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爱情小故事范文
时间:2023-04-02 20:52: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典爱情小故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欲望本该像野马,可我只想要你。
3.再等等,山南水北,我一定陪你去。
4.回首亘年漫月里的所有怦然心动,你仍拔得头筹。
5.我想变得有趣,变得特别,变成你眼里的一点星光。
6.我这个人啊,满身阴暗,还总想着给你一点阳光。
7.铃铛遇到风会响,我遇到你,心里的小鹿会乱撞。
8.多希望你知道我并不酒脱,然后告诉我,你也很想我。
9.世界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坏,你过来,来我身边,我抱你。
10.遇见你之后,我数学的草稿纸上面,写满了你的名字。
11.我以为我看够了阳光,直到遇到你,才知我从未真的见过阳光。
12.昨天很喜欢你,今天也很喜欢你,而且预感,明天也会很喜欢你。
13.总会有一个人,跨过千山万水来到你面前,让你再次相信爱情。
14.我们都喜欢光,虽然转瞬即逝,但你还是你,有我一喊就心颤的名字。
15.这里荒芜寸草不生,后来你来这儿走了一遭,奇迹般万物生长,这里,是我的心。
16.世界上美好的东西不太多,立秋傍晚吹来的风,和十几岁笑起来要命可爱的你。
17.想做你身边的异类,想假装和你格格不入,想在你心里被你记住,想做你的特殊。
18.希望你一直如少年,干净纯粹心安,看透不美好却相信美好,见过不善良却依旧善良。
19.喜欢啊,是清风,是朝露,是脸颊红红,是千千万万人里,心里除了你再也装不下其它。
20.时间予我千万种满心欢喜,沿途逐枝怒放,全部遗漏都不要紧,得你一枝配我胸襟就好。
21.当我所有曾经厌恶的行为在你身上发生我都自动解释为可爱时,我就知道事情有些麻烦了。
22.遇到对的人之后,眼角眉梢都是你,四面八方都是你,上天入地都是你。成也是你,败也是你。
23.大概喜欢你就是,早上想你,中午想你,晚上想你,梦里还要遇见你,马不停蹄生生不息地去见你。
24.以前看过一句话,这个世界上有六十几亿人口,但某个瞬间,只这一个人,就能敌过千军万马,四海潮生。
25.我渴望被人收藏好,妥善安放,细心保存。免我惊,免我苦,免我四下流离,免我无枝可依。那人,我知,是你。
26.因为喜欢你,所以我的专一、心动和为数不多的热情都给了你,但一不小心太喜欢你了,我就成了幼稚又小心眼嫉妒心爆棚的讨厌鬼。
27.不管你周围的世界多坏多烂,不管你是不是内心和外表两面派,不管你崩溃的时候有多难堪,我都蹲在你旁边,拉着你小手,等你变乖变好,陪你长大。
28.多希望彼此是一直喜欢,一直热爱,这样我就能恒久的执着的望向你。然后等你老了,等我也走不动了,咧着嘴扯着皱纹告诉你:“你看我喜欢了你一辈子。”
29.我呀,很难喜欢上别人,所以一遇到喜欢的人,就像个久贪作富的暴发产一样喜形于色,明知道财不可外露,情不该尽吐,可我也总是兜不住,说到底,还是因为太喜欢你了。
篇2
一、高度重视,认真组织
为确保此次七夕主题活动的顺利开展,我街道领导高度重视,及时召开会议对七夕活动进行总体部署,并制定了活动方案。要求此次活动突出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人生观,在全社会营造体现关爱、倡导真情的节日氛围。
二、具体活动情况
为引导社区居民认知传统、尊重传统、继承传统、弘扬传统,促进现代家庭观念的健康成长,在全社会形成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我街组织社区开展"爱在七夕o中华经典诵读"活动。邀请居民参加了这次活动。男女老少聚在一起,一边聆听社区书记精心准备的有关七夕节的家庭美德小故事,一边诵读中华经典读物,促进了家庭和顺,邻里和睦。在活动中,居民们不仅了解掌握了"七夕"这一传统节日的相关知识,更是由此走进了绚丽多姿的民风民俗,品味到祖国浑厚悠远的文化风韵。
整场朗诵贯穿古今,既有古代"乞巧"的重现又有现代诵读的演绎,通过朗诵中华经典美文展示了社区人员庆祝传统佳节的喜悦心情。《七夕的传说》、《读唐诗》等诵读表演,引领回到古代美好的画卷,展示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儿女热爱传统文化的颂歌,引领我们走向更好的未来。
篇3
中国的第一部情景喜剧从《我爱我家》开始,历经《编辑部的故事》、《东北一家人》等,情景喜剧表演一度在电视剧中掀起浪潮。在中国的情景喜剧中,往往跳脱不开 “系列”、“室内”、“喜剧”这三个主要因素,故而在渐拍渐播的过程中,固定不变的表现形式就变得僵硬呆板,直到2006年《武林外传》的横空出世,才为中国的情景喜剧注入了一丝新鲜的血液。《武林外传》在整体上的情节设置,是将一系列看似没有关联的小故事穿插于大情节之中,以小故事来带动大情节发展,主要人物是按照三男三女的搭配设置的,这些都是借鉴自美国经典情景喜剧《老友记》。由于《武林外传》的编剧宁财神是《老友记》的忠实粉丝,所以在故事情节和台词上的模仿反而可以看做是在向经典致敬。《武林外传》的创新之处恰好就体现在这借鉴后的本土化改编上。
一、叙事上的创新
就叙事题材而言,《武林外传》摒弃了传统的都市生活,选取了有中国特色的武侠题材,这在情景喜剧史上算是首开先例了。但《武林外传》虽然以武侠为背景,但又区别于一般的武侠剧:这里的江湖也有恩怨情仇却没有国仇家恨,这里的大侠也有侠肝义胆却没有盖世武功。在剧中,一个全新的江湖被宁财神用诗意现实主义的手法构建,那些我们司空见惯的不食人间烟火的侠士被还原成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七侠镇名捕头与白展堂相处八十多回未能识破其“盗圣”身份不说,还终日在其店内蹭吃蹭喝;用“葵花点穴手”一招鲜吃遍天的白展堂也只能能吓唬吓唬李大嘴;巨侠之女郭芙蓉出门历练却只会一招时灵时不灵的“排山倒海”;天下第一的名捕头展红绫居然是靠小偷写的《缉盗指南》才进入的六扇门。剧中这一个个诙谐幽默的人物,他们也身负武功心怀抱负,时常也拔刀相助打抱不平,他们来自于五湖四海,谁又能说他们心中没有江湖,但他们也胆小如鼠贪生怕死,偶尔也贪财好色见利忘义,谁又能说他们不是一帮空有名号的市井小民。所以,传统固有的武侠观念被《武林外传》彻底打破,英雄从神坛上走下,一样为柴米油盐而烦恼,武侠美梦被解构,构建出带有调侃和戏谑的喜剧。身为情景喜剧却能做到解构与重建武侠精神,不可谓不是在叙事题材方面的一大创新。
叙事故而重要,然而在西方,学术界普遍认为叙事远比不上喜剧情景的构建重要。曼伦坎普表示:“观看情景喜剧的快乐主要来自某一时刻的场景,而叙事只是把这些喜剧片刻串联在一起的有用工具而已。”
情景喜剧亦称处境喜剧,情景现场是其最重要的元素之一。所以其矛盾冲突与人物关系必须在有限的空间内进行处理,一般来说,在中国的情景喜剧中,家是永恒的主题,像《我爱我家》、《闲人马大姐》,包括后来红遍大江南北的《家有儿女》等,大都以“家”作为故事发生的主要地点。而《武林外传》则打破了这一固有的空间束缚,创造性的将主场景设置在了“同福客栈”,客栈;楼上楼下,前厅后院厨房一样不落,这使得空间较之狭小的“家”有了很大的提升,自然对应的场景数量也悉数增加。但对于叙事空间的处理,最为突出的是剧中的情节线索穿插构建的画外空间。“西凉城”、“七侠镇”、“六扇门”等等在剧中如雷贯耳的地名,其实根本就没有相应的实景,但正是因为配合剧情对地名的反复提及,使得受众的思维也跟着扩展到有限的活动场景之外。而在这鱼龙混杂的小小客栈里,观众看到的不是兵刃相接的场景,而是容吵闹喧嚣、戏仿温情于一体的热闹景观,随着剧情的发展,故事反而被弱化,现场营造的气氛才是吸引受众的主要原因。
二、无厘头的喜剧手法
还记得《大话西游》中有一句经典对白“曾经有一份真诚的爱情摆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等到失去后才后悔莫及,尘世间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此。如果上天能给我再来一次的机会,我会对那个女孩说三个字:我爱你。”这是至尊宝对紫霞仙子深情款款的告白,而这句告白到了《武林外传》中就变成了白展堂对李大嘴的嫌弃“……如果上天给我再来一次的机会,我只想对你说三个字:少放盐”。这些原本令人耳熟能详的经典台词,经过创造性的改编就变得幽默而讨人喜欢,尤其会让喜爱原片的受众在当中找到那么一丝熟悉感。除了对经典台词的改编以外,剧中还有很多插科打诨的无厘头式幽默,比如在第八回《七侠古镇寡妇寻夫,尚儒客栈众人聚首》,姬无命对白展堂仁慈的盗窃风格表示不满,他语重心长的劝诫老白:“我们要做到偷、拿、搂、抱、抗五体一位,还要做到集团化、规模化、连锁化,争取三年内达到收支平衡,五年内利润翻番,十年内融资上市。”这种结合现代风格的语言,自一个古装扮相的人口中说出。其造成的喜剧效果比都市白领说出要好上很多。
为了源源不断的产生语言矛盾装置,抖出更多的笑料,《武林外传》不拘泥于一般国产情景喜剧吸收中国相声的传统,通过非主流的外在表现形式表达主流的内在文化精神,将各种喜剧元素杂糅在一起,方言的交相、古文和白话文的呼应、中英文的不定时切换,都让人忍俊不禁。用无厘头做点缀,将网络语言、时尚资讯、广告段落、通俗歌曲、综艺节目甚至电脑游戏都搬上荧幕,既有对传统经典的传承,又带有离经叛道的个性。值得一提的还有音乐对整部剧幽默效果产生的配合,剧中多运用戏曲的伴奏声作为背景,将音乐和音响融为一体,如果要变现人物夸张的行为和动作,会配以节奏紧凑的鼓点来增加戏剧张力,与人物滑稽的行为显得相得益彰,同时也为单一的动作和对白增添了一丝活泼的气氛,。用这种颇具特色的演奏代替一向被视为情景剧标签的笑声罐头,使得此剧成为了一部可以雅俗共赏的好剧。
三、章回体的巧妙使用
在《武林外传》中,每一集的名称都使用了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章回体,如《讨银钱秀才费苦心,泄私愤芙蓉恶作剧》,这在中国的情景喜剧史上还是第一次出现。所谓的章回体,在文学上的特点是将全书分为若干章节,称为“回”或“节”。。每回前用单句或两句对偶的文字作标题,称为“回目”,概括本回的故事内容。每回开头以“话说”、“且说”等起叙,每回末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文分解”之类的收束语,一回叙述一个较完整的故事段落,有相对独立性,但又承上启下。
采用这种结构的好处就是不会存在“前不接后”的问题,简而言之就是无论受众什么时候看,都可以很快的明白剧情,因为这种结构就像糖葫芦一样,每一回和每一回相连,却又独立成集,所以不会有上下集剧情断裂的问题。这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李宜穿搭的有效性、准确性以及完整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将观众的收视介入门栏降到最低。整部剧使人耳目一新。
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在继承的基础上又有创新,亦庄亦谐,嬉笑于江湖,没有庞大的投资,没有大手笔的投资,也没有当红的明星,不要传统的片头,摒弃一成不变的笑声罐头,这样敢为人先的《武林外传》没有道理才不红遍大江南北。
【作者简介】
篇4
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的一天,一位名叫李双泽的学子在一次西方歌曲演唱会上,摔碎美国的“可口可乐”瓶子,高呼:“唱我们自己的歌”,引发了台湾学子创作歌曲的热情,掀起了“校园歌曲运动”的序幕。由他谱曲、台湾女诗人陈秀喜作词的(美丽岛)等一系列歌曲,以完全不同于流行歌曲的面貌出现,很快在校园中流行开来……同时,侯德建所创作的歌曲《龙的传人》、《捉泥鳅》等,轰动了各大专院校,被看做是校园歌曲的代表作。接着,叶佳修创作了《流浪汉的独白》、《乡间的小路》、《小村的故事》等,亦在校园中广泛传唱。除此,吴楚楚、邱晨等,也是校园歌曲创作的代表。较有名的校园歌曲还有《好了歌》、《风,告诉我》、《外婆的澎湖湾》等。从1974年到1980年的顶峰期,台湾产生了300多首校园歌曲,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罗大佑的《童年》和叶佳修的《外婆的澎湖湾》。
校园歌曲以“技巧趋于现代、精神走向中国”为创作原则,因而也被称为“现代的民歌”。它从我国的民间歌曲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并将西方乡村歌曲的音乐元素融会其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通俗歌谣体”体裁。音乐结构短小精悍,旋律简洁朴实、清新爽朗,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时代感。它不论写景物,写风月还是写爱情,在文字意境方面都给人以美感,散发出淳朴的乡土气息,是台湾青年学生求新、求变和热爱祖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生动表现。
大陆校园歌曲的产生,最为直接、深远的影响来自台湾地区的校园歌曲。1994年4月,一盒名叫《校园民谣》(1983-1993)的盒带由大地唱片公司发行,从此校园歌曲有了自己的名字。制作人黄小茂写道:“这盘专辑中的歌,都是曾经是校门里的人和已经走出校门的人自己写的。每一首歌的后面,都有一个平凡美丽的小故事发生过,每一首歌都是他们自己的青春纪念。我有一种冲动,想告诉年轻的和已经不年轻的人们,生命无偿,而年轻美丽,它生于年轻的生命以及那些年轻的心灵中,它是我的,希望它也是你的。”在这盒唱片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高晓松和老狼合作的(同桌的你)以及《睡在上铺的兄弟》,它们将校园歌曲推向了巅峰。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作为记录着年轻人梦想与激情的音乐篇章,中国大陆的校园歌曲,以真诚与纯洁为标志,给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留下了青春的证明与印迹。
当我们回首青春的时候,所有真实的、虚幻的、美丽的、迷惘的片段扑面而来,就像我们静静坐在窗前准备用一生去记忆的一道风景。而当它随风而逝时。除了美丽,谁能清晰地记得它的每一种色彩,谁能把它讲述得像那个瞬间一样真实。校园歌曲只是人们有意识的给定的一个名字。其实校园歌曲的土壤永远在那些心怀无限梦想的校园里。
篇5
薇薇安叶子姐姐,你好。你说,作为女人,啥最重要?
叶子解答:男人!
靓妹仔:小编们好!请教,世界上最残酷的三个字是什么?
叶子解答:死胖子。
脑子想发达:你好,叶子,我很纠结哦。我男友在外企上班2年了,现在突然申请了去国外的分部,为期3年。他说在国内凭死工资混10年也什么都没有,执意要去,让我等他3年。可是我已经27岁了……你觉得我要不要等?
叶子解答我觉得可以等,找一个人一起等吧。
借点酱油:请叶子给我一句振奋人心的话,助我度过这个丑陋的寒冷的灰暗的漫长的冬天……
叶子解答:就算再冷,别人裹成粽子,咱也要把自己打扮成甜筒!
他不是CN:这事儿有些荒唐――我爱上我曾的对象。之前,我们在酒吧经常遇到,相安无事。可那一晚上之后,我突然对他有了感觉。我对他暗示过,他好像没感受到,没有接招。如果我去正儿八经追他,靠谱吗?换一个相似的开头是否会有不同的结局?
叶子解答:你觉得一个人吃完盘子里的食物后,还能对盘子有多少感情?
热情番茄:叶子好!请问,嫁人时,男人的实力和男人的爱情,哪个更重要?
叶子解答,男人的实力,就是你兜里的人民币。你说重要不?
演技派偶像你好,我很困惑,也感觉自己很可笑,心理上是大爷,现实中,却每天像孙子一样活着。到了什么年龄才能很好地协调,活成自己?
叶子解答:和年龄无关吧。每个人的生活不都是大爷并孙子着?
零忠诚叶子好!我是一个男人,我向往的生活就是老婆孩子热炕头,有一个幸福的小家庭就行。但是,我的她却不是,她很有野心,对于事业、情感和金钱,都是不断追逐更高更好,我有些受不了。
叶子解答:爱情也是有型号的,S号和XXXL号怎么配呀!
问心何处:叶子好。我是一个剩女,至今为止相亲了不下20次,却越相越迷茫了。是不是出来相亲的都是歪脖子树啊?似乎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些闪光点,却又每个人身上都有缺点,我舍不得把自己吊死在任何一棵树上,遇到一个刚刚好的怎么就这么难?
叶子解答我们常常告诫自己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结果在树林里迷路了。
山人:你好。前几天和同事闹僵了,很沮丧。真是一个麻烦的关系,明明反感,却因为低头不见抬头见,勉强往来。不往来,却又大家都不好看不自在。想听听你在这方面的见解。
叶子解答亦舒说,工作的污点不在做错事儿,而在得罪同事。我倒觉得,我们无法和所有人都成为朋友,更不能奢望委屈自己就能成就朋友。
TRY103:叶子好,请帮帮我。我爱上了一个不该爱的人,生命中第一次这么爱一个人。生命只有一次,可是因为世俗,我们却只能痛苦。人是该为舆论活着,还是为自己?我该怎么办?
叶子解答:有的事情本身我们无法控制,只好控制自己。
出镜人:如水
风格关键词:知性 另一面:搞怪
如水善搞怪,早已不是新闻,江湖中早有姐“热带鱼用热水养”的经典传闻。和叶子的讲究有着出人意外的不同,如水搞的不是怪是气场。接下来,就是见证第二个经典的时刻了!
伊洋生目,有人送了一个果篮,果篮中有木瓜。于是,中午,大家就在办公室分食木瓜。吃完,都把木瓜皮顺手往垃圾筐里面扔有一块没扔进去给贴在墙上了。
于是如水慢慢从椅子上站起来,走到墙边,边往下拿那块木瓜皮边说:赶紧拿下来吧,别明天墙上起个包……
大伙:呃?
如水面不改色解释道:木瓜有丰胸作用嘛!
处镜人:苏离
风格关键词:迷糊 另一面:还是迷糊
在坐稳了教主这把交椅后,苏离开始着手考虑教主的生活步调和方式。于是在后来一段时间,教主身上似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迷糊教主华丽变身为计划教主(PS:计划教主就是凡事有计划有安排,积极跟进的意思)。引用教主的经典语录,就是你不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就会有人来替你安排。
这个小故事就发生在华丽变身之后。
篇6
[关键词] 爱情;婚姻;悖论;张力
“爱情”是影视作品表现的永恒主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对爱情的冲击和影响,表现爱情主题的影视作品对爱情的解读方式也呈现出不同的特色,电视剧《马文的战争》选材于当下婚恋话题,虽然情节简单得近乎习以为常,但却用独特的视角对置入婚姻框架中的爱情婚姻观做了极为独到的深度诠释,由此引起了众多的观众在欣赏之余的深思。
一、爱情与婚姻的悖论
电视剧《马文的战争》中的爱情不是描写少男少女的纯情之恋,不是中年男女的婚外之恋,也不是暮年老人的相依相守一生的坎坷之恋,而是把爱情置于当下现实社会中已有十几年婚姻生活的框架中,去解读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同时婚姻更是坚贞爱情的体现和坚守的悖论关系。
首先,表现婚姻和爱情的表层关系即常言所道的“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十几年的婚姻生活磨淡了最初爱情的浪漫和美好,每天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平淡和无聊让处在这种婚姻中的杨欣和马文、孙荣和李义、王大飞和李芹等走上了离婚之路。表面似乎印证了那句话“婚姻是爱情的坟墓”,杨欣离婚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觉得生活太乏味了,想重新找个人找回初恋的感觉重新好好爱一把”,在婚姻观念中注入了“游戏”的成分,想用一种“游戏”态度找回爱情的感觉,于是就近乎“一见钟情”地爱上了本单位同事李义。李义是一个与杨欣前夫马文无论在相貌还是脾气性格方面完全不同的人,也就是因为这个为杨欣带来了激情和冲动,以为找到了真爱,迅速地近乎逼迫地与还没有准备好接受第二次婚姻的李义结婚了,而再婚的双方除却现实原因以外(年龄越来越大等),对于感情的机械性和习惯性使自己不愿意或已丧失了深度思考再次婚姻的能力,用李义的话来说就是“稀里糊涂地离了婚又稀里糊涂地结了婚”。爱情的结束和再次发生似乎都有了不可思议的喜剧色彩,因此再次婚姻的脆弱性是可想而知的。
其次,演绎婚姻与爱情的深度关系即婚姻是验证爱情真假的试金石,更是爱情的体现和坚守。剧中选取的人物具有很强的现实特征。其一,剧中人物是当年曾浪漫、爱自己而自己也爱的幸福伴侣随着平淡乏味的婚姻生活而产生了厌倦的男人和女人,他们都是到了30多岁的年龄,无论是以前还是现在都有一个正确的恋爱观,不会用感情开玩笑,离婚并不是对婚姻的绝望,而是对想象中更好的婚姻的期待,所以即使离婚了也要重新找一个情投意合的人结婚好好过日子,不是要做感情游戏的玩偶,“下半辈子好好过日子”。其次这些人物都富有强大的责任心,对孩子对前妻对前夫都没有推卸该负的责任,而且这种关心是发自内心自然而然的,没有一丝的牵强和抱怨。其三,当原来的恩爱夫妻最终离婚之后,在现实和新的婚姻面前碰壁的时候,都会重新怀念和反思初次婚姻失败的原因,洞察自己心灵深处的情感积淀,思索以前和现在的婚姻价值,重新体味爱情与婚姻的关系。这独特之处充分说明了文本所谓的“婚姻危机”的独特性,这种“危机”的出现其实并不是婚姻中夫妻感情的真正丧失,而是深厚的情感积淀下的熟悉和平淡,工作的忙碌、生活的机械遗失了应有的浪漫,如果这时有鸡毛蒜皮的小事发生的话,那么这种平淡就被理解为乏味和厌倦,于是毫无价值的无休止的争吵便发生了,“离婚”在很随便的无意识的情况下变成了现实。距离产生美,当拉开了夫妻的距离再来重新观察对方的时候,美感和好感就代替了处在婚姻中时的那种讨厌和反感,而这一切都是在不自觉间流露出来的。如在为马文张罗结婚对象时,杨欣在李义面前对马文的评价和对象选择的标准和态度就无意中表现出了马文在杨欣心目中一直以来的印象和对其的喜爱,那种在婚姻生活中形成的熟悉和责任,究其内在其实都是一种爱的体现,也是最初自己爱情观的取向和坚守,就是这种爱情已被婚姻生活的平淡磨旧了新鲜的表面,但已积淀到情感的深处,化为双方的血液流淌在平淡的生活中,只是双方没有意识到而已。记得台湾女作家罗兰曾经说过:浪漫激情就像电光火石一般,一闪即过;你捕捉到了,就算拥有过;但要让浪漫激情升级为真正的爱情,那就要在其中加入许多强固剂,包括道义、良知、责任、尊重、接纳、奉献等,这些正是人类爱情的社会文化和精神内涵。美国心理学家弗洛姆在他的知名著作《爱的艺术》中也说到,爱情的核心要素是关怀、信赖、接纳和尊重。电视剧正是让主人公在婚姻之中走入走出来,去真正体会爱情和婚姻在当下现实生活中表现出的这种悖论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爱情和婚姻的真正内涵。爱情与婚姻的和谐统一,既是双方人格发展的崇高境界,又是人生最幸福、最完美的境界。而爱情与婚姻的和谐统一,需要相爱双方共同的知识、智慧、勇气和决心,甚至要穷尽毕生的努力去坚守。
二、三重视角的观照
该剧的深度还体现在对“爱情与婚姻”的解读视角。与其他影视剧作品不同,对于婚姻危机中爱情的解读,剧中没有过多地植入其他声音,只预设了三个视角。
第一就是男人即丈夫的视角。从男人的视角看婚姻问题时该剧体现了一种男权主义思想。剧中的马文就是典型的代表。离婚后的马文以戏谑的方式一直坚持和妻子、孩子同住一个屋檐下,甚至在妻子再婚的情况下也一直坚守自己的方寸之地,不近情理之举看起来似乎让人讨厌,其实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出马文时时刻刻都在保护妻子不受任何伤害,时时刻刻为儿子付出一个父亲该负的责任,甚至成为妻子杨欣再婚后的一个和事佬,每当杨欣和李义发生口角之时,他都以一个比较客观又出于保护前妻的角色挺身而出,化解他们之间的矛盾。马文的坚守其实有两个寓意,一个是不愿意放弃这段感情,他明智的思想告诉他妻子再婚的时间不会很长就会感觉到他的好,然后可以重叙这段姻缘,另一个原因就是不愿放弃责任,即放弃培养孩子的责任。从中可见一个好男人的形象。剧中不但充满男人味的马文如此,就是有点穷酸气心胸狭隘不善言辞的李义也是一个有情有义坚守责任的丈夫和父亲形象,对待自己的前妻和女儿无微不至地关照,导致了他的第二次婚姻在一系列的误会中走向了尽头。其实误会是必然的,因为他始终没有放弃对前妻和女儿的爱和牵挂。王大飞,一个事业成功的男性,文本虽对他的描写不多,但他所影射出的男人形象没有因为他和年轻女人再婚而受到影响,他提供给前妻富足的物质条件,让她无忧无虑地生活,关注她的健康,关注她的精神状态,甚至为她再婚出谋划策,免于受到二次伤害而劳神,提供给前妻弟弟发展事业的契机,等等都体现了一个好男人的形象,那么好男人形象的构筑在失败的婚姻中无疑在批判女性自身的思想和弊病,这就彰显了男权主义思想。
对待“婚姻危机”的另一个视角就是女人即妻子的视角。在男权主义思想统摄下,处在婚姻危机中的女人大多有自身的缺点和弊病,她们不冷静、不沉稳、容易受伤,有时还具备一点幼稚和冲动,正是这些导致了婚姻的危机。杨欣一直视柴、米、油、盐没有刺激的平淡生活为无感情的表现,毅然离了婚,“想找一个自己喜欢的人下半辈子好好过日子”,于是自以为非常爱少言寡语的李义并且飞快地和他结了婚,当新鲜感过去之后,在一系列的家庭和孩子的影响下,她忽然发现“原来孩儿他爸最好”,而孙荣呢,因为自己的猜疑和不冷静,把本来爱她的不想离婚的李义赶出家门,赶到别的女人身边,并百般刁难李义的二次婚姻,直到自己身患绝症之时才又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感情。李芹也是如此,知道丈夫有了年轻的女人,毅然打掉肚中的孩子离了婚,如果不是这样,用李义的话说“他们也不至于离婚”,事后为此后悔不迭。女人自身的弱点似乎是该剧中的“婚姻危机”出现的最大根源,婚姻危机中那种惯常的“女性是受害者”的思想在这里受到了彻底的颠覆,文本对这一视角的设立其实也在为现实生活婚姻中的女性提出了警醒和启示。
第三就是孩子的视角,有一段对话非常经典,马虎用中断发展前途的跑步引起爸爸妈妈的重视,并与其进行了一段郑重其事的告白:没离婚前,爸爸妈妈爱孩子,离婚后再婚前,孩子也可以得到爸爸妈妈的爱,但如果爸爸妈妈都再婚,又各自有孩子之后,那么我怎么办,成了类似于孤儿一样没人管的孩子,妈妈已经再婚了,希望爸爸慎重对待这件事情!
以孩子的视角提出了一个再婚男女的最重要的一个现实问题,这里面包含着感情、责任双重问题,婚姻危机中打击最大的是孩子,当幼小的心灵还不能接受所谓的大人原则的时候,心灵就会扭曲,同时孩子也是维系夫妻感情的纽带,也是破坏再次婚姻的因素,坚守责任还是追求感情是夫妻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三、结构、语言庄谐置换的张力
该剧情节简单,故事现实性强,小故事蕴含着大道理,让读者看后感受深刻,回味无穷,结构的寓庄于谐和语言置换的张力在这里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处处可见深刻哲理。
首先,剧中整体结构寓庄于谐。由于现实条件的束缚,剧情安排前夫马文和现任丈夫李义同居一室,具有十足的荒诞色彩,但真情的体现恰恰是在这荒诞的背后,两任丈夫对杨欣的态度彰显了剧中的主题,也就是爱情与婚姻关系的深度体认,同时剧情在转折点处用充满寓意的“小丑”意象进行联结,处处勾画地铁通道里歌手的艰辛画面做衬托,既说出了生活的喜剧性,又内在地解读喜剧背后的严肃和悲情,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发观众对爱情对婚姻在轻松背后要做的严肃思考。
其次,语言置换的张力。剧中以语言戏谑的能指置换一个庄重的所指,庄谐并重,语言的置换为主题的呈现提供了一定的张力,为了让这种语言的置换张力更能深刻地触摸当代婚姻框架中的爱情,对角色的选择就成了经典之笔,男女主人公由具有悲喜剧色彩的演员宋丹丹和林永健担任,两个人物的曾经饰演的悲剧或喜剧人物的历史为电视剧张力的展现提供了强有力的背景,为读者对剧中主题的接受和深思做好了铺垫,尤其是剧中两个人物处处经典的对话和白描,更能体现出爱情在当代婚姻中所处的悖论关系,这种能指和所指的悖论,让人在谈笑之余会深度思考爱情、婚姻以及人生。
好的艺术就是深度地解读社会和人生,电视剧《马文的战争》就做到了这一点,用寓庄于谐的剧本结构、轻松的语言置换和多重的视角解读爱情和婚姻生活的悖论关系,进而明晰爱情与婚姻的真谛,激发处于此种境遇中的夫妻的深度思考,重新体味那份平淡之下深厚的爱情积淀,好好经营,让爱情在平淡和轻松中焕发沉醉之光,让婚姻生活更加幸福浪漫。
[参考文献]
[1] [美]弗洛姆.爱的艺术[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2] [美]雷蒙德•卡佛.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谈论些什┟矗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
篇7
关键词:叙事班会;班会体系;班会主题;班会设计
在多年对叙事教育的研究中,我们发现故事是最容易走进学生内心的元素,而德育叙事更是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和德育对象的最佳接火点。因此,我们展开了用故事改造班会的教育实践,逐渐形成了叙事班会的理论和设计策略,让班会课变得更为有血、有肉、有情并具有意义。
一.叙事班会的概念及理解
叙事班会是围绕一个教育主题,有目的、有组织、有策略地呈现具有教育意义的故事或生活事件,调动学生对故事(事件)的积极体验、唤起情感上的共鸣,影响和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一种班会形式。其涵义有三:
1.主张:讲故事永远要比讲道理打动人。叙事班会与常规班会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德育实施手段的不同,常规班会往往以讲道理为主,把空洞乏味的人生道理强硬灌输给受教育者;⑹掳嗷嵩蚴峭ü鲜活生动的故事把人生哲理、生活道德传递给学生,通过故事的浸润实现“大教无痕”的境界。实践证明,故事能够让思想教育变得温润、细腻、生动活泼,也可以使原本枯燥的课堂变得生机勃勃、诗意盎然。
2.基调:故事是叙事班会的根基而不是点缀。很多人在设计班会课时也会用到故事,比如在班会课开始前利用一个故事导入,在课堂中间利用一个故事来增加情趣,在班会课结束时利用一个故事来点睛提升,等等,这种把故事作为课堂设计调味品的班会课不是我们所讲的叙事班会。真正的叙事班会,故事是课堂设计的主素材、主背景、主基调,自始至终主导教育实施的全过程,决定对学生道德影响的主方向。
3.呈现:故事(事件)的呈现不限于讲述。从文本上看,叙事就是讲故事,但这里的“讲”并不局限于讲述,更不是单纯的口头说道。确切地说,叙事就是采用合适的方式来呈现故事。故事的呈现方式有很多种形式,除了直接使用文字或语言讲述以外,情景剧表演、微电影、绘本、话剧、戏曲等都可以成为故事呈现的方式和手段。无论使用何种手段,都应是以帮助学生内化故事为主要目标,而非单纯追求形式的新颖或独特。
二.叙事班会的设计类型与方法
一节叙事班会课的成功与否,在于选取恰当的故事,进行恰当的加工,指向恰当的教育主题。选用什么样的故事,进行怎样的设计,是一项值得每一位班主任潜心研究的事情。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重点研究开发了两大类型的叙事班会,并在每一类型内摸索出了不同的设计方法方式。
(一)单一故事型。在大多数情况下,一节叙事班会只需要一个故事就可以满足设计需求。根据故事的不同,对故事的挖掘与开发也就不同,下面介绍三种常用的单一故事开发方法。
1.勾连生活实际。有些故事本身就具有明确的价值判断或者意志导向,其情节的逐层发展又符合学生的认知递进梯度,这样的故事就可以直接拿来作为整节班会的素材主线,围绕故事展开道德教育。只不过,叙事班会的目的并不是围绕故事本身进行声情并茂的讲述,而是要将故事的德育内涵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恰当的联系,让学生在与他人经验的比较中修正自己错误的价值取向,强化自我正确的道德行为。简单地说,就是要让故事不断与生活实际相勾连,让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感悟,在感悟中重构。比如,《两只蛋的爱情》这个绘本故事,讲述了两只蛋从懵懂相爱到最后理性分手的整个过程,并提出了“你看,感情破裂不一定非有什么理由,可能只是因为一一岁月在变迁,彼此在成长……”的观点,无疑是早恋主题班会课的一个绝好故事素材。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我们把故事分成三部分进行讲述,并在每一部分设计了勾连生活实际的问题,开发了叙事班会《故事告诉你,爱情是什么》,让学生在与故事的共鸣、共情中明白了爱情的真谛,懂得了爱情之花在合适的时间绽放才能美好而芬芳的道理。
2.道德两难讨论。有些故事或事件本身无法进行价值判断,揭示的问题具有“两难”性,容易产生“鱼和熊掌不能兼得”的选择困境,这样的故事我们称为“道德两难故事”,它是我们开发叙事班会的重要素材之一。在实践中,我们以道德两难故事为基本材料,让学生对故事(事件)中的道德问题进行讨论并回答围绕该故事提出的相关问题,以此来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进积极的道德思维,从而提高其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践行能力。经典的“两难故事”有很多,比如科尔伯格设计的系列两难故事,我们就可根据需要选择使用。但是,班主任更应该学会在班级生活中发现“两难事件”,然后以故事的形式设计到班会中。十多年前,班里发生了一起“盗窃案”,一个同学丢失了一支比较名贵的钢笔,那是他叔叔送的生日礼物,价值百元以上。很久以后,班长在自己好朋友的家中无意发现了那支钢笔。追问之下,好朋友承认是自己偷了钢笔,但因为自己特别喜欢,不想还给那个同学,并恳求班长替自己保守秘密。朋友情谊、班长职责和检举偷盗者的责任,三者之间纠缠不清,让班长很是纠结,便匿去朋友名字讲了自己的苦恼,问我他该怎么办?我把这个事件演绎成一个童话故事,并据此设计了一节班会,成功消除了班长的困惑,还顺利解决了班级盗窃事件。
3.多维故事续说。有些故事的结局具有开放性,或者是一些经典故事的结尾具有时代的可变性,这样的故事可以通过“多维度续说”的方式拓展、拓宽故事的德育价值。如在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时,我们曾经设计过《遇到坏人,如何保护自己?》的班会课。在这节课中,我们借用了《狼和小羊》的故事,让学生在“说着,狼就往小羊身上扑去……”之后进行故事叙说。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纷纷讲述了自己理解中的故事结局。由此,他们一起归纳出了诸如“想办法转移坏人注意力”“适当示弱博得信任”等十几种逃避伤害的办法,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投入度十分高涨。
(二)多重故事型。有的教育主题很难通过一个故事完成设计,需要多个故事进行不同的系统关联才可以实现教育价值的丰厚与教育意义的丰满。这种由多个故事共同参与的班会课,其设计方法与策略迥异,但也有基本的思路可循。
1.递进式关联。在设计叙事班会课时,我们通常会采用一个故事揭示德育主题、一个故事解读德育主题、一个故事深化德育主题等方式,用多个故事层层递进进行关联,形成一条完整的德育故事链,共同完成某项教育。甚至,在每一个教育链接点上,可以同时包含多个小故事,以共同阐释必要的教育内容。如我们在对学生进行人生规划教育时,曾经设计过一节叙事班会课《昨天、今天、明天》。整节课以四个情景剧,叙述了A、B、C三个同学在四个不同场景中的生活状态,实际上呈现了12个小的故事情节。通过对这12个小故事的配对组合,用叙事的方式展现出人生的多种可能性,继而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人生?继而开始规划如何实现那个未来的、理想的自己。这样的组合叙事,以关联递进的方式展示了多种人生的可能性,给学生一种耳目一新、身临其境的感觉,对学生的心灵触动极大,产生了极强的教育效果和效益。
篇8
【关键词】影视剧 翻拍 “剧二代” 嫁接与互用
2010年的影视剧市场,翻拍剧无疑占据了主角地位,国家广电总局统计数据显示当年的翻拍剧占据50%之多。而今年更是翻拍剧风生水起的一年,各色翻拍剧势头正劲。
2011年的电视剧市场集合了“翻拍古典名著、乘胜追击谍战、偶像再接再厉、琼瑶卷土重来”几大特点,翻拍的新剧有最颠覆的新《水浒》、最前卫的张纪中版《西游记》、最创新的“海岩三部曲”《玉观音》《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永不瞑目》、最挑战的《京城四少》、最悬疑的《风声传奇》、最偶像的《新还珠格格》和最唯美的《山楂树之恋》。更有网友发挥想象力给其起名为“剧二代”,意为现在的电视剧几乎都能找到有血缘关系的“爹妈”,制作方试图以“啃老族”的姿态冲击市场。②对于蔚然成风的翻拍剧,究竟是致敬还是模仿,是继承还是颠覆,这些都值得我们思考与分析。
一、“剧二代”的界定与类型
所谓“翻拍”,就是一部电影或电视剧走红后,继而又被拍成电视剧或电影,即影视通拍。从艺术表现形式来看,不同形式的艺术,满足的是不同受众的文化需求。所以,只要现实中存在不同的观看需求,就意味存在着不同艺术形态的生成动力。根据近些年的影视作品,按照影视体裁的不同,可将影视翻拍分类以下几个类型:
第一类是由文本作品先拍成电影作品并获得高收视率与好评,然后加些内容添些情节便拍成了同名的电视作品,例如:《建国大业》、《风声》、《唐山大地震》、《杜拉拉升职记》等。
第二类是先由文本作品拍成电视剧作品,稍后再衍生出同名电影,这两年与其相关的作品有《潜伏》、《将爱情进行到底》、《武林外传》、《奋斗》等。
第三类是同名电视剧间的翻拍,在这一类型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四大名著被拍了又拍,比如继83版的《红楼梦》后,有了李少红的新版《红楼梦》,而《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也同样经历了几个版本的更新换代。
第四类常常被人们所忽视,就是续拍。一部戏走红后,创作者们就费尽心思再接再厉的拍,直到不能再拍为止,比如《还珠格格》有了第一部后,便接着有了第二部第三部,今年更有《新还珠格格》即将上映。③
第五类可以概括为电影、电视剧和纪录片三重翻拍。如《三重门》拍摄历程,先是拍出《三重门导演手记》的纪录片,意在展现韩寒的生活,随后又在韩寒亲自改编剧本的基础上拍摄了8集电视连续剧《三重门》,一段时间后又拍成了电影。
第六类是广告片和MTV的翻拍。比如,经典的南方黑芝麻的广告片套拍,宋祖英的《苗山明月》、《家乡有条猛洞河》、《龙船调》三部MTV同时在湘西的套拍。
二、影视翻拍剧中各艺术形式的嫁接与互用
在影视艺术近百年的长河中,翻拍是一个比较新颖的词汇,也是近几年才盛行的现象。创作者的创作意图、作品内容的不同需求及表达效果的差异性决定了影视艺术的不同形式,而每一种艺术形式又制约了作品本身意图的表达。根据表现手段和呈现方式的不同,对原著进行符合艺术规律的调整与扩充的改编为翻拍奠定了基础。类似《杜拉拉升职记》等影视翻拍剧的成功案例中,制作方从一定程度上巧妙地做到了文学作品与影视艺术形式之间的嫁接与互用,这引发了我们对文学作品与影视剧之间的关系、电视剧与电影之间关系、新剧与旧剧之间关系的思考。
1、文学作品与影视剧之间的关系
“杜拉拉”近年来几乎成为炙手可热的人物。《杜拉拉升职记》也被认为是文学作品与影视剧之间嫁接互用最成功的套拍案例。在小说中就成功的塑造了这样一个受过良好教育却没有背景的女孩,依靠个人的奋斗,从一个普通销售经理成长为一名企业高层白领的典型代表。总体来说,这部文学作品与影视剧在内容上是相近的。
2、电视剧与电影之间的关系
电影、电视剧之间是存在差异性的,这集中表现在叙事时间、空间的不同,视觉与听觉的不同,情节与人物设置的不同,但他们之间也有相通之处。翻拍后的新《将爱》能成功的吸引这么多的人群,归根到底还是要凭借其电视剧版与电影版内容情节嫁接与互用的巧妙自然。首先,电影版《将爱》中原班底重聚,这就使观众对作品不陌生且兴趣高。同一个导演,同样的演出阵容,十多年后的爱情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正是电影版的《将爱》试图描述的。其次,整个电影虽然讲的是十几年以后的事情,但每一段小故事中也会穿插一些当年电视剧当中的经典镜头,让人有怀旧的感觉。此外,电影分别取景北京、上海和波尔多三个城市,讲述了主人公杨峥和文慧十多年后再度重逢的三种情感可能。这样的结构创新,让观众眼前一亮。类似的热播翻拍影片还有《奋斗》,电影版除了人物关系没变之外,故事情节跟电视剧版存在差异,翻拍后融入新元素,这让观众在熟悉剧中人物关系不费力的同时,又看出了新意。同样,电影版《武林外传》的出炉,与观众对经典影视剧的“怀旧”心理产生共鸣。
3、新剧与旧剧之间的关系
在浩荡的“剧二代”队伍中,四大名著中除了高希希版的《三国》、李少红版的《红楼梦》、张纪中版的《西游记》已经播出外,吴子牛版的《水浒》也将播出。观众对四大名著旧剧翻拍成新剧的关注度很高,也有很多争议。如何找准新剧与旧剧之间的互用关系,值得我们思考。
其实,作家、艺术家的文艺创作活动是在一定社会审美意识支配下进行艺术形象创造的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是一种社会行为,更是一种审美行为。④任何影视作品都包涵了导演的主体情感与审美倾向。导演在进行艺术创作时,会受到当时时代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同样,电视剧的翻拍,两个不同时代、背景下进行的创作也是会不同的。
旧版的电视剧反映了当时时代对四大名著的理解。不可否认,旧版的电视剧中把那个时代的感觉表现得淋漓尽致。《西游记》里的电声音响、表演特技,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感官刺激;《三国演义》中宏大场面令观众印象深刻;《红楼梦》中男女之间细腻的情感表达充分到位。新版《红楼梦》走的就是商业化的运作模式。利用《红楼梦中人》选秀节目选取演员到拍摄中利用较多的影视特技,不但从开拍前就吸引了大量观众关注,而且画面制作中的效果、特效技术的使用也有很大的进步。另外,与旧版相比,新版在服装、道具及情节的设置上都有较大的变动,这也与现代大众的欣赏品味变化有关。
三、翻拍剧存在的动因
影视翻拍是经济利润、艺术追求和技术发展所促成的艺术现象。它对影视艺术发展的利弊是批评界争论的焦点。分析翻拍剧存在的动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翻拍剧的存在是应不同时代的需要。类似旧版《西游记》这样的剧作,虽然堪称经典,但是距离现在时隔时间长,视觉效果、故事的情节设置、叙事手法、拍摄的技术与技巧都与现代人的审美水平、思维方式有较大的差异。这就需要翻拍出新版的、顺应现代时代社会需要的作品。随着时代的更迭与进步,人们的审美与文化诉求也在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其二,观众看影视剧很大程度上是由个人的文化层次与兴趣需要决定的。欣赏的过程也是为了满足自身的愿望。影视剧的拍摄更是要依靠持有“主动权”的观众在这一时期的兴趣需要来决定。今年是建党90周年,红色剧自然是荧屏主流,电视剧版《建国大业》、《开天辟地》等的拍摄播出顺应了这一时期观众观看兴趣的需要。
其三,翻拍剧是影视业蓬勃发展的产物。近年来,中国的电视、电影产业蓬勃发展。电视诸多频道设置中包含了电影频道,电影的预告与花絮会在电视台相关的栏目中播出。这样既提高了电视台的收视率,又对即将播出的电影起到良好的宣传作用。电影以电视为载体能更加广泛的传播。很多电视剧在播放过程中,电影起到了提纲挈领并宣传电视剧的作用,而电视剧又是电影的延伸,扩大了该题材的信息量与影响时间。影视翻拍巧妙的同时满足一个题材两方面的需要。
其四,翻拍剧充分利用资源,节约成本。很多“剧二代”的成功借助了已有剧作的名气,这样既可以降低前期制作与宣传的成本,节省人力财力,又可减少审查、播出的风险,实现利益上的最大化。电视剧版《手机》反响不错,除了凭借明星效应外,还依靠了之前电影版高票房的铺垫。电视剧版的《武林外传》以其诙谐幽默的剧情给观众带来愉悦欢乐,为电影版的拍摄奠定了群众基础。
此外,翻拍剧在卫视同行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保证了真正意义上的独播,让上星频道各具特色,不再千人一面,提高了频道的竞争力。
结语
影视剧翻拍作为一种艺术现象,既是对原作品的弘扬和发展,也是一种再创造。文艺作品的创作的确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风气等社会因素有着一定联系,它也应当反映当时的社会风尚,但这并不意味着盲目地追求某种潮流,而是要把艺术作品本身的艺术水准放在首位,而且好的艺术作品无论是什么样的时代,什么样的社会环境,都是受大众欢迎的。
翻拍经典的利与弊就像一把双刃剑,无论是认同还是批判,只要能经由此事重新引起人们对经典名著的关注和认知,能让人们安静下来重新阅读和审视这些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瑰宝,就是经典翻拍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①陈斌,《套拍更要“套”出新意》,省略/cul/2010/
09-03/2511604.shtml
②《2011翻拍剧横扫荧屏是致敬还是模仿》,ent.省略/tv/p-
inglun/detail_2011_01/05/3979918_0.shtml
③曾平、刘秀萍、廖明婉,《影视剧翻拍现象反思》[A].《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2)
④朱晓红,《由名著翻拍热引发的关于文艺创作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思考》[A].《文学界》,2011(1)
篇9
关键词 后现代;英语电影;小说
一、后现代主义影视的内涵解读
根据美国后现代电影批评家伊哈卜・哈桑的考证,“后现代”为一个术语,最早由西班牙学者费德里科・德・奥尼斯于1934年在其编辑出版的《西班牙和拉美诗歌选集:1882~1932》中提出。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历史研究》缩写本中用到这一术语时,指从1875年起西方文明开始的新一轮变迁。而批评家欧文・豪(Irving Howe)和哈利・列文坦于1959和1960年再使用这一术语时,指的是“现代主义伟大传统的一种旁落。”到了20世纪60年代,莱斯利・菲德勒则用其指“向现代主义正统挑战的通俗文学。”而哈桑贝尤其探索由他所称的“归于寂寞的文学的自我消解”这一现象。也就是说,“后现代”一词自其诞生之日起,就不断地被赋予新的含意,要把它的意义固定下来看来是不可能的。
“就其理论建构而言,后现代主义没有统一的模式,甚至没有相互连贯的观点,它不过是众多观念的无序组合。”所以,“后现代”作为一种新的世界观、一种新的精神与价值体系,一种正在重新建构的把握世界的方式,其特征是多民族、无中心、反权威、零散化、无深度。后现代主义对神圣性、秩序、常规、传统甚至一切概念、符号都深感怀疑。它不仅怀疑浪漫主义的乌托邦,怀疑现实主义的真实性,甚至也怀疑现代主义所包含的各种剧烈的感情:焦虑、孤独、无法言语的绝望和形而上的追问。对于后现代主义来说,任何深度都是人们为了某种目的而强加给现实的,因而是可疑的。于是,对深度的拆解、消解,就成为了后现代主义的典型特征。
二、英国电影的“后现代”特征
1 消解“元话语”
利奥塔在《后现代状态》中认为“元话语”和“宏大叙事”没有意义,并指出今天是消解“元话语”的时代。但在导演那里,还是张扬主体性的,影片的内涵层大于叙述层,至少是能指和所指的对称或呼应。而在新生代导演这里,自我意识是个体化的,主体精神是萎缩甚至分裂的,他们热衷于自我情感的把玩、个体经验的书写。以“重返个人”的方式与“巨型话语”在某种程度上拉开了距离,顺理成章地走进世俗的小叙事。观众在这种讲述语法中,以狐疑的眼光打量着个体与团体乃至国家的关系,怀疑个体做出牺牲的合法性与合理性,甚至浸染着某种自恋的情绪。
2 叙事的断裂
英国电影的框架结构遵循“三一律”的基本思想,以理性作为叙事基础,认为所有细节只有在被编织进合乎逻辑的因果关系中才能形成一个无懈可击的完整影片文本。在传统的英国电影中,叙事结构一般都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贯穿全片,有一条明显的叙事主线,沿着这条主线,故事慢慢展开――开端、发展、、结局。电影导演按照故事的因果联系,通过剪辑把不同的镜头连贯地接在一起,成为一部完整的影片。而在“第六代”电影中,传统的思想观念与艺术观念被冲击了,叙事结构由几个过去的或现实的或想象的小故事与片断组合而成,解构了传统电影情节叙事的系统性和连贯性。电影由非因果、非逻辑的画面、时空串联在一起,抛弃了因果主导的缜密的理性叙事,追求碎片化的形象。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电影经历了某种深刻的转变。这种转变主要体现为从“叙事的电影”模式向“景观的电影”模式的转变。英国社会学家拉什直接提出,“叙事的电影也就是写实的电影,服从于电影自身的叙事性(文学性或话语中心);而景观的电影则相反,它关注的不是叙事成分,而是场面、画面的视觉性。因此,电影的逻辑发生倾斜,叙事让位于画面,景观支配着叙事。叙事电影是现代主义艺术,而景观电影则属于后现代电影。”后现代电影利用景观真正实现了“假的比真的更真实”的原则,用现代电子媒介的高科技手段寄托对人类现存困境和未来世界的深深忧虑,它们提供的影像世界作为我们当下生活的一部分构成,又加重着后现代生活现实与虚拟、历史与假说的混淆,为大众通向想象的乌托邦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它在镜像语言上往往给人造成巨大的视觉冲击,而其途径有二:一是拼贴的碎片;二是极致的特技。
影片中迷离的色彩、跳动的结构、个性化的造型、摇滚的节奏、情绪化的人物是导演表达思想的一种方式,让观众通过最直接的感官本能体会到似曾相识的生活经历,满足了体验的。一些“第六代”导演还在他们的影片中运用了多种多媒体视听语言:如Flash、DV纪录片、MTV、话剧等,以及超广角镜头、晃动镜头、动荡不平衡构图、装饰性影像、主观化色彩、MTV节奏等视听语言技巧,使“第六代”影片的风格更加多样化,给人造成一种视觉迷乱。
三、英国小说对英国电影的影响
文学创作的终端是读者的接受,任何一个作家的成功都必须有一个读者群,而一类文学现象的出现则更需要社会的广泛的承认。19世纪英国作家因为作品的内容是适应19世纪英国的文化,追求人格的独立和家庭的幸福与稳定,所以拥有的是以家庭为基础的读者群。19世纪的作家的创作有以下特点。首先,多以写家庭婚姻为主,写作家的亲身经历。其次,站在自身的角度,讲述自己的故事。
这些特点的产生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因为:第一,在19世纪的英国,受过相当教育的年轻女人的出路最好的是婚姻。所以写家庭和婚姻就成为作家永远的话题。纵观19世纪英国文学,几乎都是描写生活在乡间的中产阶级的青年的婚姻恋爱。她们几乎人人都是博学的,有丰富的内心世界,有独到的见解,有自己的尊严,追求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小说又都是以有情人最终结成了一个门当户对的婚姻而结束。第二,虽然她们的小说表达了自己对社会各方面独立的看法,但是因为生活常规的建立和仲裁者是男性,其话语有意无意之间仍会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并将这种常规内化为人生的自觉追求。
19世纪英国小说的这些特点和背景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以此为题材的英语电影的主题和定位。因为商业化的需求,英语电影在两个方面传承小说的特点并将其模式化。概括来说,就是“傲慢与偏见”式的男女关系和“简・爱”式的命运。
一方面,小说《傲慢与偏见》的经典之处在于以洗练的语言总结了饮食男女之间的关系,而且其在英语文化中的受欢迎程度也使得同名电影或同类型的爱情电影为大众所接受。电影将这种关系演绎成各种版本的爱情故事,使得虚拟的爱情有章可循。
首先,男主角的模式化。男一号的光芒开始总是被男二号遮盖住。小说中的达西先生一度因为伊丽莎白的偏见以及自己的傲慢差点被外表风度翩翩的韦翰抢走了心 上人。比如由海伦・菲尔丁同名小说改编的《BJ单身日记》(Bridget Jones’Diary),一个是像小说人物一样完美的休・格兰特饰演的丹尼尔・克里弗,另一个是一身毛病但很真实的科林・菲尔斯扮演的马克・达西。这两个人的出现叫琼斯又欣喜又发愁,她思前想后也拿不准自己该挑哪一个。《BJ单身日记》中展开线索的手法和人物细节的描写很多都是从简・奥斯丁的作品中借鉴来的,因为菲尔德本人是奥斯丁的忠实崇拜者。本片另外一位男主角科林・菲尔斯之前曾在英国BBC电视台的热门剧《傲慢与偏见》中,扮演了男主角,迷倒了一大片观众,其中也包括《BJ》一书的作者。菲尔丁直言不讳地说,她这本书中马克・达西这个人就是为菲尔斯量身定做的,除了他本人以外,谁也演不好马克-达西。
其次,女主角的模式化与创新。丹尼尔的花心伤了琼斯的心,也断了她对爱情的念头。但是马克的意外来访和表白终于打破了两人之间的僵局。本来故事应该到此圆满结束,没想到丹尼尔又来找琼斯,说自己觉得还是她最好等等。正当琼斯犹豫如何打发丹尼尔之际,马克默默地离开了。在影片结尾,琼斯不顾寒冷,穿着超短衣裤和运动鞋去追回马克,两人拥吻在街头。电影用大胆的想象构建出传统小说中不可能出现的情景。矜持也许会阻碍其追求幸福的机遇,现代的爱情故事显然更符合现代人对生活的向往。
四、英国小说改编电影的价值
篇10
关键词:马原 《冈底斯的诱惑》 故事 特点 整合
马原是新时期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可以说他是这一派小说的领头羊,其开拓之功无人相比肩。他与同时期的余华、苏童、洪峰、格非并称先锋派小说五虎将,各领三五载。关于马原批评界谈得最多的莫过于他的“叙事圈套”,首开中国小说“以形式为内容”的风气,从而影响了一批年轻的作家。他的叙事探索,不啻是小说观念和形式的一场大变革,其文学史意义自不在言。1984年他发表《拉萨河女神》,首次把叙事置于故事之上,但最经典化的尚数《上海文学》1985年第二期发表的《冈底斯的诱惑》。
《冈底斯的诱惑》写了几个来自内地的年轻探求者进藏后的所见所闻,但采用了多种叙事视角轮番上阵,叙事主体缺席,时空淡化、并置,故事间缺少相应的逻辑联系,作者突现在文中坦言叙述策略等多种艺术手法,精妙地传达了神话世界和藏民原始的生存态对现代人的诱惑。本文对以上叙事成就忽略不计,反其道而行之,想探讨一下《冈底斯的诱惑》呈现的故事特点。
1.故事相对独立。《冈底斯的诱惑》主要讲述了三个故事:一是陆、姚亮、小何去看天葬的故事,同时引出藏族美女央金意外车祸死亡,把人们的思绪从一个具体生命的消失、美的毁灭及藏族特有的丧葬习俗――天葬联系起来。二是著名的青年猎手穷布猎熊的故事,他受当地牧民之托去追寻一头与众不同的大熊时的一场奇遇。伴着插入了他阿爸英武一生却死于一对儿猞猁爪下的惨剧,述说了生命的无常多舛,穷布父子不同寻常的狩猎生涯。三是顿珠、顿月兄弟与尼姆的爱情故事。他们的恋情曲折多变,最后顿珠、顿月兄弟的角色置换,由原来的顿月、尼姆组合变为顿珠、尼姆组合。以上三个故事并置构成了《冈底斯的诱惑》的主体,但彼此间并无关联和影响关系。看天葬的故事像是叙述者亲历的故事;穷布打猎的故事像是叙述者从藏族朋友那里听到的;顿珠、顿月与尼姆的故事更像是遥远的传说,亦真亦幻。不管解读效果如何,马原有自己的理由,“我的题材的小说应该说写的全部是我自己在情境中发生的事情,我给读者讲的都是真事,但读者通常不相信我说的是真的。”[1]或许作家的写作立场与文本的传达效果不是一回事;作家的创作意图与读者的感受也不是一回事。不管怎样,三个故事还是共同把冈底斯的种种诱惑植入了读者的心田,唤起了人们的无限遐想。说实话,笔者关于的点滴了解还真是从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开始的。
2.故事结局拂逆读者的阅读期待。陆、姚亮、小何驱车去看天葬,由于不了解藏民的丧葬习俗,险些与天葬师发生冲突,结果起个大早忍饥挨冻却无功而返,内地人的好奇心没有得到满足。天葬时不得外人接近也属于藏人的习俗范畴。陆、姚亮都发现了机关大院里的藏族美女央金,陆近水楼谈先得月,借着工作关系还谋面邂逅过几次,但仅此而已,没有萌生青年男女之间再自然不过的动人爱情。因为意外车祸藏族美女央金香消玉殒,无缘尘世恋情。当事者陆天葬台回来,面对的是追悼会现场悬挂的死者大幅的照片和花圈挽幛。陆们无法不唏嘘感叹生命的无常和美的脆弱。关于穷布猎熊读者期待他会面对一头什么样的大熊,因为受惊吓的牧民事前已经大肆渲染了一番。结果大出人们的预料,那头所谓的大熊竟然是传闻中的喜马拉雅雪人――野人,穷布不仅未猎到对方,反而被人家剿了械。穷布毕竟久经阵势把对方仔细地看了个真切,外相上是介于人和兽的一种动物,能够直立行走,手指奇长,毛发稀疏,动作极快,力量惊人。后来,陆、姚亮、穷布、作家四人组成一个临时考察队,去寻觅野人的踪迹,却收获全无。说不清是穷布的判断有误,还是考察队的手段和投入远远不够?顿珠、尼姆的凡俗爱情,随着顿月的参军入伍一步步趋向现实的时候,谁知当事者一去不复返,二者的私定终身无法获得双方老人的理解、确认。尼姆的阿爸愤懑、醉酒而去,他始终无法原谅未婚失贞的女儿。顿月和尼姆的儿子虽然没有名分却像山羊一样疯长。最后,尼姆带着儿子与顿珠一家人合了帐篷。在小说的开篇,马原写了这样一段话:“当然,信不信都由你们,打猎的故事本来是不能强要人相信的。”[2]马原似乎在强调,不只打猎的故事,其他故事也都可能是真实的,绝不是肆意渲染和虚构出来的。
3.故事的传奇性。陆一行人去看天葬未果,其实他们都知道天葬是怎样一回事,只不过想亲眼一睹,满足一下好奇心罢了。天葬师不允许外人观看天葬的过程,自有藏民族习俗的说法。藏人的天葬习俗与内地人熟知的土葬、水葬、树葬、火葬等习俗多有不同,内地人有能理解的地方 也有无法理解的地方。穷布打猎遭遇野人,后来的考察队一行人又无法确证,其真实性无法不让人大打折扣。司机小何当兵开车时碾压死藏民的孩子,尽管是刹车失灵的机械事故,但毕竟毁灭了一个活生生的生命。死者的阿爸对小何有过过激的动作,事后,两口子主动求部队和公安部门宽宥小何的过失,“放了他吧。我儿子死了。放了他吧。……求求你们啦。放了他吧。他不是有意的不是有意的。求你们啦。放了他吧。”[3]小何就这样被放了出来,只不过驾驶执照被吊销了五个月而已。从中可见“藏族是真心向善,他们对佛祈祷的都是心里话。”[4]顿珠、顿月与尼姆的爱情故事,顿月一去不复返,却有人定期给他阿妈写信,还附着汇款,前后算起来已近两千元。读者免不了要猜想顿月一定出事了,书信和汇款系他人所为,总之,猜测的空间很大。顿珠出去放牧失踪了一个月,回来后能够熟练的说唱《格萨尔王传》,这对一个毫无知识背景且笨嘴拙舌的他简直就是天授神传。还有尼姆夜里趁儿子熟睡去照顾酒醉的阿爸,一丝不祥的预感令她匆忙折回帐篷,却发现招了熊,牧羊犬在地上,儿子依旧在酣眠中浑然不觉。是作家的刻意安排,还是生活中存在的真实一幕?藏民身上诸般的传奇故事,有些是属于内地人理解范围内的,有些简直就是闻所未闻的天方夜谭。当然小说中也写到早年进藏的剧作家一次远行探险中看到的一个巨大的羊角龙,渲染得很神奇,似乎意在说明藏区无处不在的神奇,但效果并不佳。因为毕竟是望远镜中的影像,并没有抵近目睹,多少有些虚无缥缈,夸张的意味很浓。但马原坚持:“确是神话、传奇、禅宗、密教的世界,这里全民信教”。[5]的确,藏人敢于舍得家当赴圣城拉萨,到神山冈仁波齐,神湖玛旁雍错朝拜,而且一路磕等身头。神奇的,不解的可见一斑。
《冈底斯的诱惑》所讲述的三个故事,留给读者的印象是突兀杂乱的。初读者免不了要发问作者的真实意图,三个故事过于得零落不相干。但细读起来,每个故事的脉络还是相对完整,尽管存在有头无尾的感觉。理清每一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再回过头来温故小说的标题 似有恍然大悟之感。小说不以一个完整动人的神奇故事取胜,而是以各自独立的三个小故事共同支撑“冈底斯诱惑”这个大题目,显然整合的意义大于每个故事的独立意义。如三个小故事讲述的那样,藏民放牧、打猎为生,谈情说爱繁衍后代,死后去天国极乐世界,这是一个完整的生命链条和生命模式。他们的生命历程和模式与内地人,及世界各地的人没什么大同小异,但是他们对生命过程的细节演绎却是如此的不同反响。小说以冈底斯山作为人和事遥远的背景,叙述了迷人的景致与神奇的风俗,展示了充满魅力的生存方式和生存氛围。这恐怕就是马原《冈底斯的诱惑》的意义寄托所在。《冈底斯的诱惑》的创作是马原拼图哲学的一次成功尝试。正如他认为:“当我们使用语言的时候,在似乎只关照局部不关照整体的过程中,假如能有效地使用拼图原则,那么,叙述会肯定会出现很多弹性,会撞出很多可能性来。”[6]显然,这是笔者解读与马原创作理念上的一次神会。或许还有另一种更有效的解读方法存在,那就是像马原一样去走一遭,最好在那儿生活几年,与冈底斯山下的藏民和一草一木做近距离的接触和感悟!
注 释
[1]马原:《虚构之刀》,春风文艺出版社2001年9月第一版,第87页。
[2]马原:《冈底斯的诱惑》,《结构主义小说》,时代文艺出版社1989年6月第一版,第1页。
[3]马原:《冈底斯的诱惑》,《结构主义小说》,时代文艺出版社1989年6月第一版,第34页。
[4]马原:《冈底斯的诱惑》,《结构主义小说》,时代文艺出版社1989年6月第一版,第35页。
[5]许振强、马原:《关于<冈底斯的诱惑>》的对话》,《当代作家评论》1985年第5期,第9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