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四季教案范文

时间:2023-04-05 04:51: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我的四季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我的四季教案

篇1

关键词:教学情境 创设 反思

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以及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感悟数学的作用。

下面是三位老师在教授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5.4“我变胖了”的问题情境片段。

A老师:

师:“变”是一种本领,孙悟空之所以本领高强,原因之一就是他能72变。然而孙悟空最终败在了二郎神的手下,为什么呢?

生:二郎神能识破孙悟空的72变。

师:那二郎神是怎样识破孙悟空的72变的呢?

生:找他变不了的东西――尾巴。

师:下面我们看这样一个问题:(课本例题)将一个底面直径是10厘米,高为36厘米的“瘦长”型圆柱锻压成底面直径为20厘米的”矮胖”形圆柱,高变成了多少?

B老师:

在现代社会里,我们不经意地就会听到或看到一些“减肥”的广告。可我们今天不研究如何“减肥”,我们今天研究“我变胖了”。现在拿出你们准备好的橡皮泥,先用这块橡皮泥捏出一个“瘦长”的圆柱体,然后再让这个“瘦长”的圆柱“变胖”,变成了一个又矮又胖的圆柱,同桌可以相互帮助随后思考两个问题:

(1)在你操作的过程中,圆柱由“瘦”变“胖”的过程中,圆柱的底面直径变了没有?圆柱的高度呢?

(2)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是否有不变的量?是什么没变?

生:在作的过程中,圆柱的直径和高度都发生了变化,而橡皮泥的体积没变。

师:很好,那么我们现在来看这样一个问题(出示课本例题)

C老师:

借助多媒体播放“朝三暮四”的动画(学生们看完后都笑了)

师:有什么值得大家这么高兴?

生:是猴子,他们笨死了。4+3和3+4不是一样吗?

师:是呀,我们知道加法具有交换律。(接着教师从讲台下拿出了两瓶矿泉水,容量一样,一瓶短而宽。一瓶长而窄)同学们看那个瓶子装的水多?

下面议论纷纷,学生们说什么的都有。

教师拿出两个相同的量杯,让―个学生把两瓶矿泉水分别倒进两个量杯中,结果全体同学都说一样多。没有说对的同学,不好意思地笑了。

师:不要紧张,现在还有机会证明自己,请看:(出示课本例题)

反思:

A老师用学生熟悉的孙悟空72变为情境引入例题,讲解的也很清楚,但没有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索和发现知识的思维过程。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教师扼杀了学生的探索意识。

B老师从当今的热门话题“减肥”入手,引出课题。然后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自己体会哪些量发生了变化,哪些量没有变化。在老师的教学设计中,学生通过自己操作、观察、发现、总结以及和同桌的合作交流过程中体验到了新知识的形成过程。

篇2

“学案”只是也只能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载体,“学案”并不等同于“教案”,这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既然如此,那么学案就不可能是课堂教学的全部,尤其是语文教学。但是,在如今的大面积采用“学案”教学的语文课堂上,又有多少老师因为对“学案”煮得半生不熟而实际上已被“学案”倒腾得消化不良了?

“课前发学案,课上讲学案,课后做学案”可能是目前学案教学中存在的普遍现象,而且可能还不仅仅局限于语文教学。不久之前听了一节公开课,教学内容是苏教版高一语文课本上的张洁的《我的四季》,采用的教学形式正是时下流行的“学案教学法”。教学伊始,执教教师出示了三个教学目标:作家作品介绍、对文中“四季”内涵的理解、多读多体会。教学过程依据教学目标依次展开:近10分钟的时间介绍张洁其人其作;用25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概括“四季”的内涵,以及每个季节的生命特征和作者的态度;最后的10分钟让学生谈文中一些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的理解,来感悟什么是幸福的人生。不可否认,这节课课前所设定的教学目标已经顺利实现;也应当承认,这节的重点也比较明确。但是我依然十分惊讶,原来语文课还可以这么上!

课后,我和这位老师也进行了沟通交流。我问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的依据是什么,答案是“学案”;我又问是如何来确定这节课的教学内容的,答案依然是“学案”。至于教学的思路的确定,已无须再问,估计非“学案”莫属。果不其然,当我从学生手里拿到学案,我才发现这节课的所有安排均“事出有因”,因为学案上就是这么安排和要求的,教师仅仅是学案的执行者。执教教师也坦言,左右为难,如果教学过程完全抛弃学案,就不仅不合“潮流”,而且也于学案教学“名不正言不顺”;如果完全依照学案,语文教学尤其是文本教学则又显得支离破碎,无异于练习讲评。这是实情,我无意指责。但是,联想到以前听过的一些采用“学案教学法”的语文公开课,才忽然发现,这样的现象可能绝非个案!

不禁要问,这样的课还是语文课吗?语文课真的可以这样上吗?如果可以这样实施教学,那么,语文教学所有的整体美、艺术美、结构美、流程美、节奏美、情感美等等必将荡然无存;如果可以这样实施教学,那么,语文教学也将不再是一门艺术,而会沦落为单一的技术;如果可以这样实施教学,那么,教师也就用不着煞费苦心,精心选择教学的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的思路、精心安排教学的环节了。所以,面对学案,语文教学不能“我的眼里只有你”,不能被学案捆住了手脚。

所以,这就特别需要我们老师在教学之前要多“煮一煮”自己的“学案”,就是写好学案后,反反复复地钻研,仔仔细细地跟纸上的那个“学案”对话,品味出学案中所蕴含的文本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煮”,力争实现最好的选择、最好的设计、最好的语气语调,力图通过学案导出灵性和悟性来。而且,在实施学案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不仅是组织者、引导者,还是激励者,还要唤醒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多交流。如果不做一番课前的“煮”功,学案又怎能“熟”得蕴味无穷?

我们常常佩服一些老师学案教学的精彩精美,常常也很希望自己能够吸纳并运用这些“精彩”。其实精彩的来源却在课前的“煮”案研磨上。所以,教学过程中,如果写在纸上的叫学案,那么,将纸上设计的学案变为嘴上的学案,“煮”就显得十分必要。纸上“煮”出来的学案更多的是一种静态的思考,而嘴上“煮”出来的学案则是从“自我”走向“现实”的一个过程,是在“煮”出自己对学案的理解,“煮”出自己所确定的学习目标、学习过程,“煮”出自己的教与学的方法,“煮”出自己的设计学案所依据的理念。如果说纸上“煮”较多的带有个人的纸上谈兵的经验和情感,那么,嘴上“煮”则多了一份现实操作的理智和冷静,多了一份深入选择和细致的二度调整。

篇3

关键词:感悟 探索 磨课 培养阅读能力

新教育,意味着一种教育理想,一股教育激情,一项教育行动,追求着一种幸福的教育生活。可是在新课程改革推行的这些年中,在面对学生层出不穷的各种问题时,我似乎越来越迷惘、困惑了,我该怎样在我的英语课堂中,去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式,去引领我的孩子们? 上次去南京东南大学学习,怀着崇敬,怀着期盼,听过那么多优秀老师的课与报告,我感慨万千,热情喷薄。

一、感悟名师,领略精彩

初识林丽老师,感觉她的课堂活泼、灵动。时隔三年,再见林老师,一头蓬松、夸张的马尾使她看来更像一个精灵,轻盈地穿梭于《Halloween》的课堂,轻点仙棒,时时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质疑、探索、发现、解疑。她这节课的选材取自一位外国朋友的教学资源,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更重要的是学习和了解了外国文化。授课中,林老师利用学生的兴趣点与好奇心,由guessing game引出October,mask,pumpkin lantern导入主题Halloween;然后让学生回忆自己了解的万圣节,阅读文本,说一说“What's new?” ;通过找页数,让学生有目的阅读,在每一块阅读中,采用不同的方法相应的导,告诉学生讲故事的几要素:when,where,what,who,why让学生能很快明确文章的思路;本课的朗读材料,则用rhyme的形式、时尚的节奏读出,使得学生及听课老师即使在课后仍是意犹未尽,重复朗读着、品味着。

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我似乎看到思维与思维碰撞的火花在会场激情飞扬,我听到语言与语言的交流酣畅淋漓地渲泻。我不禁感叹,原来阅读课竟然也可以这样生动有趣!倘若自己也能这样去演绎,我的课堂还会枯燥、低效吗?

二、贸然初探,脱离主旨,惨然失败

回校之后,我们便开展了一次以阅读为主题的课堂教学探讨活动。我选择了《Seasons》中的A部分,以不同色彩的四季为主线,操练句型 “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首先以春天为话题,引入新句型。T: Now spring is coming. It’s green and beautiful. What can we do in spring? S: I can go to the park/ride bikes/go fishing/fly kites …抓住时机,引导学生运用句型“What do people usually do in …”学生运用这一句型造出了许多句子,描述春天可以做的事情。其次,以夏天、秋天和冬天为话题,继续操练句型:They often go swimming/pick oranges/go skating…最后,引出另一个句型:Which season do you like best?

第一次试上后,我懊恼着:这就是我所想要的阅读教学课吗?整节课我都是围绕“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这个句型展开,尽管能把四季的活动结合进去,但这仅仅是对文章的重点句型的渗透和操练,文中的阅读内容又该如何处理?林丽老师在报告中提到:教师不能把一段较长的语篇当成句型课上,使学生在创设的一个个琐碎的小情景中学完文本中的生词、句型,而对文本的处理却迟迟展开又匆匆结束,更不能在学生未充分理解文本的情况下进行一些活动。而我,恰恰犯了这样的错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虽然学生发言积极,但丝毫不见阅读课的影子。所以,初稿教案的设计根本没体现出阅读课的特点。阅读课的重点在于读,而这节课中竟没有学生读的环节。作为语言学习的一项技能,语言心理学认为,阅读是从文字系统中提取信息的过程。阅读教学的目的即培养学生有效的获得书面信息的能力以及对此信息进行理解、分析、推理和评价的能力。阅读课则是培养学生有步骤、有条理、系统地学习语言材料的阅读习惯和策略。通过阅读,使学生的词汇、句型和语法等语言知识逐渐丰富和完整起来,对这些知识的理解更为准确和深刻。

三、重理思路,二次实践,美中不足

总结了第一次试上失败的教训,我真正体会到林老师那段话的意义:阅读前必须要激发学生阅读的动机,激活和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再引出话题,为进一步阅读解决理解上的语言障碍。阅读中,为保证有效性,必须交待清楚阅读的任务,所设计的活动应以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为目标,如:浏览以了解文章大意、捕捉具体信息、将信息图表化、记录要点、构画文章结构、回答各种问题等。因此,我对本课重新定位:(1)通过语境和生动语言导入。(2)提取关键信息,直观形象地呈现,帮助学生理解语篇,掌握重点语言。(3)就关键信息设问,让学生理解语篇,在文本基础上,再适当拓展。

我对原来的教学设计进行了修改:第一步,以故事导入。第二,复习旧知,呈现新句型:What’s the weather like …?以四季为话题操练。第三,口头操练,从所给话题中任选一个,用所学句型说一段话。话题① A tree’s favourite season, 话题 ② You are a kite/an animal…, which season do you like best? 第四步,读读写写: (1)Listen and answer(2)Read by yourself (3) Read together (4)Read and write,给Ben 写一封信,向他介绍常州的四季。与第一次的教案相比,这一次环环相扣,过渡自然,从难点入手,逐步渗透,直至文本的呈现,水到渠成,并且注意了一些细节问题。在口语练习部分,“听后回答问题模仿演说自由练习”,训练层层递进,难度也逐步加大,同时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修改之后,我第二次进行试上,这一次较好的完成了前三个部分的教学。问题出在呈现语篇之后的“读读写写”上。设计时我就感觉这一环节无法掌控。这一环节的实际授课过程是这样的:1. 学生看大屏幕,一起读课文。2. 学生依次读课文,并注意课文中的难词和词组。由于读的时间过长,遍数过多,部分学生表现出了不耐烦的情绪。3. 全班一起读课文。这一节课的前半部分都能操练到位,但重点部分还是功亏一篑。

四、再度审视,关注细节, 臻于完美

我又一次困惑了:到底该怎样完美地呈现这一课呢?林老师主张鼓励学生将所阅读的内容与自己的经历、知识、兴趣和观点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语言训练。同事们也给出一些建议:(1)导入环节的节奏要快。(2)重点环节要实。阅读环节的教学可调整为:①学生初读文章,就提出两个简单的问题;②学生自己朗读,就对主要问题进行提问;③录音机跟读,解决学生发音困难的词;④分小组读,分角色读或者是读一读自己最喜欢季节的那一段;⑤全班齐读,也可以试着让学生背诵。(3)复习旧知识的环节要控制节奏,阅读环节要注意方法。仔细分析她们提出的阅读教学步骤,每一个步骤都很具体,步步为营,操作性很强。其实这就是小学阶段最主要原因的阅读教学模式――自下而上模式。这种模式能使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从较小的语言文字向较大的语言单位过渡,从低到高逐步推进,学生从字母到单词到句子,逐个击破,从而理解全文。

我第三次对教学设计进行了修改,特别是阅读环节。我分如下几个步骤进行:听课文录音,回答简单的问题;自读课文,回答稍有难度的问题;听录音并跟读;通过“猜一猜”游戏,突破重难点;作业设计为花博会开始在即,请给友人写一封邀请信,告诉他有关的天气情况。正式上课时,游戏环节有一点小遗憾,学生的注意力从新闻记者向游戏倾斜了,但从课堂的实施效果看,教学效果还是明显的。我有些喜悦的感觉。

五、学习名师,努力前行

篇4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设计;词汇

一、教学内容

《冬天快要到了》是北京语言大学杨寄洲老师主编的对外汉语本科系列教材(语言技能类)第二册上的第三课,主要适用于对外汉语本科一年级的学生,这一课中包含了40个生词,我们选取了其中的一部分进行讲解。

二、教学设计的原则

(一)直接联系的原则

用什么样的方法,怎样进行词汇教学呢?原则上我们是要用直接的、直观的方法,也就是说要使学生把所学的词语直接跟所指的事物联系起来。直接联系的原则除了指用直观的方法:实物、动作、表演等方法外,也包括直接用第二语言解释第二语言,也就是说直接用汉语去解释汉语的词汇。

(二)操练与讲解相结合的原则

讲解是对教师而言的,一定量的理论知识的讲授对成年人习得第二语言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教师要循序渐进地组织教学,为学生提供可以理解的又稍稍高于现有水平的语言知识。操练既是对教师说的又是对学生说的,对老师来说是让老师给学生留出练的时间,为学生设计出多样化的练习形式,对学生来说是让学生有充分的练习时间。各种形式的反复操练是将“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手段 。

(三)在Z境中教词语的原则

不要孤立地以词解词,要创设一定的语境便于学生理解。第二语言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目的语,依据交际的场合、交际对象的职业、性别、社会地位以及交际双方的亲疏关系选择恰切的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学中要创设大量与真实生活相近的情景以提高学生的开口率。

三、教学方法

(一)直观法

广泛利用实物、图画、动作等手段来教授外语的一种方法,旨在让每一个词语和它表达的意义、代表的事物建立起直接的联系。不通过母语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用外语进行思维的能力,可以让学生丢掉心译这个拐杖。一些意义比较具体的词,如滑冰、滑雪、树叶、红叶、捡、表、电池等均采用直观法进行教学。

(二)定义法

我们所说的定义法是用已经学过的词语给新的词语下定义解释词义,而不是使用词典上的定义。本课采用定义法讲解的词语有:爱、有名、凉快、落。

(三)对立法

利用反义语义场中的意思相反或相对的词语解释词义的方法。让学生知道其中一个词的意义后,只要告诉他另外一个词与它相反,学生就知道另外一个词的意思了。讲解好事、坏事、结婚、离婚这四个词时就可以采用对立法。

(四)情景法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单单讲一个生词可能学生的感觉不会那么明显,如果把这个词放在一个句子里,那么这个词的用法会更明了,如果把句子扩展为一个场景,那么学生理解起来就更容易了。所以在讲解生词时,最好创设与之相关的情境,一则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二则也有益于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本课剩余的生词全部采用情景法进行讲授。

四、具体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对象

大学一年级的外国留学生,大约学习了7个月的汉语。

(二)教学时数

一课时(45分钟)

(三)课型

初级汉语综合课

(四)教学内容

课后生词的词意及用法。

(五)教学目标

通过生词的讲解让学生能够在理解词意的基础上灵活运用。

(六)教学方法

采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PPT演示和现场演示的方法讲解生词。抓住课文中的范句,并精选学生容易理解的例句来讲解生词。每一个生词讲解结束后,立即进行练习。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能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环节和教学步骤

1.组织教学:师生互致问候。(3分钟)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第三课《冬天快要到了》。首先,我们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PPT上有三十六个白色的方块,每一个方块后面都有一个本课的生词,我们来请同学读一下。(依次翻动大屏幕上的白色方块,请学生朗读。遇到学生读不准的词语,老师要及时做示范朗读,对于学生读起来有困难的词语可以多领读几次。)

2.讲练新知(41分钟)

师:大家都预习得非常好。那下面让我们来一起学习一下本课的生词。

(1)滑冰/滑雪/爱

师:哈尔滨的冬天很冷,那么冷你们喜欢到外面去吗?

生:不喜欢。

师:可是A说她喜欢到外面去,那我们看看她都到外面去做什么呢?(用PPT在大屏幕上出示滑雪和滑冰的图片便于同学们理解。)

生:她去滑冰/滑雪。

师:B,你喜欢滑雪吗?

生:我不喜欢滑雪,我喜欢打篮球。

师:“B爱打篮球”,爱就是非常喜欢、很喜欢,爱的程度要比喜欢多(在黑板上板书“爱≥喜欢”)。(随机提问)你爱吃中国菜吗?你爱睡觉吗?

(2)有名

师:C爱踢足球,那C你最喜欢的足球运动员是谁?

生:我喜欢贝克汉姆。

师:贝克汉姆很有名。有名就是很多人都知道。同学们都知道老师的名字,那老师有名吗?

生:老师有名。/老师没有名。

师:知道老师的人还不多,所以不能说老师有名。如果中国人或者哈尔滨人都知道老师,那就能说老师有名。中国的长城(出示图片)大家都知道,我们就可以怎么说?

生:中国的长城很有名。

师:哈尔滨冬天有很漂亮的冰灯(出示图片),哈尔滨人都知道,我们就可以怎么说?

生:哈尔滨的冰灯很有名。

(3)风景/区/旅游

师:周末大家都做什么了?D,你做什么了?E,你做什么了?我知道A出去玩了,A你可以告诉我们你去哪儿旅游了吗?去了哪个风景区呢?风景漂亮吗?

生:(A叙述了自己的旅行)。

师:风景区有树、有花,这些都是漂亮的风景,所以很多人去玩儿,去旅游。我们哈尔滨有太阳岛风景区,很有名,夏天大家也可以去玩儿。我们同学有去过其他地方旅游的吗?去过哪里?风景漂亮吗?给我们讲一讲。

生:(介绍自己的旅行)。

(4)尤其

师:我知道F爱旅游,他去过法国、英国、日本。那F你最喜欢哪里呢?

生:我最喜欢法国。

师:那么我们就可以说,F去过很多地方,这些地方他都很喜欢,他尤其喜欢法国。“尤其”就是更的意思,一般用在句子的后一部分(板书“A.尤其+形容词/动词”)。尤其除了这样的用法之外我们还可以在“尤其”之后加“是”(板书“B.尤其+是”)。哈尔滨的风景也很漂亮,也有很多人来旅游,那么一年四季哪个季节来的人最多?

生:冬天/夏天。

师:对,一年四季都有来哈尔滨旅游的人,尤其是冬天/夏天,来旅游的人特别多。

(5)凉快/避暑/靠

师:一年四季,同学们最喜欢哪个季节?

生:(回答)。

师:老师最喜欢秋天,因为秋天很凉快。凉快就是不热,也不太冷。我们上次说“暑假”的“暑”字有两个太阳(板书“暑”字),两个太阳就太热了,是不是?太热了所以我们要到凉快的地方去旅游,这就是避暑。同学们暑假都到哪里去避暑?

生:挪威/英国。

师:夏天我们去风景区旅游,去凉快的地方避暑,都需要钱,那这些钱你们是靠自己打工挣的呢?还是爸爸妈妈给你们的呢?

生:是靠我自己打工挣的。/我爸爸妈妈给我的。

师:你们家靠什么来生活呢?

生:我们家靠爸爸妈妈工作来生活。

(6)经营/发财

师:风景区有很多人去旅游,所以风景区的家庭靠开旅馆、饭店挣了很多钱,开旅馆饭店也可以说经营旅馆饭店,挣很多钱就是发财,所以我们就可以说“风景区的很多人家都靠经营旅馆、饭店发了财。”发财的中间可以加“了”或者“大”,我们可以说“发大财”也可以说“发了财”。G开饭店挣了很多钱,我们就可以说“G开饭店发了财。”那H开工厂挣了很多钱,我们就可以怎么说?

生:H靠开工厂发了财。

(7)树叶/落/红叶/捡

师:老师说自己为什么喜欢秋天?

生:因为秋天很凉快。

师:对,因为秋天很凉快。而且秋天树叶(出示图片)都会落,树叶从树上掉下来就是“落”。老师觉得树叶落下来很漂亮!秋天树叶落了,我们就可以捡到好看的红叶(出示红叶的图片)。你们看到漂亮的红叶会捡起来吗?

生:会捡起来。

师:那在教室里,我们看到地上的垃圾是不是也要捡起来扔到垃圾桶里呢?(随手捡起地上的废纸扔到垃圾桶)。

(8)着急/迟到/坏/停/电池/表/该

师:老师今天早晨八点上课,可是七点四十才起床,你们说老师着急不着急?

生:老师很着急。

师:老师害怕来学校来晚了,来晚了是迟到了还是早到了?

生:迟到了。

师:老师为什么七点四十才起床?因为我的表不走了,它的电池(出示图片)没有电了,所以停了。那怎么办呢?老师就该换池了,该就是应该、需要,“你该……了”就是我觉得你需要做什么了。八点钟要上课C七点半还没起床,C的妈妈就会说“C,你该起床了”,那不起床就怎么了?

生:不起床C就迟到了。

(9)结婚/离婚/好事/坏事

师:(板书“好事坏事”,在中间画一条分割线)“李明迟到了”是好事还是坏事?

生:李明迟到了是坏事。(把“李明迟到了是坏事”的卡片贴在写有“坏事”的一边。)

师:“李明结婚了”是好事还是坏事?

生:李明结婚了是好事。(贴在“好事”一边。)

师:“李明离婚了”是好事还是坏事?

生:李明离婚了是坏事。(贴在“坏事”一边。)

3.布置作业(1分钟)

师:好的,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请同学们回去预习第三课的课文,复习一下今天学过的生词。(下课铃响了)我们明天见。

五、教学设计的反思

我们在做《冬天快要到了》的词汇教学设计之前,查阅了许多专家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也参看了一些对外汉语一线教师们创作的优秀教学教案,并且在此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理解,进行了大胆尝试。本文在攥写的过程中,由于时间精力有限,对于对外汉语综合课词汇教学设计的理论研究还不够那么细致深入;同时,由于缺乏一定的对外汉语教学实践经验,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不能充分地考虑到课堂教学设计在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这些都为本文留下了一些遗憾。我将会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继续探索,为汉语的国际推广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刘.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社.2000.

[2]蒋可心.对外汉语教学法研究[M].黑龙江:黑龙江大学出版社.1999.

[3]杨寄洲.汉语教程第二册上[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2008重印.

[4]张和生.对外汉语教学示范教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9.

篇5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静心教书,潜心育人》。对于我,一个不足三年教龄的年轻老师来说,不过是刚刚开垦了自己的一片田地,还没有收获桃李。所以,今天我想讲的仅仅是对“教师”这一职业的理解以及我这些时间来的体会和感悟。

在读小学的时候,我们都学过一首歌,歌名叫《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歌中这样唱到:静静的深夜,群星在闪耀,老师的房间彻夜明亮,每当我走过您的窗前,明亮的灯光照耀我心房;从那时起,我的心里就萌发了一颗种子,一颗对“教师”这一职业期望的种子……

中学的时候,我们同样也学习过韩愈的《师说》,他这样为教师定义:“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通过学习,我明白了,教师不仅仅是教知识技能,更要教学生做人的道理。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形象影响着学校的校风,而教师的素质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培养。

2011年9月10日,我的第一个教师节,收到了一位朋友的短信:“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晴雨。祝你节日快乐!”我很感动,同时为教师这一称呼感到无比荣耀。

我所在的学校地处章丘市的一个乡镇,接收的都是农民的子女。我们的校舍不华丽,我们的跑道还是碳渣路,但是这里的老师们都在做同样的一件事——静心教书,潜心育人。而各位老师这样的工作态度也在深深的影响着我、教育着我。用他们的实际行动在告诉我,如何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古人尚修德,作为教书育人的教师,更应把师德放在首位。

在今天,当我们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新任务;面对课程改革的新标准、新要求;面对人们在名利金钱面前的浮躁,面对人生观价值观的冲击。身为老师的我们又该如何去面对,去履行我们的职责呢?我想“静心教书,潜心育人”是最基本的行为准则。

在我的身边,有这样一支教师队伍,他们除了教书育人,还利用业余时间共同学习,苦钻业务,勇于创新,在教书育人的这条道路上,披荆斩棘,昂首阔步。

在我的身边,有这样一些老师,他们学识渊博,教学严谨,精心准备每一堂课,写好每一页教案,在三尺讲台上默默耕耘,撒播知识和道德的种子;他们是平凡的,普通的,没有惊人的事迹,没有辉煌的成就,就像一块黑板,曾经写满了神奇和真理,最后擦去的是功利。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捧出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就是对教师教学生涯的最好写照。教师的职业注定平凡,淡泊名利,讲究职业良心,才能在平凡中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如果把平凡而神圣的教师岗位看作个人谋生的手段,就永远不会成功与快乐。在教师岗位上,没有悠闲自在的舒适和安逸,只有默默无闻的奉献。爱岗敬业是对教师职业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负责。

要培养学生的完善人格,教师必须先完善自己。那些把关心留给社会,把热心留给学校,把忠心留给教育,把爱心留给学生,把真心留给同事,把耐心留给自己,用心去工作,用爱去育人的教师正闪烁着人格的巨大魅力。作为身负重任的社会一员,教师更应该积极地自我教育,在人格自我完善的道路上不断前进。都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肩负的使命崇高,并且责任重大。虽然我们每天做的事情平平凡凡,然而这些事情却连着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更连着祖国的前途,民族的未来。

教师,是一个神圣的称呼;师德,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精神体现,是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师德,需要培养,需要教育,更需要的是每位教师的自我修养!让我们把心沉下心来,静心教书,潜心育人,共同撑起教育的蓝天,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

最后,用一首诗来结束我今天的演讲:

我想教会学生如何去生活,

如何面对困难,完善自我。

不只是书本知识或是自然奥秘,

而是如何走好人生的道路。

学会去辨别是非,找寻真理,

从平凡的点滴中发掘美的韵律。

如果我的存在使这个世界更加绚丽,

那么我也就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目的。

篇6

随着信息技术被广泛运用于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教育教学也借助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优化中学语文教学架设了一座平台,它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开拓学生视野,加大教学容量等方面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理解力和记忆力,提高教学效果

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呈现事物现象的本质属性,如美妙的自然风光,奇特的自然现象,事物的本质特征,事件过程的演绎等;还可以运用各种技巧,如对比、叠合、拖移、夸张,以及将事物变大为小,变小为大,变快为慢,变慢为快等等,使学生对事物的本质,事件的发展有直观的感受,清晰的逻辑,深刻的印象。例如讲授《雨中登泰山》一文,我先从网上搜集了大量能表现泰山美景的古画、摄影等图片,以古筝曲《高山流水》作为课文朗诵的背景音乐,再用PowerPoint制作成精美的多媒体课件,运用于平时的课堂教学中。

通过把雨中泰山这一优美的景象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视觉和听觉综合形象,声像兼备,使学生从活泼、生动、直观的画面去感受雨中泰山的险、奇、、幽的景致,体味作者在雨中登山时那种愉悦的心情。此课件为学生创设出了一个极为生动的情境,提供了丰富的外部刺激,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增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提高了教学效果。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课堂变枯燥无味为生动有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就有了强烈的求知欲,而课堂教学是培养中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场所。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大部分学生是在被动地参与课堂学习这一总过程,大都缺乏学习兴趣,师生间也缺乏更多的互动与交流。而现在,由于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这一状况得到了很大改观。不仅如此,利用多媒体在讲授同样的内容时,所花的时间也比原来少很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我以往在讲解一些抽象的写景散文时,常常讲得口干舌燥,而学生对书中描绘的景象,感觉也总是似懂非懂、模糊不清。现在,运用多媒体手段教授这类课文,就方便和实效多了。继续以讲授《雨中登泰山》为例,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让学生先欣赏一幅幅利用PowerPoint制作的雨中泰山美景的图片,再让学生用语言来描述自己喜欢的景象,说一说他们对所见景物的感受,然后再结合音乐、动画与文章进行学习。学生既清楚地感知到了雨中泰山的景致美,又真正地体悟到了文字的韵味美,也对理解作者情感变化奠定了基础,朗读起来还声情并茂,兴趣盎然。一堂可能枯燥的说教课亦因创设了良好的情境,引起了学生的愉悦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从而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优化课堂教学,突破重难点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一般只是在教案中注明教学难点和重点,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并不能直观地看到这一点。在现代文的教学中,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味和理解重要词语的意义和作用,这正是学生难以突破的一关,利用多媒体教学则能直观地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学生攻破学习难关。如在教学《我的四季》一文时,课文的教学重难点是理解文中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句子的含义。在多媒体教学中利用课件把教学中的重点语句,如:“我却疯人一样地大笑。在这笑声里,我知道我已成熟”等一一表列出来,逐一解决,则能更好地实现学生在重点难点上的突破。

采用多媒体手段教学,可视听并用,变静为动,充分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更好地突破重难点,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运用多媒体教学,能有效配置时间,加大教学容量

篇7

[关键字]优质课 情景设置 课堂

[中图分类号] P441 [文献码] C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2-282-2

我目睹了很多同行优质课比赛的过程,其中有很好的想法和做法,但也有传统的授课模式。以教师讲解为主,期间也会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但问题设置质量不高且数量也有限,学生参与课堂的数量较少。整堂课学生能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聆听,参与课堂的形式也单一。这样就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被动、机械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缺乏思考的过程。这样的课堂很难与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各种技能的培养联系起来。

而现在我们提倡的是新课程理念,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我们教师教会学生的不仅是知识,更多的是学生自主分析、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思考通过不同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使他们动耳听、动脑想、动手写和做、动口说,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力,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愿意参与到课堂中来和教师互动,让他们觉得学习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折磨,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下面我从四个方面来分析。

1 备课准备要充分

当得知比赛的课题后,我首先熟悉教材从整体上把握主体知识,编写教案和制作课件,接下来我对自己的语言进行推敲、斟酌,尽量做到精确简练。备课主要包括备教材和备学生。

1.1 备教材

在导入之后过渡到锋面系统的两种主要类型:冷锋和暖锋,接下来展示冷锋和暖锋对比的表格。

学生以抢答的形式回答表格中的问题,然后由学生针对表格里的内容进行提问。

(1)如提出“什么是气团”?切换到“如何判断冷暖气团”幻灯片。下垫面温度为5摄氏度,四团空气温度分别为3、8、25、30摄氏度,让学生判断它们性质的冷暖,学生得出结论:比下垫面温度低的为冷气团。

(2)如提出“什么是锋?”切换到锋形成的动画,明确锋面和锋线的概念及伴随的天气状况。

(3)如提出的是“冷锋的雨区的位置在哪里?”播放冷锋形成的动画。即以锋线为界,根据锋移动的方向来确定锋前和锋后。

(4)如提出的是“如何理解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用英语的时态来理解:过境前相当于一般将来时,过境时相当于现在进行时,过境后相当于一般过去时。

对比冷锋的学习方法自学暖锋部分的知识,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2 备学生

我在枯燥的概念学习中配以图片和动画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接受知识的学习;奖品的鼓励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尽量用已掌握的知识来解释现在的问题。在进行作业设计的时候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程度的差异,设计出必答题让大部分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设计选做题让程度好的同学有更大的发挥自己才能的空间。课前预习作业使学生对书本知识有根本的了解,课后探究使学生地理方面的思维不局限于课堂。

2 新课的导入力求新颖

导入新颖,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起到“一石击破水中天”的效果。增加导入的新颖性和趣味性,在一堂课的开始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采用的是依次播放桃花、荷花、、腊梅的幻灯片,请4位同学分别说出春夏秋冬的短语或句子,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一场秋雨一场寒”“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分别描述的一年四季锋面过境的经典语句。引出锋面系统对我国天气的影响无时无刻不在,进而导入新课。

3 情景设置引人入胜

我把整堂课中大的知识点之间的过渡部分设置成不同的情景,让学生觉得有神秘感,吸引着学生不知不觉地继续参与到课堂中来,我是这样做的:

第一站:《开心辞典》直播大厅。只见王小丫(一名女生饰演)正在宣布比赛规则:现在是第一个环节的抢答,请在我发出“开始”口令后举手示意,答对1题2分、答错扣1分。请用两分钟阅读高一地理教材必修1第55页第一段及文字下面的图示,完成表格中冷锋部分的填写。

第二站:动物园。杂技团正在进行汇报演出,一只鹦鹉重复着耳熟能详的台词。大家想到了“学而不思则罔”,进入第二环节:提问。要求:针对表格中的内容,每个小组提出一个问题,如本小组成员答对则加1分,由其他小组成员答对则加2分,答错均扣1分。

第三站:《我行我秀》直播现场。

实验器材:两只气球、课本、粉笔盒、讲桌。

实验过程:

(1)模拟锋的组成。(2)模拟冷锋的形成过程。(3)模拟冷锋影响某城市的过程,根据下面的问题提示,描述不同时段天气状况。

问题:

冷锋过境前和过境后,该城市分别受哪种气团的控制,天气怎样?冷锋过境时,天气又如何?

第三个环节:实验探究(冷锋过境时天气的变化),由小组选派两名代表到讲台上来演示。一个过程演示正确各一分,演示错误扣1分。

最后一站:成果展示。第四个环节限时训练,教师启发学生主动回答问题,得分情况仍计入小组考核。

四个情景设置把课堂中的四个环节紧密地联系起来,思路清晰。学生的注意力始终被吸引着,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4 把课堂还给学生

我的整堂课都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参与度高。从导入到后面学生的抢答、提问、解决问题、实验探究、成果展示。小组之间的竞争贯穿始终,学生学习的激情得到了进一步的激发。抢答让学生体验到与时间赛跑;提问让学生学会思考。实验探究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最后一个环节成果展示,让学生掌握并灵活运用知识,并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模式。

当然一节好的优质课仅有上面的四方面还是不够的,还需要在平时上课听课的过程中积累成功的经验,汲取失败的教训,只有我们不断地学习、探索新课程标准,打破常规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在教学设计中投入更多的精力让优质课不再是比赛中的专利品,争取做到优质课的常态化,在日常教学的每一堂课中映现出优质课的影子!

参考文献

[1]《中国校外教育理论-新课导入要新颖》,李飞著,2007年第9期.

[2]《地理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3]《浅谈教师备课中如何备教材》,窦娇颖著,《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1期.

篇8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构建自主高效课堂 课堂教学

一、选择高效的教学方法是自主高效课堂教学的基础

教师都希望用最好的教学方法来实施教学,希望通过最好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常常在花费了很大的精力研究“怎么教”,至于“教什么”也就只能围绕教的形式来确定。我们不能按照自己“教”的思路进行教学,而应该按照学生“学”的规律进行教学。即:学生“应该怎样学”,我们就“应该怎样教”。我们在教学设计时,要以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为前提,教师设计的教案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周密地考虑到学生存在“已有知识经验和思想方法基础”的事实。学生的这个基础与教材的编排顺序有关,但与学生自身的学习水平与生活环境关系更大。并根据这一特点来确定教学方法,力争达到教与学的统一。

二、精致的导语是高效语文课堂的前奏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是一堂课成功的基石。导入好,可一石激起千层浪,恰当地激发学生情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打开学生智慧的窗口,将他们引入知识的海洋。精致的导语还能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入情、移情、冶情,为上课做准备,让整个课堂都灵活起来。因此,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导语是高效语文课堂的前奏。

三、创设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

心理学认为,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规律的概括的间接反映。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有问题才会去思考。教师应根据自己对教材的钻研和掌握,结合学生实际认知水平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用带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地去思考,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如教学《烟台的海》一文时,教师质疑:为什么作者把烟台的海说成是“画”,是“广阔的背景”,是“壮丽的舞台”?这里的“画”“背景”“舞台”是指什么?在学生充分自读的基础上,先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然后全班交流,最后形成一个共识。那就是:说是一幅画,是因为像画一样的美丽多姿;说是广阔的背景,是因为烟台人物质文化生活的依托;说是壮丽的舞台,是因为它为烟台人的生存、发展、创造提供了巨大的空间。这样引导学生沿着“海”与“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这两条线索充分朗读感悟。学生在学习课文的时候,对烟台四季不同的海上奇观和烟台人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的目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以问题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课堂,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积极性,这样形成以“学生探索明白”为主,学生就变成了主动探索者。

四、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创新能力

俗话说:“予人以鱼,惠其一时,授之以渔,惠其一世”。若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就会事倍功半。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如《烟台的海》一文教学结束时,我根据课文的特点,在班上开展一次“我是一个小导游”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向身边的人介绍自己的家乡。问题一提出,课堂立刻活跃起来,同学们自由组合,讨论热烈。不一会儿,第一组的组长发言了:“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你来到我的家乡,我很高兴做你们的导游。这里依山傍水,有高大的白虎山,著名的金沙温泉,更有勤劳、淳朴的人民。”紧接着第二组的一名组员站了起来说:“各位游客,现在你们已经来到历史名城遵义,在这里曾经召开过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扭转了中国革命的局面,同时还可以让你饱览正在腾飞中的遵义。”她的话音刚落,教室的一角又响起了说话声“各位远道而来的朋友,你们好,本次行程将由我为你们作全程服务,欢迎你来到我的家乡缅甸,这里不仅有热情好客的人民,而且还有东南亚绮丽的热带风光和特有的热带风情,定会让你流连忘返,陶醉其中。”大家把目光投向第四组的组员……教师出神入化地为学生创设情境,激起了学生跌宕起伏的万般思绪,为学生营造了尽情想像的更大空间。说实在的,这一节实践活动课,让我感受到颇深,这不得不得不让广大教育工作者思深。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从而使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创新。

五、设计精炼的课后作业是高效教学的拓展

篇9

关键词:班级文化;思想道德;师生关系;形式创新;经验体会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12-0024-03

班级文化是一个班级的灵魂,是班级愿景、班级意志、班级形象的综合反映,也是班级理念的载体。它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知识技能的形成,乃至走向社会的人生道路,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班级文化的内涵很广,学校在实践中,主要在班级名称、班级标志、班级旗帜、班级口号、班级誓词、班级格言、班训班规、班歌班花、班级板报、班历班会、文化快线、班级沙龙等等方面,摸索出了一些经验和体会。

1.班级名称。我们认为班名是一个班级最直接、最简洁的文化表征,也是班级文化的第一个重要符号。我校在按年级专业命名班级名称之外,又由学生根据自己班级风格来命名班级。比如空冷1班的班主任和同学们更喜欢把自己的班叫做“传奇1班”,幼教班又称“玫瑰2班”,还有现代保尔班、现代雷锋2班、巾帼3班等等。这样既有个性又能叫得响,在同学们心目中的分量,比班级的规范名称更响亮,影响力更大。

2.班级标志。为从形象上表征班级意志,同学们采用了有寓意的几何图形、字母或汉字组成的简单图案,代表班级的最高意志,象征着全班同学的统一目标和愿景,由于简单明了,又极具表现力,便于制作成班徽,出现在班级教室后黑板的正上方,再配上两旁的班级口号,与班级教室前黑板正上方的国旗标识遥相呼应,彰显教室环境其爱国爱校爱班的浓厚氛围。

3.班级旗帜。一个班集体在校园及校外活动中,必须用班级旗帜来作为统一的有效信号标志,来展示一个班集体的精神形象,它也由同学们自己设计、制作。各班同学用班徽的简化图案来制作班旗,在隆重场合展示使用,有助于同学们对班级产生认同感和自豪感,班旗的设计与制作更有助于挖掘学生的创造力,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增进学生间的了解和信任。

4.班级日历。同任何一个单位一样,每个时期都有阶段工作计划与工作日历,班级日历较之于工作计划更有简明性的特征。我校各班级学期初都依据校历和班级工作计划,按学期周次编排每周主题活动制定《班级日历》,作为全班的活动备忘录,便于查阅,易于操作,彰显学期班级工作主线,师生感觉效果很好。

5.班规。它首先是一种制度文化形式,但是它与普通班级管理制度的不同,在于它以正向要求的形式出现,较少限制性要求,而且由全班学生民主产生,是一种积极的班级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构成了一个制度化的法制文化环境。我校在向魏书生老师学习当中,班班自主制定,同学们人人参与、自觉遵守,又有不少新内容,体现和充实了班级管理的民主化与科学化精神。

6.班会。每学期的主题班会有一条围绕班级工作计划的主线,每周的主题班会都有明确的教育目的,贯穿和体现了整周的重点工作要求,它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学生可以谈认识、交流思想、介绍经验,开展表扬与批评。比如“新学期新目标新措施”“我实践·我成长·我自豪”“让美德成为习惯”“让自律铸就成功”“追忆往昔,铭记历史”“阅读经典,插上成功的翅膀”“感恩师长,回报社会”“我的舞台我来演”等等。班会一般固定在每周日晚自习时间召开,以承上启下,班主任依据班历写好《主题班会教案》。第一个主题班会有班级集体宣誓,每次都唱班歌,通过一项重要决议时集体喊班级口号,把班会的思想性、知识性、教育性、趣味性统一起来,融为一体。

7.励志班歌。它是班级文化的音乐元素,也是一种生动的班级行为文化。我们借用经典歌曲或流行的励志歌曲,填上班级歌词,在每天课前或大型集会集体演唱,以提振精神,营造气氛。

8.班级励志故事。班级励志故事是有情感、有情节的班级观念文化,它对班级文化建设有特殊的吸引作用。今年春季开学,我校在各班开展了“人人讲励志故事、班班唱励志歌曲、全校树‘十个一’文明新风活动”,各班同学人手一本健康向上的人物传记、经典诗文、历史读物等,利用思品课、班会以及课余时间,人人阅读传诵,形成了品读、体味、感悟、践行的浓厚氛围,使精英模范精神、优秀传统文化洒满课堂宿舍和同学们的精神生活空间。三月初层层选拔读讲能手和优秀作品,参加全校讲励志故事大赛,评比出“十大讲故事能手”进行表彰奖励,在全校迅速出现了学习生活开门红的局面。

9.班花。优美的教室环境能给学生增添生活和学习的乐趣,消除学习疲劳,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班级、热爱学校的情感,促进学生奋发向上,增强班级的凝聚力。选举和培养师生最喜欢的作为班花,是一种新型的班级环境文化形式,也是班级风格的最佳视嗅觉文化象征,是最鲜活的班级文化形式。如君子兰花,玫瑰花,月季花、向日葵,鸡冠花,“朱顶红”等等,有的班级还有每个小组的“组花”,同学们特别精心护理大家钟爱的“精神之花”,教室里一年四季鲜花盛开,花香四溢,成为班级教室整个环境布置中最具生命力的亮点。使学生在一个窗明几净、富有生活气息的氛围中,感受到主人翁的责任感——“教室就是我的家”,自发地形成一股浓郁的学习风气和学会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优良品质。

10.班级宣誓。任何一个团体或集体的意志激发与凝聚,都有一种庄严的集体表达形式。近年来我校各班形成了一种惯例,每次主题班会在做重要班级决定时,全班集体在班旗下齐读“班级誓言”,每次升旗都有两个班庄严宣誓,唱班歌喊口号展示班级形象,校领导发表热情洋溢的国旗下讲话,优秀学生发表激情澎湃的表态发言,场面十分壮观震撼、激动人心。如空冷二班的誓词:我们是现代学子,我们骄傲,我们自豪!面对国旗我庄严宣誓:我要勤奋上进,牢记知识改变命运;我要创新实践,坚信技能改变人生。爱我青春,刻苦学习;爱我未来,立志成才!爱我现代,振兴母校!

11.班级口号。这是班级意志最具外在表现力的班级行为文化,它简短精练,高度浓缩,每天早操、课前、晚自习、聚会等,喊起来铿锵有力,震耳发聩,极富现场感染力、震撼力,使每个人精神振作,斗志昂扬,可以大大增强班集体的向心力和归宿感。如空冷2班的班级口号是:夺我乾坤,铸我班魂,空冷二班,霸气永存。还有“放飞梦想、非比寻常,机电一班、永远最强”“ 和衷共济,拼搏进取,从我做起,誓争第一”“ 放马金鞍,惟我三班,超越梦想,激情无限!”等等。

12.班级格言。班级格言是借用经典来表达班级意志的观念文化形式,具体工作中我们突出了三点:一是全班同学轮流推荐、向同学们展示;二是格言内容选自古今中外伟人名士的经典警句,也有的是自己老师、同学的佳句箴言,三是固定出现在班级黑板右侧,每天更新,由推荐人在第一节课前宣读并简要阐释格言要义与自身感受。

13.节日文化。传统法定节日,体现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良好的民族礼仪等,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过节使学生接受传统美德的影响与教育,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校每逢纪念日均进行专题纪念活动,如元旦文化报告会、 抄写春联和拍摄春节节庆活动、学雷锋志愿者服务活动、“五一”社会实践誓师会、国庆节励志红歌大赛等等;在学校及班级特定日期,我校也形成了较成功的文化活动传统,比如学期或学年开学典礼暨表彰会、春季体育节、迎新艺术节、就业展望暨毕业典礼等等。

14.班级板报。班级板报是一种主题鲜明、内涵丰富、形式活泼的班级文化,是教室面积体量最大、同学们喜闻乐见的班级文化形式,它容量大,版面活,常办常新,赏心悦目,也是一个班级的主题创意、新闻敏感、文字水平、版面设计、绘画技巧、参与广度等班级文化元素的高度综合与统一。每次校团委评比时都发现这是各班教室的一道亮丽景观,它确实是一座引领学生价值取向、树立健康的价值追求、培养审美观的班级精神丰碑。

15.班级图书馆。在三月份讲励志故事活动中,有的班级趁势将同学们手里的人物传记、经典诗文、历史读物等各种书籍汇集起来,建立了班级图书角,由“图书馆长”集中管理。在故事大赛后,仍然使同学们能经常欣赏到一本本自己喜爱的书籍,我校各班书香味很浓,同学们精神食粮很丰富,健康向上的主流文化占领着班级文化阵地,有效推动了培养一流好品德、一身好习惯、一股好精神的“十个一”活动深入开展。

16.宿舍文化。宿舍是学生生活、学习的场所,是同学们传播信息、交流思想的地方,也是培养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提高服务能力的课堂。我校各班结合封闭式准军事化管理,都举办过“宿舍文化创意主题班会”,开展宿舍文化长廊展示,公布《文明宿舍创建标准》,实施楼层长负责制,多次评比文明宿舍并颁发流动红旗等,我校学生宿舍被褥方块叠放,物品一条线摆放、地面床面桌面干净,空气新鲜清洁,横幅标语醒目,同学和谐相处,大家舒心地生活在一个温馨有序的大家庭里,学生家长都很满意。

17.班级沙龙。班级沙龙是班级课外活动的一种创新与延伸,是我校各班师生参与最广、持续最长、影响最大的一项丰富活泼、灵活机动的班级行为文化形式,比如现代中专师生的“班风恳谈会”、“事实报告会”、 “热点辩论会”、“专题演讲会”、“师生访谈”、“名著品读会”、“艺术鉴赏会”、“音乐欣赏会”等,师生平等对话,各抒己见,既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才艺交流、思想碰撞的平台,又充实了同学们的课余文化生活,还提升了班级文化生活的思想高度与艺术品位。

篇10

1.注意难度,使问题具有挑战性

问题的难易度,是衡量提问有效性的首要条件。既不能过于浅白,没有思考的余地,又不能太艰深,让人难以琢磨,无从下手。太浅白,索然无味,提不起学生兴致;太艰深,学生答不了,不仅老师达不到教学目的,而且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事与愿违。所提问题的难度,应以较高水平学生经过思考或讨论、或稍加提示点拨可以答出为上限。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关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认为,人的认知结构可以划分为3个层次,即“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因此,经验丰富的老师善于寻找学生“已知区”和“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在知识的“增长点”上布置悬念,在学生可能形成的思想、观念等原始生长点处设置问题,在不知不觉中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然后逐渐提高问题的难度。实践证明,切合实际、引人深思的教学提问,有助于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掀起其感情波澜,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遗憾的是,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还远远没有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语文阅读教学中还存在大量的无效提问现象。如:不少教师在课堂上喜欢提出“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之类问题让学生回答。表面看来,学生兴致勃发,情绪高昂,课堂气氛热烈。实际上,这样的提问甚至不假思索便可说出答案,对促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是无甚益处的。

2.体现深度,使问题具有针对性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的设计,可谓是关系到阅读教学组织成败得失的一项重要工作。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只有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积极动脑思考探索才能有所得,也只有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思考探索的课才是成功的高效的。学生如果不动脑,怎能期望有收获?能真正让学生在心灵上触动、在知识上领悟、在阅读理解能力上提高的不是那些泛泛的提问,而是一些精当的具有启发性、针对性的提问以及答问后的讨论、点拨。当前有些课堂提问抓不住课文的重点或教学的重点,有如蜻蜓点水,隔靴搔痒,无“纲举目张”之效。教师教学不是要面面俱到,而是需在关键处着力,所提问题要突出课文重点或教学重点,抓住思想内容与语言表达的结合点,“牵一发而动全身”,使问题击中要害,使学生进入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状态中。

如学习《再见了,亲人》,可以提出:课文都写了哪些“亲人”?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他们是“亲人”?一些老师的教学,只把目光集中在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的事情上,学生很容易理解朝鲜人民是志愿军的亲人。其实,作者一个重要的用意是告诉读者,志愿军为了朝鲜人民献出了鲜血和生命,是朝鲜人民的亲人。这一层意思,老师要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找出有关语句,并结合相关资料来体会。如“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伤员在您家休养”“侦察员老王到敌占区去侦察,被敌人抓住了”……再在全面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读,就会收到理解内容与学习语言相得益彰的效果。教师不仅要能用问题引导学生体验、感悟语言,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指导学生学习提“语言问题”,不仅会提思想内容方面的问题,而且会提出词、句、段、篇表达上的问题,通过围绕这一类问题读、议、练,使学生既知道在表达上哪些地方好,又知道好在哪里,为什么好。只有这样,才谈得上语言的学习、迁移与运用。

3.重视广度,使问题具有开放性

有这么一个案例:一位老师教一年级语文《四季》一课,在读到“谷穗弯弯,他鞠着躬说:‘我是秋天。’”一节时,问:“小朋友,谷穗为什么是弯弯的?”学生:“因为他在鞠躬啊!”教师:“可是,他不鞠躬时也是弯弯的呀。”学生:“因为风吹过来了。”教师:“可是风不吹过来时他也是弯弯的呀。”学生:“因为他成熟了。”教师:“对呀!谷穗弯弯是因为他成熟了。”学生作恍然大悟状,教学进入到下一个环节。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很多老师变过去“领着学生走向预设的教案”为“引着学生走向预设的答案”,“设笼子”,“下套子”,引着学生“钻圈子”,为学生设计一条通往已定答案的小径,想方设法让学生沿此路径去获取答案,让学生为认同答案而学习,为标准答案而思考。这样的提问是无效的,甚至是有害的。课党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具有开放性,尽可能突破“标准答案”的束缚,让答案具有多元性,力争引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