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月亮的诗歌范文
时间:2023-04-07 12:27: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有关月亮的诗歌,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学是个小社会,是大社会的一个缩影,顶岗实习是从大学步入社会的一个过渡。回想起这二个多月的点点滴滴,喜忧参半。
我一生中最大的梦想就是当一名伟大的人民教师——站三尺讲台放万丈光芒。我从小就崇拜老师,因为她的神圣,她的无私。这次学校组织顶岗实习,我很高兴能作为其中一员,能够提前体会一下当老师的感觉。
XX年年8月25日我们离开了大学校园,离开了省会石家庄来到霸州教育局。一个隆重的欢送会后我们各奔东西,奔赴各自的实习学校。我连同其他四名同学被分到了霸州二十中,学校虽然面积不大,但校舍整齐有序,里里外外在暑假期间也被粉刷了一遍,焕然一新,校园绿化不错,环境很好。
8月27日学校正式开学。开学第一天只是打扫卫生,28日才开始上课。我现在还清晰的记得第一堂英语课的情景,好像就发生在现在。为了这节课,我整整准备了一天,生怕上课时出什么差错。上课铃响了,我满怀信心登上讲台,随着班长一声响亮的“standup,全体学生起立,面对台下50多双眼睛,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这是我第一次以老师的身份登上讲台,同样他们也是我的第一批学生。身份的转变让我有了一种强大的责任感。
篇2
古诗语言凝练,思维跳跃。古诗有“神韵”说,神韵贵在含蓄,如高超画师,往往淡淡几笔,便可展现万里云山:写诗圣手,只用短短几句,便可使读者玩味无穷。钱钟书在他的《管锥篇》中说:“诗之道情景,不贵详尽,皆须留余地,耐人寻味。”如“潇潇秋雨夕,苍茫楚江晦。时见一舟行,漠漠水云外”(《江上》)“清晨出西郭,招提过微雨,日出不逢人,满院风铃语。”(《早至天宁寺》)王士禛的两首诗,意境凄清迷离,所寻之人不知何处,只有满院风铃之声,令人遐思天外。
正因为古代诗歌的凝练、思维的跳跃,鉴赏诗歌便要运用联想和想象,将单独的镜头组合成画面,从一个个意象进而体会诗的意境。见一叶而知秋;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阴阳之变。从看似简单的表层语言去探求诗的意外之境,品味诗的弦外之音。
这就要求我们在古诗欣赏教学中,不能只停留在理解大意的阶段,更不能浅尝则止,而应该带领学生探求诗的深层含义。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论述:
一、我们要抓住重点词语,分析其暗示性和象征意义,领会词语深层意义。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在讲这首诗时,先让学生根据“轻罗小扇”“画屏”等词语去推断人物性别,根据“天阶”(宫殿中的台阶)去推断人物身份,这样,学生便可以想象出诗中人物是一位年轻的宫女(或嫔妃)。学生了解任务外在清醒之后,老师还需要带领他们进一步深入分析。根据“小扇”“扑流萤”“看牵牛织女星”去推断人物内心感受。秋天到了,小扇还有用吗?萤火虫飞来飞去,是热闹还是冷清?牛郎织女的故事,给我们怎样的启发?在老师的点拨下,学生逐渐了解到,这是一位受冷落的宫女(或嫔妃)。她身处深宫大内,没有自由,倍受冷落,百无聊赖之际,看到天上牛郎织女七夕相会,不仅心驰神往,但是在那个年代,一个弱女子是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的。因此,她虽然向往民间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却又无可奈何。
二、化大为小,化难为易。
在古诗教学中,对于那些较含蓄的诗,老师要学会诱导,不能急于求成。古诗表情达意往往不直接说,而是通过动作显示出来。因此,我们可以围绕关键词,将大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李白诗《玉阶怨》就是如此。“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诗中女主人公,始终在“望月”,即使露水打湿罗袜,也痴心不改,这个动作有何深层意义?后来又将水晶帘放下,这个动作有何深层意义?人物又是怎样的心理?围绕这些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可以打开学生思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仅仅设计成具体问题还不够,老师还需要拓展学生思路,让学生体会发现的快乐。还是《玉阶怨》,可以让学生回忆一些有关月亮的诗句,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月亮)”“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学生通过已知的诗,体会月亮的象征意义,从而体会“望月”的含义。月亮,象征美好,团圆;望月,就是对美好的向往。也许,她从月的清冷想到自身的孤独;从月的圆满,想到人生的缺憾。将水晶帘放下,就是以此消除这种愁绪,但月光依旧穿帘而入,这种无边的愁绪,却挥之不去……这样,老师再进一步提示总结,学生就更容易理解了。
三、欣赏古诗要注意抒情角度的变化,主体与客体的移位。
如杜甫的诗《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表面上写,远在鄜州的妻子,思念身陷长安狱中的丈夫,直到雾湿云鬟、月寒玉臂;实际上是作者思念远方的妻子儿女。
四、学习古诗中以简驭繁、以小见大的方法。
我们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的思维充分展开,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能力。古人云:“诗无达诂”,它永远留给我们广阔的思维空间,联想空间。如王维的《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本来故乡有很多事情要问,比如土地、房产、农事、亲情、人迁等,为何只问梅花?围绕这个疑点,我们可以展开很多联想:也许梅花凝聚着少年的生活的快乐,也许梅花象征着家运的兴衰,也许梅花引发他一段辛酸往事,,也许梅花是作者高洁人格的象征……通过联想和想象,学生开阔思路,增强兴趣,提升审美能力。文学就是这样,通过“旧时王谢堂前”而今“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燕子,来表现朝代的兴替。诗歌教学中,我们就是要抓住这个特点,认真品味,反复训练。
篇3
一、内容选择策略
1、从生活中挖掘,大家都知道,孩子从出生起,妈妈唱着摇篮曲伴随孩子入眠的都是一些清新隽永的儿歌,而从咿呀学语起,孩子接触的也就是一些短小的儿歌,儿童是伴着儿歌长大的,听儿歌,读儿歌,儿歌是孩子们来到这个世界上认识语言,亲近语言的方式,挖掘生活中的儿童诗,让学生诵读、欣赏,例如我们每个人都会吟唱:月亮公公,月亮婆婆,请你下来,吃个馍馍(《拜月亮》)月亮光光,装满筐筐,抬进屋去,全部漏光(《月光光》),诵读这些有关月亮的儿童诗歌,我们每个人心中都会对天上那一轮月亮产生无尽的向往,对月光的爱,对月亮的探索,大概就是从吟唱这些儿童诗起的。那么,有关太阳,有关小鸟,有关虫子的,有关花朵的,等等,许多内容都是以儿童诗歌的形式呈现,可以说孩子们生活的每个角落都是一首儿童诗。
2、从教材挖掘。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二年级,这段时间,他们所学的课本上的内容,大多是儿歌,在儿歌中识字,在儿歌中懂得做人的道理。在儿歌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是低段孩子的主要任务。你看看这些儿歌:“小黄鸡,小黑鸡,高高兴兴在一起,刨刨土,捉捉虫,青草地上做游戏。”又如:“小兔小兔轻轻跳,小狗小狗慢慢跑,要是踩疼了小草,我就不跟你们好。”读着这些儿歌,孩子们从身理到心理,不是一次冲击吗?利用好每一首儿歌,让孩子们反复读,尽情咏,就在这读这咏中喜欢上这些儿歌,进而产生自己也想创一创的欲望。
二、课堂教学策略
1、激发“赏”,儿童诗是很多的,如何选择一些好的儿童诗。这里所谓的好,就是指那些内容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儿歌,它能唤起儿童的美感。在“读”时,要运用多种方式,激发赏“美”情趣。如通过范读、赛读、合作读、运用卡画读等等,从而展示儿歌的节奏美,音韵美,语言美,在充分的读和赏中,利用儿童的天生就爱想象的功能,彰显儿歌的情境美,动感美,内涵美。
2、巧妙“导”。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但是,要引导学生真正体验诗人的感受,还需要一个“导”和“化难为易”的过程。这些需要教师找寻恰当的结合,巧妙地引导学生赏诗,品诗,由想到说再到写。如我在教孩子们读高士琪爷爷的《蜜蜂的歌》时,就让学生反复读,蜜蜂是孩子们熟悉并喜欢的小动物。读后学生也就产生了自己说的欲望,于是,这样的创造就产生了:“小蜜蜂,嗡嗡嗡,你是小小舞蹈家,跳得大地穿彩衣,跳得云彩笑嘻嘻,人人夸你小精灵”;“小蜜蜂,嗡嗡嗡,你是天气预报员,知天晴,知下雨,人人夸你小专家”……然后趁热打铁,让学生感受“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的快乐。学生个个跃跃欲试,达到了“有意插柳柳成阴”的效果。真正做到了“儿歌是我们快乐的纸上游戏”。
3、大力仿。每一首儿童诗都是学生喜欢的阅读材料,都是仿说仿写的范本。我们要从儿童诗入手,随文而入,随诗而仿。让孩子走进儿童诗,学写儿童诗。
如《欢庆》这是儿童诗,文字丰富,节奏感强,学生读来琅琅上口,“田野献上金黄的果实,枫林举起火红的旗帜,蓝天飞着洁白的鸽子,大海奏起欢乐的乐曲……”这首儿童诗贴近孩子的生活,读着读着许多欢庆场面就在孩子们眼前浮现。于是另外的许多《欢庆》就诞生了,如“欢庆中秋”——月亮露出圆圆的脸蛋,星星打起金黄的灯笼,云儿悄悄躲进幕布,人们摆出香甜的月饼,全国人民,欢庆这美好的日子,八月十五日,家人团圆的节日。又如“欢庆六一”——小树穿上绿色的衣裳,小草摇动柔软的身资,彩旗跳起欢快的舞蹈,气球升上蓝蓝的天空,全校的孩子,欢庆这美好的日子,六月一日,我们大家的节日。这些欢庆场面实际就是孩子们的生活,就在与朋友说话,聊天时,诗作就产生了。
三、评价策略
1、不求高。童心贵在无忌无暇,在儿童诗的创造上,我们只要求学生敢说,敢写,敢于展开想象,不要给太多的框框来束缚,不要苛求于韵脚多么整齐,构词多么精美,结构多么和谐。只要是学生说的,我们都应该发现点滴精彩,高度评价,让他们通过教师的肯定,小眼睛发光,小心灵发颤。每次学生在展示自己的诗作后,我都会送给他一张小诗人名片,名片正面是著名诗人的一首短诗,后面就是持卡人的名字。告诉他:“你也是未来的诗人,以后名片后面有可能就是你。”学生听到这样的评价,他能不产生对写诗的热爱吗?
2、不求全。孩子创作儿童诗时,我们不要求他作完整的诗篇。我经常降低难度,采用小组合作形式完成。读完一首诗后,我就要求学生仿照说一说,而孩子水平参差不齐,有一些孩子也不愿开口的。怎么能调动全部孩子的兴趣,激发每一个人的创作欲望。我经常采用小组分析的形式完成整首儿歌的创作,你说一句,他说一句,孩子天性是好强的,是不甘落后的,当一个人说时,自然点燃了别人也想说的激情。于是,许多诗歌就在合作中诞生了。学生创作的,一节小诗即可独立成文,也可以整合成篇,收和放尽为孩子服务。我经常把学生的创作整理出来,在班上朗读,并常常夸张地进行评价:二、一班大诗作发表了。(实际就是我把他们的创作归成书集)
篇4
晨诵是什么
晨诵是什么?或许一线的幼儿教师都有这样的一丝疑惑。小学生有晨读课,还可以开展晨诵活动。可是幼儿园的早晨,可不可以户外活动为主线,进行合适的时间进行晨诵?晨诵类似于儿歌表演,诗歌欣赏,一清早就和孩子进行诵读,他们会喜欢吗?我带着这些疑惑,摸索,尝试。
利用周边条件,我们走进附近的东洲小学教室去观摩取经,把所见所思融入幼儿园课程,撰写实施方案,边开展、边反思、边调整,经过学校“绿叶班”的实践,晨诵到底会留给孩子什么样的效果?利用一次区域游戏时间,我给记者站的孩子提供了采访的话题:你喜欢晨诵活动吗?为什么呢?在不影响孩子正常游戏的前提下,我一路尾随,边听边记录,得到了“绿叶班”宝贝们肯定的回答。
在孩子们的眼中,晨诵,是兴趣的感动,是浪漫的感受。在老师们的眼中,晨诵,不是临时拿来,随意拼凑,它应该是一门课程。这门课程每一个阶段的主题都是要精心整合的。
当绿叶印染上诗情与画意
当我们把同一主题不同的诗歌编织进我们的生活,共同玩味美好的诗词,共享一段旅程,就会收获不同的美好心境。
随着每月“一事一主题活动”的开展,我们在各类诵读教材中找寻与此相关的适合本年段孩子诵读的诗歌,通过筛选、重组、研发,为孩子精心呈上主题晨诵“菜单”。9月,结合每月一事“大手牵小手”,在新学期第一天的清晨,为弟弟妹妹诵读儿歌,欢迎他们成为大家庭的一员。大家一起诵读《玉米公公》《拉拉勾》《我们都是好孩子》等,两天一变换,有现代诗,有绕口令,也有古诗词;在诵读中学会交往,懂得互助合作,感受成长的快乐。10月,结合每月一事“感恩在行动”,通过儿歌诵读、诗歌欣赏,让孩子们懂得感恩,学会感恩,这样的重整,省时、高效,更重要的是,让经典与孩子们的生命完美对接,与诗歌为伴,放飞心灵,每一个清晨,每一片绿叶,似乎都印染上了诗情画意。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当代作家叶嘉莹也说:“孩子天性是喜爱诗歌的。”在寻找适合幼儿吟诵的诗歌内容时,发现有许多是与中国的节气有关,于是我们尝试着根据节气文化整合晨b主题。中秋节,进行各种各样关于月亮的诗诵;重阳节,“每逢佳节倍思亲”等佳句;春节,我们收集、朗读《新年好》《春联》等符合儿童口味的作品。
“绿叶班”有属于自己班级的特色课程――“科学探索融入语言元素”的综合实践。在“寻找春天”活动中,我们去文化广场、东洲公园观赏花卉,寻找植物在春天的变化。一段时间的每个清晨,我和孩子们一起诵读与春天有关、与花卉有关的诗词。我们还进行《爱在春天里》亲子诗歌创编,在“有趣的豆宝宝”活动中,孩子们剥毛豆,并将豆子分类,制作豆浆。于是乎,我们的晨诵课程里有了许多童趣十足的儿歌:“绿豆豆,黄豆豆,姥姥教我数豆豆;一粒豆,两粒豆,豆豆数得乐悠悠。”“黄豆荚,真可爱,里面住满豆乖乖。”“炒蚕豆,炒豌豆,咕噜咕噜翻跟头。”“吃豆豆,长肉肉,不吃豆豆精瘦瘦。”
“绿叶班”的约定
晨诵的时光是快乐、动情的,也是诗意、灵动的,更是积极、明朗的!我们的“绿叶班”有一个美好的约定:亲子邂逅童诗,润泽生活;鼓励家长在节假日和孩子一起共同诵读,与诗歌交融相汇,沉浸其中,玩味其间,享受着经典诗作的色彩与教育功能。
对于这个美丽的约定,家长们从一开始的观望,到浅浅的尝试,终于形成了一种习惯。有的家长说:一开始觉得有点麻烦,现在已成为一种习惯了。有的说:这样的亲子诵读真不错,我家女儿从胆怯不敢说,到现在能大大方方表演,进步不小啊!还有的说:我家宝贝儿歌背多了,有时一起出去玩,冷不丁就冒出几句押韵的句子,就像是一位小诗人。
大家知道,晨诵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学习”,它的最终目的应该是让诗歌与孩子建立起亲情关系,在充分体验诗歌的美好中丰富孩子的心灵。应该让孩子们在诗歌中找到自己,实现“诗中有我,我中有诗”的境界。如此说来,“编织”就是最好的方式。
例如:大班孩子诵读诗歌《梦》,这首诗与孩子心灵的交集点在哪里呢?
篇5
乘坐长途大巴,离开繁华的京都,行走在青山绿水之间,心境格外开阔。虽然我们以前并不相识,但短短一段时间的相处,已经让我们成了贴心的朋友。大家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一路上边看风景边聊天,唧唧喳喳地就来到了康西草原。我们下了车,举目四望,目光所及,一望无尽的草原,是隐约的村落,还有连绵的远山。感觉这草原也太局促了些,心中不免有些失落。按照我们的预想,既然是草原,应该是青草之外还是青草,地平线上见不到人烟的。
但是,年轻的心毕竟是快乐的,尤其是第一次来到草原,一切都感觉那么的新鲜。来自张家港的那位朋友,执意要骑马,牧马人便小心地搀扶着他,教他如何控制马的速度,开导他不要担心害怕。尽管如此,当他骑上马以后,还是兴奋和紧张地大叫,多亏那匹枣红色的骏马训练有素,驮着他稳稳当当地向远方的湖边奔驰而去。我们剩下的几个朋友,欢叫着跟随着他一路向撒满太阳余晖的方向走去。
很喜欢那样的时光,很美好,很纯洁,如草原一样广阔的胸怀,如白云一样纯净的心情。我们一边走在松软的草地上,一边谈论着各自家乡的别样的风景。话到开心处,即使不笑,心中也洋溢着温馨;走在草原上,即使不动,看看天看看远方,眼里也流露着柔情。我们就这样一路走着一路唱着来到湖边。面对着粼粼的波光,大伙儿的兴致又被提高到了顶点,挽起裤脚去水中嬉戏,拿起石块在水面上打水漂,或者干脆坐下来,吟一首风马牛不相及的诗歌,那种友谊萦绕的情怀真的叫人物我两忘,似成神仙。
篇6
――徐贞敏(JAMI PROCTOR XU)
丙申五月,是日小满。物至于此小得盈满。空述是初夏的一间房,可舞蹈、静坐、听诗、发呆 … …篇目短,不耗神。吃茶赏绿,就着清茶成就诗意。比如 颜人,味道也诱人的娃娃雪糕比如 睡梦中朦朦胧胧传来蛐蛐的声响比如 在树的浓荫里轻摇一把蒲扇比如 手边一抹鲜亮的器具比如 妈妈曾对你说… …
――周淑红(Apple)
如果“山”是老天给我们的“雕塑”,那,我更喜欢“岛”,如果老天精心制作了一个“岛”送我,我更喜欢“山”中的“自己”,我把自己塑进了山里,涨潮了,我生活在岛上。
――大猫(Damao)
第三届苏州・金鸡湖双年展由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与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合作主办,展览地点为苏州李公堤,展期2016年5月20日-6月19日。总策展人、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介绍,展览以“突出青年、面向当代”为定位,在展览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上亦有积极突破,旨在展示和演绎苏州的城市形象、发展成果。
第三届苏州・金鸡湖双年展邀请展――“空述”是一个由雕塑、装置、影像、绘画、行为、诗歌等近100个元素,展示大空间多边界的文艺展,是第三届苏州・金鸡湖双年展中非常有意义的展览之一。
参展艺术家为三位女性,分别是周淑红(APPLE),大猫和美国女诗人徐贞敏(JAMI PROCTOR XU),三位艺术家从各自不同的角度通过当代艺术,营造出三个独立的艺术空间,分别以大面积几何色块,文字记录,视频音频,及立体空间结合视觉平面空间的方式展示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种联系。展览还以视频的方式与美国艺术家进行同步。本次展览在苏州可以说是一种全新的展览形式,跨越时间、空间。
艺术,诗歌,城市,大自然,时间,园林,身体,内心,意象,思想,记忆,性别。三位来自不同地方的女艺术家在一个空间里单独和一起创造,表达,探讨。艺术家大猫在青岛长大,后来在成都和北京生活过。艺术家Apple在苏州长大和生活。诗人,艺术家徐贞敏在美国亚利桑那州长大,后来在加州和北京生活过。最后,三个女艺术家在一个展厅里引发不同领域的交织,碰撞。
APPLE,是“空述”展览的1/3,大家的本地时间机器管理员。她在展览现场通过作品《未满》《满月的忧伤》,把大猫场馆空间视觉作品和徐贞敏的异国空间意识诗歌用艺术和诗歌至高境界的地域符号苏州,穿越在线下立体空间的艺术展上,把作品多维化解构,尽可能地将一个艺术展的空间无限制地放大到纯粹的情绪感动。
Q:作品给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圆、月,而仔细看里面满满是苏州,可以和我们聊聊这其中的缘由吗?
APPLE: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元宵节是我的生日,在苏州坊间流传这样的说法:“男难得初一,女难得十五。”于是从小到大我都被人贴上好命的标签,暗示着要做一个完美的人,而我恰恰是一个浑身上下很多缺点的人。小时候我外婆跟我说月亮上住着月亮娘娘,我问她是不是嫦娥,她说不是。是一个神仙。她掌管着女孩的幸福。在西方月亮女神在希腊神话中也叫阿尔忒弥斯 。 罗马神话又称狄安娜。她是宙斯与黑暗女神勒托(Leto)所生,是阿波罗的孪生姐妹。阿耳忒弥斯与阿波罗一样,司掌光明,她所掌管的就是月亮。除了是月亮女神外,她还很喜欢狩猎,她射箭的技艺很高,经常在山林中追逐野兽。月亮属阴,在东方和西方的文化里月亮都是女神,每个月的潮汐涨落都跟女子情绪相关。我刚好落在这个坐标点,历史,野史,来自我的童年记忆,来自民间传说,来自书籍,来自想象,眼耳鼻舌身意记录着我所感知的,一切看起来完美无缺的都是一种深海一样的孤独,只是幻象,镜花水月,满是一种伤感,未满才是真实。开幕的今天是二十四节气的小满,也是苏州民间的轧神仙节,我想知道广寒宫里的月亮娘娘真的是圆满的仙人吗?
大猫,是“空述”展览的1/3,大家的视觉管理员。她将展场内的水泥地面假设成为潮水,通过超现实视觉表现方式,暗示我们生活在自然大空间,同时,将成长记忆中的发生,如儿时的跳房子,教科书上的敦煌仙女,可以领一等奖的登天台阶,总是被扎的小辫子,通过这个比喻的水面,将大家一步一步地带入女性成长中的最敏感的几种关系表达中。
Q:从展厅的平面作品我们都可以看出女性的影子,而装置作品都很独特,有些感觉像我们记忆中的东西,呈现得却很抽象,作为“视觉管理员”可以和我们解释一下它们都是要表达什么吗?
大猫:其中,作品《房子》表达女童的梦想家园对成长安全感的要求,作品《我家的敦煌》表达中国女性在成长期对于未来生命模式的启蒙印象,同时表达女性意识在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的当下发生,作品《在》表达人建立模式在大的自然生存中的渺小,对于女性生命价值观的反省,和时代在历史长河中的点状记忆物化,作品《束》通过铜管子材料符号,表达女性在成长中束缚的建立,这些不能褪色的记忆,带有这个时代的特征。
Q:展厅最宽阔的空间有一个“船”的设定,它承载了什么吗?
大猫:整个展场的核心将大家带入一个设定地面为水面的《妈妈船》,表达每个女孩在对世界建立初期视听观想时,留下的源头动力和性别边界的探讨。母乳的视觉轮廓与世界观能力重现,将79件影像、装置、架上油画、照片等多元作品通过文献的形式,展示个体女性在成长中对世界关注,强调女性视野观察复杂发生及“自然环境的持续关注”的意义。
徐贞敏,是“空述”展览的1/3,大家的听觉实验师。她的作品不仅通过诗歌文体本身情绪传达,还实验用新的传达行为,还原和强调女性特有的“广场动物”语言节奏与异地环境发生关系,还原诗歌创作时的情绪。将进入展场的参观者依次加入展览微信群,通过手机视频为观者异地空间朗读诗歌,同时展览现场还有诗人在美国不同地域朗诵的视频互媒,诗人与众不同的朗诵形式是对当下正在发生的普世价值观的集体分工逻辑中新传媒形式的探讨,强调群体现场的再创作观念意识意义。
Q:以诗人的角色,通过视频互媒的形式参与到“空述”展览中是一种什么感受呢?
徐贞敏:我是通过视频来参与这次展览。诗歌其实是活着的文本。写下来之前,它来自体内,记忆,内心,来自外边的世界,我们所目睹的日常生活,一天,一件事,或者某个特殊的瞬间。一只鸟突然飞过来,一位朋友死亡,一只蝴蝶在我们的腿上栖息。诗歌本身已经有视觉的意象,把诗变成视频的时候,它会跟周围的环境,诗人的身体,还有摄制者产生关系。不是直接把诗录下来,而是让一首诗在某个地方,某个时刻发生。
Q:在展厅现场我们通过视觉、听觉似乎能直观感受诗歌情景,可以和我们聊一下这些作品吗?
徐贞敏:有的场景我是先想象出来的,比如《雨》的视频里:我坐在一条小溪里读一首关于生命,雨水和身体感受大自然的诗。在西方的文学和艺术里,常会看到女人的死亡跟河流有关系。像奥菲利亚和Virginia Wolf在河里死亡的意象反反复复在艺术作品,文学作品,和电影作品中出现。但是从小,我只要看到小溪或者大河,我必须走进它们,感受它们的生命力。我们的身体充满水,生孩子时,羊水要破,所以我们的生命一开始就跟水有关系。看到大猫的《妈妈的船》也让我想起这些。《雨》是我儿子拍的,他是来自我身体的生命,我o他读诗,他自己决定从哪个角度拍我。一个女人不停地重造自己,生完孩子,我也通过我和儿子的关系无数次发觉自己,面对死亡和生存的问题。《半月》也涉及到这些。
篇7
爱情
春天,他们互赠以苹果
在大街上,提着篮子的,塑料袋的
这些风华正荗的俊男俏女,像手中的苹果
人群涌动,随处可见
有人优雅,或粗鲁地吃一只苹果
被咬过的苹果,最终被随手丢掉(抛绣球?)
准确地落进街道旁的垃圾桶
半空中,它呈现优美而残忍的弧线
苹果不是从树上直线落下的
更不是之前那样被手摘下,轻轻放下的
苹果从决定开花那一刻起,绝不希望落入如此下场
漫步的女孩
你低头漫步的样子
像一只不知罪恶的羔羊
我将我的双眸摘下
安放在一片草叶之上
你若巧遇并满目纯净地
久久注视
我便溢满你那两只
闪闪发光的黑色酒杯
两滴醉醺的美酒
一滴东西,一滴南北
(陈有膑,1990年生于海南儋州,诗歌散见《天涯》、《诗刊》、《中国诗歌》、《青年文摘》等刊物,并入选国内年度选本。)
冷盈袖的诗(3首)
相遇
就在路边
看到丝瓜花
像是与老朋友偶遇
我停下来陪着站了会儿
它们的隔壁
住着淤紫的豇豆
挨着,便是清雅的牵牛花
依着樟树
吹出紫罗兰的调子
再边上,是座没有栏杆的石桥
每次走过,似踏浪而行
心里是空落落的欢喜与不安
桥下,有人在洗衣服
明亮的河水衬得腿脚愈发白晰
不时一阵风,小小的樟树叶子哗哗地抖下阳光
有几粒在阴凉里闪了闪
满河床的秋水晃啊晃
其实
其实,我安于这样的生活
屋子里坐会儿
园子里走会儿
看下云,看下满地萌长的菜蔬
旁边的围墙如同土地一样沉静无言
煮些青豆丝瓜茄子之类的罢
再喝那么一小碗新酿的米酒
窗边的绿树
常常停站着虫子,月光
有时风或者雨跑过
我总分不清它们的脚步声
只是凝神倾听
喜欢
喜欢一个人在园子里静坐
不拘什么时间
当然最有意思的是黄昏
先还有些微弱的光
从西边的林间投射过来
归鸟开始飞向树杈间的窝巢
偶尔几缕阳光洒在羽毛上
晚风就在耳边
昏黄,灰紫,最后是黑
深陷其中,却从来不曾如此清晰地
开始确定自己的存在
额头,细发,虫声,人间
这远近高高低低起伏的山峦与土地
(冷盈袖,女,浙江人,生于1970年代,曾用笔名骨与朵、若即若离花、若有若无花等,在国内发表大量诗作并获奖。)
丁艳的诗(2首)
枇杷树
枇杷黄了的时候,我们在树里面喝酒
一颗颗枇杷落在了酒杯里
洒成了一场雨,有点酸,也有点甜
这一刻的讲述开始于某一年的春天
枇杷树刚刚种下,如你纤细的手指
它的浓荫,覆盖了七千多个日子的里程
今日,我们终于来到了南山下
夕光为我们披上旧时的衣裳
飞鸟相与还。那些不曾说出的话
原来都说与了枇杷。剥开来
你就会看见,湿漉漉的伤
夜雨
这个夜晚所下的雨来自南太平洋的气流
积水没过小腿,冲刷掉平淡无奇的白日
尘世飞扬的黄土归于平静
依次暗下来的灯里
湿漉漉的是夜归人的脚步
世界静下来,把星星的开关一颗颗合上
月亮握在手里,黑夜里的万物在
暗暗生长,不可知的未来
我在明天的空白里画上了,升起的太阳
(丁艳,女,生于1973年,江西黎川人,现任黎川县某行政机关公务员,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著有个人文集《生命如莲》。)
林菲菲的诗(2首)
忧伤
我的心总有一种忧伤
就像这漆黑的夜
那隐晦的月是在陪伴我吗
当闪亮的星星出现
我却看见未曾有过的灿烂的笑容
相随相伴的该是它们啊
这漆黑的夜不过是它信手而涂的寂寞啊
我却因此暗淡了整整一生
别后
突然有这么一刻
我把什么都忘了
一张白纸铺在面前
我竟问自己它为什么会在这里
是将它折叠还是要在上面涂鸦
我竟想不起来
我皱着眉头撅着嘴
在那一刻之后猛地眨一下眼睛
让麻木的神经在那一瞬间复苏
以极光的速度超越
黑暗与你的影像
一阵晕眩
一线轻叹 痛
穿心而过
(林菲菲,女,1973年生于海南文昌,1995年毕业于海南师范学院,发表诗作若干,现为海南省作协会员。)
林颖的诗(2首)
翻日记
爱与忧愁
若无缰之马
我的心
是一望无际的原野
页页日记,朵朵蹄印
思绪躁动成一片
翠岚
枇杷树下的疯女人
街头的枇杷树下
斜坐着一个疯女人
树被寒流袭击后
落叶撒了一地
凄凉的景象
就如她那无辜的脸
她,发丝散乱
衣衫不整,隐约
露出还算青春的
寒风中,双手抱膝
凝望天空,嘻嘻发笑
神情滞呆,彷佛
与喧闹的街道无关
与穿梭的车辆无关
与那一拨指指点点的人
无关
她一直笑着
像只弄脏的布娃娃
也许,她与天上的
某一只鸟,某一片流云有关
眼神充满了期待
而冰冷的笑声,却击打着
我暗伤的心跳
篇8
[关键词] 洪堡特;语言观;诗歌翻译
[中图分类号] H31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6639(2012)02—0056—04
洪堡特(1767—1835)不仅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而且在语言学、教育学、人类学、文艺学、美学等许多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在这些学科中,他下力最多、著述最多的还是语言学。他师承康德,并深受两位挚友席勒与歌德的影响。他对语言哲学的一大贡献是一反亚里士多德以来的逻辑主义系统,反对对语言进行逻辑性分析,并站在人文主义哲学的基点上提出了自己的语言观。自乔姆斯基上世纪重新发现了洪堡特以后,在过去几十年中,欧美掀起了一股洪堡特热。
一、语言的“一”与“多”和诗歌的可译性
洪堡特认为,“在语言中,普遍性和个别性协调得如此美妙,以至我们可以认为下面两种说法同样正确:一方面,整个人类只有一种语言,另一方面,每个人都有一种特殊的语言”[1]。从表面上看,洪堡特的这一观点是矛盾的,事实上,语言的“一”和“多”是洪堡特对语言的本质所作的哲学反思。他所评述的语言不是某一种特定的语言,而是广义上的全人类语言。洪堡特认为,人类的语言具有统一性,因为“人类本性是统一的,它只是显示为分离存在的个性”[2]。各种具体的语言虽然形式有别,但都是为了满足人类发展精神力量、形成世界观的需要。因此,人与人、民族与民族之间具有相通之处,所有语言产生于人类的本性,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如果语言没有这种统一性,人类的沟通与交流就无法完成。正如洪堡特所言:“假如在具体个人的差异中并不存在统一的人类本性,那么,理解就不可能像我们上面指出的那样依赖于独立的内在力量,共同的言语交往也无法通过唤起听话者的语言能力来进行。”[3]由于人类语言具有统一性,来自不同民族、持不同语言的人们可以通过语言相互沟通和交流。
但是,人类语言除了具有统一性外,还具有差异性。不同民族的语言在词汇、句法等方面往往存在巨大差异,同一民族内不同语言使用者的具体语言也千差万别,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场所、不同时间所使用的语言也有很大差异。在洪堡特看来,语言的统一性和差异性具有相对性:统一是具有差异性的统一,而差异是蕴含统一性的差异。“语言在现实中只能以多种多样的形式表现出来。……实际上,语言总是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而且只能以最个别化的形象及方言土语(Mundart)的形式出现”[4]。统一的人类语言和现实中的具体语言之间是普遍与个别的关系,辩证地统一于语言之中。
这就是语言的辩证法,即语言既是“一”,又是“多”,可以由一而多,也可以由多化一。从这一论断出发,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诗歌的可译性问题。美国著名诗人弗罗斯特(Robert Frost)有一句名言,诗是“翻译中丧失掉的东西”(what gets lost in translation)。英国诗人雪莱在《诗辩》一文中说:“译诗是徒劳无益的,把一个诗人的创作从一种语言译成另一种语言,犹如把一朵紫罗兰投入坩埚,企图由此探索它的色泽和香味的构造原理。”[5]言外之意,诗与翻译相对立,诗是无法从一种语言翻译成另外一种语言的。
那么,诗歌真的不可译吗?在我们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应该先了解诗不可译论者持此种观点的原因。当代翻译家王以铸先生既爱好写诗,也译过不少诗并出版过译诗集,但他认为:“我认为诗这种东西是不能译的。理由很简单:诗歌的神韵,意境或说得通俗些,它的味道即诗之所以为诗的东西,在很大程度上有机地溶化在诗人写诗时使用的语言当中,这是无法通过另一种语言(或方言)来表达的。”[6]在他看来,诗不可译的原因在于诗歌的神韵与意境很难用另一种语言传达。实际上,无论弗罗斯特还是雪莱,都强调原文中的格律、节奏、音韵等特征很难在译文中保留。但是,如果诗歌不可翻译,那么汉语读者也就无法阅读这两位诗人的诗歌了。
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几乎与人类文明同时产生。无论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还是古希腊的《荷马史诗》,都体现了人类文明诞生时期的共通情感,吟唱出了人们对生活的真切感受。人类有相同的生理机能,大多数情况下对外界的情感反应也是相通的。因此,虽然人类语言有诸多不同,呈现出“多”的一面,但人类的思维和情感具有相通和相同之处,因而也有“一”的一面。诗歌虽然存在着语言方面的不同,但其基本功能大体相同,即以高度集中的形式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换言之,人类具有相同的思维和情感,决定了持不同语言的人能够相互理解与沟通,这是诗可译的主要原因。至于诸如格律、用典、修辞等方面的差异,则居次要地位。虽然这些差异会给翻译者带来不少的障碍,但只要译者深入领悟原作,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总是能够克服种种困难,从而翻译出优秀的、被读者接受的诗歌作品来。正如诗人兼诗歌翻译家戴望舒所言:“只有坏诗一经翻译才失去一切。因为实际它并没有‘诗’包涵在内,而只是字眼和声音的炫弄,只是渣滓。真正的诗在任何语言的翻译里都永远保持它的价值。……翻译可以说是诗的试金石。”[7]
二、语言的创造性与诗歌的“创造性”翻译
在洪堡特以前,语言学家习惯将语言看做一种人为的创造物,一种机械、静止的东西。洪堡特坚决反对这种观点,认为语言是一种不间断的创造活动。他认为:“语言绝不是产品(Werk [Ergon]),而是一种创造活动(Th?覿tigkeit [Energèia])。因此,语言的真正意义只能是发生学的定义。语言实际上是精神不断重复的活动,它使分音节成为思想的表达。”[8]因此,语言活动是一种创造力,这种语言创造能力是人类精神的基本特征之一,它使说话者能够运用有限的语言手段创造无限的言语活动。语言是人们的一种精神活动,人们借语言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洪堡特不仅强调语言的创造性,而且强调语言的独立性。他认为:“语言具有一种能为我们觉察到,但本质上难以索解的独立性,就此看来,语言不是活动的产物,而是精神不由自主的流射。”[9]因此,语言是思维进行创造活动的结果,同时也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形式,即思维活动的工具。
从语言的创造性出发,我们分析诗歌翻译,就会发现创造性是诗歌翻译乃至整个文学翻译的重要内容。许多优秀的译作都是译者的创造物,即译者并不是严格地遵循原作的内容信息乃至文体风格,而是创造出新的想象和审美意境。原因在于,诗歌翻译者所关心的主要是自己通过阅读原作而产生的情感和读者可能的感受,他的职责是使读者阅读译作时的感受尽可能与自己阅读原作时的感受相近。诗歌的翻译已经脱离了传统的意义,而成为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当代著名翻译理论家、英国学者巴斯内特认为:“诗歌翻译中最重要的,是译者被原诗吸引,从而通过阅读产生,并创造性地将之传达出来。”[10]巴斯内特这里所强调的除译者阅读原作时的“”外,还有翻译时的“创造性”。译者是原作的读者,也是译作的创作者。他们必须不拘于原作的形式,以理解的主动性、阐释的能动性和重构的创造性,把一个新的作品呈现在译语读者面前。当然,译者在创造过程中不能完全背离原文任意发挥,因为原作作为一个独立的客体,寄托了原作者的情感,译者的任务只是尽力在另一种语言中再现这种情感。这就是所谓的“带着镣铐跳舞”,也正是诗歌翻译的魅力所在。译者发挥译语的创造性,就能谱出一曲充满魅力的篇章。
如华兹华斯的名作She Dwelt Among the Untrodden Ways第一节:
She dwelt among the untrodden ways
Beside the springs of Dove,
A maid there was none to praise
And very few to love.
译文一:她住在无人迹的小路旁,
在鸽子溪边住家,
那儿无人称赞这位姑娘,
也难得有人会爱她。(飞白 译)
译文二:伊居荒径侧,鸩川清水旁;
赏识固无人,奚问有情郎。(秋青元 译)
原作描写一位普通的苏格兰少女,尽管她长得十分美丽,却生在人迹罕至的乡野,既得不到人的赞美,也得不到人的怜爱。更可惜的是,她小小年纪便默默无闻地死去了。消息传来,令诗人震惊而痛苦。所选取的这一节,语言平淡,字里行间却透露着浓浓的情义,真切感人。译文一采用口语体,使用“住家”、“那儿”、“难得”等词,语言平淡直白,与原文风格接近。译文二忽略了原作轻松抒情的情感模式,模仿中国古诗五言诗体,使用“伊人”、“鸩川”、“奚”等古汉语词汇,译文古香古色。表面上看,译文二在风格上背离原作,且原作中找不到“清水”、“有情郎”的对应语,但在汉语读者读来,这一译文别有一番情味和风致,其艺术感染力丝毫不弱于译文一。由此可见,语言从来不是僵死的东西,在诗歌翻译中,译者不能过分拘泥于原文,而应充分发挥译语的创造性,最大程度地传达原文的情致与韵味。
三、语言相关性与诗歌翻译的复杂性
语言的相关性原理也是洪堡特语言理论的一个要点。洪堡特认为,一个民族的语言和思维是不可分割的,思维和感觉只有通过语言才能确定。语言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唯一途径。语言不同,人们对客观世界的理解也不同。 洪堡特说:“每一种语言都包含着一种独特的世界观。…人从自身中造出语言,而通过同一种行为,他也把自己束缚在语言之中;每一种语言都在它所隶属的民族周围设下一道篱笆,一个人只有跨过另一种语言的篱笆进入其中,才有可能摆脱母语篱笆的约束。”[11]讲不同语言的人们生活在不同的世界之中。人创造了语言,语言又制约着人们对世界的认知,这就是洪堡特的“语言世界观”。
同时,洪堡特认为,民族的语言与民族的精神是统一的,“语言仿佛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二者的同一程度超过了人们的任何想象”[12]。民族的语言和民族的精神哪一方占主导地位,洪堡特没有给予明确回答,不过他认为:“有必要把民族的精神力量看作真实的解释原则,看作决定着语言差异的实际原因。”[13]“人类语言的结构之所以会有种种差异,是因为各个民族的精神特性本身有所不同”[14]。各民族语言不同,其本质在于世界观的不同。语言引导、制约着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和改造,而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和改造反过来又影响语言本身。
依照语言相关性原理,翻译既然是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当然也就涉及不同的世界观、民族精神。翻译者面对的不仅仅是语言方面的问题,更有世界观方面的问题。这样一来,翻译变得复杂得多了。就诗歌翻译而言,译者不仅仅需要考虑语言方面(如韵律、节奏、修辞等)和文学方面(如意象、意境等)的因素,更要考虑中西读者在文化、思维方式、观念等方面的差异。以李白的《静夜思》前两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英译为例:
译文一: Before my bed a pool of light,
Can it be hoar—frost on the ground?
(许渊冲译)
译文二: I wake, and moonbeams play around my bed,
Glittering like hoar—frost to my wandering eyes;
( Tr. Herbert A. Giles)
汉文化中,“月亮”是一个常用的象征性符号,代表团圆。它能引发人们对远方亲人的怀念、对团圆的渴望,还能使读者联想到“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神话传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月亮的不同形状代表人们的聚散和悲欢。而在英语文化中,月亮距离地球遥远,月球表面温度很低,因而月亮代表着“虚幻”、“冷漠”。加之古罗马人认为人的精神受月亮影响,神经错乱与满月有关,因而英语中的lunatic(疯子)和lunacy(疯狂)都源于lunar(月亮)一词。两个译文对原文“明月光”进行了不同处理:许渊冲先生将之译为“a pool of light”,而Giles将之译为“moonbeams”。许先生解释自己这样处理的原因时说:“因为明月是圆的,会引起中国人团圆的思想,这就是《静夜思》的主题。但西方人并没有团圆的观念,天上的圆月也不会使人想到家人的团圆。因此,译文第一行把明月光比作水,说是一池月光;…这样就用水,而不是用圆,把明月和乡愁联系起来了。”[15]这一事例表明,诗歌翻译是一种十分复杂的活动。翻译者在翻译诗歌时,必须更多地深入了解中西方在文化、思维、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只有这样才能做好翻译工作。
洪堡特是现代语言学的前驱者之一,他的语言学理论深入探索了语言的本质、语言活动的机制、语言结构与人类精神的关系等问题,提出了不少独特的理论见解,对诗歌翻译乃至整个文学翻译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2][3][8][9][12][13][14][德]威廉·冯·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M].姚小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p62,p68,p68~69,p56,p21,952,p53,p53.
[4][11]姚小平.洪堡特——人文研究和语言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p64,p135~136.
[5]刘军平.西方翻译理论通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p23.
[6]王以铸.论诗之不可译——兼论译诗问题[A].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选编. 翻译理论与翻译技巧论文集[C].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p192.
[7]黄杲炘.从柔巴依到坎特伯雷——英语诗汉译研究[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p72.
篇9
【关键词】概念隐喻;文化差异;认知机制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3-0242-02
传统隐喻研究大都将隐喻看作是一种单纯用于修饰话语的语言现象。而认知语言学家Lakoff和Johnson认为,隐喻更为重要的是人的一种认知方式(Lakoff & Johnson[1]8, 1980)。隐喻由两个域构成,一个结构相对清晰的始源域和一个结构相对模糊的目标域。隐喻的认知力量就在于将一个始源域的图式结构投射到目标域上,以使我们通过前者来理解后者。认知语言学认为“语义以会话者会话时所处的情景设置为需要,而不仅仅是以语言的客观实在为基础。”(宁全新[2]69, 1998)这便意味着语义的形成须有人的参与,而情感因素是不可忽视的。情感作为人类对世界的体验,其深层次是比喻性质的。因此,要系统地研究情感的概念组织,理应从隐喻的视角加以理解。在表达人类情感的文学语言形式中,诗歌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正如Lakoff和Turner所说,诗性思维利用日常思维的机制,但它对日常思维进行扩展,加以细化,并将其以不同寻常的方式结合起来(Lakoff &Turner[3]67, 1989)。
当代隐喻认知理论认为,隐喻是我们对抽象范畴进行概念化的有利认知工具(Ungerer & Schmid[4]114, 1996),人们常常将抽象情感隐喻化。本文以人类基本情感中的“爱”的隐喻表达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中英两位现代诗人徐志摩以及叶芝的诗歌中有关“爱情”的概念隐喻的比较研究,探讨“爱情”概念隐喻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共性和差异性。概念隐喻是建立在人类体验基础上的认知工具,人们通过隐喻化抽象为具体,来感知抽象的情感“爱”。人类相似的体验决定了概念隐喻的一致性,而人类所处自然社会环境的不同及各自形成的特有的文化传统又决定了概念隐喻有其特殊性。因此,对两种语言中“爱”的概念隐喻的异同进行对比研究也有助于发掘人类认知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一、“爱”的概念隐喻的同质性
“爱”作为一种抽象的情感,具有极为丰富的象征性内涵。人们只能借助一系列隐喻概念试图给出具体的阐释,以使其得到充分的理解。在中英两位现代诗人徐志摩与叶芝的诗作中,“爱”的隐喻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些隐喻于共同的始源域形成一系列隐喻的表达。
(一)爱是火(LOVE IS FIRE)。The fire than stirs about
her, when she stirs, 每当她走动,那团火焰伴随她屈伸, Burns but more clearly. 只会燃烧得更加艳丽.
――THE FOLLY OF BEING COMFORTED (Yeats[5], 2009①)(新浪博客 fang 译)
休道她淡漠,冰心里满蕴着热恋的火星――《月夜听琴》(徐志摩[6], 2012②)
我咽住了我的话,低下了我的头:火灼与冰激在我的心胸间回荡,啊,我认识了我的命运,她的忧愁――《在那山道旁》
当人们处于一段真挚的恋爱关系中时,会感受到对方体贴的照顾,就像是火给予人们温暖一样。另外,恋爱中的人们对于彼此充满热情,人的身体也会随之发生物理变化,是火给予人们温度的一种体现。这是人们对于周围环境变化的感知在认知上的体现。此外,火带给人们身体上的疼痛就是人们在爱中受到的情感创伤,所谓浴火重生也是人们在爱中成长改变的照应。
(二)爱是商品(LOVE IS A COMMODITY/BUSINESS)。And who could play it well enough 如果对爱耳聋,拙舌,目盲,
If deaf and dumb and blind with love? 谁有能在游戏中将爱珍惜?
He that made this knows all the cost, 作此劝之人知道代价昂贵无比,
For he gave all his heart and lost. 因他曾将真心尽献而损失殆尽。
――NEVER GIVE ALL THE HEART (黎历 译)
我负了你――《落叶小唱》
她的负心,我的伤悲――《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个方向吹》
经济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不管是中国传统的农业社会还是英国18世纪的工业社会,经济的发展都起着“挑大梁”的作用,这点在文化中同样有所反映。当两个人相恋时,物质与精神上的付出必不可少,因此在某种程度上,两个人之间的彼此付出就是商品的物物交换。在这种交换中,爱得以延续。爱中的平等、互相尊重也照应着商品交换中的等价交换原则。所以叶芝才会感慨到“作此劝的人知道代价昂贵无比”,因为当其中一人付出,而对方没有给予任何回馈时,他/她是处在负债方位置的。这也同样反映在徐志摩诗行“她付了你”之中。这就是商品交易的过程。买家付钱,卖家给货,成交。
(三)爱是战争(LOVE IS WAR)。Beauty that we have
won from bitterest hours, 我们曾历经千辛万苦赢得的没人儿
――WHEN HELEN LIVED (新浪博客 小山的风 译)
我走近来了;你迷醉的色香又征服了一个灵魂――我是你的俘虏!
我站在潭边,我站在你的背后,――我,你的俘虏。
我已将你擒捉在手内!我爱你,玫瑰!――《情死》
在此概念隐喻里,爱情被比作战争,情场演变成战场,异性被当作战利品。战争中的冲突被看做是动物、人类发展背后的创造性力量。特别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英两国。因此“战争”的隐喻涵盖着社会历史因素。并且人们也考虑到获得“爱”就如同赢得战争一样耗费时间,需要莫大的努力。
从上述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自然界许多相同的物理属性、人类共同的生活特性和情感体验决定了不同民族、不同语言的人们在表达情感概念时会产生不容忽视的共性,尽管人类表现“爱”的方式不尽相同,但“爱”的概念是相通的,“爱”的行为本质是一样的。因此,在人的思维与语言方面有同质性。
二、“爱”概念隐喻的异质性
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工具,所有的规约性的概念隐喻都基于人类普遍的身体体验及隐喻思维的共性,但人类的身体体验及思维都依存于各地不同的文化体验,因此也表现出明显的民族文化特征,并且形成本民族特有的来源域。
(一)徐志摩诗作中“爱”的概念隐喻
1.爱是音乐/乐器
却不知道黄昏和琴音
联就了你我的神交?――《月夜听琴》
我灵魂的琴弦,感受到无形的冲动――
但这微妙的心琴呦,
有谁领略,
有谁能听!――《威尼斯》
中华民族自古对“乐”的社会作用颇为关注。人们常常用音乐来向心爱之人表达爱恋之情。如少数民族地区男女的对山歌,中国古典诗歌总集《诗经》中被吟唱的诗歌等都是鲜活的例子。因此音乐和乐器便成为一种认识抽象事物的工具。如“和如琴瑟”便是对爱人之间和谐关系的隐喻表达。
2.爱是月亮
柳梢头有残月挂――《半夜深巷琵琶》
一样是清光,我说,圆满或残缺。
一样是芬芳,她说,满花与残花。
但这莺,这一树花,这半轮月――我独自沉吟,对着我的身影――她在那里,啊,为什么悲伤,凋谢,残缺?――《客中》
传统汉文化长期受儒家、道家哲学思想的影响,尤其是道家学说中的阴阳理论的影响。阴和阳原指日光的正反两面,向日为阳,背日为阴。而在中国古代思想家眼中,一切事物现象都是包含着正反两面。其中“凡属表露于外的、热的、实的、开放的、急速的等均归入阳类;凡属隐含于内的、寒的、虚的、晦暗的、平静的、迟缓的则归入阴类”(齐振海&巩玉环[7]84,2006)。中国人认知中的爱情属于阴柔之美根源于老庄的“阴论”哲学。因此,在中国人的认知上会产生爱是月亮的隐喻概念,而恋人相守便成为“满月”,形单影只的恋人则是“残月”。
(二)叶芝诗作中“爱”的概念隐喻
爱是珍贵的事物(LOVE IS A VALUABLE THING)
That every year I have cried, At length 曾经每一年我都呼喊“总算
My darling understands it all, 我的爱人明白了这一切,Because I have come into my strength 因为我已用尽全力
――WORDS (艾梅 译)
But dear, cling close to me; since you were gone, 但是,亲爱的,靠近我;自从你走后,
My barren thoughts have chilled me to the bone. 我贫瘠的思想已寒彻我的髓骨。
――RECONCILIATION (黎历 译)
这类隐喻在叶芝的诗作中非常普遍,它植根于西方工业化进程以及物质至上主义。随着西方工业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金钱的渴望与日俱增,人人都渴望通过个人的努力积累财富,个人财富的多少成为个人成功的衡量因素,所以人们想方设法获取财富,如:珠宝,艺术品等,人们对于珍贵事物的渴望就如同我们对于心爱之人的珍视。
三、结束语
通过对徐志摩与叶芝诗作中“爱”的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我们不难看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我们的认知工具。隐喻的语言环境来自文化背景体验,因而文化模式限制了隐喻概念的形成。在两位诗人的作品中,“爱”的概念隐喻部分来源于同一源域,而这些共同之处则是基于人类思维的共性及人类基本的身体体验。另一方面,在两位诗人的作品中,“爱”的概念隐喻也存在着极大的不同。身体体验离不开特定的物理、社会和文化环境,这些不同便是植根于不同的文化模式、经济模式、、传统风俗等。这项对比研究表明概念隐喻不仅反映了一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同时也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思维及认知模式的差异性。因此对“爱”的概念隐喻的更深层次的理解,除了借助于语言外,还必须借助于这一语言依存的文化背景知识及我们生活的认知体验。
注释:
①文中引用叶芝诗歌(英文版)均摘引自The Collected Poems of W.B.Yeats。
②文中引用徐志摩诗歌均摘引自《志摩的诗(徐志摩经典诗歌全集)》。
参考文献:
[1] Lakoff,G. &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d by[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宁全新.“Anger”与隐喻[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8,(5):69.
[3]Lakoff, G. & Turner M. More Than Cool Reason: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9:67.
[4]Ungerer F. & H.J.Schmid.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London: Advision Wesley Longman Group Ltd, 1996:114.
[5]Yeats, W. B. The Collected Poems of W.B.Yeats[M].Wordsworth Editions Ltd,2009.
篇10
【关键词】小学;中高年级 经典诗文;诵读;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4-0148-01
1 中高年级开展诵读经典活动的意义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悠久的文明发展史,在文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经典诗文是中华璀璨夺目的古代文化中一颗明珠,其形式多种多样,风格迥然各异,内容博大精深,意蕴简炼绵长,蕴藏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基因,蕴藏着丰富的“素质”内涵,是中华传统美德和传统文化的精髓,流淌着人类丰富的情感,凝结着一代代人最宝贵的生命体验,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传统美德的殿堂,具有超越时空的生命力。 “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吟诵经典,可以启迪心智,清静灵魂,感悟人生。“读千古美文,做现代少年”。小学生诵读经典诗文,是汲取民族语言精华、接受中华优秀文化熏陶的途径之一,诵读经典诗文对于提高小学生的汉语言水平、思维能力、识记能力和文化素养,以及对汉语言文字的理解都很有裨益。它能引导我们的学生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陶冶健康的审美情趣,丰富精神世界,有益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良好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所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也提出了“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要求。通过第一学段(1~2年级)的学习,已经能够“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并能够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这对于进一步开展诵读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所以, “阶段目标”中更明确要求第二学段(3~4年级) “诵读优秀诗文,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三学段(5~6年级) “诵读优秀诗文,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能读千赋,则能为之”。 “腹有诗书气自豪。”从每个孩子的成长来说,古诗词的平仄韵律的特点是非常适宜于小学生诵读的,通过诵读数量的积累,对提高孩子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乃至对孩子的终身发展都是有益的。读诵经典同时可以提高孩子们的古文和白话文水平,有助于对其它知识领域的领悟和旁通,促进各科学业的进步。
2 中高年级开展诵读经典活动的方法措施
2.1 创设环境,营造诵读氛围:人类的任何活动都离不开某种环境,周围的一切都会作用于人的感官,引起人的心智活动。在校园里、教室里张贴诗人画像,名诗名句,并定时更换;草坪、花圃的栅栏、路灯柱等都写上诗意的语言;将《论语》、《弟子规》、《唐诗宋词》等诗、文学作品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板报、橱窗、走廊常年刊录。校园里,经典名句随处可见,处处弥漫着经典的气息,洋溢着国学的墨香。让学生随处可欣赏到古诗文佳作佳句,在有意、无意之中将经典记住。让校园一砖一瓦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让学校的一草一木都充满着耐人寻味的诗情画意,让学生时时刻刻与孔子、孟子、屈原、李白、杜甫等古代先贤对话,让传统经典文化的诵读成为一种随时皆可行的事情。
2.2 定量定时,检查落实诵读
(1)老师为班级学生推荐每周吟诵的内容,每周一主题,如:李白的诗歌、杜甫的诗歌、春天的诗歌、宋词周、三字经诵读等。每学期,要求学生能背诵教师指定的必背古诗文,参与面100%,达标率95%。让学生背诵大量的古诗文,实现“量”的积累,充分汲取古诗文的精华,得到古文化的浸润,厚积而薄发。
(2)充分利用早晨、上课前、下课后等时间,开展诵读活动。
(3)每周检测学生吟诵情况。分小组竞赛和每周教师检查相结合。
2.3 开展活动,激发诵读兴趣
2.3.1 竞赛类
背诵小能手评选:利用班会午会,在学生中开展古诗背诵比赛。
古诗文知识竞赛:内容涉及诗词发展演变中的常识、诗人介绍、代表作品等。在知识竞赛中,学生既走进古诗文,也走进了流芳百世的诗词名家的精神世界。
古诗文朗诵比赛:学生在老师的组织下积极参加,或慷慨激昂、或思乡怀旧、或欣喜欢悦、或抑郁忧愁……大家都沉浸在诗的海洋里,一首首佳作似一曲曲动人的歌谣,流入每个孩子的心田。
2.3.2 展示类:学校的橱窗、每个教室的黑板报、墙报……都成为学生展示自己作品和才华的阵地,诗词小报、诗配画、诗化作文……形式多样,应有尽有。
2.3.3 活动类:利用传统节日开展活动,如中秋节来临时,老师可以让学生收集了有关月亮的古诗文,专门开设了一节专题课进行赏月品诗,接受一次优美诗文的熏陶,并让每位学生做一张贺卡给父母,让他们懂得感恩,理解象征合家团聚和美时刻的中秋节的内涵,许多学生都说这样的中秋节过得才有意义。
结合班队课开展活动,如在母亲节的那一周,让学生收集有关歌颂母亲的古诗文并制成贺卡,组织一次“送贺卡赠诗词”的特别行动。一首首普通的诗文,因为倾注了孩子的真情就成为无价之宝。这一举措,既表达了礼轻、意重、情深的文化内涵,更激起学生诵读的兴趣。
3 开展诵读经典活动的成效
3.1 学生获益多:经典诗文的背诵已然成为了我们学校的一种时尚。通过诗词文化教育的积累与欣赏,让学生接受中华传统诗词文化的熏陶,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增强民族自豪感,并形成古诗学习与积累的一些操作范式。学生在近一年的古诗文诵读中,提高了审美能力,陶冶了情操,加强了修养,丰富了思想。他在和古代诗文、文学家、圣人的直接对话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为他们的人生奠定了良好的文学基础,学生无论将来成为怎样的人才,他有丰厚古诗文功底,对他将会大有裨益。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也大大的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3.2 家长反映佳: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引起了家长的强烈关注。他们也加入到孩子的诵读活动中,手捧经典,有滋有味地同孩子们一起阅读,一起品味,让书香飘满家庭。有的家长还积极主动到学校献计献策,推动经典诵读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学生的种种变化犹如一股飓风,给四平八稳的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给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带来了新鲜空气。
3.3 学校换新貌:经典诵读掀,文明儒雅换新貌。通过诵读活动,学校师生形成了读书学习的文明风尚,推动广大师生形成了“想读书、多读书、乐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大力营造了知书达礼、好学求进的校园书香氛围,为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健康成长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