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颗钻石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03-15 07:54: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七颗钻石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学习目标
1.认识“竟、匆”等几个生字,会写“渴、罐”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钻石、水罐,喜出望外”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在水罐一次一次变化中体会到互相关爱、乐于奉献的美好情感。
课前准备
1.能够表现课文第一段内容的课件。
2.课文插图和生词卡片。
3.随文阅读材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设置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1.(播放课件)教师叙述: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接连几个月没有下一滴雨,每天都是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草木、丛林、庄稼也都干枯了,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谁来说一说,此时的水意味着什么?(使学生认识到水的重要性,如,生命之水、希望之水、救命之水;有了水,人和万物才能继续生存下去,没有水,等待人和万物的只有死亡)
2.一天夜里,一个小姑娘意外地得到了一罐水,她会怎样用掉这罐水呢?(启发学生尽可能地展开各种想象,并说明理由。如,她会先自己喝上一口,滋润一下干裂的嘴唇和冒火的喉咙,然后再给自己的亲人喝;她会跑回家去,赶紧送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弟弟妹妹……)
同学们的猜想都有道理,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七颗钻石》(板书课题)就是围绕这一罐水讲了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让我们来读一读这篇课文吧!
自读课文
提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1.小组设计方式,保证每个组员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个人默读,画出你认为神奇的地方,并想一想为什么。
3.小组讨论故事中的神奇之处及原因。
全班交流
1.请各小组自选方式,汇报你们学习的第一题,即是否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可以派出代表拿生词卡片当小老师教读全班同学,或组员接读课文,或请老师和其他同学指定一生读某个自然段)
2.小组汇报课文中神奇的地方及神奇的原因,其他小组可以进行补充或更正。
学生认为神奇的地方可能有以下几点,关于神奇的原因要引导学生尽可能展开想象,体会到爱的力量,如:
a.“当她醒来的时候,拿起罐子一看,罐子里竟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
从第1自然段中我们知道这是一场特大干旱,到处都没有水,而现在罐子里竟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多神奇啊!我想小姑娘一个人在深夜里勇敢地出来为母亲找水,一定找了很多地方,大河边、小溪旁、山泉下,可哪儿都没有水,她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上天被她的孝心感动了,给了她一罐水。
(教师板书:孝心感天)
b.“她以为,水一定都洒了,但是没有,罐子端端正正地在地上放着,罐子里的水还是满满的。”
水罐掉在地上应该是洒水或摔坏罐子,可现在罐子和水都好好的,真是神奇。小姑娘得到这罐水时,她自己渴极了也累极了,她多想喝一口水滋润一下干裂的嘴唇和冒火的喉咙呀。可她一心想着妈妈,在往回跑时被小狗绊倒。还是她的孝心使上天又给了她一个奇迹。
c.“当小姑娘再拿水罐时,木头做的水罐竟变成了银的。”
水罐由木头变成银的,实在是神奇!在那样干渴的情况下,母亲急需水,小姑娘也渴得要命,可她仍然把水分给了小狗一点儿,救了小狗一条命。小姑娘真的把动物当作了朋友,她的爱心又一次感动了上天,才有神奇的事发生。
(教师板书:爱心如银)
d.“就在这一瞬间,水罐又变成了金的。”
水罐由木做的变成银的,又变成金做的,神奇极了。母亲又渴又生着病,她多么需要这罐生命之水,可为了孩子,她放弃了水,也就放弃了生命,这种伟大的牺牲精神使上天又一次创造了奇迹。
(教师板书:母爱似金)
e.“这时突然从水罐里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那七颗钻石越升越高,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
水罐里能跳出钻石,能涌出救活万物的生命之水,七颗钻石能变成星星,真是神奇极了!小姑娘已经干渴到了极点,当她也忍不住要喝母亲让给自己的水时,却又强忍住渴,把水让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过路人。这种对陌生人的同情与爱,使天地为之动容,他们获得了水,还拥有了七颗星星。
(教师板书:爱心感动天地)
有感情朗读
1.自己选读认为这个故事最为神奇的段落。
2.我们来进行神奇故事接龙:老师读第1自然段,然后同学们自愿接读后面的段落。
第二课时
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全文
读读写写
焦渴而死清澈新鲜劳累竟然哀伤舔水反正
涌出喜出望外匆匆忙忙递给忍住凑上去咽唾沫
续编故事
1.(出示插图)同学们,《七颗钻石》这个故事太神奇了,仅一夜之间,这个木头水罐就在孝心、爱心、慈母心、同情心的感动下,变成了银的、金的,又跳出七颗钻石,变成星星,涌出生命之水。让我们认真观察图画,来把这个故事续编下去,让它更美好,好吗?
2.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也可以共同合作编故事。
3.指名学生说自己编的故事,教师注意在学生说的过程中点拨。
(如,七颗星星在空中闪闪发光,大地披上了一层银辉。小姑娘把水罐轻轻地放在地上,清澈新鲜的水源源不断地流出来,很快成了一条小溪。溪水流进了大河,干裂的土地得到了滋润,裂开的口子愈合了,旱倒的草木庄稼又站了起来,树木重新长出绿叶,各种动物有了水有了食物,又活跃起来了。世界重新变得生机勃勃。人们走出家门,痛快地在小溪里取水喝,人们望着小女孩、母亲、过路人和那条在他们身边蹦来跳去的小狗明白了: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随文阅读
比较一下这篇文章和课文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星星银元
从前有个小女孩,在她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去世了,她无依无靠,四处流浪。除了身上的衣服和好心人送的面包外,一无所有,但她非常虔诚和善良。
一次,她在野外遇到一个乞讨的穷人,就把手中的面包全部给了他。穷人感激地说:“你是个好心人,一定会有好报的!”往前走了没多久,又遇到一个小男孩光着头在哭。风呼呼地刮着,小女孩取下自己的帽子给了他。小男孩戴上帽子后,立刻不哭了。小女孩又往前走了一会儿,她看见一个小孩子没穿外套,在风中冻得直发抖,她又脱下自己的外套给他穿上。小孩子说:“姐姐,你真是一个好人。”再走一会儿,小女孩又看到一个没穿上衣的穷苦人蜷缩在一块石头后面,冻得发紫的脸上露出痛苦的表情。小女孩心想:这人太可怜了,反正我还有一条裙子,就把衬衫给他吧。于是毫不犹豫地把衬衫给了他。
天渐渐地黑了,她来到一片森林。这时又有一个小孩子请求小女孩把裙子给他。小女孩为难了,但她又一想:反正天已经黑了,谁也看不到我没穿衣服。于是,她又把裙子给了小孩。
篇2
所谓“学生活动充分”: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充分占有时间的前提下进行学习语言、习得技巧、发展能力、训练思维的学习实践活动。就是课标所说的“让学生在大量、广泛的语文实践活动中逐步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是课标的核心理念之一。
下面从教师教学的层面,从阅读教学设计的角度,探讨余老师“学生活动充分”的设计艺术。
一、“学生活动”充分,是课堂阅读教学设计的第一要义
学生活动充分,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高层次境界。这种境界能够表现出教师教学理念的时尚,同时又需要教师适应新的教学形式来形成熟练的教学技艺。根据“学生活动充分”的要求来进行教学思路的设计,可以真正体现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价值。
二、从“学生活动”的角度设计,是“板块式”教学思路设计的一个重要角度
由于“板块”的有机划分,其中必然有让学生充分地占有时间、充分地进行活动的板块,也就是说,有些“板块”是明确地归属于学生的活动的,这就在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方面迈开了扎实的一步。
三、以“学生活动”代替提问,是阅读教学设计的一种创新策略
余老师的“主问题”设计常常基于学生的活动设计。
更妙的是余老师淡化提问,不进行提问又让学生活动起来。其方法在于:提要求,作示范,递“抓手”。
四、用诗意手法细化、美化“学生活动”,是阅读教学设计创新的有效方式
语文教师要十分讲求教学手法的运用,在教学的细节上一招一式,都要表现出自己是有素养的教师。细化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不仅从形式上艺术地组织起不同的活动细节,而且用巧妙有力的教学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增加学生的课堂活动量,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
1.创设“情境生动”的活动
“情境生动”指给课文的教学有意地贴切地假设一种教学的情景。它要求设置一定的情境,渲染一定的氛围,让学生在看来优雅而又真切的氛围中进行灵动的多种感官并用的语文学习活动。例如情节表演、配乐朗读、角色演读、身份假设、“场境”对话等等。但大体上不外乎两个类别:一类是用语言的描述来形成“情境”;一类是用实物的装饰来形成“情境”。
2.创设分层推进小步轻迈式朗读活动
3.创设精致热烈的说读活动
一句话说读,就是余老师创造的一种精致的说读活动,它引导同学们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说上一句话,形成的众说纷纭的课堂交流氛围。如,一句话课文内容概括,一句话主要内容理解,一句话课中人物评说,一句话关键信息提取,一句话画面描绘,一句话收束课文,一句话展开想象,一句话学法介绍等等,都可以有机地进行运用。这个细节看起来好像只是“大家都来说句话”。实际上它是一种有效的个性化的课堂交流。
4.创设角度丰富的写读活动
写读,读读写写,写写读读,有读有写,读写结合。其形式丰富多彩,如给词写话、课文集美、信息提取、句式学用,段式学用、篇式仿写、生动译写、想象扩写、片断点评、诗联欣赏、课文概述、课文作文、艺术性概括、艺术性改写等。
下面是对课文《行道树》的“课中集美”读写活动设计:
写作活动的目的:集锦一批美句。请同学们将课中美句集为微型短文并激情诵读:
我们是一列树,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唯一的装饰,是一身抖不落的烟尘。这种命运事实上是我们自己选择的,否则我们不如在春天勤生绿叶,不必在夏日献出浓荫。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我们这座城市总得有一些人迎接太阳!如果别人都不迎接,我们就负贡把光明迎来。或许所有的人都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但我们仍然固执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
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先课文集美,再诗意命名,是非常有审美意味非常有文学韵味的课堂读写活动。下面是《珍珠鸟》“课中集美,诗意命名”活动后的全新画面:
小鸟素描——
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红嘴红脚,银灰色的眼睑,灰蓝色的毛,后背有着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鲜红小嘴儿从绿叶中伸出来,传出笛儿般又细又亮的叫声。
情意——
渐渐它胆子大了,就落在我的书桌上,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跳动的小红爪子在纸上发出“嚓嚓”响。我不动声色地写,默默享受着这小家伙亲近的情意。这样,它完全放心了,索性用那涂了蜡似的、角质的小红嘴,“嗒嗒”啄着我颤动的笔尖。
又如《蚊子和狮子》“替换一处,牵动全篇”活动,就是请同学们写一个句子替换文中最后一句话。
这故事适用于那些打败过大人物,却被小人物打败的人。
只有再读课文,感受品味蚊子和狮子故事的寓意,才可能有如下的创作成果: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被一时的胜利冲昏头脑而得意忘形,自鸣得意的后面也许是灾难。
这个故事给我们以这样的警示:有了小小的成绩之后,不要飘飘然,否则有可能撞到意想不到的致命的网上。
故事启示我们,世上万物,各有长处与短处若扬长避短,就可能以小胜大,以弱胜强如果失去清醒的头脑,以自己的短处去较量别人的长处,就可能走向失败。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发挥自己的优势针对对方的劣势就可能取胜,忽视自己的劣势不避对方的优势就可能失败。
蚊子打败狮子是一个偶然事件,但是其中存在着必然因素蚊子有胆量,有智慧蚊子落入蜘蛛网是一个偶然事件,但是其中也有必然因素蚊子的骄傲自满得意忘形这就是:智者胜,骄者败。
5.微型话题式品读活动。微型话题,是教师研读课文之后提炼出来的引领学生自主地合作地进行课文研读的小小话题:每一个话题都是一个“抓手”,都能让学生深深地进入文本,都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再表达”。“设置话题”是一种教学策略,也是一种教学活动设计手法。如余老师执教的《七颗钻石》教学公开课的第二项训练:
余老师先提出“细品课文”总的“活动要求”:“根据下面的话题进行思考并表达自己的看法”,而后,通过PPT呈现“细品课文”的四个话题:
话题一:开头不写第一段不行吗?
话题二:故事不写小狗与过路人不行吗?
话题三:文中不写水罐的“变”不行吗?
话题四:结尾处不出现“七颗钻石”不行吗?
要求学生静默思考,任选话题准备发言。学生准备好之后,余先生要求他们先将自己的看法说给同桌听,再将见解说给大家听。在学生当众说答案(前三个话题)的过程中,余老师进行评价点拨,并借助PPT逐一出示自己拟就的“答案示例”。到了第四个话题的时候,则要求学生尝试直接用“八个字”予以归纳,评价点拨后再出示教者的答案示例。余老师微型话题的品味,细化了过程,美化了表达。
又如《我的叔叔于勒》微型话题设置:
①“于勒”的作用;②《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若瑟夫;③小说中的“信”;④别具匠心的景物描写;⑤课文中的悬念;⑥谈对于勒的描法;⑦“吃牡蛎”赏析;⑧“变”中的“不变”;⑨《我的叔叔于勒》中的对比;⑩说说克拉丽丝;⑾说说菲利普;⑿不要忽视那句永不变更的话;⒀透过语言看人物的心理;⒁透过语言看人物的性格;⒂克拉丽丝语言赏析⒃课文中的“抑”“扬”;⒄从神情描写看人物的心理;⒅说说故事情节的戏剧性;⒆课文各个人物的特点素描;⒇课文主题浅析。
6.妙点揣摩式欣赏活动。就是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美点寻踪,进行妙点揣摩,进行妙要列举。有时候,这种实践活动是完全自由的,学生可以从自己喜欢的角度发表见解:有时候,这种实践活动则有着精确的要求,在这种要求下,活动的成果会显得特别精致。下面是余老师《云南的歌会》“精段品读”这一部分教学过程:
师:下面我们来细细地欣赏“在昆明乡下”这一段。
咱们一起来,合作探究一个“主问题”。
主问题:请同学们对这一段文字进行“美点欣赏”。
欣赏方法:两人为一组进行讨论,说说你们认为写得好的地方,写得美的地方,写得生动的地方。
师:应该说,这一段的每个句子都写得好,关键在于我们的理解与欣赏。
例子:每在晨光熹微中,却欢喜坐在人家屋脊上,“郭公郭公”反复叫个不停。
这个句子写得好。“晨光熹微”写出了时间,“人家屋脊”写出了地方,“郭公郭公”写出了声音,“欢喜”和“坐”将鸟儿拟人化了。
(学生们活动,教师深入学生之中。)
(学生们发言,教师相机点评。)
(教师进行课中小结。)
师:同学们欣赏了这段文字的很多美点,我们也好像进入了文章的美好意境之中。现在老师将同学们的发言概括一下,让我们再一次地对这段文字进行赏析。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概括如下。)
①这段文字美在“有声有色”。花儿是那样的美丽,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鸟儿是那样的可爱,戴胜鸟叫个不停,云雀不住地唱歌,还有赶马女孩子的歌声在飘荡……
②这段文字美在“点面结合”。……
③这段文字美在“层次明晰”。……
④这段文字美在“详略有致”。……
⑤这段文字美在“烘云托月”。……
⑥这段文字美在“情境交融”。……
……
参考文献
篇3
一、课前演讲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学习什么,都需要兴趣,否则就学不好,学语文也是如此。学语文不能为了学习而学习,要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心境下学习语文,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认为在进入教学之前充分调动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是十分必要的。
我要求学生利用课前三分钟上讲台当众发言,内容健康,范围不限。具体做法是:时事纵谈、见闻感受、影视点评、读书心得、讲小故事、幽默笑话等等。每节课预备铃后进行,每次一人,轮流发言,务必让人人都有锻炼的机会。通过学生流利、动情、风趣的演讲,把学生的课前学习情绪调动起来,为进入课堂教学创设了良好的情境,也为活跃课堂气氛做好铺垫,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接下来的课堂交流、合作及探讨教学中,很多学生踊跃参与,跟原来仅靠寥寥几个“活跃分子”支撑的课堂气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不言而喻,只要长期坚持课前演讲,不仅可以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还能锻炼口才,丰富知识,开拓视野,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打下基础。一个入学时厌学语文的学生,初中三年坚持下来,毕业时取得优异的成绩后,发了一条短信给我:“老师,是您惯用的课前三分钟开启了我学习语文兴趣的大门,谢谢!”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让学生通过说自己“乐”说的话,激发他们“乐”学的兴趣和精神。
二、导入新课激趣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课堂上教师的语言就像多彩的丝线,把学生的思维串连起来。导入语言新颖别致,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牵动学生的心弦,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导入的方法很多,可以运用讲故事、引诗词、猜谜语、背名言警句等导入新课。如教学《国宝――大熊猫》时,我编了一个谜面:“一位先生八字眶,走起路来摇晃晃;青竹泉水他最爱,山野森林是他家。”学生看了争先恐后地举手,课堂气氛立即被激活,学生学习积极性马上被调动起来,创设了良好的课堂自主学习情境。也可以通过设置悬念、听音乐歌曲、采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散步》一文的主题是歌颂亲情,提倡尊老爱幼。我在上课时用录音机播放了歌曲《幸福一家人》,用深情甜美的歌声把学生带入一个温暖浓厚的亲情氛围中,这样,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也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很自然地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中去。教师的导入方法要灵活多样,因课文的构思而异,因课文的主题而异,因课文的情节而异。教学契诃夫的《变色龙》一文时,为了突出文章的情节“变”,我把我国民间特技“变脸”用课件来展示,使学生在精彩的杂技中快乐地投入到课文情节学习中来,从而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
事实证明,语文教师丰富多彩的导语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好的导语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功效。传统的语文教学是靠教师灌输知识,一进入教室就直奔主题,学生容易反感,也就无兴趣学习;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这是新课改下所不愿看到的现象。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感情共鸣,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三、课堂交流激趣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之间对话沟通的过程,语文教师带着学生对文本的初次理解及感悟进入课堂,他们之间在教学中必然展开一场多角度、多层次、多主体的阅读教学对话,必然有思想的碰撞和心灵的沟通。可以说,语文课堂教学是交流的教学,没有交流,就没有教育。那么,如何在课堂交流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师生、生生交流激趣
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生生之间互动的过程,它是师生或生生之间为了协调、沟通、达成一致共识,联合力量完成课堂教学而进行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交流是课堂活动的最基本形式,师生之间交流能体现出平等性、无拘束性、非强制性。活动的主角是学生,只有在师生之间互相交流、合作、探讨,才能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没有交流的教学,亦或是“满堂灌”的教学,都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这样的教学不仅无质量可言,而且扼杀了学生的学习激情和求知欲。所以,语文课就要通过师生交流,让学生发现自我和探索真理,让他们的视野由狭隘走向开阔,在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民主平等精神的发展,使学生学会理解、尊重、接纳、宽容,对于学生交往技能和自我意识的发展以及克服自我中心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此外,在课堂上生生之间以同等学习者的身份进行沟通、交流、讨论,同样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课堂上让学生尽情地畅谈对文本的感悟,交流对文本的理解及产生的疑惑。交流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在交流、合作的同时,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如果师生、生生之间交往匮乏、封闭内心,长期如此,会导致师生、生生之间情感和精神的不和谐,课堂上不再是人与人之间平等交流的关系,这样下去将会影响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造成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丧失。
2.多媒体教学激趣
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使学生更轻松地学习语文,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在此基础上感受美、体验美。一方面,多媒体教学更加符合青少年由直观到抽象的认识和感知过程的需要;另一方面,多媒体教学操作面丰富活泼,且产生一种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交流方式,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形成自觉的学习契机。
我在教学童话故事《七颗钻石》时,把课文描述小姑娘的水罐会变的场景通过课件一一展示出来,尤其是“一股巨大的清泉”――“七颗钻石”――“大熊星座”这一抽象过程的再现,使学生很自然地融入童话神奇的意境中,领悟了文中震撼人心的“爱”的力量,在情感上与文章产生共鸣,接下来进入说说身边“爱”的故事就顺理成章了。
多媒体设施因其强大的音频、视频处理能力,集图像、文字、动画、音响等功能于一体,可体现出静与动、曲与直、繁与简、抽象与具体的对比效果。成功的多媒体教学不仅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创新精神以及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3.文本交流激趣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学生本就是一张白纸,关键看家庭的教育、教师的引导和文学作品的日益熏陶。教师在课堂上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引起他们兴趣的材料,让他们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通过零距离的交流,使学生敞开心灵,放飞思想,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如我在教学《父母的心》一文时,设计了“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的小作文,以下是对父母教育不满、不爱学习的学生的作品。生1:“爸爸,我平时老爱顶撞您,认为我们志不同道不合,您对我管教太严,没有给我自由的空间,今天学了《父母的心》,我终于明白您是太在乎我了。我以后不再顶撞您了,其实我也是很爱您的……”生2:“爸妈,我从没想过为人父母的你们为我的成长付出了这么多。今天,我终于读懂了‘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话的含义,谢谢你们!我会用实际行动报答你们的养育之恩……”通过将心比心,心灵获得洗礼,人性的真善美也就凸现出来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与文本进行心灵交流,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这样的交流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人生观的影响和发展无疑是深远的。
四、综合实践激趣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对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活动,学生往往产生好奇心,有了好奇心就有了学习的兴趣。
要使学生产生兴趣,在实践活动中需要教师精心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或主题,创设和谐快乐的情境。有时成年人不在意的小问题,在学生的心灵中也会产生许多好奇和思考,这些常伴随实践的全过程,是学生的已有知识与语文实践相碰撞的结果。碰撞产生的火花就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火花越亮,兴趣就越浓。
著名特级语文教师朱敬本说:“语文实践最重要、最关键的是用。”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用得较多的是“说”,让学生在多说中自觉地对语文产生学习兴趣。我让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开展的活动,如古诗文朗诵比赛、文明礼仪演讲比赛、环境保护演讲比赛、传统节日主题晚会……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调动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语文综合实践还可以从校内拓展到校外,让学生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去实践、去体验、去发现、去探索奥秘。在一次“保护野生动物”的实践活动中,我带领学生到“姑婆山森林公园”参观了野生动物猴子。在实地观察后,学生获得了很多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还写了保护环境、保护野生动物的倡议书。不要让学生成为“笼中鸟”,而要让学生对生活这本“大书”多认识、多实践,使他们开阔眼界,渴望生活,渴望创造,这样他们自然会对语文产生学习的欲望。
总之,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从长远意义上说,这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它需要语文教师“上下求索”,需要语文教师尽职尽责的教学态度,需要语文教师始终有一颗赏识学生的爱心,爱能动人,动人就能产生情感共鸣及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刘墨,欧阳芬.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4.
[2]李洪生.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初中语文[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篇4
以“情”为经线,联结“教师―学生―文本”的情感
苏胜娟常说:“语文课堂教学成功的诀窍是以情感为纽带的。正如德育教育家第斯多惠说的‘教学的艺术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老师应是课堂教学情感氛围的制造者、煽情者。”苏胜娟这样说亦是这样做,在教学中,她努力让自己的课堂充满激情,用心用情浇灌出绚丽的语文课堂之花。
在苏胜娟的语文课堂教学里,她不仅仅是把教学看做知识的传授,更多的是把教学看成是与学生情感的交流、心灵的沟通,与学生分享文本教学带来的审美愉悦。因此,每次上课前,苏胜娟都会抛开一切影响教学情绪的事儿,把自己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状态,以最灿烂的笑容出现在学生面前,用满腔热忱的语言向学生问好,比如“老师今天很快乐,要与大家一起分享,下面就请你们把微笑挂在脸上,让眼睛发出光彩”,从而用激情感染学生,一开始就让学生享受有“情”的课堂。
苏胜娟注重用深情讲授课文,引领学生进入文本学习。她说:“教师站上讲台,如同演员站上了舞台,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情感,把课堂教学这出‘戏’演好。”在课堂上,苏胜娟非常注重运用自己的身体语言进行教学,做到“眼传情,脸含笑,手有势”,在举手投足、喜怒哀乐间随着文本、作者的情感变化而变化,把学生带进课堂、带进文本学习中。比如执教《记承天寺夜游》一课时,苏胜娟通过自己的语言、手势、表情等,融入课文描绘的境界:微微蹙眉时淡淡的忧伤,轻轻摇头时无法排遣的纠结,从而很自然地把学生带进文本,感受作者的心灵。这样做,学生不仅能用心学,还能用“情”去学,把自己融入文本的情感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课罢,有些学生还在深情地吟诵着文中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点睛之笔。
善于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用热情欣赏和激励学生,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是苏胜娟与学生构建和谐课堂的一大特点。教学时,苏胜娟会用目光与每一个学生进行交流,通过眼神“告诉”学生:我在关注着你,我很欣赏你。她还常用热情洋溢的言语评价学生的回答,用生动风趣的语言调节课堂气氛,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的智慧得以充分挖掘,课堂上人人大胆发言,勇于辩论,敢于质疑。
以“境”为纬线,构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的课堂
苏胜娟的“语文情境课堂”是通过学习情感、学习氛围、具体语境场景等的创设,拉近学科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营造浓厚的课堂学习气氛,为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发展做好铺垫。在课堂教学中,苏胜娟善于通过各种环节、多样化的手段来创设一种情境,一种有形与无形组成的“课堂情意场”,一种充满智慧和情感的空间,使学生“求知若渴”、“触景生情”,从而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进入文本学习。
教学伊始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巧妙的课前导入是关键。”苏胜娟这样说。每次上课,苏胜娟都会针对教学内容设计一个有情有趣的课前导入,引导学生进入课文中的情境,做到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与文章的旨意相融。例如,在教学《甜甜的泥土》一课时,她会用深情的话语作为导入:“同学们,在你们的童年生活中,有父母无微不至的呵护,而年少的你们往往无法体会,不会珍惜。但是有一位跟你们同年龄的人,却失去了家庭的温暖。父爱母爱,对他来说是多么渴求却又无法得到。”这样的一个导入直接把学生带进了有关“爱”的主题,深深地扣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能迅速进入文本情境之中。
也许很多语文老师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只是为读而读,并没有对朗读教学进行细致地深究,苏胜娟却强调在朗读教学中设“境”,营造浓郁的语文课堂氛围。她认为,其实朗读是教学环节中最好设“境”的一个切入点,她说:“学生声情并茂、抑扬顿挫、起伏缓急的朗读能再现文本的情感色彩,这是一种浓郁的课堂氛围,一个激荡心怀的心理磁场。”比如在教学文言文《狼》一课时,苏胜娟设计了一个“多层次朗读”板块,要求学生:读准―读顺―读得有节奏―读得有情有境。这就把文言文的朗读要求设计成了多个且逐级提升的标准,让学生的朗读层次呈梯度上升趋势,鼓励学生进行挑战。在不断的朗读晋级中,学生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尤其是到了“读得有情有境” 这一级别时,学生的表现欲更是达到了,纷纷要求朗读展示,课堂教学氛围也随着学生的朗读进入了故事中那紧张、危险的情境,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这样一来,学习成了学生乐于参与的有趣的活动,在这种热烈的驱动力的推动下,学生为求知而乐,为探究而兴奋、激动,到达了一个比预期的教学目标还要丰富得多、广阔得多的课堂教学境界。
“愿意学习”是学生主动进行学习的强大内驱力,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方法使学生产生爱学、乐学的意愿,并伴以有趣的教学形式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学生主动深入地进行自主学习。苏胜娟深谙此道的辐射作用,因此,她积极探究科学艺术的教学方法和新颖多样的教学形式,努力在教学环节中设“境”,使课堂教学变得紧凑且迭起,从而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以文言文教学为例,苏胜娟经过大量的课例研究和反复的教学实践,开创了“以说读为主线”的文言文教学模式,为文言文教学如何落实“文”与“言”的教学目标找到合理的契合点,让文言文教学做到既扎实有效,又生动活泼。比如针对文言文《狼》的教学,苏胜娟是这样设计教学环节的:多层次朗读―多形式说读―多角度品读―多维度练习。这四个教学设计环节,使得课堂教学在有节奏的轮动中,不但显得紧凑,而且迭起,使学生始终处于情绪高昂的状态中领会文意,强化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课堂教学满堂问的现象严重桎梏着学生思维的发展,要把学生深深地吸引到课堂中来,需要讲究问题的巧妙设计。苏胜娟强调在课堂提问中设“境”,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她在课堂教学中设计提问的原则是:让学生有思维的空间和思考的余地,然后将问题进行优化、整合。比如教学《七颗钻石》一课,苏胜娟用“围绕‘水罐’你有什么发现” 这一问题作为带动学生进行全文阅读的起点,把学生带到了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而不是提出“水罐里装有什么”“水罐发生了什么变化”等简单的问题。此外,苏老师还会采用“问题超市”的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自行选择问题、自主解决问题,营造一种积极大胆探究问题的课堂教学情境。例如,教学《小石潭记》一课时,苏胜娟提出的问题是:请你选出以下问题进行文本探究:(1)文中的“水”。(2)文中的“动”与“静”。(3)文中的“景”与“情”。(4)文中的“乐”与“凄”。(5)文中的“清”。(6)文中的“小”。(7)文中的“石”。如此多样化的提问、多向式的品读课文,如同开了满地的花儿,学生可任意采撷,在寻美赏美的收获中增加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开拓了思维的广度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