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写秋思范文
时间:2023-03-31 02:59: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改写秋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人生不如意有八九,为了派遣心中的孤寂苦闷,我骑上了那匹与我朝夕相伴的、瘦骨嶙峋的老马,踏上了寄情山水的旅程。
一路游山玩水,也见过不少的灵山秀水,但是我惆怅寂寥的心情并未有多少改变,我眼中见到的是破败、凄惨,黄昏的时候,我与老马来到了一个垂垂老已的大树下。遥想当年,它是何等的生机勃勃,但是,今天我看不到它身上具有的生命的影子,一条粗粗的藤挂在它身上,已经枯萎了,当初,藤靠着树成长得是多么迅速啊,攀援地多么高,树也因为有了藤的缠绕而美丽异常,可是今天当树老去的时候,这藤也便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础而枯了。在这死气沉沉的环境中,唯有黄昏归宿的乌鸦的叫声显出一点生机,但是单调难听。
告别老树、枯藤、昏鸦,我骑马继续前行,便来到了一座小桥旁,河中的水哗哗地向前流去,声音是那样的动听,仿佛在唱一首美妙的歌,看到小桥,听到流水,我心有种淡淡的释然,更何况小桥不远处有户人家呢,在这蒙蒙的黄昏中,正从那户人家冒出袅袅的炊烟,我想这户人家今晚一定是幸福温暖的,他们一家人在一起享受这宁静的夜晚,那是多么温馨啊,但是,温暖、幸福、温馨是他们的,那么,我的又在哪呢?
西北风呼呼地刮着,寒冷一次次向我袭来,我只能牵着我那匹老马走在古道上,不知要走向何方,西边,一轮如血的红日正在慢慢西坠,半边天空被它浸染的如火般绚丽。看着这美丽的景象,
篇2
改写《秋思》
蒲城电力学校六年级一班张雯
秋天到了,四处都是飘荡的枯叶,一片片枯叶就像金黄色的大蝴蝶一般在空中飞舞着。就在这凄凉之中,朦胧地出现了一个人的身影,他就是诗人张籍。
诗人站在房门前,望着洛阳城内秋风乍起,枯叶飞舞,不禁感到一丝丝的寒意。心中不免感到悲凉,想起了远方的亲人。“我何时才能见到远方的新啊?”诗人看到如此的凄凉之秋,思乡之情由然而生,思绪万千,叹息不已。心里有许多话要说给家乡的亲人,于是诗人提起笔就想给家人写封信,诗人拿出了纸和笔。可提起笔又不知该说些什么,想说的话实在是太多了,又不知从何说起!思考了好长时间,终于动笔了,写好了一封将要寄给家人的信。因为写信的时间有些耽误,当送信人即将要走的时候,才把信交给送信人。就在送信人要出发时,诗人又打开信检查了一遍。
当诗人再次将信交给送信的人时,不禁随口吟出这样一首诗:
洛阳城内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篇3
又一个秋天来到了,树叶黄了,像蝴蝶一样纷纷落下,被无情的秋风吹走了。
我一个人孤孤单单的在洛阳,身边没有一个亲人,便开始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和亲人来。我便回房拿出纸和笔,准备与家人写一封家书。想了又想,却不知从何说起,因为想要对家乡说的话实在太多太多。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我才拿起笔,写下了对家乡的思念。
我写完了家书,走到门口把信交给了送信人,让他寄给我的亲人。送信人要走了,我又拦住他,对他说:“我还有话没说完。”然后又把信撕开,拿起笔写了起来。直到送信人不耐烦了,催我赶快写完,我才依依不舍地放下笔,把信交给送信人。并嘱咐他:“告诉我的家人,我在洛阳城生活得很好,不用担心。秋天天气凉了,要多穿几件衣服。”
送信人骑上马,出发了。我目送着他远去,直到消失在我的视野。
五年级:林钰舒
篇4
“这时,家人也许正围在饭桌旁,等着我回家啊!”说罢,勾起了他思乡的情思……
镜头一
几年之前,他刚刚和她的心上人永结姻缘之时,是多么甜蜜!他有了孩子之后,天天在家与孩子、妻子相依为伴。他的母亲年事已高,本该尽享天伦之乐,享受儿孙满堂的快乐,而今他不在家,漂泊在千里之外的地方,家里的人该多么想念她呀!
镜头二
当他决定要去远足时,他的妻子已为他缝好了衣服,母亲已为他缝好了帽子,他临行时,母亲嘱咐他:“你在外,要注意身体!记着多往家写信!”说罢。母子俩已潸然泪下。是啊,“儿行千里母担忧”啊!
他回头看了眼夕阳,这时,夕阳只剩下半张脸。他继续策马向前走去。一阵风吹过,卷起地上的落叶。道旁的树已秃了。看到此情此景,他的心再次跌入了低谷。他恨不得有一双翅膀,马上飞回家中。
篇5
2、第二天清晨,秋高气爽,当一缕阳光照耀到客楼房顶时,张籍已经在大街上四处漫步。一阵秋风吹过,他随手捡起散落在街上的一片发黄的树叶,眉头轻皱,自言自语地沉吟着:“唉!一年时间又过去了,我什么时候才能回到故乡,去看看我那年幼的孩子,去听听故乡那熟悉牛羊的叫唤声呢?唉!真想回到故乡好好与家人团聚。”
3、这时张籍似乎想到了什么,快速回到客房,磨砚铺紙提笔,沉思良久,写下一封信,以表达自己浓烈的思乡怀亲之情。仔细封好信封后,他又急匆匆地赶到十里之外的熟人王先生那边,嘱咐道:“王先生,请求您帮忙把这封信交到我的家人手中,我的故乡是和州乌江。”
4、“好,没问题,我帮你。”王先生爽快答应。正当王先生欲上马远行时,张籍若有所思,急忙说道:“等等,我想再看看信件”,接着,他把家信从头到尾仔仔细细看了两遍,并在上面又添了几行字,然后从头看起,边看边点头,直到满意为止。当他封好信封,再次把信件交到王先生手里时,又一再叮嘱,一定要把信件尽快送到家人手里。
5、告辞了,望着王先生翻身上马,渐渐远去的身影,张籍那一颗急切的心也渐渐安定下来。
篇6
“这时,家人也许正围在饭桌旁,等着我回家啊!”说罢,勾起了他思乡的情思……
镜头一
几年之前,他刚刚和她的心上人永结姻缘之时,是多么甜蜜!他有了孩子之后,天天在家与孩子、妻子相依为伴。他的母亲年事已高,本该尽享天伦之乐,享受儿孙满堂的快乐,而今他不在家,漂泊在千里之外的地方,家里的人该多么想念她呀!
镜头二
当他决定要去远足时,他的妻子已为他缝好了衣服,母亲已为他缝好了帽子,他临行时,母亲嘱咐他:“你在外,要注意身体!记着多往家写信!”说罢。母子俩已潸然泪下。是啊,“儿行千里母担忧”啊!
他回头看了眼夕阳,这时,夕阳只剩下半张脸。他继续策马向前走去。一阵风吹过,卷起地上的落叶。道旁的树已秃了。看到此情此景,他的心再次跌入了低谷。他恨不得有一双翅膀,马上飞回家中。
篇7
笔者以为,古诗词的改写是一种意境还原的语言实践,也就是将原本凝练的语言、深邃的意境、隐含的情感,通过“还原场景”的方法,叙述出来。要改写得具体、充实、活泼,必须引导学生在把握古诗原意的基础上,进一步走进诗人事发的场景,触摸诗人的情感脉搏,学会与诗人进行心灵对话,实现儿童的“在场”。学生有了“在场感”,再展开合理想象,才能更好地将诗人所见、所闻、所感以文字的方式进行还原。由于时空的跨越,要学生走进诗词的意境,是个难点。就我个人经验,常常采用“拉面”式引导:
一、揉――读出画面
所谓的“揉”,就是像做“拉面”的师傅一样,将大团软面经反复捣、揉、抻、摔后搓成长条,这样的面团才会有韧性。每一首古诗就如一个面团,你得让学生反复读,读懂古诗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的意思,读出诗中的情趣、意境,读出作者的情感,然后整体地思考古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是一处景,还是一件事?引导学生把这些景、这些事深深地印在脑海里,形成一个完整的画面,像放电影一样在脑海中不断地放映。
二、捏――聚集画面
做“拉面”的师傅揉好面团,不会直接拿出来拉,因为这样是很费劲的。他们一般是根据顾客需求的量,捏出小面团搓成长条后,才开始拉的。在改写古诗词时,同样是要捏出一个个“小面团”,即要从古诗的语言中提取出哪些人,哪些事,哪些景。把这些人、事、景提炼出来,就如同一个个小画面展现在面前,写起来就有了一些头绪。比如,改写《牧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我们从诗中找到的人有牧童、作者吕岩,事有望原野、吹牧笛、望明月,景有原野、晚风、明月。将这些人、事、景进行梳理,就形成了具体可感的一个个小画面,为具体地描述古诗的内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拉――放大画面
俗话说“拉面好似一盘线,下到锅里悠悠转,捞到碗里瓣”。这足可见做拉面师傅的功夫,更看出了拉面的光滑筋道、柔韧绵长。古诗是语言浓缩的精华,字字珠玑,一般只有二三十字。 极短的篇幅中,高度浓缩了诗人对自然、社会、人生、事业等多方面的体会。改写古诗要将这些浓缩的语言,还原成生活画面,还原诗人的诸种感受与意味。因此,在理出诗的人、事、景后,要在符合生活逻辑的基础上,按照自己的理解,选取最能激发自己想象的东西作为切入点,展开合理的想象,然后把想到的内容通顺、连贯地写下来。例如改写《秋思》(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我们可以想象诗人“写信”“寄信”的过程,将诗人的语言、动作、内心活动具体地描述出来,再衬以一些秋景的描写,这样就能较好地表达出诗人那份绵长的“思乡”之情。
四、煮――整合画面
篇8
在目前中学语文的教学当中,经常有习作“无米做炊”的现象出现,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尝试从多方面去进行作文教学。
一、研读文本,进行改写训练
对古代的诗词进行改写就能够有效地为学生的想象与幻想搭建展示的平台,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诠释古代人的思想、诠释自己的经典。
例如,学习杜甫的《登岳阳楼》,此诗是杜甫在经历漂泊,身患重疾的情况下,登上岳阳楼所作。诗中抒发了作者遥望故乡而生发的感情,诗中包含了景,包含了情,这生动的一幕在诗中仅用了简单的40个字。为了让画面更加饱满、丰富,我在课堂上请学生将这首古诗改写成现代文。我要求学生先充分理解古诗的内容,透过字里行间品味诗人的情感。然后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杜甫,利用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生动地诠释这首诗的诗意。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都能用自己的语言很好地表达了诗意。
二、学习文本,进行仿写训练
仿写是学习写作的有效方法。朱熹曾经说过:“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善学之既久,自然纯熟。”
在教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我在引领学生理解诗的“枯藤”、“老树”等意境,深入体会诗人明为写景,实为以景写情的手法后,让学生进行仿写的练习。学生以“我手写我心”写出了自己最真实的想法,达到听说读写相结合的训练目的。同时,我考虑到学生的能力存在一定差异,在分配学习任务时,也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区分:平时写作能力、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尝试多仿写几段,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可以仿写一段或两段。
三、强化积累
1.素材积累
作文时,学生提笔困难,往往是因为缺乏素材。对于素材的积累,我们可以做到以下几方面:
(1)利用学生的节假日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
(2)利用现代化的网络,查询相关素材。
(3)搭建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平台,让学生在交流中获取知识、寻找灵感。
有了积累,学生写作文就不愁无米做炊了。
2.语言积累
(1)加强朗读
反复的朗读,不断地与课文进行亲密的接触,学生也能够从感受到感悟、从感悟而入情境,最终明白作者之所写,从而提高自身写作能力。
(2)加强背诵
背诵是积累语言的最好办法之一。它能增强记忆力,提高对文字的理解能力,积累语言素材,促进学生的日常写作。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在中学阶段也是人生中记忆力最为旺盛的时间段,背诵课内外美文,学生能够积累大量的经典话语,美妙绝伦的篇章,不断充实自身脑海中的“语言仓库”,也可以从背诵中领悟、体味作者整篇文章布局、遣词造句的用意,悟得表达语言的真谛,进而终生受益。
(3)重视复述
复述是通过口头、书面语言把听到的、读到的材料表达出来的训练。复述旨在训练学生系统连贯地表述的能力。复述时,要思考、加工文中的词语、句式和章法,并且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之后,通过不断的词句筛选,表达出文章重点。复述不但能帮助学生丰富、积累、掌握语言,更多的是能够通过内化的方法,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同时提高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思考、记忆等多种能力。
参考文献
[1]徐君.中学语文写作教学现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0(8).
[2]张芬.探讨中学语文写作思维结构与能力培养[J].吉林教育,2011(4).
篇9
【案例描述及分析】
高一第二册第二单元鉴赏中国当代散文,要求整体把握散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感受散文中的“自我”,品味散文的情感与意象,体会散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分析理解其中的意象所包含的审美内涵,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积累和情感体验,展开联想和想象,将已知知识迁移到未知知识上来,最终将知识转化为方法、能力,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把握散文的意境美、意蕴美、情感美。为此,我设计本课的教学方案,首先将重点放在对语言与意境的品味和赏析上。在教学法上,采取教师创设情景的方式,师生互动,围绕情感基调,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散文的意境。
一、 导入新课,激感
引领学生回忆并朗诵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教师点拨曲的情景关系,尤其是对意境的分析,引出对新课的学习。(教师选择恰当的教学切入点,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已有知识,并把它迁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上来,同时将散文阅读与诗词鉴赏联系起来,使学生懂得散文阅读并非是孤立的。)
二、 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 教师范读课文或播放录音带,要求学生标注各自然段的序号,并画出难字生词。
2. 解决字词障碍。解释下列难字生词。
混混沌沌 疏疏落落 颓废 零头
3. 给课文重新命题,并比较与原标题效果有何不同。(旨在引导学生理解原标题,让学生充分思考和讨论。)
学生可能改为“古都(旧都、故乡、北平、北京)”等,教师应适时给予点拨。
三、 研习课文,分析思考
1.围绕故都的秋的特点,文章选取了哪些景物加以表现?(旨在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写景的层次,理清文章的基本结构。)
明确:第三段 秋晨天空,秋之牵牛花
第四段 秋槐落蕊而知秋
第五段 秋蝉残鸣而知秋
第六至十段 秋雨话秋凉
第十一段 枣树秋色
2.结合第三段至十一段写景,调动联想、想象,分析五幅秋景的意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展开联想、想象,在各自的头脑中呈现画面,并且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明确:课文写故都的秋紧扣“清”“静”“悲凉”来选择不同的景物,以不同的侧面同时加以渲染刻画。如写北国槐树一段,渲染了寂静的气氛,突出了“静”。“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清扫后”几句,给人以清静悠闲的感觉,突出了“清”。“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几句,抒发了悲秋之感,紧扣了“悲凉”。又如写秋雨一段,“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几句,简笔勾勒,突出了“清(清闲)”,“息列索落”的雨声是极细小的声音,反而给人以幽静的感觉。至于“忽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一阵秋雨一层凉”,则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3.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图景,仿照《天净沙・秋思》进行改写。(此训练旨在引导学生打开思路,突破体裁界限,将散文阅读与诗词鉴赏结合起来。以散文阅读促进诗词鉴赏,以诗词鉴赏促进散文阅读,散文与诗词阅读互促互补,确立诗文阅读一体化的观念。最终使知识融会贯通,提高语文阅读水平,形成能力。同时又紧扣考试“仿写”考点,有利于学生读写结合的训练。)
教师可先作示范,如选择第十一段“枣树秋色”进行仿写:
天净沙・秋思
墙头 房边 屋角,
枣子 柿子 葡萄,
淡绿 微黄 红了。
七八之交,
故都人赞最好。
此时,学生已对五幅秋景图有了较深的理解,采取仿写的方式重新表达,一方面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也调动了学生已有知识和情感体验,达到将散文与诗词、阅读与表达、学习与考试、知识与能力结合起来的目的,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
学生在仿写过程中,不仅对五幅秋景图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且在信息筛选、概括和语言表达方面得到很好的训练。出现了不少好的仿写习作。如:
天净沙・秋雨
凉风 秋雨 灰天,
逝云 艳阳 西边,
高树 矮屋 秋蝉。
桥头树下,
悠闲人话秋凉。
天净沙・秋思
破屋 浓茶 小院,
漏光 鸽声 碧天,
秋草 蓝朵 残垣。
落蕊铺地,
故都人在品秋。
天净沙・秋情
破屋 槐树 秋蝉,
清晨 浓茶 鸽声,
桥头 树下 闲人。
秋雨话凉,
寂寞人在故都。
【结论】
1.“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只有及时、准确地把握恰当的教学切入点才能更加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2.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迅速的反应能力,充分挖掘学生的“兴趣点”,使学生愿意学、乐意学,为课堂有效教学的实现奠定基础。
3.教师处理教材的高度决定了教学的广度和深度。教师处理教材应有大局观念,不能局限于一课一文,就事论事,见子打子。要善于整合教材,梳理不同知识,找出相互联系,触类旁通,融会贯通,使教学效率最大化。
篇10
【关键词】新背景 初中语文 古诗词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范畴,是我国文化的一颗永恒的明珠,在我国的优秀文化中有着特殊的位置和作用。我国一直有“诗国”的美誉,从诗经到现在诗词一直伴随。作为独有的文化,古诗词也一直是我国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古诗词不同于现代诗,它的诗语节奏感和凝练感较强,对强化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和技能有着推动性的作用。然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往往采取的是注入式教学模式,让学生死记硬背古诗词,学生感受不到古诗词的韵味和魅力,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更制约了古诗词的传承。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初中语文古诗词有效教学的策略。
一、以朗读启感
古诗词语言凝练,情感丰富。它的产生本身是对情感的一种抒发和寄托。初中生年龄有限,他们难以一下子体会和感悟,需要教师循序渐进的引导。朗读即是让学生大声的将内容读出来,把死的语言转化成为口头表达的语言,以有声来吸引自我的思维,引导自我思维去感受。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通过朗读,能够启发学生的情感,更容易促使学生与诗词产生情感共鸣。最简单的朗读过程中,音声的轻重、音量的高低、音的长短等,都代表着一定的情感。同时,朗读适合全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便于引导,学生也便于实施。对此,笔者认为,朗读可作为古诗词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启发学生自己去读、初步产生一定的情感。
如:在学习《江城子》教学内容时,笔者让学生朗读几遍,逐渐的感受诗词中言语的雄浑有力,越朗读声音越高亢,语速越慢,慢慢地自我融入到朗读中去,感受文章中蕴含的作者那种壮志未酬、想要报国的豪迈之情。再如:在学习《天净沙・秋思》教学内容时,学生一开始朗读的比较快,越朗读通过“字”越能感触文章“愁苦哀怨”的主题,进而,朗读时候声音逐渐放低,语速也变慢,促使自我思乡情感的产生。
二、以改写强化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时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古诗词距离学生的心理认知有很大的距离,他们不能够充分的体会和感悟,对此,笔者尝试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来让学生“身临其境”,参与到其中,更好地体验古诗词的内涵和韵味。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初中生的感性思维超越理性思维,在分析和认知事物时更多的是感性理解。从古诗词的学习角度来说,改写更适合初中生的心理认知,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融入到古诗词中,实现自我的体验。改写即是学生通过自我对古诗词的理解和认知结合自我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发挥想象力,对古诗词进行创新展示,让学生深入体验古诗词的同时,也有助于推动学生的写作能力、创新能力、想象能力的提升。
如:在学习《木兰诗》教学内容时,笔者鼓励学生模仿电视剧《花木兰》对其进行自由的改写,学生有的将其改编成为剧本、有的学生则模仿林俊杰的《曹操》歌曲,将其改编成为“说唱”歌词,还有的将内容进行续写,甚至还有的将其改编成为穿越剧,自己直接参与其中等,以多元化的改写形式来促使学生个性体验的产生,深化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
三、以比较升华感悟
古诗词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之所以能够占有一席之地且久经不衰,更多的是因为其经典的表达形式和较高的意境,而这也是学生学习古诗词的一个阶段性的目标。相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对于古诗词更多的是节奏和情感的体验,真正的感悟还需要借助于一定的外力。笔者在教学中基于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采取比较教学的手段来强化学生对诗词的学习和掌握,深化学生的感悟。
如:笔者在教学中将李清照的《武陵春》和辛弃疾的《破阵子》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教学。首先,引导学生分析二者的共同点:作者的朝代都是宋朝,时局都动荡不安,他们都爱国,命运都一样的坎坷,都想要在那样动荡的社会表现自我,实现自我的价值,都有着理想抱负。其次,在学生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之上,分析两者的区别,感悟不同诗词的不同意境、表达手法、情感等。从而让学生更清楚的感悟李清照诗词的情感的细腻,表达的委婉;辛弃疾诗词的大气豪迈等。以比较来深化感悟,形成自我诗词学习的知识链,提升自我学习古诗词的有效性。
总的来说,古诗词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对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强化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学生的内涵等有着直接的推动作用。作为教师应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不断探究新的教学手段,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体验和感悟古诗词,促使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同时为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也注入活力,确保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