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中原泪范文
时间:2023-03-28 05:55: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李白的中原泪,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极品策略传播机构(英国极品国际品牌投资管理集团中国战略合伙人)在对2000年~2005年中国38家中小家电企业的一份效益调查统计报告研究发现,5年间中国38家中小家电企业的经济收益率是逐年下降的,在被调查的38家企业中,2000年平均销售净收益率在18.7%,然后以每年3.3%的平均值下降,至2005年,38家家电企业的平均净收益率只有3.3%,其中有7家为负数。
家电企业经济收益率大幅度下降的因素有三:一是销售环境恶劣导致销售成本增高,这在效益下降的因素比例中占了47%。销售环境的恶劣现象一是渠道的销售费用增高,二是产业中企业互相恶性竞争导致产品销售边际利润锐减。
第二方面的影响因素是原材料成本的上涨,占到29.3%;第三是人力资源成本和企业管理成本的上升,占到13%。
中国制造企业主们发疯似的想遏止“效益递减”,规避竞争和远离竞争,但竞争就像月光下的影子紧紧抓着你。
摆脱月影的办法只有一个:调整站位让影子消失。我认为中国企业主应有意识的树立远离竞争的经营理念和模式,主动远离竞争,而不是本能去参与竞争。
差异化的产品为经营导向,远离竞争
在消费主义社会,企业在市场上面临的竞争基点很大一部分是产品。建立产品的差异化消费是区隔、远离竞争。
差异化产品不能简单理解为全新的独有技术产品,或高溢价的产品,或是外观设计独特产品……
正确的做法是,不是你如何创造设计出一个差异化产品,不在差异化产品本身。而是你如何通过差异化产品建立你远离竞争的距离,并持续保持这个距离。
差异化产品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低成本领先的产品:表现为产品的价格低,以低价格超越竞争对手。
具体的做法是:将产品的实用功能简化到只满足消费者的最重要的要求。然后省略其他可有可无的功能,以节省成本。这样,消费者可从低成本的差异化产品中可以得到两种体验:一是要求上的物质功能满足;二是金钱的节省引发他们的快乐愉悦。但低成本差异化的产品必须做到质优价廉,像微波炉,在中国就是快速热菜热饭的,完全不需要太多 其他的功能。格兰仕就是以超低成本的差异化产品阻挡了一大批竞争者,成功的远离竞争。
第二类是价值领先产品:表现为产品以超越其它对手的价值去满足消费者。 价值领先的产品可由以下元素表现:如全新技术化的产品、复合化技术化的产品、高溢价的产品、拥有独特工艺的产品……
具体的做法是:
你的重点在竞争优势不是简单就能建立的,像上述对差异化产品的理解所建立的区隔优势并不大,竞争对手很容易就可以复制,导致你的区隔优势并不长久,那么如何建立差异化产品形成区隔竞争优势?
1、战略导航。在企业确立差异化产品经营导向的战略,并有系统的差异化产品经营导向战略的实施纲领,坚持不断的开发差异化产品,培养一种从产品方向选择、产品研发、产品功能指标确定、产品营销、产品服务等一整条价值链的差异化。并在目标、时间、进度、管理、预算、包括盈亏在内进行分解。只有清晰的差异化产品经营导向的战略导航,才能从战略高度坚持差异化产品经营导向。
2、建立差异化产品经营导向的组织支持系统。从决策层面、品牌营销层面、技术研发层面、质量工艺层面、材料供应层面建立一套信息共享管理系统,由产品经理或品牌经理统筹。
3、换位思考。站在消费者体验的角度创立差异化产品,而不是从企业的角度一厢情愿。否则你的产品可能是可有可无的功能堆砌的“差异化产品”。
4、建立速度与成本优势。创造差异化的产品成本意味着比同质化(大众化产品)产品成本高,因为新产品适用到许多新技术,存在着众多的研发风险,也存在着新品面世后的失败。即使在技术转化为商品十分成熟的美国,新品从研发到商品,其成功率也只有7%。差异化产品的经营必须坚持不断的降低开发成本,只有降低成本形成差异化的优势,你才能在对手的跟进中有空间回旋。差异化产品降低成本可从以下几个元素考虑:产品结构与功能的取舍,舍去可有可无的功能;材料的替代,注重以新型材料替代;研发周期的缩短,尽可能将一个产品研发分成几个单元同步进行。
索尼和三星创造差异化产品的模式差异很值得我们借鉴。
1、差异化产品的创造主张:
索尼:在企业中十分崇尚对产品新技术的创新求异,一直强烈执著在企业培养不拘泥于现有的技术,独立研究开发前所未有的,创造全新的市场与需求。
三星:不花巨资去搞独自创新的科技开发,靠一己之力去试图建立全新的技术王国。不成为新技术的领先者,而是善于将新技术转化为适应市场的消费产品。
2、差异化产品的创造方法:
索尼:独立研究开发前所未有的全新产品,创造了许多全球第一的产品:如晶体管收音机、随身听、光盘随身听、“特丽珑”技术彩电,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保持了新技术的创新第一。
三星:通过支付一定的专利金,引进技术然后以模仿借鉴,变为自己所用,同时注重对现有技术的嫁接、融合,专注于产品设计和迎合市场的消费的需求。
3、差异化产品的创造成本:
索尼:研发结构大,配置上万人的研发机构,轻视战略分工合作,只注重索尼产品自身技术规格标准,使索尼的不少新技术创新产品忽视了和其他产品的兼容,开发成本居高不下,创新产品转化为社会商品的时间成本过大。
索尼在液晶显示、等离子技术、MP3,半导体等数码产品的研发上落后。有资料显示,在2004年~2005年,索尼差异化产品营运边际利润一直处于很低的水平,平均低于5%。
三星:研发结构略小,拥有5000名设计人员,重在整合各种技术。产品速度快,液晶显示、等离子技术、MP3,半导体等数码产品的研发上比索尼快。在2004年~2005年,三星差异化产品营运边际利润保持16.5%左右。《商业周刊》2005年度全球著名品牌100强中,三星品牌价值超过了索尼。
二、建立一个具有“稀缺价值”的品牌,远离竞争
光有差异化的产品是不够的,你必须拥有一个具备“稀缺价值”的品牌,才能体现差异化的产品优势,创造远离竞争的空间。
“品牌稀缺价值”是指创造“稀缺的品牌”,因存量有限,“稀缺”的价值就弥足珍贵,古典经济学创始人亚当·斯密在其巨作《国富论》中以沙漠之“水”价高于“钻石”的比喻形象说明“稀缺价值”的弥足尊贵。水尽管对人的生存极为重要,但水在自然界存量太大,所以水的价值很低,生活中人们大量浪费水的现象很普遍。钻石则比较稀缺,所以其价值就高,但在沙漠中,水相当“稀缺”,所以它价值高于钻石。
“品牌稀缺价值”,使品牌具有“稀缺”和“不可复制性”,具备了最强大的市场竞争价值。具有“稀缺价值”的品牌才具有真正意义的稀缺性和排他性,让你远离竞争。因为品牌的“稀缺价值”和文化内涵很难有“同质化”,一是全球范围内的知识产权对品牌“稀缺价值”的排他保护;二是品牌的“稀缺价值”和文化内涵是独有的,很难被复制。
人对不同产业的认知是有限的,消费者不可能理解差异化的产品的“物质性”,更注重的是附加在这个差异化的产品上的“符号意义”——品牌。
一个具备“稀缺价值”的品牌会让消费者从内心“认可”这个差异化的产品。如果剥离了这个“稀缺价值”品牌的影响,差异化的产品和大众化的产品的鸿沟并不大。中国的英雄钢笔是极具产品力的产品,在上世纪60年代,英雄钢笔的工艺质量和设计的十余项指标与派克、万宝龙笔的物理指数相当,还有七项指数超过派克笔。但英雄钢笔因为不懂得系统建立品牌的“稀缺价值”,所以英雄钢笔虽有强势的产品质量指数,但缺乏品牌的“稀缺价值”,和万宝龙比价值相比差距十分悬殊。
中国的手表制作和设计工艺品和瑞士手表相比没有区别,但中国产品溢价价值仅值瑞士二、三流品牌手表溢价的3%~5%,这说明具有“稀缺价值”的品牌比差异化的产品更能远离竞争。
但如果将一块奢侈品牌手表的具有“稀缺价值”的品牌符码褪去,这个手表的溢价同样与其他大众商品为伍。奢侈品牌商品的产品差异化的真正价值是奢侈品的品牌价值赋予的。
如何创造一个具备“稀缺价值”的品牌?
1、要有做“稀缺”品牌的决心和信念,敢于做品牌,真正意义去做品牌,而不是叶公好龙。
2、要善于经过专业系统的运营,通过独特的定位、提炼、挖掘、整合、激活、再造等一系列工程来实现“品牌的稀缺价值”。
3、企业对提炼、整合“品牌稀缺价值”,要善于对其传播、放大、运用、保护等系统服务。
三、建立创造一种新产品和“稀缺价值”的品牌一体的新消费主义,远离竞争
在当前这个商品泛滥的社会,符号意义的消费趋势已经诞生,并从某一层面超越了物质商品消费。当你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差异化产品,当你拥有一个“稀缺价值”的品牌,他们都是相对静止的符号元素,你虽然可以用传统的促销方式去整合它们,获得市场营销的成功,但传统的促销方式也往往会被对手克隆。
你应该动脑筋的是,将你的产品、你的品牌主张和消费者需求紧密联系起来,镶嵌移植成为一个整体,善于从创造的“差异化产品”,紧扣消费者体验的角度,制造,引领、渲染出一种新的消费体验,大胆引导消费潮流。从世界近两百年的时尚消费潮流看,凡是大胆引导消费潮流的企业都没有竞争的煎熬。在这个新消费主义主题的倡导下,全面开展你的营销。
如何去创立引领一种新的消费主义呢?我认为不需要你开天辟地去创世,而是抓住这几点:
1、努力认识你的目标消费者的当前需求,清楚知道他们当前的喜、怒、哀、思、衣、食、住、行,然后用较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最大限度去满足他们。
这样你可以在你的目标消费者中占据强势地位,远离竞争。
2、努力发掘目标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很多企业不愿意或无意识去发现目标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因为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消费博弈,企业永远走在前面,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往往是不经意表现的,这无疑丧失了一个远离竞争的空间。
企业要建立一个挖掘你的目标消费者的潜在需求数据库,最好由产品经理掌管。系统去收集、挖掘、分析、预测消费者潜在需求的各种数据情报,便于独具眼光去捕获最有价值的东西。因为数据库的各种数据情报烦杂,最好每月激活,筛选一次。
3、扩大分众系统,尽可能努力去扩大你的目标消费群。成熟的市场细分经验告诉我们,分众是越细分越好;但是新消费主义的灵感告知我们,尽可能努力去扩大你的目标消费者;只要是消费者,不论男女老少,他们很多需求价值是共同的,那就是具有一种快乐的、满足、炫耀性的消费。
因此要大胆开拓思路,大胆想象,总结整合出一种最大化满足消费者需求,令其获得快乐体验的新消费主义理念,大胆去传播,创立引领新的消费。
篇2
一、唐代音乐诗创作
唐代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为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环境。音乐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达到了顶峰。首先,唐人的音乐观念开始转变,如唐太宗在和大臣们探讨音乐时提出了“悲悦在于人心”,“非由乐也”的看法,表现出对音乐审美作用的肯定和欣赏主体能动性的重视。其次,唐代的音乐系统较前代更为完善和兴盛。据《隋书・音乐志》载:“汤帝乃定清乐、西凉、龟兹、天竺、康国、疏勒、安国、高丽、礼毕以为九部。乐器工衣创造既成,大备于兹矣。”可见,胡夷之乐开始在音乐殿堂里赢得了一席之地。又据《旧唐书・音乐志》记载,唐代虽沿袭了隋制,但有所创变。除去礼毕曲而增设高昌乐、燕乐,共立十部乐;其中清商乐为中原本土的传统音乐,燕乐为华夷合乐的新品种,其余的都为外来(异域)音乐。到了开元时期,又“开胡部于学堂上”,并诏“道调、法曲与胡部新声合作”[1]。燕乐就是在对东西方各国的音乐文化和国内各少数民族的民间音乐广泛吸收和发扬的基础上形成的。就乐曲而言,崔令钦的《教坊记》所录曲名计325首,杜佑的《理道要诀》载天宝间大乐署所订曲名244首,南卓的《羯鼓录》载曲名131首,郭茂倩的《乐府诗集・近代曲辞序》说:“凡燕乐诸曲……其著录14调,222曲;又有梨园别教院法曲乐章11曲,石韶乐20曲。”乐曲调类甚是繁复。再就乐器来看,更是五花八门、品种繁多。繁荣的音乐文化生活酝酿了朝野上下热爱音乐的文化氛围。《新唐书・礼乐志》载:“唐之盛时,凡乐人、音声人、太常杂户子弟隶太常及鼓吹署,皆番上,总号音声人,至数万人。”这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和熏陶了唐人的审美情趣,并且孕育出他们对音乐艺术的浓厚兴趣与参与欲望。在这样的时代浪潮中,富有才情的诗人自然会将创作的血脉合着音乐的旋律一起跳动,自觉不自觉地将音乐作为自己的吟咏对象。唐代诗人才华横溢,很多人在音乐艺术上有很深的造诣,这是唐代音乐和诗歌结下不解之缘的前提条件。王维的音乐素养很高,看图便知画中人奏何乐曲,他善弹琵琶,也常抚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李白能歌善舞,也喜弹丝品竹――“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笛奏龙吟水,箫鸣凤下空”。白居易更是精于乐理,通晓多种乐器,并对民间音乐和外国音乐都有研究。在唐代,涌现出了一批以音乐艺术为题材的诗作,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名篇。白居易一生专写琵琶艺术的诗就在10首以上,如《琵琶行》《春听琵琶兼简长孙司户》《五弦弹》《听李士良琵琶》《代琵琶弟子谢女师曹供奉寄新调弄谱》《听曹刚琵琶兼示重莲》等。当然不止于琵琶,还有《听崔七伎人筝》《夜闻歌者》《霓裳羽衣歌》等,其中以《琵琶行》最为著名。“诗仙”李白则对笛子情有独钟,在他一生8首专门写音乐艺术的诗中,以笛子为题材的占了5首,这在唐诗中也是绝无仅有的。此外,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李颀的《琴诗》、李峤的《箫》都是很出色的作品。下面将从题材内容和表现艺术两方面对唐代音乐诗进行探讨。
二、唐代音乐诗的题材内容
唐代音乐诗内容丰富,题材多样,有对乐器的描写,对音乐之声的描写,对歌舞样式的描写等。
1. 对乐器的描写
乐器是音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唐代诗人借物抒情的一个重要灵感来源。唐代盛行的乐器主要有琵琶、琴、笛、箫、筝、箜篌等。[2]唐代有很多诗人本身就是乐器爱好者,他们将音乐和诗歌相融合,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从诗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的音乐生活风貌及诗人的审美品格。如白居易的《夜筝》:“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筝按五声音阶定弦,为一弦一柱、多弦多柱的乐器,属于弦乐器族内的弹拨弦鸣乐器类。张祜的《楚州韦中丞箜篌》:“千重钩锁撼金铃,万颗珍珠泻玉瓶。恰值满堂人欲醉,甲光才触一时醒。”箜篌分卧、竖两种,其实是来源不同的两类乐器。卧箜篌似瑟而小,七弦,用拨弹奏。竖箜篌类似竖琴,但要小得多,用双手拨奏。殷尧藩的《吹笙歌》:“伶儿竹声愁绕空,秦女泪湿燕支红。玉桃花片落不住,三十六簧能唤风。”笙属于吹奏乐器,远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已有笙的雏形。《诗经・小雅・鹿鸣》就有“鼓瑟吹笙”和“吹笙鼓簧”之句。李峤的《箫》:“虞舜调清管,王褒赋雅音。参差横凤翼,搜索动人心。”箫为传统的中国民族吹奏乐器,音色十分独特,有一种悠远、苍凉的感觉,因此极适于演奏较为哀婉的乐曲。箫常用于独奏或琴箫合奏。在传统的中国江南丝竹乐中,箫也是重要的乐器之一。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笛子称竹笛、横笛、横吹,是竹制吹奏乐器。
2. 对音乐之声的描写
唐代音乐诗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对声音的摹写。这类代表作要首推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白居易的《琵琶行》及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三首诗都采用“以声写声”、“以形写声”的拟声方法,从正面描写了音乐的音质、音调、节奏与旋律,展示了音乐的“曲内境界”;又都“以感写声”,“移情于物”,从侧面烘托了音乐的强烈效果,展示了音乐的“曲外境界”。在诗人的笔下,音乐成了可以听、可以观、可以感的东西。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先是“昵昵儿女语”的轻柔细屑,再是“勇士赴敌场”的昂扬激越,开始是“百鸟喧啾”的喧哗,之后是“孤凤凰”的“失势千丈”。白居易的《琵琶行》,一会儿“嘈嘈如急雨”,一会儿“切切如私语”,一会儿“间关莺语花底滑”,一会儿“幽咽泉流冰下难”,一会儿“无声胜有声”,一会儿又“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至于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时而“昆山玉碎,众弦齐鸣”,时而“凤凰鸣叫,响遏行云”。在三位作者笔下,音乐都有清和与激越,都有单调与复音,有跌宕,有起伏,有诗意,有韵味。无形的乐声得到了有形的表现,让听众在听其曲时不仅能够耳闻,而且能够目睹。听颖师弹琴,琴声微起时,我们好像看到一对小儿女在耳鬓厮磨时相互嗔怪,激越高昂时,我们又仿佛看到勇猛的将士跃马上阵;听琵琶女弹奏,嘈杂时使人如见暴风骤雨从天而降,错综时使人如见大珠小珠落入玉盘,流畅时使人如见莺歌燕舞,堵塞时使人如见“泉流冰下”;听李凭弹箜篌,悲咽时可见带露的“芙蓉”在哭泣,欢愉时可见“香兰”在欢笑。更难能可贵的是,诗人们在把音乐形象生动地描写出来的同时,还注入了他们丰富的情感,更加显示了无形音乐的巨大魅力。
3.对歌舞样式的描写
唐代音乐诗中有对民间歌舞样式的直接描绘。如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踏歌是起于汉盛于唐的一种民间集体舞蹈,是指唱歌时用脚踏出节拍。又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一首送人赴边地从军的诗作,后因谱入乐府,取首句二字题为《渭城曲》,又名《阳关曲》或《阳关三叠》。[3]这首诗以长安为背景,通过柳色和送行酒表达离别之意,轻盈明朗的基调中暗暗隐藏着一丝悲凉,风格蕴藉含蓄,恰如其分地传达了人们共同的离愁别绪。多少年来,多少远游之人,随着乐声,唱着《渭城曲》踏上了旅程。
三、唐代音乐诗的表现手法
音乐是听觉艺术,本身无形无状。有形之物易写,无形之音难状。唐代诗人是如何通过语言文字来表现音乐之妙的呢?探讨其表现手法,对于鉴赏诗歌艺术和从事新诗创作是有益的。
1.以声拟声
以声拟声,就是用自然界或人世间的各种音响来摹拟不同质感的音乐,唤起读者的联想,以完成对某种音乐的表现。李白的《听蜀僧弹琴》中写道:“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用万壑松涛声、流水声、霜天之钟声,摹写出琴声的宏伟、流畅和清肃。李颀的《听董大弹胡笳》,以失群雏雁的酸嘶、胡儿恋母的哀啼、长风吹动林木、急雨敲打瓦片等众多萧瑟的音响,表现出胡笳乐曲的凄楚哀惋;《听安万善吹篥歌》以“枯桑老柏寒飕飕,九雏鸣凤乱啾啾。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等音响来摹写篥(古代由龟兹国传入的一种管乐器,发声悲哀)的曲调,令人如闻其声。白居易的琵琶乐曲则一连用了十种声响:急雨声、私语声、珠落玉盘声、莺语声、冰下泉流声、银瓶破裂声、水浆迸溅声、骑兵奔驰声、刀枪相击声、裂帛声。以声拟声容易引发人们的联想,是一种最直接的表现音乐的手法。
2.以形写声
以形写声,即用可视的特征性物形,调动人们的联想,开通由视觉到听觉的感受线路,把有形之物幻化为无形之声。韩愈《听颖师弹琴》写道:“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浮云柳絮在广远的天地间相与追随飞扬的这种物态,是韩愈听到琴声之后在眼前出现的幻象,是由听觉到视觉的通连与幻化。当他把这种幻象诉诸文字,感受敏锐的读者便会产生由视觉到听觉的逆向反应,透过浮云柳絮追随飞扬的物象而听到悠扬宛转、舒缓自如的缕缕琴声。李颀的《听董大弹胡笳》也使用了这种手法。诗中描写了胡笳乐曲的变化,说道:“空山百鸟散还合,万里浮云阴且晴。”百鸟忽聚忽散,表现出乐曲的时急时缓;浮云且晴且阴,表现出乐音的清浊变化。这种感觉上的通连现象,钱钟书先生把它概括为“通感”。[4]
3.侧面烘托
侧面烘托是指通过听众(包括人和自然物)对乐曲的强烈反应来写音乐的美妙或神奇。李白的《听蜀僧弹琴》尾联写道:“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因听琴曲,不觉天色已晚,心态之痴迷,正见乐曲之高妙。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结尾写道:“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颖师的琴曲威力如此之大,不但让韩愈坐立不宁,而且撞开了泪水的闸门,滂滂热泪洒湿衣裳,内心忽冷忽热,如同冰炭交置,最后不得不求其停止演奏。李贺在《李凭箜篌引》中,更是调动了五彩缤纷的动物世界和光怪陆离的神话世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箜篌一响,昆仑玉石为之激动而碎,凤凰与之和鸣,芙蓉感动落泪,兰花露出笑容,甚至连炼石的女娲也忘了补天,造成“石破天惊逗秋雨”的惊险场面。“老鱼”和“瘦蛟”听了此曲,或激动得跳波,或高兴得起舞。那月宫里的吴刚也忘了砍伐桂树,长夜不眠,倚树倾听;嫦娥的玉兔也听得入迷,皮毛被寒露打湿也不觉得。经过这一番人间天上、花鸟龙鱼的综合渲染,使人觉得李凭的箜篌演技真可谓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这些侧面笔墨,与正面描写相配合,使音乐栩栩如生。
唐代诗歌发达,音乐繁荣,诗歌与音乐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共同发展形成了唐代文化艺术的一大特色。唐代音乐诗以其丰富的内容、多样的表现手法展现着唐诗独有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新唐书・卷二十二・礼乐志》。
[2]徐安琪《大唐文化的奇葩》[M],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 [3][清]蘅塘居士《唐诗三百首》[M],中华书局1996年。
篇3
一、杨柳、扬花、柳絮
杨和柳同科不同属,杨枝上扬而柳枝下垂,但二者的干、枝、叶、花、种子都差不多,因此古诗文中杨柳常通用,杨也叫做柳,垂柳也叫垂杨。杨柳的花呈鹅黄色,成子后,上有白色绒毛,随风飘落如絮。古人花絮不分,既称杨花,也叫柳絮。
杨柳生命力强,分布地域极广。与小草一样,杨柳也是北方中原最早报春的信使。“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李白),柳芽初绽,淡绿鹅黄,洋溢着特殊的气韵,给人冬去春来、生机勃勃的感动。于是,新颖鲜妍的杨柳成为诗人歌咏春光美好的意象: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依依袅袅复青青,勾引春风无限情。白雪花繁空扑(满)地,绿丝条弱不胜莺”(白居易);“绿杨烟外晓云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
这些诗词名句,抓住了杨柳的形态、色彩,再现了春景之美,奔涌着诗人对春回大地的欢喜之情。
然而,事物还有另一面。草木鲜妍也会使一些人作对比联想而生悲哀。柳絮飘零,又会引起人们对时光易逝、人生无常的感慨。于是,杨柳又成为诗歌中感时伤春、怨离恨别的意象。
“一年之计在于春”,当然也就有许多人不得不在春天离开亲人而远走他乡。外出谋生固然不易,应征戍边更是生死难料。“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小雅・采薇》),随风飘拂的杨柳反而更加深了这个离家赴边的士兵的痛苦。这里的杨柳,是用作反衬的意象,蕴含着离别的苦情。再看王昌龄的《闺怨》:“闺中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这里的杨柳,简直就是引爆离情别恨的导火索了。
出行者痛苦,关行的亲朋知己也同样心情沉重,分手时自然要有所表示,“折柳”就是古老的送别习俗之一。“柳”与“留”音近,可以表达留恋之意;柳枝清新可爱,兼又生命力强,插地便活,也有随遇而安的祝愿。况且柳树到处皆有,随手可折,柳枝自然成了送别的最佳赠物。其通好致意、以慰相思的情义绝不下于今天的送花之举。据史书记载,汉代长安人送客到城东门霸桥,折柳赠别,以后,“折柳”就成为送别之词了;汉代乐府中也有《折杨柳》笛吹曲,主题多是怀念征人,怨别思乡。
唐诗中有好多写到折柳送别的。如王之涣的《送别》:“杨柳东门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是别离多。”白居易的《青门柳》:“青青一树伤心色,曾人几人离恨中。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攀折减春风。”李白则有《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由此可见“折柳”与送别、怀人、思乡的关系。不仅柳枝含情,杨花、柳絮也成了离愁别恨的“代号”了:“撩乱春愁如柳絮”(冯延巳);“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苏轼)。郑谷有一首《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诗中的春、杨柳、杨花、笛声、离亭、傍晚等意象组合,强烈地表现了作者与友人一南一北分手时的沉重心情。
因此,我们在阅读古代诗歌时,可不能“走马看柳”,忽略杨柳杨花饱浸着的酸愁苦恨,要理解诗人运用杨柳意象的目的。例如李白的诗句“杨花落尽子规啼”,不单是点明暮春时节,更是一种抒情意象,蕴含着飘泊的愁苦、朋友间的挂念。再看柳永的抒情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所写之景切合离别之情,缠绵的杨柳,冷湿的晓风,惨淡的残月,都是渲染离愁的意象。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中,崔莺莺送张生赴京赶考时有一句唱词:“柳丝长,玉骢难系。”她舍不得张生离去,幻想用路旁长长的柳条拴住张生的马,当然办不到。这样写,为的是抒情,这“柳丝”,骨子里就是“留恋之思”。
篇4
一、填空题(12分)
(一)文学常识填空(每空1分)
1.《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原名《 》 或《 》。
2.《 》是儒家学说经典,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编纂而成。
3.李白诗歌充满浪漫色彩,诗歌风格豪放飘逸,被誉为 。
4.《垓下之围》节选自 ,作者是 。
5.戴望舒的《雨巷》一诗中的丁香姑娘,运用了 手法。
(二)名句、诗词填空(每空1分)
1.人生代代无穷已,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2.路漫漫其修远兮, 。(屈原《离骚》)
3.春风桃李花开日, 。(白居易《长恨歌》)
4.感时花溅泪, 。(杜甫《春望》)
二、解释下列带“ ”的词语(每词1分,共10分)
1.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2.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3.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4.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5.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
6.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7.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8.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三、简析题(38分)
(一)阅读《秋水》中的一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1.本段描写了哪两种景象?(2分)二者的关系是什么?(4分)
2.从这段话来看,《秋水》这篇文章是采用什么方法来讲道理的?(4分)
3.这段话中,包含并演化出的两个成语是什么?(4分)
(二)阅读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下片,然后回答问题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1.“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三句的含义是什么?(4分)
2.词人借“树犹如此”这个典故抒发了怎样的感情?(4分)
(三)阅读以下内容,回答问题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绯红的黎明
正在喷薄;
——祖国呵!
(——选自《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1.这节诗中运用的意象有哪些?(4分)
2.这些意象有什么象征含义?(4分)
3.这节诗中的“你”和“我”是什么关系?(4分)
4.这节诗句写的是什么时期的祖国?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四、作文题(40分)
(一)应用写作: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份通知。(10分)
某公司定于2011年6月6日在XX大酒店召开安全生产工作会议,会期两天。要求分公司经理及负责安全工作的有关人员参加,并且要求与会者在会上汇报前段时间本单位安全生产方面的自检自查情况。
要求:通知事项齐全;格式规范;语言准确、得体;字数不少于150字。
(二)文学写作(30分)
以《守望》为题作文。(除诗歌外,其他文体不限,不少于700字)
一、填空题
评分标准:答案需严格一致,记诵诗词名句部分,若一句错两字以上,不给分
(一)
1.诗经,诗,诗三百
2.论语
3.诗仙
4.史记,司马迁
5.象征
(二)
1.江月年年只相似
2.吾将上下而求索
3.秋雨梧桐叶落时
4.恨别鸟惊心
二、词语释义
评分标准:答对意思即给分,不拘泥于和参考答案完全一致
1. 厌恶
2. 擦泪
3. 明白大道理的人
4. 彼此紧靠着睡觉;天亮
5. 战败
6. 私下;所采取的政治主张
7. 惆怅
8. 拳拳,形容情意缱绻
三、简析题
评分标准:答对意思即给分,不拘泥于和参考答案完全一致
(一)
1.一是秋水暴涨的景象,一是大海无边的景象,二者是对比关系,用来说明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道理。
2.采用具有形象性和故事性寓言的方式讲道理,这也是庄子散文的一大特色。
3.“望洋兴叹”和“贻笑大方”。
(二)
1.一是表明自己不愿学张翰(季鹰)于国事不顾、弃官归隐;二是表明家乡已被金侵占,有家难归。或:思念家乡、渴望收复中原的心情。
2.叹息自己年华虚度,英雄坐老。
(三)
1.这节诗中运用的意象有“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
2.这些意象象征了祖国正如东升的旭日喷薄而起。或:国家刚从*的苦难中解脱出来,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3.这节诗中的“你”和“我”的关系:“你”是曾饱经风霜、深受灾难,而今正在重新崛起的祖国,“我”是祖国重新崛起的象征,二者是统一的。
4.是1978年党的后改革开放的祖国,体现了经历*动乱的一代青年为祖国的新生和美好的未来而欢呼的强烈爱国之情。
四、作文题
(一)会议通知一般要说明会议的时间、地点、参加人员、接待事项、住宿情况、需要准备的材料及其它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参考例文如下:
关于召开安全生产工作会议的通知
各分公司:
为贯彻落实上级有关安全生产指示精神,公司决定于2011年6月6日在XX大酒店召开安全生产工作会议,先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 参加会议人员:分公司经理、负责安全工作的有关人员。
(二) 会议内容:本单位安全生产方面的自检自查情况汇报
(三) 会议时间:2011年6月6日——6月8日,会期两天。
(四) 会议地点:XX大酒店
(五) 食宿:会议统一安排。
(六) 接待事项:公司于2011年6月5日下午3:00---6:00在XX大酒店前台设有接待登记处,请到达的人员在接待处签名报到并领取房间钥匙。
其他未尽事宜,请与XXX联系,联系电话XXXXXXX,.E-mail:xxxxxxxxx
XX公司
二0一一年五月六日
(二)文学写作
评分标准
一类文(27—-30):切题,中心明确,内容具体,层次清楚,语句通顺,标点符号使用比较正确,错别字少,卷面整洁。
二类文(24—27):切题,中心明确,内容较具体,层次较清楚,语句通顺,标点符号使用比较正确,错别字少,卷面整洁。
三类文(18—24):基本切题,中心基本明确,内容欠具体,层次不够清楚,语句基本通顺,标点符号使用大体正确,错别字较多。
篇5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生;古诗;分类推荐;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并在附录中推荐了120篇优秀诗文背诵篇目,其中要求小学阶段的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的新编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对古诗词的教学要求作了具体规定:“1-2年级,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3-4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5-6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可见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古诗词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为帮助学生有效积累,提高记忆的效率,教师可以尝试从时间、咏物、怀古咏史、抒情和哲理等几个方面线索入手,正面引导学生把握规律,进行分类推荐。
一、以时间为线索,进行古诗分类推荐
古人对季节变化比较敏感,篇数占据时间类的绝大部分,故而按照四季进行分类推荐。
(一)春天
欧阳修《丰乐亭游春》:“绿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韩愈有两首,其一《晚春》:“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其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杜甫有三首诗,其一《春夜喜雨》,其二《江畔独步寻花》,其三《绝句》。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杜牧的《江南春》,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朱熹的《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二)夏天
杨万里有两首,一首是《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另外一首是《小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范成大的《夏时田园杂兴》(其一):“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王昌龄的《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三)秋天
杜牧的《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杜牧的《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甫的《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四)冬天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柳宗元的《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此外,也有描写节日的诗,王安石《元日》是以春节作为题材:“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二、以咏物为线索,进行古诗分类推荐
古代文人大多托物言志,借描写景物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因而文人更倾向于日月山水、花鸟虫鱼、江河湖海等等,留下了不少佳作。
(一)动植物
咏梅的有三首,其一王冕《墨梅》,其二卢梅坡的《雪梅》,其三林逋的《山园小梅》;咏柳的有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咏草的有白居易《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描写动物的诗有罗隐的《蜂》:“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二)自然
李峤的《风》:“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描写月亮的有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张九龄咏月诗《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三、以怀古咏史为线索,进行古诗分类推荐
这类古诗也不在少数。古代诗人为避嫌,往往会借史咏怀,或借史讽今。在教授过程中,有必要对其字面意思和引申意义加以阐述。
如杜甫《蜀相》一诗有情、有景,可谓情景交融。既有对历史的评论,也包含了对现实社会的期望。因而,这首诗在历代赞扬诸葛亮的诗作中,堪称一绝。
爱国诗人杜牧有三首诗,都是怀古咏史的类型。其一,《赤壁》:“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从字面意思上看,作者认为周瑜的获胜只是因为偶然因素,而不是安邦定国的治国策略。如果没有东风这种偶然性因素,那么周瑜的火计就不能得逞,东吴就很有可能被曹操消灭。这两句突出了赤壁之战的重要性,同时也暗喻自己虽然胸怀大志,但没有被朝廷重用的悲观心理。其二,《泊秦淮》更是一首传世爱国佳作,一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当时的唐朝已经是千疮百孔,诗人在秦淮河上,还听到歌曲在演唱《花》,其实是借陈后主因为荒无度导致亡国的惨痛教训,暗讽晚唐那帮醉生梦死的生活,表现出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尽忧虑。其三,《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这首诗直面英雄项羽兵败自刎的事实,归咎于其不能接受失败,没有东山再起的气魄,也归咎于他刚愎自用,不懂得用人、待人等管理的手段,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英雄自刎的惋惜。
四、以抒情为线索,进行古诗分类推荐
古人擅用古诗来抒感,即所谓“以诗言志”的传统文化,因而这类古诗的数量也较多。细分之,则有送别、相思、爱国、感怀、爱情、悲愤等,充分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
(一)送别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李白《送友人》:“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李白的《赠汪伦》:“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轮台东门送君去,雪上空留马行处。”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等等。
(二)爱国
陆游的《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三)思乡
王维的《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崔颢《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岑参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四)思念
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五、以哲理为线索,进行古诗分类推荐
哲理类的诗不仅需要学生记忆,更重要的是要懂得背后的意义,分学习方法、励志以及哲学方法论等类型。
(一)学习方法
如朱熹的《观书有感》:“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启示意义:人的思想应当保持活跃,以广开言路的方式和开阔的胸襟,学会接受和包容不同的思想和知识,这样才能永葆新鲜,创新不断。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揭示了书本上理论的学习还不够,一定要联系实践的道理。
(二)励志
陆游的《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应当引导学生不要害怕艰难险阻,只要敢于开拓、勇于进取、发奋图强,那么,前方将会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全新境界。白居易《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写出了顽强的生命力。
(三)哲学方法论
篇6
关键词:古诗词;阅读;鉴赏;整合比较
诗歌是文学作品中的精华。我国是诗的国度,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无数优秀诗歌,它们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是培养中华民族精神的沃土,是滋养中华文化艺术的源泉,也是继承和发扬祖国语言文字的坚强基石。
阅读古诗词,领会其中深意,如面对良师益友,聆听教诲,感受熏陶,又如在艺术花海之中徜徉,享受艺术奇葩的芬芳,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和陶醉,汲取思想和文化的营养。正因如此,国家教育部制定的《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扩增了古诗词入选教材的比例,初步统计初中六册课本共收录古诗词89首。大量古诗入选教材,对加强中小学生的中华传统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学生情操,全面提高初中学生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诗歌与其他文学作品不同,它非常讲究格律字韵。文字就受到格律字韵的限制,语言比较简洁凝练,内容却比较丰富。有悲欢离合的情感,有壮志未酬的豪情,有人生感悟的生活哲理等。而初中学生知识层次有限,阅读理解水平能力低。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就显得极为重要,它成了初中阶段古诗词教学的关键。
传统的古诗词教学主要强调吟咏、背诵。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其实有些言过其实,夸大了吟咏、背诵的作用,顺理成章地成为语文教学中强迫学生“囫囵吞枣”式地背诵诗歌的理论根据,这种不求甚解的机械记忆式吟咏、背诵诗歌的理论根据,这种不求甚解的机械记忆式吟咏、背诵十分枯燥乏味,它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能力,而且抹杀了初中学生故有的联想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为此,笔者认为在古诗词教学之中,特别是在九年级复习阶段,应该重视用“整合比较”的方法来指导学生阅读,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能力,提高复习效果,可谓“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有欣赏。
所谓整合比较,就是将两项或多项事物进行整理对照,揭示其间区别与联系的规律的科学方法。整合比较的基本途径是:异中求同,同中求异。整合比较的方法很多,关键在教师怎样把握好教学目的和内容,在此基础上寻找整合比较的支撑点,具体怎样整合,比较什么,得到什么,应视教学内容而定。
一、同一内容,通过不同作者作品的比较,提高学生理解作者异曲同工之妙的能力
送行告别是人们生活中经常碰到的。作为诗人,在送别时,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是十分自然的事情。在诗中或抒情、或祝愿、或劝慰、或共勉,种种离愁别绪尽凝诗中。
1.异中求同——貌离神合,提高学生理解作者异曲同工之妙
例如:(1)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这是两幅翘首凝望图。朋友离别,没有千言万语,千叮万嘱。只是长久伫立,翘首凝望,直到朋友消失得无影无踪。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尽在默默无言、翘首凝望之中。不同的作者,在感情表达方式上,竟有如此惊人的相似之处,真是异曲同工之妙。
2.同中求异——大相径庭,提高学生理解作者表达感情因环境和对象不同而产生差异的能力
又如(3)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4)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5)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6)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7)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8)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六位诗人面对分别,表达情感的方法却不尽相同。送别诗主题看似单纯,其实并不然,因为送别的对象不同,有朋友,有亲戚,有情人,即使是朋友,多层多面,也有分别:有官友,学友,道友,诗文琴棋书画友。
汪伦是李白的平民好友,诗人用浅显对比和夸张,淋漓尽致地尽抒情怀;王孙是贵族子弟,是作者的学友,作者用拟人手法,比较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感情;元二是作者的官友,此次分别前途未卜,作者对友人的感情寓于对友人前途和生活的牵挂之中;董大是作者高适的琴友,杜少府是作者王维的官友。面对分别,同将一切感情寄托于安慰共勉的语句之中,但前者着重体现对友人高超琴艺的赞赏,而后者着重体现自己博大的胸襟,为后人所传诵。而李商隐送别的情人,诗中表达人间相思之苦,更是千古爱情的绝唱。可见,送别诗就像一面镜子,反映出各个层面人物的不同生活命运和世态人情。通过比较,对于提高学生认识历史、提高思想和文学修养有一定的意义。
二、不同题目,同一题材,表现同一主题的比较,由此及彼,提高学生的阅读归纳能力
再如:(9)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10)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空。——夏完淳《别云间》
历史的相似是那么的惊人,相隔数百年,两位诗人却要面对同样的社会现实。外族的入侵,使大好河山支离破碎,虽亲自带兵抗击,却无回天之力,被俘就义时,写下了不朽诗篇。诗中将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相连在一起作层层铺陈,表现了忠心报国、视死如归、舍生取义的崇高民族气节,令人深受感染,热血沸腾。
另如:(11)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12)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夏完淳《别云间》
魂牵梦绕祖国命运,临死不忘收复国土,还我山河的爱国主义精神使人潸然泪下。
三、不同题材,同一情感,一线联珠,提高学生迁移能力
还如:(13)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14)目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15)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16)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四句诗体裁不同,虽出自不同时代的作者手中,但读后对生活却有一股“人在旅途,心恋故乡”的淡淡乡愁。
四、不同题材,同一生活哲理的比较,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
还如:(1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18)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两位诗人在不同题材中发掘了同一生活哲理“站得高,看得远”,表达了自己的伟大抱负,表现了自己对前途充满信心,同时又将抽象的义理寓于具体事物之中。
(19)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0)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数百年。——赵翼《论诗》
(2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2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不同题材提示了“历史是向前发展的,旧的事物终究要被新的事物代替”的规律,启示后人,不能因循守旧,要有开拓进取思想,阐发了普遍意义的哲理,很耐人寻味。王湾的《次北固山下》意思是日趋黑暗,春赶寒冬,只要努力,明天会比现在好。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
总之,利用整合比较阅读,有助于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领悟古诗词的主题和作者的艺术匠心,充实思维背景。学生经过多方的整合比较,长期训练,就能形成思维广泛、深入探究问题的良好习惯和思维模式。这是我们教学过程中要求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并掌握“异中求同,同中求异”的基本方法,发展学生迁移知识能力,形成多方位思索问题的能力和方法,不正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宗旨吗?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汉语诗词汉译英翻译诗意拙化
Abstract:DuetothedifferencesbetweenChinesenationalityandWesternnationalityintermsofthoughtpatterns,culturesandlanguageexpressions,obscurityofthetranslatedversionsofChinesepoetryannoysthereadersinchoiceofwordsoractualizationofimage,thatis,thetranslatedversionsfailto“actualize”theimagesandessenceoftheoriginalworks,resultinginthereaders’inabilitytoappreciatetheindescribablebeautyoftheChinesepoetryandsomeregretsinaestheticappreciation.
Keywords:Chinesepoetry;translation;imageactualization
汉语诗词作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支奇葩,越来越受到其他民族的喜爱,甚至对西方诗坛都产生了一定。美国诗人雷克思罗斯就曾认为,“继波德莱尔之后,对西方诗歌影响最大的可能来自外面,来自与日本诗歌的译文。”[1]或出于传播文化的需要,或出于个人志趣的原因,相当一段时间以来,国内外诸多译者不辞艰辛,进行了汉诗英译的多番尝试。不少译作被评论家们称之为形神兼备、既“信”且“雅”的再创作典范。但即便是名家的成功译作也无法完全摆脱原语文化和语言存在与表达方式的影响,造成原作里意象与意境在译语作品中的剥蚀与褪色。
一、不同语言词义内涵的差异和词语存在的不同形式造成拙化现象
1.词义内涵的差异造成的拙化现象
“中文诗大半‘句’成一单位,句末一字在音义两方面都有停顿的必要,……所以它是全诗音节最着重的地方”。[2]由于它是某一句段的终结标志,往往承载着一行诗特别着意的任务。“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Difficultitwasforustomeet,anddifficulttopart/Nowtheeastwindhasfailed,andalltheflowerswither.),[3]这两个诗句表达了李商隐对所爱之人忧思难忘的痛苦心情。“相见时难别亦难”,体现出对恋人的绵绵柔情。句末的“难”字,表明今后旷日持久、别后相思的苦痛及复杂的心态;“残”与“难”押韵,写出眼前景物黯然失色:东风无力,百花凋落,形成一幅爱情带走了春天的伤心图景。译文虽也表达了两句诗的基本意思,但还是留下遗憾:原文中一字千钧的力量,一定程度上分别被“part”与“wither”磨蚀掉了——“part”一词按简明牛津辞典的解释,其含义仅仅是“人们彼此间分离”;而汉语的“别”字,除表示“分离”外,又依据人们所处的各种不同情境具有多种意义,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惜别”,“痛别”,“拜别”,等等,古汉语中就有“别易会难”这样的成语,可见“别”的经历和体验自古便带给人们不尽的伤感与惆怅,于是以“别”为题的许多诗词歌赋传唱千古而不衰。在例诗中,诗人起笔便入主题,“别”字为诗眼,直击人心,“part”一词难有这种效果。“anddifficulttopart”更远远比不上“别亦难”的凝重伤感之情,也无法深切表现出“残”的凄凉蕴意。该诗的后两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Springsilkwormtillitsheathspinssilkfromlove-sickheart/Acandlebutburnedouthasnotearstoshed),[4]作者以到死丝方尽的春蚕与成灰泪始干的蜡炬,象征至死不渝的爱情和明知无望、仍愿担荷终生痛苦作执着追求的殉情精神,丝“与”思“谐音,为语义双关字。虽然中也有一些双关词,但能与汉语谐音双关词在语义上对应者,微乎其微,因而在翻译中或求“神似”以忠实于原文,或重“形似”以达至辞美的效果。上译便是忠实原文的一例。而另一译文为了追求“形、神”兼备的“化境”,着实下了一定功夫:Silkworm’sthreads,likemen’slongingthought,endonlywhendeathcomes/Candlesshedtearslikementilltheyburntotheirbottoms。[5]这一译文打破原文束缚,明确译出了双关的两重含义,但又似过于直白,与原诗含蓄的风格不符,让读者失去了想像的空间和回味的余地,也令原作浓郁的悲剧色彩有所销蚀。另一首具有挑战性的诗作是刘禹锡的《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仅举后两句的两种译文:1.Intheeastthesunisrising/Inthewestrainisfalling/Canyouseeifit’sfairorfoul?[6]2.westisweiledinrain,theeastenjoyssunshine/Mygallantisasdeepinloveasthedayisfine。[7]译诗1中,“阴晴”的含义是明白的,因为译者此处巧用foul和fair两个双关词,表达了“阴晴”和“善恶”之义,但读者无法从中领悟出原诗的言外之意;译诗2中,“情”和“晴”字都译出了,抑扬格六音步加上韵式aabb,基本传达了原文的形美和音美,但在意的传达方面仍有一定距离。诗中的“我”,通过天气的阴晴不定,表露自己在听情郎歌唱时的心情,一会儿欢喜、一会儿忧愁。她主要是以问的形式揣测对方心思。上述两译,可以说各有千秋,皆为上乘之作,但又都留有缺憾。于是有人建议加上注释:“晴”〔qing〕hereisapun.Ontheonehanditmeans“fairnessoftheweather”,andontheotherhanditimplies“情”〔qing〕,ahomophone,means“love”。[8]该建议的目的是为弥补译诗里的缺憾,但这种中混杂的脚注对不通中文的英美读者设置了一道新的理解上的障碍。
2.汉语叠音词造成的拙化现象
汉语诗词中叠音词在传情达意和构成审美意境方面具有独特的表现力,在对这种词的翻译过程里,译语的“复现”能力同样显得十分有限,也对诗词所蕴含的美感产生拙化作用。唐朝诗人崔颢在《黄鹤楼》中写道:“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Acrossthesunlitriver,clearlyseenareHanyang’strees/AndParrotIsland’steeming,fragrantgrasses.)。[9]上句中叠音词“历历”,描述汉阳树木清晰展现眼前的情景,下句中用“萋萋”呼应,通过形容芳草茂盛来展现思乡恋故的情怀。由于两个叠音词韵母相同,且相互照应,因而显得甚为和谐,对情景交融、诗画统一的意象创造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此处如果不用“萋萋”这样的叠音词,任你再怎么绞尽脑汁选择词语恐怕也难以达到同样的效果。尽管英文“Now”一词暗示了两句间的紧密对应关系,但却无法在读者的心灵图景上重构原语的意境。
此外,从“预期”的角度上看,后出现的叠音词照应前面的叠音词,也是汉语诗词所拥有的、极具独特而玄妙的艺术魅力的节奏形式,“有的节奏都必须能在生理、心理中印为模型,都必能产生预期”。[10]正是这种预期的实现,使得节奏带给我们愉悦的。而看译文,我们只能在理解意义的层面去把握诗的语言,这令我们的审美视角受到很大局限,无法像感受原语意境那般获得审美。如李群玉的《黄陵庙》中两句诗:“野庙向江星寂寂,古碑无字草芊芊”(Inthespringstillness,therustictemplefacestheriver/Teeminggrassesgrowamongtheancienttablets,theirinscriptionslongeffaced.)。[11]译文对原语诗意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创造性重构,但同时带来的拙化现象也令人惋惜。公正地说,这并非译者功力不及,实乃不同语言的不同的存在方式和表达方式使然。史奈德寒山诗第八首中“奚长石磊磊,涧阔草蒙蒙”(Thevalleysarelongandstrewnwithstones/Thestreambroadandbankedwiththickgrass.),[12]译文里“strewn”一词意象为“散布”,常用于比较轻的东西,如落花、碎石等,用在此处没能表现出原文“磊磊”即“多石貌”之意。美国汉诗翻译家韦理给出另一译文:Thevalleysolongandthegroundsostony/Thestreamsobroadandthebrushsotangledandthick.[13]译文一连选用了四个“so”,旨在突出“多”与“盛”,但给读者的感觉却是冗繁且牵强,脱离了原作两个诗句各语言要素之间的对应关系,削弱了意象的感染力。
汉语诗词中这种叠音词使用手法,也深深打动甚至影响到了一些英语国家译著者,使其在自己的译作中不时创制出模仿或套用中文诗词的行文方式。如戴维·拉铁摩尔所译的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两句:“人生代代无穷己,江月年年望相似”(Lifeofmanageonageunexhausted/rivermoonyearbyyearlookingateachother.)。[14]译者的意图值得称道:从形式到,似乎把原语与译语的转换完成得天衣无缝。然而从译入语读者的角度审视这样的贴近,不客气地讲,此种中国式英语的机械模仿,严重地瓦解了原诗的意境。因而,与其如此生搬硬套,不如以平实朴素的手法进行翻译:Manygenerationshavecomeandpassedaway/Fromyeartoyearthemoonslookalike,oldandnew.[15]只是这种力求达意的译句,仍然未能将诗人静静的心灵与眼前天地进行的神秘而又亲切的、悠然心会的唔谈加以充分构图与赋形,进而带给读者无限遐想与情趣。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Fletcher译为:ThroughendlessSpacewithrustlingsound/Thefallingleavesarewhirled-around/Beyondmykenayeastysea/TheYangtze’swavesarerollingfree;Bynner则译为:Leavesaredroppingdownlikethesprayofawaterfall/WhileIwatchthelongriveralwaysrollingon.[16]显然,无论是哪一种译诗,都因使用了连词而未能把原诗里“阴阳对称型视象”——将两种相斥相异或相关的事物加以对称地建构而产生的视象——表现出来,不可避免地失去了原文的对称美。
3.汉语诗词表达方式造成的拙化现象
不仅在叠音词上,就是汉语诗词中顶真续麻式的表达方式,也有译作者企图在形与神上与原语达成契合,如李白诗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这首诗就像许多其它汉语诗词一样,虽然表面上是用最简单的语言写成,却是利用了古典汉语那种简洁和含混结合的敏锐性,暗示表面之下潜藏的哲理。庞德将这两句诗译成:Drawingsword,cutitintowater,wateragainflows.Raisecup,quenchsorrow,sorrowagainsorrow.[17]这已不像英语了,这简直就是把中国字分别转换成英语单词罗列在一起。这种天真的大胆的创意严重地挥发掉了原诗中的意蕴和哲理。
译文在寻找与原语文本对应的语言形式上受到限制,同样造成汉语诗词蕴意的减损。如杜甫绝句:“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Twooriolesamidgreenwillows/Arechirping/Arowofegretshighupthebluesky/Isflying/Westernridgescrownedwithlong-accumulatedsnow/Areframedinmywindow/AboatcomingfromeastJiangsuProvincefaraway/Ismooredoutsidemydoor.)。[18]“黄鹂”与“白鹭”,巧妙地利用了两个带颜色的动物名词,相互呼应,珠联璧合。译文根本无法体现出这种色彩鲜明的动感图景;以“江苏省”取代诗作中的“东吴”,这关照到了诗意的“信”——两个专有名词指同一个地方,却因未能现出“东吴”隐含的朝代更迭的沧桑背景而失掉了原诗里意境的“美”。诚如辜正坤指出:一切诗歌的特定妙蒂总根于特定的语言形式。汉语诗词之所以绝妙无伦,一个关键的因素即在于汉语本身无可替代的视角、音象、义象、事象、味象等存在方式。[19]将汉语诗译成英语诗,不仅要把语言译过来,“而且还要把诗意译过来,而诗意又是那么微妙的东西,在从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倾注的时候,诗意会全部挥发。”[20]
二、译语再造的意象偏离原文造成拙化现象
意象在古典诗词中的地位,有人比拟为语义学中句子的词,是语言的基本单位。中国古典诗词是由意象和意象组合结构而成。作者把心中的意念,寄托于具象与非具象的形象之中,表达出人生的感受,使意念成象,并以这个艺术形象去感动读者,唤起读者的想象与联想。这种意象具有广泛性和模糊性的因子,所以人们能体会到某一意象的内涵,却不能加以精确的量化或数字化,甚至难以用语言完整清晰地令意象毕肖无余。如贾岛诗《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UnderthepinetreeIaskedthelad/Wherehismasterhadgone./“Topickmedicinalherbs/Hesaidhehadgone./”“He’ssimplyinthisverymountainout/Inthedepthsofclouds/Hiswhereaboutsarenotknown.”)。[21]此诗寓问于答,短短四句,三番问答,体现出访者对隐者之高洁十分景仰,情真意切。后两句诗的景观给人以朦胧美感,但“师”在何处,为访“师”、寻“师”不遇后情绪如何,这一切都“隐”而不露,其中的含蓄美皆由读者去吟味。上例译文,虽说将原诗意境大致表达出来,但由于表达形式的束缚,出现了四次“他”,使原诗的凝炼与朦胧之美以及“隐”的质感——“师”只出现一次,却句句都有“师”的影子——未能以朦胧的言语形式传达出来。
汉诗中几个意象的组合,并非只是意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内在因果的逻辑关系,而与之相对应的译语文体却暴露出乏力和欠缺,使原语意象的美感打了折扣。如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远上”与“白云”相联,“石径”与“人家”有关,深秋里的枫林,在经过秋风秋雨秋霜的磨砺后,变成火红,胜过二月里绽放的鲜花。其译文为:“rockypathslopedfarupthechillymountains/Therestoodsomecottages/wherewhitecloudshadrisen./Istoppedmycart,sittingthereintoenjoy/Lookingatthelovelymapletreesatdusk/Therealcolourofthemapleleaveswithfrostwasdeeperthan/ThatofSecondMoonflowers”。[22]以“mapleleaveswithfrost”来对应“霜花”,即带霜的树叶,不免给人以寒冷的感觉,难以带给读者冷艳却弥坚的美感。译诗还消损了原诗里隐含的“秋风秋雨磨砺枫叶”的意义,意象之间的内在关系有所消弱。
时空跳跃式的意象组合,构成汉语诗词的另一美感特征。诗歌不是年表,更非日记,不能按时间顺序和地点顺序,细细记录。诗歌的跳跃性在于词语与词语之间,诗句与诗句之间,意象与意象之间,是跳跃性的,甚至是突变性的。目的是使几个画面在相互衔接之中,组合出一种印象,去感动读者。这种组合正好利用了人类视觉的延续性,以及感情变化的时间性,使一些看似无关却有内在联系的画面和意象,共同组成一种思想、感情、欲望和追求。李华的《春行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AtthefootofthecitywallsofYiyang/Grassesarelushandgreen/Gulleywaterisflowingeast/Andturnswestthen./Fragrantblossomsoftreesare/Ofthemselvesfading/Throughoutthehillyjourney/Springbirdsarevainlycrowing)。[23]原诗四句,每句是一幅画面,一个意象。表面上看,草生城下,涧水复流,芳树花落,春山鸟啼,这四种意象并无必然的联系,但把这四种意象归结于安史之乱后,昔日繁华城市夷为荒凉寂寞之地的主题之下,便组成了令人无限怅惘的景象。译语表面上看以“at”引出地点,用“And”,“then”等词语表明彼此之间的关联,各意象似乎相合紧密,但实际上由于是一幅平铺直叙式的意象群画面,萧条与冷落之意未能充分展现出来,原诗的味道便淡了许多。
汉民族的综合性思维,使得诗词构思方式和语言组织方式方面体现出悟性和意合的特征,而英语的构思方式和语言组织方式则更为突出理性和形合。汉语的意合无须借助词汇语法的衔接手段,仅靠词语和句子内含意义的逻辑联系(或靠各种语境和语用因素),便能构成完整的语篇和意象;英语则往往不能缺少词汇语法的显性衔接,即从语言形式上把词语句子结合成语篇和意象。这种差异导致在汉语诗词、甚至在曲与赋等形式的文学作品的英译过程中,原作妙境意蕴也产生流失现象。如马致远的名篇《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此曲用三句十八字九个名词所指的物象构成了一幅秋天傍晚萧瑟苍凉的图画,表现出诗人漂泊羁旅途中彷徨愁苦的心境。九个名词无一虚词,九种物象极其和谐地组织在秋天夕阳之下。此境中之象,深沉高远,格调清逸。该作译文:Witheredvineshangingonoldbranches/Returningcrowcroakingatdusk/Afewhouseshiddenpastanarrowbridge/Andbelowthebridgeaquietcreekrunning/Downawornpath,inthewestwind/Aleanhorsecomesplodding/thesundipsdowninthewest/Andthelovesicktravelerisstillattheendoftheworld。[24]为了充分表达原作中组合意象的关联性,译文使用了相当数量的有连接作用的词。尤其在空间层次、动静层次和音效层次方面,如“hangingon”,“returning”,“hiddenpast”,“in”,“still”,“and”等。细细品味一下,缺少关联词的原作所呈现的意象是靠意合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展示了汉语语言凝炼、自然、朦胧、深远的美感,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述的,“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而译文要体现原诗意象的内在逻辑关系,只能借助于添加的一些词语或词语形式,不过这样一来,通过形合构成的意象在“复现”的过程里,不可避免地磨蚀掉了原曲的独有艺术魅力。
中国诗词中有些诗句无主语,增加了移情和现实情境的效果。中国诗歌传统是诗以言志,要求诗人以自我为出发点,但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是天人合一,而非主客分明,因而构成了诗词创作中“不隔”(王国维)的趋势,出现了“无我”之境或“忘我”之境。而西方诗歌则以“我”中心,诗句里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分明且同时显现。华兹华斯说“Iwanderedlonelyasacloud”(我曾经像一片云朵般孤独地漫游),中国诗人则更倾向于说“行云流水”。
汉语语素的单音节性和组合的灵活性天然适合于“对偶”,中国人思维的虚实辩证又为偶意的形成提供了心理上的需要,因而虚实统一的对偶成了中国人特别喜好的艺术样式。中国诗词的意义排偶、声音对仗、句法结构交相印证便构成其异于西文诗歌的独特的创作与表达方式,所含蕴的音、意、形对称美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来,达到一种“和”的丰厚和均衡,使世人品味到汉语诗词“句句相衔”、“字字相俪”、“宛转相承”、“刚柔判象”的艺术魅力。相比之下,西文文法严密,不如中文字句构造可自由伸缩颠倒,因而难以象汉语诗那样将上下两句对得工整。
三、结语
汉语诗词翻译过程中原语作品美感的拙化现象是否能够避免,译界比较认同的“补偿原则”可否消除这种因拙化产生的原作意象和意境的磨蚀?笔者以为,再高明的译者也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拙化现象,想要原汁原味地在译语中再现原作的美感,恐怕最终不过是一种心向往之的理想而已,空留下一番望“汉”兴叹的感慨。
[1]KennethRexroth.ClassicsRevisited[M].Chicago:QuadrangleBooks,1968.130
[2][10][23]朱光潜.诗论[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149,92,159
[3][11]张廷琛.唐诗一百首[M].魏博思,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1.221,227
[4][15]谢真元.唐诗三百首鉴赏[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389,2
[5][8]马.翻译批评散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169,163
[6]刘重德.文学翻译十讲[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1.108
[7]许渊冲.唐宋词一百五十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19
[9][18][21][22][23]唐一鹤.英译唐诗三百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3,49,177,7,247
[12][13]钟玲.美国诗与中国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2
[14][17]赵毅衡.诗神远游[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238,234
[16]龚光明.翻译思维学[M].上海:上海院出版社,2004.392
[19]辜正坤.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49
- 上一篇:端午节小学古诗词
- 下一篇:家长对老师教师节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