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夫的故事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04-11 15:40: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渔夫的故事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教学设计消除公式化
阅读教学设计呈现公式化,这不仅是教学模式制约的结果,更是教师教学思维固化造成的。新课改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构建,教师很容易陷入固化思维窠臼之中。课堂导入、教学引导、合作学习设计、文本赏析、课堂训练和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很容易受习惯做法影响,教学设计难有创新可言。学生阅读学习思维得不到创新拓展,课堂教学极易走进教师主导的“单行道”。教师“独角戏”角色依旧,新课改倡导精神得不到成长式发扬。因此,阅读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注意戒除模式思维限制,消除教学设计公式化倾向。
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师课前备课行为,不同课型有比较固定的模式化的教学设计意识,教师在具体操作时,很难摆脱公式化制约和影响。如《桂林山水》,一般教学设计包括课堂导入、检查预习、引导朗读、精读赏析、课堂训练、反馈与评价等环节,因为程式化比较鲜明,学生很容易失去兴趣感。有教师这样设计:桂林山水甲天下。这桂林山水到底有多美呢?想必去过桂林的人都会有更为深刻的认知。有谁去过桂林呢?能不能给我们讲述一下桂林山水的特点呢?学生顿时兴奋起来,有很多学生踊跃发言。学生讲述之后,教师联系文本内容展开精读讲解,课堂过渡自然顺畅,学生学习效果显著。教师没有走习惯程式化设计路线,而是引导学生谈亲身感受,学生学习热情被成功点燃,课堂教学进入良性轨道之中。
二、教学引导剔除教条化
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因为教学程式化的制约和影响,常常会表现出较强的教条化倾向。如何导入、如何引导、如何训练,都会用“老办法”来处理,这样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审美疲劳感。学生学习兴趣如果消失殆尽,课堂教学自然进入恶性循环之中。小学学生阅读思维比较单纯,教师在课堂教学引导时,需要从不同维度展开设计,对学生阅读学习素质进行全面塑造。
《触摸春天》阅读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品读课文:同桌合作展开对话式学习,一方先提出问题,另一方负责回答,如果回答错误或者搭不上来,就算输,交换设问对象。学生听说要引入比赛,课堂气氛顿时被点爆。活动开始,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教师深入课堂巡视,观察学生具体表现,适时给出学习引导。有学生提问:安静是盲童,为什么能够准确捕捉到蝴蝶呢?对方回答:安静是用心感知自然,虽然她眼睛看不到,但心里是亮堂的。学生你来我往,谁都不愿意被问住,虽然会出现争论现象,但都属于探究性学习。一旦出现争执不下情况,教师及时介入,给出必要的帮助。教师引入崭新学习形式,打破了常教学基本模式束缚,有效激活学生主动学习探究意识,课堂教学呈现活跃性。
三、教学评价去除标准化
课堂教学评价设计时,教师都有鼓励意识,但在操作方式和评价语言设计时还不够灵活,导致课堂评价呈现标准化。学生表现个性化特征明显,教师教学评价也应该有个性化设计,不能用单一评价语言来对待不同学生的个性表现。让学生感知教师的个性关怀,对学生个性成长有特殊意义。
篇2
关键词: 课堂教学 学习氛围 学习兴趣 学习习惯
课堂教学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主要教学活动,通过课堂教学,学生的智力和情感得到发展,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培养。我结合小学教学,就如何开展课堂教学谈谈以下思考。
教师教学要以教材为依据,这就要求以科学的精神和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对待教材。在教学时,我力求把教材讲细讲透,让学生充分了解教学知识的新观点、新材料。这就必须在上课前认真钻研教材,抓住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确立本节课的三维目标。各科教材的重点是学生学习后面教学内容基础,教师要多花时间讲细讲透,让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学会知识的迁移,对知识灵活运用。教师可以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的实际情况,实施分层教学策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积极参与思考,使学生的不同个性得以张扬,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运用直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思考,对难点逐个击破,使学生融会贯通地运用教学内容。例如我在教学《渔夫的故事》这节课,先让学生交流魔鬼为什么要杀渔夫,让学生想一想:魔鬼说的话是真的吗?使学生明白,魔鬼是凶恶和狡猾的,魔鬼的杀人本性是不会改变的,魔鬼是不懂得报恩的。接着让学生交流对渔夫的看法,引导学生思考:渔夫战胜魔鬼,凭的是什么?你是从哪看出来的?魔鬼如此狡猾,它怎么会上当呢?最后总结,人的智慧是能压制妖气的,人的智慧也是能战胜邪恶的。从渔夫的身上,我们领略到智慧的巨大力量。这样突出了课文的重点,解决了文章的难点。教师要吃透教材,比较透彻地对教材进行分析,这样教材的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教学目的、教学的目标才能了解清楚,才能准确把握好教学时间,才能把前后知识与训练的联系处理好。
教师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教师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从学生的身边的、感兴趣的问题出发,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着手,密切联系语文与日常生活的关系,让情节内容充满时代气息和生活色彩,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调动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因此,教师在备课环节中,对教材要加以处理,了解学生生活的环境,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造和修饰整合,让教材内容贴近现实生活素材,创设具体生动、形象可感的教学情境,把日常生活情境加工成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为学生提供熟悉的内容作为课堂情境,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语文就在我们的生活中,用生活实例解释生活中的问题。为了使教学内容生活化,要想方设法地将抽象知识具体化,大量的生产和生活实际素材是课堂教学中很好的应用材料,可以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时拓宽思路,发现问题,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设计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时,将实际生活知识和课堂知识紧密联系,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学生如果对学习具有浓厚的兴趣,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教师要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这样学生才会从心里喜欢老师而喜欢学习,由此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呢?我认为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不同年龄学生的特征和认知规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教学。教师在上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目的,预设要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要设法创设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学会技能。其中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方法。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目标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段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中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教师可以设置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的问题,充分引导学生从情境中提炼出问题,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好方法,小组学习能够使学生在活动中互相帮助,在活动中积极思考,相互交流,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差异,创设多种形式的教学情境,让他们动手操作,观察思考,主动获取知识,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学生由此掌握大量知识,增强学习自信心,在参与中提高兴趣,增强能力。
篇3
[关键词] 研读教材 设置情境 放开手脚
一、研读教材
叶圣陶曾经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老师善于运用”。研读教材是教师融合数学教学基本思路并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先决条件。
研读教材的步骤:
1.要无遗漏地读出每页教材呈现的所有信息,即我们要回答书上有什么?
2.揣摩编者安排这些信息的意图,也就是我们要回答为什么要这样做?
3.要弄清楚知识内在的逻辑顺序和学生认知发展特点,思考教学设计,也就是我们该怎么做?
我在研读北师版一年级下册《生活中的数》是这样做的:
首先,我看书上有什么:按照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观察(生活中的数)、(小兔子数铅笔)、(一个书柜、柜上有花盆、花伸出了11个枝芽、一个书桌、书桌右上角排着几本书、居中有个笔筒、左上角有一盏台灯、右下角有一本书,书的旁边有笔和橡皮、书桌下有把椅子,在另一张桌子上散落了一桌子的铅笔,有四个孩子正要数铅笔)、(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铅笔?)、(说一说你是怎样数的?)(一个学生说:我是一枝一枝地数:1、2、3、4……)(另一个学生问:还有别的数法吗?)(一个学生说:我把十枝捆成一捆,一捆一捆地数:10、20、30……)、(一只小老虎:10个10是100),(圈一圈、数一数)、(横有10个孩子笑脸,有五排,第五排只有3个孩子的笑脸)(有33个排列不规则的圆点)。
接着,我是这样揣摩编排意图的:数数问题是孩子生活中常见的问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十分紧密;小兔子和小老虎是针对一年级小同学对卡通小动物的喜爱,调动孩子简单的学习积极性;桌子上杂乱无章的铅笔能激起小学生想要知道总数的欲望,即问题的情境设置;数数的方法有多种,一枝一枝地数和10个一捆一捆地数是孩子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方法;在孩子了解常用的方法的基础上,激发孩子的思考,还可以怎样数;10个为一捆,10个十是100渗透了十进制的原理,为后续详解和整十数加减法作铺垫;圈一圈,数一数是对数数方法策略的巩固练习。
最后,我想针对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应该这样做:《生活中的数》是第一学段第二学期《数与代数》的开端,是在学生学习了数的认识、体会数的意义以及2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为后续的估数和整十数的加减法做基础。设置这样一个情境,把几张桌子上事先随意放一些数目相同的小木棒,根据低年级学生具体形象思维较强以及好胜心理的特点把全班学生分成八组,以比赛的形式看哪一小组数得最快,然后让学生们说一说他们是怎样数的。通过这样一个情境让学生们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学习数学的愉悦,在掌握知识、方法的基础上形成互相帮助、团结合作的竞争意识。
二、从孩子生活实际出发,创设问题情境
“从孩子生活实际出发,创设问题情境”是教师融合数学教学基本思路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基本手段。“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范式。创设问题情境,不仅要考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更要着眼于提出的数学问题,要与孩子的生活实际和后续知识点相联系,这样才能真正发挥问题情境为数学建模服务的作用。因此,情境的创设既要促进学生的主动探究,又要利于学生的自主建构。
我在教学北师版第九册《找最小公倍数》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解决故事中的实际问题,引出数学概念。在美丽的湖边,住着一老一少两位渔夫。有一年,他们都从6月1日开始打鱼,并且每人都给自己订了一个规矩:老渔夫说:“我连续打3天鱼休息一天。”年轻的渔夫说:“我连续打5天鱼休息一天”。有一位城里的朋友,想趁他们共同休息的日子去看望两位渔夫。那么在这一月里,他可以选哪些日子呢?你能帮他把这些日子选出来吗?通过解决故事中的问题,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了解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含义,也体会到了找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基本思路。接着,让孩子观察两位渔夫的休息日和他们共同的休息,进而揭示出4和6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三、放开孩子的手脚,让孩子成为数学课堂的设计师
“放开孩子的手脚,让孩子成为数学课堂的设计师”是教师融合数学教学基本思路创造性使用教材的最高境界。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学习活动中,学生更愿意把自己看作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只要我们给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他们将会“还”我们千百个奇迹。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学生对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给学生搭建起一个登高的台阶,然后再“放一放”,提供给孩子一个充分发挥、展现自我才华的空间,使他们敢于去创造教材,敢于去实践教材。教材是呆板的,学生是鲜活的,孩子丰富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是我们不可估量的。
最近,我听了徐长青老师执教的《重复》一节课,感受颇深。课堂上学生思维之活跃,学生设计的课堂教学使聆听者赞不绝口。他的课堂,真正是放开孩子的手脚,让孩子成为数学课堂的设计师。
教学片断:抢椅子游戏
篇4
关键词:学习兴趣;教师;角色转换
目前,英语课堂存在这样一种状况:学生的学习兴趣已被激发,但随着知识容量的增多,难度加大,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或挫折时,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所以,如何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英语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在教学中,要从每一节课做起,要敢于在师生关系的改善、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设计的研究、教学策略的运用等方面“另辟蹊径”、“独出心裁”,让课堂教学更精彩。现代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使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英语作为最重要的信息载体之一,已成为人类生活各个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英语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按国家教育部最新颁布的英语课程改革要求,英语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实际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识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法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现代教学理念更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转换,教师不仅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指导者,而且是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师生要教学相长,共同提高,一起发展。在这学期教学七年级的综合实践课中,根据七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学生实际学英语的情况,笔者的具体做法是:
一、明确学习目标
课前首先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自己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分小组讨论
怎样计划完成任务?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和参与,让学生知道每周一次综合实践课是课堂学习的延伸,学习的空间除课堂、书本以外,更多的来自于课外业余时间所收集的学习资料(如英语课外阅读、英语报刊、英语杂志和互联网上有关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的资料);更要在生活、体验和实际中学(如在家、在学校、在路上、在商场等公共场所),平时注意搜集生活、学习中的实用的词汇和句子。
三、内容和形式
每周一次的活动课上主要采用牛津英语系列丛书(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分别读了 “At the zoon”在动物园(用英语了解动物),“I Can Swim”我会游泳(用英语了解体育),“Bip’s visit” Bip的访问(用英语了解太空知识),“Billy and Tom” Bill和Tom(涉及同学友谊),“Super Boy”超级男孩(涉及同学互相帮助)。以读故事、讲故事的形式激发学生学英语的兴趣并且喜爱书中新颖、奇特的卡通人物,而且生动的海底、陆地和太空景色深深吸引着学生好奇和探索的目光。每次活动总是师生共同参与合作,以读故事,看图问答,分角色对话,看图连写单词,看图连写词语,看图完成句子,拼字游戏,字谜游戏等活动使学生在活动、参与体验和实践中学习英语知识,培养七年级学生英语语言理解力和交际力,训练学生的记忆力,逐步积累词汇,拓宽知识面,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陶冶情操,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的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一定的基础
四、有加快效率的活动材料
在所读故事中,学生对I can swim最感兴趣,印象较为深刻:故事描写主人公Grace很孤独,没有朋友,有一次父母带他去海滨游玩,他独自一人在沙滩上垒沙城堡(make a sand castle),收集贝壳(collect shells),而父母没有和他一块玩,父亲因游泳后疲倦在太阳伞下睡觉(swimming tired sleeping),母亲在太阳伞下看书,Grace无奈就一人独自躺在床上,此时蓝色而又平静的海水(blue quiet)使他感到舒服(comfortable)但又很孤单(feel lonely)。突然海上一阵巨浪把船冲到海中把Grace翻到海里,Grace在冰凉而又平静的海水里感到恐惧(cold and smooth, frightened),此时一条海豚游来和他说话,在交流的过程中,他们成为朋友,海豚教会Grace游泳后被渔夫的掉鱼钩钩住(fisherman, hook), Grace用贝壳割断了鱼钩线,挽救了海豚,此时Grace感到很高兴(happy)。在读此故事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大家踊跃朗读Grace和海豚的对话,并速记相关的英语单词,使学生在活动和参与中学习英语知识,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懂得人与动物应和谐生存,相互依赖。 转贴于
附相关单词:sea(大海);boat(船);shell(贝壳);beach(海滨);rock(岩石);blue and smooth(蓝色和平静);fisherman(渔夫);fishing(钓鱼);hook(鱼勾);shark(鲨鱼);dolphin(海豚);sea-horse (海马);sea-snake(海蛇);starfish (海星);sharp(尖的);jellyfish (水母)。
另外,这一故事的字谜练习给了笔者很大的启发,练习要求在方框里找出下列单词:brother(兄弟),busy(忙的),sisters (姐妹),friends(朋友),letter(信),near(附近),hot(热的),在这一基础上,笔者另请学生在方框里多角度找出所认识的单词。结果,学生的情绪高涨,快速地一一找出了另外12个单词,他们是at(在…),nine(九),in(在…里), the(这…….那),an(一个),he(他),end(结束),bus(公共汽车),sour(酸的),on(在….上), egg(鸡蛋),run(跑),通过这一练习使笔者感触到课堂上教师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展示思维和记忆空间,学生的学习潜能是可以开发的。
五、用成功体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成功感是英语学习中重要的情感因素,它能使学生萌发兴趣,增强信心,激起学生的内在动力,大大增强认知效果。多次的成功会使学生充满自信,并逐步体会到学习英语的乐趣。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在学习上取得的成绩,正确的回答问题,哪怕是一星点闪光之处,也要及时捕捉,加以表扬、鼓励、多用些good,very good,quite good,thank you等词,让学生感到有奔头,树立信心。对于学习较差的和学习上出现错误的学生,课堂上也不要随便批评,说些“Try again”, “Don’t worry”, “Take it easy”等勉励的句子,这样不会使学生丧失学习信心。
学生学习的最大乐趣在于经过努力而获得成功,而教师就要在其成功之时多多给予鼓励、表扬,使其自始至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由于学生在学习中会逐渐显现个别差异,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这种差异,因材施教,正确对待各类学生。优等生由于经常得到教师的表扬,学习劲头足,但容易产生优越感和骄傲感。教师要经常给其提出新的要求使其有受挫感,使其愈挫愈奋;中等生学习受情绪支配,教师要及时引导,避免其情绪波动,稳定成绩;差生由于得不到教师的重视,学习中没有目标,容易产生自卑感,甚至丧失兴趣。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需多给予关心和帮助,使其迎头赶上。另外,教人以“渔”,把握成功。随着知识容量的增多,学生在英语学习上的困难也随之加大。作为教师,不仅要研究知识结构,还要研究学生心理;不仅要研究教法,还要指导学法。学生如果掌握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必会受用终身。在记忆单词时,用“谐音法”、“儿歌唱读法”、“象形法”;学习语法时,用“归纳法”、“类推法”……这样,学生自己能掌握学习方法并运用自如,在学习中没有障碍并形成良性循环。
由此可见,保持兴趣、养成习惯、掌握方法是学好英语的重要因素。把这几样宝贝带进课堂之后,减轻了学生的压抑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倍增,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了知识。只有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注重学生兴趣的保持,才能取得良好的课堂效果,保证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5
一、三维目标的达成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有一个重要的变革,就是把原来目标单一(即知识与技能)的课堂转变为目标多维(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堂。这是新课程的一大亮点,但三维目标如何整合是个难点。在探索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厚此薄彼”的现象,有些公开课比较重视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于是在理论界就有人认为目前的学校教学已出现了“轻视知识”的思潮与局面。③
但真实的情况并非如此。在调查中就经常能听到这样的说法:我认为语文课让学生实践太少,而且太注重对字词的分析,应该注重语文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或说:我希望语文课不要只是教一些知识和答题技巧,而要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熏陶学生的情感。在“目前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偏重于哪一方面(可多选)”的调查中,65%的学生选到了“课文分析”,56%的学生选到了“语文知识讲解”,由此可见,日常课还是把知识的教育放在第一位的。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
公开课的教学内容往往是经过上课老师和参与“磨课”的老师的精心选择的,但日常课的内容选择却往往是随意的,有的并不具有“语文性”,有的不能达成教学目标,有的不适合学生的实际状况,有的教学内容甚至是错误的。
以下是笔者听到的一节七年级语文课的主要教学内容:
1.老师简介童话、神话的特点――想象、联想和夸张。
2.老师板书两副对联的上联要求学生对出下联:(1)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 (2)山高,嵩山高。对于第一副对联,学生思考以后对不出,老师就介绍了自己的下联:北京自行车行自京北;黄山落叶松叶落山黄。在对第二副对联时,一男生对出了“水白,泉水白”的下联,老师却出示了自己的下联:女子,好女子。
3.老师讲了一个新编版的《渔夫和魔鬼》的故事。
4.学生续写《赫尔墨斯和雕像者》。
5.交流续写的内容。
据上课老师说他组织这堂课的内容是想训练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且不说这个目标能否达成,单从教学内容上来考察,就有几个问题值得商榷:一是让七年级的学生对那两个对联是否太难了?二是教师所对的“女子,好女子”这个下联不管从内容还是形式来看都不及学生的,特别是结构与上联完全不同,介绍给学生有什么意义?这种经不起推敲的、随意选择的教学内容在日常课中是大量存在的。
三、学习方式的运用
原国家督学成尚荣曾对语文日常课堂作过这样的描述:
日常课总体上仍是以灌输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仍是以训练为主,简单、机械的训练逼仄着学生的思维,个性化阅读还处于边缘;课堂仍比较封闭,学生的视野还是被限制在文本里和教室里……④
这个描述是非常符合实际的。一次听某老师在教学九年级《陈涉世家》一文,整堂课采用的是老师串讲的方式,将每句话、每个词的意思都讲得非常到位,并相机联系到重点词语在其他课文中的用法,其中足见老师的文言功底和对教材的熟悉程度。但课堂中只有老师一个人的声音,没有学生的朗读,没有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没有学生之间的质疑和探讨,学生运用的完全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在很多老师的观念当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运用只是公开课的点缀,至于平时的教学,还是传统的讲授更容易操作,对付考试也更有效。
四、语文文本的解读
语文教材是语文课程的集中体现,是语文知识的载体,是一种静态的文本。语文教学的文本解读应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感知、理解、评价、重建文本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师生通过感知、理解、评价、重建文本并与文本作者进行对话。学生以何种方式阅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文教师的阅读方式。语文教师文本解读能力的重要性由此可见。
但在平常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却并不重视自身对文本的解读。对“您在备课的时候所花费的时间最多的往往是哪一方面”的调查,138位教师中回答到 “研读文本”的仅有29人,文本解读的被忽视由此可见一斑。
由于思想上的不重视、时间投入上的不足和文化底蕴欠丰厚,语文老师在日常课上往往就照搬教参或其他教学设计上的解读,哪怕这些解读是浅层的、僵化的、教条的甚至是错误的,而缺少自己独立的、适宜文本的、新颖的解读。因而星新一的《喂――出来》肯定是解读成“阐释了人对大自然的破坏总要遭到大自然的惩罚”,《珍珠鸟》肯定解读成“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境界”,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在一次教学设计评比中,个别老师竟然将季羡林先生的《永久的悔》这篇主题鲜明、感情质朴的文章的主题理解成了“提倡勤俭节约,反对奢侈浪费”。
五、课堂结构的设计
公开课非常讲求课堂结构的设计 ,从而使教学内容相对集中,教学步骤力求简约,教学环节有机联系,教学过程符合认知。
很多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并不重视这一点。一位老师在上《金色花》时安排的课堂结构为:
1.课堂导入:哪些歌曲是歌唱妈妈的?学生共说出或唱出了《妈妈的吻》《听妈妈的话》等12首歌曲。(10分钟)
2.填空:母亲对孩子的爱像 ;孩子对母亲的爱像 。横线上可以填一个事物,也可以是一句话。共有9位学生回答。(12分钟)
3.讨论问题:(1)文中为什么把小孩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变成了花干什么?(2)孩子还为妈妈做了什么事?(3)为什么妈妈说“你这坏孩子”?(15分钟)
4.拓展延伸: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对待妈妈?(8分钟)
从表面上,本堂课也有课堂导入、文本研习、拓展延伸等环节,但稍作推敲就会发现大的环节之间缺乏联系,重要的第三环节所提的几个问题之间没有逻辑关系,学生在课堂上没有思维推进的过程。而且一堂课的时间安排也有问题,“文本研习”部分只占了整堂课的1/3时间,肯定是不科学的。
六、教学效率的提高
有老师说:日常的课是漫步,公开课则要奔跑。这句话准确道出了日常课与公开课在教学效率上的差异。
公开课往往有明确而集中的教学目标,有层层推进的问题提出,有接连不断的环节相扣,课堂容量是极大的,课堂节奏是快速的,所以教学效率往往相对较高。但在日常的教学中,有的老师由于不注意课堂结构的设计,不重视教学方法的改进,不积极运用有效的教学媒体,就极有可能呈现出随意性极强的“高耗低效”的教学状态。有一位老师指导学生复习《狼》一课,主要涉及了文学常识、词语读音、复述故事、课文中的文言现象等内容,之后布置学生做练习,整堂课就是一种对原来新授课的低效率的重复,学生在非常宝贵的45分钟之内并不能收获多少东西。令人担忧的是这种“只管耕耘不问收获”的课和“教学内容不够,就用练习来凑”的课在日常教学中经常可以碰到。
当然,语文日常课中也不乏优秀案例,但总体上与公开课的差异还是很大。只有多看看平时的课堂,多听听日常的课,再来给现在的语文教学实践定位,才能更准确。
参考文献:
①张立昌《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学校文化适应性及其改造的目标》,《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第4期。
②余慧娟《寻找现实道路――2006年课程改革的反思》,《人民教育》2006年第24期。
③陈平《教育的真问题还是伪问题》,《中国教育报》2006年10月10日。
④成尚荣《不要淡忘了课改的使命》,《人民教育》2006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