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名人名言范文
时间:2023-03-15 23:52: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学名人名言,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小学生文明礼仪演讲稿:做个文明人
老师们、同学们:
早上好!
记得有人说过:“人,一撇一捺,写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们要经常性地思考,我在做什么,我做得怎样,我要成为怎样的人。”做怎样的人,一百个人会有一百种答案,但在每一个答案的背后都有一个基点,那就是做人首先要做一个文明的人。
文明是什么?文明是路上相遇时的微笑,是同学有难时的热情帮助,是平时与人相处时的亲切,是见到师长时的问早问好,是不小心撞到对方时的一声“对不起”,是自觉将垃圾放入垃圾箱的举动,是看到有人随地吐痰时的主动制止……文明是一种品质,文明是一种修养,文明是一种受人尊敬并被各位广泛推崇的行为。
文明礼仪演讲——做个文明人
做文明之人,就要会用文明语,做文明事。再简单地讲就是要懂礼貌,明事理。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礼貌待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生活在幸福时代的我们,如果不能继承和发扬这种优良传统,就不能真正做一个快乐的人。“良言入耳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这句俗话各位要记住。文明礼貌是最容易做到的事,同时也是生活里最重要的事,它比最高的智慧、比一切的学问都重要。礼貌经常可以替代最珍贵的感情。
同学们,让我们在国旗下共同祝愿,祝愿我们的生活处处开满文明之花!祝愿我们自己一步步地迈向文明!
篇2
最近,一部由小说《冰与火之歌》改编的美剧《权力的游戏》引起了新一轮追捧热潮。该剧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将人类政治游戏的诸多基本命题熔于一炉,展现了一场残酷却迷人的战争史诗。在虚构的情节中,却影射着不少历史中真正发生过的故事:“绝境长城”不禁令人联想到中国的万里长城和不列颠的哈德良长城;长城之外的“异鬼”反映了古典农耕文明对游牧“蛮族”的长期恐惧心理,而长城之内的列国混战、尔虞我诈更是几千年政治史的戏剧化写照。
真实的历史,却常常比虚构传奇更为波澜壮阔、荡气回肠。英国著名战争史家约翰・基根的《战争史》就是这样一部史著。该书依照石头、血肉、铁和火四个阶段对人类战争行为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回顾。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幅有血有肉、因果关联的战争史图景。
与他的其他著作类似,基根的《战争史》始于对克劳塞维茨战争理论的批判。克氏在《战争论》中提出了“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这个著名论断。基根不仅不同意这一点,而且认为它十分危险,改变了欧洲的战争文化。基根列举了许多并非受政治驱动、也不具有政治性质的战争例证:太平洋上的复活节岛,人们因生存资料的缺乏而打破了宗教对战争的抑制;祖鲁王国因周围的战乱局面而变成一个极为尚武的社会;伊斯兰教禁止信徒之间的战争导致了埃及的马穆鲁克这样奇特的军事奴隶制;还有日本的武士制度为维持社会结构的稳定而拒绝新的战争技术。除了开篇提出的这四个例证外,全书涉及的许多战争都挑战了克劳塞维茨的理论,特别是中亚草原地区所哺育的一代代马背民族的战争行为。他们的战争常常不为任何政治目的,只是为了逃避生存危机、掠夺财富或满足原始的征服欲望。
基根自己一向的观点是,文化是战争的主导因素。在发起战争的原因和决定战争形态上,文化都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例如,欧洲、中东和中国等地区规模巨大、组织良好的军队为何无法抵挡中亚游牧民族的进攻,这是一个长期困扰人们的问题。基根提出了一些线索: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骑射、围赶或分隔牲畜、屠宰等――使他们比习惯于农耕定居生活的人更擅长杀人和作战。农耕文明产生的伦理或宗教通常对杀戮行为有所约束或疏离,游牧民族却完全没有这样一回事。再如,农耕文明的徒步战争形态产生了种种战场仪式和规则,然而来自不同文化的敌人或技术的变化(如弓箭和火器的产生)都会使这些仪式变得无奈而过时,就像宋襄公的“妇人之仁”一般招人嘲笑。
基根对战争史的回顾,最终是为了指向对“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观点的终极否定。“政治必须继续,战争却不能继续”,“把政治和战争区分开来是更大的智慧”。基根的战争史研究虽然有诸多局限,但他对“武力的克制”的强调和对无限制的战争目的的批判是弥足珍贵的。基根客观地指出了中国乃至东方的战争文化在武力克制方面的优点。汉字中,“止戈为武”,武力的目的是为了制止冲突,而非制造无限的破坏。战争是文明的产物,因而战争应该用来保护而非摧毁文明。
篇3
有一句话说得好,“言教不如身教”,在学生的眼里,教师永远是他们效仿、膜拜的对象,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使他们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位优秀的教师,如同一杯幽雅、清香的茶水,使学生在慢慢的品味当中得到精神的升华。在教育这块沃土上,我已经辛勤耕耘了十七个年头。亲历教育事业的一步步发展与进步,在教育这项事业中,我越来越认识到,如何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品学兼优的合格人才是教师工作的重中之重。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每一位教师都希望得到学生的尊重和信任,都希望在学生的心中有至高无上的威望。要想做到这一点,我想,首先就要加强自身的思想文化建设。为了强化教师职业道德,几年来,我坚持在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做到行为文明、语言文明、思想意识文明;以师德警句来自勉、自省,努力做到“学为人师、行为示范”,先“律己”、再“塑人”。日常工作中,对学生多说鼓励性的话语,用耐心、温和的课堂用语给学生一份阳光心情。拉近师生距离,架起师生之间心灵的桥梁,在学生中间树立起良好的师德形象,从而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用文明的语言、高尚的人格来影响学生。
具备了良好的师德修养,则有利于在学生当中更好地开展工作。对学生进行“三文明”教育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在这项工作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理论上,加强学生的思想文明建设
从学生一入学开始,我就注意在“学”字上做文章。我将《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进行细化、量化,并且把它编入《学生手册》,人手一份。然后利用班会时间、晨会时间、以及课堂活动等时间组织学生学习,采取专题讲座、谈话、讨论、检测等形式,让学生真正做到“知规范、明道理、明理导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内容不仅涵盖了校园生活,像“尊老爱幼、礼貌待人”等内容同样也体现在家庭和社会当中。因此,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我注意把相关的内容向校外引申,使学生意识到《规范》既表现在校内,也表现在日常的生活之中。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脑子里逐渐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理论导向,从而在思想上对自身的言行和学校制度有了一定的认识。
其次,行动上,规范学生的日常文明行为
思想上有了认识只是前提,还应该在“练”字上下功夫。良好的行为规范习惯的养成,需要进行严格的、反复的,甚至带有强制性的训练才能形成。在组织学生学习的同时,我更注意他们在行动中的具体表现。为此,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以组为单位进行平等竞争,班主任、任课老师、值周领导、还有值周学生做监督,每周一评比,到月底再作综合记录,使学生形成竞争意识,逐渐养成自我约束的习惯。在日常生活中,我从《学生一日生活制度》抓起,将目标分解细化,进行了课堂常规、集会活动、课间活动、间操排队等专项训练,要求具体明确。通过反复训练,学生在言行举止等方面有了很大的变化,同学之间相互监督、相互评价、相互检讨、共同提高,基本上养成了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
第三,以点带面,切实抓好班级学生骨干的带头作用
学生的日常行为光靠老师去观察和管理是远远不够的。为此,我充分发挥班级干部的作用以及共青团员的力量。从班长到学习委员,再到纪律小组长,我慎重选拔,通过民主选举,从品学兼优的学生当中选出具有一定能力的干部,让他们在同学当中逐渐树立起威信来。并且由团支部书记认真组织好班内团员,以班长带全班,以团支书带团员,以团员带小组,充分发挥他们的骨干带头作用,这又使同学之间的相互监督成为可能。另外,我还特别强调,同学的监督不仅体现在校内,还要体现在校外,要做到校内校外一个样才行。这样一来,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得到了大大加强。
第四,树典型,通过评价促进学生互相提高
文明创优离不开榜样的树立。积于这一点,我把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纳入到德育评价的内容之中,在学生中扶正祛邪,形成正确的舆论,充分发挥民主监督作用,通过鼓励性评价或善意的否定,促进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以防止不良行为的滋长,从而创造一个积极向上,催人进取的育人环境,促进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在学生当中,我开展“每周一星”和“每月一星”的评选活动。根据每个人一周的表现进行量化积分,每周评选班级“文明之星”,并在班级张榜上墙。月底再评选出“每月文明之星”,由“每月文明之星”介绍个人主要事迹、兴趣爱好、特长学科等,发挥榜样示范作用,激励学生争当楷模。
篇4
一、创设浓郁的经典育人氛围
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曾经说过:“环境决定着人的语言、宗教、修养、习惯、意识形态和行为性质。”这句话道出了环境育人的重要性。我校为开展“传承经典”活动,创设了很多经典育人的环境:
1. 利用每周一的国旗下讲话和读书俱乐部,每周三下午的红领巾小广播时间,经常激励全体学生“读经典,学名人”,为全体同学进行经典美文朗诵,讲述名人励志故事等,倡导全体师生参与“读经典,学名人”的活动。
2. 在校园内的走廊、教室、宣传橱窗等阵地张贴宣传标语、名人名言、诗词歌赋等,营造出一种浓郁的经典育人氛围,让学生明白读经典的益处。
3. 学校有专门的图书室,现有藏书43230册,学校藏书人均约20本,藏书有古典的也有现代的,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青少版)优秀作品集,时代性强,囊括社会和自然科学等。学校图书馆、阅览室有专职老师和图书管理员负责,装有图书电子管理系统,对学生借阅情况进行规范管理。
二、提供形式多样的学习经典平台
1. 利用语文课堂诵读经典
为了让孩子们更方便诵读经典,为孩子们的诵读创设有利条件,我校专门编写了一到六年级校本培训教材《经典诵读与语文学法指导》,学校印制了一到六年级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学生人手一份,每节语文课前的2分钟,组织学生进行经典诵读,一年级背《三字经》,二年级背《弟子规》,三、四年级背名人名言和古诗,五、六年级背古诗词。学生在诵读中积累语言、内化语言,引导学生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审美能力,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2. 利用音乐课堂学唱经典
经典诗词配上优美的旋律,让学生用音乐的方式来学习古诗词――这就是我校音乐课开展的古诗词传唱活动。学校要求音乐组老师编写古诗词传唱校本教材,制作教学光盘。每节音乐课上由音乐老师利用校本教材指导学生学唱古诗词歌曲,寓教于乐,让学习经典与音乐教学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经典的兴趣。
3. 利用书法课堂好经典
我校把书法教育作为“传承经典,培育新人”的一项重要内容常抓不懈。每个学期,学校都开展了一系列的书法教育和培训活动。学校从一到六年级43个班级每周都开设书法课,由语文老师或外聘老师担任书法教师,并通过校本教研活动来保证书法课教学的实施。书法课上着重培训学生书写的基本知识,抓好学生书写的基本功。在全员培训的基础上,还开设了书法培优班,利用每周一下午第三节课,从四、五年级挑选较有兴趣、有书法基础的学生参加培训,聘请了书法培训机构的专职老师担任培训老师,对学生进行较专业、较系统的软笔和硬笔的培训,重点书写诗词歌赋、名言佳句等。
4. 利用第二课堂学习地方经典
为了弘扬客家文化,传承客家经典,更好地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2014年9月开始,客家山歌走进了我校课堂。学校要求音乐老师每个学期教会学生一至两首客家山歌,而学校的第二课堂活动也加设了山歌培训,由梅县区文化馆从各班挑选出山歌苗子进行培训。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竞赛展演活动
为了检验同学们学习经典的成果,学校每学期都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给孩子们表现自我的机会,达到通过学习经典、完善学生人格的教育目的。
1. 加强经典积累检查
每学期期末由语文教研组组织老师进行经典诵读积累检查,检查组老师到各班随机选取校本课程中的古诗词,由全班齐背再到随机指名背诵,检查结果在教研会上通报,表扬先进,指出不足,促使老师们抓好各班的经典诵读积累,让经典积累落到实处。
篇5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 人文关怀 宽容 赞美 赏识
时代的进步,科技的日新月异,同时也给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再是单纯的教学生读书,“教会学生读无字之书”现已得到教育界普遍认同。人文教育对中小学教育来说,既有助于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又能提高审美意识和创造能力。
一、转变教育观念,形成“服务育人”理念
1、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些人文关怀。在教育教学中,应把学生看成一个独立、平等的个体,而不是看成学习、考试的机器;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和自尊,而不是粗涉其志趣和隐私。学校应加大一些“情感管理”,改善办学条件,美化校园环境,开展师德讲座,树立服务意识,创建心理咨询室,设立校长接待日,全力解决学生困难为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总之,“情感管理”的教学理念重视了人文教育,体现了人文关怀。
2、少追求完美,多发现亮点。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是人文教育的保证,高明的教育家是“寻宝人”,而不是“选宝人”,有责任的教育工作者是“塑造师”,而不是“批评家”。为了给学生创造展示才华的机会,一些学校成立的广播站、文学社、英语角、篮球队和各学科兴趣小组,开展演讲比赛、绘画比赛、体育运动会,这些不但改变了传统的评优方法而且扩大奖励范围,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就感。学生在感觉到成功的喜悦之后,自信心不断增强,这有助于他们以健康、自信的心态度过中小学这个为人生打基础的阶段,而教育教学也会呈现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局面。
3、少些责备,多些宽容和鼓励。宽容和鼓励是人文教育的关键,在教育教学中,要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尊重其人格,理解其个性顺应其天性,要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发挥其特长,激励其心声,锻炼其才干,一句话,要以发展的眼光期待其成长。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基于上述理念,提出评价学生的十字原则:理解、宽容、善待、赏识、激励。愉悦的教学氛围随之形成,教育教学工作也进入了“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二、拓宽育人渠道,形成“环境育人”理念
1、文化点缀。文化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文教育资源,“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育者只要充分挖掘当地文化,经心打造校园文化品牌,教育局面必然随之豁然开朗。有的学校邀请当有名的书画家,结合当地的历史、地理、文化、政治写诗作画,留下墨宝,也有的学校以本校学生的书画作品,悬挂在办公楼和教学楼的走廊或教室内,给师生们以美的熏陶和人生和启迪。
2、标语装饰。实践证明:在师生视线所及的地方,悬挂催人奋进的标语,必会给师生们良好的视觉享受和心灵启迪。如在楼顶展示校训“严谨、求实、勤学、奋进”;在墙壁展示学风“爱学、会学、优学”;在教室展示师生共勉的做人道德标准“严、爱、勤、朴”;而“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学校无小事,时时为教育”、“为学应须毕生力,攀登贵在少年时”、“向强者挑战,向自己挑战,向每一天挑战”等一幅幅标语,更是直指师生心灵,引发强烈的共鸣。这些催人奋起的标语,构成了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3、建筑诗化。假如一个学校连钢筋水泥都诗情画意,那么这个学校将蕴涵着多大的人文关怀呢?有的学校建筑物就以成才路、启航路、奋进路、致远楼、逸群楼……这些鼓舞人心,时时启迪学生勤学苦读、志存高远、敢为人先、立志成才的名字命名。如办公楼取名为“春晖楼”,蕴涵着老师们的教诲,像春日的光辉,滋润着每位学生的心田;综合实验楼命名为“开物楼”,激励着学生们去探究自然万物的变化规律……
4、花草寄语。一朵花便是一幅画,一株草便是一首诗,一棵树便是一首歌,充分利用花草树木便会成为学生人文教育的良师。我校征集花草寄语,给校内所有的花草树木,都挂上寄语牌。寄语牌精致大方,寄语新颖深刻,富有哲理,两者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如给月季的寄语是“忍受修剪的剧痛,是为了更好的生长”,给梧桐的寄语是“不惜一身尘土,为人们撑起一片蓝天”,给桃树的寄语是“生命的枝头,决不开虚伪的花朵”,这些花草寄语赋予了花草以新的品格、新的内涵,从而净化了学生心灵,升华了学生情操。
三、开展“六名工程”,形成“文化育人”理念
所谓六名工程,就是开展“读名著、背名诗、听名曲、赏名画、看名剧、学名人”主题活动。
1、读名著、背名诗。我校政教处编辑《读书》杂志,精选国内外著作,每月一期,每人一册,既拓宽了学生的阅读面,又避免了学生在选择课外读物时良莠不分和费时费力的情况;教务处每学期编印一期《诗词精选》,每期50首诗,让学生背诵,这样下来,几年的时间每个毕业生都能背诵几百首名诗。
2、听名曲、赏名画、看名剧。我校大力提倡艺术教育,兴办了“春苗书画艺术展”,收藏了在校学生的艺术作品,学生在这里既受到了美的熏陶,又受到了人生启迪。此外,我样还积极引导学生接触高雅艺术,如课前播放名曲,定期播放名片、名剧,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篇6
【关键词】日积月累;激发;学习潜能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在每个单元的语文园地中都编排了“日积月累”栏目。低段“日积月累”中包含关于识字、组词、标点运用、补充短语等词语积累、语感训练,中高段“日积月累”则主要是由以下部分组成:成语积累、名人名言、趣联佳对、民谣民歌、儿童诗、故事名句、歇后语、古诗文等。栏目虽小,却包含着非常丰富的语文资源,也是语文期末考试必考的内容之一,教师在教学中不可谓不重视。虽表面“欣欣向荣”,而实际情况却有些不尽如人意,具体表现在:考查形式单一。笔者查阅了2010学年第二学期浙江省四年级期末试卷15份,其中6份仅要求能够默写,余下的9份则是提供了一个非常简单的语境,默写相应的内容;目标定位单一。教学目标定位在知识和能力上,“日积月累”似乎成了应付考试,阻碍学生发展语文素养的“负担”;学习方式单一。教学手段固定在读、背、写的反复训练上,使得“日积月累”的学习枯燥乏味。一路教下来,一路练下来,没有任何悬念,没有任何变化,质朴得如同一条静静的河,很难在学生心里激起涟漪。纵观各级各类的的教师示范课、公开课,几乎没有一堂“日积月累”教学的课“抛头露面”,亦是佐证之一。待期末考试结束后,学生便将这些“日积月累”中的内容抛到九霄云外,在作文中的运用则更是鲜见。
怎样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更新教学理念,改变教学策略,让“日积月累”这样的“小栏目”焕发“大精彩”,最大效能地开发其教学价值,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地积累语言、主动地发展运用语言呢?
1 解读目标,准确定位
“日积月累”既是教材中相对独立的内容,又能深化单元主题,是单元教学内容的有机联系体,具备很高的教学开发价值,蕴含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强大能量。它虽然只是一个小栏目,但它的教学同样需要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需要选择恰当、合适的方法展开教学。强调积累,但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强调“软积累”——更多的是一种兴趣的激发,文化的积淀,能力的提升。例如,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八》中的“日积月累”,选编了牛顿、阿·费尔斯曼、郭沫若三位大家关于科学猜想、科学发现、大胆想象的名言。这三句名人名言是对单元科普文章精神内涵的延续、提升,教师如果能以此拓展、引导学生阅读科学名人传记,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日积月累”并非一个完全独立、封闭的学习资源。教师在教学时完全可以整合学习园地中“我的发现”、“趣味语文”、“宽带网”等教材内容展开综合性学习。
2 运用教学策略,上出趣味
2.1 创设语境,激发兴趣。教无定法,但教必有法。这“法”就是要遵循的教育规律。脱离语境、机械地记忆背诵,不符合语文教学的原则和儿童的学习规律。通过创设情境,可以让学生体验到他们现有知识经验无法体会到的情感,从而获得情感上的满足。在“日积月累”的教学中,创设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课堂生动有趣,调动他们的感官体验与学习能动性。
例如,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日积月累”是孟浩然的诗《过故人庄》。对学生而言,背诵故事并不陌生。而正是这种背诵积累习以为常了,就只易产生厌倦心理。这时教师就可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教师可投影村庄、青山、绿树的风景画,播放喜悦基调的古曲,教师同时饱含深情地诵读,学生闭目联想和想象美好的田园画面。借助工具书简单理解诗句的意思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透过诗,仿佛都看见了、听见了和闻到了什么,最后组织学生自由组合,分配角色,拟写简单的剧本,并布置简单的背景。然后,教师与学生一起分享大家的表演,并在表演中进一步补充、想象诗歌简约语言背后包含的故事内容,如,友人如何邀请诗人,诗人和朋友见面会说些什么,在朋友家又是如何度过难忘的时光、分别时又会是如何依依不舍。最后,教师从教材这首诗出发,补充其它反映诗人之间深厚友情的诗歌,如,《赠汪伦》,进一步拓展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积累。
2.2 结合课文,巧妙融合。按照通常的教法,教师一般会在整个单元课文的阅读教学结束后,分版块进行《语文园地》的学习,且通常会在“交流平台”之后进行“日积月累”的教学。但是这样的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因为学生一下子要积累这么多内容,兴趣会下降。同时“日积月累”的内容和“交流平台”没有必然的联系,很难妥善安排。有时还因为时间关系,草草处理了事。其实,可以打破原有的思维模式进行单元整合教学。教师在单元备课时,要善于发现“日积月累”与课文之间的融合点,将他们巧妙融合。
例如,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日积月累”都是与读书有关的名言,与本单元的课文联系非常紧密。《窃读记》教学的最后一节,可让学生结合名言“一日无书,百事荒芜”进行交流。《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可结合“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来谈谈课外阅读对写作的帮助。《走遍天下书为侣》介绍了读书的方法,可据此拓展学习朱熹的名言“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教学中将名言随机穿插,与文本学习有机融合,能使学生对名言和文本都有更深入的理解。
3 实践运用,促进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搜集,学会运用,学会交际。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日积月累”的内容,设计灵活的练习形式,使学生把学到的语言材料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材料。这样的“日积月累”,便不是一种死记硬背,而是一种“言语”的软积累。
3.1 分类归纳,适度拓展。例如,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日积月累”,是16个形容各种艺术的词语,大致可分为四类:有形容音乐艺术的,如“余音绕梁”;有形容书法绘画艺术的,如“笔走龙蛇”;有形容文学艺术的,如“妙笔生花”;有形容建筑艺术的,如“雕梁画栋”。教师可以设计表格,请学生分类归纳,并作适当拓展。
音乐艺术:余音绕梁 曲高和寡 阳春白雪
书法绘画艺术:
文学艺术:
3.2 在模拟语境中学习运用名言。例如,上文中16个关于艺术的成语,分好类后,再出示选词填空,让学生灵活运用词语。填入词语是多元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只要在句子中合适就行。走进这一栋栋( )的房子,不禁感叹建筑师的( )。更妙的是,每个房间的墙上还装饰着( )的画,它们均出自名家之手,是那么( )。此时,隐隐约约传来琴声,似乎在向我们传唱着( ),真是( )。
篇7
一、原因
原因一:所有从事职业教育英语教学的老师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当我们滔滔不绝地讲课时,学生一脸的茫然和无奈,老师口干舌燥筋疲力尽,学生索然无味。鉴于这种不容忽视的情况,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如火如荼在各个院校试行。
原因二:英语教学要具有浓烈的时代气息和时代特征,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时代感,不仅与时俱进,与社会和时代接轨,又可以结合当下实事,贴近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引起学生兴趣,无形中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
原因三:我们要摒弃一个陈旧的观念,英语学习不仅仅局限于对话和课文,词汇和语法这些传统的内容和形式。英语可以随时随地,以任何一种形式学习,如你看了一部英文电影,既锻炼了听力,还懂了一些英语词汇和短语、词组、句型、口语俚语,又对西方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这些统统都是英语学习。
原因四:英语学习不该是沉闷的,应该是快乐的愉悦的,新颖元素的加入让学生觉得不再单调枯燥,不再是老一套的无聊的对话和冗长的课文,让英语学习从此快乐起来。
二、可以加入到教材中的板块
1.英语小笑话
既可锻炼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又可调动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在英语课开始时,教师都绞尽脑汁地导入,一则小笑话就能自然地过渡。
2.英语绕口令
可以训练学生口语能力和练习发音。很多外国人学习中文都会练习绕口令,相声演员也会通过绕口令让自己吐字清晰圆润,字正腔圆。
3.英语谚语和格言、名人名言
可起到励志警示作用,催人奋发向上,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4.专业英语词汇
如机械类、数控类、化工类等。体现专业特点,将专业与英语融合在一起。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进程和步伐,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发展,中等职业学校全面开设专业英语课程是必然趋势,已经有很多学校率先开设了专业英语课程,这就要求培养出双语型人才。学生不仅要掌握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具备跟自己专业相关的英语知识。我们的专业发展不能仅停留在我们的母语层面上,英语与专业势必将紧密结合和全面渗透。
5.学生毕业留言、祝福话语、临别赠言和手机短消息
追忆校园生活,怀念同窗,感恩老师,感悟人生,与学生生活中的情感紧密相连。青涩的学生时代,纯真美好的校园时光,同学的情谊仍然历历在目,老师的教诲犹在耳边,就让这些点滴在字里行间流淌,在笔下熠熠生辉。
6.英语歌曲
歌颂友谊、亲情、人间真情,对学生进行优雅的情感教育和温情的人文教育。音乐无国界之分,优美典雅的旋律,朴实无华抑或是华丽的词藻,触动学生心里最柔软的部分最温柔的情结。而且,没有人能抗拒音乐的力量和感染,无不在音乐中找到共鸣和升华。
7.介绍优秀影片和经典影片
学习每部电影的名字和经典台词,教会学生在欣赏电影的过程中学习英语,寓教于乐。电影世界向我们打开了一扇窗,在视觉和听觉上给我们生动展现了西方的文化、历史、人文和情感。电影中有很多英语俚语和方言,日常交际用语,原汁原味地呈现西方生活,在娱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娱乐,轻轻松松地把英语学习了。
8.英语诗歌散文
中国的或是西方的,让学生领略英语语言的魅力,培养文学素养。让学生在文学的海洋中遨游,在文学的天空里徜徉,让世界文学巨匠带学生穿越时空,国界,感受历史的气息和脉搏,赋予学生儒雅的气节和博大的情怀。
另外,还有英语新闻、英语节目、英语广告、英语报纸和期刊、英语文学名著的节选。
篇8
关键词: 农村学生 语文教学 口语交际能力 “课前几分钟说话”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必备的能力,应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景中培养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其重要性也越来越明显,美国著名人际关系专家戴尔・卡耐基曾说:“一个人的成功只有15%是靠专业技术,而85%却要靠人际交往、有效说话等软科学本领。”但是,农村学生由于受生活环境的限制,在家里与父母,在学校与同学交流时,大多用“土话”,而羞于用普通话,于是口头表达能力与城市学生相比有着明显差异。我从事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工作二十余年,基于农村孩子的现状,经过长期的摸索尝试,采用“课前几分钟说话”训练,创设完全属于学生的自我舞台,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实践活动,已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得到了学生与诸多同行的一致欢迎与认可,如今,全校语文教师已纷纷效仿。
一、共同参与,形成方案
每当我接到一个新班级的教学任务后,便积极地向学生了解:“你喜欢什么样的语文课?”“你喜欢什么样的语文活动?”“课前几分钟你最喜欢怎样安排?”这样的互动交流,一方面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增强民主意识,体现主人翁精神,另一方面能让我了解到学生的兴趣爱好,避免教学的盲目性,增强教学的针对性,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经过统计,学生提出的设想多达几十种。面对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我首先是激动,而后就想到到底怎样去利用这宝贵的几分钟,采取什么样的形式,才能真正使这几分钟的时间不浪费掉呢?于是,在学生所提希望中,经与学生共同协商,我设计了这一学期的课前几分钟活动方案――每节语文课前腾出5―10分钟,学生事先准备好内容,轮流(按位置)登台表演,可一人,也可几个合作进行,底分设置为200分,带稿讲的扣100分,不带稿件讲的加100分(可有效防止朗读型的演讲,促进口语化)。每一轮结束后,学生总结得失,写成书面教材,作为作文处理,然后评出该轮冠军一名,优秀表演者三名,突出进步者三名(针对平时胆小、一发言就脸红者设置)。
二、分轮训练,逐步提高
1.优点“轰炸”,增强自信。
对于刚组建的班级,为了增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彼此了解,化解隔阂,增强凝聚力,根据人际交往活动中对他人知觉的两种重要效应――优先效应(首先呈现的信息比后来呈现的信息在印象形成中有更大的权重)与光环效应(对一个人形成了某种印象后,这种印象有可能影响我们对他的其他特质的判断),我在开学初,即进行“优点‘轰炸’”,作为此活动开展的第一轮内容,要求每位学生在对自我进行一个大致的介绍(家庭情况p兴趣爱好)后,着重让其他学生省察,亮出自己的优点。这样先入为主,可有效增进人际吸引,从而使个体更有信心,打下一个良好的开端,迈开走向成功的步伐。排在这一轮的第一个是我,一方面可给学生起到具体的示范作用,另一方面还可在师生间创设一个民主平台,缩短师生距离,使自己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成为平等中的首席。
2.找名人名言,学名人风范。
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为了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道德风范,让学生选择一位名人,作为自己做人的榜样,我在这扇小小的课前几分钟活动的窗口上巧妙地排上了第二轮内容――找名人,学名人。要求学生课外通过查询资料,把自己最喜欢的一位名人的一句名言抄下来,并结合名人情况给这句名言说上一段话,或说自己喜欢的原因,或述名言的由来,或评名言的效用,或联系自己的实际说说从中得到的启发……
通过这一轮的演讲,学生既丰富了语言知识,又积累了口语写作素材,更重要的是与名人进行了一次交谈,使自己的思想境界上了一个台阶,实为一次道德情感方面的自我教育活动。
3.收集新闻,进行。
农村学生的信息来源相对闭塞,但是电视基本上还是家家都有的。一开学,我就要求学生多看电视中的新闻节目,并了解发生在自己周围的新鲜事,因此学生信息来源还是比较广泛的,每天或每周都会获得大量的信息,有的是鲜为人知的,有的是离奇并赋予想象的,也有的是众所周知的。于是,在这一轮的课前演讲,我就让学生开设新闻会。学生有意识地去搜寻,并事先做好发言的准备。会内容广泛,形式多样,这样有利于开阔学生的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这种训练重在坚持,贵在积累。久而久之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大大提高,同时也锻炼了胆识,在多次体验成功的喜悦过程中培养了兴趣,增添了信心,使口语训练与良好习惯的培养相辅相成。
4.挖掘潜力,才艺比拼。
如果说前几轮的内容还有一定的方向或约束,那么这一轮的内容则完全放手。学生可就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通过课外的搜集、加工或创作,把成果在课前几分钟的舞台上进行展示,可谓一场才艺大比拼。学生有改编剧本的,如《新编武松打虎》,这是由廖凯等五位学生合作表演的,讲的是武松在景阳岗饭店喝完酒后,付不起昂贵的酒钱,在万般无奈之下用打一只老虎与店老板交换,但正在他们实施交易之时,却双双被捕,原因就是违反了《国家珍稀动物保护法》,这既保留了原作的主要内容,又很好地揉进了现代意识,还显示了其积极的教育意义――保护动物;有的美其名曰《超级女声》,有模仿汪涵的,有模仿李宇春的;有的就索性自己上去,舌绽莲花,纵横捭阖,让大家兴趣盎然,看了忍俊不禁,阵阵掌声发自内心,极大地调动了所有学生的热情,使得人人都有产生出一种冲动,真想自己也这样试一试;还有讲故事的,猜谜语的,脑筋急转弯的,发表自己观点的……内容丰富多彩,令人大开眼界,综合了教学、自然、英语等学科的知识,拓展了时间、空间之界限,再现了多姿多彩的生活,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触发了他们的灵感,有效地提高了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此外,这样丰富多彩的才艺展示在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等的同时,也为课堂教学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本节课的学习,甚至成为本节课内容最好的前奏。
至于第五轮、第六轮等可根据需要,穿插新的内容,如针对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进行论辩,对课文内容进行改编,对综合性学习内容进行提炼。形式上,可在打分时进行升级,如基础分给500、1000,而上下加扣无极限(每位学生均有两块得分,一块是基础分,一块是加扣分)。
三、收获喜悦,反思问题
开展实行课前几分钟活动以来,平均一学期每一位学生有五次以上的机会,一些平时不善言辞的学生在这个活动中收获最大。
请看郑家誉同学(男),平时说话就脸红,上课不爱抬头,学了“腼腆”一词后,全班同学几乎都用了这个词来形容他,而今,他已获得了多次进步奖,克服了胆怯的心理障碍,变得健谈起来,家长见了我就问:“老师,谢谢你了,不知你是用什么办法让我的儿子改变得这么快?”
请看叶成锋、虞万兵等同学,平时懒于动脑筋,但在这个活动中,也积极开动脑筋,为了问倒别的同学,赢得同学的掌声,在课后积极寻找材料去考同学,作文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
课前几分钟的自演活动学生感兴趣,再加上我的积极组织和很好的引导(学生每次表演结束,我都进行以表扬为主的点评),有效地沟通了课堂内外,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了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真正体现了语文这一学科的综合性、生活化、经验性、个性化等特点,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得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较短时间内得以迅速提高。
实践证明:只有让学生自觉参与到他们自己设计的语文活动中来,才能真正引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只有有的放矢地设计语文活动,才能真正高效利用课堂内容的有效时间。同时,不可否认有些学生的自主意识还较淡薄,他们渴望参与到活动中去,但是主观能动性较差,懒于行动,羞于行动。在实践中还发现有时我的意愿与实际活动间还有一定的差距。另外,在课前几分钟的语文活动中,如何让学生通过语文活动培养语文技能,使学生的口语交际等能力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与层次;在这项语文活动中如何对待不同层次的学生,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各种形式的语文活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语文技能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这些问题在今后的这项语文活动中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究和改进。
总之,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一项长期的教学实践活动,口语交际的训练任重而道远,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认清其实质,才能摸索、总结出科学的、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吴增强.现代学校心理辅导.
篇9
关键词:农村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对话过程
一、高中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观念落后
进入高中,很多教师教学方法比较单调,忽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将语文教学目标仅仅局限于升学考试,忽略了阅读教学与社会生活间的联系,这就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足,学习效率低下。通过阅读,学生可以获取更多的知识,同时,阅读可以增强语感,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对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也具有一定作用。我们可能都听说过这句话“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意思就是,如果读过的书多了,有了一定的词汇和语言积累,自然在写作的时候就能够顺理成章地磁写出来,可见阅读的重要性。在以往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对文章的理性分析上,而忽视了文本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只有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多教学生学会体会和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才能使学生更好地发现情感,进而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情感体验是非常重要的。
2.教师的教学形式比较单一
我们有时会看到,个别教师在上阅读课时,整节课都在让学生自己朗读,学生读的也漫无目的,只是机械地一遍又一遍地读,这样的阅读课其实并没有什么作用,只是浪费时间。还有的教师一味追求阅读的趣味性,阅读变成了一种形式。因此,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合适的教学形式,让阅读课充分发挥其作用。
二、农村高中作文教学采取的措施
1.加强高中阅读教学的有趣性,进而使得学生阅读理解的得分有所提升
很多学生看到阅读理解题便觉得头疼,这是因为在他们看来,阅读题纯粹是为了做题而阅读,阅读对他们而言是一种负担。我们知道,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做好阅读理解题的起点,因此,要想让学生做好阅读题,首先要加强高中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体会阅读的乐趣。
2.教师要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阅读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最终让学生学会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方法,需要在平时的阅读实践中完成。阅读教学对学生来说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可以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和交际能力;其次,通过阅读的积累,学生的写作能力得以提升;最后,经常阅读还可以陶冶情操。从阅读的内容来说,主要包括朗读、默读、精读、速读等,这既是教师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所要考查的内容,也是阅读的几种基本方式,阅读的本质离不开读。要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首先就要明确阅读目的,而后根据阅读目的选择合理的阅读方式,不能只是一味让学生机械地朗读或默读,这样的阅读是毫无意义的。其次,要保证学生的阅读时间,积极创设阅读情境,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体会阅读的乐趣。
3.阅读教学一定要学会感悟,体验感悟
感悟,就是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将自己融入到文章所描述的情景中,身临其境地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让学生学会感受和体验。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出学生内心的真实情感,领悟文章中的内在情感。同时,在领悟到这些情感后,学生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也可以得到更好的体验和经历。
4.阅读教学一定要有语言积累
语文作为一名重要学科,是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而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活中处处都会用到语文阅读知识,这就需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及生活中注意进行语言积累。我们知道,在一定条件下,文化积累的程度可以反映出学生语文素养的高低。语言积累在阅读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成语、诗词、格言、京剧、名人名言等各方面的积累,同时,还包括对中外文学名人及名著的学习与积累。名人轶事往往汇集了某一时期社会精英的思想及智慧,反映了他们的处世原则以及成长经历,熟悉这些名人轶事是学生积累文化的重要部分。在很多试题中会出现这样的题目:给学生一个论点,而后让学生依据此论点列举出名人事例,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实现对知识的储备。对学生来说,如果多一些语言积累,对于他们学习语文,以及提高文化素养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语言知识的积累能力。
参考文献:
[1]鄂冠中.从名师教学看课堂教学小结的策略[J].中学语文,2012(03).
[2]孙建泉.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探讨[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0(06).
[3]梁增红.阅读教学中语言训练的路径[J].语文教学通讯,2010(14).
[4]舒文静.精心设导———语文课堂教学的前奏[J].语文月刊(学术综合版),2010(04).
[5]唐惠忠.浅谈加强学生阅读品质的培养[J].语文月刊(学术综合版),2010(04).
[6]金林.新课程下语文探究式阅读教学的误区与对策[J].语文月刊(学术综合版),2010(03).
[7]郑秉成,潘新和.语文高考“怎么考”———以开放性、交互性题型为主[J].中学语文教学,2008(10).
篇10
关键字小语教学;学生阅读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1-0228-01
1利用课堂,指导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教师既要重教书,也要重读书。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就是要通过切实有效的阅读指导。《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与教学生学。”要让学生爱读书,教师也要爱读书,身教胜言传。
1.1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阅读指导。课堂是进行阅读方法指导的基本阵地,与其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如我教课文《桂林山水》时,通过搜集有关桂林山水的图片,边读课文边想像桂林山水的美,教师范读课文后,然后再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体会课文的语言美,从而感受桂林山水的美,自然会激发起学生对优美文章阅读的兴趣。我就因势利导,每周都提供一首古诗让学生理解、背诵。低年级的学生识字少,因此以通俗易懂的五言绝句为主。中高年级的学生有了一些语文功底,加入七言绝句、律诗也不成问题。好多学生还自己买了《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书进行阅读。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久而久之,学生的感悟能力就会有所提高。
1.2鼓励学生写读书笔记。为了养成学生踏实认真的读书习惯,巩固课外阅读成果。让学生学会在阅读中划圈、摘录、做卡片、写读书心得等,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利用阅览课教学生阅读方法,我对学生提出“三读法”。即:“一读”要求学生扫清文字障碍,了解大意;“二读”要懂得文章告诉我们什么知识或道理;“三读”要质疑问难,在好词好句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质疑问难。对学生的发问,我总以为表扬鼓励为主,并及时指出发问途径,教给发问方法。为此,我要求学生精心准备一本摘录本,各自取名、美化。如《拾贝壳》、《童言无忌》、《藏宝集》、《花蕾集》等,让家长写上一句希望的话。读书笔记的形式多样,根据年级的特点,讲究实效。
1.3要进行多样化的阅读训练,如比赛朗读、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等。通过多样化的朗读形式,让学生感受到阅读审美享受,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每天早晨课前利用5分钟时间,教师都为学生范读一段好书;建立师生阅读成长日记本,记下教师和学生在读书成长过程中的足迹。
1.4让学生以自主、能动的心态参与阅读。变教师的主观愿望为学生的主观要求。我采用“七个一”的教学步骤:拼一拼、读一读、猜一猜、演一演、画一画、赛一赛、玩一玩。如阅览课上运用课外读物教材《别说我小》中的有关儿歌《手》、《双手和大脑》、《手指谣》等作为语文课的延伸阅读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先出示一则补充谜语:“一棵树,不长叶,不开花,做事情,全靠它。”让学生自由阅读后猜一猜,谜底是手。接着阅读《手》,自由拼一拼,再配动作读一读,了解儿歌大意,知道一双手能做很多事情,它是人身上的宝,从而很自然地引出第二首儿歌《双手和大脑》。学生自由拼读后,思考:人身上有哪两个宝?用笔画一画,再来比一比,赛一赛,谁读得准确又响亮?接着想一想:怎样才能有创造?学生齐读:动手又动脑,才能有创造。
2立足课堂,延伸课外,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首先,教师要解放思想,坚决摒弃那些阻碍学生发展的落后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从繁琐分析中走出来,彻底解放学生的头脑、手脚,营造开放课堂、知识向课外延伸,向社会延伸,向传媒、网络延伸,使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其次,教师要与书为友,不断收集阅读信息,拓宽阅读教学设计的视野。如设计阅读特色作业;制作主题性读书卡(有成语主题、歇后语主题、名人名言主题等);课文学完后,用与课文主题相关的问题谈感受等。特别是教师要把经典阅读自觉地整合到课堂教学中,在备课时要设计一个大背景,每一节课的设计都要放到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
再次,教师要多的向学生推荐合适阅读的中外文学名著,让学生置身书海,畅游书海,感受语言的魅力,享受阅读的快乐。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时,我用视频播放小兴安岭的迷人景象,简介了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富饶的物产,奇特的风光,在这种情境中,学生学习兴趣浓烈。优美的形象刺激着学生的感官,影响学生的情感,而情感体验又会影响学生的思维活动及语言表述,从而进一步诱发了阅读兴趣。
3严格要求,持之以恒,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在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指导中,要养成学生良好的语文课外阅读习惯,不可能一蹴而就,要重视抓好开端,由易到难,逐步养成。
首先,要根据不同学段的学生的身心特点,向他们提出不同的阅读要求,做到有计划地循序渐进。相信学生,给他们以阅读的自由,再抓住时机,巧妙引导,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实际上是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自主性与求知欲。其次,教师一旦提出某种要求,就必须坚定不移,不允许有一次违反,不允许学生有一次后退。尤其是在个别学生身上表现出不良倾向的时候,更须严格要求,毫不放松。
再次,教师要坚持以正面引导为主,特别留心去发现学生中由于好的课外阅读行为而取得好的效果的典型,给予积极的正确的评价,让个别学生的成功成为良性的刺激,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良好的语文课外阅读习惯的形成,进而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