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笑的文章范文

时间:2023-04-05 14:40: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微笑的文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微笑的文章

篇1

____题记

那株迎春是我在八年级的时候在朋友家移栽来的。当时,它只有枯草似的根,几片嫩绿的新叶。瞧,多么脆弱的生命啊!我把它安置在天井,等待着它开花。可是等待是漫长的。当我数完30张日历时,它竟然什么动静也没有。还说什么迎春花呢,怎么还没有开花呢?我独自懊恼着,慢慢地[迎春]这个词从我的记忆里淡化了,最终也消逝了。我想它那时会寂寞地哭泣,想把自己的泪珠化为泥土的芬芳。它在挣扎,犹如处在黑夜的种子在探索着,寻找来自天地的阳光。那也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它在与生命较量,却不抱怨主人对它的不公。可怜的小东西!当我再看尽几十天的日升日落,那株迎春竟然冒出新绿的小芽叶。我不禁为它的生长而欣喜。我想:它也许在与旁边的同伴较真,也许在思念自己的姐妹们,也许它在叹息自己深厚们的卑微,也许……一串串美丽的联想细胞在我的头脑里活动犹如一条条小鱼在嬉戏。

朋友家的迎春花开了,黄灿灿的,好似贵妃身上的丝绸,养眼。映入眼帘的却是我那株纤瘦的迎春。我的那株是什么样子的呢?我急忙跑回家,蹲下来仔细观察它。枝干是灰灰的的,几片快要凋零的叶子在枝上依依不舍。可悲啊!为什么?我已经对它完全失望了,真恨不得将它挖起扔到别处。但是,我没有那么那样做。因为我知道它还在努力。

篇2

近几年来,在写作教学中总有这样一种感觉:许多学生的作文言之无文,视角狭窄,素材单一雷同,很少能够关注社会民生,很少能对生活有独到的见解,很少能写出对生活的真切感受。曾有人归纳了当今中学生作文的“三乏说”,即学生学识贫乏,生活积蓄贫乏,思想情感贫乏。

面对这种现状,写作教学该何去何从?“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把作文放到生活中去,把生活引入课堂,这应成为新时期习作教学改革的新理念、新趋势。只有把握了这一点,习作教学才能向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 大语文观也告诉人们,“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一言以蔽之,就是要用生活激活作文教学的课堂。

对学生而言,学校生活是最熟悉也最有感情的。课堂上的启发诱导、激励表扬,课间活动中的嬉戏玩耍、集体活动,无一不是写作的素材。教师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抓住契机进行引导,使这些情景在学生笔下生花。以“结合课文,发挥合理想象”为例 ,可以利用课文,引导学生对有关内容进行合理的补充、扩展或评价。既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落实了创造力的培养。针对教材内容以及课外阅读,学生可以交流自己的心得,有所感悟,有所借鉴,有所生发,还可以仿写、续写。如,学完诗歌单元,自己创作诗歌,学过文言文,也来篇文言作文,续写课文《项链》,等等。比如,学完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学生对他的“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感触颇深,洋洋洒洒写来,确是获益匪浅;欣赏了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学生都仿照他的写法,以日常琐事抒写真挚情感,读来意味隽永。

如果每天两耳不闻窗外之事,每天为应试而作文,只重形式训练而忽视内容,学生要想写好作文确实是缘木求鱼,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激活学生潜在的知识储备,打开学生自己生活的宝库,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积累生活,感悟生活,让学生用生活为自己的文章蓄势。只有让学生投入大自然的怀抱,积累大量的社会生活素材,才能使学生的作文题材鲜活;否则,学生的作文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生活,才是学生作文灵感的触发器;生活,才是学生作文的源头活水。

篇3

我永远忘不了,有一个人,是她教会了我,这样笑。那年暑假,我被妈妈送到她那里学习舞蹈——她是妈妈朋友的女儿。我跟着她,在骄阳的注视下,一遍又一遍舞蹈。“旋转,一二三四,旋转,再来一圈。”她不知道什么是疲倦,无论多累、多热,她总是挂着浅浅的微笑。

我实在撑不住了,就停了下来。她见我累了,就让我休息一会,随后自己跳起来。我看着她,摇摇头,有些沮丧地心想:“恐怕我一辈子也做不到这样吧!”又有些困惑的问自己:“还需要继续再学下去吗?舞蹈这个特长真的是我喜欢的、热爱的吗?”

我看着她的舞姿,那么舒展,那么柔软。每一次旋转,每一次歪头,每一次弯腰……她的动作越来越快,我看得目不转睛,她闭上了眼睛,自己也陶醉在其中。动作,慢慢定格了。可是与此同时,她的脸上露出了一个微笑。

那么灿烂的一个微笑。像是享受了一杯陈年的美酒,香醇而满足。像是一只飞雁,展翅欲扬。她的微笑是自信的,她是那么肯定自己的舞蹈;她的微笑是满足的,她陶醉在自己的舞蹈中;她的微笑是狂热的,她热爱舞蹈,爱到不知疲倦的练习,爱到为舞蹈痴狂。

我想,我很羡慕这个微笑。我想有一天我能这么笑着,在自己的天空展翅翱翔。我想无论怎样我要这么笑着,不在乎那些坎坷磨难、困难阻挠。我想一直这么笑着,站在最高峰,笑得自信张扬。

篇4

关键词 文化建设 校长 教师 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School culture trait is critical to focus on the performance reflects the qualitativ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different schools and coke together, schools and cultural growth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chool, teachers, and students' ethos of the culture. School culture is irradiated school temperament; school culture largely determines the level of a low level of school development. Mainly school principals, teachers, students build three main cultural organizations, school principals, teachers, and students assume the role of different cultures in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schools, respectively. At the same time, culture is not self-sustaining, is a human life in the long run gradually build to build school culture should be at the core principals, teachers as the main load bearing trinity students, principals,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schools cultural construction indispensable.

Key words culture construction; principal; teacher; students

学校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受到理论与实践工作者的重视,但如何构筑学校文化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校长是学校的领导核心,教师是学校的骨干力量,学生是学校数量最多,潜能最充分的的主体。校长、教师、学生构成学校组织的主要组成部分,决定着学校文化建设的方向与水平。学校三大主体即校长、教师与学生在学校文化建设都有各自不同的角色担当。其中,校长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教师是主体、学生是承载。如果将学校文化建设比作一艘航行在大海中的文化的巨舰,那么就可以说校长是这艘船的“风向标”、教师是这艘船的“舵手”,而学生则是这艘船上运载的无价“珍珠”。

1 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校长

1.1 校长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

校长作为学校建设的“领跑者”与“风向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文化建设的方向、内容、特色与影响。“一个学校领导如何营造出独具特色的学校文化,既是每个校长终生孜孜以求的目标之一,也是具有教育家风范的学校领导必须时刻思考的问题之一”,①作为学校灵魂的校长,其思想观念、文化素养、专业素质、战略眼光与个人魅力对学校发展的影响渗透于学校发展的每个毛细血管与细胞,同时也是学校文化传承、发展与创新的关键所在。在现代学校文化建设中,校长的领导视野、领导方式、领导水平、领导类型与学校的整体文化氛围紧密相关,校长在营造学校文化氛围中担当的角色就犹如教师在营造课堂氛围中担当的角色一样。校长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校长作为学校组织的领导者在学校组织中的地位相当于一步复杂机器中的“心脏”――发动机,处于学校组织的领导核心,教育领导就是“为个人和团队的过程提供目标和方向;塑造学校文化和确定价值观;促进学校制定战略规划并确定远景;确立目标并与员工一起规划变革工作;在考虑社区和学区的优先事项及师生员工的需要的前提下确定学校自己的优先事项 ”;②其次,校长文化是学校文化的聚焦。校长文化是“校长群体在向职业化演进的过程中,形成的代表群体共性的精神培养、价值取向、理念追求、人格魅力和行为准则等职业特质的总和 ”。③学校文化是社会文化在学校范围内的比例收缩,而校长文化则是学校文化在校长主体上的聚焦。学校文化是社会文化在学校的具体化,也是社会文化在学校的具体表现。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导核心,其思想、经验和观念、作风体现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方方面面。

1.2 校长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担当

校长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决定了其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必须有所担当,这种文化建设的担当集中体现在学校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文化是人类所有智慧、心血长期积淀的结果,人类进化的历史可以说就是一部人类文化发展史,人类的发展与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同样,学校文化也是一所学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饱经沧桑的智慧结晶。校长作为已有文化的传承者,其对文化的传承不仅是传统优秀文化继承与发扬的需要,也是学校文化创新的起点与基石,同时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基点与起点。校长作为学校传统文化的传承者:首先,校长必须对已有学校文化“了然如心”、“如数家珍”,校长必须了解学校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特点、风格,了解是发展与传承的提前;其次,要求校长必须理性、全面、精确地把握已有学校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后,要求校长充分利用其在文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对传统的优秀文化进行继承与发扬。与此同时,文化是人的文化,人是文化的创造者,而人由 “种生命”的规定性走向“类生命”的超越性决定了人类所创造的文化不能局限于对已有文化的传承,同样也要使文化由传承走向创新。如果说文化的“种”是文化的存在根基,那么文化的“类”则是文化的创新灵魂。创新是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是学校文化的建设及其发展的出路,校长在领导全体师生进行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工作的同时还扮演着创新者这一角色。对学校文化的创新是对原有理念和制度的挑战,也是在教育改革这个大背景下,社会对学校提出的更高要求。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校长要敢于提出新观点、新问题,不断地更新原有的学校文化,清除阻碍学校文化建设的不合理因素。

2 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教师

2.1 教师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之传道不仅传为人、处事之道,更传文化之道。教师作为学校运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参与者、组织者,又是学校文化传承的重要渠道。一流的师资团队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对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和品牌建设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所有着悠久历史的学校,文化就是学校本身。一流的学校靠的是文化,一流的学校文化靠建设优秀的教师文化来实现。教师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为已有学校文化继承的主体性与文化建设的主体性。教师作为学校组织中的威权者,是智慧的化身,是灵魂的引导者、知识的传授者,是身心充分发展,经验水平较高,社会化水平纯熟的上承校长下启学生的最得力的文化继承与建设者。学校文化建设既要以校长为核心的引领,亦要以教师为主体的忠实执行。教师居于校长与学生的中间组织,在学校文化建设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即要上秉以校长为核心的学校文化。启下,即是要将学校文化通过课堂、学生活动、师生互动等方式传与学生,通过学生体现学校文化传承、建设与创新的价值。如果将学校文化建设比作一艘航行在大海中巨舰,校长是“指南针”,则教师是推动这艘文化之船驶往目标的“舵手”。

2.2 教师在学校文化建设中主体地位的发挥

教师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教师组织自身的文化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的文化水平。因此,教师要发挥其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需要自育育人。教师自育,即教师在学校文化建设中自身的文化培育。“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学生的“神圣标榜”与“崇拜偶像”,其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教师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必须先自育。育人者,先育,只有自身是完善的,有魅力的,才会有外部效应的产生。教师的文化自育主如外部形象文化自育、教学行为文化自育、教师学习文化自育、教师合作文化自育、师生关系文化自育等文化自育,都与学校文化建设息息相关。育人,即培养他人,教师育人即是培育学生。教师自身价值之外的社会价值的实现主要体现于其所培育的学生,学生的文化培育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在文化建设中主体地位发挥的正确性与深度。思想与智慧,如果不能用语言与文字流畅表达或被人精确的理解与应用,那么,这种思想即使天才式的,对于他人、社会而言,也没有任何意义与价值。教师,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如果不能将其所承载的文化意蕴施与学生,这种文化充其量也是教师组织这座“围墙”之内用以自娱自乐的消遣品。

3 学校文化建设的承载――学生

作为学校组织中成员最多、情况最复杂、差异性最明显学生群体,既是身心发展未成熟,又是具有无限发展空间文化主体,学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最终承载者。一流的学校,不取决于政策的偏袒,不取决于地理位置的优越,不取决于名师大教的堆积,而是取决于学校所培养的学生的质量与对社会的影响力。学生是学校的无形品牌,是学校的代言人,是衡量一所学校好坏的晴雨表。学校文化建设最终出发点与归宿在于学生主体文化的培养,只有将学校文化建设的成就理性地让学生继承、发扬与创新,学校文化才不是寓于学校范围内的“井底之蛙”。“人始终是文化建设的主体,人的生活方式及其所蕴含的精神世界的改善既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根本途径,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最高鹄的”,④学校文化建设的终极目的在人之成人,也即是使学生由动物发展到“文化人”。文化人类学认为,文化是人类的自为行为,为人类所特有,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属性。“人”在进行“文化”活动之前,还不能说他(们)是人,而是从属于自然界的物种,人因为从事文化活动而成为人。文化使“人”成“人”,学生的未完成性与不完善性,决定了文化在其身上的作为。学生作为学校文化建设承载者,即是要由自在的学校文化走向自为的学校文化。自在的学校文化,即是学校已有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而自为文化即是学校文化在学生身上的创造与勃发。人是一种无限的有限,文化也只有从有限走向无限,从规定走向超越,才有文化魅力。学校文化要散发出与让人“欲罢不能”的魅力,就必须由学生承载,由学生带领文化走向自觉、自为。因此,学校文化建设的大船上,校长是“指南针”、教师是“舵手”,而学生的文化培育则是这艘船上运载的“无价珍珠”。

注释

① 袁振国.教育新理念(第二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56.

② [美]威廉 ・G・坎安宁,保拉・A・科尔保罗著,教育管理:基于问题的方法[M].赵中建,主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68.

篇5

关键词:校园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3-0111-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3.072

校园文化是学校特色的重要表征,是学校的重要教育资源,是一种氛围、一种精神,一项“隐性育人工程”,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教育魅力。因此,让校园文化成为全面育人的辐射源,成为素质教育的能量库,成为一部无声的教科书,一直都是我们学校坚持不懈的追求。那么,怎样建设校园文化,怎样发挥文化育人的魅力呢?

一、物质文化打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的教育应当使每一堵墙都说话。”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场所,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摇篮,这里的每一堵墙、每一间教室、每一个角落,甚至每一处细节的设计,我们都让它们浸润平等、宽容、理解和激励。使其成为陶冶感染学生的“主体的画,无声的诗”。让全体师生每时每刻都能在潜移默化中,享受文化的熏陶,实现人格的升华。

近几年来,我们为了营造整洁优美、富有教育意义的育人环境,学校多方筹措经费用于校园的绿化、美化、净化、硬化、规范化。建设了名人名言墙、文化长廊,种植了各种花卉,悬挂了大面积喷绘,雕刻了浮雕,摆放了文化石等等,整体布局精巧、画面内容丰富、色彩搭配适宜、环境清新雅致。那些充满智慧光茫的名言警句,使学生豪情迸发、志存高远;而先烈们的画像或志碑则激励学生奋发图强、立志报国;园林、花圃、草坪使人心旷神怡;壁挂、书画无不透出温馨和高雅。特别是班级文化的建设,在教室的布置上,我们同样下足了工夫。为了使教室的后墙成为师生共同参与文化建设的阵地,各班开辟了各类版块,并有着不同的名字“我最棒”“成长的足迹”“学习园地”“班级之星”……它们为学生提供了展示才华和作品的窗口,让学生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也体现了不同集体和个人对校园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形成了各班独特的人文氛围。充分发挥着以境辅德、以境增智、以境强体、以境展美、以境促劳的潜在的“润物无声、滴水穿石”的育人功效,展示了师生的精神价值观和审美观,全方位地提高师生的文明程度。

二、制度文化添内力

如果说,校园文化的发展是飞驰的快车,那么教育理念就是持久动力。长期以来,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努力创设良好的制度环境,保障学校教育的有章、有序和有效。因此,我们在制定规章制度的时候,体现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全。规章制度应该是全方位的,做到事事有章可循,如文明班级评比制度、班主任工作考核制度,教师目标管理制度、绩效考核制度、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制度等等,涉及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二是细。内容具体明确,操作性强。三是严。纪律严明,赏罚分明,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当然,为了保证制度的贯彻落实,我们还建立了一个完善的管理网络,实行“四线”管理,即:“党支部、工会、团支部”一条线,“德育副校长、德育处主任、班主任”一条线;“大队部、班委会、各班值日生”一条线;“校长室、辖区派出所、家长委员会”一条线,分工明确,职责分明。同时,在学校管理中,我们倡导服务大于领导、观念重于方法、协调重于控制、环境优于制度、科研先于决策的现代学校管理文化理念,创建民主、平等,融洽的和谐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把学校办成教师和学生实现人生目标的绿洲。

三、精神文化铸品牌

篇6

无为县昆山中心学校903班章雅雯

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欠下的账终究是要还的。—题记

感恩账单

天下没有哪个父母不是儿女付出,他们只是想要儿女过得更好,没有想要得到什么回报,只是给予一个寄托......

我的家庭里有四口人、爸爸、妈妈、姐姐和我。姐姐出去工作了,家里只剩下了我跟爸爸,妈妈。姐姐走的时候,我看到了爸爸妈妈脸上的不舍,但却只能笑着跟姐姐告别顿时我的喉咙像是堵塞了一样,心里莫名的感到难受。一整天家里像降了几度似的,变得异常冷清。出于想念的原因妈妈经常打电话给姐姐,而我就站在旁边。看一次妈妈又打了电话,电话那头说:“没事天天打电话干嘛!”妈妈心里一阵失望和难过。没说几句就挂了电话。而我心里也不舒服,于是便想着说下次跟姐姐偷偷说一声。前不久我跟姐姐聊了天,我对她说:“你打个电话回家吧,爸爸妈妈好想你。要问他们现在过的怎么样。姐姐说:“嗯好”半分钟后***手机响了,我笑了,立马往下跑,看到妈妈一脸上的笑容,我感到心里一阵温暖。

父母要的不是物质上的回报,而是发自内心的,哪怕是一句嘘寒问暖,一句“最近过得好不好”,一句“你们要照顾好自己”,都是最好的回报。有时候大考过后看到自己的成绩又下降了,便嚎啕大哭起来,不是因为名次,而是感觉自己好对不起父母。从我们的一出生他们就在付出,而我们却以这样的成绩来回报他们,实在是太不应该了所以我们欠父母的恩情“债”必须要还。

友谊“账单”

身边最好的倾诉者莫过于闺蜜或蓝颜,她们就像是家人,在我难过时给我肩膀依靠,在我泪丧是给我安慰。······

我是幸福的,因为我身边有两个懂我的知已,我们哭过、笑过、打过、闹过,关系也随之越来越好,就算有分歧,过了几分钟也就好了。每当我考试考差了一个人偷偷哭泣的时候,她们总是第一个冲到我身边安慰我,每当我有心事心情闷闷不乐的时候,她们总是听我说;每当我累了,倦了的时候,她们总是伸出双手给我一个大大的拥抱。。。。。。

有一次我突然跟她们说:“如果哪天你们找不到我了,会不会想我啊?”她们说道:“当然会,不过我们天天黏着你,你想走也走不掉哦!”我们都笑了。第二天,碰巧是星期天,我去了姨妈家,结果闯了大祸。她俩来我家找我发现我不在,又 发短信给我,我又没回,那叫一个急啊。我晚上一回家把我姐的手机打开一看,有几十条信息,还有许多未接电话,我以为有什么事啊,星期天一大早就往她们家跑,她们一看到我就问我昨天怎么了,我说我去玩了。两人气乎乎的,毫不留情地打我头,此时此刻只能说一句:“画面太美,不忍直视。”

我们三个经常唱《时间煮雨》,“我们说好不分离,要一直一直在一起。。。。。。”我们也像这歌词一样约定好要不分离,这笔友谊之债大家都欠下了。

赞人生这场旅途中,大家都在前进中获得,留下了许许多多的坑,等到我们有能力的时候就要这些坑填补,在填补的过程中得到快乐。

清点了一下我的账单,发现我的“债”挺多,其他人也差我许多“债”,在过不久我都可以放高利贷了。不过与高利贷不同的是我拥有的是幸福账单!

篇7

教材是教学的一种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所以要根据环境的变化,以学生为本整合教材,进行教学内容的开放。打破各学科的界限,变单科内容为综合内容,使智障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综合地学习与语文相关的知识、技能、情感等,比较全面地学习各方面的内容,使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使学生在生活中、活动中获得愉快的学习。培智教学的课堂也要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的解放学生各种感官,解放学生的时间和空间,尽量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主动参与的机会,让智障学生动起来。使静态的课堂动起来,使每个智障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去亲身感知、体验,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获得知识,学得技能。当然,面对判断能力较低的智障学生,更应该把德育教育的内容贯穿于日常的语文教学过程之中。

关键词:课程改革 整合教材 大胆创新 走进生活 获得知识

正文:

普通教育的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素质教育在中国大地上开花结果,特殊教育的课程改革也相伴而来。智障儿童虽然智力有缺陷,但却和普通儿童生活在同样的社会背景下,有享受平等教育的权利,也需要坐在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里听课。《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是新课程提出的四大理念之一。智障学校的语文也一样要开放才会跟上时代的要求,才会适应智障学生的发展,真正做到“以智障学生为根本”,才会让智障学校的语文教学焕发生命力。下面就此谈谈我在新课改背景下培智语文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打破各学科的界限,变单科内容为综合内容

教材是教学的一种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并且培智学校语文教材的陈旧已经和现实与学生脱节,基本不适应在校智障学生的学习。所以要根据环境的变化,以学生为本整合教材,进行教学内容的开放。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也强调了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在小学阶段的课程设置中以综合为主。所以我们要打破各学科的界限,变单科内容为综合内容,使智障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综合地学习与语文相关的知识、技能、情感等,比较全面地学习各方面的内容。使智障语文教学内容焕发生命力。比如:我在教学第四册课文《蔬菜》时,综合了生活适应、数学、游戏、常识等学科的教学。先带学生一起到菜园里收菜,一边收一边说说平时我们吃的是这些蔬菜的哪一部分?回到教室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各种蔬菜,并同时说一说有几种蔬菜,再数一数红萝卜、白萝卜、西红柿各有几个?大白菜又有几棵?它们都是什么颜色的?再让学生闭上眼睛摸摸蔬菜,说说名称。这样不仅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一些生活常识,进一步认识了各种蔬菜,并且复习了10以内的数数,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对教学内容的综合不是简单的拼凑、增加或删减,而是要使所组合的内容有机的整合,利于学生的学习掌握。比如在看图读拼音识字《日月》的教学时,以语文为主线,综合其它学科的内容,使组合的内容互为补充,合成整体。加上儿歌,使智障学生更加形象地理解太阳、月亮的特征;再通过画一画,写一写,使智障学生把汉字和物体一一对应,在物与字之间建立感性的联系。这样使各部分内容不仅在巩固语文学习的基础上发挥各学科的作用,还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在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我对旧教材里大量严重脱离学生实际生活的内容进行了删减,并通过报刊、网络等渠道搜集一些篇幅适度、内容生动、富有情趣又蕴涵丰富的文章拿来指导学生阅读。在实践中我们看到了这种方法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会把“源头活水”带给学生和老师。因此,教师和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的,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二、将教学内容生活化,让智障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学习

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是从智障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出发,以学生现有的经验为基础的,使学生在生活中、活动中获得愉快的学习。

由于智障学生智力和适应的局限性,他们在学习经验的迁移上存在较大困难,因此脱离学生实际生活的教育,既不符合他们的能力水平,也不会为他们所接受,更谈不上能够促进他们发展。所以根据智障学生具体直观、概括、抽象水平低的思维特点,我们变书面的抽象内容为生活的直观内容,将教学内容生活化,使智障学生在具体形象中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学习。现行特校教材内容与时代的发展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相比,相对偏窄、偏旧。因此我大胆突破教材的编排,依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摄取生活、引入新课,联系生活、学习新知,实际运用、巩固新知,语文课堂上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大胆摒弃旧的教材观,为学生创造性的学习提供可创造的学习空间。如在学习“家电用品”时,凭借教室里的实物以及学生平时用到的观察的家电用品,把生活搬进课堂,较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进行有效学习。智障学生说出了很多词语,如:电灯、电风扇、电视机等,有些连老师都没想到的词语也从他们嘴里说出来了。同时教师也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说出这些家电用品的用途:“夏天,好热啊,我们就可以吹吹(电风扇);妈妈用(电饭锅)做饭;头发湿了,我们用电吹风把它吹干;晚上,爸爸打开(电视机)和我一起看电视??”。把书本内容与生活紧密相连,挖掘身边的鲜活材料,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让他们在今后生活中学以致用,使老师和学生一同走进生活。把语文教学向生活开放,使培智语文的教学内容摆脱课本的束缚,成为生活化的内容,更好地为智障学生学习知识、学会生活服务,成为适合智障学生的生活化的语文学习。

三、解放学生的各种感官,让智障学生主动参与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传导活动。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着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着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同认识、共同促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叶圣陶的六大解放理论中也提出:要解放儿童的头脑,要解放儿童的双手,要解放儿童的眼睛,要解放儿童的嘴巴,要解放儿童的时间,要解放儿童的空间。我们培智教学的课堂也要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的解放学生的眼睛、头脑、嘴巴等各种感官,解放学生的时间和空间,尽量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主动参与的机会,少一些束缚,多一些自由,让智障学生动起来。

俗话说: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对于智障学生来说,更是这样。我在每节课上尽量解放他们的各种器官,让他们共同参与到教学中来,使静态的内容变得生动、活泼,让学生能全身心地动起来。如在教学课文《学做家务》时,我的第一课时就是在厨房里上的。我让他们通过看、摸、想、说等不同的方式来认识各种厨房用具,指导大家一起做家务:扫地、收拾桌子、清洗锅勺碗筷??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在实践中的体验。他们不仅认识了厨房用具,还学会了许多表述的词,还学习了做家务。在此基础上,当第二课时学习生字词时,学生的兴致就更高了,都想把自己认识的厨房用具、会做的家务事写下来。有了第一课时的亲身体验和铺垫,第二课时的学习也变得更加轻松多了。又如:在教学第六册《课间活动》时,可先让学生读读课文,然后组织学生操场上自由活动,再让学生讲讲自己的活动情况及内心感受,回到教室后让学生写写刚才活动时所看到的情形,最后再让学生熟读课文。这样学生对这篇课文很快就理解了。

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尽量使静态的课堂动起来,使每个智障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去亲身感知、体验,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获得知识,学得技能。

四、道德教育的内容要始终贯穿于日常的语文教学过程之中

篇8

德化六中初二(10)班 赖越自

指导老师 郑秋菊

如果说家庭是田园,我是小苗儿,那么家风便是阳光,而家训便是雨水。要想茁壮成长,必定少不了二者的陶冶。

我家的家训很简单:“善小而为,久之成大德”。小时候对挂着墙上的“善小而为 久之成大德”这九个字并不能理解。但我却依稀记得上幼儿园时的那次家庭故事会。大概情节已经忘却,但是其中的道理却记忆深刻:即使是弱小的动物,它们的善行也绝不会白费。做人也是一样,“积小善可成大德”。从那时开始,我心里埋下了“善”这颗种子。

小时候,我经常被忙碌上班的父母锁在家里,通过见方的窗户只能看到窄小的蓝天和细小的风景,这样,家风家训对我们的成长就更是至关重要。有人说过:一个人的优良气质很大部分取决于家庭的教育。我的父母也是深切认识到这点的,所以他们总是尽力以身作则。不苟言笑的父亲更是以此为准则,细微地影响着我们。

小的时候,爸爸经常抽空接送我上下学。有一次,他嘴上说着得赶紧回家加班赶一份材料,可车的速度丝毫未有半点逾越。就在我们要过的时候,黄灯却刚好亮了起来,爸爸稳稳地刹了车……还有30秒,我看四周没警察,试探性地问了一句:“周围都没人,过去吧?”“那红灯还是亮着的啊!”预料之中的的回答。““善小而为,久之成大德”他认真地答道,眉宇间满是庄重与神圣。当然,类似的例子在我家人中是常事。爷爷是村里有名的义务厨师,村里家家户户办喜事大事找他当厨,他总是积极帮忙;叔伯姑婶也个个是勤劳朴实、自力更生的模范……

一路上,我仔细回味着爸爸的话语,我的心恍如被洗涤一遍了。的确,大与小是相对。古人云:“不善小事,何以成大器”。如果不屑做平凡细小的事,最终只能成为“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篇9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每天微笑一点点。

在一个秋高气爽的午后,我读了一则名叫《微笑》的文章,文章虽然很短,但是,我感触很多。

文章讲述了一个日本人和妻子相处的不是很好,几乎到了要离婚的情况。一天,这个日本人的朋友让他去拜访了一位智者,于是,第二天日本人就去拜访了这位智者。

智者给了日本人一个锦囊,说:“你只要照着锦囊做,你们的关系就会好起来了。”

如果你问我这个锦囊是什么?我会告诉你,其实很简单——是微笑。每当妻子为他拿来了衣服,他会对妻子回一个动人的微笑;当妻子拿来晚饭给他时,他又回一个微笑。所以,关系就好起来了。

看!一个微笑竟是一个将要破碎家庭的黏合剂,一个微笑竟会有那么大的魔力,让两个天天吵架的男女和好如初。

当我读到“微笑很重要,它可以让你感到万分的幸福。”这句话时,我感叹道:是啊!如果没有微笑,整天只有吵吵闹闹,那一个家庭岂不是整天只传来孩子无助的哭泣和父母的吵闹声吗?如果没有微笑,那老师岂不是无法用心教书而只会一天到晚的骂人吗?如果没有微笑,同学之间不就没有朋友可谈了吗?如果多一分微笑,那不就少了一些吵闹了吗?

在家里,父母在外面辛勤的劳动,难道就不能换来我们的微笑吗?作父母的都希望孩子开开心心、快快乐乐,我们的一个微笑,就等于给了父母一个安慰和达成了父母的愿望。

在学校,见到老师说声“早上好”难道很难吗?给老师一个动人的微笑,就给了老师一个信心,让老师能上好课,让我们学到更多的知识不好吗?

和同学之间也来个微笑,让对方认为你你友善,也会给你一个微笑。为你赢得更多的朋友、知心伙伴难道不好吗?

同学们,也许当你受到老师、家长批评就觉得他们不顺眼。也许你受到同学误会、排斥就对他们怀恨在心。那么,假如你给他们一个微笑,他们会回心转意也说不定呢?他们会发现误会了你而来向你道歉,请求你原谅也是可能的啊!会认为你是个可以得到的好伙伴,会抢着和你做朋友呢!这样总比受人家的冷眼相看、冷嘲热讽好啊!所以,大家每天多一点点微笑,少一点点吵闹。这样我们的生活也会更美好。

篇10

那是一个初夏的早晨,我一个人在大街上游荡。我刚考坏了两门课,挨了妈妈一顿训,又和好朋友吵了一架。我心情非常不好,真想找个地方大哭一场。“唉,怎么这么倒霉,全让我赶上了!”我恶狠狠地踢着一块石子,发泄着胸中的怨气。

随着石子的滚动,我抬头看见一个坐轮椅的姑娘正在吃力地横穿马路。或许是因为“同病相怜”,我跑过去帮她。“谢谢,谢谢!”她一边谢我,一边自己用力搬动轮子。我偷眼打量着她,心一下子缩紧了:她只有一条腿!我看她不过十八九岁,心想:真够惨的,她一定比我更加灰心丧气,可是当我注视她的脸时,我呆住了。这是一张年轻的焕发着青春热情的脸,在那上面找不出悲伤的表情。她正在向我微笑!那是幸福、甜蜜的微笑。我禁不住问:“你的腿……?”话一出口我就后悔了,这会使她痛苦的。谁知她并不在意,平静地说:“一次意外……这世上还是好人多。这不,今天又碰到了你。好了,到了人行道了,谢谢,再见!”她向我挥挥手,又向我微笑。我也向她挥挥手,呆呆地注视着她。她仍旧在微笑,向我微笑,向每个过路人,向着生活微笑!

我长长地出了一口气,所有的烦恼都烟消云散。和她比起来,我太幸福了,有什么值得使自己不微笑呢?我发现,人们都在微笑。哈,多么好的早晨!

从那天起,每当遇到不顺心的事,我就会想起那个美好的早晨,那个姑娘的微笑,那远比蒙娜丽莎、演员们、空中小姐的微笑更美,更亲切。这样,我也就情不自禁地微笑了。

朋友,你难道不想微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