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道德议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3 12:23: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法律道德议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法律道德议论文

篇1

作者:柴继红

教师通过自身的兴趣表现影响学生(1)投入情感,投入情感的沟通,是教学过程中的一大法宝,若适用得当,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适当的鼓励和宽松的氛围,能够使学生在松弛的状态下发挥自己应有的水平,使学生从内心中尽快容纳相关课程,而不是排斥。教师与学生的情感性沟通还出现在对某件事物的判断上。比如,一个富于情感性的事例,会诱发、引导学生去思考,与文本进行对话,在不确定性中使学生参与到对话中来。情感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富于情感性的教学过程也就是与现实沟通的过程。(2)巧设情境。开放式的课堂交流使师生共同关注法律课的内容,避免造成教师兴趣与学生的情境兴趣毫不相干的情况。这样的交流需要教师关注学生的动态,师生共同创设情境。比如,在经济法的课堂教学中,主讲教师在介绍商标法时,现场展示几种商标的设计图样,请学生根据现行商标法之规定,判断上述商标图样哪些能被授予商标专用权,哪些不能被授予,并进行修改使之能被授予商标专用权。该情境设计得到学生积极响应,那些不能被授予商标权的图样,经学生修改后却更加新颖独特、易识易记。这样的情境设计巧妙地结合了该门学科的理论特点和学生的兴趣,并通过其完成的成果准确地验证了理论,又使教学成果更具有开放性和丰富性。学生的观点往往比较片面,但其中不乏新意。教师不要对其观点全盘否定或全盘肯定,而需要通过相关事例的分析比较,引导其作出科学的判断。现代课程需要达成一种促进探索的课堂气氛,当然需要建立在课程的学习者对所研究的材料有足够的理解,并有足够的能力解释、分析和表达相应的材料的基础上。教师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与学生的思想相契合,形成了课程的多重观点,使课程具有足够的多元性和开放性。

如何妥善解决这一矛盾,是摆在法律课教师面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兴趣与所长,学校应该尊重教师个体的创造精神,教师个人也应尽力挖掘自身的潜能,运用多种教学艺术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某位教师的口才极佳,幽默风趣,他讲的法律课几乎可用说相声的艺术方式来表达,生动活泼又有趣,学生在轻松幽默的氛围中领悟了法律的真谛。又如,某位教师的音乐舞蹈修养较好,她在课堂上常常选择经典作品评析讲解,在艺术的熏陶中释放学生的思维和感情,有力地增强学生自我表达的内涵,寓教于乐,摆脱法律学科本身枯燥而带来的紧张感和压力感。

法律课教师通过教学内容的处理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法律课的内容是理性的,而兴趣往往是由感性生发的。通常的情况下,兴趣越高,人们的思维越活跃,行为也越有成效。师生必须通俗、新颖地创设情境,这样的情境才是兴趣的使然和理性的回归。法律课教师通过教学内容的处理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氛围。现代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学生学习的认识活动并非是孤立的智力活动,它总是伴随着学生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活动同步进行的。教师在营造任务教学心理氛围时,应适当调动学生的上述非智力因素,鼓励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学习主体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改变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被动的知识接受者的心理误区,探索一种师生共同讨论、研究的综合交流方式。教师能否发扬教学民主,尊重信任学生,给学生创设宽松和谐、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是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氛围的关键。(2)制定有效的教学方案。这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考验,因为教师不仅应具备正确处理教材,抓住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学习目标的能力,还应具备发现知识规律形成过程并指导学生应用知识,设计具有典型性的教学方案的能力。比如,某教师在设计合同法教学方案时,要求学生以小品表演的形式模拟合同的订立过程。在具体实施该方案后,指出学生模拟的劳动合同、租赁合同、买卖合同、借贷合同的条款中的矛盾之处和不足,以此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并对其模拟的小品不断精练和完善。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尽可能研究学生的思维方式,增强教学的可预测性。(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必须重视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学生具有好奇心、求知欲、独立性等创造个性心理品质,但也存在某种思维的定式和从众心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创造宽松、安全的课堂教学心理氛围,多鼓励、少批评,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克服思维定式和盲目从众的心理状态。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使课堂教学更具吸引力。在课堂教学中,不设定标准答案式的结论,而是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面思考问题,突破习惯思维的条条框框,敢于提出新观点,形成超常的构思。教师不仅对创新思维给予鼓励,对于盲目从众和思维惰性更应予以批评,更加激励学生自主创新,独立思考。在法律课教学中摆脱枯燥、难懂的局面,引入兴趣激励机制,让法律课回归理性的本质,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思考。法律课教师更应自觉地成为具有行动力和创造力的教育实践者,使法律课成为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课程。

篇2

“申论”一词取自《论语》的“申而论之”。申,即说明、申述;论,即论述、论证。申论是对材料、事件或问题有所说明、有所申述,从而发表见解、意见,进行论述、论证。申论对古代选拔人才的“策试”有一定的借鉴。从西汉初年汉文帝开始用“策试”选拔人才,被选拔者根据一定的问题,在简策上逐条应对,如果见解恰当,析理透彻,确有辅佐之才,就可被朝廷录用。

申论考试,是具有模拟公务员日常工作性质的能力测试。“申论”从“策试”中主要借鉴了两点:一是用什么来考查,要充分考虑用人的实际需要;二是在写什么的问题上,没有体式上的限定,用什么文体写作,要服从于目的的需要。

“三段模式”是申论命题的基本形式

申论考试的试卷有比较规范的结构:总体上分三大部分。首先提出“注意事项”,给答卷提出重要的指导性建议;其次给定一组资料;然后提出“申论要求”,要求应试者在弄清给定资料的基础上完成若干题目。后来,“申论要求”改为“作答要求”,实质上并无区别,只是表述上更加细化,对不同的考生作出了不同的答题要求。考生应明了自己的模拟公务员身份、明确自己所报考职位从而选择自己应该作答的题目。在阅读资料之前,应把作答要求看清楚,明确自己需要作答的题目,并在阅读资料时重点阅读与自己答题相关的资料。

可以这样说,申论命题模式无论如何变化,都离不开概括资料、提出对策、文章论证的基本题型。“概括部分”、“对策部分”和“论述部分”是互为关联的三个环节,缺一不可。“概括”是提出“对策”的基础,“对策”是进行“论述”的依据,“论述”则是正确地进行“概括”和提出“对策”的必然结果。

能力是申论试卷的评价标准

考生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原因有很多:原因之一就是审题不清,拿到试卷以后手忙脚乱,在还没有弄清资料的情况下就开始答题;原因之二是对申论考试涉及的知识不了解;原因之三是申论要求的相应能力较弱。所以,必须在各个环节增强自己的能力才有可能成功。

一、给定资料面广,要求考生关注面广泛,阅读理解能力强。

申论给定的资料涉及范围极其广泛,涉及到社会活动方方面面的现实问题,涵盖了政治、经济、法律、教育、道德、民生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包括一些社会热点与大众传媒所关注的焦点等;申论资料不是原始的信息,而是经过加工的半成品资料,且表述比较准确,一般不会出现偏差;同时这些半成品的资料,头绪不很清楚,条理顺序也较为混乱,究竟反映了什么问题,需要认真阅读、研究、梳理、归纳。申论给定的资料所反映的问题有的已有定论,也有一些问题尚无定论或存在争议,需要考生自己去理解、分析和判断,并作出结论。考生如果平时关注时事,能抓住热点问题,并能积极思考,会加快阅读资料的速度,也能增强把握资料主题的准确性。所以,阅读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直接读什么,在考场上的表现实际上是平时积累的结果。 如2009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题给定资料当中所展示的是两个问题:一个是产业升级问题,一个是粮食问题。考生如果平时对时事有较多关注,明了资料产生的背景及意义,就比较容易抓住关键。

二、考察目的针对性强,要求考生从培养能力上下功夫。

申论测试的目的明确,针对性很强,即主要培养考生阅读、分析、概括、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主要通过对背景材料的分析、概括、论述体现出来,从所提出的方案对策是否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体现出来。但考生在作答时不能从资料到资料,需要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如相关法律知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等来解决资料中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现自己的能力。

仍以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题为例,2008年的资料在揭示了大量现象的同时,一些学者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以及一些国外可以借鉴的东西,也在资料中有所展示,考生可以就此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而2009年的申论试题在资料当中并没有一些理论性的分析,考生如果对产业升级问题和粮食问题有关注,对相应的法律、政策知识了解深入,对问题有较深入地思考,才能够得出一个比较好的结论,能把自己的思考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述出来,才能获得一个较好的分数。

三、论述文体要求多样,考生需具备相应的写作知识和能力。

就申论要求写作的文体而言,每年出题要求可能不一样,文体的界定也有多种说法,最典型的有议论文说、应用文说和公文说三种。考试中涉及到的具体文种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讲话稿、计划、报告、意见,等等。就近几年的试题分析来看,除了记叙文出现的可能性较小外,其余文种都有可能出现。其实不管什么文种都要求主题明确,结构合理,逻辑严密,语言规范、简明、平实、准确,表达清晰。但写议论文跟宽泛的议论文写作也不同,那种只从情感出发发表议论而没有观点的议论文显然不合要求。应用文写作和公文写作其实说的是一回事,一般表现为具体的文体,除了做到一般的要求以外,在格式上还有些具体要求。所以,申论写作考察的是实用文体的写作能力,采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说明、议论三种,所以应具备实用文体的基本写作能力,再了解相应文体的写作格式。

四、无固定的标准答案,能力的表现是唯一的标准。

篇3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写作文是培养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下面好范文小编为你带来一些关于高二以适度为话题的议论文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以适度为话题的议论文范文1“别为失败找借口,要为成功寻方法。”对于任何事物都不要特别看重,要知道人生难免不如意。要记得当上帝关了一扇门后便又会为你开启另一扇窗。不要抱怨,不要沮丧,更不要绝望,也不要自暴自弃。

猪八戒照镜子看到了他那丑陋的模样,于是在他急躁、自卑、冲动的一气之下用钉耙把镜子打得粉碎,而地上无数个碎镜片里又映出无数个他自己丑陋的模样。然而现在那无数个丑陋的模样已不单单是指他外貌的丑陋了,还有他行为的丑陋,甚至是他内心自卑的丑陋。

也许猪八戒在这之后会无所事事的抱怨,自暴自弃,最终陷入深深的绝望,从而输给了他自己。只因他太过于注重外貌,而忽视了内在。但是如果一开始他认识到有些事无法改变了,他的结果就不会这样了。

有些时候,我们明明知道前面已经没有路了,却还固执地往前走,直到自己磕的头破血流,后悔便也晚了。但这样子的我们到底是为什么呢?没错,就是心中那口气,不认命又没有办法的气。总想要找些不成借口的借口来压迫自己或是推卸一系列的烦恼,就是刚才的猪八戒,他之所以要把镜子打得粉碎,是因为他不相信他自己的相貌会如此的.丑陋,所以他把气都撒向了镜子。这次不是猪八戒自卑、急躁、冲动了,而是他的过于自信,不相信现实,要逃避现实——丑陋的自负。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会有失败、会有成功,会有骄傲自大,会有自以为是。不管是外在的因素还是内在的因素,失败与成功会使某些人自卑或自负,从而失败了的人再次走向失败,成功的人也走向失败;还有一些失败的人会一直找借口来掩饰自己内心的绝望等。

如果这些失败的成功的换种方法是否会更好呢?我想会。失败者勇敢面对,寻找成功的方法,归纳失败的原因,重新开始。成功者立下目标,总结成功的方法,再次追求。他们都需要自信和勇气。

人生难免不如意,一切的一切都要我们尽力。不要太看重失败与外在,要注重细节与过程,相信自己,成败与否都别停下脚步。背上背包,带上适度的自信,向前看。

高二以适度为话题的议论文范文2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游戏产业方兴未艾。游戏队伍之强大,游戏时间之漫长无不让人瞠目结舌,游戏作为信息化社会的发展标志,其深刻的影响不容忽视。

然而,游戏真的仅是社会信息化发展的标志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即使不可否认的是游戏的确拉动着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但世事无绝对,它也一定程度上起着消极的作用。小学生玩射杀网游以致现实中拿刀伤人的现象骇人听闻,因被家长没收电脑且批评教育而跳楼自杀的惨剧令人寒心......这些惨痛的后果背后是网络游戏缺少价值观指导性,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极易跟风盲目,加上没有家长的监护,未成年人则易被网络游戏中出神入化的特效、虚像所迷惑而走上弯路。因此对于游戏开发者而言,这些悲剧也是一警示,游戏的内容和形式理应是健康向上的,莫让游戏成为毒药,噬啮青少年的心灵,摧害祖国未来的栋梁。

游戏的另一缺点是扼杀青年生命与生俱有的创造性和焕然活力。整日玩着别人开发的游戏,享受着他人的成果,日渐创造力便不复生机,这或许是当今现代人多数随波逐流的缘故之一吧。只懂玩,为何不自己去创造呢?美国青年就从游戏获得了启发,他将普通的游戏加上自己的灵感,为游戏加上剧情,吸引玩家。又或将游戏的方向转向培养学生设计自我的城市、房屋规划等具有培育性的游戏方向上。而游戏多以电脑为载体,青少年在发育时期,对其身体具有强烈的消极意义。年青一代老气横秋,眼睛没有了活力,高中作文又怎么建设大道国家、又怎么感受世界的美呢?

游戏的时间过度,挤占的只能是思考的时间。人缺少了思考,成长的历程就缺少了韵味。-曾说:“人应该多思考,眉头一皱,计上心头,就是说,多思出智慧。”多思考,才能完善个人,提高素质,促成一个人的成长。而“纵使被关在果核里,我也是无限思想空间的王者。”的豪迈壮言也不也警醒着我们思考之重要性吗?用思考的时间换游戏的时间,这无疑是一个亏本的交易。苏格拉底就是在思考中提出“认识你自己”的名言,亚里士多德就是从思考中说出“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的定论。思考让人成熟,使人举一反三,让人增加自信。

高二以适度为话题的议论文范文3自由,关键在于适度。

只有适度的自由,才能显现它存在的真正意义。

曾经有一所学校在学生们的强烈要求下,让学生们体验一个月“完全自由”的生活,没有作业,没有监督,没有管教,让学生们随心所欲,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于是,有夜不归宿行踪不定的,有打架斗殴住进医院的,也有违法乱纪而被拘留的……这个月的自由体验,让许多人认识到:自由,关键在于适度。可见,只有适度的自由,才能让人们真正拥有,才能显现它存在的真正意义。

只有适度的自由,才能让我们的生活愈加美好。

当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微风轻柔地拂过,我们感到心旷神怡;当阳光温柔地洒在我们身上,自然无比舒服;当秋叶似蝴蝶翩翩,飞舞于林间,自然无限美丽;当冬雪轻盈飘落,整个世界银装素裹,分外妖娆。但是,我们须知这都是在适度自由的范围内,我们才能感受到四季的美丽,我们才能体会到自由的深意。适度自由,让我们的.生活更富有诗意。

而过度的自由,则可能酿成灾难。

行星自由地运行在自己的轨道上,则相安无事;而若过度自由地运行,不守规则,则一定会酿成相互碰撞的灾难。如果小草在庄稼地过度自由地生长,就会成为有害的杂草,就会让庄稼颗粒无收;如果夏天雨水过度自由地降落,堤坝就会因承载不了太多水量而决堤,田地就会因承受不了太多水分而成涝;如果冬雪过度自由地飘落,冰封世界,那么就会中断交通,影响各项事业的顺利发展。总之,过度自由,让我们得不到真正的自由,而只会深陷灾难。

自由,关键在于适度。

因为有适度的自由,风筝才能在线轴的牵引下平稳地飞翔;

因为有适度的自由,溪涧才能在山谷的约束中自在地流尚;

因为有适度的自由,我们才能在法律的保障下幸福地生活。

适度的自由,为我们的生活撑起一方蔚蓝的天空。我希望自由似和煦的微风,似淙淙的溪流,因为只有适度的自由,才能让我们真正地拥有。

高二以适度为话题的议论文范文4在人生的道路上,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荆棘、坎坷,但是我们在步履蹒跚中应该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去面对生活。就像2014年被称为最美癌症女孩李娜所说的一样:难过也是一天,开心也是一天,那我为什么要哭丧着脸呢!虽然病魔带走了她19岁的花样年华,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她给这个社会带来的正能量影响了许许多度的人群,也因此网友称天妒红颜。

生活对任何人都是公平的,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去埋怨生活的不好,社会的不公。比起非洲难民坐在宽敞、明亮教师的我们,应懂得珍惜;比起四肢残缺的人我们应值得庆幸;比起没有父母的人我们应该学会关爱。

中国21世纪的经济处在高速发展中,而我们作为当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我们应该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既要深刻领悟前途是光明的、前进的、上升的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懂得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困难、接受挫折,努力为人生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曲折的道路上问鼎事业的辉煌。

在前者思想条件的基础上,把远大的理想,崇高的目标,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充分做好量的积累,要不失时机促进质的飞跃,更重要的是坚持适度原则,一步步稳打稳拿。

高二以适度为话题的议论文范文5我们禀着”再不疯狂我们就老了”的思想,一直那么顽固的胡闹下去。

我们是疯狂了,却一点也不青春,像小打小闹的孩子,该命名为幼稚。青春该是一段为了某份光荣的事业,而用尽全力拼搏的一段永不悔恨的回忆,而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蛮荒历史。

诚然,我们没有经历过生活的艰辛,不知道怎样的道路会让自己走得更轻松更快活。不知道该走怎么样的路更合时务,更对社会的胃口,但是正是因为青春呀!才会有更多更美的梦。梦是理想,而不是一时的欢乐。因为一时的贪玩,因为这就是青春啊,而在电脑前奋战到凌晨显然是不可取的。即便我是职业的游戏玩家,梦想是成为一名业内有名的职业打手,也应该劳逸结合,适度休息,注意身体。因为事实证明,出名的永远是那么几个,但是,你不一定是其中之一。

因为青春啊!所以有用不完的.精力,可以把自己全身心的投放在一件事情上。但是,不得不说,若一开始便选择了一条不适合你的路,站上顶峰的,不一定是你。没有一个人甘愿平庸一辈子,我们的梦,无论取向如何不同,总归要走到一点上,成为某一方面的成功人士。虽然,《/SPAN>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中曾说,全宇宙都会帮助你完成自己的天命,但你又怎知这是否是你的天命?所以,有时你即使背水一战,也不一定最终获得胜利,努力的人是有回报,但只有那些努力而又负有天命的人,才会站上顶峰。所以,你可以把全心都投入你的梦想,而全身则不尽然。你要适度的挥霍你的青春,让它保持在不至于年华未逝而油尽灯枯,也不至于精力过于旺盛的状态。这样,即使你败得一塌涂地,也还有资本从头再来。

留着这精力和青春没有用完,不是太过浪费吗?光阴不等人啊!青春代表着一段青葱岁月,代表这积极向上,无所畏惧。即使容颜老去,保持着这样一颗奋进拼搏的心,又有哪一天不是青春呢?哪一天不能奋斗呢?

保持着这平衡,便能给人源源不断的青春活力。

篇4

1. 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认识水平高、擅长理性思维的同学可选择议论文,擅长形象思维、会刻画人物的同学可选择微型小说,擅长抒情的同学可选择散文。

2. 精写前几段,给评卷老师留下一个好印象。开头几段要精雕细刻,要出彩。可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可制造悬念,引人入胜;可提出问题,引人注意;也可巧用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还可巧述故事,巧用题记,揭示主旨,用诗文显诗意。写好结尾和过渡段也十分重要。因为阅卷老师一般是Z型扫描全文。结尾可画龙点睛,发人深思;可总结全文,照应开头;可虚笔拓展,扩大容量;也可精辟议论,深化主旨。

3. 要给自己充足的构思时间,不要急于动笔。“宁停三分,不争一秒。”写作是“开弓没有回头箭”的,最怕文章写到一半,突然发现,呀,把题目理解错了,或没领会好命题的要求。想另起炉灶,可时间没了,心情也坏了。建议先打草稿,防止“三边工程”(边立项,边设计,边施工)。考场作文不宜见异思迁,边写边改,一旦构思已定,就不要轻易改变。

4. 力避前松后紧、虎头蛇尾。有些同学构思、提纲拟好后,开头反复推敲,精雕细琢,后来发现时间不够,于是草草收兵。这是万万不可的。另外,还要谨慎对待修改。修改一般只着眼于字词方面,可用米尺比好之后划两横。结构方面不能修改。要保持卷面的整洁美观,努力做到改动少而效果好。

5. 如果偏题或者离题,作文的主要分数就失去了。为防止跑题,可从如下几点作努力:一是将材料、引语和话题联系起来思考,不可单看话题;二是看自己确立的观点能否用话题所给材料来证明;三是想一想这则材料当初在媒体上登载是要达到一个什么效果。万一跑题了,要考虑逆挽,使文章形成一种欲扬先抑的结构形态。

6. 一定要完篇。俗话说,“好文章是凤头、猪肚、豹尾”。没有豹尾,老鼠尾巴也要有一个,绝不能写“半头文”。半篇文章老师怎么评分呢?

7. 要重视拟题,特别注意不能缺题。不是万不得已,不要以话题作标题。拟题是显示你才气的一个好平台,不能轻易放弃。缺题的影响远不止2分。

8. 文章至少要有一至两个亮点。如果是记叙文,应该用抓人的情节和生动的描写表现你的真情。如果是议论文,就一定要有1~2个典型的论据,应该有纵横捭阖的架势和深刻的见解。如果是微型小说则一定要有巧妙的构思。这个亮点可以是一句富有哲理的警句,也可以是一个精彩的比喻或一个超常的搭配。总之,要使评卷老师精神为之一振。

9. 行文中要多次扣题,一路扣题一路歌。材料、引语和话题中的相关文字至少在文中出现三次以上。开头三句话内应点题一次,结尾应回扣标题,“回眸一笑百媚生”,中间至少再扣题一次。几次扣题事实上也是在不断提醒自己不要跑题,有球场上叫暂停的效果,可以调整思路和写法。

10. 思想要健康。“思想健康”不是要你只讲冠冕堂皇的话,也不是要刻意拔高,“健康”是针对“病态”“庸俗”而言的,它的底线是不能欣赏违背法律法规和偏离社会道德的事。恋爱题材是考场作文的,无论写得如何缠绵悱恻、真挚动人,因该行为是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所不允许的,这类作文自然得不了高分。

11. 观点不可太绝对,要留有余地。“义正”未必要“辞严”,“理直”未必就要“气壮”。联系现实生活,涉及社会黑暗面时,要有分寸,不要一味指责。批评家长、老师和社会时要与人为善,抱着协商与治病救人的态度,提建设性意见。不可尖刻、讽刺、挖苦,甚至恶意地进行人身攻击。

12.想象一个或一类读者就在你的面前。如以“沟通”为话题作文,写与家长的沟通,可想象父母就在身边;写“沟通”之艰难和必要,就好像误解过你的人正在听你倾诉;写国际间通过沟通走向合作,就设想自己参与了国与国的谈判。即使所写文章没有明确的阅读对象,你也可以想象此文是写给你的语文老师的。要知道,你文章的唯一读者是那位跟你老师非常相似的人。写记叙文,最好将主人公设定为自己。想想阅卷老师的喜好,说他们想听的话,尽可能赢得他们的喜欢。

13. 写法上可以求新,更要求稳。我的意见是大家一定要在比较有把握的情况下,才可写小小说、戏剧,或者别的有新意的文体,如果没有把握,一定要选择比较稳妥的文体和“老实”的写法。

14. 不可按上年或前几年的高考作文思路行文。求新、求变是人们所追求的,高考作文也不例外。若按上年或前几年的高考作文思路行文,甚至拿来套用,机械模仿,不懂灵活应变,就会吃力不讨好,这也是失分点。因为阅卷者大都是相对固定的,对以前的高考作文会非常熟悉。

15.若材料缺乏则可以突出自己的爱好。如果你喜欢体育,就可以就像体育记者一样,叙体育、议体育,只要切合题意就好;如果你喜欢听××的歌、看××的书、爱好上网……你也可以将自己这一方面的经历和感受与作文题联系起来,这样就不愁内容贫乏、文思枯竭了。切切不可瞎编乱造。靠编故事骗取老师眼泪而获得高分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16. 要美化自己,而不是丑化自己。要显现出自己的高境界、大抱负、多知识和有同情心,要显示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不要出于反衬别人等考虑而故意丑化自己,如果让评卷老师以为你真就是那样,那就麻烦了。因为高考是选拔性考试,从某个角度讲,评卷老师评卷的过程就是一个选择淘汰的过程。

篇5

作文题为第6页“本期作文”。

例文一

【原文】

醒醒吧,悲悯之心

我慢慢地走在寂寞的长街,树木已经枯萎了,发黄的叶子掉下来,风在耳边呼呼作响。(开头以景物渲染情感入手尚可,但可以进一步给景物染色。)

利索地开了门,脱下黑色的帽子,推开房间的门,一个黑影趴在我的书桌上,多年的杀手经历让我养成的多疑性格促使我迅速掏出枪,黑影突然拧亮了灯,惊呼道:“爸爸,你怎么了,我只是想和你玩儿捉迷藏。”我怔住了,手中的枪重重地砸在地板上。我紧紧地抱住了儿子。“对不起。”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向儿子交待,他心目中的大英雄竟是被仇恨蒙蔽了双眼的冷血恶魔,悲悯之心已经冰封雪盖。“爸爸,我昨天梦到你突然不要我了,我知道一定不会的,对吗?”我的心猛地一收缩。“是,爸爸永远都陪在你身边。”

我想起了我的童年:寒冷的夜晚,母亲抱着我坐在壁炉边,她的手轻柔地抚摸着我的额头,摩挲着我的头发,她哼唱着动听的歌谣,像三月的夜莺那样美好。我们一起等着父亲回来,等待父亲给我的虽不昂贵却精致的小礼物,等待父亲亲吻我时扎人的胡子在脸上留下的甜蜜的触感……然而,有一天,父亲没有回来,他永远都不会回来了,因穷困而铤而走险的他在那个阴森的夜晚告别了深爱的妻儿。不久,我的母亲抑郁成疾。(二、三自然段“杀手”出场,杀手由“自己的儿子受惊吓”联想起自己的快乐童年生活,父亲犯法被处决的仇恨充满心田。)

窗外,法官在昏黄的灯光下处理着公务。桌旁的一杯咖啡已不再蒸腾出雾气,兀自凉了。时钟的指针不紧不慢地走着,就像我的心跳没有半丝加速。都是他!是他让我失去了父母,让我变成了冷血的杀手。他有女儿,难道我的父母就没有我吗?

我蓦地举出手枪,瞄准好目标,下一秒,这个受民众拥戴的法官就将倒在血泊中,一声尖叫后无声无息地死去。

就在我即将扣动扳机的一刹那,法官突然回过头,他的小女儿撒娇地跑过来让他抱抱。法官温柔地抱起小女儿,把她放在怀里,像是讲起了故事。

我的手不禁一颤,但终究没有下手。我不想伤害到那个小女孩。我,职业杀手,第一次犹豫了。(杀手欲复仇,也在情理之中,但突然“放下屠刀”,还缺失一个转变的契机,心理转变不够自然,缺少适当的铺垫。未能扣住题目“醒醒吧,悯之心”,缺少一个“唤醒”的过程,未能很好地凸显题意。)

我把那支罪恶的手枪埋在了一株常春藤下,那是母亲最爱的植物。

评点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题目为“醒醒吧,悲悯之心”,如果写记叙文,结构安排上应该巧妙凸显人物心理的转变,即文中主人公由麻木不仁或冷漠无情到良心发现,重新唤起悲悯同情之心的过程,这个过程要写得细腻,把心理转变的过程打造得真切自然。失分原因在于对题目“醒醒吧,悲悯之心”中“醒醒”二字,凸显得不够,文中人物即“杀手”的心理转变不够自然。

考场得分 56分

【升格】

醒醒吧,悲悯之心

珠铭睿

夜,冷得让人窒息。(开头突兀,扣人心弦。)

窗外,法官在昏黄的灯光下处理着公务。桌旁的一杯咖啡已不再蒸腾出雾气,兀自凉了。时钟的指针不紧不慢地走着,就像我的心跳没有半丝加速。

我蓦地举出手枪,瞄准好目标,下一秒,这个受民众拥戴的法官就将倒在血泊中,一声尖叫后无声无息地死去。

就在我即将扣动扳机的一刹那,法官突然回过头,他的小女儿撒娇地跑过来让他抱抱。法官温柔地抱起小女儿,把她放在怀里,像是讲起了故事。

我的手不禁一颤,但终究没有下手。我不想伤害到那个小女孩。我,职业杀手,第一次犹豫了。

独自走在寂寞的长街,落叶打着旋儿落在脚边,风在耳边呜咽中。(景物描写中更见动人色调。)刚刚的一幕让我想起了我的童年:寒冷的夜晚,母亲抱着我坐在壁炉边,她的手轻柔地抚摸着我的额头,摩挲着我的头发,她哼唱着动听的歌谣,像三月的夜莺那样美好。我们一起等着父亲回来,等待父亲给我的虽不昂贵却精致的小礼物,等待父亲亲吻我时扎人的胡子在脸上留下的甜蜜的触感……然而,有一天,父亲没有回来,他永远都不会回来了,因穷困而铤而走险的他在那个阴森的夜晚告别了深爱的妻儿。不久,我的母亲抑郁成疾。

我已经失去了父母,沦落成了冷血的杀手。我已经饱尝失去父母的苦痛,我难道要让天下再多一个痛苦的、孤独的孩子吗?(由己之苦思及人之苦,显同情悲悯之心。)

我暗自叹恨我的迟疑不决,但不知不觉已走到家门口。

利索地开了门,脱下黑色的帽子,推开房间的门,一个黑影趴在我的书桌上,多年的杀手经历让我养成的多疑性格促使我迅速掏出枪,黑影突然拧亮了灯,惊呼道:“爸爸,你怎么了,我只是想和你玩儿捉迷藏。”我怔住了,手中的枪重重地砸在地板上。我紧紧地抱住了儿子。“对不起!”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向儿子交待,他心目中的大英雄竟是被仇恨蒙蔽了双眼的冷血恶魔。“爸爸,我昨天梦到你突然不要我了,我知道一定不会的,对吗?”我的心猛地一收缩。“是,爸爸永远都陪在你身边。”

我的噩梦不可以在我儿子身上重演,更不可以在那小女孩身上重演!(升格文巧妙地调整了行文的结构,巧妙地描写了法官给“小女儿” 、想要复仇的杀手给“自己的儿子” “怜子如何不丈夫”的相似的爱,解开了“杀手”心中怜爱与仇恨的纠结,既很好地保留了小作者富有想象的描写,又使得人物心理的转变更为自然,这个杀手不太冷,终于在天伦之爱的感召下,放下屠刀,这才有了最后把罪恶之枪埋在常青藤之下的举动,以告慰母亲在天之灵,“因为悲悯而放下仇恨”!)

我把那支罪恶的手枪埋在了一株常春藤下,那是母亲最爱的植物。

升格小结 高考记叙文只有短短的800字,要把笔墨用在最能凸显主题的文字上,刻画一个人物不在于“做什么”,而在于怎么做,像这篇记叙文,就要在“如何‘同情’,怎样‘悲悯’”上下功夫,由怜爱自己之儿女,到同情悲悯法官之儿女,作者打造了两个画面,令人心动。

例文二

【原文】

醒醒吧,悲悯之心

阿婆轻轻递来一杯茶,一股纯净舒放的茉莉清香缱绻在一丝丝袅袅蒸腾的水汽里,扶摇直上。他默默不语。

阳光融化在阿婆洁白的面庞上,不用想象,那一定宛若水边的阿佛洛狄忒,一尊沉静在午后阳光中的雕像。

茉莉清香裹挟着浓浓善意侵袭着他;局促地,他埋头数着杯中轻浮的茶沫,一任那破旧的衣服被屋内温暖慵懒的水汽花香慢慢濡湿。(前三段写阿婆给“他”的“慈爱和悲悯”的光辉的印象,摆在开头操之过躁,宜后移,更符合行文的逻辑。)

蓦地,他仿佛觉得,在与阿婆相遇,踏进这间屋子之前,他从未活过一秒。是啊,自己在城市的街头流浪,汽车飞驰而去,灰尘吹进了眼睛和鼻子里,行人鄙视的眼神,似乎都看不起他。(这一段在“面”上描写在父亲离去后自己苦痛的境遇,给人的感觉是画面感还不够强。)

鼓起勇气,他抬起头,一瞬间,他那布满血丝与焦虑的眸子和阿婆的眼神颓唐尴尬地相遇了。阿婆的双眼宛如干枯的深井,但却自深处透出一分熹光,那是怎样一份力量,点亮了他黑暗阴郁的心房。他知道,阿婆在看着他。

他苦笑了一下,心里特别地伤痛,永远无法忘记的是那个西装革履的男人,那一夜,父亲死死抱住男人的腿,哀求他补全拖欠的工资。男人恶狠狠地满嘴脏话,一副瞧不起的样子,最后一脚把父亲踢开,父亲在痛苦中离开这个世界。(描写刻画人物要用细节说话,前面已经进行了“面”上的展示,后文即此处应该重点打造一两个细节的,“工头怎么狠”,“父亲怎么可怜”,不能光说不描,光说不描,不能揭示读者对工头的恨和对“父亲”的同情。)

而现在,在这个慈祥如希神的阿婆前,他握紧的拳头松了。一如夜航寒海的船夫看到了西方之星的灵光,他似乎找到了幸福生活的力量。阿婆正低头做着针黹,缝补自己破洞的衣裳。阳光倦在她银色的丝发上,仿佛振翅待飞的鸟扑闪着羽翎。针线飞穿,游丝绕指,硌着金花印刻的银顶针,绣谱着魅力无限的诗章。

“孩子,我希望我的儿子也像你一样。”阿婆不经意道,“你还年轻。”

“年轻?”

“他就不行了,包个工地还害人钱财,被判刑是活该。”

阿婆闲闲的话,却直压在他身上;他接过衣服就走,心里沉沉的。

小伙子,你落下了你的刀!

评点 文章点面结合,结构匀称。但面上未能精选富有表现力的形象来打造画面,点上未能打造好关键情节部分的精彩细节,整篇文章略显单薄。

考场得分 56分

【升格】

醒醒吧,悲悯之心

沈然

阿婆轻轻递来一杯茶,一股纯净舒放的茉莉清香缱绻在一丝丝袅袅蒸腾的水汽里,扶摇直上。他默默不语。

蓦地,他仿佛觉得,在与阿婆相遇,踏进这间屋子之前,他从未活过一秒。是啊,游浪于城市的嚣尘、车马的沙碛、冰冷的目光、奚讽的言语,他何曾被爱过,何曾感受到一丝归属?他知道,自打父亲在工地上出事去世了,自己便永远堕为城市边缘的人,一条不复有花香与光明的沟壑。(这一段在“面”上描写在父亲离去后自己苦痛的境遇,精挑细选出简约而凝练的形象,打造了一个充满仇怨之人眼中的“冷漠”世界。)

鼓起勇气,他抬起头,一瞬间,他那布满血丝与焦虑的眸子和阿婆的眼神颓唐尴尬地相遇了。阿婆的双眼宛如干枯的深井,但却自深处透出一分熹光,那是怎样一份力量,点亮了他黑暗阴郁的心房。他知道,阿婆在看着他。

他憨憨地笑了,却又莫名地伤痛起来。他永远无法忘记的是那个西装革履的男人;那一夜,父亲死死抱住男人的腿,哀求他补全拖欠的工资。男人只是不屑地吐着烟圈,一脚把他踢开。父亲愤懑地闭上眼,从此,他厌恶一切西装革履的人,他们是那么自私冷酷,善心全无。

他的心中深埋着恨意,那些叼着烟斗吸着极品烟叶,在富丽堂皇的厅堂里谋取暴利的家伙又何曾有过善心呢?柔软的炊烟味熏醉了城市边缘的巧取豪夺,一片片温馨的小屋就此倒塌在利润的碎石机下,有不知多少人同他一样失去了根。他想复仇。(此处重点打造凸显人物性格的细节,用“男人只是不屑地吐着烟圈,一脚把他踢开”的细节形象地表现工头之狠,用“抱”“哀求”等词表现父亲之可怜,再加一段,形象地议论抒情,更激起了读者对工头和恨和对“父亲”的同情。)

而现在,在这个慈祥如希神的阿婆前,他握紧的拳头松了。一如夜航寒海的船夫看到了西方之星的灵光,他似乎找到了幸福生活的力量。阿婆正低头做着针黹,缝补自己破洞的衣裳。阳光倦在她银色的丝发上,仿佛振翅待飞的鸟扑闪着羽翎。针线飞穿,游丝绕指,硌着金花印刻的银顶针,绣谱着魅力无限的诗章。

“孩子,我希望我的儿子也像你一样。”阿婆不经意道,“你还年轻。”

“年轻?”

“他就不行了,包个工地还害人钱财,被判刑是活该。”

阿婆闲闲的话,却直压在他身上;他接过衣服想走,心里沉沉的。

阳光融化在阿婆洁白的面庞上,不用想象,那一定宛若水边的阿佛洛狄忒,一尊沉静在午后阳光中的雕像。

茉莉清香裹挟着浓浓善意侵袭着他;拘促地,他埋头数着杯中轻浮的茶沫,一任那破旧的衣服被屋内温暖慵懒的水汽花香慢慢濡湿。(升格文将前三段中的两段后移至末尾,方显阿婆的慈祥怜爱对这个心灵受到伤害的小伙子产生的巨大震撼力。)

“哎,你落了东西!”

椅子上冷着一把刀。(古人有“炼字”之传统,一个“冷”字,给读者以心灵的震撼,看来,阿婆的慈爱已经融化了这个年轻人的仇怨。)

升格小结 记叙文打造人物要善于“点面结合”,在面上要选取得巧,善于撷取富于表现力的形象来展现画面;在点上要求描写得“尖”,一个细节就是一只眼睛,整篇文章有了一两个传神之细节,就有了亮色。

例文三

【原文】

醒醒吧,悲悯之心

就在前不久的一个夜晚,小悦悦被一辆卡车残忍地狠狠碾过,并在连续十八位路人冷眼旁观,无悲悯之心的漠然中被吞噬在黑暗里,永不再醒来。两岁的年龄,还未感受过父母的疼爱,还未来得及好好地省视这个世界,就这样,在众人泯灭悲悯之心的行为中逝去了。小悦悦是痛苦的,因为她独自躺在冰冷的水泥马路上,看着周遭一个个看似善良的叔叔阿姨走近又离开,张望复远离,没有人抓住她的手,没有人知道这刺骨的寒戳穿了怎样一颗幼小的心灵。她失望了,或许离开也是个正确的抉择,至少天堂的地是暖的,可以唤醒甜美的梦。(开篇要简洁,观点要鲜明。开篇冗长,有头重脚轻之嫌。)

唤醒沉睡中的悲悯之心,铺就一路的希望。(这种万能分论点是写作议论文的大忌,我们可以说“勇敢能够铺就一路的希望”,也可以说“自信能够铺就一路的希望”等等,万能分论点导致思维打圈,无法深入分析。)当可怜的小女孩无人救助,被路人遗弃而只能倒在马路的血泊之中,我们痛心疾首,为什么拒绝悲悯之心?为什么拒绝希望?有时候悲悯之心只是一句轻轻的问候,有时候悲悯之心只是一个温暖的眼神,有时候悲悯之心只是一个可以依靠的肩膀,有时候悲悯之心只是一个倾心的拥抱。如此简单,如此便能收获满心的希望。唤醒我们心底那只瞌睡龙吧,唤醒悲悯之心。每个人只要轻轻迈出一小步,社会就能前进一大步。悲悯之心就在那儿,你看到了吗?(在“开头”与“展开分析”之间缺少过渡,缺少联系。而且这一段的分析缺少必要的材料佐证,略显单薄。)

唤醒悲悯之心,更重要的是需要每个人心中生发出一根刺,一根锐利的、伴人一生的刺。它直面自己的恶行,时时刻刻警示着自己,要有恻隐之心、是非之心、羞恶之心。当那名少年(“那名少年”是谁,引用事实论据一定要确凿,否则会削弱议论文的说服力。)看到河水中挣扎的儿童时,那根“刺”扎痛了他的心,让他无法熟视无睹。于是,他跳下水,救起了那名孩子。面对镜头的他,异常平静:这是我的责任,不救他,我会受到良心的拷问。他是对的。

(上述两段作为本文的两个层次,联系还不够紧密,议论文的分论点宜从不同层面鼎立总论点。)

每个人心中都该有这样的准则,这样的处世标准。当人们的悲悯之心从沉睡中苏醒,这种报道该会越来越少吧!因为人人视之为己任,视之为义务,视之为常事,那颗悲悯之心的种子,已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就让我们照着心中的这个宏伟蓝图,于点滴处开始,践行道德义务,努力唤醒你我沉睡的悲悯之心吧!

评点 本文行文过程中语言富有激情,但有头重脚轻之嫌,且其分论点有“万能分论点”之嫌,为议论文之大忌。另议论文的各个层次之间的联系还不够紧密。

考场得分 53分

【升格】

醒醒吧,悲悯之心

瞿颖

“小悦悦”去了,带着对这个麻木的社会的疑惑与无措,留下了一个沉重而严峻的社会现状——悲悯之心的昏睡。小悦悦的离去使得唤醒悲悯之心的呼声越来越高,那么,又如何唤醒国人昏昏欲睡的悲悯之心呢?(开篇就不平的社会现象发问,引人深思。)

何为悲悯之心?从年仅2岁的女童身上碾过而逃之夭夭的肇事司机不解,目睹惨剧却无动于衷的路人不解,被众人谴责依旧若无其事地为自己辩解的旁观者不解。则何人解乎?其必曰:“于举世皆浊,众之皆醉中自留一份清醒,自守一份悲悯之心者也”。(小作者给出了自己关于悲悯之心的独特思考,联系现实,分析比较有针对性,下文即围绕自己独特的感悟、鲜明的论点展开分析。由此及彼,过渡自然,使得结构摇曳多姿。)

唤醒悲悯之心,需要国家的倡导,法律的鞭策。(从“怎么办”这个层面有效回避了万能分论点的大忌,围绕分论点,小作者的分析辩证深入而有分寸,提出“或许以法律手段辅之也不失为一个不错的选择”。)暂且将上面所提到的种种无悲悯之心的行为以“性恶论”解释吧,那么,加强对世人,尤其是孩子的教育刻不容缓。一个和谐而团结的社会环境亟待形成。如此做法,前途自然是光明的,然而道路必然是曲折的。必要时,或许以法律手段辅之也不失为一个不错的选择。正如一句话说到:“当责任感已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丧失,那么就不得不动用法律武器来继续强化。当人们得知围观惨剧却不给予帮助而将受到惩罚时,或许就不会袖手旁观了吧。或许这是一种以“野蛮”治“麻木”的无奈之举,但谁又能否认它有立竿见影之效呢?

唤醒悲悯之心,更重要的是需要每个人心中生发出一根刺,一根锐利的、伴人一生的刺。它直面自己的恶行,时时刻刻警示着自己。孟子曰:“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概括言之,内无悲悯之心者,非人也。(引用孟子之言,更添文化气息,更难得的是小作者做了自己的诠释。)由此可见唤醒悲悯之心的重要性。陆河县河口镇南溪中学李思帆同学勇救3名溺水儿童的事迹,成为当地美谈。(引用事实论据,有名有姓,才更有说服力。)当那名少年看到河水中挣扎的儿童时,那根“刺”扎痛了他的心,让他无法熟视无睹。于是,他跳下水,救起了那名孩子。面对镜头的他,异常平静:这是我的责任,不救他,我会受到良心的拷问。

(上述两段作为本文的两个层次,就社会和个人两个层面展开分析论证,不重复不交叉,很有层次感,论证较为严密。)

每个人心中都该有这样的准则,这样的处世标准。当人们的悲悯之心从沉睡中苏醒,这种报道该会越来越少吧!因为人人视之为己任,视之为义务,视之为常事,那颗悲悯之心的种子,已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就让我们照着心中的这个宏伟蓝图,于点滴处开始,践行道德义务,努力唤醒你我沉睡的悲悯之心吧!

篇6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学科馆员;数据素养服务;学科发展支撑服务

摘要:在大数据环境下,高校学科馆员应努力提供基于数据获取与利用的信息素养服务,为学者提供基于文献信息和数据的学科知识发展支撑服务,为学校科研管理与决策部门提供决策支持服务,为深入科研一线的学者提供定制化知识服务。

中图分类号:G25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7)04-0131-03

1大数据对图书馆发展的挑战

1980年,美国最早提出了“大数据”概念,但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是在2004年以后,以Facebook、Twitter为代表的社交媒体相继出现,互联网成为全世界网民实时互动、交流协同的载体。随着数字化、移动化、网络化的发展,大数据的应用无处不在,使得图书馆用户的信息环境、信息行为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图书馆已经不再是用户获取信息的唯一渠道。对用户来说,在大数据时代,信息资源的组织管理、数据挖掘和价值发现比信息获取更加重要。

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等国内外商业数据库的迅猛发展,使得图书馆需要培养大数据时代的图书馆数据管理与应用人才。随着采集存储数据的成本越来越低,分析工具越来越先进,个人隐私安全面临着巨大的冲击与风险,如何保护用户的个人隐私,对新时代的图书馆员提出了更高的职业道德与专业素养要求[1]。传统出版社的电子出版、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及开放获取等,促进了科研资源的大数据化发展。为此,学科服务在大数据时代应积极探索信息服务的新理念和新方法,努力构建智慧学科服务[2]。学科服务是图书馆全馆服务体系的灵魂和有机部分,学科馆员是全馆最核心、最重要的资源,应当借助大数据时代的优势与机遇,在算机软硬件操作、信息资源挖掘、读者隐私保护等方面提高服务质量[3],从而运用知识图谱整理馆藏资源、建立学科文献数据库、整合资源知识等。

2基于数据获取与利用的信息素养服务

数据素养主要体现为数据解读、数据管理、数据利用、数据评价等[4],强调对数据的操作和使用。另外,其还包括数据的伦理道德修养[5]、数据存取[6]等。学科馆员应具有发现、评估与使用信息和数据的意识和能力。

2.1数据获取与利用能力

学科馆员的数据素养主要体现为对科学数据的获取和再利用、数据库重组、数据分析与可视化软件使用及培训等。预计到2020年,80%以上的公益性、基础性科学数据资源将通过因特网面向全社会共享。学科馆员应帮助用户群体提高数据获取能力,努力培养和提高用户群体的公共自助科学数据开放获取意识,帮助人们识别和查找科研数据的在线信息库。此外,数据重组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如: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和华盛顿大学图书馆建设学科服务门户,将购买的多个数据库(如期刊论文、图书、研究报告、数据、数字化馆藏、学位论文等)分装打包,并推送到各学科平台,不仅降低了用户查找相关数据库的时间成本,而且提高了各数据库的利用率;北京大学将古籍资源加入3D技术进行处理,添加古代地图,聚合其他人文景观信息,大大提高了古籍的观赏价值和利用率。

2.2学会和善于利用工具

在新时期,学科馆员应具有学科专才、情报能力,并能熟练掌握及利用相关的软件工具,如:信息导航、信息检索、检索查新、文献管理、知识发现、专利分析等工具。数据软件培训主要是指学科馆员根据用户需求,到相关院系开设数据分析软件(如SPSS、Eviews、Stata等)、文献管理软件(如EndNote、RefWorks等)、科研管理软件、商业统计软件等相关专题讲座、讨论会,帮助用户主动运用软件工具并提高科研效率。云计算正在改变人们对数据存储的看法,海量数据存档研究成为一项基础性工作,越来越多的大学和研究中心开始建立科学数据仓储库,如Figshare、Dryad、PANGAEA等。因此,面对云架构,学科馆员需要对云存储等数据存储基础设施及数据组织进行必要的了解和认识,通过高度标准化的数据存储工具适应科研数据负载的变更,保证在可信赖环境中提供数据集的持续永久性访问。

3基于文献信息和数据的学科发展支撑服务

3.1学者成果验证

科研机构的科研能力是衡量其竞争能力的重要指标,学者作为其中的主体,其科研能力直接决定科研机构的科研水平和后续的发展优势。图书馆学科馆员可以根据学者需求,利用WOS、Scopus等数据库检索学者在某一时段的发文数量、被引频次、所投期刊的影响因子等,分析合作者的影响和产出绩效,并基于学者个人成果,包括期刊、会议论文、专著等作品,提供文献收录和引用检索证明,方便科研人员进行职称申报、基金申请和评奖等。

3.2嵌入式课程教学

学科馆员以课程为主要服务方式,提供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促进用户通过课件学习、课堂研讨等方式全面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技能。学科馆员与专业教师进行合作,将信息素养培训内容嵌入课堂教学,通过“课堂教学信息指导”和“嵌入课程教学”等方式,针对性地提供信息素养教育;借助虚拟学习环境,提供注册课程,获取课程学习资源、课程考试资源等内容,延伸教学空间与交流空间,培养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

篇7

我们不妨从基本事实和基本依据的问题谈起。

先来看“孟子三乐”(2011年江西高考作文题)。余文认为这个题目“内容过深,超出大多数考生的思维和认知水平”。笔者认为,这是没有依据的。从这个题目的材料看,要求谈的实际就是亲情、问心无愧和育人之乐。对这“三乐”,考生或自己有亲历,或身边有见闻,加上脑中有思考,完全与他们的思想、生活实际相符合,适合考场作文,或记叙或议论都不难成篇。事实上,当年的社会观感除了对“育人之乐”有所质疑,觉得考生没有经历外,对其他“二乐”反映良好。即便是“育人之乐”,在试卷评阅中,也发现不少考生据自己见闻的老师的事迹,甚至是联想“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老师)”,写成了优秀的记叙文。如果选择的是对该“乐”加以议论,则更不存在所谓缺乏经历的障碍了。特别需要加以说明的是,此题生发于考生都学过的教材《先秦诸子选读》(该省定为限选教材),教材中有道练习题要求学生概括自己从孟子三乐中得到的“认识或启发”。文题其实就是要求考生将这里的“认识或启发”扩展成文(或据以写作记叙文),实在是顺理成章之举:既在情理之内,不为难考生,又出乎意料之外,难以套押。另外,此类命题,还明显含有对读写结合的教学导向的考量。可见作者是在并不了解考生的思想与生活和现行的教材与教学实际的背景下撰就此文的。

再看“_____而知之”(2013年天津高考作文题)。余文评述“该题内容过于玄乎,考生不易理解”,同样于实无据。其实,这也是从教材中衍生出来的一个较好的题目。考生学过、懂得“学而知之”,在课堂上、教材中还学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质疑问难”,“慎思明辨”,“实践出真知”,等等。他们一定还听说过“玩中学”,“边做边学”,“学问学问,又学又问”,“理不辩不明”这样的大白话(其实是真道理)。于是,就很容易由“学而知之”迁移而为思而知之、问而知之、疑而知之、玩而知之、干(做)而知之、辩而知之,等等。填上一个合适的字眼,变成自己有“心得和体验”的题目,对考生来说算什么难事呢?“玄乎”云云,就不知从何而来了,这恐怕是作者的主观臆测,考生是不会也不应当觉得“玄乎”“不易理解”的。既如上述,推论下去,余文所谓“尤其是(对)农村考生来说,要让他们谈‘学而知之’以外的学习,恐怕也是很难的”,可以说更是没有充分依据的。广大的农村考生面对这种廉价的“同情”,恐怕不但不会有所领情,反倒会觉得伤了自己的尊严吧?

最后看所谓的“三怕”。余文说“2013年某省作文题”“是对中学生学习中‘奥数、英文、周树人’这‘三怕’发表议论”,这里无视题目本身表述及要求,有断章取义之嫌。题目提供给考生让他们选择的对象很清楚,除了“三怕”,还有对应的“三不怕”和“三喜欢”。同时,题目要求的是写议论文或记叙文,而不只是“发表议论”。怎么余文会对这些视而不见呢?此外,余文说材料所涉及的“并非是考生这个群体可以说得清楚的问题”,也与考生和实际颇有出入,需要具体分析。题目中的问题都是考生的问题,考生都是“问题中人”,就自己和身边的问题发言,不是“感同身受”,而是“感为身受”,本应最有话语权。至于是否能说清楚,试问,对那些问题,有哪个群体又真正说清楚过呢?按说,换个思路听听“当事人”的声音,或许能另辟蹊径。果然,卷面上就出现了一批见解独到的优秀作文。倒是来自考生的声音提供了他们别开生面的参照和思路,新颖、纯真而可贵,更有其价值!由此还可见,这个文题,在高考命题中也体现出了新课标关于教育、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理念,同时也印证了这一基本理念的正确性。的确,也有为数不少的考场作文是不合格的,这既不是因为余文所说的“说(了)些言不由衷的套话”,也不是因为“公众对此(有)颇多争议”因而难以“说得清楚”,更不是所谓的“牢骚和抱怨”。目前该省披露出来的这部分考生作文,实际上都只是说了些泛泛而谈、虚应故事之类的严重偏离题意的话(如真是所谓的“牢骚和抱怨”倒算是扣了题呢)。相当一部分考生对发生在自己身上和身边的事情以及本应十分熟悉的声音,好像十分麻木——“本应最有话语权”的,竟然无话可说!看似咄咄怪事,其实见多不怪,恰好反映了当下作文教学的问题所在:平时和考前不少指导者(多为押题者)和教师都习惯或热衷于把那些天下大事、中外名人、哲理圣言等按材料和主题分为大大小小的类型,让学生去背去记,同时针对背记的材料传授如何套押、如何“通吃”的“方术”,而不是训练真正的实实在在的写作能力。一旦“遭遇”到像今年这样贴近“地气”而远离“空气”的材料和题目,要“我手写我口”了,要写真情实感了,就反而不适应,傻眼抓瞎,无从下手,连套也套得捉襟见肘了,是可想而知的事,不严重偏题离题才真叫奇怪。这实在是作文乃至语文教学的悲哀!

余文讨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高考作文题”,整个讨论却与上述相关的种种事实不相符合,或者说对考题、考情和教情、学情颇有隔膜,分析因而缺乏理据,失之粗疏和简陋,观点因而缺乏支撑,失之片面和武断,也就在所难免了。这样一来,余文本想对作文命题丛生的乱象进行纠偏,但由于实际存在的上述问题,却反而新添了或者说强化了某种乱象元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仅凭主观臆测——脱离或不顾基本事实去讨论、评价文题内容方面的深浅、难易和能否说得清楚等问题,搅乱了本来客观公认的基准和经验,使人们徒增困惑(深浅难易等究竟怎样把握)。为此,上文已力陈理据加以廓清,兹不赘述。

第二,在内容方面的评价上,余文除了脱离基本事实,还很明显地依循陈旧过时的泛政治化、泛道德化的导向标准,与现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倡导作文要“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要“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的价值取向极不相符。比如判定某省的作文题“是对成人世界和社会生活的否定,会让青少年一代在即将步入社会之际产生一些消极的预设”等,就是如此。文题或考场作文也许会对某些社会不良现象和方面有所讽刺与批评,但既不是谩骂、侮辱,也不越道德和法律底线,本应加以肯定和鼓励,北京语文阅卷组长就说,“阅卷时发现针砭时弊,所论适当(的),还会给高分,这也是我们鼓励说真话,鼓励考生敢于表现个性与才情的一种体现”。(程翔《“真情实感”与“思想健康”》,《中学语文教学》,2013年第1期)余文不加肯定和鼓励也就罢了,反而视其为“不够积极、阳光”,“思想导向存在偏颇”,指责为“引发抱怨、牢骚”。据此,上述课程标准的“取向”就更是难免有引发消极、乱套之嫌了。余文不是倡导作文要有所谓“合适的思辨”吗?何谓“合适”,把上述反思性、批评性和富于青少年个性特点的写作思维排除在外,是否“合适”?再不要戴着“有色眼镜”去衡文评题了,否则,一直以来影响巨大的泛政治化、泛道德化的乱象因素何日能休,让人深忧。

第三,余文讨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高考作文题”,整个讨论却基本脱离高考作文的目的和功能,仅就写作的内容(即“写什么”)方面去作评价(而且还如刚刚所说偏狭于泛政治化、泛道德化的内容),而无视“怎么写”(写作能力)这一在高考作文上具有本质性意义的方面,真是明显的片面和偏颇。这对纠正当下高考作文一味扎在“写什么”上套题押题的普遍乱象,引导教师走出只教套押“方术”的误区,改变写作教学长期“低效、无效乃至反效”(孙绍振语)的现状,显然有弊无益,甚至可以并不夸张地说,还可能使乱象愈演愈烈,同样让人深长忧之!

那么,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高考作文题呢?

这就首先需要问一问语文高考为什么要考试作文,或者说高考作文的目的和功能是什么,这应当是问题的前提和依据。课程改革前后的两个考试大纲都在“写作”部分开宗明义、简明扼要地分别要求考生要“能写作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其他常见体裁的文章”,“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除了对不同文章的文体称说有所不同,“能写文章”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这就清楚无误地规定了作文高考的目的是要检测考生的写作水平和写作能力。这既是语文学科自身的定位、性质和任务决定的,其实也是仅凭人们的经验常识就能理解和接受的,近乎数学公理,是毋庸置疑的。于是,顺理成章,问题的答案显然就是:我们最需要的是能够有效地检测到考生真实的写作水平和写作能力的题目。只有这样的文题才具有考试学意义上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才真正符合教育部“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有利于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这“三个有利于”的高考命题方针。

众所周知,要命制出这样的高考作文题诚非易事。在这件总有遗憾的事情上,的确也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需要本着高度负责的精神和真正科学的态度,执着地坚守良知,冷静地总结经验,踏实地探索规律,不断提高水平。

根据十几年来全国卷和省市自主命题卷提供的一些范例和出现的某些失误,我们认为,要想命制出切合上述需要的高考作文题,关键之一是要妥善处理好两对紧密结合的关系:一是考查作文“怎么写与写什么”的关系,一是文题“开放性与限制性”的关系。依据考试大纲所规定的上述目的,不言而喻,考查作文“怎么写”(即考写作能力)是两对关系的主要方面和核心所在。对此,在观念上必须有清醒的认识。目前在高考作文题目上的某些纷扰的乱弹和丛生的乱象,归根结底是对这个“方面和核心”的忽视或背离造成的。而要考查“怎么写”,“写什么”又是先决条件。“写什么”涉及的是写作对象、内容和范围的方面。这个方面首先要讲“开放性”,让人进得来,能入题、有话说。否则,即便是能写七步诗的曹植当时如果遇到的是被余文叫好的“钻石切割”之类题目,恐怕也会因为无话可说,断头了事,何谈展现写作才华(能力)。当然,“写什么”上的开放性不是无边的,必须要有限度。否则,就会有海量的套押宿构乃至抄袭之作出现在考卷上(这是时下的顽症),那也不是考生真实写作能力的表现(而且还无疑会使我们的孩子潜移默化地习染上假大空的那一套,这倒是思想导向上严重的真问题,就不只是余文所谓的“消极”和“偏颇”了)。这又要求作文命题必须在写作对象、内容和范围方面具有相当的“限制性”,有如设置一道防火墙,把假话、大话、空话、套话阻挡在卷面之外。开放性与限制性结合的理想状态是考生能够且只能说出自己的话。达到了这种状态,一个省几十万、全国几百万考生自有差异的写作水平就都能得以真实地呈现,“怎么写”的能力也就会自然而然地反映到卷面上来。似此,才能够保证高考作文目的的达成和功能的实现。

篇8

江苏伦理学会会长,东南大学党委书记郭广银教授主持开幕式和主题论坛,并全程参加了交流会。江苏省委常委、江苏省委宣传部长、国家重大招标项目组首席专家王燕文作大会主题报告,从加强公民道德问题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当代公民道德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推进公民道德发展的探索与思考三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认为从总体上看,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和道德品质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态势,但是也存在诸多的道德问题,公民道德素质并未随着经济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升而同步提高,当代中国在公民道德领域存在的问题是发展进程中的问题,是中国社会“成长中的烦恼”,这些“烦恼”表现在价值共识与价值多元的冲突、道义取向与功利取向难以平衡、道德自主与道德引导的张力突出、道德认知与道德践行之间难以统一等,这都需要从道德理性与道德实践双重互动的结合上作出思考和探索,将培育与发展公民道德,提升公民的道德素质作为国家战略。王燕文部长的演讲既具有理论深度又充满实践智慧,更多的是为交流会提出了问题和研究任务。会议期间三十多位专家作了主题演讲或专题报告,会议论文集共收录近60篇论文,这些发言与文章聚焦了“公民道德发展”研究的各个方面,或提纲挈领,或细密人微,或形上探幽,或形下究诘。试归结之,专家学者们观点围绕的核心是何谓公民与公民道德,如何成为公民、成就公民道德,关键点是如何建构公民之“公”的伦理,如何生成公民之“民”的道德,公民道德是伦理与道德在公民身份上的合一,涉及的具体研究内容非常广泛,现综述其中主要观点。

一、公民、公民道德与现代文明

概念的清晰是研究的前提基础,大会主题内在要求了公民、公民道德的概念需要放在“现代文明”之中加以把握,学者们在坚持这一立场之下,分别从历史溯源、中西对比、哲学辨析等角度对何谓公民、何谓公民道德展开研究。

美国夏威夷大学成中英教授首先点出了现代文明的特征,现代文明即是全面的现代化,现代化又体现为全球化、专业化和公民化,因而公民对人来说是不得不面对的现代化身份。江苏省委党校杨明教授从中国本土语境出发,回溯了中国公民身份变迁的历史并认为相对于削足适履地使用西方公民概念,这才是中国公民道德研究与建设的现实起点。中国的公民概念确立经历了一个从臣民一国民一人民一公民的演变过程,直到1982年宪法“公民”内涵才得以确立为“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这一身份标识成为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每一个个体的“元身份”,是人们身份的最大公约数。而公民道德的生成是中国不断追求现代化的自然结果,2001年颁布的《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第一次提出了“公民道德建设”的概念,详细论述了其意义、方法、原则等问题,并从操作层面提出了20字的具体规范。公民道德的提出凸显了对“公民”这一道德主体的关注,使得道德建设与发展有了最广泛的基础,也体现了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的思路。

与杨明教授不同,中国人民大学龚群教授认为公民是一个西方社会思想史的概念,最初发祥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认为公民是能够参与城邦政治活动的人,这从源头上规定了公民概念的政治性,人与人之间在政治参与权上的平等性,同时在西方政治传统中公民概念与臣民相对。公民身份是一种政治身份和法律身份,是权利和义务的统一。群教授进一步指出法律承认的公民仅仅是一种公民资格,要成为现实的公民则需要相应的政治意识、法律意识和道德意识,通过接受教育和个人的行为实践达到好公民的境界,但是我们也应当区分公民的政治教育和公民的道德敦育之不同,前者的目标是培养好公民,后者是培养一个善者,道德教育的目标应当是实现政治教育目标的前提,好人是好公民的前提,最好的境界是好人与好公民的同一。

尔南大学樊和平(樊浩)教授提供了系列研究文章,以道德哲学之思辨把握公民道德的内涵。他认为从语词结构上公民道德不能一般地诠释为“公民之道德”,而应该诠释为“成为公民的道德”或“作为公民条件的道德”,“公民道德”既是“公民”与“道德”的同一,更是“公”与“民”的同一,其同一体不是道德,而是伦理。公民道德的尖端性难题是伦理之“公”如何存在,道德之“民”如何生成。伦理之“公”既存在于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哲学辩证,又在中国社会具体呈现为“计划经济――单位制”――“市场经济――后单位制”的现实形态,伦理之“公”既存在于客观上、制度上的公正、正义、伦理善、社会善,又要求个体将伦理之“公”变为道德上的“公”之造诣。道德之“民”是一个诞生的过程,诞生于伦理,并由“伦理人”向“道德人”进发,最后在“成人”中最终完成。公民道德既是公民与道德的同一,更是伦理世界与道德世界的同一,同一于精神。由此,中国社会期待着伦理的涅磐,精神的日出。

二、公民道德研究的道德哲学立场

从不同的立场出发可能演绎出不同的哲学体系,对于公民道德来说亦是如此,不同的道德哲学立场对公民道德的认知与演绎也不相同,进而会导致不一样的实践态度。

台湾辅仁大学哲学系潘小慧教授认为在现代文明日渐开放与民主的全球化趋势下,在当代做/成为一个好公民比传统德性伦理学做/成为一个好人更加紧要,而做/成为一个好公民就要关注公共善,从“我们”而不是“我”出发。“我们”的范同是“我”加上“他者”,而且是“多元他者”,“多元他者”包括他人、世界和超越界。从西方哲学史被遮蔽的他者中重新阐发他者的伦理意义,潘小慧教授回顾了列维纳斯、德里达、德勒兹等对他者的研究,并认为当今我们需要的公民道德是一种“心中有他者”或“为他者”的伦理学。

与潘小慧教授的“我们”包含着“他者/多元他者”不同,德国Kassei大学的Philippe Brunozzi教授认为“他者”很难定义,也很难真正作为道德哲学的出发点,“我们”的立场是一个公共的、每个人关注他跟每个人相联系的立场,每个人都考虑到别人,这一立场不是为了证明道德规范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而是为了辨识分享的经验,并试图创造我们分享的道德世界。这一从“我们”出发的共享理由在中国哲学的传统中非常重要。

英国约克大学哲学系Christian Piller教授提供了一个修正功利主义的方案,他认为善恶是什么以及如何趋利避害是功利主义的基本考虑,伦理学成了思考善最大化的练习。但是在进行功利考量的时候被认为是社会最大的善往往对一部分人来说是善的,对另一部分的人来说可能是恶的,因而在考虑goodness的时候还要考虑goodness for,即对谁来说是善的,要将对社会最大善的考量转向关注人及人与人的关系。对公共政策的评价与制定也应从对谁有益(goodness for)出发,而不是善本身的最大化。

华东师范大学杨国荣教授认为我们反思公民道德问题应该从一个更广泛的道德哲学层面人手,即伦理生活与道德实践。伦理生活涉及了认知层面的人是什么,这是对道德知识的理解,尤其是对道德主体的理解;评价层面的人为什么活着,即人生目的问题;规范层面的如何活着,这关联着人的实践层面;最后就是活得怎么样的问题,与“生存感”相联系,生存感的核心是意义感。道德实践也涉及认知层面的是什么,评价层面的应当做什么,规范层面的盘如何做,道德实践要求人要有道德感,使得个人的道德意识“实有诸己”。当下的伦理生活与道德实践要特别关注生存感和道德感。

三、公民道德建设的资源

公民道德不仅是一个理论话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专家学者们一致认为古今中外的公民道德建设资源都能为我所用,对“他山之石”可以加以批判性改造,对传统可以加以创造性转化。

成中英教授是海外知名新儒家代表人物,他认为中国的现代化一定是中国的,当人们没有历史身份认同的时候,现代化将变得空洞。因而在公民化要求我们实现“公”的权利,促进民主、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我们不能忘记传统儒家的资源,要对儒家主动进行现代化转化。儒家的“五伦”与公民道德有点关联的是“君臣之义”,但这显然小够,因而要在“五伦”之外倡导第六伦,成教授称之为“公伦”。儒家能提供给公民道德建设最大的启示是从人的内在性看公民道德,注重内在的价值与意义,将内在性的道德转化为外在性的规范。这样使得公民道德既发挥了德性,又履行了责任,再主张了权利。

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姚新中教授从“全球幸福指数报告”谈起,他认为尽管“全球幸福指数”统计指标存在地区差异性以及民族适应性的问题,但从报告中可以看出德行导致幸福,行为良好的人更幸福,而幸福与否对公民道德有直接的影响,即幸福的人更容易成为一个好公民。“全球幸福指数”的五项指标有三项涉及到了伦理道德,即政府廉洁、个人德性以及生活选择的自由度,从中启示我们从公民的幸福促进公民道德的角度要完善制度层面,增加政府的透明度;培养个体的善恶心;提升公民的选择自由和选择能力。

韩国交通大学洪容教授提供了韩国公民道德教育的经验与教训的总结,在韩国,公民道德教育一直是教育目标设定中最重要的部分,人才教育的本质是使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公民道德教育,具体方法是增加学生的道德性涵养,培养健全人格及民主市民意识,开放多方面的能力。台湾中央研究院民俗学研究所叶光辉教授从台湾对待老龄社会的经验出发,提出了一个孝道双元模型,模型反映了孝道具有公德与私德的双重特征,在个人、家庭到社会的不同层次上具有多元的功能,在现代社会,孝道不仅仅是家庭的私德问题,已经是社会的公德问题,因而从双元模型来看。养老的责任要由国家、社会和家庭共同承担。

从整体来看,与会专家学者关注最多的还是中国文化传统对公民道德建设的资源意义。中山大学李萍教授通过对200名法律系大三、大四学生的调查发现,文化传统的预制性不容忽视,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植根于生活在某一文化体中人们的意识,因而公民教育要考虑文化传统预制性因素并以文化的本源性为基础;中国人民大学肖群忠教授认为整合社会秩序、培养公民离不开社会教化和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当代中国有必要重建礼义之邦,以再显“礼义之邦”的风采;北京大学陈少峰教授另辟蹊径,从诚信的角度思考公民道德建设,“诚”来自于儒家,是发自内心的道德要求,“信”来自法家,是外在的立信,儒法结合才能解决诚信缺失问题;湖南师范大学王泽应教授提出“道德殿堂”概念,中华民族从古至今的道德典范构成了“道德殿堂”的真实性内容,当下所提倡的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道德殿堂”的时代特色,能够为我们的公民道德建设提供价值导向和道德教化。

四、公民道德建设的路径

如何进行公民道德建设或在公民道德建设的过程中何者优先的问题至关重要,这不仅仅是如何操作的问题,更是公民道德建设的方向问题。与会专家学者关于公民道德建设路径的观点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一是主张从底层设计开始,由基础而建设;二是主张先进行顶层设计,制度或体制优先;另一种与前两种的整体设计不同,而是从具体的现象、具体的群体入手推进公民道德建设。

底层设计观点的代表者是中国社科院伦理学研究所甘绍平研究员、清华大学吴潜涛教授。甘教授论述了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前提:把公民当公民看待而非臣民,这又取决于能否把公民当人来看待,是否把人当人看,意味着是否把人作为自由、自主的,具有个体之地位和价值的自我目的者来看待。回到中国社会,关键是要完成三大转换:由义务伦理向权利伦理转换;由血亲出发的特殊的、天然的伦理向普世伦理的转变;从臣民意识到公民意识的转变。这是全球化不可阻挡的趋势,中国必须加入这一全球的进程之中。吴潜涛教授认为公共性、公共精神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公共生活成为人之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社会公民道德建设是要成就国家、民族的公民道德,具体做到三大结合:最底线的道德要求与公民道德的其他规范相结合;公民道德的基本规范与我国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相结合;最后是二者与中国社会的基本价值相结合。

顶层设计观点的代表者是中国社科院伦理学研究所杨通进研究员、孙春晨研究员、南京师范大学王小锡教授。杨通进研究员认为制度层面的完善比个人美德的养成对公民道德建设来说更重要,因为制度的伦理功能大于个人美德,制度保障了人对道德行为的选择,制度是维护道德的中坚力量,同时制度伦理是判断社会道德进步与否的客观标准。中国社会转型期道德建设的抓手应是制度创新,具体来说要培育公民社会,推进政治文明建设,以吏德建设为突破口。孙春晨研究员认为一个和谐、有序、安定和公平的社会环境必然有助于公民道德品性的培育和整个社会优良道德风尚的形成,当前我国社会环境复杂多变,社会怨气较重,信任危机存在,部分社会群体道德败坏,导致了道德状况令人堪忧,亟待以伦理为导向的社会管理创新,为公民道德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王小锡教授认为公民道德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加强公民道德的自觉,“四位一体”(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伦理、个人美德)整体推进,创制道德实践体系,完善社会诚信建设机制,治理突出道德问题,关注“特殊群体道德”,切实规避道德风险等措施同时进行,不可偏废。

第三种路径的研究有很多,中国人民大学葛晨虹教授认为当下社会心态问题重重,这是转型期的特有心态,表明了公民意识的觉醒,道德要求多样化、多元化,但是如果不积极疏导也会带来社会恶果,因而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社会心态建设与疏导非常重要。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周晓虹教授与葛晨虹教授观点相似,他认为对当代中国来说,除了中国经验,我们更应该关注中国人精神层面的中国体验,中国体验呈现积极与消极同时存在、人格的边际化、社会心态的两极化特点,并分析产生这些特点的原因。来自于美国波士顿大学人类学系的Robert Weller教授从人类学田野调查出发观察到大型的宗教组织虽然人际关系主要由弱关系构成,但是能够发挥比小型宗教组织强关系更大的社会作用,强关系主导下的组织救助的多是熟人或者具有血缘、亲缘的人,而弱关系更容易救助陌生人,有助于推进更广泛的慈善,这恰恰是公民道德的特征,弱关系的宗教组织有助于推进公民道德的养成。华东师范大学余玉花教授从政务诚信的角度探讨公民道德发展的政治伦理条件,她认为政府的公共信任奠定了公民认同国家的道德基础,因而政府要进行政治制度改革创新,在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方面坚持诚信的价值取向,方能增强公民国家认同信念。苏州大学哲学系李兰芬教授探讨了企业家的财富德性,生产财富是企业家的身份认定,财富的内涵要从创造财富的主体来规定,因而人赋予财富以终极目的,企业家对待财富应“取之有道”、“回馈社会”。南京大学林闵钢教授主张以中产阶级为道德的中间力量建设公民道德,公民道德基础性、主体性、合法性的地位应归属中产阶级。

五、公民道德建设的目标

公民道德建设的目标即是公民道德建设未来要达成的结果,与会学者们认为公民道德同样承载了“中国梦”的内容,因而这也是实现“中国梦”的组成部分。中国伦理学会名誉会长陈瑛教授强调公民道德建设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公民道德建设比任何经济建设更复杂,也更缓慢,我们要有耐心。湖南城市学院副校长、中南大学李建华教授认为公民的自我认同、群体认同和国家认同是核心价值的基础,公民的政治认同是政治合法性的来源,因而在公民认同推进下的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能够为建设公民社会提供精神资源,为人们进入公共生活搭建平台,因此推进公民认同最终要建构核心价值,论证政治伦理基础的合法性,维护社会的稳定。

湖南师范大学唐凯麟教授认为公民道德的目标指向即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文明观,它也必须以公民道德建设为实在内容。南京社科院叶南客教授认为道德体系建构过程与人的现代化内涵指向具有一致性,公民道德建设推动了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同时也促进公民道德建设。这又回到了王燕文部长在开幕式主题演讲中所提到的,“提升人的道德素质、使人们过上有道德的幸福生活,这不仅是中国人民的追求目标,也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景”。

篇9

作为语文教师,应该要有一种能够创设作品情景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有艺术的创设语言情境,唤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三册《乡愁诗两首》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入课文的:“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抒发过这种奇异的情感。以屈原的《离骚》为首,从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到李白的《静夜思》,从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到杜甫的《新婚别》,所抒发的无一不是一种牵肠挂肚的思念,一种揪心裂肺的痛楚,一种刻骨铭心的挚爱。乡愁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主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体味余光中和席慕蓉的乡愁吧。这样,通过教师深情的语言,是学生的情感体验自然转移到课文的体验上,从而发出了具有共鸣效应的情感波澜。对课文的学习,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青少年的注意力常为兴趣所左右。在教学过程中,如教师授课没有意趣,学生势必苦于听讲,注意力分散。上课有了意趣,就能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在兴趣的激发下,学生就会积极主动的去感知事物,去研究事物,这就使得他们的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逻辑记忆力增强。同时,由于情趣高涨,克服困难的一直也会增强。在说明文的教学中,学生往往感到枯燥无味。显然,它不像记叙文那样情感丰富,也不想以论文那样充满哲理。因此,教师采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教到《种树“种到”联合国》、《向沙漠进军》等文章时,为了对学生渗透环保意识,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中采用了各种语言手段。如教育学生爱护花草树木,就用歌唱的形式“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如教育学生讲究卫生,不乱扔垃圾时,就唱到“莫名,我就喜欢你,深深的爱上你,没有理由,没有原因,你知道我在等你吗……”;教育学生保护动物,节约用水时,就采用幽默的语言,即“动物也有生命,我们没有剥夺他们生命的权利”和“希望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不是我们的眼泪”。这些幽默的语言比起用命令式的语言如“不要践踏草地”、“请保护动物”、“不要浪费水资源”等干巴巴的语句来,收到的效果好多了。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善于用有声语言激励学生,还要善寸:用无声语言来熏陶学生。伦理学家告诉我们,人的一生实质上是造就完善的人格的过程。教师有良好的人格形象,威信就高,对学生的影响力就大,就会形成学生模仿的对象,教师的学识渊博,礼貌待人,循循善诱,关心爱护学生,学生就会对你有一种亲近感,就会接受你,接受你的观点和教育模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仪表端庄,举止文明,成为学生的表率。换要懂得用面部表情来吸引学生,使学生觉得你容易亲近,和你相处有愉悦感和温暖感,可以和你成为知心朋友。这样,教师的人格形象就感化了学生。

篇10

单刀直入之开门见山法

开头不绕圈子,直接点题,用托尔斯泰的话说,就是“一开始就走向目的”。开门见山,就是直截了当地落笔扣题,总领全篇,纲举目张。这种开门见山的开头法在各类文章的写作中得到广泛的运用,占有很大的比例。它的表达角度,可以是开头直叙本事,也可以是起笔点题;可以开宗明义揭示主旨,也可以单刀直入点明敌论,如此等等。如果是写以人为主的记叙文,便可直接交代人物或通过对人物肖像、对话、行动等方面的描写,直接入题:如果是写以叙事为主的记叙文,一开头就可以点明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有关背景。如果是写议论文,在一开头便点明中心论点,不绕圈子,往往可以使文章中心明确。

【例文展示】

人创造了社会,所以社会取决于人。有人说这个社会需要相互间的关爱,有人说是信任支撑这个时代,但我觉得还是要将视角缩小到个人去观察这个社会,如此我们会发现个人的责任之于时代犹如灵魂之于人,不可或缺.坚守责任,方能让生命变得厚重。

20世纪初,美国的弗兰克开办了一家银行,却不幸遭到抢劫导致破产,但他决定带着妻子和儿女偿还那笔数额如同天文数字的债务。我想责任是一个无形的圆,圆之外的伟大便是责任结出的果实。弗兰克的决定出于他强烈的责任心,虽然法律并不要求他偿还,但他认为在道德上应该给储户们一个交代。从弗兰克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良知和责任成就的伟大。(《心容诸子 坚守责任》)

点评

该考生开篇即点出中心论点“坚守责任,方能让生命变得厚重”,开宗明义,干脆利落,入题快捷,彰显出考生敏锐的思想和灵活的写作手法。

【写作指导二】

激发好奇之设置悬念法

在作文开头提出疑问,在编述故事时巧妙设置悬念,既能总领下文,又能激发起读者的好奇心理,以至于急切地读下去。这样的设置悬念式开头,既简洁、明快,又顺理成章引出下文,还可就疑问从不同角度进行表达,既拓展了思路,又吸引了读者。

【例文展示】

看到这个作文题,我有一种莫名的近乎落泪的冲动。

禁锢已久的已逝的和我憧憬的闪着光的日子不知从哪里涌了出来,让我既熟悉又陌生,既欣喜又不知所措。

早晨起床,对爸爸妈妈感慨一句:“怎么着,我就要高考了?”他们都笑了。

三年一瞬,曾经认为漫长的高考路已到尽头。我还记得怀揣着分班成绩踏入教室时的踌躇满志:还记得第一节化学课,发现化学老师是校长站在讲台上时的小心翼翼:还记得发了高烧数学老师允许我睡一节课时的心满意足:还记得无数个夜晚的挑灯夜读:还记得无数个清晨的闻鸡起舞……现在回想,这一切或成功或失败的努力,或欣喜或忧伤的经历,于不经意间早已一寸一寸地为我铺平前方道路,承载着我最初的梦想让我坚强地前行了。(《我的路,我的门》)

点评

开头的一句话“我有一种莫名的近乎落泪的冲动”.一下子就扣紧了读者的心:作者为什么落泪?为什么冲动?激发起读者好奇心理.以至于急切地读下去。这样的悬疑式开头,简洁、明快,既拓展了思路,又吸引了读者。

【写作指导三】

起兴排比之渲染蓄势法

文章开头使用比兴或排比的手法,往往可以起到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一下子就能把读者带到特定的氛围中去,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例文展示】

当曾一时风光无比、雄霸天下的胶片业巨头柯达无奈地宣布破产,当各式各样功能高端、造型炫酷的数码相机成为摄影师手中的新宠,当众多的智能手机巨子为旗舰机型装上像素高得夸人咋舌的摄像头……我们不得不承认,曾经记录着我们悲欢离合的胶片时代,终究还是在一片唏嘘中,缓缓落幕。

历史总是如此冷酷无情,新电子信息统治时代的到来,总是以旧王者的黯然离场作为背景,纵令人唏嘘,令人流连,却总是无可奈何。

其实何止是黑白胶片,生活中一切的一切.都在面临着现代技术的强势进占。纸质化阅读的备受冷落和电子阅读的方兴未艾,书信的逐渐绝迹和电子邮件、微信、QQ等即时通信的大行其道,磁带、CD在角落里蒙上岁月的灰尘而MP3、MP4里存满了最新的流行歌曲……是的,不知不觉间,现代技术早已将我们的生活方式彻底改变,攻城掠地,势如破竹。(《透过那泛黄的老照片》)

点评

开头“当”领起的三个整齐的句子,颇具气势。考生将过去与现实进行了鲜明的对比,加上这种整齐划一的排比句式,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写作指导四】

引用化用之推波助澜法

巧妙地引用与文章相关的诗词、歌词、格言等作为自己文章的开头,还能使文章生动活泼,读来令人亲切。名言警句式开头运用得自如,不仅能使文章有文化底蕴,而且还往往能增强开端的气势。当然,引用时要尽量准确,避免出现知识性错误。

【例文展示】

正如王国维先生那句“一事能狂便少年”,物质会腐朽,但保持一份青春心气,执着、积极地生活,纵然我们白发苍颜,心却不会颓然老去。如此,青春便成为一种精神存在,万古不废。

6月13日即将迎来八十寿辰的戴魁戎老先生,便是极好的典范。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享誉海内外的骨科专家,八十高龄的他仍活跃在科研、医疗第一线。青春之心是他不竭的动力。他总说“我喜欢一切从零开始”,像一个青年人一样地去工作。正因如此,他始终保持着对新科技的高度热情,并将它们运用到医学领域,不断发明出类似于“形状记忆加压骑缝钉”的“魔术般的金属制品”。戴魁戎先生在南洋模范中学演讲时曾语重心长地说:“公爵因为偶然的出身而成为公爵,而贝多芬是靠自己成为贝多芬的。”我要说,是青春心气使戴魁戎成为了那个老当益壮、青春不朽的戴魁戎。(《一事能狂便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