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年的成语范文
时间:2023-04-01 09:32: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虎年的成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R1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0070-02
随着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地不断推广,社区护士逐渐成为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护士是向社区、群体和家庭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的卫生管理者,更是健康教育者和不良生活习惯的干预者。因此,我院在2003年设立社区卫生服务站以来,把具有一定临床工作经验的优秀护士经过社区知识培训,逐步转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来,利用她们在医院工作的优势,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临床护士转化为社区护士,首先必须重新学习
社区护士不仅要有丰富的护理知识和护理技能,还要有一定的社会工作能力,所以社区服务需要高素质的“全科护士”来承担,我们对社区护士进行长期、短期的培训学习,内容涉及社会医学、卫生保健外、社区护理学、健康教育学、家庭护理学及沟通心理学等,以此来拓宽社区护理人员的知识面,适应社区护理工作的需要。
2临床护士转化为社区护士,必须转变观念
目前人们对社区护理工作的认识仍停留在单纯的技术操作上,仅以协助医生工作为主,其他如预防、健康教育、康复等内容并未有效开展,所以社区护士要从以患者治疗、护理为中心向以全社会的预防保健、基本医疗和身心康复为中心转变。利用社区相对固定区域的人群优势,发挥“全科护士”的作用,来承担社区护理的多重角色,为社区居民提供一个很好的个性化、连续化、综合性的服务。
3掌握与患者交流和进行健康教育的技巧
目前社区护士虽然数量不足,导致工作的内容主要是疾病的护理而较少考虑疾病预防和对群体的行为干预。因此我们采取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一方面可以帮助未患病的社区居民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和不健康的行为方式,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以达到减少疾病发生的目的;另一方面,指导患病的居民自觉遵医、正确用药、选择合理的饮食和合适的锻炼方式,以促进疾病早日康复。再者,由于家庭所患疾病的危险因素大多以个人的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为主,而这一因素可通过个人的努力避免或祛除,使居民真正了解到慢性病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4常见病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技术
全面护理经验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患者大多是常见病和慢性患者,患者对我们最基本的要求,希望得到方便、及时、安全、有效的社区服务,而社区服务工作绝大部分需要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和熟练技术的护士去完成,我们运用这些优势,做了以下工作。根据居民健康档案,筛选出各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配合医生制定综合防治计划和干预措施,实现患者的管理与护理。在社区护理中,需要护士具有独立判断病情的能力和对各种危险征兆的鉴别能力,一方面在接诊患者时,给以正确处理或者及时转诊;另一方面社区护士入户服务时,在没有其他护理人员配合的情况下在患者家庭完成的,没有一定的抢救设备和应急抢救人员,在紧急情况下存在着巨大的医疗护理安全的隐患。所以深入研究社区护理工作内容,完善社区护理服务的合同化,使社区护理工作更趋于规范化、法制化。除娴熟的掌握一般护理技术和专业知识外,还要懂得心电图、放射等相关知识,当居民咨询心电图或CT结果时,你说不知道,居民将对你失去信任,所以拓宽知识面更是社区护士的必修课。目前社区卫生机构将社区工作的中心放在慢病管理上,而对传染病的关注和管理显著不如慢性病重要和认真,一旦一个传染病流行起来,社区护士需要管理传染病、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此时工作量和难度都是非常大的,所以社区护士要高度关注传染病,特别是处在潜伏期和早期的传染病,必须接受规范化的治疗护理管理。社区卫生服务与大医院相比,在常见病诊疗方面存在着某些优势,如接诊时间充裕、医患相互熟悉,若能把这些优势发挥到极致,令服务对象刮目相看。我们针对不同的疾病制定诊治“套餐”,并融合了临床医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加以个体化的运用,获得了更多人群的认可和利用。开展家庭护理服务、送医送药上门服务、临终关怀、康复指导、心理生活护理以方便患者和家属,进行有效尝试,许多患者都得益于这种廉价、有效、安全的医疗护理服务。近在咫尺的面对面式的医护服务,让家属省心省力,让患者安心放心。
5身体素质好、具有高尚、敬业、慎独精神
社区护士经常爬楼梯到居民家做护理或家访,常常是一名护士为相对固定的居民服务容易形成特殊的关系,所以必须具有高尚的医德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篇2
课堂教学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主渠道。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只有顾及额学生多方面成长、顾及了生命活动的多面性,顾及了教学活动的探究性,才能创造出充满活力的课堂。
在汉语教学中,教师要多给学生自读、自练的机会。允许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允许学生自己选用学习资料,允许学生自己确立学习目标,允许学生自我督促、自我检查,允许学生选择合作伙伴。
自主探究是挖掘学生潜力,发挥其自主性,培养自主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自主探究提供尽可能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思考,在读中质疑。一般来说,学生自主探究可以是由学、思、疑、问四个相互联系的学习要素组成的,学而不思,思而不疑,疑而不问,是传统教学长期养成的不良习惯;而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是现代汉语教学提倡的优良学习方式。学生在汉语自学探究中,能把学、思、疑、问连接在一起,就会给探究性学习增添无限地乐趣和动力。因此,不必担心学生有没有自主探究能力,能不能达到预期效果,重要的是教师相信不相信学生,给不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权利。能相信学生,也能给权利,学生自主探究水平肯定会迅速提高。
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主导者,不仅要积极参与师生间的互动合作,更要致力于组织并调动师生之间在交往中的学习和在学习中的交往。教师在课堂上要更多地为学生提供参与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各种感官功能,让他们多动手,多动脑、参与观察、思考、讨论。做到特征让学生观察,规律让学生发现,思路让学生探究,方法让学生寻找,难点让学生突破。
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师和学生的学,将不断地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互相合作,彼此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课堂教学,知识一般由三方面组成:A.教科书所提供的知识;B.教师个人的知识、学生个人的知识;C.课堂互动合作产生的知识。
如何促进情感互动,使学生在广阔的语文天地中学得生动,获得多方面是我滋养呢?
教材已不是学生唯一的学习资料,每次课前总是让学生收集大量的资料。有意识地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信息,带着期待,走进课堂,以研究者身份参加学习。实现生与生之间,师与生之间的信息、认知、情感互动。在信息的获取、查找、整理、筛选、创新中,他们不断地实现着情知的互动。
现代课程从强调教材的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内容、环境四因素的整合。使课程变成了一种“生态环境”。学生在持续交互合作的动态情境里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原有的经验去同化和索引新的知识,并且赋予新知识某种意义。个体与中介的互动,人与情境的互动就象人与自然的关系一样日益密切。在教学中,我们有意识地创设教学情境,建构学习环境,给学生一个与情境紧密联系自主操作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实现学生和教材的互动,学生和课程的互动。从而形成利于合作、易于合作的良好氛围。
激趣引题是指汉语教师的课堂导要求像一块无形的“磁铁”,在短短的一两分钟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打动学生的心灵,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这样即为学生自学探究做了铺垫,又使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很容易就主动地进入自学探究阶段。
篇3
关键词 未成年犯 权利 刑事法律制度 刑法保护
一、我国刑法对未成年犯权利保护的缺陷
(一)对未成年人犯罪量刑的缺陷
量刑的概念,国内外各类表述不一,日本称为“刑罚的量定”,我国台湾则多称为“刑之酌科”,前苏联将之称为判刑。在国内,多数理论对于量刑的定义,是从狭义的语义角度来注释的。“量”就是裁量,“刑”就是刑罚。量刑就是人民院对犯罪人裁量刑罚的活动。在量刑方面我国存在很多方面,如未成年犯罪人量刑平衡问题。所谓量刑平衡是指人民法院对犯罪人裁量刑罚时,综合考虑影响量刑的情节和因素,对于情节相同(或相类似)的案件,适用相同(或相近)的刑罚,以保持刑罚稳定和罪刑相适应的一种状态。量刑平衡是实现量刑均衡抑制罪刑冲突的重要手段,实践中个案的不平衡现象突出,量刑的畸轻畸重明显。
1、政策性情节影响
由于少年法的缺位,刑法中有关未成年人犯罪的规定原则、笼统,因此,长期以来,在未成年犯罪人的量刑问题上,几乎完全是受刑事政策的指导和左右,政策性情节在量刑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政策无论如何总是缺少法律所固有的稳定性。司法实践中往往在一定区域内以“公检法司联合发文”等形式,对具体罪名的认定以及定罪量刑作出规定,这些政策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后,其合理部分也为最高人民法院或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司法解释所采纳,形成对全国司法机关均有指导性的规定。
2、区域间差异严重
无论是法律援助还是社会服务自愿者的出现,都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我国地域辽阔,经济和城乡差别很大,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仅是东西部的经济发展存在着客观上的差距,就是沿海各省市也存在着不同的差异。这里就必然存在刑事政策与地区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区域性相结合的问题,也就必然要有地方刑事政策和国家刑事政策进行适度的调整的问题,而这又是法律所不能即时解决的问题。涉及这类问题反映在刑法实体上的地方性刑事政策很多,量刑上的不平衡性也就日趋明显。
3、罪名间不平衡众
由于缺少法律的明确规定,目前有关未成年人定罪、量刑标准的特别规定集中体现在盗窃、抢劫、等几类犯罪中,而相对刑法三百余条罪名来说是远远不能够满足办案实践需要的。绝大多数的未成年人量刑标准仍然按照成年人标准。如抢夺罪、敲诈勒索罪、寻衅磁事罪等。以抢劫类犯罪为例,抢劫作为一种严重的刑事犯罪,而未成年人常见类犯罪中的抢夺、敲诈勒索、寻衅滋事罪,相对抢劫罪来说,属一般刑事犯罪,而这类非完全意义上的抢劫行为因缺少明确的规定却要以成年人的定罪标准来追究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这种重罪轻罚,轻罪重罚的状况有悖于法律的平等性和公正性,在实践中却广为存在。
4、量刑的原则纷呈
在我国未成年刑事案件适用刑罚的不科学性主要体现在量刑的原则上。机械地照套成年人犯罪的量刑适用,再酌情减数。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出现了各种约定熟成的内控规则如:减半量刑原则,有余地则减原则,以缓代减原则等。
(二)对未成年人犯罪适用程序的缺陷
1、拘捕程序的缺陷。
在我国拘捕和逮捕是分开的,而且时间较长。前者3天,最长可以延长至30天,后者一般可达3个月;拘捕之后,除规定外,一般是不允许与其亲戚、朋友、监护人或者律师进行联络和私下对话。再者,我国没有规定“控罪”程序。
2、讯问程序的缺陷。
在我国刑事诉讼法中虽然也规定,讯问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时,侦查人员可以通知其法定人到场,但其到场与否对口供的采信并不产生任何影响
3、行刑程序的缺陷。
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也同样要求执行刑罚人人平等。罪行轻重不同,主观恶性不同,改造难易不同而给予差别处遇,这是行刑题中的应有之义。那么未成年人的主观恶性、改造难易程度明显不同于成年人,给予区别对待,体现了司法公正的精神,这并不违反行刑平等的原则,恰恰是行刑平等的实质体现。在我国,对于未成年人和成年人行刑没有不同,如刑法第8l条第2款规定:暴力性犯罪而被判处10年以下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这一规定对未成年人因突发暴力性犯罪而被判重刑的来说,也是不公平的。
二、完善我国未成年犯权利保护的刑法制度
(一)完善未成年人犯罪的量刑制度
我国现行刑法对于未成年犯罪者没有规定禁止适用无期徒刑。但我认为,应该明文禁止对其适用该种刑罚。这一方面是基于对未成年犯罪人身心特点的认识,另一方面是为更好实现与国际社会的接轨。从整体看,未成年犯罪人主观恶性不深,人身危险性不大,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定型,可塑性极强,与成年犯罪者相比,他们比较容易接受教育改造,因此从预防犯罪和教育改造的目的考虑,对其判处无期徒刑已无太大必要且增大司法成本,造成资源的浪费。我国1991年加入的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第37条规定:“缔约国应确保:任何儿童不受酷刑或其他形式的残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处罚。对不满18周岁的人所犯罪行不得判以死刑或无释放可能的无期徒刑;……”。虽然判处无期徒刑未成年犯罪人的人数不多且在行刑过程中多减为有期徒刑,但无期徒刑设立的目的即在于通过终生监禁将那些无悔改可能性的犯罪人永久隔离于社会之外,这与对未成年人“教育和改造”的基本原则不符合,反而给“人权卫道士”留下搬弄是非的借口。
我国刑法对于未成年犯罪者判处有期徒刑的期限与成年犯相比完全一致。我认为,对于他们应规定比成年犯罪者较短的刑期。1985年8月至9月在意大利米兰召开的联合国第七届预防犯罪和罪犯处遇大会通过的《联合国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标准规则》明确指出:“把少年投入监禁机关始终应是万不得已的处理办法,其期限是应尽可能的必要短时间。” 这一条对于监禁限定了两个条件,即“万不得已的处理办法”和“尽可能的必要短时间”,说明国际上均认同对于未成年犯罪者应采取尽量短的监禁时间。德国《青少年刑法》中规定少年刑罚的期限6个月以上5年以下,如行为是依一般刑法规定可能判处10年以上最高刑的犯罪,最高刑为10年。“美国威斯康星州法官把犯轻微刑事案的青少年犯事者判监禁作惩罚,但把刑期减短三分之一,其余刑期则被送到社区内的团结家庭(GroupHome)”,使他们在社工、家庭、学校和社区团体的监管下继续学业和工作。从以上资料看出,未成年犯罪人刑罚的轻刑化是当今国际社会的主流趋势。由于未成年人正处于早期发育成长阶段,失去自由和隔绝于正常社会环境之外,这对他们身心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无疑较成年人更为严重。所以,在我国应把对未成年犯罪者判处有期徒刑作为最后的手段且关押时间不宜太长,应明确规定较成年犯更短的刑期(最高不得超过10年)。
管制是我国主刑中最轻的一种刑罚方法,适用于罪行较轻、人身危险性较少,不需要关押的犯罪人,它不剥夺而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其人身自由,在公安机关管束和群众监督下进行改造。基于前文对未成年人犯罪特点的分析,结合管制刑的特征,笔者认为对于未成年犯罪者可以多适用管制刑,这样做有以下几个优点:一是管制刑不剥夺人身自由的特点能满足未成年犯正常学习的时间要求;二是在服刑期间可调动最大化的社会力量(学校、家庭、社区等)矫制未成年犯罪者,使其尽早回归社会;三是宽松的改造环境有利于未成年犯罪者身心健康发展;四是可防止狱所中的交叉感染,减少再犯可能性。就世界范围来看,英美各国对触犯较轻微罪行却又不适宜以非刑事化方式处理的青少年犯罪人采取一系列“社区为本判刑选择” 的非监禁刑罚方法,实际与我们现行的管制刑一脉相通,因此管制作为惩罚未成年犯罪的刑罚方法大有发展空间。
刑法对于未成年犯罪人应否适用没收财产及如何执行没有做出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财产刑若干问题的规定(2000年11月15日通过)对未成年罚金数额有了具体规定(不得低于500元)。但我认为对于未成年犯不应适用这一处罚,我国的未成年人一般不会有经济收入和个人独立财产。我认为对有自己财产的可以适用财产刑,但必须以自己的财产为限;对没有财产的不可以适用财产刑。不能一概而论判处相当数额罚金,更不能以罚金代替其他刑罚措施的适用。
(二)完善未成年人程序罪制度
在对未成年犯拘捕方面,未成年人心理发育仍然不成熟,在拘留的时间设置上应当区别于成年人。拘留时间过长不仅对未成年人心理造成巨大的压力,也可能对未成年人身心健康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害。而且拘捕时不能大张旗鼓,弄得世人皆知,这非常有可能对未成年人造成很大的心理伤害。拘捕时最好是选择单独一人或在父母的陪同下。
在讯问方面,未成年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监护人陪同的情况下取得的口供才是值得取信的。这样可以很好的体现在刑法总则中规定的未成年人的监护人的责任和负有的义务,进而完善未成年人监护制度。对于在有监护人陪同下的讯问,未成年人的心理能够平静不慌张,而且不会有着想着有侥幸的可能的心理,这样会使公安机关办案的过程更加顺利。
在行刑方面,对于未成年人与成年人的行刑,我国刑法中并没有这种区别的待遇,在减刑,假释的规定中,也没有明文规定未成年人应该从宽。对于未成年犯的行刑应该与成年犯区别开来,不能用同一种刑罚。对于未成年犯不能与成年犯关押在一起,对于一些对未成年犯有着终生影响或严重的心理影响的刑罚也不能适用,只能以教育为主,刑罚为辅。
(三)关于刑事污点证据的取消。
所谓取消刑事污点,是对被判处少年刑罚的少年犯,根据其表现,在服刑期满和免刑后的两年后通过判决的方式注销档案中的犯罪记录。我国刑法对此问题未作规定,我认为今后在制定有关法律时可予以借鉴。
三、结语
我国刑法在未成年人保护上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但是缺陷仍然是很大。在保护未成年人的同时,加强对未成年人罪犯的保护是今后刑事立法的重中之重。对于未成年人犯罪,我认为还是教育为主,刑罚为辅,在学校加强教育,在社会上广泛宣传未成年人犯罪的严重性,促使父母对孩子的监管和教育更加重视。这样才能对未成年人犯罪起到遏制作用,也同时对未成年人罪犯起到较好的教育作用。刑法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建设仍需时时在意,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是促进社会和谐的接班人,以保障对未成年罪犯的身心健康的保护会有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英]J.C.史密斯、B.霍根,李贵方等译.英国刑法[M].法律出版社,2000:217.
[2]康树华.青少年犯罪、未成年人犯罪概念的界定与涵义[J].公安学刊,2000(2).
[3]康树华.青少年犯罪与治理[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0:2.
篇4
山水作舞台,民族加现代,声光电齐聚,是实景演出必备的“下饭菜”。自2004年第一部山水实景剧《印象・刘三姐》面世至今,实景演出已势成燎原,它为地方塑造文化品牌、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也受到了文化同质化、逐利白热化的质疑。实景演出究竟是易采的莲花还是烫手的山芋?未来该要如何发展这一类旅游文化产品?
以“印象”系列为代表的大型实景演出在经历了10余年的发展之后,其得失成败值得我们思考。
10年间,实景演出一哄而上
大型实景演出,一个以真山真水为演出舞台,以当地文化、民俗为主要内容,融合演艺界、商业界大师为创作团队的独特的文化模式,是中国人的独创,是中国旅游业向人文旅游、文化旅游转型下的特殊产物。
2002年起,实景演出创始人梅帅元创造了山水实景演出形式并邀请著名导演张艺谋合作一起在中国桂林制作并实施了中国第一部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演出形式。由此开始,张艺谋、王潮歌、樊跃3人组合又陆续推出了6部各具特色的“印象作品”。“印象系列”不仅开创了我国大型山水实景演出的先河,也吸引更多团队加入,实景演出市场蓬勃发展。
此后,国内形成一股实景演出的热潮。2007年梅帅元邀请作曲家谭盾、舞蹈家黄豆豆、少林方丈释永信、著名学者易中天一起制作中国嵩山实景演出《禅宗少林・音乐大典》,此项目也成为中国文化产业重点项目;河南开封清明上河园的实景制作了《大宋・东京梦华》;还先后有了红色圣地实景演出《井冈山》《太行山》。
不少景区还在热情相邀打算涉足实景演出。
《印象・刘三姐》首演之时,观印象艺术发展有限公司成立。“印象系列”中的其他剧目《印象・仃何江》《印象・西湖》《印象・海南岛》《印象・大红袍》《印象・普陀》陆续诞生。观印象艺术发展有限公司市场总监王天崎向记者介绍,“印象系列”原创演出主要以民俗文化为主题,让观众去体验真实的历史与故事。“三位导演在创作之时,需要有在当地采集民俗文化的周期,寻找作品想要普及的主题。”
王天崎告诉记者,“印象系列”在文化演出领域中成为了知名品牌,观看“印象演出”已经成为许多游客到当地旅游的“必选项”。
10年多的时间,“印象系列”在各地保持常年演出,不仅在艺术层而取得巨大创新,在商业运作上也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模式,其产生的价值也在稳步增长。
记者在互联网上搜索发现,“印象系列”每部作品都已开办了官网,网站中不仅有剧目的介绍、演出公告,还可以网上订票。除了票房收入,“印象系列”每一部作品还开发出衍生产品,以服饰、日用小商品和食品三大系列为主题的衍生产品存当地剧场周边都有销售。《印象・大红袍》还正式授权某茶业公司,联合推出该演出的专属品牌茶叶、茶点等。
王天琦告诉记者,除了授权开发衍生产品,对于常年演出的剧目,公司团队也在进行不断的创新。“‘印象系列’的每个项目都要进行定期的维护,包括演出中的戏剧、歌舞等部分,从服装到演出的形式,从台词到剧本,都会随着每年时兴事物的变化做出调整与修改,并且通过采集观众的建议与意见,将观众喜爱的热点放大,保持每个剧目的品质,保证观众每年看到的演出都有所创新与突破。”王天琦表示。
经典实景演出,看了还想看
在中国,把文化和旅游结合的一个典范是张艺谋导演的“印象”系列,尤其是《印象・刘三姐》《印象・丽江》,极大带动了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
作为我国第一部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剧目,《印象・刘三姐》的问世引起强烈反响。这场演出方案经过109次修改、600多名演员参与的“真正原生态演出”获得了观众的赞誉。与传统的演出方式不同,《印象・刘三姐》舞台设置在广阔的山水风景之中,融入当地的民间文化与传说等,第一次让人们领悟到实景演出的神奇魅力。
《印象・刘三姐》表演舞台为两公里的漓江水域及十二座背景山峰,构成全世界最大的天然剧场。“山水剧场”坐落在阳朔县城漓江与田家河交汇处,与闻名遐迩的书童山隔水相望。观众席绿色梯田造型构成,设席位2000位,其中普通席位1800个,贵宾席位180个,总统席位20个,180度全景视觉,可观赏江上两公里范围的景物及演出。《印象・刘三姐》启用了当时国内最大规模的环境艺术灯光工程及独特的烟雾效果工程,创造出如诗如梦的视觉效果,剧场音响采用隐蔽式设计,与环境融为一体,并巧妙利用山峰屏蔽及回声,形成天然的立体声效果。
演出以“印象刘三姐”为总题,大写意地将刘三姐留给人们印象中的经典山歌、民族风情、漓江渔火等元素创新组合,不着痕迹地融入于山水,还原于自然,成功诠释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创造出天人合一的境界,被称为“与上帝合作之杰作”。演出把桂林、阳朔举世闻名的两大旅游、文化资源――桂林山水和刘三姐留给人们的印象进行巧妙的嫁接和有机融合,让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演出立足于桂林,与桂林的音乐资源、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完美地结合,我们看演出的同时,也在看漓江人的生活。
根据上海社会科学院的统计数据,《印象・刘三姐》自2004年首演以来,在前10个月中,吸引观众逾30万人次,门票收入达到1000多万元;2005年,观众达49万人次,门票收入达到4000多万元;2006年,观众达77万人次,门票收入突破7000万元;2010年以后,每年演出约400场,年门票收入2亿元。
而《印象・丽江》的演出地是一个巨大的碗状露天剧场,看上去简朴粗犷,玉龙雪山就在不远处耸立。来自10个少数民族的铿锵汉子,柴自16个乡下村庄的普通农民,500多个有着黝黑皮肤的非专业演员,用他们原生态的动作,用他们质朴的歌声,用他们滚烫的汗水,与天地共舞,与自然同声,带来心灵的震撼。
《印象・丽江》大型实景演出克服了白天演出的诸多弊端,在经过近百次的修改之后,终于将白天的劣势转为优势,让每一个身临其境的观者都能真实地感受到一种从未体验过的情感。演出全长1个小时,启用了先进的造水工程和烟雾效果工程,与自然交相辉映,营造出令人赞叹的视觉效果。
山西本土演出《又见平遥》,是“又见”系列演艺项目在中国北方地区的第一个项目。
与以往“印象”系列的实景演出有很大不同,《又见平遥》突破了原来利用山水实景的布景,而是挪到了室内,并把古城的元素和演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迷宫般的剧场有着繁复的空间分割,完全不同于传统剧场:在90分钟的时间里步行穿过几个不同形态的主题空间,观众可以捡拾祖先生活的片段:清末的平遥城,镖局、赵家大院、街市、南门广场等,从纷繁的碎片中窥视故事端倪……看实景演出就像一次“穿越”,观众有时像看客,有时又像亲历者。
整个演出通过“选妻”“镖师冼浴”“灵魂回家”“而秀”等等片段,凸显了平遥人的道德传统,及因为这种传统而阐发的悲壮情怀。可贵而有特征的是,平遥的道义精神是在对民俗、史实进行了高度提纯的基础上展现的,如“送别”“选妻”。同时,讲述形式不仅有丰富的可视性,在文学上更有深蕴,运用了具有象征寓义的手段来表现。如:不正面地表现镖师的死亡,而用城墙上的鬼魂来表现镖师的精神和灵魂,这是很有创见、很有文学品位的构思。这些片段不仅冲击了观众的情感,让观众记住了那些人物,更体现了创作者的哲思。
那些现状艰难的实景演出
实景演出并非个个赚钱,也不是哪个景区都适合。大型实景演出动辄需要几千万上亿元的投资,一旦不能保证观众数量,无法保证演出场次,就意味着巨大的投资风险。同是知名团队“印象”系列的实景演出,《印象・海南岛》却一直惨淡经营。有的实景演出,仅演了几场就难以为继,还有一些实景演出长时间不温不火,能够在蛰伏多年后走出困境的寥寥无几。有的景区不顾游客规模不够、气候条件不适合长期户外演出的条件限制,甚至冒着破坏环境的风险,硬是斥巨资打造实景演出,结果必然事与愿违。
作为“印象”系列的第四部作品,《印象-海南岛》演绎着与之前的作品不同的命运。
投资近2亿元的《印象・海南岛》在2009年4月公演时虽以其高科技效果吸引了一些眼球,但短暂的绚丽过后,是长时间的落寞。
不少看过《印象・海南岛》的观众有一个共识:缺乏艺术内涵,缺少海南本土文化。《印象・海南岛》只是一个现代时尚的高科技产物,就像好莱坞制作的商业片,除去绚烂光鲜的外壳,内里却显得单薄空洞。许多看过《印象・海南岛》的观众认为,节目单靠声嘶力竭地颂扬大海,而海南少数民族和本土文化元素却成了点缀,缺乏内在的神韵和激动人心的力量。除了热闹之外,演出没有留下多少让人联想、回味的东西,缺乏碰触人心灵深处的文化内涵。
2006年10月17日,《禅宗少林・音乐大典》试演。2007年4月26日正式演出,每晚一场。至当年11月,经济效益都没见,每天都在赔钱。每场演出的用电、维修、人员工资、设备折旧等费用,加起来要9万元。试演一年,赔了四五百万元。
气候对露天的实景演出影响很大。由于桂林、丽江气候宜人,《印象・刘三姐》《印象・丽江》基本做到了全年演出,可以保证票房收益。《天骄・成吉思汗》每年只能演三个半月;而每年冬天,《印象・西湖》的演员则必须面对寒冷的天气。
大型实景演出路在何方?
《印象・刘三姐》将旅游和文化“联姻”的效应让大型实景演出“一发不可收拾”,短短数年,各种实景演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然而,作为我国独创的艺术表现形式,虽然实景演出市场日益红火,但大多数演出未能真正实现赢利。高投入与低收益的强烈反差引来质疑:盲目跟风、简单重复、浪费资源……大型实景演出路在何方?
地方政府一哄而上造“印象”,由此产生的后果不容小觑:一是动辄数百上千人的实景演出,难免污染景区环境;二是一出“印象”开价上百元,有的与门票捆绑销售,加大了公众旅游成本;三是巨额资金投入回报没保证。
湖南省临湘市副市长姜宗福实名发帖指一哄而上的“印象”让旅游景区出现乱象。他认为,在张艺谋“印象”感召下,各地一哄而上,集体克隆,大多数景区赚了吆喝赔了买卖;演出从形式到内容大同小异,表现手法老一套;只考虑演出效果,不考虑投资利益。姜宗福说,“印象”耗资巨大、经营惨淡,其实和以前搞主题公园、世界之窗没什么两样。
为什么有风险却依然有许多地方不遗余力地炮制呢?海南省旅游研究所所长杨哲昆认为,这种对“名牌”的模仿和跟风是当前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弊病,在市场运作中尤为突出,体现了一些企业和地方政府急功近利的心理状态。“这其实是很不高明的,只有跟头摔多了才能吸取教训。”
实景演出应该如何运作才能走的更长远?
宴景演出要想成功,必须山水给力、演出精彩,文化与环境相得益彰。真山真水是否奇特美丽,是实景演出成功的基本条件。缺少了有吸引力的真实山水,缺少了真实山水与舞台表演的相互映衬,即使高科技装备制造的效果再震撼、舞台再华美,带给观众的也只是现场的强烈视觉冲击,而没有看完演出后的回味无穷。比如《印象・刘三姐》以漓江上的山峰为背景,《印象・丽江》的背景则是神秘美丽的玉龙雪山,这样的实景,本身极具美感,且不可移动、不可替代,也就成为演出难以复制的核心竞争力。
文化底蕴与艺术特性同样重要。实景演出不依靠明星阵容的号召力,演员多是当地的普通百姓,并且需要天天演出,因此,演出内容的设计是否有吸引力、内容是否有创新,也是制约实景演出市场效果的重要因素。实景演出的消费主体,既不是当地的居民,也不是文化专家,而多是“到此一游”的游客。因此,实景演出必须有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艺术地展现当地的自然生态和人文风情,既不能过于抽象艰涩,也不能缺乏普通观众易于接受和喜爱的美感。遵循市场的需求,创造出具有地区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演艺产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也才能带动旅游经济发展。
不仅如此,实景演出要想常演不衰,还必须有比较完备的旅游基础设施条件的配合,如交通、餐饮、住宿等条件的同步完善。配套条件跟不上,再出色的演出也难以留住游客。
对于实景演出的创新意义和带动作用,应该予以肯定。实景演出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不少都是“成长的烦恼”,会随着实景演出产业和旅游产业的逐渐规范成熟而得以改善。至于实景演出到底多少为宜,不可能给出具体数字,也没有必要给予硬性限制。在快速扩容的旅游市场面前,如果实景演出能够量质齐增,跟得上观众的需求,继而转化成有效的市场消费,这种扩张就不是虚肿和泡沫。
“印象”系列总导演王潮歌语录:
篇5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不仅更新了自己对法律的认识,更是清楚的了解到自己的法律地位,以前的我认为教师就是为社会为学生服务的,吃点亏是可以吞下去,那现在我不会再怎么认为了,因为,每个人都享有一定的权利,“平等”的口号不应是嘴上说说而已,落实到实处才拥有意义,否则有法也等于无法了。同时我也认识到作为一名教育前线的教师所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教师法》不仅帮助教师得到她们的所得,也让教师有了行为上的准则,只有学习好它才能保证教师享有自己的权利。
另外,教师在享有权利的同时,也应履行一定的义务。在学习了《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后,让我更明确了,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该履行的义务和遵守的行为规范。在工作中,严格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让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认可,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不讽刺,挖苦,不威胁、责难家长。时刻以教师的道德行为规范来要求自己,不穿奇装异服,处处“身正为范”。对于后进生,不拔苗助长,不讽刺挖苦,要耐心教育。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
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移植的过程,应当是学习主体(学生)和教育主体(教师,包括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学生将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识的习得者。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我意识到: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把老师知识的储藏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比为“一桶水”与“一杯水”的陈旧观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脑知识储量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学养。有句话说的好:“一个教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用心教、创新教与重复教的效果有天渊之别。
教书和学习的生活,使我感悟到:教师的人生,还应该有创新精神。年年春草绿,年年草不同。而我们的学生亦是如此,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所以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的目的是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地、活泼地发展。在组织教学中把整体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在教育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的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学生们像一朵朵稚嫩的小花苗儿,但每一颗都有与众不同的可人之处。因此便更需要我们用不同的方法用爱心去浇灌、呵护。用《教师法》、《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护法》来规范和鞭策自己,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保障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这样才得以使我们的事业走向辉煌使我们的教育对象健康成长。
篇6
传统的教材功能观认为,教材凝聚了人类文明和人类知识的精华,具有权威性、学术性和知识性的特征。教学就是把这些文明和知识的精华教授给学生,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对这些知识的获取和积累的过程,这种模式是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单向传输的过程。教学以教材为本,教师要吃透教材,教好教材,学生要学好教材,掌握教材中的知识。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这种教材功能观受到了挑战。新教材功能观认为,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熏陶。获取知识、理解学习过程和掌握学习方法是显性的,直接体现在教材之中;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则是隐性的,是活的教学内容,需要教师在教材中发掘,并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
这样,教学活动就由单向传输变成了双向互动。这种变革不是形式上的改变,也不是随心所欲的改变,而是存在深刻的内在动因。首先,在一个信息爆炸、知识呈几何级数增长的时代,知识是无穷无尽、永远也学不完的,怎么学也跟不上知识更新的速度,不仅不能较为完整地掌握某一学科的知识,甚至这一学科的主要知识也学不完。教师讲授的只能是本学科最基本、最关键的知识,是打牢基础、以后发展所必不可少的知识。单向的、单纯的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已经落伍。
既然不再过分强调教材的精华性、权威性和学术性,而强调教材只是一种材料和资源,一种帮助学生学习的工具,起到的是一种媒介的作用,那么教师就不必把教材看成是神圣的、不能质疑的,必须不折不扣地照此执教。教师的教要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帮助者。在教学活动中,教材、教师和学生三者,学生是中心,学生的学是主要矛盾,一切围绕怎样学,怎样才能学好这个中心进行。新教材提供了大量的教学材料,如教师用书、学生读物、活动手册、挂图、卡片、音像音带、多媒体课件、教学VCD等,教科书也设计了大量的问题、活动和作业。但是这一切并不是要教师全部掌握和使用,只是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让教师去选择。新教材为教师提供了更大的发挥空间,教师要创造性选择和应用这些教学材料,而不能跟在这些资源后面跑,受其所困。
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以前的教材留给教师和学生的发挥空间较少,只要求教师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学生掌握课堂传授的知识,而对于教材和教学任务来说,教师和学生处于一种被动地位,很多教师,尤其是一些老教师已经习惯了这种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要求他们发挥主体能动性,去选择、去创造、去应用,他们反而不知所措。许多教材一改传统的做法,没有了明确的课文重点、要掌握的知识要点、教学提示与背景知识等,要求教师自己拟定教学目标,到教材和教辅书以外查阅资料,一些教师很不习惯,感到难度很大。这次研讨会的经验说明,要教好新教材,首先要研读国家新课程标准,把握课程改革的实质,领会教材意图,但这只是问题的一方面,是提高教学效果的第一步。另一方面则要从当地学生的特点和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目标、教学模式,准确定位。这一点尤其重要,离开了具体环境和条件下的学生实际,教师是教不好的。
课文后的问题和课后作业的设计具有开放性,减少了明显的暗示性的、提示型的问题,答案非惟一性,甚至是不确定的,只是提供广泛的背景素材和知识,提供解决问题的种种可能途径,这样做是为了促进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化思考,而不是已经暗示或提供了明确答案,只是让学生复述或依既定的思路思考,求得一致的答案。
二
在传统的学习环境中,虽然四五十个人在一个教室里学习,但学习方式却是个体的、封闭的,学生听课、理解、做作业、考试,除了与教师的单线联系之外,缺少横向的、与同学之间的沟通。这种环境和学习方式,尤其是学习的激烈竞争,容易使学生形成冷漠、自私、狭隘和孤僻的性格,这方面的教训很多,甚至发生了许多悲剧,其根源在哪里?除了品德教育、人格修养的因素之外,与这样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状态不无关系。
新教材在学习方式上的改革之一就是合作学习。许多教材提倡课堂学习活动化、交际化,如把学生分成各种各样的小组,进行角色表演、游戏、做手工、完成项目、唱歌、跳舞,以及陈述、讨论、辩论等。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随着学生之间不同程度的交往和互相配合、互相帮助,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责任感、领导意识,以及与他人的交际能力、合作能力、平等意识都会悄无声息地得到增强,这些品质在教材中并没有明显要求,在考试中也不会涉及,是一种隐性的东西,但是它给学生提供了一种良好的环境和引导,帮助学生形成这些现代社会所必需的素质。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还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新教材大力提倡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中学历史学科的教学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能力的发展,形成历史意识、国际意识、公民意识、创新意识。在实然的教学目标与应然的教学目的之间,在课堂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之间都是以教学策略作为中介的。历史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在教学策略层面上更趋近于教学目的的达成。历史学科的知识具有科学性、过去性、具体性、多样性和连续性等特点,研究性学习的策略应切合这些特点。
篇7
[关键词] 老年科;全程优质护理管理;效果;评价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10(c)-0175-02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我国老年科患者人数呈增长趋势[1],对于老年患者而言,其通常伴有多种疾病,且大部分均为无法根治的慢性疾病,由于疾病的反复发作,不仅对患者日常生活造成影响,也严重危及患者身心健康。全程优质护理管理强调了以人为本的优质护理服务[2],其通过夯实基础护理,增强细节管理和优化护理流程等方面,最大限度的使患者心理和生理需求得到满足,使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提高。为进一步实现护理质量的提高,该研究对老年科全程优质护理管理实践的效果进行了观察和评价,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0月―2012年10月期间在该院未实施全程优质护理管理时收治的100例老年科患者作为对比组,选取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期间于该院治疗并实施全程优质护理管理的100例老年科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有男性患者63例,女性患者37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71.4±5.2)岁,患者的教育水平中有5例为大学文化程度,有12例为高中文化程度,有83例为高中以下文化程度;患者的疾病类型中,有84例为慢性支气管炎患者,8例为糖尿病患者,4例为高血压患者,4例患者为其他疾病。
1.2 方法
对比组不实施全程优质护理管理,给予患者常规护理,进行相应的健康宣教,及时解答患者提出的有关治疗及护理等方面的注意事项及疑问,常规配合诊疗任务并对患者在治疗和护理之后的相关知识和事项进行告知及强调。
观察组实施全程优质护理管理,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及延续的优质护理服务,包括门诊、住院、出院及出院后随访等方面。具体全程优质护理管理方法如下:①做好入院前管理,患者在入院之前由门诊护士抽取门诊卡并协助患者完成所有程度,包括挂号、就诊、交款、检查、配药及办理入院手续等方面,以确保患者可尽快的完成所有流程。患者在入院时应由门诊护士对其进行初步的评估,在评估之后由相关的工作人员将患者送至病房,达到病房后与病房护士进行交接,详细的告知有关患者的情况以保障患者安全。②做好入院后管理,实施责任制整体护理管理,建立责任小组,按照患者病情情况及护士能力情况进行床位的安排,由责任护理组长对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及心理状态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护理对策,落实患者的基础护理,对整个护理过程进行全面的指导督查和负责。在患者外出进行检查时,特别是重危患者外出检查时,应由相应的医护人员和工作人员陪护检查,并对其生命体征进行随时监测以确保患者安全。增强夜间、周末及节假日等重点时段的护理,在此时段应提供全面质量监控,并提供相应的业务咨询,指导并协助突发事件以确保护理质量安全。如患者需进行手术治疗,则在其进行手术前,应由责任护理组长对其进行准确耳朵术前评估,实施个体化的指导及宣教,在手术进行的当天,应按照相应的标准为患者佩戴腕带,详细标明患者的姓名及住院号,以及时确定患者身份,同时责任护理组长应将患者亲自送至手术室,并与手术室护士进行详细交接。患者术后应由手术室护士及麻醉师送至病区,并与病区护士完成交接。责任护理组长则按照患者实际的治疗情况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以预防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做好健康教育,责任护理组长应对患者及患者家属进行良好的健康教育,并对其学习的需求及能力进行评估,以事实具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定期组织患者进行集体健康教育,可采用文字、画册及多媒体等方式使患者进行倾听和反馈。③做好出院管理,在患者出院时应由护理组长为患者制定相应的出院计划,根据患者的病情及康复等情况进行康复宣教,对患者发放自制的健康手册,内容包括药物宣教、疾病知识及行为和饮食的指导等方面,以促使患者可了解并掌握疾病相关的知识。在患者出院的当天,应由责任护士将患者送出病房,如患者无法行走,则应使用轮椅等工作将患者送出病房,如患者无家属陪伴,则应由护士为患者联络交通工具并护送患者至交通工具之上。定期进行出院随访,由护理组长对患者进行出院追踪服务,建立并完善患者的电子档案,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对必要的患者实行上门回访,确保优质护理贯穿医疗服务全过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健康知识知晓程度、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及护理缺陷发生情况。
1.3 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检验。
2 结果
3 讨论
老年科患者由于年龄较大并且因长期的疾病折磨,通常会产生一定程度的不良情绪,如忧郁和抑郁感,大部分老年患者易出血烦躁、易怒等多变情绪[3-4]。对于护理人员而言,其通常与患者接触较多,也为医患沟通的重要渠道,因此,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态度具有重要作用,其可对医患关系、护患关系及护理质量均可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对于住院患者而言,护理人员的工作态度可对其治疗配合程度起到直接的影响作用。报道显示[5],良好优质的护理服务可有效改善护患关系并促进患者康复,通过优质护理管理可使患者与医护人员之间的关系得到改善,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和护患关系,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进而获得最佳疗效。
该组研究中,对观察组100例老年科患者实施了全程优质护理管理,首先,成立了科内质量管理小组,小组成员主要由科护士长、护士长及护理组长组成,并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管理流程及管理措施。由护理组长对每日的护理工作进行检查和反馈,由护士长对每周的病房工作护理质量进行检查和考核,由科护士长对科内的整体护理治疗进行督查。其次,优化护理流程及培训,优化患者自门诊、住院和出院的全程流程,尤其是在重点时间段的管理流程,手术患者转运交接及重危患者转运交接的流程。定期组织各级护理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以确保优质护理管理模式的顺利实施及护理安全工作的有序进行。经护理,观察组患者的护理缺陷发生率得到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及对健康知识的知晓率均明显高于对比组(P
综上所述,通过实施全程优质护理管理,可使老年科患者真正获得全面化、专业化的无缝隙优质护理。同时,经开展出院后延续护理,围绕患者需求,以患者为重点,制定并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及时并合理的解决患者的各种护理问题,均可有效减少医疗风险,提高护理质量,促使患者康复,使患者对医院整体满意度得到增高,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小娟, 张玲燕. 浅析病区护理管理中存在问题与对策[J]. 中外医疗, 2011, 30(36): 149.
[2] 山习芳. 浅谈基层卫生院优质护理管理[J]. 中国保健营养, 2013, 23(8上旬刊): 4437-4438.
[3] 薛M石. 新型护理管理模式在优质护理示范病房中的应用[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1, 17(30): 3676-3678.
[4] 孙玉姣, 赵海剑, 高敏, 等.弹性固定配对排班模式对优质护理服务质量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1, 17(25): 3068-3070.
[5] 侯振国, 郝连红,郭玉芳,等.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体会[J].中国民康医学,2011,23(22):2861.
[6] 段泉莹.对“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理解与探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3):286.
篇8
童工是指未满十六周岁的劳动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十五条规定:禁止用人单位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禁止使用童工规定》(国务院令第81号)、《使用童工罚款标准的规定》(劳动部、财政部文件,劳力字〔1992〕27号)等法规和文件明确规定禁止使用童工。
二、对未成年工实行特殊劳动保护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规定,未成年工是指年满十六周岁未满十八周岁的劳动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五十八条规定:国家对女职工和未成年工实行特殊劳动保护。第六十四条:不得安排未成年工从事矿山井下、有毒有害、国家规定的第四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其他禁忌从事的劳动。第六十五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对未成年工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未成年工特殊保护规定》(劳部发〔1994〕498号)也对未成年工的使用在工种、劳动时间、劳动强度和保护措施等方面制定了具体规定,不得安排其从事过重、有毒、有害的劳动或者危险作业。
三、违反相关法律规定的处罚
法律明确规定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负责有关禁止使用童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法律法规的执法检查工作。对使用童工的单位处以罚款等行政处罚;对使用童工情节恶劣的,提请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企业的营业执照;对使用童工的有关责任人员,提请有关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用人单位违反劳动法对未成年工的保护规定,侵害其合法权益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处以罚款;对未成年工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对违反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保护规定和违反未成年工保护规定的罚款具体项目标准为:
违反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保护规定:
1、《劳动法》第九十四条:用人单位非法招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营业执照。
2、《禁止使用童工规定》
第十三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劳动行政部门处以罚款:(一)单位或者个人使用童工的;(二)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允许未满16周岁的少年、儿童做童工,经批评教育仍不改正的;(三)职业介绍机构以及其他单位或个人为未满16周岁的少年、儿童介绍职业的;(四)单位或者个人为未满16周岁的少年、儿童出具假证明的。
3、《使用童工罚款标准的规定》
第三条:对违反《禁止使用童工规定》的个人,罚款标准如下:(一)使用童工从事营利性生产劳动的,每使用一名童工,罚款600-1200元;(二)使用童工从事家庭服务性劳动的,每使用一名童工,罚款300-600元;(三)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允许儿童做童工,经批评教育仍不改正的,罚款300-600元;(四)为未满十六周岁的少年、儿童介绍职业的,每介绍一名童工,罚款600-1200元。
第四条:对违反《禁止使用童工规定》的单位,罚款标准如下:(一)对单位使用的,根据国务院禁止使用童工规定的规定,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具体罚款标准;(二)为未满16周岁的少年、儿童做童工出具假证明的,罚款1500-3000元。
第五条:数次、长期使用或一次使用多名童工及数次出具假证明的,加重罚款三倍。
违反未成年工保护规定:
1、《劳动法》第九十五条:用人单位违反本法对未成年工的保护规定,侵害其合法权益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处以罚款。
2、《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行政处罚办法》(劳部发〔1994〕532号)
篇9
老年人骨质容易发生退行性病变,因此当出现轻微的撞击或碰撞时即可发生骨折[1-2]。老年患者骨折发生后需长时间卧床休息,加之生理机制减退,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其中深静脉血栓(DVT)对患者危害较大[3-4]。DVT的发生与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不顺畅有关。DVT脱落后可引起肺栓塞,增加患者猝死发生率[5-6]。通过预防性改善患者血液高凝状态,促进血液循环能有效预防DVT的发生[7-9]。本研究旨在对老年骨折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探讨其对骨折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对DVT的预防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南昌市第三医院骨科收治的128例老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年龄>60岁;(2)CT或X线诊断为下肢骨折;(3)能配合本研究,具有一定的表达能力和认知能力;(4)对本研究知情,自愿参加本研究,并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时排除肝肾功能不全、血液系统性疾病、意识模糊、精神障碍的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64例,其中观察组男38例(59.37%),女26例(40.63%),年龄60~78岁,平均(71.25±4.38)岁,骨折原因:跌伤38例(59.37%),车祸26例(40.63%)。对照组男37例(57.81%),女27例(42.19%),年龄60~79岁,平均(70.78±4.25)岁,骨折原因:跌伤35例(54.69%),车祸29例(45.31%)。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原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性护理,包括基础护理、监测生命体征、健康教育。基础护理包括对骨折伤口进行消毒、清洁,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同时给予抗生素药物预防围手术期感染。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预见性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1)心理支持:老年患者合并多种内科疾病,后容易由于疼痛、行动不便,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术后给予患者心理干预及指导对改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具有重要的意义。护理人员做到向患者详细介绍病情,耐心与患者沟通,鼓励患者早期康复锻炼,树立患者疾病治疗信心,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2)疼痛护理:术前向患者讲述疼痛发生的原因及预防处理措施,让患者有足够心理准备,并与患者多交流,转移患者注意力。指导患者减轻疼痛技巧,对疼痛原因不明或疼痛难以忍受的患者可给予小剂量止痛药物治疗。(3)饮食指导:指导患者多进食高纤维、高蛋白、易于消化吸收的食物,避免进食高脂肪物质,以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血液循环。同时围手术期间应嘱咐患者戒烟戒酒。术后积极帮助患者恢复患肢健康,指导患者积极开展主动或被动运动,让患者多进行踝关节背伸、伸膝、旋转等运动。(4)DVT预防:术前对骨折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向患者讲解DVT发病原因、临床症状及临床预防处理措施,对于高血压、糖尿病史、肥胖及吸烟等DVT高危人群应详细告知患者DVT的危害及预防知识。术后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对患者做好饮食护理、功能锻炼、护理及出院指导。保持大便通畅,避免腹腔压力增加而引起静脉回流受阻。以高于心脏平面20~30 cm的高度抬高下肢以促进血液循环,定时按摩患者下肢肌肉,进行被动运动,促进下肢静脉回流。护理过程中密切留意患者下肢肿胀、皮肤温度情况。
1.3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均于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3 mL,离心处理后留取血浆,采用美国Cardiodynamics公司生产的Bioz.Com数字化无创血流动力学检测仪测定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红纤维蛋白原(Fb)、全血黏度(nbl)、细胞沉降率(ESR)、红细胞比积(HCT)、高切变率下全血黏度(nbh)、血浆比黏度(np)。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并发症分析 观察组DVT、术后感染、便秘、压疮等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12%、4.69%、3.12%和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血流指标分析 两组干预后ESR、HCT、Fb、np、nbl和nbh较干预前均有显著改善(P
3 讨论
DVT是一种静脉血流障碍性疾病,多发于下肢骨折老年患者,DVT脱落后容易引发肺栓塞从而导致患者猝死。近年不少研究指出,DVT的发生与患者年龄、感染、肥胖、骨折史、DVT疾病史等因素有关[2,7-8,10-13]。此外,手术因素如麻醉方式、手术创伤等均可对患者血管壁造成损害,从而增加患者DVT发生风险[14]。蒋洁等[7]认为高血脂可导致血液高度凝固、聚集,从而影响血液循环,增加DVT发生率。张霞等[8]认为骨折术后疼痛可增加患者卧床时间,从而影响患者下肢血流循环,使得患者血液阻滞,增加DVT发生风险。
DVT发生不仅影响患者术后康复,而且对患者术后生存质量产生较大的影响[15]。尽管目前已有相关药物治疗DVT,但患者疗效不佳,容易复发[16]。本研究对老年骨折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包括术前及术后护理干预,以预防DVT发生,降低骨折患者并发症。术前积极预防DVT发生对降低老年骨折患者病死率具有积极的作用。术前对骨折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可消除患者负面情绪,提高患者遵医行为。老年患者由于各器官功能处于衰退期,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因此患者容易感染病原菌。术前对患者进行饮食干预,多摄取富含蛋白及维生素的食物,可提高患者免疫力,降低患者术后感染风险。患者术后由于长时间卧床休息,导致肠道蠕动功能下降,因此患者术后容易出现便秘。多进食一些富有营养易于消化的食物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改善患者胃肠功能,从而能预防患者便秘,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术后向患者讲解DVT发生原因及预防措施,有助于提高患者对DVT的认识,大大提高患者遵医行为,同时指导患者早期康复功能锻炼,有利于促进患肢血液循环,改善患肢血液高凝状态,促进患者康复。
篇10
“互联网+”时代青少年成长常常有许多“烦恼和困扰”,不但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而且也影响着他们的人格发展和健全。因此必须立足于“互联网+”这一社会、科技大背景,从丰富青少年心理素质养成教育入手,着眼于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塑造与培养,将青少年心理素质养成教育的变革推向全面化、系统化、高效化。
1丰富青少年心理素质养成教育的内容与形式
“互联网+”时代中教育的内容和教学的形式得到了极大丰富,青少年心理素质养成教育既面临巨大而严格的挑战,同时也存在宏观与微观上的机遇,进行青少年人格健全的建设必须要立足于“互联网+”的社会特点,要不断深入“互联网+”为平台的青少年心理素质养成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通过“互联网+”的资源加工和信息利用全面认知健康人格对青少年心理素质养成教育和青少年自主成长的重要价值与核心功能,采取“互联网+”时代学生乐于接受的网络平台、沟通平台和交互平台进行青少年心理素质养成教育的具体工作,使学生的人格健康和人格完善得到“互联网+”科技的基础支持和平台支撑,整合“互联网+”与青少年心理素质养成教育、“互联网+”与青少年健康人格发展的深层次关系,做到内容的丰富、层次的提升、形式的多样,进一步挖掘青少年心理素质养成教育的潜能,为青少年健康人格的有效塑造和全面发展提供形式与内容上的保障。
2建立青少年人格健康的基础信息库
“互联网+”是资源和信息在互联网平台上的深层次整合与重构,“互联网+”时代更加需要基础信息的详实、准确和全面,青少年心理素质养成教育工作要以“互联网+”科技作为基础,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和人格建设为目标,建立起“互联网+”载体的青少年认可健康信息库。根据青少年心理素质养成教育的要求设置基础信息库的目类、体系、系统,并根据青少年实际做好人格健康信息的采集、测评和量化工作,使青少年心理素质养成教育通过“互联网+”平台及时了解青少年人格健康的信息,以“互联网+”基础信息库的资源整合和信息深加工全面把握青少年人格健康的动态、特点和规律,对于人格健康的问题做到及早发现、及早诊断、及早敢于,发挥青少年心理素质养成教育的专业型、系统性优势,真正把握学生的需求和发展特点,实现对心理素质养成教育改革和青少年人格健康建设的全面支持与服务。
3丰富青少年的学习、生活与交往环境
“互联网+”社会中青少年的学习环境、生活情境、交往方式与传统社会有着继而不同的特点,青少年呈现的状态,表现出的需要也具有巨大的差异性,基于“互联网+”的交际和沟通方式正成为青少年相互联系和交互式交往的基本形式,“互联网+”逐步转化为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完善的时代和环境大背景。作为心理素质养成教育的工作者必须重新解读当前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因素和周边环境,正确理解“互联网+”社会带来的心理素质养成教育与青少年人格成长的问题和挑战,以心理素质养成教育为主题,兴办各类讲座、座谈会、网络宣传,全面渗透心理素质养成教育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能够在心理素质养成教育的指导下,在优秀的校园文化氛围中进一步优化学习、生活和交往的外部环境,使学生能够稳定获得心理素质养成方面的知识,全方位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多方面磨砺学生的意志品质,在外部环境和结构上做到对青少年健康人格的激励、促进、培养和提高。
4建立青少年心理素质养成教育新网络
“互联网+”的时代中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个体与社会面临着关系重构的问题,青少年心理素质养成教育必须要立足于“互联网+”这一社会和时代标志进行全面整合,充分尊重学生发展的意愿和主动性,主动进行青少年心理素质养成教育结构和形式的创新与探索,将自我教育和网络教育结合在青少年心理素质养成教育的细节和过程之中,相信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发展和自我认知有效化解青少年心理素质养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扰,构建起青少年心理素质养成教育新型的模式和工作网络,达到促进青少年心理素质发展,更好进行养成教育的目的。在青少年心理素质养成教育的实践中可以借用“互联网+”科技建立起微博、微信等IT2.0技术为平台的新平台和新载体,加强青少年心理素质养成教育的私密性、实时性,在吸引广大青少年注意力和兴趣性的基础上,更为有效地进行心理素质养成教育。在青少年心理素质养成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借用互联网技术的核心思想组建起教育新结构和新平台,利用学生社团、心理服务机构的专业优势和资源优势,积极进行青少年心理素质养成的普及、干预、指导,在更大的范围内、更高的层次上提升青少年心理素质养成教育的内容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