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域网技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1 23:54: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局域网技术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第三代移动通信;TD-SCDMA,关键技术;HSPA;WI-MAX;MPLS;技术融合
一、TD-SCDMA简要介绍
TD-SCDMA是中国提出的时分双工模式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TD-SCDMA采用智能天线、同步CDMA技术、多用户联合检测技术、动态信道分配技术、软件无线电、接力切换等一系列高新技术,具有高频谱利用率、低成本、上下行不对称信道可适用于不对称业务等特点。
中国移动2007年在全国选取8个城市建立TD的试验网,2008年奥运期间得到试用,在此之前和奥运期间都存在一个明显的问题:高掉话率。GSM网络由建立到成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TD一个刚刚应用的技术也一定需要一段过渡时间来慢慢成熟。2009年中移动全面在二级城市展开TD建设,并着手LTE即第四代网络演进做出预测及初步部署。
二、3G发展预测
随着无线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发展,新的技术和应用不断涌现。尤其在移动通信领域,除3G技术外,比较引人注目的还有几种技术WLAN、WiMax,以及Bluetooth。在此背景下,已经有人提出以下几个问题:3G会受到2.5G与WLAN的联合夹击?WiMax会是3G的掘墓者?而Bluetooth在这种关系中又处于何种地位?这几种技术彼此之间有什么关系?
实际上3G、Bluetooth、WLAN、WiMax这几种技术在本质上存在互补性,尽管它们之间在边缘上是竞争的,从图2.2-1无线接入全球标准中可以看出这几种技术各自的定位。Bluetooth主要定位于最后10m的接入,即个人区域(PAN,PersonalAreaNetwork);WLAN主要定位于最后100m的接入,即局域网(LAN,LocalAreaNetwork);WiMax遵循802.16标准,主要是定位于城域网(MAN,MetropolitanAreaNetwork)建设的标准;而3G是定位于广域网(WAN,WideAreaNetwork)建设的标准。
其他几种技术在本文不加详述,这里主要来谈谈WiMax技术与3G的关系。经过对两者仔细地分析,我们会发现普遍流传的一种预言,即WiMax将成为3G的杀手,是一个错误的定论。3G网络的核心功能是提供移动电话服务,也可以用来传输数据;WiMax的标准是高速率的数据传输,语音质量并不是其关键要求。因此这两种技术各自的任务和目标都不相同。WiMax的着眼点是实现宽带无线化,而3G则更多地倾向于实现无线宽带化。两者从根本上说完全可以技术互补,并不存在谁是谁的杀手。
实际上,如果运营商选择WiMax,更多的用于接入层上,可以更加迅速的占领移动高速无线接入市场。WiMax最初的市场定位也是最后一公里的接入,这样就省去很多基础网络的建设和运营维护,从而与3G运营商实现技术资源互补达到双赢。一再强调事实上竞争力不在一个层面上的WiMax和3G技术是互相竞争对立,这样是盲目而不客观的。
作为分别着眼于MAN与WAN两个层面分明的领域内的技术,WiMax与3G并非冤家对头,而是总体网络框架中优势互补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国内的通信产业演进方向的预测
目前国内重组后的三大运营商都着手于网络向3G演进的工作。中移动于2008年启动28个城市的TD试验网,另外把原电信的两个城市的TD试验网也接手。2009年中移动在全网一二线主要城市全面展开TD网络建设。电信更是在2008年9月份开始在很多城市开展无线局域网的应用和试商用。网通也于2008年开始着手占用3G资源频率的小灵通全面退网工作。
为了彻底解决运营商基础设施重复建设问题,广东移动内部人士称,国家正考虑组建一家“国”字头企业,运营全国网络,而移动、联通、电信则向该公司租赁网络。以后所有的运营商都得租国资委下面一个骨干网络公司的网络资源,包括基站光纤等。暂不说消息的可靠性,但租凭网络在国外非常盛行,而此时针对重复性建设的问题提出这个建议看见也并非空穴来风。此前,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国资委《关于推进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的紧急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电信运营商实行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工信部更制定了严厉的共享共建考核制度,还将成立专门领导小组,要求运营商“不折不扣地坚决执行”。采取网络一家接管,运营商租赁,一方面可以彻底杜绝电信设施重复建设。同时,由于WTO条款原因,外资纷纷入股电信商,原目前联通第二大股东即是外资,采取上述制度有利于国家安全,因为骨干网络被外资介入显然不是件好事情。其实,网络租凭在中国电信行业已经有了先例,比如,铁通网络出口原则上由总部统一租用电信的,但是个别省也有私下租的。此前电信也租赁了原联通的C网运营。
纵观国内通信产业全局从运营商到用户都在期待3G网络的早日铺设调测完毕,国家也在先期通信网络建设和运营方面汲取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一切都为了3G顺利实现打下了良好的铺垫和坚实地支撑,相信以个人通信为目标的3G离我们已经越来越近。
(三)移动通信咨询设计行业的简单展望和预测
随着技术变革的加大,技术复杂度的加深,对从事设计咨询行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会越来越高,专业化和综合化人才两极发展需求逐渐增强,传统的核心网专业、数据专业、传输设备专业、传输线路专业、基站设备专业、基站电源专业等划分将打破模糊界限,各专业融合逐渐体现。各专业配合的重要性日益加强,重复型、劳动密集型转向集团协同作业和技术型作业转换,与此同时将会衍生新的更加细化的专业划分。具体的运行模式目前正处于酝酿期,一旦形成适用的高效的运转模式,将会在行业内迅速复制。现有的管理模式将逐渐演变,而项目负责人的作用和权限将会在设计人员素质达到一定标准和具备相应资质后得到极大的提升。
对此,我们从事设计咨询的人员要看清大势所趋,抓紧时间选取自己的发展方向,有意识培养自己的专业方向能力和项目总体管理能力,为即将到来的机遇做好充分准备。
机会是留给做准备的人,这句话既做为本小节的结,也用以作为本文的尾。
最后祝愿我们的行业蓬勃发展的同时,通信人特别是从事咨询设计的通信人水平节节攀升,抓住历史的机遇展现自我的风采。祝愿我国的通信产业蒸蒸日上,继续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做出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世鹤.TD-SCDMA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标准.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2]广东杰赛通信规划设计院.TD-SCDMA规划设计手册.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篇2
网络编码在网络数据通信中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其理论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都是不言而喻的。世界上一些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都展开了对网络编码的研究,并且在多个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果。
1.1网络协议结构当前网络编码研究中涉及到的主要部分还是在网络层方面,特别是如何有效地将路由协议与网络编码有机结合,是基于网络编码的网络结构研究的重要方面。有一部分研究已经深入到网络编码如何有效结合协议结构中其他协议层,例如网络编码与MAC层协议或者与传送层TCP协议等等的结合问题。因为网络编码的特性与传统网络数据通信的方式有很大的区别,所以为了不更改已普遍应用的传统网络协议,将网络编码与其融合将会遇到各种各样新的问题,例如,它们之间的兼容性、网络编码对网络协议结构是否会产生不利的影响。这些问题都是后来研究者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也为研究基于网络编码的网络协议结构提供了框架性借鉴,使得网络编码能够与传统的网络协议有机融合,提高网络通信性能。
1.2数据传送模型网络编码具有的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将数据智能化处理,这主要是通过对编码策略的设计来实现,而码构造算法是编码策略设计的基础。码构造算法主要是针对网络中间结点的编码方式,它需要保证目的结点能够有效识别出传递的编码信息并进行正确解码。所以码构造算法包含了编码和解码两个内容,并且要求其算法复杂程度低,易于实施应用。码构造算法主要有三种:代数型、线性型、随机型。线性网络编码能将中间结点接受的各路信息进行线性组合,这种编码运算较简单,所以得到了普遍应用。
1.3路由协议基于网络编码的路由协议的优化设计能够有效提高网络数据的传递效率和性能,它是能够将网络编码应用到实际中的重要基础,而且将路由协议与网络编码进行更高层次的融合是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可以为以后开发新的网络提供借鉴和指导。基于网络编码的路由协议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独立路由协议和编码感知的路由协议,它们主要的不同点是路由协议产生的过程中能否主动编码,也就是说路由协议是否能够提高编码的利用效率。
1.4数据传输性能保障机制实际应用中,网络环境复杂多变,数据传输的突然性和网络拓扑结构不稳定都可能导致数据传输出现不稳定的状况,例如造成数据丢失或者传输延迟等。所以基于网络编码的数据传输技术的开发应该结合实际的网络环境,研究出能确保数据正确传输的保障机制和编码策略,尤其需要尽可能减少数据传输的延迟时间和保证数据可靠传输。所以,基于网络编码的数据通信中,利用QoS保证机制是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当前已研究出来几个解决方案,比如建立数据延迟时间的模型,从模型中找出延迟的解决方案;利用多速率编码器来分析各路中传输速率不同的数据,从而减小数据在编码器中的传输时间。
2结语
篇3
【 关键词 】 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发展趋势
1 引言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兴起与发展给社会生活与生产带来了质的飞越。当前,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十分广阔,其具体应用主要局域网技术、国际互联网技术以及无线网络技术等。
2 计算机网络技术
2.1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内涵及优势
作为电子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结合的产物,计算机网络技术能够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一般来说,利用光纤、光缆或者双绞线、通信卫星等就可以将分散各处的独立计算机按照网络协议连接组成网络。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它因为结合了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不仅能够以高效、便捷的方式进行运算,还能够实现数据资源的存储、传输与共享。
2.2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分类
根据划分类型的不同,计算机网络可以分为诸多种类。比如以拓扑结构分类的话,可以细分为环形、星形、树形、复合型、总线型等网络结构;按照连接范围又可分为局域网(LAN)、城域网(MAN)广域网和无线网络(WAN)。当然,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迅速,新兴技术还包括搜索引擎、云计算等类型。这些技术特色与优点不同,在各领域有着不同的应用,不仅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与工作,还进一步推动了科技与社会的发展。
2.3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主要功能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主要功能可以具体分为几个方面。第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共享功能,也就是能够实现资源的共享。一些重要的数据、参数等资源,可以被计算机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相互连接,实现数据的复制、传输。第二,计算机网络技术具有协同功能,可以相互协作完成工作。比如网络内部某一台计算机功能受限,无法完成该项工作,就可以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将其分配到其他计算机上,从而保障计算机的工作效率。第三,计算机网络技术具备通信功能,也就是数据通信。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实现人与人、计算机与计算机、人机之间的相互通信。
3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具体应用
3.1 局域网(LAN)技术的应用
局域网技术具有其他计算机网络技术所没有的特点,即低成本、高效益,虽然覆盖范围小,但是也因此而更加方便、快捷,其传输速度快,更加安全可靠。局域网技术在的应用主要分为三类产品。第一,城域网(MAN)。城域网传播速度非常快,目前在城市中的应用多为宽带局域网。因为用户端设备价格低廉,操作简单,因而普及率较高。并且随着城域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其传输速率、质量与安全性得到了有效的保证。城域网涉及的技术包括光纤值接入与多业务传送平台等。第二,以太网(Ethernet)。在局域网的发展中,以太网地位尊崇,是发展的主流。以太网主要包括三种结构――10BAST-T、10BASE2、10BASE5。这三种结构各有特点,10BAST-T在上世纪90年代应用较广。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如今已出现了传输速率高达100Mps的以太网组网结构。第三,令牌环网(Token-Ring)。该技术有几个优势:优先访问控制权、令牌传输媒体访问以及可以极大的满足用户对网络系统的要求。
3.2 大数据及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应用
大数据技术在交通、商业、农业、医疗和科研领域应用较广。而云计算主要依托于Internet服务,从而将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效率。目前来说该两项技术都得到了较多的关注,尤其是云计算技术的受关注程度更高。一些科研人员甚至将其运用到医疗领域,以便其能为人们提供广泛的医疗信息。在教育领域,云计算为教科研工作提供了广阔的平台。电子领域中,云计算提供了高效的运营技术。除此以外,搜索引擎、云技术等计算机网络技术能够对有用资源作自动处理,展现了不同技术相互融合所带来的好处。
3.3 无线网络技术的应用
无线网络技术受到人们的喜爱,尤其是在个人通信领域、家用无线网络等。无线网络技术细分的话又可分为红外技术与射频无线网络技术。前者抗干扰性强,传输速度快且成本低,但是使用范围较窄,因为它无法穿透过厚的水泥板或者墙壁。
4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4.1 IP协议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人们对计算机网络技术需求的激增,IP协议已经不再满足人们的需求。尤其是IPv4的缺陷也暴露出来,其安全性与实时性受到人们的质疑。在这样的背景下IPv6协议产生了。相较于IPv4协议,IPv6有着更加明显的优势,不仅其安全性得到了显著的改善,能够应对IP欺骗、连接截获以及信息报探测等网络攻击行为,还具备一定的自动化特点,可以实现自动配置。将会逐步取代IPv4,成为新一代主流IP协议。
4.2 三网合一技术的全面推进
所谓三网合一技术,指的就是计算机网络、电信网以及有线电视网的相互结合。三网合一的优势就是建设成本降低,并且降低了使用的难度,与社会发展节奏更加契合。总的来说,三网合一技术将带动众多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比如远程教育、在线咨询、电子商务以及视频会议等。
5 结束语
可以说,现代社会根本离不开计算机网络技术。目前的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主要集中在LAN技术、Internet技术以及大数据及云计算技术上。相信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人们对通信技术的进一步探索,未来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将得到充足的发展,其前景十分广阔。
参考文献
[1] .新时期计算机网络通信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J].中国新通信,2015(03).
[2] 岳政燃.浅谈现有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和发展[J].电子制作,2015(02).
[3] 张冲.浅谈计算机网络技术在项目信息管理中的运用与发展[J].电子制作,2015(01).
[4] 左明慧.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的应用与发展研究[J].企业导报,2015(11).
[5] 刘艳,葛丽萍.浅析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我国邮政企业中的应用与发展[J].信息通信,2015(01).
篇4
论文关键词:无线局域网;校园网;IEEE802.11;AP;子网设计
随着网络应用日益丰富,传统局域网络已经不能满足师生对移动网络的要求,无线局域网作为有线网络的补充手段,被更多的师生所认同和接受。众多师生开始在无线局域网中开展各种应用业务,教学、科研、管理、生活正在悄悄地改变。虽然如今无线局域网还不能完全脱离有线网络,但近年来,随着无线局域网技术业趋向成熟,无线局域网与有线网络的无缝连接,无线局域网正在以它的较高传输能力和很好的灵活性在高校各项应用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1 无线局域网基础知识与架构
1.1 无线局域网
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WLAN)是指以无线信道作为传输媒介的计算机局域网络,是计算机网络与无线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以无线多址信道作为传输媒介,提供传统有线局域网的功能,能够使用户真正实现随时、随地、随意的宽带网络接入。
1.2 无线局域网的技术标准
无线局域网是利用射频技术实现无线通信的局域网络。该技术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WLAN主要是作为传统布线LAN的延展和替代,它能支持较高数据速率(1~300Mbit/s)、采用微蜂窝、微微蜂窝结构的,自主管理的计算机局部网络。还可以采用无线电或红外线作为传输媒质,采用扩展频谱技术,移动的终端可通过无线接人点来实现对Internet的访问。无线局域网有以下常用标准:
1)IEEE802.11b
802.11b(通常又称Wireless Fidelity,WI-FI),是现在最普及的无线标准之一。设备工作在2.4GHz的范围内,带宽可以达到11Mbps。
2)IEEE802.11a
802.11a标准是一个获得正式批准的无线以太网标准。它工作在5GHz频段上,使用正交频分复用技术,将5GHz分为多个重叠的频率,在每个子信道上进行窄带调制和传输,以减少信道之间的相互干扰,使带宽可以达到54Mbps。
3)IEEE802.11g
802.11g是一种混合标准,能向下兼容传统的802.11b标准。IEEE802.11g的54Mbps高数据吞吐量比802.11b快出5倍,将改善已有的应用性能,使高带宽数据应用成为可能。802.11品可以在同一个网络中与802.11b产品结合使用。
4)IEEE802.11n
IEEE802.11n将WLAN的传输速率从802.11a和802.11g的54Mbps增加至108Mbps以上,最高速率可达320Mbps。与以往的802.11标准不同,802.11n协议为双频工作模式(包含2.4GHz和5GHz两个工作频段)。这样11n保障了以往的802.11a、b、g标准兼容。另外,天线技术及传输技术使无线局域网的传输距离大大增加,可以达到几公里(并且能够保障100Mbps的传输速度)。
2 校园无线网络应用与优势
无线局域网以其灵活布设、高带宽和无线接人的优势,可以突破有线网络节点限制、实现多人同时上网的问题,大大地增加了校园网络信息点,方便在校师生获取信息,进一步提升学校的信息化水平。
2.1 无线局域网的优点
1) 安装维护方便无线局域网的安装简单,无需破墙、掘地、穿线架管,这样避免对建筑物及周边环境影响,减少网络布线工作量,一般只要安装一个或多个接入点AP设备,就可建成覆盖整个建筑或地区的局域网络。一旦发生事故,不必寻找损坏路线,只要检查信号发送端与接收端的信号是否正常即可。
2) 易于扩展
无线局域网技术有对等模式、中心模式、中继组网模式等多种配置方式,能够根据需要灵活选择。
3) 经济节约
由于有线网络缺少灵活性,这就要求网络规划者尽可能地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这就往往导致预设大量利用律较低的信息点。而一旦网络的发展超出了设计规划,又要花费较多费用进行网络改造。而无线局域网可以避免或减少以上情况的发生。
4) 使用灵活在有线网络中,网络设备的安放位置受网络信息点位置的限制。而一旦无线局域网建成后,在无线网的信号覆盖区域内任何一个位置都可以接入网络。
5) 传输速率高
无线局域网技术能够提供高速数据带宽,其中IEEE802.11g能提供的数据传输速率现在已经能够达到54Mbit/s。可以满足用户上网的实际需要。
2.2 无线校园网的网络应用
1)电子网络课堂教学。可以通过无线网络进行教学,拓展了知识空间。
2)移动教学。上课不用再聚集于教室,打破了空间的限制,拓展了地域空间。
3)随时互动辅导。师生不必在课堂上直接对话,拓展了教学空间。
4)科研与教学。校园师生可以随时、随地地从网上获取学术信息,获取无限的网络资源。
5)无线多媒体业务。无线活动教室;虚拟现实的学习环境;无线视频监控;校园语音电话及网上视频点播。
3 校园无线网络的规划与设计
3.1 网络需求分析
本文所讨论的无线校园网的规划是以江阴职业技术学院为对象,本学院地处江阴市南郊,占地500亩。校园内共有大小建筑27幢,师生员工9000余人,地理环境简单,考虑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需求:
1)建设一个满足教学和工作需要的安全可靠的无线校园网络;
2)无线与有线的统一:高校网络一般已经建设了有线网络,无线网络建设必须在原有的有线网络上进行,并实现网络互联、认证计费、安全防御等方面与有线网络进行良好的兼容和互补。这就要求校园有线网络的架构不需要任何改变,只需用原有的网管、认证、计费系统就可以对无线网络进行管理和统一认证。
3)所有教学楼及实训实验大楼:各层走廊和教室均要求信号覆盖;所有学生宿舍楼:鉴于各宿舍都有有线接通,尽量覆盖各宿舍(不做要求);篮球场及足球场:信号要求完全覆盖;室内体育馆:信号要求完全覆盖;各建筑周围的草坪和场所:信号要求完全覆盖;行政楼:要求信号完全覆盖;学生食堂:要求信号完全覆盖;教师宿舍楼:要求信号完全覆盖;要求能提供1000并发用户能力;
4)各信号输出点信号强度10-15dbm;将按照2.4G工作频段2.412~2.462GHz(FCC)分为channel1、channel6、channel11三个完全不干扰频段设计;要求室内容许最大覆盖距离为35—100米,室外容许最大距离100—400米。
5)校园无线网络在支持数据转发的同时支持数据、语音等多种业务,网络应该具有其它智能业务扩展的能力,满足学院的多功能发展需求;
6)现在建设高校无线网络,除了要考虑对现有IPv4网络终端的无线接入,还要支持高性能的IPv6的用户接入,以适应网络发展趋势,并保护网络投资。
3.2 无线校园网的设计
3.2.1 校园无线网络拓扑结构设计
对于局部无线网络,主要采用的是以AP或者无线交换机等为中心结点的星型结构,其目的是为了满足多用户的需求。而如果建设全局无线校园网,可将网络划分为核心层、分布层、接入层进行设计,在整体上一般采用以树型和星型混合的拓扑结构。
3.2.2 校园无线网络物理结构设计
本校已经建成了“千兆主干,百兆交换到桌面”,信息点覆盖教学、办公、图书和实验等大楼主要部分的校园网,在目前的校园网环境下,借助于轻型AP模式架构,可以在现有校园有线网络的基础上建立逻辑独立的无线网络。
通常模式下所有无线数据及控制流量均交由无线控制器来处理,所以我们采用现有校园网的交换机/路由器组成集中控制管理的“覆盖式”(Overlay)无线网络设计,如图1所示。
修改现有校园网交换机的VLAN参数设置、路由设置,使得AP尽量不与一般有线网络设备混合在同一个VLAN中,避免有线设备的异常流量阻断AP和无线控制器之间的通讯;将连接在同一交换机端口下的所有AP放置在一个受保护的VLAN中,设计时统一分配给这些AP静态IP地址,以便于管理;采用核心交换机搭配无线控制模块的方式,进一步减小AP和无线控制器的AP-Manager之间端到端环回延迟,保证AP能够顺利连接在现有的校园网接入交换机上。
3.2.3 无线校园网的构建方法
校园无线网络构建的两种方法。第一,阀值法。通过调整AP的阀值设置,控制AP接入覆盖范围,从而在相同覆盖面积条件下,通过增加AP数量,提高系统容量。第二种,频率复用。学校人群主要由管理人员、教师、科研人员和大量学生构成,以上人群工作和学习生活分布在以下区域:图书馆、教学楼、办公楼、实验研究楼、学生宿舍、运动场以及各类休闲场地(草坪广场等)。
因此,在同一覆盖范围内的多个AP利用802.11g规定的13个可用信道中相互干扰最小信道1、6、11三个信道进行设计,客户端无线网卡根据各AP信号强度,选择不同信道工作,从而提高系统容量。
3.2.4 室内网络组建
室内的范围主要包括所有的教室、实验室、办公室等,在这些场合中主要需要解决两大问题,即AP的覆盖范围和AP的容量问题。由于AP是通过微波来进行数据传输的,室内要考虑的首要问题就是信号覆盖的问题。由于办公室、教室、实验室被各种墙面分割,这对信号的衰减影响很大,因此在室内构建无线局域网时必须对建筑物的信号强度进行详细测试。在合理地分析各个AP的容量与覆盖面后,还需考虑信号衰减因素,适当地增加AP个数来减少数据盲区。室内组建简图见图2。
两个AP的放置要保证AP覆盖区域无间隙并且AP重叠区域最小。相邻AP工作在不同频道,以1、6、11三个频道实现全方位的覆盖。根据经验值,当相邻AP设定相同频点时,要求间隔25米以上;当相邻AP设定相邻频点时,要求AP间隔16米以上;当AP设定相隔频点时,要求间隔12米以上。
对于房间多、用户数量不多但分布较分散的楼宇,如教学楼等,用户主要为学生、教师,因此应用肯定会比较频繁,由于楼长、墙体结构厚、房间多等特点,所以在该环境下覆盖AP安装在楼道内,通过内置天线覆盖楼道两侧房间,微波通过房间的门窗传输到室内,实现了比较细腻的覆盖环境,AP通过有线接入到楼层交换机。
3.2.5 室外无线网络组建
室外设备的AP使用数量基本也遵循室内的条件,但室外AP的放置和设计又有它自己的特点。由于室外环境的特殊性和不确定性,我们放置的设备必须是在密封盒内的,天线布置应该增加避雷器防止雷击,不提供本地供电的场所选用远程供电设备。我们通过室外无线接入点外接增益天线的方式覆盖室外区域,体现覆盖范围最大化的覆盖原则来保证无线用户需求。
从整体上对学院室外部分进行规划,通过室外建设WLAN射频基站对室外和室内用户进行无线覆盖。室外射频基站由室外型AP、外接天线(全向、扇区)以及配套避雷设备组成。根据复杂的室外建筑结构,外接天线的选择更加尤为重要。选择天线型号时应根据现场环境考虑增益、水平波束宽度、垂直波束宽度、极化方式、视觉效果(尺寸、外形、重量)等因素。
学校体育场、足球场、教学楼宇间公共区域等,一般是学校需要实现无线覆盖的室外公共区域。根据需覆盖的室外区域的实际情况,可以设计建立多个无线覆盖基站,采用重叠交叉无线覆盖的方式,完成区域的无缝无线覆盖。选用室外型无线路由器,在空旷地方,信号传输距可以达到300M~600M左右,视空间大小可以使用多个,或者使用室外无线AP,配合室外大夹角定向天线,成功实现系统设计目标。简单设计如图3所示。
4 无线校园网的网络安全设计
当一个无线局域网组建成功后,用户最关心的是无线局域网的安全问题。为了保证网络安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用户接入认证控制:原有线校园网络已经部署了用户认证系统,建成后的无线网络必须完全融合进该认证系统中。
2)基于用户的访问策略:不同的用户可能有不同的上网行为,包括HTTP、FTP、语音等,针对不同的应用,应加以配置不同的行为控制权限,保障不同用户的网络互访的安全性。
3)受保护的无线数据传输:无线网络安全事件往往会发生在数据传输阶段。因此,建成的无线网络必须能够满足合法的无线用户与无线接入点数据传输的安全性,以及无线接入点与上行网络之间数据传输的安全性。
篇5
【论文摘要】计算机网络课程是一门不断高速发展的交叉性应用型课程,该课程的教学难度较大,现实的教学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它是高职计算机相关专业必修的重点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课程,为了使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将从计算机网络课程的主要特点、教学现状入手,讨论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一、课程的主要特点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发展和通信技术紧密结合并不断发展的一门学科。它的理论发展和应用水平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高新技术的发展水平,是其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和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进程中,计算机网络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课程系统地介绍了数据通信、局域网、网络互连与广域网、internet、intranet/extranet、网络管理、网络安全、网络数据管理、网络操作系统以及网络设计与案例分析等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理论,特别是数据通信和局域网的基本原理。因为数据通信是计算机网络的基础,而局域网是广域网的基本单元,广域网一般均由局域网互连而成。因此对数字化、数字传输、模拟传输、通信媒体、多路复用、数据交换以及局域网介质访问控制方式、体系结构、组网技术、高速局域网等的基本原理和技术要有清晰的了解和掌握。此外,对网络管理(如网络安全管理、网络数据管理、网络操作系统)和应用(如在企业中的应用、政府部门的应用、金融机构的应用以及internet的应用等)掌握的同时,还应具有计算机网络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初步能力。
二、课程教学现状
作为一门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必修课,目前课程的教学存在三个比较大的问题:首先,教学内容方面,网络相关学科发展迅速,内容更新快,课程内容难以跟上计算机网络科学的发展变化。其次,在教学方式上,网络课程有相当部分的内容属于基础理论知识,难度大,相对枯燥,在课堂教学方面需要适当调整,改变学生积极性调动不充分,课堂互动性不足等问题。然后,教学目标方面,高职网络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集中在如何完成课程的教学,传授其中的知识点,但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没有适当的关注。与此相对的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毕业走向工作岗位,能否有效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对于用人单位用人的一项硬件指标。这些能力培养的忽略。对于今后学生的工作和发展非常不利。
三、教改措施
1.调整教学内容,增强基本概念和知识的学习。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内容包括通信技术、网络理论和网络应用技术,无论从软硬件、通信哪那一个方面讲。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因此,要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教学,内容的安排非常重要。我们根据目前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状况,对教学的课程结构进行优化,精选教学内容,保留基本的通信理论,略讲部分网络原理,删去一些过时的网络技术,把重点放在让学生掌握目前流行的网络技术和理解未来的发展方向上。
2.提高教学质量,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课堂讲授:上课老师最好能参与本单位的校园网络建设,或者参与社会上的网络工程,积累工程经验,丰富上课内容。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力求对内容高度熟练,能够深入浅出的讲授,并引导学生逐步理解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使学生能掌握基本的理论、概念、技术、方法。
作业练习:有选择性地布置一些思考题、练习题、市场调研、专业技能训练等,使学生通过认真阅读教材和参考书,以掌握课程的基本内容以及重点和难点。教师可以将科研中企业网络系统建设的需求或已有的网络系统情况告诉学生,让学生分析企业已有计算机网络系统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或为企业设计满足实际需求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最后由指导老师对学生提出的企业计算机网络方案进行讲评,指出其设计方案的优缺点,并提出改进意见。
网络辅助教学:利用及时通信技术,如飞信、qq等手段,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在网络提交作业,教师通过网络将批阅后的作业返回给学生。这样不仅使学生对本课程的内容更进一步的了解,主要是加深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知识应用的兴趣爱好。
课外阅读辅导:将相关的著名计算机网络学习网站,论坛、视频下载资源等和优秀的网络课程书籍,及时推荐给学生,以进一步扩展学生的获得知识面。
案例讨论:在教案中准备不同的现实经典网络教学案例,组织学生讨论或课外独立思考,编写方案等,充实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了解实际,增进了学习氛围。
学院网络系统参观: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带领学生参观学院网络中心,向学生介绍该网络设计的思路、组网技术、主要硬件及软件等内容,现场演示设备的操作与调试,其目的是使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有感性认识。
参考文献:
[1]黄晨.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电脑学习.2010.
篇6
关键词:以太网;电力调度系统;远程控制;网络技术
1 引言
目前,总体上讲,企业的供电系统自动化水平还很低,仍有一部分变电站使用传统的电磁式或集成电路式继电保护装置,且很多变电站没有综合自动化系统,只有几个中央变电所建有综合自动化系统能监控到本所的电气设备状态和保护动作信息;而中央变电所的综合自动化系统又各自独立,没有联系,造成彼此之间不能共享系统信息。这种状况对协调系统运行和保证供电安全稳定都非常不利。构建一体化的管控电力调度系统对于供电企业而言已经十分必要。
本论文结合以太网技术,对基于以太网网络通信技术实现的电力调度系统设计进行分析设计,以期从中能够找到基于远程技术实现的电力调度系统设计方案,并以此和广大同行分享。
2 电网调度系统概述
电力调度系统负责对整个电网运行进行监控,使调度人员可以统观全局,运筹全网,从而有效指挥电网安全、经济运行,是现代电网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较早期,调度中心只能通过电话了解、调度各个电厂、变电所的设备。随着计算机、通信和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广泛应用。
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的主要任务有:保证供电的质量优良,保证系统运行的经济性,保证较高的安全水平,提供强有力的事故处理措施。安全水平是电力系统调度的首要问题。电力系统调度中心必须具有监控和数据采集,即SCADA(Supervisory Control and Data Acquisition)功能,主要实现数据采集、信息显示、监视控制、数据计算、报警处理、事件顺序记录、及事故追忆等功能。
随着我国电网向着超高压甚至特高压、交直流混合大区域联网的方向发展,系统的安全运行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时对继电保护管理的信息化、自动化提出新的要求,再有电力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这些都对电力调度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计算机、网络、通信和数据库等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电力市场的要求以及国际标准的日臻成熟完善,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正朝着数字化、集成化、网格化、市场化、标准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3 基于以太网技术的电力调度系统设计
3.1 系统需求分析
建设电力调度系统对保障供电企业的供电安全、可靠,提高生产管理水平都很重要。针对供电企业供电系统的特点和需求,应该本着技术先进、实用可靠、整体规划、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建设完善。特别要注意设计方案的先进性、经济性、适用性和易于实施性,同时考虑到今后供电公司的发展,电力调度系统还要有可扩展性,方便的接入新建的变电站的自动化系统。
3.2 系统架构设计方案分析
结合当前以太网技术的发展应用,本文提出了一种适合电力供电企业实际情况和需求,并结合调度新技术的基于全以太网的电力调度系统总体方案。调度系统包括主站SCADA子系统、变电站自动化子系统以及Web信息和设备台帐信息查询子系统。
新建调度中心,主站采用双以太网架构,由SCADA/数据库服务器和调度工作站组成电网监控和数据采集子系统。在各变电站建立远动子站,连接站内综合保护系统和其它IED设备组成自动化系统,并架设光缆,采用以太网接口经光纤收发器转换由光纤通道接入调度中心以太网及SCADA服务器。主站和子站之间使用IEC 104规约通信。调度中心还设有Web服务器,通过以太网与主站SCADA/数据库服务器连接,并经硬件防火墙与企业信息网相连,为使用通用浏览器的授权用户提供电网运行相关信息。在Web服务器上建立电网全部设备的台帐,电气技术人员可以通过办公网查询、维护设备信息。基于以太网技术的电力调度系统网络架构示意图如下图1所示。
3.3 以太网的配置
电力调度系统的局域网络采用双100Base以太网。局域网络采用双网冗余配置;当一个网络发生故障时,系统在规定的时间内将该网所承担的工作自动切换到另一网络上,此网承担所有的数据通讯,保证系统的连续运行。网络具有一定的容错能力,并采取一定的可靠性措施。电力调度系统的局域网络以两台CISCO 3548 Switch网络交换机为核心。
系统网络采用CISCO的10/100M双速自适应交换机。本方案配置双冗余主网,每个网络各采用一台CISCO 3548交换机,支持接入48台计算机。CISCO 3500系列交换机具有高达10.8G的交换能力,为无阻塞的数据流提供了可靠保障。该系列交换机还具备千兆光纤上连的扩展能力,为今后高层次网络互连留有余地。
系统的网络管理驱动程序采用数据流量动态平衡控制管理,保证所有的数据流流量在冗余的双网之间动态平衡,可以有效地降低网络通讯的负荷率,提高网络通信的可靠性。当其中一条网络出现故障后,所有数据流量转换到正常工作的网络上,实现整个系统的正常工作。
系统配置两台前置通信机,并配置终端服务器接入通信通道,实现与各变电所监控系统的远方通信完成数据的发送、接受及数据的预处理。终端服务器具有独立CPU和存储,并利用TCP/IP网络将信息发给前置通信机。其数据收发处理能力强,不占主机资源。
4 结语
由于使用以太网技术,使得系统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千兆以太网技术、VLAN、三层交换等技术使得系统的以太网有很好的传输性能,并且安全、易于维护管理。随着以太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未来也能很容易实现升级,进一步提高传输速率和系统容量,快速提升系统的整体性能。完全能满足供电企业电力调度系统进一步发展的需要。本论文所设计的基于以太网技术的供电企业电力调度系统,结构简单、实施容易、技术先进、性能优良,扩展性强,满足了对供电企业电力调度系统有效监控和调度的功能要求,具有一定的实用性,是值得推广的。
参考文献:
[1] 张惠刚.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原理与系统[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
[2] 姚建国,杨胜春,高宗和等.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发展趋势展望[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7,31 (13):7-11.
[3] 杭春明.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初探[J].电力与能源,2007,(32):622-623.
篇7
论文关键词:电信级以太网;以太网技术要求;以太网技术;以太网技术应用
论文摘要:文章首先提出了电信级以太网技术的基本概念,然后介绍了电信级以太网的基本技术要求和几种典型的电信级以太网技术,并分析了电信级以太网技术的发展前景。
1引言
近年来,随着城域数据业务的快速增长,城域以太网传送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和应用,特别是电信级数据业务成为需求热点,受到了运营商和设备开发商的广泛关注。为了实现多种电信级数据业务的有效支撑,城域以太网传送技术正朝着支持电信级以太网业务的方向演进。
2电信级以太网的基本技术要求
2.1业务标准划分
EPL(以太网专线):具有两个UNI接口,每个UNI仅接入一个客户的业务,实现点到点的以太网透明传送,基本特征是传送带宽为专用,在不同用户之间不共享。
EVPL(以太网虚拟专线):具有两个或多个UNI接口,每个UNI接口接入一个或多个客户的业务,实现点到点的连接,基本特征是UNI-N接口或传送带宽在不同用户之间共享。
EPLAN(以太网专用局域网):具有多个UNI接口,每个UNI仅接入一个客户的业务,实现多个客户之间的多点到多点的以太网连接,基本特征是传送带宽为专用,在不同用户之间不共享。
EVPLAN(以太网虚拟专用局域网):具有多个UNI接口,每个UNI可以接入多个客户的业务,实现多个客户之间的多点到多点的以太网连接,基本特征是在EPLAN基础上增加了不同用户共享传送带宽的功能。
2.2服务质量(QoS)
服务质量(QoS)的量化指标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呼叫与连接建立的速度,包括端到端延迟(End-to-endDelay)和延迟变化(Jitter);另一方面是网络数据的吞吐量,吞吐量的主要指标可以表明可用的带宽大小,吞吐量决定着网络传输的流量,与带宽、出错率、缓冲区容量和处理机的能力等因素有关。
早期的以太网在局域网内主要承载数据业务,数据业务的特点是对时延不敏感,TCP的重传机制又可以容忍以太网上少量数据包的丢失,因此不需要差异化的服务质量保证。但对于电信级以太网技术,由于其需要承载综合业务,这种不区分流量类型的Besteffort服务难以保证业务的质量。电信级以太网实现QoS有IntServ(集成业务体系结构)和Diff-Serv(区分业务体系结构)两种方法,通常使用后者,其具体实现过程包括流分类、映射、拥塞控制和队列调度。
2.3电信级可靠性
传统的以太网使用链路聚合和生成树协议进行保护,链路聚合耗费大量的线路和端口资源,不适合城域网,生成树协议/快速生成树协议在链路出现故障时的恢复时间都在秒级,远远大于电信级要求的50ms。电信级以太网技术可以采取一定的手段保证业务倒换时间小于50ms,如采用MPLS或弹性分组环(RPR)等技术。
除了网络级保护,节点设备也采用了冗余技术,如双处理器架构的高端交换设备,提供主备倒换功能,当出现故障时可以很快倒换,倒换时间一般在毫秒级,不影响用户业务。
2.4网络安全
对于电信级以太网来说,保证设备和网络的安全性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非法进入其系统造成设备和网络无法正常工作,以及某些恶意的消息影响业务的正常提供。
传统以太网的安全问题已经通过VLAN技术划分虚拟网段得到解决。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近年来网络经常遭受蠕虫等网络病毒以及黑客的攻击,全网瘫痪的案例时有发生,合法用户的有效带宽、用户的信息安全难以得到保证。因此在建设电信级以太网时,必须考虑如何保证网络的安全性。比较常见的以太网安全解决方案是通过ACL(访问控制列表)或者过滤数据库来过滤非法数据;端口镜像技术可以将任一端口的输入输出流量复制到指定端口输出,帮助网络管理者监控网络的数据内容;一些高端的网络设备具有强大的应用感知和网络级自动免疫能力,能够一定程度地自动感知并过滤不安全的数据流。
2.5以太网的管理
电信级以太网能够提供完善强大的网管,并能提供端到端的统一网管能力、集群管理能力、堆叠管理以及可视化图形管理。除了常规的配置、监控、用户数据采样分析等,完善的网络管理还能自动发现网络故障,并能及时恢复,能够自动发现新加入的业务节点,能够配置端到端的业务;网管还能够测量端到端的性能,实时掌控网络的运行情况。
3电信级以太网技术应用
3.1宽带流量汇聚
低成本、高可靠的二层的以太网汇聚;汇聚DSLAM、FTTH和LAN等宽带接入流量,以及软交换中AG和3G等接入层流量;统一的以太汇聚网络,减少运营商投资成本。
在宽带接入网汇聚层,可以采用电信级以太网设备直接提供以太网接口作为网络边缘的融合节点,优化数据业务传送,提高带宽利用率,增强组网灵活性,提供对业务的保护;同时利用增强型以太网的二层交换/汇聚功能,可以节省汇聚节点的业务端口,有利于降低网络成本。
在宽带接入网接入层,可以采用增强型以太网设备完成对大客户以及软交换中AG和3G等流量的可靠接入。利用增强型以太网设备,配置灵活,业务接口丰富,低成本,并具有完善的L2交换和汇聚功能的特点,可以考虑替代部分传送网络设备,降低总体网络成本。
3.2大客户专网或接入应用
商业用户或专网用户ARPU值较高,是运营商重点开发的对象。基于电信级以太网设备可以开展视频、数据、语音等综合业务,并可采用电路仿真方式提供TDM业务的接入。
在解决大客户专线业务的初期,汇聚层可利用电信级以太网设备组成GE环网,从而完成大客户的TDM、以太网专线业务的接入、承载和调度,使网络支持的业务从2M电路到以太网专线可以平滑过渡,保证用户网络和业务的发展。如图中所标示的,在用户业务量不大时,可通过N×E1、155M、FE/GE等接口将业务直接上联到城域网中已有的MSTP传输网上,或通过FE/GE等接口直接上联到城域网的汇聚层交换机或多业务路由器。
随着业务的不断增长,后期还可通过下放千兆环网、上拉万兆环网等方式将多业务分组承载网络进一步向地市、县和城域延伸,最终形成提供覆盖完善的多业务分组化大客户承载网。
用户末端覆盖和业务接入方面的实现方式多种多样:既可在业务种类单一时采用光纤连接方案,也可像图中所示的在业务种类复杂时采用N×E1、以太网交换机、路由器、EPON等技术作为末端接入。大客户接入点的不确定性,决定多种网络拓扑形式并存的现状。
采用电信级以太网设备组建的网络在结构、容量、管理和发展上均以满足大客户业务的开展为基准,提供丰富的业务种类和可定制服务,并构成"业务发展-网络完善-业务发展"的良性循环。
在大客户业务管理方面:可通过基于SNMP的网络级管理系统,负责专线的业务配置、管理以及内部专线业务的监控。
在业务营销上也是非常有利的武器,由于其能提供以太网透传、以太网VLAN、TDM仿真等业务,而且建网成本较低、用户侧设备非常节省,因此对运营商和客户都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
3.3中小城市的基础数据承载网
随着网络的不断融合和新业务(如Triple-play等)的涌现,现有城域网逐渐向层次化和分组化的方向进行演进。因此,未来的城域网是业务驱动的网络:业务与控制分离,控制与承载分离,目标是使业务真正独立于网络,灵活有效地实现业务提供。其中,城域承载网作为运营商提供业务的基础平台,需要具备新的特性和功能,不断提高用户的体验质量,才能满足日益增加的业务需求,降低用户离网率,提高ARPU值等增值收益。
在逐步演进的过程中,在中小城市可以考虑将原有的SDH接入层仍然保留,作为A平面,另外新建电信级以太网网络作为B平面。新建网络主要完成对原有网络业务分流和新业务承载。具备灵活的拓朴提供和业务保护及控制能力,可采用FE、GE、N×GE、10G和N×10G方式平滑升级。
篇8
【关键词】物联网 智能物流 应用研究
前言:伴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在互联网的基础上来延伸和创新就形成了新兴的网络技术,这就是物联网。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可以说是在计算机和互联网之后,在信息技术项目中的一次的飞跃。而且随着物联网的进一步发展和更为广泛的应用,这对我们人类来说,是对我们生产生活的一次革命意义的改变。当前世界上的很多国家对于物联网以及其更远的发展有着很大的期望,特别是在目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世界经济状态不理想的今天,物联网以一种新的经济发展的作用,在全世界形成了一种热潮。
一、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情况
目前我国物联网技术已经在仓储物流方面得到了很大的应用,而且在其他领域得到广泛使用的技术也多种多样,其中主要得到广泛应用的有:通信、网络、智能仓库储藏、传输技术以及感知技术等方面。
图:物联网技术要素框图
(一)网络的通信技术
我国现代化的物流总发展趋势是基本上的网络化和智能化。在企业制造时,其生产系统和现代的智能仓储配送之间都会有着一些相互的有效配合。仓储系统就产生这个大系统里很重要的部分,其在企业的生产和管理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这些企业的内部系统的网络架中,其作用就是将企业内部的局域网络当作主体,根据主体建立起来一个独立性的网络系统。在面对较大的物流网络时,相关的物流公司都会需要借助其局域网和互联网网络系统来共同管理每一个网点中的仓储信息,最后再进行相关信息的传达。物流店、物流中心、物资配送点三者之间会进行信息传输,这也是应用了全球物联网的技术。从2009年起,将无线局域网来和仓储业的物联网技术结合起来在很多方面都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
(二)物联网的感知技术
当前我国的仓储行业中,应用最多的就是物联网中的一种感知技术,在很多现代的仓储配送中心这种感知技术相当的普遍,这种感知技术最为常用的就是其中的RFID技术,运用RFID技术可以将成本降到很低,同时,将RFID技术中的手持连接终端为基础的话,可以大幅度的提高速度和效率。一些普通的仓储系统的条形码自动识别技术也到了很多的应用,这里的条形码自动识别技术不是RFID这种的感知技术,指的是在拣选工作时的作业系统。对RFID技术的完全利用,可以把进出库的订单通过拣选进行有效的分类,分类之后就可以将货物运输到指定的货位,运用这项技术时的操作系统较为简洁而且很实用,应用更为广泛。
二、物联网技术在智能物流中的关键技术
(一)物流行业的物联网通信技术
在局域网范围内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会留有和互联网、无线网扩展的接口,不方便布线的地方运用无线网局域网技术。在大范围的物流传输和运用信息系统,经常会用到GPS技术、互联网技术相互结合的一种方式,组建一个货运的联网,来实现物流运输和车辆配货和调理制度,这样可以实现这一套整体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综合起来说,就是物流行业方便的移动和储存许多货物,就是通过运用物联网来实现。
(二)物流行业常用的智能技术
除了上文说道的感知技术以外,还有很多的智能技术,比如在网络通信方面,就会御用无线的移动通信技术、3G技术以及直接连接网络的通信技术等等,运用这种技术可以使我们的交流更为便捷,就像我们现在常用的手机来上网或者打电话,其中就应用了无线的技术;在仓储的智能物流中心,采用的技术就是智能机器人技术、智能管理技术以及自动控制技术等等,通过智能化的管理,在节省了人力的同时提高了生产和管理的效率,这种技术使得物流中的很多程序合为流水线工作,通过机器和计算机的正确编程,让物流行业效率提高,让消费者们在更快的时间内收到自己所购买的商品,智能化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三)在物联网中的两项关键技术
物联网我们常用而且较为使用的是以下两种技术。(1)传感器技术也是计算机使用的关键技术。就如大家所熟知,到目前有很多的计算机处理的都是数字信号。而自从有了计算机只要传感器把模拟信号转变成数字信号计算机就能处理。(2)RFID标签也是其中一种传感器技术,RFID技术是结合了无线射频技术和嵌入式技术结合在一起的一项综合技术,RFID在物品物流管理和自动识别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三、智能物流中物联网的技术应用
物联网技术的进一步成熟,物联网在智能物流中的应用已经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可,人们也将这项技术应用到了别的领域,对于物联网在智能物流中的应用研究也在不断的进行着。
(一)智能的交通管理技术
为了减少现在的交通堵塞现象,我们应该利用科技的手段来账务实时的道路信息,首先的问题是我们不知道货物、行人、车辆在某一地区的移动状况。所以,获取信息是重要的一步,我们可以再路边建立一些传感器,这样就可以取得实时的交通信息,这样就可以方便的调整路线,避免了交通拥堵的状况,大大提高了运输效率。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会简称一条智能化的“高速公路”,利用车辆和网络连接,通过传递车辆实时路况信息来更改更为合适的路线来改善交通状况,提升交通的效率。
(二)智能危险品物流管理技术
我国在危险品物流的管理中存在着很多的漏洞,监管不明确、物流效率低等因素会成为发生事故的隐患,这将阻碍了危险品物流的进展。到那时通过物联网的RFID技术就可以对危险品物流进行监控管理,可以运用GPS、GIS、智能传感技术等科学的信息技术来进行危险品的物流监控,可以实现对危险品的安全报警和位置跟踪等功能。当危险品装在车上时就开始了监控系统,信息采取系统会还是的采集车内的温度、湿度、烟雾的一切可能使危险品保障的信息,使得运输员和远程控制中心都能实时掌握当时的状况。
(三)智能冷链物流的管理技术
冷链物流的管理在药品和视频的生产运输过程中都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我国已经出台了相关视频监督法律来规范冷链的管理。现代我国的冷链管理有很多弊端:(1)大多为人工测量和记录;(2)不能实时的取得当时的状况,监管严重脱节。在应用了RFID的技术后,就可以在冷库中装置一个RFID的读取器,通过贴有RFID感温标签,就可以实时的采集苦衷的存储环境的温湿度,就可以采用相关的技术来进行调节。通过GPS技术可以在车间内安装一个能接受指令的终端,这样就可以用手机或者PAD等方式进行远程管理、下达指令等作业。
四、结语
物联网技术的产生与应用为我国的物流领域带来了很大的机遇和挑战,尤其是智能物流的发展,物流的运输方式也将发生很大的改变。通过现在的物联网技术可以让我们节省人力物力,节省时间和经济。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物联网要想有一个更为高级的物流管理要求,还需要进行大量投资和研究和研发,不过值得肯定的一点就是,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是人类迫切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杨志华;物联网技术及其在智能物流中的应用研究[J];鄂州大学学报;2012、03(15):22-23
[2]常杰;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高等院校物流实训中心建设研究[J];山东大学;2012、10(20):55-75
篇9
1.1业务标准划分
EPL(以太网专线):具有两个UNI接口,每个UNI仅接入一个客户的业务,实现点到点的以太网透明传送,基本特征是传送带宽为专用,在不同用户之间不共享。
EVPL(以太网虚拟专线):具有两个或多个UNI接口,每个UNI接口接入一个或多个客户的业务,实现点到点的连接,基本特征是UNI-N接口或传送带宽在不同用户之间共享。
EPLAN(以太网专用局域网):具有多个UNI接口,每个UNI仅接入一个客户的业务,实现多个客户之间的多点到多点的以太网连接,基本特征是传送带宽为专用,在不同用户之间不共享。
EVPLAN(以太网虚拟专用局域网):具有多个UNI接口,每个UNI可以接入多个客户的业务,实现多个客户之间的多点到多点的以太网连接,基本特征是在EPLAN基础上增加了不同用户共享传送带宽的功能。
2.2服务质量(QoS)
服务质量(QoS)的量化指标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呼叫与连接建立的速度,包括端到端延迟(End-to-endDelay)和延迟变化(Jitter);另一方面是网络数据的吞吐量,吞吐量的主要指标可以表明可用的带宽大小,吞吐量决定着网络传输的流量,与带宽、出错率、缓冲区容量和处理机的能力等因素有关。
早期的以太网在局域网内主要承载数据业务,数据业务的特点是对时延不敏感,TCP的重传机制又可以容忍以太网上少量数据包的丢失,因此不需要差异化的服务质量保证。但对于电信级以太网技术,由于其需要承载综合业务,这种不区分流量类型的Besteffort服务难以保证业务的质量。电信级以太网实现QoS有IntServ(集成业务体系结构)和Diff-Serv(区分业务体系结构)两种方法,通常使用后者,其具体实现过程包括流分类、映射、拥塞控制和队列调度。
1.3电信级可靠性
传统的以太网使用链路聚合和生成树协议进行保护,链路聚合耗费大量的线路和端口资源,不适合城域网,生成树协议/快速生成树协议在链路出现故障时的恢复时间都在秒级,远远大于电信级要求的50ms。电信级以太网技术可以采取一定的手段保证业务倒换时间小于50ms,如采用MPLS或弹性分组环(RPR)等技术。
除了网络级保护,节点设备也采用了冗余技术,如双处理器架构的高端交换设备,提供主备倒换功能,当出现故障时可以很快倒换,倒换时间一般在毫秒级,不影响用户业务。
1.4网络安全
对于电信级以太网来说,保证设备和网络的安全性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非法进入其系统造成设备和网络无法正常工作,以及某些恶意的消息影响业务的正常提供。
传统以太网的安全问题已经通过VLAN技术划分虚拟网段得到解决。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近年来网络经常遭受蠕虫等网络病毒以及黑客的攻击,全网瘫痪的案例时有发生,合法用户的有效带宽、用户的信息安全难以得到保证。因此在建设电信级以太网时,必须考虑如何保证网络的安全性。比较常见的以太网安全解决方案是通过ACL(访问控制列表)或者过滤数据库来过滤非法数据;端口镜像技术可以将任一端口的输入输出流量复制到指定端口输出,帮助网络管理者监控网络的数据内容;一些高端的网络设备具有强大的应用感知和网络级自动免疫能力,能够一定程度地自动感知并过滤不安全的数据流。
1.5以太网的管理
电信级以太网能够提供完善强大的网管,并能提供端到端的统一网管能力、集群管理能力、堆叠管理以及可视化图形管理。除了常规的配置、监控、用户数据采样分析等,完善的网络管理还能自动发现网络故障,并能及时恢复,能够自动发现新加入的业务节点,能够配置端到端的业务;网管还能够测量端到端的性能,实时掌控网络的运行情况。
2电信级以太网技术应用
2.1宽带流量汇聚
低成本、高可靠的二层的以太网汇聚;汇聚DSLAM、FTTH和LAN等宽带接入流量,以及软交换中AG和3G等接入层流量;统一的以太汇聚网络,减少运营商投资成本。
在宽带接入网汇聚层,可以采用电信级以太网设备直接提供以太网接口作为网络边缘的融合节点,优化数据业务传送,提高带宽利用率,增强组网灵活性,提供对业务的保护;同时利用增强型以太网的二层交换/汇聚功能,可以节省汇聚节点的业务端口,有利于降低网络成本。
在宽带接入网接入层,可以采用增强型以太网设备完成对大客户以及软交换中AG和3G等流量的可靠接入。利用增强型以太网设备,配置灵活,业务接口丰富,低成本,并具有完善的L2交换和汇聚功能的特点,可以考虑替代部分传送网络设备,降低总体网络成本。
2.2大客户专网或接入应用
商业用户或专网用户ARPU值较高,是运营商重点开发的对象。基于电信级以太网设备可以开展视频、数据、语音等综合业务,并可采用电路仿真方式提供TDM业务的接入。
在解决大客户专线业务的初期,汇聚层可利用电信级以太网设备组成GE环网,从而完成大客户的TDM、以太网专线业务的接入、承载和调度,使网络支持的业务从2M电路到以太网专线可以平滑过渡,保证用户网络和业务的发展。如图中所标示的,在用户业务量不大时,可通过N×E1、155M、FE/GE等接口将业务直接上联到城域网中已有的MSTP传输网上,或通过FE/GE等接口直接上联到城域网的汇聚层交换机或多业务路由器。
随着业务的不断增长,后期还可通过下放千兆环网、上拉万兆环网等方式将多业务分组承载网络进一步向地市、县和城域延伸,最终形成提供覆盖完善的多业务分组化大客户承载网。
用户末端覆盖和业务接入方面的实现方式多种多样:既可在业务种类单一时采用光纤连接方案,也可像图中所示的在业务种类复杂时采用N×E1、以太网交换机、路由器、EPON等技术作为末端接入。大客户接入点的不确定性,决定多种网络拓扑形式并存的现状。
采用电信级以太网设备组建的网络在结构、容量、管理和发展上均以满足大客户业务的开展为基准,提供丰富的业务种类和可定制服务,并构成"业务发展-网络完善-业务发展"的良性循环。
在大客户业务管理方面:可通过基于SNMP的网络级管理系统,负责专线的业务配置、管理以及内部专线业务的监控。
在业务营销上也是非常有利的武器,由于其能提供以太网透传、以太网VLAN、TDM仿真等业务,而且建网成本较低、用户侧设备非常节省,因此对运营商和客户都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
2.3中小城市的基础数据承载网
随着网络的不断融合和新业务(如Triple-play等)的涌现,现有城域网逐渐向层次化和分组化的方向进行演进。因此,未来的城域网是业务驱动的网络:业务与控制分离,控制与承载分离,目标是使业务真正独立于网络,灵活有效地实现业务提供。其中,城域承载网作为运营商提供业务的基础平台,需要具备新的特性和功能,不断提高用户的体验质量,才能满足日益增加的业务需求,降低用户离网率,提高ARPU值等增值收益。
在逐步演进的过程中,在中小城市可以考虑将原有的SDH接入层仍然保留,作为A平面,另外新建电信级以太网网络作为B平面。新建网络主要完成对原有网络业务分流和新业务承载。具备灵活的拓朴提供和业务保护及控制能力,可采用FE、GE、N×GE、10G和N×10G方式平滑升级。
结束语
为了能够满足未来几年NGN和3G网络的大规模应用,国内各大运营商都在不断改造原有城域网络或重新组建新的城域网络,力求做到为新业务提供有充分质量保证和带宽保证的网络平台。由于新业务对数据网络的QoS和SLA要求日益增长,新的数据承载网络需要能够实现电信级保护、服务质量保证和TDM(时分复用)能力支持等新的功能,在这种情况下,电信级以太网技术应运而生,并已成为下一代城域网发展的方向。然而,还应看到,目前电信级以太网技术所提出的QoS、可靠性等并不能完全解决以太网所有的问题,为了真正实现具备电信特征的以太网业务,仍然需要在技术标准化、成熟度方面多做努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篇10
关键词:因特网 局域网 远程监控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3)(c)-0014-02
最近几十年,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企业联盟和虚拟企业也相继出现,因此对自动控制领域有了更深层次的要求,于是,远程监控技术这一新的技术诞生了。远程控制技术就是将Internet技术和现场监测控制结合起来的一种技术,通俗的说就是将现场采集到的信息通过因特网传输的控制中心的一种复合型技术。远程监控技术的出现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很多大型企业的管理和安全问题,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的时效性。本课题是基于Internet网络的远程监控技术,由于该系统具有简单易用、可实现无限互联、易于再次扩展、覆盖范围广等特点,因此在高新开发技术中具有巨大潜能。
1 远程监控系统的总体结构
本课题是一种把嵌入式智能体、远程监控、网络传感器等相关技术集于一体的综合管理系统,在工业装备的控制和监测中体现的尤为明显。从组成结构上主要包括监控中心(上位机)、网络服务器以及现场信息采集终端(CAN节点)。其结构图如图1所示。
监控中心(上位机)是由VC++结合数据库技术编写,主要功能是监测现场设备,将现场采集到的数据信息通过Internet网络存储到数据库中,并进一步根据需要对向终端发送控制指令。网络服务器主要的作用是完成以太网和CAN总线之间的协议转换工作。数据采集终端,即CAN节点的作用是采集现场的数据,并负责将采集到的信息发送到因特网进而发送到上位机,同时响应应来自上位机的控制指令,并完成相应的动作。
本系统的硬件组成上,主要包括:局域网设备、基于CAN/TCP协议的网络服务器、监控终端以及CAN节点。从软件的角度本系统主要分为:上位机控制程序、设备的驱动程序、数据采集程序、网络通信程序、数据库程序。
2 系统硬件设计
嵌入式系统的硬件主要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和设备三部分,它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等特点。由于嵌入式开发的对象是具体的应用,并且各个项目实现的硬件环境也具有针对性的特点,所以开发嵌入式必须根据具体的应用环境配置、设计和调试[1]。
核心板主要包括微处理器S3C2410A、随机存储器(SDRAM)和FLASH。其中,SDRAM即为操作系统和运行程序的空间,FLASH用来保存移植的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的代码。板包括系统电源、CAN模块、以太网模块、JTAG模块和串口。电源模块用于输入5 V电压,提供3.3 V和1.8 V输出的直流供电。CAN模块用来收集和发送CAN总线上传输的数据,以太网模块用来连接互联网和硬件系统,JTAG和串口用来开发、调试和后期维护嵌入式服务器电路板,这些模块都是为了满足后续软件实现交叉编译方式而加入的。嵌入式服务器的硬件系统结构图如图2所示。
3 系统软件设计
本课题在设计远程监控平台的过程中,涉及到很多步骤,综合起来主要有五大阶段,分别为。
(1)需求分析阶段。在该阶段中,可以比较准确、及时地了解并分析用户的某些需求,因此它是远程监控平台设计过程中最基础的阶段,同时也是必不可少的。
(2)总体设计阶段。通过对前一阶段获取的用户需求加以综合、归纳与整理,形成一个与具体系统相独立的总概念模型,它是整个远程监控平台设计的关键阶段。
(3)各个部分具体实现阶段。在该阶段中,借助具体的开发语言、工具及运行环境,并依据总体设计的结构达到预期目标,同时建立各部分对应实现的功能,并对应用程序进行多次运行和调试,直到无误为止。
(4)系统集成阶段。这部分的主要工作是是对各部分实现的功能进行系统集成和整体测试,并根据测试所得结果进行相应的修改和完善,修改完毕之后再次试运行。
(5)系统运行与维护阶段。再次试运行成功以后,即可进行正式运行操作,整个系统在运行的过程中,很可能会出现一系列错误或非错误但不完善的问题,必须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修改和调整将其全部解决。如图3所示。
在连接创建的过程中,必须与嵌入式服务器的网络进行连接,只有这样,这两者之间才有可能正常通信,如果两者未建立连接关系,则通信失败。正确连接之后,下一步的工作是获取现场设备的运行状态信息,这样正确设计接收模块就显得尤为重要,使用Socket来接收数据需要下面三个步骤:(1)监听网络,同意网络连接申请(即连接)。(2)获取用于接收数据的Socket实例以接收远程主机发送来的控制码等数据信息。(3)根据远程主机发送来的控制码,断开网络连接,并将资源进行清除。接收数据流程图如图4所示。
4 结语
在课题中,把CAN总线和嵌入式因特网技术结合之后应用到远程监控系统中,从而使得测控网络的全分散、全数字化得以实现,此外,它还解决了因特网和现场底层设备的无缝连接问题。在此过程中,远程监控平台通过嵌入式服务器对CAN总线上的智能设备进行访问,记录其在各个时刻的控制运行状态和参数,并把所获得的数据录入到数据库中以便于后续访问和获取。此外,网络数据库还支持智能CAN节点的动态配置与重构。
参考文献
[1]任明伟.基于ARM的嵌入式视频采集与远程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河北大学硕士论文,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