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写雪的作文范文

时间:2023-04-06 09:39: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写雪的作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关于写雪的作文

篇1

阅读与写作是小学语文听、说、读、写四个教学内容中的两个,从字面意思理解来看,阅读就是让学生通过视觉通道输入信息,而写作则是通过文字输出信息。在实际的阅读与写作教学中,我们往往将教学的着重点放在读与写上,阅读课与写作课是现在许多学校语文教学中正常开设的课程。应当说这样的理解与实施自然是正确的,但同时也有浮于表面的成分。笔者作出这一判断的依据有两个:一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结论的得出都是从自己的直觉得出的判断,而由于知识结构和教学经验所限,我们的直觉水平存在着很大的提升空间,根据直觉作出的判断自然难免浮于表面;二是从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来看,无论是课程标准强调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还是专门对阅读与写作提出的种种判断,可能都还存在没有吃透的成分,因此阅读与写作是不是就是简单的让学生读、让学生写?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其实,随着我们自身教学经验的不断丰富,随着我们对小学语文界优秀教师教学经验的分析与吸收,我们对包括阅读与写作在内的许多教学理念都会有新的理解。尤其是随着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不断发展――这是一个有意思的现象,现在的小学生与以前的小学生存在着较大的不同,很多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都说,以前的学生几年都可能是一个样子,而现在的学生是一年一个样子――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需要作出不断的调整与优化,这样才能跟上语文教学发展的时代潮流。笔者就阅读与写作作一些新的思考。

二、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的历史与现状

在笔者看来,研究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与写作,离不开对历史与现状的分析,因为这是教学研究的重要基础之一。离开了这个基础,很难说我们的研究是有效的,因为离开了这个基础,我们就无法寻找到有益的阅读与写作教学发展的历史脉络,因而也就会出现研究断层的现象。而研究阅读与写作的历史与现状,对于笔者自身而言,最好的素材可能就是自己曾经接受过的阅读与写作教学,以及初登讲台到现在这段时间自己实施的阅读与写作教学。

记得笔者曾经是学生时,接受的阅读与写作教学大概是这样的一个情形:语文老师到了教室,简简单单地提出要求“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上第几页的内容,待会儿我要提问题”。在这样的阅读要求下,我们就开始了自己的阅读,事实上这些文章往往事前都读过,也都凭直觉知道了其中的一些意思,因此在课堂上的阅读更多的是一种重复。或许这正是语文老师当时的“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教学理念。待老师问问题时,大多数同学是回答不上来的,于是老师会给我们提供答案,最后还不忘友情提醒:考试时有可能考得到。而写作,一般也是作文题目一布置,如“今天写‘我的老师’,注意啊,要写生动点”。至于怎样才是生动,一般也没有多少讲解,但最后会挑选中写得比较好的同学的作文当成范文读一下,于是从其中我们大概可以感觉到生动是什么意思。但以后基本上也没有直接模仿的机会,因为下次就不写这个作文了。毕竟,重复写一个题目的机会是很少的。

三、对小学语文阅读和作文教学的再思考

上述描述基本上是一个真实的过程,但随着反思意识的逐步增强(这是新课程标准给笔者带来的最大收获之一),于是逐步就有了反思甚至是批判自己的意识,希望能够通过自我否定达到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对阅读与写作教学的反思就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阅读教学怎样教才有效?写作教学看似与阅读教学是一个相反的过程,但两者之间肯定又是存在一些相通的地方的。哪些地方相通?采用怎样的教学方式才有效?哪些地方不同?各自应该采用怎样的教学方式?这些问题成为驱动自己不断思考的动力。通过学习与研究,笔者逐步意识到一些问题,并形成了一些收获。

比如说阅读教学中,我们实际上期望学生能够生成服务于表达(写作即为表达方式的一种)的技能,而不同的表达方式需要的技能又是不一样的,作为语言表达,其往往是直觉的,有时靠模仿即可获得;而作为写作,则需要学生能够熟练地遣词造句、谋篇布局;再往细节里考虑,则要求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标点符号等。而这种技能不是靠模仿就能达成的,既需要学生的感悟――悟是一个由量变向质变过渡的过程,也就是说学生只有通过一定量的阅读,逐步形成对字、词、句、段、文的感悟,才能形成运用能力,只有通过一定量的阅读,才能知道不同的字词有着什么样的运用规则。这里特别要注意的是,规则的运用属于技能范畴,需要在领悟之后通过运用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内在意识,而这是一个累积性的过程,需要时间。

如果我们把研究的触角伸入学生的学习机制内部,我们还会发现给学生提供阅读的内容与数量也很重要。内容自不必说,数量却不是多多益善!因为语文教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在阅读中通过记忆来获取知识的能力是有限的,原因在于学生作为生物人,其记忆容量是受到自身发展水平的制约的。那记忆容量有限的情况下,学生如何才能迅速地产生写作规则的积累?笔者采取的策略是精挑文章组织架构相似的让学生阅读,以让学生能够通过简单归纳即可获得对文本结构的认识,由于文本是精选的,所以不至于出现容量过大的情形,由于文本结构相似,学生容易发现其中的规律,可以形成感性认识。

篇2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比如课时安排、教师素质、考试制度,比如教学中某些短视心理以及社会上某种功利趋向和不良风气的影响。作文教学的效益一直比较低下,教法封闭机械,流于技巧和套路。学法被动简单。缺乏热情和活力。一时间技巧作文、套路作文盛行,各种速成班、高分班齐上,这种舍本逐末、缘木求鱼式的路子,不但不能提高学生作文水平,而且会贻害他们的思想成长和人格发展,对个人对社会对国家都绝无好处可言。

要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提高作文教学水平,让作文教学真正落到实处,让学生在习得作文能力的同时也得到品质的提升,绝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性的问题。作文是一个系统工程。作文教学也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整合各种资源,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明理念,讲方法,分主次,知轻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其中首当其冲和至关重要的是科学认识和正确处理作文与做人、作文与生活的关系。

一、作文与做人

作文与做人是中国人老生常谈的话题,谈了一代又一代,而问题似乎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二者在今天甚而出现了某种分离乃至相悖的态势,其关系至少在实践层面特别是在教学中并没有得到积极有效的处理,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写作实际上是运用文字表情达意、阐发论理的过程。文章则是写作者生活阅历、知识储备、个性气质与道德境界的综合反映,是思想的载体。灵魂的外化。文品即人品,一方面,人品高则为文也真、也善、也美;另一方面,文章好则为人也有识、有才、有品。二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作文与做人的统一历来是作文教学的重要原则。古人主张“文以载道”,“文道合一”,历代学者对此多有精辟阐发,今人也不乏真知灼见和身体力行。叶圣陶明确指出:“作文即做人”。

作文教学可使学生追求生活的充实,培养美好的情感,写诚实的话,做真诚的人,养成良好的习惯,成就终身受用的本领,塑造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质。这应该成为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简言之就是要教育学生讲真话、写真事、抒真情、悟真理、做好人。而教师的人格濡染和行为教化对学生作文与做人的影响无疑是直接的、深远的。

二、作文与生活

叶圣陶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作文与生活是一种天然的依存关系,生活决定作文催生作文,作文反映生活服务生活。生活是作文唯一的源泉,作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片沃土,从生活人手,与生活同行。才能发芽、开花、结果,才能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生活处处可作文,作文篇篇有生活。

1 引导学生全面仔细地观察生活

首先要引领学生深入生活,大量积累写作素材;其次要鼓励学生写观察日记,边观察边积累。既分析又加工,到写作时,这些素材就会自然而然地涌现出来。源源不断地流向笔端,写出真实可信而感情丰富的好文章。要教给学生观察生活的方法。观察事物必须从头至尾,有始有终,认真细致,寻根问底。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把事物看全看细。要鼓励学生坚持不懈地记日记、写随笔,老师要对日记随笔及时做出指导、评价和总结。

2 引导学生深入真切地体验生活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深化认识,非有真切的体验不可,没有全身心的真切体验,就不可能写出有生命力的好文章。而体验只能从亲身实践中来。组织学生按照某一主题有选择地参与实践活动,有助于形成学生的自主性写作,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生活、感悟生活,进而提高写作水平。

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各种活动,引导他们体验生活、认识生活、提高思想觉悟。

笔者常布置学生周末作业:今天我当家,今天我下田,今天我赶集……通过亲身实践,同学们既磨炼了自己的劳动意志,拓展了自己的生活阅历,又提高了自身的思想认识。他们深切体会到:劳动是艰辛的,又是快乐的;集市是热闹的,也是复杂的。这是单靠说教不可能有的情感和思想收获。体验的途径和场所有多种。家庭生活、学习生活、社会生活、读书生活等等。

3 引导学生用心灵感悟生活

夏丐尊说:“作文贵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所谓触发,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在作文教学中,启迪并培养学生去积极地思考和感悟生活,对于提高其写作水平、完善其人文素养。有着深远意义。我们应积极倡导和指引学生用心灵去感受世界,用真情去体悟真情。用理性的目光、审美的目光、道德的目光、伦理的目光去审视和思考人生,做一个有思想、有主见的人。

看一位八年级学生的日记:今天我去饭馆吃早餐,邻座的一位阿姨和服务员吵了起来。起因很简单,阿姨说她要了早点,等好长时间都不见端来。问服务员,服务员居然说这位阿姨根本没要什么早点。

于是,她们就互不相让,大吵特吵起来,吵得面红耳赤、怒气冲天,吵得唾沫乱溅,脏话连连……‘

我想,为这么点小事,值得吗?服务员还不到20岁,骂起人来却那么的泼辣,一点脸面都不顾。阿姨40多岁了,看样子应该是个职业女性,吵起架来也是忘乎所以,显得很没修养。她们为什么就不能多一些宽容与理解呢?

这显然是个可以继续挖掘的题材。笔者启发这位学生:如果你能深入地想一想、悟一悟她们之间真正缺乏的是什么,你就会把这件事写得更有内涵、更有深度。第二天她交上日记,后面续了这么一段:论年龄她们可以做母女了,阿姨在家里肯定是个慈爱的妈妈,服务员在家里肯定是个可爱的女儿,如果她们都能把对方当亲人看待,那么还有什么过错不能担待和宽容呢?还会发生那么不友好不和谐的一幕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友爱,愿大家彼此成为亲人!

这就是感悟!学生在作文中实现了对人生的反思!

4 引导学生用真情书写生活

篇3

一、高效作用

高效作用是指教师与学生在和谐愉悦的情境中,教与学都能收到良好效果。理想的师生关系表现为师生心灵上、情感上的融洽。

1.从教师来说,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尊敬、信赖并且喜爱教师,这对教师是一种鼓励和鞭策。教师为了继续保持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对教育、教学就会更加负责,千方百计的想把学生教好。如许多优秀老师在几十年的教学中,尽管对课本上的内容十分熟悉,几乎能倒背如流,但是在备课时,把这些内容仍然作为第一课。他们正是用认真的备课和课堂中优雅、亲切的教态,生动优美的语言,准确精练的讲评来博得学生的好感和尊重的,而且不断地从学生的笑脸和进步中得到激励和安慰,使教育、教学超水平发挥,提高了教的效果。

2.从学生来说,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把教师看做最信赖和仰慕的人,他们喜欢上这种精彩的课,把它当成一种享受,从而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能否主动学习,他们懂得尊重教师就是要尊重他们的劳动,所以他们总会积极配合,专心听讲,对教师所传递的知识信息,会尽量吸收,提高了学的效果。所以,如果教师能够和学生建立一种友好合作的关系,就会促进学习。

二、创造作用

创造是人的全部体力和智力都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下的一种活动,它意味着运用一个人的全部能力和潜力,它需要有宽松的环境和对人的充分地尊重。

1.从学生来说,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当代的青年学生民主意识和成就意向强,他们思想解放,少条条框框,,要求别人尊重自己的民利,希望有个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民主平等的环境。如果这种需要得到了满足,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有利于对学生创造性活动的培养。

2.从教师来说,和谐的师生关系还有利于教师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师生之间应该是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达到共识、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凡是热爱学生的、对教育事业负责的教师,都会把教育、教学当成一门艺术,不断探索和创新。

三、教化作用

教化性是指教师的行为和思想对学生道德品质和观念的作用。苏霍姆林斯认为,教师对学生的情感和对真理的态度之所以在发展学生意识,培养学生的观点信念和激发学生的道德品格上产生重大的作用和影响,是与教师的高尚情操,纯正的人格品行和坚定正确的观点,信念及理想分不开的。

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身教示范的作用。任何教学都是具有教育性的,教学活动既是传习文化知识的过程,又是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人际关系不仅是一种教学的手段,而且是一种教学的目的。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对学生具有道德示范的作用。正如斯宾塞所说:“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

四、心理保健作用

“心理健康”是指师生在教学中能保持稳定的情绪、愉快的心境、敏锐的智力和具有适应周围生活环境,与他人建立和保持和谐关系的心理状态。张承芬指出: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是维护心里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而且也是心里健康的内在需要。教学是一种艰苦复杂的劳动,需要教师和学生全身心投入。因此,教学过程中的人际关系状况,不仅影响着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而且影响着师生的心理健康。

从教师来说,教师的工作是繁重的,任务又是艰巨的,如果师生关系不和谐,教师对其职业感到厌恶,教师工作会变成他的毫无乐趣。如果教师受到大家的尊敬和信赖,就会增强自尊、自信和荣誉感。尽管工作很忙很累,报酬很低,但精神上很充实,心理上很愉悦。

篇4

雪与妈妈

记不得第一次看雪时是几岁,是怎样的光景,是怎样的心情,只知道雪是那种白白的凉凉的东西,像夏天里哥哥姐姐们手里拿的那种冰棒,很可爱,而且又不乏神奇,早晨还是白的,中午太阳公公就把她涂成金灿灿的,开始时踩上去松松软软的,过两天再去踏时便溜溜滑滑的了……

雪天里妈妈会把我裹得里三层外三层,像大雪球一样,然后温暖的大手便牵起了这只冰凉的小手,在雪地里留下一串深深浅浅、大大小小的足印,妈妈很少陪我玩雪,只是那样静默地看着乖小的女儿,看女儿把雪团成球,抛出去,又散成雪;看女儿在雪中翻腾、打滚,把雪地当成一张铺着洁白柔软被褥的大床;看女儿笑容结成了秃柳枝头的冰晶,凝成了古老屋檐下澄清的冰凌……妈妈用那种熟稔的目光将女儿灼成铮铮铁骨,而女儿却怎么也琢磨不透妈妈绵延悠长的思绪。

妈妈总是喜欢牵着我的小手看雪,看完雪后绕道而行,行至一排矮矮的房前,絮语着那些遥远的故事,心不在焉的我只模糊地记得一句:雪埋藏了我太多的记忆,看那落雪烟囱中飘出的炊烟,以前以为他只是村庄的头发,其实他才是村庄的根啊!

雪与爸爸

提起雪,提到爸爸,我总是有很多快乐的记忆。小时候,爸爸总是能把雪天的气氛营造的如梦幻般诱人,来到离家不远的小西湖旁,睦那寒冰三尺厚,便快乐了这父女俩,这意味着一场冰上雪球大战即将开始了……我团的雪球小而慢,爸爸团的大且快,每次都是他把我“打”得稀里哗啦,当我正要放声大哭耍可怜时,他便狠狠地摔倒在地上,看他满鼻子是雪的糗样,在眼眶里打转的泪水巧妙地跃成了兴灾乐祸的放声大笑……笑化了满地的雪,笑暖了整个冬天。

在家门口我们会堆一个相貌滑稽的雪人??用冻得皴裂的胡萝卜做鼻子,路边捡来的小石子做扣子,那拿什么做眼睛和嘴巴呢?回家拿了两个失水干瘪的小桔子,嘿!这双灯泡一样的大眼睛配这张白白胖胖的大脸蛋真的再合适不过了。嘴巴嘛,刚好瞥见角落里的一辆破旧的二驴车,爸爸冲我坏坏地笑了一下,拔下了车后那还算红艳的反光灯,哇,好夸张的一张大嘴巴,不过还真可爱……爸爸总是将那些快乐的记忆埋进我心的泥土里,让我拥有了一份比C60还珍贵的记忆。

雪与自己

篇5

首先,一定要重视论文,认真对待。特别是准备考研的同学。自学考试,因为它固有的特性,很少有与老师直接交流的机会,而论文写作则提供了这一良机。论文写作是每个同学将所自考的专业知识系统归纳和运用的一个创作过程,是一个历练的过程,如果用心对待会学到许多东西。一些枯燥的书本知识也许会因为这个过程而豁然开朗,也许你还会发现这个专业还有更广阔的天地。系统的归纳与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无疑会对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有一个质的提高。当然,这一切必须是以你用心去做为前提。

其次,论文的写作过程是一个锻炼你公关交际能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你要与主考校的管理人员、导师、答辩老师直接交流。因为面对面地交流机会很少,时间很短,你必须要让对方很快地了解你的需求,而你也要弄清楚导师对你的要求,这种交流的能力是以后大家走向社会所必需的,此时必须要加以磨炼。

最后,就论文写作的技术环节重点说一说。

1,了解论文写作的一般规程。正常情况下,在自考办做了论文申请后,应与主考校联系(建议直接到主考校去问,电话很难打通),了解下一步的安排,尽量问清楚,必要的话最好笔录,以后所有的事项都由主考校安排。

具体到论文的写作程序,一般是这样:A,在区县自考办办理申请论文手续(30元),问清报到时间,执开据的报到单在指定时间到主考校报到(可由他人代办,留好电话),填写选题表(有时选现成的题目,有的依一方向自拟题目),内容大致为选题的理由,对选题的简要学术分析,及参考资料准备情况。内容不多,百余字而已。并交论文辅导费500左右。等通知。B,主考校召集学生集体宣讲论文写作要求,并依据选题选定导师,与导师见面,由导师审定学生的开题报告(自拟题的同学注意不要把题目定得太大),如通过便开始写作。建议准备申请学位的同学在与导师初次见面时便明确提出自己的成绩需求,因为论文本身是取得成绩的理想成绩的基础,相对来说,答辩对成绩没有太多影响,除非导师指导不认真。只要态度认真,尽心去做,听从导师的指导,每个人基本上都能得到理想的成绩。C,论文中期检查。这个检查不是固定时间的,由导师自定,目的是检查同学的写作进程及写作质量,如有较大的问题必须现在及时发现并修改,以免临近最后没有时间。需要良以上成绩的同学要注意,这一过程一定要勤与导师联系,依照导师的要求不折不扣的执行,导师的要求一定要弄清。D,一般在5月或11月初提交正式稿,学校安排答辩。大家不必对答辩恐惧。一般老师不会为难学生的。同学应注意,要对自己的论文心中有数,论文涉及的学科基本原理一定要搞清,这是答辩老师常问的问题。答辩过程一定虚心听取老师的意见,不要强词辩解。也许答辩老师会给你一些修改意见,这需要你记录好,答辩结束后立即与导师联系,转诉答辩老师的意见,听取导师的进一步指导。

以上写的应该是规范的论文写作规程,各主考校工作有所差异,仅供参考。重点是:多交流,最好是面对面的交流。

2,所有同学的论文一定要完全依照主考校提供的格式模版定作。字型,字号,版式,标注,参考文献的要求丝毫不能打折扣。这是最基本的要求,这种行文规范的要求今后工作中也会用得到。

一般论文要求有封面(包括论文题目,主考校名,专业,姓名,时间)、目录、论文摘要(讲清你论文的主要观点)、标注(包括脚注及尾注,文中所有引用的数据、他人言论,必须标注引用来源,引用他人言论要简短,以免抄袭之嫌。)、参考文献(一定要附上一定量的参考文献目录,注意应罗列传统出版物,网络HTTP地址原则不应为依据)

3,论文内容。观点要明确,论据应丰富,论证要紧紧围绕中心论点。

篇6

关键词: 人文关怀;英语专业;写作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7-0212-01

0引言

高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中,听说读写译是语言的基本功,基本功的训练是英语教学的首要任务。其中,写作是英语专业技能课程中的必修课,“写”往往是英语技能中最薄弱最不易提升的环节,是英语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笔者通过长期英语专业写作教学的实践,总结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而这些策略皆是在人文关怀的观照下产生的,现进行条分缕析,以供交流参考。

1注重培养写作兴趣

兴趣是增强记忆、决定学习效率和学习热情的重要因素,对英语专业写作教学而言,在兴趣的导引下,学生将会把枯燥的写作课程转化为愉悦的体验过程,并能够积极主动进行课外学习和实践,从而加强自身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写作水平自然也会显著提高。

然而,我们目前看到的却是大多数学生觉得写作课索然无味,没什么兴趣,这里面除了我国学生对非母语的语言敏感性不够强以及自身没有足够的输入等原因之外,笔者认为我们的写作教学尚缺乏人文关怀,以致一定程度上没有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或者说学生原本有写作兴趣,却被打压下去了。那么如何在写作中使学生感受到人文关怀,产生兴趣呢?

1.1 鼓励发言与讨论每个学生的写作内容和风格是完全不同的。因此,教师不妨鼓励他们踊跃发表自己的看法,思想和意见,倾听他们的心声,这无疑是人文关怀的体现。另外,在给学生展示范文时,教师也应独具匠心,最好展示一好一坏两篇文章,让学生自己选出哪篇文章好,并说出不好的那篇文章不好在哪里,要具体指出来,不能泛泛而谈。通过一段时间此项训练,笔者发现,自己班级的学生语言敏感性增强了,语言鉴赏能力提高了,对英语写作的兴趣也渐趋浓厚。

1.2 勿滥用表扬目前一些高校采取学生对教师评分的办法,以促进教师教学,有的还将评分结果纳入教师考核成绩,然而此法带来的弊端是部分教师为迎合学生,对学生错误之处言辞闪烁含糊,不予明确指出,对够不上表扬的地方也会去表扬,动不动学生就会得到“Good job!”,这种状况是令人堪忧的。教师真正意义上给予学生人文关怀,就应当恰如其分地表扬学生,学生尚处于成长阶段,人生观世界观还都有局限,错误之处在所难免,对此要及时纠正,满怀爱心地注视他们成长的足迹,才是教师的职责所在。

2写作与阅读并重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英语写作课如不要求学生大量阅读,很难想象学生写作水平会得到提升。人文关怀下的英语写作教学,应指导学生阅读的内容、范围,并对阅读心得进行讨论,或写成书面报告,总之,一定要求学生不间断地、有规律地进行阅读活动。

笔者曾要求学生定期阅读美国《时代》周刊,浏览人民网、新华网等英文网站,了解时事动态,并且阅读著名英美作家所写的诗歌,因为诗歌是语言的高度浓缩与提炼。学生坚持两学期之后,在英语遣词造句方面进步显著,思辨能力也有所提高,对两学期前自己所写的作文能提出中肯的修改意见。

3要求学生保存作文

学生每写一次作文,都是心血的付出,有的学生下笔前拿不准,要翻好多次字典,要尊重学生的劳动,同样也是人文关怀的体现。熟悉英语写作教学的人都知道,有些语病学生会不止一次地出现,让他们回顾自己写的文章,自己都会对里面简单的小错误发出会心的微笑。教育部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黄源深先生指出“学生的语言错误不是靠教师一两次批改就能改掉的,批改只是一种手段,一种对语言错误的警示。对某一错误的认识和改正,需要通过交际语境,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写作课教师千万不能把学生改正错误的希望寄托在一次批改上。”所以,要求学生保存作文,一方面可以让他们觉察到自己的进步,另一方面可以让他们自己看到某一错误他们犯了多少次,从而从意识上刻意避免这类错误。

4灵活运用现代科技手段

对于外语学习来说,并非所有的语言输入都能被学习者理解、吸收,仅有语言输入是不够的,学习者还需注意到输入中未知的语言成分,并通过与他人的交流进行意义协商,积极地建构自己的语言系统。交流又有口头交流和书面交流,除了课堂上的口头交流,及使用多媒体课件令课堂丰富多彩外,教师可利用网络等现代科技在课外与学生书面交流,教师可建立与学生的公共电子邮箱,鼓励学生可把日常生活的所见所想或对社会现象的思考用英文表达出来,可长可短,放在邮箱里,学生和教师都可以看,发表评论、留言,教师可在课堂上集中点评。构建这样一个协作学习的平台,主要目的是督促学生多练习写作,让学生体会到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意义,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结束语

大学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任重道远,本着人文关怀精神,真正关心学生,了解学生,为学生着想,培养学生写作兴趣,从细节上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令学生养成勤于阅读的习惯,灵活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促进教学,注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将会使写作教学有声有色,令写作成为学生愉快而又难忘的人生体验。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认知心理学;语文能力;写作教学;连贯性

【作者简介】吴红耘,苏州科技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学习心理、教学心理、语文学习与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阶段的写作教学是否需要连贯性的争论持续了相当长时间。在“自由作文”“材料作文”大行其道并暴露出种种问题之后,人们开始理性地怀念新课改以前全国统一的小学记叙文、初高中按年级依次为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的“文章范式”写作教学体系,就中小学写作教学目标而言,从教学内容到掌握程度,应有其内在连贯性,但原来以文体为线索的写作教学体系似乎并不能完全体现其内在连贯性。基于此认知,一批语文学科教学论专家和中小学教师纷纷开启有关连贯性写作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所以,现在人们关注的问题不是写作教学要不要连贯,而是借助什么将各个学段的写作教学贯通起来,如何将这种教学理念转化为卓有成效的课堂操作?

强调写作教学具有连贯性,其实质是支持学生在不同学段从事写作活动的能力有其内在连续性和关联性。那么,学生写作能力的习得和发展是否有其内在连续性和关联性?写作能力作为语文综合能力,它的构成成分和习得过程是很复杂的。本文试着从基于广义知识的语文能力观出发,分析写作能力与语文知识、技能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阐明连贯性写作教学的心理学含义。

一、语文能力与写作能力

要了解写作能力,必须得了解什么是语文能力。要了解什么是语文能力,还须弄清“能力”概念。

在西方心理学中,“能力”代表两个相联系但不同的概念。一个能力概念是作为个体相对稳定的个性特征,是智力测验所测得的能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个体的聪明程度,即IQ高低,代表着人的学习潜能,它决定个体学习的速度。一般认为,它更多受先天因素的影响,不易受学习与经验的影响。另一个能力概念指通过学习或教学后学生习得的知识和技能(排除了先天因素),属于后天习得的能力,它决定个体能否顺利做什么。如不会英语的人不能用英语和外国人交流,未掌握加减法的儿童不能进行简单的数量计算。这种能力不是个人稳定的个性特征,它可以通过学习发生明显变化。在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中,将这种能力分为言语信息、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含元认知)和动作技能;在2001年修订的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学中,能力为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反省认知知识在不同认知水平上的表现,从记住知识到运用知识进行创造,都是学生后天习得能力的体现。

经常看到教师甚至有些专家在文章或教学实践中强调通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来提高其语文能力,这说明他们在观念上混淆两个能力概念,误将属于个体相对稳定的个性特征、不易受教育影响的能力当作后天通过获得知识和技能而得以改变的能力来培养了。显而易见,本文将要讨论的语文能力是后天习得的能力,属于后一种能力概念。

在明晰能力概念后,再来分析语文能力的构成。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后天习得的能力是由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两类(Anderson,J.R.)构成的,前者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讲的“知识”,也称为狭义的知识,在加涅学习结果分类中,知识就是言语信息,在2001年修订的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中,知识是学生在记忆、理解水平上掌握四类知识;后者是关于“如何办”的知识,就是通常说的“技能”,在加涅分类中,将其称为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在修订的布卢姆分类中,是学生在运用、分析、评价、创造水平上掌握四类知识。

据此,我们将语文能力分为语文知识与语文技能。语文知识包括生活经验、课文内容知识、语文专门知识三类,语文技能分为基本技能和高级技能(具体见图1)。

下面对语文知识的三个分类、语文技能的二个分类作具体说明。

1. 生活经验是学生在生活经历中获得的人、事、物的表象、图式以及伴随产生的情绪体验,其中包含儿童对母语的理解和产生能力的发展,包括语音、语义和语法三方面。生活经验无需通过专门教学,是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观察世界、体验生活偶然习得逐渐累积形成的。学生对文章的阅读理解、写作等都依赖与之相关的生活经验。

2. 课文内容知识是指课文陈述的事实(包括与之相关的背景信息)以及蕴含其中的做人做事的道理。如小学语文课文《军神》陈述了“给做眼部手术的医生是德国人,要求医生手术中不使用麻药”的事实。一般而言,入选教材的文章所陈述的事实都是学生借助相关生活经验能够理解的知识。课文中蕴含的做人做事道理,按认知领域的分类属于事实性知识,按情感领域分类属于价值观。随课文出现的生字新词也属于课文内容知识。

3. 语文专门知识是指语文学科的专门概念所构成的知识,如拼音的拼读规则、句法和词法概念规则、段落篇章结构图式、修辞手法、表达技巧、阅读策略等,拼音字母音形、文字的笔画、笔顺也属于语文专门知识,这类知识一般不能通过生活经验以偶尔、零星的方式习得,应经过学校专门教学才能获得。语文专门知识属于语文技能(程序性知识)的陈述性学习阶段。如关于承接构段图式,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承接结构的段落通常由几个句子组成,句子的先后顺序不能颠倒;有时,句与句之间有表示次序关系的连接词”,说明学生将承接构段的规则作为陈述性知识习得;如果学生能按照承接构段规则写出一个描述事情经过的段落,则意味着学生将承接构段的规则作为程序性知识习得,即掌握了一种构段技能。母语学习的一大特点是:儿童先掌握口头言语技能,但是不能说出这些技能背后的知识。这些知识被称为内隐知识。到了学习书面语阶段,需要通过学校系统教学使这些内隐知识外显,以便学生有意识地规范自己的语言活动。所以学生掌握的语文专门知识属于陈述性知识,在意识程度上高于自动化的言语技能。

4. 语文基本技能是与课文中的字、词、句子和标点符号的阅读和写作有关的技能,语文高级技能是与篇章的阅读和写作有关的技能。一般来说,单项语文基本技能一次能教会,而且通过练习,其运用能够达到自动化;单项高级技能需要通过整组课文或不同学段连贯性的教学才能掌握,其运用很难自动化。

通过分析语文能力的构成,我们了解到写作能力不是一项专门的语文技能,它是学生为完成某项写作任务调动与之相关的语文知识、语文基本技能、语文高级技能,在运用、分析、评价、创造水平上运用它们的结果。写作能力是学生运用多种语文知识和多项语文技能解决写作问题的能力,它与阅读能力一样,属于语文综合能力。

为进一步理解写作能力的综合性特征,我们可以借助语文教学设计任务分解图(见图2)来了解组成语文综合能力的单项语文知识、语文技能有哪些,教师是如何通过不同类型的课“生产”这些产品的?

图2中间列表示语文教学的基本课型,左列表示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右列表示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的主要教学内容。语文教学设计任务分解图说明此关系:语文课的课型大致可分为单篇课文教学、整组课文教学、专项技能教学、综合能力教学等四类,不论哪类课,教师都要进行包含教学目标的设置与陈述、任务分析、教学策略的选择或开发、教学结果的测量与评价四个步骤的教学设计。不论哪类课,其教学内容不外乎这些内容:拼音、字词、句法词法概念和规则、文章的体裁和标题、文章背景资料的查找方法、句型和段落、篇章结构图式、提取和归纳文章内容和价值观的方法、文章立意、材料取舍、修辞、描写等。

拼音技能、字词记忆、词义理解通常在单篇课文和整组课文教学中习得,句型、句法词法概念和规则、段落结构图式通常更适合经由专项能力教学习得。语文高级技能需要借助整组课文或不同学段连贯的教学才能习得。所谓单元教学,从利于高级语文技能的习得的目来看,应是若干蕴含有同一语文高级技能(如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方法)的课文组织为一个教学单元。对学生的阅读学习要求,应从理解、运用水平逐渐提高到分析、评价水平。学生从课文阅读教学中习得的语文高级技能,通过读写结合教学,迁移到作文教学。如要求四年级学生“写一个完整的段落,写自己经历过的、印象深刻的一个场景,运用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方法。”学生根据这一写作要求,通过立意、选材、组织、表达等过程(其间需要生活经验、句型、构段图式、修辞手法、词语、标点符号等等多项已有的语文知识、技能被调遣、参与进来),最后在创造水平上运用“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方法”这项语文高级技能。专门设置的口语交际、演讲、作文课属于语文综合能力教学,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演讲能力等语文综合能力的组合主要借助这类课形成。

二、连贯性写作教学的心理学含义

将写作能力放在基于广义知识的语文能力框架下审视,理解它的综合性特质后,就可以试着对连贯性写作教学中“连贯性”的含义进行界定。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加涅在《教学设计原理》中将教学定义为,促进学生学习的一系列事件。按此定义,连贯性写作教学,旨在促进学生写作能力习得的教学事件具有连贯性,而促进学生写作能力习得的最重要的教学事件无疑是教学目标的设置。因此,连贯性写作教学的含义是指教学目标连贯的写作教学。

什么是教学目标?修订版的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学中提出教学目标是“期望学生通过教育过程后获得改变的方式的明确表达”,心理学界比较一致的定义: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的学习结果,即教学目标描述的是实施教学活动后学生能做什么,如“学生能运用总分结构图式给文章分段并概括段意”“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中过渡句的作用”等。学生能“运用总分结构图式给文章分段”“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中过渡句的作用”,从学习结果来看,前者是习得了一种分段技能,后者是理解了“过渡句”概念。

2001年修订的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学充分吸收了近40多年来认知心理学关于知识的研究,采用泰勒(Tyler,R.,1949)提出按行为类别和内容两个维度陈述目标的方法,从教学内容和认知过程两个维度提出了认知目标分类(见表1)。这个认知目标二维分类框架(不包括动作技能、态度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有助于教师从教学内容和掌握程度两个维度来理解、分析或陈述教学目标。

按照上述认知目标分类框架,教学目标涉及两个要素:教学内容和掌握水平。“教学内容”容易被语文教师误解为课文或文章。文章、课文或写作内容(美丽的校园、我的好朋友xxx)不是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蕴含在教材内容中的人类认知的结果”,是“历史上共享的知识”,是“蕴含在课文中的语文专门知识和人类共有的价值观”。对写作教学而言,教学内容是支配学生如何根据写作目的(给谁看,试图表达什么)进行立意、选材、表达、修改等一系列规则。

由此看来,写作教学目标的连贯性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教学内容的排序。从小学到中学、小学不同学段或中学不同年段,根据语言文字、文学的内在逻辑关系,对支配学生写作行为的语文知识、技能进行先修后续的排序。虽然语文学科与数学、物理等自然学科不同,构成知识、技能的概念规则之间不一定有严格的先修后续关系,而且中文作为母语,学生在接受系统语言文字学习前已经习得日常口语。但加涅提出的智慧技能层级理论,揭示出从最低级的智慧技能“辨别”到概念、规则、高级规则学习的基本顺序,低一级智慧技能的习得是高一级智慧技能学习的重要内部条件(见图3)。

高级规则

学习的基本形式:联想与连锁

除文字书写、拼读、朗读属于动作技能外,其余都属于智慧技能,其教学顺序也应遵循先有概念例证的知觉辨别,才能进行概念学习,先习得构成规则的概念,然后学习相关规则。

构成写作能力的语文知识和技能主要由阅读理解迁移而来,因此写作教学内容的排序主要依赖于阅读教学的内容排序。

二是教学内容在掌握水平上的渐进要求。修订版的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学提出,教师要求学生对教学内容达到的掌握水平从低到高有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创造六级,高一级的掌握水平需要以低一级的掌握为前提,“运用”的前提是已经“理解”,“分析”和“评价”的前提是能够“运用”,“创造”的前提是学生达到“分析”或“评价”水平的运用。

学生能进行文本写作,意味着能在分析、评价、创造的水平上运用教学内容。这就需要在之前的阅读教学中完成相关教学内容的“理解”。

国家课程标准作为中观层面的教学目标,应阐明课程的性质、规定课程总目标,将总目标分解为年级或年段的具体目标,说明达到目标的教学内容和每项教学内容的掌握水平,要充分体现教学内容的排序和对掌握程度的渐进性要求,以此作为教学效果测量和评价的标准和教材编写的依据。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公立学校英语课程标准》,在陈述阅读、写作的教学目标时很好地体现了这种连贯性要求。以该标准中三年级、五年级写作部分对“组织和中心”的要求为例(表2只引用一部分):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公立学校英语课程标准》三年级和五年级学生写作在段落结构、写作技巧方面要求明确,既前后关联又渐次提高要求。要求三年级学生能围绕中心句,用陈述简单事实与细节描写的手法写一个段落,要求五年级学生能运用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的方法,写出多个有段落的记叙文。

遗憾的是,我国新课改推出的小学、初中、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无论实验版还是修订版,将阅读教学、写作教学总目标分解为年级或年段的具体目标时,未能很好地呈现彼此间的内在连贯性。现摘选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3~4学段和5~6学段对习作的要求(见表3)。为便于考察写作教学目标的连贯性,将属于情感态度和过程性的要求去掉,仅列出写作能力部分(见表4)。

很显然,由于本次课改注重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发展个性,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所以课标在陈述习作教学目标时较多地强调了这点。3~4学段,对写什么提出了要求较多(写见闻、写感受、写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对段落结构和表达方法没有要求。如果对3~4学段写作教学没有组织结构、表达技巧的基本要求,那么,5~6学段“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内容具体,感情

真实”的目标要求就缺乏先有基础。在5~6学段,在词句、段落结构、表达技巧、文体方面的要求都有陈述,但要求表述含糊,不够明确具体。

4. 文体:学写常见应用文

为解决国家课程标准阅读、写作教学目标欠缺连贯性的实际问题,为避免中小学写作教学的混乱和低效,许多优秀中小学教师积极开展写作教学目标连贯性的探索。如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的郭家海老师领导当地的中小学名师工作室联盟开展“写作教学课堂目标体系的建构”课题研究。郭家海老师采用“课标综合性目标类型化、类型目标网络化、网络目标专项化”目标逐级分解策略,将课标表述笼统含糊、缺乏内在连贯性的写作教学目标细化、具体化,尝试构建写作教学三层目标体系以及与之配套的层级化课型和评价体系。

写作教学目标连贯性研究涉及目标分类、综合能力学习心理、作文教学设计等多个领域的问题,还需教育心理学家、语文学科教学论专家、教学测量评价专家与中小学教师密切合作,持之以恒潜心研究。本文对连贯性写作教学的心理学解读还很肤浅。抛砖引玉,请教各位方家。

参考文献:

[1] L・W・安德森.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M].皮连生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篇8

社会经济和劳动就业结构的变革,对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机制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加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培养,提高学生能力和发展学生能力,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深入改革、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作为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应用文写作,更显示其重要性。正如教育家叶圣陶说过:“大学毕业生不一定会写小说诗歌,但是一定要写工作和生活中实用的文章,而且非写得既通顺又扎实不可。”应用写作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极强的基础课、能力课,应用文是在社会生活中广泛使用的文体,如何更好地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服务,已成为从事应用文写作课教学的教师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许多学校应用写作的教学仍是传统的以教师唱“主角”的“讲授型”和“单一型”的模式,如何走出当前应用写作教学的误区,突出应用写作的特性,突破不适应当前需要的教学定势,提高学生学习应用文的兴趣,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应用写作教学效果,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对应用写作的教学进行探索和研究。以下结合个人的实践,谈谈个人从事该门课教学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一 掌握扎实的写作理论知识是学好应用文的前提之一

毋庸置疑应用文也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同文艺作品相比,既无形象性,又很少趣味性。再加上学生初次接受很难一下便把应用文纳入原有的语文知识结构中,在文种上也不易变通。因此,如何化难为易,让学生轻松的掌握这门课程的理论及其写作,成为我们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根据自己几年来的教学体会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选择好每节课的突破点,化难为易,当好设计师。

应用文每一章节涉及的内容都较为广泛。教师在备课时就应反复理解教材内容;其次根据情况,灵活应用,做到经纬分明,重点突出。在一节课的有限时间内既要做到重点突出,又要顾及到面的知识,因而教师成了至关重要的设计师,必须把每一章节的内容做一个科学的安排,让学生在主次分明中获得知识。比如在行政公文这一章,这是应用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能顺利地完成公文的写作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素质,有政治思想,政策水平,业务水平及社会知识等诸方面的素质。但就本章来讲,学生重点掌握的是公文的结构样式及其内容的写作。其结构样式涉及的内容较多,学生一一死记硬背很容易出现差错。因此,我在讲此章的知识点时,直接从公文的结构样式出发,首先在黑板上设计一张“公文纸”,然后按公文结构样式的要求和包含的内容填入“公文纸”上规定的位置,再用不同颜色把选择和规定项目加以区别,这样可以把较繁杂的内容直观的表现出来,学生学起来也就比较容易。当然其它章节仍可以创造出一种比较便捷而又直观的教学方法,去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

2、运用比较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应用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还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法”,让他们在“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中掌握一些文体的特点和写法,以加强他们的记忆力,如请示和报告,很容易混淆,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就会发现二者的相同点是均属上行文,不同有四点:写作动机不同、写作侧重点不同、写作时间不同、处理方法不同。再通过让学生列表整理其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对请示和报告的区别就一目了然,想再混淆都难。这样自然会加深印象,也就能准确的掌握各自的特点。此外,应用文中还有许多章节可运用这种方法。如在讲通知的种类时,就着重评点几种常用的通知在告知范围和内容性质方面的区别,并列举了公文中的任免和聘用干部的通知与一般会议通知的实例。在讲计划时,可将本章中几种不同文种(要点、意见、方案等等)进行比较,分析其作用、目的地、内容侧重点的不同。对于较容易混淆的,如:调查报告和总结报告、市场调查报告和市场预测报告等,这类文体可以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帮助学生识同辩异,更好地掌握文体的特点。总之,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让他们在比较中掌握每种文种的不同个性,既加深了理解,又能增加求知欲,拓宽知识面,在教学生“学会”的过程中,也教会了学生“会学”。

3、运用互动法,使文种之间互相渗透。

应用写作的文种很多,但不是孤立的,利用文种之间的相互关系,促成文种与文种的互动。

有的文种之间是对应关系,如请示与批复、函与复函、计划与总结、起诉状与答辩状等,这一类的应用文体,可以成对的进行讲解和训练,先让学生写了前一种文体,然后让同学之间互相对应写作,这种“就地取材”的训练方法,既让学生练习了写作格式和技巧,同时让学生变换角色,用心体会不同角色的心态和需要对写作内容和语言的影响,也增加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比如给学生材料,让学生写出一份“请示”,让学生体会上行文的写作特点,然后把写好的“请示”随意的发给学生,针对拿到的“请示”写一份“批复”,再体会下行文的语气和写作特点,然后结合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问题加以讲解。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很兴奋,觉得有意思,甚至“好玩儿”,寓教于乐,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注重学生素养培养,转变纯理论传授教学观念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对应用文写作提出了内容实用的广泛性和文体多样性的要求。应用写作内容涉及面极广,所以要写好应用文必须掌握方方面面的知识。笔者认为应用写作的格式只是一个“壳”,是一种形式,不能单独存在,是为所要表达的内容服务的。在应用写作的教学中,如果只是脱离内容讲写作,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无异于隔靴搔痒,当学生遇到实际情况时仍会困惑、茫然。在学生的头脑中首先有了欲表达的内容,又掌握了必要的写作技巧,写作才能成立,“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米”相当于写作的内容,“炊具”相当于写作的格式,烹饪技巧相当于写作的技巧,烹饪过程相当于写作的过程。让每个优秀的厨师精通各种粮食和蔬菜的种植和特性是不可能的,厨师只需备好各种材料即可施展技艺。这就要求学生具备多种素养。针对现实要求,教学中教师要始终贯穿一种素养意识,即在传播应用文写作知识的同时,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个写作者应具备的各种素养,理论素养,业务素养,心理素养等。同样,讲授应用写作的老师也不可能精通要写的所有内容,要教好写作也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与相关的课程互动。讲授“演讲稿”的写作时,可以与教公共关系的老师台作,学生在“公共关系”课上学完“演讲”的内容和礼仪要求后,结合公共关系课的演讲题目,趁热打铁,讲授“演讲稿”的写作,这样学生对“演讲”有了整体的认识,演讲稿的写作就可以有的放矢,学生写完演讲稿后,与“公共关系”课的老师联合组织学生举行一次小型的演讲赛,由应用写作老师评判学生的演讲稿的写作质量,由公共关系老师从形式上评判演讲的水平,使学生在演讲中,既领悟了演讲的技巧,又学会了演讲稿的写作技巧。“经济合同”的写作中牵扯到许多经济法的内容,可以与“法律基础”课互动;审计报告、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的专业性比较强,可以与“会计学原理”、“市场营销”课互动等等。这样,课程之间得到了互补和共长,还节约了课时,对学生和老师都是一箭双雕。

三、立体模拟,系统导练

在以往的应用文写作课上主张学生多练,认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岂不知题目越多越好的“题海战术”,那样会使学生感到“苦海无边”而产生“弃学是岸”的念头。练,要有导有引,导是主导,引是引趣。这就给教学提出新的要求:既要有理论性又要有趣味性,既要注重理论又要加强实践。“写作”即是写写作作,不写不作,是无法提高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的,躬行方知写作,应用写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缺少实践环节,只能是“纸上谈兵”,闭门造车是造不出好车的,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理论与实践的互动是必不可少的。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种:

1 引导启迪,使教学主客体之间互动起来。

应用文写作的学习应该是一个交流合作的互动过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扮演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研究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帮助和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

每个学生的发展水平、个人生活背景和兴趣爱好不同,对同一事物的理解和认识程度、角度不同,写作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方式除了听老师讲授,更重要的是自己去思考、体验和建构,还有学生之间的互相影响、引导、启迪。在教师的策划和组织下,学生在一起讨论和交流,通过这样的合作学习环境,群体的思维与智慧可以被整个群体共享,彼此取长补短,互相启发,共同完成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讨论、交流的方式还为学生提供了宽松的学习环境,减轻了学生的心理压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提高吸收知识的能力。如讲到平行文“函”,我们假定学生临近期终考试,可是出现了不规则的停电现象,严重地影响了学校的教学工作,让学生代表学院拟写一份函给当地的供电局,先把一个学生写的函投影到屏幕上,其他同学进行补充。从函的标题、受文者、正文的诸项内容到函的结语、落款、成文时间,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由发言,反复补充、不断争论,最后根据讨论结果,让每个学生起草一份函,学生就可以胸有成竹的写出规范、完整的函。学生不仅学会了一种文体的写作方法,还明白了“事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体会到了应用文的“实用性”。再如简报的版面设计要求很严格,内容可以由几个相对独立的部分组成,这样的文体也适合把学生分几个小组,他们内部分工,集体设计、排版、撰写,最后完成。笔者做过比较,有单个学生分别完成,从版面的安排到写作的格式,内容的设计与写作完全正确的极少,经过合作完成的简报往往比较完善,学生在合作制作过程中,领会更多,更细的知识点。

2、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建立应用写作模拟实验室。

在教师的组织下,让学生担任不同的角色,协调配合,制发文件、办理公务、谈生意签合同、订计划作总结等,与实际密切结合。如“发文处理”的操作性非常强,教师讲完了其程序后,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扮演不同的角色,从草拟、会商、核稿、签发、注发、缮印、校对、用印、签署、分装、传递到立卷、归档、销毁,进行流水线作业,调动学生的感官系统、立体地把一整套工序完成,变抽象、繁杂、枯燥的理论为具体的、实实在在的操作技能,学生走向社会后就可以轻车熟路的授入到工作中去,以最快的速度适应社会的需求。写作模拟室不仅巩固了写作理论知识,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应用文写作的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交际应变能力。

3、采用情境模拟法,缩短学校与社会的差距让学生在充分展示自己中成长。

在讲操作性强的应用文,如求职信、会议记录等文种时,让学生现场扮演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应用文的办事员、秘书人员针对某一事务的处理和处置,或口头,或怎么笔头在规定情境中完成写作;练习给上级写汇报材料,让同学们作现场口头汇报,领导作报告,同学们做现场记录等,使说写结合,丰富教学形式,以活跃课堂气氛。

除课内练习外,适当加强课外练笔,指导学生将所学文体在日常生中加以实际运用,如给亲朋好友写信,给学校广播战、黑板报写稿,订计划,写总结,针对校园中违纪事项或好人好事写通报,为自己家乡的土特产品写广告,针对校内学生进行消费调查。这样将所学的知识用于实践,架设了知识能力的转化的桥梁,学生们写出质量较高的应用文的同时,更增强了社会适应能力。

四、以评代讲,讲评相融,在作业评析中升华学生的写作能力

篇9

在现代学制建立后,培养学生作文能力、提高学生作文素养随之成为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成为各类考试与社会公众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但由于受古代视写作为圣贤“立言”方式之神圣感与写作本身所涉及到众多复杂因素的共同影响,学生不敢写、不愿写、不能写的情况普遍存在着。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虽复杂多样,但不正确的写作动机与不明确的写作意图,却是影响学生写作能力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代语文教育大家张志公先生从个体学习与生活、综合能力的发展与提高、展现才华与证明自我价值等“需要”的视角,全面具体地论述了为什么要学习写作这一课程的认识与实践问题,这对提高师生的作文认识水平、端正作文的写作动机、提高写作主动性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写作是个体适应学习与生活的客观需要

在语文课程实践中,许多人都把作文看做是:课程标准与语文教材有作文教学设计,语文教师就得对学生有写作要求;而教师有写作要求,学生就得有写作行动。实际上,这一认识没有把课程看做是文化选择与社会进步、个体发展的必需,更没有把作文视为个体适应学习、生活客观需要的必需。就是说,语文课程标准与语文教材之所以要规定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并以此提高其写作能力与写作素养,是由于这一能力和素养与学生的学习实践、现实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并是促进学习实践、应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必需行为。或者说,学生学习写作的客观必要性与学习语文课程的客观必要性是基本一致的:学习语文,是个体为适应学习、生活之需要;学习写作,也是个体为了适应学习、生活之需要。

正是在此认识基础上,张志公先生认为:“为什么写?答案很简单:因为要用。生活里需要书;念书作学问,需要写;作任何工作都需要写;抒发点思想感情想影响别人,需要写;搞科学研究,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需要写。所以,只要不是文盲,人人都得有一支笔。”[1]“只要不是文盲,人人都得有一支笔”的论断说明:个体在学习中要系统全面掌握各科知识,这离不开写;个体在生活中要及时传递信息、沟通情况、相互协调,也离不开写;个体在工作中要及时了解问题、准确反映情况、正确提出建议、有效推动工作,更离不开写;个体在科学研究中要把对事物的发现、研究的成果展现给社会公众,自然也离不开写。这就是,“只要不是文盲,人人都得有一支笔”。根据张志公先生对“为什么写”这一具有根本性问题的回答,我们自然就可得出:“为什么要写作?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如同问我们为什么要吃饭一样。在现代社会,写作是对人的基本能力的要求,不会写、不常写、不善写的人,其生存发展会受到很大影响。”[2]在论述写作是个体适应学习、生活客观需要的基础上,张志公先生还指出,人们运用语言(无论是口头语言还是书面语言)目的不外两大类:“一类是为处理具体的实际问题的,是要办事情的;一类是用语言作工具搞点艺术,去感染听者或读者,使人受到熏陶,在思想、感情、情操等各方面受到影响。……以前一类目的而写,形成了多种的应用性文体;以后一类目的而写,形成了多种的文学性文体。”[3]在教育普及程度大为提高、资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下,每一个个体随时随地都会以书面语言来“处理具体的实际问题”,这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同时,部分个体还会以书面语来“搞点艺术”以表达情感,这已经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如此看来,个体要接受教育、传递信息、彼此配合、抒感、表达思想,就要学习写作。因此在张志公先生看来,之所以要学习写作是个体实际学习之所需,也是个体实际生活之所需,更是个体实际工作之所需。

二、写作是个体提高分析与综合等能力的客观需要

一些学生(公众)常把作文视为升学、提职、成名等的“实用工具”,把写作与考试升学、升职简单对应起来,没有看到写作对写作者自身能力素质所产生的多方面的巨大能动作用。张志公先生则认为以语言为基本工具来表述观点、描述事实、说明事物、陈述情况、抒感的作文训练,对个体分析与认识事物的综合能力有着明显的促进与提高作用。这是由于在练习写作或实际写作时,常能集中而明显地反映出个体在思想认识、生活经验、组织能力、情感态度、语言基础和表达能力等多方面的水平与能力,这又是因为,写作要表达认识,就可促进学生分析问题、观察事物能力的提高;写作要反映生活,就可使学生关注生活、感悟人生的意识增强;写作要谋篇布局,就可促进学生首尾一致、前后贯通写作技巧的形成;写作要遣词用句,就可促进学生字斟句酌、反复推敲习惯的养成……如下例就是一则能反映学生综合能力的习作:

我沿着溪边走,看见岸边很多紫花地丁。远看嫩绿的一片。走近看,一簇簇,一丛丛,伏在地上。叶子翠绿,细细的叶柄顶着长椭圆的液汁,花色鲜亮,每株上都有三四朵小花。看上去,它是那么娇小、柔弱,但却又给人积极向上的感觉。特别是当风抖动的时候,它没有被风吹得低下头,而只是迎着风颤抖几下,仍然傲然挺直,显示着它的力量。我认为它是最能看到大自然的生命力的。[4]

这段不到200字的描写语段,却需要写作者具有多项能力才能完成:观察能力,就是只有善于观察,才能发现紫花地丁的特征(“虽然娇小柔弱,但是当一阵风吹来时,它并没有低下头,只是迎着风颤抖了几下,仍然挺直”);联想能力,就是只有善于联想,才能从紫花地丁迎风傲立的姿态联想到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概括能力,就是只有善于概括,才能从描写、联想中提炼出紫花地丁的特征。自然,除此几种思维能力外,遣词用句、比拟描摹等语言表述能力也是写作时必需的。总之,从这段文字中就可看出,写作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它是一个人语言能力、思维能力、认识水平、表述技巧等全面真实的反映。长期而科学地进行写作训练或从事写作实践,自然可提高学生(写作者)分析问题、刻画事物、说明现象、表达思想、抒感的综合能力。

正是在看到写作对个体素质提高所具有的多方面价值与功能的基础上,张志公先生就强调指出:“写作能力是一个综合性的能力。首先,要求对于所写的内容有正确的理解和看法,就是要有一定的认识事物的能力;要有逻辑思维的能力,要有清楚的思路,从而能写得清晰、严密,要有足够的语言能力,包括掌握足够的字、词和写出通顺、流畅的语句的能力。”[5]在全面深刻论述写作综合性特征的基础上,他还提醒我们:“要正确的对待写文章这件事,既不忽视它,也不夸大它的重要性和艰巨性……要把写看成是提高思想、锻炼思想、掌握语言、培养能力的一件事,把它看成是生活、工作中的一件实际应用的事,看成是使自己具有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能力的一件事,而不是为达到任何个人目的的或是为作文而作文的,和一般说话、交际截然不同的事。”[6]这就说明,在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基本一致的情况下,写作已变得和说话一样的寻常,已成为个体适应工作、生活要求的一种必备能力。与此同时,写作虽不神秘但也绝不简单,因为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主体具有多方面的能力与素质,也正因如此,写作自然就能使学生(写作者)多方面的能力得到锻炼、提高和完善。因此,“为什么要写作?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如同问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一样。学习可开发智力、提高能力、熏陶情感、完善人格。写作也是开发智能的重要手段,它可使我们的感悟能力、联想能力、想象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都会获得显著提高。”[7]

三、写作是个体表达认识与展现自我的客观需要

在张志公先生看来,除了适应生活、学习这些外部需要外,写作还满足个体情感倾诉、见解表达、自我展现等众多的内部需要。因此,他在回答论述“为什么写”这一问题时也揭示了写作在个体情感倾泻、认识表达等方面的客观需要:(个体为了)“抒发点思想感情想影响影响别人,需要写”。[8]就是说,写作也是个体抒发内心情感、表达自我认识、发表意见建议、展现自我、实现价值的一种客观需要。或者说,通过写作,个体就可把自己的情感、认识、需要、见解、意见与建议等展现出来,从而使别人了解、理解、领会乃至接受。对个体的倾诉、表达与表现等需要,我们可从三方面求得证实。

首先,人作为一个富有情感的生命个体,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总会有一定的情感需要和情感表现。譬如面对学习上的困难、工作中的挫折、家庭的变故等事情,个体就需及时应对并做出适当反应。对此,叶圣陶先生也曾明确指出:“人类是社会的动物,从天性上,从生活的实际上,有必要把自己的观察、经验、理想、情绪等等宣示给人们知道,而且希望愈广愈好。有的并不是为着实际的需要,而是对于人间的生活、关系、情感,或者一己的遭遇、情思、想象等等,发生一种兴趣,同时仿佛感受一种压迫,非把这些表现为一个完好的定形不可。根据这两个心理,我们就要说话,歌唱,做出种种动作,创造种种艺术;而效果最普遍、使用最便利的,要推写作。”[9]其次,人作为富有思想的生命个体,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现象与问题时总会有一定的看法与见解。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常见:人们由于社会地位、客观需要、认识事物角度、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不同,因而在面对同一问题、同一现象、同一事物时,就自然具有不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并具有不同的理由与依据。如个体把这些见解、看法、观点及其支撑的理由、事实有条有理地写出来,就是在“作文”。正是在此基础上,张志公先生认为在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基本一致的前提下,每个人特别是学生在学习、生活实际中都时时处处进行着或口头的或书面的作文:“作算题,证命题,这些经常不断的练习,培养了学生分析事物、论证问题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正是写作中极端需要的。任何一门功课,学生都时常要用口头的或书面的方式回答问题。这其实都是最生动的作文练习。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要有正确的内容,同时他也会考虑怎样安排材料,怎样叙述事实,描写事物,论证道理,发表意见。在这中间他就很自然地考虑到用些什么词,用些什么句子。”[10]这就说明,作文不但是十分需要的,有时还是十分简单的:我们在对多种多样的事物与问题发表看法之际,实际上是在进行着分析论证,也就是在写议论文;我们在对多种多样的现象进行描述说明之时,实际上是在进行着记叙描写,也就是在写记叙文……最后,人作为富有创造的生命个体,面对日新月异的复杂社有一定的自我表现欲。自我表现欲是人类基本欲望之一,也是人类基本特征之一,同时,自我表现欲也是个人实现和展示自身价值的一种积极意念与行动。正是在此认识基础上,张志公先生认为作文教学一直不太成功的原因,主要是作文教学违背了学生的本性,与学生实际生活、情感没有必然联系:“学生本来没有那个情,你出个题目硬要他抒,他就只好说一些并没有真情实感的话,发表一些并没有真知灼见的见解,东抄西摘,东拼西凑……所谓命题作文要用之得当,首先是题要命得得当,所出的题使学生必然能写他确实知道的事情,抒他确实有的感情,不要让他搜索枯肠,没话找话说,不要鼓励他说空话,说废话。”[11]这就说明,成功的作文训练,总是能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才能使之愿意写、敢于写进而达到善于写。相反,不成功的作文练习,总是让学生有“无米之炊”之感,只能使学生说空话、说假话、说大话。基于此,张志公先生认为写作并不玄妙,而是与个体成长密切相连的一种学习现象,是学生或社会其他成员展现自我、表现自我的一种重要途径与方法,但同时必须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真实情感相联系,才能取得实效。事实上,对中小学生来说,他们有着强烈的表现欲,喜欢老师重视自己、表扬自己并乐于展现自我才华。因此,中小学作文教学实践就应该根据学生的这一表现心理而使用多种方法,如在教室或校园内创办作文园地、组织编辑优秀作文选编、向报刊杂志推荐发表优秀习作等,来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进其写作能力的形成与提高。

总之在张志公先生的作文教学观中,作文虽极为重要但却是现代社会中人们的一种常见表达行为;作文在发展个体综合能力中具有重要能动作用;作文是个体表达情感、展现自我的重要途径。正是作文的常见性与普遍性,就决定了作文与作文教学的重要性;也正是由于作文的重要性与普遍性,又决定了作文教学的复杂性与艰巨性。如此看来,语文课程标准之所以规定要进行写作教学,语文课程实践中之所以要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根本原因还在于写作本身是个体生活、学习、成长及展现自我之必需,或说写作过程在促进个体适应学习与生活客观要求、促进素质不断发展完善、提高分析认识各种事物与展现自我价值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这就是张志公先生所指出的:“作文很重要。一个有文化的人必须会写。生活、学习、工作中要写信,要写日记,要写便条、假条、学习笔记、读书摘要、汇报、总结、计划、实验报告、科学论文,等等。所有这一切,都是生活、学习、工作之中必要的。写得好或不好,对于生活、学习和工作很有影响,所以,任何一个有文化的人,必须学会写,忽视写的教和学,是错误的。”[12]如此看来,现阶段我们要改进与完善中小学作文教学,就必须:确立以实用为基本导向的作文教学观,并使作文训练过程与学生实际生活、学习、成长密切联系,并充分调动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展现自我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作文教学才能取得实效,这就是张志公先生留给我们的宝贵作文教学遗产。

注释:

[1][8]张志公.张志公论语文教学改革[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176.

[2][7]解光穆,陶玉凤.汉语写作教程[C].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3:4.

[3]张志公.张志公论语文教学改革[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177.

[4]苏立康.阅读与作文:教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218-219.

[5]张志公.张志公论语文教学改革[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159.

[6]张志公.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628.

[9]叶圣陶.怎样写作[M].北京:中华书局,2007:1.

[10]张志公.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309.

[11]张志公.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98.

篇10

一、准确运用词语,增强表现力

1.锤炼动词

在写人叙事时,动词更直接表情达意,贴切的动词,可以准确透露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性格,让人物鲜活起来。鲁迅刻画孔乙己时这样写道:“——孔已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下腰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 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罩”和“摇”等动词既写出孔已已的善良,又表现他的迂腐可笑,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如《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了一拉,便罩住了”。运用“扫,支,系,牵,撒,看,拉,罩”等一串形象感极强的动词,把捕鸟的全过程描绘得活灵活现,如临其境。

2.用好修饰词

写天气的炎热,老舍在《骆驼和祥了》这样描述:“六月十五那天,天热得发了狂,太阳还没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 一个“狂”字,把事物拟人化了,刻画出天空热得失去了理智,“下了火”也就顺理成章。如《春》:“小草偷偷得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偷偷”“嫩嫩”“绿绿”这几个形容词准确而逼真的写出早春时节,小草在人们不知不|觉中生长的情态和颜色。再如《从百草原到三昧书屋》: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这段文字中几个复合形容词,形象的描绘出百草原充满无限生机又美好叮爱,突出百草原是“我的乐园”。如果没有这几个准确的形容词就达不到所要表达的效果。

二、恰当使用修辞,提高表达效果

语言平实质朴,通俗易懂,固然很好,但如能在此基上恰当的使

用一些修辞,会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如《社戏》月夜航行片段:“两

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起伏的群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此处比喻句,把“我”盼望已久,一波三折,最终如愿一尝去看戏的喜悦,急切的心情准确恰当的烘托出来。如果改用平铺直叙,还能真实细腻再现出“我”当时的心情吗?春天是百花怒放,万物争辉的时节,朱自清是这样描写春花的:“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闭了眼,树上仿佛已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这段话用了排比和比喻,形象的写出百花争奇斗艳,姹紫嫣红的景象,给人身临其境之感。他不仅摆脱常人反复描摹,杂乱无章的呆板毛病,而且取得诗中有画,动静结合,声情并茂的效果。冬天的济南是可爱的,而披上小雪的济南城外的小山就更可爱了:”一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 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象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描摹出小山娇小,美丽,可爱的情态。修辞是语言百花苑中艳朵奇葩,如能在文章中恰当的插上几枝,你的文章定会增添几分亮丽的色彩。

三、采用不同句式,增强语言灵活性

1.整散结合

整句工整而有力度,散句舒缓而多变换。整散巧妙组合,舒缓自由, 开合有度。时而如大弦嘈嘈,时而似小弦切切;时而像狂风骤附,时而如丽日和风。整齐中富有变化,和谐中追求灵活。形成错落有致、灵活有序、整齐而富有变化的语言美。 如《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

兀无穷年,历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凌乱,他是无暇顾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的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这里,整句与散句结合,长句与短匀结合,整匀对称和谐,散句灵活自然,读起来韵味无穷,给人以美的享受。

2.用好倒装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