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与表现评价范文
时间:2023-03-28 20:37: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审美与表现评价,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推行关注全面发展与尊重差异的综合素质评价,既要重视学生的学业考试成绩,又要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多方面潜能的发展,全方位、多角度考评学生综合素质。
把“基础性发展目标”和“学科学习目标”两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把握基础性发展目标的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六个维度和学科学习目标,多角度、全方位、多元化综合评价学生的素质发展状况。
审美与表现自我评价注意三:
科学构建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的指标体系,完善本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与高中学分管理、综合素质评价有机结合,充分适应普通高中新课程试验的要求。努力做到具体明确、操作简便,体现多样化,突出可行性,力求评价结果的科学和公平公正。
篇2
1.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音乐是一种听觉的艺术,需要通过听觉来初步感受美,培养审美感知。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需依赖听觉,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人感知美的能力,是在感受音乐音响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学会感知就是学会用审美的耳朵、审美的眼睛去发现、探索音乐作品的美。例如:在欣赏《美丽的草原》这一课中,我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精心制作了多媒体教学课件,老师的一切语言和情景演示,都随着音乐的展开而同步进行。学生聆听着优美的音乐,看着栩栩如生的大草原的画面,感受着老师美好生动而又富于情感的表情和语言,完全神经在审美的情境之中,视觉、动觉、想象等审美因素,综合作用于学生的情感,达到了以情动人,以美育人的审美境地。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能力
想象是创造的源泉。音乐审美想象会给学生带来审美享受,同时激发起他们的思维活动。学生每一次审美想象得过程,都是迈向更高层次音乐审美想象得一个阶梯。因此,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给与学生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的审美想象力能够得到很好的发挥。例如:在欣赏《玩具兵进行曲》这一课时,学生听到了一首节奏强烈、富有动感的音乐,好像真的有许多玩具兵在走路、摇摆、玩耍,每一个小朋友都产生了情感表现、行为表现得冲动。于是我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发挥自己的想象,你愿意表演哪个玩具就表演哪个玩具,你愿意怎样表演就怎样表演,同学们高兴极了,都根据自己对乐曲的理解,设计动作,积极地、认真地参与表演。就这样全体学生都变成了一个个不一样的玩具兵,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的想象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3.培养学生的审美表现能力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表现人类的情感又是音乐艺术的本质特点。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表现意识,让学生知道如何去表现,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目标。当然,在培养学生表现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学生经常体会到参与表现后所获得的审美愉悦感,这样学生们才会敢于表现、善于表现。例如:在低年级唱游课中有一首《我的小宝宝》的歌曲,歌词浅显易懂,旋律抒情优美,描写了一位妈妈在哄孩子睡觉时的场景,表达了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以及孩子对母亲的强烈的依赖之情,营造了一个温馨又美好的家的氛围。这首我就让学生来表现,“假如你是爸爸(妈妈),你会怎样红你的小宝宝睡觉?”在此基础上,我又让学生组成临时家庭,用歌声、表情、动作、造型来表现这首歌曲。学生的表现没有好于不好,只要每一位学生都参与了,都能得到大家的肯定和掌声。最后我还让学生思考:妈妈对你是这样的关心,那么你该怎样回报妈妈呢?学生是很聪明的,马上都能回应老师的问题,学生的回答都是表达了自己对妈妈深深的爱,和对妈妈的感谢,此时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4.培养学生的审美合作能力
音乐世界是丰富多彩的,音乐的表现艺术也是多元的。其中既有独唱、独奏、独舞等个人的表现形式,也有合唱、合奏、集体舞等集体表演形式。学生集体参与合作是共同表现美、创造美的过程,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审美感受能力,审美表现能力,审美创造能力的过程。特别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合作学习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它促进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关心、共同进步。例如:在如二年级唱游课中要求学生掌握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如果光听老师讲,学生对学习一点儿也没有兴趣而且根本听不懂,这是一个让所有老师都头疼的问题,于是我运用“搭节奏”的游戏,让学生自行组成活动小组,在搭搭拆拆的游戏中学习掌握到新知识。在他们的游戏过程中不单单解决了怎样搭节奏这个知识点,而且继续在研究搭完了节奏之后,怎样拆了节奏再搭新的节奏我们还进行了比赛,看哪一小组节奏搭得又快又好。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使学生掌握了知识点,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而且也锻炼了他们小组合作的能力,因为只有小组成员共同努力,才能得到最后的胜利。
5.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审美创造能力是人类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审美创造力是审美主体在审美实践的过程中按照审美规律进行创造性审美活动的能力。音乐创造是小学音乐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项教学活动。教师应该将音乐创造教学渗透到欣赏、歌唱、器乐演奏、律动等教学活动中去,做到任何教学活动都体现出审美创造的原则。例如:在欣赏《快速波尔卡》这首乐曲时,我让10-12名学生为一组,通过表演性的动作来表现可取所要表达的内容,并鼓励他们进行创作,来丰富乐曲的时间、场景、人物、事件;在扮演角色中,我又鼓励学生可以一人扮演多种角色。于是,有一小组在表演中创作了一段舞蹈;有一小组在表演中创作了一首诗;有一小组还创设了多个场景:火车站、大草原、田野、农庄、森林等等。在表演中,学生自由地、大胆地表现出了对乐曲的独特理解,充分感悟到了音乐的魅力,让我不得不赞叹学生们对音乐的理解力和创作能力。
篇3
由于成人美术教育的对象是已经具有一定美术基础的成人学员,其教学也更富挑战性,不能简单地重复专业院校的教学模式,要探索出符合成人认知特点的美术教学方法。笔者在多年从事成人美术教育教学的工作中,根据学员的不同能力,实践各种色彩教学方式,不断提高培训者色彩创作能力和审美能力。
一、色彩教学中的个性化培养
个性差异体现着人类多样因素与社会因素交互作用的丰富性,而这种丰富性又与美术的丰富多样性所一致。也正是学员审美个性上的差异,为我们开展美术教学提供了基础。与此相反,划一的教育却导致美术丰富多样性的缺失,也就失去了美术的真正魅力。个体在审美活动中的差异必须被重视和尊重,尤其是在富有情感的色彩表现上。尊重个性差异应该体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它要求教师无论在备课、上课、指导、评价等环节中,都要以此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不能根据自己的审美喜好影响甚至干涉学员独特的审美习惯,确保他们在愉悦的环境中感受到自己的情感被尊重,使学员自觉地保持和发展这种审美的独特性,而不是趋同于同学和老师的审美感受,最终丧失他们宝贵的人格魅力。例如,讲课时要对色彩作品客观分析,理解不同色彩情感的表现抒发:莫奈《睡莲》《教堂》系列中光影色感的扑朔迷离、欢快丰富的色彩世界;凡·高的《向日葵》《自画像》充满强烈的个人情感和心理因素,以狂热的色彩语言描绘了痛苦焦灼的心灵,那奔放的笔触和强烈的色彩,以及整个画面的律动感令每个观者能体会到当时作者的绘画激情;蒙克的《呐喊》《生命之舞》中色彩传达的苦难、恐怖等等。
指导写生训练实践时,不应要求每个学生都按老师本人的方法和色彩感受去完成作品,应该允许学生在表现手法和工具材料上有一定的自由,应鼓励学员勇于用个体独特的色彩风格表达自己对事物的审美感受。在色彩表现过程中要调动学员表现对象的激情,强化画面的主观色调,营造强烈的情感氖围,根据需要选择运用写实、夸张、变色、反色、变调、抽象、象征等手法,强调笔势的动力感,如用平涂无痕的色块、长笔触的强烈扭曲的拖摆、细笔触的轻微的颤动、旋涡笔触的绵转,弯曲笔触的起伏等,突现色彩的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当学员处于兴奋的状态中,活生生的对象就会融化为生动的线条,鲜活的色彩,写生就不会是冷漠的复制,而是炽热情感生动的表现。教师尊重学生的审美个性,发现、显示、爱惜、培养每个学员的独特的个人才能,便意味着把个性提高到人的尊严充分发展的高度。
在色彩教学中培养学员的审美个性,要求我们从客观心理结构出发,充分意识到教育和环境对审美活动产生的影响,并避免影响其发展的不利因素,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尊重、培养、发展学员独特的审美个性。
最大限度体现差异,编排合理的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是成人美术教育的重要部分,而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成人学员是具有极大差异性的群体,整齐划一的要求和内容对他们肯定是不合适的,应该尽可能地照顾各种层次的学员的身心特点。以终身教育为目标的成人美术教育,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体现出一种弹性,这种弹性体现在对于表现方式的宽容、工具材料的多样性和教学内容的难易方面。教师在备课时,应该注意适应不同基础学员的审美喜好,在准备要欣赏的艺术作品材料时,应尽量多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但又风格迥异的作品,以体现出教材内容对不同审美个性的宽容度。从学员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使学员感受各类作品的不同审美形态,从而引发学生内在情感的自然流露,这样,学员对美术的体验、感受和表现才会得到充分发挥。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等工具,利用各种色彩作品资源开发色彩课程,培养学员的美术素养和人文精神,建构个体对于本民族、本地区文化的人文关怀,从而形成独特的富有民族特点的审美个性。
二、各种绘画材料技法在色彩中的运用
不同绘画材料的运用会形成画面不同的肌理表层,肌理是经过许多艺术家用不同的物质材料,使用不同的工具和技法不断尝试探索创造出来的。这种效果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并作为一种特殊的形式语言被采用。画面中所出现的肌理,使艺术手段更趋丰富,从而可以充分体现作者的创造性。
同样,在色彩训练之中,也可以运用各种绘画材料产生不同的色彩肌理效果,来拓展学员色彩的表现力。过去的色彩教学中,只是运用水粉、水彩、油画等常用材料,对材料与技法触发的色彩肌理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学生不了解画面肌理的功能及其所生发的效应,如可以表现丰富的质感和光感,或传达精致、和谐、微妙、柔和、厚重、粗犷等感觉。重视媒介和手段的研究、增加各种特殊材质的必要的感性认识,即不同材料、技法形成的不同肌理表层,其本身就体现了作者不同的情感心理、情感动向及其精神价值取向。色彩肌理本身就会使观者引发不同的心理、生理等方面的反应和变化。同样的肌理表层又会因不同的材料选择,传达出不同的情感信息。
不同材料和技法的选择运用,引发不同的色彩肌理表层效果,同时也会导致不同的审美趋向差异。收集、保护和学习前人优秀的传统技艺,是我们创新的根本和基础。我们在色彩训练中学习传统技法的同时,鼓励学员大胆尝试多种绘画材料技法,如水彩、水粉、丙烯、国画色的综合运用,油画和金属、木、陶、蜡、纤维等各种材料的混合交替使用,还有刀刮、平刷、罩染、浸染、滴洒、划痕、厚堆等方法的运用,会产生许多意想不到的极为丰富的肌理效果,从而启发学员的创造灵感。经过深思熟虑并富有想象地利用工具和技法,以不同媒介来创作美术作品,在表现技法的探索、研究和体验中,最大限度地发展个体的审美个性,同时也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不同绘画材料技法运用可产生不同的肌理,而对肌理的研究与综合运用模糊了画种的界限。实际上,我们已经看到跨画种的技法被广泛运用和借鉴,不同画种材料的综合应用已成趋势,因此,我们尝试在色彩教学中,充分而综合地运用不同画种的材料和技法,从而真正实现色彩教学的五彩缤纷,使学员感受色彩的独特魅力。
三、引入丰富的色彩评价体系
对于成人美术教育学员的色彩作品评价,相对较为理性和成熟,应尊重其自身的思想和体验,在具体的色彩训练中拓宽自己色彩的经验和感觉,建立起自己独特的感受体系,形成丰富多样的评价体系。
在成人美术教育中将评价作为色彩教学的重要学习方式,目的是为培养学员色彩评价能力,促进色彩创作和审美能力。美术教育加强学员的色彩评价能力培养,能提高学员的色彩意识,还能培养学员的色彩审美敏感性,发展其感受力和思维力。在色彩作品评价中,可采用学员自评、互评、讨论、阶段性的色彩作品汇报展览等形式,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情。也就是说,现代教学评价体系是一个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不断自我完善的组织系统。传统的评价都简单地以学员最终的作品来给他们的能力进行定位,可是每个学员都有自己特有的生长环境,个性的不同、专业基础、工作环境的不同,表现出来的内在气质也就存在着差异。因此,学员努力的过程就是学员素质能力发展的过程,我们应该从学员参与学习活动和表现作品的过程中,去发现学员学习表现色彩的热情,从他们的作品中发现学员本质的有个性的东西,培养学员的观察力、想象力,挖掘他们的色彩创造力,保护学员的个性特点。
传统的教学评价比较单一,教师往往以学员画的色彩关系对不对,把眼光总放在美术学科的知识和能力方面等来评价,忽视了学员在其他方面所呈现的闪光点,忽略了学员在色彩表现过程中的自我情感抒发、审美情趣、构思创意、探索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评价。因此,评价不仅要关注学员的学习成绩,更要发现和发展学员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员发展的要求。在学业评价的范围上,不仅应该有美术学科的知识和能力,还要关注学员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表达、审美情趣、构思创意、综合能力、探索能力等全面的综合评价。只有综合全面的评价才能使学员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扬长避短,提升色彩创作能力。超级秘书网
其实,学员的色彩作品,原本就浸透了个人的各种情感,有些想象的、抽象的作品可能画面效果不是最好,也可能是学员造型能力、构图能力的局限,甚至是因为某些个性的因素使然。所以教师应尽量给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让他们以异于他人的表现方式来表达其独特的思想和情感,并树立起自我表现的信心。教师必须站在每个学员的角度上,用他们的眼光去理解他们试图表现的内容,做到理解和尊重学员。在色彩呈现中,发现他们的才华,体会他们的情感,教师在评价作品时应抱着一种充分尊重和信任的态度,运用平等和恰当的评语谈出自己的体会和对学员的期望,可以起到鼓励学员创造能力和很好地交流的作用。在美术教学中要注重对美术活动表现的评价,评价的核心是促进个体的发展,要通过突出评价的过程性和个体的差异性等,建立发展性的评价体系。
通过培养学员色彩表现的个性化和多种绘画材料技法的尝试,引入丰富的评价体系,改进色彩教学方法,使学员从被动接受知识的模式中解放出来,与开发潜能个性化的学习环境相适应,探索以自我指导为导向,以个性化学习为中心的新学习模式,形成符合成人学员可持续发展的认知规律的知识结构以及教学方式,培养建立学员色彩创作和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德)马克斯·多奈尔.欧洲绘画大师技法和材料.重庆出版社,1996.8.
篇4
【关 键 词】 欣赏教学;审美评价;美术;高中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要求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全面改革,高中美术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提升学生艺术欣赏水平与审美观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艺术欣赏活动,本质上是欣赏对象与欣赏主体之间发生的一种审美关系,这种关系不仅表现为审美对象对审美主体的审美观与审美能力本质上的制约,还体现在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审美价值的评价与认可标准。因此在高中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欣赏水平与审美评价能力对学生进行教学,通过大量的审美体验与审美交流去教会学生客观地去欣赏,多层次、多方面地进行审美评价,以达到美术教学的目的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在美术教学实践中的感悟与总结,简要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如何进行高中美术欣赏教学
对于许多高中美术教师来说,欣赏教学尤其是现代艺术作品的欣赏教学要比实践教学难上许多,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欣赏传统的艺术作品时,作品创作的社会背景以及相关史料的讲述,使得教学的内容比较丰富,能够吸引学生一定的兴趣,故而能够产生比较良好的课堂氛围与教学效果。但是在讲述现代艺术作品时,却缺乏相关资料,再加上现代艺术作品欣赏的角度很难直接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衔接,这就导致学生一时难以跨越现实角度与欣赏角度之间的障碍,从而影响了欣赏教学的效果。人对于审美感知和审美意识的形成很难在日常生活中培养,需要一个学习的过程来形成。因此,高中美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审美感知与审美意识的培养,培养学生在审美的过程中去评价和把握作品内在的情感内涵,通过不断地对各种艺术形式的直接感知和审美体验来达到审美欣赏中的继发性作用,并最终达到欣赏教学的目标。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价值与评价
1. 美术教师要指导学生注重审美价值的客观性。高中美术教师在欣赏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注重审美价值的客观性。因为审美价值是建立在实践价值的基础上的,所以审美价值必然会具有客观性。在艺术欣赏的过程中,由于地域和习俗等方面的差别,人们有可能会出现差异很大的价值观。对同一作品在实际的欣赏中,不同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如当一个人在丧失亲人或朋友时,再愉悦的形式也不会让其感觉到丝毫快乐。与之相反,如果一个人遇到了愉快的事情,即使是在大雨滂沱的时候,也会感觉到欢乐,畅快淋漓。
2. 高中美术教师一定要提高对学生审美评价的功利性。高中美术教师在欣赏教学中,不但要引导欣赏关注审美价值的客观性,还要提高学生对审美评价的社会功利性,这是由人潜意识中对审美判断的利害判断决定的。作为一个具有思想与意识的人,在进行审美评价的时候,必然会受到自己潜意识内的伦理价值、认知价值以及利害判断的影响,如将宏大壮观的战斗场面看做艺术的话,尽管其场面宏大而震撼,但是我们却难以接受,因为我们潜意识里的伦理价值与道德判断知识我们拒绝接受这样的艺术。
3. 美术教师要指导学生审美评价是主客观的统一。尽管审美价值具有客观性,但是审美主体的审美感受与审美评价却带有主观上的多样性,二者并不矛盾。因为审美的行为是由审美主体产生的,必然受到审美主体的知识和经验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所以审美评价的行为就必然具有主观的成分,而正是这些主观成分造成了审美评价难以统一。
三、美术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绘画欣赏中的评价
一般来说,所有的绘画作品都是表现性和再现性的统一体,即含有作品形式与作品内容的多重性内容。这就致使绘画作品具有显出和隐处两种内容,不利于学生进行审美欣赏与审美评价。美术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绘画作品的评价时,首先要使学生分清作品所表现出的内容的主次关系,把握其中的主要成分,然后通过不断的感知分析过程,培养学生对作品形式因素的直觉,使学生的直觉由感性提升到理性的高度。
综上所述,高中美术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素质培养与审美评价能力的提高都具有重要意义。高中美术教师在美术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欣赏教学,依据学生的基础水平,通过审美感知与审美评价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与审美评价能力,最终把学生的欣赏水平与审美评价水平提升到一定的高度,实现美术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任清善. 浅谈高中美术欣赏及引导方法[J].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
篇5
按教学活动设立四个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
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美术兴趣和视觉意识、视觉文化,用多种美术媒材和方法表达观念、情感,追求艺术化生存和较高的审美品位,促进学生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教学内容是: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与方法,学习美术欣赏与评述的方法,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和创造意识,美化环境与生活。从中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健康的人格。
现状:
我县中学现有美术教师50人,男20人、女30人;本科生35人、专科生15人;其中兼职教师14人;年龄在50岁以上2人、40岁以上6人、30岁以上28人、在30岁以下14人;中学高级6人、中学一级24人、中学二级20人、县级骨干教师6人;教龄30年以上2人、20年以上6人、15年以上14人、10年以上8人、5年以上11人、在5年以下9人。
课堂教学A类课12人,B类课28人,C类课10人,任课教师基本胜任教学工作。
学生能以线条和色彩等美术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美化生活,对作品可作简短评述,能运用地方材料学习造型方法,进行综合探索。
从2001年秋季,美术学科进入新课程改革4年以来,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深入开展课改实践。在市县课题研究带动下我们做了以下几项探讨:
1.进行美术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在接受式的基础上研究体验式、合作式的教学方法,如:二中顾兴眉的《可爱中华》;四中郭华振的《艺术与科学》、卢晓景的《保护动物》等。
2.进行美育资源开发课题的研究;典型课例如:西屯中学李敬霞的夏都国际雕塑公园《人.生命.自然》;四中卢晓景的《民俗村艺术采风》;张山营中学李淑君《玉米皮造型》;大庄科中学的《根雕》艺术活动。
3.进行教师教学基本功培训与竞赛(理论常识、工艺制作、色彩写生、平面设计、水墨创作),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4.进行美术教学评价的研究;全县试行期末笔试测验;部分学校开展学生《艺术成长挡案袋》的过程性评价,改进只凭作业定成绩的做法,值得推广。改变美术学科在学校薄弱地位是我们长期努力的工作。
问题:
1.新教材的电脑美术、陶艺课,因学校条件所限,无法进行教学。部分学校缺少美术学具材料,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弱。
2.多数学校只有一位美术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困难。少数教师忽视美术知识教学。
3.少数学校没有专任美术教师由其他学科教师兼职,参加学科教研活动过少。
4.个别学校初三不开美术课,影响学生全面发展。
改进:
1.各校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改善艺术教育办学条件,深入开展艺术教育改革实践,加强艺术教育教学管理,推动艺术教育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由教委督促各校初三开齐美术课。
2.教师要研究:教什么和如何学的根本问题,以学生为主体,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习兴趣,设计生动的审美体验,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运用现代多媒体手段,努力提高学科教学质量。
3.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艺术活动中的表现,加强过程评价,继续实行《学生艺术成长档案袋》工作。重视美术学科知识、能力.期末笔试考试评价。
4.各校业务部门要加强师资队伍业务培训,以科研课题促进艺术师资素质提高,搞好十五继续教育,提高教师教学基本功水平。
5.各校要研究教学规律,探索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教学由准备——实施——效果来完成,分值权衡要科学合理便于操作。课堂评价主要是教学过程实施状况和在一定客观条件下学习取得进步,试验发展性评价。
6.各校要为师生定购教学必备的美术学具、材料,保证美术课的正常教学。创造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实质,更是艺术教育的特色。
素质教育为艺术学科的发展开辟了实施的空间,我们学校、教师要为学生的审美素质提高而努力工作。
中学美术学科各年级教学质量评价监控方案
为提高我县艺术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审美素质的提高,推进《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课题研究,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充分发挥艺术教育在学校的地位和作用,根据国家教育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参照北京市教委《中小学美育大纲》精神。我们制定本方案。
当今艺术学科与社会人文科学及教育心理学的科际整合,形成新的人才素质观,而审美素质是现代人才必备的较高素质。塑造美的心灵,振兴民族精神,以美育人,探索出一条发展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的教育模式途径和方法。尽快改变农村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状况,使学生在美的创造中,在美的启迪与陶冶下,生动活泼、健康的成长。
树立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的大美育观。加强农村学校艺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步伐,优化课堂教学,优化管理机制。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迫切要求,农村中小学的艺术教育薄弱状况如得不到改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会落空。
学科作用:
《国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美术是人类历史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图像是一种有效而生动的信息载体。而美术教育的普及是关系到一个民族传统文化和优秀艺术遗产的认可与继承。
知识经济时代,呼唤着科学与艺术的整合、互融、互动和互补。使科学发展更富有人性的关怀,为新世纪人类生存质量的提升,倾注新的活力。科学和艺术是人类智慧与情感的最高境界,他们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所追求的目标是真理的普通性。
中小学的美术教育是美化生活,设计生活、创造生活的审美教育。我们又称为“生活美育课”。它选择对学生发展有用,感兴趣的,能够学会的知识与技能,与其生活经验相联系,增强愉快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综合学习,形成学生的基本美术素养和有益于社会及个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我们将学科定位在:美术教育是人文精神和美育的重要途径,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理想载体之一不可缺少,有形象思维的独特功能和作用。
1、提高认识科学定位
“懂得和实践艺术是我们学生的思维和心灵健康发展的基础。”
美育是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教育。通过审美活动和实践,有意识地培养人的审美的意识、情感与能力等审美素质,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它以美的方式感受、审视世界,从而改造世界。在寓教于乐中,感染熏陶、潜移默化地以美辅德,以美益智、以美健体、以美促劳、以美育人。美育具有人文学科的性质,是素质教育思想的体现。
审美教育:就是按照美的规律与人的身心发展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运用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生活美来丰富学生的审美知识,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评价美的能力,促进学生素质完善和人格发展的教育活动。惟有从美育的角度来理解艺术教育,才能真正确立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艺术是审美的最集中、最典型形态,是人类审美文化的最主要载体。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渠道,因形式、方法不同、各有侧重;课堂教学侧重审美知识传授,课外活动侧重审美能力培养,校园文化艺术环境侧重审美实践活动,校外艺术教育侧重特长生的培养。小学阶段侧重艺术学习兴趣的培养,注重提高学生的参与活动和情感体验。初中阶段侧重美育基础知识,提高审美感受力,培训表现美、创造美的一定技能。高中阶段:侧重正确审美观的培养,使良好审美个性心理品质形成。
美育的目标:学生通过艺术课程学习,形成基本的艺术素养,能感受和欣赏生活、自然、艺术、科学中的美,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积极参加艺术活动,用多种方式进行艺术表现。通过艺术实践活动,提高审美能力,开发智力潜能,发展个性、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升学、求职、就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中,我们要强化艺术教育实践活动,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育质量。
2、审美素质科学框架:
学生审美素质内容要素结构要素能力要素目标要素评价要素
艺术美艺术素养感受美知识认知水平
科学美智力发展鉴赏美能力操作技能
社会美品德意志表现美情感行为表现
自然美心理结构评价美个流表达
生活美创新思维创造美价值综合探究
检测操作;从内容要素:自然、社会、科学、艺术、生活美分别进行。(例如)
生活美(精神面貌):语言美、形体美、衣着美、居室美、饮食美、人际美;
审美素质:就是个体在审美活动中获得的关于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生活美的知识因素和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评价美的过程中,习得的能力因素有机结合,而生成的稳定特征。
审美就是对具体事物和艺术作品中美的因素和形象,进行非功利的直觉和观照,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愉悦的心理体验。审美素质包括:审美能力和审美观点两方面,对自然、社会、艺术美的形象贮存;对艺术作品内容、形式、风格的识别鉴赏;对艺术语言的了解和实践;形成艺术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健康的审美情操和高尚人格。
1.审美内容要素: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生活美五方面。中小学生要侧重于生活美育的培养与实践,从生存条件,生活环境、人际交往、理想愿望、信息交流中形成审美素质水平。
2.审美结构要素:艺术素养、智力发展、品德行为、心理结构、创造品质。
①艺术素养:对艺术语言的感知、体验与运用;②智力发展:观察、记忆、想象、思维水平。
③品德意志:认知、情感、意志、生活表现。④心理结构:人际交往、情绪调节、自我评价。
⑤创新思维:求知欲、好奇心,质疑品质等人文精神。
3.审美能力要素: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评价美。
4.审美目标要素:知识、能力、情感、价值、个性。
①知识方面:艺术的本质与特征、形式与内容、;②能力方面:有感知、鉴赏、表现、创造力等;
③情感方面:兴趣爱好、行为态度、健康心理等;④价值观念:辨别真善美、价值取向、审美观念;
⑤个性发展:精神性格、特长潜能、生存质量;
5.审美评价要素:认知水平、操作技能、行为表现、交流表达、综合探究。
6.审美素质体系框架:
审美基础是知识,审美保证是能力,审美导向是观念,审美动力是情感,审美核心是生活。
内容要素、结构要素、能力要素构成人的审美素质立体框架。根据目标要素和评价要素进行调查问卷检测,获取学生审美水平的数据,做为艺术教育实验课题的素材,来论证其地位和作用,实现艺术教育的功能,促进学生完善人格。
二、发展性评价
评价内容与方法:发展性评价要关注审美对象的质量;关注审美过程中的感知是否充分;关注审美情感体验是否深刻;根据课程总目标,从感知与欣赏、表现与创造、评价与反思等方面检测学生的审美素质。
艺术语言:形象思维,了解线条、色彩搭配、构图想象、设计创新;
工具材料:尝试运用、各种媒体、大胆表现,体验学习艺术的兴趣;
③欣赏评述:收集作品、语言表述,写作评论、审美情趣、个性感受;
④行为习惯:用具准备、节约材料、安全操作、耐心细致、整洁卫生;
⑤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式、探究式学习,处理信息、整理记录夹;
⑥情感价值:热爱生活、相互信任、承担责任,发展自我,培养兴趣;
⑦学习态度:自评互评、客观公正,主动参与、勤于实践、坚持始终;
⑧综合评价:平时成绩、笔试检测,形成诊断、提出建议、促进发展。
在全县推行建立《学生艺术成长记录夹》工作,每学年一册,由学校保存备查。与会考和问卷调查共同组成学习方式的轨迹。每年县教委在初三年级进行艺术成长优秀学生评比表彰活动。
审美素质评价建议:
多级性:评价要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体现多维性和多级性。通过评价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鼓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开发潜能,提高学习艺术的兴趣。
发展性:评价要弱化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强化诊断激励作用,以学生在实施美育的客观事实为基础,以课堂教学和生活美育为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全面性:对学生的认知水平、操作技能、参与合作、交流表达、探究能力进行全方位的评价。
阶段性:评价要分年级阶段,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注意知识和能力的循序渐进。随学校期末工作进行。县教育行政、业务部门应以调查问卷、期末考试等形式,进行抽测检查。通过评价促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
审美素质检测方法(综合评价)
形成性评价:称过程考查,依据学生艺术成长记录夹来评,
重活动表现的态度和价值观形成;
自我评价、小组互评:体现主体参与,促进个性发展合作学习;
终结性评价:由平时单元双基成绩60%、参与审美活动表现30%、自我评价10%;
与期末检测试卷100%综合评价,总成绩在120分以上为审美及格学生。
三、考试内容范围及形式:
依据北京市课改教材13册至17册的教学内容,结合地方美育资源,进行试卷笔答。题型以填空判断、简答、应用实践等,考试属于量、性结合评价监控。
前两类以考查学生美术常识、作品欣赏为主,占60—70%;
应用实践以考查学生创意思维与美术技能为主,命题具有选择性,占30—40%;
每份试卷100分,60分钟完成。
(1)课程三维总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与情感)
1.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生活与环境。
2.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
3.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健康的人格。
3、初中美术单元教学目标:
(一)欣赏评述单元
一、教学目标:(7—9年级)
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艺术作品的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初步了解中外美术发展概况,尊重人类文化遗产,能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短评述。
教学内容:
13册:中国美术馆概况、画家蒋兆和、民间美术吉祥图案、现代广告;
15册:故宫博物院概况、龙的图腾、古建常识、画家李可染;
17册:中国历史博物馆介绍(青铜器、绘画、雕塑);
14册:卢浮宫、文明古国、画家齐白石;
16册:大英博物馆、希腊雕塑、闻一多肖像;
18册: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画家高更、毕加索、莫奈,现代建筑、现代艺术;
教学评价:(三维目标)
了解人类文化艺术的成就,查阅资料专题研究;
知道中外美术发展概况,名画家及其代表作品;
对作品的形式、意义及审美特征进行探讨;
运用美术术语描述作品,表达自己的感受;
欣赏祖国的国画、书法,了解剪纸、年画、吉祥图案等民间艺术;
对美术与生活、环境艺术的认识表述,
对园林、建筑形式美的评价;
欣赏生活中的雕塑作品;
现代广告欣赏及分析;
收藏艺术品或印刷资料,
(二)造型表现单元
一、教学目标:(7—9年级)
有意图地运用形、色、空间、明暗和肌理等美术语言,选择恰当的工具、材料,以绘画和雕塑等形式,探索不同的创作方法,发展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二、教学内容:
13册:人物漫画(线条)、秋天的收获(色性)、小型雕塑(泥塑、泡塑);
15册:风景速写、国画山水意境;
17册:人物动态速写、色彩风景(装饰画);
14册:黑白装饰画、纸版画邮票艺术、国画花鸟小品;
16册:结构或调子素描、版画插图、京剧脸谱;
18册:结业创作、展览;
三、教学评价:(造型能力)
1、对美术课的兴趣态度;
2、运用以线造型方法,练习速写、漫画、卡通画;
3、体现物象的比例、透视关系;
4、在造型活动中运用构图知识;
5、在造型活动中运用色彩冷暖对比知识;
6、运用中国画方法进行表现;
7、浮雕、圆雕的制作(多种材料);
8、明暗造型练习;
9、版画制作学习;
10、认识美术语言在造型中的作用;
(三)设计应用单元
一、教学目标:(7—9年级)
了解主要的设计类别、功能,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多样与统一等组合原理,利用媒材特性,进行创意和设计,美化生活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
二、教学内容:
13册:资料册制作、中国结、服装展示、卡通画、乡土材料制作;
15册:艺术与科学关系、公共设施设计、乡土材料发现与创造;
17册:生活日用品设计(台灯、钟表、包装、交通工具、家居装饰);
14册:线材造型、编织、壁饰、藏书票设计;
16册:奥运设计(体育美术)、封面设计、字体装饰;
18册:标志设计、校园美化、设计校运动会或文艺活动招贴画;
三、教学评价:(设计制作原理运用)
1、有序的工作方法与习惯;
2、多种材料、工具运用;
3、注意设计与功能的关系;
4、色彩对比、联想练习;
5、立体构成练习(线、面、块);
6、废旧材料、乡土材料加工利用;
7、运用形式原理,理解节奏、韵律之美;
8、各种设计练习(招贴、封面、产品包装、装潢设计、服装效果图);
(四)综合探索单元
一、教学目标:(7—9年级)
调查了解美术与传统文化及环境的关系,运用美术手段进行记录、规划、制作,通过跨学科学习,理解共同的主题和共通的原理。
二、教学内容:(小组合作完成主题活动)
13册:同一蓝天下(生存环境)、节水活动、家乡风光摄影、电脑绘画;
15册:欧洲你好、家乡民俗摄影、电脑招贴设计;
17册:美洲你好、民族民间美术(唐装)、电脑网页设计;
14册:亚洲你好、绿色延庆、学校形象设计;
16册:非洲你好、主题手抄报设计、电脑图文编排;
18册:大洋州你好、雕塑公园欣赏、数码摄影、陶艺学习;
三、教学评价:(认识与实践)
1、运用所学美术知识大胆表现生活与环境,用美术形式传达自己的思想和意见。
2、调查美术与生存的关系,用文字、图象记录其结果。
3、关注校园、社区环境美化(壁画、雕塑、喷泉),改进功能与设计。
4、春节书写对联,参观美术展览。
5、本地区工艺品调查与发明创造。
6、合作性学习、学习态度、学习特点的学生自评。
7、教师在课堂的观察记录(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操作技能、探究能力、认知水平、表达交流)。
8、建立学生艺术学习资料册(档案袋),加强过程评价。
(2)学生美术基本素质检测问卷提纲
从感知与欣赏、创造与表现、反思与评价方面,侧重学生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考查。
(7—9年级)
1.喜欢观赏自然风光及名胜古迹,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知道珍视家乡的古迹并发现其意义。
欣赏中外优秀美术作品,感受其中的美,能对作品的形式、内容、风格特点、创作背景等方面,进行探究有自己的心得。
欣赏中外有代表性的建筑艺术和工艺美术作品,对现代设计和环境艺术产生兴趣。
认识常见的符号和标志,知道尊重世界文化遗产。
主动接触优秀书法、摄影作品、并能从中感受美。
了解自己喜欢的中外美术大师的生平和代表作,并写出自己看法的评论文章。
能运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艺术感受,产生对美术的兴趣。
能运用美术语言(线、形、色、肌理、空间、明暗等),借助各种媒材表达自己创意,丰富艺术体验。
能运用艺术方式美化生活、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
10.运用美术技能在音乐、舞蹈、戏剧、文学活动中,连接与互动寻求联系。
策划一次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吉祥物设计、标志设计、宣传品的设计制作)
外出旅游活动(科技夏令营),活泼有趣的帽子和文化衫,多姿多彩的提袋和背包,旅行团队的标志和旗帜,摄影展示出游活动。
布置理想的家居(纸模型或小天地的摄影),平面布置图、主体墙设计、整体设想,装饰布帘的色调、图案,柜架的设计、陈设的品味。
书的奥秘:书籍封面,装帧艺术、插图的收集、藏书票与书签设计,为自己的藏书分类。
奥运精神(体育题材雕塑、绘画、摄影、邮票收集)体育场馆模型设计,体育纪念品设计,招贴画、服装、大众健身的摄影、绘画等。
创建绿色社区环境:平面图、立体模型、照片资料。
①公共设施设计:汽车站、电话亭、路灯、公共座椅、垃圾桶。
②公益招贴画:节水、绿化、环保、人文。
③社会调查:运用对比图表显示,时间、空间、状况、人口、资源、沙化等。
备注:本提纲从感知与欣赏(60%)、创造与表现(30%)、评价与反思(10%)三个部分进行考核。每年从各学段中选择4—5个问题,进行问卷检测,可开卷,也可闭卷。检测成绩记入学年成绩册。(附学生美术素质检测表)
四、评价方法:
美术教学的质量具有主观性和模糊性,阶段目标总体为块状。我们主要从学生的艺术兴趣、参与态度、审美知识、能力、形象思维、价值观念等方面进行过程考查。
在全县学校中推行学生艺术成长记录夹的举措。每年开学初建立《学生艺术成长记录夹》适用于所有学生,由学生自我记录、自我积累、小组评价。学年末交由学校存查、每年一册、三年总评(各校可选优秀者数名存档,表扬嘉奖特长生)
记录夹内容包括:
学生姓名、照片、爱好、简历
艺术课单元作业:设计方案、草图、研习记录、搜集的资料。
活动表现:(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要从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操作技能、认知水平、交流能力、探究能力等方面评价)
评价操作方法及毕业会考制度: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环节,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我们提倡过程与结果并重的全面评价。艺术学科为考查科目。评价要以学生的美术学习客观事实为基础,加强过程考查,重视学生的能力、态度、情感与价值形成
①形成性评价、过程考查,每学期一次。内容包括:
1、平时学习:100分(学生艺术成长记录夹)
。知识技能:(知识技能、提问练习法、作业排序法,单元作业占60%)
。情感态度:(态度表现、问卷法、参观展览、展演,学习态度占30%)
。行为习惯:(自评、互评、观察法、语言、仪表,自我评价占10%)
2、笔试测验:100分(期末考试)
篇6
【关键词】音乐审美 主体意识 个体感受 个性
音乐审美意识是以音乐感知、情感体验与审美评价为基本环节的意识活动,这是从审美意识形成过程的角度对于审美意识所做的较为简洁的概括。但是,就审美意识本身的结构来说,相对主观的个体审美感受、相对客观的审美理想以及作为审美对象的音乐作品才是审美意识的最为基本的层面。
审美意识是人所独有的社会意识。它以人是否从对象中发现、确证自己的本质力量为转移,并由此确定审美意识的性质。由于人的实践既有差异性,又有共同性,因此,审美意识也既有时代、民族、阶级乃至个人的独特性、差异性,又有普遍性、共同性。
审美主体意识的培养,除了向学生传授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了解音乐表现的手法和技巧外,还要引导学生参加音乐欣赏活动,培养对音乐的感知能力、想象能力和评价能力,加深对音乐的理解。
一、细心聆听,学会感知
感知是人的基本心理活动形式。音乐欣赏作为一种审美活动,需要审美主体有捕捉审美对象的所蕴含的审美信息的能力。只有当人的听觉器官从纯生理器官上升到审美器官的高度,才真正成为一个能感受音乐美、体验音乐美的人。然而,人感知音乐美的能力并非与生俱来。人感知美的能力,是在感受音乐音响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学会感知就是学会用审美的耳朵去发现、探寻音乐作品中的美。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在音乐欣赏的感知活动中,音响感知是整个音乐欣赏的前提和基础。音乐欣赏中一切感情体验与形象联想都要以音响感知为基础,而细心聆听就是获得音响感知的主要手段。 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全神贯注地去聆听音乐,养成良好的聆听习惯。运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交替使用,教会学生如何去聆听音乐。在欣赏过程中,必须注意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 一般来讲,学生都具有这种能力。但是,对音乐的旋律、节奏、调式、速度、力度、和声织体、曲式的听辩能力,学生就不一定具备,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初级到高级,循序渐近地对音乐进行欣赏、感受,从而让他们对音乐作品有整体性的感知能力。要让学生主动去听,而不是教师在一味地灌输,把音乐交给学生自己,才能逐步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感知能力,随着经验的不断丰富与欣赏范围的不断扩大,学生的感知能力也一定会不断提高和趋于完善的。
二、静心感受,学会想象
想象是人的大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成新形象的过程。音乐欣赏过程中的想象属于审美想象。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直接感受对象时,并不以机械消极的感受为满足,而总是积极地调动和改造由于审美对象的信息刺激再现出来的过去记忆中的表象,按照主体的审美理想进行新的结合,从而充实和丰富审美形象,或创造新的审美形象。由于音乐是非语义的,具有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这就赋予听众以丰富的想象空间。人们可以通过听觉传递感染和刺激情绪去激发想象。学生在欣赏过程中,在音乐语言的感召下,在进行情感体验的同时,头脑中会产生许多想象和联想。
音乐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当我们聆听一首音乐作品时,自己的情绪往往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受音乐的感染,产生各种情感体验。所以,学生欣赏音乐的过程就是情感体验的过程。在这其中,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和学生心中潜在的情感互相交融,产生了对音乐的共鸣。学生可以通过音乐欣赏获得的情感体验联想到自己以往现实生活中的情境而获得审美享受。
三、用心探究,学会评价
审美评价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对审美对象审美属性、审美价值所做出的判断。审美评价与审美主体的审美趣味、审美能力、审美理想等有着密切的联系。评价包括人对事物的认知与情感的反应。审美评价在审美活动中属于较高的层次。学会评价、具有音乐评价的能力涉及到审美主体对音乐音响的感受能力、对音乐要素知识的综合感知能力、音乐文化知识的积累程度、以及音乐欣赏的个人趣味、音乐审美价值观等。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评价能力,使学生能划清真善美与假恶丑的界限,掌握分辨是非的标准,同时,关键是要使他们有能力去评价判断音乐作品的社会价值及艺术价值。而学会这些,就要在掌握有关的音乐知识、技能的基础上,用心探究音乐作品的题材、内容、体裁、风格、情绪、曲式等表现手段,深入地认识音乐作品的内容美、形式美、情绪美、表现美,进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评价能力。
在欣赏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之间存着知识和经验的差异,这些都会影响审美判断和评价,故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修养和丰富的知识,理解作品形式和内容最普遍的审美意义,以宽容的态度容纳学生的感受和评价,启发引导学生以审美意识去感知作品,将日常情感升华至审美的判断。同时,要学生参与音乐评价必须创造一个宽松的教学环境。其中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更是起着决定性作用。只有处于这种教学氛围中,学生才能在音乐欣赏过程中,充分发挥审美感知能力、审美想象能力;才能在互动中,交流各自的音乐感受与理解,最终有效地进入音乐审美状态。
在音乐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研究、发现培养‘发展学生的个性显得尤为重要。一自由想象张扬个性主体的个性情感在音乐的流动中是无所拘泥的,充粉个性色彩,它彰显出音乐审美之于人的创造意识和个性情感的自由品格。音乐教育课程标准的颁布,实验教材的出版,对音乐教学改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新的教材突破了传统教材的框架模式,突出以审美为核心,深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音乐教育观,音乐教育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生活背景,充分调动他们的主体意识,为他们创设参与体验,主动探索,积极实践的条件,鼓励他们进行个性化的活动,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独特性和价值,形成个性化的审美趣味,尊重学生的个性,研究,发现,培养,发展学生的个性,使个性在艺术教学中闪光。
参考文献:
[1]罗小平,黄虹.音乐心理学.三环出版社出版,1990.55.
[2]王次昭.音乐美学新论.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3.
篇7
小学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音乐家,不是让学生认识一两条音乐艺术规律,也不是学会一两种音乐技能,而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喜爱,提高音乐文化素养及审美能力,也是一种与美的感动相结合的教育,是渗透于人的心灵的情感教育,造就全面发展的新一代新人。
目前的中小学音乐教育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这一基本的教育理念并没有得到很好地贯彻,主要表现在没有把音乐这门课程真正作为一门培养学生情感和审美能力的课程。“以审美为核心”,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却忽视了这一点。无论是唱歌教学、欣赏教学还是音乐知识的教学,传统机械的教学方法完全无法达到审美教学的要求。比如唱歌课的教学,很多教师就是形式上单一地教会学生唱某个歌曲,片面地认为学生学会唱某首歌就达到了教学目的。即便是进行了识谱教学,也因绝大部分学生对识谱不感兴趣,导致唱歌教学纯粹变成了教歌的形式,教师一句一句地教唱,学生一句一句地跟唱,整堂课就是这种机械动作的反复。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低年级的音乐教学中,如何发挥它的这一作用?这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笔者认为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审美趣味”是教学的侧重点。有深刻的审美体验、主动的审美意识、正确的审美评价,进而形成创造美的欲望。由此可见审美趣味是审美教育的基础。
小学低段音乐教材都为我们提供了培养审美趣味的有利条件。教材中选择了许多 适合于低段儿童的结构短小、旋律动听、节奏明快、形象鲜明的音乐作品。教师应充分发挥教材优势,做好这项工作。许多老师在这方面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对于审美能以因及其他方的培养面从以下几点入手。
1、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音乐是一种听觉的艺术,需要通过听觉来初步感受美,培养审美感知。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需依赖听觉,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人感知美的能力,是在感受音乐音响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学会感知就是学会用审美的耳朵、审美的眼睛去发现、探索音乐作品的美。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能力
想象是创造的源泉。音乐审美想象会给学生带来审美享受,同时激发起他们的思维活动。学生每一次审美想象得过程,都是迈向更高层次音乐审美想象得一个阶梯。因此,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给与学生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的审美想象力能够得到
很好的发挥。
3、培养学生的审美表现能力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表现人类的情感又是音乐艺术的本质特点。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表现意识,让学生知道如何去表现,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目标。当然,在培养学生表现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学生经常体会到参与表现后所获得的审美愉悦感,这样学生们才会敢于表现、善于表现。
4、培养学生的审美合作能力
音乐世界是丰富多彩的,音乐的表现艺术也是多元的。其中既有独唱、独奏、独舞等个人的表现形式,也有合唱、合奏、集体舞等集体表演形式。学生集体参与合作是共同表现美、创造美的过程,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审美感受能力,审美表现能力,审美创造能力的过程。特别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合作学习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它促进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关心、共同进步。
5、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审美创造能力是人类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审美创造力是审美主体在审美实践的过程中按照审美规律进行创造性审美活动的能力。音乐创造是小学音乐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项教学活动。教师应该将音乐创造教学渗透到欣赏、歌唱、器乐演奏、律动等教学活动中去,做到任何教学活动都体现出审美创造的原则。
6、培养学生的审美评价能力
篇8
一、培养审美能力
中学美术教育首先要承担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任务。首先,美术教育对审美感觉能力的培养要引导学生关注事物的感觉外观,以事物的外观本身为关注的焦点。其次,要引导学生细致入微地分辨光、色以及各种质感的细小差异,磨砺敏锐的感觉能力。审美知觉能力是一种把感觉材料加工组合为整体性表象或经验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知觉能力,必须扩大他们审美经验的范围,对传统的和现代的、本国的和外国的都要有所涉及,从而使内在的审美图式具有开放的广泛适应性。审美注意能力是使审美心理活动以某种方式指向一定事物的能力。在美术教育过程中,应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作品本身,促使审美经验过程的发生。审美想象能力是大脑对记忆中的审美表象进行加工、创造新的审美形象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审美想象能力,要引导他们展开丰富的审美活动,充分保障他们的想象自由,注意发现、鼓励和积极评价学生的新奇的想象创造。
二、陶冶审美情操
审美情感为审美活动提供心理动力。审美心理动力是人的一种生理与心理、肉体与精神相统一的情感力量,不仅推动着美术创作活动的开展,也推动着审美欣赏的进行。在感受自然界和美术作品时,人们受到审美心理的推动,使相应的情感勃然而生,但原始的冲动只是低级情感,还需要采取保护、激励、提升、丰富等措施,才能陶冶出学生的高级审美情感。美术教育的过程应始终使学生在丰富的审美活动中,保持内在活力,并通过感知力的敏锐化、审美经验贮存的经验化和想象力的强化,来有效地发展和提高他们的审美心理动力。
美术课要善于发掘艺术作品内在的健康的感情因素,使之转化为学生的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爱美的情操。教学中可让学生了解作品内容,进而受到作品的熏陶与感染。要引导他们学会使用某种绘画新材料,完成一个复杂的纸立体造型或者完成一幅人体素描,创作一幅名题画等,体验到由衷的快乐,获得心理上的。
三、发展创造能力
美术活动是一种以自由创造为本质追求的活动。在美术创作活动中,作者以独特的审美眼光,在千变万化的事物中采撷取舍,把确定要表达的形象进行艺术的组合,以独特的技法展示于画作的方寸之间。在美术教育中,表现内容的丰富性、表现技法的多样性、表现材料及工具的繁复性,为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提供了充足的选择空间。无论是想象阶段,还是造型阶段,他们都要追求富于情感的、自由的、个性化的表达。在发展学生创造能力特别是想象能力、空间组合能力方面,美术教育有着其他学科教育所不能取代的作用。通过美术教育发展学生创造能力,首先,要赋予学生自主表达的权利。教师可就某一事物或现象组织学生开展对话,让大家各抒己见。在相互启发的基础上,鼓励他们产生自己的感悟,确定自己最想表达的价值追求和审美情趣,以独特的视角寻求表现的内容和方式。其次,评价要体现多元化。要通过评价鼓励学生思维和习作的独创性。可采取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点评的方式,就画作思路、内容、组织、手法等方面的独特性,以多把尺子展开评价。在评价中,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权力,肯定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欲望。通过智慧的交锋、情感的碰撞、创造的共享,使评价成为一个赏识和愉悦的过程,一个促进学生创造欲望觉醒的过程。
四、优化道德品质
美术教育通过培养审美能力,发展受教育者的真诚和热情,塑造充满活力的个体生命,它鼓舞、激发和安慰我们的精神生命;使我们的肉体、意志和精神转向生命本身,转向作为具体内在价值的经验生命。使我们恢复活力,振奋起来。道德教育不应仅仅是使人们服从一定的社会秩序,而且还应使人们相互联合起来,这就要求人们要具备坦率、真诚的生活态度,主动积极地与他人建立起交流、同情和理解的关系。美术教育是一种爱的教育,它在受教育者的心中唤起普遍的人类之爱,爱心和爱的能力培养正是青少年学生道德修养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
篇9
〔关键词〕小学美术 模式化 课堂教学
在模式化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以美启智、以美助德、以美健体、以美促劳,开发了潜能、完善了人格、促进了个性发展,充分发挥了美术教育的综合育人功能。笔者认为,怎样按照《美术课程标准》的要求,如何在模式化操作中加强学法研究,将有待于我们以后去探索与实践。
1 模式化建构的理论依据
1.1 生命教育理论。生命教育理论认为,人人都是平等的,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生命个体。受应试教育影响,教育崇尚精英的倾向仍然十分明显,导致语文、数学等主课学业成绩出色的学生备受教师的关注,而那些富有艺术天赋的学生则长期被忽视。生命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因此,美术教学必须考虑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人格等因素,让学生的人生有方向,生活有品味,成为有憧憬、有教养、有情趣的人。
1.2 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人的认识本质是主体的“构造”过程,即主体借助自己的认知结构去主动构造知识。知识的获得是学生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中,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因此,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具体经验,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去获得知识。小学美术教学就是要提供这样的机会让学生去体验,从而发展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1.3 美术学习理论。读书是学习,实践是更重要的学习。美术课程在小学各科中是活动性、实践性最强的课程之一。因此,小学美术教育不应该理性化、学术化,而应该在一定程度上使美术生活化,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兴趣盎然地掌握基本的美术文化知识和技能,获得审美的愉悦体验,进一步增强学习美术的信心,做到“从做中学”、“从乐中学”。
2 模式化教学的实施策略
模式化教学的实施在整体上体现小学美术教学活动的主体性、发展性、开放性、全面性原则。模式通过提供给学生感受、表现、创造的机会,使学生主动参与到美术学习活动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并使学生获得审美的体验和成功的欢愉,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模式的实施分以下四个环节:=第一环节:创境激趣。教师要诱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励与唤醒学生的审美情趣。德可乐利指出:“兴趣是个水闸门。借助它,注意的水库被打开,并规定了流向。”本环节的任务是创境激趣、唤起动机、启动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兴趣的激发策略可用激趣、启趣、诱趣、引趣、导趣、评趣等方式。通过教法的创新性、形式的多样性、内容的丰富性,使学生对美术学习能热情投入,做到乐于参与、乐于学习、乐于创新、乐于评价,获得美的熏陶和美的享受。第二环节:开放审美。美术教学以审美为主线。本环节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在“开放”的教学活动中主动参与审美,培养积极的审美态度,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主动参与审美活动,是优化美术教学活动的最基本条件。布鲁纳认为,学生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发现者[1]。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不仅仅是主动地进入感觉的事物进行选择、转换、贮存和应用的过程,而且是主动学习、适应和改造环境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感知美术、审美评美,做到自我认识、自我激励、自我评价、自我实现,形成独立自主的审美个性。第三环节:体验理解。学生的体验理解和主体参与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罗杰斯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增强对变化的环境和自我的理解。本环节的任务是通过参与活动来体验艺术、获得知识、变换迁移、促进理解,增强小学生的美感体验。体验理解的策略有教师活动――直观示范――分析讲解,师生活动――谈话释疑;生生活动――合作交流――角色表演;还有网络查询、社会调查等形式。让学生在感受和扩大美感的同时,得到审美的愉悦和共鸣,也促使学生在体验理解中,思维从闭合转向开放。第四环节:激励创造。美术教学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本环节的任务是反馈评价、促进交流、外化创新、体验成功、激励创造。通过创意表现和实践练习,引导学生在“动中学,学中创”,尝试运用创作的作品进行表达和交流。在发展性、激励性评价中,教师要打开学生的潜能之门,让学生领略艺术作品的魅力,达到对认知,情感、技能、想像、创新意识的顿悟,从中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3 模式化教学的评价
模式的评价是改进教师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完善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如果对美术课的评定仅仅局限于对过去的美术课的评定,那就很有可能错过将来发展的可能性。因此,模式的评价要关注是否有助于优化美术教学过程,是否使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
篇10
关键词:小学生美术;审美能力;培养
【中国分类法】:G613.6
在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爱国主义感悟,陶冶高尚的情操。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审美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呢?我国近代美学家、教育家先生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抓住了美育的本质问题,对我们讨论美育的根本目的是非常有启发的。所以,今天许多人仍然主张审美教育就是情感教育,这与的观点是相通的。美术的基础文化教育,涉及造型艺术的各个领域,又突出审美教育的主线:打破长期以来在绘画教学上以写生为基础的技能训练传统,强调了以艺术观察和修养教育为中心,贯穿教材的指导思想,以美术常识和欣赏为主导,把美术语言系统的知识技能训练纳入美育轨道,并在这种审美教育的基础上,突出了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角色互换,拉近师生距离
过去不少学生认为“上美术课是一种负担,欣赏理解作品是一项任务”,这是我们在教学上一贯采用“传道、授业”的模式,从而导致了学生产生这种错觉,把主角的位置让给学生,教师在课堂中应勇敢坐到学生中间去,作为其中的一份子参与讨论,从形式上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营造一个愉快的气氛,学生放松了心情,带着轻松愉快的情绪去学习去感受,在不知不觉中体验美。
我为了免去学生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干脆让学生走上讲台,让他们在“教”中拉近师生距离。在传统教育中,师讲生听,教师高高在上,学生惟命是从。讲台与课桌近在咫尺,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却遥遥千里,这种课堂气氛中的学生沉闷、压抑,主动性不能发挥不说,甚至感到“学海无涯”而厌学。心理研究成果早已提示: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情绪积极,思维敏捷,想象丰富,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教师要努力营造这种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走上讲台,参与“教学”。这样学生肯定愿意,而且教是认真,学得开心,不知不觉中感受和体验绘画的审美情趣。
二、评价导向,培养创新精神
正确的学习评价,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使他们向创新型人格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制订了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评价标准,更新评价观念,不仅把创造力看作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把它看作是一种人格特征,创造力不与智力正相关,但一定和人的精神状态、人格特征、综合素质正相关。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其探索行为受到鼓励,不同于他人的意见受到重视、标新立异的作品得到赞扬,他们的创造兴趣就会增强,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就会发扬。评价美术学习“效果”,以往只关注作业如何,并以能模仿的“肖似”为优。由此把学生引导到离开“样子”就不能画画的地步。但以创新教育观评价“效果”,它应该既包括评价形式美感和思想表达程度的“画面效果”,更应该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这样才能有利学生的发展。
大部分美术教师在作业讲评中多采用教师讲评法,可它受教师个人的年龄、性别、知识水平及爱好等的影响,往往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遏制学生的思维与个性发展。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让学生也参与评价,让他们在“说”中参与。我采用师生互评、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等多种评价形式,根据学生心理特点与能力循序渐进。在这里,“这幅真美”始终是学生得到的评价。让几个同学相互评价对方的画,把个人的审美标准和作画认知表现出来,我进行适当的点拨。在这一形式的评价中,让学生自行设计一个评价标准。基本上要求学生对自己的画作客观、公正的评价,强化优点,如果发现了不足或有了新的创意,还可以把画取回重新修改,完善作品。通过这几种课堂习作展评,让学生去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绘画、审美、创新等美术素质之目的。
三、开拓思维,插上想象翅膀
爱因斯坦虽然不是个画家,但他的一句话对绘画很有启迪: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鲁迅先生说:“孩子是可敬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上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途,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小学生常常在生活中产生丰富的想象,作品就会罩上纯自我的神秘色彩。玩沙子、捏泥人等活动,对孩子来说是成长过程中的营养素。想象是以记忆为原材料的智力活动,想象力与创造性的关系密切,想象力越丰富,创造力越强。我在美术教学中,首先尊重儿童神奇的想象,挖掘学生这种审美的奥妙,进行一些能引起学生联想、发挥想象的创造活动,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我还启发学生为儿歌配画、讲故事配画、记忆画、命题画等等。学生们不仅能从诗句中感受生动的形象,而且还能扩大学生联想范围和进行形象思维的能力。他们的技能可能会幼稚,表现能力也很有限,但他们的构思往往很新颖,别有趣味,这正是艺术作品的审美之所在。
四、利用媒体,拓展学习空间
心理学研究发现,小学阶段的儿童在认识形式上具有形象思维大于抽象思维的特点,他们常常用感性的形象进行思维,按照儿童的心理年龄特点,利用生动具体的感性形象(有趣的电脑课件、精美的情境的设置等),诱发丰富的形象思维,从而降低难度激发其学习欲望,全神贯注地主动参与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