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诗句经典古诗范文

时间:2023-03-18 17:15: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清明节诗句经典古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清明节诗句经典古诗

篇1

贺州市八步实验小学二年级066班自一年级学完汉语拼音后就组织开展了“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大力开发家庭课堂这块阵地,要求学生在家和家长进行“亲子同背”。孩子读,家长也读,形成呼应,再从家庭辐射到社会与学校,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统一起来。由于家校密切联系,共同努力督促孩子背诵,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

一、激发兴趣,增进感情

家长们一致认为,在“亲子同背”游戏中,家长们的积极参与大大地激起了孩子们背诗的兴趣,同时也增进了和孩子的感情。家长们惊喜地发现,尽管第一次背诵的时候,肯定是家长首先会背。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再进行亲子背诵比赛时,孩子惊人的记忆力就开始绽放光彩了。从他们灿烂的笑容中,家长能看到孩子对诵读的喜爱。有时候,孩子觉得背古诗很乏味,家长们变着法儿和孩子同背,这就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如果孩子不喜欢这种跟读方式,换一种方式再试试,家长和孩子一起读,或者轮流读、边唱边读、边玩边读、拍手定奏读等,方法多种多样,孩子就越来越喜欢背诵古诗,还会主动和家长挑战,看谁能背更多的古诗。家长们还觉得,在“亲子同背”后,孩子喜欢和自己交流了。平时不爱说话的孩子,在读到某句诗或读到某个经典故事时喜欢多问几个为什么,他们的思维活跃,有了主动交流的愿望。

二、积累内化,活学活用

开展了“经典诵读——‘亲子同背’”活动后,一小部分孩子积累内化了古诗句,并能在平时的日记和交谈中灵活运用诗句,令教师、家长大吃一惊。如清明节到了,孩子们会自主吟诵:“清明时节雨纷纷……牧童遥指杏花村。”春天来了,站在柳树下,孩子一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脱口而出。瀑布脚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也从孩子们的口中立现。不但孩子们会活学活用,家长们也因“亲子同背” 积累内化了古诗句,并活用到了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在家中,家长们常常为孩子不肯吃饭而烦恼,为孩子不求上进而束手无策,任你怎样苦口婆心,调皮、天真的孩子仍然无动于衷。这时,家长就带领孩子高声诵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也许,一时之间,幼小的孩子并不能真正领会诗句的深刻含义,但几回诵读下来,当看到自己浪费粮食、浪费时间时,孩子会一边吟诵古诗,一边反省自己的行为。随着孩子年龄日渐增长,阅历日渐丰富,一定也能领会家长对他的期望。积累内化的古诗句,时常自然而然地浮现在孩子们的脑海里,为他们指引前进的道路,让孩子们懂得自律,学会宽容,学会关心理解别人,懂得回报别人的付出。孩子们口诵心惟,久熏成习,久习成性。

三、乐之不疲,学海无涯

经典诵读是一个提高孩子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与其他单项技能的教育学习是完全不同的。家长们也深深感受到,在诵读中孩子的综合素质提高了。如识字量在增多,记忆力在增强,知识在增长,语言在丰富,特别是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一些生性好动的孩子,通过诵读有效地改变了其多动的性格。

“亲子同背”中,家长们发现孩子在诵读过程中困难重重。如孩子不理解诗意,纯粹是死记硬背;孩子不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及作者表达的情感,无法与作者产生共鸣等等。“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由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我就在家长会上和家长们沟通,告诉他们:不要急于讲解,而要让孩子充分地去读,结合插图以及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感受古诗词所诠释的语境,领悟古诗词的深刻内涵,直至达到熟读成诵。那些孩子们难以理解的字句,诗词中更深层次的意思,自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文学素养的提高而逐渐理解、内化,并指导孩子的行为。我还结合杨振宁博士的一个典型事例谈及:在杨振宁博士上一年级时,其父亲教他背诵了几十首唐诗宋词,有的易懂,更多的不全懂。70多年来,在人生旅途中经历了多种阴晴圆缺、悲欢离合后,他才逐渐领悟到“高处不胜寒”等名句的真义,也才认识到“犹恐相逢是梦中”等只有过来人才可能真懂的诗句。在“经典诵读”中,语文教师要真正落实 “直面经典,不求甚解,但求熟背,终生受益”的诵读理念。经典诵读对孩子一生的成长具有深远的影响,家长和孩子要迎难而上,乐之不疲地 “亲子同背”。

篇2

一、科学地选择古诗教学内容

1. 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

幼儿年龄小,知识经验缺乏,理解能力还不够强,我们可以选择语义浅显、用字自然、感染力强的诗句。如邵康的《一望二三里》:“一望二三里,烟村四五家,门前六七树,八九十枝花。”内容浅显易懂、合辙上口、节奏自然明快,幼儿容易记诵,自然会兴趣浓厚。

2.蕴涵积极的教育意义

幼儿期正是人生中可塑性最强的阶段,进行良好性格的培养、高尚情操的熏陶就显得格外重要。重拾古诗正是因为它蕴涵着智慧和哲理,教育性因素正是选择古诗的重要参考。如《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至今让人记忆深刻。尤其是在如今衣食无忧的社会,唯有让幼儿体会古诗中的意境,孩子们才会更好地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这些具有哲学启蒙知识的作品,深得幼儿喜爱,使幼儿在快乐愉悦中得到更多生活启迪和为人做事的道理。

3.选择季节相符的古诗

一年有四季,季节特征不一,孩子对此感悟较深。若能根据季节的变化相应选择一些古诗学习,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当秋意正浓的时候,一首杜牧的《山行》,定会把秋天衬托得无比绚烂,孩子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学习的效果可想而知。

4.结合节日学习古诗

我们中国历史悠久,有很多具有深远意义和纪念价值的节日。若能结合这些节日来学习古诗,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春节来临之际学习王安石的《元日》;清明节学习杜牧的《清明》;重阳节学习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不仅可以让幼儿对中国传统节日有更深的印象和了解,更在悄然无声中学会了更多名诗古句。

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1.环境陶冶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每个幼儿提供学习与表现的机会,让环境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班级环境布置中设置“古诗天地”等栏目;在图书角投放多样性的古典文学丛书,时常更换图文并茂的古诗经典丛书等,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对古诗文的兴趣,让幼儿沉浸在浓浓的艺术氛围中;在日常教学中,开展一些个人或小组竞赛,如“古诗文接龙”“古诗文擂台”“评选古诗大王”等。这些活动既能帮助幼儿复习巩固古诗文,又培养了孩子合作、竞争意识及集体荣誉感。

2.故事讲解法

故事是幼儿容易理解和喜闻乐见的形式。根据古诗的内容,编成一个小故事告知,孩子们对古诗就有了初步的概念和理解,之后再来学习古诗,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编故事时,要把诗中难理解的词语和意思变成通俗易懂的口头语言,并把诗词之间省略了的意思补充出来,达到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的目的。如在学习《回乡偶书》时,我编了一个白胡子老爷爷回家乡的故事,孩子们非常感兴趣。

3.情境表演法

幼儿具有好动爱表演的特征,在古诗教学中,让幼儿运用肢体将诗的意境进行表演,可以调动幼儿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学习古诗文变得更加有趣味性。如:在幼儿学习古诗《咏鹅》教学活动中,活动前制作了许多白鹅头饰、红掌等,教学时幼儿扮成一只只大白鹅浮水,拨清波,跟着白鹅妈妈玩游戏,在快乐、有趣的白鹅戏水游戏中学会了咏诵古诗,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4.创作绘画法

当幼儿对一首古诗达到了简单理解的要求后,就开始尝试让幼儿来创作绘画。刚开始时,我发现尽管幼儿对于某一首古诗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但当他们创作绘画时,却往往感到无从着手,非常困难。于是我不要求孩子们的作品一定要表达出古诗的内容,而只要求他们在这首古诗里面想表现哪一点就表现哪一点,甚至可以是其中的一句、一词、一字。这样孩子们很容易就画出了其中的某一面,作品千姿百态,无一相同。然后慢慢地,许多孩子觉得不够了,就开始在画面上进行添加,把自己理解的继续画出来,画面越来越丰满,幼儿的绘画能力也进步了。

5.欣赏歌唱法

不同内容的古诗都配有不同旋律的音乐,唱诗是将诗、乐相结合,以生动活泼的方式对幼儿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幼儿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可以加深并加快幼儿对古诗词的记忆。在音乐活动中,适当巧妙地融入一些古诗文内容来进行歌唱与表演活动等,不仅开发了幼儿的艺术潜能,而且增强了幼儿对古诗的理解和记忆,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孩子们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篇3

一、把握契机,经典诵读要有度

前段时间,在各中小学刮起了经典诵读之风,而且愈刮愈烈,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对此,教育专家提出了质疑,我也有所疑问。国学教育不是摆场子,走形式,而是要扎扎实实以求教育实效,那种传统文化满天飞的做法,只能水过地皮湿。教育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灌输不是方法。国学教育要找准契机,循序渐进,方能润物无声。具体来说,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1.引导学生对诗词进行分类诵读。比如,春天来了,搜集并背诵描写春天的诗句;学习了有关母爱的课文以后,开展“伟大的母爱”诗词诵读活动;进行了感恩教育后,趁热打铁让学生从《三字经》中选背有关“孝道、感恩”的语句;下雪了,给学生推荐有关雪景的诗词佳句;借“中秋节”“清明节”等传统节日开展主题经典诵读活动等。聋生知识面窄,理解能力差,因此诵读国学经典不应是盲目的、泛滥的,而应有情景、有主题,这样对培养学生语感以及理解诗词内容有很好的效果,从而能真正起到弘扬传统文化,提高人文素养的作用。

2.以传统美德故事美化学生心灵。在经典诵读的基础上,教师可利用走廊壁画、楼梯空间、校园文化墙等平台,采取班会、德育课、队会等多种形式宣讲一些通俗易懂的传统美德故事,如“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匡衡凿壁借光”“车胤囊萤苦学”等。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基本道德素质和行为习惯, 使学生了解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丰富内容,培养学生的气度和涵养。

二、情境体验,诗词教学要得法

如何摆脱枯燥、晦涩的学习方式,让聋生也能领略国学的精华呢?我认为,对于听障学生而言,莫过于情境体验。情境体验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以及生活、社会中的情境,让学生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去感悟生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给国学元素注入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如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解读诗情画意,让学生在逼真的环境里追思古人,陶冶性情。

例如,在《江上渔者》的教学中,教师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一叶扁舟若隐若现”来帮助聋生理解“江上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这句话,从而使学生体味到渔人的艰辛。又如,在学习了《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望天门山》之后,教师可让学生根据诗句内容完成画文同步作业,这样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再如,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精选大红春联贴于门上。春联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典范。同时,它的历史渊源也是很好的教育素材。于是,每接一个新班,我都要布置一份特殊的实践性作业:搜集春联。学生搜集回来的成果清晰地告诉我他们有多么喜欢这份作业,而且展示交流春联成了国学教育主题班会的“保留节目”。

三、筑就“中国梦”,国学弘扬要有责

1.“中国梦”与国学精髓息息相关。人都会做梦,百余年来,中国人做了无数的梦,其中有一个梦就叫做国学梦。中国梦与中国文化紧密相连,正如范曾老先生对于“中国梦”意义的阐释:“中国梦”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之梦,是“讲信修睦” 之梦,是“和而不同”之梦。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国学精神,汲取国学力量,充分挖掘和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忧患意识,“民为贵,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仁者爱人”“为政以德”的仁政文化,“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等国学精华无不闪烁着“中国梦”正能量的熠熠光辉。

2.国学教育与学科教学密不可分。国学教育不是语文教师的专利,它是每一位学科教师的共同责任。例如,有位物理教师把国学经典搬进了课堂,从古诗词中挖掘物理知识。在教学中,他将《早发白帝城》引入了课堂,并挖掘了诗中的物理知识。如“千里江陵一日还”一句中,我们可以知道舟行的路程为“千里”,即s= 500km,用的时间为“一日”,即t=24h,这样就可以求出舟行速度。又如,“两岸猿声啼不住”一句中涉及了“声音的发生和传播”的物理知识,即猿的声带振动产生猿声,再通过空气传到人的耳朵中。再如,“轻舟已过万重山”这句诗描绘出舟中人相对于高山位置不断变化,以高山为参照物,山是静止的,舟是运动的。

总之,弘扬国学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传统美德教育是个系统工程,人格的养成和情操的陶冶需要学校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全力参与,共同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使受教育者感受到亲切永恒的人文关怀。对教师而言,其言行首先要具有传统美德修养,然后才能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引导、启迪、感染学生,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参考文献:

[1]戴慧.加强中学生德育教育的途径[J].统计教育,2006(9).

[2]陈燕红.浅论国学与教育现代化的若干问题[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S1).

篇4

重视、适应和用好“互联网+”是职业教育的时代命题,语文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中职语文教师应该在“互联网+”理念的引领下借助网络平台加强中职生人文知识的学习,借助数字化资源提升中职生的人文素质,借助互联网拓展延伸来丰富中职生的语文素养。这样,我们的中职语文才有“鲜活力”,我们培养的中职生也可以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来自上海名校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的16岁美少女武亦姝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中国诗词大会》上夺得冠军一事,经互联网加热、传播,再一次把社会公众讨论焦点聚集到了“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问题上。《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物质工具的特殊性。这就要求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传统文化气氛,深入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承担起“弘扬传统文化,继承民族精神”的重任。

从“教育+互联网”到“互联网+教育”,一个简单的顺序变化,却透露出互联网在教育领域地位的转变。作为中职语文教师如何在“互联网+”理念的引领下,改变以往在讲学过程中错误地忽略掉学科中的传统文化知识现状,改变传统的学校教育,让“互联网”与“中职语文”来一次美丽的相遇呢?笔者进行了探索研究,总结了以下一些策略。

二、借助互联网平台,加强中职生人文知识的学习

现代社会是一个互联网的时代,人们的生活基本上离不开网络,据调查统计我们的学生每天花在上网的时间超过2小时,每一个学生都至少会有一个腾讯QQ号码,每天“挂号”,他们热衷于发表说说、日志、微博,喜欢也特别在意别人的评论,而且跟帖也很快,动态更新迅速。每个学生所在的班级都会有一个班级交流群,喜欢在群内交流。笔者曾经与所任教的班级大部分学生在腾讯QQ成为好友,并且建立一个交流群,隔三差五在QQ空间发表关于学生课堂表现或者当天心情的说说,学生就发表了一大串的评论,他们也在乎笔者对他们的回应。所以,随着“互联网+”概念的深入人心,信息化手段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已经是一种必然趋势,把热门网络信息交流平台充分利用为教育交流平台,实施语文教育教学行为,助推中职语文课堂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效果。

在中秋节来临之际,教师可以在自己QQ空间发表说说:“中秋节的月亮到底多少钱?”然后,配图苦恼的样子、抓狂的样子。学生的回答也是千奇百怪,有说一百,有说无价,有说一万,有说十六元……教师接着可以再发表说说:“明月几时有?小二,能给我来一个咸的方的月饼吗?”然后,学生的回答也是花样百出,教师可以跟学生进行评论、对答,在一问一答的互动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往文学常识的方向思考、讨论。当学生遇到不会的问题,他可以立即利用互联网查询,例如查询中秋节与哪些人物有关,中秋节有哪些传统习俗,有哪些描写中秋节的诗歌、歌曲,等等。

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已经借助互联网把课堂内容很好地预习了,学生由原来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学习。有了前期对知识的接触,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堂前五分钟开辟的“民族文化快餐馆”充分展示,学生也非常乐于在这个舞台上展示自己提前所掌握的知识。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进行猜灯谜活动,达到师生交流、互动的目的。一个传统节日,从查询资料到实践体验,可以安排一个较长的周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里,语文教师让学生在学习中有计划地去探究、去实践体验,以此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同时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兴趣,学生学习起来非常“投入”,几乎“陶醉”,这样的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也在快乐的氛围中自觉地习得语文相关知识,这样的文化传承是意义深远的。

三、借助数字化教学资源,提升中职生的人文素质

P者所在学校使用的语文教材是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定新教材,教材是根据《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恰当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要求,围绕课文,教材的主编们精心设计并开发了数字化教学资源,并且根据需要分别组合成助教光盘、助学光盘和网络平台等。网络平台上,教师可以了解中职教学动态、教材信息,学生可以进行网上学习、下载教学资源和提问。

为帮助学生能更好地接受、理解诗歌内蕴,教师可以广泛地借助数字化资源。例如,教师要想引导学生理解《将进酒》中诗人奔放的情感,磅礴的气势,借助助教光盘里已有的资源,对诗人的简介、诗歌写作背景、诗歌的意境有详细的说明,并且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展示,整个设计以图像、动画、符号等相互配合,辅以文字说明和动听的音乐,还有声情并茂的朗诵,为学生创设直观生动、形象逼真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注重诗词的诵读,俗语说,“诗读百遍,其义自见”。数字化手段可以呈现多种诵读视频或者音频,让学生进行比较,自由选择范本进行模仿、练习,最终熟读。学生更可以在美妙图片的互相转换中产生共鸣,进入音、画、字创设的氛围里,以此融入到诗人当时的情景中,这样定能从中领悟到诗歌的意蕴和奥妙。

教师课堂演示完毕后,学生进行自我消化、理解,这时学生可以借助助学光盘或者网络平台进行自主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或者是不明白的地方进行深入学习。数字化资源形声结合,学生在自作过程中进行轻松愉快的学习,对知识记得快,且记忆时间较长。

四、借助互联网拓展延伸,丰富中职生的语文素养

文本是教学的重要资源,是开展对话的主要依据。教师可以根据教材每个单元编写好的文学常识内容选取诗词,选取里面最经典的,配上相应的美图,让学生在网络信息交流平台上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笔者有时在个人的微博上引用一句诗词来表达个人心情或者对自己的勉励,有时会转发或推荐古典诗词鉴赏,加上自己的阅读感受或者点评,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体悟分享给学生,学生不明白的话就会主动利用互联网搜索出诗词的出处。另外,笔者推荐学生关注人民网、青年文摘、读者、广东广播电视等媒体的微博,要求学生也关注传统文化的多种表现形式,结合本地实际多关注乡土文化的发展,假期还布置学生必须转发关于古典诗词阅读的微博,这样逐步引导学生关注乃至喜爱上古典诗词,进而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深入感知,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他们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亲情教育、友情教育等,使之受到感染,进而对学生进行中华文化传统教育,让古诗这一颗璀璨的历史明珠放射出更加耀眼夺目的光芒。同时,教师可以开设一些关于读诗、写诗、赏诗为主题的活动,活动的地点可以在各班的教室里,也可以在虚拟的网络交流群里,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提高自己阅读、理解和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激发学生创作的兴趣,培育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在立足文本的同时,我们要利用广阔的语文教育资源,进行拓展延伸。如学习完《我的母亲》,可以让学生查阅古代二十四孝故事中的“亲尝汤药”“芦衣顺母”“怀橘遗亲”“卧冰求鲤”“扇枕温衾”等,也可以让学生查阅大量的关于描写母爱的歌曲和诗句,强化学生热爱母亲、孝顺母亲的理念,懂得感恩,做一个孝义之人;学习完《林黛玉进贾府》,可让学生去浏览《红楼梦》;学习完《静女》《采薇》可让学生去研读《诗经》中的其他名篇;学习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可以让学生去观看、研读《水浒传》。

通过拓展延伸性阅读,可以使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知识更加丰富,从而把语文课中孤立的关于传统文化的知识,纳入到一个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下,更深刻地体味传统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