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散就散歌词范文
时间:2023-03-22 05:12: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说散就散歌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开门见山》歌词:那是个月亮,就是个月亮并不是地上du霜那地上花瓣,看完了就完没必要再联想什么秋水,怎么望穿什么灯火,怎么阑珊什么风景,就怎么看何必要拐弯打开门就见山,我见山就是山本来就很简单?不找自己麻烦痛就痛伤就伤,是谁说肝肠会寸断,混帐点了灯就会亮,关了灯就会暗谁活得不耐烦,哪里来的感慨聚就聚散就散,谁曾说独自莫凭栏,笨蛋那是把雨伞,就是把雨伞不是感情遗产那烟消云散,是天气现象不上浪漫的当什么秋水,怎么望穿什么灯火,怎么阑珊什么风景,就怎么看何必要拐弯打版开门就见山,我见山就是山本来就很简单,不找自己麻烦痛就痛伤就伤,是谁说肝肠会寸断,混帐点了灯就会亮,关了灯就会暗谁活得不耐烦,哪里来的感慨聚就聚散就散,谁曾说独自莫凭权栏,笨蛋打开门就见山,我见山就是山本来就很简单,不找自己麻烦痛就痛伤就伤,是谁说肝肠会寸断,混帐点了灯就会亮,关了灯就会暗谁活得不耐烦,哪里来的感慨聚就聚散就散,谁曾说独自莫凭栏,笨蛋。
2、2010年的金曲奖,有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张惠妹的《阿密特》拿下六项大奖,成为最大赢家。其中林夕凭借《开门见山》拿下了金曲奖的最佳作词。这是他第二次拿到金曲奖的最佳作词,上一次,是王菲的《脸》。
3、2010年的金曲奖,最佳作词同时入围的还有《阿密特》中吴青峰写的《掉了》,这首《开门见山》网上褒贬不一,不管是苏打绿的粉丝还是一些其他歌词爱好者,都有人对这个获奖结果颇有微词。他们就算愿意中肯地承认林夕的词坛地位,也绝不愿认同《开门见山》的厉害。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关键词:流行歌词;修辞;语言艺术形式;语境
修辞是每个社会化的人进行言语交际时不得不考虑的。孔子说过:“非文辞不为功,慎赐哉!”【1】这是提醒人们在外交时注意修辞。子贡说:“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2】“知”即“智”,这是从君子道德修养方面谈语言交际时必须注意修辞。《周易》也说过:“君子以慎言语”。【3】刘勰在《刘子新论》中说过:
“故口者,言语之门户;舌者,门户之关钥。关钥动,则门户口,则言语出,出言之善,则千里应之;出言之恶,则千里违之。言失于己,不可遏与人;情发于近,不可止于远,是以君子慎其关钥以密言语。”【4】
刘勰强调了言语交际中修辞的重要。他认为,经过修辞的“出言之善”,“则千里应之”,没有经过修辞的“出言之恶”,“则千里违之”。
歌词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艺术形式,是修辞运用的最活跃,最广泛的领域。作为特殊的语言艺术形式,本文从修辞这一视角去审视流行歌词这种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所具有的特色。
一、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段
(一)语音手段
歌曲能否“先声夺人”,除了配上美妙悠扬的曲子外,歌词是否“动听”,也是一个重要方面。以下修辞手段便能增强语言的音乐性。
1.押韵,就是有规则地交替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音节,利用相同或相近的声音的有规则地回环往复,增加语言的节奏感和音乐美,使作品和谐统一。它能渲染气氛,增加感染力。“宇宙间的事物没有一样是没有节奏的:譬如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四代时序,这便是时令上的节奏;又比如高而为山陵,低而为溪谷,陵谷相间,岭脉蜿蜒,这便是地壳上的节奏,宇宙内的东西没有一样是死的,就因为都有一种节奏(可以说是生命)在里面流贯着的。”【5】文艺家的任务就在于表现事物的节奏,在一切死的东西里看出生命,在一切平板的东西里看出节奏来。从这个意义上讲,艺术生命正在于其运动变化的节奏。
歌词作为一种韵文体,其区别于散文体的特点是,追求语音的音乐美,体现在有意识的在歌词中运用同韵的字。如:
①“一个人躲在屋里,我等你说对不起,忘了等了几个星期,忘了等了几个星期,爱情最近跌谷底,又加上天气诡异。”(《In love---命中注定》)
②“差一点骗了自己骗了你,爱与被爱不一定成正比,我知道被疼是一种运气,但我无法完全交出我自己”(《可惜不是你》)
例①中“里,起,期,底,异”韵母都是ī;例②中,“你,比,气,己”韵母都是ī,这些韵母相同的音节,就叫做韵脚,就叫做押韵。使歌词音节匀称,节拍有致,节奏感很强,听起来分外和谐悦耳,利于记忆。借此,我们可以咀嚼出丰富的感情内含。
2.双声,叠韵,叠音词的大量运用
如车行作词,戚建波作曲,陈红演唱的《常回家看看》,已进入亿万人民的心田,个中原因,除了平实的旋律,亲切的演唱以外,还有歌词的声韵律节奏分不开。
歌词仅168字,双声,叠韵,叠音词就有29对58个字,大量运用双声,叠韵叠音词。可以使整首歌词充满了回环往复的声韵律节奏规律。便昭然若揭了,双声是声同韵异,叠韵是声异韵同,叠音是声韵皆同。这些词都可产生声韵律音步节奏,外加又套叠着声韵律节奏群,就更加动听了。
(二)词语手段
1.语气词
在当代流行歌曲中,很多作曲家在运用口语形式的歌词中出现了语气词。借此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如:
①“爱你,不是说说而已”(《第一夫人》),演唱这首歌的是张杰,是在和谢娜的结婚典礼上唱给谢娜的歌曲。一个“已”字便把张杰对谢娜的爱抒发的淋漓尽致。
2.中英文混合搭用
在乐坛,许多歌词英汉相杂,而且英文部分往往还作为整首歌的部分。如
① “今天嫁给我好吗?Jolin in the house……”(《今天你要嫁给我》)
中国歌曲中偶尔夹杂着一两句英文,这是中国人追求个性解放,赶时髦的表现。但对于这一现象,我不提倡。因为就现在的情况,很多青年人太过热衷,沉迷,似乎忘了自己是一个中国人。当然,我不反对外国的优秀文化进入中国。
3.重感受的超常搭配
流行歌曲所面对的群体当中,最多的是年轻人。年轻人追求时尚,思想观念超前,他们乐意,喜欢去接受这种重感受的超常搭配,并且也有接受这些的能力。在流行歌曲中,重感受的超常搭配是很普遍的。这一现象从歌曲名中就能表现出来。如《分手快乐》、《最熟悉的陌生人》、《玫瑰花的葬礼》、《一眼万年》……,这样的搭配,足以让年长者大跌眼镜,可是却让年轻人爱不释手。
(三)句式
1.整句与散句
整句是把结构相似或相同的句子一组一组整齐匀称地排列在一起,或两个对偶的句子去陈述一件事,或两件事,唱起来显得分外有气势,这是句子的“整”所起的修辞作用;反之把各种格式间杂起来使用,不追求整齐,匀称的形式,唱起来错综变化,活泼,不呆板,这是句子的“散”所起的修辞作用。
“整句形式整齐,声音和谐,气势贯通,意义内容随形式的整齐而能表达得集中鲜明。”【6】如:①“把握生命里的每一分钟,全力以赴我们心中的梦”《真心英雄》
散句结构不同,所用的句式也多种多样,因此它所表达的内容不像整句那么整齐,但散而不乱,也比较活泼,不呆板,不拘束。如:
① “都可以随便的,你说的,我都愿意去,小火车,摆动的旋律,都可以是真的……”(《暖暖》)
2 长句和短句
从句子的形体上看,句子有长的,也有短的,一般人习惯地称为长句和短句。长句的修辞效果是表意周密,严谨,精确,细致。短句的修辞效果表意简洁,明快,灵活,有力。如:
①“找一个最爱的深爱的心爱的人来告别单身,一个多情的痴情的绝情的人来给我伤痕”(《单身情歌》)
(四)丰富的辞格
1.比喻,又叫譬喻,俗称打比方,就是根据联想,抓住不同事物的相似之点,用另一个事物来描绘所要表现的事物。
比喻的作用是使语言生动,形象,加深对所描写的的事物或阐明的道理的解释。在歌词中使用比喻,能够把作者想要表达的情 感更形象的呈现出来,增强感染力。
例如用比喻的:①“缘分不停留,像春风来又走,女人如花花似梦。”(《女人花》)
②“想要给你的思想就想风筝断了线,飞不进你的世界也温暖不了你的视线。”(《吻别》)
例①连用三个比喻,把女人那种青春易逝,缘分难寻,希望遇到“惜花人”。女人的顽强,勤奋和不屈的感情渲染得淋漓尽致,感人肺腑;例②则把抽象的思念写的历历在目,有些哀怨,把心中的无奈与哀伤的情感表达出来。
2.反复,就是反复使用同一词,句,段,这种可以强调和突出自己的意思,加强语气和情感,加深印象,造成一种特别的情调。无论在哪首歌曲中,反复的运用都很常见。这是歌词这种特殊的语言艺术形式的要求。歌词的一咏三叹能更好的表达出歌者的情感,也能打动听众的心灵,给听众以听觉的愉悦,增添音乐的美感。增强叙述的条理性和生动性,加强节奏感。如:
①“小河弯弯向东流……月儿弯弯的海港……沧海茫茫……”(《东方之珠》),”弯弯”反复使用,非常传神的写出了小河,月儿的形状,同时也表达了曲者对香港的热爱眷恋之情;
3.对偶,昰用语法结构基本相同或相近,音节数目完全相等的一对句子,来表达一个相对立或者相对称的意思。即从形式上看,音节整齐匀称。韵律感强。从内容上看,凝炼集中,概括力强,有特有的民族特点和特有的表现力。例如:
①“月圆月缺,一代梦想;潮起潮落,百年沧桑”(《春天的故事》)
4.排比,就是把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语气一致的词组或句子排列成串,形成一个整体。古人说“文有数句用一类字,所以壮气势,广文义也。”说的就是排比的作用,流行歌曲中使用排比这种修辞很是司空见惯,他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例如:
①“谁遇到多愁善感的你,谁安慰爱哭的你,谁看了我给你写的信,谁把它丢在风里”(《同桌的你》)
以上排比句结构相同,语气一致,不但强化了歌词节奏感,而且使歌曲的感情得到加深,语势得到加强,把作者的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5.借代,就是借此代彼,舍去事物的本来名称来称呼它。运用借代式可以使语言富于变化,避免歌词重复呆板,也可以把话说的精炼含蓄,如:
①“五星红旗,你是我的骄傲。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红旗飘飘》)“五星红旗”指代的是中国。
②“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他的名字叫中国……巨龙巨龙你擦亮眼,永永远远的擦亮眼”(《龙的传人》)
在例①例②中,就有两个指代中国的,“五星红旗”“巨龙”,这样可以使歌词更含蓄,更富于活力,避免了歌词的重复呆板。
二、语境与修辞的切合
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说话总有听众对象;也总有一定的的具体的时间,地点,场合;说话者也总有一定的身份,思维,修养,性格,职业,心境;所说的话,自然也有一定的题旨和情趣。所有这些,都是言语环境即语境。语境包括了大至社会环境小至上下文等一系列因素。完全脱离语境的语言活动,是不存在的。但是,适应语境的言语活动固然普遍存在,不适应语境的言语活动也并不罕见,它妨碍着人们的正常的交际活动。因此,要正常地发挥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职能,一定要适应语境。
而修辞,作为一种运用语言的艺术,对语言运用的要求就更高一些,不但要说的对,而且要说得好。而要说得好,就要高度适应语境。因为修辞的妙处,往往是由于高度适应语境而产生的。因此,语境是我们观察修辞现象的重要依据,也是我们运用修辞手段的依据。总之“修辞是为了较好地表达思想和感情,适应特定的语境而采取的运用语言和语言风格的方法,技巧或规律。”【7】
(一)因量词的异常搭配切境而更显蕴意浑厚凝重
“量词的异常搭配是人们运用量词时,在特定的语境中,为了达到一定的修辞目的,有意冲破搭配规则造成语义变异。在听读者心中唤起联想,使词产生不同凡响和新鲜独特的表达效果的一种修辞方式。量词的异常搭配常常呈现出一种强烈的情感性,具体生动的形象性和出人意料的新异性。”【8】
歌词中量词的异常搭配的情况实属常见,如“ 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入喉”(《东风破》),在这里,与“一壶”搭配的是“漂泊”,而在一般情况下,与之搭配的应该是酒,水之类的液体。“一壶漂泊”,“漂泊”本是一种抽象无形的东西,然而在这里用“一壶”来修饰它,将“漂泊”比作一壶酒,使无形的情感变得具体可感了,游子的漂泊情感,思乡之情仿佛“一壶酒”难以下肚,让人不觉沧桑。听着这首歌,不禁让人想起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一壶漂泊”这样的异常搭配,不仅切境而且还造成了一种不落俗套的新奇美,达到了怡情悦性的境界,引发了听着的审美想象,使其审美感受处于愉悦与惊奇的状态。总之,这首歌曲因“一壶”的切境而更显蕴意浑厚凝重。
(二)巧用双关切境可以揭示文外之意 ,使歌词造成曲笔
如韩红演唱的《天亮了》,那是一首凄美绝望的歌曲,讲述了一个真实凄惨的故事。
第一次听到这首歌,我哭了。首先是因为这首歌的曲调凄凉,把母爱的伟大演唱的淋漓尽致,也表现了歌词中的主人公在幼年痛失双亲的苦楚;其次是从这首歌中我学会坚强,并祝愿主人公早日走出阴霾。
这首歌曲名叫“天亮了”,在歌词中也曾多次出现“天亮了”,“天亮了”在歌词中一语双关,整首歌,“天亮了”用得很妙,使整首歌的主题得到深化。在灾难面前,人们会努力克服困难,战胜灾难,目的是看到希望,而这里的“天亮了”,不仅指真正的天亮,而且还有灾难已过,阴霾退去后的希望。
总之,歌词因“天亮了”的切境而凄美婉转,揭示了曲外之意,使歌词造成曲笔。
三.结语
流行歌曲随着曲风及歌词的不断创新,是修辞运用的最活跃,最广泛的领域。歌词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艺术形式,具有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段,语境与修辞也得到了切合。给人以听觉,性情的愉悦,使人身心都处于愉悦状态,充分的引发听众的审美想象。这篇文章从修辞这一视角去审视流行歌词这种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所具有的特色。使人们能够更深地解,认识歌词。
注释:
刘利、纪凌云.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7-3:1021
张燕婴.论语·子张.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6-9:19
黄寿祺、张善文.周易·上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一版2007-4-1,:4
刘勰.刘子新论,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8-11:45
韩礼德.语言学与教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7:56
叶苍岑. 修辞基本知识. 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89-6:89
篇3
2、待你我都苍老散半里的路,前尘就似轻于鸿毛,提及心里苦恼像自言自语,说他人是非多么好。——《绵绵》
3、难离难舍想抱紧些,茫茫人生好象荒野。——《单车》
4、为何你不懂,只要有爱就有痛,有一天你会知道,人生没有我并不会不同。——《当爱已成往事》
5、一切还有年轻可以倚恃。——《曾经》
6、到不了的都叫做远方,回不去的名字叫家乡。——《牡丹江》
7、明知这是一场意外,你会不会来。——《歌词》
8、有时候想想没有你我也一样,大不了多红一次眼眶。——《悲伤的秋千》
9、我想知如何用爱换取爱,如何赤足走过茫茫深海,超乎奇迹以外。当赤道留住雪花,眼泪融掉细沙,你肯珍惜我吗?——《当这地球没有花》
篇4
歌唱状态主要是指精神状态,演唱者在歌唱时的充沛的精力、饱满的激情和自信以及良好歌唱状态的建立是学习声乐、掌握科学发声方法的关键之一,在声乐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良好的歌唱状态使发声训练不再单调
声乐是一门感觉艺术,比较抽象。对初学者来说,反复的发声训练会使人感到单调和乏味,而且接受过程较长。就发声训练来说,因为呼吸是唱歌的基础,呼吸方法的掌握与运用会贯穿整个艺术生涯,不断稳定、成熟的呼吸给歌唱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声音更加流畅、动听。
但呼吸训练却较为枯燥,尤其在呼吸过程,即吸气——保持——呼气的反复训练过程中,出现机械的训练状态,使人感到单调乏味,从而使得呼吸“僵硬”,不流畅,由此引起憋气,产生挤喉感、压喉感、“白声”等现象。教师往往会适时地引导学生放松,以达到呼吸流畅,控制自如。这样,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过程,从僵硬状态慢慢过渡到松弛自然。如果在学生开始接触声乐时,就能够调动他们潜在的歌唱状态,解除心理紧张和压力,做到自信和充满激情,发挥主观能动性,克服心理障碍,做到用整个身心歌唱,那么,在这样良好的歌唱状态下演唱,课堂就不会让学生感到单调、机械了,很快就能解决“僵硬”的问题。由于有了良好的歌唱状态,呼吸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声音就会流畅自如,音色也会优美动人。
二、良好的歌唱状态使声乐教学充满生机
在声乐课上,因“教与学”往往注重发声方法的掌握,在演唱歌曲时用所学的发声方法去演唱每一个音符,同时体会发声方法及运用的正确与否,这样做固然很好,却使学生感到拘束,使得歌曲的抒发及表现力不从心,进而在反复的训练中感到乏味,这就忽略了歌唱状态的巨大的潜在作用。正确的发声是为了能更好地歌唱,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就必须使其建立良好的歌唱状态,让他们学会在每一次演唱前能够充满激情和自信地投身到歌曲中,在奔流不息的热情中运用科学的发声,从而去抒发澎湃的情感。这样,学生在演唱歌曲时不再是机械地演唱音符,而是充满情感地歌唱,使声音更富有魅力,做到以声换情,以情带声,达到声情并茂。
用形象的语言来启迪、诱发出学生潜在的歌唱状态,不能只有声音而没有情感地表达歌曲,声音不要像一碗“白水”,而要像一碗“浓汤”。要让学生有充分的自信、饱满的激情去想象乘着自己歌声的翅膀飞翔,用整个身心投入到歌曲中。教师不但要从歌曲的时代背景、歌词的意义、歌曲的曲式来分析,很多方面是靠良好的歌唱状态来完成的。如学习《黄水谣》这首歌曲时,开头的歌词“黄水奔流向东方,河流万里长,水又急,浪又高,奔腾叫啸如虎狼”和最后的“黄水奔流日夜忙,妻离子散天各一方,妻离子散天各一方”,这两段旋律曲调开头部分是一样的,但第一段用歌唱祖国的大好河山来描述中华民族生活的美好;另一段则表现了大好河山被践踏,唤起人们对敌人的愤恨。尽管曲调有近似的地方,尽管发声方法都要求通畅,但由于内心情感的不同,演唱这两段时要采用不同的情感与状态。第一段要调动学生的良好歌唱状态,使学生充满自信与激情,要演唱出他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需要运用明亮的声音来演唱;第二段要演唱出他们对敌人带来的“妻离子散天各一方”的仇恨,声音就会满怀悲愤,需要运用暗淡的声音来演唱。
在学习歌曲《党啊,亲爱的妈妈》时,应让学生在良好的歌唱状态下以充分、饱满的情绪去演绎,在演唱“党啊,党啊,亲爱的党啊!您就像妈妈一样,把我培养大,教育我爱祖国,鼓励我学文化”时,这种把党比作妈妈的亲切感就会油然而生,歌声就会充满深情,充满对党——妈妈的一片挚爱。这浓浓情丝很自然地在愈来愈强烈的气氛中,把歌曲推向,使感情达到沸点,“党啊!党啊!亲爱的党啊,您就是我最亲爱的妈妈,亲爱的妈妈!”学生的声音就会明亮,情绪就会激昂,使歌声在无限的深情中结束。
对学生歌唱状态的培养,不仅是让他们运用发声方法去演唱,而是让他们在发自内心的情感中去讴歌我们伟大的党,用最真挚的感情去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这种良好的歌唱状态使得课堂上掀起一阵阵小,“教”与“学”情绪的互相感染,克服了单纯训练声音的枯燥感。可见,良好歌唱状态的建立,不但活跃了课堂,提高了“教”与“学”的热情,更使声乐教学充满了勃勃的生机。
篇5
我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通过几年的音乐课堂教学以及音乐特长生的培养,就怎样提高学生的声乐水平方面,总结了点滴的经验,在此愿与各同行进行探讨、研究。
一、要注意站立的姿势
唱歌时不仅要用歌声表达歌曲的音乐意境和思想感情,还要通过形体动作来塑造形象、渲染气氛、深化表现,使歌声更加动人。而端正的姿势正是形体和表演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不正确的歌唱姿势除了不雅观、影响舞台形象,还会对正确的歌唱状态造成不良影响,如声音的卡挤、气息的不通畅等等。
正确的站姿应是:1、身体保持自然直立,精神饱满,两眼平视前方,自我有一种挺拔、高大、兴奋、自信的感觉。2、双脚分开或一前一后站立,重心要稳定。3、双肩略向后,上胸敞开,小腹微收。4、面部要自然、生动,根据歌词内容而丰富于表情。5、根据歌词需要加入动作时,应简练、大方、恰到好处。
二、让学生掌握发声的基本方法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唱歌或发声是靠气息支持的,气息的支点一定要建立在腰部及横隔膜处,然后再找小腹的力量,因为腰部需要你主动去做扩张或向下拉动,才会产生一个力,当小腹与横隔由于受到腰部支点向下拉的作用时,自然会产生一种对抗,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气息的支点。唱高音时横隔膜要绷住劲,小腹要收住,音越高,横隔膜张力与小腹的收缩也越有力。
其次,吸气时,气息要柔和平稳,做到全胸自然地扩张,不可用强制的力量。吸气时要适度,吸得过分饱满会引起歌唱器官的紧张,使声音失去弹性。吸的气息的多少,应根据乐句的长短、力度的大小、音的高低和艺术的表现来决定。
再次,在唱歌时要求学生从嘴到喉咙都要适度打开,口盖适度提起,音越高,口盖越要向软口盖方向提起。提口盖时,下颌要自然放下,注意下巴不可前伸,调节气息,松开喉咙,提口盖与放下颌是同时进行的,要有机地配合。
最后,唱歌时要学会用听觉来辨别声音的正确与否。一般来说,中低声区声音宽松,唱高音时有往鼻子上方拢的感觉。
三、找好声音位置的同时,把字咬好、吐准
我们知道,规范的吐字、咬字不仅可使听众了解词义,容易和听众沟通感情、产生共鸣,更可通过优美的语言表达来增加歌唱的魅力。那么,怎样才能把字咬好、吐好呢?首先应让学生熟悉汉语语音发音规律,掌握各类音的发音部位。其次,要反复朗诵歌词,从中体会感情基调,把握其节奏、重音,练习吐字、规韵。要把字咬活、咬美,不能一个字一个字地去咬,要与词句、语气以及情感结合起来。再次,要求字头清,出字清而快,字腹拉长,饱满圆润,收音时要归韵,要“咬耳不死,咬而不僵”,就像老猫叼小猫一样。总之,要让学生在平时多看、多观察优秀的发声示范练习,并在日常讲话、聊天时多注意咬字、吐字的清晰。
四、把握好歌词、各种记号在歌唱中的意义,唱出歌曲的风、情、韵、味
词是曲的内涵,曲是词的载体。好多歌曲其歌词总具有诗意浓郁、意境深邃的特点。歌唱在理解好歌词的情况下,还必须做到“言必由衷,言必有形”。所谓“言必由衷”,是说演唱的每句歌词都应从内心出发,要有真情实感;言必由衷,关键在于感受,设身处地就是感受的过程。例如歌曲《黄水谣》,演唱时,要在把握好歌词的基础上感受、体会,把自己想象成当时战争年代黄河两岸的一个村民,要把“麦苗肥,豆花香”的美好景象、“男女老少喜洋洋”的安乐生活和敌人入侵后“奸烧杀一片凄凉”的悲惨景象,用有感情的声音表现出来,一定要表达出河东人民对自己家乡的热爱和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痛苦心情。所谓“言必有形”,是说演唱的每句歌词都要有鲜明的形象性,即要有“内心视象”,就是在演唱的过程中,在演唱者内心视觉的屏幕中所反映出的一系列事物的映像。建立起内心视象,使作品的艺术形象在心中活起来,心中有形,才能言之有形。
篇6
??细雨是我在快乐米音乐网站里,众多朋友中的一个。她是浙江人,会写文章,能唱出很动听的歌,而且心态平和,很有生活智慧。我一直记得她家园里的一段话:
??“快乐靠自己寻找,烦恼靠自己去抛,心灵靠自己主宰,生活靠自己来调,心境靠自己营造,人生靠自己解套。”
??当时觉得这个江南女子真是不得了,正是入世的年龄,却把人生看得很清楚。
??直到我听了她演唱的“东风破”,心里才释然。
??“东风破”是周杰伦音乐走向成熟的标志,曾经风靡乐坛,长久占据排行榜首位,也是一首极难演唱的歌曲,因为周杰伦的慵懒、随意甚至雅皮的个性不是一般人轻易能模仿的。
??细雨演唱的“东风破”,说实话,有些另类,但很用心,很真诚。没有周杰伦的浮躁嚣张,倒像是个婉约的女子在细雨绵绵的黄昏,轻挥琵琶,低吟浅唱,诉说心曲。
??唱歌需要用心,这是我一贯的看法。好听的歌曲建立在歌手对歌词的充分理解基础上,再加以精到的处理。前者是悟性,后者是技巧。技巧可以通过不断聆听和试唱掌握,而悟性就因人而异了。这就是为什么同样的一首歌,让不同的人演唱,会有不同韵味的道理。
??细雨属于很有灵性的人。我想,她对“东风破”的歌词一定有透彻的理解:
??
??一盏离愁孤单伫立在窗口
??我在门后假装你人还没走
??旧地如重游月圆更寂寞
??夜半清醒的烛火不忍苛责我
??
??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入喉
??你走之后酒暖回忆思念瘦
??水向东流时间怎黱偷
??花开就一次成熟我却错过
??
??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
??岁月在墙上剥落看见小时候
??犹记得那年我们都还很年幼
??而如今琴声幽幽我的等候你没听过
??
??谁再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
??枫叶将故事染色结局我看透
??篱笆外的古道我牵著你走过
??荒烟漫草的年头就连分手都很沉默
??
??方文山是歌词大家,但在他众多的歌词里,超过这首“东风破”的鲜见。确记得苏轼有一首“东风破”词:
??
??一盏离愁孤单窗前自鬓头
??奄奄门后人未走
??月圆寂寞旧地重游
??夜半清醒泪烛火空留
??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入喉
??君去后酒暖思谁瘦
??水向东流三春如梦向谁偷
??花开却错谁家琵琶东风破
??岁月流离不解时候
??仍记总角幼
??琴幽幽人幽幽
??琵琶一曲东风破
??枫染红尘谁看透
??篱笆古道曾走
??荒烟漫草年头
??分飞后
??
??我不好说方文山的“东风破”是不是算对东坡居士的翻译,但能把古典诗词的神韵融入现代流行潮里,这是方文山的成功之处。琵琶声声,发散着淡蓝色的忧伤和惆怅,一壶漂泊,让不安的心早已随风飘渺,月圆,人却更寂寞。
??一个女子,慵懒地伫立在曾经等候的窗前,迷茫的眸子看着远处,仿佛看见岁月像墙皮一层层剥落,记忆中的荒烟蔓草斑驳陆离,如豆跳动的烛火熄灭了吗?那壶里装的酒还暖吗?篱笆古道在如枫叶颜色般的故事里模糊,渐行渐远,倚门守候,却不见岁月与君携手归来,琴声幽幽,思念亦为君瘦……
??我的朋友细雨应该是一个从宋词里走出来,在幽深的雨巷撑着油纸伞独自漫步,满身结满诗意的江南女子吧!这样的女子应该生活在张爱玲的文字里,在琼瑶的情节里和方文山对话,也许在某一个雨夜她曾回到被浮躁湮没的诗风词韵里,因为只有在梦里,她才能找到自我。
篇7
论文摘要:陆在易是当代的一位资深的作曲家他借鉴传统的作曲技法,吸收民族音乐的精华,创作的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艺术歌曲,在中国乐坛享有盛誉。陆在易的艺术歌曲,歌词平实,涵蓄深刻,旋律婉转、流畅,具有浓郁的歌唱性格和抒情性质。他的艺术歌曲充满了强烈的艺术魅力,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一、陆在易艺术歌曲的创作过程
陆在易,1943年出生于浙江余姚县(今属慈溪市)的一个水乡小村。艺术歌曲三首《桥》《家》《盼》《我爱这土地》《望乡词》及艺术化通俗歌曲《故乡雨》在2001年、2002年与2003年分别获首届、第二届和第三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在新时期20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对祖国前途和民族命运持之以恒的深情关注和哲理审视,成为他为之不倦歌唱的主题。他创作的音乐作品情感丰富、内涵深刻,且具有浓郁的歌唱性格和抒情气质,尤其他创作的艺术歌曲更具特色。他深刻理解艺术歌曲体裁的艺术特征和美学规范,深刻研究中国语言的特征,在借鉴前辈们创作艺术歌曲的宝贵经验基础上,运用传统的创作手法,创作出了具有民族风格、个人风格的艺术歌曲。
陆在易从小喜欢粤剧,学习民族乐器,有着深厚的中国音乐文化底蕴。他创作艺术歌曲,首先建立在对我国民族音乐风格的深刻研究基础上,其次是对祖国语言的悉心研究。他努力研究“腔”与“词”的关系,即曲调与词的关系,对汉字的四声走向与音乐旋律声腔的紧密结合有较细致的研究。他借鉴外国艺术歌曲的表现手法及吸收我国艺术歌曲创作前辈们的宝贵经验进行创作。陆在易艺术歌曲的创作,用他本人的话说是深刻认识了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及创作技术的积累。他热爱大自然,是大自然美丽的风景赐予了创作的灵感。社会中人与人的真诚相待,人们纯真而朴实的情感是他歌颂的主题。陆在易忠实于现实人生,努力挖掘和表现人性,把自己要宣泄的真情实感,要表达的哲理思考,用所掌握的各种音乐技法真诚地袒露给听众。因此,陆在易创作理念的核心:对真话、真情、真实、真理及其艺术化表达的孜孜不倦的追求,并把它当作一切创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创作出了有自己独特风格的中国艺术歌曲。
二、陆在易艺术歌曲的音乐分析与创作特色
(一)歌词的选择
歌词的选择也是作曲家本人审美倾向的标志。《祖国,慈样的母亲》选自我国著名词人张鸿西的词。这首歌的歌词通俗易懂,感情真挚醇厚,曾经寄托了整整一代人对祖国母亲的深深眷恋与热爱。《桥》歌词是著名词人于之所作。《桥》的旋律流畅、清新,歌词朴实自然,词曲融合在一起,描述了一幅入情入境的风景画。《我爱这土地》这首歌的歌词是艾青的诗作。艾青的诗歌,常常把个人的悲欢与时代的悲欢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比较鲜明有力地传达出时代的呼唤和人民的心声。词中发出“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感人倾诉,更证明诗人是把个人的命运与祖国、人民的命运融为一体的。作曲家陆在易之所以选择这首诗作为歌词,充分说明他是一个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我爱这土地》歌词的语言生动,涵义深刻,流露了“大我”之情的崇高美。
(二)旋律的特色
陆在易的艺术歌曲在整体上追求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完美结合,在借鉴传统作曲技法(特别是后期浪漫派)的基础上,有自己特有的民族风格。
1、旋律清新、自然,具有浓烈的抒情性
艺术歌曲的旋律写作着力揭示歌词的诗情画意、委婉起伏、刻画入微。陆在易艺术歌曲真可谓音中有诗,音中有画,音乐与诗情完全融为一体。音乐艺术的情景交融,无疑是作曲家主观情思与客观的自然景物相互交融的结果。《桥》中“水乡的小桥姿态多,石头缝里长藤萝”,“姑娘挑藕桥头歇,老汉送粮桥下过。”这每一句都是一幅风景画。看似写景,其实抒情,真是情景交融、诗意绵绵。无论是抒情性或叙事性的歌唱旋律,都倾注了作曲家深深的感情体验和他对音乐中的文学历史和审美境界的深刻理解与追求。歌唱旋律一定是内心世界的真实展现。陆在易艺术歌曲婉转的旋律,刻画了生动的画面,这是他艺术歌曲的一大特点。
2、音乐的地域性特色
《桥》的旋律具有典型的民族性,五声骨干音的运用,形成了婉转的旋律。《桥》是陆在易1981年到素有“古桥之乡”的江苏吴县角直镇体验生活时谱写的。《桥》的旋律具有民谣化风格,江南民歌的韵味浓厚。曲作者受上海的地域性民俗文化影响,特别是江南吴语地域的方言系统,生活习俗,民间“俗乐”(民歌小调、器乐、说唱、戏曲)等因素。民间“俗乐”的地域性特色,同样也呈现在上海的道教音乐之中。如旋律的进行玩转曲折,旋律沿着五声音阶婉转地级进。下行级进的la-sol-mi-re, sol-mi-re-do, mi-re-do-la等,跳跃性的mi-do-la-so等。沪书东乡调是上海道乐的一种,东乡道乐的器乐以细乐为主。该亚地域性音乐风格特色是行腔软滑流畅,器乐伴奏采用民间清音班演奏江南丝竹的“你繁我简”“你高我低”“你长我短”的手法,在各声部之间造成横向旋律连绵不断,纵向富有对比,呈现出支声复调的效果。《桥》这首歌曲有上海地区的调子,某些音调上加上江南的调子。
3、旋律中装饰音的运用
歌曲中常用的装饰音有倚音、波音、滑音等,在一些乐音上附加些小音符,可使原音乐更有光彩和韵味。《桥》中有七处装饰音,这七处都是倚音。第1, 3,5,7处相同都是大三度的辅助型复倚音装饰,第2处是小三度的装饰润腔。第4, 6处是大二度的装饰润腔。江南民歌讲究倚音装饰润腔,《桥》中装饰音的运用在江南民歌中经常可见。就结尾处的倚音使曲调更柔和,歌曲的演唱更圆滑、上口。《盼》中有两处用了波音,起到强调的作用。《我爱这土地》里多处用了下滑音,在歌词“爱”“得”两个字之间用了下滑音,充分表现作曲家对土地深沉的“爱”及发自肺腑的浓烈情感。试想没有这个下滑音曲调是否显得僵硬,而且情感表现也显得苍白无力。装饰音在我们的民族声乐作品中运用广泛,其作用也是非常明显的。
4、花腔手法的运用
花腔(coloratura,意)歌唱曲调时用(runs)华彩经过句、颤音、华彩段等的装饰唱法。经常有一个较长的音分割成一些较短的音而成。这种唱法在美歌时代得到高度的发展。《彩云与鲜花》表现了人民对祖国深深的热爱之情。歌曲中运用了一段极富特色的花腔唱段,歌词是一个衬词“啊”。极富于跳跃性的花腔手法,在曲中与连贯的抒情性段落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在演唱上更能充分展示歌唱者的技术水平。花腔唱段富于活力动感,节奏自由而不散乱。短促的旋律有序的跳动,与连贯性的长句共同抒发了情感。
5、戏曲手法的运用
在我国传统音乐中,包括戏曲、曲艺音乐,散板节奏是非常有特色的。歌曲旋律中常有不按正规拍子律动进行的散处理,即单位拍的时值都不固定,具有灵活、自由、宽松、悠长的特点,有利于直抒胸臆和畅表情怀。现代歌曲创作中经常借鉴这种“散板”节奏。《桥》的开始便是一个“散板”可以称为散头。这种处理在抒情歌曲中较为常见。《彩云与鲜花》也是这种“散头”的写法。散板用在歌曲的开头部分是根据曲式安排的需要或歌词结构的需要而设计的。它便于歌者在演唱时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处理来演唱。
6、歌剧因素的引入
陆在易艺术歌曲除了抒情的旋律,还运用了一些朗诵性音调。在《盼》中陆在易用宣叙性动机(两个三连音的节奏型,配合歌词“回来吧”一字一音),与抒情性旋律形成召唤性的情感期待,此后作曲家把这种宣叙性和抒情性的对比扩展开来,使之成为作品旋律衍展和抒情的主要手段。这里的宣叙调写作己经显露出两个特点:一是同音反复与旋律并重,二是强化宣叙调的情感含量。这在《我在这土地》中尤为明显。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泥土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一段速上与前面形成了对比,突然慢下来。就像饱含激情的朗诵。这种写法在歌剧中常用(即歌剧中的宣叙调),紧接着就是一段歌唱性旋律“啊”,这也是全曲的部分。整首歌曲形成了宣叙性与歌唱性、抒情性与戏剧性的有机结合,更好地表现了作品的主题。
《我爱这土地》俨然是一首表现力极强的歌剧咏叹调,而它确实是一首艺术歌曲,可见陆在易在艺术歌曲创作上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三、曲式、和声,调式、调性方面的特点分析
陆在易艺术歌曲多采用二部曲式。《祖国慈祥的母亲》是单二部曲式。伴奏的三连音中用了很多和弦外音,都是经过、辅的。((桥》也是单二部曲式。《家》《盼》两首艺术歌曲都是采用加尾声的单二部曲式。《家》感叹性的两段对比性强烈。这些艺术歌曲看似短小的曲式结构,和歌词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首首精致的艺术作品。《我爱这土地》是并列的三部曲式。每部分结尾处都相同,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陆在易艺术歌曲的和声运用也是很有特点的。《最后一个梦》和声非常精致,具有摇篮曲的风格。作曲家为了追求民族风格的音响效果,尽量避免三和弦的三音出现,而是用根音上方第四级音代替。《桥》的前奏中用了主九和弦,传统的和声进行。随着音乐的进行,音乐的力度、紧张度逐渐衰减。
陆在易艺术歌曲多采用中国的民族调式。《桥》采用了民族调式的同宫调式交替的手法,即e羽和G宫调交替,获得了色彩上的对比,形成较为典型的民族风格旋律。句尾调式主音的前倚音装饰在全曲中贯穿使用,成为作品音调统一性的“核腔”,使全曲沉浸在亲切自然而又令人回味的吟唱中。《家》的旋律构架是七声羽调式。《彩云与鲜花》采用了g羽到bB宫调。
《最后一个梦》民族调式的be羽调式。《我爱这土地》运用了bG宫一A宫调一bG宫。陆在易艺术歌曲也有用传统大小调的,如《祖国慈祥的母亲》采用了和声小调,旋律建立在和声的基础上。
四、钢琴伴奏特点分析
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有人称为“钢琴与歌声的二重唱”。钢琴伴奏与歌者从同一基点出发,对演绎的艺术歌曲进行对话,把握诗词的内涵、历史背景、语言规律、美学定位、音色特点等,取得一致认识,达到内心的融合,共同携手进行表现完美的艺术。陆在易艺术歌曲的伴奏写作非常考究。他艺术歌曲的伴奏和旋律都是同时思维并写作的,所以歌曲的伴奏构思严谨,严格遵循艺术歌曲伴奏的美学规律,将器乐和声乐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下面以《桥》《我爱这土地》的伴奏为例来分析。
《桥》这首歌曲的前奏,用了连续的几个琶奏,共11小节,勾勒了波光澈湘的画面仿佛让我们置身于小桥流水的画景。人声进入伴奏很简单,旋律长音时,钢琴伴奏给了一个补充。结尾处的伴奏也格外新颖,左手是主和弦的保持,右手是旋律声部附加三连音,连续三连音的使用给人一种意味深长、意犹未尽的感觉。人声虽然结束了,但伴奏并没有匆匆结束,给听众营造了一种自由想象的空间。陆在易的艺术歌曲伴奏手法细腻、丰富,布局合理,和声运用极为巧妙,塑造的音乐形象与歌词都非常吻合。真正体现出伴奏中的立体感、谐和感、层次感。
《我爱这土地》陆在易花了长达四年之久的时间写成,可见作品倾注了曲作者多年的心血。该曲容量大,情感表现丰富,内涵深刻,钢琴伴奏非常考究。前奏用了九小节,开始是和弦的运用,有如人在高歌。伴奏部分最典型的特点就是六连音的运用。六连音的连续使用,造成一种生生不息、涌动不止的感觉。从钢琴伴奏织体来看,作曲家在这一段及第二段基本上只使用了一种织体形态即六连音织体,但它所营造的音响效果并没有给人单调乏味的感觉。
篇8
风雨过后又见彩虹
在五年的小学生活中,未免有过风风雨雨,吵吵闹闹,但,风雨过后,我们又看见了彩虹,不是么?“阳光总在风雨后,乌云上有晴空,珍惜所有的感动,每一份希望在你手中。阳光总在风雨后,请相信有彩虹……”这是一首歌词中写到的,可生活不也如此么?人生路上,未免有些挫折与委屈,可是若不经历这些,怎能长大?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夜空过后,又见璀璨的黎明。挫折过后,又见久违的感动。猛烈的暴风雨过后,又是一道绚丽的彩虹。
那是一节炎热的体育课,刚做完立卧撑的我早已大汗淋漓。忽然,我听见一个熟悉的声音在叫我,我一转头,程铭雨在向我招手。我笑着走了过去。这时,旁边的李寒姝对我说:“小唐姐,到我这里来坐。”说完并让出了个座。我不好拒绝这份热情,便把手伸向她。同时,我还听到了程铭雨对王冰洁说的一句话:“你看吧,我就说嘛,唐静皓她就不是真心对我们的。”她还似有似无地瞟了我一眼。我的小宇宙彻底爆发了,指着程铭雨的鼻尖恨恨地说道:“程铭雨,你别不知好歹,你在私下议论我的不是,我的脾气,我都忍了,一直都把你当做最信任的朋友!现在,你又来挑拨我和我最好的朋友——王冰洁,你知不知道这样真的很缺德?没想到我唐静皓最信任的人竟然是这副嘴脸,你太让我失望了!”说完,我还觉得不解气,又加了一句:“虽然我心眼小,但不缺;虽然我脾气不好,但不是没有。请不要来挑战我的底线!你别以为我不知道你做的那些事!”说完,我就自顾自地走了,还时不时的嘀咕:“哼,这就是所谓朋友么?朋友就是随时怀疑、议论对方么?”我微微侧头,发现她们又兴致勃勃地聊起我的脾气、不是,好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这一幕刺痛了我的双眼,难道没了我她们就会很好的在一起么?好啊,我甘愿退出!中午放学,我回到家中,抱着枕头大哭了一场。我的内心十分纠结。是啊,我不想失去我最信任、最好的朋友,可是,这是我自己做出的决定,谁又能弥补这个空缺?我提起笔,快速的写了两封信,一封写给王冰洁,一封写给程铭雨,我该反省我自己的冲动,她们也一样。下午,我来到教室里,托同学将这两封信放在她们的桌子上。过了一会,她们两人陆续来了,程铭雨看见了桌上的信,翻了个白眼带些轻蔑的说:“又来了!”我慢慢悠悠的走过去,皮笑肉不笑的说:“程铭雨同学,请注意你的说词哦,我们才做过几次朋友?你就说‘又来了!’”就这样,我和程铭雨你一句我一句的打了一场口水仗,渐渐地,程铭雨站了下风,被我说哭了。看着她哭红的眼睛,我绝情的走了,不带一丝惋惜,一丝可怜。她请孙锦源带她回了一封道歉信,表达她的愧疚,她出言不逊的歉意。看了信,我觉得我也有做错的地方:五年的同窗生活,是这么说散就散的么?经过长时间的心理战斗,我们终究还是和好了。
经过暴风雨的洗礼,彩虹还是那般绚丽。就像我们的友情,经过挫折才更加深厚。“阳光总在风雨后,乌云上有晴空,珍惜所有的感动,每一份希望在你手中。阳光总在风雨后,请相信有彩虹……”这首歌久久在我耳畔回荡……
篇9
刚下完雨,我家门清有一个大花坛。那下雨的气息还未散,就迎来一股扑鼻的花香。那花香一闻又不知是什么花。
只觉得那是五花八门的香。仿佛有木槿花,紫罗兰,栀子花还有许多不知名的花。他们的香气于雨水混杂在一起透出一股淡淡的香。
下雨的时候,感觉整个天很朦胧就像盖着一层雾一般。我看那一个个刚开的小花与花苞。都还粉着“小脸”就被雨水冲刷着,但是他们仍挺着腰板好似很享受这大自然带给她们的自然浴似的,我看着有些既心疼,又有些高兴。夏雨过后,很快太阳就出来了,此刻太阳照在他们身上仿佛比下雨之前的他们更加“坚强”了。
当我看着这些漂亮的小花,我仿佛想到了一首歌《阳光总在风雨后》里的歌词: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是啊!不仅这些花如此,我们人也是一样的在经历挫折的时候,就要看你能不能扛下来,如果你扛过去了那你必定能够看到阳光,并且享受它。如果你在风雨中跌倒,从此萎靡不振,那你一辈子都享受不到阳光。
大家总是说,我们人类是高级动物,其实植物也是如此,只是它们不会说话而已。他们为什么能让我们所看到的如此美丽呢?是因为它们经过了风与雨的劫难,才可以这么美,这么让人陶醉。
篇10
关键词:区域文化;赣南;民歌
中图分类号:J65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3)11-0135-01
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明,千百年来,各民族在繁衍生息过程中创造了许多的文明和奇迹,而赣南民歌作为赣南―――这块客家人群居的红土地上的奇葩,多少年来被世人所传诵。这里,我们试图将赣南民歌放在独特的区域文化背景之中,以进一步全面认识赣南民歌的艺术特征,从而加深人们对赣南民歌的认识和了解。
一般来说,区域文化是指一定区域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文化的具体表现,是人类与社会、环境长期相处中逐步显现出来的,并相对稳定。民歌艺术作为区域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还与其区域中的社会、环境、经济、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赣南,古时又称南赣,地处江西南部,素有“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之说。所以本区域的社会经济是以农、林、牧为主,及垦殖茶园等园,民歌体裁包括山歌、田歌、茶歌、船歌等与当地人民生活紧密相关。
赣南在原始社会,新石器时期,就有先民生息繁衍,又被誉为“宋代历史博物馆” 文化底蕴深厚。但据史书记载,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有较发展的农业和手工业,只是因其地区“南蛮”偏僻之地而与中原一带往来较少,生产水平较落后。直至所谓客家人的南迁,给赣南社会经济、文化以重大的影响,他们在此开垦荒地,传播先进的耕作技术和文化,使这此区域的经济有了飞跃发展。
一、自由、奔放、热情的音乐性格
赣南民歌从远古的伐木歌,发展到茶歌以及从解放时期的红色山歌,都是赣南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是社会发展的生动反映。人们在山上挑担及田间劳作时,或为呼喊同伴,以驱野兽强盗;或为消除疲劳对歌打趣;或诉幽怨;或泄愤懑;或表爱慕之情等等,都用歌唱的形式来表达内心的情感。
赣南民歌,不论它的歌词是否含蓄、曲折,音乐感情却都是坦率直露的,旋律音调不过多地讲究形式的修饰,表现手法比较单纯,并具有明确的表情目的,能淋漓尽致地展露出歌词中的未尽之意。如兴国山歌的歌头“哎呀嘞――哎”曲调一开始就充满了激情,并以此引发出正词来。
二、灵活、多样性以及题材的广泛、通俗性
赣南民歌的发展从远古至唐宋、再从明清到近代,题材广泛、内容通俗、形式自由、风格简朴有山歌、伐木歌、田歌、茶歌、矿工歌、红色山歌等等,与赣南人民社会生活、风土人情、语言习俗紧密结合。
三、自由、随意的节奏和高亢、嘹亮的旋律音调特点
从赣南所处的地理位置来看,赣南民歌常常演唱于当地高山丘陵或田野江河,多为山歌、渔歌,为求传得远听得清,一般音调高扬,自由舒展。赣南的山歌其最高音往往在第一句中就出现,起到先声夺人或呼唤的艺术效果,然后逐渐下行至主音结束。
四、歌前加腔“哎呀来”的演唱特点
古时的赣南山高林密,人烟稀少,常有虎豹出没,人们行走山路时,便唱起山歌:“喔喂,打嗒――啊喂……” 都用假嗓高腔或真假嗓结合唱,声音高亢激昂,可传数个山头,这样既呼喊同伴又能惊散猛兽,有很高的实用性。现在,我们在赣南民歌中能看到最具地方风格的歌头格式:“哎呀嘞――哎”,就是以此转化而来。
歌前加腔“哎呀嘞”,是以各种语调表示着不同的意思,音调既高又长,可用于山野对答或表现激动、奔放的感情,也可用来提神、振奋精神,表明自己的歌唱即将开始;接着中间是字多腔少的数板性音调,然后又经过一个固定的句式,预示着歌唱将要结束。
民歌与地域文化是相互共生不可分割的,民歌通过文化得以体现出其价值,而文化又在民歌中得到升华。赣南民歌起源于赣南民间、是人民在长期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出来并流传并发展于群众中的,同时,赣南民歌又形象地反映和表现了赣南客家人的思想情感,是赣南人民思想情感、性格气质、精神文化与劳动生活的真实体现和生动写照。
参考文献:
[1] 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
书・社会学[M].北京:中国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
[2] 阎耀军.论区域文化性格概念[J].理论与现代化,2002.
[3] 王琦珍.赣文化特点漫议[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
[4] 方志远.摇篮说――赣文化散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
社,1997.
[5] 江明淳.汉族民歌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6] 赣州地区民间歌曲编选小组.赣南民歌集成[Z].1983.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