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屏教案范文
时间:2023-04-03 21:38: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说屏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STEM教育;小说工程;中小学;跨学科整合;工程教育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6)07-0075-0
背景说明
科学、工程等相关学科的发展状况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密切相关,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均开始大力培养相关领域人才。但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国家出现了学生对工程相关职业兴趣消退、选择从事相关职业的人数不断减少的状况。为应对人才危机,美国自21世纪初开始大力发展STEM教育,即整合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数学(Mathematics),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案、教育标准。2015年底公布的STEM教育法案明确提出要加强培育STEM学科教师,增加各种非正式STEM项目等,足以显示出STEM教育在各方面开展的紧迫性。STEM中科学和数学是相对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评价标准相对成熟,教育者对工程、技术教育的关注则比较少(范燕瑞,2011)。2011年和2013年,美国相继出台了《K-12科学教育框架》(A Framework for K-12 Science Education,以下简称《框架》)和《下一代科学教育标准》(Next Generation Science Standards,以下简称NGSS),其中反复强调科学与工程实践、跨学科概念以及学科核心概念三个维度。《框架》指出其教育目标的设计是为实现科学与工程教育的构想,学生能够深入情境,积极调动所学知识参与工程实践,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与过去强调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的主要思路有很大差别(叶兆宁,2013),将K-12阶段的工程实践教育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我国工程教育的重心一直在高等教育阶段,现行的科学课程标准中,涉及科学知识、探究内容较多,而技术、工程实践的内容很少。其实早在2006年,涂善东曾率先提出“全面工程教育(Total Engineering Education)”的理念,强调工程教育应当覆盖幼儿园到大学乃至后学历教育,培养全民的工程思维和素养(涂善东,2007),遗憾的是,这种理念并没有受到太多重视。许茵和雷庆(2007)对中美K-12工程教育对比研究表明,我国目前的有关工程的教育内容缺乏学科整合,实践活动较少。刘华和张祥志(2014)从创造力维度对K-12工程教育现状进行的研究表明,我国中小学生的创造兴趣、对工程师的职业向往度、动手及设计能力均较低。综上所述,无论是从提升国家未来竞争力的层面,还是保证国家工程技术人才储备的层面,在K-12教育阶段实施工程教育都有重要意义。
小说工程教育
美国塔夫茨大学工程教育推广中心(CEEO)一直致力于向公众传播STEM教育理念,改善幼儿园到大学课堂的工程教育状况。小说工程项目是其重要项目之一,以一种非常新颖的形式在校本课程中将工程教育与语文整合(Integrating Engineering and Literacy,简称IEL),学生在英语文学课(English Language Arts)上阅读材料(如故事、小说等)时,小说或故事中的人物会遇到一些难题,此时学生基于故事情境,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技能,小组协作,在教师的支持下完成工程设计,帮助故事人物解决问题。研究已经取得一些成果:
(1)能结合文科等相关学科内容。小说工程基于既有课程的阅读材料,学生在设计解决方案时要从阅读材料中寻找线索,这就要求学生对材料的深刻理解,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升。
(2)激发每位学生的参与。这种新颖的整合方式让那些对阅读缺乏兴趣的学生产生阅读与创作的兴趣,正所谓寓教于乐。
(3)促进不同学科的整合。在故事情境中寻找实际问题和用工程思维解决问题来促进阅读的方式促成了学科间彼此融合,这与通用核心国家标准和NGSS中的跨学科概念相契合。
(4)能引入实际的工程问题。在故事情境中寻找真实的、非良构的工程问题,像工程师一样去解决问题,能使学生获得比NGSS要求更高的工程能力。
(5)培养学生21世纪技能。参与整个工程设计实践促使学生提高团队协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等21世纪技能。
涂善东(2007)转述美国工程教育协会对工程的定义为“一种把科学和数学原理、经验判断和常识运用到造福人类的产品制造中去的艺术,是生产某种技术产品的过程或满足特定需要的体系”。从定义可看到,工程教育要求科学、数学、技术的高度整合,非常契合STEAM教育理念。另外,工程教育必然符合工程本身的特点:情境复杂、多学科、不确定性、协作等。当然,与高等工程教育培养工程从业人员的目标不同,K-12阶段的工程教育更主要是培养学生一种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素养,提升他们对工程职业的兴趣,为学生进入社会或者大学深造打下坚实基础(刘华和张祥志,2014)。
工程设计需要两方面的能力:具体的技术能力和综合运用多领域技术的能力。具体的技术能力是目前许多研究者关注比较多的部分,比如搭建、绘图、建模等,因为这部分有学校的科学、数学、技术教育作为基础,而且评价相对比较容易。而第二种能力是关于工程实践者的认知过程中的动态变化,也就是工程设计中的“框架(framing)”过程,工程框架是个人先前经验与当下情境交互作用所建立的对一个特定情境正在发生事情的整体把握(Tannen, 1993)。工程框架过程是动态的,它不断与新的经历作用、重塑,笔者认为这是学生工程设计中的认知建构过程。
从事小说工程的研究通常以案例研究作为主要研究方法,从案例研究中挖掘到的基于语境的信息恰恰就是它的方法论优势。案例研究尤其适合去应用创新方式改善教育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Case & Light, 2011)。尽管当今量化研究在工程实践研究中更受欢迎,也更有系统性和说服力,但由于此研究更关注学生的认知变化,质性研究更为适合。小说工程的研究者主要通过实地录像、参与指导、访谈的方式深层次分析学生在自然状态下的设计过程,以了解他们如何去界定问题、确定限制条件、设计解决方案等。研究者最后将学生的工程框架过程与NGSS的相关表现预期进行对比,观察他们在项目实施中的变化以及学生之间的差异,从而找到最适合的IEL模式。
教学模式与策略
美国的IEL的教学模式如下所述:
(1)阅读材料并确定实际问题。通过深入阅读材料和讨论,学生将材料中人物所面临的一些实际问题列举出来。
(2)界定问题,头脑风暴解决方案。小组根据自己选取的问题头脑风暴,考虑故事中人物的需求以及故事情境中的限制条件,在此过程中尝试提出所有可能的解决方案。
(3)设计方案。小组协作计划并设计出一个具有可行性和实用性的工程框架雏形。
(4)获取反馈。学生自己对设计工程方案进行测试,并从同学和老师那里获取反馈和建议。
(5)优化设计。学生根据反馈信息和测试效果修改完善设计方案。
(6)分享交流。小组可以向班级展示自己的最终方案或者设计过程的反思,把设计方案写成一个故事,或者用原故事的改编版来给自己的方案做广告宣传。
教师需要在学生面对复杂的设计难题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脚手架,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设计,而不是替学生设计好一个方案让学生照着去实施。笔者根据小说工程研究者的教学活动情况,归纳出学生进行工程设计的几个步骤,如图1。
教学案例介绍与评析
案例一
CEEO的研究者麦考密克(McCormick)和哈默(Hammer)2014年介绍了马萨诸塞州某小镇四年级的教学案例。课程的开展基于《希洛》(Shiloh)一书,讲述的是小男孩马蒂试图将小狗希洛从它残暴的主人手中解救出来的故事。学生们的任务是帮助马蒂设计并建造小狗居住的围栏的模型。课程活动分为三个阶段,每天进行一个阶段的活动,连续三天活动后结束该主题学习。
第一阶段:设计思考。学生组成3人小组。在这个阶段中,学生们需要尽可能详尽地将充分考虑故事背景和限制条件后产生的设计计划诉诸纸笔。第二阶段:如何测试。教师选择使用一个上发条的玩具代表小狗,用于测试小狗居所的模型,并设立了几项标准:(1)玩具必须能够进入模型;(2)模型必须有能够防止小狗逃出去的围栏;(3)模型必须能保证外部物体不能随意进入。第三阶段:测试评价。教师公布了测试流程:第一环节是让一个上了发条的玩具进入模型内快速移动30秒而逃不出模型,第二环节是让两个更大的上发条的玩具从模型的外边冲撞模型。
研究者重点提到一组学生,在得知本组的设计不太符合教师的测试标准时,她们依旧坚持自己的设计,认为这样最符合故事背景,教师模拟测试的标准反而不符合实际。本次活动发现,在工程设计时学生间的差异较大,某些学生展现出的工程素养――对工程设计原则的坚持,是教师在开展活动时应重点培养的。
案例二
一所郊区学校四年级学生基于《天使的秘密》(From the Mixed-Up Files of Mrs. Basil E. Frankweiler)一书开展IEL课程(Watkins, Spencer, & Hammer, 2014)。书中一对姐弟离家出走后暂时栖身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他们面临诸多挑战,包括躲避博物馆管理员,在每天清晨的清洁人员到来之前醒来等等。该项目共两周,每周学生有3~4天开展活动,各1~2个小时。课程开始由教师学生共同头脑风暴,确定故事人物遇到了哪些困难,并形成问题列表。然后学生们组成2~3人的小组,选择一个问题合作解决。
研究者对教学活动进行了录像分析,认为工程设计前确定各种限制条件的思维过程非常重要,然而目前还没有有效的分析和评价手段。另外,如何让学生真正投入工程设计,而不是为教师完成一项任务、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发挥作用等,都是要考虑的实际问题。
案例三
马萨诸塞州一所学校的三年级学生基于《如果你生活在殖民时代》(If You Lived in Colonial Times)一书开展课程。在开始课程之前,教师会在文学课上先让学生熟悉这本书,在学生们对情节熟悉后,教师提出问题:“作为一名工程师,我们应该设计什么样的东西让殖民时代的人生活更便利?”该活动持续三天,每天上午进行设计搭建,学生以2~3人为一小组,提出一个想法,并全面考虑该想法的可行性和完成该设计的执行步骤。例如,某一组提出可以尝试制造一台净水机,同时他们列出了可能需要使用的材料,包括咖啡滤网、锡纸等。接下来,学生开始设计雏形,教师对各组作品进行测试与评估。最后对故事内容要求进行回顾,优化作品,以达到最符合故事时代设定、人物需求等的设计意图(McCormick, 2014)。通过研究学生如何进行工程设计的框架,研究者可以更有效地与NGSS中的科学标准进行对接,开发出能够循序渐进提升科学素养的课程。
案例评析
现有的小说工程教学案例,教学对象多为小学中高年级学生,且都倾向于较为集中的教学时间,因为在相对连贯的时间里,学生的搭建热情能够较好地延续,设计想法也能够更加流畅地执行,过程中也能尽量避免因遗忘而可能导致的低效率。
课程中,学生选择解决哪个问题有不同的决定方案。例如,在案例一的文学作品中,主人公面临的问题一目了然,帮助小男孩解救小狗。这种情况下,所有学生都解决同一个问题(McCormick & Hammer, 2014)。而另一种情况就是类似案例二、三中,文学作品篇幅较长,故事情节比较丰富,主人公们面对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这种情况下,教师都选择让学生共同发现问题,制作“需要解决的问题列表”,然后让每组学生选择其中一个问题进行设计。这样一个发现问题的过程,其实也是加深对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的过程。
在作品的评价方面,案例一中提到了教师制定的标准和学生所理解的标准产生冲突,笔者认为可能是由于教师制定的测试标准中所模拟的情况不能真实地反映故事中的实际情境,这种情况也提醒了教师在设计测试评价细则时应该做更充分的准备,让模拟更接近实际。
结语与建议
小说工程的主题式教学项目,旨在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还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这种新颖的学科整合形式,无疑能够鼓励国内教育工作者进行有关尝试,用于帮助学生初步接触工程领域的知识,提升文学作品阅读热情,同时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由于美国小学的教学模式与国内大不相同,国内教育工作者在进行IEL的教学尝试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遇到与实际情况不符的问题,需要教学者随机应变。同时,为了使课程更具有目的性,教师需要确定该课程应该将侧重点放在文学还是工程上。如教师可以在课程中增加教学环节以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在课程总结阶段布置写作任务,经过工程搭建和合作的整体教学过程,原本不擅长或不喜欢写作的学生也能言之有物。另外,让国内中小学生连续多日花费1~2个小时甚至整个上午参与该课程项目较难实现,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将课程周期拉长,如一周一节课,连续上五至六周课,把任务拆分得更为细致。如图纸设计一节课,搭建一节课,测试与改良一节课。若采用长周期、低频率教学法,教师需要确保学生作品能在两节课之间妥善保管。在文学作品的选择上,可以尽量选择与教材有关的作品,比如语文课本中有某本名著的片段,教师就可以选择这本名著作为课程阅读材料。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语文课上该部分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选择课程体系中本就有的内容,能够降低学生的认知负荷,避免学生产生阅读文学作品方面的学习压力,同时也更容易让教师接受,有利于在学校推广。
篇2
关键词:MOOC视频;教学设计;制作
如何使信息技术发挥更大的作用,是当前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它是以视频方式记录和传播,以在校学生为服务主体,面向社会大众的“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课程建设分为授课视频和非授课视频两部分,其中授课视频是MOOC课程最重要的因素,是授课内容的主要载体,最能反映课程特点和授课人的魅力。笔者就如何设计、制作优质的MOOC视频,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MOOC视频的教学设计
1
编写课程教案
课程教案是MOOC课程摄制的“剧本”,在课程内容确定后,授课老师应精心编写课程教案,对讲授内容、方法手段、素材资源等进行教学设计,确保后期工作按计划顺序推进。
2
编写课程摄制脚本
课程摄制脚本是通过应用电视艺术的理论与技巧,对文字稿本内容进行“镜头”设计和串联组接并诉诸文字的一个艺术再创作,即用镜头语言呈现课程内容和教学手法,是摄制团队统一思想、开展工作的主要依据,由授课老师和课程编导根据课程教案共同完成。一般需要分别编写前期拍摄脚本和后期制作脚本,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合并编写摄制脚本,具体方案由课程编导与授课老师拟订。
二、MOOC视频的制作形式与技术要求
1
MOOC视频的制作形式
(1)出镜讲解。授课者的形象出现在视频当中来讲解,这样的形式易于抓住学习者的注意力,形成一对一听课的感觉。其授课形式可以站在黑板、白板或背投彩电的前面,也可以在演播室里,使用蓝色背景进行抠像处理,然后将幻灯片加入背景当中。
(2)手写讲解。这一形式更适合涉及推导过程的讲解,一方面吸收了传统板书讲解的全部优势,另一方面剪去不必要的拖沓,大大提升了讲解效率。
(3)实景授课。这是对传统课程极大的补充,没有对空间的限制,理论上我们可以去任何理想的场所授课,比如,我们需要讲解实验,就可以去实验室边实验边讲解;需要讲解出土文物、名家名画,就可以去博物馆实地观摩授课,让学习者一边感受到现场的氛围,一边更好、更快地掌握我们要讲授的知识。
(4)动画演示和专题短片。这是为了讲解一些抽象的知识,或是快速讲解背景资料,动画演示生动活泼,易于理解;专题短片信息量大,视觉丰满,在适当的时候加以使用能够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提升知识讲解的效率。
(5)访谈式教学。将访谈类电视节目的形式应用到在线课程当中,以访谈的形式循序渐进地将知识寓于对话之中,让整个授课内容富于故事性,能够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
2
MOOC视频的技术要求
视频制作可选择的设备十分丰富,摄像机、数码相机、手机甚至平板电脑都可以用来进行拍摄制作。电脑屏幕上的操作可以使用录屏软件录制。
MOOC的视频质量对教学效果影响非常大,要求拍摄主体明确,背景整洁。视频分辨率可以为720×576、1080×720、1920×1080等,格式为MPG、MP4、FLV、MOV等,录制音频时尽量使用外接麦克风,声音洪亮清楚,外部环境安静无噪声。采用录屏软件录制时电脑分辨率为1024×768,颜色位数为16位,屏幕字体颜色搭配醒目。在保证图像和声音质量的前提下,尽量控制视频文件的大小。
三、MOOC视频的摄制
1
摄像机拍摄
拍摄环境应选择灯光明亮均匀、背景干净整洁、环境安静以及易于架设设备的场所,可以是演播室、实验室、研讨室、办公室,也可以是现场教学场所,根据课程的特点和实际教学需要灵活选择拍摄环境,也可以是多种环境的组合。将摄像机固定在三脚架上,确定好取景范围后就可以拍摄了。拍摄过程中,授课老师要自然放松,保持良好的教学仪表姿态,把镜头当作学生,注重目光交流。摄制过程中如卡壳或语塞,可以适当停顿休整,从前一句语句开始重新表述。因其他原因(如擦汗、接电话等)需要做大幅度动作或者课程讲完后,都需要保持原有动作3秒以上再进行,在后期剪辑时进行加工整理,以保证整个教学过程的流畅。
为了追求更优良的视听效果,提高录制效率,可采用多机位进行拍摄,教学中近景、板书等画面,通过VGA接口采集多媒体课件展示画面一次性录制合成。老师在摄制前要和摄制人员多交流,准确表达教学意图,确保教学内容完整记录。要注意音画同步,录音时最好使用领夹式无线话筒。
2
电脑屏幕截屏录制
电脑屏幕截屏录制适合制作软件操作类课程。可以使用CamtasiaStudio软件进行电脑截屏的录制。在对电脑进行录屏时,尽量避免鼠标光标的随意移动,以免对学习造成干扰。录制过程中,鼠标的点击速度不能过快,要有适当停顿,在关键环节适当增加提示,便于学习者跟上讲解的进度。
在实际录制过程中,老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实际操作过程的需要,灵活选择摄制方法。无论采用什么工具、什么方式,都必须保证录音质量。最好使用录音质量好的电容式麦克风。说话时将话筒放在离嘴近一点靠下的位置,但不要靠太近,避免把爆破音和嘶嘶声都录进来,影响教学效果。
MOOC视频的后期编辑工作首先是粗剪。后期制作人员应及时对摄制的视频进行上线检查、粗剪,检查修改视频中出现的错误,一定不能出现知识性、政治性错误;删减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停顿、拖沓声音和画面,保证整节课程的教学内容紧凑有效。粗剪完成后联系授课老师检查校对。遇有严重的拍摄问题时,课程编导及时组织补拍。其次是精编。根据后期制作脚本和教案,对摄制的视频按分镜头进行创作编辑。剪辑合成、平面设计、动画制作等人员相互配合,相关老师应随时陪同制作。后期编辑时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引入更多的教学资源,以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最后是合成包装、输出成片。精编完成后,将单独制作的图片、动画、音乐等素材导入合成编辑,并对总体色调、镜头转换、节奏等综合调试。经逐帧检查修改和授课老师审查确认后,按技术要求输出成片。
五、结束语
MOOC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已初见成效,但还不够成熟和完善。有些MOOC视频形式传统单一,教学效果不明显。这就要求授课团队能深刻理解教学的重点、难点,充分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与需求,重组教学内容,熟练运用各种教学工具与技巧,制作出优质的MOOC视频,促进院校教育的良性发展,使院校教育再上新台阶,再有新突破,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PowerPoint电子教案课堂教学教学效果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正在不断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必将对教学产生深刻的影响。目前我国的学校教育仍以课堂教学为主,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课堂应用上。如今PowerPoint是教师授课时常用的教学演示软件,很多教材附带PowerPoint电子教案作为教学素材的一部分,这些素材为教师使用PowerPoint提供了便利。据《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状况的调查研究》显示,到2004 年底,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水平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有64%的教师教学时在互联网上检索各种电子教学资源(如图片、文字资料和课件等),56%的教师经常使用计算机演示文档(如PowerPoint 等)授课。[1]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对教育投入的增加,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将更广泛,PowerPoint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率将会越来越高。PowerPoint是一种多媒体演示工具,许多教师把它作为一种教学工具,认为它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激励学生学习,更好地完成课程教学目标。有些人持反对的观点,认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PowerPoint软件只是一个辅助工具,使用不当就会削弱课堂教学效果,不利于学生学习。如何有效地使用PowerPoint进行教学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笔者在此通过分析当前PowerPoint在课堂教学应用中的问题,探究运用PowerPoint的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关于PowerPoint软件
PowerPoint 是Microsoft 公司推出的 Office 系列产品之一,它是商业领域中广泛使用的一种演示软件,主要用于设计和制作广告宣传、产品演示的电子版幻灯片,制作的演示文稿可以通过计算机屏幕或者投影机播放,用户利用 PowerPoint不但可以创建演示文稿,而且可以在互联网上召开面对面会议、远程会议或在 Web 上给观众展示演示文稿。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PowerPoint 以其易学、实用的优越性成为教育领域的大众软件,是教师进行多媒体演示教学的得力助手,是人们常用的课件制作平台。
二、PowerPoint教学应用中出现的问题
PowerPoint以其简单的制作、便捷的使用成为广大教师课堂教学的最爱。PowerPoint只是一种辅助教学工具,应用先进的教学工具并不代表能取得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在使用PowerPoint进行教学时,如果使用不当,就不能发挥媒体的优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学习。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当前PowerPoint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中存在下面一些问题:
1.过于依赖PowerPoint电子教案,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PowerPoint 电子教案的使用让教师告别了“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教学时代,给日常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使教师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解放,并节约了大量时间。但是,它容易使教师过于依赖电子教案。有些教师接受了PowerPoint教学后,就完全否定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论什么内容、什么对象,从上课开始到结束都是在放幻灯片。这种教学方式未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用PowerPoint上课,由于不用写板书,教师往往只注意电子教案给自己带来的便利,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教师备课时将上课的内容都写在PowerPoint 电子教案上,课堂上轻松点鼠标就可以完成教学任务,造成了“教师围着电脑转,学生瞪着眼睛看”的现象,学生如同观看一张张幻灯片闪过的电影,教师手点鼠标,脸对屏幕,在旁略作解说。而有的教师几乎是读每个幻灯片的内容,一个接一个,直到演示完毕。这样的授课形式,教师讲授知识的速度太快,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思路和进度,影响了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方式假定了教学是简单的内容传送,幻灯片传递内容的格式自然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虽然使用了电子教案,却达不到多媒体教学的目的,学生下课后记不清上课内容,上课效果差。多媒体课堂教学不能由多媒体简单地代替教师的传授,也不能是简单的黑板搬家,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仍然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2.过多增加教学内容,忽视学生的接受能力。
使用PowerPoint电子教案上课的一大优点就是教师可将传统授课方式中需要在黑板上大量板书的内容在课前预先整理、归纳好写入教案中。一些教师担心内容太少不能满足一节课的教学需要,不能把问题讲清楚,总是尽可能多地将内容放入幻灯片,有些甚至把自己说的每一句话都放到幻灯片上,上课时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快速地播放每一个幻灯片。教师讲解、板书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灵感、思想相互碰撞和形成的过程。由于没有了教师在黑板上板书的时间,内容铺天盖地地席卷过来,课堂容量大增。这样产生的后果就是教学进度过快,教师要求学生掌握知识点的时间明显缩短,学生思考、理解的时间不够,无法接受教学内容。课堂信息量增大,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少了,学生没有更多的时间去观察、探究、分析,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接不暇,思维跟不上,没有充裕的时间进行思考,也没有充分的时间去做笔记,学生囫囵吞枣的现象普遍存在。学生只是被课件生动的多媒体效果所吸引,而忽略了对教学内容的学习。这样教学效果非但没有提高,反而比传统教学方式还差。另外,很多教师在用PowerPoint上课时,用屏幕代替了黑板。PowerPoint的教案是备课时事先做好的基本模式,很难适合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学。这样既不利于教师对板书内容进行调整、修改,又不利于根据教学需要创设情景。此外,由于屏幕一屏的显示内容有限,内容必须分屏显示,这种演示方式把信息打成了小碎片,使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整体性感知受到影响,尤其是项目符号的不恰当使用,把教学内容人为地分成不同的层次关系,这样学生很难把握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甚至会导致错误的结论。
3.重PowerPoint课件制作,轻教学设计。
许多教师在运用PowerPoint教学时非常重视课件的制作而轻视教学过程的设计。有些教师花了很大精力制作课件,有时为了一个好看的模版或图标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寻找,甚至请专业人员制作。界面做出来非常漂亮,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演示效果非常生动,声音、动画效果非常逼真,学生上课就像在观看一部精彩的动画片。PowerPoint电子教案可以集成图、文、声、像等多媒体信息,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如果借助一定的艺术形式,就能够从多方面刺激学生感官,引起学生兴趣。但是,如果这种作用被过于修饰,甚至过于花哨,就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使得一些无关的因素成为学生的视觉中心,其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4.学生被动接受,教学过程缺乏交互。
PowerPoint软件本身只是一种多媒体演示软件,它的信息传送是单向传递的,而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一些教师在运用PowerPoint开展教学活动时,往往把教学内容置于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一些教师把教学过程看作一个单向的知识传输的过程,学生是知识灌输的对象,把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变成了向学生灌输知识的快捷工具,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互动。在昏暗的多媒体教室里,教师按顺序播放着一张张幻灯片,学生眼睛盯着大屏幕就像看电影一样。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关注更多的是屏幕和教学内容,而不是学习者,PowerPoint的使用分散或减弱了教师和学生之间复杂的思想交互,教师从课堂上得到的反馈较少,不能很好地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情况,不能根据学生的反应灵活地修正教学进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能调动起来。
三、提高PowerPoint电子教案课堂教学效果的基本方法
对于课堂教学来说,PowerPoint只是一个辅的教学工具,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一种手段,它只能帮助教师解决传统教学不能很好解决的问题,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而不能取代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使用PowerPoint开展教学活动时必须根据课程的特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采取有效的措施,把PowerPoint和教学过程有机地结合,充分发挥教学媒体的优势,提高教学效率。
1.合理使用媒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学过程不是信息的单向传递,而是一个互动的过程。PowerPoint电子教案只能是课堂授课的助手,是创设学习情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协作、探索和完成知识意义建构的认知工具,而不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所使用的手段和方法,任何先进的教学手段都不能取代教师的活动。利用电子教案授课时,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合理选择教学媒体,准确把握媒体使用的时机,充分发挥媒体的优势,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电子教案不只是便于教师教学,更重要的是要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切忌使自己变为单纯的电脑操作员,忽视肢体语言对教学的作用。教师是最好的教学媒体,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当采用站在屏幕旁边,面向学生的方式教学,使学生在看大屏幕的同时能看到教师的活动,增进师生的直接交流。这样教师能够根据课堂反应及时调整自己的语言、表情、手势等,调动整个课堂气氛。同时,学生也能从教师旺盛的精力,饱满的情绪,富有表现力的眼神、手势中受到感染。教师的语言、动作、表情应与课件的图、文、声、像相结合,达到和谐统一,充分发挥教师在多媒体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2.合理选择内容,注重教学设计。
PowerPoint电子教案不是教材和黑板的搬家。因此,教师课前要精心准备显示的内容,每一屏的内容要简明扼要,围绕课题的中心,突出重点。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适合的媒体,要能够发挥媒体的优势,再配以大量实例的生动讲解和详细的解释说明,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另外,教师应当做好多媒体教学环境下的教学设计,选择什么样的媒体,什么时候应用媒体,如何利用媒体创设教学情景等许多方面都需要设计。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认真进行教学设计,使教学材料与教学过程进行完美整合,充分发挥PowerPoint电子教案的优势,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根据教学需要合理设计课件版面。
教师对课件的版面设计应美观大方,每一张幻灯片的版面应做到美观工整,增强视觉效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但版面设计也不要过于花哨,教师应尽量采用统一风格的设计模版,防止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另外,为了保证学习过程的连贯性和前后呼应,教师应当设置一个目录幻灯片显示课程内容的完整结构,每一部分内容演示完毕后,再从目录幻灯片进入到新的内容模块。这样不仅有利于使学生随时明确此时学习的内容在课程系统中的位置,而且有利于教师在课堂最后几分钟对当堂学习内容进行总结,从而有利于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教学内容。
4.灵活使用PowerPoint电子教案,激发学生互动。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必须以学生为本。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充分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使用PowerPoint电子教案授课时,教师必须灵活使用PowerPoint,利用各种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能够与教师、同学和教学内容进行积极的互动,提高学习效果。为了能够更好地发挥PowerPoint教学的优势,激发学生互动,教师应当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不要照着幻灯片读。在课堂上仅仅读幻灯片可能非常方便,然而教师照着屏幕大声读文本,这不仅是无用功,而且会使学生感到极其枯燥。应用PowerPoint的目的是为语言讲解提供一个视觉的补充,教师应把99%的时间用于看学生,而不是投影屏幕或电脑屏幕。
(2)合理应用停顿。PowerPoint应作为语言的视觉补充,而不是作为传递所有讲授内容的工具。因此,教师不能连续不停地讲解,要注意停顿,观察学生的反应,留给学生读懂屏幕内容和思考的时间。
(3)保持吸引力。很多学生的视觉能力比听觉能力强,因此,PowerPoint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这可能导致一个问题:当教师讲课时,学生观看幻灯片像看电视一样,可能容易走神。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确保在学生的前面,教师的话和说话的方式应足以让他们关注,而不是关注幻灯片。
(4)隐藏光标。由于PowerPoint容易吸引注意,教师要尽可能少地分散学生注意力。在讲课过程中,当指针(箭头)在屏幕上移动时,一些学生很容易分心,为了避免这个问题,教师可隐藏指针,使用键盘上的箭头键切换幻灯片。幻灯片开始放映,教师可按下按Ctrl+L组合键,隐藏指针,即使移动鼠标,指针也隐藏了。在授课期间如果教师需显示指针,按下Ctrl+A组合键即可。
尽管有许多教师对PowerPoint在教学中的应用提出了质疑,但它确实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辅助演示工具。在教学中,用还是不用PowerPoint,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来决定,不要盲目追求时髦。PowerPoint可以支持教学,但不能代替教师的讲授。教师必须清楚了解自己使用PowerPoint的目的是什么,是为自己、学生或是课程。使用PowerPoint的主要目标应当是通过促进学生与教学内容、教师和同学之间的互动,达到深入、持久地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Tufte,E.R.The cognitive style of PowerPoint.Cheshire,CT:Graphics Press,2003.
[2]Rose,G.On the importance of asking the right questions,or what is the power of PowerPoint,exactly?Antipode,2004,(36):795-797.
[3]Jones,A.M.The use and abuse of PowerPoint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life sciences: A personal view.BEE-j2.Retrieved on February 23,2006 from.bioscience.heacademy.ac.uk/journal/vol2/beej-2-3.pdf.
[4]王珠珠等.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状况的调查研究报告[J].中国电化教育,2005,(10):25-32.
[5]韩云瑞,张静.谈PowerPoint电子讲稿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使用[J].现代教育技术,2005,(5):76-78.
篇4
关键词:微课选题; 微课教案编写; 微视频录制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4-033-001
所谓微课,一般有两种理解,一是指微型课程,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能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二是指教学资源,即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学活动及相关教学资源。
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信息传递与交流变得越来越快速、高效。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广泛普及,也为微课程的运用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微课程的兴起,给寻求改变传统课堂相对低效,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将“教师苦教、学生苦学”转变为“乐教乐学”的人们带来了期待。
长久以来,初中思品课存在着课时紧,容量大的矛盾,如何在有限的课时里提高思品课的实效,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一直困扰着一线老师。笔者以为,微课程的兴起无疑为这个问题的解决带来了福音。
“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微课允许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和步调自主选择课程去观看,因此鼓励学生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习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步调来暂停或者重复播放某些片段来保证他们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同时,微课的形式鼓励教师能够用更加简明、精炼的方式来进行讲授。微课往往聚焦于某个单一的、重要的主题,为学生对那些基础性和难以掌握的概念学习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微课可以释放课堂中讲授的时间来使得更多时间用在学生的问题解决和应用。下面我就初中思品课教学中如何运用微课资源谈几个粗浅的看法。
一、选课
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做成微课。一堂初中思品课的微课,一般时间可以控制在10分钟之内,课程内容要集中,必须要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完整性教学目标必须明确,而且是教学的重点或难点。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立足于解惑,把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或需要引导学生提高认识的问题作为微课教学的内容。我个人认为,就苏教版思品教材而言,初三的内容更适合制作成微课。教师可以在课前、课中和课后阶段运用微课进行教学,如课前复习、新课导入、知识理解、练习巩固、小结拓展等。在课前的知识回顾阶段,运用微课来回顾以前所学知识的重点、核心概念,为课堂的后续学习做好铺垫;或者是将课堂教学内容录制成微课,让学生在课前进行学习,把课堂作为答疑解惑与讨论的场所。如在中考复习的最后冲刺阶段,可以对启示类、图表类、措施类、评析类等主观题的解题思路方法制成微课视频进行教学。
二、教案编写和PPT制作
微课教案按照课堂教学方法可分为讲授类、问答类、启发类、讨论类、演示类、练习类、实验类、表演类、自主学习类、合作学习类、探究学习类等。一般来说,微课教案应该包括一个完整教案必备的对教学目标、内容、学情的分析,以及教学的基本步骤、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及教师提出的主要问题等,而且教学流程的设计一定要控制在10分钟内。因此教案编写一定要注意简洁明朗,可以表格形式呈现。就初中思品课而言,在微课教案中我们可以分教学环节、教师行为、学生行为、设计意图说明、时间分配等这几个方面进行教学设计,对教师行为的设计就是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教学行为及要讲授的内容、要提问的问题、要列举的实例、课堂练习题等,都一一编写在教案内。对学生行为的设计要对学生的行为进行预测,同时,每个知识点需要分配的时间在教案中要预先注明清楚,以便有效地控制教学进程和教学行为。最后要以板书设计的方式对整堂课做一总结,并对下一节微课做预告。微课制作的对象是学生个体,类似于一对一的辅导,微课教案的解说词要注意避免“我们”、“大家”、“同学们”等在一对多传统课堂上出现的教学用语。
三、录制和视频硬件准备
需准备带有麦克风、摄像头的电脑。软件安装有很多录屏软件可以选择,不过camtasia studio(以下简称cs)是比较浅显易懂的一款,其强大的整合编辑功能、简易的操作,即使你是新手,只要稍微动动手,即可编辑一段完美的视频。CS安装完成后打开,点击菜单里的录制音频和录制摄像头,还可点击显示摄像头预览,调整视频角度。再选择录制PPT,打开所需录制的PPT,单击录制,PPT就进入了放映状态。点击“单击开始录制”这一按纽,程序便开始对PPT进行视频录制了。教师一边放映PPT,一边讲解PPT上的内容。在放映过程中要注意播放速度,留出学生思考的时间。PPT放映结束后,点“停止录制”,点击“生成您的录制”,选择“自定义生成设置”,勾选“创建MP3文件”,然后一直点击“下一步”,直至“完成”,视频就初步制作出来了。为增强感观效果,有必要对视频进行修饰和完善。再次开启Camtasia Studio,导入刚刚做出来的初步视频,把视频片尾的空白部分分割移除;最后,可以为视频的片头和片尾配上背景乐,一个精美的微视频便诞生了。录制视频时要注意:录制背景简洁,最好是白色或是浅色,不要出现其他杂物。声音大小合理,摄像头不朦胧,摄像角度最好从正面。录制时视频尺寸通常为:640*480或320*240,视频格式为:FLV、MP4,音频最好采用MP3格式。
篇5
一、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存在的问题
1.教学理论不深,缺乏职业精神
“三个理解”不深。青年教师一毕业就走上讲台,没有足够的时间来领会教材体系、把握整门课程的脉络;没有很好地钻研教材、研究学生、设计教法,没有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由于理解教材、理解教学、理解学生不到位,部分青年教师很难放下身段,脚踏实地,努力工作,希望快速成才,但却不愿付出劳动。
有拜金主义思想。青年教师一般处在21到30岁之间,正是要成家立业的年龄。为了缓解经济上压力,很多青年教师选择了兼职,结果导致教学精力不足,专业知识荒废。
职业厌倦心理。受“家有三担粮不做孩子王”“百无一用是书生”等传统观念的影响,导致部分青年教师只是把教育工作当成谋生的饭碗,而不是毕生的事业。有的人本来就对教育事业不感兴趣,教师只是发展路上的一个跳板,一有机会就跳槽;还有些青年教师官本位思想严重,觉得教育事业没有前途,失落感很强。
2.教学经验不足,教学艺术欠佳
青年教师上岗前都接受过上岗培训,并通过了考核,但这些考核的内容多是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理论知识,很难内化成中学课堂对教师职业修养及职业技能方面的要求。青年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大都存在不足,教学效果往往不尽人意。
教态不整,教法刻板。有的青年教师课前明明做了充分准备,但是一上讲台,就心绪不宁,手忙脚乱。有的从头到尾都没有和学生的目光交流,始终低头读教案或看黑板。有的课前想了很多有利于课堂教学组织的方法,但课堂上却把那些很好的教学素材忘得一干二净。有的不注意仪表,穿着过于随便。
教学语言不够规范。有的从头到尾都是一个调子,缺乏必要的起承转合,使人昏昏欲睡;有的语无伦次,条理不清,逻辑思维混乱;有的语速过快,总想一口气说尽天下事。
不能科学地使用现代的教学技术。有的只管面对显示屏或者大屏幕,而不看学生的反应,缺乏师生互动;有的不能有效地剪辑课件内容,课件华而不实,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3.科研意识淡薄,科研水平不高
青年教师的视野不够开阔,缺少一些跨学科、跨专业的知识,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不强,科研意识淡薄。多数教师从事科研只是为了应付科研考核或职称评定。青年教师通过自身努力能争取到的科研项目很少,由于经验不足,很难独立承担课题,在科研上普遍没有大的突破。
二、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培养策略
以其昏昏,岂能使人昭昭。青年教师要提高教学水平、站稳讲台,需要一定时日,自身努力是发展的内因。学校积极引导青年教师端正工作心态,掌握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使其成为活跃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的生力军。
1.狠抓师德建设,树立师表形象,是培养青年教师的前提
指导青年教师学习教育心理学理论、现代教育技术、先进的教育思想及教学方法,帮助他们更新教育观念,了解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通过举办职业道德辅导讲座,围绕思想建设、理论素质建设、师德建设、自身修养建设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和措施,把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通过学生、同事、领导打分的方式,对青年教师进行测评,严格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养师德,树师风,铸师魂。
2.强化教案要求,增强教学基本功,是培养青年教师的核心
高质量的教案是教学成功的重要保证。学校要根据教师业务能力起草适合本校实际的“教师备课要求”,要求教师提前两周备好课,教龄在五年以下的教师必须写“详案”。做到“五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和备辅导。学校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实际,写出部分章节的示范教案,制定优秀教案的评比细则,供教师备课参考。开展优秀教案评比活动,评出优胜者,颁发证书,选出有代表性的、独具特色的教案,汇编成《优秀教案选集》,供全体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学习。
狠抓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六项基本技能――导入、演讲、演示、提问、板书和总结、培训和考核,提高青年教师对教材的处理能力、教学情境的设置能力以及对课堂教学的调控能力。
强化教师基本功训练,积极组织教师基本功大赛,鼓励青年教师苦练基本功,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
3.抓好“三课教学”,提高教学水平,是培养青年教师的关键
抓“入门课”:实施“青蓝工程”,强化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
示范引领――通过学科带头人讲解、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和教学能手作示范、专家名师讲座等措施,引导青年教师合作学习,帮助他们进行案例分析、示范模仿、反思构建等,过新课标关、教材关和教法关。
听课学习――青年教师要经常听老教师的课,把老教师成功的教学方法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使教材与教学实践更加直观地结合起来,提高青年教师掌握新课标、处理教材和灵活运用教法的能力。
通过以上手段,全面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素质,帮助青年教师尽快熟悉课堂,向名师迈进。
抓“常态课”:学校在深入课堂听课,进行课堂教学评估后,要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择水平一般的青年教师,由老教师为他们把好备课关,帮助他们分析教材、把握教学重难点,多组织公开课,让他们试讲、改进,最后上一节比较成功的校级公开课,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能够上好课的信心。
抓“优质课”:通过开展优质课评比活动,鼓励青年教师参与课堂教学改革,帮助他们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为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储备人才。
4.完善继续教育,拓宽知识结构,是培养青年教师的保障
认真落实《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利用每年的寒暑假时间,以学科为单位,组织专题讲座,系统阐明课标的结构与体例、教学目标与要求等,让他们对所教学科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有明确的认识。
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和进修培训。有计划地选拔优秀青年教师参加同类课程的备课、教研交流,集思广益,共同提高;组织青年教师参加上级精品课程骨干教师培训班学习,帮助青年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向名师学习,保持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不断开阔视野。
篇6
1.了解光的色散现象.
2.了解透明体的颜色由它能通过的色光的颜色决定;不透明体由于它们对不同色光的反射和吸收情况不同,所以看上去有不同的颜色.
3.认识三原色,在此基础上明确颜料的三原色与色光的三原色不同,混合原理不同.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现象,对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本节涉及的生活实例比较多,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的乐观主义精神,由热爱生活出发,继而热爱科学探索.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是选学内容,教材通过光的散射实验,介绍白光的组成,进而由实验说明透明体和不透明体呈现不同颜色的道理,说明色光混合和颜料的情况.这些知识在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中经常见到用到,是科学常识,也是很有趣味的知识.
教法建议
本节是选学内容,介绍的知识都是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中经常见到用到的,是科学常识,有很强的趣味性,可用实验法将各种光的色散现象展示出来,在日常生活现象的分析上可采用启发式教学.为明确颜料的三原色与色光三原色的不同,教师可采用实验教学与讨论法相结合的方式.
教学设计示例
一、新课引入
方案一:教师可向学生讲述牛顿分解色光的小故事,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继而引入新课.
方案二:学生实验:太阳光通过棱镜分解成色光.
这个实验学生在小学自然课中知道,对于这个实验,教师可稍加指导.在学生兴趣被激起后转入新课教学.
二、新课教学
1.学生实验:太阳光分解成的色光经棱镜混合成白光.这个实验学生是生疏的,为保证实验质量,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指导学生注意以下两点:
(1)两个棱镜要靠得很近
(2)承接混合成白色的屏不要离第二个棱镜太远,避免能量损失太大,亮度过弱,看不清楚.
2.物体的颜色教学应分为两部分.
(1)透明体的颜色
演示太阳光通过棱镜和红玻璃在白屏上得到一条红色光带,启发学生解释此实验现象的原因.如果此实验现象不明显,可适当增加几块红玻璃或多层红玻璃纸.
再用蓝玻璃重复上面的实验步骤,启发学生分析总结玻璃是蓝色的原因.
总结学生的发言,得出:透明体的颜色是由它能透过的色光的颜色决定的.
(2)不透明体的颜色
演示实验:在白屏上贴一张红纸,屏上只有被红光照射的地方是亮的,其他地方是暗的;换用一张绿纸,屏上只有被绿光照射的地方是亮的.
总结实验结论:有色的不透明体反射与它颜色相同的光.
3.色光的混合
首先说明彩色电视机的色彩是利用红、绿、蓝三种色光合成的.让三种色光各自所占比例不同,就合成形形的各种色光.
演示实验:用手摇转台装上红、绿、蓝三色盘进行演示.调整三色比例,旋转时就看到三色盘呈灰白色.对于红、绿色光的混合,可调整三个色盘,使其只露出红色和绿色部分,改变各色比例,旋转时就会观察到随着红、绿比例不同,会依次出现橙红、橙、黄和绿黄几种颜色.各种色光的混合不必都给学生演示,只演示其中几个即可,其余可由学生在课下完成.
4.颜料的混合
方案一:向学生展示课本彩图颜料的三原色,使学生明确颜料的三原色与色光的三原色不同,混合原理不同.
方案二:由学生用各种颜色的颜料画画,对比展示颜料的三原色与色光的三原色不同,并指出混合原理不同.
三、课堂总结
建议由学生发挥主动性,讨论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教师可在课前准备好板书演示,配合学生的总结发言.
由于本节是选学内容,可适当创造机会,发掘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探究活动
课题实验分析光的三原色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演示太阳光束经玻璃棱镜发生光的色散实验、色光合成实验.
备注
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篇7
关键词:美术 学科本位 有效课堂
【案例回放】
镜头对比一:激趣导入
导入镜头A: 导入镜头B: 图例
师:我们来玩个游戏――“我画你猜”,请你猜猜老师画的是什么?
(孔雀简笔画)
生:孔雀
师:你能告诉大家,你是怎么猜到的?
生:(头上的羽毛、漂亮的尾巴)
师:孔雀头上的那一簇羽毛,我们又称为羽冠。(板书:羽冠)大家知道孔雀的故乡在哪里吗?
生:云南
师:是啊,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云南,看看百鸟之王――美丽的孔雀
(板书课题) 师:我带来了一根羽毛,请你猜猜这是什么动物的羽毛?
生:孔雀
师:你是从哪儿看出这是孔雀羽毛?
生:(预设:羽毛上有个圆圆的花纹)
师画出羽毛中的圆形花纹。
(图例一)
师:你还发现了什么呢?
生:长长的线
师画:(图例二)
师:圆圆的点和长长的线就组成了一根美丽的孔雀羽毛。
【案例分析】
兴趣是学生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课的导入环节,我努力体现这一教学理念,使美术课堂更为有效。利用A方案进行教学的导入过程中,课始,当老师在黑板上表现形象的时候,他们能认真观察,并能根据外形的特征猜出是什么动物,并引出后面的教学环节――欣赏孔雀图片,这个过程中课堂气氛平稳,导入显得“按部就班”。利用B方案进行教学的导入过程中,学生同样兴趣盎然。不过从课堂的有效性角度上来看,由“点”入手,从而转化为对“线”的认识,学生很快掌握了孔雀羽毛的形状特征,有的学生在回答地时候说:“羽毛上有一个像眼睛一样的圆点”,“羽毛圆点周围是密密的长长的曲线”……课堂中精彩的生成,既突出了美术的学科本位,也凸显了美术课堂的有效性。
镜头对比二:深入探究
探究镜头A(1): 探究镜头B(1): 图例
1、欣赏礼物,认识孔雀羽毛花纹
师:开屏的孔雀很美丽,美丽的孔雀想送一件礼物给我们,请你拿出抽屉中的信封,取出礼物吧?
师:大家收到了什么礼物?
生:孔雀羽毛的照片
师:大家看!是真正的孔雀羽毛。(出示)羽毛头非常漂亮,上面有个圆圆花纹,颜色很鲜艳。知道吗?这个花纹有个好听的名字叫“五色金翠钱纹”
师:同学们收到的照片中就是孔雀羽毛上最美丽的花纹。
2、回答问题,了解花纹图案
师:我们收到了孔雀带来的三个问题。
问题一:羽毛花纹中藏着两种基本形,你找到了吗?
生:(圆形 线形)
问题二:羽毛花纹基本形排列有四种变化,你发现了吗?
生:大小、重复、聚散、叠加
问题三:你可以用其他形状代替圆形成为孔雀的羽毛图案吗?
生:方形,心形,菱形……
师小结:如果你用大小不同,粗细不同、方向不同的形状或者线条来进行这样规律的排列,你就能画出非常漂亮的花纹图案。
1、对比羽毛,启发思维
师:老师这儿还有一件礼物?(范画)(图例一)
生:孔雀羽毛
师:这根孔雀羽毛和黑板上的孔雀羽毛有什么不同呢?
生:(预设:1、中间的圆圆形状变成了“爱心形”。2、旁边的曲线变成了波浪线。)
师小结:原先羽毛上是圆圆的一个点,现在变成了“爱心形”的点;原来是长长的曲线,现在变成了波浪线。圆除了变成这样的形状,线变成这样的线,你还能怎么变呢?
2、深入对比,再启思维
师:让我们做一个连连看的游戏,找找这三根羽毛相对应的设计方法是什么?(图例二、图例三、图例四)
师:这三根羽毛分别是用点、线、面的方式设计出来的。如果将这几种方法组合起来设计的孔雀羽毛就会更加多姿多彩。PPT展(图例五组图)
师:我还有一根孔雀羽毛,你又发现了什么?(图例六组图)
生:发现……
师小结:是适当减少些羽毛,也会出现不同的效果。这就是简化法
3、师:那从这根羽毛中,你又发现了什么呢?(图例七)
师小结:孔雀羽毛上的点我们也可以用几个图形来组合,这种方法设计的羽毛也非常别致,这就是添加法。
探究设计A(2): 探究镜头B(2): 图例
师:要画整只开屏的孔雀的话,一个花纹图案够了吗?该怎么办?
生:重复画。
师:孔雀羽毛上的花纹图案虽然形状都一样,但是数量非常多,所以我们要重复装扮孔雀的羽毛。
(投影展示范作)
师:大家觉得够美了吗?怎么样才能使它更美?
生:上色
师:我们可以在孔雀身上涂上相近的颜色,例如这样。
(投影展示颜色相近的孔雀)
师:也可以涂上颜色对比非常强烈的颜色,例如这样。
(投影展示颜色对比强烈的孔雀)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看看美丽的孔雀吧。
课件:孔雀图片
师:孔雀开屏的时候,是它最美的一面,因为孔雀开屏的时候,我们能见到许多羽毛。从正面看过去,它开的屏就像是一把巨大的羽毛扇子。(图例八)
师:现在我们把同样的羽毛,它们沿着中心有顺序的重复排列起来,一根羽毛挨着一根羽毛,再叠加上一层。然后在扇形的中间,我们加上孔雀的身子和头,孔雀图案就出现了。我们怎么样才能让这个孔雀图案变得更美呢?
生:上颜色
(掀起底下的作品)(图例九)
师:可以涂上相近的颜色,也可以涂上对比的颜色。
师:虞老师这儿还有一只独特的孔雀。出示(图例十组图)
师:这两只孔雀有什么不一样?
师:你想把孔雀的屏设计成什么形状呢?
生:……
【案例分析】
学生接受和学到新的知识,需要一个过程。所以,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坚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局部到整体,由简单到复杂这一循序渐进的原则来进行教学设计。从试教的结果来看,A教学方案看似比较扎实,教给了学生画孔雀的最基本的画法,并引导他们注意对孔雀特征的把握。不过从创意角度来看,孔雀的不同类型、独特的造型特征就无法产生,课堂无法“生机盎然”。而B教案则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层层深入,不但解决了对孔雀外形特征的把握,而且使学生的美术作品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让课堂更加灵动,更具有浓浓的“设计味”。两种设计方案经过试教比较后,可以肯定的是B方案更加凸显了美术课堂的教学有效性。
【案例反思】
美术课由于其本身的专业性和特殊性,使得很多的美术老师认为要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实现学生本位教学是很容易的事情,认为只要课堂气氛好,有效果的作业呈现,就认为是体现了学科本位教学,实则不然。学科本位教学,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在课堂中从被动接受逐渐转变到自主学习,创造性的思考问题,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和活动性,以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以生为本,还原本位
从教学目标开始,到教学重点,教学设计及作业难度,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最大因素地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他们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及理解能力,这是美术课在预设之前首先要做到的。对于美术这门特殊的学科,更应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美术课特有的方法,为学生搭建一个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创新,掌握基本美术的知识与技能,进而动手和想象的教学平台。
二、转变思想,“引”人入胜
当新课标实施以来,越来越多的美术教师开始走下讲台,与学生打成一片,但是在一片繁荣的课堂教学表面之后,我们又发现,学生的动手能力越来越差了。殊不知,这样的课堂没有真正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引导学生。
其实真正的学科本位教学是从学生的角度来设计教学过程,设计作业,引导学生,从而老师才能自己得到成长。教师不能一味地追求课堂的表现形式和效果,而忽略了学生的需求。在课的设计之前问问自己,我的课这样设计学生是否真的喜欢?我真的考虑了学生的感受吗?
三、正确整合,还原本色
新课标实施到现在,许多美术课形式新颖,构思巧妙,让人不得不佩服教师的教学设计。但整节课下来,就是没有让人找到这是一节美术课的感觉,究其原因,是这些老师太过注重了与其他学科的整合,结果整合来整合去,却偏偏把美术课的特点给整合完了。
真正的学科整合不能象泡沫一样看似五光十色,实着没有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要学会抓住美术课堂的特色的基础不变。引入其他学科的知识是为了更好、更生动的讲解美术知识,而不是让它们侵占了美术的课堂。
【结语】
篇8
可以把与清政府之间的矛盾关系通过四个时期来说明。
第一阶段:于1840年授翰林院检讨至1852年,在京师为宦十二载。他广泛涉猎各种思想,尤其致于经世思想,立志要成为地主阶级的一代圣贤,要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要将平生所学付诸实践,以挽回封建统治阶级日趋衰落的形势。他曾写道“书生之血诚,徒供胥吏唾弃之具,每念及兹,可为愤懑”,在1851年5月他上疏《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其锋芒直指咸丰皇帝,结果咸丰批阅未毕即“怒摔其折于地,立召军机大臣欲罪之”,后因别人为他求情而免于受罪。从此他不敢在奏折中批评皇帝及对其施政方针表示不满之语,这使对京宦生活深感乏味,并发出“补天倘无术,不如且荷锄”。
第二阶段:镇压时期,这是最重要的时期,也是他与清政府之间“忠君”与“猜忌”表现最明显的时期。出于对清廷的忠心,为尽快恢复封建统治秩序,于1853年办团练并开始为期十年之久的镇压运动。湘军出师不久,因战役失利,他两次企图自杀,以身“殉国”,可见其忠心不贰。在1854年秋,攻陷武昌不但未获得封疆大权,且不时受到清廷责难。与此同时,清廷又在首都天京周围组成江南、江北大营,其目的是以“湘军出力,江南、江北大营收功”,使其六、七年内一直处于客军虚悬的地位。进一步看透了清政府对他的猜忌心理,时怀警惧,处处谨慎,有时甚至感到悲观和伤心。因此奏请在家守制三年,咸丰觉得势力日趋衰落有无无关紧要,遂批准他的请求,使其陷入难言之苦。直到江南大营覆灭后,举国之武装惟有湘军可恃,清廷才授予两江总督实权并以钦差大臣身份节制江、浙、皖、赣四省军务。但并不意味清廷放松了对及其湘军的猜忌之心。早在湘军围困天京之时,长江中下游三大军事重镇皆屯兵陈粮,名为预防太平军,实为控制湘军,使其在攻下天京之后,不敢胡作非为,肆意北上。
清廷不时利用湘军的内部矛盾来分散权势的过度膨胀。对于的嫡系部队,清廷更以严密监视。在天京失陷之后,权倾一时,成为“中兴之臣”之首,清政府封太子太保衔,赐封一等侯爵,世袭罔替,这是何等的恩赐和荣耀。但实际上清廷对曾的猜忌更加强烈,有暗伏杀机的危险。最终出于对清政府的忠义,避免清廷的猜忌和不安,也使自己不陷于“狡兔死,走狗烹”的境地,做出停解部分厘金,裁撤湘军,并为其弟曾国荃陈请开缺回籍的决定。
第三阶段:“剿捻”时期。在遭受一系列打击之后,大有看破红尘之感。他曾说:“国家堪忧,残喘余生,安得即归去,遁迹山林,不阅世事也!”然而在 “剿捻”主将僧林格沁被击毙后,清廷发出五道谕旨,而此时正值心情不佳。因为之前慈禧太后亲拟谕旨,斥责妄自尊大,目无君上,暗使离间,诸多协制等等,为此事“坦然寡欢”,“忑然不安”。虽然他感到自己渐为清政府所冷淡和疏远,但是他出于对革命人民的仇恨和对统治阶级的忠诚,抱着老病之躯,奔赴战场。最终,“剿捻”失败,他“惭惧不堪”“焦愤成疾”,上疏请求辞职。实际上,这时还没有最后下定走的决心,他仍认为清政府或许会象以前那样,降温旨慰留,令其继续为“剿捻”立功,最后将捻军镇压下去。然而他得到的是严旨切责,令其回两江本任,授李鸿章专办“剿捻”事宜。虽然“剿捻”最后成功,但是整个清朝如粪墙朽木,的“中兴”希望至此落空,使他陷入悲伤和苦恼之中。
篇9
关键词:录屏式微课;初中信息技术学科;微课应用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02-0059-04
提高中学生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能力的主要方法是加强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而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学科,在实际的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由于教师工作量比较大,很难有精力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因此,教师对学生的查漏补缺成为教师教学过程中十分棘手的问题。如今,悄然兴起的录屏式微课以其主题突出、短小精悍、制作简单、易于重复使用等优势,对教学模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拥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将录屏式微课作为教与学的工具引入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致力于变革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改善学生的学习绩效。
一、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与现状
1.课程特点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操作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学科,因此,需要教师留出充足的时间供学生动手操作,巩固理论知识。
和其它课程相比,初中信息技术课程课时少,任务多,导致大多数学生在课上学习的知识和技能不能牢固的掌握,经常是课上学习的,下次上课时就忘的差不多了,教师开始讲新课之前要占用很多课堂时间复习以前的知识内容,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另外信息技术教师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先操作演示,学生后练习实践。但是如果在教学中遇到操作复杂的内容,就需要教师反复演示操作过程,在学生练习时多次回答他们遇到的雷同问题,导致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效率低下。
2.教学现状分析
(1)教师的现状分析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教师担任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在信息技术教育迅猛发展、硬件基础设施逐渐完善的今天,信息技术教师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主要的问题是信息技术教师经常被戏称为“打杂人员”,不受学校师生重视。他们一般负责全校的电教管理和维修工作,工作量很大,但留给他们教学上的时间却很少。同时,他们常年教授信息技术课程,知识的重复性以及课程本身无升学压力等原因导致很多人产生了教学倦怠。
(2)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一方面由于课时较少的关系,教师学生交流的少,短短10-20分钟讲解的时间涵盖许多内容,学生没有足够多的时间进行实践练习,再加上信息技术不属于升学科目,学生课后不主动进行练习,造成内容衔接的断篇,长期下去,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是由于课堂教学模式单一化,虽然信息技术已经发展了二十年,但相对比较薄弱,没有丰富的教学模式和经验供教师参考,因此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满足信息技术教学的需求。
二、“微课”的概念与特点
1.“微课”的概念和分类
简单地讲,“微课”就是指通过微视频及相关学习资料帮助学习者独立、完整地学会某一知识片段或方面的学习活动。包括微视频和与之配套的相关材料(应包括导学案(任务单)、学习资源、设计说明、训练与测试题、作业、拓展资料等)。[1]
根据“微课”的制作技术,我们可以把“微课”中的微视频分为三类,以摄像技术为主的微视频,以录屏软件为主的微视频,和以Flash、PPT等资源转成的微视频[2]。本文主要研究以录屏软件为主的录屏式微课。
2.“微课”的特点[3]
(1)主题突出,指向明确
“微课”的教学内容较少,或是围绕教学过程中某一个学科知识点(重点、疑点、难点)而展开,或是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其主题更加突出、内容更具有针对性。
(2)资源多样,情境真实
“微课”是以教学主题为指向,以课堂教学视频为核心,统筹整合了“微型教案、微型课件、微型习题、微型反思”等多种资源。有利于帮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有利于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能力[3]。本文所研究的录屏式微课应用在信息技术学科中,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
(3)短小精悍,使用方便
“微课”一般为5至8分钟左右,更符合视觉驻留规律和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 “微课”的存储容量也比较小,其视频格式一般为.rm、.flv的流媒体格式,都支持网络在线播放,可方便地下载保存到笔记本电脑、手机、MP4等多媒体数码终端设备上,有助于满足学生碎片化和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因此使用十分方便。
(4)半结构化,易于扩充
“微课”根据某一学科知识点或教学主题的侧重点,设计相应的教学要素,具有完整的结构化资源应用环境。“微课”同时还具有系统的框架,具有很强的生成性和扩充性。
三、录屏式微课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优势
篇10
【关键词】微课 Office系列软件 应用
随着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电影等“微时代”的来临,大量“微作品”涌入了我们的生活。由于学生对“微作品”特别感兴趣,因此,微课视频的教学方式也作为尝试引入到了课堂教学中。经过实践探索,微课在Office系列软件的教学中确实起到了不同凡响的促进作用,深受学生的喜爱。因此,微课视频这种新型教学方式在Office系列软件的教学中值得深入研究和推广。
一、什么是微课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的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因此,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的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二、微课的特点
1. 教学时间短:微课教学视频是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时间一般为5~8分钟,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因此,相对于传统的教学课例来说,微课可以称为“课例片段”或“微课例”。
2. 教学内容少:相对于传统课堂,微课的问题集中、目标明确、主题突出、内容精简,因此又称为“微课堂”,更适合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3. 资源容量小: 微课视频及其配套辅助资源的总容量一般在几十兆左右,视频格式是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如rm、wmv、flv等),可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到终端设备实现移动学习。
三、Office系列软件的教学现状
Office系列软件中的Word、Excel和Powerpoint组件是现代办公不可或缺的应用软件。为了加强学生的就业技能训练,此系列软件已经作为公共基础课程在所有中职学校中面向所有专业开设。而此类课程又是对实践操作要求较高的学科,教学一般都在计算机实训室中进行。由于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普遍存在差异,客观上造成了教学对象的层次不一致。虽然教师每次都给学生明确的上机内容和要求,但由于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和接受能力存在一定差异,教师在几十人的课堂上想要面面俱到地进行个别辅导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也应顺应时代的脚步进行必要的改革探索。如何使教师在更轻松的环境中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将枯燥、客观的学习内容在简明、主观体验中完成,微课显然拉开了现代课堂教学“微”时代的序幕。
四、微课在Office系列软件教学中的应用
Office系列软件的实用功能很强,针对不同的知识点设计微课,制作微课教学视频,对于学生逐个攻破学习重点、难点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同时,把制作好的微课视频放到学校的网络资源库中,供任同一门课程的教师和想学习的学生使用,可实现资源共享,一方面减少教师的重复备课,另一方面又使学生在想学习和巩固某个知识点时可以随时学习。制作微课视频必须经过“选题―教案编写―制作课件―教学实施与拍摄―后期制作―教学反思”六个步骤。
1. 选题:选题是制作微课最关键的一步,一节微课一般只讲授一个知识点,如Word的目录设置、邮件合并、Excel的函数应用等,有关知识点的选择,关乎知识结构的设计,对于用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来制作 Office系列软件的教学微课来说,是一个较好的选择。
2. 教案编写:微课虽然只有短短的数分钟,但也需要进行良好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构思。微课教案内容的编写比一般的教学教案要求更精简、直观、明了,编写时可以参考微电影脚本的编写,只要脚本写好了,后面的录制就可以依“本”进行了。
3. 制作课件:制作前需针对所选定的教学内容,搜集有关的教学材料(包括微练习题),然后利用PPT软件进行课件制作,内容设计尽量要有启发性和悬念性,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4. 教学实施与拍摄:可使用Camtasia Studio8、Screencast-
O-Matic或CyberLink等视频录像软件对教学过程进行录屏,利用摄像机或手机进行录像、录音。
5. 后期制作:将课件与录像、录音进行合成并加上片头片尾,制作成长度不超过10分钟的微课视频。在此过程中需要将录像、录音进行相应地剪辑和调整,如添加背景音乐、调整讲解声音的大小等。短片的格式一般为常用的流媒体格式(如rm、wmv、flv等),以方便下载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