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歌欣赏范文

时间:2023-03-21 17:41: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诗歌欣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现代诗歌欣赏

篇1

关键词:爱情 平等 《致橡树》 《古代骑士之梦》

古今中外没有文学不曾描绘爱情,没有诗歌不曾表达诗人们对爱的情感诉求,情诗主题大多相同,但有的奔放热烈,有的含蓄内敛,有的纠缠复杂,有的简单通俗,中国诗人舒婷所创作的一首《致橡树》脍炙人口,被认为是新时期文学的发轫之作,作者通过木棉对橡树的“告白”,来否定世俗又不平等的爱情观,诗中极力凸显女性对平等独立的呼唤。埃及诗人萨拉哈・阿卜杜・赛布尔以描写爱情诗而专长,这首《古代骑士之梦》就是其中之一,篇幅相比《致橡树》较长一些,诗中以男性的口吻描写爱情存在的常态,表达了与爱人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的渴望,其中一些写作手法与意象描写颇为相似,但各有千秋。

一、诗人的写作背景比较

舒婷,1952年出生于中国福建,当代著名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1979年4月《诗刊》选发了舒婷的这首《致橡树》,据舒婷回忆该诗的创作背景时提到,该诗是1977年3月舒婷陪蔡其矫先生在鼓 浪屿散步时,蔡先生感叹道他邂逅过的美女多数头脑简单,而才女多数长得不尽如人意,纵然有那既美丽又聪明的女性,必定是泼辣精明的女强人,望而生畏。而舒 婷因此曾与蔡先生争执不休,认为天下男人都要求女人兼智慧品行与美貌,于是当天晚上一口气创作了《致橡树》。当时正值结束,改革开放新时期,社会开始 快速发展,舒婷就属于从中惊醒的一代,社会等因素促使她不得不思考与探索,学术界认为这首诗是对当时现实社会的反思与批判,作者以新时代女性独特而细 腻的视角思考男女爱情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从中透露出新时代知识女性对爱情的理性思考。

萨哈拉・阿卜杜・赛布尔,埃及当代著名诗人,属于古典诗风派。1931年出生于埃及扎加齐格市,被认为是阿拉伯自由诗派重要先驱之一,也是受西方先进思想所影响的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也被认为是少数为阿拉伯戏剧做出突出贡献的诗人之一。1964年在埃及图书总局出版了诗集《古代骑士之梦》,这是他唯一一本手写体诗集,其中包括十七首诗,后来以其中一首《古代骑士之梦》为之命名。

二、诗歌内容与情感诉求的比较

《致橡树》一开头就很直截了当,开门见山地表达出作者作为新时期女性对爱情的态度,以排比的手 法连用两次“我如果爱你,绝不……”,像要挣脱旧思想束缚的斗士一样立场坚定地呐喊“我”不愿“像攀援的凌霄花”,也“不学痴情的鸟儿”去攀附有“高 枝”,“绿荫”的橡树一样的男人,紧接着,作者又采用递进式描写“也不止像泉源”、“也不止像险峰”、“甚至日光,甚至春雨”,而作者提到的“泉源”、 “险峰”、“日光”、“春雨”等都是具有付出性质的事物,也借此来传统反映女性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贤妻良母式的形象,旧时期的女性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大 多是依附于男人的,传统女性会有夫荣妻贵的思想,传统男性也认为女人是需要在男人的庇护下才得以生存的,女人只需要做到相夫教子、夫唱妇随。作者举了这么 多例子后还认为“这些都不够”!紧接着笔锋一转,又一次掷地有声地发出宣言“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如果说前半段是对传 统爱情观的摒弃,那么后半段则是作为独立女性对爱情真正意义的理智表达,也是对女性人格的理智定位。在以往的爱情诗歌中多把男性比作树,女性比作花,而此 时作者则把女性比作“木棉”,木棉又名英雄树,具有阳刚之美,表现出女性也是独立完整的个体,“你”有你的“根”和“叶”,“我”也有我的“根”和 “叶”,你是“橡树”,有着像刀剑般的“铜枝铁干”,我是“木棉”,有着火炬般的“红硕花朵”,男女双方都互为独具特色的生命个体,扮演者不同的角色,有 着不同的分工,但又彼此相爱,彼此坚贞,所以“我们”同甘共苦,相互陪伴,这种感觉就像是“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表现出爱的默契诚挚,却又有彼 此的自由空间,“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这一句则体现出对爱情的热烈与至高的忠诚,而这个“位置”,这片“土地”也同 样是属于“木棉”的,所以也表达了作者爱伴侣,也同样懂得爱自己,不被爱情冲昏头脑的意识。

《古代骑士之梦》中,作者以呼唤大自然开头,“如果我们是两枝树杈,太阳会将我们一同普照,露 水也会浇灌我们,然后将我们浸染出一片鲜绿……”,接着描写了四季的交替及其状态,将自己和恋人比喻成树杈,秋天一起衰老脱落,春天又一起换上新衣。然后 作者又说“如果我们是海岸边的两朵浪花……从瞬间到永恒,从海洋到天穹,从天穹到海洋”,而这也预示着人生亦是如此地起起伏伏,紧接着说“然后我们重新归 于两朵浪花”就像生命结束时一样,归于平淡,还原本真。第三次作者说到“如果我们是比邻的双星”当灯火熄灭时“为路人和情侣们照明,朝着他们家的方向”, 但笔锋一转写到“亲爱的,当时间消逝,我们明白了消亡,我们的爱情长跑就此停息”,这一段则正体现出了诗人萨拉哈诗歌中的神秘苏菲主义与他大爱的思想,他 的爱情诗中通常会表现出个人的奉献精神,并且他强调爱人应该一起参与到奉献与追求、创造生活中。最后一次诗人说到“如果我们是海鸥的双翅,平滑而温柔,也 依然穿越海峡,在船头翱翔,为水手的归来报喜,唤醒爱人与祖国的思念……”海鸥意味着为水手报喜,诗人还是想表达一种与爱人共同为社会,为人民服务的伟大 理想,他有着一种超脱普通个人主义爱情观的博爱思想。接着诗人开始描述他严峻的处境和残酷的现实情形,并幻想着他曾经是征战沙场的勇猛骑士,但这里的“骑 士”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骑士,而是他对当时所处环境的一种意象表达,对周围环境的一种反抗。

最后,诗人以他与爱人的“分离”而结尾,“当我们相见时,我确信我们是分开的,但我会依然与你 站在一起,如果我对你全心的爱尚未准备好经受纯洁的考验,那是因为我们知道,爱就像两枝树杈,像比邻的双星,像孪生的浪花,也像海鸥的双翅。那时我们不再 分离,我们在路上同行,我们在路上同行!”而诗的开头也依次描写到“如果我们是两枝树杈”、“如果我们是海岸边的两朵浪花”、“如果我们是比邻的双星”、 “如果我们是海鸥的双翅”,诗歌首尾呼应,结尾看似与爱人分离,实则还是在一起,彼此支撑与陪伴,像是互相信任的朋友,也像共肩作战的战友,彼此依赖而忠 贞,平等相待,有着共同的理想并为之一起努力奋斗,这也正是诗人想要的理想矍槟J健

三、意象选取的比较与总结

篇2

关键词:借鉴 流行歌曲 现代诗歌

现代诗歌已成为语文教学的软肋,老师懒得教,学生不愿学。学生繁重的学习任务和现实的学习目标(现代诗歌在中高考很少涉及,作文要求中往往注明“诗歌除外”)使得现代诗歌的学习逐渐边缘化。但是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很少没有诗歌情怀的,而现代诗歌又与流行歌曲有着密切的联系。既然流行歌曲为很多同学所喜爱,我们何不尝试着从流行歌曲入手,引导学生听歌品词来学诗呢?

1.流行歌曲与现代诗歌的联系性

1.1音乐歌曲与诗歌的历史联系

音乐与诗歌有着一种自然的亲缘关系。“诗歌是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中国最初的诗歌是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①(诗歌和舞蹈的关系在此不讨论)从我国最早的诗歌《诗经》到汉乐府和曲子词,都是可以入乐的,体现了早期诗歌与歌曲的合一性。“约在春秋以后,诗歌从乐舞中逐步独立出来,专向文学意义和节奏韵律方向发展。”②诗歌同音乐歌曲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内容载体、情感表达、音韵节奏等方面支脉相通。

1.2流行歌曲和现代诗歌的现实联系

流行歌曲是现代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诗歌也是诗歌的历史发展产物,流行歌曲和现代诗歌同样体现了相融相通的关系。二者都要求在有限的篇幅内抒写丰富深刻的内容,一样十分注重内心情感的抒发,都有着形象化的表达和跳跃的语言。优秀的流行歌曲可以看成是诗歌的音乐表现样式。

很多学生非常喜欢听唱流行歌曲,把此当作一种爱好和享受,这就为借助流行歌曲促进现代诗歌的教与学找到了一个结合处和切入点。学生听歌唱歌的过程就是对歌词(诗歌)的反复吟唱和品味,这是一个从耳到心的过程,会潜移默化地理解歌曲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语文新课改要求老师的教学结合生活和实际,这样看来,因势利导,借鉴流行歌曲来促进现代诗歌的教学就很具现实意义。

2.借鉴流行歌曲中的诗歌元素

除了优美的旋律,歌曲的歌词也是打动听众的重要因素。由于歌曲的篇幅限制和情感特性,歌词往往要求言简意丰、形象感性、情真意浓,这与现代诗歌是一致的,一首好歌往往就是一首好诗。因此我们可以分析流行歌曲中的一些诗歌元素,通过比较、借鉴,达到促进现代诗歌教学的目的。

2.1意境和意象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③诗歌作为抒情性作品的代表,就更讲究意境了。很多流行歌曲能在短短的歌词中营造出独具艺术特质的意境,可以作为现代诗的借鉴。比如“不要问我从那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了天空飞翔的小鸟……流浪远方,流浪……为了我梦中的橄榄树”(齐豫《橄榄树》)。

流行歌曲的抒情方式是多样的,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则是通过叙事、写景抒情,重视意象的塑造,“什刹海又开满了荷花”,越过了旧砖墙,那排法国梧桐,多繁茂的枝丫“(张靓影《G大调的悲伤》)借”荷花“旧砖墙”“法国梧桐”等意象共同诉说着一种怀旧又充满渴望的人生感悟。这种手法值得借鉴到我们的现代诗歌的欣赏与写作中来。

2.2修辞方法

优秀的流行歌曲歌词中往往运用各种修辞方法(比喻、比拟、用典、反复等)来实现语言表达的形象性与生动性。

“你知不知道,思念一个人的滋味,就像喝了一杯冰冷的水,然后用很长很长的时间,一颗一颗流成热泪。”(巫启贤《思念一个人的滋味》)用了比喻的方法把一种难以言说的情感感性地表达出来了。比拟的例子:“灿烂地烧,你的笑容已泛黄。”(周杰伦《台》)“泛黄”本是修饰纸页或照片的,这里写笑容,新颖、形象。“如果你不爱歌唱也没关系,就让第一道阳光把你的耳朵叫醒”(金海心《把耳朵叫醒》),阳光叫醒耳朵,拟人的手法,非常别致。“寂寞沙洲你在思念谁?”(周传雄《寂寞沙洲冷》)连同歌名是化用了苏轼的《卜算子》中的“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反复在歌曲中起到强调和渲染的作用,比如“小小的誓言还不稳,小小的泪水还在撑……你在树下小小的打盹”(容祖儿《小小》)。

此外,顶真、对比、对偶、夸张、虚实等修辞方法在流行歌曲歌词中俯拾即是,细心品味,对我们现代诗歌的欣赏和写作是有很大帮助的。

3.局限性和注意方面

当然,作为现代诗歌的借鉴对象而言,流行歌曲也有它的局限性。首先,流行歌曲歌词总体而言内容较浅显,押韵的要求也束缚了内容的表达,现代诗歌在韵律上更加自由;其次,它的题材比较狭窄,关注社会现实的少,表现男女情爱的多,有的格调不高,如《香水有毒》、《老公/老婆我爱你》;第三,有些歌曲的语言晦涩,表达不够规范,出现语法问题。

要更好地借鉴同学们喜欢的流行歌曲促进现代诗歌的教学,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认识到借鉴流行歌曲只是学习现代诗歌的一种方法,学好诗歌还应多看,多读、多思、多写;第二,在尊重学生个好的同时加强引导,拓展学生的欣赏范围,多向学生推荐表现真情、关注现实的音乐作品,如甘萍的《一个真实的故事》、韩红的《天亮了》。对流行歌曲也要弃其糟粕,取其精华。第三,听、唱流行歌曲的同时要重视品味和交流,归纳总结出流行歌曲中的诗歌要素,不断提高欣赏品位和水平;第四,学会把从流行歌曲中体会到的一些知识和感触应用到平时现代诗歌的欣赏和写作实践中来。

参考文献:

1.①、②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4~26页

篇3

关键词:语文、现代诗歌、中职、教学

一、中等职业教育中语文课程中现代诗歌的分类和特点

(一)、语文课程中的诗歌分类

我省各中等职业学校陆续开始使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3月出版的、倪文锦主编的《语文》教材。这套教材在诗歌选择和编排上都有许多变化,特别是在诗歌分类上由中国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组成。不仅为中职生提供语言节奏和谐性再现生活抒情言志的古典诗歌,还提供适应时代的要求,以接近群众的白话语言反映现实生活,表现科学民主的革命内容,以打破旧体诗格律形式束缚为主要标志的新体诗。

(二)、现代诗歌特点

现代诗歌成形于20世纪40年代,具有形式自由、内涵开放、意象经营重于修辞、有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浓烈的抒情性以及和谐的音乐性,形式上分行排列等特点。形成原因与当时的国情、政治、经济大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因此,讲授课程时首先要简要概论作者对于现代诗歌创作的背景,使学生融于创作时代是拉近现代诗歌与学生认知关系的有效方法。

二、中等职业教育中语文课程中现代诗歌的教学目标的解析

新课标要求的三维立体教学目标分别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现代诗歌的知识与技能目标

现代诗歌的基础知识掌握可以分为音、字、词、韵、义,由于是白话语言为呈现方式,所以,基础知识掌握较古典诗词的文言文更为通俗易懂。核心知识是诗歌的起源、表现手法的使用、情趣与意象契合、情感思想与语言文字的关系。技能的学习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

(二)、现代诗歌的过程与方法目标

教学过程的科学完整、教学方法的得当有效是知识与技能掌握的保障。

首先,课堂导入应该从诗歌的主旨立意做为起始,因为诗是以语文表现情感思想的艺术。它的出发点在见与感,有睹于目,有会于心。感知诗人所表现与传达的最有效方法是增加知觉渠道有助于加深中职生对于诗歌感染力的传达。如增加视知觉带来的直观感受,利用图形和图像传递诗歌创作的背景和表现与传达的主体;增加听知觉,利用节奏与韵律将教学对象带入诗歌的艺术境界并可以渲染诗歌的艺术氛围使教学对象感同身受。

其次,激发兴趣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在诗歌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兴趣确实是要从诗歌的起源谈起,"诗言志、歌咏言。"人类唱歌做诗是表现情感的,因此,反复诵读就成为师生间共同体验诗歌审美的精神传递过程,诵读的过程可以先由教师示范朗诵传递争取发音、音调和情绪渲染;再由教师与学生一起朗诵,学生感知之后跟随教师示范强化知识掌握;最后由学生自主集体朗诵,在此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加深对于诗歌知、情、意的理解。根据教育心理学中知识保持的基本规律合理控制诵读的时间长度和次数,在整个知识掌握的过程中,让学生参与整个直观的教学过程有助于学生知识的获得。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组织形式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展开的,学生自主学习不仅是对知识掌握的运用,也是学生自发内心求知驱动力的外在表现,因此,教师可以提出对于诗歌中作者情感意境的营造和思想情感的抒发相对应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分组讨论、思考、指导,再组织集中反馈问题答案总结问题,充分发挥学生丰富情感的过程。

最后,在强化知识点之后,唤起学生认知,传递诗歌情怀,以诗歌表达主题为题目布置学生的训练作业,不但是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检验,也是给予学生自我创作的空间。

(三)、现代诗歌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的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诗歌产生的境界就应该是所见意象必恰能表现一种情趣,而且,诗歌的妙处都是从景、物、人与诗人的见和感发生移情作用看出内在的情趣常和外来的意象相融合而互相影响。因此,教师通过教学方法传递现代诗歌的情感使学生产生共鸣,并塑造出现代诗歌的表现主题是爱国、友情、亲情等真善美价值观,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榜样和精神向往,做到育人的最终目标。

总之,新课表提出的三维的教学目标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在教学中,既没有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也没有离开知识与技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学习.它是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并非是三个各自独立的教学目标。

三、丰富现代诗歌的表现形式

诗歌从起源开始就与音乐、舞蹈同源,而且最初是一种三位一体的混合艺术。因此,丰富现代诗歌的表现形式应该是可尝试的。既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又增进现代诗歌的传播和推广。

(一)、尝试现代诗歌的课堂教学与学生团体相结合的培养新模式

现代诗歌的文本分析是文学创作带来的力量,艺术表现的形式具有传播和感染力,两者结合的让学生参与是有效的手段。可以通过学生组织建立诗社团体,定期举行诗歌欣赏活动,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定期鼓励学生参加校级、市级的各类演出或竞赛活动,促进学生在诗歌表现方面的全面发展。

(二)、尝试现代诗歌的课堂教学与艺术课程相结合

在诗歌的表现方面可以借用艺术的表现形式,使之诗歌的课堂教学更为多样、活泼。在教学材料的准备上,应该提前有集体备课的经验交流,利用多媒体呈现给教学对象。

总之,提高现代诗歌教学中教师自身业务能力,增强挖掘学生集体感知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效果,发挥艺术感染力吸引学生参与,都是现代诗歌教学促学生感受诗性力量、领略诗歌魅力、促进诗歌走入学生的课余视野作为现代诗歌教学创新能力培养的指导思想。在现代诗歌教学中培养学生应该抓住诗歌本质、提高学生鉴赏能力、改变课堂教学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实施融入艺术的情感化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 朱光潜,《诗论》,中华书局,2012年,第一版,P46。

[2] 李怡琳,《如何进行现代诗歌教学》,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0(32)

[3] 马建月,诗意语文--现代诗歌教学初探,阅读与鉴赏(教研版),2009(01)

篇4

摘要:现代诗体的进入,给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带来了一定的、新的挑战和考验。笔者在一次新诗研讨会上,也亲历了一些初中、高中语文教师的迷茫,坦诚自己教学上的一些障碍:现代诗歌难教!最近,在同几位语文教师的交谈中,也发现了共同的问题。作为现代诗歌的尝试者,笔者认为,产生这样的问题是正常的。

关键词:现代诗;挑战;实践

【中图分类号】I210.5

现代诗到底该如何进行课堂教学?该如何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基于以上几点,笔者认为,解决当前现代诗歌教学难、学习难的问题,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适度把握现代诗歌的基本分类和特点

流派上,现代诗大体上有二、三十种之多,过于复杂。它们之间有的有时很难界定、把握。但从种属上大体上可分为三类。一类,既是诗也是歌。其文字含蓄优美,富有意象美、音乐美、节奏美;可以朗诵、吟诵,易学易懂,但又很难谱曲和唱。如,某些叙事诗、抒情诗等;第二类是歌。其文字凝练,浅显、易懂、直白,极富音乐美,节奏美,可以谱曲和唱。比如时下流行的大众化的、通俗化的大部分歌词等;第三类是诗。其文字凝练含蓄,寓意深刻,其意象、建筑很美,但很难谱曲和唱。这类诗属内审型的,重在理解,重在解读,需要读者仔细品读,仔细品味,仔细体会,仔细揣摩作品的思想感情和人类某种灵性的抵达。

二、注重教学拓展,切忌陷入就诗论诗、就诗学诗的本本主义

就诗论诗、就诗学诗是语文现代诗歌教学中的大忌。教学中发现,一些老师进行现代诗歌教育教学时,过于注重诗歌本体的教与学,注重翻译式、捆绑式,甚至劫持式的教授、讲授,而忽视了诗歌本身的内涵、张力所在,忽视了诗歌自身所特有的深刻的寓意美、含混美特质。比如,有的老师组织学生学习著名诗人舒婷的作品《祖国,我亲爱的祖国》时,就产生了这样的问题,课堂忽视了作品本身的思想感情,不能把作品本身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作品产生的时代特征以及引起客体——读者(学生)的思想感情的共振共鸣紧密结合起来,往往陷入到某种知识的学习、传授领域。这一点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一定要十分注意。就诗歌而言,诗是神性的、灵性的,是排斥、摒弃知识的。我们学习现代诗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实现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读者(学生)的思想感情以及心理产生共振共鸣,而不是让学生学到什么知识类的东西。

一切教学的目的(特指诗歌)在于启迪学生的心智和某种灵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诗歌兴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比如,在进行舒婷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郭沫若的《炉中煤》、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时,我们不要把作者和诗歌本体划等号。要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世界里来”。教师要精心组织,要使用非常煽情的课堂教学语言,跳出诗歌本体,激发广大学生的爱国热忱,并使之共振共鸣。从而使师生的精神、灵魂得以升华,甚至产生某种感知和诗性倾向。这就基本达到了我们教学的某种期望。至于诗中一些迷离性、含混性的东西,能诠释的诠释,一时不能诠释理解的,教师要指导学生多读,多体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自能逐步实现理解。

三、善于解决、突破诗歌本体中某些迷离性、含混性的东西

首先,教师应主动帮助学生从诗歌题目入手,整体把握课文和诗歌内容。这是进入诗歌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题目是诗歌的灵魂,她集中体现了诗歌所要表达的事物或写作对象,或思想感情或一种感觉或一种意象。是文眼。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诗歌,特别是现代诗,她最大的功能就是诠释和解读功能。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强调学生,解读诗歌就是解读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或某些内涵深刻的哲理以及某些象征性的东西。同时,还要告诉学生,解读诗歌不仅需要智慧,还需要一定的技巧。要注重诗歌意象的非常组合、意义的空白、时空的跳跃以及意识转换在瞬间的完成。主要以哲理性、象征性和意义的非理性组合来实现对现代生活的深度表现的。这些都需要我们整体把握课文和诗歌内容才能够实现的。

其次,加强通感(粘连)这类修辞手法的学习,注重学生发散性思维习惯的日常训练培养。训练学生善于抓事物的本质,善于深入事物的内核,善于抓住事物之间的有机必然联系,以及善于以自己独特的视觉去观察事物,解读事物。另外,诗歌讲究原创性,教师要指导学生不要人云亦云,要学会独立思考,开展创新性学习。这是诗歌教学应特别注意的。

再次,提倡老师下水锻炼实践,锤炼语言。一个优秀称职的语文老师是应有实践精神的。如果一位老师也能写出像样的一手好诗,不仅能够锤炼语文课堂语言,有利于自身教学,还会激发出学生无穷的感染力和诗歌兴趣、诗歌倾向。生活是诗性的,生活是需要诗歌解读的。同样,教学也是如此。特别是语文课。一个充满诗性的语文老师,一堂充满诗性的课堂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是自然可想而知的。

四、提倡诗歌欣赏性学习和欣赏性教学

一是要充分运用诗歌自身的音乐美和语言文字自身的张力美,指导学生进行高质量的朗读或诵读。教师要加强基本功锻炼,应不断提升自身语言朗读或诵读的基本功修养水平。最近,在某所高中听课时就发现了一些示范朗读上的问题。要明白,有时一次高水平的诗歌朗诵胜似教师一百次的干枯说教。

二是借助现代教学媒体和技术手段或活动,组织学生收看、观看、聆听高水平的诗歌“歌会”。比如2009、2010中央电视台的“新年新诗会”等,以提高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对诗歌本体的心理感知以及美学认知水平。

三是有目的的组织一些配乐诗歌朗诵比赛活动,激发学生的诗歌兴趣和诗歌倾向。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朗诵、吟诵的方法和技巧,特别是发音技法、发音技巧。比如,胸腔、腹腔、颅腔、背腔的不同使用,使之尽可能的逐暂上升到艺术领域。另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诗歌朗读、朗诵、吟诵、吟唱是要建立在深刻理解诗歌内容、内涵的基础之上的。内容不同、感情的基调不同,其朗读、朗诵、吟诵的语调、语气不同,情绪和节奏也不同。老师应切实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和培养。

篇5

[关键词]基层商业银行 信贷风险 定价 预警

2008年,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银行业开放过渡期结束已有一年多,中国银行业赖以生存的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面对机遇和挑战,国有商业银行已逐步加入了上市公司的行列,在新的经营与监管环境下,各家银行已将风险控制放在了重要的位置,而信贷风险的管理更是重中之重。对比西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模式,我国商业银行需要改革和借鉴的地方还很多。

一、中外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模式的差异

目前我国一些商业银行,正在推进的风险管理体制改革是在解决公司治理结构的风险治理结构问题,是在超形似的方向努力(目前仍然是过渡的形式),其最主要的作用恐怕在于形成有利于制衡的经营管理架构。但就信贷风险管理理念、方法、方案、体系来讲,与国际先进银行间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

(一)管理理念对比

对照国外信贷管理的先进经验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近几年引入的一些管理理念确实是相当先进的,现在我们对这些基本概念和理念(如经济增加值、内部转移价格、经济资本及分配等)并不感到陌生。然而我们对这些理念的理解还是比较初步的和粗略的,理念的实践运用主要体现在编制和营运经营计划方面,能够领会基本要义的人员可能主要集中在少数参与编制经营计划(含相关部门)的人员,对于业内大多数人来讲,甚至可以说还是处在理念的普及阶段。而国际先进银行无论在整体风险管理理念还是在具体业务层面,对资金和服务的科学定价(利率、费率)用以响应不同的资金转移价格、资本的合理分配用以匹配不同的风险类别等具体方法的运用,对与信贷风险和资本占用相关的贷款定价和风险进行计算,都贯穿于单笔业务、每条产品线、市场区间和业务单元的日常工作。

(二)管理方法与工具的使用

客观地讲,我国商业银行在硬件技术方面与外资银行相比,并不逊色,但技术水平的应用与国际先进水平却存在明显的差距:在风险的衡量和判断上还不能借鉴先进的科技,尤其是缺乏计量的各种模型、系统及工具,无法对各类风险分门别类地进行自动、动态、组合计量从而实施管理策略措施的相应取舍;数据库的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数据积累不足;尚不能运用先进技术建立科学的业绩价值管理体系,而这些才是信贷风险管理的真正精华之所在,是神似之真正目标。

(三)产品定价方面

由于受我国利率管理体制的限制,我国商业银行在产品定价的探索方面长期处于空白状态,而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各家银行在信贷产品定价方面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在定价行为上具有了一定的制度规范;对贷款利率定价的管理方式方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定价行为已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成熟度。但在具体操作中仍存在着一些非理性因素:如定价方式简单粗放,缺乏科学性;信贷业务流程中定价环节被忽视;信贷产品单一,定价方式方法创新不足等。而外资银行在产品定价方面早已有其成熟的做法和风险理念,值得我们去借鉴与推广。

(四)风险预警机制的建设方面

在市场经济中,任何行为主体之间都不可能拥有相同的信息,即现代经济学所说的市场信息的不对称。信贷市场的环境更为复杂,在现实的银行与企业之间,由于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着明显的信息不对称,即包括外部市场信息,也包括内部交叉信息,它给银行的风险管理带来极大的难度。面对这种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需要银行建立科学严密的风险预警系统。我国商业银行实施审贷分离业已多年,但银行相对于借款人、风险管理部门(信审人员)相对于经营部门(客户经理)两个层面的信息不对称一直是不能逾越的难题。而发达国家银行经过多年的演变,已形成较为清晰且实效性很强的风险预警机制.

二、我国基层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模式的改革方向

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信贷风险管理理念和实践,与国际一流银行呈现出不小的差距,差距即方向。按照总部集中风险控制的趋势,消除差距的许多方面基层行可能无法作为(如内部风险评级等各类系统、风险模型、组合管理所需的集中化数据库、可自动计算的违约率及损失模型等),但有些方面基层行还是能够有所作为的(如定价、绩效考核、贷后管理的一些方面)。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可以借用四个“基于”来表述我国基层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模式的改革方向:

(一)基于价值的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财务管理的重点,基于价值的财务管理必然要求基于价值的风险管理。换言之,信贷风险管理或者资产质量控制要紧紧围绕价值创造进行,我们与国际先进银行风险管理从而创造价值的水平差异体现在:我们的风险管理是比较浅层次的(单一风险贷款的营销、发放、管理、回收、处置等),而先进的更积极的风险管理方式是用风险来推断借款人的信用额度,进行信贷组合管理,且贷款是可以买卖的、同时可以盯市估值的,可以买卖使风险得以“转手”,可以盯市估值能够及时拥有大量新的信息,对风险的计量和应对真正做到动态。

(二)基于风险的产品定价

我国商业银行进行产品定价时往往对风险估计不足,或是没有相应的风险评估机制,因此树立风险理念对产品定价显得尤为重要,从基层行处的角度出发,树立下列风险理念对商业银行而言更为实际:

1.从贷款收取的息差不是简单的存贷款利差,而是作为对银行给相关借款人发放贷款所承受的相应风险的补偿。

2.信贷回报是不对称的,上行空间有限,下行空间相当大。

3.贷款集中不能不能像股票投资那样会有额外收益,相反它会造成额外负担外损失;

4.要把对中长期贷款的风险评估和分析在多重假设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其中现金流分析至为重要。

5.把整体风险管理和决策结合起来的主要工具有两个:用资金转移价格来分配利息收入(作为计算单笔业务、每条产品线、市场区间和业务单元利息收入的参考,将利率风险控制在既定的额度内的同时让资本最低化和投资回报最大化);用资本分配系统用以分配风险。

6.通过合理定价信贷(产品和服务)定价,确保从客户所赚取足够的收益,足以弥补损失准备和保证获得相应的资本回报率。

7.小额信贷损失是无可避免的,因此,银行要把小额信贷损失作为银行业务普通成本来处理;中小企业和地产企业借款人比大企业借款人的损失机率则较大。

以上风险理念的树立将使商业银行在具体操作上有量化的依据,从而保证其在定价时更科学合理。

(三)基于信息的风险预警

在实行审贷分离后,信审人员所掌握的信息应多于送审人员所提供的信息。面对信息不对称这一难题,从国外的经验来看,以下方面对于有效释缓信息不对称之困具有借鉴之处:

1.贷后管理从单个风险和组合风险两个层面同时进行。

2.充分重视市场风险管理:专门的机构(部门)对贷款进行盯市估值,edfs每天更新(适用于上市公司客户);对质押、抵押品的估值及随后的盯市监控;树立违约点意识。

篇6

【作者简介】1.汪颖华,江苏省宜兴市城南实验小学(江苏宜兴,214200)教导主任,一级教师,无锡市语文学科带头人;2.庄婷,江苏省宜兴市城南实验小学(江苏宜兴,214200)副校长,高级教师,无锡市语文学科带头人。

文艺理论家朱光潜先生曾说过:“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应该从读诗入手。”因为诗比其他的文体更纯粹,读诗可以让人领悟人生、感悟文学,所以“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的媒介”。[1]现代诗歌以形式自由、意涵丰富、意象经营重于修辞运用等特征,成为优秀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课标的每个学段也都对现代诗歌的教学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另外,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安排的一些现代诗歌都放在每册书的前几篇课文中。

现代诗歌的教学不能就诗论诗、就段论段,而应立足“大概念”对诗歌教学进行整体架构。“大概念”反映了客观事物一般的、本质的特征,把所感觉到的事物的共同特点提取出来,加以概括,就成为一个共同的概念。基于“大概念”的现代诗歌教学将不再仅仅着眼于有关诗歌知识的旁枝末节,而是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升,从语言、意象、情感、结构等方面去整体架构课堂的教与学的活动,循序?u进,由浅入深,引导学生浸润在诗歌的世界中。

一、反复诵读,品味语言

汉语言本身具有音律美,诗歌更是强调平仄合韵,抑扬顿挫的美感。“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学习诗歌时引导学生在诗歌的语言中浸染,音韵、节奏、形象一切尽在诵读中。学生合着诗歌的节奏,熟读成诵,然后回忆、理解、消化,最终将诗歌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1.诵读,品诗语言的音韵。

只有不断诵读,我们才能真正领悟现代诗歌的内蕴。朱光潜先生说:“写在纸上的诗只是一种符号,要懂得这种符号,只是识字还不够,要在字里,见出意象来,听出音乐来,领略出情味来。”[2]诵读是走进诗歌灵魂的必经之路,将诗歌中的情感用心揣摩,用声表达。诵读,不能仅仅发出声音,而更应读出情感和语气,读出节奏韵味。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一遍又一遍地反复读,或者为读而读,它需要教师不断地予以方法的指导,由表及里,由外而内,读出节奏,把握声韵,品出意味,悟出情思,逐步提高学生诗歌品读与鉴赏的能力。

在教学苏教版五上《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时,朗读前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整首诗的基调应该是清新明快的。开篇激情满怀,走进绿色大自然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朗读的时候,语速应该略慢些。此刻走进大自然,一切都是新鲜的、有趣的,大自然正向我们徐徐揭开其秀美而又神秘的面纱。在节奏、轻重、缓急、情感等方面可以这样处理:

祖国?M敞开了?U绿色的大门(清风徐来)

给孩子一片?U清凉的绿阴(满心愉悦)

去吧,?U去呼吸山水间?M芬芳的空气(激情洋溢)

去吧,?J?U去打开大自然?M绿色的?M课本(心潮澎湃)

2.推敲,悟诗语言的精妙。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说的是诗人在创作古诗词时对语言的推敲,现代诗歌也是如此,其语言或富含哲理、含蓄隽永,或凝练传神、充满情感,往往言有尽而意无穷。教学中,应引领学生在诗歌描绘的世界中虚心涵泳,切己体察,切实在诗歌的语言中品悟,得语言之真滋味。

读中品,品中读,只有反复诵读,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领悟。叶圣陶先生说:“惟有不忽略讨究,也不忽略吟诵,那才全而不偏。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3]

二、发挥想象,再现意象

意境是作者在诗作中所创造的一幅画面,是读者获得审美趣味的基石。怎样由意象进入意境,把握意蕴呢?“重演”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在现代诗歌教学中可以将原本简洁明快的文字,单个独立的形象进行想象、重组,从而构建整体形象,准确把握内涵。

1.虚实相生:在想象中明朗。

社会生活广阔,诗人不可能将所有的内容都融入诗中,因此,诗人往往用“实”表现“虚”,或用“虚”表现“实”。虚实相生,相互映衬,是诗歌创作的一条艺术规律。诗中的“虚”就是思想感情,诗中的“实”就是景物形象。为了能够实现从“虚”中见“实”,在“实”中悟“虚”,展开想象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文艺评论家谢冕先生在《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中说:“文学的欣赏活动,凭借语言这种无所不在的符号来进行,从符号再返回丰富的世界中来,这是一种再创造。诗歌的欣赏活动更是一种确切意义上的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象活动。”这实际上说的就是通过想象去把握诗歌的意象,并且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

2.前后相应:在重组下清晰。

诗歌具有形象性和跳跃性,诗人要在短小的篇幅中表现丰富的内容,往往只能点到为止,即所谓的“言有尽而意无穷”。因此,教师除了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还必须适时地点拨和适度地拓展,将诗歌意象进行理清、重组,寻求诗句之外包含的不尽韵味。一首诗歌,作者所采用的意象有时是单个,有时有多个。如果是单个的,我们要进行重组,发现其前后意象的不同,知晓作者的情感之路,因为意象其实就是诗人情感的化身;如果是多个的,我们更要将这些进行重新排列,要知道作者为何如此安排,更要知晓情感移动的方向。

同样以《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为例,诗人在文中列举了一个个鲜活的意象:翠竹、果园、鸣禽、野花、青山、绿水……如果放在每个自然段中,这些意象都是独立的,而我们的教学应该跳出段落看整体,当这些意象完全融合在一个场景中时,它们完全变了,都映在青山绿水这样富有诗意的环境中,我们所看到的不是一片竹林、一个果园、一群鸣禽、一丛野花……它们应该是一个整体,置身其中,鸟语花香,心旷神怡。

三、知人论世,升华情感

循着现代诗歌的痕迹,我们回归诗歌创作最原始的状态、初期阶段去看诗歌所表达的内涵,即可用“胚胎学”来解读诗歌的源头。何谓“胚胎学”?它是研究有机体的发生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诗歌的创作受到社会背景、生活环境、文化元素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这就注定了我们学习诗歌必须“溯源”。

1.追时代背景,明创作取向。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孟子这句话是说,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平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苏教版六下《长江之歌》这首现代诗歌的教学中,学生发现作者没有实写长江的景象,而是用第二人称,将长江作为一个抒情的对象来赞美她。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追溯创作的源头。1981年秋,作者胡宏伟坐火车经过南京长江大桥时,看到宽阔的长江,翻滚的浪花,心头涌上两句词:“你从雪山走来,你从历史走来。”但再往下便没词了。那么他后来的创作灵感是如何如水流泉涌的?知晓了相关背景,当学生再读整首诗歌时,对祖国母亲,以及?L江的热爱,就喷涌而出了,它不需要多加渲染,只是一种情感的自然流露,而且这种情感会与日俱增。

2.晓创作心境,赏诗境趋向。

心境会给诗人创作活动的各个环节和过程涂上一层情绪的底色,不管是对生活的观察,诗料的选择,还是在作品的构思,情感基调的定位,乃至创作方法的使用,审美理想的表达方面,都与心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走进诗歌,首先要走近诗人,走进他所处的年代。

当学生知道《我们爱你啊,中国》(苏教版六上)的作者不是一位诗人或作家,而是一家公司的副总裁时,不禁对这位作者有了更多的追问:是什么促使他创作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歌?

3.读代表作品,释风格趣向。

纵观古今,作者的创作风格往往由其独特的人生经历所决定。诗歌中总是传递着诗人个体对于人生的领悟。每个诗人都有其独特的创作风格。虽然小学阶段出现的现代诗歌不多,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引导让学生了解诗人的人生经历,体会其常见创作风格。

在学习苏教版三上《让我们荡起双桨》时,学生应该了解“词坛泰斗”乔羽。教师可以读《乔羽论》,知晓他不一样的人生,不一样的传奇,认识这位敬重的“乔老爷”,了解他幽默风趣的性格,特别是他贴近生活的艺术创作风格,再将内容转化到课堂,找到三年级学生需要知道,能够领悟的知识。

四、关注结构,体会秘妙

“结构论”可以帮助我们研究某样物体、模型等的大致框架。文学大家给我们留下了大量文质兼美的优秀诗篇,其精美既体现在形式上,包括它的语言、音韵、节奏和修辞律,更重要的是诗篇表现出的完美的表达形式,恰当贴切的表现技法。教师可以用“结构论”的方法引导学生去探究诗作言语的秘妙。

1.全盘扫描建筑美。

教学时,如果让中高年级学生留心现代诗歌的结构,他们不难发现,《走,我们去植树》《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我们爱你啊,中国》《长江之歌》等很多诗歌都会采用总分总的结构,甚至有些诗歌开头、最后两个自然段是相似的,或者开篇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是一样的,即常用的反复手法。

2.局部聚焦灵动感。

篇7

谁还需要礁石,谁还会

在急流中苦苦挣扎

寻找遥远的彼岸

当这样几行字出现在眼前时,也许你只是匆匆一瞥,可如果我要告诉你这是出自一个两年来语文考试从来没及格过的学生之手时,也许你的心里会有过一丝讶异;而我要告诉你,这一段文字的创作,出现在我们的九年级上册现代诗歌教学的课堂中,和它一起出现的,还要很多很多。当它们一起出现时,仿如夜空中一颗又一颗的星子,眨着稚嫩的眼,在向我微笑。

在他们的微笑中,我有一种想法━━初中语文的现代诗歌教学,其实可以热热闹闹而且行之有效地教一教。

(一)品味诗歌语言,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品味语言是为了更好的感知语言、运用语言和发展语言,它是一种积极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历年中考,考查学生对语言的品析能力,分值至少在6分以上。对语言的品析,是阅读文学作品的重头戏,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更是如此。著名的鲁迅研究学者、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王富仁教授说:“诗词是一种更纯粹的语言艺术,它没有小说的虚构的故事情节;没有散文的具体事件和人物,更没有戏剧的舞台演出,我们在诗词中接触的几乎只有词言,我们对诗词的感受和理解,主要是对诗词语言的感受和理解。所以在诗词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诗歌的语言几乎是唯一重要的教学内容。”

在现代诗歌的教学中,我注重对诗歌语言进行品味锤炼,引导学生深入地体味到诗歌的内涵,揣摩其中的意蕴和情味。如《雨说》一诗中,在品读“君不见,柳条儿见了我笑弯了腰,石狮子见了我笑出了泪,小燕子见了我笑斜了翅膀”这一小节时,我引导学生细细品味“笑弯”“笑出”“笑斜”这几个词语,经过反复的揣摩,学生体味到这几个词形象地写出出柳、石狮子、燕在雨中欢笑的情状,生动地表现了春雨带给大地的生机和快乐,字里行间洋溢着盎然的情趣。如《蝈蝈和蛐蛐》一诗中,在品读“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从炉边就弹起了蛐蛐的歌儿”这一小节时,我设置思考题:为什么用“弹起”?可以换成“响起”吗?在热烈的讨论中,学生体味到“弹起”这个词用得妙,有跳跃感,形象地写出了在宁静而寂寞的冬日里蛐蛐声音的活力和欢快,更好地揭示了本诗中作者所着力赞颂的“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这一主旨。

诗歌教学中,学生的语言品味能力提高了,其文学鉴赏能力自然也就提高了。中考试题中,古诗鉴赏、现代文阅读中语言品味的题型必不可少,这对于学生来说,自然一举多得。

(二)展开联想和想象,体味诗歌优美的意境,感悟诗意,与诗人达到情感上的交流与共鸣。

诗歌是抒情的艺术,诗人是借助一系列意象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诗歌中这一系列的意象就构成了诗歌的意境。我们学习现代诗歌,同样必须抓住诗歌中的意象,体味诗歌优美的意境感悟诗人丰富的感情。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意象、意境这些概念比较抽象,不易理解,怎样的方法更乐于为他们接受?那就是展开联想和想象,走近诗中的画面,去与诗人交流。课程标准要求在发展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任何文学作品的欣赏都离不开联想和想像,现代诗歌的鉴赏也不例外。许多老师常常在诗歌的朗诵中让学生闭上眼睛去想象,而我不止于此,更在课堂上让学生动笔去描写出这样的画面。如学习《沁园春雪》一词,我让学生试着用笔描绘出诗人想象中的“晴日,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景象。脑中的想象是虚的,而笔下的文字是真实的,学生想象出了怎样的画面,描写出了怎样的画面,不仅表明他对这首诗的解读有多深,同时也锻炼了他的语言表达能力,尤其是景物描写能力。

(三)进行仿写训练,培养诗意,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

仿句训练,是中考常考的语言运用题之一。现代诗歌节奏明朗,常常借助排比、反复、对偶等修辞表情达意,语言整齐有致、朗朗上口,极富有音乐美。在现代诗歌教学中,伴以仿句训练,既能使学生充分感悟新诗语言的奥妙,又能提高其遣词造句的能力,进而与诗情感相碰撞,充分理解教材。

如《星星变奏曲》一诗的学习中,在拓展部分,我当堂进行仿句训练,要求学生用“如果――谁不愿意――谁还会――”进行仿写,表达出内心的企盼。学生在经过认真的思考之后,很快地完成了仿句训练。

篇8

【关键词】个人住房贷款;信用风险;商业银行;防范措施

一、我国当前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业务信用风险概述

我国个人住房贷款业务自上世纪80年展至今,取得了较大的成绩。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个人住房消费总额不断提高,个人住房贷款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涉房类贷款中近70%都是个人住房贷款。2010年,个人住房贷款新增1.40万亿元,年末余额同比增长29.4%。房地产市场的持续火爆加速了风险的形成,同时为了抑制房地产市场的过度投机,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措施,商业银行的个人住房贷款业务也面临着一些新的环境和问题。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业务面临的风险有很多,主要有信用风险、抵押物风险、法律风险、银行内部管理风险等。其中信用风险是最基本最直接的风险,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主要是借款人因主客观原因所引起的未按合同约定按期偿还到期贷款本息的风险。目前个人住房贷款的风险管理机制相对比较欠缺,特别是对信用风险的管理,能否认清并有效化解信用风险,已经成为商业银行继续发展个人住房贷款业务的前提和保障。

二、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业务信用风险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管理方面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目前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房价的过快增长

房价过快增长是造成信用风险的主要原因。房价居高不下,已经超出一般人的收入水平,买房只能依靠银行贷款。贷款者的债务负担越重,银行所承担的信用风险越大,贷款购房者队伍的膨胀意味着银行贷款信用风险的积累。当贷款购房者无力还款时,银行将承担巨额的不良资产。

(二)个人信用体系的不完善

科学完善的个人信用体系是银行对个人住房贷款信用风险实施有效控制的基础和前提,然而我国目前尚未健全个人信用体系,对个人资质评估缺乏统一、客观的标准。由于流动性过剩、房价持续上涨等一系列因素,我国商业银行普遍放松了对于借款人的资质审查。借款人也为了能够取得银行贷款,而有意提供一些虚假资料,其实际还款能力不强或根本无法偿还,还有些借款人信用意识淡薄或缺乏诚信,恶意拖欠贷款,这些行为都会引发信用风险。

(三)客户资源共享机制不科学

借款人的还款能力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会因失业、婚变、健康、投资或投机失利等原因造成经济收入下降,导致不能按期或无力偿还银行贷款,从而增加了借款人违约的可能性。各大银行之间由于竞争关系的存在造成了银行间信息的不共享,进一步给违法欺诈行为找到了可乘之机。

(四)商业银行内控制度不严谨

我国银行的内控制度相对于发达国家还比较落后,信用风险管理缺乏组织保证。某些银行由于精简机构的原因在组织分工时,尚未完全遵循不相容职务分离的原则。

(五)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意识落后

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表现出突出的传统风险管理模式的特征,主观性较强,常常运用经验分析方法,对银行发展的眼前利益与长远目标的协调认识不够充分。

三、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信用风险的防范措施

结合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业务发展中出现的信用风险,我国商业银行应采取一系列防范和化解个人住房贷款信用风险的管理措施,实现业务的健康有效发展。

(一)加大对客户的审查力度

1.努力做好借款人信用及第一还款来源审核

防范信用风险一定要从源头做起。个人住房贷款信用风险防控的重点是借款人、开发商和楼盘及房地产市场的价格波动,其中重中之重是加强对借款人的判断。信贷工作人员应对客户进行科学分类,并根据不同类别的人员采取不同的贷款策略。

2.加强规范个人住房贷款用途

个人住房贷款的用途应该是购房,所以要对购房者贷款的真实用途进行认真的调查落实,信贷员应在贷前调查阶段,明确借款人真实的购房意图。对有风险迹象的借款人应当面征询,上门查访。

3.积极推进住房抵押贷款资产证券化

从长期看,我国推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具有必然性,应积极创造条件,为住房抵押贷款的证券化打造环境。但推行住房抵押贷款的证券化必须要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推行,否则就有可有酝酿出金融危机。

(二)建立科学完善的个人信用体系

要建立科学完善的个人信用体系,最主要的应是建立个人信用制度,即能证明、解释与查验自然人资信,并能够监督、管理与保障个人信用活动的一系列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制度与行为规范。个人信用制度的建立应包括多个方面:

1.制定完善的个人信用制度评估标准

在个人住房贷款业务的受理过程中,客户经理对贷款申请者的个人信用评估是不可缺少的环节。因此,建立一套实用、客观、定性、定量的个人信用评估体系,对于防范住房贷款中的信用风险是非常重要的。

2.营造良好的个人信用环境

加强宏观调控力度,调控市场需求,优化市场结构,从而避免房地产市场大起大落,并对那些信用记录不良的客户,加大监督检查的力度,并在放贷时严格按条件执行。

3.完善个人信用体系的法律环境

通过法律手段维护个人信用系统的正常运行,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对违背诚信原则的个人给予严厉惩罚,使个人违约成本大于违约收益,降低个人住房贷款的违约风险。对情节严重的个人要追究其刑事责任;对情节较轻的个人,应设置不同规模和方向的限制条件;对守约的借款人,根据其信用评定等级,给予延长贷款期限、降低利率水平的优惠政策。

(三)完善个人客户信用评定机制

在现行的个人住房贷款的操作中,信贷员主要是根据客户提供的资料进行审核,包括客户收入情况、房产情况以及抵押比例等,很难了解到其他信用情况。我国目前尚未建立一套完善有效的客户信用评定机制,但这正是目前所需要的。

首先,各银行可以先建立起自己的内部信用数据库,并将人民银行统计的金融机构信贷客户黑名单集成到自己的信贷管理系统。其次,通过全面联网实现资源共享。最后,要主动寻求金融、工商、司法、医疗等单位的帮助,通过横向联系,更多地了解客户情况以及客户贷款的资金应用情况,并在贷后加强跟踪管理。

(四)建立严谨的商业银行内控制度

商业银行应制定一套严密、详细、操作性强的规章制度和流程,不断细化和完善贷款管理的规章制度,建立相应的责任追究机制,提高个人贷款管理的专业化水平。

首先,要建立起良好的信贷激励与约束机制。尽量将贷款的信用风险在其萌芽时就给予控制,从而避免由于贷款后管理放松等原因而错过控制风险的最好机会。其次,实行审贷分离和风险监管分离。保证贷款审批和风险控制的独立性,成立专门审查审批中心,实行集约化经营。最后,要做到从贷前调查、贷款审批和贷后检查等环节分析相关风险点,落实管理职责,规范操作流程。

(五)提高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意识

商业银行应彻底打破过去那种以处置个人抵押房产作为还贷来源、依赖于诉讼的传统手段来清收不良贷款的习惯思维。银行工作人员应清醒地认识到,银行本身作为一个高风险的行业,承担着各种风险。客户经理专业素质的提高、个人的责任约束、职业操守和有效的激励机制是促进住房个贷业务快速发展和有效防范风险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铁军.浅析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风险及其防范措施[J].财政金融,2010(22).

[2]吴鸿波,张圳琦.浅析房价与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J].当代经济,2009,1.

[3]李贤.浅议个人住房贷款风险的防范[J].南方论刊,2008(6).

[4]何彬.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信用风险管理问题探索[J].探讨与实践,2008,1.

[5]邓中宁.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的发屡及其风险防范[J].研究法制与经济,2008(6).

基金项目:长春工业大学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业务信用风险的防范措施”。

作者简介:

篇9

[关键词]艾略特的诗歌理论 中国现代派诗人 影响 体现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10-0073-02

TS艾略特是20世纪现代诗歌的里程碑式人物。在世界文坛中无论是他的诗歌还是诗学理论都曾获得过极高的评价。他的诗歌及诗学理论不仅影响了欧美诗歌的创作者,而且还在中国现代派诗歌的发展进程中产生重要的启迪作用。TS艾略特的诗歌是从20世纪初期被引入到中国的,从此便受到中国诗人非一般的关注。中国诗人从研读TS艾略特的诗歌理论到翻译和模仿TS艾略特的诗歌原著,再到具体的学习和创作实践都印证了TS艾略特的诗学理论对中国新诗现代化的影响作用。本文将从“非个人化”“传统与个人才能”及“客观对应物”等TS艾略特的主要诗歌理论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影响的角度展开探讨,阐述了TS艾略特的诗学理论对20世纪中国现代诗歌发展的具体体现和重要意义。

如果说TS艾略特的《荒原》让处在国家和民族重要关头的中国现代诗人们进一步觉醒,那么《传统与个人才能》让中国诗人重新理解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并进一步走向新诗现代化。他的《普鲁弗洛克的情歌》《四个四重奏》等又让中国诗人体味了现代主题以及诗歌技巧。20世纪20年代,随着中国的外国文学译介水平的不断提高,有很多中国诗人逐渐投入到对西方文学的学习中,这为TS艾略特的诗学理论走入中国奠定了基础。20世纪三四十年代,TS艾略特作为西方主要的现代主义诗人在中国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主要的关注点。TS艾略特的诗学理论开始影响一大批中国现代派诗人。从叶公超第一次真正把TS艾略特介绍到中国开始,在中国便涌现了大量诗人群体像新月派、九叶派、朦胧派以及现代派等,均称为TS艾略特作品的译介大军。如徐志摩、闻一多、冯至、梁宗岱、穆旦、陈敬荣、王佐良、袁可嘉、郑敏、赵毅衡、裘小龙、叶威廉、王佐良、李赋宁、郑敏、陈敬荣等,他们不但介绍并参与评论了TS艾略特诗歌,还在诗歌创作实践上不断探索诗歌创作的系列问题。有的诗人翻译介绍TS艾略特的作品,有的诗人则直接针对TS艾略特的作品加以评论,表达个人的最大认同。到了八九十年代在中国,已经形成了译介前辈为领旗人物的TS艾略特研究专家团队,使得研究更加深入。在整个20世纪对TS艾略特的诗学理论译介期间,涌现了大量的现代派诗歌作品的期刊杂志,如《现代》《清华周刊》《晨报》《诗创作》《诗刊丛刊》《文学杂志》《诗镌》等,都成为了当时中国现代派诗人介绍和传播TS艾略特诗歌及其理论并展开实践的主要阵地。

首先是非个人化的理论的影响。TS艾略特的非个人化理论是指在进行创作的实践过程中,非个人化过程要求诗人消灭个性,强调诗人的理性的辨别经验能力,这是以经验为核心的现代主义诗学。其次是如何看待传统:对传统与现代的探讨一直是中国现代诗歌创造者的重要论题。针对“传统”的讨论,它包含着对传统的重新诠释,而TS艾略特曾被一些学者认为,是第一个指出传统与独创性可以相容的诗人。TS艾略特认为诗人认识传统的过程就是非个人化的理智的自我审视过程。诗人的进步就是意味着自我牺牲与个性的消灭。第三是客观对应物。它是TS艾略特提出的又一个著名的诗学理论。客观对应物强调文学的形式与内容要达到和谐的融合,两者都分别不能太过于彼此。即在文学的创作过程中,需要找到相关客观对应物,用一系列的对应物来表现特定的情感。这一理论为现代文学的发展指明了道路。它可以引起丰富的暗示和联想。这样的客观对应物具有强烈的现代性。他反对浪漫主义式的直抒情感,将客观对应物转化成多元的象征意义后,使其达到了主客观的完美融合,这是现代派诗歌发展的鲜明特质。

叶公超最早的译介始于20世纪30年代,他多次在文章中提到TS艾略特的作品及观点。它被认为是TS艾略特的一个信徒。通过在文章《传统与个人才能》中指出引用了TS艾略特对传统与个人才能的观点,对现代诗歌和传统进行深入的探讨。他提出新诗中应以从旧诗中汲取传统文化的养料,把个人与前人进行对照,进行比较。所以每个作品都是新与旧全新的关系。叶公超通过大量引证进行论证,运用TS艾略特的诗学观解决中国新诗问题。在新诗发展的初期,他的论述具有重要意义。卞之琳是中国中的重要诗人,他对TS艾略特的接纳和吸收主要体现在艺术手法上。他善于在写诗过程中运用TS艾略特的非个人化,比如在他的作品中就充分提炼了他的经验,逃避了个人的特性,表达了非个人化的普遍情感。自己在创作的时候倾向于克制自己的个人情感。在《春城》《古城的心》《古镇的梦》《几个人》中都弥漫着荒凉之感,在模仿与译介中大量使用典故、神话、戏剧等修辞手法,风格上颇显内敛,带有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具有中国特色的TS艾略特诗学接受方式。这是西方现代诗歌与中国诗歌结合的表现。就好像TS艾略特的荒原意象到了卞之琳笔下后就便立即出现了如此的东方的荒原意象:荒街、死寂的世界便很自然从容地从诗中展现出来。唐提是中国九叶派诗人提倡中国新诗现代化的代表,他主张吸收并形成中国式的诗学体系。他通过发表《诗的新生代》昭示着中国新诗发展将面临的光辉前景。他充分引证了TS艾略特对诗歌的观点,感受着TS艾略特字里行间的活跃的生命力的搏动。在他的论文集中,多处引用TS艾略特的诗学观点说明个人的现代诗学体会。比如文学经验与生活经验的关系:文学经验虽并不是生活经验的全部显现,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依托生活经验的,这样丰富的意象才得以使浅显的生活经验变成厚重的文学经验。他崇尚TS艾略特诗歌中的充满力量的精神追求。新月派闻一多在中,逐渐融入了TS艾略特关于传统的观点,从诗形结构的构建上提出古典主义的秩序和谐,把传统与现代文化相结合,给传统文化赋予现代意义。《西窗》《死水》等作品中都可以寻到TS艾略特的影子,它体现了诗歌中的心智与经验的理性创作追求,特别是在诗歌中还直接引用了TS艾略特诗歌《荒原》的意象,再次印证了他接收TS艾略特诗学理论的深刻过程。袁可嘉,在《新诗现代化》的重要论文中就明确表示,新诗现代化是一种现代人内心中意识状态的心理过程,是对以TS艾略特为核心的现代诗歌的影响的接收过程。他在诗歌分析过程中论证,与浪漫派内容上的玄空相对而言,现代派的诗歌依靠客观事物而形成丰富而准确的意象,并引起诗歌的情绪,获得更多诗歌意义。这便是他学习TS艾略特客观对应物理论来实践并形成个人的诗歌理论的过程。他提出的诗歌本身论、有机综合论、艺术转化论,都无疑是他接受TS艾略特诗学理论的影响的产物。新人文主义的代表白璧德与TS艾略特在传统问题上是一致的,对新诗发展反思接受并传播TS艾略特诗学理论,最终被新月派诗人所接受。辛迪因个人与TS艾略特的相识而更加喜欢和注重TS艾略特诗学的理论。他无论是对TS艾略特的诗歌还是TS艾略特的史学理论,都显得极为欣赏。他认为TS艾略特的诗歌充满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具有时代气息。他在实践中努力通过内在的古典情愫反映现代主义诗歌特色。《夏日小诗》《寂寞所自来》中总能见到像“鬼影”“死亡”“死神”的意象。《垂死的城》理性地增加了诗的深度,客观化的手法体现了现代化色彩。这些都躲不开TS艾略特惯用的意象。穆旦被认为是受TS艾略特影响较深的一位中国诗人,他的诗歌风格日渐硬朗而悲剧,越发让读者体会的是TS艾略特诗学的精髓。徐志摩在诗歌上对理性的追求在与TS艾略特的理论上和风格上引起共鸣。

从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饱受战争的创伤,中国诗歌从TS艾略特诗歌中找到了精神危机意识的共同点,到20世纪中后期,中国新诗人在TS艾略特诗学理论的影响下对照中国文化传统,又不局限于传统,无论在内容主题上、历史意识上还是个人主张方面,都显示出了TS艾略特诗歌及其诗学理论对20世纪中国诗人的新诗现代化产生着不可泯灭的作用,由于TS艾略特的诗歌深含东方文化元素,让中国诗人得以亲近,他的现代主义诗歌理论又引起中国现代诗人的推崇,中国现代诗歌的创新和发展都无疑说明,TS艾略特的诗学理论对20世纪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参考文献】

[1]周平远.余艳.艾略特诗歌与中西诗学传统[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1).

[2]王小林.T・S・艾略特对“九叶诗人”的影响[J].外国文学研究,2005(01).

[3]董洪川.叶公超与T.S.艾略特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J].外国文学研究,2004(04).

篇10

一、品言语的古典美

现代诗歌言语表达不同于古典诗歌,没有严格的字数限制,也没有规范的押韵、平仄,但它往往继承了古典诗歌的意味,用词典雅,意象鲜明,意境优美。比如何其芳的《预言》写“年轻的神”的温柔、美丽、神秘特点,言语表述却是:

啊,你夜的叹息似的渐近的足音,

我听得清不是林叶和夜风私语,

麋鹿驰过苔径的细碎的啼声!

这里,诗人用“足音”来写“年轻的神”的特点,又通过“夜的叹息”、“林叶和夜风私语”、“麋鹿驰过苔径的细碎的啼声”渲染“足音”的轻盈、温柔、飘忽、神秘,语言优美,意境朦胧,富有画面感,有身临其境的美感,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其古典美。

台湾“十大诗人”之一痖弦的《秋歌――给暖暖》,追求形象第一,意境至上,强调“中国风与东方味”。诗中选取的秋天意象:落叶、荻花、砧声、雁子、踏残的落花、破碎的琴韵等,都蕴含了古典诗歌的意境美。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古诗句来品味其中的韵味,走进诗中美好的意境。

落叶――“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

荻花――“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

砧声――“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李白)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张若虚)

雁子――“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

踏残的落花――“拂石坐来衫袖冷,踏花归去马蹄香。”(苏轼)

破碎的琴韵――“一曲琴韵瑟瑟,悲欢尘世离合。”

这些古典意象共同营造了秋天的凄凉、孤寂氛围,又蕴含着一种淡淡的思念,那么,在这萧瑟的秋季里,诗人思念谁呢?自然引出了核心意象――“暖暖”。

二、品言语的音韵美

现代诗歌必须要有鲜明的节奏感,抑扬顿挫,高低起伏,强调音韵美。法国诗人菲利普・雅各泰说:“诗的节拍必然响应着我所感受到的节拍,无疑,它依循着我的天性去响应,依循着我的内心耳朵的倾向。”诗歌分行排列的方式,声音的回环往复,都体现了诗人情感的变化,生命的律动。比如舒婷的《神女峰》:

在向你挥舞的各色花帕中

是谁的手突然收回

紧紧捂住了自己的眼睛

当人们四散而去,谁

还站在船尾

衣裙漫飞,如翻涌不息的云

江涛

高一声

低一声

这一节诗句,描述了面对“神女峰”有两类人不同的态度,一类是“人们”,她们挥舞“各色花帕”,充满了对“神女峰”的崇敬和赞扬;另一类是“谁”,她紧紧捂住了自己的眼睛,站在船尾,衣裙漫飞,体现了对“神女峰”的思考和觉醒。在描述江涛声音的诗句中,诗人采用了“高一声”“低一声”分行排列,高低起伏的方式,如波涛翻滚,书写出内心情绪的涌动。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细细品味其建筑美、音韵美、节奏美。

三、品言语的陌生美

在现代诗歌中,诗人经常运用不同于常人思维的言语表述,也就是语言的超常搭配,形成言语的陌生化,营造美好的诗意。比如洛夫的《边界望乡》,这首诗主旨鲜明,是典型的文化乡愁,但言语非常具有个性,因此,笔者就抓住了其独特的语言特色,从超常搭配的角度,引导学生品味鉴赏,并且通过朗读体会无穷的魅力。以下是分小组品读后,学生的言语品味示例:

“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培的乡愁 乱如风中的散发”。望远镜放大的是故乡的风景,而这里说乡愁,如散发,化抽象为具体,写出了诗人乡愁的浓郁、深广、纷乱,具有视觉冲击感。

“一座远山迎面飞来 把我撞成了 严重的内伤”。远山怎么能飞?这种超常搭配写出了临近故乡时思念的沉重、悲苦。

“病得像山坡上那丛凋残的杜鹃 只剩下唯一的一朵”。杜鹃,取自杜宇失国魂魄化鸟,昼夜悲啼,直至出血乃止。白居易《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以杜鹃写不能归去的哀怨凄婉之情。

“当雨水把莽莽大地 译成青色的语言”。清明时节是祭祖的时节,也是怀念故乡的日子,清明的雨水就像余光中先生的“冷雨”在古文字中寻找乡愁,文化乡愁。青草代表的是乡愁。

洛夫被称为“诗魔”,他是语言的魔术师。这一节课,通过师生的朗读品味,鉴赏交流,让学生真正走进语言超常搭配所形成的陌生感,感受他那独特的文化乡愁。

四、品言语的哲理美

诗歌的鉴赏,对言语的感知是基础,意象的品味是凭借,而进一步捕捉诗歌的深层内涵,体味诗歌的内在生命,挖掘诗歌的哲理意蕴,才是诗歌教学的关键。现代诗语言的多义性,源于诗人丰富而多层次的内心世界,根植于诗歌的内在结构,往往可以通过比兴、暗示、象征、双关等予以加强。例如痖弦的《秋歌――给暖暖》中“暖暖”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怎样理解“只留下一个暖暖,一切便都留下了”?同学们经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认为可能有以下几种象征意义:

(1)亲人(女儿、爱人……)。秋天里对亲人的思念,有了亲人,有了爱,便拥有了整个世界。

(2)坚守的信念。不管秋天怎样的萧条、凄凉,只要心中有一个坚守的信念,就不会感到寒冷。

(3)温暖的回忆。这首诗就是痖弦在寒冷的秋季的一次温暖的回忆,虽然秋天已逝,但回忆过去了的那些美好日子,充满了温馨和美好。

(4)绝望中的希冀。不管生活怎样的艰难,暖暖都会给你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