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故事两则范文
时间:2023-03-19 18:57: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庄子故事两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庄子》是 的著作集,为 家经典之一。庄周, 时期宋国蒙人,哲学家, 家代表人物。
2.解释下列各句中的黑体词。
(1)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
(2)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
(3)非梧桐不止。( )
(4)是鱼之乐也。( )
(5)安知鱼之乐?( )
(6)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
(7)于是鸱得腐鼠( )
(8)固不知子矣( )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2)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二、课内阅读
阅读《惠子相梁》,完成下列题目。
4.请概括这则短文的主要内容。
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
(2)夫g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6.庄子所讲的故事比喻巧妙贴切,“g”“鸱”“腐鼠”各比喻什么?
7.请简要概括这则故事的讽刺意义。
三、拓展延伸
阅读短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太宗①朝②,有王著学右军③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④。帝听政之余,留心笔札,数遣内侍持书示著,著每以为未善,太宗益刻意临学。又以问著,对如初。或询其意,著曰:“书固佳矣,若遽⑤称善,恐帝不复用意。”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世以为由著之规益也。
(选自《王著教帝学书》)
[注解]①太宗:宋太宗赵匡义。②朝:一代君主的统治时期③右军:指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④翰林:皇帝的文学侍从官。⑤遽:匆忙。
【乙】蕃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蕃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蕃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选自《陈蕃立志》)
8.下面句中的“其”,与“其后,帝笔法精绝”中的“其”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百姓多闻其贤
B.其如土石何
C.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D.其一犬坐于前
9.解释下列黑体词在文中的意思。
(1)闲处一室( )
(2)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 )
(3)甚奇之( )
(4)安事一室乎( )
(5)世以为由著之规益也( )
(6)书固佳矣( )
10.依据黑体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写一个成语。
太宗益刻意临学
11.用“/”给乙文画线处断句。
蕃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蕃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
1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以问著,对如初。
(2)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
篇2
从神话形成的思维特质看,创造神话的原始人类的思维是处于初始蒙昧阶段的一种特殊意识,是一种低级的表现意识,是建立在万物基础之上的一种生命一体化的意识,它分不清什么是自然的,什么是人类的,所有的自然物都被他们赋于生命和人的特征。他们不能把物质与意识、个体与群体,现象与本质加以区分,这种无区别的思维模式促使他们把整个世界看成一个混融一体的同一存在。恰恰是这样的一种浑沌的融合,才催生了人类一步一步对于物质和意识、人类与自然、个体与群体、主体与客体的深入探讨,从原始人的世界观演化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哲学思维。
中国的哲学思维模式是直接承袭神话思维模式发展起来的。早期的中国哲学家如老子、庄子等人,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神话思维的特征,中国哲学中的基本范畴,如太极、道、阴阳、五行、变、易等等,几乎无一不是从神话思维的具体表现中抽象出来的。诸如开天辟地等中国古代的创世神话是典型的卵生神话:“天地混沌如鸡子,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艺文类聚》卷一引徐整《三五历纪》),这种宇宙卵生神话对中国的阴阳太极观念有重要影响。
“道”是老庄哲学的基础和最高范畴,既是关于世界起源和本质的观念,又是至人的认识境界。作为庄子哲学思想集中体现的《庄子》一书,以“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缥缈奇变”、(《艺概・文概》)著称。《庄子》说理的精妙和文风的恣肆,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神话的力量,如《逍遥游》之鲲鹏变化,《应帝王》之“凿破混沌”,这两则神话就是运用了神话的思维来阐释庄子的哲学境界。
中国哲学对“天人之际”的探讨,在古代神话中也可见其雏形。《山海经》中记载的洪水神话,反映出天与人的关系,“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湮洪水”而被杀,显示了天(自然)的力量之大。而禹顺应自然规律以疏导的方法治住了洪水,则隐含了“天人合一”、“治天命而用之”的哲学思想。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也有很多富有实践意义的故事。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后羿射日》等,这些神话仿佛在启迪人们,只有永不停息地实践,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
在西方,古希腊神话是最为完整和典型的艺术形式之一,正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的那样,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实际上希腊神话不仅是希腊艺术的武库和土壤,也更应该属于整个人类、特别是西方文明的土壤。
在希腊神话中,既包括神话故事,也包括半神的英雄传说,早期的神话主要是关于宇宙之初的情形,属于创世神话。
创世神话是某一文化共同体的基本价值观的基础和象征性规定,它通过对时空世界发生过程的叙述,起着给人类在宇宙自然中定位的作用。这样,创世神话及其相关的仪式就为特定的文化集团奠定了宗教教义和哲学思维模式。在希腊神话以及其他民族的许多神话中,都在反复演译着:创世――建立宇宙秩序、破坏――由于人类的堕落或罪恶使宇宙秩序变乱而进入混沌、再创造――混沌的复归又是开创新的无罪恶的宇宙秩序的必要前奏。这种创造、毁灭、再创造的循环模式是神话思维的一种基础逻辑模式,也可以认同于生死循环再生的哲学规律。神不但创造了人类而且还掌握着人类的命运,人对自然力只有恐惧和崇拜,一些图腾形象的神也便由此产生了,如众神之王宙斯的圣物是一只鹰,天后被称为“牛眼的赫拉,这充分反映了最初人类的幻稚简单的自然意识。随着人们征服自然能力的增长,希腊神活便逐渐排除了不合乎自然的神怪因素,让位于更实际、更富有人间意味的神,反映了直接的现实社会和生产活动,司农女神得墨特耳和她的女儿珀尔赛福涅的故事就属于这一类神话。而到罗马神话所描述的农业生活中,与每一种农业劳动相对应都有一类神祗,如播种、施肥、收获等等,当人类社会进一步发展,接近文明的门槛时,希腊的荷马和赫西俄德给希腊诸神命名并描绘出了他们的模样,神人交融,半人半神的景象到处可见。这样一种对社会历史的直观的想象,实际上就包含了人类最初的社会历史观。正是这种幼稚、简单的唯心史观才孕育了以后人类所有社会历史观的萌芽。
参考文献:
[1]赵天成、李娟芬:《人类探索自身历史脚步的追寻》,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
篇3
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献标识码:A
园林文化指的是经园林的设计及建造,进而营造出一种能够让欣赏者感受到美感并由此而产生一种美好联想的文化。我们欣赏园林景观所获得的直接感觉就是园林文化最原始美的直觉体现。当漫步在园林中时,看到匾额绘画、诗词楹联、雕塑盆景或明确意境组合的园林作品,我们通过形象思维来激发联想,并把它和过去所见所闻进行联系,构成众多美感想象,头脑中会浮现出一幅联想性的境界。在古典园林中,园林文化的内涵比较丰富,一方面在于有着很高艺术水平的又人画家参与主导了造园。另一方面则是园林历经久远,好多有内涵的艺术作品是慢慢的有机加入的。现代的园林之所以艺术文化内涵不太丰富,一来是因为设计者大部分都是工科培养出身,缺少又人画家的艺术涵养,二来是因为造园时间短,还没有充足的时间有机地加入艺术内涵丰富的东西。
一、文字性表达
园林文字除了可以更好的彰显书法艺术的直觉美外,还能更好的表达出各种意境。通常每个园子题词都有概括全园主要中心的作用。如《避暑山庄》这个匾额,从又字上就表达了此园的主要作用是用以暑天避暑休闲而非显示皇家威武庄严,是山林野趣而非规矩秩序之意。避暑山庄有七十二景,如果不用题词概括,大部分游人看到亭子,仅仅只是亭子,看到的房子仅仅只是房子,只欣赏到它的直接外在美,除此外就几乎不再有什么联想了。而经过题挂匾额,便增加了其又化内涵。如在避暑山庄烟雨楼对面有一座看似很普通的六角亭。题曰“壕涧间憩”引出了古代两个优美的哲学故事。第一个故事,庄子与惠子工游于壕水,庄子曰:“鲸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之,故不知子矣;子非鱼,子固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子安知鱼之乐’云者既已知吾之而问我,我知之壕上也。”撇开二人争辩的内容,这则故事表达了庄子从壕上知道了生命的自由比任何功名富贵都重要的人生哲理。另一则故事写庄子在淮水边钓鱼。楚王派使者请他去做官。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筒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使者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庄子通过巧妙的回答,表达了自己的人生志趣,不子庙堂,而在山水,曳尾于涂,方有无止快乐。这两则故事被《世说新语》揉和为“壕淮间想”,他是一种山林之想,自然之想。表达的是任何自然亲和无间的情怀,有一定又学功底的游人看到这个题匾的景点,再看到前面漫如长江水面,回味着这位古代思想家曾经说过的话,引起心理上的同感共鸣,脑海中就会浮现古人水边漫游的美好联想。这就是壕淮间想的艺术文化内涵。现代园林中,通过诗词楹联和对景区的题名也是增加游人的联想,提高园林艺术内涵一种主要形式。上海有一长风公园里有银锄湖,铁臂山,就是通过诗词《送瘟神》里的名词给景区命名,把游人的思绪引入到“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山河铁臂摇”所描绘的壮美场景中去。
二、绘画艺术
雕景画栋、油漆彩画、花街铺地,这些都是古典园林常用艺术手段。在颐和园万寿山前昆明湖边八百米画廊的一处横梁上,有一幅“三顾茅庐”彩画,雪中刘备兄弟三人堂外倚马卑躬以待,堂内孔明春眠高卧,室内、室外形成了站与卧、冷与暖、谦卑与傲慢、戈马与平和武将与文人、阴霆与明亮等多方面多层次的鲜明对比。游人坐在廊柱间,看着这对比鲜明的画面,无不敬佩刘备的豁达智慧,能屈能伸和对孔明恃才自信,淡薄洒脱的由衷敬佩。如果不是有这幅画而仅仅是涂了漆的一截横梁,游人是不是会觉得索然无味,茫然枯坐呢?这就是绘画在园林中,表达内涵的主要形式在古典的园林中,一般都是通过油漆彩画来表达的在现代的园林中鲜有好的绘画作品见于园林中这应该是现在的园林囿于作品设计时间短暂,作品形成时间短的原因,要知道避暑山庄是经过几代人几十年的,时间才建成的故宫和天坛等更是积攒了多少代优秀艺术家的艺术精华才形成今天这个规模。
三、雕塑
雕塑作品不论是在古代还是现在,几乎所有园林建筑中都存在,特别是西万国家应用较多,大多取材于古代神话,并且还是园林主体场景。但这种形式在中国的古典园林中并不多见,只在亭子四角挑脊的和宫殿建筑的屋脊上常见几个有传说故事的小雕塑,有的在门环处雕着蒲牢、石碑下的大门、两侧的狮子或者大象等。这些雕塑仅仅是古典园林组成部分的小小装饰物,但也略有寓意。每当听到导游解说的时候,脑中就会浮现出与之相关的画面来。不过在上海的豫园中曾见过精心堆砌的一堵龙墙,其体量之大、制作之美、构思之妙、无不让人惊叹,在现代园林中到处可见。园林雕塑小品寓意深远,还有部分雕塑成为园林的主景,如大部分纪念性公园革命烈士陵园,如烈士陵园里边的烈士雕塑等这类公园,无论是园雕还是浮雕,建造的目的就是要让参观者看到这些雕塑,同这些人物众所周知的丰功伟绩联系起来,加以缅怀而追思。在西万园林中的雕像大多是为了表达古代神话故事里众神的英雄事迹。
四、树木造型修剪
修剪园林树木也是增加园林文化内涵的一种方式。通过修剪蟠扎,将树木修剪成各种动物及简单的样式造型,仅算一种最简单的表现方式。盆景,则是通过树木塑造形象,具体反映自然景观。同时,也是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方式。通过“咫尺天涯,小中见大,拳山勺山”的画理,用植物表达出一种或秀茂雄奇,扶疏挺拔,志趣横生,或古雅质朴,老而弥键或气韵生动,情景交融。或如高山峻岭,苍松翠柏,久历风涛的各种意境,从而引发观者对优美大自然或想象中的仙境的幻想,愉悦身心,人本身就有着与生俱来亲近大自然的意愿。
五、园林整体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追求的主要效果是为了达到画所描绘的一种仙境,在中国人的意识中,无不渴望步入到神仙所住的所谓仙境中。通过画家的画笔把这种想象画出来(现买中是不会有的)。因此,大部分的选园者先找到又人画家来造园,画家便通过“小中见大”“须弥芥子”‘壶中天地”等创造手法,凿池堆山,雕梁画栋,拱桥立亭,栽花种柳,极尽巧思,寓画情于景,寄山水于情,把我国造园艺术从自然山水园林推进到写景山水园林阶段,大大提高了园林的艺术内涵。如苏州名园“狮子林”就是元朝天如和尚与山水画大师倪攒合作建造的,达到了“虽由人做死如天开”描绘人间仙境的目的。
六、结论
园林设计第一要务是通过园林建设引发游人产生优美视觉享受,恰当的结合能够让人产生美好联想,会让我们的园林作品更具有深层美感。了解增加文化内涵性的手法和注意事项,能够对提高园林艺术作品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张凌云,刘木森.试论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营造[J].经营管理者.2010(11)
[2] 游安妮,邱军华.基于FDI经济溢出效益分析城市滨水区旅游开发与城市经济关系[J].知识经济.2011(20)
[3] 刘文.简析中国古典园林和谐美形式[J].改革与开放.2011(20)
篇4
高中语文教材既有教本又有读本。我们如何处理“读本”呢?由于教学时间紧,我们或荒废“读本”,或随意处理“读本”。结果是各级统考偏偏多从“读本”中取材,学生多数因教师一般性倡导所误而招架不住败下阵来。
那么,怎样较好地使用好教本与读本,使教读两本有机结合起来,进而落实教师指导呢?
1 跨文本强化考试需要
“需要”往往就是动力。有目的地持续地满足“需要”能够收到强化激励的实效。因为考试要考“读本”,学生又有“得分”的需求,这样便可以生成“利益驱动” 效应。为此,执教者首先应当界定一个概念,考试不是考教本,考试考的是教材。所谓“教材”,指的是国家明文规定必修的教本与读本,当然也包括《大纲》所列的课外阅读篇目。特别是“读本”应当给予高度重视,因为“教材不过是一个例子”。当然,抓好落实,少不了各种措施的及时“跟进”。譬如,做每周读本札记,课堂配合使用读本中的同类文章,课堂选用读本文章的语基及阅读分析进行小测等等。
2 跨文本把握倾向基调
概括文章重点很重要的一点,是把握作者的感情倾向和基调。通过教本和读本同类作品的对照阅读,可以磨砺辨析和把握要点的眼光。教本中汪曾祺的《胡同文化》,涉及对都市文化的解读,也涉及对传统文明的评价,可以和读本中贾平凹的《西安这座城》、王安忆的《上海的弄堂》对照阅读。三人都面对传统都市文化,但是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表达感情:汪曾祺是在怀旧的无奈中惆怅低徊,从都市胡同里咀嚼北京人的特点;贾平凹面对“废都”古城墙,却昂扬出一种有中国文化魂魄的大气和自豪;王安忆则是从多个角度刻画了托起上海这座城市躯体的无数个弄堂,呈现了上海的历史沧桑。把阅读的视角定位在感情比照上,有所取舍地确定要点,可以比较好地开发出读本的价值来。
3 跨文本拓延文章主旨
作者的某一种著作一般有一个基本精神即主旨,教本和读本同时选了里面的几篇文章,也就意味着与这种主旨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教师在指导阅读时有个问题需要引起注意:这就是要立足教本,适当延伸读本。如《庄子》一书,教本选《秋水》,《读本》选《庖丁解牛》,《秋水》的主旨在宣扬事物的相对性,却让我们看到了视野的局限和谦虚的必要,这种作者主观立意和作品客观意义相分离的主旨“分裂”现象,还在《庖丁解牛》中表现出来:《庖丁解牛》用故事演绎保身、全身、养亲、尽年的人生旨趣,主旨在消极出世,却让我们看到了敬业求精、注重实践、把握规律的“言外”之意。教师甚至还可以引伸至《逍遥游》,庄子在《逍遥》中指出无论是大鹏、蜩与学鸠还是宋荣子和列子,都是“有所待”的,都不能达到所谓“至人”、“神人”和“圣人”的绝对自由的“逍遥境界”,但是,庄子这种贬抑大鹏、为自己追求绝对精神的主旨张本的做法,并不能减弱我们对大鹏神奇浩大形象的向往,“鹏程万里”绝对是极富正面意义的形象。从教本里学会阅读庄子的文章必须具备两套眼光,再延伸到读本中进行操练,很有意义。
4 跨文本建构知识体系
如利用读本第一册中《先秦诸子散文》一文,制作表格,列出诸子各家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基本观点、写作方面的主要特征等要素,在学完该单元文章后,填表作业,这就自然延伸到读本的篇目。读本中儒家著作《孟子》中的《鱼我所欲也》、墨家著作《墨子》中的《非攻》、法家著作《韩非子》中的《五蠹》、兵家著作《孙子兵法》中的《谋攻》等与教本的篇目构成“互见”的关系,可以充分利用这种“互见”的功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5 跨文本比较人物性格
新教本高中第一册的第一个文言单元塑造的是一组古代说士形象:有勇赴国难的烛之武、隐忍有远见的文仲,有善于讽谏的邹忌、委婉机智的触龙。教师在完成教本作品内部的这种形象比较分析之后,可以及时将阅读比较的触角伸到读本里去,如要求读《晏子故事两则》,寻找晏子的性格特点,从“使楚”看晏子幽默机智的外交辞令;可以教读本上的《召公谏厉王止谤》,让学生揣摩出召公的政治远见和直言不讳的勇气。还可要求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如《荆轲刺秦王》,分析荆轲与读本中几位说士性格的不同;荆轲主要不是依靠机智,而是依靠那种不畏、不怕牺牲的精神去维护国家的利益、去实现一种人生的追求。这种跨文本的人物性格比较,可以扩大学生的文学视野,积累写作的材料。
6 跨文本感知人性多维
篇5
上世纪60年代始读他的《诗词例话》,知道周先生的大名,而“”之后才听到他的两则故事:
1956年,《诗刊》创刊号拟发表的十八首诗词。中国青年出版社约请主编臧克家先生写《诗词讲解》,臧先生要出版社的人加注,出版社把这个工作派给了振甫先生。他研读之后,对两首词中的两个词语提出了疑问。《菩萨蛮・黄鹤楼》中“把酒酹滔滔”句,“酹”原作“酎”。振甫先生认为,《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一樽还酹江月”,是以酒奠江月。“酎”是重酿的醇酒,酎滔滔,无从解释,应是“酹”。《沁园春・雪》中“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句,“蜡”原作“腊”。振甫先生认为,“腊”应是“蜡”比较合适。山盖上雪,用“银”来形容;原盖上雪,用“蜡”来形容。这些意见,臧克家都同意,最后也得到的认可。
1948年,钱锺书《谈艺录》稿成。钱先生的渊博和睿智为学界公认,《谈艺录》的内容极为广博。为此,出版者开明书店委派振甫先生任责任编辑。他细核原文,并为这部书加了提要性的小标题,付出了大量心血。钱先生大为感动,35年后,《谈艺录》补订本出版,钱先生在《引言》中说:“审定全稿者,为周君振甫。当时原书付印,君实理董之,余始得与定交。”后来《管锥编》出版,周先生也出力甚多。《序》仅有一百多个字,钱先生感谢周先生的话就占了总字数的几乎四分之一:“命笔之时,数请益于周君振甫,小叩辄发大鸣,实归不负虚往,良朋嘉惠,并志简端。”
先生如此学问,如此人品,自然令人仰止。
第一次与周先生通信,是“”刚刚结束时,我正在为一本中国古代寓言的选文踌躇,贸然向先生请教。先生很快就回信:
我的意思,可以精选,不必求备。有些比较难找的寓言,就可以不必选进去。
先生可谓一语中的。我当时正在竭力搜求一般寓言选中不常见的篇目,以图“完备”。周先生在信中强调“不必求完备”,指出要“以精选取胜”“选出自己的特色”,使我茅塞顿开。先生在信中还教我如何评述:
举个例,如鲲鹏的寓言,你可先把这个故事讲出来,讲完以后再加上一个说明,先指出庄子讲这个寓言要宣扬什么,是宣扬他的相对主义,因此,他所宣扬的思想是错的,错在哪里。然后再指出,这个寓言的本身,还可以用来表达什么,还有它的可取处。
今日读庄,实在是一门学问,见仁见智,众说纷纭,周先生这里着重于写法上的指点。先生对一个素不相识的后辈,不厌其详地谆谆教导,令我十分感动。
上世纪80代初,认识了徐名先生,后来才知道他是振甫先生的女婿。夫人周佩兰,周先生的独生女儿,一位敬业的中学老师。交往日多,彼此熟悉了,我感到名、佩兰夫妇忠厚实在,一对儿好人。
1984年,《中学生阅读》创刊,语文学家周先生应邀担任了我们这个语文刊物的顾问(这里自然有名、佩兰的功劳)。他在给中学生读者的题词中强调了“熟读背出”的重要:“演员要演好戏,要把台词熟记背出,把它化为自己的语言,把它的思想感情表演出来,才能演好戏。读古今传诵的名篇和它相似,也要熟读背出。”
篇6
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为
学生提供一个张扬个性,展示自我的舞台,学生内在的潜能才能得以挖掘,综合的语文素养才能得以提高。
关键词:语文课堂语文教学张扬个性舞台
语文新课标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指出:"语
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
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又
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
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
大量的语文实践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是现在语文教学的主
要任务。中考现代文阅读的选材越来越趋于课外,这就
是说,越来越侧重对语文能力的考查而不是单纯的死记
硬背。"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始终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
而这四种能力又是相辅相成的,不能孤立开来。平时以
教师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往往侵占了学生自我表现
的空间,老师也往往只是重视了对个别学生的关注,很
多学生得不到展示自我的机会,尤其是在以分数为衡量
标准的应试教育中,老师也唯恐漏掉了哪个知识点,面
面俱到,反复强调,压题猜题,搞题海战术,不舍得给
学生一点自由发挥的时间,长此以往,学生疲于应付,
负担过重,导致恶性循环。"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
考考,老师的法宝",这是多少年不变的真理!学生厌
学,家长无奈,老师抱怨教育现状就如此悲哀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兴趣从何而来?应该
是课堂。为学生提供一个张扬个性,展示自我的舞台,
学生内在的潜能才能得以挖掘,综合的语文素养才能得
以提高。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教师很好地驾驭课堂,
利用好课本这一媒介,既传授知识,又挖掘学生潜能。
在教学实践中,我感触比较深的一点做法是――组织编
演课本剧,让学生展示自我,张扬个性。
对十四、五岁的中学生来说,自我表现欲望比较
强烈,渴望被理解,渴望在同学、老师面前展示自己"已
经长大"的形象。尤其是在当今知识爆炸的互联网时代,
孩子们的视野开阔了,各方面的能力加强了,孩子需要
张扬个性,需要发挥自己的特长。鉴于此,立足课本知
识教学,从编演课本剧入手,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让
学生全员参与,效果不错。具体操作如下:
首先,要教给学生编写课本剧的方法。剧本教学,
也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板块,也是学生作文中经常要
用到的一种形式,这在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有
专题学习,但对于初三甚至刚刚升入初四的学生来说还
比较陌生。老师需要把剧本的有关知识先教给学生,比
如舞台说明、对白、旁白、潜台词等。让学生有章可循,
编写起来才得心应手。
其次,老师把握有利时机加以引导,选择材料。
初中语文课文中有很多适合于编演剧本的素材,这些课
文多数故事性强,人物形象鲜明,语言个性化强,如《庄
子故事两则》(《惠子相梁》《庄子与惠子游于豪梁》)
中,惠子的多疑,庄子的幽默诙谐,机智善辩,人物形
象跃然纸上。《唐雎不辱使命》中唐雎的凛然正气与秦
王的色厉内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变色龙》中奥楚蔑
洛夫的阿谀奉迎,见风使舵,读后让人忍俊不禁。《晏
子使楚》中晏婴的机智,善于辞令的外交才干,读后让
人拍手称快初中课本中有太多这样的文章,感受文
中的人物形象也是这些课文教学的重点,与其老师费尽
口舌地分析,不如放手让学生演一演,这样更能加深学
生对课文的理解。
然后,剧本编完了,在上演之前,老师有必要先
审批。有些学生追求搞笑,娱乐,在剧本的编写方面有
的离课本较远,也有的对课本中人物形象把握得不太到
位,这就需要老师的点播、指导,因为语文学习,不能
一味地追求"热闹",热闹的形式最终还应服务于知识
的掌握,能力的提高。至于剧本的导演,演员的招募,
道具的准备等工作,应放手交给学生自己去做。这样的
活动,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本内容的把握,又为学生提供
了展示自我的舞台,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最重要的
是,一些平时被老师忽视的学生得到了"毛遂自荐"的
机会,一些有特长的学生拥有了张扬个性的空间。
下面摘录学生在日记中对这样活动的反映:
初四三班陈森同学的日记:
"下午,我们有四个小组对《唐雎不辱使命》这
篇文章改编为剧本进行了精彩的表演。同学们对老师给
的这样的难得机会都十分珍惜。为了这次期待已久的表
演,我们进行了努力的改编。所以我们表演起来也十分
放松,并不十分紧张。
我在第四组表演,所以有幸先观看前三组的表演。
他们的表演都加紧了一些搞笑的内容,同学、老师都开
怀大笑。看了他们的表演,我认为我们这一组肯定
会最差,因为我们所写的内容太少,读起来并不搞笑。
没办法,在同学们的鼓励下,赵梦月,郑舒心、我走上
了讲台,准备最后一场表演,我饰秦王,当然由我先开
口说话,就在我开口的一瞬间,我脑中突然有了个想法,
用方言表达,换换同学们的欣赏口味,气氛岂不更活跃?
于是我张口就来,全是地道的家乡方言,果然收到了意
外的效果,我一开口,有的同学早就忍俊不禁了。最终
由于我临时的一点想法而使我们的表演异常成功,赢得
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
这样的活动让我的收益很大,锻炼了我的能力,
给了我在同学面前展示的机会,希望老师多让我们组织
一些这样的活动,同学们肯定会像我一样珍惜这来之不
易的机会,把自己展示给大家!"
这是学生发自内心的声音,可以看出,学生对这
样的活动,参与积极性是很高的,这样活动的效果有时
会让学生终生难忘,因为他们会珍惜自己张扬个性的机
会,铭记展现自我的时刻。
作者简介:周岚,女,(1971 年 10 月―),中
学一级教师。现任教于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雪宫中学,
从事中学语文教学 15 年,所指导的学生作文多次在中
篇7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阅读教学 读本 教本
课外阅读是一个开放式的,不受时间、地点、形式约束的语文学习方式。新课标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高中生课外阅读不少于300万字。据此,人教社编写者在编写选修读本的时候。是抱着“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以课文为例子和凭借,举一反三”的目的来编写的。为培养学生的分析、鉴赏和评价的能力,编选了相当数量的文学作品、政治经济科普和文学文化常识读物,每学期一般在35万字以上,这使学生300万字的阅读量有了基本的保证。同时人教社编写者又编写了必修的教本,而且规定读本必须与教本配套使用,且由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
然而,现状如何呢?或荒废“选修的读本”,或随意处理“选修的读本”。结果是学生多数因老师一般性倡导所误导而无法使文章阅读落实到实处。真所谓教本都学不清楚,更遑论300万字。
那么,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把文章的阅读落实到实处,让学生在文章的具体阅读中获得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升、品味的提高,这不仅是一个责任心的问题,而且涉及到一个教师如何创造性地驾驭教本和读本的能力问题,那如何较好地使用好教本与读本,让教读两本有机会结合起来,进而更好的落实教师指导呢?
一、 借鉴读本资料内容,拓展教本文章背景。
比如,研讨人教版高中教材的《再别康桥》之前,我们可以先学读本中的《我所知道的康桥》,让学生初步领会特定情境中的康桥。该文出自诗歌单元,在进行教学时,我们可以先学学读本上的《诗人读诗》、《中国现代诗歌》、《中国当代诗歌》。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做好点评、札记,为随后进行的课文的研究和探讨打好基础。我们必须意识到,现代意义的课堂是交往的场所,教学则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通过实物、语言或意义的传递和共享,影响和调节主体间相互关系的活动,这种活动的主要形式是“对话”,而对话的内容也就是读本和教本所提供的东西,我们一直以来所放不下的教师权威、知识本位和精英主义的价值取向,在这种“对话”意义的教学面前也就黯然失色了。新的课标改革充分地意识到了这一现实,明确要求教师转变角色,并且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把一味的教师讲给学生听,变成了教师与学生在一种内容、一种原则、一种目标规定下的合作实践过程,“自主、合作”成为语文实践的主要原则。
我们不妨可以来举个实例,在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之前,让学生有计划有顺序地阅读袁行霈先生的《中国文学的鉴赏》、余光中先生的《散文的知识性与感性》、倪其心先生的《怎样分析古代散》、章培恒先生的《中国古代散文》和苏轼的《赤壁赋》,借此来引导学生总结出散文鉴赏的一般规律,即:“知人论世,感知诗文背景,披文入情;把握诗文意蕴,跳出文本;进行比较权衡,命笔成文,做出价值判断。”
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或重温了东坡先生的《题西林壁》、《江城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赤壁赋》,充分了解了苏轼一生的遭遇、痛苦和旷达的内心世界;为我们深入地理解《念奴娇?赤壁怀古》提供了相当的支持材料。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在阅读了这些东西后,填充他们的认识和生活阅历,文本中所描述的或抒写的人、事、物、情在他们的大脑中鲜活起来,顺利实现情随境生,移情入境,体贴物情,物我情融的境界。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把《念奴娇?赤壁怀古》创造性地读成了一出独幕的情感剧:
舞台:赤壁
布景:大江东去,浪淘尽,故垒西边,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人物:苏子
情感的开端、发展:即景生情,泛写江山人物。
情感的:尽情抒发,热爱祖国河山;羡慕古人,追求建功立业。
情感的结局:思尽而醉,自我解脱,寄情江月。
二、 探究本人物成因,感知教本人性多维。
一个人的思想性格的形成,无非是他的遭遇与经历造成的。如新课标高中第一册的第一个文言单元塑造的那一组古代说士形象:有勇赴国难的烛之武,隐忍有远见的文仲,有善于讽谏的邹忌、委婉机智的触龙。教师在完成教本作品内部的这种形象比较分析之后,可以及时将阅读比较的触角升到读本里去,如要求读《晏子故事两则》,寻找晏子的性格特点,从“使楚”看晏子幽默机智的外交辞令;可以教学读本上的《召公谏厉王止谤》,让学生揣摩出召公的政治远见和直言不讳的勇气。还可以要求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如《荆轲刺秦王》,分析荆轲与读本中说士的性格的不同;荆轲主要不是依靠机智,而是依靠那种不畏、不怕牺牲的精神去维护国家的利益、去实现一种人生的追求。这种跨文本的人物性格比较,可以扩大学生的文学视野,积累写作的材料。
再如学习了《烛之武退秦师》之后,不少学生认为像烛之武这种人在先秦很多,不足为奇,他们倒很欣赏那个隐忍不乱、及时撤兵的晋文公。对于学生这种观点,我们教师切不可以自己在教学中的地位而断然否定他们,可利用教本课文中的注释:“即晋文公曾在外流亡19年……”一句,引导学生向读本延伸:晋文公曾经是无赖贵公子,他后来是怎样成为胸有全局、临危不乱的君王的呢?我们可以让学生从读本《重耳之亡》一文中找到答案。通过阅读,学生认识到,如没有遭受卫、曹、郑的无理甚至侮辱性冷遇,没有那19年遍尝颠沛流离之苦,就没有《烛》一文中那位从容镇定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这就是文中所形容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样一来,不但扩展了对人物的理解,而且提升了学生的人生观和审美观。这就是在教本里建立形象,再在读本里探究这个形象的原因,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人物的“心里路程”上补充对形象认识的厚度,从而进一步括展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正确、全面的思辩能力,充分感知教本形象的人性多维性。 三、参阅读本选文精髓,把握教本选文主旨。
概括文章主旨很重要的一点,是把握作者的感情倾向和基调。通过教本和读本同类作品的对照阅读。可以磨练辨析和把握要点的眼光。应该说,语文读本为教本提供了大量的比较阅读材料,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问题,解答问题,这才是教本编写者的真正意图。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而比较无疑是发现问题的最好途径。譬如可以通过对屈原的《离骚》《涉江》以及许多诗中,诗人反复地进行着关于死的思考,死对于屈原来说,是一种表达方式,他走向死亡是那么清醒、从容、镇定。进而,我们可以更深刻地感受屈原“世人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特立独行的人格之美。
再如教本中汪曾祺的《胡同文化》,涉及到对都市文化的解读,也涉及到对传统文明的评价,我们可以和读本中的贾平凹《西安这座城》、王安忆的《上海的弄堂》对照阅读。三人都面对传统都市文化,但是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表达感情:汪曾祺是在怀旧的无奈中惆怅徘徊,在都市胡同里咀嚼北京人的特点;贾平凹面对“废都”古城墙。却昂扬出一种有中国文化魂魄的大气和自豪;王安忆则是从多个角度刻画了托起上海的历史沧桑。把阅读的视角定位在感情比照上,有取舍地确定要点,可以较好地开发出读本的价值来。
作者的某一种著作一般有一个基本精神即主旨,教本和读本同时选了里面的几篇文章,也就意味着与这种主旨有直接或间接地联系,我们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有几个问题需要引起注意:这就要立足教本,适当延伸读本;要时刻领会教本和读本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如《庄子》一书,教本选《秋水》,读本选《庖丁解牛》。《秋水》的主旨在宣扬事物的相对性,却让我们看到了视野的局限和谦虚的必要,这种作者主观立意和作品客观意义相分离的主旨“分裂”现象,还在《庖丁解牛》中表现出来:庖丁解牛用故事演绎保身、全身、养亲、尽年的人生旨趣,主旨在消极出世,却让我们看到了敬业求精、注重实践、把握规律的“言外”之意。我们甚至还可以延伸至《逍遥游》,庄子在《逍遥游》中指出无论是大鹏、蜩与学鸠还是宋荣子和列子,都是“有所待”的,都不能达到所谓“至人”、“神人”和“圣人”的绝对自由的“逍遥游境界”,但是,庄子这种贬抑大鹏、为自己追求绝对精神的主旨张本的做法,并不能减弱我们对大鹏神奇浩大形象的向往,“鹏程万里”就是极富正面意义的形象。我们指导学生从教本里学会阅读庄子的文章必须具备两套眼光,再把这眼光延伸到读本中进行操练,就能更好的理解和把握选文的主旨。
在新课标背景下,语文读本阅读除了能够给学生提供辅助、升华、拓展的契机外,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理解社会人生,走向社会人生的平台:其富于时代性、生活性、人文性的选文,大大的缩短了学校与社会,学生与生活,教本与读本之间的距离。学生在阅读、感知读本文章的同时,也阅读了社会,领略了人生,为他们更全面的理解人生、把握人生提供了宽阔的平台。教师应该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经历,去发现、去创造,积极引导他们把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进行充分地融合,在具体的体验经历、发现创造中认识自我、珍视自我、超越自我。
总之,在新课标背景下教本与读本的跨联应当于学生的直接“利益”联系起来。这里既有功利的,又有精神的;其本质是一种知识和能力的迁移。显而易见,二者的整合势必产生良好的效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把握了语文读本和语文教本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也就把握了具有“革命意义”的课程改革的精义。
参考文献
[1]《新课标阅读丛书》2003年5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2]《高中语文新课标理念与教学实践》2007年3月,商务印书出版社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经典作品;诵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诵读经典的必要性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经典流芳千古,让我们诵读经典,运用经典,用人类文明和民族文明最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我们的学生,为他们健康成长和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一)诵读经典是学习语文的根本
在童蒙时期输入大量的、经典的、完整的文本信息,为言辞行文确立可效仿的典范,以期达到将来的厚积薄发之功,这是遵循了语文的习得之道。例如,史学大师钱穆9岁就熟背《三国》,茅盾能把《红楼梦》倒背如流,鲁迅在幼小时期就背下了《纲鉴》。
(二)诵读经典有益人的终身发展
让儿童诵读经典,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就是要长远地、默默地变化其气质,以维护人性的光辉,提升人格品质,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将其铸成大器。在儿童时期让经典成为生命中的大基石。
(三)诵读经典是传承复兴中华文化的需要
冰心、、启功、张志公、、吴冷西等政协委员在1995年第八届全国政协会议上发出《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指出我国文化之悠久及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罕有的连续性,形成一条从未枯竭、从未中断的长河。但时至今日,这条长河却在某些方面面临中断的危险。我们的阅读教育正在受到动画艺术和网络游戏的挑战。不可否认动画艺术和网络游戏在开发孩子智力、开阔视野方面的积极作用;但也应该看到其商业性的批量生产必然带来的精神深度和个性化的匮缺,如果一味沉迷其中,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长远的消极影响。
对此,无论家长和老师都不能采取禁止、围堵的办法,而只能积极地引导,而用有趣味的高质量的阅读来吸引孩子,也许是一个最好的教育手段。
二、将经典诵读与语文课堂教学结合的原因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和培养学生良好语文素养的要求,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通过实施科学有效的课堂语文教学和多种方式的经典诵读活动,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滋养性灵、启迪心智、塑造精神的双重目的,从而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语文教学之中。
三、如何选择诵读的内容
(一)结合语文园地内容诵读唐诗宋诗
中华文化经典博大精深、浩如烟海。时代不同了,现在小学生学习的科目多,在经典诵读方面不可能花费很大的精力(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负担问题),所以应该精心选择中华文化经典中最具代表性、传承性的核心内容,对于有些内容适当删减,并要与时俱进,同时诵读一些编写质量高的现代韵文。这可以根据我们人教版语文教材编写的特点加入经典诵读的内容。我们都知道每个单元教完都有一个语文园地,教师可以结合园地里面的要求加以拓展延伸。
例如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一“读读背背”就出现了古诗《咏鹅》,教师这时候就可以介绍唐诗的一些知识,让学生喜欢上古诗,课外可以去背诵带拼音的古诗,不但积累了古诗还能复习巩固学过的拼音,何乐而不为呢?并且每册教材里面都有古诗教学,语文园地里的日积月累、读读背背也有很多古诗的名句,可推荐诵读《唐诗300首》。到了四年级下册课文中出现了白居易写的《忆江南》,学生接触到了国粹中另一个新领域――词。这时候就可以介绍些优秀的词让学生诵读,例如《宋词精选》。因此古诗词的诵读就贯穿整个小学阶段。古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学生的积累丰富了,自然会“腹有诗书气自华”。
(二)结合识字教学内容诵读四书五经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之一。尤其是低年级,许多课时都是围绕识字展开。所以,优化识字教学,打下扎实基础,对中、高年级语文教学,甚至学生的终身教育都是大有益处的。因此结合第一册语文园地二中“我会认”中认的字都是姓氏,可拓展学生诵读带拼音的《百家姓》。还有如简单的《千字文》《弟子规》这些经典读本都有注音,学生易于诵读。
二年级下册27课课文是《寓言两则》,学生开始接触到了寓言故事,寓言故事能让学生懂得更多闪光的哲理,丰富学生的想象,可推荐学生诵读《庄子寓言集锦》。
篇9
【关键词】激活 个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以语文课程的整合为基点,通过语文学习与生活的结合,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的新型语文课,初中教材中可以拓展开来进行个性化语文综合性活动的文本有很多,如《桃花源记》中可以以央视一套“对话”栏目为形式,组织一场“和桃花源人的对话”,深入剖析桃花源人的精神世界;《皇帝的新装》可以借用课本内容,融合想象,让学生在了解剧本创作的基础上创作剧本,以“课本剧”的形式上演,通过幽默的表演来深入感受皇帝的愚蠢,体会作品的讽刺意义;《紫藤萝瀑布》《爱莲说》等写到“花”的文章又提供了一个拓展活动的机会,据此可以办一个“花与我们生活”为主题的专栏,从唐诗、宋词、散文精品、中外名作中来品读“花与人生”“花与艺术”“花与文学”“花与名人”之联系,感受花之别样情趣。沿着文本一路走下,在智慧地延伸过程中,个性化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可以如花齐放,争妍斗艳。
一、研究开发资源,展一方水土风光
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多种课程资源。可以结合当地的《文化温州》《山水温州》《瑞丽温州》展示本土风光乡温州优美的 风光、悠久的历史、名人文化 ,成为教学课本中 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为个性化的语文综合性活动提供极丰富的资源。针对家乡发展的快速,可以开展《夸夸咱们的家乡》的活动,让学生调查家乡的历史人物、名胜古迹、旅游风景、名优特产等,写出调查报告,并在全班交流,交流中可以采用各种形式:画画、当导游、当记者……
从社会生活、自然现象中去发现问题,展开语文实践,进行探究性学习,实现了语文教学的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学生学语文的实践机会。
二、整合文学专题,探传统文化
在中学语文各册课本中有许多主题相近的课文,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将这些课文前后联系起来,在整合的基础上提出研究专题。把静态的教学改为个性化综合探究。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多篇诸子百家的文章。如《鱼我所欲也》《庄子两则》《论语六则》等,我们就可以结合这些文章研究“诸子百家”,作为个性化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一个专题,让学生搜集诸子百家的资料,研究他们各种思想学说,以各种形式来展示成果。
三、聚集社会生活,焕实用语文光彩
聚集社会生活是我们开展个性化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一个很好的策略。例如,让世人关注的国内外的新闻,如像“9.11事件”和“伊拉克战争”震惊世界,“当乾隆遇上克林顿”等成了世人关注的热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搜集有关的新闻图片、文字,各国人民、政府对此事件的关注,此事件对美国、对伊拉克、对世界的影响等,分类整理,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看,多听,多想,一分为二地评价人物和事件。可以调查汇报答记者问、开新闻会。
四、激活兴趣爱好,创灵性飞扬天地
以学生的兴趣点来组织个性化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灵感,创造一个灵性飞扬的天地。例如,中学生没有一个不喜欢歌曲的,听歌、唱是他们生活中不可少的娱乐活动。课文中也有一些文质兼美的歌词,像《明月几时有》《乡愁》《黄河颂》等,引导学生欣赏歌词中情感和意象品出其中的动人之处。让其产生新的兴奋点,悟出新道理,是个性化的语文综合性的学习活动充满生命的活力。
五、优化组织形式,彰个性活动妙处
个性化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组织形式需要灵活多变,不断优化,这是彰显其妙处的一个必要的条件。
1. 社会生活型学习
如在开发家乡特色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学生对社区进行的体验。又如组织学生进行“商业错别字的调查与分析”,学生需要深入社会,在体验中学习语言,应用语言。
2. 实践模拟型学习
在学习了《大自然的语言》等课文后,可以以“采访”为拓展点,组织学生开展一次“小记者在行动”的综合实践活动。
具体步骤如下:①确定主题。采访身边的果农,如桔子、葡萄。②学生选择合作伙伴,2~4人为一组。③制订小组采访计划。小组人员如何分工?准备提哪些问题?需要搜集哪些相关资料?等等。④小组实际采访。⑤采访活动汇报展示会。每个小组选一名同学介绍采访情况,并展示自己的采访作品(照片或采访“报道”)。请全班同学评一评,比一比,看哪些组的采访活动搞得好。 学生在逐个进行上述活动时,在兴趣的吸引下自行查找资料、自行安排,采访时间和方式、自行设计汇报成果……当他们眉飞色舞地描述各自的采访花絮时,并不难发现,他们体验到了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3. 表演型学习
篇10
“海量阅读”,通俗来说就是大量的课外阅读。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除了学好语文教材,还大量地阅读课外书。山东潍坊市北海小学的老师韩兴娥,2000年开始在小学一年级学生当中进行海量阅读的实验,到小学六年级,学生已经在老师的引导下读了大量的经典名著。“两周学完一本语文教材”成为韩兴娥老师的教学原则。《让孩子踏上阅读快车道》,韩兴娥老师的这本书,记录了她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的阅读实验过程,总结了她的实验成果。“海量阅读”这个名称随着韩兴娥这个名字响彻全国。
每位语文老师都知道丰富的课外阅读对学生学习语文、提升语文修养的重要性。但真正像韩兴娥老师这样把课外阅读引到课内、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不多。尤其是初中学生,功课压力比较大,语文的学业负担也比较重,语文教师不敢放手利用课内时间让学生读课外书。即使有海量阅读计划,往往也被各种考试排名冲淡,最终都有始无终地终止这个活动。即便安排课外阅读课,学生的课外阅读也基本处于随意状态。
基于上述情况,笔者决定利用初二下到初三上这个时间段,在笔者任教的两个班级推行海量阅读的行动。
班级情况:初二11班,65人;12班,64人。从初一开始任教。因为学校的现实原因,分班不是随机分配,年级十四个班,抽走了四个班的优秀生。11、12班的各科成绩处在余下八个班的中下游,语文成绩位列余下八个班的中上等。语文成绩达到优秀等级的学生,11班在10个以内,12班则只有一两个。语文积累和悟性严重不足。2014年9月,两个班进入初三的学习阶段。8月31日,学校对初三年级进行了扩班,从原有的14个班里重新挑出学生组成两个新班,12班由原来的64人变成了50人,余家鸿自动退学,其余选择离开的13名同学语文成绩都很优秀;11班两名同学选择离开。扩班后11、12两个班的语文成绩受到影响。
一、基于班情正确分析的海量阅读课题实施思路
(一)重新审视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制定符合学生学情的海量阅读路线:精读指定名著、泛读指定书目和按兴趣自由选读相结合。
从初一开始笔者就任教的班级,我对他们的学情特别了解。因为学校抽走了四个班的优秀生,语文成绩达到优秀等级的学生,这两个班加起来都不多。家长的文化程度也不高,学生不重视课外阅读,科学文化知识基本只靠老师传授。学生基本只在学校学习,双休及节假日,很多孩子连家庭作业都不愿意完成。面对学生程度不够优秀这样的现实情况,笔者迅速确定了精读指定名著、泛读指定书目和按兴趣自由选读相结合的海量阅读路线。指定名著就以中考必考的12部名著和人教版语文教材书后面介绍的3部名著为内容:《西游记》《水浒传》《朝花夕拾》《骆驼祥子》《繁星・春水》《鲁滨孙漂流记》《格列佛游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童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威尼斯商人》《海底两万里》《伊索寓言》《简・爱》《傅雷家书》共15部。一方面进行扎实的课外阅读,一方面应对考试,一举两得。泛读书目见附录材料书单,共41种。按兴趣自由选读包括学生喜欢的奇幻小说、不同种类的杂志漫话等等。
一年的实验结果表明,在三大类书当中,每一类都有让学生印象非常深刻、留下深刻回忆的书。在三大类当中,指定精读的15部书当中,给学生留下印象最深的书占的比例最大。据调查报告,《格列佛游记》成为两个班的同学印象最深刻的书。得票分别为12人次和14人次。在指定书目当中,《平凡的世界》《元素的故事》等成为很多孩子都爱看的书。可见,在海量阅读过程当中,老师的引领作用非常大。
(二)根据海量阅读的需要,迅速做出语文教材课内解决的决定:剔除繁琐无效的教材内课文分析,课文的重点字词也确保课内高效的认读拼写。坚定地把课外阅读时间还给学生。
怎样中肯而精要地处理语文教材的问题,对考试试题的把握给了笔者极大的帮助。在读研究生时,笔者跟着导师做全国中考试题研究,来到珠海,连续发表多篇对广东省中考试题研究的论文,曾经命制香洲区的期末考试试卷。因此,能以最切近的方式把握考试内容和考试考点、答题要领。在处理语文教材方面,做到了重点内容精讲,要点内容精练,学生毫无压力地在笔者的课堂上掌握了语文课内教学的重点。
笔者把每周五节语文课划分成三部分,三节语文课处理教材内容,一节课进行语文课外阅读分享,一节课讲作文。笔者把语文的课后作业都转换成课外阅读、写读书笔记。这样,大量的课外阅读时间得到了保障。事实证明,阅读具有神奇的魔力,学生一旦认同并且爱好阅读,他们会把课外阅读当做休闲和放松,毫无压力地捧着书读个不停。
(三)在实施层面,老师做好引导和监督
在写读书笔记的时候,大部分女同学能按要求做好。少数男同学极有惰性,部分同学在学期中间也出现了怀疑和懈怠的情绪。笔者采取优秀读书笔记展示、学生优秀作文课内朗读的方式,让同学们重拾信心,重拾信念,认真地完成好写读书笔记的任务。优秀的读书笔记,甚至还在家长会上展示给家长看,这种做法,给学生和家长都有很大的触动。
每周固定的周一阅读分享课使同学们有了心理期待。因为每一次阅读分享,都有新鲜阅读材料的介绍,有同学们富有创造力的表现。这个课是同学们的舞台,他们把精心准备了一周的内容展示出来。平时不亲近书本、不理会老师的后进生,这个时候也会聚精会神地凝听和欣赏。《读,讲故事》这样的优秀课例就是老师指导,学生积极行动的阅读活动课。
二、结合理论和实践,将海量阅读的思路落实到行动当中
(一)保障充足的课外书书源
1.制定阅读书目,布置学生每人领买一本课外书的任务。2013年寒假之前就了阅读书目,让孩子利用充足的寒假时间,把分配的买书任务完成,在家长会上征得了家长的同意和配合。
2.学校为每个同学购买《中学生必备古诗文全解辞典》,开阔了同学们的阅读视野。
3.两次组织同学们捐书,规定捐有价值的书,同学之间的好书共享提供了丰富的书源。
4.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的馆藏,每周借书一次,每次借书二十本,由图书管理员和语文课代表负责登记和管理,图书在同学们之间自由传阅。
5.介绍同学们去珠海市图书馆借书,每次借六本。喜爱阅读的同学们基本保证了一个月借一次。
6.鼓励同学们去书店看书和买书。离学校很近的广弘教育书店,经常成为同学们流连的场所。在网上团购图书,也成为学生的一种选择。
因为在进行海量阅读的课题研究与实施的过程当中,遇到了“怎样解决学生阅读书籍不足”的问题,结合当前的珠海市创文需求,笔者做了这样的思考:用营造良好的海量阅读环境来提升城市的软实力。需要做到:利用多种途径建设学校图书馆,完善学校图书馆的使用制度;政府要主导建立社区图书馆,打造不出远门就能借到书读的社区环境;鼓励民间资本流向实体书店,支持个体书店的运营和发展,让书香溢满城市的大街小巷。研究成果之一《创海量阅读硬环境,提升珠海软实力》论文因此写成。
(二)保障充足的海量阅读时间
语文教材内容课内解决,尽量做到精读、精讲和精练,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确保学生有充足的业余时间阅读课外书。初二下的时候,每周有五节语文课,笔者安排三节语文课学习新课,一节语文课举行课内的阅读分享,一节语文课写作或者评讲作文。初三上的时候,每周有六节语文课,笔者也安排一节语文课进行专题的课外阅读分享。初三上的语文教学任务重,到本学期末,初三上下两册的语文书要全部学完。一个学期,学完两册语文书的重点课文,这本身就是海量阅读的一部分内容。每天的课后作业,都是布置课外阅读。
(三)课内阅读分享,课外海量阅读
班内一百多位孩子的阅读水平、阅读兴趣都各不相同。孩子读到喜欢的书,在课内阅读分享时动情地叙说他喜欢的原因,这种场景会感染到其他同学,结果就是其他孩子也忍不住捧起书来细细地体会。班级的阅读氛围往往也是这样形成的。我们开展的课外阅读课分享有这些:《西游记》知识抢答课、《汤姆索娅历险记》阅读分享、读《水浒》讲故事、法庭审判、《骆驼祥子》阅读分享、郭奇给大家读《时间简史》、精美文章分享阅读等等。11班的黄昕同学在读《汤姆索娅历险记》的时候,特别羡慕汤姆的自由和冒险,当她讲述她喜欢的情节和羡慕的原因时,教室里静悄悄的,课后,立即就有同学捧起书来重新温习汤姆那些扣人心弦的冒险经历。尤其是布置学生进行戏剧表演的课,孩子们异常积极:选场面,分角色,根据原文写台词,正式表演之前的排演,都极其认真。如表演过的《读水浒,讲故事》和《法庭审判》。正式开演的课就是学生的大爱了,台下的每个孩子都会非常认真地观看。
课内的阅读分享,给了同学展示的机会,也促使他们更加勤奋地进行课外阅读。课内的阅读分享,以同学们自身的阅读实践感染和影响着周围所有的同学。
初二11班的视频课《读,讲故事》是一堂精彩的海量阅读表演课。从分小组选表演主题,到台词的改写、角色的扮演,都由学生完成,老师只提供建议给学生。要让每个同学都有戏份,这是小组长的口号,结果也做到了。这堂精彩的课详情在成果文件里有特别介绍。
(四)精选课外时文,紧跟语文教材的步伐,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拓展指导
初三学生的学习压力大,每天作业很多。笔者适当调整了海量阅读的路线,采取精品阅读的路线。议论文的学习是初三语文教材的学习重点和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扩大同学们的阅读面,本人特别大量精选优秀时文,给同学们阅读:《世界上最柔软的路》《目送》《母亲井》《蓝色的蓝》《罗圈腿的小猎狗》《读书与境遇》《孩子,踮起脚尖够一够》等18篇优秀时文。每周周二的连堂课抽出第二节语文课,给学生讲解议论文的阅读技巧。布置孩子们阅读指定书目当中的《培根散文精选》。有针对性的读指导,让孩子们迅速摸清了新接触的文体――议论文的阅读方法。广泛的阅读和精读相结合,锻炼了孩子们的思维品质。
在实践行动过程当中,为了准确把握孩子的阅读情况,笔者需要做问卷调查,怎样制定符合初中孩子学习水平和沿海孩子阅读兴趣的书目也引发我的思考,同时,为了总结经验,论文的写作也是必不可少的,公开课也展示了我的研究成果,孩子们的精彩表现得到学校所有语文老师的赞扬!
1.调查
制定的调查问卷,成为本人持续进行研究的基础,藉此了解学生入读九中时的课外阅读状况,了解经过三年的课外海量阅读训练后学生的进步情况,分析研究需要改进的地方。根据调查问卷出来的调查报告《在初二11、12班实施海量阅读课题的调查报告》,分别从调查问卷和成绩分析两个方面展示海量阅读带给学生的变化。
2.书目
本书目是在九中语文组推荐书目的基础上根据本班实际情况进行了调整的。这个调整还需要经受实践的检验,然后再调整。书籍浩如烟海,能找到切近同学们兴趣和爱好以及阅读水平的书不容易。因此,每一次书目的调整都是极其郑重的,直到沉淀成符合九中学生特点的具有九中培养风格的完美书目。
3.论文
《创海量阅读硬环境,提升城市软实力》提交参加了珠海市的论文比赛,提交参加了广东省的论文评比大赛,获珠海市论文评比大赛三等奖。同时,本人还在对这篇论文不断进行修改完善。
还有许多的点,期待进行更深入地思考后形成论文,例如,如何制定符合学校培养特色的学生阅读书单,如何提升初中阶段后进学生的阅读兴趣,等等。
4.一堂阅读活动课的视频文件
主题是《读,讲故事》,主持人苏淇。每个孩子都有戏份,是一堂精彩的很有创造力的课。
三、一年海量阅读实验的成效
(一)符合学情的正确的实验路线,引导孩子读了大量的课外书,做了不少读书笔记。孩子们的语言积累明显增加。
对于精读书目而言,每天三百字的读书笔记,加上一万字《威尼斯商人》和《水浒传》的读书笔记(暑假作业),长时间的累加,将近六万字的读书笔记,给孩子们的精神打了底。印象最深刻的书是《格列佛游记》,出自精读书目。
从阅读数量上看,据调查报告,学生印象最深刻的课外书当中,11班有140本,不计重复的有216本;12班有78本,不计重复的有191本。其中不乏老师推荐书目当中的书,如《平凡的世界》《悲惨世界》《时间简史》《元素的故事》《乔布斯传记》等。也有他们都喜欢的玄幻小说如《盗墓笔记》《斗罗大陆》(这本书的人气很高,占到12人次)《斗破苍穹》(8人次)。
初三的作文和各种各样的语文考试,很多孩子都能轻松应对。语文学科,成为绝大部分孩子的优势科目。初三11、12两个班的语文成绩,也比较稳定地位列平行班第一、第二。11、12班的语文成绩在两个班的各科成绩当中,也总是排第一。
事实证明,笔者根据学情制定的海量阅读课思路是正确的:精读指定名著、泛读指定书目和按兴趣自由选读相结合。自由选读的书没有限制这个年龄阶段孩子们的共同的兴趣爱好,推荐书目扩大了孩子们的视野,让他们知道,还有这些书也适合他们读,精读书目一举两得,既读熟了名著,又可以轻松应对初三各种各样的语文考试。这个阅读思路笔者还将在以后的语文教学当中贯彻下去。
还有另外一份调查报告从调查问卷以及成绩变化角度展示海量阅读带给学生的收获。见成果文件集。
(二)阅读分享课起到了有效督促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作用。课外阅读带来孩子们生活的充实,精神的富足,激励孩子们积极进取。
每周周一固定的阅读分享课,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他们自编自演,充分展示他们的创造力。他们变得更真诚、自信,表达能力上都有明显的进步。
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因为阅读,孩子们的课余生活丰富了、充实了。沉迷电脑游戏和网上聊天的情形得到了改变。因为阅读,孩子们建立了纯真的友谊,讨论哪部小说、哪篇文章成了孩子们经常谈论的话题。
更主要的是,11、12两个班的孩子表现出来的文明礼貌、表现出来的对知识的渴求精神,得到所有任课老师的赞扬。12班在八年级下半学期(阅读课题启动的前半年)的考试当中各科成绩出现跨跃式前进:中段考总成绩获年级成绩进步奖一等奖,期末考继续大跨步地前进,获总成绩进步奖一等奖。11班在九年级上半学期(阅读课题启动的后半年)的考试当中各科成绩突飞猛进:获擂主争霸赛第一名,成绩进步奖年级一等奖。语文是百科之母,这显然只有经历书香浸润的班级、有深厚文化打底的班级、吸收了人类文明成果的班级才会如此!
(三)老师从繁琐低效的字词句的讲解和训练当中解放出来,从狭隘的语文教材当中解放出来,正式确立了重篇章重系统的大语文阅读的教学观。
海量阅读实验的结束,带给学生巨大的收获;但是给老师的影响也很深远。教学理念的变革,使教师从繁琐低效的字词句的讲解和训练当中解放出来,从狭隘的语文教材当中解放出来,确立以海量阅读为内容的大语文教学观,将影响到笔者以后任教的每一届学生。
给学生一瓢水,自己先得有一桶水。投身海量阅读,也要求老师有更丰富的阅读经验。对于语文老师而言,学习更是永无止境的。这次课题的结束,是笔者人生的另一个开始。
一年的教学实验,从海量阅读路线的制定,到阅读活动的展开,调查问卷的完成;从争取家长的配合,到学生观念的转变,以及学生积极性的调动,都需要不断努力的思考和辛勤的付出。这些劳动成果,将在以后的工作当中,成为笔者持续进行海量阅读课题研究的基础。
为期一年的微课题,在具体的班级进行海量阅读实验的研究,到目前为止要划上句号了。实验带给我的思考远远没有结束,而且,在行动方面,此次课题的结束,也将是我下一个海量阅读实验的开始。正所谓语文教育史就是学生的阅读史。基于此,对本次阅读实验进行反思,就很有必要了。在反思的基础上找准方向,争取这个有价值的研究课题继续进行下去的时候能惠及更多的孩子。
1.就书目的制定而言,怎么样找准有价值、孩子们又喜爱的作品,怎样让这些作品能靠近学生,变成学生的精神食粮,从而藉此打造九中的特色。这是一根本性的问题。
珠海九中的孩子,年纪一般都在11-15岁,大多数都是工厂做工或者做小生意人家的孩子,少数是开工厂的老板的子弟、教师子弟或公务员子弟,也有部分是村里的孩子。三分之一的孩子学习是刻苦努力的,课外也喜欢阅读,一般情况下阅读的书籍喜好不一,读漫画、读通俗小说、武打小说、玄幻小说等等的大有人在,整体的阅读审美水平不高。三分之二的孩子,学习时间基本上就是在学校的时间,学习的内容大多数就是教科书的内容。因此,制定符合九中孩子特点的书目,在课堂上的阅读引导非常重要。从古至今,书籍文献浩如烟海,怎么样制定孩子们喜爱又有价值的书目呢?笔者采用学校语文组确定的书单。这份书单涵盖的书目比较全面,小说、散文、诗歌、历史、数学等都有所涉及。但孩子们喜欢阅读的书很少。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书单所确定的书目难度过大,两个班孩子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没有跟上。另一方面,老师也缺少有效的推荐和介绍。如果能有一部分孩子咬紧牙关,攻克了书单上一部分或者全部的书,孩子们的影响作用也会非常大。
鉴于本人经验有限,没有事先预见这一点,采取有效措施督促孩子的阅读,导致开列的书单和领买的书没有得到最充分的利用。
因此,接下来要做的是,进行大规模的阅读调查,从老师的建议和孩子们的阅读行动当中去挑选真正适合沿海孩子适合九中孩子阅读的课外书。经济发展条件不同,孩子们的阅读兴趣会有变化,时代不同,孩子们的喜好也会有变化。因此,这个阅读调查,要做长远规划,并且,这个阅读书目,要由时间来沉淀。关键就是,老师要能持之以恒地去了解孩子们的阅读喜好。我们最终要达成的结果就是:所定书目,既要体现九中精神,又要构筑九色;最后还要跟英语联合,与国际接轨,与世界同步!
2.就孩子的不同思维长处而言,怎么样引导明显偏向理科思维的孩子爱上文学,促进他们思维能力的均衡发展,这又是一个面临的问题。
在《庄子故事两则》当中,惠子的思维更重逻辑性,庄子更有诗意。在现实生活当中,孩子具有不同的思维品质,这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现在的问题是,倾向理科思维的孩子对语言的美不敏感,不喜欢苦读,如写读书笔记,他们认为不仅辛苦而且毫无益处,虽认同语言的积累是一个漫长渐进的过程,但下不了功夫。因此,他们也读了不少课外书,但语言的积累仍然很少。例如12班的周轩禹、张家明、廖天镪和谢华煌等,11班的杨滨羽、夏一杰、殷建东等。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强,接受能力也不错,上课能积极配合老师的讲课,老师讲授的内容接受也很快,思维相当灵活。甚至,也非常喜欢看课外书,但看课外书的时候只注重情节。怎样能让这样的孩子不断增加语言积累,在语文的学习上来一个质的飞跃,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孩子进行个别指导,肯定是最有效的方法。因此,接下来,我会更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指导。也规划着当再接手新一届学生的时候,要尽早地摸清学生的思维品质,以最快的速度寻找发展孩子思维短板的方法,为孩子进行长期的语言积累争得时间。
3.如何在课外阅读和语文考试之间取得平衡。如何让不爱学习的孩子爱上课外阅读。这是笔者时刻都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课外阅读,无疑对语文考试有帮助。阅读量丰厚的孩子,语言积累多,在语文考试上占有绝对优势。但是,语文考试也会检测最近学过的字词,最近学过的文言文,古诗词的默写,等等,这些只有课内才涉及到的考试内容,如果孩子掌握不到位,极大地影响班级考试成绩的平均分。在督促孩子掌握必考内容的时候,因为班级孩子的自觉性和学习能力的程度不一,导致花费的时间过多。尤其是班情不同,花费的时间长短也不一样。怎么样有效地督促学习能力低下的孩子尽快掌握课内的必考内容,而又不占用学习能力强的孩子的课内时间,这也是本人要思考的问题。
不爱学习的孩子,有一些也喜欢阅读课外书,喜欢读漫画书,读杂志,读玄幻小说等通俗读物,如11班的杨继维,12班的黄健平等,他们明显避重就轻,选择轻松读物;也有极少数的,对任何书都不感兴趣,根本就不上读书这条道,如11班的吴雄,从来都不愿意拿起书读,上任何课,都是晕晕欲睡,几乎是书本的绝缘体。还有的孩子,上课貌似坐得很端正,但眼神很空洞,明显没有跟上老师的思维节奏。甚至还有像12班的余家鸿,语文的感悟能力其实是不错的,但从来不愿意听老师讲课,终究忍受不了学校生活而选择了辍学。接手教他们语文的工作已经快三年了,也没有找到很多有效的方法进行改变。笔者相信,只要是智商正常的孩子,每个人都有学习的欲望。但到初中,几年的时间都不愿意理会老师、不习惯认真听讲,晕晕欲睡地度过每一天,一定有极其深刻的家庭原因、学校原因。五个手指都有长短,更何况来自不同家庭、教养不同的113位孩子。但是,F实问题是不容回避的。让每位孩子都能快乐健康的成长,找到提升他们学习兴趣,锤炼他们思维品质的方法,就是我们老师殚精竭虑所要做的。
注:本课题为2014年立项的广东省珠海市微课题的研究成果。课题立项编号为:2014zhktw40。
参考文献:
[1]韩兴娥.“两周学完一本教材”的奇迹是这样创造的[J].小学教学(语文版),2007,(12).
[2]马波.初中生课外阅读指导策略探究[D].银川:宁夏大学,2008.
[3]周剑浓.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有效化探究[J].课外阅读,2013,(6).
[4](美)沃恩,汤普森.教会学生阅读[M].顿祖纯,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5]郑金洲.教师如何做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