤其是梁实秋先生的译文更值得斟酌。他的译文比原文多了“死后”二字,梁先生在注中说:“‘To be, or not to be’ 一语就应作何种解释,议论纷纭,然总以浅显平易之解释为近是,故译如本文。”[5]陈国华先生指出,首先,是否应该“总以浅显平易之解释为近是”,这是一个值得商榷的翻译原则问题。更重要的是,加了“死后”二字,这句话的意思就整个改变了[6]29。裘克安先生更直白地指出,梁译“死后还是存在,还是不存在”,这是他的错误理解;观下文可知哈姆莱特相信人死后有灵魂,害怕死后还会受苦难[2]66-27。笔者认为,参照下文哈姆莱特对死后的思索,他在独白中说道:“要不是害怕人死后不知会怎么样;害怕那只见有人去,不见有人回的神秘的冥府——才把意志瘫痪了……”从这句独白可以看出,哈姆莱特对死后会怎么样,存在还是不存在,是持有一定的怀疑态度的。从这一角度考虑,梁先生的译文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但这“死后”二字一加,便抹去了独白中对“生”的思考,既不忠实于原文又与下文不完全相符。因此,结合以上分析,笔者认为,“To be, or not to be”可直接采用中国人生哲学的“生、死”二字,译为:生存,还是死亡。从而实现语域、内涵意义上的更进一步地对等。至于后半句“that is the question”,看似简单却难译,上述引文出现了很多值得商榷的问题。That指前半句的“To be, or not to be” 问题不大,这里关键是原文定冠词the的翻译。朱生豪先生把the译成“一个”,还赘添“值得考虑的”五个字,虽意在强调“问题”,注意到了定冠词的特指意义,但这五个字的添加大可不必,反而削弱了独白者沉思自语的气氛;方、许两位先生把the译成“个”,梁、卞两位先生虽没有直接点出“一个”或“个”,意思却也是如此;孙大雨先生的译文不成句,前后语意未能贯通,不成一个完整的意思;曹、林两位先生虽然用“就是”和“就”表达出了the的特指和强调,但正如陈国华先生所指出,曹译和林译大同小异,虽然译出了the的意思,逻辑上却有毛病[6]30。由于原文的主语that 没有译出来,在他们的译文里主语只能是“生存还是不生存”,而同时“这个问题”的所指也正是“生存还是不生存”。这样,曹译和林译等于在说“生存还是不生存,就是生存还是不生存这个问题”;王佐良先生译为“这就是问题所在”,与曹、林相比,技高一筹。
我们知道,在汉语里面,当不带限定语的名词短语作为句子的主语出现时,其所指一般是恒定的,相当于英语中带定冠词的名词短语。因此,这里只需把原句中作表语的question移前作主语便可达到翻译目的,即把这后半句译为“问题就在这儿(里)”。这样,既克服了定冠词the定指意义翻译的不便,更重要的是,“问题就在这儿(里)”和“that is the question”一样,又能起到承上启下的贯通作用。裘克安、陈国华两位中国当代的莎剧翻译大家敏锐地看到了这一点。
综上,笔者认为这一整句独白可译为:生存,还是死亡,问题就在这儿(里)。
3 结束语
凡是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总会带有译者个人的理解和审美倾向,正所谓“译无定本”,特别是《哈姆莱特》这一倾倒世界无数读者和观众的不朽剧本中的这句精妙绝伦的独白,它可谓是经典之经典,更能引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理解、诠释。有一千个读者和观众,就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中外研究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笔者毕竟学识肤浅,谈不出什么高明的见解,更没有能力对以上莎剧大家评个高低,只是有感而发一点儿拙见,以期引起学界对这一颇具争议的着名独白更多的重视和争鸣,使我们对莎士比亚作品的理解和翻译越来越接近莎翁的本意。
[参考文献]
[1] Jenkins, Harold (ed.). Hamlet [M]. The Arden Shakespeare. London: Routledge, 1982: 484.
[2] 裘克安. 莎士比亚评介文集[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3] 蓝仁哲. 从语境与语篇谈哈姆莱特独白“To be, not to be…”的理解[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 (6).
[4] 孙家琇. 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M]. 外国文学研究集刊(第六辑).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43
[5] 梁实秋(译). 莎士比亚全集(32):哈姆雷特[M].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302
[6] 陈国华. 论莎剧重译(上)[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2).
篇10
【论文摘要】美国是一个由移民组成的新国家,没有长期的发展历史,却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美国式文化体系、特征鲜明,主要包括文化的包容性、幽默性、实用主义、个人英雄主义等。文章从动画电影的独特视角分析了隐藏于其背后的文化特征,运用了比较分析的方式.结合我国动画电影的发展现状 .进一步阐明了美国文化的核心.借以指导我们反思我国文化传统的优劣,更好地为我国的文化建设服务。
美国是个由移民和他们的后裔,加上本土印第安人建设并发展起来的新国家,没有长期的发展历史,同时又没有所谓单一的民族传统 ,但是具有资本主义世界各国当中最快的经济发展速度,是目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超级经济强国,拥有巨大的国内市场,它的经济实力又使它具有相当巨大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因此,形成了美国文化与欧洲其他国家发展所不同的特点,有着自己特有的美国式文化体系。美国文化具有多种特征,包括幽默性 、包容性 、实用性 、个人英雄主义等等。这些特征可以从火热的美国动画电影中窥见~斑。美国动画电影是世界电影当中的一个非常具有影响力、但是又非常独特的组成部分,正越来越强地影响着全球文化的发展。研究美国文化特性有利于指导我们更好地发展我国的文化建设。
一、 美国文化的包容性
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其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便是包容性、多元化、开放性。从欧洲 、非洲、亚洲、拉丁美洲来的大批移民,带着各自梦想来到美国这个梦幻般的国度,他们把本土的传统思想。宗教习俗、习惯等文化带到美国,成为美国多元化发展的基础。任何国家的文化在美国这里都能够找到影子,正是因为美国没有自己的传统文化,才能融合各国的文化,从而创造出了让世人瞩目的“新文化”。
同时美国文化随着时展,其文化的包容性 不断地被显示出来。一方面美国具有比较开明的思想和生活方式 ,另一方面有能够包容不同国家的文化与习俗。如在影视娱乐业方面,美国动画电影已垄断了世界动画影视业的大半天下,他们的题材来 自世界各国。如动画电影 《埃及王子 》是来 自埃及文化,《小美人鱼》取材于丹麦童话,《花木兰》 《功夫熊猫 》取材于中国等。这些影片无不大获成功。究其原因,其高明之处就在于他们对这些国家以及文化内涵的处理上。美国是一个生机勃勃、富有创新精神的国家。以《功夫熊猫 》为例,影片中处处展现着中国元素,“中国乐曲”“中国功夫”“国宝熊猫”,中国特色的食物如饺子、包子、馒头和阿宝家传的“秘制汤面”等无一不体现着华夏风味,能将中国元素及中国文化这样潜移默化地具体地应用于影片中,把这样传统的中国文化和中国武术直观、幽默地展示给世界,捷足先登,做到了中国的艺术家们想做而未能做到的事情。这种包容、开放的精神实在是令人佩服。但另一面又显现出美国文化的侵略性的一面 ,美国正是通过对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资源进行“美国化”,贴上美国的标签之后,再重新推广到世界各地,并为其刨造出巨额利润。不过,我们更应该反思的是中国电影文化业的现状,过于狭窄,缺乏敏锐的洞察力、创造力、想象力,在本质上缺乏对本国文化的深层次理解。从迪斯尼拍摄《花木兰》到派拉蒙拍摄《功夫熊猫》,10年过去了,我们不能只是“愤怒”地抵制,捶胸顿足,我们更期待中国电影艺术的崛起。
二、美国文化的幽默性
幽默、自由特色是美国文化的另一重要特征,这是 由美国人的活泼、天真 、好动 、非权威化的性格所决定的。 比如动画片 《猫和老鼠》就酣畅淋漓地表现了美国文化的幽默感 。在人们心目中过街喊打的老鼠,是一个恶心反胃的动物,在影片中却几乎成为人们同情怜悯的对象,没有一点令人讨厌的感觉 ,只有无尽的幽默。影片中可爱的小老鼠在老猫的残暴下游刃有余地被变成各种形状; Jerry把T0m提着脚摔来摔去的场景描写;Tom把Jerry舞台的一块锯掉,掉到底下的竟然是周围的舞台时等,深深被这种美国式的夸张幽默所折服;美国式的幽默在《汽车总动员》这部片子里也表现得淋漓尽致:比如Guido和Luigi在赛道上仅仅用一瞬间就帮马奎恩换好了四个轮胎,让先前还嘲笑他们的小鸡团队的人吃惊地把自己的挡泥板都掉下来了。该片在细节方面有很多幽默性的表现,非常独到,耐人寻味。
除了动画电影,美国广告设计 的幽默也是世界闻名的 ,他们天性乐观 ,这种性格 自然从各种设计上表现出来,成为他们设计的一个特征 。美国人常常说 :如果都可以达到功能 目的,为什么要那么严肃?这种民族心态 ,是他们设计风格形成的一个重要基础。而我国动画电影则相对严肃的多,无论早期 《骄傲的将军》《小蝌蚪找妈妈》《三个和尚》,还是后来的《宝莲灯》,无不体现强烈的“寓教于乐”的精神,处处透着中国文化的严肃感,说教色彩太浓,可看性不强 ,很少有令人过 目难忘的人物 ,最终人们脑海里记住的也只有原来的神话及故事,而非各种鲜活的人物形象。而美国动画电影中的猫和老鼠、史努比及 《小鸡快跑》中的小鸡等等众多的幽默形象,经久不衰地赢得了世界各国观众,受到不同年龄层次读者的喜爱,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并成为美国通俗文化的一部分,创造动画史上少有的奇迹。
三、美国文化的实用主义
实用主义一词最早是从希腊文可而来的,含有行动的意思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产生深受欧洲大陆文化影响,黑格尔、笛卡儿等思想对美国实用主义哲学有深刻影响,实用主义存美国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中,它的表现和作用是不同的作为民族精神,在第一时期主要体现为敢于冒险和开拓,重行动、重实效。第二时期主要体现讲求效益.注重实用。第三时期主要体现为对各种矛盾和利益冲突寻求妥协协调及解决、法,实用主义在美国仍然存在并发展。今天,在 美国人眼里仍然是有用就是真理,成功豪虻是真理实用主义极大地影响了美国人的思想和行动,它造就了美气质,时影响了整个世界。
此他们的动画业也反映了本民族的这一性格特点:只要能多赚钱,无论何种题材的动画片他们都做一各种动画角色的颠覆他们部勇于尝试并乐在其中。而中国人则讲究责任和良心,此不会随意篡改老祖宗留下的精神食粮?所以中围传统动画片总也不能跳开条条框框的束缚。在保守思想以及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下,中闰动画人不可能去颠覆神圣的原著中的角色和题材。而美国则不然,如动画片《梁山伯与祝英台》人物的服装造型儿乎包揽了各个朝代的特点.色彩样式典雅和绚丽,但依照故事发生的区域背景和人文色彩来分析.角色的服饰没汁缺乏我国吴越文化的鲜明特色,片中渚多角色设计缺乏原刨性,止观众感觉梁山伯与祝英台等角色不是中阚的,而是美国人在好莱坞和迪斯尼里炮制出来的、他们脑袋里的形象。从文化的角度看.作品显得有些粗糙、肤浅,用美国的实用主义和商业主义的影视观来诠释东方传统爱情故事,除“莫名其妙地娱乐”外别无其他,但这正是美国实用主义文化的体现 ,讲求效益,注重实用一美国实用主义的另一表现就是文化的产业化.文化产业已成为美国最富于活力的产业之~一文化产业兴盛的背后 ,是美国动画产业的生机勃勃 .
典型特征是从文化产品到文化产业的市场营销.将文化直接转化为现实的票房收入以及主题商品:玩具 、音乐唱片 、主题乐园等一系列文化产业链。如沃尔特 ·迪斯尼在一群志 道合伙伴的参与下,成立了一家专业的动画制作公司,从 “创意内容”出发,逐步扩大到 “产业基地”.用现代工业化流水线生产的方式 ,大批量地制作动画片并把它们销往世界各地; 时.又为米老鼠、唐老鸭等卡通形象中清了专利 .在法律的保护下进行特许经营开发。到一g2o世纪4f1年代后期.迪斯尼公司又与丹麦的艾 蒙公司合作.于1948年9出版了 《米老鼠》杂志,后又建立迪斯尼乐同等 ,从纯粹的文化产品到利润惊人的文化产业,实现了美国入的实用主义的梦想 、而我国的动画人由于受中围传统文化影响至深,停留在对动画艺术用情专一的阶段 。 对动画事业片面的执著追求.不利于在新世纪建立文化的中国、文化产业的中国和文化发达的中国的文化产业的 目标 .这值得我们从业人员反思。
四、美国文化的个人英雄主义
在美国动画轻松愉快的内容背后都隐藏着美国民族的英雄主义及个人主义,并且在他们看来,这种英雄不仅仅是美国本土的英雄,更是全世界全人类的英雄,他担负着保卫全人类拯救全人类的思想观念。这与美国今日在全球所自封的 “国际警察”形象是不谋而合的。
其实 ,个人主义思想并非是今天的新面孔,它最早萌芽于l4世纪意大利文化复兴运动 .后来经过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 论证与传播,在美国结出果实。加利福尼亚大学社 会学家罗伯特认为 “个人主义是美国文化的真正核心。”个人主义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一方面美国在思想 上继承了欧洲移民带来的思想,特别是希腊的重商主义文化及希腊的政治管理体制 .希腊当时建立的文明对美国社会有积极影响 ;另一方面个人主义产生有着较早的历史背景 .并付诸于实践且在实践中完善与发展。美国人早期的移民其团体是由私人或公司组织临时凑合而成 .这里没有血缘纽带.也没有政府干预.除了上帝 “天国”的抽象观念和到新边疆发财外 ,没有共同别的理想 毋庸置疑,每 个人都要做自己的英雄,为了集体利益放弃或牺牲个人利 益 .对于那些开拓新大陆的移民来i兑是不可言喻的。于是 出现了崇尚个人主义现场,同时也衍生出了个人英雄主 义。《花木兰》就是一典型角色,在片中中国 “花木兰”的忠孝理念被西方 “个人英雄主义”的完美表演彻底替代。在全球循环放映,不仅为人家赚到了3亿美元,而且让 “个人英雄主义”流行全球、渐成时尚。再如动画片《汽车总动员》中的个人英雄主义,即每个人要表现自己且尽自己所能展现自己另外,《沙漠骑兵》等也是迪斯尼奉献的典型的美国个人英雄主义大片,其中不难发现美国文化的个人英雄主义观。
五 、结语
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国家.她虽没有悠久的历史,但 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并且随着时展美国文化越 来越显示出其生命力,研究美国文化特性对于我国建没与繁荣我国文化具有一定的借鉴性。比尔·盖茨有句名言:“在凶特网时代,准买下了文化 ,准就控制了时代。”诸如 “花木兰”式的中国传奇故事被跨国公司西方化和全球 化的过程 ,也是美国文化为实现 自身利益而改造其他文 化 、蚕食其他文化、主导世界文化,并据为己有、创造巨额利润的过程。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美国式电影文化的发展已为我们指明了一条发展的道路:我们期待贴有 中国标签的中国文化早 日走下文化圣坛 ,走入民众 日常生 活、走向世界每个角落。
[参考文献]
[1]李怀亮,刘悦笛当代美国文化产业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2OO5.
[2]梁捷,赵达.王逸吟.“《功夫熊猫}热”引发的文化思考光明 日报,2008-07-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