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12 11:02: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技术教育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全球高校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新加坡高校信息技术教育可谓独树一帜。新加坡高校不但拥有世界一流的教学科研硬件设施,而且拥有一流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实现了信息技术与教学、科研和管理的高度融合,能够为师生员工提供完善周到的服务。信息技术的发展同样给高校课堂教学带来深刻变革,有些课程可以通过信息网络平台实现课堂教学,教师将授课内容全部挂在网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随时进行学习,而不必像以往一样必须参加课堂学习。一方面,先进的信息技术在高校得到广泛应用,另一方面,高校也积极致力于信息技术的教学研究,从而形成了信息技术教育和高等教育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
二、融入课程教学体系
新加坡高校实现了信息技术与教学科研的有机融合。通过校园信息网络和教室多媒体环境,结合电脑等信息化工具以及网络设施,实现了在线教学、视频教学、模拟教学等,营造了一个跨越时空、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接触知识。以虚拟教室教学系统为例,教师和学生通过虚拟教室进行教学和学习,教师通过网络进行教学活动,包括内容演示、答疑解惑、布置作业、考试评分等,而且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平板电脑随时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通过电脑与学生开展互动。学生可以随时学习课程内容,参加课程测试,提出有关问题,参与课程讨论。学生的作业情况和任何疑问,可以随时被转发到其他学生的电脑上,课堂互动十分方便,与在教室面对面交流没有本质上的差别。在实验室,教师也不用亲临现场指导,学生如果有疑问,可以启动视频会议系统,教师就出现在屏幕上,解答学生的问题。这种教学方式,在新加坡高校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并且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三、师资力量强大
新加坡政府和高校都非常重视教师队伍信息技术的培养,这也是高校信息技术教育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在教育信息化规划实施的同时,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计划同步落实,所有在岗教师都要接受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政府对高校教师信息技能有严格要求,教师每年都要接受信息技术的相关培训,合格才能开展相应的教学科研活动。高校也为教师和管理人员提供各种免费的信息技术培训,教职工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学习信息技能,掌握最新的软件操作方法。同时,信息技术企业、研究机构和信息专业技术人员也为高校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和相关培训。在新加坡,几乎所有的高校教师都具有很高的信息技术水平,能够熟练掌握最新的软件功能,并将它们熟练地运用到教学、科研和管理活动中,推动了高校整体信息化发展水平。
四、新加坡高校信息技术教育的启示
新加坡高校实现了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的深入融合,成为世界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典范。新加坡高校信息技术教育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这对于我国高校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深入推进高校信息化建设进程,走适合我国实际的高等教育信息化道路,具有积极意义。各级政府统筹推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要深刻领会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特别是高校信息化的重大意义,以规划为导向,结合地方实际,加强统筹协调,制定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投入,落实工作责任,确保规划落实。高校要加强信息化建设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将信息化建设纳入高校改革发展总体布局,健全完善信息化领导管理体制,整合信息化资源,建立由学校统一领导、各级分工负责、共同参与的信息化工作机制。要不断加大投入,加快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教学环境信息化,全面提升教学、科研和管理信息化水平。要加强信息技术理论与实践研究,紧盯信息技术发展前沿,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科研中广泛应用。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积极支持和参与高校信息技术建设,共同推动高等教育信息化。
五、提升师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我国高校要学习新加坡高校做法,加大教师队伍培训力度,让教师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要创新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充分利用校内校外各种培训平台,为教师提供多样化的信息技术培训课程。要制定教师培训计划,每年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培训,切实增强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要逐步将信息技术技能水平纳入教师评价考核体系,使教师队伍信息素养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不断提高,使教师能够适应信息化快速发展的要求。不断改善教师队伍专业结构,积极吸引既具有较高的信息技术理论基础,又具备较强的信息化资源研发能力的专业人才加盟教师队伍,逐步建立一支结构合理、技术精湛、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鼓励和引导学生主动运用信息网络平台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共同推进高校教学信息化。
篇2
关键词:模块化;柔性制造系统;实验室;方案;特征;范围
同济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从1997年起承担了中德两国政府签署的职教师资培养的合作项目,项目合作期限共八年,分三个阶段执行。现设有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与信息工程、土木工程、工商管理四个职教师资本科专业,生源主要是职校和大专的优秀应届毕业生。学院同时还是上海市和全国中、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重点培训基地以及中德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中心。
根据中德合作项目要求,学院按中德双方共同开发、制定的培养模式、教学计划与大纲,培养集专业知识和技能及师范教学能力于一身的复合型职业教育高级人才。在职教师资培养过程中,学院借鉴和引进德国职教师资培养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方法,特别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与训练,大力加强专业实验室的建设。
一、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引进
传统的工程学科教学中,通常做法是各门课程单独传授,学生很少有机会了解各种技术在实际工程中是如何被综合性应用的。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时,每门课程虽然都有相应的实验,但这些实验都是各自独立进行的。在很多情况下,实验中所使用的设备和器件很多都是实验室专用的,与工业生产中所使用的实际设备和器件有着较大的差异。自动化技术是一门融机械、电气、电子及计算机等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技术,在这种技术中,不同领域和层次的知识与能力融会在一起。与其他工程领域相比,在自动化生产中所使用的生产设备都是资金密集型的。因此,一方面,一般教学或培训单位是没有经济实力专门为教学购置真实的、昂贵的自动化生产系统的;另一方面,拥有自动化生产系统的企业,因经济原因而不愿将其作为实训设备给学生使用。这样,学校在传授自动化技术时,只能用模型或采用计算机仿真作为一种弥补的手段,但采用模型或计算机仿真的手段,学生无法学到真实生产系统所需的知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半成品”,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面对实际的工业生产设备、器件仍然感到陌生,需要经过较长的工作岗位适应期。
同济大学职教学院在职教师资培养过程中,充分地认识到了上述问题。为使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方向的职教师范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机会将所学到的各门专业课的知识综合性地应用到接近于生产实际的过程中,为他们走上教学岗位后应用这种新的教学理念打下基础,学院除了建立适合于现代教学法模式的几个独立的专业实验室外,正在筹建一个开放式自动化综合实验室。在这个综合实验室中,将开发一套完全接近于生产实际的模块化柔性制造系统,由同济大学和德国技术合作公司(GTZ)共同投资。实验室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系统组成具有开放性,系统中不同生产厂家的设备可相互兼容,便于以后扩展;二是实验室资源具有开放性,实验室可面向校内外各种层次的学生或培训学员,做到资源共享,扩大受益面,使得高投资的设备取得尽可能大的社会效益。
二、模块化柔性制造系统的配置
建成后的模块化柔性制造系统,应该能够完成不同形状和结构尺寸零件的加工。现计划在该系统中加工制造东方明珠电视塔模型、国际象棋等,从毛坯进来直到成品制成的所有工序都要在该系统中完成。为了达到这些工艺要求,系统集成了下列主要功能模块:
(一)切削加工工位
该工位由一台数控车床和一台数控铣床组成,能完成车、铣、钻的切削加工任务。数控装置采用的是具有开放性和兼容性的通用PC机,操作键盘为标准的PC机键盘,操作系统为WIN95/98/2000/ME/NT4.0/XP,采用图形操作界面,具有人机对话编程功能。在这两台机床上可以选用手动、半自动、全自动数控加工方式,学生在工位上可以学习编制数控程序、操作和调整数控机床。
(二)上、下料工位
在该工位上配置一台Eshed公司的五轴机器人,通过在线模块,可以将PC机上编好的程序直接传送到机器人控制器中。学生在该工位上可以学习机器人编程语言,并学习如何操作使用机器人。
(三)仓储系统
仓储系统采用的是一个四层28个库位的立体高架仓库,共分三个区域,分别用于存放毛坯、半成品和成品零件,同时配备一个物料搬运机械手。
(四)柔性物料输送系统
在各个工位之间零件的传输,是由一个环形的可按需拼装的传送带和有轨输送小车完成的,该传送系统具有零件的传送、交换等功能。
(五)监控系统
每个自动工位都配备一个可编程控制器,各自动工位之间是通过工业局域网络(如Profibus)相连接的,由一台PC机实现系统的协调控制。为了实时监控系统中每个自动工位的工况,在这台PC机上还可实时显示各自动工位的工况信息。
三、模块化柔性制造系统的特性
在综合性的专业实验室里,主要传授与实践有关的教学内容和实际的操作技能,在建立综合性的专业实验室时,必须考虑到使学习的内容与劳动过程紧密相关。因此,所要建立的模块化柔性制造系统具备了下述重要特性:
(一)工业标准化特性
在系统中绝大部分的设备和器件都符合工业标准,尽可能不使用过分简化了的教学设备与器件,使学生可以在一个能反映真实生产过程的系统中学到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
(二)模块化特性
系统被设计成具有模块化的特性,也就是系统中的每个功能部件都能独立运行,重要的功能部件应该是分布式控制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对各个功能部件进行操作,而且还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增减功能部件,功能部件的增减同时又不影响系统中其他功能部件的运行。
(三)结构的开放性和兼容性
由于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所建系统必须与变化了的技术要求相匹配。在设计该系统时,我们充分考虑了其硬件结构与软件系统的开放性和兼容性,使得组成该系统的设备不仅能与当今其他设备相组合和匹配,而且还具有进一步开发的可能性,为将来技术更新留有余地。
(四)学习的实践特性
学生在综合性的专业实验室中学习时应该具有创造性劳动的可能性,也就是允许学生对某些设备进行拆装、更改,以使他们能够真正学到生产实际所需的专业技能。在该系统中采用的元器件虽然是工业用的,但是,在设计这些元器件时已经充分考虑到了拆装的方便性。所以,学生能较容易地把建好的系统重新拆开,然后再组装起来,而且还可以通过增减器件来对系统的配置进行重构。
(五)现代教学特性
在现代职业劳动中,劳动组织形式是以小组劳动为特征的,在职业技术教育中,学生在学校就应该了解并习惯于这种劳动组织形式。模块化柔性制造实验系统为学生提供了这种可能性,这是因为每个功能部件都能独立运行,各功能部件又通过局域网络相连接,通过协调控制连成一个系统。当学生在该系统中学习时,可以将“构建系统”作为一个学习课题,先构思出整个系统的方案,然后各小组分别对各功能部件进行设计、安装、编程和调试。在各功能部件调试通过之后,将组合系统进行整体调试。在整体调试通过之后,再对系统进行评价,最后,整个学习课题才算完成。
学习的任务是以课题的形式出现的,学生参与了从整体构思、设计直至安装、编程、调试、评价的所有学习过程,这样的学习过程符合行为导向和创造导向的教学思想。学生在这样的系统中学习,除了能学到有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能培养包括独立工作能力、决策和判断能力在内的个人能力,以及包括协作能力、交往能力以及强烈的责任心在内的社会能力。
四、模块化柔性制造系统的适用范围
(一)学习内容
在该模块化柔性制造系统中,可以进行下列单项或多项内容组合式的教学与培训:
数控机床操作、编程和加工功能扩展重构以及数控机床精度检查及调整
机器人的操作、调整、编程和保养
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的联机
仓储管理
传送带调整、重构和编程
传送带与仓库以及各工位之间的联机
工件检验和质量管理
计算机网络
电子、电气、气动等的安装
复杂系统的调试、维护、保养和故障查找
编制教学软件并制作新的教学媒体
(二)适用对象
由于该系统与一般的实验设备相比价格较昂贵,而且从技术的角度看系统比较复杂,所以如何充分、合理地使用好该系统是非常重要的。建成的综合性的自动化专业实验室将成为开放性实验室,主要面对下列学习对象:
1.本学院的学生。主要是已经学过专业基础课的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电子与信息工程等专业不同竿级的学生。
2.同济大学其他院系的学生。为了实现资源共事,可以让本校其他院系需要做机电一体化实验的学生共同使用该实验室。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设备的利用率,而且可以增进院系之间的合作交流。
篇3
研究生教育信息化水平对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起到了重要助推作用,也成为衡量学校办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1],因而开展专业化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以实现计算机网络信息化管理在当前我国中医药院校势在必行,理由如下:
1、形势发展需要
2003年起我国硕士研究生开始大规模扩招,以调整研究生教育结构,顺应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的发展趋势。以广州中医药大学为例,近年来研究生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多(目前在校研究生人数超过4,000人),培养类型复杂多样(全日制、兼读制、七年制、非医攻博、同等学历、中医师承、来华留学生多类型并存;学历教育博士、博士专业学位、学历教育硕士、硕士专业学位多层次兼容)。同时,近年来国家研究生教育整体趋势逐步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实行战略性转移,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环节更加细致、流程更加繁琐、要求更加严格。不仅是增加了工作量,更增大了工作难度,管理稍不到位,就容易出现失误。尤其是在研究生教育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学历即时注册、学位网上认证等),学生维权意识普遍增强的大环境下,对于学校和研究生管理相关部门而言,可谓任务越来越重,责任越来越大,风险越来越高。因而,原有的管理模式和办公手段已不能充分适应新形势变化的需要。参考国内外院校的成功经验,大胆地走“规范化、信息化、网络化”之路,实行计算机化教育管理是中医药院校研究生教育科学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2、管理流程需要
研究生管理是研究生院的主要日常工作之一,涉及到校、院、系(所、中心、基地)、师、生等不同层级,因此,理想状态下的研究生教育管理应该是一整套细致、严谨、衔接的规范流程。研究生从入学到毕业全过程中涉及招生办、培养办、学位办、思政科、管理科、就业中心、二级单位、财务处、科技处、外事处(境外生)、后勤集团等各级管理部门。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使用先进手段,借以保障各部门之间信息流通、数据共享、增进效率,是提高研究生管理水平必须解决的问题。
3、业务实际需要
研究生教务教学管理工作是研究生教育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是整个研究生管理的核心和基础。面对纷繁复杂,种类繁多的数据和报表(如招生录取数据,学籍注册数据,学历电子注册、学位授予信息年报、就业去向登记、高基报表统计等等),手工处理方式已经很难跟上现代化管理的步伐,稍有不慎,就可能使学生权益蒙受损失,给学校声誉带来损害。这已不单是人手短缺、任务量大的问题,而是工作质量、办公效率和事业安全的问题。随着计算机及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个方面都对研究生教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快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科学管理,已经成为摆在整个研究生教育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课题之一。
二、中医药研究生教育实行信息化管理的优越性
调研结果表明,全国大部分中医院校已采用计算机系统平台实现信息化管理后在规范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部门间共享数据、降低数据错漏率、实现校院分层管理、研究生分类指导、紧跟国家变化、即时信息等诸多方面均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与原有管理模式和办公手段相比,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和特点,具体表现在:规范化管理,流程更加科学。研究生管理工作包括学生从入学开始到毕业全过程,包括招收录取、学籍注册、缴费登记、导师选择、培养计划制定、课程选择和考试、成绩录入与、论文评阅与答辩申请、学位审核与评定、学位授予、就业去向登记、学历电子注册、学位授予信息年报等十多个管理流程和模块。管理流程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对于学校研究生管理水平的提升将产生重大影响。多部门信息共享,数据上报准确度提高。管理系统依照国家、地方省市数据上报要求内置报表模板,根据需要选择上报数据内容,采取学生自主填报,分级管理审批,定期维护升级等工作管理模式,实现信息部门间共享,提高上报数据准确度,降低人工失误几率。实现校院两级化管理。校院两级化管理是研究生培养的发展趋势,随着研究生招生人数的急剧增加,传统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专业结构逐渐细化的要求,学校势必需要将研究生培养的工作逐步下放给系部和导师。同时,系统平台提供的导师(管理部门)与学生互动配合,对话操作的形式,有助于学生了解研究生教育流程,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紧跟国家变化,及时调整应对。近年来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发展迅速,改革积极、变化较多,如何更好地适应新形势变化,及时调整、妥善应对,是各大高校均应思考并寻求解决的课题。开发软件系统的专业公司,为保证自己产品获得长期稳定的认可,会充分发挥其专业团队和资源技术优势,早于高校做出反应,设计研发与国家变化要求对接的新功能、新模块(比如数据报表的格式更新和替换),以满足新老客户的需要(管理系统提供免费升级和更新服务)。不同类型研究生分类指导。目前我国研究生类型多种多样,从入学模式来分,除国家统招外,还有委培生、代培生、进修生;从学位类型来分,有学术型学位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从层次来分,有硕士生和博士生;从考试形式来分,有统考生、单考生,还有免试生;从教学模式来分,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等等。不同的研究生类型由于培养方式不同将给传统的研究生教学模式提出新的挑战。计算机系统可以根据不同类型构建个性化培养模块,制定培养计划,通过网络终端在线对不同类型研究生进行分类指导。盯紧关键环节,严格管控过程。论文和答辩作为研究生培养中费时最长的一个环节,对于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科研能力也不容质疑。但是受限于从事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人数的限制,单纯依靠人力监督,不可避免地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流程管控的科学性、严谨性和及时性。计算机系统的启用可以实现全方位监控,针对关键环节实施跟踪定位,从而节省了时间、提高了质量。
三、关于加强中医药研究生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1、领导加强重视,全员提高认识
从某种意义上讲,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涉及整个学校层面上的系统化工程,需要协调教务教学、科研管理、人才培养,招标审计、财务设备等方面力量,如果没有学校高层的重视、支持以及各级部门的通力配合将是难以实现的。而且,高层做好顶层设计,有助于防止出现过度分散化开发倾向[2],多部门协同参与建设,有利于解决高校信息化建设不够规范、共享程度低的问题[1]。因此,领导层面需加强信息化建设重要性和时代性的科学认识,各级部门要形成信息化服务、规范化管理的先进理念。只有学校上下加强重视、统一认识,才能保障研究生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有序发展。
2、继续教育培训,提升业务素质
全面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需要一支素质高、懂得并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富有开拓精神的管理队伍[3]。而现实情况是,绝大多数中医药院校中从事研究生教育管理的老师并不具备专门的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知识背景,因此为更好地操作网络系统、应用信息平台为我们的实际工作服务,最大限度利用电脑将人脑从机械性、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从而让人脑有时间去思考和解决需要创造性的问题[4]。邀请专业人员对行政管理人员进行不同层次地培训,使其全面了解和及时掌握管理系统的操作和维护是非常必要的。建设拥有先进管理意识和掌握信息化技术的管理人员队伍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化建设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实现信息化目标的重要保证[1]。
3、保障经费投入,科技带动生产
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5]。中医药院校领导和各级部门要明确在招生规模扩大、学科专业增加和改革积极深化的新背景下,研究生教育若要跟上形势变化,并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有意识地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以完善的信息化手段代替手工管理模式来提高工作效率和节约工作成本。做好经费预算,落实资金投入,逐步建立信息化建设经费投入保障机制,从而确保建设工作优质长效。
4、选择专业公司,注重维护售后
篇4
文化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信息文化产生于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驱使人们快速掌握大众化的信息技术,由此强有力地推动了信息技术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加速发展.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首先是对信息文化的不断发展的需求的满足.随着社会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信息文化正在推动着整个社会文化的重塑,正在广泛而深刻地影响到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影响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回顾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和信息技术基础教育的曲折发展轨迹,由计算机文化教育发展到单纯的技术教育再到今天的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文化已超越它赖以产生和发展的信息技术成为更上位的概念,信息技术成为信息文化形成和存在的基本工具.信息技术教育的焦点转到了关注对学生进行信息文化的濡染和熏陶,这是当前基础教育所强调的(如图1).从国内外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信息技术教育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信息文化的正确引领,信息文化的蓬勃发展和内涵的丰富需要信息技术教育来不断推进.信息文化和信息技术教育之间构成了良性互动的关系,对这种良性互动的关系的认识,是经过信息技术教育在我国存在的二十多年的历史所论证.只有文化引领的技术才是最具有生命力的技术,任何教育又是文化延续传递的桥梁.
当前信息亚文化对主流信息文化的冲击
结果显示:近70%的儿童上网是为获取信息,64%的儿童是玩游戏,50%的儿童是在聊天或用BBS,有48.2%的儿童在利用因特网做研究和实践性活动,有46%的儿童在下载资源.我国的一项调查数据如下显示:60%的网民在玩游戏,34%的网民在聊天,29%的网民在关注娱乐信息动态,24%的网民在收发邮件,18%的网民下载软件.相比较,考虑到中西方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形成的的教育实践及教育理念的差异,美国儿童通过网络的娱乐、学习和生活是密不可分、相互渗透和相互促进的,网络是他们生活的基本工具,不管是通过网络学习还是娱乐,都与社会对他们的要求及期望相对符合.在我国,疏于引导的中小学生,他们将网络作为传统游戏厅的升级产品,并不能感悟互联网络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正面意义.该情况是我国学生对信息文化内化不够完整,信息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甚至控制着青少年的生活和思维方式.第一,青少年在传统道德观念形成之前,信息亚文化更容易推动其价值观的形成.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好奇心强,自我控制能力弱,多数没有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意识,不能全面自觉地应用社会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3]在网络环境中往往习惯性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此外,由于互联网上的言行不容易留下明显个人信息,不容易被人知晓,所以他们认为无须承担任何责任,也就纵容了他们放纵自我、无拘无束的心理需要,使他们的道德规范意识逐渐淡薄,颓废的网络亚文化将逐步占锯他们的心灵,殊不知,该时期正是青少年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第二,青少年多渠道、灵活的信息传播途径,为信息亚文化提供了生长的土壤.大多数青少年由于生理、心理的特殊时期,大多数喜欢群体性活动,信息传播途径既多又广,解决问题群策群力.相反,不愿意接受父母亲的的正面教育,甚至愿意与父母亲的指导背道而驰,在加上青少年对网络传播负面影响免疫力弱的特点,使腐蚀青少年成长的信息亚文化在该群体中能够生根发芽.第三,青少年对自由、民主的无限度追求,促使青少年成为网络亚文化传播的一个新的载体.网络文化的自由开放、互动特性衍生出得天独厚的一种平等性和无权威性.各种信息可以自由地相互渗透,正是这种开放、平等、交互及无政府性恰好迎合了青少年崇尚民主目由和平等的价值观,现实世界中没有得到的东西可以从虚拟世界中得到满足.在网络这个信息海量而展现个性相对宽松的环境里,青少年不知道什么是“创造”,不懂得还有“知识产权”,认为“拿来主义”天经地义,因此而滋生了青年一代“个人主义”价值观.[4]青少年在不知不觉中模糊了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的界限,消解了他们的意识品质,而造成社会责任感的淡薄和人格道德的缺失.他们往往会把现实生活社会中的一些压抑及不满通过互联网络发泄出来,有些负面情绪还可能一呼百应地引起社会网民的共鸣,一方面助长了在互联网络散布负面道德观的风气,另一方面也促使一些负面观点形成舆论,进而被潜移默化地根植于青少年的道德观中,反主流的信息亚文化的隐匿性还会给青少年带来诚信危机从而再衍生信任危机.
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建构和发展主流信息文化
篇5
【关键词】增权理论;老年群体;信息技术教育
一增权理论简介
增权理论是从变通而来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主张在宏观的社会变革未发生之前,社会工作者应协助服务对象,为了他们的利益向现存社会结构争取权力,促使现存的社会结构做出一些有利于服务对象的制度或政策安排。增权的视角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潜能,强调个人有能力、有机会为自己的生活做出决定,并采取行动。同时,增权的核心就是通过资源的提供、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使个人能够从生活的被动弱者,变成主动的强者,采取积极乐观的态度去改变自身的“弱权”地位,这样他们控制自己生活的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二老年群体在信息技术教育领域的“弱权”现状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历年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的数据可知,截至2006年6月我国网民总数为1.23亿,其中60岁以上老年网民占0.8%,这意味着老年网民人数约有98万。到2011年6月,我国网民总数达4.8亿,其中60岁以上老年网民首次超过1000万人。而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总数已经超过7.1亿,其中60岁以上年龄段的网民占3.7%,约有2627万人。虽然老年网民的数量在过去十年间有了一定幅度的增长,但与我国老年人口总数的增长量相比,这数字令人感到担忧。1.老年群体生理机能衰退。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群体会出现新陈代谢缓慢、抵抗力下降、生理机能下降等衰老现象,这成为老年群体无法或较少参与信息技术教育最直接的影响因素。太原电大多年开展网络教育和社区教育工作,积累了硬件设施、师资、社区联系等多方面优势,在老年群体教育需求旺盛的大背景之下,校领导和工作人员多次走访市老年大学和主城区成熟社区,在多方调研座谈之后,老年学院决定于2016年3月正式开班,并开设初级电脑班和智能手机班。在上课过程中,学员时常反映“坐时间长了腰疼”“眼睛累”“看不清”“手指反应慢,跟不上老师的操作”等,这些原因不可避免地导致上课进度非常缓慢,影响了老年学员对以电脑、智能手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2.老年群体心理障碍不容忽视。老年人在离开工作岗位后,社会角色发生了转变,家庭生活、社会活动、经济状况均随之发生变化,造成老年人一时难以适应,加之部分老年人思想僵化,很容易出现自信心下降、焦虑情绪严重、沟通困难等心理障碍。虽然老年人不愿被社会淘汰,他们的学习动力和热情很高,然而他们面临的心理障碍又决定了他们不能学得太快、太多,这使得老年群体在信息技术教育方面处于更加复杂的情境。3.老年群体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匮乏。不少老年学员反映,自己想增长在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但苦于找不到相应的资源。目前,市面上几乎没有针对老年群体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教材销售。太原电大老年学院的代课教师上课时没有指定的教材,依据的是结合老年学员的特点和自身教学经验来设计的讲义。另一方面,和老年群体信息技术教育相关的网上教学资源也比较缺乏。太原电大自创立以来始终致力于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产品与服务。因此,太原电大老年学院成立之初,就创建了“太原老年开放学院”的网站,初设“学校新闻”“学校通知”“师生风采”“学习资源”等栏目,经过将近一年的试运行,“学校新闻”“学校通知”“师生风采”板块有较高的点击率,“学习资源”板块依然空白。同时,由该校运营的“太原终身学习网”作为为市民开展终身学习提供在线资源的网站,涉及老年教育的内容也较少。
三提高老年群体信息技术教育水平的必要性
1.国家政策支持。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在总则中明确提出:“国家和社会应当采取措施,健全保障老年人权益的各项制度,逐步改善保障老年人生活、健康、安全以及参与社会发展的条件,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通过开展面向老年群体的信息技术教育,提高老年群体的信息技术教育水平,对于实现“老有所学”的目标具有直接作用和重要意义。同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老年教育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重视老年教育发展。在此大背景下,太原电大成立老年学院是顺应时代潮流的重要措施,也是为广大老年朋友谋福利的得力之举,必将利用信息技术为老年学员提供多样化的学习产品和个性化的学习服务。2.老年群体自身需求。上文提到,虽然老年人面临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但他们有着高涨的学习热情也是不容忽视的事实。老年人由于心理和生理方面发生的变化,与儿童、青少年、中年人在对信息技术教育方面有着不同的需求。根据美国优待退休人员基金会(TheUsBasedSpry)的研究,老年群体的需求主要包括四个互相联系的主题:财产安全、身体健康、精神愉悦和良好的社会氛围以及参加智力活动。笔者通过对太原电大老年学院的学员进行访谈,发现老年群体在信息技术教育领域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一些老年学员希望通过接受信息技术教育来获取各方面的信息以锻炼思维,延缓脑力衰退;部分老年学员认为自己离开工作岗位之后交际圈子变小,来老年学院上学可以认识更多的人,同时学会上网还可以结交网上的朋友,并且不分年龄、性别、地域、职业、爱好,这样可以扩大自己的交往范围,消解老年人内心的孤独、隔离感;还有一部分老年学员希望在参与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之后,可以学会网上购物、网上交水电煤气费用甚至网上炒股、理财等。
四基于增权理论的对策建议
第一部分指出,增权的核心就是资源的提供、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与之对应,本部分的对策建议也分为提供资源、培养能力、增加知识三个方面。1.加强老年群体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开发。从线上线下两方面进行老年群体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开发:在开发线上资源时,要考虑到老年人的学习需求,提供为老年群体“量身定制”的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在设计网站时,应结合老年人的操作习惯,使老年人参加线上学习时简单操作、容易识别,同时,可以借鉴目前已经比较成熟的终身学习网站的做法,采用每天登陆、发表评论、参加考试等获取积分的方法调动老年人学习的积极性。在线下资源方面主要是开发适合老年人的学习教材,打破编写传统教材的思维方式,注重实用性、简单明了、通俗易懂等。2.提升老年群体的学习能力。提升老年群体自身学习能力是提高老年群体的信息技术教育水平的核心,学习动机是推动人们参与学习活动的内驱力,借鉴传统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措施,如创设问题情境、指导积极归因、有效进行奖惩等方法,逐步激发老年学员的学习动机,进而提升其学习能力。3.加强服务,丰富老年人的知识。老年学员普遍存在知识基础不均等、年龄跨度大、学习速度慢、操作不熟练等情况,即使有优质的教育资源,也无法保证取得优质的教学效果。因此,加强对老年学员的服务,帮助其吸收所学知识,是提高老年群体信息技术教育水平的有效保障。目前,太原电大老年学院采用主讲与助教相辅相成的教学模式,一名主讲教师授课,两名助教随课辅导,及时回答学生的提问,使大班教学与小班辅导有机结合,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同时保障了教学进度。
五结语
在国家政策大力支持和老年群体自身需求旺盛的背景之下,提高老年群体的信息技术教育水平势在必行,但由于老年群体生理机能衰退、心理障碍、资源匮乏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老年群体在信息技术教育领域的“弱权”现状不容忽视。对此,笔者从“增权理论”的角度,提出一些提高老年群体信息技术教育水平的对策和建议。
作者:岳君 单位:太原广播电视大学
参考文献
[1]顾凤佳.国外老年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及启示——基于澳大利亚、美国和英国的经验[J].江苏开放大学学报,2015(2)
[2]苏春晖.信息技术在老年教育中的应用探索[J].老年教育(老年大学),2015(7)
[3]陈文沛.老年大学课程设置与建设初探[J].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学报,2015(2)
篇6
目前信息技术教材版本杂乱,各地区使用的信息技术版本繁多,发达地区的教材与欠发达地区的教材在内容上有着很大差距,且多数没有按照教学大纲编排,内容混乱,如:小学阶段学习过的课程在初中阶段会重复出现,初中阶段学习过的课程在高中阶段重复出现。当前小、初、高教材内容衔接这个问题,主要受信息技术发展速度的影响,因为不同地区的师资条件、设备环境的差异很大,信息技术的开课年级也不尽相同,所以在同一地区选择教材时要充分考虑到小、初、高衔接的问题,选择同一版本的教材,以避免出现重复学习的现象发生。
二、教材内容与现实脱节严重
从信息技术这门学科进入到校园,就一直存在教材内容滞后这个问题,当WINDOWSXP成为人们办公、生活主要应用的操作系统时,教材中讲授的是WINDOWS98,目前WINDOWS7已经成为主流操作系统,教材中才开始讲授WINDOWSXP系统。虽然在软件方面我们不一定要一味的追赶新的版本,但是当一个系统或软件的某个新版本已经成为主流,而我们却还在学习它已经淘汰的版本还有什么意义呢?以目前为例,这次国家薄弱学校改造项目对学校的计算机进行了升级配置,新的计算机预装的都是WINDOWS7操作系统,但设备在学校安装时却存在这样一个问题,教材中使用的操作系统版本是WINDOWSXP,所以只能将原有的正版系统卸载,然后装上微软公司在今年4月份就已经停止提供更新服务的WINDOWSXP系统;学生在学习了这些落后的知识后,在生活中或是今后的工作中已经没有用武之地,实际生活中使用的软件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从人机交互的界面到各项功能的操作都有很大的差异,学生在现实中使用这些软件还要进行重新学习。所以在选择教材或教材编写时我们要全面地考虑软硬件发展的趋势,因为信息技术是一门不断发展和更新的学科,它与传统的语文、数学等学科不同,要尽量让学生能够学到新的技术,要做到“用中学”,不应该是“学而无用”。
三、软硬件发展不均衡
在学校信息技术环境建设方面,比较突出的问题是软硬件建设不均衡,一贯的想法是重硬件、轻软件,校长和老师说的大都是:我们学校的设备配置多么高、数量有多少之类,很少有谈及我们今年购置了哪些软件、资源库的。在传统的思维中硬件是有形的,软件是无形的,所以很多人盲目地认为信息信息技术环境建设,只要买配置更高的电脑、更多的设备就够了,殊不知这只是信息技术的一个方面而已。没有软件支持的硬件就像是没有灵魂的躯壳、没有子弹的手枪一样,发挥不出半点作用。在信息技术的环境建设中要全面均衡的考虑,不仅要做到硬件设备适度超前,而且还要有与之配套的软件资源,如数字化校园管理系统、教学资源库系统、学生学习空间、题库系统等等。只有软硬件相互协调,才能更好的促进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力度不够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源于80年代中后期的计算机辅助教学,传统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是教师通过计算机等多媒体设备形象、生动地向学生展示出在常规教学中无法用传统教具讲述的知识点,一般常用的是教学课件等。通过几年的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已经从原来的“课件”逐渐向“组件、积件”的方向发展,发展的方向是将资源素材化、工具化、平台化,之前是以知识的展示和教师为中心,现在是以学生为中心、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通过课程整合把各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机地进行结合,把信息技术和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以此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而目前很多教师仍停留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初级阶段,班级所配备的电子白板等设备都发挥不发应有的作用,很多都在充当传统投影屏幕的角色。要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尤其是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意识培训。
五、对网络安全的重视程度不够
篇7
现在大多数高校都设有英语专业,根据培养计划,英语等外语专业的学生除了要学习本专业的知识,还要选修一门外语作为自己的第二外语。由于主客观条件限制,大多数英语专业的学生会选择日语作为自己的第二外语,笔者供职的学校亦是如此。本稿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谈现代教育技术在二外日语教学中发挥何种作用,以及如何把现代教育技术更好地应用于二外日语教学中。
(一)激发学生学习日语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相关心理学研究也发现,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就会明显提高,对所学知识就乐于接受。诸多实践证明,集文字、图形、动画、声音等于一体的现代教学技术的合理应用,能够使教学过程呈现出声情并茂、栩栩如生的场景,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能够加快学习速度,提高学习效率。
(二)为学生提供形象逼真的语言学习环境
对于学习外语的学生来说,语言学习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语言学习环境的好坏决定了语言习得是否地道、自然。当然,学习外语最理想的语言环境就是目标语言的母语环境,但是,受主客观因素的限制,我们不可能都有机会去国外学习外语。迅猛发展的现代教育技术为创造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提供了可能。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能够对文字、文本、声音和图像等进行综合处理和整合,使学生可以听到纯正的外语发音,感受接近真实的异域风情,不仅使学生学习掌握了外语知识,而且知道了应该如何利用所学外语知识进行人际交流,从而实现学以致用。
(三)丰富教师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正逐步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向转变。具体来说,传统的教学方法大多以老师为中心,教师单方面地向学生讲解和灌输词汇、语法和句型,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结果导致学生只会应试做题而不敢开口说外语。与之相对,新的教学方法特别是国际交流中心日语教育基金会提出的《日语教育标准》则提出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要着重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机会,多让学生自主学习,比如开展分组讨论、团队合作完成相关任务、小组辩论等各种形式的教学,让学生在讨论、发表观点的过程中,不仅应用和巩固了所学知识,同时锻炼了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其自身综合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技术的进步,外语教学的手段、方法和场所等变得越来越丰富和灵活。教师在掌握好传统教学方法的同时,更要紧跟时代,积极探索利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图片、影像等数字资源,制作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精讲多练”,多让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团队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等多种方式的自主学习,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及时了解和掌控学生的课外学习状况,提高他们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二外日语教学中的应用———试验案例及分析
(一)试验概述
笔者在教授英语专业学生二外日语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把两个班级作为被试对象,进行对比研究。试验教材:《新版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初级上)人民教育出版社。试验班级:菏泽学院外国语系2013级英语教育四班(35人)和五班(35人)。试验课程:五十音图平假名的讲授。试验目的:现代教育技术在日语语音教学中的作用。试验步骤:
①制作两套不同的教案。教案一是传统的教案,以黑板、粉笔为教具,主要进行教材讲解;教案二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内容包括五十音图平假名的发音、联想记忆图片、笔顺记忆图片等。
②使用教案一和教案二分别对四班和五班进行授课。
(二)教学效果比较
课堂气氛方面,在使用传统教案一对四班学生进行日语五十音图平假名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先带领学生进行发音练习,然后让学生边看课本边跟着老师书写假名。在授课过程中,笔者发现刚开始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高,但随着课堂教学的推进,部分学生开始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小声抱怨假名书写复杂等问题。可见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够长时间地吸引学生,维持学生兴趣。利用教案二对五班进行相同内容的授课,一开始通过图片给学生展示了平假名和汉字的关系,使其感觉非常新鲜和有趣;接着边听发音边通过假名联想记忆图解向学生介绍了每个假名的特点及其书写笔顺。在这过程中,同学们认真地跟着录音练习发音,跟着假名笔顺多媒体课件书写假名,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始终非常高,课堂气氛轻松活跃。
(三)教学效果监测
进行完日语五十音图平假名的授课后,笔者对两个班的学习效果进行了一个小测试。测试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按行背诵五十音图,第二部分为限时十分钟默写五十音图平假名。然后根据发音是否标准,背诵是否流畅,书写是否规范作为评判标准,对学生进行优秀、良好、合格的评判。为了确保客观、公正,特邀请我校日语外教对学生进行测试评判。测试结果如下:在第一部分背诵五十音图的测试中,四班和五班的优秀人数分别是20人和25人,良好人数都是7人,及格人数分别是8人和3人;在第二部分默写五十音图平假名的测试中,四班和五班的优秀人数分别是21人和25人,良好人数分别是8人和6人,及格人数分别是6人和4人。
(四)试验结果分析
篇8
阅读教学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一个中心环节。儿童的阅读要通过内部的语言把阅读材料变化成自己理解的内容。通过阅读,不仅对儿童的字词学习起到巩固记忆、扩大联想和加深理解的作用。而且,为儿童的写作提供范例和心理准备,不仅对识字、作文有促进作用,而且有利于培养儿童的多种能力,陶冶高尚的情操,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也不断提高,二十世纪人类科学技术的最伟大的成果之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被引入教育教学过程,学生的阅读对象不仅有文字和图片,而且有大量的有声读物、大量的动画、大量的视频资料。它以其鲜明的教学特点,丰富的教学资源,形象生动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成为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技术基础。
现以九年义务制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六册《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为例,浅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一些体会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转化教师的角色,变"演员"为"导演"。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递式"教学方法,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学习的基本过程是学生感知、理解、巩固和运用。教师在讲台上讲述、示范、演示,学生相应地吸收、记忆、存储,课堂上圈划重点,课后反复抄写、背诵。事实证明,这种以应试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式,最大的弊端是扼杀了儿童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
信息化教育环境下,不再以教师是否能够把教材讲解得清楚明白、分析得深入透彻,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标准。信息化教育环境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变化,由前台的"演"转为后台的"导",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事先的备课上,这就要求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为学生提供丰富有序的学习材料,为学生创设最佳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主动性,组织学生深入到学习过程中去思考探究,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愉快而自觉主动地学习,让学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
如《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通过分析,明确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了解杨梅树的美丽和杨梅果的可爱,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为了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帮助学生学习,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查找资料,把教学要求、教材说明、学习方法、播音员的朗读录音、生字的音形义、重点词句和段落的分析、课后练习以及杨梅树和果的图片和视频资料、杨梅的产地及生长情况、杨梅的营养价值、杨梅的食用和药用方法、当地围绕杨梅而形成的产业情况、果农收获杨梅时的欢快情景、杨梅产业为当地人创造的价值等有关资料以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形式按一定的秩序制作成具有人机交互功能的课件。
由此教师较好地完成从"前台"到"后台"的活动空间转变,完成从"演员"到"导演"的角色转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的培养与养成,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学习兴趣的作用是巨大的。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南宋朱熹也指出:"教人未见趣,必不乐学。"著名教育学家皮亚杰则说"儿童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也不是被动的接受环境刺激,而是具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的支配。"
研究表明,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与语文学习能力密切联系。学生对语文越感兴趣,语文能力也就越好。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便会引起大脑皮层的兴奋,促进各种智力因素的发挥,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可见兴趣在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极其重要的。
情境教学是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发展特征,创设教学需要的特定情境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基本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是创设情境的最佳途径。学校校园网的建立,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为教学创造了优异条件。
教授《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时,教师首先通过计算机向学生展示杨梅树、杨梅果的诱人图片及视频资料并配以播音员朗读课文的动人声音,为学生创设一个多姿多彩的阅读世界,一开始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产生了要了解、探究杨梅树、杨梅果的欲望。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适时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灵活地运用电教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渲染气氛,制造氛围,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感官,使他们更加兴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求知识的欲望愈加强烈。现代教育技术使学生喜闻乐见,处于愉快的教学情境之中,产生积极的情绪与愉悦的心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建立在科学人性观基础上的主体教育思想要求确立和提高人的主体地位,充分释放和发挥人的巨大能动作用,让他们意识到并主动地追求和实现个人在教育过程、自我发展中的价值,充分调动积极性,能动地进行学习、工作与社会生活。旧式教育只是把学生当作教育对象看待,没有看到人是主体,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因此,在旧式教育下,只强调社会制约的一面,抹煞相对独立的一面;强调受动的一面,否认能动的一面;强调外因的一面,忽视内因的一面;把学生的发展看成是教育注入的结果。因此,在课堂上,一味老师讲,学生听、满堂灌;在教育活动中,则是老师说了算,学生跟着转,严重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培养了一批唯唯诺诺、平庸驯服的"书呆子"。主体教育是对旧式教育辨证的否定,它要求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把学生当成有自主意识的主体,让学生掌握自身发展的主动权,成为自身发展的主人,教育者的作用在于推动学生的发展,而不是塑造或代替他的发展。教师更多地是一名向导和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而不是建立在学生被动与无知基础上的专断的权威。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深刻体会到,计算机网络创设的智能化学习环境,是实现主体教育,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理想环境,是儿童智力、能力、心理发展的一种理想环境。在计算机网络学习环境中,学生获得知识是在教师、同学的帮助下,通过独立探索或者和同伴协作交流,在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下进行的。
在学习《我爱故乡的杨梅》第二段时,如何把雨中杨梅树的可爱讲清楚呢?教师首先出示动画片:一幅细雨如丝的画面,让学生通过自主"观看",来理解春雨的特征,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欲望。紧接着,在教师的指导下,计算机显示杨梅在细雨如丝的背景上不断长大,让学生观赏杨梅树贪婪吮吸春雨的诱人画面,在那身临其境的境界中去体会"贪婪"、"吮吸"的含义。再接下来,教师把杨梅树吮吸甘露,不断旺盛生长的样子通过视频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此时面对那翠滴的杨梅树不由产生了喜爱之情,觉得它是那么可爱。最后,教师提出问题:"这一段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写的?"学生在计算机上读有声读物,看提示加以思考,并调出描写杨梅树生长的动画片进行学习,动画片中配合教材组织的画面,配以播音员有感情的朗读,能让学生很好地体会写作方法,体会出雨中杨梅树充满旺盛生命力的样子。
在讲杨梅果时,教师也同样运用了现代教育技术,成功地完成了第三段的教学任务。学习时,学生特别对杨梅果那鲜红的果肉和那甜津津的味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面对画面中的儿童吃杨梅果的样子,仿佛自己就置身其中,谗得口水直流,使学生们产生了对杨梅的喜爱,从而更加增加体会到作者对故乡的热爱。
语言文字是学习的工具,思维的工具,认识的工具。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还有很强的思想性。语文是小学生学习其它各门学科的基础,对获取新的知识,实现教育目标,全面促进学生素质发展,乃至于提高中华民族素质,都有重要意义。
篇9
(一)中学体育教育技术的应用基础
现代中学体育对体育科学技术有继承、积累、传递、和保存的基本功能,这种功能以新兴的科学技术为基础,并对其不断进行强化与发展,使其与中学体育教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现在中学体育教育中,体育本身就是一项技术,它需要教师在教学、训练与管理过程中,能够将其广泛引用,并且不断进行改善与发扬光大。此外,很多中学并没有相应的物质基础,在体育课程教学中并没有引入创新的科学技术,即便是引入了科学技术,也没有相应的教学队伍。因此,能够将科学技术引入到中学体育教育中,使其与之相结合,并且在实践中融会贯通,定能够不断改善体育教学的效果。
(二)中学体育教育技术应用的影响
当今科学技术发展迅猛,对体育教学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都在发生和即将发生一系列变革。认志科学技术在中学体育教学的影响,依靠科技提高体育教学效果,完成体育的各项工作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体育教育事业中主要因素是人,是从事体育工作的老师和教练员,提高体育工作者的文化科学素质水平,培养科技意志,运用科技能力的手段。对从事的教学、训练工作能得到创造性和意想不到的效果和效益。在现代,体育工作者掌握体育科技知志与方法是充分发挥其职能必须具备的条件。随着社会迈向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和社会经济基础的不断增长,促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健康观念意志开始的转变,学校体育也相应面临各种问题,如何在学校体育中通过增加科技含量提高学生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和提高提高全民族素质,这将给予我们体育工作者提出更大的挑战空间和发展机遇。
二、中学体育教育技术的应用形式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课堂创造能力
中学生有很好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思维,教师可以对此加以鼓励和制造机会,进而开展科技小制作的活动。教师可以搜集资料向学生描述高科技体育用品。比如向学生介绍自行车运动员骑用的由六家公司花三年时间研制的超级自行车;最新式的密织合成泳衣:各种各样帮助训练的网球机器人、柔道机器人,来鼓励学生有大胆的创造精神,培养创造兴趣,和为未来奋斗的理想。开动脑筋,反复设计,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出收集乒乓球的器具。这种器具结构简单,设计却很巧妙,一根木柄,一个箱子,几根结实的尼龙绳,构成了一个不用弯腰便能收集一百几十个乒乓球的工具。这起中学生体育科技的成功实践活动,是和教师对学生的科技教育分不开的。
(二)注重培养使用高科技教学的习惯
教师应该是掌握科技、指导学生运用科技的带动人。在当今电脑、录像、电视媒体广泛运用的今天。应把这些作为改进运动队训练的手段之一。我国48公斤级举重选手张祥森的挺举动作,从发力到举起杠铃,身体重心前后移动15厘米,从俯视角度看,重心左右移动也较大。根据这一诊断提出改进意见,使挺举成绩大大提高,取得了奥运银牌。在学生的训练中,教师要有意志用科技手段进行指导,诊断,提出改进意见。在中学生篮球队观看CBA联赛的教学中,学生得出个人运球时间70%是在一个队的组织后卫手,而接到球的第一反应是观察本队队员是否有更好的进攻位置。从而减少了队员的盲目运球,增加了队员传球的连续性和进攻的流畅性。这种由学生自己总结得到的宝贵经验使学生掌握篮球技战术的科学合理方法,并且印象更加深刻。
(三)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不断使用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就是计算机实时综合地处理文字、声音、图像等各种媒体信息的系统技术。以多媒体技术为基础的多媒体教学,以其先进的技术、强大的功能,在体育教学中得到迅速开发和应用,代表了现代教学技术的发展方向。由于多媒体教学具有人机交互、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且具有强大的数据量,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激情引趣,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有利于优化体育教学过程,提高体育教学效果,在感知、想象、理解、应用整个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突出重点,降低难点,增大教学密度,节省教学时间;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教育教学的一种手段,是体育教师手中的重要教学工具。
(一)引入其他学科教学观念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以及全民健身计划的思想出现,体育观已从生物观发展为生物、社会和心理相结合的现代体育观,这就大大增加了中学体育教育的潜在功能和长远效益。中学体育目的就不仅应是只重视学生在校期间的身体锻炼及其效果,应从教育、体育社会、生物、心理等多学科的技术出发,去发挥学校体育的功能和效益,尤其应注重学校体育的长远效益。使学生在离开学校教育以后仍能够根据主客观条件,从而从科学的角度出发,积极有效的体育锻炼,从而使之终身受益。
(二)引入健康教育教学观念
中学体育课应该在采用多种技术的基础上,多采用各种趣味娱乐性强的活动游戏、教学竞赛、教学评比等形式,让学生直接对某项体育活动的自身价值(如趣味、娱乐、竞技、健身、健美等)产生一种渴求趋势,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满足他们直接体育需要,激发和培养他们的体育兴趣,形成爱好,养成锻炼习惯。调动学习积极性,培养体育兴趣,通过体育活动娱乐身心的同时强身健体。尽可能使学生从促进大众健康的角度考虑,在学习中引入技术的概念,多选择那些难度不太大、易于开展、人人或少数人即可进行、能延续到社会适合于成年人的、对终身增强体质实用性大的终身运动项目,如,武术、太极拳、游泳、网球、乒乓球、舞蹈等,在身体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让学生真正掌握一定的自己有兴趣、有一技之长的体育项目。
(三)引入心理教育教学技巧
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应充分挖掘体育教学内容本身所蕴藏的创新特点和教育功能,有效地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信任,相互负责。除培养学生学习知志、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等智力因素外,还要培养学生的兴趣、情感、动机、意志、性格、习惯和灵感等非智力因素。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采取人性化教育方式,当学生有不良情绪出现时,体育教师应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多采用目光暗示,走近提醒,沉默警示,侧面教育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认志错误,淡化对立情绪,突出教学的情感功能。而这些在学习过程中动机的确定、情感的熏陶、意志的锻炼、兴趣的培养、性格的优化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正是消除各种心理障碍的有效手段,特别是对患有偏执、抑郁、自卑、敌对等不良心理症状的学生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四)引入师生互动教学观念
传统教学中“我要学生练”的教师主宰代主导、“教师要我练”的学生主体成客体的被动体育教学倾向,扼杀了学生的锻炼自觉性和主动性,削弱了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认志。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排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导育”、“导学”、“导练”、“导规”的方法,引导学生明确锻炼的方向和目标,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真正把学生放到主置,充分发挥学生“我要练”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锻炼的自觉积极性。通过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逐步使体育教学整体改革向着俱乐部制、按兴趣分等级教学的授课方向发展。
中学体育教育是关系整个中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能够将现代科技引入到其中,并且在教学中不断注重各类技巧,中学体育教育的效果将会不断改善。
篇10
1.1.第一,有些教师过于依赖现代教育信息技术。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不断深化应用,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也逐步明显和加深,尽管现代信息教育技术有着众多的优势,但是如果教师应用不当,如何过度的依赖,就会出现喧宾夺主的问题,把小学数学教学课堂变成音频、视频的播放场地。随着现代信息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我们发现一个问题,教师所讲述的内容越来越少,这就导致课堂气氛过于热闹,而小学生也只顾观看多媒体材料,忽视了对数学知识的学习,这就使现代信息教育技术不能发挥出其应有的效果。
1.2.其次,小学数学教师不能精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
当前,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是当前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对于小学数学教师来说,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操作,把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到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还有一定的难度。尽管每年都有关于信息技术的培训,但是只是简单的技术培训并不能让小学数学教师熟练地使用信息技术,在信息技术的使用方面还需要多多练习。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完成和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最大限度地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效率,成为当代教育专家和数学教师必须要探究的问题。下面本文将对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现代教育技术和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方法,最大限度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2.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数学整合方法的研究
2.1.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通过教师对信息设备的操作,在课堂上针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演示所开发的教学多媒体课件,使抽象、复杂的教学概念变得直观、形象,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识。如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为了突破“圆的周长是圆的直径的3倍多一点儿”这一教学重点,设计计算机辅助课件,显示大、中、小三个圆的周长分别展开,成为三条长短不同的线段,三条直径分别去测量各自的周长后都剩余一小截并闪动。这个动态的教学情境的设置能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了新知识,学生注意力集中,增强了学习的兴趣。
2.2.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无论是什么教学内容,只有学生对知识学习充满兴趣,才教师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因而数学教师想要提高教学效率,首先要做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对事物的兴趣比较简单:好奇心强、多动、自制能力相对较弱,因此,新奇、不断变化的东西才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兴趣,保持他们的注意力。而结合数学教学的国过程,我们不能只把激发学生其兴趣点放在教学开始之前的导语部分,把他们的注意力从课堂之外吸引到课堂之内,吸引到数学教学内容上。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保持学生的兴趣,时不时地使用各种信息技术的手段,以便保持教学内容的新鲜,在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吸取学生的有意注意,让他们持续保持对教学内容的关注,从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效率。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他们的思维特点,多用一些图片和视频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同时,借助信息技术的帮助,把一些复杂的知识分解开来,通过直观展示的方式来降低知识的难度,帮助学生理解。这样,不但减轻了数学教师的教学负担,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信心,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
2.3.结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使用信息技术。
无论任何技术的使用都要符合接受者的年龄特点,符合他们的思维方式,这样才能取得最好的使用效果。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使用现代教育技术,需要充分研究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研究他们的思维特点,这在这些特点的基础上完成它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小学阶段的学生心理发展呈现一定的阶段性。在低年级阶段,好奇、好动,没有自制能力,思维形式都是直观思维;针对这个阶段的学生,数学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要充满动感,具有童趣,直观展示,同时还要和学生保持一定的互动性,这样就能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完成学习,这样一方面消耗了学生多余的精力,另一方面增加了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参与,让他们对知识有了更深的印象,知识掌握更加牢固。
3.结语
免责声明
公务员之家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本站非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