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改写范文

时间:2023-03-20 19:07: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桃花源记改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桃花源记改写

篇1

今天,我照往常一样道河边打渔,真希望天公作美,能赏我几网。前两天我已收了几回空网了,隔壁柴夫大傻人家天天都能被一捆柴回家,为什么山认樵夫给树,而水认渔夫不给鱼呢?我就这样发着呆,蓦然一惊,发现周围景色全变了样,满是一大片一大片的桃花林,竟没有别的一棵树,小草清新嫩绿,花儿鲜艳美丽,桃花漫天飘舞,一层层淡淡的云烟缭绕在四周,一股清香在四周氤氲开来。我十分诧异,这个年头兵荒马乱的,怎么会有如此美丽的地方呢?我想弄清个究竟,看看桃林后到底是什么?

于是我继续摇桨前行,桃林在河水的源头就尽了。前面有一座小山,山前有个洞,仿佛还透出了星星亮光。莫非这是那个贼窝的藏宝点?我心里有点欣喜,便将船锁好,进入了山洞,开始洞口很窄,我只得侧身通过,又走了几十步,山洞豁然开阔敞亮了起来,我将头探出洞外,马上不敢相信地使劲揉了揉眼睛,用口将臂膀狠狠地咬了一口,留下了红红的牙印。我痴痴地看着,莫非这是人间仙境?别有洞天啊!这儿土地肥沃,庄稼整整齐齐一块一块,一座座房舍一排一排,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高大的桑树和竹子充斥着我的眼睛。田间小路纵横交错似乎织成了一张网罗幸福的大网,站在其间稀稀疏疏还能听见鸡鸣犬吠。壮年男子扛着锄头在田间劳作,年轻的当门织布,他们的穿着与我们外面的一模一样。老人们在葡萄藤下躺在舒适宽大的躺椅里沐浴阳光,享受天伦之乐,一些蓬头稚子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地在捉迷藏,钓鱼。我从他们的脸上看见了一种与我阔别已久的东西——笑容。

突然一个人看见了我,竟对我上下的打量,一副十分吃惊的神情。因为这是别人的地盘,我当然要谨慎行事。于是我满脸堆笑地说:“请问您贵姓啊?”那人这才反应过来,抱拳道:“免贵姓李,叫我大李就行了。请问您姓甚,来自何处?”我答道:“我姓刘单名一个静字,说来怕您笑话,我娘在我小时希望我做一个老实本分求静的人,便为我取了这个名字。我来自荆州,是个渔夫,我在护城河边打渔时不知怎的迷了路,便到这里来了。”大李沉思了一会,便邀请我去他家小住几日,为我杀鸡摆酒席接风洗尘,面对他的热情,我盛情难却,只得随他去了。一路上,有很多人与他打招呼,互相嘘寒问暖,当有人问起我,他便说是从外面来的贵客。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大家便都知道了,都纷纷跑到大李家里来看我,想我打听关于外面的世道。他们自称是因秦朝的暴虐无道的统治,便带着妻儿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避难,随着天长日久,来的路被渐渐湮没、荒芜消失,他们互相勉励劳动,春收蚕丝,秋收粮食,这儿根本就没有什么君王、也没有什么赋税,在这里自由自在,幸福安定地生活。他们问我如今是秦始皇帝传几世了。我是十分奇怪,他们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用说前朝魏朝和现在的晋朝了。于是我便按平常听说书先生说的为他们讲了近几朝的事,我开始有点犹豫讲不讲本朝的,但又一想这儿又不是那皇帝老儿的领土,不会有事,我便开始向他们大吐苦水,讲我们如今黎明百姓之疾苦。讲了整整三天三夜心里才觉着舒坦。围听的桃源人纷纷潸然泪下,留下同情的泪水,叹道:“世转五百年,又是一个黑暗王朝,痛苦百姓啊!”不久,人们纷纷散去,他们请我到他们家做客,都为我办了酒席。在桃花源停留了几日,我觉得不好再打扰人家了,便向大李辞别。离开时,大李对我说:“这儿的事不值得对外面提起啊!”我茫然,不知为何。

离开时,我突然意识到我已经迷恋上了这个地方,它是我一生的信仰。我冥思,我苦想,我认为要占领这里只有依靠官府。于是我在归途上一边划船一边将自己的衣服撕成布条系在沿途的树上,做了明显的标志。到了郡城,我便匆匆赶往衙门,向太守诉说了我的经历,太守开始有一点怀疑,但我指天誓日,说一定是真的,太守才将信将疑,派了几个人同我前去。当到城河边时,布条如刀片般漫天飞舞,落在水里,形成一个“回”字。回?我再次迷茫。我四处张望,已找不到任何通往桃源的标记。突然我似乎在大雾前方看见了大李的笑脸,我马上拉着官兵朝那边看去,可什么也没有,连大雾也消失得无影无踪。那些官府的走狗十分生气,对我乱棍相加,我失去了知觉,昏迷了过去。当我再次醒来时,已流落街头,衣衫褴褛。打听妻子,早已带儿改嫁,我痛苦不堪,在街头放声嚎哭。突然有一个人递与我一个馒头,我一看是一个须发飘飘的骑驴老者。我揩干眼泪看他不是本地人,便问他来此有何目的。他说他希望找到传说之中的桃花源,他是刘子骥。我一听,便慌忙劝阻他不要去,看在同姓的份上,听我一言,回去吧。而他此时却冥顽不化,执意要去,我无可奈何,独自摇头走开了。事后,街上流传说南阳刘子骥疯了,要找什么世外桃源,结果什么都没找着,到还病死了。我只得为他叹息。

篇2

(1)自学质疑。“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无要疑。学到此时方是进步。”让学生自学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和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必要方法之一。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去选择、去感悟,并提出问题。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中才能迸发出想象与创新的火花。我在教学中常给每一个学生以展示自己才能和水平的机会,还特别创造条件,给后进生发表意见的机会。允许学生犯错误,给他们改正错误的机会。尽管花费的时间更长,但比教师直接告之以标准答案有价值。

(2)筛选问题。学生在自学预习的基础上会提出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教师就要从学生的问题中找到突破口和学生一起共同归纳、综合、筛选出有共性,最符合教材要求,最富有求异、创新的问题来进行探讨。捕捉即逝的智慧火花,激励他们的学习兴趣,启迪他们的思维达到开发潜能的目的。

例如:我在教授“桃花源记”一课时,有学生问,这个理想在当时条件能不能变成现实?我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启发学生,学生马上明白这种理想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勇于质疑的积极性。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不教是为了使学生养成有一辈子自学的能力。”

(3)合作交流。在教学中教师要采用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借助各种教学手段,不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给学生留有查找资料、思考、讨论、交流的时间。“人思如涌泉,浚之愈新”。学生带着自己渴求解答的问题去探寻、讨论,加上教师的激励和鼓舞,他们的好奇心、成功欲就能得以极大的满足,被动地接受就会变成主动的探求;独立思考加上团队的合作交流,就能使许多问题迎刃而解。例如:我在教“春”这一课时,先让学生从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中,用自己最喜欢的学习方式(可以朗读、评析、画画等),把春天草、花、风、雨、人的独特美表现出来。同学们采取自由组合成四人小组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潜能,每个人都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进行交流。真正使课堂成为增进学生智慧,培养学生情感的综合场所。这一步是学生在开放、民主、自主、愉悦的气氛中,驰思维、各抒己见、感悟知识,共同探究的一步。

(4)反馈归纳。学生在自学、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反馈出来的问题,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要求和教材的重点、难点及时进行点拨、解感和归纳。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疑难。教师要注意学生回答的情况,找出学生自学中没有掌握的知识和学生不能解决的难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对学生感到不理解的地方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重点、难点,达到解惑的目的。这一步是调动学生积极性,将新旧知识串联,重新组合提示主题的过程。教师的水平得以充分展示,学生思维训练、知识迁移和组合也得以培养和训练。

篇3

关键词: 互文性 情景互文性 旅游景点翻译

一、引言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又称为“文本间性”、“文本互涉”,是从当代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中衍生出来的一种文本理论,它涉及文本的意义生成、文本的阅读和阐释、文本与文化表意实践之间的关系等一系列当代西方文学艺术中的重大问题[1]。

互文性理论首先由法国符号学家、文学理论家、女性主义批评家朱莉娅·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于1969年提出。她认为任何一个文本都是在它以前文本的遗迹或记忆的基础上产生的,或者是对其他文本的转化和吸收。继克里斯蒂娃提出互文性这一术语之后,又有不少文学理论家对其进行阐释,如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哈罗德·布鲁姆(Harold Bloom)、蒂费纳·萨莫瓦约(Tiphaine Samoyault)、热奈特(Gérard Genette)、里法泰尔(Michael.Riffaterre),等等。互文性概念在文学批评和语言学领域都得到了应用,也给翻译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启示[2]。由于互文性概念从诞生之日起,就不免带有模糊晦涩的特点。笔者试图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次上来对互文性进行归类,并运用这个分类体系对旅游文本的翻译进行研究。

二、互文性理论及情景互文性

要真正理解互文性,将互文性理论恰当地运用于翻译研究,我们必须对互文性的分类有清晰的认识。然而,互文性的分类是一个颇为复杂的问题。目前主要有两个阵营的学者关注互文性,一是以Kristeva,Riffaterre为代表的符号学研究者,二是以Fairclough,Devitt,Lemke为代表的话语分析和批判性语篇分析的研究者。由于翻译研究与后者的关系更紧密,笔者首要讨论第二类学者的分类。目前大多数学者的区分一般都停留在文本互文的层面。主要区分了文本内各部分之间存在的指涉关系,以及文本和文本之间的引用、改写、吸收、扩展。然而,我们还可以研究文本和社会、历史、文化之间的互文关系。这就是广义上的互文性。笔者认为互文性可以主要按照互文发生的场所及所起的作用大小来划分,分为微观、中观、宏观三类。

微观互文性:主要发生在文本内部,包括指涉互文性(referential intertextuality)和副互文性(paratextuatlity)。它们的作用是增强文本的价值,但是如果去掉其中某一个,或者换用其他表达方式,则同样也能达到目的。

中观互文性:主要发生在文本与文本之间,包括结构互文性(architextuatlity)、元互文性(metatextuality)和超互文性(hypertextuality)。这些互文性是文本存在的重要条件,如果缺少,将会影响到文本的目前的效果和价值。结构互文性包括连科(Lemke)所说的四类互文性:语类互文性,以语类归属作为基本标准;主题或话题互文性;结构互文性,如具有结构上的类同关系或相似之处;功能互文性,涉及目的目标的相似性。

宏观互文性:主要发生在文本与外部环境之间,包括情景互文性(situational intertextuality)和文化互文性(cultural intertextuality)。这类互文性既是当前理解文本的必要依据,又是文本的将来继续存在的重要条件,它决定了文本目前和将来的效果和价值。情景互文性指文本与当前所在的时间空间的相互指涉关系,脱离了当前情景,文本的意义无从解释或理解。文化互文性指一个文本与文化知识的相互指涉,包括该文本创作时的时代、社会、历史背景及作者与读者(阐释者)的家庭背景、受教育的状况、生活阅历等互文因素。

语言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符号,与语境密切相关,而研究语境最多的是社会语言学派。它的最早创始人人类语言学家马林洛夫斯基(Malinowsk)在1923年提出并阐述了语境。Malinowski把语境分为两个层次: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他认为:“话语和环境互相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语言环境对于理解语言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语境从小范围来讲,可以指即时的话语环境,其中包括语言环境(如上下文,词语的搭配)和非语言环境(如交际环境,背景知识等);从大范围来讲,语境就是文化语境,包括人类共享的普遍知识、价值取向和民族、社区特有的文化价值观。

然而,马林洛夫斯基强调的是语言环境对于理解语言的重要性,忽略语言对于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的反作用。例如,有些情景在语言中被描写、保留、传播开来,甚至从一种语言进入到另一种语言,继而在一定程度的累积之后,成为文化的一部分,反过来又构成了其他文本赖以存在的语境。由此观之,文本和语境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如果我们从广义上的角度看待互文性,就可以把情景、文化都看做是文本,那么情景互文和文化互文便可以进入我们的研究领域。

笔者重点讨论情景的特点和重要作用。与文化互文性相比,它具有偶然性、具体性等特点。情景互文性有时甚至是一次性的,即只在某个具体的时间空间才存在。情景互文性的多次累积便逐步演化为文化互文性。微观和中观互文性一般只涉及文本和语言本身,而情景互文性一般涉及语言和非语言表意符号之间的指涉关系,如文本与音乐,文本与雕塑,文本与其密切相关的舞蹈等。文化互文性强调文本与抽象的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风俗习惯等。有的文本不必有显著的文化互文性,例如纯科技文本。有的文本离开它所存在的文化背景便失去了意义。例如《尤利西斯》,如果离开其都柏林的文化价值体系,便得不到很好的阐释。下文运用互文性理论,特别是情景互文性对旅游景点的翻译进行研究。

三、情景互文与旅游景点翻译个案研究

例1:如意湖Good Luck Lake

此处所指的“如意湖”为承德避暑山庄里面一处景点,被翻译为“Good Luck Lake”,从语义的角度看似乎并无不妥。然而,“如意湖”其实是一座十字形小亭,并非真正的湖[3]。翻译人员出错,源于对该景点相关背景知识的缺乏,造成了望文生“译”。换而言之,该处景点的中文名称与其实际内容之间虽然存在着强烈的情景互文关系,但是从中文名称的字面上看是隐含的,扭曲的,甚至具有误导性质,游客需要身临其境才能够理解景点的实际内容。如果采用直译方法,将“湖”译为“Lake”,那么目标语游客将很难重建这种情景互文关系,特别是目标语游客不在现场,读到这样的景点宣传资料时更容易受到误导。因此,在翻译时,我们需要在译文上真实反映景点的内容和功能,真实反映出译文文本与该景点之间的情景互文关系。那么,如意湖的英文名称可以译为Ruyi Pavilion或者Good Luck Pavilion。

例2:蒙古包Yurt

从语义上讲,蒙古包的英文确实是“yurt”,这是由文本的文化互文性决定的。然而,此处的“蒙古包”却是承德避暑山庄里面唯一的集就餐、住宿、娱乐于一体的场所,不是蒙古游牧民族居住的,用毛毡或兽皮搭起的圆顶帐篷[4]。该景点译为Yurt的原因在于译者认识到了源语文本中的文化互文性,但忽略了它与该景点之间的隐含的相互指涉关系。为了让目标语游客能够在译语文本和旅游景点之间建立起情景互文,译文建议改译为“Yurt Hotel”。

例3:花港观鱼Viewing Fish at Flower Harbor

“花港观鱼”是杭州西湖十景之一,大多数的英语导游词,包括外国人编写的,都把“花港”译为 Flower Harbor。这种英译从字面上看并不存在问题。但是,该景点所在的花港公园从古至今都没有过任何港口。查相关资料可以了解到,“在杭州西山大麦岭后的花家山麓,有一条小溪流经此处注入西湖,因名‘花港’。宋时被列为西湖十景之一,名之为‘花港观鱼’”。因此,“The China Guide Book”(Kaplan & Keijzer,1982)中的“花港观鱼”的英语译文为 Viewing Fish at the Flower Stream(Huagang Guanyu),这种翻译还原了该旅游景点的情景互文。

例4:胜象宝塔Shengxiang Dagoba(原译:The Shengxiang Pagoda)

胜象宝塔,俗称“白塔”,据《江夏县志》记载,胜象宝塔系元代威顺王世子之墓,建于元代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整个塔身用白沙石叠砌而成。高约8米,座宽约6米,周围刻有云神、水兽等图案,是我国元代喇嘛教的珍贵文物之一。

The Shengxiang Pagoda The Shengxiang Pagoda is also called the White Pagoda.“Jiang Xian History” says that it was the tomb of the Weishun Wang Shizi of the Yuan Dynasty. It was built in the third year of Zhizheng of the Yuan Dynasty (1343). The whole body is built of white stones.It is about 8 meters high and 6 meters wide, with engraved immortals and beasts all around it. It is a precious Lamaism relic of the Yuan Dynasty.

这篇旅游文本取自于黄鹤楼公园,尽管短小,但译文仍然存在许多错误。我们主要讨论情景互文的问题。如果亲临该景点,就会发现“胜象宝塔”实际上是用于供奉舍利和安藏佛教法物的喇嘛塔。宝塔(pagoda)有许多不同的形状、不同的材质,例如木质的、砖质的、石质的,等等。而舍利塔(dagoba),状似宝塔,但与宝塔又有不同:其一,形状上有区别,舍利塔是单一的圆形结构且上面带有金顶,而宝塔是多层的金字塔结构;其二,也是最重要的,舍利塔是喇嘛教的象征[5]。 因此, 这个8米高的白色宝塔状的建筑是舍利塔,它正确的译名应为“Shengxiang Dagoba”。

例5:桃花涧The Peach Blossom Valley(原译Tao Hua Jian,The Peach Blossom Creek)

桃花涧是广州白云山新近开发的一个以观赏桃花为主的景点。这里一条小溪蜿蜒叮咚, 两岸遍植桃树,以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构思主题, 散发出幽幽情怀,宛如置身“世外桃源”之中。可以看出,该景点名称中“桃花”包含双重互文关系,一是对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的文化性指涉,二是对该景点的情景指涉。因此,翻译时尽量考虑这种互文关系的恰当再现,“桃花”应以译为“Peach Blossom”为佳。景点名称中“涧”具有较强的情景互文,指一条蜿蜒叮咚的小溪。而英文中Creek 指的是 a long narrow area of water that flows from the sea, a river, or a lake into the land.小湾、小港,或是 a small narrow stream or river.小河、小溪。通过 BNC(British National Corpus 英国语料库)查询,随机出现的 50 个例句中,creek 所出现的例句大都与海湾有关 。因此,Creek 不符合旅游景点的情景互文。OED 中“valley”一词的释义是“an area of land between two lines of hills or mountains, usually with a river flowing through it”,结合旅游地的情景,用“The Peach Blossom Valley”翻译“桃花涧”即可。

从以上个案所涉及的旅游景点名称可以看出,在所有旅游文本中,情景互文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因素。旅游文本与景点的情景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失去了所指向的旅游景点,旅游文本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托,其意义难以显现,其价值必然大大减少。没有旅游文本的存在,就少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旅游景点的价值难以凸显,难以得到广泛的认可。所以,旅游文本既存在于旅游景点的情景之中,又是对整个旅游景点情景的指涉。旅游文本的情景互文性可以有差别性,游客的每一次到访,都是旅游文本的情景互文的再现和强化。因此,对情景互文的恰当再现,就是翻译时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

然而,这种情景互文性在字面上的表现方式,很多时候是十分明显而确定的,有时却是隐含的、歪曲的,甚至具有误导性。例4中,“胜象宝塔”这一旅游文本中的“宝塔”,从字面意义上看,文本并没有清楚交代该处供奉喇嘛教圣物的舍利塔这一情景互文,因此在翻译时,可以采用其下义词“dagoba(舍利塔)”忠实反映其情景互文。 例1的旅游文本“如意湖”,从字面意义上看,很容易误导游客对其情景互文性的理解,翻译时应该纠正,译为“Good Luck Pavilion”,为目标语游客还原其情景互文。例2也是如此。

四、结语

从互文性理论的角度探讨旅游文本的翻译问题,我们需要深入了解源语文本所蕴含的互文关系。在这个理解过程, 译者需要通过互文性标志搜寻先期文本, 查找值得借鉴、佐证、参考的资料,经过反复的对话、指涉等过程, 发现其中可能存在的从微观到宏观的某种互文,或者某几种互文。在分析研究这些互文关系的基础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可以采取不同策略重构文本的互文关系。特别是旅游文本与情景的互文关系更是一个需要译者重点关注的对象。只有译文正确地建立起与情景的互文关系,才能让目标语游客充分认识目的地景点的关键内容,才能满足他们对于旅游文本功能的期待。

参考文献

[1]Bsail. Hatim & Ian Mason. 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祝朝伟.互文性与翻译研究[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4):71-73.

[3]秦文华.翻译研究的互文性视角[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篇4

一、教师敢于放手,学生积极动手,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

在课堂教学中,要大胆鼓励学生自学,学生自学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再讲,要教师讲解的时间缩减到最低限度,把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放宽到最大程度,这样才能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例如,学生可根据自己学习的程度确定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可以利用课本上的单元提示、预习提示、课后练习等理解课文,甚至有权选择适合他们的教育方法。例如,我教《核舟记》这一课时,要求学生登台表演坡、佛印、鲁直、舟子的动作、神态。课堂上学生小组踊跃登台表演,准备了各种各样的道具,表演得惟妙惟肖。在准备的过程中,他们充分自学了课文内容,也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下了解了雕刻家的技术高超和作者的细致观察。

教师往往认为自读课文让学生自学,讲读课文一定要讲。其实不然,像《食物从何处来》这样比较复杂的课文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学,什么是食物和获得食物的两种途径和方法由学生自学、概述、画图表,效果远远比教师讲解得好。至于在说明食物来源时,为什么先说“自养”,后说“异养”?学生个人解决不了,教师要鼓励他们展开小组讨论。这样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也提高了。

二、允许学生在自学中存疑质难

真正有价值的课堂教学改革是学生问,学生答货教师答,要知道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如果没有参与意见,没有积极的思考,很难想象他能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宽松的提问氛围,让学生把自己对课文的感受、疑难和设想提出来,这样要比教师提问有效得多,而且更主要的是要看到,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本身就包含有创新的思维,这正是教学活动所追求的目标。

三、引导学生大胆创新,充分发挥学生创造思维

一个人如果没有一定的想象能力,就没有进步,体现不了自己独特的思想,大胆的创新,所以不能扼杀学生的想象能力,应该给学生思维想象的自由。教材中记叙类的文章大都可以激发学生去想象。比如《最后一课》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十年后的小弗朗士、韩麦尔先生;《皇帝的新装》可以鼓励学生想象皇帝知道自己受骗了回去之后会怎么样;《范进中举》可以让学生想象范进中举之后做官的情形……并试着将其想象的情景描述出来,或者做一些改写小练习,这比老师煞费苦心做出图画般的多媒体课件展示给学生有价值得多。

四、鼓励学生动手查阅资料,调查访问

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往往需要了解作品反映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的生活经历。鼓励学生去查阅相关的历史资料或者上网查寻或走访老师朋友,要远远优于教师的介绍。因为前者是主动学习,而后者是被动接受。自主性的主动学习学生无论在思维还是在行动上都是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而且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例如,学习《桃花源记》,教师要鼓励学生查阅老师书籍,了解陶渊明生活的东晋时代的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而这样的现实生活正是陶渊明虚构和平、宁静、平等、安乐的世外桃源的根源。理解了作者的创造意图,学生对课文主题思想的把握就会轻而易举。

五、不要忽略同学们的互动讨论

篇5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兴趣教学;积极意义;具体措施

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教师采取兴趣教学的有效措施不仅符合当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要求,也符合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等特征,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教学就需要注重于对兴趣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创建。中国古代便有“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孔子也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经过了长时间的应试教育模式的阻碍性发展,在现代化的教学新形势下,这一教学理念又被提到教学日程之上,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验证和实施。具体来讲,兴趣教学的方式就是指教师在教学中通过采取一系列相关的教学措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不断改善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情况。在兴趣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和手段有很多,教师既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景的方式加以实现,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多媒体教学方式等加以实现。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恰当地应用兴趣教学的教学方式,还能够产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的积极效果。为此,教师要不断地认识这一教学方式,并采取积极地教学手段对这一教学方式加以促进。

一、兴趣教学的教学方式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首先,在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兴趣教学的方式能够促进教师教学素养的提升。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教学往往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在这种教学方式下教师的课堂教学很难实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效果。而伴随着教师长期的严肃的教学氛围的营造,教师的教学形象也被简单地定位在单调的讲说和惩罚这样的教学形象上,“传道授业解惑”这一传统的为人师表的形象的固化。但随着现代教学理念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教师的形象也应当获得进一步的提升和改善。为此,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以及师生之间和谐的教学氛围的创建,将是不断促进教师教学形象改善、促进教师整体的教学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兴趣教学的方式能够有效的展现教师的现代化教学理念,展现教师的多元化、人文化的教学素质,这也意味着教师在自我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方面的更新,有助于教师教学素养的综合性提升。

其次,在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兴趣教学的方式能够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学生在什么样的学习环境下成长,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以及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在单一、呆板的环境中成长,学生的身心发展往往不健全,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学生往往以单纯的学习为唯一的发展目标,并简单地将学习成绩作为考量自己实力高低的唯一标准,同时,这种学生的性格发展也可能会往木讷的方向发展,他们往往不善于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不善言谈也不善于参加课外活动。相反,如果在一个相对活跃、轻松的教学环境下学习的学生,他们的心态一般较平稳,学习、参加活动的情况就相对较多,整体来讲,学生的综合素质也相应会更容易较高。

最后,在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兴趣教学的方式能够整体提升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质量。在兴趣教学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容易得到激发,教师的教学效率也能够得到提升。一般来讲,一堂课程的顺利进行与否,除了受到教师的课前准备情况的影响以外,还受到准备情况之外的其他因素影响,如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以及学生的课堂反应、课堂兴趣的高低等情况。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高、学习兴趣浓厚不仅有利于教师教学进度的提升,还有利于教师的教学流程的进展,同时,也将有利于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总之,教师需要对学进行有效的引导,这样才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改善教师的教学情况。

二、兴趣教学的教学方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实现途径

第一,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的教学方式,构建初中语文兴趣课堂。多媒体技术是一门融合了声音、动画、图像、影视等多方面教学元素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在教师苦心孤诣的找寻合适的教学方式的时候,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出现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合适的教学方式。这一教学方式的使用不仅可以打破教师原有的单一的教学氛围和教学环境,而且还能够通过色彩的调节以及课件内容的呈现等方式,为学生展现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部分,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般来讲,这种直观的学习内容的呈现有助于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在讲《桃花源记》的时候,教师将文章的结构框架以及文中的文言知识进行结构化的讲解,有助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建构。总之,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应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

第二,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将学生进行小组划分的方式,然后在学生之间进行问题探讨相关的竞赛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使学生的学习参与能力得到提升。具体来讲,教师在讲解《桃花源记》的时候,可以将文章中古今异义的词汇以及重点的实词、虚词加以呈现,并让学生进行答题竞赛,对优胜的学生小组进行话语和物质奖励,以此来推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

篇6

【关键词】语文课堂;创新教育;开放教学;;探究学习

注重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注重创新精神的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初中语文作为基础学科,既承载传统文化,又富有创新内涵,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阵地。为此,我们必须摒弃旧的教学理念,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更新教学方式。

1.开放教学——创新之前提

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培养创新精神的方法有许多。但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实施开放教学,都应是第一位的。

开放式教学,是一种以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为基础,使人才培养适应市场经济社会需要的现代教育。它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与自主发展,学校提供多样化课程,教师扮演指导者角色,保证学生在更广阔的时间、空间、信息资源学习情境中自定目标、主动发展。

开放教学首先是教师思想的开放,要致力于建立民主、平等、和谐、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和谐、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能消除学生自卑、胆怯、懒惰和依赖的心理,能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充分地展现自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呵护每一位学生的自尊,给学生以最大的信任,充分满足学生的表现欲,灵活、巧妙、适时地用鼓励性的话语或肢体语言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即使学生的创新性想法失之偏颇或偏激,教师也应该先赞扬他们的创新精神,让学生享受心灵的自由,能够保持积极的心态继续参加。

教师的思想开放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开放才能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创新总是与自主结合在一起的。离开了自主,学生没有了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时时处处听从教师的吩咐,俨然教师的“傀儡”,创新也就如大厦失去了基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在探索知识的方法上对学生持之以“导”,在学生掌握了已学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再放虎归山,让学生放开手脚去探索,教师只在必要时扮演“导演”的角色就够了。

如在教学《石壕吏》时,我们就可以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后放手让学生展开想象对故事进行改写。而教学《桃花源记》一文时,我们则可以让学生对这篇课文进行续写。不过,学生要以写得灵活多样、富有新意为目标。在改写、续写训练中.学生不但能初步学会对自己已学的知识进行充分的理解、充实,而且还能养成敢于除旧、敢于立新、敢于用多种思维方式探讨所学知识的思维习惯。

因此,开放教学,创新之前提,教师转变观念,践行开放教学,箭在弦上,刻不容缓。

2.质疑问难——创新之关键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这是亚里士多德的不朽名言。北宋哲学家张载言:“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有疑点,有问题,才能有思考,也才能有创新。质疑问难是锻炼思维、发展思维、培养自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古人云“学贵善疑”,质疑问难是学生思维活跃的体现。所以,教学时我总是不失时机创设氛围创造机会让学生质疑问难。

例如:教学《陈涉世家》第二段后,让学生质疑。学生经过思考便提出问题,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泛,显得不着边际,不是教材的重点和内容,笔者就引导他们围绕课文重点进行提问.学会提出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有的学生问道:“陈涉为什么要用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来激励其他士卒?”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有探讨价值,笔者便认真地组织学生讨论。又如学习全文后,鼓励学生质疑,让学生不断地提高质疑问难的质量。

课堂中让学生质疑提问,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又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养成了质疑的习惯和敢问的态度,逐步形成善问的品质。

3.想象丰富——创新之核心

想象是创新性思维的主要品质之一,没有想象就无从谈起创新。激发、保护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至关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创设氛围让学生大胆去想象,让学生拥有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在这个广阔的空间里能够感受生活,能够交流感情,碰撞出创新的火花。如教学《台阶》一文后,笔者以《父亲》为题,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以满文军的《父亲》为蓝本进行填词习作。经过这样联系现实的训练,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改善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实现了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

灵活的思维方式与创新密切相关。一个人如果只会唯唯诺诺、按部就班,是形不成创新能力的。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课堂中,教师应该大张旗鼓地鼓励学生大胆猜测,敢于求异,打破思维定势,多角度思考问题。同时,教师又要善于挖掘那些具有探索性、解题策略多样化、答案不唯一的问题,积极寻找多元化的思路,让学生在求异思维中形成创新能力。

4.探究学习——创新之途径

所谓探究学习就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问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涮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和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课程理念,一种学习素质的培养要求,一种学习方式。它常有一定的专题性质,学习过程不仅重探究性、活动性,而且重合作化、个性化,尤其是它作为一种学习方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篇7

一、课堂理答,教师导的艺术

中学语文的阅读课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头戏,也是学生掌握语文科知识的重要途径。其教学过程,对教师来讲,就是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过程。在教学程中,教师的任务不是“灌输”,而是“疏导”。“ 疏导”的中心,就是为学生提供掌握知识的思路,使学生循正确的思路去学习,并掌握学习内容,这样才不会禁锢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想象力尽情地释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首先,让学生直接与课文对话。

阅读教学,是学生接触大量优秀范文,吸收文化营养的好时机。要培养学生的理解和创造能力,学生和课文的直接对话是阅读教学过程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要认真的引导。首先就是要有充分的时间保证,其次,要有计划地提供一些必需的阅读背景资料。为此,阅读期待,自由诵读,应成为阅读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起始环节。

为了让学生与课文直接对话,我们甚至可以事先不限定什么目标和目的,完全让学生接近文本,充分自由地去接近作者的心灵,去触摸作者的思维和情感世界,去和作者沟通,去自由的想像,去进行再创造。

其次,有效的组织班级进行集体创造。

所谓的集体创造:就是指教学以小组、小队这个集体为基础,在相互交往中探讨学习课题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敏锐地察觉和果断地把握全班集体性思维的流向,在适当的时机提出适度的问题,以组织和促进班级集体性思维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在理解课文中显露出来的大量的创造性意见,鼓励学生继续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还应该提出新鲜的课题,引申课文意义。

二、想象,阅读与表达的桥梁

情节续写、内容扩写、仿写、改写等,是比阅读更进一步的对原作的再创造。如教学《皇帝的新装》一文,我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皇帝的性格进行想像,皇帝在游行完毕后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大家有的想像皇帝受骗后恼羞成怒,派人捉拿骗子,但骗子早已逃之夭夭,有的想像皇帝受骗后迁怒于小孩,将他抓来并责问他为何要说真话,显得昏庸愚昧之至。有一个学生则想像皇帝因游行时没有穿衣服而受了风寒,回宫后而发烧求医,谁知医生仍是这两个骗子乔装的,骗子用锅底灰和野草屑做成几颗黑糊糊的药团换的了皇帝的大量金银珠宝,而皇帝服药后上吐下泻,令人捉拿骗子时,骗子早已逃的不见踪影,皇帝也一命呜呼啦。再如要求学生为皇帝的游行大典进行创造性复述,扩展故事情节,让学生大胆地去创造去想像。经过这样的训练,不但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人物性格的认识;而且使文章内容得到了再创造,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训练中就自然得到了培养。

发散性思维可以改变语文教学中思维单一、内容贫乏的封闭现象,能打开学生的思路,拓展课堂教学的空间。为此,可以在平时多设计些仿写、补写题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三、存新求异,鼓励学生大胆表达

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求异思维,要求学生不要满足于课本或教师的现成结论,而要敢于大胆突破旧思想、旧观念的束缚,从新的视角去思考和想像,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与众不同的观点、看法或结论。如教学《曼哈顿街头夜景》一文时,怎样理解“他们走在通衢的大道上,却似在险峻的山路上爬行”这句话的含义?可以让学生联系美国具体的社会背景和我们当今充满竞争的社会现实,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另外,平时遇到“班门弄斧”、“知足常乐”、“异想天开”等成语或一些已成定论的见解、谚语等,也可以要求学生对它们的理解大胆质疑,换个角度去思考,道人所不道,甚至反弹琵琶。这样,正中求反,同中求异,异中求新,能有力的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学科兼容,让阅读充满督智

语文知识可以延伸到数学、自然、社会、艺术等学科中。借此实现学科与学科的融合,综合性学习,强调运用各学科知识来探寻与求知,注重学生知识视野的开拓,真正实现阅读与听说写能力的整体发展,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在语文阅读教材中许多内容涉及到的地名,方位,周边环境,历史背景等,课前让学生亲自查一查,为学习课准备,课文中介绍的自然科学知识,学生一时不能明白其中道理的,让学生动手做一做实验;与美术相联系的,可以让学生动笔画一画。如在教《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先让学生根据诗中的描述作一幅画,表现边疆生活,边疆风光或送友归京时的情境。学生非常兴奋,画处了许多各具特色的画。给学生提供了驰骋想像的机会,大大调动了他们的能动性,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五、源于生活,从点滴中体悟文字

我们要把课堂的阅读教学融入现实社会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去。让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的各项活动中去,在“考察”、“实验”、“探究”、“体验”等一系列的活动中观察生活,体悟人生,激发灵感,创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