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科技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7 07:44: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通信科技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通信科技论文

篇1

在我国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通信电源在通信网络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了。通信电源是通信系统最重要的基础设施,是保障所有通信设备的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技术在我国当前社会发展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信电源作为我国当前社会发展下的一种重要设备,以科技为核心,不断提高通信电源的性能,实现通信电源的智能化发展已成为通信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发展节能经济、绿色经济、环保经济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向,针对通信电源而言,发展节能的通信电源也将成为当代通信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1.1智能化在我国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通信网络对通信电源的需求越来越高,而通信电源对通信网络的稳定性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如何确保通信电源的质量已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这个科技不断发展的时代,我国当前通信网络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覆盖,智能化已成为科技发展的必然,高度集成化、通过采用模块化线路实现体积小型化,化解了通信网络对尺寸要求的压力。智能化技术在其应用中主要体现在计算机技术,精密传感技术,GPS定位技术的综合应用。随着产品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产品智能化优势在实际操作和应用中得到非常好的运用,其主要表现在:大大改善操作者作业环境,减轻了工作强度;提高了作业质量和工作效率;一些危险场合或重点施工应用得到解决;环保、节能;提高了机器的自动化程度及智能化水平;提高了设备的可靠性,降低了维护成本;故障诊断实现了智能化,降低不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节约成本,保障通信网络的稳定性、可靠性、连续性。

1.2节能在我国通信网络系统中,通信电源作为通信设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能耗也是相当大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能源紧缺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一大问题。我国经济的发展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节能已成为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不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经济发展难以为继。只有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才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通信行业中,通信电源只有不断发展节能技术,不断提高通信电源设备的资源利用率,才能响应我国可持续化发展战略的号召,从而促进我国社会的稳定、健康发展。

2结语

篇2

1.1统一通信定义

统一通信(UC)是指把计算机技术(IT)与传统通信技术(CT)融为一体的信息通信技术(ICT),作为一种解决方案和应用,通过对用户多种通信方式的融合,使用户可以利用一个集成环境进行通信,以方便用户使用并丰富其体验。

1.2统一通信基本架构

统一通信的基本架构大致可分为3层,分别是终端、网络和应用,如图1所示。

(1)终端层

统一通信支持用户多种硬终端或软终端的使用方式,用户端硬件可以是IP电话(如H.323、SIP)、POTS电话(可通过PBX)、手机、PDA、PC等。智能终端(如PC、PDA)可以通过统一客户端使用统一通信提供的所有业务功能,统一客户端将各种CT和IT业务或应用统一到一起,方便用户使用。

(2)网络层

网络层的主要功能是统一通信信令和用户数据的接入、路由、交换和传输。用户使用统一通信时需要根据终端的形态和软硬件配置通过相应的网络接入设备接入网络。网络层对统一通信信令和用户数据的路由、交换和传输功能可以基于以IP承载网为基础的IMS,也可以直接通过由路由器组成的IP承载网。

(3)应用层

统一通信提供的各项业务功能就是由相应的UC应用层功能实体分别或协作提供的。UC应用层功能实体包括统一通讯录、状态呈现、即时消息、语音通信、电话会议、视频通信、网关等。其中,网关可以实现与PSTN、消息网等网络的互通,从而使统一通信的用户获得公共电话、SMS、MMS等更丰富的业务功能。

1.3统一通信业务功能

统一通信用户应能利用个人电脑、智能手机、智能话机等通过客户端软件、Web界面、业务插件等方式使用统一通信业务。

统一通信系统至少应提供包括鉴权认证、通讯录、状态呈现、语音通信、电话会议、即时消息、配置管理在内的基本业务功能。

统一通信还可以提供以下增强业务功能,包括点对点视频通信、网络传真、数据协同、业务功能适配、不同通信方式切换、多媒体会议、短消息及多媒体消息、企业应用集成、用户定制以及其他增值业务功能。

2集团客户业务需求

集团客户业务需求可分为基础通信、企业办公、营销服务以及行业信息化4个方面。

(1)基础通信

集团客户基本话音通话是最基础的需求。此外,大型客户注重通话质量与安全、沟通畅顺的保障。大中型客户内部沟通较多,小型客户则外部沟通频繁。政府、交通物流、能源/制造等行业的实时对讲服务需求较明显。

(2)企业办公

大型集团客户办公需求较复杂,一般倾向于自建企业内部的办公系统(如会议服务系统),并有可能将即时通信和电子邮箱集成,满足企业内部的办公需要;中小型集团客户办公需求相对较简单,通常以开放式即时通信工具、基础邮箱、基本电话会议等满足企业的办公需要。

(3)营销服务

大型集团客户注重营销的宣传效果、客户服务品质保障、客户体验及服务感知,倾向于自建企业网站及呼叫中心系统;中小型集团客户注重低成本的营销推广方式,倾向于租赁企业网站或呼叫中心服务。

(4)行业信息化

企业OA、财务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网上培训是各行业信息化的共性需求。另外,针对各行业自己的特点,又有个性需求,需要具体分析。统一通信业务功能很好地满足了集团客户业务需求。因此,统一通信是集团客户业务整体解决方案的最佳选择。

3中国移动集团客户统一通信解决方案

中国移动作为传统的移动运营商,之前集团客户语音产品还是以移动语音为主,主要通过VPMN等资费优惠产品来吸引和捆绑客户,不具备提供统一通信产品的能力。引入全业务运营牌照之后,中国移动部署了CM-IMS网络,具备了提供统一通信产品的能力,可提供固移融合的语音产品、多媒体宽带通信产品及ICT集成产品。

3.1CM-IMS网络能力

中国移动CM-IMS可以提供丰富的多媒体业务,并且具有与接入无关以及统一的融合用户数据库等属性,可以支持GSM/GPRS、3G、WLAN以及固定网络的LAN和xDSL等方式接入的用户,可以为固定电话终端、多媒体智能终端、PC软终端以及移动终端提供统一的服务。因此,从对多媒体业务及终端的支持能力上来看,CM-IMS更好地体现了统一通信的内涵,是运营商开展统一通信业务比较合理的网络控制方式。

随着CM-IMS的发展,基于CM-IMS网络还可以提供更好的QoS保证、漫游管控以及电信级的计费和网管系统,因此基于CM-IMS的统一通信应用也将不断成熟。中国移动CM-IMS系统架构如图2所示。

3.2中国移动CM-IMS统一通信重点产品

3.2.1统一centrex业务

目前大部分通用和增值业务已经成熟并市场化,所有运营商都致力于抢占更多的语音用户,因此“一号通”、固移融合仍然是核心焦点。除此之外,中国移动可以发挥自身在语音运营方面的优势,开发创新型业务,如语音识别IVR、语音邮箱等。中国移动统一centrex业务是中国移动在语音产品体系中打造的拳头产品,也是未来几年内中国移动全业务运营的基础产品。统一centrex产品包含多媒体桌面电话、融合V网、融合总机、融合一号通4个功能点。客户端设备存在IAD、IP-PBX、SIP-GW、AG等多种选择,能基本覆盖集团客户在传统固话领域的需求。统一centrex业务能够解决一号通、固移融合等焦点问题,能够满足集团客户基础语音及语音增值业务需求。

3.2.2企业飞信

企业飞信业务是基于CM-IMS网络面向集团客户提供的在PC桌面上集成基础通话、即时消息、点击拨号等通信业务和企业ICT应用的通信产品。企业飞信支持有线网络(包括企业网络、互联网等)和无线网络(包括可移动通信GPRS/EDGE/TD-SCDMA/TD-LTE网络和WLAN)接入。企业飞信可为企业客户提供一个方便、可靠、集成、协作的办公通信平台及多种通信服务。企业客户开通企业飞信业务后,其指定的企业员工可通过企业飞信客户端基于CM-IMS使用基本音视频通话、即时消息、点击拨号、通用IT应用(如天气预报、日程提醒)等服务。

3.3CM-IMS统一通信发展策略

3.3.1通信与IT聚合通信发展

聚合服务是商业网模式的创新。目前互联网业务呈现聚合趋势:淘宝聚合商户、苹果聚合应用、百度聚合信息,因此成为行业领先者。中国电信ECP聚合类客户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规模。

中国移动拥有海量用户资源以及丰富的移动通信产品,具备发展聚合服务产品的优势。应大力发展基于CM-IMS的统一通信业务,把移动和固定类业务统一控制,实现对多网络、多终端、多内容的灵活聚合。满足集团客户的基础通信类需求和协同办公需求,提高客户粘性,保有和拓展客户,创造新的收入增长点。通过发展聚合产品,实现用户的聚合发展。

3.3.2平台能力开放

要想实现基于CM-IMS统一通信业务的发展,必须通过开放平台能力、提供标准接口供第三方(OA开发商、网站开发商及业务系统开发商等)使用。针对用户需求,提供灵活多样的业务。需要建立业务能力接口规范、能力调用开通流程及商务模式,同时组织建立能力开放的推广支撑队伍。

3.3.3采用强强联合的合作模式促通信发展

选择各环节的第三方合作伙伴,强强联合,满足不同行业不同规模集团客户的需求。充分发挥固移融合优势,与IT厂商合作为大中型企业提供融合通信解决方案。与第三方业务提供商进行技术合作,提供面向行业的个性化解决方案,实现全行业覆盖的定制式应用。完善商管理模式,为用户提供端到端的服务。

3.4集团客户统一通信发展部署方案

运营商可以根据企业规模及通信需求灵活选择入驻模式、托管模式和混合模式等不同的构建方式。

3.4.1托管方式

统一通信业务平台安装在运营商机房,由运营商进行维护。对于企业内部已有较为复杂的OA或ERP系统,需要将语音、消息等CT能力开放给IT系统,方便用户在使用OA办公流程时调用通信能力,提高办公效率。

3.4.2入驻方式

统一通信业务平台安装在客户机房,由运营商或客户维护。对于自管理能力较强的大中型企业,有强烈的定制化和自服务需求的,可以采用入驻方式。由运营商提供的入驻业务平台提供通信服务,并开放语音、消息、会议等CT能力的API实现ICT深度融合。3.4.3混合方式

与IT厂商的统一通信产品进行合作,如思科的CALLManager、微软的OCS、腾讯的RTX以及AVAYA的Aura等,通过实现业界UC系统与CM-IMS对接和互通,满足集团客户ICT需求。部分业务功能由IT厂商统一通信产品提供,其他业务功能由运营商提供。

4结束语

篇3

2013年新入选 CODE 期刊名称

H035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G091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J016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H277 浙江林业科技

G433 浙江临床医学

H019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H201 浙江农业学报

A051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G810 浙江医学

G479 浙江预防医学

G092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G093 针刺研究

G488 针灸临床杂志

N086 真空

R032 真空电子技术

N025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C038 真空与低温

G259 诊断病理学杂志

G615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Y010 振动测试与诊断

Y004 振动工程学报

N030 振动与冲击

E316 震灾防御技术

J012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A019 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

G036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U003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G884 职业与健康

H577 植物保护

H014 植物保护学报

H052 植物病理学报

F039 植物分类学报

F007 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

H584 植物检疫

F008 植物科学学报

F038 植物生理学报

F009 植物生态学报

F023 植物学报

F050 植物研究

H238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H890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Z551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N091 指挥控制与仿真

U011 制冷学报

U640 制冷与空调(四川)

N046 制造技术与机床

S023 制造业自动化

C034 质谱学报

S052 智能系统学报

N002 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G007 中草药

G520 中成药

G094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G546 中国CT和MRI杂志

G538 中国癌症杂志

G985 中国艾滋病性病

G129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Z552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F048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N103 中国表面工程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2013

2013年新入选 CODE 期刊名称

G750 中国病案

G769 中国病毒病杂志

G096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G339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M053 中国材料进展

H213 中国草地学报

N830 中国测试

G097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H294 中国畜牧兽医

G901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H939 中国稻米

G099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G098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

E351 中国地震

E654 中国地质

R040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R511 中国电力

G234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 H891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G825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G543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G100 中国法医学杂志

G290 中国防痨杂志

V023 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导刊

G320 中国肺癌杂志

G402 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

V568 中国粉体技术

M007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

G456 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G680 中国妇幼保健

G687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G475 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

G631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G337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X035 中国港湾建设

V036 中国给水排水

N089 中国工程机械学报

N754 中国工程科学

G244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G102 中国公共卫生

X031 中国公路学报

G103 中国骨伤

G249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G648 中国骨与关节外科

G857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G663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W021 中国管理科学

N104 中国惯性技术学报

* C099 中国光学

G637 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

H215 中国果树

L013 中国海上油气

E313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L026 中国海洋平台

G104 中国海洋药物

X039 中国航海

G973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G417 中国护理管理

篇4

2013年新入选 CODE 期刊名称

R069 压电与声光

N052 压力容器

G189 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E047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U562 烟草科技

A501 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

E053 岩矿测试

E157 岩石矿物学杂志

C005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309 岩石学报

V574 岩土工程技术

V037 岩土工程学报

C004 岩土力学

E500 盐湖研究

T054 盐业与化工

G962 眼科

G554 眼科新进展

J025 燕山大学学报

H016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A514 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S031 遥测遥控

Z543 遥感技术与应用

S024 遥感信息

Z006 遥感学报

G403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G087 药物分析杂志

G877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G514 药物生物技术

G977 药学服务与研究

G440 药学实践杂志

G008 药学学报

G527 药学与临床研究

M023 冶金分析

M047 冶金能源

M026 冶金自动化

C503 液晶与显示

N079 液压气动与密封

N035 液压与气动

G605 医疗卫生装备

G482 医学动物防制

G333 医学分子生物学杂志

G545 医学临床研究

* G865 医学信息学杂志

G281 医学研究生学报

G480 医学研究杂志

G265 医学影像学杂志

G964 医学与社会

G860 医学综述

G844 医药导报

G088 医用生物力学

N074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N066 仪器仪表学报

F024 遗传

G455 疑难病杂志

U054 印染

T104 印染助剂

G089 营养学报

D014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G649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B008 应用概率统计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2013

2013年新入选 CODE 期刊名称

C109 应用光学

T949 应用化工

D016 应用化学

A580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R033 应用激光

A015 应用科学学报

F035 应用昆虫学报

C008 应用力学学报

E122 应用气象学报

Z018 应用生态学报

C052 应用声学

B011 应用数学

B020 应用数学和力学

B001 应用数学学报

F100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M014 硬质合金

L027 油气储运

L504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Z538 油气田环境保护

L033 油田化学

E051 铀矿地质

K020 铀矿冶

T916 有机硅材料

D025 有机化学

M036 有色金属工程

* M504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K580 有色金属选矿部分

M020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N907 鱼雷技术

H998 渔业科学进展

Y020 宇航材料工艺

Y008 宇航计测技术

Y024 宇航学报

H909 玉米科学

G518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H039 园艺学报

C108 原子核物理评论

Q008 原子能科学技术

C057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A038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A654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H269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A053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M506 云南冶金

B013 运筹学学报

B522 运筹与管理

H989 杂草科学

H293 杂交水稻

Y057 载人航天

C100 噪声与振动控制

M043 轧钢

T569 粘接

X036 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N056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G992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W010 长江科学院院报

Z029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J066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篇5

关键词:教育理论;统计学教育;教学方法

现代教学理念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确立“学生主体观”,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而建构主义理念正是倡导学生主动建构,自主学习。因此,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托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仅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从学生“学”的特点出发,探讨统计学教师课堂“教”的特色方法。

一、建构主义理论学生“学”的特点

建构主义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本质进行了科学的分析,认为学生学习有如下特点:

1、学生学习不是从零开始的,而是基于原有知识经验背景的建构。即学生在学习统计课程之前,头脑里并非一片空白。学生通过日常生活的各种渠道和自身的实践,对客观世界中各种自然现象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建构了大量的朴素概念或前学科概念。这些前概念形形,共同构成了影响学生学习统计学概念的系统。学生的前概念是极为重要的,它是影响统计学学习的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前概念指导或决定着学生的感知过程,还会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行为和学习过程产生影响。

2、学生学习知识是一个主体建构的过程,要突出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充实、丰富和改造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在这种建构过程中,学生一方面对当前信息的理解要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超越外部信息本身;另一方面,对原有知识经验的运用又不只是简单地提取和套用,个体同时需要依据新经验对原有经验本身也做出某种调整和改造,即同化和顺应两方面的统一。学生不是被动信息的吸收者,而是主动地建构信息,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因此,教师不能直接将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要组织、引导,使学生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

3、学生学习既是个体建构过程,也是社会建构过程。虽然知识是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建构起来的,但社会性的相互作用也很重要,甚至更重要。因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是社会性相互作用内化的结果(正如统计的特点具有社会性)。此外,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不同的学习者对某种问题可以有不同的假设和推论,学习者可以通过相互沟通和交流,相互争辩和讨论,合作完成一定的任务,共同解决问题,从而形成更丰富、更灵活的理解。同时,学生可以与教师、统计专家等展开充分沟通。这种社会性相互作用可以为知识建构创设一个广泛的学习共同体,从而为知识建构提供丰富的资源和积极的支持。因此,课堂上师生交互和生生交互活动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学习共同体”的形成以及对课堂社会环境和情境的营建是学生获得学习成效的重要途径。

二、建构主义理论教师“教”的特点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可以概括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发现者和中介者。

1、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起主导作用和导向作用。教师应当发挥“导向”的作用和教学组织者的作用,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发现问题,进而去“解决问题”。

2、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发现者。教师要高度重视对学生错误的诊断与纠正,并用科学的原理和原则,给予正确的引导与指引。

3、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中介者。教师是学生与教育方针及知识的桥梁。教师既要把最新的知识和分析方法提供给学生,也要注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从辩证法的角度看,教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教与学是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随着教学活动的变化,矛盾的主要方面,或在教师,或在学生。分开来看,“教”的主体是教师,客体是学生,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发挥能动作用;“学”的主体是学生,客体是教师,学生进行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教师则对这些活动施加影响。合起来看,在教学活动这一不断发展、循环往复的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主体客体地位是相互依存、相互规定,又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因此,“基于教师在课堂中组织者、发现者和中介者”的角色作用,教师可以实行“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组织课堂教学。

“基于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学”与“导”的活动、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互动的、融合的,在和谐中不断向前发展。因此,按照“学与导和谐发展”的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按照“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组织课堂教学时,可以采取“诱导试学——引导探学——开导活学”方法组织课堂教学。

(1)设置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首先要从现实的、有兴趣的、富有挑战性的真实问题情境开始。让学生一开始进入学习探索就真切地感受到统计就在自己身边,体验到学习统计的价值,从而激发起学习统计的兴趣,萌发积极主动探索统计理论和方法的求知欲望。教师要通过对课堂的组织,让学生对学习统计产生学习兴趣,“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盎然地进入了对统计学知识的探索,学生才能学有所长。

(2)探索问题,增强学生主角意识,激励学生积极参与

“基于教师在课堂中组织者、发现者和中介者”的角色作用,课堂教学方式应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指挥、学生操作的教学现象。学生要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对各种信息进行加工转换,对新经验和旧经验进行综合概括,解释有关现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引导,设计有思考价值、有意义的问题。学生可以进行小组合作研究探索,教师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分析,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通过各自想法的交流、碰撞,发现学生有价值的建设性建议及方法措施,及时制止学生运用统计方法计算分析问题时可能出现的偏差,使问题得到正确的解决。

(3)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在以往统计学教学中,我们关注比较多的是学生能否记住计算公式、方法、意义、应用条件,能否利用这些知识完成所设问题的正确计算。而“基于教师在课堂中组织者、发现者和中介者”的角色作用,教师在课堂中,就应该更加关注学生能否将科学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关注学生在灵活应用统计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对学习统计产生兴趣,变抽象的科学法则、科学方法为得心应手的工具,从而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验参与学习统计的快乐,享受成功解决实际问题的愉悦。

三、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统计学教法探讨

1、设计课堂教学新模式

统计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能够运用统计学基本理论和定量分析方法,对经济现象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和评价。统计学课程内容基本分为三个模块两个层次。第一模块:研究统计学的一般问题,属于基础理论。第二模块:推断统计的理论与方法,相关与回归分析,属于一般的统计方法及其在社会经济领域的运用。第三模块:时间序列分析与预测,统计指数与因素分析,统计综合评价,属于社会经济统计方法的特有问题,侧重于各种统计分析方法运用。两个层次即理论部分和计算分析部分,两部分知识比为30:70。反映了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要求。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和传统教学相比已发生很大变化。因而首先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以现代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为指导,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技术优势,探索最优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中应进一步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去,做到:(1)合理处理好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展示学习内容的实用意义。(2)教学思路清晰,过程流畅、自然。(3)采用启发式、精讲多练式、答疑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构建情景逼近式的教学模式,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设计课内课外相融共生的大课堂

课堂教学不仅要教会想要传授给学生的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在书本之外查阅图书、报刊、杂志、网络等资料,以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吸取精华,为我所用,要教给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此外,还要通过课内设计的实训教学内容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实训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统计调查方案的编制、调查问卷的设计、统计表统计图的制作、综合指标分析、统计案例分析等内容。统计实训的课内教学采用精讲、示范、多练、答疑的方式;课外教学采用学生自行分散复习和有组织分组制表、制图、社会调查、整理计算分析等方式。

3、实行点、线、面、体相结合的大统计

“点”是指让学生根据某一知识点完成作业、实习。“线”是指让学生针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分析。“面”是指让学生把若干知识点联系起来进行综合的分析和实训。“体”是指让学生能就学科体系及相关学科的内容进行深入、全面、综合的分析与应用。在讲授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基本技能培养、综合能力培养、设计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从高度整体把握统计的思路和统计分析、评价思想。

4、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者在建构性学习中的积极作用,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教学中应根据统计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适当的教学手段,设置悬念,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统计学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特有的概念及科学家,教学中可以适当拓展,开阔学生的视野,影响学生的心智,塑造学生的灵魂,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学习统计的兴趣;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准确生动形象,善于设疑,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充满求知思索的激情;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学习的动机,激发学生学习统计持久的浓厚的兴趣,激励学生不断提高对自己能力的欲求,不断增强自己的学习信心,不断地在自我实现中超越自我。

5、设置情境,在交互中实现教学目标

学校是社会的一个细胞,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堂也不单纯是“老师教、学生学”的木讷课堂。课堂中的社会性环境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师生之间的交互,二是学生之间的交互。建构主义认为,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不同的学习者可以对某种问题形成不同的假设和推论。师生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小组讨论、意见交流、辩论等形式,促进学习者之间的沟通和互动。统计教学要从过去主要关注“人机交互”到关注“人际交互”;从只关注学生与教师、教学信息的交互到关注学生之间的交互以及学生与校外专家、实践工作者的交互;从关注个别化学习到同时关注学习共同体的建立。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社会性资源,调动学生的学习情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交互中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6、构建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

篇6

关键词:无线;通信技术;教学反馈

一、传统教学反馈方式研究

在课堂中,“教”与“学”同时进行,进一步说“教”是为了“学”,因此,教师需要用多种反馈方式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并根据实时的教学情况来调整教学方法、方式。传统的教学反馈的方法主要分为以下四种:1.言语反馈。教师通过课堂提问、课堂讨论以及学生质疑等口头语言交流来分析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调整教学方法、方式。这种方式缺点是教师得到的反馈信息有些片面,不能全面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同时学生由于缺乏参与感造成注意力分散,导致课堂教学实效的流失。2.书面反馈。教师一般通过黑板板书、课后作业以及课堂测试等手段来观察学生对知识内容掌握程度与存在的问题。这种方式缺点是教师课堂上时间和精力无法对每一位学生进行有效的“教学诊断”,另外学生存在抄袭现象,加大了老师辅佐的难度。3.实物投影展示式反馈。教师通过实物投影展示、多媒体演示的方式展现学生的学习成果,从而了解学生学习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让教师有的放矢地进行课堂教学。这种方式缺点和言语反馈类似,难以保证人人参与,无法准确掌握整体的课堂教学效率。

二、基于无线通信技术教学反馈系统研究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无线通信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已成为当代教学新模式的重点研究方向。目前,应用在教育领域的主流无线通信技术有Bluetooth、RFID、UWB、Wi-Fi、红外等。例如,基于无线通信技术教学反馈系统常见的有红外手持反馈系统如北京松博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EZclick表决系统、Interwrite生产的PPS表决系统等、基于蓝牙的课堂反馈系统如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周丽捷的研究、将GPS与Android相结合如山西长治医学院计算机教学部魏晋研制的基于Android平台的课堂签到与手机违规监测系统等等几种反馈系统。总的来说,与传统教学相比,基于Bluetooth、RFID、UWB、Wi-Fi、红外等技术的无线反馈式教学系统在以下四个方面占据优势:1.反馈实时性强。无线反馈式教学系统一般采用手机、平板等手持终端与教学服务器进行实时通信,因此,教学反馈信息可以通过“职教云”等网络教学平台实时地显示在投影屏上。与验收课后作业、开展课堂测验等传统教学反馈方式方式相比,无线反馈式教学系统在反馈上更快捷,大大缩短了反馈周期,更能帮助师生发现及解决教学问题。2.反馈覆盖范围广。无线反馈式教学系统组成的拓扑结构是树形或网型,课堂中每一位学生都能使用终端设备将疑惑、感想反馈至网络平台,因此相对于课堂点名答疑和课堂讨论的传统方式来说,无线反馈式教学系统收集到的教学反馈信息更全面,更客观地体现学生的学习水平。3.数据处理效率高。无线反馈式教学系统中网络服务器将一些接收到的教学反馈信息,如签到信息,讨论热度、教学资料浏览情况等,通过预设的算法进行相关处理、统计,进而得到一系列教学指标数据,更加直观、清晰的展示于师生面前。

三、总结

篇7

客运专线通信系统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即有线通信与无线通信,同时拥有多个通信子系统组成,如传输与接入系统、数据网系统、电话交换系统、专用移动通信系统、综合视频监控系统、调度通信系统、同步及时钟分配系统以及应急通信系统等。在交通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逐渐建立起相对完善的铁路通信网,可以保证整个作业系统的稳定运行,提高运输效率。铁路通信技术是主要是将有线与无线通信技术结合在一起,想要将铁路通信技术应用到客运专线中,必须要保证能够满足客运专线所有系统的运行需求,通信传送平台建设与系统容量应尽量超前。其中,各节点的设置应满足各项业务发展的需求,系统网路结构统筹利用SDH设备级保护,并选择网络自愈保护机制,不断提高传输系统可靠性。另外,必须要选择成熟、先进、可靠的通信技术,结合实际资金情况,对资源进行整合。

二、通信技术在客运专线中应用措施分析

2.1通信传输网组网结构

铁路客运专线通信与信息公共基础平台,主要包括共用基础信息平台、通信网络基础平台、信息共享平台以及信息安全保障平台等,而铁路传输网主要包括三层结构,即骨干层、汇聚层以及接入层,其中骨干层主要承载各大站之间的信息通信,汇聚层主要承载一般车站通信站点之间的通信信息,接入层主要承载各铁路车站以及区间等站点之间的通信信息。一般情况下,客运专线可以选择用传输MSTP技术来完成骨干传输网与接入传输网的建设,为各业务系统提供组网通道。选择STM-4二纤通道建设建设环传输系统,而以STM-4或者STM-1传输设备完成接入系统建设,其中各节点包括客运专线公司、车站、维修段、调度所、维修工序、GSM-R基站以及信号线路所等,其中以车站作为汇聚点构成多个二纤自愈环。

2.2通信网络基础平台建设

通信网络基础平台主要包括数据网、通信网以及计算机网络基础平台,主要承载着各项通信业务系统信息的传递,同时还需要完成对安全性要求比较高的专业通道服务,以及IP数据互联服务。第一,对于数据网的建设,应完成组织构架的构架,即选择用2.5GB/s或者10Gb/s的传输系统提供的传输通道组网;对于汇聚层需要将路由器设置在枢纽位置,以2.5Gb/sSDH传输系统提供的传输通道组网;接入层设置而需要在各沿线车站站房、动车段以及通信站等设置路由器,利用622Mb/sSDH接入系统以星型方式接入汇聚层路由器,通过多业务接入网专线透传与汇聚层实现区间远端用户业务的汇聚以及接入。第二,对于通信网的建设,以数据业务对传送需求为依据,完成汇聚层录路由器之间的高速连接。一般情况下骨干层应选择用2.5Gb/sSDH传输系统,以两条光缆来构成保护环,在各沿线车站内设置ADM装置,整个系统采用环形拓扑设计方式,在铁路两边敷设光缆中分别拿出一对光纤,并将其两端连接成环。

2.3客运专线对ICT需求分析

将铁路通信技术应用到客运专线中,不仅要实现通信系统提供数据、语音、图像等多媒体手段,而且要为列车控制、信息系统以及运行调度系统等提供不同层次与需求的通信网络服务。基于此在对客运专线通信系统进行设计时,应构建一个以SDH为基础的多业务传输系统作为基础承载平台,以IP作为数据业务承载与交换平台,并组建SDH传输与IP数据网络作为承载固定通信业务网、工务移动通信以及救援指挥通信系统等组合的业务网。

三、结束语

篇8

[论文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科技创新的作用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强大凝聚力、自强不息与永攀高峰的精神、“重人伦”思想对现代科技创新起到积极正面作用。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官轻民和重文轻技的思想、“中庸之道”、和森严的等级制度又是与现代科技创新文化要求格格不入的。应通过机制建构与“文化形塑”,构建有利于我国科技创新的文化环境。

科技创新是基于创新主体的文化与价值取向而进行的一项合逻辑与合价值的实践活动。文化是科技创新的土壤,它潜移默化地对科技创新发挥着作用。这种作用涉及到从观念、方法、价值等等各个方面。一方面,文化对科技创新的影响可以是积极的、促进性的,亦可能是消极的、阻碍性的。另一方面,脱离实际的文化背景进行科技创新,或对科技创新进行理解与评价,既是不可能亦是毫无意义的。本文拟讨论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科技创新的影响。本文所指“中国文化”指的是中国传统精神形态,包括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等;还近代以前以儒家文化为主体儒释道合一的文化体系。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科技创新的积极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科技创新的积极作用都是都是基于“重人伦”这一核心展开的。即“重人伦”这一思想经过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已经成为国人生活的基本准则,进而影响到科技创新活动。但这并不意味着“重人伦”的思想对于科技创新活动而言只有积极影响,而是说中国传统文化对科技创新的积极作用都可在“重人伦”思想那里找到根源。

第一,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强大凝聚力有益于科技创新活动。这种凝聚力表现为文化心里的自我认同感和归属感。而当代的科技创新,尤其是高科技创新,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这需要各领域、各层级的科技创新主体共同协作完成。创新主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得创新主体有着共同的目标、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因此,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强大凝聚力是与当代科技创新的趋势相适应的。

第二,中国传统文化倡导自强不息,永攀高峰的精神。《易经》曾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古代人观察到自然运行的规律,又将它作为激励人们的准则,即表现出“重人伦”的方面。科技创新活动总是充满着困难与曲折,这在根本上是由科技创新主体的历史性和当时的社会历史状况决定的,同时也说明了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的复杂。因此,对于科技创新主体而言,百折不挠、永不放弃、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精神就尤为重要了。

第三,中国传统文化所强调“重人伦”思想是与当代科技创新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思想相适应的。特别是在当代,科技的广泛应用所引起的各种灾害日益引起人类的注意。环境污染,物种灭绝,全球变暖等等问题都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激化,而在本质上,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其实是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传统文化所倡导“重人伦”的思想同样要求科技创新主体要正确地处理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因此,“重人伦”思想实际上是当代科技创新的应有之义。

第四,教育功能是作为文化的科技创新的基本功能之一。而中国传统文化一贯重视教化作用,这亦反映了传统文化“重人伦”的一面。科技创新的教育功能不仅仅在于它提供的科学知识或强大的工具,还在于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而传统文化历来将伦理道德教育置于第一位。在某种程度上说,科技创新的目的就在于扩展人类的视野,提高人类认识能力,即开化人类。所以,中国传统文化一方面能够通过教化科技创新主体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另一方面也要求科技创新主体始终将开化、解放人类作为自己的目标。

二、 中国传统文化对科技创新的消极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复杂的体系,其中亦包含这阻碍科技创新的因素。虽然这些因素看似繁杂,但是仔细审视之下便会发现“政治本位”思想始终隐藏在这些因素的背后。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科技创新的消极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通过分析我们将看到这些因素与“政治本位”思想的内在联系。

第一,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官轻民和重文轻技的思想。传统文化中重官轻民的思想深入人心,根深蒂固。人们普遍认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而科技创新在在古代曾被认为是“奇技巧”。上述的重官轻民和重文轻技容易导致将科技创新置于一种从属的地位。从而或有人根本不屑于从事科技创新事业,或有人将科技创新事业作为“做官”的进身之阶,无论如何,上述思想对于科技创新而言是危害极大的。

第二,中国传统文化推崇“中庸之道”。“中庸之道”作为儒家的一条重要的伦理道德标准(亦即指导规范古代官员言行的金科玉律),对于处理人伦关系,调节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但是科技创新总是一种对原有传统的反思、批判的行为。科技创新内在地具有冒险,激进的特征。因此,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的思想是与科技创新的精神相背离的。

第三,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着森严的等级制度。这亦是“政治本位”思想的延伸。中国传统上一贯强调“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等级关系。在奉行森严的等级制度的环境里,科技创新主体日益滋生崇拜权威的思想,进而导致创新主体个人个性和创造性的泯灭。同时它还不利于科技创新人才的公平竞争与进取。

三、构建有利于我国科技创新的文化环境

首先,要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扬弃”。就“为何要扬弃中国传统文化”这一问题而言,从根本上说,是由于文化的历史性所决定的。首先文化总是变动不居的。虽然文化在某一特定的地域与历史时期,保持着宏观的稳定形态,但是从整个历史长河,以及微观层次上,都可以观察到文化总是处于流变之中。而科技创新又受到文化的根本性影响。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说,科技创新本身的历史性是由于文化的历史性所决定的。始终处于一定文化情境中的创新主体规定者科技创新事业。锁业科学认识与科技创新的复杂性与曲折性总是与文化紧密相关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既包含能够促进科技创新的因素。譬如强调“以人为本”,注重经济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等等。但同时亦包含着阻碍科技创新的因素,如政治本位,遵循守旧等方面。因此对于科技创新而言,扬弃中国传统文化是十分必要的。同时应科技创新之要求,实现对传统文化的扬弃也是文化实现自我否定、不断演进、辨证发展的体现。

其次,要构建合理的与文化相适应的科技创新机制。科学技术之所以成为一种社会的构建性力量,不仅仅在于它提供了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性知识或能够让人类移山填海的工具,更重要的是它形成了一个严密的体系——既包括科技本身的系统化样式,还包括相应的科技创新机制。

科技创新机制包含两个基本维度,即组织和制度。从历史的角度考察,科学作为一种社会建制,发生在17世纪的英国和法国。在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与自然主义两大思潮的影响下,17世纪英国成为了世界科技创新的中心。越来越多的人对科学技术发生兴趣。但是对科技感兴趣只是科技创新体制化的条件之一。而近代科技创新体制化的标志就是以格雷山姆学院为代表的新型大学的诞生以及英国皇家学会的建立。英国皇家学会的诞生,其真正意义就在于它是历史上第一个为官方认可的科技创新组织。这一方面表明科技创新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为社会所认可,另一方面,表明科技创新一个有共同目标并遵守一定规范的科学共同体的形成。在法国,科技创新的体制化进一步确立了,其标志便是法国科学院的建立。在19世纪,科技创新体制化在德国最终完成,其标志是1826年于吉森大学建立的现代化学实验室。从上述考察我们可以发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新型大学的出现、科学学会的建立以及实验室制度的建立是科技创新体制化的基本表现。随着科技创新的不断发展,科技创新组织也越来越丰富。

科技创新机制的制度维度指的是相应的科技政策与法规。这其中又包括课题申请机制,评议机制,奖励机制等等。各国通过科技政策与法规实现着对科技创新活动的宏观管理,引导,激励着本国的科技创新。

在19世纪中叶,德国的产品以低质、仿冒闻名。而自19世纪下半叶开始,德国的科学技术突发猛进。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首先当时德国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和深入,一些有识之士倡导成立了国立研究所。因此帝国物理研究所(PTR),德国威廉皇室学会(KWG)等各类研究所应运而生。另一方面,在德国政府缺乏资金支持科技发展的情况下,一批银行家、科学家等则成立相应的基金会。而现在,遍及德国的各类基金会已经成为资助科技创新的重要资源。第三,现行的匿名评议制度,其雏形亦是在德国形成。近年来,德国通过产权制度、专利和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一系列法规以保护科技创新主体的利益,激励科技创新活动。并且在科技奖励方面,德国洪堡基金会与联邦科研部联合设立的两项科研奖——沃尔夫冈-保尔奖和索菲亚-克瓦雷夫斯卡奖以高额的奖金吸引着国内外的科技创新主体来到德国,投身于科技创新事业。有次可见,科技创新机制对于科技创新而言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再次,改革应试教育,倡导创新思维,提供有利于现代科技创新的良好教育基础。教育是科技创新的基础与前提。从创新主体的角度而言,一方面,学校特别是高等院校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1810年,威廉-洪堡等人倡导建立了柏林大学。柏林大学倡导教学自由,教育与研究相结合,且这一理念很快成为欧洲新型大学共同的理念。一定程度上说,真正意义上的大学教育就是从柏林大学开始的。可见大学的功能之一就是进行研究,生产知识。另一方面,从上面的例子同样可以看到,大学的另外一个基本功能就是教育。因此大学还是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基地。

在当代,应试教育已然不能适应科技创新的需要。基于知识的教育是与当代科技发展的大趋势相背离的。当代科技呈现出的一个基本态势就是学科的高度分化与高度融合。这一态势亦解释了当下知识爆炸的现象。在当代一个人既不可能也不必要对所有的知识都所有掌握。因此,倡导科技创新就必然要求对应试教育进行改革。

对应试教育的改革,首先在于改变教育观念,即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这一转向实际上标识的是教育主客体关系的转向。在英文中,导师被称为“consultant”或“instructor”,前者还有“咨询师”之意,而后者则还有“指导者”之意。这表明,在西方高等教育中,教师不再以“教授者”的身份高高自上,而倾向于与学生进行平等的讨论。

教师与学生的这种身份转变,从根本上否定了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权威。它鼓励人们提出“异见”,挑战权威,而科技技术史的发展也表明许多科技创新就来自于这些“异见”,无论这些“异见”在最初提出之时有多么幼稚或离经叛道。由此可见,倡导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向实质上是倡导创新思维,倡导创新思维是改革应试教育的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篇9

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应该突出专业和英语的结合,英语作为工具为专业服务。通过前几年的教学实践,重庆理工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主要暴露出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教学重点不突出:研究生英语过度强调专业词汇的掌握、英语长句的翻译,具体表现在采用陈旧范文式的教学。2)教学方式单一化:基本上采用传统的课堂上教学,以教师为主、研究生为辅,采取一问一答的形式,最终导致研究生学习兴趣和欲望较低,普遍反映收获不大。3)教材内容的固定化:“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层出不穷,固定的教材内容完全不能反映出这种变化的趋势,也不利用拓展其专业知识面。4)师资队伍薄弱:考虑该课程对英语的要求较高,基本上都安排一位有海外经历的教师来授课,但每个研究生的研究方向不尽相同,教师的专业知识面不能完全满足研究生的多样化需求。5)僵化的考核形式:研究生的考核采用闭卷形式,单一化的考核方式不能反映研究生的口语和英语交流能力,也有违将英语作为工具服务于科学研究的宗旨。

二突出服务专业教育的教学思路

教学内容上选择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及其相关领域的专业基础知识,教学中训练研究生的朗读与准确翻译原文的能力,从矫正专业词汇的发音、纠正翻译中的错误着手,通过大量的科技论文分析来让研究生扩大专业词汇量,提高听、说、读、译的能力,达到提高准确理解与阅读英文原版教材与参考文献的实际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与时俱进的专业英语教学内容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中使用的教学资料注重科学性、知识性、规范化和时间性,相关教学资料直接取自国际知名大学的信息与通信专业系列教材的部分内容和科技论文,参考教材如下。1)RahatAliKhanLangah.(2012)PerformanceAnalysisofCooperativeCommunicationProtocols:CooperativeCommunicationsinWirelessNetwork.Pub:LAPLAMBERTAcademicPublishing.(部分内容节选)2)B.P.Lathi.(2010)ModernDigitalandAnalogCommunication(4thEdition).Pub:OxfordUniversityPress.(部分内容节选)3)DaleWheat.(2012)BuildingYourOwnElectronicsLab:AGuidetoSettingUpYourOwnGadgetWorkshop.Pub:ApressL.P..(部分内容节选)4)Chi-TsongChen.(2012)LinearSystemTheoryandDesign.Pub:OxfordUniversityPress.(部分内容节选)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团队现有6人,教师队伍全部具有博士学位(2人具有海外经历,所有成员均从事信息与通信类专业科研与教学),课堂教学分为6讲(每讲含4学时),研究生专题讲座(6学时),共计30学时。其内容与安排:1)科技文献翻译理论与方法;2)现代数字信号处理及系统专题;3)现代通信技术前沿专题;4)计算机通信网络前沿专题;5)英语科技文献写作基础知识;6)英语科技精读及案例分析;7)研究生专题讲解,结合专业方向,按照presention的方式做出英文的PPT,并利用投影仪在课堂上作3~5分钟的英文演讲,并相互提问。面向应用的专业英语教学英文科技论文写作是进行国际学术交流和研究必需的技能,本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英语科技论文的精读和写作,它始终贯穿于教学实践活动中。英语科技论文的精读和写作教学包括以下内容。1)分析英语科技文献的框架结构。以具体SCI检索英语论文为例,分析英语科技论文的结构,从而引出论文的一般结构IMRaD形式(Introduction,MaterialsandMethods,Results,andDiscussion);通过课题讨论的形式,组织研讨IMRaD结构的逻辑性分别与问题(why、what、how)之间是如何相互体现的?2)研讨如何丰富论文框架中的内容?以剑桥大学爱席比教授提出的“概念图”为手段,以论文题目为向导,自我思考和回答论文的创新点,根据IMRaD的结构确定基本的段落主题,提出各种组织论文的方法,探讨如何准备好所需的支撑材料(理论分析与实验数据)。3)研讨具体的写作技巧讲解,包含题目、摘要、引言和结果等部分如何写作,如叙述有关现象或普遍事实多使用现在时,引言中是否有足够的篇幅对论点和问题进行说明,来表示它们的重要性。

三研究生唱主角的课堂翻转变

研究生只是作为被动的受教育客体为参与教育过程的主体,充分调动研究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变单纯由教师讲授的“一言堂”为和谐交际式的“多言堂”。主要通过以下方式促成改变。1)在每讲当中,就是大约讲授三分之二的时间,在授课过程中穿插提问和讨论,其余时间留给有相关研究方向的研究生作专题报告,并且参考文献必须来自于IEEE的SCI检索论文(学校已购IEEE数据库)。这无形当中要求研究生将课后的功课做足,充分调动研究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2)借签国际会议形式,研究生事先粘贴论文海报,使研究生之间提前熟悉报告内容,每个研究生做3~5分钟的presentation,即研究报告进展,报告后进入提问环节。在模拟国际会议期间,要求全程英语交流,该部分成绩计入总成绩。

四创新考核方式

篇10

关键词:研讨式教学;科研能力;现代数字通信;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是研究生从事后续毕业论文工作的基础,是研究生实现从本科学习到研究生学习的重要转折阶段。研究生尤其是学术性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不同于本科生,主要体现在:搭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了解学科前沿;具有创新精神并掌握创新方法;通晓本学科的常识与规范;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归纳、总结和表达能力,具有较强的论文和技术报告的撰写能力,具有合作交流能力;具有自主学习与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1】。探讨新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揭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培养学生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研讨式教学方法,是与传统的“传授知识-接受知识”教学方法不同的新的教学模式,它的教学主体包括老师、学生等所有具有认识和判断能力的课程参与者,他们就某一主题的认识,最大限度地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认识互动,共同讨论与交流【2-4】。我们就近年来在研究生课程《现代数字通信》课堂教学中进行研讨式教学方法实践,在学生文献检索、文献综述、专业知识学习、学术报告与科技论文写作等独立科研能力培养方面的粗浅体会与同行交流,期望得到批评指正。

一、研讨式教学方法实施

《现代数字通信》课程是我校电子信息工程类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在研究生第二学期开设,每年有较多的学生研修该课程。在课程学习后学生将进入毕业论文工作,部分学生在课程学习时已开始毕业论文工作。我们希望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通信与网络的基础理论和技术,了解现代数字通信技术发展现状,并培养学生科研工作的一些能力与规范。我们将从教师讲授、专题研讨、成绩评估三个方面介绍我们在《现代数字通信》课程课堂教学上运用研讨式教学方法的实践。

1.教师讲授

我们将教师讲授模块化分为:基础理论讲授、科研基本方法与规范讲授两个部分,约占三分之一课时。基础理论讲授部分,主要采用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讲授通信与网络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包括信道模型、编码技术、调制技术、接入技术、交换与组网技术等,除简单回顾大学通信原理与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之外,主要补充高级的通信与网络理论和技术,为专题研讨作知识准备,采用了国外著名大学通信与网络方面研究生教材【5-6】。

科研基本方法与规范讲授部分,主要讲授文献检索、文献阅读、科技交流、科技论文写作等方面的方法与规范。文献检索向学生介绍信息工程领域常用工具,如:SCI文献索引数据库、谷歌学术搜索引擎、维基百科、IEEE数据库等的使用。讲授根据题目、摘要、关键词、作者等进行文献查找筛选的方法。文献阅读介绍三关阅读方法。科技论文写作讲授内容包括标题、摘要、引言、正文、结语、图表、科技术语的写作方法与常用写作规范【7】。科技学术交流主要介绍PPT制作方法、演讲技巧等。

另外,在学生开始专题讨论之前,教师可以围绕自己的科研工作或感兴趣的题目,给学生做一次学术报告,并引导学生参与讨论,目的是给学生一个做学术报告的范例。在本门课开始的第一次课,我们将本学期的专题讨论内容提前向学生公布。学生将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从事的毕业论文研究课题选择某个专题,自由组成团队,并推举团队负责人,提前准备研讨内容。学生也可以自己选题但需得到老师认可。对于个别学生,老师可以指定加入某个团队或组建新的团队。

2.专题研讨

专题研讨是本课程的主要部分,约占三分之二课时。我们根据教学大纲、现代数字通信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和我校电子信息工程类研究生往年毕业论文选题情况,对专题研讨内容进行划分,目前专题内容主要包括:无线自组织网络与无线传感器网络、协作通信、深空通信、认知无线电、超宽带通信、实时通信与机载网络、扩频通信与保密通信、卫星通信与网络等。每年根据上一年教学情况,专题内容会略有调整。学生可以就某个专题或某个专题下的子专题准备研讨内容,开展学术讨论。学生以组为单位根据选择题目分工合作,查阅文献,准备PPT和技术报告。准备内容包括:概念内涵、研究意义、研究现状与趋势、关键技术、开放问题、自己观点、研究设想、总结等。

课堂上每组推举一名学生作为主讲人,利用多媒体陈述演讲内容,考察学生制作演讲文稿、组织演讲内容、演讲仪态和现场驾驭能力,教师做好记录。针对报告内容,首先发动学生向报告人提问,要求报告人或同组成员回答和解释问题,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进行争论。学生回答完毕后,教师向报告人提问,在师生之间展开讨论。针对报告人的演讲文稿制作、内容组织、演讲仪态和回答问题的情况等,教师进行点评,对课堂中出现的学术争论一般不做“是”或“否”的绝对性评价,启发学生进一步调研文献和思考。

3. 成绩评估

《现代数字通信》课程成绩由四部分组成,分值比例如下:期末笔试30%,演讲成绩30%,技术报告30%,课堂讨论10%。期末笔试主要考察对教师讲授的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采用闭卷形式。演讲成绩会在每次研讨课时,随机抽取10名学生民主评议,去掉最高和最低分后的平均成绩作为演讲成绩,评定标准如表1所示。同一组的同学原则上分数相同。演讲结束后,报告人小组同学将根据演讲文稿、教师和同学提出的问题和意见,独立整理和提交技术报告,教师根据技术报告对每个同学评分。任课教师认真批改技术报告,技术报告批改完毕并给出成绩后,会返还给同学,让他们知晓自己的不足之处,进而提高自己。教师到期末根据学生参与学术讨论的情况,给出课堂讨论部分成绩,以便鼓励学生参与讨论。采用综合成绩评定方式,有利于鼓励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发挥其主观能动性。#p#分页标题#e#

二、体会与不足

通过《现代数字通信》课程研讨式教学方法实践,我们有下面体会:

1.结合热点进行演讲示范,提高学生对研讨课的兴趣

例如,目前IP地址资源耗尽问题是社会关注热点,教师很快作了IPv6的专题讲座,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和热烈讨论。学生不但对网络协议有了更深入的掌握,也学会了演讲中问题提出、知识讲授、演讲驾驭的一些技巧,很好地促进了学生专题研讨质量的提高。

2.教师素养是研讨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

教师在研讨课中的角色,首先是一个主持人。而主持人的学术素养、人格魅力、敬业精神等是研讨教学成败极其重要的因素。因此,作为研讨课程的教师,必须对交流主题所涉及的学科领域有较深的了解,具有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并有良好的人格且为学生所接受。教师的课堂行为主要表现为:穿针引线,使课程进展顺利,并避免自身成为课堂的中心;要鼓励、接受、支持合理的各种观点;鼓励每一位学生通过听与讲充分互动,避免个别学生唱主角;当好听众,善于从学生的评论和观点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做好阶段性课堂总结。

3.前期充分准备是学术交流成功的保障

部分同学以前很少接触外文文献,面对大量文献资料,抓不住主题,无法有效地组织好自己的报告内容,有的报告内容肤浅,甚至出现偏题的情况。有的学生在做报告时,盯着电脑屏幕念屏幕上的文字或打印出的演讲稿。有的题目大多数同学不太熟悉,出现讨论冷场现象。为此,教师应指导学生以所选专题领域的一两篇综述文章为基础,查阅文献,展开论述。要求小组同学事前多讨论,演讲同学事前多模拟练习。教师审查通过的演讲文稿才能进行演讲,并且演讲人在演讲前几天需将演讲文稿发给所有同学,让其他同学事先熟悉内容,对该专题感的同学还可以做进一步调研。这样演讲时课堂气氛会很活跃,讨论也很热烈。

三、结束语

研讨式教学方式是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待、教学相长的过程。任课教师需要不断学习,了解国际学科前沿。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与同学的平等讨论与思考,教师的学术水平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教师在备课时,需要精心准备授课资料和素材;授课时,要很好地控制时间,注意调动大家参与讨论的积极性,调动大家的学习兴趣。通过研讨课,学生普遍感到自己的学术交流能力、提问能力、对话能力、课堂参与的积极性,甚至社交能力、精神面貌等都有所提高和改进。初步统计有95%以上的同学对这种授课方式持肯定态度。研讨式教学法是教学改革的积极尝试,它将研究生独立科研能力的培养目标落实到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在加强研究生自学能力、学习方法及科学研究能力培养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参考文献:

[1] 胡玲琳. 学术性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特性比较[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6, (4): 22-26.

[2] 沈文捷,朱强. Seminar教学法:研究生教学的新模式[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2, (7-8): 43-47.

[3] Rodriguez-Farrar HB. The teaching portfolio: A handbook for faculty, teaching assistants and teaching fellows [M]//Third Edition. Providence: The Harriet W. Sheridan Center, Brown University, 2008: 7-12.

[4] Fisher M. Teaching at Stanford: An introductory handbook for faculty, academic staff, and teaching assistants, Revised Edition [M]. Standord: The center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Stanford University, 2007: 49-59.

[5] Bernard Sklar, Digital Communications: Fundamental and Applications (Second Edition), Person Education,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