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教育学习心得范文
时间:2023-03-24 03:05: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本教育学习心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郭教授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生本教育”思想,不是要求教师有超出专业要求多么高的知识水平,而是有指导学生、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学会学习的方法的能力,教师的这种对学生学情的……从2009年9月,我们有幸接触到了“生本教育”这一理念,随后,我们一起听了一场专家报告和一节生本数学示范课,初步感受了生本课,后来通过看观摩课、集体学习、个人阅读生本教育的书籍、上网查找资料,和其他老师一起开始学着上“生本课”,结合自己的实践,简单谈一下自己的学习体会。
一、学生们得到了释放
生本教育的理想就是: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以前在我们的课堂上,往往是老师们在口若悬河、喋喋不休的讲个不停,学生们干巴巴的坐在那里听,只是在听老师讲,而他本身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即便是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小组合作”环节,但也只是“蜻蜓点水”,几分钟而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想而知,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孩子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他们特别有成就感,自信心增强,在这种氛围中学习,孩子们很放松,他们得到了释放,在课堂上很放的开,对学习更加有兴趣了。其中,我们班的韩子健、韩世纪同学的变化就很明显,原来的时候他们俩在课堂上属于不主动积极回答问题的那类学生,对学习的参与积极性不高,但自从我们开始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探究并走向讲台当小老师为大家讲题之后,他们俩像换了一个人似的,积极性特别高,课下还动不动就问我问题,看到他们的变化,我特别高兴、特别激动,甚至都不敢相信。通过看他们两个的变化使我更加坚信“生本教育”能拯救每个孩子解放每个老师。本文由一起去留学编辑整理,转载自一起去留学转载请保留出处。
二、老师的角色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
关于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以前的时候在课堂上总是像一个老大妈一样,唠唠叨叨,生怕孩子们听不懂,总是反反复复的讲个不停,自从接触了“生本教育”理念后,我才意识到,我这样的老师太强势,而且我发现在教学中我们太自作多情了,很多时候我们一厢情愿承担了许多工作,渴望孩子按照我们设计的方向去发展,但到最后却往往是自己失败。
郭教授指出:“教育的本质--是(在教师帮助下的)儿童发展”。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郭教授对于教师这一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师的职责就是帮助,帮助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郭教授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生本教育”思想,不是要求教师有超出专业要求多么高的知识水平,而是有指导学生、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学会学习的方法的能力,教师的这种对学生学情的驾驭能力,是与老师在平时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进行反思离不开的。上了一段时间的“生本课”,我最大的困惑就是不知道在课堂上该说些什么不该说些什么了,一开始总感觉本节课的知识点应该由学生来生成,自己尽量不敢多说话,但是后来才知道,老师应该学会恰当的去引导孩子、做小结,并不是什么都不说,要把握好一个度,这一点还需要在今后的课堂上继续努力学习。
三、生本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我们通过看教学视频,发现生本课上的孩子们都是自信的、快乐的,现在我有时候体会到这一点,当学生从自己研究和探索中发现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时候,我感到非常的意外和喜悦。但是,更多的时候是憋着一股气,每次都在想:孩子们怎么这么不会合作?语言表达能力怎么这么欠缺?每次做总结时怎么总是说不在点子上,还那么啰嗦?实际上,他们的现状其实很正常,因为在前期,我们并没有在课堂上有意识的去培养孩子的这些方面的好习惯,现在,我们刚刚开始接触生本教育,作为老师都是新手,很多地方做的都不够,又何况是孩子们呢?但是,通过看他们的变化,发现他们在学习上冲劲十足,自主意识很强,慢慢的有了合作意识,更多的是学习上的创新意识,我深切的意识到,孩子们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
通过了解生本教育,我知道了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你教的学生取得了让你满意的成绩,这不是完全的成功,成功的另一方面还要看你有没有让你的学生体验过你的教育给他带来的无穷快乐,你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做了什么,你为学生今后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哪些帮助。
郭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所说:“快乐的感受是人更好学习的情感基础。快乐的日子使人聪明,使人产生心理的兴奋和生理的活跃。在兴奋中,他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
篇2
【关键词】生本教育;信息技术;信息素养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内容覆盖面广,更新速度快,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信息技术课相比其它学科,实行生本教育相对来说要容易一些。因为它没有考试压力,学生普遍感兴趣,又是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来掌握知识的学科。在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要求下,生本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更能充分体现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更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下面,我简单谈及个人关于信息技术教学的几点见解:
1. 改变传统师本教学模式,发挥学生主体地位传统信息技术教学中,多数时候都是老师给出一个范例,由老师先示范操作,然后同学们按照老师的讲解去尝试练习。这是典型的师本教学模式。授课过程中看似大多数时间都是学生在练习,但整个学习的过程并没有遵循学生学习的自然规律,达不到预期效果。然而结合生本教育理念,这个问题便迎刃而解。教学中老师只是作为一个引导者,把有些问题留给学生来解决,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学生分组讨论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通过思维碰撞产生答案,甚至可进一步升华得到更深层次的结论。这样不仅提高学习效率,还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师生、生生互动,不仅培养了团结合作的精神,学生也体会了知识形成的过程。
2. 信息技术教学不能只重视信息科学知识、信息处理能力的学习,也要重视信息情感意识、信息伦理道德的渗透美国教育家欧内斯特·L·博耶曾说:“技术能够在瞬间把信息传遍全世界。但是,无论技术具有多么神奇的功效,它却不能传递智慧。” 传统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只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忽视了信息素养的培养。信息技术教学首先要明确想让学生学好信息技术就要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如在学习copy功能时,可引导学生讨论一下它的利与弊。在上完课后有些学生经常忘记关显示器电源、键盘鼠标乱放、损坏设备等小毛病,这时候要组内同学互相提醒、帮助,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另外,人机对话不同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缺少情感。不管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到何种地步,人们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可少。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师生角色转换,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将生本教育的理念更好的应用于信息技术教学。
3. 生本与信息技术要完美结合,达到一个最佳的学习效果在生本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我们采取了“低入-多做-深思-高出”的教学设计思路,结合生本教育 “课前早准备,上课早交流”理念,探索生本教育理念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3.1前置性研究。前置性研究是一节课的开始,与我们常说的预习功能相似。但前置性研究更具目的性。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求学生进行前置学习,可以精心设计一个与生活紧密相联的,具有较强目标性、开放性、趣味性而难度适中的问题。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通过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引导与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前置任务。这样的课前研究,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了较好的理解,对课堂充满信心,能够进行有效的交流与进一步探究,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体现生本教育的“低入”与“先学后教,先会后学,以学定教”教学理念。
3.2明确目标,分组交流。目标是行动的指南。为避免学生盲目探索,教师可根据学生特点,直接提出学习目标,也可让学生自己提出,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是有效的驱动机制。无论是理论学习还是操作技能的掌握,学生都可以在小组学习与合作探究中体验团队的力量,共享学习的乐趣,相互带动,共同进步。
3.3研究探讨。在学习小组中,每一个任务都可能被激发出巨大的学习潜能,教师所需要做的就是让学习小组明确探究的任务,并适时给予指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可以解答他人的疑问,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从他人的优点与知识中充实自己,集众人智慧助自己发展。
3.4交流评价。生本教育指导下的信息技术课堂提供了学生自学的空间,又能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在班上进行交流,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提升思想感悟,教师要发挥其主导作用,巧用课堂教学评价语言,客观进行评价,并组织带动学生在一系列的评价中体验成功,收获喜悦。
3.5总结提高。课堂交流是学生的思想表达与技术展示的平台。因而在讨论交流后,有必要设置小结环节,师生共同总结与提高,完善知识体系,交流学习心得。
篇3
关键词:“专转本”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建议
根据教育部和江苏省教育厅的文件规定。“专转本”是指专科二年级或三年级的优秀学生通过参加省级统考和招生的本科高校专业考试后,达到规定的录取分数线转入本科阶段继续学习深造。“专转本”工作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越来越受到社会的认可和高职高专院校的重视。“专转本”教育成为大批专科生、高职生接受再教育的重要途径,能激发广大专科学生的学习动力,又能满足社会对高素质应用性人才的需要。但是,由于“专转本”学生在学习年限、生活环境,以及群体数量等方面的特殊性,导致其在心理、行为等方面与普通本科学生有着一定的差异。笔者作为一名普通高校的辅导员,经历了多位“专转本”学生入学后所产生的烦恼和困惑。本文结合笔者担任“专转本”学生辅导员的一些工作体会,就如何有针对性地做好“专转本”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使他们更好地成长成才进行一些探讨。
1 “专转本”学生的心理问题分析
1.1自卑心理。
“专转本”学生大多是专科阶段品学兼优,在班上或学生会担任职务,深受老师和同学的信任和喜爱,但转入本科阶段后,学校、老师、班级和同学等环境都发生了变化,佼佼者聚集在一起,学习压力更大,昔日那种“鹤立鸡群”的感觉已荡然无存。另外,由于进入本科阶段后课程难度加大,课程负担加重,而且有的学生专科和本科所学的专业类别和方向不同,就更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加之两年后又得面临就业压力。无形中在心理上就产生了一种失落感,自卑心理油然而生。
1.2自负心理。
由于外在的一些压力,很多“专转本”学生取长补短,在找到差距的同时,更加刻苦努力,通过自身的努力,在各方面仍然能做得很好。但是部分学生却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不能改变已经内化在心里的优越感,加入本科生群体后,原有的心理优势存在的外部环境荡然无存,但已形成的心理优势却无法立即消失,面对学生之间更加激烈的竞争。他们心理上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差距,表现出与周围环境的格格不入。
1.3逃避心理。
许多“专转本”学生是盲从大流,缺乏对人生的理性规划,回避就业矛盾,忽视专业学习的连续性,以及个人兴趣。在转本后才发现自己在学习上有很大的困难,以致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不能正确地评价和衡量自己的能力,不能正确地把握机会,认为前途渺茫,产生了浮躁心理。
1.4环境变化使学生产生心理落差。
大部分“专转本”学生是从一个大学校园走进另一个大学校园,进人大学校园后不会像大一新生那样产生强烈的好奇感,在人际关系方面也不会有很大的困惑,但他们更愿意将自己所在的学校与专科所在学校、同学所讲述的大学及理想中的大学进行比较,内心深处对新的环境有着更高的期望和需求。另外,“专转本”学生进入新的学校后,会将本科阶段的教师与专科时的教师作比较,特别是对教师的评价更加敏感,要求也更高。换句话说,“专转本”学生更容易用挑剔的眼光评价所在的大学,通过比较,学生容易产生心理落差。
1.5经济压力使学生心理失衡。
一万多元的高额学费、求学期间的住宿费、书费等经济支出,对有些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有形的、巨大的经济压力。于是他们就想方设法一边学习,一边打工挣钱,这样难免会影响学习,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由于贫困的家庭背景及社会关系方面的原因,就业前景也不看好,这些压力都容易使贫困学生心理失衡,逐渐丧失学习的信心和勇气。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状态。
2 做好“专转本”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2.1做好入学教育。
“专转本”学生的人学教育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之一。由于“专转本”学生经历的特殊性,使他们更容易用挑剔的眼光去评价本科学校,也会把专科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带到本科生活中。所以一定要做好入学教育,其中包括专业教育、校纪校规与安全教育等方面,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本科教学、学习、管理和生活。
2.2做好心理咨询工作,建立个人档案。
针对“专转本”学生的心理特点,一是可制作有针对性的问卷,对“专转本”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建立个人心理健康档案,并关注经济困难和学习困难的学生。二是可以进行心理咨询与辅导,通过个别咨询、团体辅导、心理行为训练、网络咨询等多种形式,预防和矫正各类心理障碍,使他们学会正确评价自己、定位自己,增强抗挫折的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学会处理好人际交往、交友恋爱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培养健康的人格心理,使个性得到良好发展。
2.3加强感情交流,做学生的朋友。
“专转本”学生的心理较复杂,更需要我们带着感情去工作,与学生经常交流,掌握学生的心理现实,及时对异常情况进行沟通指导。我们可以采取小范围座谈,辅以个别学生谈心的教育方式,观察他们的言谈举止,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家庭状况,以及他们对学习、就业等方面的观点,适时解答学生的问题,如“是考研还是就业”、“以后会做什么样的工作”等。我们要明确求学目标,并加以心理调整,使学生回归到现实中,以减少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心理落差。
2.4强化欣赏教育,增强学生信心。
针对“专转本”学生入学后由于种种原因产生的自卑心理,需要辅导员在工作中加强欣赏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通过科技、文化、体育等各类活动充分发掘学生身上的优势,强化学生的自觉参与意识,创造更多展示自己特长的机会,促使他们在与其他学生交流过程中获得更多的肯定和鼓励,帮助他们不断克服自己内心的不良心理。
2.5关注贫困学生,减轻心理负担。
经济压力使一些家庭贫困的学生心理失衡,产生自卑心理,影响学习。我们要特别关注贫困学生,做好心理辅导,培养学生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自尊、自立、自信、自强的优秀品质。另外,我们还要积极帮助贫困学生争取更多勤工助学的岗位,申请争取各种奖学金,不断提高贫困学生运用知识和能力改善自身的经济状况的能力、最大限度地解除贫困学生由于经济因素造成的心理负担和困惑。
2.6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篇4
一、于信息技术教材中渗透德育内容
教材,是教学活动开展的依据。教学中的学科教育内容,是渗透德育教育内容的基石。一个科学合理的信息技术教材,才能让德育教育内容得以渗透。就目前来看,我国还没有与德育教育目标完全匹配的初中信息技术教材,这也是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难点所在。也正是因为如此,加强信息技术教材的开发与设计是极为重要的。信息技术教材的编制者,应当考虑到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适当融入德育内容,加入视频或者图片资源,让信息技术学科中的德育教育更加立体化。每一个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可以针对学校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水平,开发校本教材,使信息技术教学更加符合学校的教育需求。举例来讲,如果学校学生的合作意识不足,教师可以在进行校本教材的开发时,加入更多合作实践活动模块,让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同时,去体会合作的重要性。只有课本内容与德育教育内容具有衔接之处,才能让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与德育教育进行结合,促进以学生为本教学理念的落实。
二、加强信息技术教师德育水平提高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与组织者,更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实施者。作为学生学习路上的引导教师,要促进德育教育工作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施,必然要具有较高的德育教育水平。促进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德育教育效果的优化,教师的个人素质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将信息技术专业知识进行形象、生动地讲解,突出学科特点,更要引导学生从学科学习内容中发现德育学习内容,促进学生在自己认知能力的支持下成为德育内容的体悟者。要落实生本理念,教师需要关注时代特点,利用具有时代性的德育教育内容去充实信息技术教学活动。比如在讲解有关于计算机病毒内容的时候,教师要从时展过程中找到初中学生乐于关注或者能够接触到的事物进行举例,引导学生从中体悟出一定的道德标准与道理。教师可以借助“木马病毒”去引导学生分析计算机病毒制作与传播不良影响,发现其中的错误性。只有教师具有开发德育教育内容与实施德育教育的能力,才能促进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为学生服务,以学生为本,落实德育教育。
三、落实生本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手段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会用到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师不同的教学方法中,教师都要引导学生将信息技术学习内容与德育教育加以结合。示范式、诱导式与渗透式教学方法,都能够让学生在接触信息技术知识的同时得到思想品德上的教育,促进教学活动的多样化,利用以学生为本的评价手段,能够让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得到更多的成长。在进行信息技术课堂活动设计时,教师要对课堂活动进行精心准确,充分利用学生乐于参与的课堂活动,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寓教于乐,落实以人为本。比如在学习网页制作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设计一个班级网站。在指导学生建立班级网站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将中学生道德标准与行为规范等内容设计到网站中去,从而促进信息技术教学与德育教育的结合。除此之外,教师要加强课堂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在对学生进行学习成果评价时,不能只考虑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提高程度,还要考虑学生的课堂学习态度与表现,将学科学习与德育学习绑在一起,从而促进信息技术教学中德育的有效渗透,也让信息技术课堂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成长。
四、培养初中学生网络应用正确方法
篇5
摘 要 运用文献资料、访谈等方法,以百色学院2012级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为例,针对学生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对提高百色学院及同类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体育专业 学生实习 问题 对策
一、引言
教育实习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将所学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转化为体育工作能力的重要实践环节,对学生毕业后更好、更快地适应本职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加强和改进学校教学工作也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
二、百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交流沟通能力不足,自我约束能力不强
交流沟通在师生之间是互补的,有了良好的交流,才会有好的实习效果。调查得知,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缺乏与指导老师的交流,主要表现在课后总结不及时或走过场,没有通过与指导老师的交流,提高自身的课堂驾驭能力。由于实习生在实习的过程中,更多是靠自我管理,这就容易使部分自我约束能力不强的学生养成自由散漫、不遵守实习纪律等习惯,严重影响了实习效果。
(二)实习单位领导及指导教师对教育实习的重视不够
调查了解到,实习单位的部分领导对体育教学实习的重视不够,部分指导教师对教育实习工作不够严格,甚至不负责任。在实习过程中,实习学校的领导不能深入与实习生交流,对实习生的态度不够认真,只追求完成任务而没有让实习生进行针对性的实践。指导教师对实习生不严格,对实习生上课及课后的评价和指导不够。
(三)不能适应角色的转换
很多大学生刚刚走出校园,马上要转变角色,从一个学生的角色转变成教师,很多人都不能迅速适应新角色。在实习过程中,实习生具有双重身份:老师和学生。作为老师要管理和教育好学生,作为学生又要接受老师的指导。就是因为这种双重角色使得许多实习生不能很快适应角色的转换,导致在实习的过程中易出现了两种问题:一是实习生缺乏工作经验,在处理一些问题时不知所措,到处碰壁。二是实习生在教学方法上缺乏主动性和创新能力,做事不够主动等。
(四)组织教学能力缺乏
组织教学能力表现在四个方面:设计能力、施教能力、控制能力和应变能力。设计能力方面,实习生对教案的设计能力不强,譬如一节课应该如何导入、重点难点该如何突出等环节的设计欠科学;施教能力方面,实习生在讲解示范动作上存在口头表达不清楚、动作示范不到位等问题。控制能力方面,实习教师不能及时和有效了解青少年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不能驾驭好课堂。应变能力方面,在处理课堂上突发事件的能力不足,不能及时有效地处理课堂上的各种问题。
三、提高百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习质量的对策
(一)制定严格纪律,进行规范管理
在实习过程中,除了按实习学校的有关管理规定执行外,还应该安排专门的带队老师,以便规范管理实习生。这样以来,实习生在实习中遇到问题或发生突发事件可以请教带队老师,既有利于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也能及时掌握实习生的情况,更有利于实习工作的顺利完成。
(二)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教育实习基地一个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场所。学校应大力加强与中小学和基础教育机构在体育教学、培训方面的机构的联系和合作,根据最新的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政策,为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生提出尽可能丰富的、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让实习生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得到全面发展。要在双方互惠互利的基础上与中小学和基础教育机构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共建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
(三)做好实习前的准备工作
实习准备工作包括:专业技能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这三个方面。调查得知,百色学院比较重视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理论知识的培养,而对学生实践能力方面培养的力度还不够。因此,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专业教师必须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同时,不断要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譬如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观看一些中学公开课的示范录像或到一些中学进行实地观摩评课等方式,使学生形成体育教学的直观认识。
(四)重视专业理论教学,提高学生专业素养
体育专业理论课教学方法陈旧、与实践脱节等问题是当前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因此,学校必须做出必要的的硬性规定,对专业教师和学生进行引导和要求,不断加强体育专业理论课教学的改革力度,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我国教育方针,知道体育教学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使学生掌握一些体育基础理论知识,运动保健常识,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等,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四、结语
当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面临着应用型专业人才的转型要求,如何培养应用型体育教育专业人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主要任务。加强体育教专业实习环节,优化实习内容,提高实习效果是解决以上问题的主要途径。在这种背景下,以百色学院为例,对新建地方本科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习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基金项目:2013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项目编号:2013JGB237);2013年百色学院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靳军.高师体育专业教育实习现状与对策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6(11).
篇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5918( 2015) 08- 0059- 02
doi:10. 3969/j.issn.1671- 5918. 2015. 08- 028
[本刊网址]http://hbxb.net
随着社会的发展,必须给予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素质与文化知识作为大学生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素质对大学生的发展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高校的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塑造大学生心灵的工作,如果要想使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被大学生所接受认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必须充分的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
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它克服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弊端,同时也反对行为主义机械的理论,针对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实效性的状况,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相关内容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相结合,将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内容
(一)人本心理学的人性观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性观在柏拉图性善论的基础上丰富和完善起来,罗杰斯所说:“好的人生是一种过程,而不是一种状态,它是一个方向而不是终点。”个人的动机受当前意识的支配并随其不断变化而不断改变着。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追求的自我完善和实际之间的不完善保有的张力是人发展的根本因素,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有能力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指导,能够对所存在的方式负责,同时人本主义心理学也关注自由、尊严。只要有适于人性成长和自我实现的环境与机会,它就会在自我实现的先天动机驱动下健康的发展。每个个体必须认识到自身最终的责任,并且在选择的过程中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去发展和完善自我,从而达到自我实现。
(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价值观
人本主义价值观主张建立“主观内在价值观”。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看来“主观内在价值观”,指价值观前存于人的本性当中,是人性整合的有机构成,也是理解人性的基础,它是自主的、有意向的健康成长的价值体系,它还是主动的、自我选择和自我决定的、积极的、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的价值观。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动机理论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该理论基于人是被欲望驱使的动物的一种假设,另一种假设则是人类的追求具有普遍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则都属于低级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属于高级需要。必须通过内部的循环才能够得到满足。他以人的需要为基本出发点,来探索和研究人的行为,要想处理好人与社会、与他人的关系就必须处理好这五类需要的关系。
(三)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育观
人本主义教育观既反对传统的教育思想也反对美国当时的教育制度,主张开展教育改革运动。首先反对教育无目的论,主张培养自我实现或充分发挥作用的人。反对简单机械的灌输,开展最佳成长的内在学习。重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主张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对学校课程理论脱离价值、价值中立,主张实行有意义学习和经验学习。主张学习是一种人际的相互影响,应该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督促作用。反对传统教学中的外部评价,将外部评价转化为学生的自我评价。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现状分析
在大学教学中,注重专业知识的培养,而缺乏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训练模式。忽视了教育的本质是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全面的人。从而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中的作用,大量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员转到进行专业教学。另一方面,大学生自我教育和积极主体参与意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现在,然而,许多学生忽视了自身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更不用说思想政治教育融人到自己的学习。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这还是大学生自身其自觉的主体意识都不强。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现状分析
若想政治教育时效性得到发挥,就要充分的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特点,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价值趋向出现多元化。在我国,高校管理实行“导员负责制”,大学生大部分时间以个体行为为主,造成大学生行为方式个性化的原因。社会的发展,在大学生问题增多的同时解决方式也增多了,就为大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三、人本主义心理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必要性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弥补大学生思想教育忽视大学生主体地位的不足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出现的问题,其根源在于现今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人本主义心理学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人的价值与尊严,相信人自我选择和自我实现的潜能,它的观念正好弥补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因此,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相结合存在一定的可能。
(二)人本主义心理学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增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做人的工作,充分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思想的接受规律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我们要寻找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大学生期望值之间的契合点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趋向在这种环境下不断呈现多元化。依旧采用灌输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不仅不会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反而会影响受教育者的接受程度。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实效性,主要问题在于忽视了“关心人…帮助人”的作用。若想思想政治教育得到实际效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深入了解大学生的现实需要,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四、人本主义心理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一)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导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把大学生看做有潜力的成长中的人,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正确判断每位学生,制定一个富有弹性的标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首先应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发展,然后针对性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进而促使大学生的个性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有机的结合。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学生不是作为教育对象孤立存在的,他们所接受教育的状况和自身素质水平也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双向互动关系,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把大学生作为能动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充分认识到每位学生的独特意识、主观能动性、接受和反应方式从而充分调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二)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主体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积极引导大学生主动配合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工作,正确对待思想政治教育进而实现自我的发展,促进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将大学生看做独立的个体,但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认识到大学生并不是单纯的个体,对社会可能产生片面认知。所以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给予大学生整体性帮助,满足大学生在思想及其他方面的发展需求,帮助他们进行自我价值的实现。在管理大学生时要本着“民主”观念,力求满足大学生的强烈民主意识的需求,力求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帮助大学生对自我思想和道德品质的塑造,使他们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自觉践行所学到的思想、道德知识。
篇7
[关键词]工程素质 材料 本科生 实践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0-0075-02
一、前言
随着近几年高校材料类本科生招生人数急剧增加,再加上实验硬件建设相对落后的客观现实,使现行的材料学科实验教学体系达不到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目的,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水平也因此停滞不前。下面,笔者将根据近十年的实验教学经历,结合现行的实验教学体系中存在的某些问题,简单谈一下本人对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的一些想法与建议。
二、实验教学体系改革主要切入点、原因及相关措施
(一)探究新型实验教学模式,避免“重教轻学”现象发生
“重教轻学”是目前实验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种不良现象,即实验指导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注重某个实验“教没教”,而至于学生“学没学”,学的效果如何,却很少去关注。之所以出现上述这种不好的教学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方面,随着近几年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专业学生数量大幅增加,在实验硬件条件没有改善的情况下,实验指导老师很难保证每个学生均有动手操作实验的机会,此外,每堂实验课学时数是一定的,因此,当一名实验授课老师在有限的时间内面对众多的学生时,他考虑的首要问题肯定是如何把实验课讲完的问题,至于上课效果,只能尽可能地兼顾。另一方面,长期的课堂理论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了被动学习的思维定式,“只听不想”或“只听不问”,这种听课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授课老师“重教轻学”现象的出现。试想,在老师上课过程中,如果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举手提问的话,那授课老师怎么会不去解答呢?而在这种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效果必然会得到提高。因此,结合上述两个方面的原因,笔者认为要想解决“重教轻学”的不良现象,一定要对现行的实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首先,在实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增加实验批次,这样,能有效保证实验教学人数的小班化,增加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几率,有利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当然,实验指导老师的工作强度必然会相应增加,因此,相应的考核机制也应该进行必要的更新与完善。其次,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实现真正意义的教与学,这样,既能保证学生上课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同时,还能使授课老师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第三,授课老师可以有意识地在教学环节中设置学生参与教学的环节,例如完全可以在上一批听完课的学生中,找出一位或二位学生给下一批的学生进行实验讲解,这样的授课模式既能充分调动每一批学生听课的积动主动性(因为每位同学都有可能被选中),同时,又可以在实验设备较少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上述教学模式笔者已经相继采用了三年,深得同学们的喜爱。
(二)提高综合创新性实验比例,增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目前,材料类各专业本科实验教学体系中,基础性(认知、演示、验证)实验所占比例较大,综合创新性实验数量相对较小,这种实验教学体系的设置不利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综合创新性实验的教学特点是通过某一实验任务的设定,使学生利用已经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基础实验技能,自行设计实验路线并予以完成。当实验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时,则由学生自行通过查找资料,分析问题予以解决。由于此类实验设计技术高、难度大、数据处理较复杂,且有一定的创新含量,实验任务的完成需要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并能够综合灵活应用,因此,有助于发挥学生个人特长,锻炼独立动手能力,开拓创新思维以及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然而,此类实验自身较高的科研创新水平,教学时间跨度大以及不菲的开设成本等特点,导致很多老师不希望或不愿意开设、指导此类实验,这也是为什么目前高校材料类学科综合创新类实验数量偏少的根本原因。结合上述原因,一方面我们应该积极引导实验指导老师提高自身科研水平或支持鼓励具有博士学位、科研能力较强的老师开设、指导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另一方面,建立相应的教学奖励机制,适时增加综合创新性实验教学的资金投入也是必须考虑的事情。
“有量无质”是目前综合创新性实验设置中普遍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有些高校一个综合创新性实验一经设置便长期使用,实验内容从不更新,这对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亦是非常不利的,毕竟培养学生是以社会需求为最终目的。因此,积极鼓励与支持具有博士学位的老师参与到综合创新性实验的设计与教学工作中,将其承担的科研课题与实验教学内容紧密相连,适时将学术前沿的创新内容或者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关的先进技术引入实验教学,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手段。
(三)改革实验考核方式,满足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需要
成绩考核,是用于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有效手段,对促进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实验教学中通常采用的考核方式为“考勤+实验报告”。这种陈旧而单一的考核方式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的发挥,已远不能满足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需要。因为,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上课人数的增加,上课老师没有足够精力照顾每位上课的学生,这在无形中就助长了学生上实验课注意力不集中、散漫等不良习惯,甚至某些学生只是开课前去一下,点名后趁老师不注意就自行离开,等需要上交实验报告时,借同学的实验报告复制一下就解决了。显然,对于这部分学生而言,上述考核方式有等于无,因此,以满足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需要为出发点,建立新型多元化实验考核方式亦是当前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内各高校已经就上述问题做了一定的探索性工作。笔者认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归根到底就是要让学生“动”起来,不仅让其“动手”,而且还要让其“动脑”,那么采用一种怎样的考核方式才能实现上述教学目的呢?笔者认为,在实验室条件允许前提下,适时增加学生操作动手能力的考核内容,如通过对某一小型设备的拆解与组装,或给出一小型的实验任务,让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完成等形式,完成对学生实践创新动手能力的考核,应该是一种不错的教学尝试。即便因为学生众多,实验室硬件条件有限,上述考核方式满足不了全部学生考核需求时,我们也可以通过抽查的方式选择性进行,类似目前驾证考试中夜间路考那样,我相信这样的考核方式,有利于增加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学习注意力,增强其学习主动性,有利于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此外,利用专门的模拟实验操作系统来实现对学生的考核也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在建设经费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尝试一下。
除了上述几个问题外,实验教学体系改革工作还应该注意其它几个问题,如实验教学内容前后重复,缺乏正规的实验教学教材以及实验教学管理制度不完善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同样也制约着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进行,因此,上述问题均需要引起高校相关管理部门的重视,并组织人员想办法予以解决。
三、结论
总之,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众多行业对材料类高层次创新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而现有的实验教学体系显然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这种人才需求,因此,作为高校的教育管理者与实施者,我们必须积极面对这种现实,对现行实验教学体系进行必要改革,通过改进实验教学模式,提高实验教学指导水平,加大实验教学的资金投入等方式,以达到增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目的,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与国家建设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材料类高层次创新应用型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刘英, 李佳, 徐兆军,等. 工程素质与创新精神的培养与实践[J].化工高校教育, 2011, 118(2):25-27.
[2] 杨俊坚. 基础性实验方法改革与探索[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 32(3):90-92.
[3] 黄品梅,黄道平,梁锦.开发综合设计性实验促进创新人才之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0, 29(6):93-95.
篇8
教师《给教师的建议》学习心得1
闲暇时,我拜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受益匪浅。其中“教给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一建议给我印象深刻。
卢梭的“寓教于乐”总让我困惑,我常常思考:究竟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快乐,在快乐中学习呢?纵观今天背负着“升重点,考大学”沉重包袱。
孩子们,他们哪还有心思去玩,哪里还有时间去乐呀!
“一个人在求学时代最宝贵的财富就是自由支配的时间”,虽然减负已不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我们仍能听到许多学生埋怨的声音,细问起来,原来,每天做完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回家还得完成家长的若干作业。邻居家的小男孩,放学回家很少出门活动,就连寒暑假也不例外,每天都关在小房间里做妈妈布置的什么《江苏正卷》、《课外补充阅读题》等习题集,碰到难题(特别是些联系生活谈感受的题目)必过来问我,细看一下整本习题集,无非是些常见的题目,好些题目与学校统一的练习册雷同,甚至一模一样,而真正能开发智力的题目寥寥无几,孩子就在这样每天练了又练的习题中荒废了自己美好的童年时光。“最宝贵的财富”也在不知不觉中浪费了。
每每想到这儿,初为人母的我都会发誓将来要让自己的女儿从繁重的“家作”中解放出来,我会和她做游戏,看她画画,欣赏她唱歌跳舞,引导她读书明理,带着她去看路边艺人奇妙的手艺……带着她认识大自然,认识社会学习在学校中看不到学不到的知识。
在社会要求学校给学生减负的同时,我们也呼吁各位家长给孩子减负。现在正是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年纪,正是他们好动好玩的年纪,如果每一位家长都能正确对待他们稚嫩的问题,欣赏他们童趣十足的举动,多给他们“最宝贵的财富”,我相信每个童年在记忆中都会是五彩缤纷的。
教师《给教师的建议》学习心得2
城市的喧嚣、娱乐的浮华、旅游的休闲、电话的纷扰,我们如何能建造一座属于我们自己的心灵牧场,读书吧!静下心来读经典著作吧!随着“营造书香校园”读书热的掀起,捧起苏霍姆林斯基的《 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它深深地吸引着我,一种心灵的静寂,一种久违的感动充盈着我的心灵。我急切地把我的些许感悟记下来,与同仁们共勉!
感悟一:读学术著作,走出死抠教科书的浮躁现象
是啊!一个人的成长多么需要有一个“专业引领”的氛围,读书便引领你进入书中与大师对话,领教大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而我平时只关注数学学科杂志的教学论文,品味名师的精彩案例,往往断章取义、人云亦云。因此教学实践和理论之间存在一个很大的断裂层,看问题不尖锐,都停留在表面上做文章,所写教学论文在逻辑上缺少严密性和深刻性,从来没有静下心来真正地研究教学。我们每天捧着一本教科书,找些相关参考资料,每天重复着往日的教学行经,跳不出现有的教学方法。读了苏文以后,我找到了答案:要善于琢磨一些学术著作,不断地补充教学技巧。
感悟二:读心理学教育学等书,摆脱情感教育的浮躁现象
我们每天忙碌着备课、上课、批改等事情,似乎这就是所谓的教学。在儿童心理特点、情感方面研究甚少。当学生犯错误了,我们很少蹲下身来听听学生真实的声音,往往不分青红皂白,来个气势汹汹的批评。当学生的作业做得一塌糊涂时,我们画上一个大大的叉,再来个重做,方能解决心头之气。不管好学生、差学生,我们都一样的教法,虽然有人提出分层教学,可实际上又有多少人在实施着呢?而苏教育家却编制了一套专门供学习困难学生做的习题集。
苏霍姆林斯基把学生的情感比作土地,把学生的智力比作种子,他说:“只关心种子而忘了耕地,等于撒下种子喂麻雀。”“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表情的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地进行心灵的接触。”这说明了老师和学生之间在心灵、情感上的交流是极其重要的,每一次心灵的碰撞都有利于建立和谐、轻松、愉快的师生关系;有助于老师和学生之间产生情感共鸣;有助于创设情意融融的情感氛围;使学生自觉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那么,如何深刻了解学生的心灵、促进师生之间情感上的交流呢?那还是多读书、多思考。
教师《给教师的建议》学习心得3
一本好书能启迪人的智慧,涤荡人的灵魂。我觉得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它犹如一泓清泉,清爽甘甜,沁人心脾;它仿佛是我的一面镜子,时刻映照着自己;它又好像是我慈祥师长,不断地给初入教师岗位的处于茫然中的我以指引。大师的形象虽然模糊,但大师的指引却是那么具体。如何在教师岗位上能够将工作做好,如何能让自己在这份事业上有所发展,我从中总结出几个我首先必须要努力的方向:
一、读书,读好书
有句话我一直非常喜欢:“要想给孩子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这在我们教育事业中尤为重要。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必须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教师应该要不断培养自己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静下心来,善于对书本中的内容深入地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储备能量,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让自己的“一桶水”永远取之不不尽、用之不竭。
二、关心学生
篇9
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结合重庆教育学院的实际情况,首先由学校的教务处牵头,组织相关的专家组成教学小组,共同研究拟订教学计划,然后分工合作,协力完成教学计划。其次论证分析,探索出了专题讲座、自主教学、课外实践体验三位一体的教学方式。
(1)专题讲座:为了强化教学效果,学院组织教师进行集体备课,设立了《励志修身》、《求真明理》、《科学精神》、《社交礼仪》、《奋斗人生》共五个单元。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一方面活化了教学形式,另一方面增强了课程教学的专业化程度。(2)自主教学:自主教学环节主要分为《情感天地》、《审美世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四个单元,由各系部学工队伍带头,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比如说讨论、情景模拟、体验式、案例分析等等,主要通过分组教学来完成。(3)学生自主阅读:本部分包括心理健康和敬业创业两个方面的内容,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撰写学习心得,然后由专业指导教师进行指导,强化学习效果。
2 “人文与科学素质”教育教学内容的优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应该传授学生必要的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要促使他们能够利用专业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情感、价值观和态度方面全面提升。因此,教学内容的优化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具有重要意义。“人文与科学素质”教育教学内容的优化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 理解细化教材,重组教学内容
目前市场上关于人文素质教育的教育读本很多,教师在授课前要精选教材,同时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效筛选。重庆教育学院对《大学生人文与科学素质教育》课程教育通过研讨确定《奋斗人生》、《社交礼仪》、《科学精神》、《励志修身》、《求知明理》、《情感天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专题。
2.2 吸收生活案例,丰富教学内容
教材上的内容是抽象的,对于学生来说,理解难度大,而且在阅读过程中会产生厌倦心理。这就要求教师通过生活中的案例来丰富教学内容,让所传授的知识有血有肉,便于学生消化吸收。同时,案例在选取时尽量抽选一些学生身边的例子,使同学们切实感受到知识来源于生活。通过我们的教学实践发现,身边一些优秀学生的成长经历对学生的触动作用很大,而且会促使学生将头脑中的想象或计划切实的转化为实际行动。
2.3 运用教学手段,活化教学内容
第一,多种教学工具的综合利用。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教学已经走进了大学的课堂,那么老师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多媒体和传统板书的合理转化。无论是单纯的多媒体视图还是单纯的板书都会让学生产生视觉上的疲倦,从而影响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授课之前要认真的研究与思考多媒体和板书的切换频率与各个层面展示的内容。第二,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效采用。实际教学中不能单纯地评价哪种教学方法好与不好,主要是要结合教学内容来谈论。
3 “人文与科学素质” 教育教学保障措施的优化
“人文与科学素质“教育的有效开展,还需要有效的保障措施,建立起长效的保障机制。以重庆教育学院为例,为了确保“人文与科学素质”教育的目标的实现,学校由教务处、通识教育部主办,形成了学院领导、宣传部、组织部、学工队伍广大成员广泛参与、分工负责的教学队伍体系,为课程教学的有效开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分工负责的领导体制。为确保课程的顺利开展,重庆教育学院确立了党委学工部具体负责的责任体制,这一责任体制的建立为“人文与科学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
(2)各部门紧密配合的运作机制。本课程由教务处、学生处、同通识教育部统一管理。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务处负责教学计划的审批,审核经费的使用情况,教学场地的安排。学工部作为具体的组织实施部门,主要负责教学过程中的学生组织、学生自主教学的管理;通识教育部负责教学计划的制定,授课教师的协调以及指导。
(3)优化组合的教学团队。为了提高教学的质量,确保本课程教学效果,学院抽调各个部门的骨干专业教师来完成整个教学,组成成员中包括学院党委书记、学院院长和个系部的党总支书记或副书记。
(4)全方位的后勤服务平台。为确保课程教学的顺利进行,首先在教学经费上分两个部分:专题讲座的教学经费由学院教务处支付,其他部分的教学经费由系、部、院支付。在教学场地安排上,学院办公室、教务处、物业管理公司三方紧密配合,确保教学所需各项设施设备落实到位。
4 “人文与科学素质” 教育教学效果评价的优化
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是实践教学过程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一个保障平台。重庆教育学院在“人文与科学素质“教育教学过程中建立了严密的教学评价组织,形成了多主体的评价机制与独特的评价方法。
4.1 评价组织规范化
“人文科学与素质”的课程教学评价由教务处总体负责,各实施部门具体评价的模式。这样既能够提高评价的准确性,也能够提高评价的时效性。
4.2 教学评价主体多元化
(1)督导评价。学院组织教学督导和相关人员对上课情况进行检查,督导主要是学院一些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授组成,他们对教师授课过程中的一些基本教学技巧和作出评价并给予指导。(2)系部领导评价。各系部主管教学的相关领导对教师的教学进行听课制,听课之后,主管教学的系部领导要就老师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给出评价意见。(3)教师互评。教师之间的互评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学院、个系部组织教师进行集中或个别听课,然后对教师的授课进行研讨,提出意见或建议,从而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4)学生评价。通过调查问卷、座谈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教师授课的看法和建议,从而对教师的教学作出评价。
4.3 学生成绩考核与评价规范化
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与评价主要分为三个方面:(1)专题讲座学习评定,根据学生专题讲座学习考勤及纪律情况进行评定。(2)自主教育部分根据学生参与自主教学情况进行评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由教师及班级成员组成的评定小组是根据各小组展示的学习成果情况或汇报情况给出小组成绩。同时根据各个小组的表现由小组成员进行自评和互评给出个人成绩。(3)自主阅读部分主要根据学生撰写的学习心得进行评定。
篇10
关键词:博客;教育;应用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6-0001-03
网络在教育中的应用不仅仅是教育技术手段现代化的标志,更重要的是改变了老师和学生的工作、学习、生活的方式。这使得人们能更好地认识新事物、形成新观念、体验和接触现代技术和工具,由此师生们的教学模式、思维习惯、学习方式等都会发生改变。
一、博客简介
“博客”一词,源于英文Blog/Blogger,是指在网络上的一种流水记录形式,或称“网络日志”。本文中的“博客”,指具有博客行为的一类人或博客们所撰写的Blog;Blog其实就是一个网页,它通常是由简短且经常更新的帖子(Post)所构成,这些张贴的文章都按照年份和日期倒序排列。撰写这些博客的人就叫做Blogger。[1]博客实际上是一种迅捷的网络个人出版形式,一种利用一定技术手段(rss、archive、comments、trackback等)实现的信息、传播信息的在线出版平台。人们对于博客的理解各异:博客代表着“新闻媒体3.0”(著名IT专栏作家丹·吉尔摩);博客就是一个人未经编辑的声音(戴夫·温纳);博客是互联网上独立的思想泡泡(詹姆斯);博客是媒体的开放源代码运动(方兴东);博客是“个人出版2.0”。[2]网络专栏作家孙坚华认为:“比较完整的博客概念,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其内容主要为个人化表达;二是以日记方式而且频繁更新;三是充分利用链接,拓展文章内容、知识范围以及与其他博客的联系。”
二、博客的特点
博客的诞生意味着人们开始实践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交流方式。一个真正的blogger,具有对知识的激情、对关注领域的执着、对思想与资源共享的开放心态。博客有八个优势:一是个性化,二是共享性,三是深度交流,四是简单易用,五是免费午餐,六是更新频繁,七是超级链接,[3]八是开放互动。Blog的个性化特点是指其内容的个性表达。博客是博主(具有博客行为的人,文中均简称博主)个性表达的载体,通过博客内容和形式的个性化,博主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博客DIY功能越来越强,博主可以随时换上心仪的背景图片,换字体颜色,增添动感的特效代码,做成自己想象的模样。Blog以互联网这个开放的信息平台作为载体,必然面向大众进行传播,这决定了它的共享性。它以统一格式提供RSS提要,使其共享更加方便、高效。Blog与其他网络交流工具一样,具有交流功能,但它体现一种深度交流。Blog为这些怀着共同目标或对某个问题有着相同兴趣的人们提供了一个聚集在一起研究和探讨问题的场所。通过Blog人们可以与世界各地的人进行持久、深入、广泛的交流讨论,使网上的交流更加深入,讨论更加有效。操作简单是博客发展的推动力,这是其深受网民青睐的最大特点。只要你会上网、会识字就可以写博客。操作简单不仅体现在申请注册上,而且进入管理平台后,选择模板、博客设置、日志管理、添加日志、发表日志、预览首页,简单走六步,就会写博客了。“五零”条件(零编辑、零技术、零体制、零成本、零形式)使博客真正实现了“零进入壁垒”,这为博主们提供了简单易用性的同时也让博主们尽享免费“午餐”。很多网站提供托管博客,无须自己注册域名、租用空间和编制网页,人们只要提交免费注册申请即可拥有自己的博客空间,无需承担任何费用。持续更新是博客保持生命力的造血机制,博客更新速度惊人,信息传递迅捷,博客更新就似生物的新陈代谢,若没有了更新,博客也就失去了生命力。超链接是Blog的一种重要表达方式。运用超链接,可以拓展文章内容,实现与其他Blog的联系。另外,博客的trackback功能通知被你所引用的日志,你引用了它。这样Blog之间就通过Trackback互相连接了起来,搭建了一座“思想的桥梁”。开放互动是博客交流的推广链。网络赋予了博客的开放特性,博客对大众开放,实现大众传播,游客的“闯入”和评论就产生交流。游客撰写评论和签名留言,博主对他们进行回复,并通过链接地址进行回访,达到互动效应,这就达成了游客和博主间的互动,这种开放互动有利于交流推广和对外传播。[4]
三、博客的功能
一般而言,blog具有以下功能:一是信息平台,人们可以通过博客工作、生活乃至交易信息;二是知识管理系统,博主通过博客的文章分类、blogroll、友情链接、tag等功能可以建立并管理自己的知识库;三是事务处理系统,通过博客的日历和记录功能,博主可以方便地安排个人日程,对自己的事业进行目标管理;四是社会化网络平台,博主因为博客的传播和交流结交了一批志同道合者,又可以通过博客支持好友甚至组建项目团队等,通过博客群组建立自己的社会化网络。博客迅速发展的八个优势及四个功能正为教育所需,而且完全可以整合到教育领域中,因而博客迅即被运用于教育领域。博客进入教育领域为教师和学生所用,就开发出了以下教育功能。
1.自主学习功能。经营博客本身就是一个自主学习、积累知识、体验创造的过程。从接触博客之始,就注定了要开始学习。管理博客,为了增加内容、美化界面、体验功能,都要不断学习博客的相关知识,如怎么添加图片,如何设置背景音乐,怎么交换链接,怎样修改代码,这些都迫使博主自主学习。大量浏览、学习别人的博客,并通过博客与其他博主交流学习,博主积累了各方面的知识。
2.共享成长功能。人们用博客记录自己每天突然闪现的灵感,记录每天的生活、工作、学习、情感,记录自己对事件的思考和自我反思,对问题的探索,生活点滴和瞬间思考都可能撞出思想和创意的火花。成长中的教师和学生把这些点滴记录下来,在记录思想和创意火花的同时也在记录着自己的成长历程。博主们的成长历程随着博客的传播被浏览,不断被别人共享着,这实际上是在共享生命成长历程(黎加厚)。
3.教学反思功能。反思是师生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重要手段。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反思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成功和不足之处,追寻产生不足的原因,思考今后整改和优化的方向。很多教师把这些教学反思以日志的形式记录于博客,既方便了以后自己的教学心得的记录和整理,也便于同行交流,当同事或同行阅读到这些反思时能获得一些教学启发。当学生在博客上阅读到教师的教学反思会通过评论的方式对教学进行反馈。此外,学生也可以用博客记录自己对自身学习的反思。学生通过阅读教师博客,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并通过反思修正对课堂内容的某些错误理解。学生通过评论在博客上与教师交流后还会反思并改进自身的学习方法。
四、博客在教育中的应用
博客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沟通工具,必然影响人们的思维习惯及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方式。Blog使Blogger将工作、爱好和学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博客运用于教育,引起了学习方式、教学模式、思维方式乃至教育理念的变化。博客为教师提供了一个专业发展平台、教学辅助平台以及与学生互动的交流平台。教师通过Blog进行教学管理,教学信息,进行学业评价、课外辅导,引导学生探讨问题,与学生互动交流。博客为教育管理者提供了一个信息传播平台、信息获取平台、管理辅助平台和互动交流平台。博客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平台、娱乐平台和创作体验平台。学生通过撰写博客,开展自主学习,管理知识,并在自主学习中体验和成长。国内外很多师生已经利用Blog进行教育和学习实践:作为师生交流的平台、教师专业发展平台、知识管理手段、成长记录、终身学习助手等。
1.便于自主学习。Blog非常个性化的特征赋予学生学习以极大的自主性。学生可以按具体情况自主确定学习目标、方式、内容、时空和进度,从而保证了学习的主体性。学习的自主化使得思考个性化,思考个性化的结果就是个人创意。每个人都可能利用Blog自由思考、自由表达,心得体会。自主学习的评价过程中,评价时学生一般会考虑其他同学的观点,这样就能够在评价中进行借鉴,进而提高学习水平;而教师则通过一些问题解决导向的研究与讲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这种互动可以强化具有不同个性、能力及自信的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2.利于知识管理。Blog是一个便捷的知识管理系统。利用Blog可以对知识进行分类、整理、存储和查找等,发挥Blog的超级链接功能,链接与学习相关网站,构建虚拟知识库。通过Blog也可以对知识进行学习、共享和创新等方面的动态管理。通过Blog,教师可以把研究成果、典型的教学案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等进行记录,储存教学资源。学生把学习心得和笔记录入博客,便于移动学习和复习;学生还对海量学习资源进行筛选、整理,收集于Blog中建成自己的主题知识库。教师记录教学技能、教学智慧和学生记录学习心得的过程,也是把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利用博客记录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学习体验的过程实际上是把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以便与他人分享。
3.教学信息。Blog是一种基于网页的可以迅捷更新的动态媒介,能即时教学信息。Blog都具有信息功能,教师可以创建信息页面,自动生成首页新闻链接,将教研论文、教学动态等教学信息分类到Blog上。如将课程通知于博客,提前告知学生;将学习资源、讲稿到博客,供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下载复习。此外,信息的形式还可以是超级链接和内容分发与推送。通过订阅RSS,把内容直接分发到学生的Blog;通过内部用户的好友功能,Blog之间可以相互短信息;学生让同学把信息发表到自己的Blog,自己的信息也将到对方的Blog,实现教学信息的共享。
4.搭建互动平台。Blog可以为师生搭建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如通过基于主题的Blog,师生提出探讨的主题或问题,然后熟知者充当引导者、志愿者,引导大家把与主题相关的知识、资料收集起来供人分享与讨论,并将对该主题的讨论引向深入。Blog为网络环境下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便利的交流互动平台。Blog互动的一种重要形式是Blog群组。Blog群组是指由拥有同一学习主题的学生在Blog上创建的以网络社交、学习互动、研究和探讨问题为目的的网络组织形式。另外,师生也可以通过Blog进行交流,在对方的Blog上发表评论,这样师生间、学生间建立了一个多向互动平台。
5.促进教学相长。一方面,博客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博客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新的平台:教育理论和教学反思记录积累平台、知识管理平台、教学经验与教学资源的交流共享平台、教育科研和校本教研平台。[5]
对教师来说,博客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便利平台。首先,教育博客为教师个性发展提供了平台。博客追求个性化,老师把博客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会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获得个性化的教学智慧和灵感。其次,博客为教师个人教学资源的积淀提供了空间。教师通过Blog记录日常教育随笔、教学心得、教学反思,并把教案设计、教学策略、教学方法、课堂实录、研究成果、教学课件等上传到博客,在博客里积淀属于教师个人的丰富资源,使隐性知识显性化。第三,博客为教师搭建了教育反思平台。教师教育反思能力的提高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撑,是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重要策略。写博客是教师进行教育反思的一种极好的方式。博客提供了个人反思的载体,它记录下了个人思想活动、教育活动、学习活动的变化。第四,博客能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教师作为普通人也经常会遭遇情感衰竭和个人成就感低落等消极情绪,这些情绪得不到释放易导致教师的职业倦怠,不利于教师的成长。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教师的消极情绪往往得不到现实表达和释放。而博客作为虚拟空间却可以为教师提供这样一个倾诉和表达的平台,让教师有了表达的机会,能自由诉说和自在表达,从而为教师建造了一个自由的精神家园。另一方面,博客还可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成长。学生建立个人或团体博客,记录自己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通过博客与老师、同学或网友交流讨论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等,反思自身的学习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无形地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意识、反思意识,培养了反思习惯,通过反思提升了思维能力、创造力等学习能力。博客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他们通过博客搭建自己的学习资源体系和知识体系,为自主学习提供便利,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潜能,让自身不断成长。[6]
参考文献:
[1]ithao123.什么是博客(Blog)[EB/OL].(2007-08-05).
.
[2]方兴东.博客的世界[J].经济观察报,2003,(增刊).
[3]刘萱.Blog在我国高等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3).
[4]徐果萍.博客论:什么叫博客[DB/OL].(2006-06-01).
http:///tag/%e5%8d%9a%e5%ae%a2%e8%ae%ba/page/4/.
[5]朱新华.教师博客——构建教师专业成长新平台[J].北京教育,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