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示心理活动的词语范文
时间:2023-04-12 08:49: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表示心理活动的词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谓词 语义 特征 心理 情感
1.引言
在日常交际中,经常可以看到“累坏了”“高兴坏了”“乐坏了”“郁闷坏了”等结构,表达主体某种情态的程度深或感知到某物某特性十分显著。
在现代汉语中,很少听到“愉悦坏了”“红坏了”“安静坏了”等,格式中的谓词(AP)有什么准入条件,与“坏了”又有什么联系?“AP+坏了”格式整体又有什么样的语义特征?有部分语法专著、论文也注意到“坏了”在谓词后作补语的用法,如张谊生(2000)、袁成雯(2015)、戴霞(2011)等,但学界对以上问题似未进行深入探究,并且讨论分析得比较多的是“X+透了”这一结构,如刘月华(2011)、陆俭明(1990)、林华勇(2012)等。
本文主要从构件和整体两个层面考察“AP+坏了”中“坏了”的词性及语义和“AP”的准入条件。通过建立两者关联模式,从语义关联出发,并与“AP+透了”比较,凸显“AP+坏了”的整体意义。
2.“坏了”及“AP”的特征
“AP+坏了”是由常量“坏了”及变量“AP”组成。构件“坏了”的词性及语义直接影响“AP”的准入条件,并且其整体意义与构件也关系密切。
2.1“坏了”的词性及语义
在《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2005:592)中,“坏”的词性主要有名词、形容词和动词三类,其语义主要侧重于不满意、有害的等。但在“AP+坏了”这一述补结构中,我们认为充当程度补语的“坏”是副词。
从词义来看,名词“坏”表示坏主意,动词“坏”表示使变坏,但在“AP+坏了”中,“坏了”表示程度义,语义上为“非常”;从句法功能来看,“坏了”是作为补语,而一般要由谓词性词语、主谓短语、动量短语来充当,单独的名词要构成主谓短语才能充当补语,单独的动词要与量词等组合才能充当补语,所以该结构中的“坏”并非名词和动词。
在“AP+坏了”结构中,“坏”也并非形容词。张谊生(2000)认为副词“多、远、透、死、坏、慌”与同形的谓词尽管在语源上有联系,但现在已成了同形词。我们认为该结构中的“坏”是副词而非形容词,是因为形容词补语“坏”可以正反并列提问、附加程度副词;而程度副词补语“坏”不能这样用。例如:
(庄稼)长坏了长得坏不坏 长得坏极了
(某人)乐坏了*乐得坏不坏*乐得坏极了
从语义来看,形容词“坏”与“好”相对,表示有害的、不舒服的,但在该结构中,“坏”主要表达程度深,语义上类似“非常”。
2.2“AP”的准入条件
我们在BCC语料库中对“AP+坏了”进行了随机抽样,并统计分析了共421个用例,其中出现“累”202(47.9%)、“乐”103次(24.5%)、“高兴”34次(8%)、“热”12次(2%)、“冷”8次(1.9%)、“渴”8次(1.9%),除此之外,还有激动、郁闷、馋、难受等出现次数较少的词。
由此可知,可入“AP”主要是单音节词,尤以“累”和“乐”为主;按照词义侧重点不同,可以分为表达主体情感的形容词,即[强心理活动,弱潜在需求]类形容词,以“乐”为代表;表达强烈潜在需求的形容词,即[弱心理活动,强潜在需求]类形容词,以“累”为代表。这里的“心理活动”是指主体某种感受、情感等;而“潜在需求”是指主体通过强调自身或客体状态而实际意欲表达自身某需求。
2.2.1心理形容词(AP1):
乐 高兴激动 开心 兴奋 舒服幸福 [积极义]
郁闷 恶心 难受 伤心 忧愁 难过 [消极义]
吃惊 尴尬 [中性义]
AP1类的形容词可以概括[强心理活动,弱潜在需求],表示该类形容词往往带有强烈的情感特征,“坏了”作为程度副词表达剧烈程度。例如:
(1)“还是我看花眼了?”他揉了揉眼睛,真是吃惊坏了。(翻译作品《印第安酋长》)
(2)人人吃惊,可把开播此剧的杭州电视台综合频道乐坏了。(张盛《都市快讯》)
这类形容词大多为双音节,这也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剧烈的心理活动情况。因此,表达心理活动并不剧烈的形容词一般不能进入该结构,所以不能够说:*淡定坏了、*冷漠坏了等。
2.2.2需求形容词(AP2):
累渴 闷 馋 疼 苦热 冷 [主体状态]
旱可爱犀利 新鲜 [客体状态]
AP2类形容词具有[弱心理活动,强潜在需求]的语义特征。整体意义是通过强调主体或客体的某种状态来表达强烈的相关性需求,例如:
(3)“古嫂,你弄些冰饮料出来好吗?他们都热坏了。”(简璎《等你再爱我》)
(4)“总有最起码的待客之道吧,给我来杯淡水,我已经渴坏了。”她的嗓音的确干涩嘶哑。(王晋康《海豚人》)
用例(3)暗示了需要降温的强烈意愿,例(4)则表达需要喝水的强烈需求。这类形容词以单音节为主,更加凸显需求的急迫性。
AP1与AP2类形容词的[心理活动]和[潜在需求]是相对而言的,以“恶心坏了”为例:其既表达主体强烈的恶心感觉和反感厌弃的心理态度,又含有主体想要离开恶心事物的意愿。“心理活动”与“潜在需求”的关系是一个连续统,如下所示:
图1“心理活动”与“潜在需求”
3.“AP+坏了”的整体意义
我们将“AP+坏了”与“AP+透了”作比,可以更直观地看出“AP+坏了”的语义特征。就可入“AP”的范围而言,一般能进入“AP+坏了”的“AP”都能进入“AP+透了”,但是可进入后者的不一定能进入前者,例如:
糟糕 脏 红 麻烦 自私 糊涂 愚蠢 狡猾
上述词语都能够进入“AP+透了”却不能进入“AP+坏了”。林华勇(2012)认为在“AP+透了”中,谓词的语义特征与“透”的功能各自呈现出连续性的特点。无论是“透”还是“坏”在词源上都有超过某种程度的意义,所以该结构拥有表示极性的语义,结构前面往往带有“真的”、“真是”、“一定”、“可”等来加强语气,例如:
(5)我真是自私透了,我不该丢下你一个人。(火绒草《莎拉是巫女2紫风魔杖》)
(6)这下她可开心坏了,因为她从没经历过这等绝妙体验。(莫利清华《在摩天轮里贴近爱情》)
“透了”与“坏了”相比较,前者更多表现的是“极性”这一语义特征,无论是[+心理情感]还是[+客观评述]都可以进入,而“坏了”除了表示“极性”外,还需带有[+心理情感]这一语义特征,例如:
(7)小巴勒高兴透了,世界上只剩下他一个人,太好玩了!(韦苇《世界儿童文学史》)
(8)皇帝高兴坏了,连连问这个人想要什么赏赐。(翟文明《小故事 大道理》)
(9)真实的世界,狡猾透了。(卢思浩《愿有人陪你颠沛流离》)
*(9)真实的世界,狡猾坏了。
上述用例中,例(7)和例(8)中“高兴透了”和“高兴坏了”,都表示非常高兴,两者语义大致相仿。但是例(9)中“狡猾”是对这个世界的客观评述,并没有主体的某种心理情绪,所以并不能进入“AP+坏了”,却能进入“AP+透了”。
由此可见,“AP+透了”的语义可以理解成“非常+AP”,而“AP+坏了”的语义则应该表示主体某种感受“非常+AP”。
4.结论
本文结合BCC语料库对“AP+坏了”从构件和整体两个层面展开了深入分析。从构件层面来看,本文界定了此结构中“坏”的词性及语义,并分析了“AP”的准入条件;从整体层面来看,本文对该结构的整体语义作了探讨。
我们根据句法功能和语义两个方面界定了该结构中的“坏”为副词。根据构件之间的语义关联,我们确定了能进入该结构的“AP”一般有[+心理情感]语义。除此之外,[弱心理活动,弱潜在需求]类的形容词一般也是不能够进入该格式的。
立足于构件考察,我们将“AP+坏了”与“AP+透了”Ρ龋发现“AP+坏了”和“AP+透了”都可以表示极性,但前者的“AP”需要满足[+心理情感]这一要求,由此构成整体表示主体某种感受“非常+AP”的语义,有时还会带有某种隐性的强烈需求。
参考文献
1.曹先擢等(编).2011《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北京:商务印书馆。
2.戴霞.2011《“V/A+极/死/透/坏+了”的搭配关系考察及教学研究》,上海:复旦大学。
3.林华勇.2012《“V/A 透(了)”格式与谓词的类》,《世界汉语教学》第1期。
4.刘月华.2001《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增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
5.陆俭明.1990《“VA了”述补结构语义分析》,《汉语学习》第1期。
6.袁成雯.2015《“V/A坏了”与“V/A透了”的对比研究》,《现代语文》第9期。
篇2
诗歌是语言的最高形式,现代诗歌就应该是现代汉语的最高形式。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尹德说:文学创作都是艺术家的白日梦,诗人尤其是"醒着做梦的人"。初中生,他们个个青春飞扬和活力四溅,本身就是最美的诗;美好纯净的校园生活充满着诗意,可以给青春的心灵提供滋长梦想的诗意的文化土壤和放飞心灵的诗性的精神家园。而现代诗歌教学在长期的惯性思维模式中形成了"重意义,轻审美,重教化,轻艺术"的教育观,这造成学生对诗歌的审美感受和艺术感觉能力的弱化、钝化、退化。那么如何利用诗歌来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培养对语言的感受、领悟能力和想象能力,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和鉴赏、审美能力呢?
1.激发兴趣,培养情趣
老师自身热爱现代诗歌。广泛阅读,有广阔深厚的诗歌背景知识。熟练掌握现代诗中的术语名词,诗人简历、创作背景等,常常给学生赏析诗词。借助画面用自创诗去描绘。常常有情感地朗诵诗歌。改诗填词,自创诗歌,用诗歌表现生活。广泛利用多媒体以及各种方式提高学生对现代诗歌的兴趣。目的是让学生觉得老师才华横溢,语言功底高深,用词丰富精当,情趣高雅。感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让他们自觉与不自觉地受到感染与熏陶。学生们就会自然而然地爱好文学,爱好诗歌。
2.掌握学习诗歌的一些基本方法。朗读、物象、意境、写作技巧
中学的现代诗歌教学中要注意朗读(美读)。我们只有通过引导学生"念诗"或朗诵诗,才能使他们切身体会到诗歌的那种直接进入人心的力量。尤其是现代主义的诗歌的解读方式不像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诗歌那样可以从头到尾进行"顺读",而往往需要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和细读。
朗读:注重停顿(节奏)、重音、语速、语调(感情基调)。诵读要贯穿学习诗歌始终。
停顿。停顿指语句或词语之间声音上的间歇。
重音。重音是指朗诵、说话时句子里某些词语念得比较重的现象。一般用增加声音的强度来体现。
语速。朗诵的速度则与文章的思想内容相联系。一般说来,热烈,欢快、兴奋、紧张的内容速度快一些;平静、庄重、悲伤、沉重、追忆的内容速度慢一些。而一般的叙述、说明、议论则用中速。
语调,是指语句的高低升降。句调根据表示的语气和感情态度的不同,可分为四种:升调、降调、平调、曲调。升调(),前低后高,语势上升。一般用来表示疑问、反问、惊异等语气。降调(),前高后低,语势渐降。一般用于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表示肯定、坚决、赞美、祝福等感情。平调,语势平稳舒缓,没有明显的升降变化,用于不带特殊感情的陈述和说明,还可表示庄严、悲痛、冷淡等感情。曲调。全句语调弯曲,或先升后降,或先降后升,往往把句中需要突出的词语拖长着念,这种句调常用来表示讽刺、厌恶、反语、意在言外等语气。有时借助一些特殊的表达手段,例如:笑语、颤音、泣诉、重音轻读等。
有感情地朗读:要求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仔细揣摩作者的感情,并通过朗读的轻重缓急和声调的抑扬顿挫表达出来。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好声音的高低和速度的快慢,重音要适当增强其音量。
物象:看诗歌里写了哪些人、物、景、场面。诗歌里面描绘的人、事、物、场面所形成以一幅幅或完整的画面。意境:这些物象到底要表达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这就要挖掘意境,如何来挖掘意境呢?可以联系写作背景,了解那段时间的社会生活;品词语,抓修饰语,注意词语的感彩,明确其用意;运用联想和想象,找出比喻义和象征义;注意各种修辞的运用。理解其话中话,弦外之音;把自己置于作者生活中,再把作者的生活与自己的生活体验结合起来。
这个环节充分信任、理解尊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就体裁而言,读诗歌,心理活动的主体是想像……就阅读目的而言,掌握内容,心理活动的主体是分析--综合--联想;掌握写法,心理活动的主体则是归纳(归纳写作特色)--同化(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迁移(运用于自己的写作中)。"因而,诗歌的课堂,更应给予学生独立阅读、充分想像、个性体验的时间与空间;诗歌的课堂,更应该是诗人、学生、教师三方的情感碰撞乃至心灵密语。
写作技巧:选词炼句,根据画面和意境,找出词句的准确贴切,生动形象,常可以采用替换词语进行比较,如何其芳的《秋天》。
现代诗歌中的修辞,除了排比、拟人、夸张、对比、反复、顶真、叠字之外,主要有比喻(隐喻)、通感、矛盾修辞、象征、反讽等。其中的排比、对比和反复对于增强现代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是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还有本体和喻体互换,例如郭沫若的名诗《天上的街市》:"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看标题:诗词题目一般有三个作用:交作背景,隐示诗歌内容,告知写作手法。 抓情境:借景抒情是诗词中最常见的写作方式。起承转合四字,开头往往是由景起。抓住环境描写中的景物和修饰词,感受环境特点,便能捕捉作者隐藏其中的情感脉络。读篇末:诗词一般的写作手法都是借景起兴,议论抒情结尾。诗词的结尾即使不进行议论抒情,也要提醒学生注意,通过分析景物的特点和叙事内容也能窥知作者的情感表达。如辛弃疾《密州出猎》末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是借叙事抒报国杀敌之情的。 改写:改写"即进行再造想象,使无声的文字成为激情的语言,使无形的画面变为栩栩如生的形象。"改写基本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诗词句子的理解之上训练对词句的联想和想象,然后扩充成完整的篇章。但改写更重要的作用在达到"沟通诗人和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被美的境界所激发的感情与诗人所寄予的情感产生共鸣和交流。
3.广泛阅读、比较阅读,自我实践
篇3
“蛮”、“太”、“几”、“好”、“有点唧”这些程度副词都是长沙方言中用途广泛的程度副词。
1.蛮、几、好
“蛮”“几”“好”这几个程度副词都是表示程度深的。
(1)一般都只放在所修饰词的前面做状语,修饰形容词和某些心理活动的动词或带“有”字的“有+VP”结构和“像”字结构等谓词性结构。
a.修饰形容词:①《晚间新闻》这个节目办得蛮(几)好。②姚明长得蛮(几或好)高。
b.修饰心理活动的动词:①我蛮(几或好)喜欢我外婆咯。②大家都蛮(几或好)讨厌她咯。
c.修饰“有+NP”结构:①汪涵说话蛮(几,好)有意思咯。②《宝贝计划》里面那个细伢子长得蛮(几,好)有味咯。
d.修饰“像”字结构:①张卫健和汪涵长得蛮(几,好)像咯。②现代很多的婚姻蛮(几,好)像一个围城咯。
e.修饰VP结构:这些程度副词修饰的VP结构又包括两类动词,一类是VP结构中的动词基本上是抽象的,程度副词“蛮”“几”“好”的修饰使这一抽象的概念增加了一定的程度。①那细伢子蛮(几,好)懂事咯。②尚雯捷的个性蛮(几,好)吸引人咯。另一类动词则是比较特殊的能愿动词,形成“能愿动词+VP”的结构,表示对能愿动词的程度上的加强。①我肚子饿的时候蛮(几,好)能吃咯。②他还蛮(几,好)愿意干这个事咯。
f.修饰兼语结构:在现代汉语中,兼语短语的结构是“V1+N+V2”的形式。V1的特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不具有实在行为意义的动词,如“使、令、叫、招、让、讨、引”等,另一类是具有实在行为意义的动词,如“请、派、命令”等。能够受程度副词修饰的兼语式结构一般由不具有实在行为意义的动词组成的兼语结构。①他蛮(几,好)招人喜欢咯。②他办事蛮(几,好)让人放心咯。
(2)程度副词和整个修饰结构一起所做的句子成分。
a.做谓语:①《天龙八部》中的乔峰蛮有英雄气概咯。②我和他还蛮聊得来咯。
b.做定语:①林语堂是个蛮有思想的人。②碰上一个外国人而又不会讲外语还真是件蛮伤脑筋的事。
c.做补语:①《京华烟云》这本书写得蛮好。②丁老师的字写得蛮漂亮。
长沙方言中程度副词作用很大,不仅能起修饰作用,而且能够表达各种不同的语气。同时与之搭配的长沙方言中的语气词也很多,如“咖”、“哒”、“咧”、“咯”、“啵”、“啦”等等。和不同的语气词搭配的所表达的语气也不同。
“蛮”“几”“好”都表程度,并且程度都很高,但是,它们在意义上和实际使用中还是有一点小小的区别。
首先,意义上有差别。从程度上来说,这三个词都是表达程度高的意思,但在表达程度高的这些词语中,“蛮”相对来说又要稍微低点。“蛮”更多的从客观实际出发,说明或描述客观情况,而“几”和“好”则更多的融入了说话者的主观情感。如:①刘勇这个人蛮好咯。②刘勇这个人几好咖。第①句是从实际出发,客观地描述刘勇这个人很好,而第②句则是除了客观描述外,还带着说话者的赞扬与喜欢等多种主观情感在里面。
其次,用法上有差异。“蛮”“几”“好”这几个程度副词本身除了表达语气和感情上的差别外没有太多的区别但它们一旦和否定词连用,用法上就会出现不一样的地方。如: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来,“蛮”的用法比“几”和“好”更加广泛。在否定词使用过程中可以直接在“蛮”字结构前直接加“不”构成带有否定意义的词组。而“几”和“好”的前面则几乎不能直接加上一个否定词来表达相应的否定意思。当然,这种否定不是全部否定,而只是部分否定。“几”和“好”的这种部分否定式一般变成“不蛮”的形式而不是“不几”或“不好”的形式。如:“几有味”一般变成“不蛮有味”这种部分否定式,“好有味”也是如此。出现这个情况的原因和“几”和“好”代表强烈的情感因素和主观因素和夸张因素有关。“几”和“好”的肯定式本来是带有强烈的情感的,如果突然在其前面加上一个“不”字,这种强烈的情感突然被部分否定,所以感觉无论从意义还是从用法上来说表达起来都很别扭。
“蛮”是一个普通而又特殊的程度副词。它的使用也并非是毫无局限的,和否定词的搭配中它也要受一定的限制。然后再从“蛮”的这几个例子中来看一下“蛮”的使用情况。
当“蛮”后面接上一个消极意义的词的时候,“不蛮……”很少情况下能变成“蛮不……”,而当“蛮”后面是一个积极意义的词或者是褒义词时,“不蛮……”一般能变成“蛮不……”。这和现代汉语中的程度副词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在A组的例子中,“不酸”“不讨厌”“不伤心”是对现实状况或者心理状况的一种描述,一种否定并非走入极端的否定。所以“蛮”这一有很高程度的程度副词的加入显得有些不协调,而B组的程度副词“蛮”则显得很协调。
2.有点唧
“有点唧”这个程度副词表示是程度比较低的。这个程度副词用法也比较广泛,也可以放在形容词前修饰形容词,如“有点唧黑”、“有点唧急”、“有点唧累”等,同样,它也可以放在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前修饰动词,如“有点唧想你”、“有点唧喜欢”、“有点唧害怕”、“有点唧担心”等等。另外,“有点唧”还可以修饰某些动词,如“有点唧吓人”“有点唧漏水”。
在“有点唧”形成短语变否定结构时,如果“有点唧”的后面是个名词,一般不是直接在它前面加“不”或“没有”,而是把“有点唧”变成“冒一点”(“冒”是长沙方言中的否定副词)。“冒一点”相当于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一点也没有”。如:①我对流行歌曲有点唧兴趣;我对流行歌曲冒一点兴趣。②他对高学历的人有点唧偏见;他对高学历的人冒一点偏见。
如果“有点唧”的后面是个形容词或者动词,一般是把“有点唧”变成“一点也不”来进行否定。如:①车上有点唧挤;车上一点也不挤。②他有点唧害羞;他一点也不害羞。
另外,“有点唧”还有一些用法是前面几个高程度副词没有的。
(1)“有点唧”可以表示频率的概念,比“偶尔”的频率稍微高一点,比“经常”的频率稍微低一点。相当于“有时候”。如:①小时候我和我妹妹有点唧打架。②那老师有点唧骂人。句子①表示“小时候我和我妹妹有时候打架”,句子②表示“那老师有时骂人”。
(2)“有点唧”可以单独使用。和其他几个程度副词不同的是,“有点唧”可以不修饰任何词语而单独使用,一般就是作为对某个问题的回答。如:①你脑壳还痛不痛?—有点唧。②你那份工作累人不?—有点唧。
“有点唧”它既可以作为程度副词修饰形容词,比如上面说的“有点唧痛”“有点唧累”,同时,它也可以修饰名词,如:①瓶子里有没有水?—有点唧。②花市里还有没有花?—还有点唧。
另外,“有点唧”还可以修饰心理活动的动词,如“有点唧喜欢”、“有点唧讨厌”、“有点唧害怕”、“有点唧后悔”等,可以不带宾语,也可以带宾语,如“有点唧喜欢他”、“有点唧担心这件事”。同时,“有点唧”还可以修饰不及物动词,如“心有点唧跳”、“手有点唧哆嗦”、“眼睛有点唧肿”。
二、专用程度副词
在长沙方言中,还有很多形容词的前面往往有专门的程度副词来修饰。这些程度副词和形容词之间有的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有的是多对一的关系。
1.一一对应的修饰关系
(1)无修辞关系的修饰,如:辣脆;宣薄;揪酸;焦干;匡臭;碰香;崭新;泻白;绚红;勒胖;啪满。这些程度副词都是表示“很”的意思,表示的都是高程度。受到这些程度副词修饰后的词语不能再受其他程度副词修饰,不然会造成重复。这些程度副词也只有用在这些固定的形容词前才表示程度,用在其他地方就会有其他意思。比如“辣”用在“脆”前面表示的“辣脆”是说“很脆”的意思,但是用在“辣椒”、“辣妹子”、“怕不辣”这些词语中就不是程度副词了。其他词语如“宣”、“揪”、“焦”等等也是一样的。
(2)有修辞关系的修饰,如:锋快;笔直;飞快;冰冷。这些程度副词和形容词之间构成了一种比喻的关系,形成“像……”一样的意义。如“锋快”就是表示“像锋一样的快”,一般就是用来形容刀的。“这把刀锋快的”。其他词语也一样。
2.一对多修饰关系的程度副词
篇4
[论文摘要]本文从小句的判断标准入手,讨论了处于宾语位置上的主谓短语是否小句,分析了宾语位置上一部分主谓短语能够成为小句的原因,探讨了影响宾语结构类型的动词语义特征,
一、引言
在汉语中,主谓短语做宾语的情况为数不少,对于这些做宾语的主谓短语是否小句,则是近些年来学术界不断讨论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认为首先要搞清楚判断一个主谓短语是否小句的标准是什么。我们在此试图解决下列几个问题;a、小旬的标准是什么?b、汉语中宾语位置上的主谓短语是否小句?c、主句谓语动词的语义与宾语类型有什么关系?
二、小句的标准
1、小句是汉语语法基本的动态单位。汉语中最早注意小句层面并提出小句之说的是吕叔湘先生。吕叔湘先生是在他的重要的语法着作《中国文法要略》(1942)首次使用“小句”这个术语的。他此时使用小句这个名称是为了“述说的时候方便些”,并没有把小句当作一级语法单位:吕叔湘先生在他的另一部语法着作《汉语语法问题分析》(1979)中,认为小句是语言中基本的动态单位,小句的作用在于“可以沟通单句和复句,说单句是由一个小句组成的句子。”邢福义先生的“小句中枢说”(1995、1997)近年来在语法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邢先生认为:“小句是最小的具有表述性和独立性的语法单位。”也就是说,在具有表述性的语法单位中,小句是最小的语法单位。随后,储泽祥(2004)认为小句是汉语语法基本的动态单位。可见,小句也是应该具有句子的特征的。
2,句子的特征。句子的特征有哪些呢?首先,我们看一下句子是怎样形成的。语言的内容来自于大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客观世界中的一个事态投射在语言中就是一个句子。句子不仅反映事态的客观属性,如参与者、时间、空间、进程、方式等,而且表现说话者的态度、情感,以及说话者对听话者的预期、要求等,从而带有各种不同的特征。每一种特征都体现了句子在语言交际中的特定功能。因此,我们主要考察五种句子特征:构件单位的完备性(即完整的论元结构),认知情态(在语言层面上就通过一些表示情态的词体现出来,如:可能、或许、必须等),体标记(体标记附着在谓语动词后,表示事态发展的正在进行性、完成性和经验性等,如:着,了、过等)、语气(语气在汉语中有时是通过语气词来体现出来的,如:吗、呢、啊、吧、的、了等)和独立成分(称呼语、某些插入语、感叹语等)。
3、小句的判断标准,因为小句具有句子的特征,我们就可以以一个结构是否具有上述句子特征,从而判断它是否是小句。所以,小句的判断标准是:
首先具有完备的论元结构,其次要有语气。这两条是必有的标准。认知情态、体标记和独立成分,则随小句的独立性的强弱可能带多带少。
4、小句宾语的判断标准。小句宾语就是指在句子中处于宾语位置上的小句。因为小句宾语是嵌入在一个句子的内部,是降格的内嵌小句。虽然这样的小句因为受到其前后某些特定词语的支配,成为特定的句法成分,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丢失句子单用时所具备的各种特征,但是,它仍然是小句。因此,小句的判断标准同样适合用来判断小句宾语。
三、宾语位置上的主谓短语
1、小句宾语。首先我们来讨论处于宾语位置上的主谓短语是否小句。看下面的句子:
(1)他私下寻思:老伙计,我这次一定能赢你!
(2)大娘亲热地对我说,闺女,你就把这儿当作自己的家吧。
这两个句子的宾语部分在形式上有独立语,有着完整的论元结构,在语义上主谓短语都各自表述了一个完整的意义。第(1)句还反映出了说话者的认知情态;第(2)句带有语气词。这两个宾语具有几个句子特征,单说起来也几乎不成问题,它们都应当是小句,所以这两个宾语位置上的主谓短语都是小句宾语。
(3)姜维估计魏国的兵马夜里可能要来踹营。
(4)消息灵通的人士透露今年年底每个员工的工资大概能上涨百分之十左右。
这两句的宾语各自含有一个表示推测语气的副词,反映出了说话者的认知情态,而且中心动词不缺少论元,有着完整的语义,可以断定它们都是小句。
(5)村里的人都很羡慕巧巧考上了大学。
(6)中学生们抱怨他们过着比驴子还辛苦的生活。
这两个句子的宾语虽然没有独立语、语气词,也没有反映认知情态的副词,但是它们都带有体标记,论元结构完整,表示了一个完整的语义,所以,这两个句子的主要动词带的也是小句宾语。
(7)党的纪律禁止领导干部的子女配偶进行商业活动。
(8)你不能断言他给她的所有信件都是有步骤的引诱。
可以看出这两个句子的宾语丢失了不只一个句子特征,不仅没有独立语、语气词和体标记,而且也没有反映出认知情态。但是,它们的中心动词该带的论元都带了,结合本句谓语动词的语义,它们表示的语义相对完整,因此它们也是小句,只不过单说起来有些困难。
根据以上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出主谓短语在宾语位置上由于受到句子的谓语动词的支配,成为动词的论元后,就被动词分配了一定的论元角色,从而成为小句宾语。
在此,要注意小句宾语中的主语省略。例如:
(9)老通宝打算¢再多赊几担桑叶来。
这句的宾语“再多赊几担桑叶来”中的动词“赊”的施事主语与主句的主语同指,并且在句子的表层形式中强制性缺省,也就是说,宾语位置上仍是一个主谓短语,由于小主语与大主语所指相同,小主语不可补出。这样的谓词性短语可以看作主谓短语的缩略形式,受主句谓语动词的语义影响,它也是小句。
那么,是不是处于宾语位置上的所有的主谓短语都可以被句子化,从而成为小句宾语的呢?
2、主谓短语宾语
宾语位置上的主谓短语并不总是小句,例如:
(10)这个计划要经过领导批准,(方可执行。)
(11)你提出的问题值得大家探讨。 转贴于
这两句中都是主谓短语作宾语,不是宾语小句。显而易见,宾语部分没有独立语和语气词,也没有认知情态。主谓短语的动词的受事论元被指派作了主句的主语,使得宾语的论元结构不完整,整个宾语部分不能表述一个完整的语义,从而失去了作为内嵌小句的最基本的特征,故而,这两句宾语部分的主谓短语不是小句。再如:
(12)我军阵地猛烈的炮火延缓了敌人进攻,(为胜利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13)他把公家的材料用于自己家装修。
这两句的宾语也是主谓短语充当的,不是小句宾语。因为“敌人进攻”在作了主句谓语动词“延缓”的宾语后,“进攻”就不能再带宾语了,导致了宾语动词受事论元的缺失,从而使得宾语部分的语义表述不完整,因此,“敌人进攻”不是小句。
通过分析讨论,我们可以看出宾语位置上的主谓短语,有的可以被句化为小句,成为小句宾语,有的只能是主谓短语作宾语。这是为什么呢?我们说能否成为小句宾语,取决于主句的谓语动词的语义,即半句谓语动词的语义制约着该动词所带宾语的类型。
四、谓语动词的语义对宾语内容的制约
无论是小句宾语还是主谓短语宾语,它们都是主句谓语动词所指派的论元,都要受到主句谓语动词的语义制约,也就是说,主句谓语动词的语义制约着宾语的结构形式。
能带小句宾语的谓语动词都是具以下两个语义:体验性和呈现性。体验性就是能意识到一个事态就是语言的表达对象;呈现性就是能展示出一个事态内容。具有这两个语义特征的动词包括:心理活动动词、言说动词等。
这样的心理活动动词包括两类:一类是感知类,例如,看见、听见、望见、闻、观察、碰见、撞见、想、猜、寻思、琢磨、意识、考虑、估计、推想、盘算、感觉、明白、渴望、希望、忘掉、等;另一类是情绪类,例如,爱、恨、嫉妒、羡慕、佩服、喜欢、讨厌等。那些不具备这两个语义特征的心里活动动词不能带小句作宾语,例如,激动、惊吓、骚扰等,这类心理活动动词只反映施动者心里活动的某种情绪体验,不反映心理活动内容。
在语言层面上,心理活动动词具有将一个外在事态的意识内容反映出来的能力。这种反映只是心理活动主体的自身体验。人类还有将意识内容进行交流的需要,这种需要是通过言语活动来实现的,那么,在语言层面上就离不开言说类的动词。所以,那些能够反映一个事态整体过程的言说类动词也需要带小句作宾语,以满足表达的需要。言说活动是通过认知活动先将意识内容转化为言说内容,然后表述出来,因此,言说类的动词实际上在语义上也具有体验性和反映性两个特征。人类的言说活动不限于口头表达,也可以通过书面语言甚至肢体语言表达意识内容,故而,能带小句宾语的言说类动词包括典型的言说类动词,也包括引申过来的言说类动词,例如:说、问、告诉、命令、邀请、责备、讽刺、通知、断言、抱怨、表扬、称赞、答应、透露、描写、强调、商量、建议等。
其他语义类的动词只要具有体验性和呈现性的语义特征都能带小句宾语。因此,我们通过对一定语料的统计和分析,可以归纳出带小句宾语的动词的语义类。因为汉语动词的语义类无法穷尽,在此我们只统计出一些普通的语义类。
除了上面所列的心理活动类和言说类动词外,还有下列语义类的动词可以带小句宾语:
规定类:规定、注明、约定、暂定、禁止、限制、停止、制止等。
标志类:标志、代表、意味、指、等于、表明等。
求证类:测量、调查、比较、比赛、预计、预测、称、量、鉴定等。
能愿动词:敢、要、能够、可以、肯、情愿、愿意、懒得等。
篇5
第23课
纸船和风筝
同步测试B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我会看拼音写汉字。
(共1题;共5分)
1.
(5分)写一写
二、我会选择正确的读音。
(共3题;共11分)
2.
(3分)读拼音,写汉字。
dàn
zhōu
dòng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3.
(3分)读拼音,写句子。
mā
mɑ
ài
chī
yú,bà
bɑ
ài
chī
shuǐ
guǒ。
________
hé
biān
de
huā
duǒ
zhēn
měi。
________
kàn
dào
fēi
jī,wǒ
men
fēi
chánɡ
kuài
lè。
________
4.
(5分)看拼音,写词语。
zhuó
zhuàng
chōng
pò
chén
wěn
zhēn
xī
zāo
tà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三、我会写出带有下面偏旁的字。
(共1题;共4分)
5.
(4分)形近字组词
传________
砖________
很________
恨________
四、我会填上适当的词。
(共1题;共4分)
6.
(4分)选择恰当的词语搭配。
预防________
音乐
努力________
疾病
欣赏________
全球
遍布________
探索
五、我会加标点。
(共1题;共4分)
7.
(4分)下列句子中的省略号起什么作用?请将正确的答案序号填在横线上。
A表明心理活动的时断时续
B表示省略递增的次数
C表示语意的跳跃
D表示说话结巴,欲言又止
①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________
②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________
③谢谢上帝,总算活着回来啦。……我不在,你在家里做些什么呢?________
④我嘛……缝缝补补……________
六、我会阅读短文,并完成练习。
(共1题;共15分)
8.
(15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标点符号的争吵
一天,字典公公的家里发生了一场争吵。一群小伙伴争得面红耳赤,不可开交。
挑起争吵的是感叹号。他洋洋得意地说:“我表示的感情最强烈,文章里数我最重要!”
小问号首先不服气,他尖着嗓子说:“哼,要是没有我,就不能引起读者的思考。”
这一下又惹恼了小逗号:“是我把句子断开,表示了句中的停顿,不然,人们就得一口气读下去。再说,要是没有我,句子的意思也不能明确呀!”
句号自以为水平最高,不容分辩地说:“只有我才是文章的主角,没有我作总结,话就说得没完没了。”
字典公公制止了这场争吵,说:“孩子们,你们都很重要,少了哪一个,文章的意思都不能清楚明了。我希望你们不要只强调个人的作用,只有团结合作,才能把事办好。难道这个道理你们还不懂?”
(1)我是文字小医生(改错字)
面红耳翅________
不容分瓣________
不可开胶________
团洁合作________
惹脑________
桑子________
(2)小小联络员(连线)
句号________
引起读者的思考
逗号________
表示文章的总结
感叹号________
表示句中的停顿
问号________
表达的感情最强烈
(3)从这个故事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
一、我会看拼音写汉字。
(共1题;共5分)
1-1、
二、我会选择正确的读音。
(共3题;共11分)
2-1、
3-1、
4-1、
三、我会写出带有下面偏旁的字。
(共1题;共4分)
5-1、
四、我会填上适当的词。
(共1题;共4分)
6-1、
五、我会加标点。
(共1题;共4分)
7-1、
六、我会阅读短文,并完成练习。
(共1题;共15分)
8-1、
篇6
关键词:朗读 审美 感情 科学
朗读,历来是我国语文教育中的重要阅读方法之一。仅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来看,“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的要求贯穿于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其重要性无须赘言。问题是当前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感情朗读,依然不能摆脱“学生腔”的影子,即朗读者往往热情高涨、放声疾呼,却有口无心,虽诉诸听觉,却不抵人心。这固然与朗读的技巧以及文本理解有关,但更为重要的是,对于“有感情”与“朗读”,人们尚有不少认识有待提高。从实际的阅读情况来看,“暗流涌动”式的默读、浏览是最为普遍的阅读方式,而声情并茂地朗读是在课堂教学中常用的阅读方式,具有一定的情境性与有限性,此处,仅在这个意义上探讨什么是朗读。对此,大家的表述不一而足,现列举几种常见的理解如下[U1]:
《现代汉语词典》:朗读,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
冯淑惠《朗读漫谈》:朗读是用语言的声音形象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的方式之一。
朱智贤《心理学大辞典》:朗读是出声的阅读,把诉诸视觉的文字语言转换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并通过喉头、声带和嘴唇的发声动作读出词和句子的阅读活动。这是一种眼、口、手、脑协同动作的过程。它绝不是见字读音的直觉过程,而是一个有着复杂的心理、生理变化的驾驭语言的过程。[4]
由上[U1]定义,不难看出人们对朗读的认识不外朗读的外显形式与内因机制这两个方面。简言之,朗读是读者心理机能的外显形式。从朗读的外显形式看,它是视听转换的声音传播。强调朗读主体用声音传递信息与表达情感的功能,这体现了作为音意结合体的语言最基本的属性――表情达意。就朗读的内隐机制而言,是人的心理机能表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乐记》)它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朗读中的目视、脑想、唇动与耳听等环节无不与感知、想象、情感、思维等心理现象密切联系。其中,情感作为朗读中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广泛地弥散并浸透于其他心理因素之中,成为触发其他因素的诱因与动力。因此,人们才提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叶圣陶称之为“美读”课文。在朗读中,如果没有主体的情感体验,美感也就不复存在。其实,人们早已注意到朗读与审美的关系,只不过还仅将朗读视为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殊不知,朗读本身就是一种审美活动,审美层次的朗读必然是有感情的。对此,英国艺术理论家科林伍德早有论述:“感觉因素和情感因素两者不仅在经验中结合起来,而且是按照一定的结构样式结合起来的,这种样式可以说成是感觉先于情感。先于在此并不意味着时间上在前,如果是那种情况,就不会是一种经验而是两种经验了。”所以,朗读不单纯是一种发声行为,也不纯粹是一种普通的心理活动,而是一种具有强烈情感的审美活动。
但从另一方面看,“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提法又不够科学、严谨。
首先,朗读不仅可以传情,亦可启智、明理,“有感情地朗读”,容易单纯地追求朗读的情感化,甚至情绪化。尽管情感是朗读中最活跃的心理因素,但并不意味着它是最重要的因素。朗读的心理研究早已证实,朗读是感知、想象、情感与思维等心理因素相互作用的审美过程。“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提法容易弱化感知、想象与思维等心理因素在朗读中的协同作用。因为,有感情地朗读中,朗读者在情感上首先就是以一种顶礼膜拜式的“欣赏者”的姿态去揣摩,甚至迎合作品的情感基调,他们没有用自己的心智去深入解读、理性评价,对于文本的理解不免单一。而就教师的朗读指导而言,过于丰富,夸张的表情、语调,挤占了读者想象的空间,缺乏对读者完整心智的尊重与开发。
其次,“感情”不完全等同于“情感”。通常,人们在使用中没有对它们进行严格区分,如“感情丰富”,亦可说成“情感丰富”。然而,任何词语的形式总是对该词语的功用作了不同程度地分工与规定,从而体现人类思维的丰富程度与认知的不同倾向。因此,词语结构、语素顺序的不同,本质上必然意味着概念的精细差别,如人们常言“有感情地朗读”,却不说“有情感地朗读”。这固然有语用习惯的问题,此处暂且不对“感情”与“情感”的区别作语法上的深入剖析。单从语义看,《现代汉语词典》将“情感”解释为:“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映,如喜欢、愤怒、悲伤、恐惧、爱慕、厌恶等”;对“感情”的解释是:“对外界刺激的比较强烈的心理反应;对人或事物关切、喜爱的心情。”可见,这两个词意思相近,但作为日常用语的“感情”,却又可以表示个体在活动中肯定的心理反应,即对客观事物的关切、喜爱。因而,“有感情地朗读”,首先强调的就是读者应喜欢朗读,能用心地、专注地朗读,或全身心投入到朗读活动中。读者“感情”投射的对象首先是朗读活动本身,其次才是文本中的艺术形象,这是对朗读者的心智状态与动机的最基本要求。没有读者积极的心智准备,何来朗读的情感表现。
最后,国外母语教育中并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笼统要求,而是在关注读者的兴趣、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批判性、反思性精神的基本原则下,根据文章、读者的差异,分别提出或大声的、或流利的、或有表情的、或想象性的、或批判性的、或反思的阅读要求。
鉴于此,与其“有感情地朗读”,不如“用心朗读”。这一提法较为科学、直观、易懂。不仅对读者的心智状态与动机水平提出了明确要求,而且突出了朗读过程中是读者的感知、想象、情感与思维等心理因素协同作用的认知规律,从而能以“解读者”而不是一味的以“欣赏者”的姿态参与朗读。
参考文献:
[1]洪宗礼.柳市镇.倪文锦.母语教材研究(5)外国语文课程教材综合评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12.
[2]洪宗礼.柳市镇.倪文锦.母语教材研究(6)外国语文课程标准译介[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12.
[3]冯淑惠.朗读漫谈 [J].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1
篇7
关键词: 日语 汉语 主语蒙后省略 差异
一、日汉主语蒙后省略的主要类型
(一)日语主语的蒙后省略①
(1)蒙后主语而省略前面分句主语。
例1:( )をびわってからも、女は立ったり坐ったり、そうしてまたの方ばかりてきった。
汉译:自从(女子)系好腰带,女子就坐立不安,然后望着窗子的方向走来走去。
(2)蒙后宾语而省略前面分句主语。
例2:出立の朝、( )7のを食っていると、吉が道から私を呼んだ。
汉译:起程的早晨,七点钟(我)正在吃饭,荣吉在路上喊我。
(3)蒙后连体修饰语而省略前面分句主语。
例3:( )岸へ来た。Sさんがを持って先へび降りて、船のへを石と石とのへ引き上げた。
汉译:(船)靠岸了。S抓着缆绳先跳下船,把船头拉向石块之间。
(4)蒙后连用修饰语而省略前面分句主语。
例4:「( )少し寒そうだ。自分は手を水へ浸してて言った。
汉译:“(水)好像有点凉。”我把手浸到水里说。
(二)汉语主语的蒙后省略
(1)蒙后主语而省略前面分句主语。
例5:( )倘使有一双翅膀,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
(2)蒙后宾语而省略前面分句主语。
例6:( )蒙蒙胧胧地刚睡着,小陈就推醒了我。
(3)蒙后兼语而省略前面分句主语。
例7:( )一踏进门槛,屋子里的混乱景象使我吃了一惊。
(4)蒙后定语而省略前面分句主语。
例8:( )在那里看见《自由之友》,我的小品文都登出来了。
(5)蒙后状语而省略前面分句主语。
例9:( )再不出来,我给你告诉支书去。
(6)蒙后补语而省略前面分句主语。
例10:( )走进那个“城门”,一个宽阔的天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日语与汉语的主语蒙后省略情况基本是一致的,即常常是蒙后面的体言性材料而省略,如主语、连体修饰语等的充当者。只是由于日汉语法“术语”的差异,使得汉语主语蒙后省略情况的分类更为详细。其中,汉语中独特的“兼语”现象引起的“蒙后兼语省略”现象也是非常值得关注的。
二、日汉主语蒙后省略的差异及其成因
日汉主语蒙后省略尽管在分类上大同小异,但在表现形式及具体应用方面还是存在很多差异的。在此,拟对日汉主语蒙后省略的主要差异及其成因加以探讨。
(一)日汉主语蒙后省略的差异
(1)日语的主语蒙后省略不仅可以出现在复句里,而且可以出现在句群中;汉语的主语蒙后省略只出现在复句里。
例11:( )小一つと、旅芸人が出立つらしい物音がえてきた。私も落ち着いている合ではないのだが、胸ぎがするばかりで立ち上る勇が出なかった。( )旅れたと言っても女の足だから、十町や二十町後れたって一走りに追いつけると思いながら、炉の傍でいらいらしていた。
汉译:过了不到一小时,(我)听到了像是巡回艺人们动身的声音。我也并非是平心静气,心中虽然慌乱,却没有追出去的勇气。(我)一面想,虽然习惯了旅行,但是毕竟是个女孩子,所以即使过了十町二十町跑一跑就追上了吧,一面却又偎在火炉旁焦躁不安。
例12:在懂得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问题之后,我们必须进而研究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问题。
例11是《伊豆の踊り子》中的几句话,描写了“私”的一段心理活动,是由3个句子构成的句群。根据第2句的主语“私”,可以推断出第1句蒙后主语而省略了该句的主语“私”。第3句话仍承接前一部分描述“私”的心理活动,与第2句又构成了“主语的承前省略”。
在例12中,划“”的部分,主语虽然也是“我们”,但它在整个句子中充当状语成分,该句为单句而非复句,因而不能将整个句子视为“主语蒙后省略”的情况。
(2)日语的主语蒙后省略句,中间允许插入其他的主谓结构;汉语的主语蒙后省略句,中间不允许插入其他的主谓结构。
例13:( )慧子の墓へ来た。そこの花たてにも花がいっぱいだった。自分は持ってきた花束を墓の前へおいて、祖母のいる麻布の家へ向かった。
汉译:(我)来到慧子的墓前。墓前的花瓶中也插满了鲜花。我把自己带来的花束放在墓前,朝向麻布家去了,祖母待在那儿。
例13也是由3个句子构成的句群。很明显,第1句蒙第3句的主语而省略了该句的主语“自分”。但在第1句和第3句之间,却插入了描写“墓”的一个存在句的主谓结构。如果将这句话译为汉语,则第1句的主语一定要补出来,译作“我来到慧子的墓前”才通顺。如此,译文也便不再是主语蒙后省略句了。
(3)日语较之汉语,主语的蒙后省略更加灵活,对上下文的依存度更强。
例14:深い雪の上に晒した白麻に朝日が照って、( )雪か布かがに染まるありさまを考えるだけでも、夏のよごれが取れそうだし、わが身を晒されるように持ちよかった。
汉译:清晨的阳光照着晒在厚雪上的白麻,(我)哪怕只是想想雪啦布啦被染红的样子,就觉得好像可以扫走夏日的污秽,阳光照在自己身上,心情也变好了。
这句话中没有主语出现,但是依据上下文关系以及“考える”“わが身”等词,可以推断出这句话的主语是“私”。而汉语的表达习惯,更倾向于一句话一个主语。
(二)造成日汉主语蒙后省略差异的成因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日汉主语的蒙后省略主要差异所在。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1)日语发达的助词体系,使得日语主语的省略成为可能。
如例2“出立の朝、( )7のを食っていると、吉が道から私を呼んだ。”“が”和“を”让句子的主宾关系非常明确。又如例13“( )慧子の墓へ来た。そこの花たてにも花がいっぱいだった。自分は持ってきた花束を墓の前へおいて、祖母のいる麻布の家へ向かった。”“が”和“は”分别有不同的主语指向。即使省略某一分句的主语,也不会造成意义上的混淆。因此,日语经常省略主语。
(2)日汉复句组合的方式不同,导致其省略形式的不同。
汉语复句的组合形式可以依赖“形合法”和“意合法”两种形式,在使用意合法组织复句时,可以不出现关联词语;而日语复句的组合只能依赖于“形合法”,依赖于接续词及接续助词等进行复句的组合。因此,凭借日语的接续词,便可推知句中省略的主语成分。日语对上下文的依存程度也就更强。此外,汉语除了复句组合方式的原因,也不具备日语助词那样发达的语法结构,因而经常省略表示连接关系的词语。这两点不仅适用于日汉主语的蒙后省略,还适用于日汉所有主语省略方式的解释。
注释:
①( )表示省略;表示主语;表示着重解释说明。
参考文献:
[1]秦礼君.日汉比较语法语音详解[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6,第1版.
[2]李再红,马文奎.从汉日转折复句关联词语的使用管窥中日文化心理差异[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5).
[3]孙云.主语蒙后省略[J].天津师大学报,1984,(01).
[4]陶小东.主语蒙后省略质疑[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6,(04).
[5]姚灯镇.日汉主语承前省略的比较[J].日语学习与研究,1994,(01).
[6]邓圆.日语的主语省略以及与汉语和英语的比较[D].南宁:广西大学,2006.
篇8
关键词:分享环节;心理咨询技能;相通性
一、心理辅导课分享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1.分享缺乏主动性、积极性
当老师说:“有没有同学愿意主动跟我们分享一下他的感受或想法呢?”这时,常见的情形是教室一片寂静,学生都低着头不愿意说话。一方面,学生不好意思,害怕被人说“爱出风头”;另一方面,有些学生比较内向,不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其他人。
2.分享的感受不真
有些时候,学生即使愿意跟同学分享,但是因为有全班同学、有老师在场,在分享时学生会有所保留,甚至会按照一种既定的模式来回答,而非自己真实的想法,这种模式主要是社会公认的一种评判标准。
3.对学生的分享没有很好的回应
在分享环节中,学生的感受需要回应,如果没有得到很好的回应,学生就不能从中得到收获,也会使其他学生打消分享的念头。
二、心理咨询理念与心理辅导课分享的相通性
心理咨询是一种为达到预定目的的交流方式,就是心理咨询师利用人际关系的互动,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通过一定的技术为来访者提供帮助与劝导的过程。这种交流在一定的程度上包含了使来访者感悟的成分,要求发挥求助者的主动性。理想的心理辅导课,也是一个自主互助的过程,这与心理咨询的理念是完全相通的。
因而,教师在心理辅导课的分享环节中,恰当运用心理咨询的技能,能够帮助创造一个具有良好师生关系、能够增加学生心理自由度、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安全情境,使学生在分享时,不用担心教师以及同学的回应,能够和谐、自由、平等地与大家探讨相关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体验成就感,提高效能感。
三、运用心理咨询技能促进学生的分享
1.学会倾听
倾听是心理咨询的第一步,是建立良好咨询关系的基本要求,倾听既可以表达对求助者的尊重,同时也能使对方在比较宽松和信任的氛围下诉说自己的烦恼。
分享环节中,教师要认真、有兴趣、设身处地地听,并适当地表示理解,不要带偏见和框框,不要做价值评判。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分享不要询问过多,不要急于下结论,使学生觉得教师的干扰太多。通过良好的倾听,可以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和积极的课堂氛围,这是分享环节达到良好效果的基础。
2.学会提问
在心理咨询中,提问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开放式提问,一种是封闭式提问。开放式提问通常使用“什么”“如何”“为什么”等词来发问,让求助者就有关问题、思想、情感给予详细的说明。而封闭式提问通常使用“是不是”“对不对”“要不要”“有没有”等词,而回答也是“是”“否”式的简单答案。
在心理辅导课中,教师要注意将两种提问方式结合起来。针对学生分享提出的问题需要采用开放式提问,使学生有充分的自由度来感悟活动,表达自我。而学生在分享的过程中,一旦出现偏离正题的情况,封闭式提问可以帮助学生澄清事实,获取重点。当然,心理辅导课教师更加注重的应该是开放式提问,不可过多地使用封闭式提问。
3.恰当地使用鼓励和重复技术
鼓励,即直接重复求助者的话或仅以某些词语如“嗯”“讲下去”“还有吗”等,来强化求助者叙述的内容并鼓励其进一步讲
下去。
在心理辅导课中,教师恰当地运用这种鼓励的技术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到教师在认真地听他讲话,并希望他继续讲下去。另外,以重复语句作为鼓励学生的一种反应,可以表明教师对学生所说的话中关键词语的注意。通过这样的鼓励,可以引导学生的回答向某一方向的纵深部位进行。在运用鼓励语句的同时,教师还要注意自己身体语言的运用,如专注于对方的神情、倾听的姿势以及点头示意等。专注的神情和倾听的姿势对学生的回答也是一种无声的鼓励,而点头所表示的含义就更为明确了。
4.适当的自我开放
自我开放是指咨询师提出自己的情感、思想、经验与求助者共同分享。自我开放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咨询师把自己对求助者的体验感受告诉求助者;第二种形式是咨询师暴露与求助者所谈内容有关的个人经验。
分享环节中,自我开放技术能够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教师把对学生分享内容的感受告诉学生,能够使学生了解到老师很好地关注了我的感受,并对我的感受有了正面的回应,这是对学生的一种肯定,能够帮助建立师生的信任感。
篇9
一、诗歌的朗读
理解诗歌的美,首先要学会感受,感受可以有两种解释,一是受到影响或感染;二是生发感想,获得体会。这是一种心理活动,是由于受到客观的影响而产生的主观情绪,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朗读诗歌,能够初步地让诵读的人感受到诗歌所表达的意境。其次诗歌朗朗上口,音韵有序,是由于诗歌有它自己的韵律:一是节拍,加强了语言韵律的动感;二是押韵,使得作品的声调和谐,便于吟诵和记忆;三是对仗,诗歌都是对仗的,使得语句读起来更加有韵味;四是平仄,利用汉语声调的平衡交替来加强诗歌语言中抑扬顿挫的美。这些都是诗歌朗读中所能够感受到的诗歌独特的声韵美,它们讲究字句整齐、押韵谐和、对仗工整、平仄协调,营造了悦耳的声律美,使得诗歌有种独特的诗味。
此外,朗诵者如果要从朗读的过程中把握诗歌,更是要注重自己的朗读技巧。首先是要注重诗歌中的重读音节词。重读的词可以通过拖长、快中显慢、前后停歇来强调。例如以下这首诗歌: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这首诗歌中的“绣成堆”“次第开”“妃子笑”和“荔枝来”都是重读词语。重读“绣成堆”和“次第开”是着重领会长安城里的骊山被树木环绕,山顶上面的宫殿千个宫门逐渐打开,通过重读这些词语能够体会到诗人所描述的场景的动态变化。“妃子笑”和“荔枝来”的重读,则是让人能够把握诗人所要描写的人物的状态,以及理解这个状态改变的原因。
其次,诗歌朗读中要把握诗歌的语调,语调上扬,表达的是一种喜的情绪,而语调下降,则是突出一种悲的情绪。例如以下这首诗歌: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首诗歌第一句最后用的是下降的语调,表达了等君回来却没有等到,遥遥无归期的焦虑感;第二句最后的语调是平缓的,补充交代不能回来的原因,用比较平缓的语调营造了一种画面感;第三句话最后用升调,表示一种美好的回忆,回忆之前开心幸福的经历,对之后团聚之时的期待;最后一句话则使得文意曲折深厚,表现了诗人对于归期的向往,对于君的深厚情意,而未来的欣慰,又加剧了眼前相聚无定期的痛苦,诗人的情感不断起伏和跳跃,用起伏变化的曲调恰恰能反映诗人当时复杂的情感变化。
二、诗词炼字炼句
在众多的文学样式中,中国的诗词是最注重字词运用的,古典诗歌更是语言的精华,可能有些情感表达只需要个别词语就能非常完美地表现出来。它精练精辟,形象生动,往往一字千钧、震撼人的心灵,给人留下一个很大的想象空间。例如,“万家灯火闹春桥”中的“闹”字,一字就让人联想到场面的热闹;“飞花两岸照船红”中的“飞”字,能够让人联想到当时有风在吹,花瓣纷飞的美景,同时还表现出船在其间行驶的情景;“万里归船弄长笛”这句中的“归”字,这首诗所有的情感都集中在了这个“归”字里。因此在教学古典诗词的时候,要教会学生欣赏诗词中的重要字,让他们明白这样的字能不能被换,如果不能被换,为什么,让他们理解这样的字在诗句中的作用。
三、从宏观方面把握诗词的意境和内涵
从宏观上把握诗词的意境,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对诗词所描写的景色和画面感的把握,因为诗人表达自己的情感,通常都是运用对景物的描写从而烘托自己所想表达的情感;另外一方面要把握诗人的生活背景和创作背景,只有深刻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和创作背景,才能准确地把握诗人所作这首诗歌真正想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古典诗歌是诗人的情与景、心与物相互交融形成的,是一种感性的形象。通常我们说要了解的诗歌的意境,其实就是诗人的生活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共同构建的用以形成的画面。它需要感性的认识和情绪的体验的相结合,才能够准确把握这首诗歌意境,正如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境”,说的便是诗歌的“意境”。
诗歌的意境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辽阔雄壮,有的是悲凉凄婉,有的是绚丽多彩,有的则是豪放旷达,有的是含蓄典雅,有的则是直白明了。无论是哪种画面感,都能够给读者一种美的享受,但是需要学生能够把握这是只用怎样的画面才可以领略其中之美。例如,“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是描写了战事来临前的紧迫感,“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是表示诗人像是进入了梦境一样。再如,李清照的那首《声声慢》,其中的“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描写了诗人一个人在深秋晚上喝酒的情景,但是却也无法用酒带来的暖意敌过寒风,表达了诗人无比忧愁、凄凉的感情。学生在赏析这首诗歌的时候就要把握这些景物在诗歌中的作用,在脑海中勾勒出一个画面,从而体会诗人当时的孤独、愁肠欲断的情感。
注重知人论世,如孟子所讲:“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所以,读诗歌的时候也要注重把握诗人这个人的人生经历以及他的创作背景。例如,杜甫的诗歌风格通常是批判现实生活的,因为他本人经历过安史之乱,体会过由于国家动荡给人民生活带来的疾苦,因此在赏析杜甫诗歌的时候,要注重结合他的个人经历,才能够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情感。
参考文献:
[1]孙富中.高考命题采用“愿景”为哪般[J].语文建设,2006(07).
[2]樊汉彬.高考命题30天[J].中国校园文学,2005(03).
[3]任大中.强调,倒装与高考命题[J].考试:高考英语版,2007(Z1).
篇10
【误】They want to have a good rest this weekend but they know that they will be not allowed to do that by their boss.
【正】They want to have a good rest this weekend but they know that they will not be allowed to do that by their boss.
【析】在被动语态中,not要放在助动词的后边,动词原形be的前面。又如:A bridge is not being built in his hometown.
12. be与been不分的错误。
【误】Has a new website be set up by the villagers to help the visitors learn more about the cultural relics?
【正】Has a new website been set up by the villagers to help the visitors learn more about the cultural relics?
【析】特别是分隔开的疑问句中,有些同学只知道要使用被动语态,却不知要使用与时态对应的be动词形式。
13. been与being不分的错误。
【误】Nowadays many phones are been used as cameras and radios.
【正】Nowadays many phones are being used as cameras and radios.
【析】有些同学分不清been和being是怎么来的,由于读音相近,常常弄混淆。been是be的过去分词,being是其现在分词。
14. 主宾格不分的错误。
例如:He has made a decision.变被动句
【误】A decision has been made by he.
【正】A decision has been made by him.
【析】相当一部分同学基础知识有缺陷,变被动语态时只知道把宾语提前改作主语,却不知道主语也要换为宾格形式。
15. 主从句不分,错变从句。
The university has suggested that they teach the course with the new science textbook. 将此句变被动语态
【误】The university has suggested that the course with the new science textbook has been taught by them.
【正】It has been suggested that they teach the course with the new science textbook.
【析】变被动语态的原则是变主句不变从句,以免引起句子结构混乱。
16. 误将某些使用主动形式表被动意义的词语和结构使用了被动形式。
【误】The question that he referred to at the meeting was quite difficult to be answered.
【正】The question that he referred to at the meeting was quite difficult to answer.
【析】在某些形容词后面,当不定式表达的情况与主语构成逻辑上的动宾关系时,或者不定式的动作执行者是主语时,用主动式表示被动意义。在need, require,want,be worth,deserve等词的后面也用动名词的主动形式表被动含义。又如:I think the film is worth seeing a second time. 我认为这部电影值得再看一遍。
17. 句子结构混乱错误。
【误】The government has chosen the computer science department of the university to organize the training course.
【正】The computer science department of the university has been chosen by the government to organize the training course.
【析】这是新教材课本上一道练习题。有些同学分不清句子的宾语到底是什么,造成变被动语态时结构紊乱。
18. 有些动词强调动作时可以用被动语态,但有时却可以用主动形式表示事物特征和状态,很多同学误将这样的动词使用了被动语态。
【误】The house is burnt when he hurriedly got there.
【正】The house is burning when he hurriedly got there.
【析】该句表示的是房子燃烧的状态,并不表示由谁点燃,不能使用被动形式。这样的动词还有:wash,write,look,sell,read,print,cook,fry,bake, burn,hang等。又如:A clock is hanging on the front wall of our classroom. 教室前墙上挂着一个钟。 Your pen writes smoothly. 你的笔书写流畅。
19. 不清楚介词短语和被动语态之间的相互转换。
【误】Thousands of families are fleeing their homes because their country is under attacked.
【正】Thousands of families are fleeing their homes because their country is being attacked / is under attack.
【析】某些“介词+名词”的短语也可以表示正在进行着的被动动作,常见的这些介词有:on,under。例如:Many new cars are on show.=Many new cars are being shown. Your questions are under discussion.=Your questions are being discussed.
20. 误将某些用一般时表示进行时的动词使用了进行时态。
【误】You are being wanted on the ph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