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卡课件范文
时间:2023-04-04 13:59: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凡卡课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要】
目的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法测定祖卡木颗粒中罂粟碱的含量。方法使用DIKMA C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甲醇乙腈1%三乙胺1%乙酸铵(40∶20∶1∶39)为流动相,流速1 ml/min,检测波长为240 nm。结果罂粟碱在0.019 8~0.396μg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 9),平均回收率为99.6%,RSD为1.5%。结论该法灵敏、准确,专属性强,重复性好,可以作为祖卡木颗粒的含量测定方法。
【关键词】 祖卡木颗粒 高效液相色谱法 罂粟碱
Abstract:Objective To establish a method for determining papaverine in Zukamu Granules.MethodsThe separation was carried out on DIKMA C8 column(250 mm×4.6 mm,5 μm).The mobile phase was carbinol-acetonitrile-1% triethylamine -1% ammonium acetate(40∶20∶1∶39)with a flow rate of 1.0ml/min.The detection wavelength was set at 240 nm.ResultsPapaverine showed a good linear relationship in the range of 0.0198~0.396μg(r=0.999 9)and the average recovery was 99.6% ,RSD was1.5%.ConclusionThe method is sensitive,accurate, specific and repeatable. It can be used for quality control of Zukamu Granules.
Key words:Zukamu Granules; HPLC; Papaverine
由山柰、睡莲花及罂粟壳等药味的提取物组成的祖卡木颗粒,具有清热、发汗、通窍的功效,用于感冒咳嗽、发热无汗、咽喉肿痛、鼻塞流涕等症。方中罂粟壳含有罂粟碱,久服易成瘾,过量摄入会引起心率不齐,严重时致人死亡。文章研究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罂粟碱的含量,为控制祖卡木颗粒的质量提供依据。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岛津LC-10AT高效液相色谱仪(日本岛津公司),HW-2000色谱工作站,C8柱(250mm×4.6mm,5μm)(迪马公司),超声清洗提取器。
1.2 试药
甲醇为色谱纯(天津四友生物医学技术开发公司),水为超纯水,余试剂为分析醇,盐酸罂粟碱对照品(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批号:171214-200403)。
2 方法
2.1 色谱条件
C8色谱柱,甲醇-乙腈-1%三乙胺-1%乙酸铵(40∶20∶1∶39)为流动相,流速1 ml/min,检测波长为240 nm。
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约2.5 g,精密称定,置100 ml具塞锥形瓶中,加入氨试液10 ml润湿碱化后,加三氯甲烷50 ml,振摇5 min,超声80 min后移至分液漏斗中,静止分层,分取三氯甲烷层,水层用30 ml三氯甲烷分3次萃取,合并三氯甲烷溶液,水浴挥干三氯甲烷,残渣用甲醇溶解并移至10 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摇匀,进柱前用0.45 μm微孔滤膜过滤,即得供试品溶液。
2.3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盐酸罂粟碱适量,105℃下干燥2 h,精密称定,加甲醇制成每毫升含39.6 μ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
2.4 阴性对照溶液的制备
去除祖卡木颗粒处方中的罂粟壳,按祖卡木颗粒生产工艺制备阴性制剂,按供试品溶液的制备方法制成阴性对照溶液。
3 结果
3.1 干扰实验
照上述色谱条件,分别取供试品溶液、对照品溶液和阴性对照溶液各20 μl,注入色谱仪,记录色谱图,图中显示,盐酸罂粟碱的峰形良好,且与样品杂质峰完成分离,阴性对照溶液无干扰。结果见图1~3。
3.2 线性范围实验
分别精密吸取一定量的对照品溶液稀释成浓度为0.99,1.98,2.97,4.95,9.90,14.85,19.80μg/ml的标准溶液。按上述色谱条件分别进样20μl,取3次峰面积的平均值,对盐酸罂粟碱的进样量(μg)进行线性回归,得回归方程Y = 4563.5X + 18009(r=0.999 9,n=7)结果表明盐酸罂粟碱在0.019 8 ~0.396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3.3 精密度实验
取盐酸罂粟碱对照液,按上述色谱条件连续进样6次,20μl/次,测定峰面积,其RSD为1.44%,结果表明精密度良好。
3.4 重复性实验
取同一批号样品,按“2.2”方法平行制备6份供试品溶液,分别进行含量测定,RSD为1.7%。
3.5 稳定性实验
取供试品溶液,按上述色谱条件,每隔2 h进样1次,记录峰面积,结果表明供试品溶液在8 h内基本稳定,RSD为1.0%。结果见表1。表1 稳定性实验(略)
3.6 加样回收率实验
精密称取已知含量的样品(批号060728)6份,分别精密加入盐酸罂粟碱对照液(39.6μg/ml)1ml,按“2.2”方法平行制备供试品溶液,分别进行含量测定,结果平均回收率为99.6%,RSD为1.5%。结果见表2。
3.7 样品的测定
取5批样品,分别按“2.2”方法平行制备供试品溶液,分别进行含量测定。结果见表3。表2 加样回收率实验结果(略)
4 讨论
4.1 流动相的选择
曾考察甲醇-乙腈-1%三乙胺-1%乙酸铵(55∶5∶1∶39);甲醇-乙腈-1%三乙胺-1%乙酸铵(50∶10∶1∶39);甲醇-乙腈-1%三乙胺-1%乙酸铵(45∶15∶1∶39);甲醇-乙腈-1%三乙胺-1%乙酸铵(40∶20∶1∶39);甲醇-乙腈-1%三乙胺-1%乙酸铵(30∶30∶1∶39),结果以甲醇-乙腈-1%三乙胺-1%乙酸铵(40∶20∶1∶39)为流动相分离效果最好。表3 祖卡木颗粒样品含量测定结果(略)
4.2 检测波长的选择
取罂粟碱对照品溶液,在紫外分光光度计上进行扫描测定,于243.5 nm处有强吸收,在280.0及311.5 nm处有弱吸收,同时参阅有关文献[1~4],故此选择240 nm为检测波长。
4.3 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的选择
本品中罂粟碱含量相对较少,故采用液液萃取的方法进行提取富集。基本方法是利用罂粟碱呈碱性,经氨试液或氨水碱化后游离,再用有机溶剂三氯甲烷提取。曾比较了两者碱化试剂,发现用氨水碱化容易产生乳化现象,不易分层,故采用氨试液为碱化试剂。提取方法上曾比较了冷浸法(室温24 h)和超声提取法,结果表明超声提取法提取效率高,结果稳定。在超声时间方面,比较了20,40,60,80,100 min的提取率,结果表明时间延长到60 min,提取率基本不再提高,为保证提取完全,保守的方法把超声时间确定为80 min。
【参考文献】
[1]文 杰,马 开,高 寒,等.HPLC测定强力枇杷露中罂粟碱的含量[J].中国中药杂志,2006,31(16):1330.
[2]陈庆伟.HPLC法测定盐酸罂粟碱氯化钠注射液中盐酸罂粟碱的含量[J].海峡药学,2005,17(6):74.
篇2
关键词:个性化阅读 语文教学 教学方法
过去哪一种统一要求、单一指导的阅读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潜能,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令阅读教学缺乏灵气和生机。《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是一种再创造,它有着强烈的个性特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积极耐心地倾听每个学生的声音,珍视学生的独特见解,放飞学生的个性,努力让课堂成为彰显学生个性的广阔天地。
一、创设情景,诱发阅读热情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课堂是没有生气的。生动的教学情境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诱发学生的心灵言语。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这一心理特点,通过创设情境,刺激、调动、诱发学生思维创造的热情,唤醒学生探索新知的内在动力,从而使学生的阅读个性得以充分彰显。
如学习《凡卡》一文,由于凡卡悲惨的生活离学生的日常生活甚远,学生都没有亲身体验过,因此,教师要把学生带到教材中所描绘的画境中,通过课件让学生目睹凡卡学徒生活的悲惨情景,耳闻老板和老板娘打骂、伙计戏弄的声音。当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活跃,充满了对凡卡的同情和关爱的时候,教师就适时提出导学要求:“凡卡过着痛苦的学徒生活,请大家读读这部分课文,读完以后谈谈自己的感受。”这时,学生迫不及待地举起了手,发表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有的学生说:“凡卡的生活实在太悲惨了,上帝保佑他快点回到爷爷身边!”有的学生说:“我在朗读这段文章时,全身心都碎了,凡卡,你太可怜了。”有的学生说:“读到这里,我想大声向这个黑暗的社会控诉,为什么要让这个年幼的孩子遭受这么悲惨的命运!”……学生入情入境,真正走进凡卡悲惨的生活,感受了资本主义制度的黑暗。
二、开放时空,激活阅读火花
传统的阅读教学过分强调“步调一致”,教师在备课时想方设法“预设”,忽视学生学习过程的“生成”,以引导学生进入自己的思维“陷阱”为目的,严重钝化了学生的个性。所谓“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鱼跃”、“鸟飞”的前提条件是“海阔”、“天高”。因此,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开阔的学习时空,让他们可以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或朗读,或争论,或表演,或游戏,调动多种感官激发他们阅读的火花,全方位地感受并理解文本,与文本进行“亲密接触”,从而获得独特的体验,进而释放出创造的潜能。
如教学《索溪峪的“野” 》时,引导学生感受索溪峪的天然的野性美,教师先要让学生讨论自学中所收集到的有关资料,接着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交流的形式与对象,如可以口述、可以朗读,也可以根据索溪峪的录像资料,设置一个游览情景,当一回导游,还可以画一画索溪峪山的“野”图……这些多样式的交流各具色彩,激活了学生阅读的智慧,他们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选择其中一种方式,自由演绎,尽情展现个性,从容释放出创造的潜能。
三、捕捉契机,启迪阅读智慧
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在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潜在的教育资源,就象金子一样,要挖出来才能看到它的闪光。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教学契机,深挖文本的“金子”,进而跳出文本限制,拓展语文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比如,可以抓住文章的留白进行发问,可以抓住情感发散点进行思考,可以抓住文章的表面看透文本本质。引领学生依托文本,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打开学生思维的空间,启迪学生阅读的智慧。
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当学生读到文中“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教师可适时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探究阅读——
师说:“如果小女孩生活在我们中间,她会过着怎么样的生活?”
生1:“卖火柴的小女孩如果生活在我们中间,她会和我们一样背着书包来上学,而不用去卖火柴。”
生2:“她要是生活在我们中间,她会和我们一样在下雪的大年夜快快乐乐地打雪仗,堆雪人,然后,合家团圆吃年夜饭。”
生3:“我真想对卖火柴的小女孩说,快到我们家来,做我的小妹妹吧,我有的,你也会有!”……
学生对小女孩的同情之情溢于言表。这一引,把学生的思维带到挖掘文章深刻的思想内涵上,更能启迪学生的智慧,任其大胆想象,自由发挥,积极畅谈自己的独特感受。
四、尊重体验,享受阅读乐趣
“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作为一个个性鲜明的生命个体,总是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来接触新的阅读文本,他们的阅读个性是客观存在的,值得我们珍视与尊重。因此,我们应关注学生独特的内心世界,以平等心态和学生交流,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允许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读文本,允许他们拥有不同的阅读理解,允许他们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这样,当学生的独特体验被充分尊重的情况下,学生就能享受到个性思想被肯定的乐趣,从而充分调动学习自主意识,发挥他们个性化的创造潜能。
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学生在交流作者童年时和成年时对两种评价的不同理解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次辩论会。
[案例]一学生认为:“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可以感受到两种爱,一种是严厉的爱,一种是宠爱,这两种爱是缺一不可的。”他刚说完,另一学生就反驳:“如果在你的生活中,得到的是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爱,说不定会被宠爱引入歧途,但也会常常在宠爱后面躲避严厉,因此而沉迷不前,如我们班的某某…… ”又一学生发表观点:“所以呀,我们在这两种爱的面前,要保持清醒,谨慎地把握好这两种爱,才能使自己在生活中不被哪一种爱轻易击倒!”……
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老师通过组织、引导学生展开辩论,在辩论中既尊重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 ,又使他们在交流中享受到阅读的乐趣,从而放飞学生的阅读思维,使学生的个性更飞扬。
个性化阅读是创造力的源泉。教师要通过教材这个文本载体, 精心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愉快的学习氛围之中, 为学生营造一个无拘无束的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合作的空间,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积极耐心地倾听每个学生的声音,珍视每个学生的富有个性的独特见解,这样,学生的个性才能在阅读这片广阔的天地中自由飞扬!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2011年版
篇3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03―0051―01
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贵在坚持创新、勇于创新。创新素质是人的诸多素质中最重要的因素,也是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内容。如何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每一位教师应思考的课题。
一、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教师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因此自己首先应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创新的内在动力,始终影响着整个创新活动。教师要树立“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源”的意识,要敢想敢做,随机应变地进行创造性教学,这样学生才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释放创新激情,发挥创造性思维。
1. 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教师要因材施教,识别人才,就需要敏锐的观察力。教师唯有炼就“火眼金睛”,才能准确地把握学生的个性特征、心理特征、自我意识等,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势利导,扬长避短,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最大发挥。
2. 教师要有灵活的应变能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会遇到各种情况,除了要有灵活敏捷的思维能力,还要有课堂的应变能力。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寓教于乐”,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轻松自如地驾驭课堂,调控课堂,使艺术的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的美好享受。
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1. 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任何创造性的活动,都要受到个性的极大制约,受到已有思维定势的限制。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具有顽强、坚韧、自信、自制、谨慎、创新的精神品质,培养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张扬其个性。
2. 营造和谐的学习气氛。教师应该采用各种手段创造乐学氛围,将情感因素、快乐因素引入课堂,促使学生趣味盎然地学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注入快乐因素,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合理适时地表扬具有个性思维的学生,对其在各抒己见中的精彩发言、独到见解及时给予肯定,能使学生获得巨大的鼓舞,情绪高昂,思维活跃。
3. 课堂教学民主化、合作化、情趣化。陶行知先生说:“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和谐相处,以参与者的身份引导、关注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善待学习困难的学生,保护他们自我表现的欲望,能够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三、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离开丰富的想象难以理解教材的内容,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所以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体现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
1. 丰富学生的表象,积累想象的素材。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教学片段以及学生的情感体验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如,在教学《荷花》时,可以向学生展示一幅荷花图或放映一段荷花的录像资料,指导学生观察画面,尽情展开想象,让学生从有限的画面中领略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妙境界。
2. 陶冶学生的情感,激发想象的动力。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如,在教学《月光曲》一课时,教师运用课件和配乐朗读的方法,以画面展示、音乐烘托、语言渲染来展现课文内容,创设一种情景交融的情境,使学生在感知理解的基础上受到感染,从而产生丰富的想象。
篇4
吕老师曾经说过:“课堂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因为,它要表露某种情感、情绪和情趣――情;它要制造某种意境、氛围和格调――境……”吕老师这实际上就是要求老师采取不同教法和学生采取不同学法进行高效教育,在语文课中愉快教学与设疑教学就是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锻炼动脑、动手、动口的能力。它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把握学生学习的最佳状态,改革课堂教学结构,注重创造情境,让学生乐思乐学,从而在愉快学习过程中获取知识。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如何把握语文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呢?以下是我个人的几点认识。
一、语文课堂教学要把教学的重点落在“学”字上
学是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因此在教学的全过程要增加学生学的活动,而怎样才能增加学生学的活动呢?这就需要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乐思乐学。
首先要创设美而和谐的情境,让学生于美、动、乐中求学。其次,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除了创设美和可操作的情境外,还要创设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在教学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爱屋及乌”使学生产生“迁移”感,因而对语文课产生浓厚兴趣,这样才能有和谐情境。
二、语文课堂教学应力求生动形象
(一)要注意联系实际。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是在教语文课本,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应该是语文教学的返朴归真。教学中,我们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如在教学散文大家朱自清的名篇《春》时,我首先带学生去踏青,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大自然的美,然后让学生以《春》为题构思习作,激起与名家争雄斗志。学生感触横生,思绪飘飞时,我用多媒体播放《春》,学生马上沉浸在美妙的情境中,轻易体味出作者对春的由衷礼赞,不由自主地萌生对大自然、对生活的无比热爱。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不难把握“盼春――绘春――赞春”的思路,生发对五副春景图细细玩味之欲,再用课件展示《春草图》,启发学生结合图进一步赏析,然后分组思考余下四幅图,放手让学生依法一一赏析各图精妙之处。精确疏导后,全班同学居然能看图背诵全文。顺势高屋建瓴点破全文结构特点,小结修辞手法。反馈检测中,先分红黄绿蓝四队抢答课件上所问的文学常识、字词音义语法修辞等基础知识。再用课件亮出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插图,让学生稍做准备,运用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模仿春风图进行口头作文,学生竟也能紧扣秋风特点,偶闪如珠妙语,课后模仿其他四图的习作也不乏形象生动之作。
一堂课下来,学生们七嘴八舌说,这有参加“快乐大本营”的现场感和快乐。我也吃惊地发现:内容还真不少,效果似乎还不错。这样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收到良好教学效果。
(二)语文课堂教学充分利用自编自导自演进行教学
恰当地运用自编自导自演教学,在自编自导自演过程中,学生亲身体会课文中的情节和演出的快乐,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胆量,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又为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的舞台,还能加深学生对文中人物的理解,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三、语文课堂教学要启智增能
篇5
一、营造氛围,追求创新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产生有赖于他们的心理自由。为此,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充分的信任,在教学中创设情境,营造氛围,触发想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能力。如,我在教学《夜宿山寺》时,先创设情境,让学生整体感知诗的大意,并结合诗的写作背景,把古诗编成通俗易懂的故事,把学生带入诗的意境。再通过配画、配乐,指导朗读,让学生从视觉、听觉上感受到诗的意境,体会到诗人对山寺夜景的喜爱和赞赏。在这个过程中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启发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鼓励质疑,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读书无疑”是不善于思考的表现,有疑好问才能常有创新。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生逐步将问题提到点子上,提高质疑问难的质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内在的创造欲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如,我在教学《落花生》这一课时,由作者许地山的笔名落华(花)生引入课文,马上引来学生的一片质疑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在阅读中边读书边思考,边勾画边质疑。接着我又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观点,相互补充,相互质疑。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懂得了“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能只讲体面”的道理。最后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践谈谈“你想做怎样的人?”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畅所欲言。在交流中学生对文本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思想得到了升华,思维也更灵活了。又如,在教学《凡卡》这篇课文时,一学生看到文中结尾写的是“乡下爷爷收”,产生了疑问,提出质疑:“这样写,爷爷能收到凡卡的信吗?”抓住这一问题,我立即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并鼓励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及课外阅读知识寻找依据,讨论爷爷有没有收到凡卡的这封信。学生通过“发现问题―主动质疑―讨论解决”的学习过程,让质疑成为他们思考的诱因,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运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由于多媒体的灵活性、多样性,用它作为教学手段有非常大的优越性。如,在教学《黄山奇石》中,学生仅仅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黄山美景是不够的,我结合多媒体将黄山的视频资料制作成课件来播放,学生结合视频资料阅读课文,展开想象,交流体会,最后让学生为那些不知名的奇石起名字。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兴趣高涨,思维活跃,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有限,这时把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直观的视听信息,让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这样更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在教学《称象》这篇课文时,其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懂得曹冲称象的办法以及他和官员称象办法之间的联系。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还原曹冲称象的场景,让学生仔细观察。观察了直观的动画图片,再结合文中的文字介绍,学生就很容易地理解了曹冲称象就是用石头代替大象,化整为零的办法解决了这一难题,教学的重难点也就迎刃而解。多媒体教学手段为教学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了教学效率,也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培养。
四、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篇6
关键词:言语形式;言语能力;言语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3-0033
当前,大多数语文教师已重视言语的形式,但在教学中还存在诸多误区,表现为:有的教师未能根据文本特点,找寻富有特色的言语形式,有的则抽象笼统地介绍某些表达方式,其作用的探究却浅尝辄止……这些看似关注言语形式,却无助于学生言语水平的提高。那么,如何引领学生关注言语形式,提升言语能力呢?笔者在教学中做了以下探索:
一、着眼个性表达,获得表达技巧
不同文本是作者各自心声的吐露,是作者独有的心灵体验,因而往往呈现出与众不同的语言表达。
开始,水泡很小,摇晃着越升越高,越来越大,最后在水面绽开了,在扑哧一笑中消失了。――《珍珠泉》
他们把桌椅饭菜搬到门前,天高地阔地吃起来。――《乡下人家》
这样的表达就是非常个性化的。水泡怎么会“扑哧一笑”呢?作者赋予“水泡”以生命力,融入了人的情感,形象生动,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喜悦的心情。同样的,“天高地阔地吃起来”也是不合常理的,但是却形象地写出了乡下人的自由和洒脱,作者的向往之情呼之欲出。这样的语言现象,用一种超乎寻常的方式传递着文本信息,透露着作者主观的情绪感受,令人耳目一新。文本中别出心裁的表达方式往往就是作者别有用心之处,也是言语形式与言语内容紧密结合之处。抓住了这些个性化的语言现象,不但有利于学生读懂文本的“弦外音”“言外意”,更能促进学生在言语形式的品悟中获得表达的技巧。
二、聚焦矛盾冲突,激活言语智慧
有些文本语言中会出现矛盾冲突的现象,这些矛盾点往往寄寓深厚的内涵。抓住这些矛盾之处,使之成为一个个言语实践点,对矛盾之处进行探究思辩,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又能实现课文内容到语言的转化,从而启迪学生的言语智慧。六上《有的人》这首诗,诗首就有这样的句子: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关注这句话的表达形式,你会发现它是前后矛盾的:为什么有的人活着,他却死了?为什么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凡卡》一文,凡卡信中反复出现“求爷爷带他回乡下”的词句,其中,“亲爱的爷爷”出现了四次,“带我离开这儿”出现了三次。“反复”的写法有嗦、累赘之嫌。因此,人们在表达时往往有意回避,为何这里会如此“反复”?细读矛盾点,我们会发现这些矛盾之处是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的纠结点,抓住它品读全文,能带活整篇课文的教学,同时在探究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会更深刻,语言会更具智慧。
三、搭建实践平台,实F语言运用
叶老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例子”中巧妙的布局谋篇、遣词造句是学生语言发展的“源泉”。语言学习的起步阶段,正如孩童学拿筷子,需从模仿开始。以文本语言引路,能降低语言习得的难度,起巩固言语基础的作用。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祖父的园子》
这是作者萧红心中的园子:一切自由。张祖庆老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这园子里书上写到的哪些事物,它们也是自由的;书上没写到的,也是自由的。选一句,写写他们像人一样的自由。课件出示:( )了,就像( )似的。 ( )愿意( )就( )。学生表达的语言异常丰富:“蚂蚱跳了,就像在玩蹦床似的。”“谷穗黄了,就像约好了似的。”“冬瓜愿意长多胖就长多胖。”
作为范例的句子使用“拟人”之法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作者心中园的“自由”,很有典型性。作者对于心中自由之园“施以重墨”,张老师教学时也“不惜笔墨”。仿写实践,让学生将“拟人”之法及时加以运用,促成了言语形式的有效迁移。学生极富想象力的语言如水流汩汩而出,从这些语言中我们清晰地看到学生已完全融入了萧红笔下的“自由之园”。此种仿中有创的言语实践,以文本范例引路,给学生的表达铺垫好“登高的台阶”,保证学生规范表达的同时,为学生创造性的表达打开了一道“闸门”。
四、创设语言环境,自然习得语言
言语的表达离不开特定情境,因而精心构建言语实践情境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防止脱离文本情境“另起炉灶”式的言语实践对文本整体意境的破坏,教师可以在文本中找到合适的情境,利用文本语境再造语境,借助语言范例的迁移落实语言的实践。
在教学《怀念母亲》时,引导学生将目光聚焦到作者初到哥廷根的日记中。这几则日记中都采用了“触景生情”的写作手法,教师紧扣住这一文本独具特色的言语形式展开教学:先借助第一则日记感悟“写景”部分对于表达作者怀念故国之情的作用,由此引出“触景生情”这种写作手法。再在其他几则日记中印证这种表达形式,进一步感受“触景生情”的表达形式;最后借用第三则日记再造语境,运用“触景生情”这样的表达方式进行想象练笔――作者季羡林看到了哪些情景,才会产生“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的朋友,我有时想得简直不能忍耐”的感受?
浓浓的“思乡情”是文本字里行间透露的“基调”。在教学中,徐老师以“触景生情”这样的言语形式为依托,以课文语言为材料,通过举一反三的言语实践,达成“触景生情”写作方法的初步掌握。从揣摩言语形式到运用言语形式,学生始终置身于文本营造的“魂牵梦萦思念故国”的情境之中。这样的言语实践,没有游离于文本情境,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季羡林“思乡情”的体验和理解,还促进了对“触景生情”这种言语形式的积累和内化,让文本的内涵和形式得到了水乳般的交融,完美地实现了内容和形式的同步推进、语言的自然习得。
篇7
一、文本的刺激
首先要用文本,包括使用声、光、影像等多媒体课件来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使其激动,引起儿童强烈的心理反应或情感变化,产生朗读的冲动。怎样用文本来刺激学生呢?我们根据现代语文教学的研究成果,把语文的刺激分为四项目标:
1.知识的刺激。知识刺激,包括字、词、句、文章、写作、文学常识。“诗眼”“句眼”,行家称之为“响字”,是作者炼字的着重点,我们可以理解为关键词句。一般七言诗第五字要响,五言诗第三字要响。比如杜甫《江畔独步寻花》的“花、压、时、恰”等都是“响字”。诗人就是通过这些“响字”烘托主题思想的。学生通过文学常识“响字”的刺激,朗读起来自然感情充沛。
2.技能的刺激。技能刺激,包括对文本的认知、理解、信息提取、推理、综合概括、语言应用等项目。学生对文本的认知、理解到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就不会错位。朗读《白杨》一文,有的同学把朗读重音落在“生根、发芽、枝干、风沙、雨雪、干旱、洪水”这些词语上,给听者的感觉是作者在描述白杨的生存环境。有的学生把朗读重音落在“哪儿、不管、总是”这些表示条件关系的词语上,给听者的感觉是作者在强调“在任何条件下结果或结论都不会改变”的决心和持续不断、坚韧不拔的精神。学生读懂了作者这句话的意思:托物言志,借白杨而赞美像白杨树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人。
3.能力的刺激。能力刺激,包括词汇辨析、语言理解、人际理解、逻辑分析、自我认识等内容。即使一个感叹号,因为语音目的、感彩不同,朗读的语气也不同。比如《凡卡》,当读到“多么快乐的日子呀”“逮住它,逮住它,逮住它”这些表示赞许、高兴的语句时,读到句子尾部就要用既强又高昂的语气,语调趋于上升;当读到“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我再也受不住了”“要不,我就要死了”这些表示悲痛、惋惜的语句时,则要用下降、低沉的语气,语调趋于下滑。心情愈悲痛,愈惋惜,下降的幅度就愈大,尾音适度延长,表达的感情就愈淋漓尽致。
4.情感的刺激。情感刺激,包括对文本的态度、思想、道德、精神、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朗读首先要把思想情感准确地定位在文本表达的格调上。朗读《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内容距离学生生活实际远隔85年之久,朗读起来总是情感不到位。我及时地进行情感刺激:介绍课文背景,补充的革命史料,安排观看革命历史题材的电视剧《铁肩担道义》情感刺激准确了,学生就绘声绘色地、淋漓尽致地朗读出了课文蕴含的丰富而又复杂的思想感情。
二、情调的反应
1.情调,文本刺激的效果表征。情调反应是文本有效刺激后学生产生的情感倾向及朗读活动。
为什么“不同的情调会产生不同的朗读情境”?因为情调是“思想感情所表现出来的格调,是事物所具有的能引起人的各种不同感情的性质。”这就是说,“情调”既指“主观因素”,同时也指“客观存在”。在朗读教学中,“情调”与“情境”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文本描绘的“情境”会刺激学生的朗读“情调”;学生的朗读“情调”又反映文本描绘的情境、景象,这种朗读情境或热烈、或低沉,完全是学生的情调反应。
2.情调,产生朗读的冲动。情调会产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冲动。比如朗读《鸬鹚》,学生总是读不出“渔人只要站起来,拿竹篙向船舷一抹,鸬鹚就都扑着翅膀钻进水里去了”一句的思想感情。我让学生联系驱赶家禽的生活实际,看看哪些词可以替换“抹”。学生通过一番品味,觉得用“撵”太野了,用“赶”太狠了,用“吆”太俗了,用“驱”太雅了,只有用“抹”才能恰如其分地表达渔人又要鸬鹚下水捕鱼,又不能惊吓、伤害到它们的细腻感情。学生体味到了“抹”字的感彩和在语言环境中的具体意义与特殊作用,朗读起来感情自然就到位了。
总之,只有朗读的逻辑起点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才能定位准确;只有朗读的逻辑起点高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才能高效。
篇8
【关键词】想象 创新
教育部新近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新课标的“课程总目标”中,明确指出要“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作文教学“要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由此可见,在语文科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作文作为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然要创新改革。
语言的训练与思维的培养是同步的。笔者以为在作文训练中应当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为学生创设一些形象逼真、色彩鲜艳、动静结合的富有生活气息的写作情境,充分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开拓素材积累的幻想空间,使学生能充分张扬个性,在作文的蓝天上自由翱翔,以适应“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要求。
一、丰富生活实践,培养想象情趣
过去的作文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凭积累靠记忆作文,这就忽略了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小学生思维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因此,现在的作文教学中要重视以引导学生感知为基础,尽可能的运用直观手段,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利用形象、光色、声音等手段,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唤起学生脑中储蓄的生活实践画面,诱发学生丰富的、大胆的想象。作文时就能做到有话可说,有景可写,有感可发,有情可抒。例如要求学生描写春天的一处景物,我就利用多媒体先播放了课件“公园一角”:蓝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碧绿的湖面点缀着几页小舟,远方青山连绵,近处垂柳依依,群花争艳,蝶舞蜂飞,悠扬的民乐中,游人在悠闲地观赏着湖光山色……学生欣赏着这优美动听的音乐和形象逼真的画面,就仿佛置身于如花似锦的明媚春光里,有一种人在画中游的感觉。这时,我轻轻地对学生说:“想象一下,垂柳在说什么悄悄话?花儿是怎么比美的?假如你是一只美丽的蝴蝶,可爱的蜜蜂,你会……”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兴趣盎然,浮想联翩,思维的闸门一下子就被打开了。
作文教学要注意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生活,如组织学生开展郊游、参观、访问等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在脑中储存的表象越多,他们的想象就越丰富、越开阔,创造性思维就越能得到发展。教师在指导学生习作时,要引导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想象、思考。记得在一个秋高气爽、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我组织班上学生去郊游。学生来到郊外,看到了平时很少看到的景象:蓝天下,一望无际的田野铺满了金色的稻子,菜地里,遍地都是绿油油的瓜果蔬菜。我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周围的景物,想象它们的形状像什么,你有什么感想,然后自拟题目,有创意地表达出来。结果在我的启发下,回去后,大家都写出了自己当时身临其境的感受。有的学生写到:“我从窗外望去,一望无际的田野铺满了金色的稻子,它们被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腰。一阵阵凉爽的秋风吹过,整个田野此起彼伏,穗浪翻滚,好似金色的海洋。”有的学生写到:“瓜架下,结满了丰硕的果实,有南瓜、冬瓜、丝瓜、豆角和辣椒等。它们形状各异,南瓜圆圆的像灯笼,冬瓜又长又圆很像胖娃娃,豆角又细又长宛如维吾尔族小姑娘的辫子。”有的学生写到:“我们来到一片树林,只见一片片树叶在秋风的吹拂下像蝴蝶一样,纷纷飘落,给大地铺上了一层金色的地毯。水边的垂柳婀娜多姿,在秋风中翩翩起舞。而松树、柏树仍然郁郁葱葱,好像不知秋天的到来。”学生身在大自然中,体会到了其中的乐趣,表达的欲望得以诱发,想象力得到了充分发挥。
二、利用课文范例,展开想象训练
结合课文进行想象作文训练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一种好形式,它符合“读为基础,以读导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的原则。大家都知道课文是学生写作的范例,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文的优势,结合课文的内容,让学生进行改写、续写、扩写等想象作文训练,在训练过程中“授之以渔”。
因为学生对教材中的人物、故事熟悉,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认真钻研课文的基础上,大胆地开展合理的想象,合情合理地补充情节,丰富内容,通过想象人物的动作、心理、语言,使教材中的人物“活”起来。例如学习《小摄影师》一文,就可以让学生想象小摄影师还会不会回来,他是否完成了任务,要求学生续写结尾;可以鼓励学生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编成故事;可以就《小珊迪》一文,让学生展开合理想象,把小珊迪去换零钱到惨死这部分内容写出来,对学生进行组合性想象训练和逆向性想象训练:再比如《凡卡》这篇课文的结尾非常含蓄,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阅读后,我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写一个自己认为合情合理的结尾。我还利用这个“诱因”,诱导学生去联想,勾起沉淀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讲述一个关于“自己童年的故事”。每个人都有童年,每个童年都有丰富而动人的故事。这样做不仅使学生开阔了视野,把课本知识转化成能力,而且在情感上也得到了熏陶。
另外,在我们的单元写作训练中开展了想象性作文训练,如六年制第七册第五单元习作,就是根据提供的几个词语,要求学生展开想象写一个故事。书上提供了三组词语①铅笔、橡皮、转笔刀:②小溪、河流、大海:③眼睛、耳朵、鼻子、嘴。看了第一组词语,有人把它们编成是一家人,它们之间互相帮助、相互协作。看了第二组词语,有人就认为小溪是居功自傲,鼠目寸光的典型,河流也不过是井底之蛙,不知天外有天。看了第三组词语,有人马上联想到了马季的相声《五官争功》。我让同学们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编一个五官相互谦让,密切配合的故事,这样的故事会更有意义。如果对以上三组词语都不感兴趣,可以自己确定题材,例如小动物啦,几件联系密切的物体呀,这些都是编故事的好话题。在我的启发下,不少同学马上心领神会,想象的翅膀立刻展开了,于是,一个个美丽的故事涌上心头,流入笔端。如有个学生在《粉笔与刷子》一文中写到:“……粉笔指着空中纷纷扬扬的粉末,对刷子说:你瞧,这些粉屑子都是我变的,你以为是废料吗?不,那是知识的奶粉。花朵儿盼我去浇灌,孩子们等我去哺育,为了这,我和兄弟姐妹们都在黑板上跳个不停,即使磨掉整个生命,也没半句怨言。……说得对!刷子听了粉笔的话,也激动地跳了起来:来,让我替你开路!说完,蹬地跃上黑板,刷刷刷地擦起来。粉末轻轻地洒下来,变成了一簇簇花朵,一张张笑脸……”多么奇特的想象,多么新颖的创意,多么华美的语言,它是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思维的体现。
三、创设情境,科学命题,拓开想象空间
乌申斯基说:“儿童是用形式、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因此一幅有趣的漫画,一段动听的音乐,一个出乎意料的结果,一个激动人心的场面,都能
成为成功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激情和创造欲望,将学生带进广阔的想象空间。如,我给学生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第一乐章,听过几遍后我叫他们把听音乐时想到的东西写下来,结果,每个学生“听”到的东西都是不一样的,下面是写得比较好的几段:
“我做了一个梦,梦到自己在空中快乐地飞翔,眼下是一望无际的蔚蓝色大海,海面上有一艘美丽的游轮在移动。偶尔,几个白点飞快地掠过,那是海鸥。”
“我坐在秋千上一边轻轻晃动,一边读自己喜欢的书。有时,我抬头看看西边,太阳下山了,空中布满了火烧云,真是美极了!”
“我一个人呆呆地望着窗外,等着爸爸、妈妈下班归来,外面刚下过一场大雨,周围寂静无声。偶尔听见雨滴落在石板上的声音,让人感到有一点害怕。”
由此可见,音乐给人的感受是直接而强烈的。人们在聆听优美的音乐时,往往会浮想联翩。所以,“写音乐”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种有效的训练途径。
想象以事实为根据,是在事实基础上展开的,因而教学中要利用学生的生活积累,发展其想象思维,使学生在写想象作文时做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近年来,我以图形为写作材料,给学生三角形、正方形、圆形等图形,让学生把这些图形任意组合,想象成不同的物体,允许选择适当的陪衬物,构成画面,写成作文。学生围绕着这些组合图形,展开想象的彩翼,在神奇的世界里漫游,写出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
爱拼才会赢,敢想才会有创造。从古到今,哪一种发明,不是从最初的、看来是令人不可思议的想象中创造出来的?敢于想象,正是创新能力的不竭之源。因此,我注重在作文训练中培养学生敢想、敢说的创新品质。如,我在一堂作文课中以“我有一个奇怪的想法”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说说自己有什么奇怪的想法。学生们畅谈了自己的幻想:“我要长出翅膀”、“地球上要是没有树”、“人如果能长生不老”、“我是一只青蛙”、“我是一片云”等等,学生们迈出了敢于想象的第一步。我乘机因势利导:“假如长出了翅膀,你想干什么?地球上怎么会没有树,没有树以后将会怎样……”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超越时空,碰撞出创新的火花。一位学生在《我是一只青蛙》中写到:“我是一只小蝌蚪,离开了爸爸、妈妈和朋友们在水中生活”……现在我已经变成了一只小青蛙,本来我有许多姐妹……由于人们喜欢捉我们上餐桌,田里又经常打农药,我的朋友死的死、走的走,现在我多孤单……”多么有灵气、有想象力的文章,它是学生创新意识的集中表现。
在作文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我们可以出一些有创意的题目。如:《假如……》、《2028年的一天》、《未来的学校》、《金色的梦》……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充分激活学生自身的潜力,拓宽他们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写出生动新颖并富有独创性的想象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