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祖诗句范文

时间:2023-03-22 18:16: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清明祭祖诗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清明祭祖诗句

篇1

2、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重要的祭祀节日,主要活动以祭祖和扫墓为主,时间在阳历4月5日前后,清明节是我国的法定节假日,时间三天。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因为清明节在春分后15天,是踏青的好时节。

3、清明节的诗句

(1)《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2)《途中寒食》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3)《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3、清明节的对联

(1)年年祭扫先人墓;处处犹存长者风。

(2)禁火今年逢节早;飞花镇日为谁忙。

(3)寒食雨传百五日;花信风来廿四春。

(4)春风已解千层雪;后辈难忘先烈恩。

(5)有胸中韬略无穷;流水夕阳千古恨。

篇2

清明节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每年的这个时候大家都会赶回家乡扫墓。下面是小编整合的2022年清明节放假最新时间出炉,共同阅读吧,肯定对你有所帮助的。

2022年清明节放假最新时间出炉2022年4月3日至5日放假调休,共3天。4月2日(星期六)上班。

清明节的来历故事春秋,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时,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就是历晋文公。即位后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鄙视争功讨赏,他打好行装同母亲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又发现一血书,上写: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死而复活。便赐老柳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节的来历正是感恩,我们清明节上坟祭祀先祖,就是沿袭这种感恩的精神。然而,中国的清明节对感恩,好像专注了那些死去的先人,却没有对活着的,对自己有恩的人,似乎将更多、更重要的感恩淡化了。一个充满感恩的社会,明了自己艰难的民族,明白恩惠的个人才能珍惜现实,珍视历史,敬重别人,敬畏公德。感恩节,在中国就是清明节,我们在感恩逝去的历史和人的同时,更应该感恩那些有益于我们生存和发展的人。真希望清明节对于中国人,不仅仅是祭祀,更重要的是感恩!”

清明节的融合寒食节习俗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寒食节是中国古代较早的节日,传说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其实,从历史的实际来看,禁火冷食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人改火习俗的遗迹。原始社会,先民们钻木取火,火种来之不易,取火的树种往往因季节变化而不断变换,因此,改火与换取新火是古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春三月正值改火的时节,人们在新火未到之时,要禁止生火。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因为这天百姓人家不得举火,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

寒食节期间的习俗,主要有禁火冷食和后来成为清明节主要内容的祭扫坟墓。

踏青

中国古人对祭祀祖先十分重视。上古时候,家中有人去世时,只挖墓坑安葬,不筑坟丘标志,祭祀主要在宗庙进行。后来在挖墓坑时还筑起坟丘,将祭祖安排在墓地,便有了物质上的依托。战国时期,墓祭之风逐渐浓厚起来。

秦汉时代,祭扫坟墓的风气更盛。据《汉书》记载,大臣严延年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定期还乡祭扫墓地。在唐代,不论士人还是平民,都将寒食节扫墓视为返本追宗的仪节,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近,人们还常常将扫墓延至清明。诗人们的作品,也往往是寒食、清明并提,如韦应物有诗句说:“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白居易也有诗句说:“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朝廷鉴于民间寒食、清明并举已相沿成习,就以官方文书的形式正式规定,清明到来时,可以与寒食节一起放假。这项规定距今已经1200多年,说明从那时起清明开始具有某种国家法定节日的色彩。

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这不仅表上坟扫墓等仪式多在清明举行,就连寒食节原有的风俗活动如冷食、蹴鞠、荡秋千等,也都被清明节收归所有了。

融合上巳节习俗

清明节后来还吸收了另外一个较早出现的节日—上巳节的内容。上巳节古时在农历三月初三日举行,主要风俗是踏青、祓禊(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反映了人们经过一个沉闷的冬天后急需精神调整的心理需要。晋代陆机有诗写到:“迟迟暮春日,天气柔且嘉。元吉隆初巳,濯_游黄河。”即是当时人们在上巳节祓禊、踏青的生动写照。

约从唐代开始,人们在清明扫墓的同时,也伴之以踏青游乐的活动。由于清明上坟都要到郊外去,在哀悼祖先之余,顺便在明媚的春光里骋足青青原野,也算是节哀自重转换心情的一种调剂方式吧。因此,清明节也被人们称作踏青节。秉性贪玩的孩童,常常不满足于踏青游乐仅仅在清明举行一次,诚如唐代大诗人王维诗句“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后续发展

融汇了两个古老节日精华的清明节,终于在宋元时期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与上巳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传统节日。

明清大体承接前代旧制,清明节仍然坚持并发展着其在春季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大节的地位。

篇3

今天是清明节,我和妈妈商量好一起到郊外去踏青。

郊外的景色真美啊!桃花开了,春姑娘把粉红的花儿撒了桃树一头。迎春花吹着金黄色的小喇叭,向人们报告着春天的消息。柳树姑娘垂下她那美丽的秀发,在春风的吹抚下摆动。田里的油菜花也开了,远远望去,大片的油菜花在阳光的照耀下,像金色的绸缎闪闪发光。我们来到菜园里,发现一朵一朵的蚕豆花像天上的星星在眨眼睛。紫红色的小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一朵朵、一丛丛,密密麻麻的开满了菜地。

小鸟在枝头欢乐的唱着歌,小蜜蜂在花丛中忙着采蜜,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

清明不仅仅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节气更是一个传统的节气。清明节在我国有很悠久的历史,它的活动有许多,如:扫墓、踏青、放风筝……但我最喜欢的还是踏青了。

就说扫墓吧。它是纪念去世亲人的活动,寄托了我们对亲人的哀思。4月4日那天,下着蒙蒙细雨。这让我想起了杜牧的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那天,我们一家人驾着车,拿着祭拜用的食物和鲜花,怀着沉重的心情来到扫墓地点。来到大厅里,就看见许多人在扫墓。爸爸去领取爷爷的骨灰盒,扫墓开始了,奶奶抽了几支香,用打火机点上火,拿给爸爸、妈妈和我。然后我们一起祭拜爷爷。奶奶再把鲜花献给爷爷……

现在,我们还要提倡文明祭拜。文明祭拜,从我做起。

清明节到了,我们放假三天,妈妈给我讲了有关清明节的知识。

清明节是我们国家传统的纪念祖先的节日,要祭祖扫墓。还给我学了一首有关清明节的古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要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时节,草长莺飞,柳绿花红,莺歌燕舞,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也是郊游踏青的季节,所以清明节也叫踏青节。人们可以去春游,踏青,放风筝。

清明时节,万物复苏,也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爷爷说过今天要上坟,我和爸爸、妈妈要一起回老家祭祖。今天的天气早晨的时候还是晴朗的,可到了我们走的时候,天已经变得阴沉沉的了。看来要下雨了,真应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这首诗句了。

赶到爷爷奶奶家的时候,已经到了中午时分,刚到爷爷奶奶门口,却发现门紧紧地被锁子锁住了了,看来是回来晚了,爸爸说:“一定是你大爷,爷爷上坟去了,咱们也去吧”。我“唰”的一下穿到了前面,说:“我知道路,我先走了”。

到了墓地,果然,大爷,爷爷都在,他们已经把祭祀用品放好,把纸张,还有冥币等打散放在了一起。他们抬走看到我说:“你们赶回来了,那好,快给你太爷爷磕头”。我学着爸爸,爷爷的样子,在磕头。

爸爸在回家的路上对我说:“清明节就是对祖先的追忆。这才是清明节的内涵吧。”

今天,我和爸爸去了太子湾,欣赏那里的美景。

太子湾里人多得数不胜数,我穿梭在花的海洋、人的海洋里,觉得异常拥挤。

草丛里是成片成片的郁金香,郁金香美得不得了,有红的,有黄的,有白的......各种颜色多得数不胜数。而在一些地方的郁金香花丛里,偶尔能看到零零碎碎地夹着几朵风信子。那风信子只有紫色的,但一株风信子既开着几十朵紫色的小花,而那几十朵小花又组成了紫色的风信子。在一条干涸的河边(那条河之所以现在是干涸的,就是因为今天太子湾没开水阀。也因为这个,一个瀑布也一样是干涸的),一朵朵樱花被大雨无情地打落了,几乎所有的樱花都只剩下了枝干。被大雨打落下来的花瓣掉进了那条干涸的河床里,以至于把拍婚纱的人们都吸引来了,拍婚纱的人们在河前排起了长队。

最后,我依依不舍地回家。

清明节,我和我的妈妈去吼山风景区玩,到了以后,我迫不及待地下了车向前跑去。

走进里面,一股清香扑鼻而来,四周都是盛开的桃花和各种五颜六色的花,真是美丽极了!

我们先去了“放生池”,它的形状像大象的鼻子在吸水,我的妈妈说:“这叫“象鼻岩”。”

我们继续往前走,我远远地看到了一块又高又大的石头,我的妈妈告诉我,这就是有名的“棋盘石”。传说有两个神仙在此下棋而得名。站在“棋盘石”旁边往下看,房屋、田地都变得很小很小,好像一幅壮丽的图画。

吼山,真是一个美丽的风景区啊!

今天是清明节,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到郊外去踏青。

郊外的景色真美啊!桃花开了,桃树伸出许多小手,拉住春姑娘的衣袖,春姑娘一不小心,把粉红的花儿,撒了桃树一头。前几天的大风大雨,让许多花瓣纷纷落地。

菜园里的油菜花也开了,远远望去,大片的"油菜花在阳光的照耀下,像金色的绸缎闪闪发光.我们来到菜园里,发现一朵一朵的油菜花像天上的金星在眨眼睛。

玉兰树上也开满了花朵,有白的,有淡黄色的,还有紫色的,它们像一只只小酒杯,挂在了枝头。

人们争先恐后围着这美丽的风景拍照留念,春天来了,大地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我们迎着温暖的春风,闻着沁人心脾的花香,一路走着,唱着,欢笑声久久不曾离去……

今天是清明节。古人云:“清明时节雨纷纷。”可是,今天却是晴空万里。我们一家子去田野踏青。

汽车在羊肠小道上奔跑着,我透过窗户,看到那坚强的小草有凭着他顽强的毅力破土而出,对迎接春天不甘示弱,它换上了碧绿的绿衣裳,绿草中鲜花片片,有红的,有绿的,有黄的……我们又跑了一段路,来到了一片田野里,眼前到处是一片伤心悦目的金黄,油菜花精神抖擞的肃立着,一颗珍珠般的露珠滑滑梯似的在金灿灿的小花上滚来滚去……田野边的小路的两旁柳树边上还有绿叶和嫩芽装饰,真是比任何头饰还要好看。经过了烈士陵园,看到了一个个烈士的坟墓,我起了一个念头:向先烈学习。

这次清明节踏青给我了更多的感触,还使我又一次了解了大自然柔美的一面,今天我的收获好大呀!

【【必备】清明节踏青的作文100字集锦8篇】相关文章:

1.【必备】清明节踏青的作文100字集锦6篇

2.【必备】清明节踏青的作文600字集锦5篇

3.【必备】清明节踏青的作文100字集锦5篇

4.【必备】清明节踏青的作文600字集锦9篇

5.【必备】清明节踏青的作文400字集锦七篇

6.【必备】清明节踏青的作文200字集合八篇

7.【必备】清明节踏青的作文500字汇总9篇

篇4

你知道清明节的由来吗?今天让小编来告诉你把。

清明节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4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节日起源

介子推的传说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的时候,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点好行装,同老母亲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片衣襟,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节气清明与清明节

清明节的名称与此时天气物侯的特点有关。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虽然作为节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为时序标志的清明节气早已被古人所认识,汉代已有了明确的记载。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和民众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气候规律,比较适宜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物候、降雨等方面的变化,对人们依时安排农耕、蚕桑等活动有不可或缺的指导意义。到了清明,气温变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所以清明对于古代农业生产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农谚说 “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正是说的这个道理。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清明节,命蚕妾,治蚕室······”说的是这时开始准备养蚕。其中的“清明节”还只是一个节气,不是节日。

清明节气在时间和天气物侯特点上为清明节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该节气被看作清明节的源流之一。

念先人切切,无根便无家,先人便是你我感恩之源,不忘却前人,才能拥有我们眼前这般的生活。风俗习惯,在清明节踏春扫墓之时,我们有哪些传统风俗习惯呢?

关于清明的诗句之一

《清明夜》【唐】白居易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清明日送邓芮二子还乡》【唐】戴叔伦

钟鼓喧离日,车徒促夜装。

晓厨新变火,轻柳暗翻霜。

传镜看华发,持杯话故乡。

每嫌儿女泪,今日自沾裳。

《清明后登城眺望》-【唐】刘长卿

风景清明后,云山睥睨前。

百花如旧日,万井出新烟。

草色无空地,江流合远天。

长安在何处,遥指夕阳边。

《清明日曲江怀友》-【唐】罗隐

君与田苏即旧游,我于交分亦绸缪。

二年隔绝黄泉下,尽日悲凉曲水头。

篇5

二、活动时间:4月7日

三、活动地点:教室

(一) 通过上网等查找资料,了解清明节的由来: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它在古代不如前一日的寒食节重要,因为清明及寒食节的日期接近,民间渐渐将两者的习俗融合,到了隋唐年间(581至907年),清明节和寒食节便渐渐融合为同一个节日,成为扫墓祭祖的日子,即今天的清明节。

寒食节——寒食即禁火,只能吃冷或预先煮好的食物。相传这个习俗起源于春秋时代,当时晋国有人欲害死大公子重耳,忠臣介之推(又名介子推)便护送重耳逃亡,甚至在饥寒交迫之际,割下自己的肉给重耳吃,希望日后他安然回国,当上国君,并勤政爱民。十多年后,重耳终于回国当上了国君,即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并逐一犒赏流亡期间曾协助他的人,却忘了介之推,他经旁人提醒,才赶忙差人请介之推前来领赏。可是,介之推和母亲到深山隐居。晋文公与臣子在山中遍寻不获,有人提议放火烧山,介之推是孝子,一定会救母亲出来。可是,大火烧了三日三夜,仍不见介之推。火熄灭后,人们在一棵柳树下发现介之推背着母亲的尸体。晋文公非常伤心和懊悔,将二人安葬在柳树下。晋文公将放火烧山的一天,定为寒食节,规定人民禁止用火,寒食一天,以纪念介之推的忠诚。

第二年,晋文公与群臣素服登山祭奠介之推,他们发现安葬介之推的老柳树死而复活,晋文公上前折了柳枝,围成圈儿戴在头上,并将杨柳挂在门外以示纪念,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清明节习俗。

在春光明媚、桃红柳绿的三四月间,中国传统习俗中最重视的其一节日就是清明节了。清明节就是现在的民族扫墓节。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拜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寒食节正确的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此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了!

(二)了解清明节的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插柳植树、放风筝、荡秋千、拔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踏青,又叫探春、寻春、郊游。其含义,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清明前后正是踏青的好时光,所以成为清明节俗的一项重要内容。古时妇女平日不能随便出游,清明扫墓是难得的踏青的机会,故妇女们在清明节比男人玩得更开心,民间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之说。

插柳。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谚语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的说法,说明清明折柳在旧时是很普遍的习俗。据说柳枝具有辟邪的功用,那么插柳戴柳不仅是时尚的装饰,而且有祈福辟邪之效了。清明插柳也可能跟过去寒食节以柳枝乞取新火的的习俗有关。今天看来,随意折取柳枝是对树木的一种损害,是不宜提倡的。

放风筝。清明放风筝是普遍流行的习俗。清人潘荣陛所著《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挈盒,轮毂相望。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古人还认为清明的风很适合放风筝。《清嘉录》中说:“春之风自下而上,纸鸢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断鹞’之谚。”在古人那里,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而且是一种巫术行为:他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

(三)朗诵有关清明节的诗句:

唐代杜牧的《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南宋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则写出了当时作为南宋都城杭州的清明游乐之景:“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倾城而出寻春游乐,笙歌处处,杨柳依依,莺啼声脆,梨花风起。这是何等美好的清明景致啊。至今杭州仍有“柳浪闻莺”一景,即是从这首诗中化出。

温庭筠《清明日》:“清娥画扇中,青树玉金红。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他写的不是一般人,而是常年禁闭在后宫的宫女们,在清明节也得到了放松,在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中穿梭似的玩耍,一会儿碰下了花上的露珠,一会儿在柔弱的柳枝中穿行,真的是人在画图中一样。

宋代王禹称的《清明》诗则写出了一个穷书生的困苦生活:“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这就是贫穷的读书人过的清明节。

(四)开展“清明节小报”展评活动:

1、每位学生拿出事先已完成的一份“清明节小报”。

2、各小队在队长的组织下推选1——2份优秀小报参加展评活动。

篇6

【关键词】传统节日;古代诗词;结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笔者喜爱传统节日,喜爱古代诗词,更喜爱描写传统节日的古代诗词。在笔者看来,传统节日是一道道大餐,那古典诗词便是盛放这大餐的精美的餐具。如果没有这些精美的餐具,传统节日就失去了华丽的载体,成为散落的珍珠,同时也会失去很多很多诗意。在我国,有节日就有诗词陪伴,传统节日与古代诗词结下了不解之缘。

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历来以隆重热烈著称。正月初一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这个美好的日子因为是岁首,因而是一个象征希望、充满喜庆的佳节。北宋诗人王安石《元日》是一首最有名的春节诗。他对春节这样描写道:“爆竹声中除旧岁,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欢乐喜庆之情溢于诗人言表,诗中“屠苏”是一种药酒,“桃符”即今天的对联。不难发现,贴春联、放鞭炮是至今仍然保留着的两大习俗。清代孔尚任写有《甲午元旦》:“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钱。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诗的前四句说除夕,围炉守岁,饮酒消夜;后四句转入写元旦,点爆竹,换桃符,听乐曲,拜新年。字里行间,跃动着作者一颗赤诚的童心。从古到今,历代文人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关于春节(古人或称之为元日、元旦)的诗词。

最浪漫的传统节日我以为要数元宵节。有两句耳熟能详的诗为证:“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出自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出自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元宵节又称灯节,是日,人们早晨吃元宵,晚饭后举家出动,逛街赏灯。届时,“花市灯如昼”,“一夜鱼龙舞”,男男女女,流连观灯,欢声笑语,其乐融融。唐朝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正是这样的放灯赏灯的开放时节,男女青年能够比较自由地相互接触,从而为他们表达爱情提供了绝佳机会,创造了一个古代的浪漫时空。元宵节还有一项集娱乐与智力于一体的活动――猜灯谜。这游艺活动无论谜面、谜底还是猜谜方法,都显示典雅的诗意,洋溢着强烈的人文气息。如“傍晚”(打一字),可用会意法想到日落西山,得谜底“晒”字,都富有诗意呀。

清明节一般在公历四月五日。此节应属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这一风俗沿袭至今,并且人民群众仍用这个节日来祭奠革命先烈和先辈们。正是这样,清明节自有其特殊的气氛。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其诗将清明时节氛围渲染殆尽。南宋诗人高翥《清明》诗:“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直击墓地凄然情景,气氛沉重,令人难忍。至于清明节的来源,一般都认为是出自春秋时代晋文公悼念介子推的故事。据记载,晋文公在烧山找到介子推尸体时,发现了写有“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诗句的血书。可以这样说,原始意义上的清明节,既有祭祀之意,又有统治者执政自省之功能。

传承千百年的端午节,有着深厚的文化气息。目前,大部分人接受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著名爱国词人屈原的说法:相传屈原救国无望,于农历五月初五沉身汨罗江,当地百姓为了不让鱼虾蛟龙伤害屈原遗体,纷纷把粽子投入江中。这就是端午包粽子、吃粽子风俗的由来。唐诗人元稹《表夏十首》之十便很吻合这一说法:“灵均死波后,是节常浴兰。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逝者良自苦,今人反为欢。” 但只是诗人很天真,他认为后人对屈原的纪念不够庄重,殊不知以一种欢乐的方式纪念先贤其后一直流传着。且看陆游《乙卯重五诗》,“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中秋佳节,举家团圆,畅叙亲情,人人向往。中秋首先是赏月玩月,此风俗由来已久,文人尤盛。李白诗句:“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可谓妇孺皆知。“月到中秋分外圆,每逢佳节倍思亲。”苏轼的《水调歌头》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词句,更把情感融入赏月之中,创造了天人合一意境,让人产生深远美妙的遐想。苏轼把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写得淡然、豁达,实际上月圆人不圆时,思念之情是让人难以承受的。晏殊《中秋月》:“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便直率地道出了一般身处异乡之人的落寞心曲。中秋的另一乐事吃月饼。月饼是中秋“法定”的食品,非食不可。同样是苏轼,他曾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两句诗,“小饼”当就指今天的月饼。至于“月饼”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会》才有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就这样我们与古人一样体验着,赏明月、吃月饼、享人伦的美满乐事。

篇7

重阳节是为了纪念谁

南朝梁人吴均之《续齐谐记》载:传说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人,突然发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东南山拜师学艺,仙人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学苦练。

一日,费长房说:“九月九日,瘟魔又要来,你可以回去除害。”并且给了他茱萸叶子一包,酒一瓶,让他家乡父老登高避祸。于是他便离开回到家乡,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分给大家样随身带上,瘟魔则不敢近身。又把酒倒出来,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他和瘟魔搏斗,最后杀死了瘟魔。汝河两岸的百姓,就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故事一直传到现在。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

重阳节的介绍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汉族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酒等活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三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与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

提到重阳节,广为人知的或为王维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实际上,1988年我国就将农历的九月初九正式定为“中国老年节”,九九重阳敬老,除了必须回家,当然还有孝敬爸妈;在国家的大力推动,重阳节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涌现出入一系列如桔豆盒子等专为老人设计的科技产品,提升老人的晚年生活质量。

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词》中已提到了。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和酒。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篇8

小时候在后院里寻找花的芳踪,看见了一种蓝色的小花,不知道是什么名字,但我却欣欣然摘下来装满了一杯。每天放学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跑到杯子前嗅一嗅,才心满意足地去洗手吃饭。一直等到它们枯萎了,还舍不得扔掉。闲暇时去菜园里“寻宝”,发现了一种白色的花朵,十分喜人,于是我兴高采烈地全摘了准备种在花园里。谁知道刚跑到家门口,爸爸就怒气冲冲地让我跪在院子里。原来我摘的是豌豆花,那是妈妈前不久才种下的。我懊恼地跪在冰冷的水泥地上,希望爸爸大发慈悲让我跪一会儿以示惩戒后就让我起来,可惜爸爸的身影一直没有出现,倒是隔壁的胖叔叔哭笑不得地望着我,摇摇头进屋了,只剩美丽的豌豆花陪伴我在空旷的庭院里。

等到长大之后,我才开始接触更多的花儿: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艳丽桃花;有“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的美人蕉;有“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清冷梅花;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还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芙蕖。一次,爸爸一个远在洛阳的好友来访,承诺要带我去看牡丹。听过许多咏叹牡丹的诗句,什么“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牡丹花品冠群芳,况是期间更有王”“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不过我最爱的还是那句“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可惜,后来一直没有那个叔叔的消息,所以这就成了我心底的一个愿望。

上高中以后,有了让人惊喜的发现。校园里有许多花儿:鸢尾、紫薇、美人蕉……对了,操场上还有我喜欢的桃树,可花期还没到,只有光秃秃的树枝寂寞地伫立在空旷的操场上。不过,幸好教学楼里还有迎春花开着抚慰我们这些爱花的人。每天清晨,朗朗的读书声响彻教学楼时,书香伴着花香,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那时空气中似乎都弥漫着香味。

古人说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具备时会十分高兴,我赞同这个说法,但我有自己定义的“四美”。我们现在正是青春年少,不正是“良辰”吗?“美景”,迎春花还不够美?看着花朵我当然会感觉“赏心”。最后一个“乐事”,我坐在教室里遥望迎春花在风中摇曳生姿就是乐事。我有一个愿望,等到长大之后,要去踏遍所有有花的地方,拜访每一种最爱的花儿。我想去郊外看向日葵,去武大看樱花,去清华园看荷花,还想要去普罗旺斯看大片的薰衣草。清明节快到了,我去家乡祭祖时,还会看见大片大片的油菜花,这对我来说是多么快乐的事呀,我一定要带上相机拍上几张美美的照片带回来,这也会使自己沉郁的心情稍微轻松一些。

耳边又响起那首熟悉的《兰花草》:“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香,种在小园中,期望花开早,一日看三回,看得花时过……”,我的嘴角又露出了微笑,等待花开,用一朵花开的时间来放松心情,请给我一朵花开的时间。

学校:湖北襄阳市致远中学

篇9

古官道上的最后天堂

洋县古称洋州,汉中通往长安三条官道中的捷径“傥骆道”就穿过境内。从汉唐至民国年间,其沿途的盛衰荣枯有史可载。当年杜甫、白居易、元稹等皆由此道或入朝为官,或退避入川,而唐朝中后期那两个不成器的皇帝也从这里避乱入川。他们一路跋涉一路吟咏,伴随络绎不绝的商贾行队,留下了处处文风、萦萦墨气。

朱鹭上苹藻,

徘徊流涧曲。

因风弄玉水,

映日上金堤。

这古诗中的朱鹭正是如今的“东方宝石”朱,那诗句中描述的曲涧金堤,说的正是昔日“傥骆道”上的胜好光景。自从川陕公路建成通车后,古官道就很快衰颓了,紧接着人退林进,野兽出没,谁也没想到如此一番沧海桑田之后,往夕繁忙喧哗的官家大道,如今竟成了朱、熊猫、金丝猴、羚牛等野生动物最后的天堂。

它的美艳会让你惊心动魄

当中科院刘荫增研究员为寻找朱踏遍了秦岭所有的山川沟壑而一无所获,最后在洋县准备收拾行囊、失望而归的时候,却意外地在姚家沟一棵数人合抱的大青冈树上,发现了当时仅存的七只朱。就是这七只被称为“秦岭一号朱群体”的唯一种群,经过近20年的悉心保护,如今已繁育了400多只,其游荡区域也延展到与洋县毗邻的六个县境内,只是每年繁殖季节仍要回到洋县的巢区内生儿育女。

我来到陕西秦岭洋县朱保护观察站辖区内的余家沟村民任万枝家门口,第一次通过高倍的观察仪,看到盛传一时的稀有珍禽、被世人号称为“东方宝石”的野生朱,心中却不免有些失落――那是一对正轮番在巢内孵卵的成年朱,它们略显灰暗的羽毛和简陋蓬扎的窝巢多少与它们的盛名有些不相符。

与我们同行的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动物保护专家汪铁军硕士看透了我们的心思:“繁殖期是朱羽毛最灰暗的时期,它们会用分泌的油脂给自己的肩背涂上一层难看的保护色,等到小朱离巢后,它们才会换上一身白里透红的艳冶羽毛,那时候它们的美艳就会让你惊心动魄了!”

他告诉我们,朱在日本被叫作“JapanJapan”,意为“日本中的日本”。它之所以受到如此崇拜,一方面是它的羽毛曾作为最神圣的象征而被天皇供奉于伊力神宫中,日本武士的最高荣誉则是被天皇授予镶嵌有朱羽毛的宝刀,朱翎羽制造成箭,悬挂于厅堂可以镇压邪魔,而日本茶道最上乘的用器――“羽”,选用的也是朱的羽毛。“如果是秋天,有幸看见它们在泽畔林间翩翩起舞,你会自然联想到一群和服盛装、丰腴华艳的伊豆……”

朱的“监护人”为它改变老风俗

村民任万枝今年已满57岁。在他的精心看护下,已经有15只朱飞出这个并不起眼的小山沟。六年前,当那对朱夫妇第一次在他家对面的马尾松林里筑巢后,这位笃信基督的憨实农民简直是受宠若惊。在朱保护站的授权之下,他家担任了全天候的监护之责。他在那片松林里搭起了窝棚,每天全家不分昼夜,轮换值守,既不让陌生的人畜靠近,也随时警惕着蛇、鼬等朱的天敌,一旦出现恶劣的天气,他们还要防止成鸟弃巢或小鸟从巢里掉下来。就这样悉心经管几十天之后,直到小朱翅膀长硬,飞离巢窝,他才会松一口气,重新回到自己正常的农事生产和生活中去。“时间长了,对鸟鸟的一举一动都了解透了,就像自己家里的人一样。它们每天早上五点来钟就起来叫,好听得很,叫完就去寻食。白天它们胆子也大得很,有时候我在前面犁田,它们就跟在人后头捡吃的。”老任说起他的“鸟鸟”,脸上每一条皱纹里都充满了感情。已经年过80的任奶奶也在一旁搭腔,她说每年春天全家都这样看护鸟鸟,等小鸟长大了,飞走了,全家人便又是高兴又是难过,跟自己家的娃长大离家一样。

目前,洋县境内的朱在野外营巢共188个,每个鸟巢附近都有像任万枝一家这样的当地村民承包了全程监护的工作。这是近年来在朱保护管理中实践出来的新模式,既节约了保护区管理局日渐紧张的经费与人力,也协调了保护区与当地村民的关系,调动了普通老百姓参与朱保护的积极性。现在只要有朱营巢的地方,都实行全年禁猎,不准砍树砍柴,不准开荒放牧,有的村子为了保证朱巢区的安静和安全,甚至不惜改变祖先辈辈相传的老规矩、老风俗。在朱核心巢区的草坝村和西岭村,清明时节烧纸放炮祭祖是村民们一年一度雷打不动的传统习俗,但为了保护朱不受惊扰,同时又兼顾村民们的传统感情,现在每到清明,人们只在祖先的坟墓上静静地悬挂纸钱寄托对先人的哀思。

对于朱保护站每年给予的几百元到一千元不等的补贴,任万枝一家并不看重。他说:“朱是国家的宝,若看不好我家在村里就抬不起头,是一个名誉问题。何况鸟鸟住在自家跟前,叫得又好听,长得又好看,头上戴着红帽帽,身上长着红翅膀,一叫起来整条沟里都吉祥得很呐!”

哪里才是朱最放心的家

朱是一种喜欢与人类亲近的鸟,目前仅分布在秦岭南坡海拔500~1200米的中低山区和丘陵平川地区,巢区一般搭建在与农户相邻的大面积冬水田附近的高大树木上,主要食物是水田里的泥鳅、小鱼、小青蛙等,因此,朱保护区里农民的田间生产活动直接影响着朱的生息繁衍。

篇10

春天到了,那万紫千红的花开了,那些在冬眠的动物们也苏醒了,使大地又回到了那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季节。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春天里作文高一600字,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春天里作文高一600字1我好像,一直都在春天里。

模糊了夏日骄盛的炎阳暴雨,淡忘了秋日缠绵的愁绪情思,送别了冬日寒冷的风霜雨雪,春,用一身的温暖,携一缕绿意,洒一路欢乐,一点点融进了我的生活,充斥着我的生命。

冬日,凛冽的寒风不知疲倦地刮着,可我生命中的春,好似一位坚强屹立的舞者,她从不畏惧冬日的冰封,舞出了绚丽的生机,带我领略冬日的春:小草毅然冒出了娇嫩的身躯,顽强地顶着风雨;冬日的寒风让大树一无所有,但它依旧执著地迎着阳光成长;娇艳的腊梅在白雪映照下更显夺目,高傲地昭示着春的存在。我在,春天里。

秋日,微凉的天气送走了鲜艳的色彩,有种凄凉的色调,但我生命中的春,从来不会有“无可奈何花落去”的颓废。壮实的大树承载着生命的硕果,带给农民丰收之乐;火红的枫叶紧紧抓着枝干不肯飘落,透着一股倔强的生气;灿烂的金菊不厌其烦地舒展着片片花瓣,拥有春特有的柔和气息。我在,春天里。

夏日,赤日炎炎,炙烤着大地,而我生命中的春,却从来不怕酷暑的挑战,迈着坚定的步伐,陪我看尽夏日的春:知了永不停歇地唱着属于自己的歌,唱出生命的价值;清凉的河滩奋力抵御着火球的威胁,引来大批旅客游玩;荷花肆意地盛开,尽情挥洒生命之美。我在,春天里。

春日,树叶似裙摆,花朵似彩饰,水似娇躯,阳光似秀发,我生命中的春,姗姗而来:鸟儿唱着歌,音符在春之谱上跃动;草木微低着头,害羞地在阳光下成长;柳枝随水漂动,娇嫩柳叶轻弯,似弯眉,如俏月。我在,春天里。

抚一缕清风,让宁静滋润心田;掬一捧清泉,让清凉轻抚脸庞;踏一路春光,把足迹珍藏……

我在,春天里。

我在,希望中。

春天里作文高一600字2清明时节雨纷纷,今年的清明也是细雨霏霏,但是雨也挡不住春天的脚步。

春暖花开,繁花遍地,趁着回乡下祭祖,便好好看看这时节的春意。

“油菜花开满地黄,丛间蝶舞蜜蜂忙,清风吹拂金波涌,飘逸醉人旅郁香。”吟诵着余邵的《油菜花》,看着眼前的油菜花田,一簇簇,一畦畦,一片片,满眼全都是油菜田。和风一起油菜花便宛然像是潮水一般涌了出来。这些油菜花互相依偎,蝶围蝶舞,争妍斗艳。一个个小精灵在花海里飞窜,仔细观察,油菜花的花瓣也只不过薄薄四片,花片如宣纸一般,嫩黄微薄。花瓣十分精致,有细细的纹路,那是技艺多么高超的雕琢出来的。中间的花蕊弯曲着凑一块,仿佛在说着悄悄话。它有坚韧的根茎,茂密的叶,有着像栽种它们的农民们一样的淳朴与粗犷。

虽然小雨在青天飘着,但是也有人来赏花了。他们在花海间用相机记录着这清新壮观的风景,在这如此美妙的地方,如果听着手机的纯音乐,执一本书或品一茗茶,那么我想这就是最自然,很多人都渴望的生活。

置身于花海中,陶醉在黄色的芬芳中,远处看见有人在花海中奔跑,是那么的自由。在这美妙的仙境中,或在工作间嬉戏,或在花径漫步,或在山野奔跑,或干脆在触手可及的蓝天白云下,枕着花香,静静一眠,把自己放逐在这仙境中。清新的空气,寂静的田野,一切都是那么净,那么静,这种奇妙的感觉,很好!

在这生机盎然的季节里,多看看大自然,多去外面的世界走走,去更美好的世界去看看,千万另让这来之不易的美好从脚下溜走,抓住时机,别让美好只成一瞬。有时候,最简单的就是最好的,生活亦是如此,繁花虚浮的生活往往不能成为永恒,是的,越简单的就是越好的。

春天里作文高一600字3喜欢绿,春天的绿。

花间,有草绿,山间,有翠绿,池塘间,有墨绿。草绿淡雅广阔,沁人心脾,翠绿像条绿丝带,令人遐想,墨绿清新高雅,暖人心田。而我却独爱万里晴空中那一抹蓝绿,那是我童年的回忆。

春天来了,似乎到处都能闻到一种熟悉的味道,哦,那是儿时的风筝。

记忆中,每年春天都会求奶奶做风筝,然后我们用心索引着在广场上奔跑。“又是一年芳草绿”,奶奶会深情的念着诗来给我们做风筝。

最深的回忆,是八岁那年的蓝绿色风筝。我们围着一个火炉,边暖和手边看着奶奶仔细的做着风筝。简单的找来几块木条拼搭起来,再在一张大白纸上点上几笔绿,染上几丝蓝,均匀地粘在骨架上,接上风筝线,用卫生纸筒做成一个风轮,这就是八岁的风筝,难忘的回忆。

终于可以放风筝了。

我牵着奶奶的手,来到了广场上。抬头望去,五颜六色的风筝尽收眼底,有展翅翱翔的雄鹰,有可爱动人的小鸟,还有遨游太空的飞船,但形态各异、品种繁多的风筝都没有吸引到我,我最在意的是手中的那片绿。

我望一望周边那一排排整齐的绿柳和一片片平整的草地,心中想:也只有我的风筝才能和这么清新秀美的景色相媲美。我一手握风轮,一手牵线绳,在这连风被泼上绿水粉的春天里,迎着阳光奔跑着。“呼,呼……”风在我耳边呼啸而过。我仰望天空,看着那抹蓝绿越来越高,越来越高,慢慢的,慢慢的越来越小,越来越小,甚至连最基本的形态都看不见了,那时唯一能看清的,也只有风儿知道——是的,那就是埋藏在心底的颜色。

“哈哈哈,快点快点”,我被孩子们的欢笑声拉回到了现实,眼前开始变的模糊起来,绿色的尽头,是一个小女孩牵着奶奶的手,她们共同牵着一抹看不尽的蓝绿。

春天的记忆,飞走的蓝绿,留恋的童年。

春天里作文高一600字4“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暮春三月,本该是孩提“忙趁东风放纸鸢”,游人踏青的好时节,却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而笼上了阴霾。因着人们闭门锁窗、足不出户,万物复苏的春季也变得十分乏味。

虽然闷在家中,我们却没有闲着。父亲需要在家办公,而我则需要上网课学习,见我们如此忙碌,母亲便主动承担起了为我们洗衣做饭的职责。在这样物资紧缺的特殊时期,还能吃到色泽饱满、五味俱全的佳肴,我与父亲都倍感惊喜,心下感动,窗外的浑浊空气和昏暗天空落在眼中也仿佛让淅沥的春雨冲去了些许沉寂。

然而春雨总是短暂的。阳光似一个小精灵,悄然爬上窗户,落在沙发上,洒在我们的身上,给我们带来无尽的光和热。我忙拖了藤椅去阳台。虽是春季,可强烈的光线与炽热的温度却让人仿佛置身于炎炎夏日。阳光透过窗纱,打在墙上,展现它美丽的色泽,形成一个个有趣可爱的光斑。闭眼小憩,感受着宜人的温度,心下满足,感觉真好。

写完作业,已经时临黄昏。伸个懒腰,我正准备去看一会儿电视放松,却听见一阵略显急促的敲门声,我连忙带上口罩同父亲一道开了门。来者不是旁人,正是楼下的年近六十的李大叔,他从提得满满的手中取下一个食品袋递给父亲,笑着道:“这是你们买的菜吧?我给你们带上来了。”父亲连忙道谢。我正准备关门,却瞥见李大叔并没有下楼回家,而是继续往楼上爬着,我想他大概是要将手中的菜送完吧!看着他蹒跚的步履和满头的大汗,我心头暖洋洋的,简直比吃了蜜糖还要甜。

春天啊,你像一捧花,装点寒冬挥之不去的冷寂;春天啊,你似一股泉,滋养枯井旁干涸已久的草木。春天,你是一束光,照亮灰蒙的天空,穿过浑浊的空气,洒在每个人的心里。你用你独特的方式,静静诉说你那与众不同的故事。

春天里作文高一600字5盼望着,春天来了。我走向田野,走向大自然,去寻找春天的足印。

嫩绿的小草儿脱下了旧衣裳,伸展娇柔的身子,仰起头尽情的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草色遥看近却无”,一眼望去,绿绒绒的。草地软软的,坐着,滚着,舒服极了。春天,小草在风中摇晃着对我说:“春天已来到。”

花儿绽放美丽的容颜:红的似火,白的似雪,争相竞放。蜜蜂围着花儿嗡嗡闹着,舞着;五彩斑斓的蝴蝶也来赶这春天的舞会,在花间翩翩起舞。它们用快乐的舞姿告诉我:“春天已来到。”

枯树抽出嫩芽,渐渐地,这儿一簇,那儿一丛。繁花嫩叶中,南归的新燕,忙着衔泥筑巢,唱着欢快清婉的曲儿,庆祝春天的到来。黄莺儿挤在向阳的树枝,和燕儿一唱一和起来。这一切,让人想起香山居士的诗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春天,鸟儿用嘹亮的歌喉告诉我:“春天已来到。”

“吹面不寒杨柳风”,春风轻轻地吹过面庞,惬意极了。风中还杂着泥土清香与花的芳香。春风拂过姑娘的长发,长发便迎风扬起;春风掠过平静的水面,水面便泛起涟漪;春风穿过花丛,花儿便翩然起舞。春风用她柔软的语言对我说:“春天已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