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社会的作文范文

时间:2023-03-17 07:51: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感恩社会的作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感恩社会的作文

篇1

【摘要】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八年级学生,由于身心的急剧发展变化,带来了种种发展的可能性,因此,既是发展的危险期,同时也是教育的关键期。抓住初二学生的特点,以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为契机,进行作文的疏导训练,不但有效提高了作文水平,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也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可谓一举两得。

【关键词】八年级;作文;心理健康;序列化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5-0173-01

八年级学生正值“身心聚变”时期,美国心理学家霍林沃斯称之为“心理性断期”,也被称之为“八年级现象”。当一种情况被人们重视并冠之以“现象”时,一定有它的特殊性,其背后的根源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可从生理、心理和学习压力三个方面来追踪这一现象的根源。

1 生理原因

八年级学生多为13-14岁。这个年龄是青少年生理迅猛发育时期中的最峰,男生身体体格正处于生长发育的突增期,女生体重、胸围逐步向着女性体型发育,第二性症如浪潮般汹涌袭来。

2 心理原因

由于生理的发育带来的青春期心理的巨大变化,他们的情感情绪激易动暴躁并向两极波动,自尊心、自信心、争强好胜心急剧增强。认识能力显著落后于独立意向和行动能力,八年级在心理变化上是初中阶段的一个转折点,是一个关键发展阶段,应受到特别关注。

3 学习压力

翻开八年级课本,老师们都有一个明显的感觉:与七年级知识相比,八年级的知识内容要深得多﹑难得多。同学们在学习方面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有的学生因此产生了畏难情绪,感觉学习吃力,由此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时间一长甚至破罐破摔,放弃了学习。这也是八年级学生学习方面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

因此,八年级学生应该尽早获得明确的自我概念,选择一个自己认可且确定的“位置”,最大限度的各尽所长,努力承担所属责任。作文综合地体现了一个人的思想、情操、个性、智慧等文化素养,展现了学生的生活积累、人生体验、语言表达和个性创造等方面的能力,是中考语文的半壁江山,也对学生恢复自信、拥有健康身心并维护其社会功能稳定至关重要。

而现在学校使用的人教版语文八年级教材中,对于写作训练以单元为单位,造成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师不能对学生的写作进行具体和系统化的训练,一学年下来,学生的写作能力没有得到较好的提高,对写作的兴趣进一步降低,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语文素质,尤其是影响了完成八年级学业的学生升入九年级后能否写出文质兼美的文章。

我认为八年级作文训练应以认识自然、感知生命为主,着重训练学生的体悟和分析能力。以下是我结合八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的作文序列化教学尝试:

1 认识自我

自我认识就是指人对自己及其外界关系的认识,也是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的统一,而人是很难认识自己的。八年级学生常常处在迷茫,矛盾和冲突中,对自我的认识也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更新。因此,作文教学中帮助孩子形成自我认识的能力非常重要。

作文题目示例:《我眼中的自己》《我是一只期待飞翔的小鸟》《被自己感动》《我的烦恼》。

2 认识自然

八年级认识自然,写景状物一类的作文与七年级有不同的要求。好的写景作文,往往不取决于你在文章中罗列了多少个景物,而在于无论你写到多少处景物,有一处必定是文章的重点,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单一的景物描写,再美的景物也无法感染读者,给读者留下美好的心理享受,因此,作者在写景的同时,还要融入自己的真实情感,让读者在文章中不但能“看”到美好的景物,还能感受到作者所想表达的情感,作者的思想。

作文题目示例:《寻觅秋天的踪迹》《我心目中的春天》《在这不寻常的秋天里》《我眼中的四季》《寻春》。

3 认识社会

相对于自然,八年级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可以说很粗浅,处于起步阶段。所以这方面的作文设计要简单,易于把握。比如认识自己的班级,认识家乡,对一些简单的社会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等。

作文题目示例:《到民间采风去》《我家乡的节》《我爱我班》《城市与我》《绿色生活》。

4 感悟生命

八年级学生,对生命的认识正在由感性向理性逐渐转变的过程中。直觉日渐敏锐。生命这个主题是很大的,如果面面俱到,把认识生命,珍爱生命,感恩生命,生命赞歌等等这些方面都写下来,可以洋洋洒洒数千字,但这种泛泛而谈就会使文章“假、大、空”,不妨从一个人物,一个细小的生命,一件小事谈起。

作文题目示例:《生命,有时也脆弱》《每朵花只能开一次》《像野草一样顽强》《生命,脆弱的生灵》。

5 体验成长

作为青春少年的八年级学生,在一天天地成长着,正在懂事,正在走向成熟,正在走向未来;但长大的同时是伴着喜悦和泪水的。关于成长的作文时八年级必不可少的训练环节。学生可以描绘成长的感觉,抒发成长的心曲,议论成长中遇到的问题。

作文题目示例:《成长的烦恼》《成长是一种美》《脚印》《成长的喜悦》《种子·幼苗·大树》《成长的路上,他(她)牵着我的手》。

6 学会感恩,感受幸福

篇2

关键词:感恩教育;文明礼仪;素养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4-0008-01

感恩,《现代汉语大词典》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也有学者提出:感恩就是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和方便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为了传承中华民族孝为先的传统美德,教师应结合德育工作进行教育活动。

一、感恩意识的培养途径研究

(1)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大自然是每个人生存的环境,是人类共有的家园。教师要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存有敬畏之心。敬畏之心是指对某一事物及现象具有的崇敬和畏惧的心态。随着社会进程的不断发展,人类不断开拓和改造大自然,在此过程中,需要尊重自然规律,按规律办事。教师要将对自然的敬畏之心通过教育手段渗透入日常教育之中,让学生知道,那些破坏大自然的、不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做法将受到大自然的报复。例如,在幼儿教育中可以通过孩子与动物互动来培养感情。敬畏自然是贯彻及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2)对父母、亲人的报答之心。大多数学生对父母、亲人的感恩意识非常强,然而相关的感恩意识品质中还存在很多不足。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父母的交流日益减少,不能做到主动关心父母,欠缺向父母表达爱的能力和行为。具体表现为很少主动联系,有主动的想法但缺少机会实现,即知道感恩但缺乏积极主动的行动。同时缺少情感体验的感知,并不清楚自身具体做过什么,应该做什么,表现非常迷茫。

(3)对师长的敬重之心。师长是学生步入社会的重要引导者。教师应是学生思想的引导者、帮助者,通过对学生的感恩教育与培养,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让他们常怀感恩之心,这有助于促进他们各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风气。

(4)对社会的仁爱之心。自古以来就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之古训,学校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地,同时也需要教会学生如何适应社会,对社会常怀仁爱之心。一个敦厚的和谐社会,其基础是建立在善良单纯的善意上的。为什么教师要经常教导“我们要助人为乐”,这不仅是中华社会的传统美德,更是古今中外所有人类共同价值观念的体现。

(5)对祖国、人民的热爱之心。利用有意义的纪念日对学生进行教育,开展外出参观活动。例如,到烈士墓进行扫墓活动,组织观看爱国电影等,通过这些途径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对祖国、人民的热爱,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感恩活动的开展研究

结合实际,针对不同的教育意识培养途径,在校园范围开展活动。首先,在小范围内,以班级为单位开办班会主题活动,教师组织观看爱国影片、回忆平时生活中同学之间发生的点滴温暖小事等。其次,配合学校举办大型感恩活动,邀请当地为人熟知的民间英雄作演讲,如杭州地区可以邀请最美妈妈等。同时,全校范围内举办小型活动,如举办作文比赛等,征集优秀学生的作文,对“我所知道的感恩事迹”进行讨论,培养学生“发现感恩”。在发现身边感恩事迹的同时,应积极鼓励学生自身素质拓展,如开设校长信箱或者学校电台等,以匿名或非匿名的方式,以“我”的感恩故事为基础进行投稿,并选取十佳真实的感恩故事进行嘉奖。最后,针对“感恩”,在关注自身对于感恩的基础认识的同时,师生之间应当进行针对“感恩”的交流。

三、感恩行为的规范研究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学生往往将父母、亲人对自己的爱当作天经地义、理所应当的事,不曾关心和理解父母的负担。通过感恩活动的开展、教育,学生逐渐打开了心扉,加强了与家长之间的交流,两者之间更加宽容和相互理解了。学校也可以利用 “给父母洗脚”等活动来激发学生感恩父母、孝敬父母的道德意识。老师是学生除父母、亲人以外接触最多的成人,因此让学生学会向老师感恩,感恩老师的爱心、劳动、教诲尤为重要。如可以开展类似“感恩老师,我为老师送贺卡”等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加强师生交流,增进师生情感,改善师生关系,让学生懂得学会感恩,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从而激励他们更加热爱老师、尊敬老师。在对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知恩、懂恩教育后,学校可适时组织学生利用学校和社会这个大熔炉开展一系列活动。例如,让学生走进社会,通过集体社会实践,感恩社会、回报社会,同时不断增强感恩思想,不断提高社会公德意识。比如校园内常会出现践踏草坪、破坏植被的社会公德的行为,学校应结合植树节开展植树活动,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对待环境的态度,通过劳动明白绿色的来之不易。

四、结束语

不管是对人对物,心存感恩意识尤为重要。学生只有对自身持有感恩之心,自尊自爱,才会对除自身以外的其他事物心存感激。“知恩、懂恩、报恩、施恩”,当学生对感恩有了充分认识后,才能把感恩的行为化为习惯,成为自觉的行为。

参考文献:

[1]蒋春梅.当代小学生礼仪教育的困境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3.

篇3

一、感恩教育的内涵

感恩,《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感恩教育,也就是要引导学生逐渐养成感恩的心态和习惯,使感恩成为一个人自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作为个人个性品质的组成部分恒久地存在,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常怀有感激之心和致谢之情。感恩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更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

二、感恩教育的内容

(一)感谢社会的关爱

在思想品德课中开展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感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演讲比赛、读书活动、学习园地、社区活动、欢送新兵等形式,使学生体会到社会对他们的关爱;利用“学雷锋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劳技基地活动”等方式,激发和增强学生“报答社会,感恩社会,报效祖国”的深厚情感。

(二)回报父母养育之恩

在思想品德八年级第一单元《相亲相爱一家人》的学习中,教师要教育学生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懂得关心、帮助、孝敬父母长辈。告知学生:父母不仅赋予我们生命,而且含辛茹苦地哺育我们成长,教我们做人,这种恩情要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让学生懂得,孝敬父母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要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一件件小事上。课后开展为父母多做事,对父母多说知心话,为父母过父亲节、母亲节,给父母揉揉腰、捶捶背、洗洗脚,帮父母做饭洗衣等活动,体会和感激父母的艰辛和不易,培养学生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情。

(三)感激老师的教诲之恩

师生交往是学校生活的重要内容,师生关系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而且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在思想品德课中,教师的工作不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还以人格影响学生的人格,教师的巨大力量在于做出榜样。要教育学生关爱教师,因为:“在我们失败的时候,是老师鼓起我们前进的风帆;在我们成功的时候,是老师与我们分享成功的喜悦;在我们犯错误的时候,老师耐心细致地拨正我们前进的航向;在我们取得一点儿成绩就骄傲的时候,老师是我们的清醒剂。老师既是我们的良师,也是我们最真挚的朋友!”课外开展学生向教师献真情活动,自选“八个一”(写一封信,谈一次心,做一张贺卡,献一束鲜花,提一个建议,表一个决心,送一句话,写一首诗歌)来表达对教师的感激之情。

(四)感激同学间的爱心相助

开展以“同学如手足”“牵手同学,共同进步”为主题的作文比赛、演讲比赛,以及“给同学做一件有益的事”“给班级做一件有益的事”等活动,掀起学生之间互帮、互助、互学、互进的热潮,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

三、如何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当今的学生独生子女居多,大多数由于父母的溺爱,变得自私自利、娇生惯养,缺乏感恩意识,把祖国、人民、社会、父母、朋友、老师、同学、兄弟姐妹的帮助关爱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没有丝毫感恩之心。这既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也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开展感恩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初中阶段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阶段,是人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一个人世界观的正确与否,很大程度决定于其初中阶段所受到的教育。思想品德作为初中生品行规范的一门课程,对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讲授思想品德课时如何渗透感恩教育,使学生成为一个个具有感恩之心、活泼健康、积极向上的阳光少年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渗透。

(一)教师以身作则,做好“感恩”的榜样

现行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大部分内容都是教育学生要有健康的心理品质,如孝敬父母、热爱老师、关心集体、关注祖国等内容。教师不仅要挖掘教材中的感恩教育因素,还要联系社会实践,联系学生思想实际。对于中学生来说,“感恩”意识的形成,不但可以从书本上学到,还可以从周围的环境去耳濡目染,感受效仿。

(二)感恩教育要融入日常教学中

感恩意识不是天生的,面对众多中学生感恩之心如此“迟钝”,甚至没有这种“本能”,作为教育者,要将培养感恩意识有机地融入日常教学中,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营造出一种感恩教育的氛围。

首先,要充分发掘教材中感恩教育的内容。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所表现的“恩”是丰富多彩的,有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等。如思想品德教材中的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热爱科学,勤奋学习;尊敬师长,孝敬父母;遵纪守法,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公平正义等内容,从各个方面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的感恩文化传统和道德要求。

其次,要设计、利用各种感恩情境。把感恩情境——各种人际互动情境或社会生活情境作为感恩教育的素材,包括在家庭、学校或社区生活中发生的种种人际互动事件。设计一些感恩教育情境,让学生从中体会“感恩”的重要意义。

再次,要践行于生活实践。教育学生主动帮助老师擦黑板,对师长有礼貌,尊重老师,关心理解父母,为父母分忧。如给学生布置课外作业:对父母说声“您好”“您辛苦了”,给父母洗脚……着重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使他们“吃水不忘掘井人”,永不忘记别人的帮助之恩,不忘记父母师长的养育教导之恩。

此外,利用班会、多媒体、课外活动等平台,进一步开展感恩教育活动。

1.召开“感恩教育”主题班会。主题班会可请本校的老师、领导来观摩,把“感恩教育”主题班会的内容和意义在班级集中展示。

2.切实组织开展一周讲一个感恩故事,一个月看一部感恩影片,一学期吟二十首感恩诗歌(如《游子吟》等)、唱几首感恩歌(如《感恩的心》等)、推介十篇感恩美文(如《冰心选集》等)、讲十句感恩之言的活动。推介学生撰写的感恩美文供大家欣赏。

3.开展“园丁颂”演讲比赛,“诵名句,承传统”读书活动,“学榜样,正气节”讲故事活动, “定标准,辨是非”主题班会,“论世情,说美丑”知耻感恩辩论会,“知善恶,积善行”知耻感恩实践活动,“记进步,谈收获”培养评价活动等,进一步将感恩教育引向深入。

4.加强家校沟通,共同做好感恩教育。通过观察学生在感恩方面的变化,及时给予正确引导,让学生的感恩行为是本质上的,做追求真、善、美的高素质学生。

5.在以上活动的基础上,在班级搞一个“认识身边的真、善、美”的小型辩论会,进一步认清生活中的事物本质,巩固感恩教育成果。

篇4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感恩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开展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具体内容以及注意的问题等方面,对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开展感恩教育进行了论述。

 

感恩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已越来越引起各级学校的重视。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应充分发掘教科书中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对初中生进行感恩教育。

 

1 开展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1、感恩教育的内涵

 

所谓感恩,《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感恩教育,也就是要引导学生逐渐养成感恩的心态和习惯,使感恩成为一个人自觉的思维意识和行为习惯,作为个人个性品质的组成部分恒久的存在,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常怀感激之心和致谢之情。

 

感恩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更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

 

2、对初中生开展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感恩并非与生俱来的天性,它需要教育来点拨和引导,要通过教育来帮助人们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并对其回馈以感恩的眼光,从而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德和责任,进而外化为感恩的行为。

 

感恩教育应该从小抓起。对初中生来讲,感恩教育同样不可或缺,当前在初中生中开展感恩教育显得十分必要。

 

首先,感恩教育在我国历史悠久。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感恩优良传统的国家,历史上流传的许多孝敬父母的感人故事都是感恩文化的体现。“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些经典诗句集中反映了人们的感恩情怀。学会感恩、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值得我们不断继承和发扬

 

其次。感恩教育有助于提高学校德育实效,实现德育目标。在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自然心存感恩,懂得人与自然息息相关,可以培养学生积极的环保意识,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对社会的心存感恩,了解人与社会紧密相连,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对他人的帮助与关心心存感恩,领悟人与人之间关爱的真谛。

 

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素质,与他人和谐相处……这样。不仅可以减少中学生群体中的忘恩现象。避免感恩心缺乏所造成的悲剧,而且可以培养中学生的责任意识,帮助中学生形成健康的思想情感和健全的精神人格,从而提升其精神境界,完善其生命。这也是学校德育孜孜以求的。

 

最后,感恩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助推器。和谐校园的基础是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人际关系的核心是师生关系。感恩教育可以培育和提高人们的和谐文化素质,让人们尽可能以感恩的心态和理念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来处理人与人、人与事、人与社会等关系,可以有效地化解校园内的人与人之间的矛盾,防范各种尖锐矛盾的发生和发展。如果校园中的每个人、每个班级、每个处室或班组都崇尚感恩理念。践行感恩精神,以和谐的感恩方式思考问题、处理事情、解决矛盾,做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学校就会多一些宽容和理解。少一些指责和推诿。

 

2 感恩教育的内容

 

1、珍惜生命。珍惜自己的生命,对大自然、对父母,对祖国、对社会,都是一种感恩的表现。每个人来到人世间都只有一次。珍惜生命,是对大自然的最好的回报;父母茹苦含辛养育我们,就是希望我们长大成人,一生平安,珍惜生命。是对父母的最好的回报;祖国,社会,为我们提供健康成长的阳光土壤,珍惜生命,是对祖国对社会最好的回报。珍惜生命,就是要爱惜自己的身体,滋养自己的精气神,就是要远离危险,包括交通违章、吸毒、艾滋病,还有形形的犯罪。

 

2、承担责任。感恩教育要渗透承担责任的教育。感念父母之恩,要孝敬父母,听父母的话,不让父母为自己的成长过分忧心;感念祖国之恩,就要报效祖国,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作贡献,在祖国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遭受威胁时,要挺身而出,甚至不惜献出宝贵的生命。这和珍惜生命的教育不是相互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珍惜生命教育不是苟且偷安的教育。“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舍生而取义”,是古人早已弄明白的道理。

 

3、学会和谐相处。感念自然之恩,要形成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要学会和大自然生灵的和谐相处;感念社会之恩,要学会和不同性格的人相处,和不同阶层的人相处,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处,做到人际关系的和谐。

 

3 感恩教育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要充分发掘教材中感恩教育内容。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所表现的“恩”是丰富多彩的。有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等。新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中也强调“本课程标准根据品德教育的目标,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等关系。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它以“品德与公民”为主线进行建构,通过该课程的教与学。

 

使学生初步认识公民与个人品德、公民与社会公德、公民与家庭美德、公民与社会法德、公民与社会责任、公民权利与义务等问题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如初一《思想政治》教材中的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热爱科学,勤奋学习;尊敬师长,孝敬父母;遵纪守法,文明礼貌;忠诚老实。追求真理等内容,从各个方面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的感恩文化传统和道德要求。

 

第二,要设计利用各种感恩情境。把感恩情境——各种人际互动情境或社会生活情境作为感恩教育的素材。感恩情境素材包括说明情境——一些富有生活哲理和感恩情节的寓言故事、童话和伟人故事;体验情境——为说明感恩的重要意义,设计一些比“说明情境”更隐蔽的情境,使学生获得某种感恩体验教育:体谅情境——为增强学生的感恩敏感性和感恩意识而设计的。包括家庭、学校或社区生活中发生的种种人际互动事件。设计一些感恩教育情境。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感恩”的重要意义很有必要。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灵活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法、点拨法、讨论式、图表法、比较法、归纳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要用以多媒体为代表的多种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替学生主体提供文本语音、图形、图像或一段活动影像等信息源,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

 

第三,要践行于生活实践。生活实践是促进中学生把各种理论知识转化为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自身素质的中心环节和动力源泉。在“做”、“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制作”、“想象”、“反思”、“体验”等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和感恩习惯。

 

感恩教育的生活实践有多种表现形式。既可以是为你的感恩对象做一件事情。如教学生亲自做一些感恩卡片,学会唱一些感恩的歌曲,在特定的时间献给特定的人,或是在特定日子为特定的人做一些令其感动的小事情。也可以鼓励学生把别人为其做过的比较感动的事情写成周记或作文。在班上宣读。还可以指导学生亲自去做、去体会,与家长、老师进行换位后做一做家长与老师的事情,从而感知父母、老师对自己的恩情。另外,可以让学生讲述他自己对感恩的认识,讲让他非常感动的事情,讲让他受到恩情的感受及其自己报恩行为的体会和感想。

篇5

高中生写作方向多以议论文为主,但是材料中一般没有明确的话题或题目,需要学生在阅读归纳的基础上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找准恰当的角度以后,再选择典型、新颖的材料作为论据,通过摆事实讲道理,陈述出自己的观点。议论文的写作最难的是审题立意,审题要准,立意要新,才能决胜考场。高中学生作文失分最多的地方就是立意方面的失误。老师要求学生求新,结果是跑题偏题现象严重。在高中作文教学中,老师应该把审题立意训练当成最重要的一项,指导学生审题立意的技巧,才可以全面提高写作能力。

一、正面中心立意

正面立意是最保守的行文立意,这种方式比较安全,一般情况下不会离题万里。但是正面立意一般情况下也得不了最高分。根据调查显示,高考考场上有超过58%的作文是从正面立意,所以能在大多数文章中脱颖而出,难度是很大的。当然也有的材料中必须要提取正面主题,传播正能量,这样的文章必须从正面去写。

如材料作文:北京地铁站口有一位为了环保捡报纸的“四惠老人”,他对每一位送上报纸的陌生人都会双手接过报纸,深切地说声“谢谢!”他为了感谢平日里帮助他的旅客,亲手制作了一些“感恩卡片”。卡片上写的都是比较温暖的语言:“再怎么着急,也别忘了吃早饭。”“大家每天给我报纸,感谢您”……“四惠老人”在地铁站捡报纸,一是为自己找点事做,二是为环保做贡献。对这则材料,立意的时候,就应该是正面的,宣传的是正能量。像感恩即感人,四惠老人是捡报纸的,对别人递过来的报纸都要感激不尽,回馈路人的是温暖的话语。行文到最后,与当今社会的“冷漠”相结合,进一步提升主题。第二个角度是感恩可以传染,创造和谐社会。“四惠老人”的善举在传递中可以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温暖,激发和谐因子。对于这种材料,学生在立意的时候一定不能求巧、求奇,否则便会弄巧成拙。

二、反面主题立意

反面立意需要学生对写作有一定的驾驭能力,熟悉驳论文的材料安排。从反面立意可以收到“反弹琵琶”的效果,通常是以原材料为中心提取出主题,然后以这个主题为对立面,提出与之相反的观点。有理有据,就可以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像“近墨者未必黑”、“弄斧就要到‘班门’”等。老师在平时的写作指导中要启发学生发挥逆向思维,多引导学生从反面去思考问题,在解读材料的时候,要从中心的对立面去思考。

如我们比较熟悉的材料:一位大学生在学校花销紧张的时候,写信给乡下的父亲要钱,只有三个字“爸:钱。儿”。根据这个材料提示,很多同学都会从谴责儿子的冷漠无情切入。或者是从行孝和感恩的角度来写,倡醒我们要感恩父母。而有的同学则从父子关系切入,从父亲对儿子的教育说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儿子变得如此冷漠,根源是什么?三字书,是一种很不正常的现象,也说明父子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太少,父亲也是有责任的。父亲在“三字书”的舆论中本来是让人同情的形象,但是如果从教育成效上来立意,父亲就成了反面形象。很少有学生会这么立意,如果能够从这个角度写,有理有据,效果一定很好。

三、变换角度立意

变换角度立意的难点更大,需要学生具备发散思维,不说材料中的中心问题,而是从材料提供的其他信息入手,找一个崭新的角度。避免就事论事,透过事情本身去说理。这种立意方式可以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但是风险比较大,一旦选不准就会造成偏题离题。老师在这种立意的训练中重点是激活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思路,教给学生全面把握材料的方法。在训练中,老师要带领学生对材料进行多方解读。

如材料:一条渤海口的鱼逆流而上,经历了重重险阻,终于游到了壶口瀑布,当它越过山涧,游上高原的那一刻,还没来得及发一声欢呼,瞬间就被冻上了。若干年以后,被一群登山者发现,一位年轻人感叹说:“这是一条勇敢的鱼,它逆流而上冲破险阻,终于达成了自己的目标,死而无憾。”一位老者叹息说:“这是一条可怜的鱼,有勇无谋,没有切实可行的目标,极端的追求,最后只能是死路一条。”面对这个材料,很明显要从两个人的观点出发,或支持其中之一,或融合两个人的观点。却忘掉了主人公“鱼”,鱼虽然最后的结局是死亡,但是经历了丰富多彩的奋斗过程,而且千年辉煌,值得付出生命的代价。从“鱼”的角度去立意,可谓独辟蹊径,令人眼前一亮。

篇6

【关键词】 中职语文;渗透;感恩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0-01

中职语文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发展个性特长,形成健全人格”。当今,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激烈的竞争,传播媒介的影响。致使家庭、学校只重视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和智力因素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心理因素的发展。因而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势在必行。

课堂教育是感恩教育的主渠道,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责无旁贷地肩负抓好感恩教育工作的重任,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有机地渗透感恩教育。

一、中职生感恩意识缺失的表现

1.社会责任感淡薄,处处事不关已

现在很多中职生都是独生子女,因为父母和祖辈的溺爱娇宠,很容易使独生子女变得自私唯我,所以遇事他们习惯上先考虑自己的利益得失,而不是为别人着想。由于父母只紧盯着孩子的成绩,忽略了对孩子最基本的道德和感恩教育,忘记了如何教育孩子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因而这样培养下的中职生很少有感恩的情感体验。他们不明白自己的权利义务,不清楚自己的社会角色。

2.事事以自己为核心,情感冷漠

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流日益减少,变得逐渐疏远、冷漠。在这样的社会环境影响下,有较大部分中职生以自我为中心.不会感恩或者不愿感恩,对恩情视为应该。国家对贫困学生实行助学金扶持政策,让很多家境贫困学生能够回到课堂上课。然而,有些中职生对国家的帮助无动于衷,不懂得知恩图报、发愤读书,甚至认为理所应当。常常无故旷课,逃学。

3.孝心减退

理所当然地索取中职生正值青春发育期,道德判断力不强,对一些社会不正之风缺乏辩证理解。把握不了主流.造成认识上的偏差。例如,不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在校园里碰到教师,视而不见等等。

中华民族素有有知恩图报、乐于助人的美好传统。面对中华民族传统精神与美德被淡忘,如何对中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成为目前一个热点话题。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引导学生学会感恩,成为了我们的教学工作的重点。

二、设置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语文教师在向学生传授语文基础知识、培养学习技能的同时,要启迪引导学生感悟、体验各种文体中所包含的情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生通过熟读和精思,可以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及作者情感的把握。中职语文新教材选入了大量的古今中外优秀诗歌和抒情散文精品,它们非常适合学生朗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让学生有感情地多读这样的文章,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受文章中所蕴含的人间真情。比如在《我很重要》这篇文章中关于亲情、友情的段落语言优美、极富感染力,我就要求学生背诵,并注意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使学生领悟到自己就是父母浓浓慈爱与亲情的不可失却的承载,自己就是朋友不可填补的情感空间,从而启迪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关爱他人。

三、在口头表达中让学生思想升华

在学习语文教材里情感教育突出的课文时,教师可以在课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语言表达。在语言交流的过程中,让每个学生说出自己对课文人物或主题等的真实想法及理由,然后同学评同学,让每个人畅所欲言,就在这种自己讲述和听人言论的过程中既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又能发现自己内心思想的偏激或不当之处,很自然地让情感教育直抵灵魂深处。

比如在小说《项链》的教学过程中,我要求学生重点讨论主要人物形象马蒂尔德、路瓦栽夫人。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就很自然地体会每一个人物身上所体现的性格特点,思索人生。

我让学生思考几个问题:在“如果没有丢失项链,马蒂尔德的命运会怎样?丢失项链后,马蒂尔德如果告诉路瓦栽夫人实情,又会如何?如果丢失项链后,马蒂尔德买了一条假的项链给路瓦栽夫人行不行?这几个问题在文章中都没有被描述,因此没有固定答案,这很需要同学们的想象,并且这些想象的依据除了课文自身之外就是同学们的价值观,我很期待看到学生们之间坦诚相见、真诚互评、共同向上的情景。于是我让同学们分组讨论,然后选出代表发表本组的观点,并且在发表完观点后,其他同学可以评议。一开始有的学生还很羞涩,只是听一些胆大的同学说,后来也慢慢加入到渐渐激烈的讨论中来。有的学生说:没有丢失项链,马蒂尔德的命运一样会过得悲惨。因为即使不丢失项链,她一定还会遇到其他事情。有的学生说:马蒂尔德不会告诉路瓦栽夫人,因为她爱面子”甚至有的学生突发奇想说:“我要是马蒂尔德,我就买一条假的项链给她,反正她也不知道”……同学们争论得热火朝天,到最后同学们都达成了共识。那就是马蒂尔德在丢失项链后勇于负责的精神值得赞美和学习,不过对于她的爱慕虚荣的性格则保留了意见。通过学生的口语表达、交流和辩论,学生不但记住了课文内容而且人物的精神也逐步渗人到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内化为一种思想,一种意识,进而转化为一种行动。我觉得这种教育形式不是让学生被动接受,而是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感受,主动反思,主动升华。

四、加强写作等训练,进行自我情感内省教育

现在中职生的思想情感丰富又复杂,他们除上网(有极大的负向影响)外,大都喜欢用笔来宣泄自己内心的情感。这种宣泄,其实是一种自觉或不自觉的自我情感的内省教育。作为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情感内省。平时可以鼓励学生写日记,可以摘抄喜欢的美文及写读后感,可以描写看到的美景,可以记叙让自己感动的事情。作文课上我也会要求学生写一些关于感恩的话题作文。例如:《××,我想对你说》的作文,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文字抒发心中对父母的爱与感动,并由此想到以前的不足之处和以后应该怎样做才能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五、利用实践活动课,组织一些感恩教育的实践活动

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组织一些符合中职学生心理特征的而又富有特色的语文实践话动课,从而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例如:组织学生开展新闻调查、采访、参观、知识竞赛、文艺演出、读书报告会、演讲、辨论等各种活动,让学生表达他们对人生、对社会的审视态度,培养他们集体荣誉感,加强对学生的理想教育。

总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如何将感恩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使自觉的接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有待于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去深入细致的尝试与探索。

参考文献

[1]王文科.感恩文化的美德与道德教育的重建.桂海论丛,2008,(6).

[2]范开菊.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与重塑.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6).

[3]卢勐.语文教学要注重德育渗透.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29).

篇7

论文摘要:当今中学生感恩意识的缺乏,近年来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感恩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开展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具体内容以及注意的问题等方面,对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开展感恩教育进行了论述。

感恩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已越来越引起各级学校的重视。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应充分发掘教科书中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对初中生进行感恩教育。

一、开展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1、感恩教育的内涵

所谓感恩,《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感恩教育,也就是要引导学生逐渐养成感恩的心态和习惯,使感恩成为一个人自觉的思维意识和行为习惯,作为个人个性品质的组成部分恒久的存在,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常怀感激之心和致谢之情。感恩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更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

2、对初中生开展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感恩并非与生俱来的天性,它需要教育来点拨和引导,要通过教育来帮助人们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并对其回馈以感恩的眼光,从而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德和责任,进而外化为感恩的行为。感恩教育应该从小抓起。对初中生来讲,感恩教育同样不可或缺,当前在初中生中开展感恩教育显得十分必要。

首先,感恩教育在我国历史悠久。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感恩优良传统的国家,历史上流传的许多孝敬父母的感人故事都是感恩文化的体现。“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些经典诗句集中反映了人们的感恩情怀。学会感恩、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值得我们不断继承和发扬

其次。感恩教育有助于提高学校德育实效,实现德育目标。在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自然心存感恩,懂得人与自然息息相关,可以培养学生积极的环保意识,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对社会的心存感恩,了解人与社会紧密相连,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对他人的帮助与关心心存感恩,领悟人与人之间关爱的真谛。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素质,与他人和谐相处……这样。不仅可以减少中学生群体中的忘恩现象。避免感恩心缺乏所造成的悲剧,而且可以培养中学生的责任意识,帮助中学生形成健康的思想情感和健全的精神人格,从而提升其精神境界,完善其生命。这也是学校德育孜孜以求的。

最后,感恩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助推器。和谐校园的基础是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人际关系的核心是师生关系。感恩教育可以培育和提高人们的和谐文化素质,让人们尽可能以感恩的心态和理念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来处理人与人、人与事、人与社会等关系,可以有效地化解校园内的人与人之间的矛盾,防范各种尖锐矛盾的发生和发展。如果校园中的每个人、每个班级、每个处室或班组都崇尚感恩理念。践行感恩精神,以和谐的感恩方式思考问题、处理事情、解决矛盾,做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学校就会多一些宽容和理解。少一些指责和推诿。

二、感恩教育的内容

1、珍惜生命。珍惜自己的生命,对大自然、对父母,对祖国、对社会,都是一种感恩的表现。每个人来到人世间都只有一次。珍惜生命,是对大自然的最好的回报;父母茹苦含辛养育我们,就是希望我们长大成人,一生平安,珍惜生命。是对父母的最好的回报;祖国,社会,为我们提供健康成长的阳光土壤,珍惜生命,是对祖国对社会最好的回报。珍惜生命,就是要爱惜自己的身体,滋养自己的精气神,就是要远离危险,包括交通违章、吸毒、艾滋病,还有形形的犯罪。

2、承担责任。感恩教育要渗透承担责任的教育。感念父母之恩,要孝敬父母,听父母的话,不让父母为自己的成长过分忧心;感念祖国之恩,就要报效祖国,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作贡献,在祖国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遭受威胁时,要挺身而出,甚至不惜献出宝贵的生命。这和珍惜生命的教育不是相互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珍惜生命教育不是苟且偷安的教育。“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舍生而取义”,是古人早已弄明白的道理。

3、学会和谐相处。感念自然之恩,要形成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要学会和大自然生灵的和谐相处;感念社会之恩,要学会和不同性格的人相处,和不同阶层的人相处,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处,做到人际关系的和谐。

三、感恩教育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必须做好“感恩”的榜样。感恩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教育技能,善于把教育目的寓于各种精心选择、设计的情境之中。教师不仅要挖掘教材中的感恩教育因素,还要联系社会实践,联系学生思想实际。在进行马列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同时,进行感恩教育。同时也要求教师言行一致。以身作则。对中学生来说,“感恩”意识的形成,不可能仅仅从书本上学到,而须从周围的环境去耳濡目染,去感受效仿。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做好“感恩”榜样。不断地对他们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

2、感恩教育要融入到日常教学中。感恩意识不是天生的,面对众多中学生感恩之心的如此“迟钝”,甚至没有这种“本能”,作为教育者,要将其有机地融入到日常教学中,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营造出一种感恩教育的氛围。

第一,要充分发掘教材中感恩教育内容。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所表现的“恩”是丰富多彩的。有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等。新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中也强调“本课程标准根据品德教育的目标,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等关系。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它以“品德与公民”为主线进行建构,通过该课程的教与学。使学生初步认识公民与个人品德、公民与社会公德、公民与家庭美德、公民与社会法德、公民与社会责任、公民权利与义务等问题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如初一《思想政治》教材中的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热爱科学,勤奋学习;尊敬师长,孝敬父母;遵纪守法,文明礼貌;忠诚老实。追求真理等内容,从各个方面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的感恩文化传统和道德要求。

第二,要设计利用各种感恩情境。把感恩情境——各种人际互动情境或社会生活情境作为感恩教育的素材。感恩情境素材包括说明情境——一些富有生活哲理和感恩情节的寓言故事、童话和伟人故事;体验情境——为说明感恩的重要意义,设计一些比“说明情境”更隐蔽的情境,使学生获得某种感恩体验教育:体谅情境——为增强学生的感恩敏感性和感恩意识而设计的。包括家庭、学校或社区生活中发生的种种人际互动事件。设计一些感恩教育情境。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感恩”的重要意义很有必要。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灵活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法、点拨法、讨论式、图表法、比较法、归纳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要用以多媒体为代表的多种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替学生主体提供文本语音、图形、图像或一段活动影像等信息源,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

篇8

高中生大多处于16~19岁年龄段,这一时期既是青少年身心迅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他们思想的叛逆期,容易和家长之间形成代沟。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注重对学生的疏导,通过《论语》主题阅读将“孝文化“带入课堂,倡导孝道文化,让学生懂得感恩,将这一理念渗透到作文教学中,进而关注当下社会民生,通过合作互助,形成通过文字表达自己思想的意愿,乐于诉诸笔端,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当代高中生的传统文化底蕴与传统美德有所弱化,有些学生和父母之间出现代沟,有的出现叛逆心理,也有的和父母之间感情淡漠,这些问题都是青少年教育工作中应当引起重视的。强化高中生的孝文化渗透与熏陶,既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整个社会进步的需求。将孝文化渗透融入到各学科教学中,可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切合孝文化主题,优化教学设计,致力于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孝文化,其积极意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帮助学生消除代沟。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孝文化,让处于青春期的学生认真回头审视自己和父母的关系,重新定位父母为自己的付出,这是消除学生与父母之间代沟的极好机会。只要学生能够真正理解父母,对父母充满感恩之情,两代人之间的关系就会更加和谐。二是引导学生酝酿情感。情感是作文创作的源泉,也是精华所在。高中生在作文创作中如果无病,则会陷入作文质量低下的困境。在作文指导中开展孝文化的渗透,这是与他们生活最为接近的内容,也是生活中最为宝贵的情感,只要教师加以引导,创设恰当的氛围,他们内心深处最为真实的情感就会被激发出来,为作文写作带来真情。三是指导学生获得技巧。结合孝文化渗透组织开展的一系列活动,无论是主题阅读还是讨论交流,学生在亲身感受和亲自参与的过程中,能够获得很多的技巧方法,加上教师开展的范文示范,对提升作文写作能力具有更为积极的意义。

在作文教学中渗透文化,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一、利用传统文化,积累感受

教师可以选取《论语》中有关“孝文化”的相关内容,按照章节的顺序编成资料――“论语・孝文化”,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接受取向,将更多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富于哲理、发人深思的孝文化故事片段充实到选编中来。教师要优化教学过程,避免以“疏通文意”代替“扫清字词障碍”,以逐段讲解代替文章赏析,通过古与今的比较来让文言字词句“活”起来,将作品蕴涵的深刻意蕴与今天的社会生活生成联系,让学生能够触摸那些到今天仍然熠熠生辉的思想,感受古今一体的见解、抱负和胸怀。只有真正让学生认识到他们所欣赏的东西其实就在他们身边,才能真正发动他们去和文本对话。教师还要加强字词句的理解训练,使学生养成初步的古代汉语的感知习惯,了解古今语言表达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努力做到古为今用。同时,重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从古人身上得到启发,从古代文化中吸取精髓,认真鉴别,去粗存精,兼收并蓄。

二、引导学生回忆,感恩父母

现在的高中学校大多以寄宿形式办学,学生在校时间长,和父母聚少离多,不知不觉之中会淡化了亲情。有的学生半个月甚至一个月才和父母见面一次,有时候对父母的教育存在抵触情绪,表现出叛逆的性格。对于这样的状况,教师要在作文教学中渗透有关孝道和感恩方面的思想,引导学生理解父母、感恩父母,引导学生从生活之中寻找素材,回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为自己付出的点点滴滴,让他们的心中充满温暖。通过这样的回顾,学生在作文写作中获得了生动的素材,并且,这样的素材完全来自自己的生活,是真实情感的再现和回顾,对提升孝道文化题材文章创作的质量,可以起到积极的辅助和支撑作用。

要将爱表达出来,用心来表述。许多家庭父母与子女之间出现代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沟通。沟通是增进感情、化解矛盾、巩固关系的重要手段,往往是父母为孩子付出了很多,但是因为表达爱的方式和路径与孩子的观点不一致,导致出现代沟甚至是矛盾。教师应引导学生与家长沟通交流,加深对父母的理解。有了这样的情感作为基础,学生在创作孝道文化的作文中,一字一句之间都饱含着亲情,赋予了文章灵魂的升华。

三、畅叙感恩情怀,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学生心中有感恩,说出来对其他学生也是一种教育。在作文前的指导环节,教师可以开展“孝文化”主题班会,事先安排几名学生,由他们带头上台讲述自己和父母之间难忘的事情,带动其他学生一起讲述。采取这种事先确定部分学生、现场即兴安排学生相结合的方式,使整个班级洋溢着爱的氛围,大家在倾诉畅谈之中感受到了孝的真谛。同时,学生也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整个讲述的内容要具有条理性,要层次分明,要遣词造句准确,确保整个表达过程思维缜密、用词准确、主题鲜明。

口语表达能力也是作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相对于书面表达形式,口语表达对学生构思能力、语句组织能力以及临场发挥能力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作用。通过这样的专题活动,学生既能够感受到浓浓的爱意,同时也提高了表达能力,为作文创作质量的提升奠定了扎实基础。

四、结合范文引导,掌握写作方法技巧

作文示范对提高作文教学成效帮助很大,尤其是在孝文化主题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展示父母亲情、长辈关心等方面的优秀文章,如席慕蓉的《小红门》、梁晓声的《父亲》(节选)等作为教学开展的引子,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在范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四步走的策略。第一步带领学生深入研究这篇文章,对文章中蕴含的孝道思想进行发掘,从思想与情感上把握文章的精髓。第二步是对文章的手法特色进行分析研究,对文章运用的刻画人物手法、表现主题的手法等深入分析研究,并总结提炼出来。第三步是对文章的结构进行分析,把握这一类型文章的布局结构。第四步是组织开展交流讨论,分小组拟定自己的写作提纲,进一步完善之后开展自主创作。采取上述四步进行学习研究,学生从范文的分析理解中可以汲取孝文化文章写作的经验技巧,可以在相互交流之中加深理解,巩固提高,触类旁通,实现作文写作能力的提高。

五、开展专题活动,实现情感与能力提升

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孝文化,不仅需要在作前指导环节强化,也需要借助于一定的活动载体进行深化。教师可以从提高学生感恩思想、提高作文构思与写作能力等角度出发,组织开展一系列专题拓展活动,组织学生成立写作互助小组,了解关注当下社会的孝文化现状,积累写作素材。开展孝文化系列写作活动,如读书笔记、辩论赛、小专题研究、习作展示等,能让学生情感受到熏陶,能力得到提升。实践证明,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社会、体验生活,的确能够提高学生对孝的认识,对“孝文化”形成深刻的理解,这样的思想在字里行间得以充分展现。倡导学生采用“自主,互助,探究”模式,学生感到新鲜,有想法,或成熟或不成熟都有表达的意愿,将积极的互动关系上升为良性循环,愿意表达,敢于表达,进而乐于表达。

篇9

审视当前的作文教学,不少教师把重心落足到作文技巧与形式的训练方面,关注作文而忽略学生生命主体,从而导致作文情感缺失、形式僵化、内容空洞等诸多问题。

探究其根本原因,是作文教学把“作文”当作教学终极目标和目的,把作文形式与技巧的训练当作是提升作文的主要途径,导致作文与生命情感的剥离。

由于重文轻人,从而淡化了人的主体地位,致使人的发展受到漠视。这与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促进人的全面、和谐、自由的发展相背离。

生态课堂的三态:生命态、生活态、生动态,尤其是生命态使学生的生命主体得到充分的尊重。始终把学生当作独立、完整、自由、发展的生命主体,才能有效地突破上述作文教学的弊端。而生命主体中与作文紧密相连的是情感,文是情感的产物,文因情而生,情之所至,兴之所发,思于心,发诸笔端所成。刘勰在《情采》中指出:情先乎采,是为文的基础。

爱是情感中最活跃、最重要的部分,在文与人的发展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位教育家指出:爱是人类最光辉灿烂的人性,最崇高伟大的品德,教子做人,首先要赋予他一颗爱心。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文章内容是学生心灵美丑的折射,要想写出感情真挚、思想健康的文章,必先要陶冶自己的情操,提高自身的思想品位,对生活和生命有着热爱的情感状态,唯有如此,才能笔下生情,笔下传情,也才能用手中的笔去点燃高尚而闪亮的思想火花。

因此爱就成了作文教学最重要的情感支点,如何以爱为支点进行生态作文教学,我作了如下探微:

一、利用教材培养学生对爱的关注

学生作文最欠缺的是关注,如父母给孩子的可谓倾其所有,然而面对抒写母爱亲情的作文竟然提笔无言,谈到父母不少学生连好感都没有,甚至视父母如路人。

究其原因,不是学生无情,而是学生没有关注父母的意识与行为,尽管父母爱的付出如山似海,他们却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导致他们的情感世界没有父母爱的身影,有的只是向父母索取,有的是自己欲望得不到满足而对父母产生的不满与报怨。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要求:高中语文教学应体现高中课程的共同价值,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充分发挥本课程的优势,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所以在日常教学探讨艺术手法背后,教师必须挖掘蕴含其中厚重的爱。引起学生对自我情感的观照与反思,触动学生的情感认知,产生相应的关注行为。

如《〈宽容〉序言》中“宽容的精神”,不仅体现在社会的尺度,也包括个体的范畴;不仅表现在思想上宽容地对待不同意见、不同性格、不同文化,也表现在生活中对同学、对朋友、对家人等的尊重、谅解。利用此文让学生从宽容中关注爱,并以《解读宽容》为题作文。

再如《项脊轩志》中日常生活的小事中缓缓渗透出来的亲情,也许在发生的时候,尚不能感悟,一旦在事后回忆,便禁不住热泪盈眶。可让学生从眷恋中关注爱,并以《记忆与感动》为话题作文。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的关注,教师可以把课文与生活有机地整合,设立相应的关注目标,如:以《〈宽容〉序言》设立“记录微笑”,以《项脊轩志》设立“聆听母亲的叮嘱”,并要求持续观察一周以上,每天写出观察日记。

二、利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对爱的认同感

产生爱的基础是对行为的认同,之所以学生认识不到爱,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学生认为父母、老师、同学、社会等所做的一切都是他们应该做的,把自己放在一个理所当然承受爱的位置,缺乏认同。根据教育心理学,教师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培养认同感:

反思法:在教学中利用各种因素与条件引起学生对自己行为的反思,从而纠正错误的认知,形成正确的爱的观念。比如教学《我与地坛》一文时,可以利用史铁生对不懂母爱的追悔,引导学生去反思自己,以《我能读懂母爱吗》为题进行作文。

案例法:最近在网上盛传并感动无数网民的著名演讲《感恩父母》,演讲家邹越用这样一个案例:一个因与父母发生矛盾离家出走的女孩子,用下跪来感谢给他一碗面的老板。但老板痛心地告诉她:孩子,你我素不相识,我只是给你一碗面,你就用下跪来谢我,而你的母亲给你煮了一辈子的饭,你非但没感激她,还弃她于不顾,我这碗面不应该给你吃呀!就这一句话深深地激起了出走孩子内心对父母爱的认同感,并促成了孩子的转变。

情景创设法:教师可以创设出真实的生活情景,并要求学生以此作文,比如:假如我没有了父母,我会怎么生活;如果我在泰坦尼克上,我将怎么办等。这样让学生换一个角度认识生活从而克服心理适应所带来的麻木感。这也是我们常说的,只有失去才知道拥有的珍贵。

移情法: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夫曼通过对“移情与亲社会行为”课题的多年研究指出,移情是孩子亲社会行为产生、形成、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因此,家长要充分利用孩子的移情力,让孩子通过角色互换,体验社会生活中不同角色的感受。教学中教师就可以用移情法让学生去亲近生活、理解生活、认同生活。

三、利用生活实践加强学生对爱的体验

体验教育不同于一般的经验形成教育,它具有新的教育理念,一方面,强调个体的亲身经历与自我认识,另一方面,在价值观上,又重视人与人的理解与合作,重视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教育理念落实在教育行为上,就是要强调受教育者的情感体验与道德体验。因此除了让学生从经验上去关注并认同爱,更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去体验爱,促进学生个性情感的发展。如,照顾社区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写出行动报告。组织义卖活动,以此作文。

四、利用系列活动培养学生对爱的回报

知爱更需爱的回报。感恩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崇高的思想境界,而学生的思想境界决定着人对生活的态度与认识。会感恩的学生会更自觉地去留心生活的点滴,会更自觉地从他人的角度去理解生活,会更自觉地用实际行动去回馈他人,做一个懂爱、会爱、回报爱的人。随着学生这种视野、认识、思想的不断提升,学生对生活认识的广度与深度也随之不断扩展,生活既作文,因此作文的深度广度也随之提升。

培养感恩的方法是很多的,比如以感恩为话题作文,以感恩为主题的综合实践课,以感恩为内容的主题班会,组织以献爱心为主题的捐赠活动等。

五、利用经典文章培养学生对爱的升华

经典文章不仅是冯友兰《人生的境界》,赵鑫珊《人是什么》,《庄子:当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等文章,还可以找很多文章来学习,可以提升爱,爱自己,爱所有的人。这样,学生才具有思辨、厚重的爱,这样的文章才是高考阅卷老师青睐的对象

教师应该以爱父母为发散点,用经典文章引导学生去爱老师、同学、亲友以及身边所有的人,去爱家、爱社区、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爱自然。

随着爱的不断扩展与升华,学生的思想境界就会随之扩展与升华,而对人、事、物就更能体察入微,产生积极的思维状态和超然的审美状态。爱就如催化剂。因为爱老师,学生会更加留意老师的点点滴滴;因为爱学校,学生会对学校的一草一木格外有情;因为爱秋雨,雨也会因爱而在学生的心灵舞出最美的旋律;也正是因为有了爱的情感,学生才会把爱给予他人,给予世界。当学生把爱的给予当作是一种责任,一种美德时,所抒写出的作文才会真正彰显人性最美的光彩。

篇10

关键词:教学;综合;整合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长期以来困扰着小学语文教师,传统的作文指导侧重于作文课上指导学生如何审题、如何立意、如何构思,对于写作素材,教者只是蜻蜓点水泛泛而谈。“丰富的作文内容”成了制约作文教学改革的瓶颈。

新课程要求课程整合,综合实践活动的综合性、实践性及活动内容的科学性,无疑大大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为学生作文提供了十分丰富、有趣的内容。活动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通过恰当的习作训练,又能得以强化和提高,这也有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与体验生活情感相整合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将学生的作文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让学生有话可说,写出真情实感。

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第11册教材习作2,要求让学生向父母表达自己真挚的谢意,懂得报答,学会感恩。这次习作不仅要让学生体会到父母对自己深深的爱和浓浓的情,还要让他们用语言和行动向含辛茹苦养育自己的父母表达敬意。育人大于教书,所以这是一堂融思想品德、心理健康教育和习作训练为一体的综合实践课。

1.调动情感

课的开始,可以播放歌曲《母亲》,创设温馨的爱的氛围,使学生在动情的旋律中受到感动,让爱浸染每一个人的心灵。为了让这份爱多一丝感动,孩子们找来朱自清的《背影》电视散文的录像,清晰的画面,细腻的场面,感人的细节,让学生思想上产生了震撼,许多同学泪流满面,情为所动。感悟爱就在身边,父母的爱是最伟大无私的。

2.启发感恩

启发学生学会感恩,将自己想对父母说的感谢的话写在纸上,请学生回家后向父母直接或间接表达自己的感谢之情,想一想父母关爱自己的事。

3.回归生活实践

要求学生回家后向父母表达爱,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父母的神态和动作。学生在具体实践中体验父母在自己成长过程中付出的爱是博大无私的,因此他们的习作篇篇感人肺腑。

生活处处有作文,只要用心体会,用情感悟,生活就会色彩斑斓,习作内容也会鲜活而具个性。因此我深信这样的课教育的意义大于教学本身,将会使他们记忆一生,萦绕于梦。

二、与体验地方特色相整合

语文课程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实践能力,而写作能力的提高源于生活实践。综合实践活动超越书本知识学习的局限,要求学生从生活、社会现实中提出问题,自主提出活动主题,并开展探究、社会参与性的体验、实践等活动,因而综合实践活动为密切学生与生活,学生与社会的联系架起了一座桥梁。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结合古城扬州的地方特色,我们设计了“扬州美食”的活动,学生查阅资料,走进社会,去寻找、发现扬州美食。大到正餐大菜,小到街头村边的风味小吃,学生兴趣盎然。活动过程设计如下:

1.调查美食

在每个人的记忆中,总有一些美味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所以调查身边有哪些美食这一部分的活动学生兴致很高,纷纷向同学们介绍自己认为最具有特色的美味。

2.收集各种美食的相关资料

形状、颜色、材料、做法以及文人骚客的诗词评价等相关资料,知道扬州名点的起源、特点、制作原料等相关的知识,对自己钟情的美味作一个全面的了解。

3.动手锻炼

回家在父母的帮助下,自己尝试动手做一做自己最喜欢的美

味,从而更清楚地了解美味的材料,更准确地掌握美味的营养,加深自己对美味的情感。

4.推广美食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与表达的欲望,生活中真实的美味把孩子的思维激活,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了表达的欲望,作文也就轻松了很多。

综上所述,既然我们认识到综合实践课在作文教学中有着不

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就要勇于将综合实践与地方特色结合起来,融入作文教学中来,对学生作文水平的提升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与活动作文实践相整合

所谓活动,特指学生有组织、有计划的各种活动。孩子们是最喜欢活动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可以释放学生的天性,挖掘学生的潜能,加深学生的体验,促进学生的成长。以训练为目的,活动过程细节化。

一般的活动都以其教育意义为重,而作文实践活动除了这一作用外,更重要的是为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服务的。因此,它的活动过程形式要比一般的活动更细节化、更容易控制,教师可以随时进行点拨指导。

如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习作7》,要求描写一次体验活动。为了写好体验活动的真实情感,我先组织学生开办了班级跳蚤市场,符合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既有时代感,又很有创意,培养了学生的“理财”意识。活动虽为创设,但是真买真卖,学生有“真情实感”,写作起来能自然“流露”,且极富个性。再穿插几个典型的情境,帮助孩子提炼主题,还能有效地训练学生关注周围事物的能力。

随后写作指导贯穿整个活动,叙述活动经历和感受,文章结构指导放在最后,这样既指导了学生整体构思,又交流、点拨了细节描述,学生动手写起来能得心应手,毫无畏难的情绪。

通过各种各样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融入家庭,走向社会,亲近自然,最后再回归课堂,我想我们的作文教学一定能够在生活这片沃土上撒下希望的种子,并生根、发芽、成长,最终迎来收获的明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