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科技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3 15:54: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网络科技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网络科技论文

篇1

摘要:因特网作为一个无国界的计算机通信网络已经渗透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已对医学教学和科研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计算机网络和数字技术正在改变高等医学院校的办学模式和教育理念,医学教育正在逐步跨入信息化时代。现将几年来我科应用因特网进行教学的体会介绍如下。

1因特网的基本特点

国际互联网是目前世界上覆盖面最广、信息资源最丰富、规模最大的计算机网络。因特网的雏形是由美国国防部资助建设的名为ARPANET的网络,由于采用了TCP/IP协议,并用公开了TCP/IP协议的核心技术,使得因特网得到了迅猛发展。因特网具有开放、自由、交互性强的特点,所以其具有信息资源丰富、入网方式多样、信息服务灵活以及多种信息技术相融合的优点,被广泛应用到教育、行政、企业等各行各业之中,是世界各国“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的重要基础设施。

2网络软件的应用

2.1网页制作软件

常用软件有MacromediaDreamweaver、MicrosoftFront-page、网页作坊等等。通过这些软件使得网页制作简单易行,我们用教学素材制作出精美的网页.在网页中可以添加文字、声音、图片、视频、动画,使其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动感十足,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制作好的网页既可以用于多媒体教学,又可以上传至互联网便于学生进行自学。

2.2电子书制作软件

常用软件有AdobeAcrobat、QuickCHM、E书伴侣、电子文档处理器、e书工场等等。通过把教学素材制作成不同的电子书,便于打包携带及检索。并可以在不同的载体上阅读,方便学生学习,大大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利用电子文档处理器制作出药典让学生下载到掌上电脑、电子书阅读器、MP3等载体,使学生能够随身携带、快速查阅,并从机械的记忆中解脱出来。

2.3动画制作软件

常用软件有FlashMX、Authorware等。利用这些软件与网页制作软件相结合,使网页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亦可制作生动的教学动画,使教学摆脱枯燥无味的格调,寓教于乐,加深学生的印象,学生易于掌握。如利用FlashMX是交互式矢量图和Web动画的标准,心血管系统血液循环的动画、细胞周期动画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一目了然。

3网络搜索引擎的应用

搜索引擎是一个对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源进行收集整理,然后供查询的系统,它包括信息收集、信息整理和用户查询三部分,是一个为人们提供信息“检索”服务的网站,它使用某些程序把因特网上的所有信息归类以帮助人们在茫茫网海中搜寻到所需要的信息。通过关键词及一些必要的技巧,我们很容易在互联网上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极大地方便了医学教学。

目前比较有名的医学专业搜索引擎有MedicalMatrix,HeahhWeb,HealthAtoZ,Medscape,MedicalWorldSearch等。这些搜索引擎提供了关键词搜索和分类目录搜索,利用它们可以免费进入因特网临床医学数据库,查阅到许多医学资料,扩大医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丰富了教师的教学资料,使教学活动达到事半功倍之功效。其他非医学搜索引擎还有Google、Yahoo、百度、新浪等,利用它们我们同样可以查到许多有用的资料。例如:以“SARS”作为关键词用百度引擎搜索,在0.001s内即可找到相关网页约2600000篇;再以“防治”作为关键词进一步搜索,许多SARS防治的相关资料立刻呈现在眼前,使我们在极短的时间内便获得了许多新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4BBS论坛的应用

BBS是BulletinBoardSystem的英文缩写,即电子公告牌系统,它通过在服务器上运行服务软件,允许用户使用终端程序通过网络来进行连接,执行下载数据(或程序)、上传数据、阅读新闻、交换消息等功能。BBS已经日益普及,功能得到了很大的扩充。通过BBS系统可随时取得国际最新的专业信息,也可以通过BBS系统来和别人讨论方方面面的话题,更可以利用BBS系统来刊登一些“征文”、“求助”及“提问”等启事,极大方便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以及教师之间的交流。我们利用BBS来组织疑难病例讨论、通知、布置作业、组织英语沙龙及各种爱好者协会等多种教学活动,得到了学生的积极响应,网络的点击率大大提高。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5远程教学系统的应用

远程教学是指学的过程和教的过程不在同一时间或同一地点下进行的教学,但使整个或部分学习过程得到了教师的计划、导引、辅导和评估。参加远程教学的学生只需在家里登录相应的网站,就可以享受到多种形式的教学,还可以提供网上交流和讨论。

5.1在函授教育中的应用

学校通过网络招生信息,学生通过网上报名,教师将教学信息传递给学生,学生通过联网的计算机接收信息进行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与教师和同学进行各种形式的交流。也可以在网上考试的日程表,在网络上完成考试,而考试分数则会以E-mail和信件的形式通知学生。这样既方便学生,也方便教师,同时还可以节约教学成本,非常适合中国国情。超级秘书网

5.2在继续教育中的应用

我校与多个医学专业网站(如好医生网站)合作,利用其网站资源对全校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培训。要求每位教师自由上网,选择本专业教育课程进行学习,每年获取一定的学分作为继续教育培训的依据。

5.3在对外交流中的应用

通过远程教学系统,我们随时可以和区内外,甚至国内外同行进行交流,定期组织学生、教师远程学术活动,使他们能及时了解国内外专业领域的最新动态。

篇2

模块化项目教学法是理论结合实践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以岗位任务为依据,首先明确要达到的技能目标,再将课程内容分解成若干个教学模块,然后确定每个模块所需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最后采用任务驱动法组织教学实施。模块化项目教学法的本质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为主线,以符合职业教育规律的一种优化的实践教学模式。课程改革目标:实施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模块化项目驱动式的课程改革模式,突出能力本位,彰显职业教育特色,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科学设计教学内容,建成理实一体化的综合性课程。课程改革的总体思路:以典型工作任务组织教学,从分析工程任务与实施工作过程入手,构建专业人才培养所需要的智能结构,明确人才培养规格;整个课程规划以培养“组态控制技术”的职业实践能力为主线,设置几个学习模块,然后采用任务驱动法组织实施教学。

二、课改的具体措施

(一)选择工控组态软件

目前,国内外的组态软件种类较多,虽然不同类型的组态软件在设计界面各有特色,但是在软件编写、调试运行等原理方面都是相似的,它们都能和常见的、不同厂家的控制设备进行通信。MCGS是北京昆仑通态自动化软件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一款全新组态软件,具有安装速度快、稳定性高、通用性好、易于掌握等特点,自投入市场以来一直受到用户好评。加之目前全国和省级职业技能大赛大多采用MCGS(或MCGSE)组态软件,因此,我们选用MCGS组态软件作为讲授对象。

(二)改革课程内容

我院对相关专业的毕业生进行了为期5年的跟踪和调研,根据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岗位工作任务及所需的职业能力,与多家用人单位共同制定了工控网络技术的课程标准,实现了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的无缝对接。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我们将工控网络技术课程内容划分为4个模块,每个模块就是一个典型的项目任务,教学活动则围绕完成该任务而展开。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实践为核心,理论作支撑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的同时,也顺利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

(三)改革教学方法

为了实现工控网络技术课程改革目标,我们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了以下改革。

1.任务驱动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它主要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进行探究式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每位学生都能根据掌握的知识和自己对问题的理解,提出自己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案。任务驱动教学法非常适用于工控网络技术课程教学实践,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表1中4个模块中的某一任务为教学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驱动下,通过对所学知识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过程中,不断产生成就感,激起求知的欲望,进而培养出动手能力强、勤于思考、开拓进取的职业素养。

2.现场教学我们与相关工厂企业加强校企合作,安排学生到企业亲自感受和体验工厂的真实环境,教师则结合工厂的工艺和设备开展现场教学活动,使学生感到平常教师传授的知识不是空洞的说教和无用的东西,而是能够实实在在解决工厂实际问题的,是有用的。这样可以实现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的无缝对接,能够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并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另外,本课程也可以在校办工厂和模拟工厂生产的车间开展现场教学活动,同样能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3.系统仿真表1中的4个模块所涉及的系统较为复杂,学校本身的实验实训条件有限,还受到学时的限制,所以我们可以采用系统仿真的教学方法。仿真实训既可以在课内进行,也可以在课外由学生独立开展。工控网实训室安装了MCGS运行环境仿真软件,平时的理论课安排在工控网实训室上,对以上模块中的内容简单介绍后可紧接着进行仿真,通过直观的仿真结果,能帮助学生理解项目的控制要求和工作工程,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4.以赛促改工控网络技术课程改革还得益于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和电气工程系的领导对职业技能大赛的高度重视。我院在几年前就成立了PLC协会,该协会为院系参加各类比赛培养了大量的优秀学生选手;同时,学院定期举办电子设计制作大赛和各种其他比赛,形成了以赛促教的大好局面;还积极组织优秀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和全国、省内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这些大赛都有力地促进了工控网络技术课程的改革。

(四)改革考核方式

工控网络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不能再用一张试卷定成绩的考核方式,而应加强对学生学习的过程考核,即在平时完成4个模块项目的学习过程中,对每个子项目都进行考核。考核分为理论考核和实操考核,理论考核采用口试或笔试的方式,实操考核采用上机操作和实物演练相结合的方式。每一项实操的成绩评定都由教师评定和学生互评结合确定,提高实操考核的权重,重点考查学生的应用能力。目前,该门课程形成了以着重考查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主的过程考核方式,这种考核方式将能更客观地评价学生对本课程的掌握情况。

(五)建设课程网站

我院积极申报工控网络技术精品课程,将本课程的电子教案、教材、PPT、工程案例等教学资料挂在网上,组建课程网站。同时还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整合双方网络教学资源,实现学校和企业资源共建、共享,这样做尤其能给在校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工控网络技术的机会。

(六)优化教学团队

与工控网络技术密切相关的产业企业,其工艺、技术日新月异。为了紧跟产业企业的发展,我们把最新的工艺和设备技术融入到教学中,派遣教师下厂实践锻炼、参加国内外技术培训和学术交流,使任课教师“上得讲堂,下得工厂”。同时我们还邀请企业专家参与教学活动,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以优化教学团队。

三、课程改革初见成效

篇3

传统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以课堂为教学地点,学期为教学时间,教师课堂授课为主要方式,有很强的时间性和地域性,将网络课堂应用于高校计算机教学中,给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来了很大的冲击,首先,网络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网络与多媒体技术、通信技术、仿真技术等多种技术有效的融合,开创了网络课堂教育的新时代,可以把以往死板、老套、陈旧计算机教育变得生动有趣而富有实效。网络课堂应用于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互联网为依托,构建现代化信息网络。以往的计算机教育以课本教材为标准,教材更新速度慢,但计算机发展迅速,导致学生学习计算机后仍知道的很少,构建网络课堂的知识库,学生可以依靠互联网,了解最新的计算机知识,同时,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将最新的计算机知识带入,为学生适当的讲解;

(2)以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为依托,构建实时交互、实时授课、实时学习。构建网络课堂突破了以往学生只能在教室里学习,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听课学习,另外各类通信软件的使用,可视画面、支持语音模式的软件让师生之间的交流变的简单便捷,学生也可以通过在课程讨论区里问题,开展讨论,也能相互协作来完成课题研究,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良好的机会和环境。网上交流会让师生关系变得更融洽,有助于帮助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不足之处,方便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

(3)以仿真、通信技术为依托的真人在线授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网络课堂作为新兴的教育模式,通过教师在线授课,极大程度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另外网络课堂除了有课堂学习外,还有课下作业项目,网络课堂的课下作业系统更方便了教师的命题和学生作业的提交,计算机处理速度快也让作业的批注更加完善,对于一些协作性作业,学生可以依托通信软件来与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交流,方便学生学习的效率。

2网络课堂在实践应用方面的应用

网络课堂以其特殊的教学模式,给计算机的应用带来了方便。以往的教学中,往往是前一周讲述了计算机的理论知识,下一周计算机实验课在进行应用操作,不仅没有效率,还会造成知识遗忘,不利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应用网络课堂教育模式,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1)授课应用一体化,提高教学效率。实践应用的重要性导致在教学投入中很大一本分投入到了实验设备的购置上,应用网络课堂教育模式,将计算机理论教育和应用实践教育融合在一起,这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让学生可以将知识和应用有效地融合在一起;

(2)节约教学时间,加快教学进度,网络课堂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一边接受理论知识,一边应用操作,大大降低了课堂教育的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来巩固已有的知识技能,了解最新的计算机知识,将时间充分利用起来。

3结语

篇4

学生现在所用的教材往往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往往与社会需求脱节。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往往无法在社会中应用。所以,鉴于上述现状,我认为必须研发出一套计算机应用基础网络课程,它的接触面不再限于教师,学生也可以参与其中。既可以在课堂上充当老师授课的多媒体课件,而且也可以是学生进行课外学习的辅导软件。

2研究内容、目标

2.1研究内容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现行的教学内容;目前高职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习惯、学习能力;根据学生的反馈探索适应高职学生学习的授课模式的立体化形式;网络课程的设计;网络课程的测试;网络课程的应用与推广;网络课程的后续服务。

2.2目标

研发方便学生自主学习的网络课程,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能帮助学生以一种最有效的方式掌握关于计算机基础的知识,并能在实际生活中熟练应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具体包括:网络课程中包含着大量的专业知识,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量;帮助学生及时纠正学习中的错误和困惑,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及时查漏补缺。

2.3要解决的问题

调查现在高职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的学习情况;调查研究现在的教学模式并总结探索更好的教学模式;结合学校现行师资力量和新媒体制作工具,设计出适合教学的软件。

2.4主要特色

(1)资源共享的教学新模式。《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网络课程的研发与推行必须体现计算机技术的最新发展,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课程的使用,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学习效率普遍得到提高。网络课程中的教学内容会与现在流行的计算机知识相结合,几乎所有的知识都会包含在网络课程中。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网站设计,让学生了解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的所有相关教学内容,让学生自己设计学习计划,把握学习方向和速度。通过疑难点解答,让学生了解自己学习中的薄弱环节,提高学习能力。

(3)指导能力强。在网络课程页面设计上采用了典型的下拉菜单,每节课的教学内容都会完整的呈现在界面上,而且各个章节之间都会设置超链接进行跳转,方便学生查阅。这样学生可以完全成为自己的指导者,学到哪里就停在哪里,下次继续学习。

(4)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仿真操作。《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动手能力很强,网络课程的设计要穿插各种生动的案例,利用多媒体技术模拟操作各个环节体现逼真性和易懂性,让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

(5)随堂测试功能。这个功能主要针对每门课程课后测试、单元测试、综合测试,方便学生在课后及时查漏补缺,针对不懂的问题继续努力学习。

3成效

篇5

[关键词]建构主义;协作学习;学习情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应当积极研究和探索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网络课程设计的原则与方法,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因素来把握:

一、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原则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做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学模式,而采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原则。

个别化学习型网络课件正是应用这一教学设计原则,为学习者提供个别化的学习环境,学习者通过与网络课件的交互独立进行学习,达到学习目标。在网络课程开发中,应用Java语言便可以制作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具有较强交互性能的个别化学习型网络课件。将Java程序内嵌在网络课件页面中,能够大大增强教学材料的交互性与实时性。同时由于它支持多媒体功能,因而可以将音频、视频、图形图像等多媒体信息集成到课件中,并运用相应的个别化指导教学方法,如操练、演示、讲解、模拟、测试、游戏等,从而真正创设出一个基于网络的个别化学习系统。应用Java技术开发出的网络课件,既满足了个别化学习的需要,又有较高的性能价格比,几乎可以跨越所有平台运行,使成千上万的学习者同时使用该软件。

二、学习问题必须在真实的情境中展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学生要在真实的情景下进行学习,减少知识与解决问题之间的差距,强调知识的迁移的能力培养。因此,建构主义教学系统设计强调学习情景设计,强调为学生提供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还原知识的背景,恢复其原来的生动性、丰富性,以此为出发点支撑环境,启动教学,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促使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达到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目的。

为学习者创设真实的情境。目前在这方面已有大量的研究,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reality)便是其中之一。在网络课程开发中,引入虚拟现实技术,能够较好地为学习者提供类似真实的学习情景,满足了建构主义学习对真实环境的要求,促进学习者的学习。由多媒体与仿真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虚拟现实技术是根据人类的视觉、听觉的生理、心理特点,由计算机产生逼真的三维立体图像,使用者戴上头盔显示器和数据手套等交互设备,便可以将自己置身于虚拟的环境中,成为虚拟环境中的一员。虚拟现实能够提供一种可迁移的经验或丰富我们日常的非虚拟现实的经验,通过反映真实的世界,给学习者提供机会去做不同的选择,但又可以避免真实的实验或操作所带来的各种危险或时间与金钱的消耗。比如,在开发化学类网络课程中,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设计一个虚拟的化学实验室,学生在虚拟的实验环境中可以放心地去做各种危险的或危害人体的实验避免了由于化学反应而可能产生的燃烧、爆炸带来的危险,又真切地感受到了现实世界中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通过在这种仿真的情境中进行亲自体验,学习者达到了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目的。

三、强调协作学习的重要性,要求学习环境能够支持协作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协作学习环境以及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即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是建构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通过这样的协作学习,学习者群体(包括教师和每位学生)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即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而不是其中的某一位或某几位学生完成意义建构。

在网络课程设计中,为实现学习者之间的交流与协作,可以添加一些支持学习者之间网络通信交流的模块。最简单、实用的就是利用现有的电子公告牌系统(BBS)或在线聊天系统(Chat)。通常情况下,学习者之间进行非实时的交流可以利用BBS系统。BBS系统具有用户管理、讨论管理、文章讨论、共享白板、用户留言、电子信件等功能。利用BBS系统实现协作学习时,一般先由教师或学科专家围绕主题设计能引起讨论的初始问题,并在BBS系统中建立相应的学科主题讨论组,学习者参与到某一讨论组中,进行讨论或发言。学习者之间进行实时的交流可以利用在线聊天系统,就像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交谈一样。教师可以主持在线讨论,回答学习者提出的问题,充分发挥教师的辅导、指导、激励作用。

通过这些学习者之间的交流活动,学习者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促进学习者从多个角度来建构知识。网络通信技术为网络课程的使用者提供了方便;快捷的通信交流方式,可以使学习者进行方便有效的协作式学习,促进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四、要求为学习者提供必需的学习资源、认知工具和帮助等内容

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建构知识意义是在大量信息资源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所以丰富的学习资源是建构主义学习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学习者为了了解问题的背景与含义,建构自己的问题模型和提出问题解决的假设,需要查阅大量相关信息资源,学习必要的预备知识,因此,在进行网络课程的学习资源设计时,为了支持学习者的主动探索和完成意义建构,必须详细考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查阅哪些信息资料、需要了解哪些方面的知识,并提供正确使用搜索引擎的方法。另外,在进行学习资源设计时应注意,网络课程中提供的媒体资源并不是用于支持教师的讲解和演示,而是用于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索。

与传统课程相比,网络课程最大的优势在于能方便快捷地访问大量相关的学习资源。在课程的具体学习资源设计中,教学参考资源的选择和组织应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通过设计适合学生能力与知识水平的教学内容与问题,提面有利于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探索性学习。认知工具是支持和扩充使用者思维过程的心智模式和设备,在帮助和促进认知过程,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现代学习环境中,主要是指与通信网络相结合的广义上的计算机工具,用于帮助和促进认知过程,学习者可以利用它来进行信息与资源的获取、分析、处理、编辑、制作等,也可以用来表征自己的思想、替代部分思维,并与他人通信和协作。

为了能使学习者方便地学习使用网络课程,在进行网络课程开发时,要注意设计完善的帮助系统。保证网络课件有一个清楚、确切、一步一步的操作提示。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一旦不清楚如何继续做时,应利用帮助系统得到明确的指示。在进行网络课程的帮助系统设计时,还要考虑到它的操作应符合一般商业软件的操作习惯,如用F1键进入帮助系统等规定。

五、应设计多种自主学习策略,使得学习能够在以学生为主体中顺利展开

篇6

1.1微课程的定义

现在普遍热议的微课程最早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被人们戏称为“一分钟教授”的戴维•彭罗斯于2008年提出的。国外对微课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小学课堂教学、特殊教育、在线课程和微型课程著作方面。而国内对微课程的探索研究则由鄂尔多斯市李玉平教授首创,他认为:微课程创造了一种“5分钟学习”模式;上海师范大学的黎加厚教授认为,“微课程”是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教学目标、内容短小、能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基于现有教育信息资源利用率低的现状,提出了以微视频为中心的新型教学资源—“微课”。还有一些教育工作者将微课程的概念进行了改造与完善,用微课程来进行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推广微课理念,促进互联网教学的发展,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已经举办了两届“中国微课大赛”,以推动全国教育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结合各学者对微课程的阐述,笔者的理解是:所谓微课程,是一种由一些软件制作而成,由文字、图像、讲解或音乐组成的,适应现代快节奏社会微型移动学习和碎片化学习、围绕某个教学主题精心设计的不长于10分钟的视频课程。

1.2微课程的特点

第一,播放时间短。相对于传统网络课程50分钟左右的视频时间,微课程要短得多,一般不超过10分钟/每节。这有利于集中学习者的注意力,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果。第二,内容精。微课程主要是为了解决教学中某个知识点或教学主题的学与教的活动。由于播放每节微课程的时间较短,决定了它的课程内容必须少而精。第三,便于传播和学习。微课程具有相对独立性,视频格式一般为支持网络传输的流媒体格式。学习者利手机、Ipad等移动设备就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充分体现了数字技术的普适性和现代学习的泛在性。第四,容量小。由于微课程播放时间短,存贮容量相对小,传输时间快,更适合数字时代的网络化个性学习。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快节奏的现代化社会中,大部分网络学习者很难抽出大量的时间用于集中连续的学习,因此对网络资源学习的便捷性和高效性要求比较高,能利用一些碎片化的时间进行学习和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是他们所需要的。而微课程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主题集中的微型学习资源,可在计算机或手持移动终端运行,正好可以满足学习者的这种学习需求。因此,作为网络教育机构,为了提高学员学习效果、提升教育质量,有必要将微课程引入网络教育的教学中,推广微课程教学改革,建设能满足学习者实际需求的网络教育资源。

2、网络教育中微课程的设计思路

2.1网络教育中微课程的设计原则

2.1.1学习者中心原则

网络微课程的设计要以学习者为中心。考虑到学习者的学习习惯和特点,在内容的选择上,需要充分了解学习者的实际需求,紧密联系教学目标与内容,做到目标明确、主题集中,以供学习者集中精力学习;在制作微视频时可以配之动画、音乐、图像等,以调动学习者的兴趣和注意力,让学习者产生深刻的记忆。网络教育机构可以对原有的网络课程进行整改或重新设计,以获得满足学习者需求的微课程资源。

2.1.2微型化原则

微型化原则指的是微课的设计要充分突出微型课程短而精的特点。大部分网络学员都是在职学习的成人,时间宝贵,因此微课程的设计要让学习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高效地学习。与传统网络课程相比,微课程要做到短小精悍,这样做的依据是:学习者的有意注意时间是有限的,根据视觉驻留规律和学习者的认知特点,微课程最好控制在10分钟内,具体时间的长短应由不同的教学目标与需要确定。短而精的微课程,使得学习者可以通过随身携带的移动通讯设备最大限度地利用零碎时间进行学习,“没有时间学习”将不再成为问题。

2.1.3完整性原则

基于网络教育的微课程虽然短小,但都有一个相对独立的知识点,“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为保证资源的高效,必须具备一套完整的教学设计。微课程的教学设计和网络课程一样要内容结构完整。

2.1.4非统一性原则

不同学科、不同类别的微课程,教学策略是不一样的,不应该以一种标准的格式来设计规划。比如语文类课程的设计可能需要较多的情境引入做铺垫,制作生动活泼、媒体表现形式多样的微课程较为适宜;而计算机类的课程在设计时,更多的是直接切入主题,教学过程更注重习题的讲解与练习,媒体表现形式相对比较单一。

2.2网络教育中微课程的设计流程

网络教育中微课程可以以类似于网络课程的形式呈现,其核心为集中阐述特定主题的微视频,并辅以相应的学习资源、在线交互以及评价等教学支持服务。在设计时,可以在遵循上述设计原则的基础上,首先分析微课程的学习者是哪些群体,明确其学习需求;然后选择教学内容,进行微课程的教学设计;接着选择合适的媒体和软件进行微课程的开发;完整的微课程的设计还应包括相应的其他教学支持资源。

3、网络教育中微课程的设计案例

3.1需求分析

基于网络教育的微课程的学习对象大多数都属于成人。所以微课程设计在做需求分析时要考虑到成人的认知过程与个性特征。成人由于集中学习时间和精力的有限,对于连续长时间大而全的视频讲座的学习并不能取得好的效果,再加上各种便携智能移动设备的广泛使用,能够得到适合碎片化、随时随地的微课程学习资源是他们所需要的。

3.2微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

3.2.1明确教学目标

将微课程引入到网络教育中,旨在能够开发出更加符合学习者无缝化、可移动学习的学习资源,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这是微课程教学设计的总体目标。具体到每节微课时,可以以学习者为中心和微型化的原则为宗旨,首先要依照课程教学大纲,先从课程教学目标中分解出单元教学目标,再将单元教学目标细化为一个个相对独立的知识点,每一个或几个知识点可形成一节微课程,然后对每一节微课程设计知识点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和目标。由于每门课程按微课程进行设计时,细分的知识点很多,专门以文本的形式呈现会显得过于凌乱,所以在具体操作时,一个大的知识模块下集中列示该部分涉及到的知识点的教学目标,具体每一个小知识点的目标由每节微课程视频里予以说明。本文以笔者在华东师大开放教育学院参与的整改后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为例进行微课程设计的说明。图2为函数部分一节微课程的进入画面,直接以文字和解说的形式给出了本节微课的教学目标,视频总用时7分钟,符合微型化原则。

3.2.2选择教学内容

明确了微课程的需求分析和教学目标后,就需要在非统一性原则下为每节微课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具体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第一,确定内容。结合网络教育中网络教育机构的课程设置层次要求和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任务和个性等,将某门课程的内容框架确定下来,相当于课程目录导航。若是对原有网络课程的整改,则可以把重点放在教学内容的细分阶段。如《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整个教学内容也就是课程大纲的具体要求,如图3所示。第二,细化内容。结合学科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按照网络环境的需要和教学目标进行合理分解,将学习内容细化为一个个相对独立的知识点,基本上每个知识点构成一节微课程。

3.3选择相应的媒体,进行微课程的开发

3.3.1根据微课程的学科特点和不同类别的知识特点

选择相应的媒体将选择好的微课程教学内容,可以以建构主义课程理论为依据,遵循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微课程的微型化设计原则,结合不同学科的特点、教学目标,创设相关度较高的学习情境。在制作微课程时常用到下列素材:脚本旁白—用以确定课程主题,赋予课程内涵;图形动画—微课程内容的高效视觉呈现;音乐音效—调节微课程的氛围。因此,在选择媒体时,要以知识点为依据,综合文本、声音、图像、动画等媒体进行动态或静态的组合,各种媒体的选择和整合方式要以学习内容的有效呈现为依据。微课程在开发时,不同学科、不同类别的教学内容,所用到的媒体肯定是不尽相同的。同时,媒体选择上还要考虑目前网络技术及便携移动终端设备的环境和实现的条件。

3.3.2微课程的开发

基于网络教育中的微课程开发,和一般课堂辅的微课程也是不尽相同的。微课程的教学内容经过细分设计后,就可以借助一定的软件进行开发了。对于立足于网络教育机构的微课程,开发工具方面都比较完备,借助于原有网络课程的开发软件完全可以满足微课程的开发需要。除此之外,微课程常用到的开发工具还有PPT、Flash、绘声绘影、光影魔术手、格式工厂,还有字体库等,这些工具对基于电脑的开发比较好。虽然大多基于电脑开发的微课程在手机等便携设备上也可以运行,但近年来出现的基于手机等移动设备的微课程开发工具,如FlashLite、Lam、亘天炫彩等,更有它独特的优势。基于手机开发微课程将会是微课程发展的必然趋势。《C语言程序设计》微课程的开发用到了dreamweaver、vegas等软件,部分截图如图4所示。

3.4其他教学支持

每个微课程都有一套完整的教学设计,从整体来看,还应辅以其他教学支持服务,这也是微课程设计完整性原则的体现,否则单独的微课程视频很难发挥它的优势。全国首届微课程大赛规章里要求:微课程资源的核心资源是“微视频”(教学视频片段),还包含与该教学视频内容相关的“微教案”(教学设计)、“微课件”(教学课件)、“微习题”(练习测试题)、“微反思”(教学反思)等辅教与学内容。因为基于网络教育的微课程与一般课堂中所用的微课程有所区别,“微”的内容太多,为防止学习资源太过零碎,故应有关相应的课件、练习题等可集中放在相应的章节知识模块里。教学支持服务应该包括课程导航、学习路径、大纲、练习、进度报告、论坛及相关的学习资源(见图5)。此外,微课程的实施还需要有一个完善的网站支撑,这点网络教育机构原有的平台配置就可以满足,在此不再强调。图5微课程部分教学支持资源。

4、结论

篇7

随着信息革命及农业科技文化的蓬勃发展,各种涉农刊物众多,竞争激烈,为了刊物的生存,一些期刊不求质量只求数量。编辑人员业务水平的参差不齐也导致一些期刊的质量飘忽不定。出版发行上缺乏现代市场营销知识与意识,重出版、轻发行的现象比较普遍,有的则过度依赖邮局单一的发行渠道。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和广泛应用的冲击,人们获取农业信息和知识的途径与方式都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农业科技期刊不再一方独大。最直接的反映就是期刊发行量的逐年快速下降,个别期刊如今的发行量只有鼎盛时期的1%。除个别刊物外,大多生存艰难,更无从发展,加上出版费用的不断上涨,期刊的运行方式也从过去的向作者付稿酬变为向作者收取版面费,形成涨价———发行量下降———再涨价———再下降,读者或订户越来越少的非良性循环。农业科技期刊面临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科期刊占市场份额越大,其效益、读者、作者、期刊经费以及信息资源等方面就会越好,而期刊的内容、质量、定位、行业景况等方面都直接影响到期刊的市场占有份额,农业科技期刊只有首先做好做强自己才能有把握市场的机会。

2农业科技期刊提高发行量的对策与措施

2.1资源整合做大规模重复办刊、数量多而规模小是我国科技期刊的重要特征,也是科技期刊品牌效应不强的主要原因。期刊特别是农业科技期刊的当务之急是与时俱进,加大整合力度,优化资源配置,为期刊出版发行开辟出一个新的发展格局。就农业科技期刊而言,小而全固然运作灵活,但要想做到高水平、高效益,有较强的风险抵御能力,现阶段条件下最可行的就是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整合期刊资源,走集团化办刊之路,扩大科技期刊经营规模,通过并购整合,集中优秀人力、财力、物力、广告等资源,从而形成具有较强品牌优势、较大影响力和经营能力的期刊,打造出优秀的农业科技产品,有利于期刊发行量的扩大。例如,上海市农科院信息所在2008年前后就将原有的5份期刊加以整合,集中管理,专业编辑,统一市场运作,互相依托,互相补充,升级节支,有效地提升了刊物的整体水平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2.2提高期刊质量办出特色农业科技期刊要练好自身内功,不断提高期刊的内在质量。质量是所有期刊的生命线,对于农业科技期刊而言更是如此;要适应时代的要求,提高农业科技期刊的编辑质量,提高期刊的科技含量和先进程度,及时准确地捕捉社会需求信息,深入到知识创新体系的各个环节,发掘知识技术资源,促进并引导科研人员按照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科技创新和研究活动,是提高农业科技期刊发行量的重要保障之一。具体来讲编辑人员不仅要有良好的业务素质,更要有创新意识、超前意识、掘新意识和市场意识。农业科技期刊尤其是重点期刊的编发人员所处的位置高、视野广、信息快、判断准,良好的研发条件非常有利于办出优秀的刊物。就具体办刊宗旨而言,研究类刊物必须坚持因事而立,科普类刊物要坚持因时而立,要办出自己的特色与特点,建立刊物的权威性、可读性、实用性,注重挖掘刊物的内涵、深度和广度,追求刊物内容的高、新、快、真,在形式与内容上甚至比网络更要有吸引力,把读者的眼球从网络上吸引回来。有了更多的用户就掌握了市场,就有了不断提升的动力和发展空间。另外,应大力开发期刊广告业务,广告的收益对期刊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期刊有了充足的广告收入就能降低定价,而价格优势又可以刺激读者的购买欲。随着发行量的上升,客户会更加乐意在刊物上做更多的广告,从而使刊物在市场竞争中形成良性循环。

2.3重视发行专业操作重视改变目前大多数刊物重出版、轻发行的现象,其实发行与编辑在刊物运作过程中有着同样重要的作用,犹如人的左右手,分工虽然不同,但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一个刊物要想真正成功,没有发行量的保证是绝对不行的。所以在这个环节上,强化发行力度、拓展发行渠道,是应对网络冲击比较积极而有效的举措。刊物发行部门同样必须练好内功,这是农业科技期刊发展的另一个关键。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科技文化概念的延伸,(农业科技期刊)发行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业务属性,而是农业科技信息研究、传播、开发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发行是业务,更是专业。因此,要想真正做好发行工作,发行管理者必须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既要熟悉所操作刊物的特点与内容,也要了解读者的特点与需求,了解农业科技动态,甚至农业资源、农业地理概况以及农业科技新技术、新品种等,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小型的农业科技数据库,充实专业素养。这些对于保障乃至不断提高刊物发行量,搞活期刊经营将有极大的帮助。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可采取固定、灵活相结合的发行模式,运用综合发行、专业发行、自办(自建网络)发行、以及委托发行等方法,针对不同的用户推出不同的信息产品,最大限度地提高发行宣传的效率,让读者能很容易地找到、订阅到他所喜欢的刊物,让刊物能更加精准、及时地出现在可能需要的读者面前。如此,其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会得到有效的提升。

2.4利用网络优势为传统出版所用网络技术向传统出版物发起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出版发展的无限机遇,期刊的网络化将成为传统出版物新的发展形式。网络可以使期刊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时效性,实现及时传播和更新。要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现代化工具,开发具有自主版权、专利版权、公共浏览等的网络平台途径,实现期刊的网络出版和发行,以提高科技期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从而扩大科技期刊的发行量。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嫁接农业科技期刊的发行,在发行印刷版的同时电子版一并发行,这是传统期刊吸收、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为自己服务、扩大期刊影响力的一个捷径。目前,每个刊物基本上都有自己的网址或网页,作为传统纸质期刊网络化的展示平台,应该满足越来越多网络使用者的需求(初期应实行电子版订阅模式),网络版同时还可以具备检索往期内容等,以方便和吸引更多的使用者。

2.5利用期刊自身专业资源,进行拓展服务。每一个专业科技期刊所载内容都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可以为读者或使用者提供更多更广的延伸服务,如利用其掌握的宝贵的专业资源,开展过刊检索、专业及相关专业的信息检索及咨询、新技术新产品推广,既要关注理论研究的发展,更应重视信息科学的应用与开发。一定意义上,一本期刊就是一个数据库,一个专业图书馆,这是为读者服务的基础。一般来说,科研成果的价值在于应用,这点更适用于农业科技期刊,与期刊专业相关的拓展服务和市场推广大有可为,可以很好地提升期刊的应用价值和社会与经济效益。

3结束语

篇8

将网络技术引用到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能有效地丰富学生的活动,教师能采用更有效的方式进行知识表述,网络技术的运用,极大地增加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交互,这对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采用网络技术能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学生能通过动画、声音等更加全面地了解数学知识,这样使得枯燥无味的数学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网络技术的感染力很强,它能对学生的思维产生极大的刺激作用,能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的本质,增强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联想能力,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因此,实现网络技术和小学数学课堂整合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网络技术和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应用

2.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正处于想象力丰富、思维活跃的重要时期,很多小学生愿意去发现新的事物、探究新的事物。因此,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应用网络技术的优势,为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多小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的重要原因是数学知识过于抽象和严谨,导致学生感觉数学课程十分枯燥,在这种情况下,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网络技术的教学环境中,教学信息以立体、形象、丰富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面对这种多样式的信息呈现方式,小学生会产生极大的好奇心,在好奇心的作用下,他们会迫切地想要了解这些信息,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力度。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很少积极主动地参与在教学活动中,而将网路技术运用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学生能通过计算机展示的图像、数据、动画等进行模拟、探索,学生能通过直观的感受,对知识进行验证。网络技术和小学数学课程的整合能使得小学数学教学多样化、形象化、视觉化,这样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有很大的帮助。

2.2揭示数学内在规律

网络技术具有感官同步进行的效果,它能将数学教学的重点、难点逐渐呈现出来,为学生创建一个丰富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更加快速、准确、深入地了解、掌握数学教学的重点难点。在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整个教学活动几乎都是教师看着教材,在黑板上简单地画几个图形进行讲解,整个教学活动几乎是静止的;而利用网络技术能动态地展示出教学内容,这样化静为动,揭示数学的内在规律,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例如,教师在讲“圆的认识”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圆的形成过程,将绳子的一端固定,然后在另一端系上一个小球,甩动小球,让其作圆周运动,从而让学生了解圆的形成过程。通过这样的动态演示,能让学生对圆有一个形象的认识,为圆的进一步认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2.3结合实际生活,感受知识的生成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利用网络技术通过动画、声音等形式为学生创建一个和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虚拟情境,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感受知识的生成和发展的过程,从而引导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本质。例如,教师在讲解“相遇问题”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两个人在不同的位置,同时向某一个位置前进,动态地展示出两个人相遇的场景。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两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遇”等专业术语的含义,从而让学生正确地理解路程、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而且极大地降低了学生学习知识的难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3总结

篇9

[关键词]毕业设计(论文) 网络课程 学习策略 高职

[作者简介]刘彦臻(1964- ),女,湖南攸县人,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教育技术和教育管理。(广西 柳州 545002)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高职教、学、研、训一体化网络平台构建与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11JGZ102,项目负责人:刘彦臻)和2009年度广西高校优秀人才资助计划项目“高职毕业论文(设计)网络课程开发与研究”(项目批准号:桂教人[2009]62号,项目编号:58,项目负责人:刘彦臻)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0-0172-02

一、引言

学习策略属于认知心理学的范畴,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越来越重视学习策略,研究成果呈上升趋势,但国外学者对学习策略的研究比较全面深入。Rebecca Oxford认为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促进习得、存储、提取和使用信息而采取的措施,可分为直接策略和间接策略。成功的学习者会采用适合他们的学习内容、学习任务、学习目标、学习需要和学习阶段的学习策略。O’Malley Chamot认为学习策略是个体学习者用来帮助他们理解、学习或记忆新信息的特别的思想或行动。他根据信息处理理论将学习策略分为三大类: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和社交/情感策略。元认知策略用于评价、管理、监控认知策略的使用,是学习者利用认知处理学习的知识,通过对学习的规划、监控和评估等手段来调节学习;认知策略用于学习活动之中,是学习者对学习材料进行分析、记忆、理解,进而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采用的各种步骤和策略;社会/情感策略知识为学习者提供更多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是学习者与其他学习者进行交流合作时所使用的方法和策略。元认知策略高于认知策略和社会/情感策略。

研究采纳O’Malley & Chamot的分类方法,参照Oxford的学习策略量表编制调查问卷,对某高职学院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学习策略的应用情况展开调查和分析。

二、研究方法过程

1.研究问题。(1)高职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学习策略使用现状。(2)如何提高网络课程毕业设计(论文)学习策略水平。

2.研究对象。某高职学院2010、2011届商务英语专业、酒店管理专业、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涉外旅游专业202名毕业班学生。年龄从21~24岁不等。调查时间为两段,分别为2010年5月1日至2010年6月30日及2011年5月1日至2011年6月30日。

3.调查工具。调查通过电子问卷,以学生匿名在线填写、提交问卷形式进行。问卷由“高职学生网络学习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社会策略和情感策略使用现状”四部分组成,共72个选项。发放电子问卷202份,回收问卷180份,问卷回收率为89.11%,其中有效问卷161份,有效率为89.4%。

三、调查结果分析

1.总体情况。所有的学生都接触过网络教育形式,其中67.57%的学生接受网络教育时间为1~2年。所有的学生每周都会上网,其中69.3%的学生周上网时间超过8小时;87%的学生认为网络课程对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学习任务有促进作用,这为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元认知策略。在计划策略方面,62.84%的学生能根据老师的要求和自己的需要制订基于网络课程的学习计划,上网学习之前能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任务和目标;在自我监控方面,60.84%的学生能按照既定的学习目标合理安排上网学习的时间,提醒自己围绕学习目标学习,不被其他诱惑分散注意力,根据学习的需要,及时调整网络学习的进度和内容,独立进行网络自主学习、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在学习评价方面,67.58%的学生基于网络学习后会以多种方式衡量自己是否完成了学习任务和目标。但只有40.35%的学生在每一次网络交流过后会认真梳理自己的收获和感触,只有31.58%的学生有写博客或日记、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总结反思的习惯。

3.认知策略。(1)认知工具使用:93.86%的学生经常会使用搜索引擎等工具从网络上搜索所需的资料;66.67%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够快速通过网络找到所需要的资源;74.56%的学生会经常通过网络通信工具(如Email、QQ等)与他人讨论问题。但是他们对一些新认知工具的认识不足,使用率偏低,56.14%的学生知道智能手机中用来辅助学习的客户端应用软件,只有13.16%的学生平时会利用手机上网学习;45.61%的学生熟悉一些Web2.0工具(博客、Wiki、RSS订阅等);35.09%的学生会经常使用概念图等工具辅助总结或梳理知识;还有29.82%的学生称对计算机和网络不太熟悉,影响学习效果。(2)信息识别加工。75.01%的学生会收藏一些学习领域相关的网站、博客等,并进行整理分类;83.78%的学生知道该采用网上哪些资源和常用工具来完成一项学习任务;63.1%的学生能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网络资源完成相关的网络学习任务;72.7%的学生能根据已有的知识水平独立在网上进行自主学习;71.05%的学生会利用电子学习材料中一些特殊记号来辅助学习;60.52%的学生能够从复杂的网络学习资源中筛选出所需要的内容。(3)认知活动偏好。网络环境下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活动是:利用课件进行自主学习51.35%,小组协作学习40.54%,用Word或PowerPoint等工具完成作品35.14%,上网查找资料29.73%,回答问题24.32%,自主进行网上测试24.32%,听老师讲课16.22%。学生认为网络学习最能吸引他们的注意的知识呈现形式是:多媒体课件54.05%,在线点播29.73%,录像16.22%,文本形式0%。

4.社会策略。76.71%的学生愿意在网络环境下与有共同学习兴趣的同伴一起开展交流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学习资料;54.38%的学生在网上讨论时会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回复别人的说法或对他人的观点进行评价,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的时候,也会得到网络学习社区中同伴的帮助;49.13%的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或烦恼时,会向网上学习伙伴倾诉。

5.情感策略。78.07%的学生在基于网络的学习过程中,有着积极学习的心态,希望学有所获;73.73%的学生表示与他人通过网络协作成功解决问题和顺利完成网络学习任务时,会有成就感;73.21%的学生认为通过网络学习可达到全部或大部分教学目标,对完成学习任务有自信;70.26%的学生对自己基于网络的学习能力充满信心;67.57%的学生基于网络学习时感觉很轻松,觉得上网学习很有趣;56.76%的学生表示在基于网络环境中遇到学习困难时,有信心克服。

四、讨论与建议

1.通过训练加强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学习策略。第一,元认知策略训练。学习目标不清、自我管理学习的能力较差的学生,需结合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过程对他们进行元认知策略指导和训练,重点指导高职生借助专业知识及元认知能力激活、维持学习状态,将注意力集中在毕业设计(论文)的任务上,并建立相应的网络监控措施,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的学习效果。首先,在毕业设计(论文)开题环节训练高职生的计划策略。结合毕业设计(论文)任务,系部和专业分别制订相应计划、提出具体要求,并嵌入毕业设计指导书和开题报告模版,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生则根据指导书,结合自己的实习工作、生活实际情况,在开题报告中慎重制订个性化学习方案,在模板中指南的引导下填写个人学习计划表,并利用网络课程中的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学习。这个过程是训练学生规划自己的学习、执行学习计划、监控自己的学习行为,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的过程。其次,在毕业设计(论文)写作中培养高职生的自我监控策略。指导教师要通过各种手段督促学生自觉监控学习过程并调节学习进度。最后,在毕业设计(论文)答辩、总结环节强化高职生的反思能力。指导教师需引导学生对照评价标准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反思、审视,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分析、总结和归因。

第二,认知策略训练。传统教育中认知策略是指对信息进行加工所使用的方法和技巧,包括选择策略、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等。网络环境下的高职学生认知策略主要指对信息的选择、判定、组织与精加工,而复述以及机械识记等学习行为较少。在文献检索和毕业设计(论文)选题环节,指导教师必须对学生的信息判断和筛选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进行指导和强化训练,如介绍获取相关信息的网站和方法等。在毕业设计(论文)的写作阶段要指导学生鉴别出学习材料所讨论的主要问题,并组合相关信息建立框架,找到不同材料间的联系,指导学生将新旧知识有机融合,提出新的观点和见解。同时,还应强化学生的信息加工技能,掌握对比、分析、归纳、应用等信息加工方法。

基于网络的学习并不意味着所有学习活动都在线进行,指导教师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网络只是一种学习工具和环境,学习者应充分利用网络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此外,在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中,指导教师要把对学习策略的辅导全程渗透到面授、导学、助学和辅导答疑等各环节中。指导教师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素养、学习策略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指导能力以及学习策略的研究能力,只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高质量地保证完成对学生学习策略的全程教学和辅导任务。

第三,社会(情感)策略训练。基于网络的学习会遇到很多问题,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网络课程的互动功能寻求他人支持。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师生交互非常重要,由于网络的开放性,获取其他专家的指导对于学生克服学习困难会有很大帮助,而且这种交互大多在平等、无功利的网络空间进行,能弱化传统教育中的身份隔阂和约束,有利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教师在网络环境下指导学生寻求他人支持时,需提醒学生注意网站以及论坛中的专业评价,从合适的对象群体中寻求支持;注意提问技巧,加强问题的专业性和针对性;心态要平和,寻求支持有时需要等待;正确处理索取和给予的关系,要主动帮助他人,以换取他人更多的回报等。

2.通过课程设计发展毕业设计(论文)学习策略。良好的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教学环境有利于学生形成有效、科学的学习策略。如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中的学习管理、学习流程设计、电子档案袋等教学评价设计能提高高职生的元认知策略(计划策略、调控策略和评价策略);基于网络和多媒体认知工具设计的课程内容(导学课件、讲座视频、电子教材等)的设计有助于学生的认知策略的发展;专题论坛、即时信息、课程答疑等课程交互功能对发展学生的社会/情感策略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3.改进教学策略提高毕业设计(论文)学习策略。教学环境的变化导致教学策略的变化,基于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的教学,需要创建新的教学模式、形成新的工作流程制度、采纳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基于网络进行学习过程监控等教学策略,来解决基于网络的学习中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策略水平。如基于网络的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模式的实施使得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实践过程更加透明和开放,有利于学生接触更广泛的知识,获取除导师外的更多帮助,从而加速提高其认知策略和社会策略。

4.基于网络评价优化毕业设计(论文)学习策略。第一,多元评价主体。毕业设计(论文)的评价长期以来是以教师为主导的评价,学生、企业等其他的评价主体很少介入。基于网络的毕业设计(论文)评价则可以打破评价主体单一化的局面,在传统的评价方式的基础上,聘请企业、行业、其他同学、其他教师、企业和行业参与其中,从多个层面对毕业设计(论文)作品提出建议。

第二,改革评价形式。传统的毕业设计(论文)评价形式以评分/评语+答辩为主。评价的结果只有学习者自己知道,好的作品和经验不被其他同学学习。而网络课程恰恰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所有的作品都被展出,所有的同学都需参与,所有的智慧都被分享,所有的问题均被剖析,所有的教训均被告诫,以此来提高所有学生的学习策略。

第三,丰富评价内容。以往的毕业设计(论文)评价内容仅限于作品评价,评价内容较为单一,网络课程对毕业设计(论文)实施的评价内容全面而主次分明。作品无疑主要评价内容,网络课程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的记录为评价提供多个视角,多视角、多维度的评价内容共同作用,优化学生的学习策略。

[参考文献]

[1]刘电芝,黄希庭.学习策略研究概述[J].教育研究,2002(2).

[2]马颜萍.浅谈远程学习者元认知能力的培养策略[J].中国远程教育,2006(4).

[3]张命华,刘电芝.培养远程学习者学习策略的教学思考[J].中国远程育,2009(1).

[4]Cohen A D.Strategies in Learning and Using a Second Language[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篇10

【关键词】毕业设计(论文) 网络课程 五环节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1C-0128-03

一、高职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教学模式创建的背景

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其质量也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认证的重要依据。

然而,我国高职院校的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效果并不令人乐观,原因主要有:第一,毕业设计(论文)实践环节一般都安排在最后一年,与毕业实习同时进行,工作压力较大,且学生散布在全国各地,面对面辅导难以实施。第二,指导教师中青年教师的比例偏大,经验缺乏,再加上学院在这方面对教师们的培训偏少,指导教师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第三,传统的高职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办法已经落后于数字化时代的教学方式,过程监控手段落后,质量控制效率较低。这就需要我们改革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模式。实践证明,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能解决远距离教学指导、教学资源零散不便共享、教学信息传播不畅、教学经验传承受限、教师队伍年轻、教学监控管理困难等问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十九章专门提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创新网络教学模式;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因此,创建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教学模式既是高职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之一。

二、高职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五环节”教学模式

“模式”来源于英文单词“model”。通常被翻译为“模型”、“样式”或“典型”等。“模式”一般指研究对象的理论的逻辑框架,或是指某种实务的执行标准或模仿的样式,体现系统中各要素最优化配置的设计思路和框架,是经验与理论之间的一种可操作性的知识体系,具有标准型、规范性、普遍性等特征。乔伊斯和韦尔在《教学模式》一书中提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作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式或计划;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结构框架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活动程序则突出教学模式有序性和可操作性。教学模式的结构指其包含的五个因素(理论依据、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和教学评价)及其之间有规律的联系。

根据学院的需要、高职学生的需要、实践环节教学的需要以及高职实践教学规律,笔者创建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五环节”教学模式(见图1)。

(一)“五环节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五环节”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模式在建构主义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等理论指导下创建。在构建毕业设计(论文)学习网络环境的基础上,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配置教师队伍、改革评价体系,突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科学研究的能力进行系统培养。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性观点是,学习不是灌输的,而是学习者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建构的。在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学习者之间相互效仿、协助和激发,积极地建构和改组自己的知识结构。学习是建构和互动的过程,学习需要真实环境,学习内容要与学生的经验有关,学习者应自己规划课程学习,学习者的互动、反思和协作在学习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一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为高职实践环节创设一个互动、交流、协作、反思的教学环境。

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有意义的学习”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精髓,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把发挥人的自主学习潜能看作为教学的基础,将自我实现和追求自由作为教育教学目的,让学生自主选择有生活意义、实践意义的学习经验和学习内容,认为学习即“自我主动学习、完全自主的、自由的学习”。学习的过程就是自我主动的学习过程,最有效的学习是学会如何学习。教育的目标即促进变化和学习,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及知道如何学习的人。学校应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宽松、自由、受到尊重的良好学习条件,将学生置于真正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主动参与学习过程。高职毕业设计(论文)课程教学任务的完成有赖于学生的“有意义的学习”,构架科学的网络课程即自主、自由、有意义学习环境的创设,是促进“有意义的学习”的途径。

(二)教学目标。高职毕业设计(论文)的课程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能力,巩固和发展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教学目标分解表述如下:

1.专业能力:较强的阅读、写作能力和文献处理能力。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调查研究,文献资料查阅及综述,数据分析,论文及设计(实验)方案撰写等环节,完成专业对应岗位的基本技能的综合训练,初步独立从事本专业领域的研究的能力;掌握综合运用所学各门课程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方法,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分析能力,解决所学专业领域综合应用方面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2.社会能力:强烈的责任感、高尚的职业道德,良好的服务和人际交往沟通能力。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勤奋严谨、团结协作的优良工作作风。

3.方法能力:计划能力;时间管理能力;信息技术运用能力;问题解决能力。

(三)操作程序。毕业设计(论文)通过对高职学生的需求分析、根据高职实践教学环节的自然顺序和安排,结合顶岗实习工作安排,明确实施主体在各个环节中任务及关系(见图2),此模式分五个工作环节,教师、学生平行推进,教管穿插监管。

1.动员面授环节。此环节是毕业设计(论文)实践工作实施启动的第一步,主要目的是提高高职生对毕业设计(论文)的认识,知道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性,明确要达到的目的,清楚完成学习任务要经历哪些过程,如何使用课程网站(如何注册、查询信息、提交信息、与老师学生交流、协作、获取帮助等),如何利用网络课程提高学习效率,如何选题,如何检索文献,如何编辑毕业设计(论文)格式文本等,如何使用正确的研究方法、阅读已经毕业的学生的作品范例。面授讲解演示、案例分析与动手操作相结合,为完成学习任务做好思想上和技术上的准备。

2.选题开题指导。选题开题对于高职生来说无疑是极具挑战性的工作。鉴于选题的重要性,在此阶段有必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专业方向拟定参考选题、组织小组讨论、参照毕业生选题先例、结合学生的兴趣点进行选题方法细化指导、制作开题报告模板及开题报告写作向导、反复与学生商讨修改等,一步一步地为学生成功选题和开题提供有力的学习支架。

3.作品创作指导。毕业设计(论文)作品创作含设计项目和毕业论文的写作,直接影响到最终的学习成果。首轮指导,教师为学生的文章整体结构、基本立论及研究方法把关。第二、三轮指导,教师重在对学生的重要论据及数据获取的途径及准确性进行审核。第四轮指导,重点指导学生对文字进行精加工,对文本格式进行编辑,准备交稿。

4.应用价值检验。学生将毕业设计(论文)交企业方实习导师、实习单位领导或业内专家,征求一线专业人士、专家的修改意见,检验其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价值。

5.作品评价考核。毕业设计(论文)的评价在三个层面展开。突出实用性、应用性与创新性,尤其是对学生的创新制作成果、发明专利成果、学术论文成果等给予积极的评价和支持,提高学生创新创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1)校级层面。主要强化检查与评估功能,通过查询网络课程数据,教学管理部门与教学督导部门联合开展工作。(2)系及专业级层面。承担主要的管理功能,针对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制定具体的毕业设计(论文)改革实施方案,并在网络课程上,对选题、指导、考核、成绩评定环节作出具体的规定,有效组织教师做好过程性指导工作、组织系(或专业)教学小组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审评及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制定完整科学的管理规定,确保各项举措的科学性和可实施性,调动学生、教师、企业各方面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强调对指导教师(含校内专职指导教师与企业兼职指导教师)的管理监督。(3)指导教师层面。利用网络课程完成学生的过程性指导,从选题开题、设计实施、论文写作、平时表现、作品质量、原创程度、成果及获奖、企业反响、设计成果展示或论文答辩等多个方面指导学生,使他们达到预期目标,为其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五环节”教学模式实施条件。由于在网络教学环境中进行教学,教学手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为了使毕业设计(论文)课程顺利实施,必须对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师、学生分别进行面对面的集中培训,使师生清楚了解整个实践环节的过程和要求,掌握必要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内容也要与时俱进,不断优化;教学时间要妥当安排,高职毕业设计(论文)课程教学实施流程(见图3)要清晰可控。网络环境要不断优化,并随时提供客户服务工作。

(五)师生、企业专家角色

1.教师角色。(1)服务者、导师:通过网络课程及其他沟通方式为学生进行毕业设计(论文)提供各种服务,在选题、写作、质量把握、实践应用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指导。(2)学习同伴:通过网络课程与学习同伴交流、协作,一起解决在毕业设计(论文)完成的过程遇到的问题。

2.学生角色。(1)主动参与者:探索毕业设计(论文)课程信息和网络教学环境。(2)建立联系:构建毕业设计(论文)课程学习意义。(3)实践应用:将理论知识应用于有意义的学习环境中,并将自己的作品在网络课程上。

3.企业角色。(1)协作者:面对面协助实习生解决工作中,通过网络课程的协作合作功能指导毕业生有效解决在毕业设计实践中遇到的问题。(2)检验者:在工作中试验、检查实习生毕业设计(论文)作品中提出的问题解决方案的可行性。(3)指导者:从工作质量和效率的角度指导帮助实习生完善毕业设计(论文)。

(六)教学评价。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教学环境为过程性教学评价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实现了评价内容全面、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方式多样的科学评价体系,引导和促进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三、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五环节”教学模式实施效果

(一)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五环节”教学模式整合了先进的课程理论、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优化了教学内容,最大化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密切将课程教学和职业实践相结合,使学生扎实地掌握研究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形成毕业设计(论文)综合运用能力和职业能力。

(二)提高课程教学效率。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五环节”教学模式的实施使课程教学更规范化,操作简单,可持续利用的价值增强,有效减少了课程教学中的重复劳动,使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到课程教学革新方面,更有效地发挥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三)提升教师研究水平。在“五环节”教学模式研究和实施过程中,项目全体人员学习课程开发理论、教学理论、专业知识、掌握正确的科研方法、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研究学习者的学习特点、调查研究各专业发展现状,分析其未来走向,学会科学评价教学和工作。在此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专业能力均能得到长足的发展。

(四)发展学生职业能力。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在某学院旅游大类、商贸大类专业4届学生中实施,通过对2011届、2012届涉外旅游、会展管理、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综合成绩进行对比后发现成绩总体上有明显的提高(见表1)。可见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对教学改革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科学性、实用性、先进性、共享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它是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的、以发展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根本目标的、适应就业市场变化的、结合就业实际的、理论学习和工作真实任务实践相结合的背景下进行的教学研究和课程开发。网络课程将高职教育的毕业设计(论文)实践环节课程化,充分地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有效地提高了高职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Bruce Joyce,Marsha Well,Emily Calhoun.教学模式[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2]李学芹,蔡燕.浅谈教学模式的发展及其趋势[J].教学与管理,2012(15)

【基金项目】广西高校优秀人才资助计划项目(桂教人[2009]62号);2011年度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2011JGZ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