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春分的诗句范文

时间:2023-03-25 05:15: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春分的诗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关于春分的诗句

篇1

为什么是24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

关于二十四节气的最早记载

战国后期,《吕氏春秋》一书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这八个节气标示了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

到了后来的《淮南子》,就有了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这是中国历史上关于二十四节气的最早记载。从考古中发现的出土文物考证,中国西汉时期就已经采取节气注历了。汉代著作《周髀算经》一书,就有八节二十四节气的记载。

二十四节气歌

二十四节气每月2个,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最多差1~2天。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二十四节气歌诀: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2015年2月的两个节气是立春和雨水。

立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立春在每年的2月4日前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又称“打春”。“立”是开始的意思,中国以立春为春季的开始。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正月节,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意思是“四立”分别代表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其农业意义为春种、夏长、秋收、冬藏。

立春的民谚

春天是一年当中的第一个季节,在立春以后,人们就开始忙着种庄稼了。从很早以前,民间就流传了许多关于立春的谚语,如反映气候变化的: 立春一日,水暖三分。 吃了立春饭,一天暖一天。 打春冻人不冻水。 立春一日,百草回芽。 预测天气变化的: 腊月立春春水早,正月立春春水迟。 立春晴,一春晴;立春下,一春下。 最好立春晴一日,风调雨顺好种田。立春东风回暖早,立春西风回暖迟。与农业有关的: 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 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春打六九头,七九、八九就使牛。 春争日,夏争时,一年大事不宜迟。

立春的习俗

咬春

立春这天,山东、北京、天津、山西、江苏、河北、福建等省市许多地方都有“咬春”的习俗。

据汉代崔《四民月令》记载,我国很早就有“立春日食生菜……取迎新之意”的饮食习俗,而到了明清以后,所谓的“咬春”主要是指在立春日吃萝卜,如明代刘若愚《酌中志・饮食好尚纪略》载:“至次日立春之时,无贵贱皆嚼萝卜”,名曰‘咬春’。”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亦载:“打春即立春,是日富家多食春饼,妇女等多买萝卜而食之,曰‘咬春’,谓可以却春困也。”

吃春盘

自唐朝起,民间还流传吃春盘的食俗。如南宋后期陈元靓所撰的《岁时广记》引唐代《四时宝镜》记载:“立春日,都人做春饼、生菜,号‘春盘’。”春盘一词也屡见于唐代的诗词作品中,如诗人岑参在《送杨千趁岁赴汝南郡觐省便成婚》一诗中写道:“汝南遥倚望,早去及春盘。”南宋大诗人陆游在其《[感皇恩]伯礼立春日生日》和《[木兰花]立春日作》两词中亦分别有“正好春盘细生菜”、“春盘春酒年年好”的诗句

据考证,春盘实际上是由魏晋时期的五辛盘发展演变而来。所谓五辛即五种辛味蔬菜,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载:“元旦立春以葱、蒜、韭、蓼、芥等辛嫩之菜,杂合食之,取迎新之义,谓之‘五辛盘’,杜甫诗所谓‘春日春盘细生菜’是矣。”其实,古时人们吃五辛盘不仅仅是为了“取迎新之义”,同时也是了为了散发五脏之气、健身防疫。

按照现代科学的观点,春节之际,寒尽春来,正是易患感冒的时候,用五辛来疏通脏气,发散表汗,对于预防时疫流感,无疑具有一定的作用。到了唐宋时期,人们对五辛盘作了改进,增加了一些时令蔬菜,使其从单调的辛辣变为色香味俱佳的翠缕红丝,并名之曰“春盘”。

吃春饼

立春这天,民间还有吃春饼的习俗。如晋代潘岳所撰的《关中记》记载:“(唐人)于立春日做春饼,以春蒿、黄韭、蓼芽包之。”旧时,立春日吃春饼这一习俗不仅流行于民间,在皇宫中,春饼也经常作为节庆食品颁赐给近臣。

最初的春饼是用面粉烙制或蒸制而成的一种薄饼,食用时,常常和用豆芽、菠菜、韭黄、粉线等炒成的合菜一起吃,或以春饼包菜食用。

现在的春饼在制作方法上沿用了古代的烙制或蒸制,大小可视个人的喜好而定。在食用时,有些人喜欢抹甜面酱、卷羊角葱,有的地方讲究用酱肚丝、鸡丝等熟肉夹在春饼里吃。

立春节气如何养生

春天是由冬寒向夏热过渡的季节,冷暖气团交替活动频繁,人体对春季多变的气候适应性较差。立春之季,昼夜温差较大,早晨气温较低,易于发生感冒和其他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也处于多发期,所以,立春时节要注意保暖防病。

立春开始后,自然界生机勃勃,万物欣欣向荣,这时人们应当顺应自然界生机勃发之景,早睡早起,早晨去散散步,放松形体,使情志随着春天生发之气而舒展。立春气温还未转暖,不要过早减掉冬衣。饮食的调养要注意升发阳气,可选择辛温发散的葱、香菜、花生、韭菜、虾仁等,少食辛辣之物。

雨水: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雨水在每年的2月19日前后,是24节气中的第2个节气。此时,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名雨水。《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意思是说,雨水节气前后,万物开始萌动,春天就要到了。

雨水的民谚

雨水的民谚多在长江流域和江南广大地区广为流传,如:雨水日晴,春雨发得早(赣)。 雨水有雨,一年多水(湘)。雨水落雨三大碗,大河小河都要满(湘)。雨打五更头,午时有日头(浙)。雨水节气的寒、暖、风、雷现象对未来天气有一定的指示作用,如:冷雨水,暖惊蛰;暖雨水,冷惊蛰。雨水前雷,雨雪霏霏。雨水节气时,雨下在早晨和晚上可以预兆出未来不同的天气,如:雨打五更头,午时有日头。早晨下雨当天晴,晚间下雨到天明。早雨不会大,只怕午后下。早雨晚晴,晚雨一天淋。

雨水的习俗

回娘家

这是流行于川西一带的汉族习俗。到了雨水节气,出嫁的女儿纷纷带上礼物回娘家拜望父母。生育了孩子的妇女,须带上罐罐肉、椅子等礼物,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久不怀孕的妇女,则由母亲为其缝制一条红裤子,穿到贴身处,据说,这样可以尽快怀孕。

雨水节气如何养生

篇2

关键词:古典诗词;传统节日;节庆文化

诗和词是中国传统的文学艺术形式,而同样古老的传统节庆与诗词结缘也已十分久远。早在我国流传至今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年节时人们庆祝丰收、拜贺新岁的诗句。魏晋已降,与诗词艺术进入巅峰时代相同时,传统节庆也日渐发展和完善,为社会各阶层所接受和喜爱。文人墨客参与其中,难免高歌浅唱,瞩笔成句。仅在流传至今的古典诗词之中,以节庆为主题的佳作名诗即层见叠出,许多文字早已成为流传不辍的千古绝句。

1 古典诗词中的春节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第一大节,在1911年以前称为新正、元日、正旦、三元日等。自汉武帝颁行《太初历》始,新年就定在夏历的正月初一,此后历代相延。春节,在数千年的传承发展中形成为一个巨大的历史文化传统,它负载着厚重的文化积淀,是亿万中国人情感的聚合。新春佳节,是辞旧迎新的时刻。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每到此时,总是诗兴大发,赋诗言志,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名篇佳作。这些诗篇,有的描写春节的习俗,有的抒发诗人的情怀,是春节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除夕之夜,人们通宵达旦地守岁,等待天明。南朝诗人徐君倩的《共内人夜坐守岁》,描写了除夕之夜,阖家团圆,一边饮酒一边等待天明的情景:“欢多情未及,赏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帘开风入帐,烛尽碳成灰。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催。”唐太宗李世民在《守岁》一诗中描绘了皇宫之内除夕守岁的情景:“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其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唐代诗人张说的《钦州守岁》表达了春节辞旧迎新、春回大地的特殊意义:“故岁今宵尽,新年明日来。悉心随斗柄,东北望春回。”宋代晏殊的《元日》描绘了人们斟满美酒,贴上门神,祈求福寿的情景:“屠苏醴酒盈金校郁垒神符卫紫关。三境上真垂介福,绵绵洪算等南山。”北宋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尤眨总把新桃换旧符。”描绘了一派喜庆吉祥的节日景象:在哔哔啵啵的鞭炮声中,人们送走了旧的一年;春风把温暖吹进屠苏酒里,一家人团聚在一起,饮着屠苏酒,迎接新年的到来。每天的旭日照耀着千家万户,人们忙着除旧布新,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庆贺新春佳节。

春节有拜会、拜年的习俗。三国曹植的《元会》:“初会元祚,吉日为良。乃为嘉会,宴此高堂。衣裳鲜洁,黼黻玄黄。珍膳杂沓,充溢圆方。俯视文轩,仰瞻华梁。愿保兹善,千载为常。欢笑尽娱,乐哉未央。皇室荣贵,寿考无疆。”描绘了皇帝在“元日”这一天朝会群臣的景象,君臣穿着有华美纹饰的礼服,朝堂上陈列着美味佳肴,君臣欢笑喜悦,祈祝皇家荣贵,祝愿皇帝万寿无疆。

普通农家的新春佳节也别有一番风味。唐代孟浩然的《田家元日》:“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此诗风格清新,展现了农家庆祝新年的情形,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清代吴曼云的《压岁钱》:“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萧价,添得娇儿一夜忙。”描写了儿童得到压岁钱,悄悄藏在枕头底下,琢磨着是买爆竹还是买萧吹,兴奋得整夜睡不着觉。清新自然,十分传神。

春节还是辞旧迎新的时刻,容易让人感到岁月的无情,因此,感慨时序变化和时光流逝,勉励人们珍惜光阴,是春节诗词的另一大主题。北宋文学家梅尧臣的《除夕》诗云:“莫嫌寒漏尽,春色应来早。风开玉砌梅,熏歇金炉草。稚齿喜成人,白头嗟更老。年华日夜催,清镜宁长好。”

2 古典诗词中的元宵节

元宵节是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据一般的文献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元宵)在西汉已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为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不过,元宵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赏月、观灯是元宵节的主要活动,也是历代元宵诗词歌咏的主要内容。唐朝诗人崔液的《上元夜》描绘了元宵之夜家家赏月观灯的盛况:“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唐朝卢照龄的《十五夜观灯》:“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褥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描写了元宵节的各种灯饰,远看如繁星落地,近观如明月高悬,更有少女的笑脸相映成辉,为节日增添了无限的情趣。宋代曾巩的《上元》:“金鞍驰骋属儿曹,夜半喧阗意气豪。明月满街流水远,华灯入望众星高。风吹玉漏穿花急,人近朱阑送目劳。自笑低心逐年少,只寻前事铀毛。”诗人登上高楼,凭栏远眺,只见月光如水,花灯似星,一群少年骑马驰骋,意气风发。诗人感慨万千,勉励向年轻人学习,焕发生命的活力。

元宵观灯赏灯之际,人们还参与猜灯谜的游戏。清人顾震涛有一首《打灯谜》的诗:“一灯如豆挂门旁,草野能随艺苑忙。欲问还疑终缱绻,有何名利费思量。”除了观灯赏灯,元宵节还有一项传统活动,那就是吃元宵。在历代的元宵诗词中,也有很多歌咏这种节庆美食的篇章。宋朝周必大“”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的诗句,形象地描绘了煮元宵的情景。清代李调元在《元宵》中描绘了元宵节深夜小贩叫卖汤圆的情境:“”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3 古典诗词中的清明节

清明作为重要传统节日,它是唯一兼节气与节日于一身的时日。在唐宋之前,清明主要为时令的标志,时间在冬至后一百零七日、春分后十五日(即今公历的4月5日左右)。清明时节,天地明净,空气清新,自然万物显出勃勃生机,“清明”节气由此得名。唐宋以后清明逐渐将与自己日期临近的寒食节俗纳入名下,清明由普通节气演变为重要民俗节日。作为清明节文化的载体,清明节诗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人统计,在《全唐诗》和《全宋词》中,与清明节有关的诗词达八百首以上,现存清明节诗词的总数可能几倍于此。

提到清明节抒怀的诗词,就不得不说唐代诗人杜牧的那首千古佳作《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诗的广为流传不仅在于其意境的深刻,更在于其置“清明”二字于首,描绘了清明时节的物候。在每年清明节的丝丝细雨中,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这首诗。

早在战国时代,介子推的故事就与清明节产生了联系,后世更相传清明节就是起源于介子推,在清明节歌颂介子推就是理所当然了。北宋黄庭坚《清明》:“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由清明时节百花盛开的景象联想到埋葬在荒郊野外的逝者,进而思考人生的价值。

凄风苦雨再加上离愁别绪,使清明节诗词笼罩在一片愁云惨淡中。如唐代张继《清明日自西午桥至瓜岩村有怀》:“晚霁龙门雨,春生汝穴风。鸟啼官路静,花发毁垣空。鸣玉惭时辈,垂丝学老翁。旧游人不见,惆怅洛城东。”大唐帝国的两座都城长安与洛阳,聚集了无数文人墨客,也饱含了这些人的辛酸血泪,洛阳城东,张继惆怅;长安城内,顾非熊憔悴,其有诗《长安清明言怀》:“明时帝里遇清明,还逐游人出禁城。九陌芳菲莺自啭,万家车马雨初晴。客中下第逢今日,愁里看花厌此生。春色来年谁是主,不堪憔悴更无成。”

但也并不是所有的诗人在清明节都是愁云惨淡的,比如宋代大文豪坡,一生虽然历经坎坷,但始终保持着“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平稳心态,一首《南歌子》一扫哀节悲凉,让江南的春意跃然纸上:“日薄花房绽,风和麦浪轻。夜来微雨洗郊垌,正是一年春好近清明。”

人们在清明节扫墓,缅怀逝者,寄托哀思:“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宋代高翳《清明》);人们怀念亲人和故友:“二年隔绝黄泉下,尽日悲凉曲水头。”(罗隐《清明日曲江怀友》);人们踏青郊游:“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北宋程颢《郊行即事》);人们蹴鞠“白打”,强身健体:“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彩绳拂花去,轻露雀罄础!保ㄌ拼韦应物《寒食》);人们荡秋千,放纸鸢:“好似隔帘红杏里,女郎缭乱送秋千”(韦庄《丙辰年~州遇寒食城外醉吟》)、“石马当道立,纸鸢鸣半空。”(宋代范成大《清明日狸渡道中》)。节庆活动在古典诗词中生动再现,古典诗词也因为节庆文化而有了更深沉的底蕴和更加长久的生命力。

4 古典诗词中的端午节

古代有以地支记月的习惯,称五月为“午月”。从史籍上看“端午”一词最早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为夏季大节,它从夏至节俗演变而来,人们要在仲夏之月(五月)的端午这一天煮粽子吃,人们把这一天当做夏至一样的大节日来对待。唐代以后,端午才用来专指五月初五。

《全唐诗》与《全宋诗》中有95篇作品与端午节有关,这些诗词记述了节日的意绪,描摹了节日的习俗,追忆了节日的源流,寄托了诗人的感遇,成为了端午节庆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屈原与端午节的关系最为密切,所以历代在端午节歌颂屈原的诗词也最多。古典诗词以其特有的魅力弘扬了屈夫子”“好修为常,怀瑾握瑜”的独立不迁的文化人格。如唐代文秀的《端午》:“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端午节的习俗也会勾起诗人对屈原的感慨,如唐代张耒在观看龙舟竞渡时写了一首《和端午》凭吊屈原:“竞渡深悲千古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端午节纪念屈原这样的爱国先贤,不仅来自民俗社会的朴素情感,“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更应该是国家层面的祭祀,在诗的国度对爱国诗人的纪念,其意义重大而深远。“多难兴邦”,中国在崛起的过程中,必定会历经磨难与挑战,我们需要培养屈原那样的对国家忠诚、对人民悲悯的家国情怀。

端午节是传承家国情怀的重要节日,端午节在起源时主要是避瘟保健、水上祭祀活动等,随着历史的推移,人们逐渐在端午节日中加注纪念爱国先贤的内涵。自汉朝以来,屈原成了端午节文化习俗的核心,但我们也发现,各地端午纪念的历史人物不尽相同,除了楚地纪念屈原之外,越地纪念勾践、曹娥,吴地纪念伍子胥、古苍梧郡祭祀陈临等,但在历史长河的淘洗中,同时由于区域的局限性,歌咏除屈原之外其他爱国先贤的诗词较少,影响也有限。如北齐魏收的《五日诗》:“麦凉殊未毕,蜩鸣早欲闻。喧林尚黄鸟,浮天已白云。辟兵书鬼字,神印题灵文。因想苍梧郡,兹日祀陈君。”在这首诗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当时的端午习俗,并且可以感受到当时民族大融合的时代背景,处在北方的鲜卑族政权已经知道南海之滨的苍梧郡于五月五日祭祀陈临的风俗。

端午节习俗众多,在古典诗词中多有反映。在这一天,人们吃粽子,插艾枝,储草药,配药方,饮雄黄酒,如南宋陆游的《乙卯重五诗》:“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在这一天,人们龙舟竞渡,百舸争流,如唐代张说《岳州观竞渡》:“画作飞凫艇,双双竞拂流。低装山色变,急棹水华浮。土尚三闾俗,江传二女游。”在这一天,人们还击球、射柳,如清人饶智元:“簇簇朱衣分两队,百花深处蹴珠隆薄《天启宫词百首》:“飞凤三花逐电流,例逢e柳拜前旒。”在这一天,人们还插石榴花,采药,系五彩线,贴辟兵符,蒋之翘有诗云:“葵榴初缬药阑敷,彩线珍成续命需。遥听三韩烽火急,真人刚进避兵符。”

5 古典诗词中的中秋节

中秋节,是仲秋之节,以仲秋十五月圆为节日标志。中秋起源于古代“秋分夕月”的礼俗,唐朝时期中秋明月为游历之人思乡的物象寄托。唐代还出现了影响深远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杨贵妃变月神、唐明皇游月宫等神话故事,使仲秋明月充满浪漫色彩。宋朝中秋节开始成为社会民俗节日,明清时期中秋节上升为仅次于春节的民俗大节。古代诗词中关于中秋节的内容有很多,但广为传诵、最为广大世人所熟知的,当属唐朝诗人张九龄的《望月怀远》和宋代词人苏轼的《水调歌头》。

张九龄在唐玄宗时,当过中书侍郎等大官,是个很有才华的人。他一生写下不少诗歌,但最为著名和广为流传的就是这首《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气象恢弘,意趣不凡。

另一首家喻户晓关于中秋节的诗词,就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是词人在一个中秋之夜,思念弟弟“子由”就是苏辙,感时伤情,大醉,对月抒怀,发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吟啸。这一声长啸,成为后世亲友之间忆念、共勉的永恒绝唱。就是在千年后的今天,这些句子依然令人动容,因为这是最接近生命本体的人生情怀,具有千古不灭的普世价值。

古人对于中秋的重视,仅次于春节,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更远胜过年。因为在这个晚上,仰望天上的月亮,无限感慨涌上心头,于是想及关于它的传说和故事。早在唐朝,就已经有了月亮上银蟾玉兔的传说。白居易在《中秋月》一诗中说道:“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宋代词人辛弃疾在《满江红・中秋》一诗中也说:“著意登楼瞻玉兔,何人张幕遮银阙?”唐代诗人皮日休在《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中,就认为月亮上是有嫦娥居住的:“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高高在上的那轮明月,成为诗人浪漫、遐想的最好事物。

在很多古人关于中秋的诗词中,不仅仅只是怀念亲人、感怀身世,充盈着惆怅和低沉。也还有很多关于中秋风俗、节庆饮食等方面的描述。有个叫袁景澜的诗人,专门为中秋的月饼写了一首《咏月饼诗》。诗中道:“形殊寒具制,名从食单核。巧出饼师心,貌得婵娟月。入厨光夺霜,蒸釜气流液。揉搓细面尘,点缀胭脂迹。戚里相馈遗,节物无容忽……”这应该是对制作月饼最为详细的诗歌了。

可以这样说,翻开古代文人关于中秋节的诗词歌赋,从中不难窥见那高挂天空的一轮圆月在中国人心中的分量,也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6 古典诗词与传统节庆的关系

古诗有云:“有雪无梅不精神,有梅无诗俗了人。”我们则可以说,有人类活动而无节庆活动则无精神,有节庆而无诗词的点缀则俗不可耐。幸运的是,中国传统节庆不仅与文学艺术早早结缘而行,而且相得益彰、泽被后世。

㈠传统节庆在内容上赋予古典诗词强烈深刻的启发刺激,同时又提供给其以充分展示、不断创新的机缘。

中国的传统节日,从悠远的时空隧道一路走来,经历了几千年的岁月,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节庆文化。中国的传统节日,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道德情感和人文精神。

多姿多彩的传统节日,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要,清明节的怀祖情思、端午节的爱国情怀、七夕节的爱情绝唱、中秋节的团圆之盼……饱含了人们多少情感和寄托。传统节日也折射着中国人对“天、地、人”的思考,体现了中国人追求“天、地、人”的和谐统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中华民族的节庆文化,体现着一种民俗情结,凝聚着一种民族精神。传统节日,使每一个中国人加强了同家庭、家族、家乡和国家的情感联系,寻找到了个体融入群体的安全感和归属感。这一切,都为古典诗词在内容和气度的提升上增添了丰厚的文化内涵。

㈡古典诗词不仅大大活跃了节庆气氛,扩展了节庆影响,提高了节庆品味,而且它们本身也成为节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节庆文化载体。

“诗言志”是中国文化的正统,可以说诗歌历来便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渗透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其文化身份的独特标志。对一个诗歌大国来说,诗歌便是中国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大至忧国忧民的社稷之慨,小至抒怀感悟,迎来送往,起居作息的生活常态,几乎无不成诗。因此,大量以节庆为主题的佳作名诗早已成为流传不辍的千古绝句。如:“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等等。这些人人都耳熟能详的佳句,早已成为了节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节庆文化的重要载体。

参考文献

[1]萧放.文化遗产与文化资源―现代语境下的春节习俗意义[J].江西社会科学,2006(2).

[2]萧放.传统节日:一宗重大文化遗产[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3]柏宏军.中华传统节日诗词赏析[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6.

[4]赵东玉.中华传统节庆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5]彭定求,沈三曾,杨中讷等.全唐诗[Z].北京:中华书局,1960.

[6]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全宋诗[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7]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篇3

清明祭祖作文(一):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年的清明时节,人们都会在心里默默地吟诵这首的古诗,来表达对先人的怀念之情。今日是清明节的第二天,爸爸开着车载着我们回乡下去祭祖。

回到乡下,我们吃完早餐后,还顾不上休息,就拿着所有拜祭的东西,便一齐上山祭祖去了。

大约走了一小时,我们来到了拜祭先人的地方。但一眼看去,山上到处是杂草和小树。于是大家都放下东西,叔叔拿着镰刀把那些杂草割掉,爸爸和爷爷则拿起锄头使劲地锄,把那些小树和杂草连根铲掉,我和妈妈也卷起袖子把杂草一根根地拔掉。

大家分工合作,使劲地干起来,大约过了一个小时,最终把杂草都清理干净了。之后爸爸和爷爷铲了很多草皮,我们轮流把草皮放到山坟上,把山坟弄好,然后放上拜山纸,最终用草皮压着,总算弄好了。

接下来就是拜祭,我们把祭品放在坟前,爷爷拿出蜡烛和香点着了然后分给我们,让我们分别磕头拜祭,然后把香和蜡烛插在坟前,我们还把许多的纸钱放在蜡烛上,用火点燃,让祖先也用得上钱。妈妈一边拜祭一边喃喃地说:“祖先啊!你必须要保佑她的学习提高,保佑我们全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之后爸爸放了一串大的鞭炮。祭拜完后,爷爷他们灭了火,把一切都整理好后,我们就提着篮子下了山。

清明祭祖给我们留下的是对逝去亲人的怀念。所以,每年清明节祭祖的情景都让我难以忘怀。

清明祭祖作文(二):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年的这个节气,我们都会在心里默默地吟诵这首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来表达我们对先人的思念之情。

这一天,我们会来到墓前,放置一束鲜花,烧上一些纸钱,借以表达我们对亲人的思念和祝福,并在心里默默地为他们祈祷,祝福他们在天堂的那一边也能够和我们一样,幸福和欢乐地生活着。此时,我们不禁会想起他们以往和我们共同度过的那些岁月,那些画面仿佛还历历在目,想到这些,我不禁潸然泪下。

远处春的景色映入了我的眼帘,鸟儿唱着春天的奏鸣曲,漫山的桃红柳绿,遍地金黄的油菜花,“嫩芽吹叶落”,绿油油的嫩芽长了出来,到处是一片春意盎然、万物复苏的景象,这是一个充满期望和祝福的季节。清明时节,让我们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在缅怀过去的同时,也要对未来充满期望,珍惜生命,让自我的生命更有意义,不要虚度了这样一个完美的人生。

还要对生命有一个重新的认识,让自我的每一天都充充实实的,这样才会不让自我遗憾,并且对得起他人。

清明祭祖作文(三):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是唐朝诗人杜牧写的一首关于《清明》。祭奠亲朋,在这个传统的节日里年复一年。

在今日这个特殊的日子——清明节里,我怀着崇敬的心境,不远百里,来到老祖宗们的墓碑前,手捧鲜花,祭扫先人。清明节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踏青、除尘的好时节,其名字也正是“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的意思。

燕子飞到南方去了,有再飞回来的时候。杨柳枯萎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可是亲爱的爷爷,您长眠在这冰冷的墓地里很久很久了孙女和您近在咫尺,却又阴阳两隔,千呼万唤也无法和您相见。这怎样不让孙女悲伤,痛苦,而又惆怅满怀呢。爸爸妈妈带着纸钱和冥币,在爷爷的墓前,为他“寄”去。我向周围扫视了一下,人们的脸上都带着一丝伤感,一丝怀念。唉,当我在妈妈肚子里3个月的时候,爷爷就去世了,每当其他同学提起爷爷对自我怎样好的时候,我总是又羡慕又悲痛。

冥币在火中慢慢被烧成了灰,看着这正在燃烧的火,我想象着要是爷爷还在世的话,必须会加倍疼爱我——好吃的给我,好玩的给我……我真期望此刻在我面前的不是一座冷冷的墓碑,而是一位身体健康,面带笑容的爷爷啊!可此刻我仅有默默的站在坟墓前许愿:“期望爷爷能保佑我学习提高,全家生活欢乐、身体健康、学业有成!”

我站在爷爷的墓碑前,两行热泪像断了线的珍珠,顺着脸颊流了下来……

清明祭祖作文(四):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当想起这首字里行间都透着凄凉的小诗,我的心头,总会划过一丝莫名的哀伤,这哀伤会顷刻间烟消云散,可那留在心间的,却是永远抹不去的伤痛。

今年清明,天气分外晴朗,可家里每个人的眉间都透露着与天气不符的忧伤,因为我们要去缅怀我已逝去的爷爷。

车缓慢地开着,仿佛时间静止在这一刻。半小时后,我们到达了垦利陵园,顺着一条寂静的小路望去,成百上千的墓碑冰冷地立着,有一种与世隔绝的感觉。不知不觉,我们已走到爷爷的墓碑前。我站在墓碑前久久伫立,目不转睛地看着墓碑上的字,那个名字,陪伴了我多少个春秋;那个笑容,给予我多少幸福;那个声音,给了我多少鼓励……

记得很久以前,爷爷告诉我,每个人都有离开的时候,当他离开的时候,叫我不要悲痛,他只是去了另一个地方,那里,是比人间还幸福的地方。当时,我笑着答应,却没有看出爷爷脸上的悲伤。可是此刻,我竟没有办法让他再回到我身边,叫我怎样不悲痛。这漫长的等待,这无限的痛苦,像是一根针穿透了我的心,但一点儿也不痛,因为早已没了知觉。不知什么时候,泪水浸满了眼眶。等我回过神来,爸爸妈妈已为爷爷放上祭品,点了三炷香,之后我也毕恭毕敬地给爷爷鞠了三个躬,默默祈祷,祝他在天堂安心,欢乐!离开的时候,我又顺着小路望去,觉得那些墓碑不再是冰冷的,而是富有生气的,因为他们的家人来看望他们,他们远在天堂,也不会孤单。

清明节并不是人们迷信鬼魂的存在而过的节日,而是为了对故去亲人和烈士们的思念之情,这个节日把生者和逝者紧密的联系在一齐,哪怕时间不长,也能够表达那份悲伤和思念。

“逝者已去不可追,请君珍惜眼前人。”逝去的人不可能再回来,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珍惜此刻,珍惜身边的人,不要让祭祀者的泪珠串成一段段湿漉漉的回忆。从此刻开始,孝敬自已的父母,不要等到他们离去再说后悔。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又一次想起这首小诗,心中却没有了悲伤。

清明祭祖作文(五):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每当我想起唐大诗人杜牧的这首诗歌时就想到好像清明节快要到了,清明的脚步已经不远了……

大概到了8点左右,我与妈妈爷爷从家中出发了。在路上,我不断回想着以前的事,似乎我从来没有见到奶奶那慈祥和蔼的模样,脑海里也没有任何跟奶奶有关的事迹。她长什么样貌?待我好吗……一连串的问题一下子涌到我的大脑。我问妈妈:“妈妈,我见过奶奶吗?待我好吗?”妈妈无奈的说:“实话说吧,她对你可好啦,你犯错了,她一向袒护你……”

经过几十分钟的汽车颠簸,我们最之后到了奶奶的坟前。我们清理掉墓前的杂草,疏通边上的排水沟,放上供品,点好香、蜡烛,把折好的纸钱烧成灰烬给亲人拜祭,以此寄托对死去亲人的一份思念。我们行完了中华民族的礼仪以后,叔叔就拿出鞭炮“劈劈啪啪”的响起来,那声音震耳欲聋,就像天上打雷一样。我默默的在坟墓前许愿“期望奶奶能保佑我读书聪明,学习提高,全家生活欢乐,身体健康”。

在烟雾弥漫的山野中,我们踏着泥泞的小路往回走。路上扶老携幼的扫墓人,或三五成群,或一两个姗姗独行,不愧是我们中华发族的一种传统节日啊,是那么的有意义。

清明祭祖作文(六):

又是一年清明节,我们早早的坐着车回了老家,买好了黄表纸和纸钱,来到了祖坟。

来的祖坟后,我发现那里的风景很美,犹如人间仙境一般:在祖坟前的一片片土地上,种满了绿油油的麦苗,在坟头与坟头之间的土地上长满了嫩汪汪的枸杞苗,在对面河畔上,一丛丛金灿灿的油菜花显得生机盎然,显示出了春天的生机勃勃。

下了河堤后,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坟头高高的新坟,那是我爷爷的坟,他去世已经一年多了,奶奶每每提到爷爷都要大哭一场,这一次要不是答应她过几天再让她去看一看,她必须会跟着我们去,拦都拦不住。

我和爸爸先把纸和纸钱分好,然后在每一个坟上都放了一些,我和爸爸给爷爷点着了纸钱,让他明白,然后我就用铁锨把土一点一点添在爷爷的坟上,妈妈摘枸杞苗,爸爸到每一个坟上去点纸钱,一时间白烟四起。

趁着用棍子拨纸钱的空,我仔仔细细地打量了一下我们的祖坟,发现有一些坟由于长时间没有人添,已经差不多没有踪迹了,仅有一个略微高出地面一点的小土坡表示它还存在,而爸爸此刻的工作就是在给这些坟添土,期望以后谁要是来了,没有什么事情,有空闲的时间,能够给这些坟添一添土,算是积一点德。

过了一会儿,爸爸和妈妈已经摘过了枸杞苗,我一看,竟然有满满的两大袋子,这一次来,我们不仅仅祭祖了,并且还摘野菜了,一举两得,还欣赏了沿河美丽的风光,并且放松了心境,增长了知识,真可谓是收获颇丰,期望以后能够多到老家来几趟。

这一次来,我也下定了决心,以后要好好学习,长大后光宗耀祖,把祖坟修得又大又漂亮,让先人们为我而骄傲!

清明祭祖作文(七):

每年的4月5日是清明节,是祭祖的日子。星期六那天我们一家照常回到家乡祭祖。

“清明时节雨纷纷”诗人杜牧说得真对,清明下了整整一天的牛毛细雨,可是并没有扫我们一家回乡下祭祖的兴。因为爸爸说:“下雨‘水’指的是财,表示这一年我们一家将会财源滚滚。”

中午雨稍微停了,我们去祠堂拜完后,就上山了。因为下雨,所以路异常泥泞,很滑。可是我们还是坚持。来到坟头,只见周围到处长满杂草,爸爸要我们一人拿一把锄头,铲去杂草。做完着一些后便拿出祭品,摆在墓前。然后拜神,人人告诉祖先自我的愿望,告诉你吧,我像祖先许的愿望是:今年期望能考上重点中学。

可是我明白,光靠祖先保佑是不可能的,要经过自我的努力,应当实力加运气才行。拜完后,便敬酒了,哥哥装酒装了满满的三杯,说:“让他们喝醉点吧!”然后开始烧冥币、汽车、麻将等,真是应有尽有啊!

烧完冥纸后,开始鞭炮了!“噼里啪啦……”鞭炮很响,震耳欲聋,妈妈说:“鞭炮越响,越有福气!”一切做完后,我默默地在心里对祖先们说:“明年的今日,我们还会来看你们的,安息吧!”

的确,人的一生很快就会过去,时光不等人啊,同学们必须要捉紧时间,做好每一件应当做的事。

清明祭祖作文(八):

清明节是个传统的节日。在老家有个上坟的讲究。

这天,天气阴沉沉的。我和老爸、老妈早早就出发开车赶往老家。高速路上各种车辆川流不息。我想:“他们是不是跟我们一样祭拜祖先?”

回到老家只见爷爷早就准备好了上坟的东西。我,二爷、小叔、爷爷、老妈一同出发祭拜老爷。我们找到了老爷的坟墓,老妈和小叔用铁锹飞快的除去了坟头的杂草。爷爷先拿出水果和食品给老爷献在石桌上,又拿出老爷生前最爱喝的白酒。我们都跪在地上,爷爷在最前面给老爷烧了纸钱,最终把白酒倒在土里。期望老爷在天国有钱花有酒喝。修了坟我们就回家了。

在回家的路上下起了小雨,老妈说:“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古人写的真好!

清明祭祖作文(九):

清明节,我、姥姥、舅舅们一齐开车曲二阿公的坟前曲祭拜。车在凹凸不平的路面上颠簸着,忽上忽下。到了羊肠小道,我们下车行走,一路上看到的都是郁郁葱葱的树林,苍翠挺拔。忽然,我看见一座高大的墓碑在雨中伫立着纹丝不动。上头写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

我不解地问:“姥姥,二阿公是革命烈士?”顿时,姥姥眼睛湿润润的,说:“我们今日的幸福生活是多少烈士用鲜血换来的啊!你们必须要好好珍惜呀!”姥姥顺手把菜摆放整齐,并倒上酒,然后点上香烛。一齐鞠了三个躬!

二阿公的事迹和姥姥的话将永远激励着我前进!

清明祭祖作文(十):

清明时节雨纷纷,丝丝缕缕,飘飘洒洒,如烟似雾的春雨中弥漫着祭奠和怀念亲人的气息。

清明节那天,我和老妈到桃花去给大姨妈扫墓,大姨妈是病逝的。天下着大雨,我看到树木上的新叶,想到逝去的亲人,他们再也看不到这生机勃勃的春天了,十分令我悲痛。老妈告诉我,大姨妈生前是十分疼爱我的,每当这时我心如刀割。我期望大姨妈在那个世界的另一边的过得好,穿的好,睡的好,身体好,您放心,照顾好自我,我们给您买了吃的,用的,花的……您别不舍得,您永远活在亲人们的心里。

在亲人的墓前,我们献上鲜花寄托哀思,轻柔的春风带着我们的思念,送向另一个世界。

清明祭祖作文(十一):

清明节是祭祖扫墓的日子,几千年来,人们在这个“气清景明”的节气中,进行“祭之以礼”的追远活动,为已逝的亲人、祖先,庄重的送上自我的思念与敬意。这神圣的生命交流仪式,一年年轮回、一代代传承,构成了人们顽强生存和追求幸福的动力。

清明节到了,我们一家人去给爷爷祭祖,爸爸开上车,把我们带到墓地,我们都下了车,爸爸和妈妈把祭品都摆出来,爸爸铲土,妈妈给我和姐姐点燃了香说:“去吧!给你爷爷上香去吧!”上完香以后我和姐姐就先回到车上去了。

慢慢的我想起了童年的时候,有一天晚上,天十分的黑,夜里,我做了一个梦,梦见妖精来了,下得我大声哭喊,浑身发抖,这是,爷爷出现了,他坚定地对我说:“孩子别怕,有爷爷在!爷爷会打开妖精的。“从梦里醒来,爷爷正搂着我,我一头扎进爷爷的怀里,放心的睡去。

我不时的想起来爷爷,爷爷的笑,爷爷的样貌,我大声的哭了起来,姐姐说:“不要哭了,细心鬼来抓你哦!”我吓的躲到了姐姐的怀里。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今年的清明节,春分拂面,阳光明媚,空气中散发着花香,可是,我的心里却下着雨,爷爷,你在天堂过的好吗?愿您永远安详欢乐!

清明祭祖作文(十二):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当想起这首字里行间都透着凄凉的小诗,我的心头,总会划过一丝莫名的哀伤,这哀伤会顷刻间烟消云散,可那留在心间的,却是永远抹不去的伤痛。

今年清明,天气分外晴朗,可家里每个人的眉间都透露着与天气不符的忧伤,因为我们要去缅怀我已逝去的爷爷。

车缓慢地开着,仿佛时间静止在这一刻。半小时后,我们到达了垦利陵园,顺着一条寂静的小路望去,成百上千的墓碑冰冷地立着,有一种与世隔绝的感觉。不知不觉,我们已走到爷爷的墓碑前。我站在墓碑前久久伫立,目不转睛地看着墓碑上的字,那个名字,陪伴了我多少个春秋;那个笑容,给予我多少幸福;那个声音,给了我多少鼓励……

记得很久以前,爷爷告诉我,每个人都有离开的时候,当他离开的时候,叫我不要悲痛,他只是去了另一个地方,那里,是比人间还幸福的地方。当时,我笑着答应,却没有看出爷爷脸上的悲伤。可是此刻,我竟没有办法让他再回到我身边,叫我怎样不悲痛。这漫长的等待,这无限的痛苦,像是一根针穿透了我的心,但一点儿也不痛,因为早已没了知觉。不知什么时候,泪水浸满了眼眶。等我回过神来,爸爸妈妈已为爷爷放上祭品,点了三炷香,之后我也毕恭毕敬地给爷爷鞠了三个躬,默默祈祷,祝他在天堂安心,欢乐!离开的时候,我又顺着小路望去,觉得那些墓碑不再是冰冷的,而是富有生气的,因为他们的家人来看望他们,他们远在天堂,也不会孤单。

清明节并不是人们迷信鬼魂的存在而过的节日,而是为了对故去亲人和烈士们的思念之情,这个节日把生者和逝者紧密的联系在一齐,哪怕时间不长,也能够表达那份悲伤和思念。

“逝者已去不可追,请君珍惜眼前人。”逝去的人不可能再回来,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珍惜此刻,珍惜身边的人,不要让祭祀者的泪珠串成一段段湿漉漉的回忆。从此刻开始,孝敬自已的父母,不要等到他们离去再说后悔。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又一次想起这首小诗,心中却没有了悲伤。

清明祭祖作文(十三):

每年的4月5日是清明节,是祭祖的日子。星期六那天我们一家照常回到家乡祭祖。

“清明时节雨纷纷”诗人杜牧说得真对,清明下了整整一天的牛毛细雨,可是并没有扫我们一家回乡下祭祖的兴。因为爸爸说:“下雨‘水’指的是财,表示这一年我们一家将会财源滚滚。”

中午雨稍微停了,我们去祠堂拜完后,就上山了。因为下雨,所以路异常泥泞,很滑。可是我们还是坚持。来到坟头,只见周围到处长满杂草,爸爸要我们一人拿一把锄头,铲去杂草。做完着一些后便拿出祭品,摆在墓前。然后拜神,人人告诉祖先自我的愿望,告诉你吧,我像祖先许的愿望是:今年期望能考上重点中学。

可是我明白,光靠祖先保佑是不可能的,要经过自我的努力,应当实力加运气才行。拜完后,便敬酒了,哥哥装酒装了满满的三杯,说:“让他们喝醉点吧!”然后开始烧冥币、汽车、麻将等,真是应有尽有啊!

烧完冥纸后,开始鞭炮了!鞭炮很响,震耳欲聋,妈妈说:“鞭炮越响,越有福气!”一切做完后,我默默地在心里对祖先们说:“明年的今日,我们还会来看你们的,安息吧!”

的确,人的一生很快就会过去,时光不等人啊,同学们必须要捉紧时间,做好每一件应当做的事。

清明祭祖作文(十四):

清明节是祭祖扫墓的日子,几千年来,人们在这个“气清景明”的节气中,进行“祭之以礼”的追远活动,为已逝的亲人、祖先,庄重的送上自我的思念与敬意。这神圣的生命交流仪式,一年年轮回、一代代传承,构成了人们顽强生存和追求幸福的动力。

清明节到了,我们一家人去给爷爷祭祖,爸爸开上车,把我们带到墓地,我们都下了车,爸爸和妈妈把祭品都摆出来,爸爸铲土,妈妈给我和姐姐点燃了香说:“去吧!给你爷爷上香去把!”上完香以后我和姐姐就先回到车上去了。

慢慢的我想起了童年的时候,有一天晚上,天十分的黑,夜里,我做了一个梦,梦见妖精来了,下得我大声哭喊,浑身发抖,这是,爷爷出现了,他坚定地对我说:“孩子别怕,有爷爷在!爷爷会打败妖精的。“从梦里醒来,爷爷正搂着我,我一头扎进爷爷的怀里,放心的睡去。

我不时的想起来爷爷,爷爷的笑,爷爷的样貌,我大声的哭了起来,姐姐说:“不要哭了,细心鬼来抓你哦!”我吓的躲到了姐姐的怀里。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今年的清明节,春分拂面,阳光明媚,空气中散发着花香,可是,我的心里却下着雨,爷爷,你在天堂过的好吗?愿您永远安详欢乐!

清明祭祖作文(十五):

又是一年清明节,我们早早的坐着车回了老家,买好了黄表纸和纸钱,来到了祖坟。

来的祖坟后,我发现那里的风景很美,犹如人间仙境一般:在祖坟前的一片片土地上,种满了绿油油的麦苗,在坟头与坟头之间的土地上长满了嫩汪汪的枸杞苗,在对面河畔上,一丛丛金灿灿的油菜花显得生机盎然,显示出了春天的生机勃勃。

下了河堤后,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坟头高高的新坟,那是我爷爷的坟,他去世已经一年多了,奶奶每每提到爷爷都要大哭一场,这一次要不是答应她过几天再让她去看一看,她必须会跟着我们去,拦都拦不住。

我和爸爸先把纸和纸钱分好,然后在每一个坟上都放了一些,我和爸爸给爷爷点着了纸钱,让他明白,然后我就用铁锨把土一点一点添在爷爷的坟上,妈妈摘枸杞苗,爸爸到每一个坟上去点纸钱,一时间白烟四起。

趁着用棍子拨纸钱的空,我仔仔细细地打量了一下我们的祖坟,发现有一些坟由于长时间没有人添,已经差不多没有踪迹了,仅有一个略微高出地面一点的小土坡表示它还存在,而爸爸此刻的工作就是在给这些坟添土,期望以后谁要是来了,没有什么事情,有空闲的时间,能够给这些坟添一添土,算是积一点德。

过了一会儿,爸爸和妈妈已经摘过了枸杞苗,我一看,竟然有满满的两大袋子,这一次来,我们不仅仅祭祖了,并且还摘野菜了,一举两得,还欣赏了沿河美丽的风光,并且放松了心境,增长了知识,真可谓是收获颇丰,期望以后能够多到老家来几趟。

这一次来,我也下定了决心,以后要好好学习,长大后光宗耀祖,把祖坟修得又大又漂亮,让先人们为我而骄傲!

清明祭祖作文(十六):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年的清明时节,人们都会在心里默默地吟诵这首的古诗,来表达对先人的怀念之情。今日是清明节的第二天,爸爸开着车载着我们回乡下去祭祖。

回到乡下,我们吃完早餐后,还顾不上休息,就拿着所有拜祭的东西,便一齐上山祭祖去了。

大约走了一小时,我们来到了拜祭先人的地方。但一眼看去,山上到处是杂草和小树。于是大家都放下东西,叔叔拿着镰刀把那些杂草割掉,爸爸和爷爷则拿起锄头使劲地锄,把那些小树和杂草连根铲掉,我和妈妈也卷起袖子把杂草一根根地拔掉。

大家分工合作,使劲地干起来,大约过了一个小时,最终把杂草都清理干净了。之后爸爸和爷爷铲了很多草皮,我们轮流把草皮放到山坟上,把山坟弄好,然后放上拜山纸,最终用草皮压着,总算弄好了。

接下来就是拜祭,我们把祭品放在坟前,爷爷拿出蜡烛和香点着了然后分给我们,让我们分别磕头拜祭,然后把香和蜡烛插在坟前,我们还把许多的纸钱放在蜡烛上,用火点燃,让祖先也用得上钱。妈妈一边拜祭一边喃喃地说:“祖先啊!你必须要保佑她的学习提高,保佑我们全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之后爸爸放了一串大的鞭炮。祭拜完后,爷爷他们灭了火,把一切都整理好后,我们就提着篮子下了山。

清明祭祖给我们留下的是对逝去亲人的怀念。所以,每年清明节祭祖的情景都让我难以忘怀。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