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散文诗范文
时间:2023-03-15 15:27: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情感散文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写状物散文也离不开真情实感。矫揉造作或漠然无情,必然使文章味同嚼蜡。《珍珠鸟》是冯骥才用充满爱心的笔触,营造的“人鸟不相乱,见兽皆相亲”(王维)的、人与鸟和乐融融的古典诗境的佳作。
对待自己喂养的宠物,人们一般有两种态度,一种是漫不经心,每天只按时给他们供给吃喝:一种则是“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柳宗元),过度的关心。“我”却不是这样。“我”对珍珠鸟自然是非常有爱心的,但这种爱心是一种推己及人的关心和体贴,是一种知己式的理解和关怀,即一切为对方着想的关爱。“我”听人说,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鸟,所以,为了给鸟儿营造一个舒适、不受惊扰的居住环境,“我”显得非常体贴。鸟笼挂在窗前,“我”发现光线太亮了,就用吊兰的小绿叶蒙盖在鸟笼上,使光线显得明暗适度,使鸟儿有了安全感。鸟儿渐渐适应了新环境后,“我”不像过分爱护的喂养者一样过多地打扰它们,“我很少扒开叶蔓瞧它们”,到了雏儿出生后,“(我)决不掀开叶片往里看”,雏儿敢于跑出笼子活动了,“我不管它”,“我不动声色地写(作)”。“我”付出的真情自然也得到了鸟的回报,鸟开始亲近人,对此作者有一段精彩描写:“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它就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跳动的小红爪子在纸上发出‘嚓嚓’响。”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写出小鸟想主动亲近“我”的情形。它如此可爱的样了吸引了“我”,“我”不得不去关注它,对它报以“微微一笑”。“我”的友善,让“小家伙”“索性用那涂了蜡似的、角质的小红嘴,‘嗒嗒’啄着我颤动的笔尖……”最后“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作者细致入微地描述了小鸟从“离我较远”到“一点点挨近”,到“淘气地陪伴我”,最后“居然落到我的肩上”的全过程。这里,鸟已不仅是普通的鸟,它已经有了人的性灵,我们见到的不再是调皮的小鸟在玩耍,而是稚子偎依在父母怀抱里幸福的情景。珍珠鸟对“我”的信赖,让作者由衷地发出呼唤:“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作者引导我们小中见大,由物及人,由个体到整体,让我们领悟到不仅人与动物之间要相互尊重,互赠真情,彼此信赖,人与人、国家与国家之间更应如此。
这篇散文,不仅让我们体验到人与动物间的至爱真情,还启发我们,平时写这类状物散文,要对“物”有深切的感情,细致的观察,运用各种手法把情感迁移到所写的事物上去,这样才会有真情,写作文时才能抒真情,不使作文显得空洞。
篇2
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的宴会是这三篇文章共同的创作背景,无论是在兰亭举办修禊诗会、流觞曲水,还是在滕王阁上登高望远、吟诗作赋,抑或在月圆之夜泛舟赏月、弄箫畅饮,都是人生中不可多得的乐事,让人不由感到欣喜和满足。所以,王羲之由衷地感叹“信可乐也”,少年王勃更是心怀仰慕、由衷赞美,就连被贬黄州的苏轼也欣然写道“于是饮酒乐甚”,喜不自胜。眼前之景、身处之境虽然迥异,但愉悦的心情何等相似。
然而,这种喜悦之情并没能持续多久,情势急转而下,很快便“由乐转悲”,其实兴尽悲来,乐极生悲也是世间常态,慨叹盛宴不再,好景不长以及生命短暂也是普天下文人共同的情怀,又何止他们三人。但他们“悲”的心境还是有细微差别的,真是“各有各的不幸”。如《兰亭集序》中,王羲之认为情随事迁,人不可能时刻快然自足,也就是人的愿望是会发生变化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因而无法得到满足,并引出了“死生亦大矣”的观点;而在失意之中的青年才俊王勃则是感慨自己命运不济,怀才不遇;苏轼的“悲”主要还是源于仕途上受到重创,文中的“悲”似乎由凄凉的箫声所引起的,但从下文援引曹操、周郎的典故,可以看出他还是哀叹人生迟暮、无法建功立业。
由此,三篇文章的“乐―悲”结构已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某种意义上说写“乐”景似乎就是为了引出“悲”情,引发人生之感慨,渲泄心头之郁结,然则文章并未就此打住,戛然而止,反而是生发了对人生,对生活更深层的探讨。例如,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下文中就拈出了一个“痛”字,文章结构就变成了“乐―悲―痛”;《滕王阁序》中,王勃在抒发郁郁不得志的情怀后,立即呼喊出“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慷慨之音,然后又写到虽不能遂志却可得知己的心情,可谓有喜有悲,喜忧参半,因而其文章脉络可以表达为“乐―悲―乐―悲”;而苏轼则表现得更为有趣,也更为洒脱,在《赤壁赋》中以主客辩论的方式阐述了享受人生的道理,所谓“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显得超凡脱俗而圆满自足,其文章的情感公式当是“乐―悲―乐”。
篇3
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常见的文学体裁,它融合了散文的描写性和诗的表现性等诸多方面的特征。从形式上来看,它虽有散文的外观,却没有诗歌的分行和押韵的特征,但却“形散而神不散”;从本质上来看,它属于诗歌的范畴,有诗歌整体的情绪和幻想,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因此,在阅读散文诗的时候,同学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散文诗一般表现的是作者基于社会或人生背景下所抒发的感受﹐因此,同学们在阅读的时候要善于捕捉住散文诗中以描写客观生活所生发出作者情感的片段。
2.散文诗虽然兼有散文和诗歌的特征,但它并不等同于抒情散文。归根结底来说,诗意丰富的散文始终是散文,而散文诗却是一种兼有散文形式的诗歌体裁。
3.一般情况下,散文诗的作者都擅长运用生花妙笔把平淡无奇的文字,组合成优美生动、准确精练的语言,以抒发自己对于人生的无限感怀。因此,把握散文诗的情感脉络,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是阅读散文诗的关键所在。
【即学即练】
唐朝的风
潘志远
唐朝的风,一路吹来,硬硬的,打在脸上。
那是长风,有着巨大的承载,它能将你的目光吹向天空,作风筝舞;将你的心吹去大漠,作秋雁飞。
长风是好风,可它将高枝都借给了权臣、奸佞,让他们得权得势,却将低枝借给大志诗人,让他们命运多舛,苦苦挣扎。好风劲吹,可它和解不了开元盛世掩盖的矛盾。
长风化作塞风,卷起大漠孤烟,边塞征程,猎猎红旗,嘟嘟号角;卷起长长马嘶,铿锵刀鸣,淡淡血腥。它从岑参的诗中吹过来,裹着奇寒;它从高适的诗里吹过来,载着千里黄云;它从王昌龄诗中吹过来,吹来长云雪山,吹来葡萄美酒,吹来铮铮琵琶。唐朝的塞风,吹来黄沙金甲、帐下歌舞、累累白骨,吹起你心中的痛。
长风低头,裹着离别的苍凉,引雨入船,透窗摇灯,以清猿之啼,凄清诗人的梦。它在灞桥岸边、潇湘渡口、浔阳江头、巴山驿馆、商山旅店,伴随诗人的身影,掬泪揖别,浪迹天涯。
长风转身,吹过乐游原,吹过汉家陵阁,西风残照,那种悲壮,李白最先读懂,再由西风传承,到李商隐笔下,已是彻骨的悲凉。
长风吹拂长安郊外,李贺骑着蹇驴,吟着“催榜渡乌江,神骓泣向风”。这位一生抱着远大理想的诗人,一生梦想驰骋,一生未能驰骋,最终被白衣仙人,召回仙楼。
长风变得温柔,它牵着柳的青丝、叶的裙裾,走进寒食,徜徉在飞花的春城。长风醉成东风,被人从长安酒肆里拉出来,拉到沉香亭畔。它随青莲泼墨,随龟年引吭,随明皇吹笛,随贵妃舞蝶。那一刻,诗词曲舞和谐一体,只剩下美,剩下诗人高蹈的精神,划破长空。
唐朝的风漉漉,带着天街小雨,落户郊外,遥看草色,绿意满眼。
唐朝的风熏熏,带着如火的激情,在西陆监狱,点燃骆宾王嘹亮的歌喉。
唐朝的风飒飒,带着渭水的薄寒,冲天菊香,席卷着长安巷陌。
唐朝的风凛凛,吹北云,渡河汾,惊秋悸冬,一夜让长安白成巨大的茧,然后抽丝,向西,向西,丝绸之路,千载万年!
(选自《散文诗·校园文学选刊》2012年第12期,有改动)
1.请简要说明这首散文诗的主要内容。
(解题思路:散文诗是介于散文与诗之间的一种文体,以其自由灵活的散文形式与精湛优美的诗意内容而见长,具有非常深厚的抒情性特征。因此,同学们在做这类题目时,一定要结合选文的语境进行回答。)
篇4
1.理解散文诗的内容,感受散文诗所表现的春天的美;
2.积极参与想象活动,学习用优美的语言描述春天的景色;
3.感受散文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萌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活动重点:理解散文诗中优美的词汇和语句,感受语言美和意境美。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活动前与家长联系,带幼儿到户外进行亲子郊游感受春天。
材料准备:制作有散文诗内容的PPT,关于春天的音乐。
活动过程:
一、谈话活动:春游见闻,引入主题
谈话:幼儿回忆亲子郊游观察到的春天的特征,启发幼儿用自己的话来描述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鼓励幼儿大胆表述自己对春天的认识。老师用恰当的词汇来总结幼儿的感受。
二、完整欣赏:声像结合,激发兴趣
1. 配上背景音乐,老师完整朗诵散文诗《我最喜欢春天》,幼儿可以轻轻地闭上眼睛聆听。教师操作PPT,让幼儿感受春天美好的气息。
提问:
(1)在这篇散文诗里,你看到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散文诗里的“我”指的是谁?
(3)你最喜欢散文诗里哪一句语言?为什么喜欢?
启发幼儿尽量用优美的词语和连贯的语句回答。
2. 老师介绍散文诗的名字――《我最喜欢春天》。
三、分段欣赏:理解内容,突破重难点
操作PPT,配上音乐,老师分段朗诵散文诗。帮助幼儿理解诗句内容,感受没图案时的情绪和意境。
提出要求:请幼儿专心听,记住自己觉得最美的语句和词语。
1.老师朗诵散文诗第一段:从“我最喜欢春天”至“白的像雪花”,这段散文诗给人明快、清新的感觉,启发幼儿感受散文美好、温馨的意境。
提问:
(1) 走过寒冷的冬天,春天带给我们新一年的希望。小朋友们,在春天,你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呢?(太阳更明亮,风儿更暖和。)
(2)春天的花儿都开起来了,五颜六色,你能说出有哪些美丽的颜色?
(3)除了用“火焰”“金子”“海水”和“雪花”形容“红”“黄”“蓝”和“白”等颜色,你还想用什么形容这些五颜六色的花朵呢?
(4)尝试用比喻句“xxx像xxx”造句。
(5)全体幼儿轻声跟老师一起朗诵第一段。
2.老师朗诵散文诗第二段:从“春天的小雨,淅淅沥沥,像唱着好听的歌儿”至“像铺上了无边的绿色的锦缎”,这段散文以奶奶的口吻出现,情切、温情,娓娓道来。
提问:
(1)春雨轻轻下着时,听听,是什么声音?(淅淅沥沥),像是?(好听的歌儿)
(2)奶奶为什么说春雨是甜的?
(3)春雨的浇灌,植物长得绿油油,大地像什么?(像铺上了无边的绿色的锦缎)理解词语:“铺”“无边”“锦缎”。
(4)小组幼儿轻声跟老师朗诵散文诗第二段。
3.老师朗诵散文诗第三段:从“春天里,勤劳的小蜜蜂忙着采蜜”到“春天里,彩色的小蜻蜓忙着捉虫”。这段散文描写的是春天里小动物的生活,表现了活泼、愉悦的心情。
提问:
(1)春天里的小动物在忙着做什么?(小蜜蜂忙着采蜜,小蜻蜓忙着捉虫)
(2)最勤劳的是谁?
(3)最美丽的是谁?
(4)你喜欢春天的小动物还有哪些?它们在做什么?你准备用什么词来描述他的特点?(启发幼儿的回答不仅仅局限于散文里的描述,充分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5)个别幼儿朗诵散文诗第三段。
4.分段欣赏散文诗第四段:从“我爱在春天的花园里玩耍”至结束“我一天天长高、长大……”这段是全文的重点,给人以积极、充满希望的激情。
老师引导重点体会与理解以下内容:
提问:
(1)老师为什么说“我就是春天的花朵”?
幼儿自由想象,启发幼儿用不同的手势和体态表演春天花园里的花朵。
(2)妈妈说“我就是春天的小鸟”,“我”和小鸟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请部分幼儿扮作春天里阳光下的小鸟,边飞翔边朗诵。
(3)“在祖国美好的春天里,我一天天长高、长大……”
引导幼儿理解“在祖国美好的春天里”的意义,象征着我们的生活像春天一样温暖幸福。
(4)幼儿跟老师朗诵散文诗最后两句:“春天啊,春天多美好!在祖国美好的春天里,我一天天长高、长大……”,萌发幼儿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怀。
四、师幼齐诵:加强感知,深化主题
在理解散文的基础上,让幼儿再次欣赏录音朗诵散文,并引导幼儿注意观察逐幅出示的投影画面。幼儿自然、愉快地学习朗诵散文诗,鼓励有感情朗诵和创编动作。
五、结束部分:扩展延伸,升华主题
1.师:散文诗《我最喜欢春天》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变换和美丽。一年中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每个季节都有各自的特征和别具一格的美丽。以后,老师还将和小朋友一起欣赏其他优美的作品,一同感受大自然的变化带给我们的无限乐趣。
2.播放音乐《春天在哪里》,让幼儿自由舞蹈,然后扮小鸟“飞”出活动室到大自然中去继续寻找春天。
活动反思:
一、 贴近幼儿生活的选材,激发幼儿亲近大自然的愿望
春天是每个幼儿都会经历的,活动前,倡导家长带孩子去郊外踏青,当身处春天,幼儿抬眼可见、伸手可及。选择这首散文诗,使幼儿感同身受,更加容易理解与体会,同时,进一步激发幼儿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从而达到培养幼儿的欣赏、理解和想象的目的。
二、运用视、听、讲结合法,让幼儿获取对关键经验的自然习得
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期儿童思维的主要方式和典型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活动中,为了力图展示春天的美,我用观看图片(看)、朗读散文(读)、理解诗歌(说)的方式,通过PPT展示,将春天里的阳光、春雨、植物的变化、小动物的活动以及“我”在春天里的欢快生活一一分层呈现出来。听就是教师以分段朗诵的形式,启发幼儿寻找春天,赞美春天,以语言暗示与示范,引导幼儿感受与理解散文诗。讲即通过一个个启发性的提问鼓励幼儿大胆讲述、体验愉悦的情绪,使幼儿从具体到抽象、从直接到间接地获得语言经验,体现了在学习文学作品中发展幼儿思维的特点。
篇5
摘要:散文诗化电影是一种具有散文元素和诗歌意趣的艺术电影。因其独特的影像风格它较其他类型的影片更求节奏韵律之美,故散文诗化电影的节奏韵律对此类影片的整体艺术风格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本文将梳理散文诗化电影的韵律特征,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创作和认识散文诗化电影。
关键词:散文诗化 情感 韵律
作者简介:屈文琳,1985年10月25日出生于四川广安,重庆大学电影学院2007级电影学文学方向硕士研究生。
一 、引言
散文诗,一种不同于传统诗歌样式,兼具诗歌与散文所长,自由灵动,融会贯通,并无十分教条的韵律规定却又有鲜明的旋律美和韵味性的文体,散文诗化电影则是指在剧作结构上具有散文诗的结构原则,艺术审美中兼备散文诗意美的电影样式。在中国,因电影有商业艺术之分。散文诗化电影属艺术电影范畴。
二 、意象的外延――散文诗化电影韵律的构成
中国古典文论中讲求“言外之意”、“象外之象”,而散文诗是中国传统诗歌演变发展而来的文体,自然也受到这一思想的重要影响。当然,散文诗化电影创作亦是如此。
我们以《城南旧事》、《小城之春》、《台湾往事》、《我的父亲母亲》等散文诗化电影的叙事与抒情为基,分析散文诗化电影节奏形成过程中的艺术情调与审美品格。大致有以下特点。
(一)叙事方面
1非传统的电影化叙事结构
在叙事结构中不讲求剧作的“起”、“承”、“转”、“合”和“一人一事”贯穿到底的“整一性原则”。淡化戏剧冲突,淡化情节,注重情感走向。
散文诗化电影不把情节表达作为首要任务,它注重细枝末节的生活表达。如《小城之春》中玉纹和志忱的四次见面,玉纹的衣着从素色的黑旗袍,到夹衫的搭配,再到飘逸的黑纱巾,最后是色泽明艳的旗袍。她的一次比一次艳丽,行动一次比一次大胆,没有情感的转折,而是层层递进的情感波动。
2形散神聚的“自由”框架
所谓形散神聚在散文诗化电影的主要表现在外部所述故事本身相对松散,而内在情绪节奏却紧密有力,并非完全散状无序,无重轻,平淡之分。
《我的父亲母亲》中母亲对父亲的“等”、“追”、“找”、“看”描写,很明显人物性格情绪变化大于情节走向,母亲追求爱情的勇气远远大于我们对情节发展的需求。
3无重大利益冲突的人物关系
散文诗化电影所选择的主要人物常常是时代大环境中微小而平凡的小人物。没有较为直白的政治等意识形态的渗入,人们思考到更多的是大时代环境中的小人物的命运的变化带来的影响。
《城南旧事》里可爱的小英子是平凡的儿童,是全片的中心人物,她用纯洁、干净的视角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我的父亲母亲》里儿子用回顾的方式讲述父母平凡而伟大的爱情……
没有敌我、善恶关系的对立,影片传达出的宁静与圆融无不凸显世俗的关怀,人性光辉的力量。
(二)抒情方面
5画外音的引入
这里的画外音,主要是指旁白。《城南旧事》里年华老去的小英子回忆的旁白;《小城之春》中女主人公揭示心理活动的旁白;《我的父亲母亲》中我讲述父母故事的旁白……旁白,成为最直接的讲述手法,让我们更深刻的感知真实的存在。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旁白都具有优美的文笔,舒缓的节奏,具有丝丝诗的韵律,又点点滴滴道出真挚的情感。
旁白,在散文诗电影中作为一种“在场”的存在,让我们既更加肯定的故事的真实,又让我们与影片中人物的距离进一步拉进。它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丰富人物的性格内涵,表达人物的情感体验,更重要的是可以较为直接有效的把握节奏韵律的快慢。在每一个情绪上升阶段蕴积情感的冲击力,在之后又将视角拉回到客观,让人的情感与剧中人物的心理情绪协调一致,为建立起观众与创作者间有利的情感沟通提供了条件。
2意犹未尽的音乐
音乐可以煽动人的主观情绪,加深电影影像视觉的感触映像,增加电影缺少的感识维度,给人一种话虽尽,意无穷的情感体验。
《城南旧事》中那悠扬动听的“长亭外,古道边……”道出了对曾经岁月的留恋。《小城之春》里戴秀为志忱演唱的“一朵玫瑰花”,暗示了戴秀对志忱的情感。《我的父亲母亲》中跌宕起伏的伴奏暗合了父母爱情艰辛与坎坷……这一切在电影中既是情感的补充与增加,也是情绪的讲述,给人以余音绕梁的感觉,为影片声画的和谐统一,情感的升华提供了必要的先决条件。
3故意消减(激烈)的情境营造
通常,散文诗化电影以温润、舒缓的节奏吸引观众,给人以平和细腻的美学体验。因此消减激烈、消减矛盾是其在情境营造上的必然需求,且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不会有两极镜头跳接、人物对话语言含蓄委婉。志忱与礼言重逢的喜悦、激动只用了喃喃的两句“十年了”,道出岁月沧桑的变化,人事的改变。
(2)注重琐碎细节的积累,在细腻自然的积淀中表情达意。散文诗化电影就如中国人煎中药慢慢的文火,慢慢的熬。《城南旧事》里小英子对于身边的每个人都是从好奇、关心到倾听、了解、理解、同情。在无数循序渐进的细节中,让人思索并体会到人性的光辉和引发那些对故事的原因所在的思考。
(3)内心情绪通过物、景、人调度与结合外化为叙事的情节驱动力。《小城之春》这种志忱到来后为其接风的那场戏,后景是戴秀和志忱,左边靠后是礼言,前景是正在为礼言倒药的玉纹。志忱用余光看着玉纹,而戴秀用歌声和细微的动作提醒志忱注意她……人物的关系和心理的矛盾在这样的画面中彰显无疑,表面看来并无冲突,可观众却早已心知剧中人的心理已是波澜起伏。
5象征、隐喻等艺术手法的渗入
在电影中,象征、隐喻等艺术手法的运用,往往是为深化影片主题,提升影片内涵的制胜法宝。
“象”是在视觉刺激反复强调的情况下,在一定的叙事机制中层次深入,在语言和外部形体结合的情况下而产生的表“征”意义。比如,散文诗化电影《我的父亲母亲》中的“发卡”、“青花瓷”都形成了对女主人公细腻的情感内心活动的象征,是父母那荡气回肠、动人心魄的爱情的宝贵见证。
隐喻,则是导演不通过直接抒情说理,而借助电影运动的声画影像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的画面内容之外的意义的延伸,它是隐藏在影片内部中的。比如《小城之春》中那些残缺颓废的城墙,就隐喻了那个时代的风雨飘摇,冰冷与隐晦,具有很强的民族性特色。
三 、情感的升华――吟诗唱晚的韵律之美
散文诗化电影为何拥有强有力的韵律之美也在于它特有的情感升华方式。
(一)平和打响震撼人心的力量
有人说,散文诗化电影就是淡化故事情节,重情感而不叙事。这种说法在笔者看来是有些唐突的。电影的首要任务还是叙事,散文诗化电影之所以给我情感上以淡化了情节的感受,是因为电影中情感韵律的表达更为吸引人的注意力。《城南旧事》中那一个个的故事都是活生生的悲剧,妞妞的生世之谜,疯女人秀英与进步学生间的爱情,宋妈孩子的夭折……这些情节段落,当我们单独提取出来用平常的视角去看时,都会为之悲恸。但在电影中小英子始终保持一种平和的讲述淡淡的掠过。让人感受到平静故事背后暗藏这不可轻视的力量:每一个生命的死亡、哀痛、无奈……都会化成面对生命无常时坦然的微笑,这平和的一笑将撼动你的心灵,让那些关于同情、博爱的普世价值自然生长。
(二)温婉中的静谧与希望
《小城之春》中的小城暮气沉沉、荒芜颓废,仿佛锁住了一切鲜活的生命,阴郁而冷寂。玉纹是活在小城中的女人,她温婉文静却孤独无助。芳华的年龄没有爱情的滋润,昔日情人的到来让她不得不面对情感的断裂与彷徨。情人最后离,一切又归于平静。
尽管如此,玉纹还是喜欢每天到城墙上走一圈,因为哪里有相比小城拥有更广阔自由的天地,喜欢在妹妹那充满阳光的房间里刺绣……这些都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鼓励人性解放的希望。
(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悟”
在中国传统的古典文论中常常讲到“体悟”、“顿悟”、“感悟”、“参悟”等,这都是中国传统文学创作殊的感知方式,皆突出一个“悟”字。的确,悟到的东西才是内在的而非皮象的,才是有生气、有灵气、有生命力的。就如,散文诗化电影中给人以质朴与朦胧感一样,质朴是因为我们感觉到了故事的真实,朦胧则是因为我们观影时常常能意会到故事背后的深层含义。
散文诗化电影的主题一般是没有刻板的规定和硬性的标志。主题,本身是一种理念性的东西。而散文诗化电影追求的是一种诗意的美感,每个人的感悟不同,所思所想自是不同。如果我们刻意的要求作品主题鲜明,态度鲜明,这就容易图解作品,如此消减吞没艺术感的存在。
“悟”到的东西往往是说不情、道不明的。这恰恰是作家、艺术家的特别之处。无数流传不朽的作品一再证实,主题明确未必胜于主题朦胧。“悟”得的是一种情感的境界,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宝贵财富。
综上所述,散文诗化电影的韵律蕴藏于电影情感叙事过程中。它是为一种艺术精神的体现,是创作者通过运动的声画影像系统与受众达到的情感共鸣,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李渔.闲情偶寄[M].华夏出版社.2006
[2]马赛尔.马尔丹.电影语言[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
[3] 罗伯格.考克尔.电影的形式与文化[M].郭青春,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 黄琳.影视艺术――理论・简史・流派[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1
[5] 程季华主编.中国电影发展史[M].中国电影出版社.1998
[6] 李泽厚.美学三书[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7].电影论文选[M].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
[8]骆平.中国电影:从《小城之春》到《城南旧事》[J].四川戏剧.2006
篇6
一、教学目标:
1.训练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2.掌握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
3.了解花的作用及其神韵和品格,体会作者想象的奇特。
二、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课文,感受作者对花的爱恋与赞美。
2.想象文字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花的美丽。
三、教学难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来体会诗人奇特的想象。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纪伯伦的图片及介绍资料,作者的图片及介绍资料。
2.课件:不同情境中花的图片。
学生准备:搜集描写花的其他文字。
教学过程
一、聆听《花之歌》,导入新课
1.歌曲因有文字的表述,歌唱以花为主题;器乐曲以花为标题是作者的意图与想像。
2.欣赏《花之歌》。
设问:你能闻到花香吗?是什么香味?
3.细细品味乐曲的旋律。
(1)听着音乐读教材上的谱例。将三个主题先后出现的顺序记录下来。
(2)听辨每段主奏乐器的名称,举卡片示意,并进行分组听辨比赛。
(课前准备卡片,卡片的正面画上乐器图,反面写该乐器名称。准备好木管、铜管、弦乐等各种乐器的卡片一套,给一组的学生听辨选择。)
(3)分组选择音乐段落,设计舞蹈动作。
4.聆听《花之歌》并翩翩起舞。
5.将收集到的以花为题材的资料
二、自学课文
1.小组合作,进行自学。
初读:
(1)借助拼音读准课文中注音的字词。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字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给组内同学听。
品读:
运用批注式阅读的方法自主读文,并在书上圈画出关键词句,随时记下自己的收获。
(1)把课文中看出“我”是花的语句画出来,说说理由。联系生活实际,在文中找一找相似的情境,感受“花”的存在。
(2)找出课文中想象奇特的地方,多读几遍,再和同学交流自己的读后感受。
(3)有感情地读自己喜欢的句段。
2.交流:
(1)教师相机指导理解:
苍穹 冠冕 旖旎 婆娑起舞
(2)读读自己喜欢的语句,说说为什么喜欢。
(3)相机指导理解:
①“我”是花:
花开花谢,就像大自然在说话。
花绽放在草丛里,就像是一颗颗星星。
花是大自然的产物,花开花谢。
花可以有很多用处,花最终也是要凋谢的。
……
②“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指的就是太阳。
设计意图:在学生读准、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阅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感悟情感
1.自由朗读课文,在作者的笔下,花是怎样的,从哪里读到的?你最喜欢哪种类型的花?
2.交流:(欣赏各种鲜花的照片)
花是美丽的:像星星坠落在草丛里。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
花是芬芳的: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
花是乐观的: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
花是谦虚的: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
3.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节奏,感受散文诗的韵律美。
4.小结:诗人的想象力十分丰富,诗人把花开花谢想象成大自然在说话;想象花的乐观谦虚,富有人的情感。
5.阅读课后“阅读链接”中的《杨柳与水莲》。
(1)体会这首散文诗隽永的意味。(2)了解这首散文诗通过杨柳与水莲的对话表现主题的拟人化的写法。
6.男女生合作,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体会情感。
7.小组合作,多种形式朗读全诗。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教师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读出疑惑,读出感悟,读出韵律,读出作者的情感,又在交流中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推荐阅读
读纪伯伦的《美之歌》《浪之歌》《雨之歌》《幸福之歌》,感受诗人的写作风格以及作者的情感。
设计意图:教师推荐的这些纪伯伦的作品,要视学生的个人能力和具体情况,不做统一的检查。
板书设计
花之歌
纪伯伦
(散文诗)
富有韵律
想象丰富
富有哲理
教学反思
篇7
我把教学思路确定为:诵读进入鉴赏情境,整体感知表情达意内涵;往下品味优美意象,让学生想象、补充、叠加意象,进行再创造;最后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讲述母爱故事,悟出母爱平凡、无私、伟大的真谛。
第一步:朗读进入意境,整体感知美,就能把握表情达意层次。
散文诗最适合诵读。朗读进入意境。读好了,课堂气氛就上来了。这是因为散文的意境美和语言是统一的,而感知这两种美非诵读不可。我课前布置学生朗读,但并不是所有的学生能通过诵读进入角色,既使诵读能力好的学生,也需要指导。于是我简练揣摩,如配上背景音乐――《荷塘月色》,播放“繁星”、“春水”的精美图片,只作简短的导入――20世纪,中国文坛翩然走过一位女作家,她的文字清新隽永,如文学夜空颗颗璀璨的繁星;她的文字里流淌的情感,如文苑里的一池春水,微风过后,荡起阵阵爱的涟漪。她就是文坛巨星冰心。母爱是什么?请听《荷叶.母亲》的配乐朗读。
诵读成功,学生听得很投入,喜欢上了这篇课文,有的甚至抓住当时触动心灵的画面,做些简单的记号,揣摩文中这儿该是亲切、娇昵,那儿该是深沉、烦闷、压抑、感动……学生对文中许多地方产生兴趣,如语言美、意象美、哲理含蓄美……可我暂时避开,让学生找那些过渡标志的句子,实际目标是要学生找出行文线索,让他们很快明确作者表情达意大致层次。从学生反馈来看,这样切入化难为易,豁然开朗。
附教学镜头:
师:听了朗读,我猜同学们有许多感知,如亲切诗化的语言,鲜明优美的意象,深沉含蓄的哲理等等,可能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情感变化,请找出相关的语句。生:烦闷、不适意、不宁的心绪散尽了、感动。
师:抓住作者表情达意的线索,整体感知作者表情达意大致层次。各层次大致讲什么?生1:作者因什么事烦闷?
生2:红莲的盛开,似乎是让人欣喜的一幕,但它仍没有缓解作者烦闷的心情,作者仍是不适意,为什么?
生3:红莲的命运有没有出现转机?作者的担忧解除了吗?她不宁的心绪散尽了吗?
生4:作者本应该是很高兴的,但为什么高兴会成为感动?
师:这样说来,作者表情达意的构思是抓住作者感情的变化。
第二步:品优美意象,让学生从模仿走向创造。
散文诗除具有散文特点外,还具有诗的特征。鉴赏诗歌关键是抓意象,散文诗也是。艾略特说:“表情达意的唯一方式,便是找出意象。“
让学生想象、模仿、创作一些意象。下面是模仿走向创作教学中的诱导:
师:文中有许多优美的意象,它们是……生(齐答):荷叶、雨点、红莲。师:沿着这个思路,能否补充、调换意象?
生(补充的):母亲是荷叶,我是红莲。母亲是阳光,我是小树。母亲是大树,我是树苗。母亲是溪流,我是鱼虾。
母亲是夜空,我是繁星。母亲是泥土,我是花草。……
生(调换的):“树干”换成“大树”“泥泞”换成“泥土”……
第三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探讨蕴含的真谛。
散文诗鉴赏不仅需要培养整体感知,捕捉优美意象参与内化创作,还需要引导学生探讨,感悟蕴含深刻的哲理。同时,应该注意鉴赏是一种内心的体验过程,需要结合自己的体验阅历。
随着教学的深入,最后引导学生讨论母爱的真谛。
我在学生齐读课文后由具体而抽象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过程:
师:引入冰心母亲在生命垂危之时,还不忘记关心自己女儿的冷暖这一感人资料。
师:引用资料(暴走妈妈――陈玉蓉的故事)。
师:播放汶川打地震感人视频(宝贝!如果你还活着,请记住:我爱你!)。生1:讲述小时候妈妈背我去读书的故事。生2:讲述妈妈在油灯下为织毛衣的故事。生3:讲述深夜,妈妈陪伴我学习的故事。……
学习者最终能够感悟没有描述且未曾教或无法教的东西,那真是我们教学中的大成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在自己的亲身参与中掌握的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的知识、兴趣的最重要的条件。”
散文诗中的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就是先具体,即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表可发,学生能够思考你设计的思维训练内容,就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语文悟性,从而悟出抽象的东西,这样就把学生带活了。
篇8
人教版初中语文六册教材,共有新诗四个单元计18首,加上散文诗8首,共有26首。可见新诗作为一种独特又高雅的文学样式,在教材编排中受到了应有的重视,也说明新诗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点。然而,笔者观察,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新诗教学受到了冷遇,有的老师虽然教授,却也只是敷衍了事,读读、讲讲相关练习而已。有的老师选择一两首重点上上,有的老师甚至整单元放弃教学。学生行走于诗歌的字面之上,所学零零碎碎,最终难成系统,难有收获。这样,新诗教学就成了语文教学的一项空白,直接导致学生学习内容、情感熏陶的断链。
笔者进行过一些调查,总结其受冷遇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
有的老师说自己教学能力有限,本来就不会教新诗;有的说中考考纲中没有要考新诗阅读的,所以不用好好教。还有一个原因,任何文章的诞生总与时代背景、文化背景以及个人情怀有关。近代史虽是丰富多彩的,但人们似乎并不了解或者说不太感兴趣,古诗的时代背景等因其久远和格式化反而更容易了解把握,新诗不像古诗一样家喻户晓,教师自然就不乐意多上了。
而我个人认为新诗教学,在初中阶段绝不可被忽视。
一、 新诗教学承接着小学和高中
小学阶段古诗教学已成一道风景,但新诗很少出现。而初中是学习新诗的一个起步阶段,承担了让学生认识新诗、初步赏读新诗、热爱新诗的任务。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学样式,初中教师必须带领学生好好学习。中考虽然不考新诗阅读,但不等于不要好好教学,语文教学不可功利。再者,高中阶段是学生学习新诗的深化阶段(与古诗文相比,所占比例不大,更显初中新诗教学的重要),基础则是在初中打下的,兴趣也是在初中培养的,一些小诗人也是在初中就开始跃跃欲试的。而高中阶段,新诗教学任务量大,涵盖面广,教学任务又重,如果初中没有新诗学习的兴趣和功底,高中老师的教学将很费力。所以,初中新诗教学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它关联着小学与高中的语文教学。
二、 新诗是对古诗的继承和发展
古代诗歌是璀璨的文化明珠,其形式美、意境美、语言美、情感美等等无一不打动人心,作为中国人,几乎是会说话的时候就开始读背“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小学阶段也学习了不少古诗,作为优秀的传统文化,大家都重视它,课程标准、中考考纲也重视它。
所谓新诗,自然就是在古代诗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自由诗。它是对古诗的继承和发展。新诗既由古诗演化而来,它就继承了中华古典诗词的美感,同样具有美的熏陶作用。例如余光中的《乡愁》就继承了《诗经》一咏三叹的艺术表现手法。在一咏三叹中,“乡愁”由个人的离愁到两岸的离愁,情感高远,境界开阔。赏读此诗,情意绵绵。
什么是朦胧诗呢?关于朦胧诗有各种解说。其实诗歌的朦胧美始发于诗经中的《蒹葭》。从蒹葭和清霜创设的朦胧意境懂得什么叫朦胧美,才能更好地理解《星星变奏曲》等朦胧诗的朦胧美,再结合时代背景读懂这类诗的象征意义,才能对朦胧诗作全面把握。
诵读是积累的第一步。人们爱学古诗,还因为古诗是最精练最空灵的文化,易记易用易触思。新诗当然也有其特点。学习新诗,从某个角度看,恰是对古诗学习的一种补充和延伸,它与古诗一样魅力无穷,需要教师带领学生去识记、欣赏,不可小觑。
三、 新诗与其他文学样式有着密切的联系
诗歌(新诗)是与小说、散文、戏剧相并列的文学样式,语文的文学味主要就是通过对这四大文学样式的学习感悟、品味得来,新诗有着独立的个性,同时又与各种文学体裁作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习新诗,一样需要知人论世,一样需要谋篇布局,一样讲究写作手法,一样可以进行想象联想的最佳训练,一样具有审美的愉悦……但不同的文学样式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所以既可互相关联又不可或缺。
新诗《在山的那一边》《华南虎》《星星变奏曲》《我用残损的手掌》等都用了象征手法。学生在反复诵读感悟的基础上,把握意象的特点、研究意象的含义、挖掘深层的情思,这与散文,尤其是写景散文、抒情散文的学习有什么两样?有时候,散文讲究点韵律就变成散文诗了。可见,诗不是孤立的文体。再如:端木蕻良的散文《土地的誓言》不仅有诗的韵律,其在背景下所表现出来的强烈的爱国情怀与《我用残损的手掌》《我爱这土地》等诗歌也一脉相承。如果再结合小说《最后一课》所表达的爱国主义情怀,是否可以组合为一个爱国主义主题?由此上升到“任何被蹂躏、被侵略的国家和民族都是打不垮征服不了的”高度,是否可以升华学生的崇高情感呢?
篇9
①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道德、情感、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查字典解决生字词;熟读课文;以“妈妈,我想说爱您”为题,写一段话,准备在班里交流。阅读冰心表现母爱的诗篇。查阅有关冰心的资料。
教师:查阅有关泰戈尔的资料,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金色花》
《金色花》的篇幅短小,意蕴丰富。写的是一个假想,“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由此生发想像——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捉迷藏”,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感情,构成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表现了家庭之爱和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体味诗歌感情基调上,控制好语速、节奏和重音,提高朗读质量。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提高感悟诗的能力。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联想和想像在诗歌中的作用。
教学设计
导入
母亲是孕育万物的源泉,是推动世界走向光明的根本动力。母爱是人类情感中最崇高、最美好的。现在请同学设想向母亲表达爱意的方式,然后以“妈妈,我想说爱您”为题,说一段话。(学生略思考后,2—3名同学回答)同学们说的很好,都向母亲倾诉了自己深深的依恋之情。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表达母子之间亲密感情的散文诗——《金色花》。《金色花》的作者是印度诗人、作家泰戈尔,他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等,长篇小说有叫、沙子》、《沉船》等。曾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印度是一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度,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可以处处感到富有宗教意义的爱——最高尚、最纯洁的爱。
检查生字词(可用大屏幕投影)
朗读课文
教师范读课文(播放音乐配音),学生仿读。(教师的朗读一定要有示范作用,在朗读中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
(过渡)同学们仿读得很好,自己读一读试试。
学生自由朗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一个调皮的孩子的口吻来读。
教师指导朗读:注意重音、语速、节奏、感情(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舒缓、温馨、深情的。但不同的地方,朗读处理方法不同。如果学生读不好,教师要一句一句地教。)
例:“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妈妈不见了孩子,多么着急,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这句应读出妈妈惊喜的语气。
例:“我不告诉你,妈妈。”孩子撒起娇来了,为自己能给妈妈做些好事而高兴,还要对妈妈保密,让她莫名其妙。这句应读出孩子撒娇、调皮的语气。
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导学]
这首散文诗,让我们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爱。在这首表现母子情深的散文诗中,作者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中心人物是“我”,“我”想像变成一朵金色花,在一天的时间里与妈妈三次嬉戏。为什么“我”那么快乐,那么天真,那么活泼,那么可爱?(学生回答:因为孩子沐浴着母爱。)他是怎样回报母爱的呢?
[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提出共性问题。
①“我”通过什么方式来表达对妈妈的爱?怎样表现的?
②“我”为什么想像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那金黄的色彩又象征什么?
③“我”变成金色花为什么不愿让妈妈知道?
④“我”和妈妈各是什么性格?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参与交流
体验反思
(过渡)母爱就在我们身边,她像一股涓涓的溪流时时刻刻地滋润着我们。学习这首诗,你从中感悟到什么?请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
(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感受,教师给予评价和鼓励。)
(过渡)诗人以其新奇而美妙的想像,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母子情深的故事,现在请同学们再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朗读课文
作业
背诵课文,准备朗诵比赛。
小结
《金色花》是一首很美的散文诗,是一幅耐人寻味的图画。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多读,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文中由“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生发想像,让学生感受到想像的新奇而美妙,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既发展学生的个性,又发展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纸船》
这是一曲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日夜思念的母亲深情的呼唤。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志,赋予纸船特别的含义。纸船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象征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
教学步骤
导入
同学们,你可知这小小的纸船曾满载着一个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国著名的女作家冰心的作品——《纸船》。1923年秋天,冰心赴美留学,在远离祖国的太平洋上,眼含热泪、专心执着地叠着一只只纸船,然后一个一个抛放在海里。希望总会有一只能漂流到日夜思念的母亲身边。这首诗的独特之处就是以纸船寄托对母亲的眷恋之情,以此展开自己的情思。同学们要想感悟诗人的情感,就要深情地朗读诗歌。
朗读诗歌
①教师配乐范读,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自由朗读或仿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要求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进入诗的意境,要读得深情、低沉。)
②朗读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划分节奏、划出重音。
(过渡)教师进行朗读指导,学生运用朗读方法再次齐读,直至背熟。为进一步理解诗歌打好基础。
整体感知
教师适时提出: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学生归纳总结)这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母亲的深情呼唤,是献给母亲深情的歌。
[教师导学]
古今中外表达母爱的诗作很多,但这首诗却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诗人以孩子般的纯洁和天真,从儿童的游戏世界找到一个可以寄托对母亲无限思念的物品——纸船,并以此展开自己的情思。全诗共三节,每节各表达了什么内容?
[合作探究]
第一节写叠纸船;第二节写抛纸船;第三节写纸船进入母亲的梦乡。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①你能想像出诗人在什么情形下写的这首待?
②第一节中哪些词语表明诗人对母亲思念之深?
③诗人明知纸船不能流到母亲哪里,为什么还要不停地叠?
④第三节是诗人展开联想,这一想像有何特点?有什么作用?纸船,并以
(教师提出以上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感悟课文,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可参与,学生全班交流。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理解。)
[教师小结]
海浪涛涛,天风吹卷,邮轮在巅簸中驶向一个陌生的国度。诗人此去远涉重洋,相隔万里,何时才能回到母亲的怀抱?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中,没有可以寄托思念的,所以诗人不停地叠纸船来表达对母亲的思念。纸船虽漂不到母亲的身边,但一定能漂人母亲的梦中。这一想像新奇、大胆,充分地写出了诗人对母亲的强烈思念,对母亲深情的爱。
(过渡)诗歌的语言是凝练而含蓄的,要深入理解,就要探究。
问题研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对于不理解的地方,小组内互相帮助解决。有深度、难度的组内不能白行解决的问题,可提出来全体同学共同探讨。(学生讨论,提出共性问题。学生交流,学生只要说的合理,教师都给予肯定、鼓励。)
[教师小结]
这首诗构思新颖,诗人采用托物寓情的方法,感情抒发得既生动、具体,又含蓄、深沉。此外,这首诗的诗行较长,语调缓慢,正与对母亲的绵长思念相协调。
作业
《金色花》和《纸船》这两首诗都借助具体的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请你也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诗,抒发对父母亲的爱。写在练笔本上。
篇10
千古唐诗,一个“韵”字写出了诗的节操,写出了“诗”的灵魂,承载了千古的激荡与飞跃,承载了后世的仰慕与崇敬。天行微雨,微风轻拂,似乎存在“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的舒适美。倾听雨声,滴答,滴答……在那悠长而略带伤感的雨巷,聆听那丁香花一样女子的沉吟,似从唐诗中迸托的那种心灵的抚慰“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漫步于幽州楼台,颂吟“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是多么的豪壮,是多么的洒脱。耳闻之间,听到那种海的狂啸“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漂泊中,泛舟于千尺断崖之下,或是茫茫芦荡之中。有些疲惫了,心中产生了小憩的感觉,依靠在亭台楼阁处,望着那九万里长空,心中略流露出一种对家乡的渴望“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伤感、惆怅、惋惜基于一身。偶尔也会想到那沉睡在大地的妻子“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去巫山不是云”,泪水逐渐浸湿了眼窝,那种孤独,是任何一个人都不能懂得的。
千古唐诗,氤氲迷离的情调。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妖艳之中夹杂的美,“秀色掩古今,荷花羞玉颜”的腼腆之中夹杂的美,“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孤独之中夹杂的美。以此烘托人性的美,妩媚的脸庞,婀娜的身姿,矫健的稳步,似乎都与这盛唐大地有默契。“字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字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一个田园派自由的诗人,情感泼在了文人画之中,但情感略有些衰微,就有了后来的“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
总想驾驭长风,腾空在茫茫大漠之上,领会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举,或是在胡天的八月,领会那“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的磅礴,或是一叶渔舟于江上,领会那“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刚毅。心中不免有种眺望远方的美,那种美或许是对佳人的思念,或许是对人生的感慨,一举一动都会让我思绪回徊缠绕。
风沙战火中,盛唐走向衰落,百姓沉浸在苦恼与悲伤中,可耻的达官贵人却没意识到即将消亡的边缘,饮酒作乐,杜牧的一曲“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照应了晚唐的衰败景象。
- 上一篇:妇女节送给妈妈说的话
- 下一篇:庄子故事两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