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动物和谐相处的故事范文
时间:2023-04-10 18:54: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和动物和谐相处的故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主人失望地问:“哦,什么比赛呢?”
天使说:“这个比赛很简单,就是赛跑,从这里跑到天堂的大门,谁先到达目的地,谁就可以上天堂。不过,你也别担心,因为你已经死了,所以不再是瞎子,而且灵魂的速度跟肉体无关,越单纯善良的人速度越快。”主人想了想,同意了。
天使让主人和狗准备好,就宣布赛跑开始。她满心以为主人为了进天堂,会拼命往前奔,谁知道主人一点也不忙,慢吞吞地往前走着。
更令天使吃惊的是,那条导盲犬也没有奔跑,它配合着主人的步调在旁边慢慢跟着,一步都不肯离开主人。天使恍然大悟:原来,多年来这条导盲犬已经养成了习惯,永远跟着主人行动,在主人的前方守护着他。可恶的主人,正是利用了这一点,才胸有成竹,稳操胜券,他只要在天堂门口叫他的狗停下,就能轻轻松松赢得比赛。
天使看着这条忠心耿耿的狗,心里很难过,她大声对狗说:“
你已经为主人献出了生命,现在,你这个主人不再是瞎子,你也不用领着他走路了,你快跑进天堂吧!”
可是,无论是主人还是他的狗,都像是没有听到天使的话一样,仍然慢吞吞地地往前走,好像在街上散步似的。
果然,离终点还有几步的时候,主人发出一声口令,狗听话地坐下了,天使用鄙视的眼神看着主人。
这时,主人笑了,他扭过头对天使说:“
我终于把我的狗送到天堂了,我最担心的就是它根本不想上天堂,只想跟我在一起......所以我才想帮它决定,请你照顾好它”
天使愣住了。
篇2
一些语句不通顺是本文最大的不足,这对于一个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很不应该的,希望作者在今后的习作中注意。
点评人:我是雨欣
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温哥华街头出现
(一群憨态可掬的鸭子),
一只鸭妈妈带领孩子们在漫步。
(
开篇以平缓的笔法切入,很象电影故事的描写。在以后的习作中要注意语句的通顺。
)
开车的司机见了,都不得不停下
(车)
来让鸭子们安全地过路,有的还把头伸出来看了看。一切都是那么和谐美好。
(很好的情景描写。)
突然听见
“嘎
,
嘎
,
嘎
...
”
的声响
,
(突然,)
两只小鸭子
十
(失)
足跌入路旁的下水道。鸭妈妈见了急
的
(得)
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
忽然
(就在这时),
映入
鸭妈妈
的眼帘的是
(看见)
一位身着警服的人,
鸭妈妈
(它)
立马想到:对,可以向巡警求助。
(注意用词的准确与语句的连贯,比如“映入...眼帘的是”应该用在起首的语句环境中,类似的语句有“一走进闽台博物馆,首先映入他的眼帘的是一副巨大的
火药爆绘壁画
”,而在本段中的使用则影响了语句的通顺,建议作者仔细体会一下。)
于是,鸭妈妈和它的小鸭子
飞快
地
(鸭子能飞快地跑吗?应该用“急忙”或“赶紧”)
跑到
一
位
(前文已经交代看到了巡警了,因此这里应该用“那位”)
巡警
面
前
(用“跟前”更贴切)
,鸭妈妈用嘴嘬着巡警的裤子,小鸭子在巡警身旁转来转去,不时
(地)
发出“嘎嘎嘎”的
叫
(求救)
声。刚开始,巡警以为鸭子跟他闹着玩,就不停地
把脚晃来晃去
(“把脚晃来晃去”表意不明,想想用什么词准确?)
,几只小鸭子干脆就跳到巡警的皮鞋上
,皮鞋上留下脏脏的鸭脚印
(可写可不写的,索性不写)
。巡警俯下身子轻轻地抚摸着小鸭子,这时,鸭妈妈用嘴
(叼起巡警的帽子往下水道跑去)
把巡警的帽子叼在嘴里往掉入它的孩子的下水道跑。
巡警也顾不得小鸭子,直追
像
鸭妈妈。
到了下水道旁,鸭妈妈停
了
下来把帽子放在旁边。巡警追上来了,
赶紧把
(拾起)
帽子
拿了上来
戴在头上。
(就在)
这时,他看见了下水道有
两只不知什么
东西,走进一看,原来是两只小鸭子,他一下子就明白了鸭妈妈的意图。
(于是,他)
忙用漏勺捞,可漏勺要接近小鸭子时,小鸭子就立马
跑
(躲)
开了
,不行,失败了
。(看到这情景,)在一旁的鸭妈妈更着急了,急速扑扇着双翅,“嘎嘎嘎”地叫着。
(最后,)
巡警又拿来渔网,
一
(以)
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把小鸭子给网住了。
(注意叙述的简洁与连贯。)
两只小鸭子被解救上来后,
(一直扇动着翅膀甩去身上的水,)
好像一点儿也不紧张
,一直拍动翅膀,甩掉身上的水
。
然
(随)
后,在鸭妈妈的带领下排成一排向巡警鞠了一躬,又接着漫步了,巡警目送他们摇摇摆摆地上路了。
呵呵,一件多么有趣的事,让我从中知道了:
篇3
“小树”表层上吸引孩子们的地方,是主人公那些生动有趣的山中生活故事。主人公小树是一个印第安男孩,本书以季节的更替为叙事顺序,重点讲述了小树和爷爷奶奶在美国东部查拉几山区生活的一年中所发生的各种有趣而不乏神秘和惊险的故事。爷爷通晓山中万物的语言、印第安人建造自己的“秘密小巢”等故事略显神秘;带领猎狗与狐狸斗智斗勇、用芦苇秆鉴定西瓜是否成熟等故事充满奇趣;而近在咫尺遭遇响尾蛇、迎面碰上抓自己的坏人等故事则透露出偶然的凶险……这种山中经历,对于生活在现代城市“水泥森林”中的孩子,甚至对于一般乡村的孩子来说,都是十分具有新鲜感和吸引力的。
而本书深层吸引孩子们的则是书中奏响的那曲充满爱与和谐的心灵之歌,与孩子纯真自然的心灵产生了强烈共鸣。少年小树虽然是个孤儿,但他一直生活在一个相互友爱的世界之中,爷爷、奶奶、松树比利、柳树约翰、魏恩先生等与小树相互友爱;人和狗,和山中动物、植物等自然万物也相互友爱。而这种爱的基础就是相互了解。对于书中的印第安人来说,“爱和了解是完全相同的事”。正因为相互了解,所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万物之间,能相互尊重,相互依靠,相互友爱,和谐相处,而没有丝毫虚伪、功利与掠夺。这无疑是给机械化、功利化的世界注入了一股清泉。正因为这一点,本书感动了无数的孩子和成年人。
细腻而新颖的思想和耐人寻味的哲理,也是吸引小朋友的一大因素。当时美国的媒体就认为“小树”是一本十分具有启发性的书,书中令人耳目一新的思想与哲理俯拾皆是。比如当小树因鹌鹑被老鹰抓走而难过时,爷爷说:“(老鹰)把跑得慢的鹌鹑给抓走。跑得慢的鹌鹑就没有机会生下和它一样跑不快的鹌鹑孩子了。(老鹰)是在帮助鹌鹑。”小树和爷爷在山上抓火鸡时,学到了这样的道理:“老火鸡就像是某种人类一样,认为自己知道的东西多,就对周围的事物不屑一顾了,头抬得老高,结果什么也没学到。”这些思想与哲理,直观好懂,有很强的启发性。
“当你发现美好的事物时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它分享给任何你遇见的人。”这是书中奶奶教导小树的一句话。这也应该是很多著名作家向读者倾情推荐“小树”的初衷。
《少年小树之歌》以质朴和简洁的叙事风格,讲述着不曲折也不离奇的一个少年成长的心路历程,整部书充溢着浓郁的人文主义情怀。作者细腻地描写出了一个和谐唯美的想象里的世界,在这样一个世界里,没有绝对的仇恨,有的只是接纳、容忍和博爱。
小树的爷爷和奶奶之间经常会说“我亲你”。对他们来说,“亲”就是“爱”,也是“了解”,这是完全相同的事,而彼此了解的程度会随着一起相处时间的长久而变得深厚。所以,切诺基人“亲”大自然,用心去触摸生活的一切。
篇4
李微漪是,一名身居成都的“80后”美女画家,2010年她在若尔盖草原的一次写生中,无意中听到当地牧民谈起一起新近发生的“狼族故事”。一对公狼母狼,因为吞食盗猎者撇下的诱饵,毒发身亡,留下了一只出生才5天的狼崽。这只原:本可能就此死亡的小狼崽,因为遇见了天性善良的李微漪,命运发生了改变。为了让这只不幸失去父母的狼崽能活下来,章微漪路上了去草原寻找狼崽的路。几经周折,最后她终于找到了已经奄奄一息的狼崽。
为了照顾这个可怜的小家伙,李微漪做出了一个惊人的选择,把狼崽带回成都养育。李微漪给小狼崽取名“格林”。在她的细心养育下,格林幸运地活了下来。
再小的狼也是狼!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格林开始渐渐显露狼性,人类的都市对它而言危险丛生。李微漪不愿将它送到城市动物园里,最后她不惜剑走偏锋。选择了一个方法,让格林既不孤独又能拥。有自己的生活,她将格林带去了朋友的藏獒场。把它置身在藏獒的威胁中学习“动物之道”。
对格林来说,只有广袤的草原才是它真正的家,李微漪很清楚这一点。为了让格林能在野外顺利地生存下去,在送格林重返狼群前,李微漪对它进行了野化训练。她带着格林在草原安营扎寨,就像一个真正的狼妈,带着自己的孩子,只身在野狼出没的狼山上,与半大不小的格林过着同吃同睡同狩猎的野外生活。
从夏天到冬天,李微漪带着格林在草原上四处寻找狼迹,十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李微漪知道,只有真实环境里的凶险与饥饿,才能激活格林体内的野性基因,让它拥有独立捕食的生存能力。
在李微漪“望子成狼”的母爱里,格林终于变成了一只真正的野狼,并最终成功地回归到它的血亲狼群之中,开始了属于自己的狼族生活。
格林离开后,李微漪无时无刻不在想念和它一起生活的日子,最后她以温柔细腻的文笔,将这一段人狼之恋的旷世奇缘记录下来,写成了一部长篇纪实《重返狼群》,以别样的角度,透视人性和狼性、人与自然、环境与动物等等许多热点。
Q=《课堂内外》全彩高中 A=李微漪
Q:你和格林问吃同睡同狩猎,就没有担心过狼的野性?就不怕被伤害?
A:狼肯定是有野性的,玩闹时的无心之伤很正常。身上这些小伤疤如今反倒成了我最珍贵的纪念。狼是爱也用牙,恨也用牙,争夺地位时更是“狼牙之下出政权”。和格林在一起的时候,我也照样用暴力镇压它,如今格林鼻子上还留有我的牙痕。狼的感情不是用笼子和肉能换来的,只有同生死共进退。狼才会把你当家人。狼是不能没有自由的。
Q:你最后一次见到格林是什么时候?把格林放归草原后,你的生活有没有变化?格林在你的画里出现过吗?
A:最后一次见到格林大约是在2011年2月底的一天,我们分离一个月左右。当时我们跟踪被狼群打围的牦牛群。人一靠近,狼群迅速撤离,我惊异地感觉到格林就在狼群之中,就大喊它的名字,一直追到山梁,果然是它!我抱着格林,感觉它比分离时又魁梧了不少,毛鬃浓密,目光机警,身上没有伤,也没有饥寒相,看来狼群对它很不错,没有把它当边缘狼看待。
现在我依旧画画写生,到世界各地四处游历,也一直试着把我和格林的故事画出来。我一直相信,如果再遇到格林,我们彼此一定认得出对方,而且肯定是它先认出我!我现在特别想建一个“中国狼生态保护区”,让格林在草原无忧无虑地生活下去,不然草原环境恶化,所有动物都在劫难逃。
Q:现在人们常常会说到两个词“人性和狼性”,有了这段传奇经历,你是怎么来认识这两个词的?在你看来,该怎样理解“狼性”?
A:在和格林相处的日子里,我清楚地看到了狼性中折射出的人性。我希望我们都可以感受到作为人的幸福和重返纯真的人性。如果人与人之间只有互不信任、漠不关心、尔虞我诈,那人还不如狼!或许人比狼高级,但有的时候狼却比人高尚。狼性是勇敢进取、顽强坚韧、自立自由、重情重义、互助抱团、一致对外的,独狼的力量远不如狮熊虎豹,但是群狼能分工协作,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
篇5
【关键词】初中英语培养阅读技巧阅读能力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在英语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通过阅读教学,既要使学生获取信息,拓宽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又要向学生传授阅读方法,训练其阅读技巧,以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能力。
人教版英语教材信息量大、内容多。教师必须准确把握教材,精心备课,抓住教材与学生实际之间的共鸣点。以人为本,结合学生的个性差异,兴趣爱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利用教材,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阅读方法。
阅读课的导入至关重要。有如电视剧的片头,以其精彩性先声夺人,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教师可根据不同体裁的课文采用不同的方法灵活导入新课。
一、形象激趣
直观形象地导入新课能极大地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学新目标《goforit》八年级(下册)Unit1Doyouthinkyouwillhaveyourownrobot?一文时,教师可下载机器人设计大赛中的一些片断。教学Unit3Doyourememberwhatyouweredoing?时,可从讲述Dr.MartinLutherKing的故事入手,使学生通过故事领会文章。教学Unit4Shesaidhelpingotherschangedherlife时,可播放希望工程主题歌《红书包》,还可播放一些捐资助教的视频。这些形象直观的导入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为其理解课文内容奠定基础。
二、时事引趣
教学课文时,联系时事新闻会使学生学得学有所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教学新目标《goforit》八年级(下册)Unit7Wouldyoumindkeepingyourvoicedown?Unit9HaveyoueverbeentoSingapore?和九年级Unit1Howdowedealwithourproblem?等课时,与构建和谐社会,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结合起来。让学生带着一种探究的心理去阅读课文,因而阅读时也会饶有兴趣。
三、设疑提趣
学生带着疑问阅读时对文章的理解更快、更准、更轻松。例如,教学记叙文时,可由W-questions导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在文中寻找分析归纳答案,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例如,学生在阅读九年级Unit9Doyouknowwhenbasketballwasinvented?之前,教师可提出下列问题:
字面类问题: WhoinventedBasketball?
Whenwasitinvented?
Whenwasthefirstbasketballgameplayed?
推断类问题: WhyweretheBerlinOlympicsimportantforbasketball?
应用类问题:Whyisitdifficulttobeabasketballplayer?Forexample.
随着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可以命制一些填空题或填表题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同时也与测试中的任务型阅读接轨。
阅读训练的另一重要环节是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中丰富的内容,训练他们的阅读技巧,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具体做法是: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新课标》中规定:初中阅读理解测试要求考生的平均阅读速度为50―70WPM,生词率为3%。而实际上学生阅读时往往由于一些不良的习惯而影响其阅读速度。这就要求学生阅读时要抓住重点短语或句子,在规定时间内找出答案,提高阅读速度,获取文章整体信息的能力。阅读前教师要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例如,教学八年级Unit8Whydon’tyoulearntosingEnglishsongs?时,教师可设计以下问题(判断正误):
1.ThreegoodwaysofimprovingEnglisharementioned.
2.StudyingEnglishhelpedJiangMeiwintheprize.
3.Singingsongsdoesn’tmeanyoucanspeakEnglishwell.
要求学生在三分钟之内(全文约250个词)速读课文找到答案。这样学生便产生了主动学习的愿望,对英语阅读也颇感兴趣。
二、训练学生的阅读技巧
篇6
[关键词] 海明威 生态伦理 生态经济
在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日益受到严重威胁的今天,探究海明威生态思想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正如著名生态思想家唐纳德.沃斯特提出:“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全球性生态危机,起因不在生态系统本身,而在于我们的文化系统”。如果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把人类看作宇宙的最高贵者,把自然看作人类索取的对象,那么人就会榨干大自然,如同海明威在《非洲的青山》里描述的那样:“我们一旦到达一片大陆,这大陆就迅速变老。土著与之和谐地生活在一起。但是外国人大肆破坏,砍下树木,抽干河水,因此供水情况被改变,一旦表土被翻下去后,土壤便露出地面来,接着,开始被风刮走。”生态危机必然会导致人类生存危机,海明威对地球以及所有地球生命之命运的担忧源于他的生态意识。了解海明威的生态思想既有利于我们更深刻地了解海明威的作品,同时亦有助于人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人们与生态和谐相处的意识,帮助人们建立与自然的文明的合乎道德的关系。
一、海明威是热爱大自然的作家
他儿童和少年时代主要生活在乡村小镇橡树园,几乎每年夏天海明威全家都到沃伦湖畔他们的田舍避暑。乡村的自然美景和乡村小镇的生活使海明威对大自然留恋忘返。此外,在父亲影响下,他很小就开始钓鱼打猎等接近大自然的体育运动海明威一生都对这些体育运动有浓烈兴趣,这些体育运动同样使海明威亲近大自然他居住的不少地方,如基韦斯特、眺望农庄、太阳谷、凯彻姆等地方,都是接近自然,风景优美的地方。大自然给海明威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海明威作品中的重要主题之一。
二、海明威的生态思想十分复杂
美国的海明威研究学者安・普特南指出,“在海明威的作品中,总是呈现出一种自我分裂的趋向。与大自然融合为一体的田园冲动总是与征服自然的悲剧性冲动相冲突”。“一个非洲故事”,就充分体现出海明威内心深处的冲突和困惑。
“一个非洲故事”叙述美国少年戴维跟随父亲和一个非洲向导追杀一头老公象的故事。大约五年以前,土著人朱玛在树林里打死了老公象的伙伴,现在他们三个人在一起开始追杀老公象。爸爸和朱玛在戴维的引导下杀死了大象,取得了象牙。然而,戴维却一直在为那只老公象难过。戴维之所以同情老公象,一方面是因为它与自己一样,是这个世界上的弱者,但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与只关心象牙和猎杀快乐的成人相比,老公象对自己的伙伴和戴维都怀有温情。戴维亲眼目睹了那头气概尊贵威严、风度堂堂的老公象,在人类的贪婪和暴力面前,顷刻间化为了皱瘪瘪的一大堆皮肉,他感到十分悲伤绝望。
很显然,在对待人和自然、人和他者的关系问题上,“一个非洲故事”传达出两种不同的声音。掌握着话语控制权力的是爸爸代表的成人世界,他们在征服自然、猎杀野生动物的过程中实证着人类的智慧和力量,同时,也以暴力书写着人类的贪婪和人类中心主义的伦理残酷性。而在小戴维和老公象相互悲悯体恤的情感交流中,我们捕捉到了一种更具有包容性的意义召唤。这种意义召唤指向的是史怀泽所倡导的敬畏一切生命的伦理:“有思想的人体验到必须向敬畏自己的生命意志一样敬畏所有生命意志。他在自己的生命中体验到其他生命。伦理与人对所有存在于他的范围之内的生命的行为有关。只有当人认为所有生命,包括人的生命和一切生物的生命都是神圣的时候,他才是伦理的”。
三、从海明威的生态思想中,反映出生态环境恶化一直是困扰人类的一大难题
这种问题主要来自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经济与地球自然系统的冲突正变得越来越明显,在我们的身边总是充斥着森林缩小、土壤侵蚀、沙淇扩大、气温升高、风暴增多、冰川融化、物种消失的新闻报道,这些现象,标志着经济与地球生态系统之间日益紧张的关系。而从人类生产活动的技术特性和生态环境本身的承载能力来说,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又是生产和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符合人类生活需要的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已经短缺,拥有这样的环境已经成为人类追求幸福的目标之一,而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人们对自身所处的环境也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并对被过度使用的生态环境进行补偿。
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经济运行方式满足的是当代人的要求,忽略的却是整个人类的长远利益,这种以栖牲资源和长期发展为代价的发展方式,急需有一种科学合理的生产方式和经济运行方式来取而代之。随之,生态经济便应运而生。
生态经济,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的办法,改变原有的生产和消费方式,挖掘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潜力,发展经济高效、生态平衡的产业,建立社会和谐、生态健康的环境,从而形成开发与保护并重,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举,自然与人类高度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亦称为绿色经济。
四、结语
从海明威的生态思想到生态经济,反映了人类生态伦理观念和经济观念的巨大变革。从人与自然的视角,会发现人类在面对自然时处于尴尬的境地。人类依赖自然而生存,热爱自然,希望能与自然长久地和谐相处下去,但人类在向自然索取的时候却由于可能是人类自身的思想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属于人类精神世界或纯粹是出于占有欲而做出一些违背自然规律的事情,而最终影响到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所以,从这一点上来说,人类在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处理上处于最关键的地位,人类应建立起一套符合生态伦理学要求的人地关系道德准则和完善的环境法律,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思想以及正确的经济行为方式,使当代人以及后代人的生态困惑得到最终的解决。也使人类能够在这美丽的自然界中与自然永久地和谐相处下去。
参考文献:
[1]刘 玉:美国生态文学及生态批评述评[J].外国文学研究,2005.(1)
篇7
[关键词] 爱;和谐;幽默;反思
电影《上帝也疯狂II》是由著名导演杰米•尤易斯(Jamie Uys )于1989年拍摄完成的。 这部电影具有浓郁的非洲风情,是在美国、南非、博茨瓦纳三国联合拍摄的。与当今的好莱坞喜剧相比,这部20世纪80年代的老片还是具有一种无法阻挡的魅力,美丽的非洲草原、淳朴的土著民风,幽默的剧情设计,还有穿插于片中的爱与和谐,在轻松快乐中也会让人陷入思考。
影片为我们讲述了在非洲沙漠中生活的卡拉哈里人远离现代世界,在干旱的环境里自有一套谋生方式。卡拉哈里人奇哥的两个孩子女儿奇沙与儿子奇尔在父亲寻找食物时被车厢的露水吸引,登上了偷猎者的卡车,却被不知情的偷猎者带走。奇哥自此踏上了追寻孩子的旅途……来自美国的法学博士安泰勒经一位心血来潮的飞行员邀请,登上了他的飞机游览非洲的美景,却由于恶劣的天气影响,和动物学家马歇尔一同被困在沙漠的深处,两位博士术业有专攻,但野外生存肯定不是安泰勒的强项,女博士出于本能保护自己的忙乱表现为这次历险平添了轻松幽默的气氛……古巴战士与非洲士兵为双方阵营而战,两个人一把枪传来传去,他们也先后做着对方的俘虏……这群人在沙漠深处的动物天堂穿插互动,上演了一出温馨轻松的喜剧。
一、爱的赞歌
导演杰米•尤易斯是天才,他建造了一个场景,让不同世界的人碰到了一起,人与人之间发生了奇妙的变化。在一个特定的场景下,他们有隔绝、对立,但最终互相理解,和谐相处。在《上帝也疯狂II 》这部98分钟的影片中,我们在轻松、幽默的氛围中深刻感受到爱与和谐的主题。
(一)人类最原始的爱――父子之爱
故事里的主人公土著人奇哥,当发现自己的孩子失踪后,就立刻出发寻找孩子。他从没有停止过自己的脚步,一直走,一直跑,茫茫大漠上一个一直移动的渺小黑点,日息月升,月落日出,他就那样只是抱着找到自己孩子的简单想法,日夜不息地奔走。前方路途迷茫,直觉和动作就是方向。当他获知了自己孩子的下落,竟然流下泪来。当他终于在广袤而荒无人迹的大地上看到自己两个孩子的身影的时候,他们兴奋地相互叫喊着跑向对方,紧紧抱在一起,爸爸倒在地上,两个孩子倒在爸爸身上。他们抱在一起,哭着,笑着。眼泪源源不断汹涌而出,而被泪水浸湿洗涤的脸上,满是快乐的笑……奇哥,为我们展现的是一种人性中最原始的光辉,一种最简单、最伟大的父爱。
(二)手足情谊――兄弟之爱
故事里最可爱的就是这对姐弟,赤足,大大的眼睛,皮肤黝黑,头发卷曲。姐弟俩在回家途中被停在路上的卡车和它上面的露水所吸引,他们认为露水是上帝晚上放在树上的,但他们却在白天看到露珠。 出于好奇,他们便在卡车上寻找,于是他们找到了这辈子也没有见过的那么多的水。卡车开动,姐弟俩不幸被偷猎者的卡车带走。于是开始了姐弟二人的卡车之行。虽然在卡车上他们都很担心害怕,但姐姐一路照顾弟弟,给弟弟摘野果子,找水喝,晚上唱歌哄弟弟睡觉。姐姐担心弟弟着凉,睡觉时帮他盖好。当姐弟二人掉入偷猎者卡车上的水箱里,他们互相帮助,虽然闹出了不少笑话,我们却在欢笑之余感受到了浓浓的手足之情,姐弟之爱。在卡车的路途中,姐姐在车顶被树枝绊到了地上,只剩下弟弟被带走,幸好司机把方向开错了,才停车。弟弟就此下车往回跑,于是弟弟找姐姐,姐姐找弟弟,父亲找孩子,当弟弟和姐姐在巨石垒起的山坡上相互呼喊的时候,他们的语言是那么美,非常有旋律和韵律感,语调和语速非常柔美而且具有一种特别的穿透力,这是人类最美的语言之一……弟弟从山上飞到姐姐的怀抱里,两人的面孔挤在一起,泪水伴着相逢的喜悦,姐弟俩幸福的笑声清脆而干净地在沙漠边缘的石山上回响。
(三)广博的爱――对他人的爱
在这部电影里,对他人的爱主要是通过原始土著人奇哥表现出来的。他在自己孩子失踪的情况下,依然记得告诉别人去寻找那只可以作为食物的死象;他急着找自己的孩子,但是,当他遇见在沙漠中脱水的动物学家,依然停下脚步,帮助他;他被枪指着,却毫不犹豫地夺下,因为那对于他毫无威慑力,那不过是根棍子;他在偷猎者报复性地放火想烧死所有人时,毫不犹豫地救了所有的人,包括曾经攻击过自己的另一个偷猎者;奇哥,为我们展现的是一种人性中最原始的光辉,一种最简单、最直接的思想成就了一种最单纯、最善良的行为――对他人的爱。
(四)搞笑、浪漫的爱情
在这部影片里,女主人公――漂亮的法学博士由于要做一个报告而来到非洲。一个心血来潮的飞行员邀请她观赏非洲的美景,并保证半个小时返航。到达目的地后,女博士和男动物学家返航。由于受恶劣天气的影响,两人在非洲草原上上演了一幕幕让人忍俊不禁的画面。女博士在看到蜥蜴或者犀牛的时候就往男主角――动物学家身上跳;女博士装扮成雌性鸵鸟的模样来转移雄鸵鸟的注意力,两个人一起偷鸵鸟蛋的过程;两人轮流睡觉,其中一人站岗,防止土狼的侵袭。动物学家以脚代替飞机轮子起飞,结果被丢下,两人又开始了在茫茫的非洲大地上相互寻找的过程。两人历经磨难相遇后,又共同对付偷猎者的过程……两人由偶遇到分分合合,在一起历经磨难,擦出了爱情的火花。
(五)偷猎者对金钱的贪婪与热爱
偷猎者的形象和那些非洲土著人的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两个偷猎者为了金钱和利益的驱使,杀戮象群,破坏自然。他们猎取的象牙怕被别人看到,不惜开车轧过那两个可爱的土著孩子,还绑架了他们的父亲。那个偷猎者的头子竟然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同伴的死活,一把火想把同伴和其他人一并烧死。在他们眼里看到的只是金钱,根本就没有友情和爱的存在。在片中,土著人骑自行车带着女主角的方式虽然很滑稽,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土著人乐观开朗善于助人的优秀品质。对于土著人来说,钱是买不来什么的,在那个环境下钱是没有用的。他们付出不是为了想到要回报。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现代人的思考,衣不蔽体的纯朴居民,和所谓的现代文明人,物质层面上,两者有着巨大的差异,可是,在精神层面上,对现代文明一无所知的土著人的行为却深深震撼着我们的心灵。在纷繁复杂的“文明”社会里,每个人都互相防范着别人,甚至攻击着别人。人们总是用最复杂的思维思考着别人和自己,不停地在互相地兜圈子,为了金钱和利益渐渐迷失了自己。
二、大自然的幽默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这部影片中,导演很聪明地引入了很多动物,这些动物的喜剧效果比人类要大得多。例如发出怪笑声,留着口水的土狼,只敢攻击比自己矮的动物,所以你不能躺下让土狼认为你比它矮;只要你躺下,鸵鸟就看不见你了以及鸵鸟奔跑的姿势;咬住一个东西就死也不放的小蜜獾,无论如何也要咬住动物学家的一只靴子来报一脚之仇;长颈鹿居高临下,神态悠闲地看着两个士兵玩捉迷藏;为保护孩子拼命撞树的母犀牛;和女主角抢水喝的狒狒;拼命扇昏迷的动物学家耳光的猫鼬;搞定盗猎者的狮子…… 所有这一切都体现了编剧极高的技巧和对幽默的驾驭能力,使人在幽默捧腹之余陷入深深的思考。
影片中的非洲大草原以及当地的土著居民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可怕,通过影片画外音评论我们可以感受叙述者对原始文明的赞美:“可爱小巧而又优雅的布希族人”;“最知足的民族”;“这里是和平的世界”:“没有犯罪、暴力、法律,没有日历、没有法官和老板”;“没有所有权意识”;“他们所见过的最硬的东西是木头和骨头”……我们在片中看到的善良可爱的奇哥父子证明了这一切。广袤的非洲草原上也如同我们似曾相识的场景,有可爱的蜜獾、鸵鸟、长颈鹿,甚至连土狼都变得幽默了。其实大自然一直都是和蔼可亲的,在这部影片里,我们可以欣赏到非洲大陆的风光以及生活在那里的百态生灵。在碧蓝的天空下,水牛成群地迁徙,斑马奔跑跳跃,长颈鹿悠闲踱步,还有橘红色的云彩,随风摇曳的莎草,闪闪发光的沙粒。好一派和谐美丽的非洲风情画!
只是,人类却一直以敬畏,恐惧,以致想要战胜的心态去对待大自然。面对打死大象却取走无用的象牙,土著人很困惑,他们不知道,在这茫茫非洲大草原之外,是一片利益之地。他们的想法很简单,叫家人来,共享象肉盛宴,当然,他们法则的定义域是非洲大草原。面对从来没见过的车轮印子,非洲小孩第一次接触现代产物,却发现它是个危险的东西,车上除了有见也没见过的水之外,全是废物。他们惟一的想法是,逃离车子,远离现代文明,只要和家人团聚就行。或许这些孩子是这世上未被现代文明污染的最后产物。法学博士的一肚子法律在这里统统变成了无用的东西,碰到犀牛,不管三七二十一爬上树再说。导演在人物设定的问题上也颇费心思。紧接着出场的是水火不容的战士,经过两人的追逐、打斗到最后与共同的敌人――盗猎者搏斗之后,他们之间的隔阂似乎消失了。最后,士兵帮助两位博士的小飞机飞离非洲大草原,还有美国当局派出二百多人寻找两位博士的行踪等都突出了影片的主题――和谐为贵,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最后,当女法学博士找到动物学家,当土著父亲找到土著孩子,我们看到了纯真的笑容。其实影片也是我们真实生活的反映,告诉我们要珍惜身边的人和物,珍惜我们生活的大自然,不要等到失去了才拼命去找,不要等到没有了自然才去想念自然。
三、结 语
这部影片中故事的笑料如同在黑夜之后流在叶子上的水珠那般闪亮,解渴;故事中的人物如那些可怕却又可爱的动物一般让人不可思议,走出故事时,发现故事在沙漠中走出的那条弧线如同沙漠中的一切事物留下的印记一样,清晰可见,耐人推敲。
这是一部关于上帝来到人间的故事,这个上帝就是奇哥,他在剧情三条线索巧妙的纠缠中扮演了一个救世主的角色,而这个救世主的角色那么真实,那么简洁而自然,没一点做作的成分,没一点说教的成分,没有一点沉重和伤痛的感觉,没有一点讽刺的感觉,那么真诚而自然,而这个救世主居然是一个几近原始人的土著人,而不是文明人类的博士或者士兵或者飞行员。奇哥为我们谱写了一曲曲爱的赞歌,他怀着的只是一颗简单的善意的心和一种对爱的执著和坚持,没计较任何得失利害。人类真正要的上帝其实不是神,更不是高高在天上,而就是像奇哥这样的在人间,在我们身边,而这个上帝居然是个原始人,难道我们人类文明下生长的人除了相互利用、争夺、利害,就只能像个机器人一样活着?现代文明的悲哀。偷猎、战争在人之初的善良中自我嘲笑。现代的文明请放慢脚步,来一次深刻的思考。
这样的电影,永远不会过时。时代越发展越显得珍贵。
[参考文献]
篇8
生态问题是现当代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1962年卡逊出版了《寂静的春天》。该书的问世被认为是“现代环境主义运动开始的标志”(张艳梅,2007:1)。1993年,生态文学研究成为公认的批评学派。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后,一些生态文学批评的专著相继出版。英国著名的生态文学研究者乔纳森·贝特在《大地之歌》中指出:“环境已经完全变了,我们必须再次提出那个老问题:我们究竟从哪里开始走错了路?”(张艳梅,2007:4)因此,生态文学旨在以文学的形式唤醒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引导人们形成内心的生态信仰。
生态问题也引起了很多作家的思考和关注,并把这种危机展现在了作品中。随着工业革命在十九世纪席卷英国,许多农民和手工业者面临着很大的困境。他们中很多人没有了房子、工作,也丢掉了祖祖辈辈延续下来的生活方式。而工业化进程对自然则有着更为强大的冲击,很多原有的田园乡村被铁路、城镇所取代。哈代作为这些社会变革的亲历者和见证人,把工业革命对社会带来的冲击和改变融入他的作品中。哈代的小说以他所生长生活的英格兰西南部地区为背景,富有浓重的地方色彩。在哈代的小说中,尤其是在他的“性格与环境小说”系列,对环境和自然的描述占据了很大的篇幅。而且,自然在他的小说中不是简单的人物活动的背景,更多的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小说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中,读者可以感觉到社会文明发展对自然的破坏,对人性的忽视。哈代对工业发展、人类物质文明进步所带来的弊端表达了深刻的关注和思考,体现了他的生态主义思想。以下将从生态批评的角度,从自然、人类和动物三个方面,分析哈代的生态主义思想。
二、自然的角色
在小说中,自然环境提供了故事发展的自然背景。哈代对人物活动的周围环境进行了细致而生动的描写。比如,在小说的开始部分,哈代描绘了黑原谷的自然景观,这是苔丝的出生地,是尚未被工业革命吞噬的一块净土。在哈代眼中,黑原谷里的大气是“懒洋洋的,泛一片浓浓的蔚蓝”,远处的天际是“深重浓郁的紫兰”,一眼望去几乎到处是“绿草和树木,丰美芊绵,覆盖着高山大壑之间的这片丘陵小谷”(哈代,1993:9—10)。
首先,哈代呈现给读者的是一幅美好的画面,幽静安详,却又生机勃勃。这里之所以这么静谧和美好,是因为它还未被工业化的浪潮污染,是一个人和自然和谐相融的地方。作者选择了“懒洋洋”这个词来描写这个地方的大气,而很显然,这个词大多数时间是用来形容一个人的状态的。另外,不同的颜色,“蔚蓝”,“深重浓郁的紫兰”等表达帮助读者在大脑中构建出一幅五彩缤纷、生机盎然的画面。作者对于大自然之美的喜爱反映在了这些文字里,也从反面暗示了对于工业化对自然的破坏这种现象的排斥。
值得一提的是,在哈代的小说中,自然并不是简单地被角色感知的景观,它不仅仅提供了人物活动的场所,事实上,自然也以某种形式参与了人物的内心情感,因此可以把自然看做是人物之外的另一个重要角色。例如,自然界的冬去春来给了遭受生活苦难的女主人公的活力和追求新生活的动力。另外,女主人公的心理感受,也会受到周围自然景观的影响,得到回应或强化。
劳伦斯认为,在哈代的小说里,存在着一个重要的背景,这个背景很关键也很生动,甚至比在这个背景下活动的人物还要重要(Lawrence,2001:503)。在小说《苔丝》中,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有着其组成的部分,各个部分都有其独特的生命和个性(Howe,1985:22)。哈下的自然环境是独立于人类意愿之外的实体。正如一些生态批评者们所认为的,自然是一个可以影响到我们,也会被我们影响的实体,如果我们一味地破坏自然,那么自然对我们的影响有可能是致命的(Barry,2002:252)。这就意味着只有人类尊重自然,才能和自然和谐共处,否则的话,如果自然被不断打扰甚至威胁,它就会反过来对人类施加影响。哈代小说中自然的独立性和重要地位反映了他积极的生态意识。在小说里,不仅有黑原谷这样的和谐画面,而且有工业化发展对自然带来的挑战和威胁,这一点集中地体现在机器耕种对人性的摧残。
三、机器对人性的摧残
在该小说里,一个很重要的主题就是自然和文明发展的冲突。在维多利亚时期(1837—1901),英国在经济、工业、艺术及政治领域都发展得非常快。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高级的生产工具出现了,并且这些现代文明的产物大大就提高了劳动效率,也大范围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作为一个思维敏锐的作家,哈代看到的不仅仅是表面的繁荣,他强烈地感觉到了社会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最明显的一点就是随着现代化机器的出现,人类被迫和自然及土地分离。原本和自然有着紧密联系的农民和工人,和自然分离以后,一定程度上沦为了机器的奴隶。虽然现代化机器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它也使劳动本身失去了乐趣,因为机器作业要求的是劳动者一味地重复相同枯燥的动作。而在此之前,人们是用一种原始和古老的方式进行耕作,这样的劳动方式使他们和土地更为紧密。通过辛勤劳动,他们从自然力获取必要的生存的物品,人和自然保持着平衡、协调的关系。但是,现代文明的发展打破了这种平衡,原本人与自然的紧密关系失去了,人们只能服务于机器。小说中脱粒机的描写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它被称作“天不饱的大肚魔王”(哈代,1993:364),使人们“投入了一种昏昏沉沉,恍恍惚惚的境界,一双手脱离了意识的支配,只是机械地工作着”(哈代,1993:364)。
除了剥夺劳动者劳动的快乐外,现代化机器也同样无视人的尊严,使人们成为工作的奴隶。以下描述司机的句子就能够让读者认识到机器生产对人们的危害有多严重。“他那份与众不同的神气和颜色简直像是个来自托斐特的生灵,偶然闯入了这个只有黄色的麦子、白色的土壤、清明的空气、却没有黑色烟雾的地区。他跟这里毫无共同之处,只是让当地的乡下人感到惊讶和惶恐”(哈代,1993:355)。很明显,机器耕作把劳动者变成了简单、枯燥的生产工具。这里的司机已经失去了作为人的身份,完全沦为发动机的奴隶。他如同一个没有生命的木乃伊,看不出任何思想和活力。从这个角色读者可以了解到现代文明的发展对人造成的伤害。另外,这个司机身上沾满了烟灰,也间接地揭示了机器对人们健康的威胁,以及对环境的污染。
对于哈代来说,传统耕作被工业化所吞噬表明了一种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死亡,这种生产和生活方式不是以剥削利用为基础,而是以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紧密联系为基础。对于大多数哈代同时代的人来说,他们从工业化看到的是繁荣,高效,以及财富的迅速累积,而哈代看到的却是对人性的忽略。
四、动物的命运
动物的悲惨命运更明显地揭示了文明和自然的冲突。哈代的生态意识也体现在了他对动物的关注。从孩童时代,哈代就展现出了对动物的喜爱(Howe,1985:6)。在小说《苔丝》中,哈代同样表达了对动物的同情,多次描写到了动物所面临的悲惨境地。收割机工作时给动物带来的恐慌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大耗子,小耗子,大野兔,小野兔,还有蛇,纷纷后撤,好像躲进了城堡,并不懂得它们的避难所也寿命有限,也不懂得毁灭正等待着它们。到了下午它们的藏身之地便会缩小到越来越可怖的程度。那时它们便只好敌友不分地挤在一起,直到连最后几码地上的直立的小麦也在那分毫不爽的收割机的牙齿之下倒下时为止,这时它们便一一被收割人的棍子和石头砸死(哈代,1993:95)。
这些文字描写了作为工业化的产物之一的收割机强大的破坏力。首先,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哈代对这些无助的小动物的同情和关注。它们原本在自然环境中生存,但这种平静被现代化工具打破了。由此读者可以看到社会的进步是如何打扰,甚至威胁到了自然的和谐。另外一个类似的场景是捉老鼠。老鼠把麦垛作为最后的避难说,当麦垛逐渐被脱粒机加工完之后,老鼠在空地上四处乱跑,引起“乌烟瘴气的混乱”(哈代,1993:365)。
从表面来看,是机器带来了动物的不幸遭遇。而机器只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因此,这些动物的悲惨命运反映了人类对其他物种的残忍和不负责任。
生态学提倡的是物种平等和自然的和谐,很明显这种残忍态度是有悖这一生态原则的。
五、结语
从以上分析,读者可以了解到哈代对自然的态度。由于工业化的蔓延,人类和动物不得不和自然分离。对此,哈代表达了深切的思考和关注。对于物质财富的累积,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哈代没有给予肯定和赞许,因为这一切是以破坏自然的和谐和摧残人性为代价的。而他提倡的是尊重自然的独立性,保护自然界的动物,以此达到自然与人的和谐发展,并保持人类和自然的亲密关系。哈代作品中体现的生态主义观点反映了他作为作家对自然和人类前景的深深忧虑。这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得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生态主义思想,通过阅读该小说,读者可以“开始想象另一种与我们现状不同的栖居于大地的方式”(张艳梅,2007:4)。
参考文献:
[1]Barry,Peter.Beginning Theory:An Introduction to Literary and Cultural Theory[M].Manchester: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2002.
[2]Howe,Irving.Thomas Hardy[M].The Macmillan Press Ltd,1985.
[3]Lawrence,mentary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M].New York:the Modern Library,2001.
篇9
《忠犬八公的故事》
日版
主演:仲代达矢
上映时间:1987年
美版
导演:莱塞・霍尔斯道姆
上映时间:2009年
在日本有一条秋田犬,它的故事家喻户晓,日本人甚至给它雕塑像、建纪念馆,它的名字叫忠犬八公。这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1924年,八公被它的主人――东京大学农业系教授上野秀三郎带到东京。每天早上八公都在家门口目送上野秀三郎出门上班,傍晚时分又到附近的涩谷火车站迎接他下班回家。这样的幸福生活一直持续到1925年。一天晚上,上野秀三郎在大学里突然中风,抢救无效死亡。
上野秀三郎死后,八公被主人的朋友小林菊三郎收养,但八公一次又一次回到从前住过的地方。一次次失望之后,它意识到主人已经不住在那幢旧房子,于是,它跑到涩谷火车站寻找主人。每天傍晚,它都准确无误地出现在那等候火车靠站,不论是风雪连天,还是炎炎酷暑,就这样持续了十年。后来,八公的故事被刊登在东京最大的一份报纸上,它的忠实感动了日本人民。老师和家长都把八公作为忠于家庭的例子去教育小朋友,它教会了许多人什么是爱和不屈不挠的忠诚。
短评:日本有不少反映狗和人类感情的电影,淡淡的伤感中流露出动物与人和谐相处的温馨。
《新灵犬莱西》
导演:Charles Sturridge
国别:英国
上映时间:2007年
故事发生在二战前夕,山姆和妻子一直过着困窘的生活,受动荡时局的影响,山姆失去了工作。为了维持生计,山姆不得不将儿子乔的爱犬莱西卖给鲁德林公爵。思念小主人的莱西几次从公爵家偷跑回来找旧主人,但忠厚的山姆一家每次都忍痛将它归还。后来,公爵和孙女搬到遥远的苏格兰,莱西再次逃了出来,并历尽千辛万苦回到主人身边。老公爵被莱西的勇气和毅力打动,将它送还给乔。
短评:已经成年的我们,没有小时侯一半的勇气去接回我们的狗狗,却懦弱地期盼,我们的狗狗能自己找到回家的路。对世事学会妥协的我们,何时也能找到回家的路呢?
《导盲犬小Q 》
导演:崔洋一
国别:日本
上映时间:2004年
由于素质出色,出生不久的小Q被选为导盲犬接受专业训练。临近毕业时小Q认识了它的第一个主人渡边先生。渡边先生是个顽固的家伙,天生不喜欢狗,但一次巧合的领路后,他的思想发生了转变,他开始尝试接触导盲犬。不久,渡边先生就带着小Q毕业了,他对小Q的感情也日益加深。
篇10
——读《西游记》的故事
三(1)班 凡雨骐
“猴哥——!”我大声地叫道。
大家都知道,我的猴哥就是指《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说起称孙悟空为猴哥,还有一段经历呢。这是我努力争取到的这个称呼哟,不信,请听我讲讲这个故事吧。
《西游记》电视连续集我早已看过,但真正看这本书还是这个寒假。那天,妈妈买回来这本书,让我看,我不耐烦地说:“电视早已看过了,还看什么书啊!”妈妈笑着说:“书与电视不一样的感觉。再说你是三年级了,应该学会看这些原著了 。”妈妈的话听起来柔柔的,但有一股不可抗拒的力量。因为她是老师吗,我不得不照办。
就这样带着妈妈的指令,开始读这本书。谁知不读不知道,一读让我大吃一惊,原来读原著与看电视确实有不一样的感觉。越读越有味道,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
我白天读这本书,甚至去亲戚家拜年也带在身边,不时地读几段;晚上睡觉前也与这本书来个亲密的接触,最后才枕着书睡觉。很快就读完了这本书。可一遍又一遍,我越看越喜欢这本书,实际我是更喜欢书中的这个孙悟空,读着读着就不叫它孙悟空了,而改口叫它“猴哥”了。
那天,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许多亲戚欢聚一堂。我自管自又在读这本书,读着,读着,读到精彩处情不自禁地大叫起来:“猴哥!猴哥!”他们被我的举动逗笑了。妈妈首先明白过来,故意“发难“说:“羞羞羞,怎能把孙悟空当哥哥?”我理直气壮地说:“怎么不能?老师都说人和动物要和谐相处。再说,这个孙悟空机智勇敢,勇斗妖魔,我非常佩服,我就要认它当哥哥。”爸爸附和地说:“真是傻,家中有哥你不叫,偏要认猴为哥哥?”我不慌不忙地说:“因为孙悟空本领大,妖魔鬼怪全不怕,我要学习它的本领强,认它当哥又何妨?”爷爷奶奶笑着说:“堂哥好几个,为何认悟空当哥哥?”我拉着爷爷奶奶的手一本正经地说:“因为孙悟空不仅机智勇敢,更主要的是它有毅力,胸怀宽广,为了帮师傅去西天取经,它受尽委屈也在所不辞。我要向它学习,做一个胸怀宽广的人。”外公外婆故意摆着脸说:“我不同意你叫猴子为哥哥,传出去让人笑话。”我斩钉截铁地说:“这个哥哥我叫定了。因为它心明眼亮,心地善良,打妖怪毫不手软,对百姓慈心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