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诗词名句范文

时间:2023-04-11 01:41: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励志诗词名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励志诗词名句

篇1

按字母分类

B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百学须先立志。(朱熹)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韩愈)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孟子)

C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

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吕氏春秋》)

差以毫厘,谬以千里。(《汉书》)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吃一堑,长一智。(古谚语)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屈原)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杜甫)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

春宵一刻值千金。(苏轼)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D

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杜甫)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苏轼)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汉书)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新唐书)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三国志)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E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

F

凡事豫(预)则立,不豫(预)则废。(《礼记》)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

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G

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陈子昂)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子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士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观众器者为良匠,观众病者为良医。(宋·叶适)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明《增广贤文》)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演义》)

H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古诗诗话)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锅之所伏。(《老子》)

J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

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

见义不为,非勇也。(论语)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数百年。(赵翼)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刘基)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苏麟)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傅玄)

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孟郊)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

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L

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晏殊)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

路漫漫其修远今,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元曲·争报恩)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

M

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罗梅坡)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刘禹锡)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旧唐书)

N

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王安石)

P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韩愈)

Q

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宋玉)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渊明)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辛弃疾)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汉书)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经)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

R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司马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周易》)

S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淮南子)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发愤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

莫等闭,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曹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刘禹锡)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苏轼)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杜荀鹤)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屈原)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生也有涯,知(智)也无涯。(庄子)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宋·罗大京)

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晏子春秋》)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后汉书)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后汉书》)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管子·权修》)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鲍照)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

士为知己者死。(史记)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红楼梦》)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白居易)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盂郊)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礼记》)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

T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水浒传》)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彭端叔)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苟子》)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李商隐)

W

玩物丧志。(书经)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礼记)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韩愈)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陆游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

X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鲁迅)

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屈原)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老子)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尚书)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

学然后知不足。(礼记)

学无止境。(荀子)

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鲁迅)

Y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毛诗序)

《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后汉书》)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管于》)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

衣莫若新,人莫若故。(晏子春秋)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孙昭远)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欧阳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秦观)

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

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刘向)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左传)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

Z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陆游)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

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礼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礼记》)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

知识就是力量。(培根)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苏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至长反短,至短反长。(吕氏春秋)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晏子春秋)

按作家分类

(晋)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二十首之五)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移居》)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

(晋)鲍照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代出自蓟北门行》)

(西汉)司马迁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报任少卿书》)

士为知己者用,女为说己者容。(《报任安书》)

(三国)诸葛亮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诫子书》)

(汉)刘邦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鸿鹄歌》)

(南朝)刘勰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与海。(《文心雕龙》)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文心雕龙》)

(战国)李斯

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谏逐客书》)

(魏)曹植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白马篇》)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七步诗》)

杜甫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将赴成都草堂有作,先寄郑公五首》之四)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逢李龟年》)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绝句》)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二首》之二)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曲江二首》)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前出塞》)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后出塞》)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抒怀》)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论诗》)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

词源倒流三峡水,笔阵独扫千人军。(《醉歌行》)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赠花卿》)

贺知章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咏柳》)

裴休

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李白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秋登宣城谢I北楼》)

陆游

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西山村》)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文章》)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位卑不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病起抒怀》)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冬夜读书示子聿》)

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生。(《三月十七日夜醉作》)

叶绍翁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游园不值》)

苏轼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

只恐夜深花睡去,放烧高烛照红妆。(《海棠》)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赤壁赋》)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后赤壁赋》)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惠崇〈春江晚景〉》)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念奴娇赤壁怀古》)

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酬柳氏二外甥求笔迹》)

大勇若怯,大智若愚。(《贺欧阳修改仕启》)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

篇2

古诗词鉴赏作为文学作品欣赏的内容之一,成为中考必备的一类题型。这类题目的一般特点为:一是所选古诗词以课内为主,兼顾少量课外的,侧重于七言绝句的送别诗、咏物咏史诗、励志类诗;二是考查内容大多是诗中关键字句含义的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描述名句中的画面、重点诗句的含义及蕴含的哲理、诗词句子的表达作用、语言揣摩等;三是题型上主客观兼顾,思维创新、弘扬个性的开放题成为常态。除了复习时加强有效训练外,一些鉴赏的思路也有必要帮助学生理清,解题的技巧更需要适时点拨。

【题型分析】

一、对“诗眼”的理解

古人作诗常追求一字传神,这种题型要求品味出诗人炼字妙在何处。回答时不能就字论字,应放回句中,结合全诗主旨、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分析。这种题型一般以如下命题方式出现:(1) 对诗中某字某句,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2) 从哪一句中可以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3) 某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什么?

例如: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第四句诗中的“闲”字能否改为“忙”字?为什么?

〔明确〕

不能。“闲”字表现了诗人焦急等待客人到来而客人却迟迟不到的无聊和无奈心情。“忙”字则与诗的意境和诗人的心情不协调。

【答题要点】

解题时注意:

1. 要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

2. 解释该字的一般含义和在句中的意思。

3. 说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二、 对名句的赏析

名句是整首诗词精华所在。它们往往在景、情、意方面有被人们称道之处。这种题型一般以如下命题方式出现:

(1) 描述名句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2) 解释某一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

(3) 解释诗词的意思,说出它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如:

阅读李白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按要求回答问题。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请对本诗后两句作简要赏析。

〔明确〕

最后两句采用拟人修辞手法,将月亮人格化。在诗人笔下,无知无情的明月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她带去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牵挂之情。诗句想象丰富、意境新颖,令人回味无穷。

【答题要点】 在做这类题目时要注意:

1. 明确诗中的具体景物形象;

2. 展开想象和联想,用自己的语言再现景物形象;

3. 概括诗人描绘景物的特点;

4. 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三、 诗歌的表达技巧

古典诗歌十分讲究表达技巧。它是诗人用来抒发感情,表达主题的一种手段。常见的表达技巧有:

(1) 表达方式。诗词中主要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2) 结构形式。常见的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先总后分,先景后情、过渡、铺垫、伏笔等。

(3) 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

(4)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等。这种题型一般以如下命题方式出现:

(1) 这首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是怎样抒发诗人情感的?

例如:

淮上与友人别

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结合诗句简析本诗抒情手法上的特点。

〔明确〕

本诗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如一、二句使用“杨柳……杨花”等词,借“柳”、“留”谐音,抒写了诗人与友人握别时的满怀愁绪。

【答题要点】 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是中考古诗词阅读中常考的知识点,做这类题时要注意:

1. 准确指出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

2. 要结合诗句和具体的词语作分析。

3. 这种表达技巧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或揭示了什么样的道理。

四、 诗歌的语言特色

这类题目也是中考古诗词阅读的一个常考知识点,它重在考查对整首诗语言风格的品味。这种题型一般以如下命题方式出现:

(1) 谈谈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2) 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例如:阅读陶渊明的《饮酒》诗,分析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明确〕

(1) 全诗语言平淡朴实,不加雕饰,似无意为诗,而诗情自然流露,韵味隽永。

(2) 前四句写自己隐居生活得心境和生活的真谛,“心远地自偏”强调的是诗人内心的宁静。

(3) 后四句对这种隐居生活作了具体描绘。情景交融,言有尽而意无穷。

【答题要点】 答这类题时要注意:

1. 用一两个词语或一两句话,概括语言特色。

2. 结合诗中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 诗中的用语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五、 诗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诗歌的写作目的也是为了表现一定的思想感情的,因此考查诗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几乎成了考查诗词阅读的一个必考题。这种题型一般以如下命题方式出现:

(1)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看出诗人对某某的观点和态度是什么?

(2)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 诗中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人生理想和追求?

例如:

江郎山河韵

辛弃疾

山峰一一青如削,卓立千寻不可干。

正直相扶无依傍,撑持天地与人看。

诗人借描绘江郎山表达了怎样的人生理想?

〔明确〕

要做一个刚正不阿的人、人生要建功立业。

【答题要点】 在做这类题时要注意:

1. 从关键诗句上着手,分析概括,推断作答的切入点。

2. 从相关背景资料入手,准确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

3. 从诗歌的具体内容入手,把握各类诗歌的思想内容。

4. 从作家的风格和语言特征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和表达的情感。

【能力提升】

要想熟练地解答古诗词阅读题,应注意如下几点:

一是平时应加强积累,提升鉴赏能力。要养成反复诵读的习惯,多背诵一些古典诗词,增强感性认识;同时注意多阅读报刊上的文章,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篇3

“大家好。欢迎收看由中国农业银行独家冠名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我是董卿。”

这档节目红遍大江南北,据说在一些地方,书店里有关诗词的书的销量比之前翻了几倍,一档节目唤醒了人们内心的“诗意”。

这个“诗意”是什么?只是背诗吗?诗中有什么?除了语言音韵之美,还有何美在其中?

上中学时,至少是为了考试,我们都曾背过:“《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相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修;内容上分《风》《雅》《颂》,《风》是民间歌谣,《雅》是正声雅乐,《颂》是王庭及宗庙祭祀用的乐歌。”

几乎每个读过些书的中国人都曾想象与体会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寥寥33个字中的碧色苍苍,深秋霜露和魂牵梦绕。

再或许,我们许多人在中学读到“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时,也曾戏谑过少年时的朋友一声“硕鼠”,或是为其中的愤怒、无奈以及期待而打动过。

穿越千年,那些文字打动人心的力量从来没有消散,反而是在一代代人的传承中,于文字中涵盖了更广阔的时空内容,携带了更多人在其中投射的个人情感,也因之抚慰与鼓励了许多人。

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第十场的“飞花令”对决中,中学老师王子龙和16岁的高一女生武亦姝以“酒”字为主题字斗诗。

王子龙吟:“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武亦姝诵:“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比赛后,有媒体记者对王子龙说:“十六岁的人是不会想起你这样(愁苦)的诗的,你这是给成年人的诗。”

的确,即便吟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霜,去日苦多”,16岁少女清丽嗓音中也只有16岁的味道。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者所言从来非表面之景之物。中国是一个含蓄的民族,人们托物言情,也借之励志。王子龙曾对媒体说:“(当年)执意考中文系,四处奔波代课的那些年,正是朱熹的‘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刘禹锡的‘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郑板桥的‘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等名句激励他度过了人生一个个低谷。”

孔子有言:“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

篇4

古诗词鉴赏课独有的诗意特质

诗歌是穿越时代、具有生命的文化精灵,诗歌课理所当然要有生动的个性,峰回路转,风光无限,而非平淡寡味、平铺直叙。特别是部分,有时发生在激越的朗诵时,有时激荡在娓娓道来的赏析中,有时则感慨于深邃哲理的顿悟里。这是课堂最为动人的一刻,是学生成长拔节的求知欲和为师者的自豪感相互碰撞发出的耀眼火花,是课堂中最为迷人的灿烂花朵。

要想达到古诗词鉴赏课的良好效果,让学生拥有沉醉的审美体验,赋予课堂以勃勃生机,教师的启发则是唤醒生命意识的按钮。教师运用恰如其分的切入点,借助语言的感染力,设置一条可以便捷进入的通道,或营造一个身临其境的场域,或构建一个深邃诱人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进入其中便被笼罩,情绪处于求知若渴的状态。思维的火花四溅,辩驳的欲望强烈,就像久旱终逢甘霖,禾苗迅速进入生命的快速生长期。

这样的诗意课堂是一种生态课堂,而教师是良性循环的推动者。学生长期在“这一个”教师的课堂里,可谓生息相应,目光对接,颔首会意,周而复始,形成一种“智慧共生”的氛围。这种氛围的常态充满困惑与顿悟的转换、紧张和轻松的交替。教师是淡定者,课堂给人安宁,易于沉入内心,促发智慧生长;教师是激昂者,课堂催人奋进,长于鼓舞和励志,点燃学生激情。打动人心最长久者,不是高声大嗓,而是诗歌本身的魅力,是智慧的导引和哲思的光芒。

古诗词鉴赏课的诗意氛围

精彩的诗歌鉴赏课应该亮点频出,迭起,让师生沉醉,共享艺术的甘露。如果教师富有艺术气质,可使课堂内容充满诗意,再加上外在之美,达到内外和谐统一,使课堂更加生动迷人。

教师的语音条件基本上是天生的,但也可通过后天学习不断改进。比起尖锐和声嘶力竭,学生更喜欢雄浑和厚重;比起单调和生硬,学生更喜欢圆润和柔美。是悲伤还是欢喜,是高昂还是低沉,自然要根据诗歌的基调和主题评判。但不管怎样,都应融入感情,富有磁性,抑扬顿挫,用心琢磨,多加实践,养成习惯,浑然天成。

古诗词鉴赏课需要教师有语言功力、丰厚学养,语言畅达、准确,语辞华彩,富有韵致,尽显腹有诗书气自华。这种逼人的书卷气,因为有底蕴,所以可以纵横捭阖,指点江山,尽显自信和从容。“势”在“场”存,是学养浅薄者学不来的。置身这样的诗意课堂,学生会备感享受。在这样的课堂里耳濡目染,语言本身的感染力就是馈赠给学生的福利,他们喜欢这样的课,喜欢这样的老师,喜欢这样的诗词赏析,进而喜欢文学艺术,这是一个必然会产生的因果链条。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这一班”学生普遍读得好,读得抑扬顿挫,富有感情,回答问题时有自信和见解,和整体课堂氛围的长期熏染是分不开的。亲其师,信其道,信然。

古诗词鉴赏课应是诗意流淌的过程

古诗词赏析,时代隔膜,情境陌生,用典繁多,跳跃转折,所以引导学生的思维至关重要。学生的课堂思维以流畅无阻、水到渠成为佳境,否则处处羁绊,课堂处处遭受滞顿,诗歌的美感和意蕴也就会散失逃逸。有时教师会努力找到一些线索帮助学生进入诗词意蕴的迷宫,比如分为几个层次、写了几个人物、用了几个典故,如此这般,如果寻找这些“路标”变成学生专注的目标,变成课堂的主要元素,就会使课堂枯燥无趣,更谈不上用诗词陶冶感染学生的审美意义了。有教师在讲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时,会把学生引到争议“词中几个典故”的歧路上,在课堂上运用大部分的时间讨论是五个还是六个典故,始终没法感悟诗词的意蕴和情感,课堂百般滞涩,师生备感纠结。诗词内在的深厚情感与无限感慨,淹没在知识性的细枝末节的讨论中了。

为什么课堂难熬,短短的45分钟成为折磨人的漫漫苦旅?其根本原因是学生没有融入课堂氛围,或更深一层说,是教师没有把学生“拉进”诗歌本身所固有的情境中。师生难以互动,课堂成为教师单独表演的场合,场面必然呆滞。为讲课而讲课,结果是教师自己都不能融入其中,更不用说学生了,必然离情境更远。只有教师深深沉浸在诗歌中,对诗歌意蕴了然于胸,对诗歌情感变化感同身受,同时又有巧妙的课堂设计与精彩的语言表达,必然会让学生融入其中。有时,声情并茂、感情充沛的朗诵就可以将学生带入其中。因为,最精彩的朗诵是以最深沉的理解为基础的。

将学生“拉进”情境,需要掌握一些技巧性的方法。比如,通过分角色表演让情境再现,吸引学生的眼球和注意力,在体验中迅速进入情境。一位教师在讲《将进酒》时,可设计出这样一个巧妙环节。在讲到“主人何为言少钱”一句时,教师开始扮演“主人”这一角色,告诉客人说,“我家的酒喝完了,也没钱再买酒了”。此刻,让学生登台表演宴饮之中的“李白”,边演边活灵活现地读出“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学生形神兼备的精彩表演,一下子让全班同学体会出李白外在的洒脱和内在的愁苦,用一个快速切换的“镜头”,将古与今、诗歌和现实迅速地衔接到一起。这样的设计,胜过千言万语。

篇5

关键词:初中;诗歌教学;教学方法

千百年来,古诗歌由于语言凝练生动、意境深远、音韵优美和谐而脍炙人口,古典诗歌一直滋润着我们的民族。而选入初中教材的诗歌,都是历经锤炼的名篇佳作,而且在近些年南京语文中考中,考查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试题也成为试卷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语文教师怎样才能让学生全面感知诗歌呢?笔者以为可从以下几点来进行突破。

一、对诗歌的理解需要立足于“文本”,也就是诗歌的本身

1.对诗歌的作者和与诗歌有关的背景作必要讲解,以有助于理解诗歌内容。我们常说“诗如其人”,那么了解“其人”也能从侧面了解其诗。孟子也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了解诗人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创作时的丰富情感的重要一环,它可以使学生对诗歌及诗人有一个初步感知,为理解诗歌作好铺垫。因此,了解诗人其人以及写作诗歌时的社会时代生活背景,就能够缩短学生和诗人间的情感距离,填补诗中由于语言表达形式的限制而形成的许多空白,以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诗歌内容。

2.理解文字。诗歌教学中,词汇的积累虽不是主要任务,但一些有碍于疏通理解的文字还是要作精要讲解,以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这些碍于疏通的文字的确定,应先让学生在自学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提出疑问,交由小组或集体讨论,教师相机点拨,以加深学生记忆,也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为理解诗歌内容扫清文字障碍。

二、指导欣赏优美精彩的诗句

所谓优美精彩的诗句,主要指诗歌中的名句或是富有表现力的妙句。这些句子最能引发读者情思,余味无穷,又往往在全篇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在学习时,不能停留于理解诗句的意思,还要有更进一步的发掘。首先是重点分析优美诗句中富有表现力的字,也就是诗人在行文中的“炼”字,如“海日生残夜”之“生”,“谁家新燕啄春泥”之“新”,这些字,要分析其在表达上的准确性和含义上的巨大包容性。其次,就是分析诗句中的“妙语”,也就是诗歌中一些词语间的奇妙组合,如“风吹雨”(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花溅泪”“鸟惊心”(杜甫《春望》),这些词语组合到一起,往往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意蕴,要启发学生深入体会。

三、从赏析的角度来体味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诗有特定的思想感情,不同的人对诗歌感受的深度也各不相同,“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哈姆莱特。”基于这一点,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一首诗的主题并非是绝对的唯一,学生的见解,只要是合情合理,教师完全可以鼓励他们保留,即使是不妥,教师也要承认他们动了脑筋。倘使学生实在谈不出自己的所悟,就应当指导他们利用丰富的图书资源来探究诗歌所表达的丰富感情了。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经过一番思考加工后,自己悟出来的就不再是教师传授的统一模式了。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达成共识,提出疑点,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从而得出既有个性又有共性的结论。

四、运用联想和想象,感受诗歌中的艺术形象,体会诗歌的意境

这对于初中生来说,是欣赏能力训练的一种延伸。诗歌的意象和诗人的形象在最初的理解中,只是一些零散的印象,指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理解,把这些意象进行组合,创造出一些有条理的生活图景和画面来,把自我融入诗歌中去,从而更好地体会诗人在诗歌中创造的意境,这是一种很好的欣赏能力培养方法。唐代诗人常建曾在《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这样写道:“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在讲授这四句诗时,我们完全可以借助想象来丰富诗歌的内容:清晨,我独自一人散步,不知不觉间来到了一座古老的寺院,推开寺门,只见一轮初升的太阳挂在高高的树梢之上,晶莹的露珠在柔和的阳光下格外耀眼:一条弯弯的小路伸向远方,在路的尽头红花绿树掩映着古老的禅房……经过一番精心的构思之后,我们的脑海之中就再也不是几句简单的文字所传达的形象了,而是一幅生动的具体可感的图画。在此基础上,学生还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如,诗人为什么独自一人前往清冷幽深的古寺呢?循着这一思路继续体味本诗,对诗歌主旨的了解就不是一件难事了。

诗歌是人的精神家园,是人类审美的集中表现,希望我们教师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实践帮助学生重返诗歌乐园。

参考文献:

篇6

一、多彩的书香环境文化

为了让师生更好的走进“主题阅读”中,我校重视环境文化的营造。我们的校园,处处洋溢着浓浓的书香:一进校门,左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右侧是世界地图,“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是我校师生的追求。在教学楼的前墙上展示着中外伟人的名人名言:告诉我们求知的目标;告诉我们求知的态度;孔子老先生则教会我们求知的方法;著名画家达・芬奇告诉我们知识的重要;莎士比亚的名言让我们懂得了书籍的内涵;鲁迅先生告诉我们成绩与付出的比例;雷锋则告诉我们怎样让人生更有意义……每个班开放的书橱洋溢着书香,浸润着多彩的童年;校园教学楼的后墙和操场四周布满了中华文化的精髓――意蕴深长的名句、古诗,让学生时刻感受中华文化的底蕴;阵阵动听的乐曲,是学校的音乐铃声,让学生在一次次的铃声中接受美的熏陶,形成愉快的读书心境。

二、结合学校实际,我校从改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管理文化入手

按照“墙壁说话、提示伴随、花草传情、名人熏陶”的方针构建适合师生生命发展的校园文化,确立“笃学、践行、格高、树人”的教风和“乐学、善学、自信、求异”的学风;同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还突出学生主体参与性,充分利用校园每个角落,开展了“左手创造美:给想象力插上翅膀”“百项收藏:拓展学生知识的空间”“我的手抄包我做主”等活动,同学们以满腔的热情,创造性的设计装扮自己温馨的“家园”,使校园的每一处角落都成为焕发生命气息、充满人文精神的绿洲。

三、学校、家庭、社会三线并进,推动“主题学习”的开展

(一)学校活动

1.班级统一内容

(1)创建班级图书角,可取上生动的名字,如(快乐阅读吧、书海拾贝、温馨书屋、知识走廊、读书台、好书大家读、七彩人生、读书超市……)专门配备1~2名学生作为班级图书管理员,负责班级图书的借阅、登记、归还等工作。

(2)阅读总动员活动竞赛栏(可布置成阅读争分榜、升级台之类)。

(3)教室门口布置班主任或学生的个性阅读宣言。

2.班级特色

(1)班级特色读书栏目。如:制作漂亮的名言书签、建个人小书库、读书园地(读书心得、读书快讯、作家简介、好书推荐、我喜欢的古诗词介绍、读书体会、读书名言、好书大家谈、小读者书友会、读书留言板、读书方法介绍、我喜欢的一本书等。)

(2)名人引路。充分利用读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理解、背诵名人名言,学习读书名人的读书方法,感受名人刻苦读书的精神,创作读书名言。

(3)开展相关读书活动。1~3年级讲故事比赛、4~6年级诗歌朗诵会,在适当时候开展“书香校园主题”汇报活动(形式:课本剧、诗歌朗诵、好书推荐等等)。在读书活动中,着眼于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形成人人好读书,人人读好书的终身学习为目标。

(二)亲子阅读活动

1.同读一本书。家长平时利用家庭小书架,与孩子同读一本书,并与孩子共同写出读书体会。激发家长与孩子共同读书的热情。

2.读书社区化。家长和孩子共同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如搜集春联、灯谜竞猜等寓教于乐的活动。

3.定时组织家长代表参加读书报告会、读书家家乐等活动,使孩子的读书素养得到提高。

(三)社会活动

语文是开放的,最容易和社会发生联系。每年的寒暑假,要求学生在假期中阅读5~10本书,并写好读书笔记。假期结束,学校立刻组织“优秀读书笔记”评选,检验阅读效果。并且召开主题班会,不断把读书活动推向深入。

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读书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读达到这种自动化的程度,即用视觉和意识来感知所读材料的能力,要大大的超过“出声地读”的能力。由此可见,“读――思――读”是一个回环往复的过程,引导学生静静的边读边思考、边读边回味是非常重要的。透过言语形式理解言语内容,进而凭借对言语内容的把握,品味言语形式的妙处,这样的语文课堂吐露着言语的芳香。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让我们洞明事理,读书能够励志人生,读书改变命运。“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让我们挖掘到人生最宝贵的财富!菁菁校园,墨香芬芳,在这激情燃烧的日子里,让我们的心灵与生命共同在书香之中流连,在方寸之间流彩!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篇7

[关键词]书香文化 阅读提升 诗歌创作 家校共读

以书香打造特色,以书香追求卓越,让学生的小手牵着老师和家长的大手一同幸福在共读时光,是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校长李继东的最美承诺。他深信:一个喜欢阅读的孩子,他的前途是不可估量的。为此,学校提出“阅读丰盈智慧,书香溢满校园”的口号,扎扎实实地开展“书香校园”绿色读书行动工程,谱写开发区实验小学书香校园建设的美丽诗篇。

文化景点溢书香

阅读追求润物无声的无痕境界。开发区实验小学经营一种无处不在的阅读状态,让每一堵墙都会说话,每一块砖都有文字,每一处景都是文化。走进校园,面对一幢幢错落有致的教学楼,迎面而来的是一处处传递浓浓文化情意的景观。

一湾清池,一座小桥!池是月牙,桥通南北。小桥掩映在花草树木间,方方正正的桥栏因学生们的童诗创作熠熠生辉。这桥,连接着昨天与今天,渡过多少孩童走向明天。真可谓:弯弯月儿小小池,小小池儿云中驰。得居桥上赏池月,水润书香能几时?

书人广场,传递文化情意。20个姿态优雅的“书”字顾盼生辉,溢出墨香和书香,与“快乐向上”校训交相辉映,演绎出教书育人、书香育人、书写人生的意蕴。甲骨文、金文、篆、隶、草、楷、行等不同书体诉说着汉字的演变过程、书法的悠久历史和读书写字的情趣;日月星辰下,跳动文化精灵;点横撇捺间,散发书艺芳香。真可谓:仓祖智慧成一书,承传创新赖后人。面向未来胸怀广,言传身教情意长!

一楼的古诗回廊,数十根立柱原为撑起幢幢大厦,利用这难得的立体空间,裱装从《唐诗三百首》中精选适合学生吟诵的诗作,便于学生随时、随地、随意吟诵。坚固的立柱因诗歌而温柔,懵懂的孩子因诗歌而明澈,喧嚣的世界因吟诵而宁静,沉静的情怀因吟诵而生动!真可谓:天垂诗瀑无限景,帘卷春风金石鸣。流连华章入胜境,根深向明得远行!

二楼的书香长廊、书艺长廊遥相呼应,西侧横梁上经典读书名句贯通古今;教师读书心语分享催人奋进;好书推荐让人流连;一路赏去,就如同走进了一幅连绵不绝的书卷,沐浴在文字的畅达与和谐的韵味中。东侧,是学生们的率性之作,诉说着学生们的读书感悟。真可谓:书海徜徉浪花溅,沉潜穿梭思绪飞。册册章章蝶蜂聚,丑日月月催我追!

此外,全校班班都围绕阅读主题创建班级文化,精心布置文学经典和古诗词必读篇目,黑板报专门开辟了“读诗角”和“创作园”。校园的少年中国墙、《论语》碑廊相得益彰,演绎着实小学子“静心读书当自强”的风采;如明珠般散落在消防栓、楼道口、花坛内的原创童诗、古今名言、对联、励志短句等图文并茂,学生在校园的每一处都被浓郁的阅读氛围所唤醒,行走之处皆可见,无心漫步也成吟。

静美空间添意趣

学校以安静、舒适、图书易取为原则,打造无所不在的读书环境,营造静美读书空间,为学生增添无尽的读书意趣。在学校北大门旁设立“求真书屋”,方便学生们畅游知识海洋;增设了“流动书箱”,让学生们在自由环境中获取知识,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班班都有图书角,室室都有读书点。到班级里去走一走、看一看,一个个图书角或简约大方,或创意十足、或藏书丰富,或精品荟萃,散发出醉人的文韵墨香,学生们常常足不出“户”徜徉书海。“读吧”“三味书屋”“书香小屋”等一批温馨的图书角名称,传递着阅读的暖暖温度;“今天你读书了吗?”“我读书,我快乐”等富有感召力的语言,散发着阅读的浓浓魅力;“腹有诗书气自华”“人求上进先读书”等蕴含哲理的名句,诉说着阅读的深深启迪。在鼓励学生博览群书的同时,积极提倡学生有选择地看好书,由兴趣指引向内容延伸发展,再做重点转移,逐渐积深加厚阅读功力。

“书节”生色显韵致

对于爱书之人来说,每天都是读书节。爱读书的开发区实小学子是幸福的,常规性阅读活动保障了充足的读书时间。“晨诵一刻钟”,开启一天的美好读书旅程。快乐舞台上,晨诵展示班级或诵读韵味十足的童谣、流传千古的诗词,或诵读意蕴优美的儿童诗、清新别致的美文,学生们内心深处最真、最善、最美的性情借由诵读的力量得到了滋养浸润;“三分钟古诗热身”活跃在语文、数学、英语等各科课堂,古诗独有的和谐音律溢出了窗户,汇聚成教学区最美妙的旋律;中午的“畅享书吧”,尽情享受童话类、科普类、传记类、英语画刊类书籍汇成的精神大餐;下午,和着古诗名曲的铃声走出校园,“亲子阅读”便成了一天读书的延续……

学校四季沐书香。七彩春日、缤纷冬日读书节,趣味夏日读书游戏节,智慧秋日读书科技节,内容丰满,“节节”生色,尽显韵致。童诗诵读,促进了诗歌与学生心灵的贴近与共鸣;小小书儿漂起来,开启一段奇妙的知识之旅;与百姓藏书家面对面,一亲小人书的芳泽;阅读知识对抗赛,切磋阅读的深度与广度;亲子诵读,串起家校阅读文化的爱之链;书香家庭视频录制,诉说与书结缘的故事;书签制作,创意在指尖生成;手抄报设计,精彩在纸上绽放;征文大赛,篇篇佳作流淌于笔尖;读书演讲比赛,争做快乐的读书人余音绕梁;读书笔记展览,字里行间溢出的芳香沁人心脾;跳蚤书市,尽享以书换书、低价淘书、智慧卖书的快乐;汉字英雄大赛、漫游成语王、挑战最强大脑,综合阅读素养之花绚丽绽放……活动中,“书香班级”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一批批“实小最美读书娃”拔节生长。

诗歌创作泻诗情

围绕书香校园建设,学校将校园诗教工作置于重要位置,在诗教工作上想点子、下功夫,将诗教与学校文化建设相结合,与学校日常教育相结合,真抓实干,打造学校诗教特色。咏诗、诵诗成为学校每天最活跃的风景,每学期均开展儿童诗的创作比赛和朗诵比赛等。学生的笔尖流淌出一首首充满童真童趣的小诗,倾泻出一份份写创诗歌的真实情感,浓郁的诗情诗意在学生的灵魂中已开花结果,学生变得如诗般聪慧高雅。学校成功承办南通“江海诗会”微信仪式暨七彩诗歌教育教学现场观摩活动,多家新闻媒体、报纸杂志对学校的诗化教育进行了专题报道。一年级杨胡睿小朋友被评为“全国十佳小诗人”,校园童诗集《会飞的棉花糖》即将正式出版。

家校共读享时光

篇8

校园文化,旨在契合教育发展,促进教学相长,提升教学氛围。它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学校德育体系中的重要平台,它展现了学校的教育理念,彰显了学校的办学特色,提高了学校的文化品位。

我们学校自国学启蒙教育启动以来,便着力建设特色鲜明的国学校园文化:以传承魅力国学底蕴为基础,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主调,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切入口,旨在培养孩子优秀的品德、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以此来打亮孩子生命的底色,在优秀民族文化传统中埋下扎实的根。

有句话说:“靠近清泉,心灵也会湿润;靠近音乐,生命也会起舞。”为了让孩子们能在一个充满浓厚国学氛围的环境中学习,潜移默化地接受国学熏陶,我们尽量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让每一个角落都充满启迪,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走进校园,你将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浓厚国学氛围。东面文化长廊墙壁上,“仁义礼智信”五个镏金大字闪烁着儒家文化智慧的光芒。南面,生动精美的壁画仿佛一卷无字的书,讲述着一个个“真、善、美”的故事。

宽阔整洁的操场四周,五幢教学楼整齐林立,它们分别命名为“求真楼”“至善楼”“尚美楼”“怀贤楼”和“正德楼”,暗含了校训“求真、求实、至善、至美”,体现了学校对全体师生修身立德的要求。“正德楼”底层的风雨运动场是一个宽大的学生活动场地,如今更是一个具有浓郁传统文化气息的国学展示基地。正前方墙壁上是一幅巨大的红梅点染、古色古香的国画,上书“国学伴我成长,经典浸润人生。传承传统文化,打亮生命底色”四句话,这也正是学校国学启蒙教育的口号。后面墙壁上则装饰一幅巨大古朴的“弟子规”竹简画卷。十八根巨大的柱子底部柱身上,都装饰了图文结合的成语故事,组成了一个知识量丰富的“成语林”。这样独具特色的国学文化建设,充分利用了学校空间,也充分利用了学生的随意注意,让学生在活动时也能不经意地进行学习、积累。教学楼的每层楼也都进行了国学文化建设。走廊顶部横梁正反两面都装饰了文言文与译文相结合的常用《论语》《孟子》名句,洋溢着浓厚的儒家文化气息;每间教室的墙壁上都装饰了“弟子规”;楼层休息平台依次装饰巨幅艺术壁画――京剧、书画、诗词、棋艺,向学生展示我国国粹的艺术魅力。

“怀贤楼”“求真楼”“至善楼”和“尚美楼”国学文化建设各具特色。“怀贤楼”装饰了历史名人的成长故事,一个个励志故事给学生以启迪。“求真楼”装饰的是精思巧构,知识丰瞻,音韵谐美的《千字文》,引导学生追求知识与理性。“至善楼”装饰的《二十四孝图》诠释着中华民族文化之精髓“孝道”的含义。“尚美楼”走廊墙壁上,《唐诗三百首》中的名篇佳句举目皆见,把人带进浩瀚的诗海。

当然,全方位的国学校园文化建设,还体现在班级文化建设上。教室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我们对班级文化建设采用统一加个性化的方法,对其进行了一系列布置。我们精选了六十位国学名人,有著名诗人、词人、史学家、科学家、书法家等。学校在每个班级教室门口统一张贴了一位国学名人的生平介绍,各班围绕你班上的这位国学名人进行教室布置,要求能让学生更多了解该名人的著作、成长小故事,能背诵该名人的经典名篇。班主任在组织学生动手布置好教室外,还要担当本班教室的讲解员。每月一次的班级互换课上,同年级的班级学生互换教室进行交流学习,认识别班的国学名人,一学年下来就能了解十位国学名人,并能背诵其名篇。在小学读六年,就能认识六十位名人。

我们以多种表现形式,渗透国学经典的文化元素,让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快乐成长。特色鲜明的国学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了浓厚的国学教育氛围。

当然,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校园文化的完善,是一个不断融合、不断探求的过程,应该渗透在学校教学、科研、管理以及学校活动中。学校也将运用全体师生的智慧,发挥师生的主体作用,采取有力措施,不断调整其内涵,创新和丰富它的形态,做到“无声胜有声”,于细致无声中,让师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得到锻炼,让学生感受到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在海纳百川中,强毅力行,乘胜追击,提高文化修养和价值观,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苏正金.浅议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J].课程教育研究,2014.

篇9

一、与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相结合,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

培育和树立一种积极向上的学校精神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的灵魂,主要包括校园人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道德体系等,它是推动学校发展的精神力量。首先,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要立足于陶冶师生情操这个主题,运用艺术的形式,或明或隐、或书或画,甚至可以通过创作校园歌曲等形式,大力宣传“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道德规范,宣传良好的师德师风、学生规范,倡导积极向上、好学上进的良好风气。当然,道德宣传不宜庸俗化,要与恰当的艺术表现形式结合起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教室、图书馆、教学楼走廊等公共场所,通过张贴、悬挂格言名句,形成浓厚的德育氛围,让学生经常能够看得见,经常感受到这些经典文化的熏陶;校园的景观布置,可以设置有关当地,甚至本校的一些励志典故石刻等,让学生在休闲之余得到教育,哪怕是一个不经意的点缀,都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校园文化氛围需要系统地进行规划,分别选定几个主题,通过精心准备、精雕细刻,使之与环境、与学校整体氛围相吻合。其次,要组织学生成立公益社团,经常性地开展一些公益活动,让学生身体力行校园文化所倡导的校园精神,去帮助其他同学,去开展环保活动,走进社会去体验生活等,不仅让学生从面上受到校园文化的感染,还要落实到具体的行动里,这样才能印象更深刻,才能逐渐地固化到学生们的日常生活中。再次,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在德育过程中,尽量减少说教式的活动,鼓励和引导学生实践学校精神,让他们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把自己的想法转化成实实在在的行动,无论在校内还是在校外,多开展一些生动活泼的、同学们喜闻乐见的活动,以此来引导学校精神的树立,形成严谨细致、吃苦耐劳、互相帮助、勇攀高峰的优秀品质。

二、与学校校风学风建设相结合,引导学生遵守纪律热爱学习

一所学校的校风学风建设至关重要,是关系到持续发展,能否建成“百年名校”的关键。从各个历史悠久大学的情况来看,无一不有着自己独有的校风学风传统,几十年、上百年持续保持下来,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积累了丰富的内涵,最终才能成为一所名校。但从中小学的情况来看,除了部分历史较为久远的学校外,大部分学校都还缺少历史底蕴,还没有真正形成独具特色的校风学风,这就需要学校管理者从立足建百年名校的角度,下大力气培育具有自己特色的校风学风。从校园文化建设的角度来说,应当做到以下几点:一是通过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建立起纪律严明的校规、班规,并严格执行,约束全体师生的行为,让大家感受到处在这样一所校园中,就必须遵守这所学校的规章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团体的利益,才能保证校园秩序,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大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二是要倡导良好的校风学风,对表现优秀、遵守纪律、符合校风学风要求的师生,要大力进行表彰;对违反纪律、给其他师生造成损害、影响学校秩序的师生,要严肃进行批评。通过奖励先进、惩戒后进,形成人人遵守规章制度的良好局面。三是在建立优良校风学风过程中,要自下而上,充分征求广大师生,甚至学生家长、社会人士的意见和建议,积极采纳合理化建议,提高规章制度的科学性,通过大力宣传学校规章制度、严格执行规章制度,从而形成既活泼又严肃的局面,为学校日常管理工作的顺利推进、良好校风学风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应当注意,校风学风建设非一日之功、非一时之力,既需要做好长远的规划,又要立足目前一点一滴地实施,既要学校管理者、广大教职员工的率先垂范,又要教育和引导全体学生身体力行,把每一个好的做法发扬光大,把每一个细微的瑕疵都摒弃掉,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让学校精神深深地融入每个师生的心中,只有这样,才能收获最终的效果。

三、与学生课程学习相结合,实现校园文化建设与课程学习相得益彰

校园文化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学生们的学习生活密切相连,我们可以把一部分课程,主要是人文课程内容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或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把两者联系起来,收到更加直观、更加生动的学习效果。例如,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制作了许多的格言警句,散布在学生经常出入的图书馆、阅览室、食堂等地方,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安排学生搜集这些句子,并根据自己的积累增加同样主题的格言警句,督促学生多阅读、多积累优美词语,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这些格言警句,搜集这些话都是出自哪里,有什么含义,或者根据一些句子写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等,这些都是语文教学的良好素材。再如,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可以与语文、历史学习相结合,组织一些古诗词诵读、美文欣赏、作文比赛、演讲比赛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可以紧扣课本,或者结合课本中的内容来选定主题,把这些活动既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促进学生课程学习的重要方式。有位高中二年级的语文教师,结合课本上的戏剧学习内容,组织学生排演话剧,通过排演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主要内容,明晰剧情的时代背景和剧中人物的生活环境,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及相应的动作、表情、语言等,既丰富了校园文化内容,又促进了语文课程的学习,可谓一箭双雕、相得益彰。同样,历史课程、政治课程,甚至数、理、化、生物等一些课程,也可以以适当的校园文化活动的方式,吸引学生的参与。实事求是地说,目前学生的学习任务非常繁重,假如能够通过校园文化活动这样的载体,如校园文化节、创新比赛等,把课程要求与生动活泼的文化活动形式结合起来,不仅能够使校园文化建设更加有声有色,还可以培养和增强学生学习文化课程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无论对校园文化建设,还是完成学习任务都大有裨益。

四、与学生心理健康相结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篇10

关键词:感恩教育;重要性;德育工作

一、背景与现状

(一)时代背景

20世纪,科学技术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给人类生活各方面带来了显著提高,使人的智力、体力获得巨大解放。但是片面强调发展科技而忽视了人文德育,同样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诸如社会问题的老无所依,生态环境问题的环境污染,科技犯罪和道德颓废。回顾过去,深刻反思。人们开始认识到单纯依靠科技的进步,并不能促使人类的全面发展,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发展,才真正有利于人类走向解放。在这样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世界各国开始关注对年青一代的人文教育,因此德育成了各国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同时也是迫在眉睫的艰巨任务。

(二)青少年素质现状及成因

在家里,孩子是家人关注的中心,在他们只有索取,没有回报。父母关注更多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只要学习成绩好,其他事情父母都可以代劳。一旦有错误时,父母多说几句,他们就埋怨父母的唠叨、麻烦,认为父母不理解自己。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源有家庭和学校的双重原因,作为教师我们也应该予以反思,应该充分利用思想品德课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多开展一些相关主题的活动,使学生真正体验到亲情,学会感恩。在报纸或电视上,我们看到一些关于学生缺乏感恩的行为越来越多,他们把父母给予的看作理所当然,把某些陌生人和机构的帮助看作理应如此,尤其是一些贫困生申请的“两免一补”,只知道拿钱,却不知道用功,只知道索取而不知付出,而更加让人担心的就是在社会利己思潮冲击下,不少大学生贷款上学毕业工作后迟迟不还欠贷,而他们这样的举动,也让不少银行对发放助学贷款持观望的态度,从而让社会陷入无底的恶性循环,这无一不反映了学生感恩意识的缺乏,也反映了学校在感恩教育上的缺失。这与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学校德育的不足、家庭教育不完善等方面是不无关系的:社会中,首先是市场经济环境下功利主义的盛行,经济上的急功近利,不可避免地使一些人社会责任感弱化,公德心淡漠,一部分人唯利是图、损人利己、过河拆桥,这给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正在形成的大学生带来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再次是对不良社会现象处置不力而产生的暗示效应,例如,当今社会子女不孝顺父母、学生不尊重老师、受恩者对施恩者恩将仇报等种种现象。家庭中,许多家庭教育注重子女的智力发展、文化学习,却忽视了教育子女如何做人。

首先,父母的溺爱造成了子女缺乏自立精神。中国家庭的父母多有一种再穷不能穷孩子的理念,只要儿女过得好,父母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从不让孩子感知自己付出的爱,感知自己生活的艰辛,也从不要求孩子回报,这种溺爱使孩子只拥有了被爱的权力,失去了爱的责任甚至是爱的能力,使本来应为双向互动的父母与儿女之间的情感,成为仅是父母对儿女无私奉献的单向车道。

其次,家庭对学生的期望。父母对孩子最大的希望就是学习成绩优异,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其他都是次要的,对成绩的盲目追求,忽视了对孩子情感的重视,导致了他们成为不会感激、不会感动、不会感谢的冷漠一代。学校中,学校教育出现经济功利化的倾向。在教学中表现为强调学知识提高能力而忽视学做人的问题,出现了重视感恩知识、感恩经验的倾向,忽视学生在感恩教育中的情境体验,道德教育有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的倾向。道德本身就是实践的道德。然而在传统的思维定势中,习惯把道德教育问题与政治问题紧密相连,导致道德教育过分政治化,而以情感教育为主的感恩教育很难实质性地进入学校教育范围。

感恩教育在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必然缺乏应有的地位和作用。聚焦我们当前的学校德育,其过程就是教育者把社会所要求的品德规范传授给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形成这种品德的过程,具有明确的规定性和必须服从的强制性。“不顾品德内化规律,否定道德学习主体化,用规范宣讲取代心性修养的纯外砺过程成为中国德育现实的主要特征。”“功利化”的倾向一度成为德育的趋势,总要求德育具有即时、显性的功效,忽视或轻视德育的长期效益,总要求我们做到“大德”的时候,往往忽视了“小德”。学校教师向学生灌输爱国、爱家、爱社会的“大德”的时候,往往忽略了学生感恩父母、感恩老师的“小德”,很多学生在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感的时候,却不知道报得三春晖。

二、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感恩教育,是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以灵魂唤醒灵魂的感性教育,是以德报德的感性教育。感恩是对社会冷漠症的最好矫正。尤其在各种思想文化碰撞激荡、道德价值标准逐渐趋向多元的社会转型期,为了我们的民族,为了我们“礼仪之邦”的荣誉,我们必须教育我们的学生学会感恩,培养他们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优良的心理品质;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心理素质。让学生学会感恩,培养学生的感恩品质。我们从以下几点说明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一)感恩是中华传统美德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感恩思想一直占据主流地位。“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动人诗句,显示了我国源远流长的感恩情怀与传统。感恩是一种美好的情感,一种做人的道德,是一种处世哲学,是做人的支点。因为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老师对我们有教育之恩,社会对我们有关爱之恩。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才懂得去孝敬父母;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才懂得去尊敬师长;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才懂得去关心、帮助他人;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就会勤奋学习、珍爱自己;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就能学会包容、赢得真爱、赢得友谊;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就会拥有快乐、拥有幸福。我们就会明白事理更快地长大,我们就能够拥有一个美好未来。感恩,不仅仅是一种美德的要求,更是生命的一个基本使命,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最起码的修养,也是人之常情。不懂得感恩,就不会懂得何为人间真情,没有感恩意识,个人的其他道德更是无法建立起来。缺少感恩教育会影响孩子的成长与发展,因为只有知道感恩的人,才能收获更多的人生幸福。每一个人都应常怀感恩之心,感激生育你的人、感激抚养你的人、感激教育你的人、感激关怀你的人、感激帮助你的人……感恩是一种美好的情感,是人性和人的高贵之所在。拒绝感恩,是道德的失落,是不文明的表现。在一个文明的社会,知道感谢,怀有一颗感恩之心是很必要的,这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要求,可以促进社会各成员、群体、阶层、集团之间的关系相处融洽、协调,促进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信任、帮助。要想确切改变我们社会的感恩现状,从学生抓起,感恩教育尤为必要。使我们真正能做到让学生们学习换位思考,珍惜朋友,理解父母;让社会有些人暂停麻木冷漠的心,真诚地去体贴关心别人。

(二)感恩教育具有深远意义

“感恩教育”的核心是“感”和“恩”,基础是“爱”。感恩,绝不是对父母恩情简单的回报,它是学生本身的一种责任、自立及自尊意识,更是一种精神境界的追求。人,离不开群体,唯有学会感恩,感谢生活,感谢父母师长,才会更加热爱生命,关爱他人,收获和平与快乐。“百善孝为先”“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只有不忘父母之恩、人民之恩、祖国之恩,才能弘扬中华民族“孝廉”之美德。感恩教育自古以来就被重视。早在北宋时期司马光也就曾给出了最为精辟的论断:“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自古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也。”外国有位哲学家说过,“世界上最大的悲剧或不幸,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没有人给我任何东西。”现今社会也是一样,感恩教育在青少年的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爱妈妈,才能爱祖国。”一个人如果连父母都不爱,又怎能爱他人、爱祖国?而在目前的教育结构中,孩子们缺少的恰恰就是这种感恩教育。实施感恩教育,就是要唤醒青少年的感恩情怀。就是要让青少年知足惜福,学会感恩,懂得爱与被爱。因此,要想做好德育工作,首先我们必须让感恩教育占据我国教育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只有我们懂得感恩,学会感恩,才能真正培养自身的道德修养、爱国情操。而伴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和推进,德育在教育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简单朴素的感恩教育蕴涵着深刻的人情味和人文关怀,学会感恩是学会做人的前提,因此,更应将感恩教育放在德育工作的首位,全面落实践行。

三、推进感恩教育的几点对策

作为教师,我们更不能忽略对孩子的感恩教育,懂得感恩,才会有社会意识。一个人的责任感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十分重要。古往今来,大凡是对国家、民族做出卓越贡献的优秀人物,都在孩童时就形成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那么如何让我们的孩子学会感恩呢?

(一)树立重视德育工作的观念,落实感恩教育

在中学校园实行感恩教育,首先要明确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不能认为开展感恩教育活动会浪费学时,无益教学成绩,这就要求所有教职员工转变观念,跟随素质教育推行的步伐,落实感恩教育,使学生逐渐养成感恩父母、感恩同学的思想习惯,学会尊重,要相信这种意识会转化为孜孜以求、自强不息的学习精神。引导全体教职员工意识到自己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认清日常工作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孩子的心灵是一块奇异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利用各种场合和时机在学生的心底播种善的种子,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用感恩之心去感受世间的亲情、友情和恩情,在接受他人关爱、支持和援助时,给他人以回报,不要只图索取和享受。教育学生将他人恩惠铭记在心,增强责任感,拥有一颗感恩之心,懂得怜悯、懂得尊重、懂得责任,与人为善,善待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

(二)营造充满爱的校园环境环境

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感悟有着无可比拟的作用,因此,营造一种积极向上、丰富的校园精神文化环境,为同学们营造一个充满爱心的值得感恩的世界显得尤为重要。校园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心理环境、人文环境等多个层面,它对同学们的成长往往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长期以来在学校德育教育过程中存在着一个致命的盲点,即缺少对教育对象的理解和基于理解、平等、宽容之上的对话。师生关系往往是不平等的,那是一种“管理与服从”“权威与听从”的关系,是“以上对下”“以强对弱”的关系,这种关系常常表现为教师对同学们的“教训”“告诫”甚至是“塑造”。处在这样的人际关系之中,同学们的心灵是封闭的、压抑的,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受到了阻碍,同学们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施恩之心当然难以养成。所以,只有在学校生活中形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关系,使精神相遇的对话关系成为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一种积极的生存方式和生存形态,才能让同学们在一种自由、变化、动态的对话关系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开展感恩教育也才是教育环境基础。这就要求教师要用自己的爱心来感化学生,经常关心、鼓励学生,向学生倾注爱心,注意转变教师的多重角色,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合作关系,使学生切实感受到老师的爱心和对自己的关怀,时时刻刻感觉老师在关注自己,使之“亲其师,信其道”,无论是对优等生还是后进生都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对学生做到一视同仁。尤其对后进生的态度,要特别慎重,要“动之以情”,切忌冷嘲热讽,而应多给一些赞扬、鼓励。同时在校园内宣传栏、楼道、走廊等地方张贴感恩教育海报,内容可以包括小故事以及“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孟子”“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喝水不忘挖井人”“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等诗词名句,课间播放《感恩的心》《听妈妈的话》《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等歌曲,使学生耳濡目染,让感恩逐渐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三)引导学生感恩从小事做起

小习惯决定大品德,人的品德基本上是由习惯组成的,“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品德,品德决定命运。”因此,我们要注重自己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感恩不仅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责任。感恩应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最基本的修养,也是人之常情。表达自己的感恩或接受对方的感恩,都需要练习,并且需要将它培养成为一种自然的习惯,让感恩成习惯,随时随地感恩陌生人给你的付出和帮助,感恩就会成为你的一种美德、一种态度、一种信念,更是一种责任和使命。在日常学科教学、班级管理中,注意抓住学生学习、生活的点滴,有意识地渗透感恩教育。教学生从身边小事中学会体察生活,知恩图报,学会回馈社会。开展感恩教育要让学生了解到知恩图报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回报,还包括感情世界的回报,回报可以从学会感谢做起,这包括通过语言与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来表达我们的谢意。学会知恩图报,要引导学生学会感受日常生活,感受生命中的各种恩惠,并挖掘出生活中那些小恩惠的价值。应该看到,日常生活小事是滋养感恩大树成长的养料,生活就如读一本书,你一字一行一页地读,在这过程中被感动了,就会知道报恩。学会知恩图报是要让学生知道,并非大恩大德的举动才是报恩,对别人点滴的行为的报答也是报恩。这里落实到学生的具体生活中可以是对父母的点滴孝心,对师长、同学、朋友的看似微不足道的关心,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等。这样的心与行为会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人情味,创设一个和谐的校园环境,使感恩教育真正融入校园。对学生进行孝心教育从小抓起,从细节入手,引导学习“孝言孝举”。孝言有:“起床问声好、进门忙报到、出门打招呼、睡觉道晚安、分别说再见、感激表谢意”等。孝举有:“就餐要让座、父母生病懂得端水递药、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自己能做的事尽量自己做。”道德情感需要积累,规范行为需要培养。孝心教育就是要从这些细节入手,教育他们怎样孝敬父母长辈。只要我们从小就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孝心感恩教育的引导,很多学生都是愿意按照家长和老师的指点去做的。久而久之,尊敬父母、孝敬长辈就会在他们心中开花结果。生活中的孝心教育要从日常小事做起,给爸爸妈妈倒杯茶,敲敲背,捶捶腿。陪爷爷奶奶聊聊天,说说学校发生的事情。爸爸妈妈生日时亲手为他们做件小礼物。帮助爸爸妈妈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让他们感受到你的关爱。养成写孝心日记的习惯,就是将平时所做的有关“孝心”的事情以日记的形式记录。每个人所做的事不同,习作水平不同,我倡导让学生写真实的日记,不需要华丽的语言。这就是教育学生诚实的一面,也是孝心的真实行为。让学生努力总结自己所做的事情。

(四)开展主题班会

为了更加集中地引起全体学生的共鸣,让学生在相互影响感染中得到情感上的升华,我精心组织了一次全班同学参加的感恩教育主题班会———“学会感恩”。借此让同学们懂得珍惜,珍惜所拥有的一切,珍惜他人的努力和付出,常常报有一颗感恩的心。以下是班会记录:①以一首《感恩的心》将同学们的情绪带入,营造一个感性而温馨的氛围,歌声可以培养学生学感恩的兴趣,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开启学生的形象思维。尤其是精炼的歌词传达出的思想内容是优秀的教育材料,再加上用优美的曲调,灵活巧妙地激活课堂,让学生感知人间真情的魅力,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教学效果;②请同学上讲台诗朗诵《拥有一颗感恩的心》;③听了朗诵后,互动活动“说出最让你感动的事”(请几位学生讲述);④小型辩论赛。要学会感谢身边的人,特别是父母,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恩,而又应拿什么来报答父母所付出的无数艰辛呢?正方:给父母的报答是精神上大于物质上。反方:给父母的报答是物质上大于精神上。无论精神上还是物质上都应该怀着一颗真诚的心去感恩父母,关心自己的至亲,父母的爱是那么的平凡,却又那么的动人,正如丁香花般的默默无闻,却沁人心脾。⑤观看“历史上最牛的励志感恩教育的‘一横老师’的演讲”,让学生身临其境,并通过谈感受,使学生从“一横老师”的演讲中能充分感悟感恩!⑥请同学们借此机会对在平常不敢说,或者是因为以前的时候有点小摩擦的,借此机会化解矛盾,感谢同学朋友。⑦班主任总结:这里班主任有意识的向同学们讲清楚感恩的作用,人生道路上有了感恩,生活的前景一片灿烂!那么,在怎样感恩的问题上,教师从学生个人的内涵发展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引导学生立志成才,让学生能正确的培养自己人生观、价值观,最终把自己培养成优秀的中学生。⑧布置课后作业:每个同学每周至少为家里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务,如,打扫卫生、洗碗、叠被、整理房间、为父母揉揉腰、捶捶背、洗洗脚等,化感恩为行动;记住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天是母亲节;6月的第三个星期天是父亲节;每年的9月10日是教师节。在母亲节和父亲节向父母说一声“谢谢”,道一声“辛苦了”,在教师节时向老师说一声“祝老师节日快乐!”。送上一句温馨的祝福,传递感恩之情!在这次“学会感恩”主题班会的过程中,我能感觉到同学们对这次活动的积极参与,用心感悟,他们都在竭尽全力想用自己的行动去打动别人。他们的节目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辩论会非常精彩,看到他们看视频时流下的眼泪,听他们讲述自己感恩的故事,作为老师的我心里也涌起一份真实的感动。我突然感觉学生们都是些善良纯洁的孩子,他们对他们的父母、老师、朋友,甚至生命中所有的人都拥有一颗诚挚、感恩的心,通过这次活动,将自己对感恩的感受抒发出来,积极影响身边的人也常常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或许我们平时都不会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但是我们并不是没有必要让身边的人了解到我们对他们的关心和感激,所以这样体验感恩的活动是我们学生和老师所需要的,他们需要一个空间、一个舞台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次活动也在我们班掀起了一阵孝敬长辈、尊敬师长的热潮,这说明感恩教育活动的目的已经达到了,我们每个人都已经真正地试着敞开心扉感恩这个美丽的世界了,而这只是起点,感恩教育是一场持久战,也是绵延不绝的希望之光。

(五)专题活动法,在实践中感恩

在特定的日子,如,中秋节、“三八”节、母亲节、教师节、元旦等节日来临之际,以班团会的形式组织感恩活动,如,学唱感恩歌曲,出感恩专题的黑板报,感恩征文、摄影比赛等。感恩教育要落到实处,就要从点滴实践做起。如,(1)倡议学生在家里主动为家庭承担力所能及的劳动。如,冬天洗衣、洗菜等洗理活动。让学生们从真实的生活中感知父母的伟大与艰辛,从而将“感恩”内化为心灵深处的情感,并且从内心深处迸发出孝敬父母的情怀;(2)要求学生离家到校后要及时向家长报平安,让家长放心;(3)利用中秋节的契机给父母写一封感恩信或送一份小礼品;(4)五一劳动节时布置“为父母洗一次脚”活动;(5)提议学生给同桌、老师送上一份新年贺卡,感谢他人对自己的帮助。具体有设定一个月(5月份)为“感恩月”,安排一系列专题活动:a.感恩父母养育对父母的”四个一”感恩活动:给父母、长辈洗一次脚、让父母满意的一次决定、给父母交一份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给父母写一封表达感恩的书信。b.感恩学校、老师的培育“对老师的五个一”感恩活动:为老师写一封信、和老师谈一次心、给老师做一张贺卡、给老师提一个合理的建议、写一首感恩老师的诗歌并进行诗朗诵比赛。c.感恩同学对同学的一帮一”感恩活动:对同学伸出援助之手(学习上、生活上的帮助)。d.感恩祖国、感恩社会班级爱国诗歌朗诵会,“感恩”主题作文,国旗下献词:“热爱祖国,从我做起。”在活动之后取得了良好的反响,很多家长来电或者来信对学校的做法表示支持、肯定与感激,称自己的孩子明显懂事了,会更加体谅父母、孝顺父母了。举一个例子,某班张同学以前和家长的关系很不好,他的父母多次与我交流,对自己的孩子除了无奈,还是无奈。通过这次活动,高×同学的变化特别大,不但不再与父母吵架、作对,更重要的是,已经能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也能主动与父母进行交流,谈心。他的父母激动地给我打电话,说现在孩子好像变了个人似的。将感恩教育融入社会实践,通过回馈社会,开展爱国、爱人民的教育。学校要引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同和接受社会性规则。带领学生投身社会实践,把校园教育转变为社会教育。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形成和巩固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另一方面,能使学生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发现自身的价值,或者发现自身素质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找到前进的动力和方向。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体会到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帮助与施恩,不但能锻炼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还能在活动中升华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

(六)呼吁家长和社会一起努力坚持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要取得实效,仅靠老师和学校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得到家长和社会的大力支持与配合。各方面的教育力量都全方位启动,才能把感恩教育做得有声有色,鲜活生动。感恩教育是一种以情换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人性换人性的人性教育,所以在实施感恩教育的过程中要通过巧妙的情境设置做到以情动人,以情感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处处体现人性的光辉。感恩观念和习惯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付出长期的艰苦努力。产生丝毫的动摇,都有可能半途而废。为此,可在短信、家长会中向家长传递相关信息,在家长会的一些环节可以安排孩子在父母身边一起做一些小互动,读写好的信,一起观看影片等;同时呼吁媒体多报道感恩示例,传播正能量,通过暗示效应使更多青少年效仿。在感恩教育的实践中,我也和学生共同成长,打造人生的新境界。这期间我领悟了“只有心怀感恩,才能滋润生命”的人生真谛;也知晓了“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处世哲学;更深刻认识到了没有感恩的生活是苍白的,没有感恩的民族,他们的国家将危在旦夕!很荣幸我是一名教师,可以对孩子们的成长产生一定影响,感恩教育是一种必不可少的人生教育,“求真向善造美做好人”是我不变的教育理念,为此,我愿意继续学习,继续探索,不断积累,将感恩教育进行到底!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更加落实德育观念,践行感恩教育,为素质教育的推进迈下自己坚实的一步,也为祖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尽一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张翔.大学生感恩教育与和谐社会构建[J].文教资料,2007(11):180-181.

[2]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4).

[3]喻文德.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J].当代青年研究,2005(8).

[4]何芳.感恩教育:道德教育的应有之义[J].中国教育学刊,2005.

[5]高爱芳,高卫松.学校品德教育应首推感恩教育[J].教学与管理,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