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歧视范文
时间:2023-04-08 07:45: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美丽的歧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歧视是美丽的?对,在我看来父亲对我的歧视永远是美丽的。虽然是歧视它却包含着父亲如山如海的爱。
爸爸对我一直很好,因此我特别喜欢爸爸。五年级期末考试,当成绩单发下来时,我简直不敢相新自己的眼睛,天啊!77分,我从来都没有考过这么低,回到家以前的自由都消失了,我就像被关进笼子的小可怜,爸爸对我的爱也消失了。还说什么我长大后会去卖破烂,这些话像刀一样刺进我心里,。爸爸呀!以前那个爱我疼我的爸爸去哪儿了?整个暑假我天天都被逼在家里做各种卷子。直到六年级第一次单元测试,那次我得了100分,我兴冲冲地拿给爸爸看,爸爸并没有高兴,而是对我说:"这一个小小的成就就值得高兴?说不定还是抄来的呢!”抄!我亲爱的爸爸呀!为了要您知到我不是没用的人,为了证明那只是一次失误,我付出了多少汗水。现在我用心血换来的一个满分居然莫明其妙得变成了抄来的,爸爸在这时您可想过我的感受呀!我鼻子一酸,喊到:“迟找有一天我会让你知到我是一个有用的人!”说着我跑进房间扑在床上哭,爸爸站在门口说;"哭,哭就能变成有用的人?”“不要你管!碰!”我把门紧紧关上,趴在写字台上学习,到第二次单元检测我又拿了100分,这次我没有拿给爸爸看,我坐在桌前,手中拿着试卷欣赏着,不知什么时后候爸爸已经站在我身后了,问到:"这次为什么没有给我看?”"这一点成就不值得骄傲,我还要继续努力。”以后我的成绩都还好。
这美丽的歧视也是爸爸对我的一种爱,这爱是我人生的航标,是激励我前行的力量!
篇2
美国利率市场化的过程
美国银行业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中的利率市场化实则是美国商业银行存款利率的市场化。从历史的角度去审视,当时利率市场化过程是由于美国金融业脱媒以及20世纪70-80年代超高的通货膨胀加剧后,商业银行业为争取生存而反脱媒化,与竞争对手激烈角力并获得金融监管机构大力配合,从而基本废除“Q条例”的结果。
在美国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立法机构(国会)和金融监管机构(美联储)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首先,它们一开始就制定出利率市场化完成的既定时间表。其次,它们在反脱媒的产品创新过程中协助银行业起到全力支持作用。再次,监管机构和美国财政部还为市场化后的利率合理定价奠定了市场化国债收益率曲线的重要基础和标杆体系。
除了金融脱媒、利率市场化的环境之外,当时美国的宏观经济环境也面临高通胀和经济周期的挑战,在这种复杂而严峻的环境下,美国的银行特别是大银行进行了全方位的模式转型。成功银行各有其不同的转型模式,其中摩根由于转型对路和企业文化的配合得当,最后全方位超过当时的花旗、大通(合并前的Chase)等竞争对手,成为美国银行业历史上唯一一家取得标普AAA评级的银行。
美国商业银行的应对战略
20世纪80年代,美国商业银行由于各自情况差异而采取了不同的战略来应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经营环境,包括存款利率市场化这一划时代的金融体制变革,其中有成功也有失败的案例。
成功的策略主要出现在当时最好的银行之中。20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的投行KBW为美国的银行业建立了一种所谓的“杰出银行指数”(Excellence Index)。当时被KBW纳入指数的各银行具备某些特质,凭借这些特质能令它们较为安稳地度过经济周期的波动。KBM在所有银行中选出了200家,而其中的前6家在随后30年内一直是美国银行业的佼佼者,它们是当时的老JP摩根银行(与大通合并前的摩根)、美联银行(2008年被富国兼并)、克里夫兰国民银行、NBD、太阳信托(Suntrust)、PNC金融公司。这些银行当时采取了以下策略来应对利率市场化环境:注重信贷文化,关注资产质量;维持具有竞争性的成本结构;集中优势,在自己所专长的特色市场赢得收费收入,如信托业务、证券处理、信用卡和借记卡的处理;牢牢抓住新科技趋势,与非传统存款机构竞争;狠抓存款来源等。
但与此同时,也有诸多的银行采取了一些不得力的策略,如盲目通过收购来迅速扩张;其次是对不熟悉的领域授信或扩张,如能源行业授信或在海内外收购自己不熟悉的非银行公司等。除了以上综合表现较好的银行之外,还有一些在不同领域表现较佳的银行。
当时被业界公认为在某些方面成功转型的银行中,在业务组合转型方面JP摩根在其业务战略组合的转型中比较成功,其战略转型的重点是从事为大型跨国公司服务的投行及其相关的商业银行业务;北方信托则将其业务组合集中在私行、信托和公司服务。在通过并购而实现零售和小微企业服务的转型策略中,银一(Bank One)和诺维(Norwest)非常成功。在合理控制成本方面,五三银行(Fifth Third)、富国银行和PNC均很成功。核心州银行(Core State)、海湾银行(Bay Banks)和富国银行在服务渠道上大胆采用高科技,非常有效。在交叉销售或客户关系银行的模式中,诺维(Norwest)、摩根分别在对私和对公上均为佼佼者。美联银行、NBD、社会银行则在信用风险定价和风控上管理有方。
对中国银行业的启示
首先,美国银行业的利率市场化与中国银行业的利率市场化所面临的环境截然不同。美国利率市场化虽然是存款利率的市场化,但其银行业贷款利率早已放松管制乃至市场化;中国贷款和存款则首先面临的既是自由化,又是市场化的问题。
所以这里的启示是,市场化的核心不仅仅是政府单纯地放开对利率的管制,实现自由化。更重要的是,当利率放开之后,银行的资产和负债应如何去按照市场化的内在机制合理定价?在利率自由化之前,我们认为中国更需要一个市场化的利率体系,而市场化的国债市场应当是这一切的起点和核心。另外,在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时,应在制度安排上设立具体的时间表、法规和举措,如加强国债市场在利率定价中的重要作用等等。
其次,金融脱媒是全球金融业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带有长期性、结构性的问题。美中银行业在实施利率市场化之前,均遭遇金融脱媒化的严峻挑战,但对手不同。由于监管等因素的影响,脱媒化过程中的对手会存在较大的差异。当时美国银行业脱媒化中的最强劲竞争对手是证券业。如前所述,美国的证券业也有与银行业(FDIC)同具吸引力的保险制度(SPIC)。相比之下,目前中国的脱媒环境下的竞争对手却是发展仍然相对不足的资本市场(如企业债券和股票融资)、信托业和发展虽快但尚不成熟且无存款保险的互联网金融。面对这一实力的差距,当时美国银行业得到监管机构在反脱媒化中的鼎力相助,这一情形在中国似乎在近期内不太可能出现。所以我们认为,中国银行业的利率自由化和市场化过程将出现与美国完全不同的演绎过程。换言之,中国银行业要靠自己而非监管机构的助力来完成转型,从而会面临更大的挑战。更重要的是中国金融业的混业经营与美国当时利率市场化时代的混业经营程度不能同日而语。中国银行业的收费收入结构(广度和深度)的转型将远远慢于当时美国银行业的速度,对此中国的银行业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篇3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这是李商隐的《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很显然是写给友人的,可以想见这样一副图景:诗人夜宿清幽绝尘的骆氏亭,因日间阴霾的天气而想到夜里或可听到雨打枯荷之声了,伴着自己度过漫漫长夜的只有寂寥和凄清。这一份凄清便是李商隐诗的特色。
朱鹤龄云李商隐诗“沉博绝丽” 。其实不独李商隐,晚唐诗人的诗都约略透露出一些“丽”的气质来,只不过各有所重而已。李贺之“丽”偏于诡奇,杜牧之“丽”偏于俊逸, 温庭筠之“丽”偏于浓艳,李商隐之“丽”编于凄清。鲁迅也说“王簪山清词丽句,你敢比肩” ,这“清词丽句”大抵不错。李商隐诗中的凄清美更能体现他诗的特色,读来哀婉、缠绵,却不幽怨,这使得他在晚唐社会的衰颓凋败中犹如一朵仙苑奇葩盛开在涧边幽谷。
二、咏雨凄清之美
李商隐的诗咏雨的很多,读来让人觉得满眼的凄清萧瑟。这种凄清萧瑟之感最直接最明显是源于诗人摄取的一系列凄清萧瑟的景物。
一颗善感的心,一生坎坷的路。使得诗人对那些衰飒凄凉的风物特别关注,似乎这寂寥冷落的事物更贴近他孤凄索寞的诗人情怀。于是凉夜、落花、清秋、残月,箫音便都入了诗,而最能体现李商隐诗凄清美的便是雨,尤其是夜雨。
李商隐写夜雨从表象上说着重于写感觉。 他似乎生来就有一种纤细锐敏的感情,他把这雨看得极尽透彻又极尽空灵,而且因为这雨应和着心境和际遇,所以更倾心于那一种凄清得使人惆怅落寞的美。
初随林霭动 ,稍共夜凉 分。窗迥侵灯冷 ,庭虚近水闻。—《微雨 》
这一首写夜雨是很有代表性的。“初随林霭动”重在视觉。夜临了 ,随着林霭的浮动,微雨悄然飘洒,似见又似为夜的黯淡融着,好象一缕雾气,一片夜露,终难辨识。“稍共夜凉分”和“窗迥侵灯冷”则重在写触觉,待雨丝触及肌肤,又有似夜凉,屋内的灯火明明灭灭的,透出隐忍的凉意,主人虽垒得离窗很远,却也分明感觉到了。“庭虚近水闻”,则重在听觉,庭院空了,夜也静了,方可依稀听到近处水面极细核微的淅沥雨声,仿佛有人声乃至一切杂声相掩那微雨都是不肯入耳的。
诗人没有直接去写雨,是从周遭的事物和周 围环境起笔,写出了静夜中变得极为细致锐敏的触觉感受和听觉感受,微雨之神韵自然溢出。这首《微雨》,从意象的组合上给人的感觉是清冷的。主人公在静夜中感受着微雨和凉意,冷落孤清之感顿生,灯火的明灭又格外添了几分寂寥。然而却又很美,因为一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传递给了读诗的人。
槭槭度瓜园 ,依依傍竹杆 秋池不自冷 ,风叶共成喧 。——《雨 》
这很显然是诗人的咏雨抒怀之作,首联直接从视觉听觉入笔,雨是槭槭的,如落叶之声,雨是依依的,如怀人之情,轻柔飘荡着。吕本中很欣赏这一联 ,说是“此不待说雨,自然知是雨也。”秋池因这场雨平添了些许凉意,风声、雨声和风雨吹落树叶的声音相杂相和,听似一片热闹喧嚣,实则不然。这“共成喧 ”三字极尽妙处,它不但细致地描绘出细雨飘落在池塘里,洒落在风叶上所带来的凄凉气氛和萧瑟秋声,而且也从这表面的热闹中透示出诗人一片苦冷悲愁的心境,恰到好处地融合了各种感觉,显得空灵迷濛,好象诗人也沾了满身满心的雨。
三、咏雨诗之背景
李商隐咏雨之作,大抵都作了客居之中,诗中很明显流露出客子思乡的况味,这与意象的凄清相映相合,构成了整体意境的凄清美,同时也增添了诗的凄清意韵。
李商隐陷于牛李党争,终不得脱。为生计不得已,为前程不得已,从大中元年起,他先后追随郑亚、卢弘止、柳仲郢漂泊于桂管 、徐州 、巴蜀一带,三次为幕僚,别妻离子,背井离乡。漂泊生涯中,思乡之苦自是饱尝殆尽了。
窗迥有时见,檐高相续翻。使宵送书雁,应为稻梁恩。——《雨 》
这是前面引到的《雨》的颈联和尾联,秋雨由疏而密了,傍晚时分,雨中一只传书的鸿雁独飞着,诗人不由得忆及故乡和亲人,渴望鸿雁能够为他带来远方的消息,然后再寄去他一纸书信。以遣满腔愁怀。诗人并没有提到亲人和故乡,然思乡之情却融合在秋雨秋风中,系缚在一只鸿雁上了,不得触又不得脱的是凄凉孤苦之心。
远书归梦雨悠悠,只有空来故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端居 》
这是诗人中年暮游远地时所作,看情形颇似桂幕。远书久疏,归梦难成,客居寥落的秋夜更生凄怆之感,阶前的红树和青苔本来在素秋的萧瑟当中是一道极美丽的景致,然而在这样的愁怀凄苦之中也显得清冷无味了。“雨中”、“月中”似非一夕,诗人将所见所感与回忆中景色交融在一起,实是暗示念远怀人 已非一日一夕之事了。这雨是泛泛地写,但却凝结了多时相思之苦,大概曾有多个这样的雨夜入月夜,使旅人客居的心理压力日见其重、其浓。
滞雨长安夜,戏灯独客愁。故乡云水地,归梦不宜秋。——《滞雨》
因为羁留在长安的夜雨中,独对残灯,终生一种客愁。想象故乡此刻也应是云封水浸,方有“归梦不宜秋”之慨。姚培谦语“大抵说愁雨 ,皆生不寐时,此偏愁到梦里去”。实在这种思乡的苦处是没有一时一刻的停歇,凄楚之意陡增,“运思甚曲,而出以自然”。
诗人咏夜雨并非单纯的吟咏,而是和他自身的遭际、身世结合起来,并且又倾注了他全身心的落寞情怀。试想,为人宾客,日间为人所用,忙碌中无暇念及于此,夜里闲下来,对着窗外飘洒的细雨,自会生出一份客居异地的乡悉,且剪不断,理还乱,无以排遣,遂有《风雨》之作。
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心断新丰酒,销愁斗几千。
遥想郭震当年以一《宝剑篇》 名威天下,自己今日竟零落飘沦到这个地步 被人指责为“忘家恩放利偷合”,“诡薄无行”,沦落幕府之中。怀才不遇之慨叹一径发出,这秋夜叶落风雨的景致便很自然地同人间风雨的严酷情势联系起来。解忧要新丰美酒,可是穷困潦倒的诗人只有念念不忘的份儿了。于是只有借凄苦的言辞以解满腔愁绪,写下了许多咏雨诗,雨由疏而密,由小而大,恰恰应和了诗人遭际不幸日深。
由于经年累月的羁泊流离,对这夜雨的感触就更深更敏锐了。就连一些近似雨声的节奏都能引起诗人的一翻凄苦联想。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花须柳眼各无赖,紫碟黄蜂俱有情。万里忆归无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新滩草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二月二日》
踏青时节,日暖簧暖,笙歌清悦,本来一片大好春光美意,可是“剑南春色还无赖,触忤悉人到酒边” 。美好的春意也逗人羁愁。就连新滩的流水也不能解悟人的心意,而作出一副风雨凄凄之态。诗以乐境乐主写衰思,渲染凄楚的处境,以轻快简捷的笔触写郁闷不展的愁怀,实是素日夜夜苦听风檐夜雨声,念念于归之心久了,新滩的流水声听在耳里也便成了风檐夜雨声了。这里连幻觉都加入了。一种似幻似真,似梦似醒的悲凄惆怅跃然纸上,这更能揭示出诗人不幸的精神内涵。
四、凄清但不萎靡
李商隐诗虽然有一种凄清美,读来只觉满心的苦涩,满眼的无奈,可是却并不消沉、萎靡。这种凄清的美是从意象和意境中体现出来的。
李商隐的咏雨诗也体现了这一点。李商隐的咏雨诗不单纯是咏雨,而是夹杂着他的平生遭际,所以就格外显出凄清的韵致来,但是这种凄清却并不使人惘然、沉沦。象前面提到的那首《风雨》,虽然凄苦无助之情已然写尽,但是读其首联“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暗用郭震《宝剑篇》之典,显然透示出自己对初唐盛世的心向往之和壮志不已渴望济时匡世的迫切心情。尾联“心断新丰酒 ,销愁斗几千”,又是用典,借马周落拓而终有幸遏以抒发自己的不平之气,郁勃难明之际又流露出自己渴望得志的用世热情。这篇《风雨》,读来颇有几分李白《将进酒》的豪放了,只是气势显得沉郁了些,这也是商隐之凄清所在。
而另一首十分有名的咏雨诗《夜雨寄北》则更能流露诗人的这种审美理想“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抒情短章以深夜灯前为场景,外面夜雨涨满秋池,巴山、夜、雨、秋,他这一连串含着寥落、凄清、缠绵,萧飒之味的意象,以一个形象而传神的“涨”字连缀,诗人客居中的相思之苦和寂寞之情似乎也随着“涨”了起来,本来凄楚至极了。可后二句扣住夜雨,从这种悉绪怅怀中却生出一幕遐想:远日重逢,今夜这“巴山夜雨涨秋池”的景与情都会成为西窗之下剪烛夜谈的话题吧。虽然归去尚“未有期”,但想到可以在重逢的欢欣愉悦之中畅叙往事,似乎今夜的雨也不那么凄冷了。似乎雨夜也添了一丝红烛之火燃起的温馨,似乎寂寞的心怀也得到了几许排遣。
诗人虽然客居异地饱尝了客居之苦,却并没有自叹自怨,而是始终期待着那份也许很远的美好的到来,在这份期待中,他或许把这份苦楚亦当作一份隔着帐帘的美好来咀嚼,享受着,于是苦和凄清也便多了一份迁回的美丽况味。
五、结语
在李氏诗中,这种凄清美始终伴随着他对美的执着追求,所以凄清之下,并不显得苦涩,伤感和消沉。这大概正是其诗厉来为不得志之人,客居之人所吟咏不止的原因之一吧。
参考文献:
[1] 刘琦.《李商隐诗选注》吉林文史出版社
篇4
有人说:“这煤气是从煤气厂沿着管道跑来的。”对,一点不错。可是煤气厂的煤气又是从哪里来的呢?煤气厂的煤气来源并不相同,有的是从开采天然煤气中得来的,有的是用煤、油等作为原料用人工的方法制造出来的。
制造煤气的方法很多,由于方法不同,制造出来的煤气也不一样。例如:焦炉煤气、发生炉煤气、水煤气、油煤气、人工“沼气”、高炉煤气、裂化煤气等等。这里让我们来看看几种常用的煤气制造方法,看看煤气究竟是怎样制造出来的吧!
炼焦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制气方法。我们平时烧东西吃,大多把食品放在锅子里,盖上锅盖,在锅子底下生火加热,把食品烧热。炼焦制气的情况与这很相似,只是“锅子”里不是放食品,而是放上原煤。一般是先把原煤打碎,用水洗干净,再按一定的配方将不同的煤种混合起来,送入用耐火砖特制的“锅子”――炼焦炉。炼焦炉的炉膛很像一只只扁的箱子,箱子的两端各有一扇炉门,就像是锅子的锅盖,以便出焦。煤被密封在炉膛里,与外面的空气隔绝,箱子两旁紧贴着火道,火道内通常用煤气来燃烧加热,这样炉内原煤的温度就逐渐上升。当温度到达500~550℃时,原煤开始强烈地分解,产生煤气和焦油,炉膛里的生煤就逐渐变成熟煤。随着温度继续上升到1000~1 100℃时,煤和焦油再次分解,这时主要的产品就是煤气了。煤气从炉顶预先装好的管子中排出去,通过水洗及其他净化的方法,把杂质除掉以后,就成为焦炉煤气。留在水里的黑色胶状液体称为煤焦油,炉子里剩下的残渣冷却后就是焦炭。
另一种常见的制气方法,是采用发生炉制造煤气。煤在发生炉中点火燃烧后,如果我们把通人炉底的空气加以限制的话,炉内的煤就得不到足够的氧气,煤中的碳元素就不能充分氧化,因而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煤气。用这种气化的方法生产煤气时,从炉顶排气管中所排出来的气体,主要是由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以及氮气所组成的。
篇5
人间仙境,浪漫岛国
众多文化的融合
令人赞叹的还有这里文明的交融:在热烈奔放的非洲面孔之下,法国的浪漫、英国的优雅和印度的神秘却深入骨髓,并完美地交织于一体,迸发出勃勃生机。这可能源于毛里求斯的历史。毛里求斯原为荒岛,公元1505年被葡萄牙人发现,而后该岛被荷兰、法国、英国等西方列强分别占领,并以荷兰王子的名字命名为“毛里求斯”。上下几百年,一批批来自欧洲、非洲、亚洲甚至美洲的统治者和奴隶纷纷来到这里,为毛里求斯岛的开发和垦荒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不仅使今天的毛里求斯拥有各色人种,也拥有了各种不同的生活习惯、、多元的语言和文化。直到1968年3月12日,毛里求斯才宣布独立。
毛里求斯隶属非洲,位于印度洋的西南部,距马达加斯加800多公里。其国土面积为2040平方公里,人口130余万,是典型的“小国寡民”状态。其人口主要由印度和巴基斯坦后裔、克里奥尔人(欧洲和非洲混血)组成,也包括一些华裔和欧洲人后代。其中华裔大约占3%左右。毛里求斯经济的三驾马车是制糖业、出口加工业和旅游业,这个国家是非洲人均GDP最多的国家,达到了5000美元。
天堂般的美景
毛里求斯由毛里求斯岛和其周边的小岛构成,其中毛里求斯岛是一座典型的火山岛屿,如同一块碧绿的翡翠镶嵌在印度洋上。沿海大部分是狭窄的平原,中部则是高原山地,有多座山脉和孤立的山峰,景色颇为壮观。除了南部一小段海岸线是陡峭的山崖外,整个毛里求斯岛几乎都被柔软的白沙滩和美丽的珊瑚礁所包围,仿佛是翡翠周围的一圈浅绿色的水晶。毛里求斯人对于珊瑚礁有着独特的感情,拒绝任何人下海采摘珊瑚,因为他们坚信,如果破坏了海岸线外的珊瑚礁,那毛里求斯岛就会随之毁灭。
毛里求斯给人以深刻印象的还有它绚丽迷幻的色彩。在南部的夏马尔有世界上最灿烂的七色土丘陵,据说是由于火山爆发时喷出的岩浆,在强烈的阳光照射下发生化学变化,而呈现出清晰的红、褐、紫、绿等颜色。而海水的色彩则更加动人,由于受特殊地质影响,毛里求斯周边的海水色彩层次分明,瑰丽无比。近处海水呈碧绿色,通透明亮,宛如清澈水晶,美丽的珊瑚礁和鱼儿随处可见。而越往远处,则逐渐由湛蓝变成深蓝,温柔而亮丽,散发出印度洋神秘的色彩和知性脱俗的魅力。
由于天堂般惊心动魄的美景,这里历来都是世界各地中上层阶级的度假圣地,特别是欧洲人更是将这里作为了自己的“后花园”,经常来这里寻求心灵的解放与宁静。很多人更是把这里当作了度蜜月的首选之地,因此把这里直接称为“蜜月岛”。
岛国的美食奇遇
由于经历了多个国家的统治,加之族群众多、文化多元,毛里求斯的饮食也体现出了多元化的特点。在毛里求斯菜品中,你会发现法国菜、印度菜、中国菜、穆斯林莱等菜系的影子。不过相对而言,由于印度人的后裔较多,印度菜的口味对毛里求斯菜的影响更为深刻。其中印度菜中常用的咖喱、辣椒等香料,也成为毛里求斯菜品中的一大特色。即便在毛里求斯的法式餐厅和中餐厅里,也会大量使用咖喱烹制菜品。而毛里求斯人使用咖喱时也往往会加入西红柿肉汁进行调味,这种独特的手法叫做克里奥(Creole),它可能源于欧洲地中海菜系和印度菜系共同的影响。
海鲜总动员
说到食物的原材料,首先就必须说到毛里求斯的海鲜。由于这是一个不受污染的怡人小岛,因此海产非常丰富,比如玛玲鱼、金枪鱼、烟剑鱼、地中海章鱼、明虾、龙虾、生蚝等。通过各种烹饪方法制成的海鲜大餐,也是毛里求斯美食的一大特色,较为著名的特色菜有咖喱鸡肉大虾。大虾先用炭火烤制,再淋上鲜美的鸡肉汁和咖喱汁,配以薄饼或白米饭,十分可口诱人。还有毛里求斯的烟剑鱼,肉质和食用方法与三文鱼相仿,十分鲜美。
毛里求斯的名菜:百万富翁沙拉
这道菜之所以有名,是因为它是用当地生产的棕榈树树心烹制而成。口感如竹笋般清脆、细腻。一颗棕榈树需5年才能长成,而其树心也只够不足10人享用。因此被称为百万富翁沙拉。
特色水果餐
由于毛里求斯位于亚热带地区,水果的品种也十分丰富。当地人喜欢用各种水果当作原料,制成令人赞叹和回味的美味,比如芒果椰子鸡胸卷、煎香蕉等都是当地非常有特色的菜品。其中煎香蕉就是将香蕉用特殊材料腌制后,用油将其煎熟。这道菜味道甜美、营养丰富,是当地非常著名的甜品。
不可错过的朗姆酒(Rum)
说到饮品,除了各种各样的水果原汁外,毛里求斯的朗姆酒也十分著名。世人对朗姆酒也有许多评价,英国大诗人威廉・詹姆斯说:“朗姆酒是男人用来博取女人芳心的最大法宝。它可以使女人从冷若冰霜变得柔情似水。”在很多人的眼中,朗姆酒是野性的、充满活力的、富有浪漫色彩的酒。
朗姆酒是以甘蔗糖蜜为原料生产的一种蒸馏酒,也称为兰姆酒、蓝姆酒。用甘蔗压出来的糖汁,经过发酵、蒸馏而成。毛里求斯是生产蔗糖的大国,自从1638年荷兰人将甘蔗引入以来,毛里求斯人种植甘蔗的热情也与日俱增。到现在全国90%以上的耕地种植的都是甘蔗。而甘蔗除了制作蔗糖外,还可以用来酿造朗姆酒。这种酒在毛里求斯深受喜爱,其口感细致、甜润、醇美,但后劲十足,很容易使人醉酒。于是很多人便往酒中添加一些水或果汁,降低酒精浓度,以防喝醉。朗姆酒还可用来调制鸡尾酒,或是用作甜点的调味品,在加工烟草时加入朗姆酒也可以增加风味。
篇6
关键词:消费信贷立法 启示
美国是世界上消费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其个人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高达三分之二,而作为现代社会中支撑和推动个人消费的重要杠杆,消费信贷在美国消费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据美联储公布的报告显示,今年4月份美国的消费者信贷即个人非抵押贷款增加至2.17万亿美元,增幅折合年率为5.9%。
消费信贷在美国的良好表现一方面在于其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另一方面与其良好的制度环境也是分不开的,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消费信贷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用消费信贷法律对消费信贷进行规范和调整,是现代法治国家的通行作法。美国政府就是通过法律的制定和监管的执行,为其消费信贷的长足发展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作为消费信贷最发达的国家,美国有关消费信贷的立法也是最先进、最完善的。
一、美国消费信贷立法的发展历程
伴随着普适型消费信贷的发展,特别是信用卡的大众化以及全国性消费信贷市场的形成,从1968年开始,美国联邦政府在大约10年间制定了一系列专门针对消费信贷的法律,初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法律系统,从联邦政府的高度来统一规范全国的消费信贷市场。
《公信信贷法》(TILA)是消费信贷法案中最早出台的法案,也是最根本的大法,它对贷方向消费者提供的信息披露(包括广告)的内容、格式、语言都做出了严格明确的规定,其目的在于使信贷产品的成本和条款对于消费者来说不仅真实可靠,而且具有统一可比性,从而使消费者能够方便地选择自己需要的产品。在TILA的基础上,1971年开始实施的《公平信用报告法》(FCRA)对信用报告机构征集信用信息和使用者使用信用信息的行为进行规范,防止信用报告机构和使用者超出使用范围滥用信用报告,同时赋予报告对象有核实征信内容等权利。其后为了解决信用卡结账纠纷的问题,美国国会在1974年专门出台了《公平信贷结账法》(FCBA),确立了借贷双方在信用卡信贷市场上的互动关系,而后又出台了《电子资金转账法》(EFTA)以解决代币卡、ATM卡、储值卡等其它电子付账工具在结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伴随着信用卡的日益普及,获得及使用信用卡逐渐成为一种基本权利,为了保障这一权力的公平实施,美国国会于1975年通过了《平等信贷机会法案》,禁止在审批信贷过程中由于种族、性别、国别、婚姻状况等等因素产生的歧视。此外1977年颁布的《社区再投资法案》(CRA)也使银行业务不能避开那些经济不发达的贫困地区,而1978实施的《公平催收行为法》(FDCPA)则是用于规范贷方或催收机构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至此,美国的消费信贷法律体系基本完成。
此后的近30年间,为了应对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变迁给消费信贷市场造成的影响,美国国会多次修订、补充、整合各项消费信贷法律,比如1996年出台的《情报授权法》(IAA)和《债务催收改进法》(DCIA)就是对FCRA的修改和补充。特别是2003年12月4日通过的《公平准确信用交易法》(FACT Act)作为FCRA的修正案,成为确立贷方、信用报告公司和消费者三方关系的新的基本法则,被看作是美国消费信贷法律进程中的里程碑。
二、美国消费信贷立法的特点
(一)禁止歧视
美国通过法律禁止的歧视不仅包括基于种族、性别等对消费者个体的歧视,而且包括地区的歧视。这一点在《平等信贷机会法案》和《社区再投资法案》中得到了集中体现。按照其规定,只要是符合风险标准的借款人,不论他是男是女,是黑是白,也不管他住在美国的什么地方,都有权享受美国的消费信贷,作为贷款人不能出现任何的歧视行为。
(二)充分维护消费者利益与公平的兼顾
从借贷双方的关系来看,消费者个人几乎总是处于弱势地位,因此作为政府的法律规范通常都会保护弱势群体以保证交易的正常进行,这一点在美国消费信贷的相关法律中也得到了充分的贯彻。比如要求贷方对于消费者对账目提出的质疑必须在30天内答复,并且在纠纷未解决期间,引起纠纷的账目要挂置起来。然而单纯的保护弱势群体是不够的,要维护市场秩序,促进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还必须注重公平,因此,美国有关消费信贷的法律不仅保护消费者,也保护贷方。仍以账目纠纷为例,在对贷方行为进行规范的同时要求消费者对于账目的质疑必须在60天内完成,通过限制借款人的权利维护了贷款人的正当权利。
(三)对于公信体系的全面规范
公信是消费信贷市场的基础,交易的顺利进行乃至整个市场的正常运转都有赖于借贷双方的公信。美国的消费信贷立法实践对诚实交易做出了全面详尽的规范。一方面借款人要如实报告自己的收支、严格履行合同;另一方面贷款人必须把全部交易条件向借款人公开,双方均不得欺诈对方。此外还建立了严密的个人信用管理的法律体系(以FCRA为核心,以ECOA、FDCPA、FCBA、TILA等多项法律中的有关部分相呼应),目标集中在个人信用信息的收集与使用以及保护个人隐私等方面,为美国信用管理体系的健康运转提供了良好的法律环境,从而有效
地促进了消费信贷的发展。
二、对中国的启示
(一)必须加快立法进程
从美国消费信贷立法发展的经验来看,用于规范消费信贷行为的法律是消费信贷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消费信贷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但是立法是否及时、出台的法律是否完善,仍然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
自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出台消费信贷政策以来,我国的消费信贷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尽管近年来增速呈现逐渐放缓的趋势,但从1999年到2005年年均增长率仍然达到了67.3%,特别是近两年各大银行纷纷推出种类繁多的信用卡业务,信用卡的普及程度大大增加,与信用卡相联系的很多问题出现了增加的趋势。与此相对应的是,我国的相关法律建设几乎一片空白,仅有的几部用于规范消费信贷的管理办法如《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汽车消费贷款管理办法》等也都是以行业规范的面目出现,没有上升到法律层次,缺乏法律约束力,难以有效保护借贷双方的合法权益,不利于消费信贷的长远发展。
(二)制定统一的消费信贷法
就我国目前的状况来看,涉及消费信贷的有关规定的调整范围要么过窄要么过宽。比如中国人民银行的《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汽车消费贷款管理办法》仅仅针对个人住房、汽车等消费品贷款做出了有关规定,范围过窄,而《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的目的是对所有银行卡业务进行规范管理,并非专门针对信用卡消费贷款,调整的范围又过宽。
为了适应并且促进消费信贷的迅速发展,我国的当务之急是制定一部综合性的、协调统一的《消费信贷法》,这也是世界各国消费信贷立法的基本趋势。我国《消费信贷法》的调整范围应涵盖以下内容:分期付款销售(或信贷)、非分期付款销售(或信贷)、限制性贷款、透支信贷、信用卡、用于个人或家庭目的的房地产交易和辅助信用业务等。
(三)尽快制定个人信用征信制度的相关法律规范
个人信用征信制度的建立有利于金融机构等商业部门直接判断、了解个人信用状况,防范和规避信贷风险,对于其积极拓展消费信贷业务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并为建立良好的市场经济运行秩序提供制度保障。然而伴随着个人征信业务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与消费者隐私权保护之间的矛盾,特别是在我国,隐私保护意识淡漠,必须通过法律予以规范,才能有效遏制由于个人信息泄露引发的犯罪。可喜的是,继一些地方性法规出台之后,如2002年1月1日起实施的《深圳市个人信用征信及信用评级管理办法》、2004年2月1日正式施行的《上海市个人信用征信管理试行办法》, 2005年8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了《中国人民银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为我国制定征信法规提供了立法实践,也积累了经验,将征信立法提上了日程。
(四)立法中注意对消费者利益的保护
美国的消费信贷法律大多以保护消费者为号召,从银行、财务公司、信用报告公司和消费者的力量对比中消费者所处的弱势地位来看,这是非常有道理的。在我们国家,由于监管不到位,损害消费者利益的情况尤为严重,在消费信贷中也有很多表现,比如银行不向消费者详细说明贷款条件、对由于信用卡丢失引起的账务纠纷的处理等。因此我国在消费贷款立法过程中应该特别注意保护消费者的利益,这样才能促进消费信贷的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显亭,邢莹莹. 我国消费信贷运行的回顾与建议. 宏观经济管理.2006(5).
[2]杨兆廷,王丽.美国消费信贷的基石. 农村金融研究. 2004(11).
[3]骆宁,孙晓云.从TILA到FACT Act:美国消费信贷法律与时俱进.数字财富.2004(5).
[4]孙晓云,骆宁.FACT Act:美国消费信贷法最新里程碑. 数字财富.2004(5).
[5]邱爱军.美国消费信贷制度环境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消费经济.2004(4)
篇7
关键词:新时期;煤矿企业;安全管理;问题;
安全管理的重点关注内容为安全生产,这也是当前煤矿企业发展探究的热门、重点话题。对于煤矿企业而言,安全生产不仅关系着企业的正常运行,还关系着群众的生命,关系着煤矿工人家属一家团圆的期待。由此可见,做好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能够让企业沿着良性模式发展,并实现科学化、标准化管理,最终来达到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一、煤矿企业安全管理方面的弊端
(一)安全管理意识淡薄
在新时期,随着煤矿企业的发展,煤矿企业越来越重视企业之间的竞争力与收入状况,
却忽视了发展过程中的安全生产,在安全生产上面的宣传和重视力度不足,未正确认识到经济收入与安全生产、企业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当安全与生产二者处于矛盾对立状态时,企业内通常是将生产放在首位,他们认为只有多出煤才能提升企业的经济收入,才能推动企业发展,员工才能有钱可赚,而安全管理意识却较淡薄。
(二)安全管理制度体系欠完善
部分煤矿企业内部的安全生产责任制还未完善,在履行安全管理上面的条款落实度不够,
可操作性差,可考核性不高。部门与部门之间在安全管理方面的协调性不足,缺乏交流、沟通,煤矿企业在生产时,由于缺乏健全的管理制度,以及先进的管理手段企业安全管理则存在弊端。
(三)煤矿企业技术人员不足
新时期,煤矿企业之间的竞争力相当大,企业之间的管理人员、技术性人才的流动性很严重,刚从学校毕业的大学生根本不愿到一线地区实践、工作,不了解这个煤矿开采的程序,无法委以重任,企业内高技术、高能力人才不足。就一线煤矿工人而言,绝大部分为农民,人员之间存在着较严重的流动性、松散型,他们的文化知识较低,安全知识认识掌握不足,致使煤矿企业的安全工作很难落实到位[1]。
(四)安全培训工作不到位
大部分煤矿企业内都未对内部煤矿工人定期开展安全生产的安全知识宣传与培训工作,使得一线开采工人安全意识淡薄,不懂得如何来保护自己,让自己远离危险,即便是安全培训,更多的也只是口头传授,教育与培训形式单调,培训的内容未付诸实践,实践性不强,很多企业就是为培训而培训,应付工作,走过场。
(五)缺乏一整套完善的有效的奖惩制度
很多煤矿企业内在安全管理方面缺乏一整套完善的有效的奖惩制度。因为奖惩工作做的不到位,或是奖惩制度不平衡,从企业的奖惩制度来看,在奖励方面的条款较少,惩罚方面的则较多,对于管理者来讲,惩罚制度的制定与落实是约束人们行为的一种方法,但是对于部分人群来讲,则会激起他们与企业管理人的叛逆、对抗心理。与此同时,部分企业内在奖惩上面时效性不强,奖惩不及时也就降低了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实践性。
二、新时期应如何做好煤矿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
(一)提升煤矿企业管理各部门的安全管理意识
安全管理理念属于煤矿企业展开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指导思想,也是提升也经济效益的关键点。在实践过程中提升企业内各部门之间之间的沟通,联系,让企业各部门工作人员都具备较强的安全生产意识,不断完善企业内的安全质量量化目标体系[2]。与此同时,企业内还可实行安全监督体系,在岗的所有人员可自行监督或相互监督,以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对于企业内已有的安全管理法,还需不断创新、不断完善,使其更加满足新时期提出的新条件、新要求。
(二)组建科学的安全管理系统
煤矿企业必须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组建科学的安全管理系统,并与现代化计算机技术结合起来,将现代化的计算机主动技术与网络技术均应用到安全管理系统中,创建一整套科学、安全、可行的动态信息监测系统,来对煤矿一线工作人员进行监测和管理,能够详细的、全面的了解工作人员的情况,并分析事故致因,消除和预防各类安全事故。
(三)定期组织和开展安全培训工作
煤矿企业在安全培训上面应始终坚持“投资少、收获多、回报高”的原则,对企业内所有员工定期组织和开展安全培训工作,提升企业工作人员的安全管理意识,进一步强化企业内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培训之后还需将培训内容付诸实践,工作人员应根据培训中要求的安全操作规程操作,做到遵章守纪、不违规,确保企业正常运营。
(四)健全、完善煤矿企业的安全检查制
安全生产是煤矿企业发展的核心。所以,煤矿企业需制定出更加符合自己企业发展需要的安全管理措施,地方煤矿局负责人与地方政府需强化对煤矿的安全监督检查工作。在企业内部实行责任制,将责任落实到人头,并成立相应的安全监管小组,定期对小组安全管理工作进行考核、评价,推动煤矿企业的全面发展。
(五)健全、完善煤矿企业的奖惩制度
煤矿企业内还需不断完善内部奖惩制度,确保奖惩制度的平衡性,并提升奖惩制度的时效性,对于应该奖励的行为还应及时给予奖励,但是对于一些违规违纪事件,就应及时作出批评和惩罚,确保煤矿企业奖惩工作落实到位。
(六)加大安全管理资金投入,在煤矿企业内营造良好安全文化氛围
企业还应加大在安全管理方面的资金投入,并合理运用所投入资金来进行系统安全建设、设备维修工作,定期组织人员检查煤矿企业内所有生产设备,看其设备零件有无松动、脱落现象,有无设备老化现象,一旦发现问题,应立即维修,对于部分老化设备应及时更换,确保工作人员能安全生产,减少因设备问题而带来严重安全事故,在煤矿企业内营造良好安全文化氛围[3]。
总之,近年来,煤矿安全事故发生率不断提升,各大煤矿企业都应在安全生产上面引起高度重视,总结各起煤矿安全事故发生原因,不断完善企业内的煤矿安全管理相关制度体系,全面做好煤矿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促进煤矿企业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庞柒,阮平南.基于可拓学理论的煤矿企业安全风险预控评价体系研究[J].管理现代化,2014(2):99-101.
篇8
【关键词】华县皮影;历史渊源;发展过程;艺术魅力
【中图分类号】J9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3-0040-02
1 华县皮影的历史渊源
皮影戏发源于汉,唐以后流传民间。众多的史料典籍记载印证:世界影戏源于中国――中国影戏源于陕西,华县(古华州)是陕西皮影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1.1 华县蕴育皮影的地理和人文环境:华州,即今日的华县,是陕西东部的重州。历代建都于长安的帝王皆在华州置府衙、建驿亭;布重兵,遣要将,视华州为要冲。
古时的华州,因长年伴随着军事活动,是这里成为各地能工巧匠交流技艺的场所,制革、竹编和铁器制造等手工业、手工艺十分发达。同时,军事活动也带来了各种不同形式的文化艺术活动,多种文化的交汇、共生,形成了华州地区多元化开放化的文化艺术氛围,这些都使得华州成为当时“人文鼎盛”的地区。
华县得天独厚的地理和人文环境,为皮影艺术的诞生、发展与传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丰富的传统风俗,如消灾纳福、逢年过节、社日庙会、得子贺岁和婚丧嫁娶等活动则是皮影戏赖以生存的土壤。
1.2 华县皮影艺术的起源:关于华县皮影起源有三种说法。一种是说汉文帝的幼子爱哭闹,照顾太子的宫女用树叶剪成人影,借着窗户里照进来的阳光,一边舞动一边哼唱小曲,太子转涕为笑。在华县民间皮影艺人中,广泛流传着这样一首诗:“汉妃抱子宫前耍,巧剪桐叶照窗纱。文帝治国安天下,制乐传入百姓家”。另一说是《汉书・外戚传》记载:“李夫人少而蚤卒,……上思念李夫人不已,方士齐少翁言能致其神,乃夜张灯烛,设帷帐,陈酒肉,而令上居他帐,遥望见好女如李夫人之貌……。”以上所言李夫人之事在《搜神记》、《论衡・自然篇》、《汉书・郊祀志》等典籍中多有记载。还有一说是中国皮影戏演变于中国古代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方士、道士的“弄影术”。
2 华县皮影的特点
华县皮影是陕西东路皮影的代表,与陕西乃至全国其他地区各流派皮影相比较,以其委婉优美的音乐唱腔,雕刻精美的艺术造型,奇妙精湛的演出技巧,在众多的皮影流派中一枝独秀,享有“国宝”、“活化石”、“中华一绝”的美誉,在国内外颇负盛名。
2.1 唱腔清丽婉转:华县皮影戏的唱腔有碗碗腔和眉户(又称迷胡、曲子)两种,流行于陕西及甘肃、青海等地。
碗碗腔属于板腔体属于板腔体,主要板式有:慢板、慢紧板、紧板、二六板、煽板、二八板、扬句子、滚板、三不齐、单句送等,其腔调分花音、平音、哭音,一般情绪用平音,表现高兴时用花音,表现激昂时用哭音。花脸戏吐字重、怒声如雷、震裂金石;生旦戏启口轻圆、柔情似水、转腔疾徐绵细,仄字收音,尖亮切响,如晴丝随微风上下起浮,一曲三折,荡气回肠,典雅飘逸。
眉户属曲牌联套体,用眉户演唱皮影戏的文字记载所见不多,据曾参加过张艺谋电影《活着》中皮影演出的、华县当今最著名的老艺人、现年七十六岁的潘京乐讲:华县过去有专门的眉户皮影戏班,用眉户演唱本戏、折子戏,后来只唱折子戏,他本人就唱过,当地老百姓最爱听,现在唱得少了。今年四十多岁的艺人魏金全现在还常用眉户演皮影折子戏。眉户曲调柔腻缠绵,尾音婉转起伏,绕耳不绝,极富抒彩。
2.2 造型细腻独特:华县皮影造型独特、雕镂精细、色彩鲜明、玲珑剔透,具有极高的艺术和民俗价值。影偶制作以上等牛皮为原料,经泡制刮毛去脂、磨、刻、染、熨、缀等二十余道工序精工细作而成。雕刻可分为阳刻和阴刻。阳刻就是以线条来表示脸的轮廓和眉目;阴刻则是以镂空的线条显示面部和结构和花纹。一般生旦角色使用阳刻,净角更多使用阴刻,丑角则多用阴阳结合的雕刻法。在着色上,华县皮影的色彩艳丽。影人的着色采用传统的绘画工笔重彩方法,以镂空线分色,用固有的色平涂分填,多次的烘染,再用大红大绿做强烈的对比,镂线计白,自然调和,绚丽协调。精细的雕刻技艺同色彩的协调组合使皮影无论从造型还是色度上都表现独特的艺术魅力。
2.3 表演技艺高超:皮影戏演出时,艺人们分工明确,五个人就可以完成一场戏的表演。所以在华县当地,皮影又叫“五人忙”。主要由“前声”“签手”“上档”“下档”“坐槽”组成。其中最重要的是“前声”,著名的皮影表演家潘京乐就是“前声”,生旦净末丑都由他一人演唱,唱的同时还要打大鼓弹月琴,有时一唱就是七八个小时。然后是“签手”,负责操纵皮影表演,外地的皮影戏,签手常常需要几个人,有的戏班子人数甚至超过十个。 “上档”,主要负责拉二弦琴和吹唢呐。“下档”,主要负责拉板胡、长号和配合签手。“坐槽”,也叫打后台,坐在后台的最后面,负责敲锣、打碗碗、击铙、打梆子等五件乐器。华县皮影,签手和前声都只有一个。这就像古语里说的“一口道尽千年事,双手对舞百万兵”。
皮影的舞台简单方便,用艺人的话说就是:“七长八短九块楼板,五叶芦席一卷,四条麻绳一挽,十二根线串,两个方桌一个镢头,啥都不管”。所有的支撑就是两个1.3米高的条凳,条凳上搭了6块木板,条凳四个角上绑了胳膊粗细的木椽,顶搭草席,前面绑上幕布。
华县皮影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清丽典雅的唱腔,细腻独特的雕刻技术以及高超的表演技艺使华县皮影具有了与众不同的艺术魅力。华县皮影为中华文化增添了独特的风景,也是世界艺术领域的一朵奇葩。
参考文献
[1] 韦凯,张星,贾涛.华县皮影雕刻艺术造型研究[J].艺术理论,2008.01
[2] 于超武,蔺振杰.陕西东路皮影戏刍议[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3)
[3] 陈胜莲,魏凤男.“化石,还活着……”[J].渭南师专学报,1993,(4)
[4] 江玉祥.中国影戏[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6
篇9
关键词:企业组织管理模式;终身雇佣;年功序列;企业内工会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1-0024-03
一、日本企业的组织管理模式
日本企业的管理模式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经济恢复和高速发展的时期形成的。日本企业在组织管理中不注重市场调节,规范化和制度化的程度也比较低,但注重劳资双方的合作关系。日本企业中独到的组织管理制度,为日本的经济腾飞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一般来说,日本企业组织管理模式有如下基本特点。
(一)重视员工素质和对员工的培训
日本企业聘用员工时,不看重个人的具体技能,而是强调基本素质。其基本思想是,高素质的员工可以通过企业自己的培训胜任所有的工作。
为了保证获得高素质的员工,日本企业非常注重与学校的合作。在不同学校之间,企业认为好学校的学生素质比较好,更加愿意优先录用。学校从自身利益出发,也很愿意与企业合作,尽量向企业提供关于学生的准确信息。
日本企业因为在招聘时重个人素质而轻特殊技能,因此,在培训新员工上要花更大的工夫。员工在培训中,不仅要学习技术方面的“硬技能”,而且还要学习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上下左右关系和行为准则等很多“软知识”和“软技能”。这种软知识、软技能的一个特点是,只有员工将来继续在本企业就业时,这些知识和技能才能发挥作用,帮助员工提高劳动生产率。
(二)有限入口和内部提拔
日本企业里有新的工作需要时,会尽量通过重新培训已有的员工,通过内部调节来满足需要。在日本企业中,外部招聘来的管理人员,无论其能力多强,没有一段相当长的时间熟悉企业内部的制度和体系、与上下左右建立起密切的工作和个人关系,都是很难开展工作的。因此,在日本企业中,员工的使用上有“有限入口”和“按部就班,内部提拔”的特点。就是员工要从基层进入企业,然后在按部就班提拔的过程中熟悉情况、与上下左右建立起工作和个人关系,为以后从事管理工作创造条件。
(三)终身雇佣、年功序列和企业内工会
二战后,日本企业制度在美国的监督下进行了直接的民主化改革,首先解散了对于日本走上战争道路负有不可推卸责任的财阀,其次是劳动立法。解散财阀后,财阀家族成员被驱逐出企业,彻底失去了对企业的控制;处于财阀金字塔结构顶端的控股公司瞬间解体了,股票向广大社会公开出售。但战后初期日本民众接受财阀股票的社会能力不足,大量股票为法人所拥有。原财阀企业通过相互持股结成了著名的企业集团,其后,为对抗日本“入关”后面临的外国资本并购,这种相互持股又发展成“稳定股东”,彼此承诺不出售持有的对方股份。劳动立法则使组织工会有了法律依据,本来是为了加强对企业进行军国主义控制的“产业报国会”,在民主化改革的条件下脱胎而成为企业内工会,大大增强了员工的谈判能力以及在企业中的地位,并最终推动了终身雇佣与年功序列制度的形成。
1.终身雇佣制
日本的劳动力市场,特别是已经就业的员工更换工作的二次劳动力市场,显得很不发达。具体表现为:(1)日本企业里员工就业非常稳定,更换工作者人数很少;(2)市场对更换工作者有相当的歧视,中途更换工作者,工资平均要损失一半左右,至退休时,其收入仍只相当同类员工未更换过工作者的2/3。
从企业一方来看,在对员工进行大量的培训以后,一般也不愿意员工离开企业,因此,即使是经济不景气时,日本企业也不会轻易解雇工人。这样员工在企业终身就业,其利益就和企业完全拴在一起了。另外,由于员工对企业经营情况的及时了解和对企业的依赖,使员工更加愿意也更加容易和企业合作,这样就形成了日本企业中合作性的劳资关系。
2.年功序列制
所谓年功序列制,是指员工的工薪随年龄和工作年数自动上涨,又被称为定期加薪,同时工资等级和职称也同时上涨的制度。因为传统的日本企业里采用的是终身雇用制,刚入公司开始工作的20多岁的年轻人一般是做各种日常工作,以了解业务内容并在公司里建立人际关系,到了30多岁开始正式成为工作核心。由此,同一公司内20―30岁的年轻人的工资都没有太大的差距,而且一般可以满足生活费的要求。现在的日本企业一般是以年功序列制为基础再加入一定的能力工资,但拉开的差距也是不大的。
3.企业工会
日本的工会制度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日本的工会不是跨行业的,大多数设置在企业内部。这样,雇员与资方发生争议,很容易在企业内部协商解决。“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日本工会深明此理。因此,它既不与资方闹翻脸,又注重为员工争利益,即使矛盾双方一时达不成协议,工会也会动员员工正常工作,以免延误生产、两败俱伤。企业内工会像是“减压阀”,深受劳资双方欢迎。日本很少有旷日持久的罢工,与实行这一制度不无关系。
从1950年至1960年的十年中,日本每年的国民经济实际增长率都在11%左右,虽然在1965年略有减少,但整个20世纪60年代的平均增长率为11.8%。随着日本经济的增长和国民生产总值的迅速上升,到1968年,日本国民经济总产值已达到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
(四)战后日本的企业组织管理模式
日本企业组织管理模式的独特性及其在日本战后经济恢复和高速发展时期的巨大作用,引起了人们对这种管理模式的极大兴趣。日本企业独特组织管理模式的出现,固然有其特殊的历史文化渊源,如强调合作和团体主义精神。但更重要的是,战败后的经济惨状,迫使日本企业寻求一种灵活的、大规模的生产方式,要使企业的劳动组织具有灵活性,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必须相应灵活;分工不能太细,规章制度也不能太多,这样才能随时根据生产的需要,把劳动力在不同的部门和工种之间来回调动;灵活大规模生产的技术特点,决定了在这种生产制度下,普通工人的素质和责任心对企业的成功是至关重要的;如何保证工人的利益,使工人忠于企业,愿意积极地掌握技术,尽最大的努力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和产品的质量,等等,都需要企业为工人提供诸如终身就业的保障等一系列的组织管理模式。
21世纪,由于日本经济的不景气、经济全球化压力下带来的对外开放,使许多外国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成为日本企业的所有者,替换掉了原来的金融机构和法人股东,致使许多交易性的、以市场为导向的因素破坏了日本企业经营者和原有股东所达成的管理模式,促使日本企业的管理模式发生变革。
在这种情况下,日本企业的主要任务由考虑企业的生存与繁荣、扩大企业的市场份额和规模,逐步走向考虑股东的利益和资本的回报率。同时,也使得企业经营者的首要目标是保证净利润和股东回报的增长。而由于经济不景气,销售增长下降,要提高利润只有从重组业务流程和削减成本入手。日本企业无情地裁员,非自愿的失业占到整个失业人口增长的一半,而且大部分的企业高层主管认为资本回报率将成为今后公司业绩的主要衡量指标。此外,为了进一步使企业经营者与股东价值挂钩,日本修改了商法,允许企业采用股票期权的做法。因此,传统的日本雇员与企业之间存在着一种互相依存的心理共识。随着日本企业经营战略和组织管理的变革,这种心理共识在逐渐减少,交易回报型心理共识增多。心理共识的这种变化,对日本企业的竞争力产生深远的影响。日本企业在20世纪90年代便开始了机构重组、经营战略调整,也触及终身雇佣制的改变。它动摇了21世纪日企组织管理的基础,对未来日企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企业经营目标的变化,改变了经营者的心理契约,自然也影响到经营者与员工之间的心理契约,进而影响到整个日企组织管理体系。在这样一个变革的时代,尽管大多数日本企业为了维护终身雇佣制,采取了许多保证就业的措施,但是经济的一再衰退,使很多企业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面对公司重构,员工与企业的认同感也大大削弱了。同时,人才也出现了两极分化,跳槽成为家常便饭。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日本企业在组织管理上采用了越来越多“美国式”的手段。比如,在个人晋升上,更注重能力而不是资历;在对待企业内冗员上,采用了自愿提前退休或裁员等,而不再是一味保障员工的职业安全。企业内雇佣关系发生改变,打破了雇员原先形成的心理平衡。雇员以忠诚、遵从和努力作为条件换来的工作稳定感已不存在,日本企业既需要保持竞争力,同时又需要雇员以更多的努力去工作,以更充沛的精力去创新、去发展。
日本企业这种从关系型向交易型管理模式变化的深层原因主要是:一是对个人自身价值观的重视。平等和集体主义的观念在逐渐衰减,对公司和贸易关系承担终身尽忠的义务减轻,对工作的忠诚度和重视度减弱,跳槽者和自由工作者大幅度增加。二是对企业价值观的重新认识。随着日本经济衰退,美国经济复兴,以长期交易关系为主导的日本模式受到了极大的挑战。这对企业治理模式和价值观的影响很大。新的企业价值观使日本企业从雇员至上向股东至上发展,日本企业的经营者也由原先全体员工的委托人演变为股东的人,立场的改变必然损坏了员工的现有利益。三是对社会价值观的重新确认。富裕的生活也使日本人的社会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人们的价值取向越来越倾向于当前和自我。人们在生活中更看重即时的社会关系,更希望自己能不受约束地享受生活,表现了现代经济生活中日本人越来越个人主义化。
二、美国企业组织管理模式
作为现代企业管理发源地之一的美国,其组织管理也在实践中更迭、创新、进步,不断地发展完善。
(一)美国企业的组织管理已从辅助职能转变为企业的战略经营伙伴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企业的组织管理职能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从一种维持和辅助型的管理职能上升为一种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管理职能,并且成为许多美国企业赖以赢得竞争优势的重要工具。美国的组织管理非常重视人力资源配置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企业的人事部门是组织管理与开发的策略性角色,其工作重点不是对雇员问题进行急救处理,而是积极参与企业的经营发展策略的拟定。从雇员招聘到使用都作为企业发展战略举措来认真对待,激励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挑战性,满足其成就感;不断投资于培训和发展工作,营造员工和企业共同的企业价值观、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使雇员更有效地进行工作,帮助企业、公司等部门成功地达到企业战略目标。如美国的微软公司,自成立之初就对招聘非常重视。公司的招聘宗旨是“招聘不是针对某个职位或群体,而是着眼于整个企业”。即要确保招聘到长远来看适合企业、适合整个组织的人选,而不是考虑让他们担负某个具体的职位。
(二)美国企业的人力资源虚拟管理趋势越来越明显
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使美国企业的组织管理部门在行政管理事务方面所花的时间比重越来越小,一些人力资源服务可以越来越多地通过自助形式提供。组织管理外包现象在美国的企业中也越来越普遍。通过将日常的管理工作交给企业外包专业化程度更高的公司或者机构去管理,美国企业内部的组织管理者得以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在对企业价值更大的管理实践开发以及战略经营伙伴的形成等功能上。很多美国公司还将招聘工作交给专营业主,让他们帮助公司对众多的应聘人员进行前几轮的筛选,但是最终的决定权还是在公司手中。人力资源的虚拟管理一方面会提高双方的效率,享受各自规模经济而带来的好处,另一方面还会因此而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所以可以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组织管理虚拟化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三)制度化、规范化是美国企业组织管理的一个显著特点
美国企业组织管理的规章制度非常完整健全,对个人素质和技术要求、工作职责,对每一个人的分工、职责、权利和突发性问题处理的过程和政策都有具体的规章可循。职务分工极为细腻是美国企业在组织管理上的最大特点。这种细腻的职务分工提高了管理效率,降低了管理成本,是现代企业经营的基础,同时也为美国公司高度的专业化打下了基础,特别是对员工的录用、评定,工资的制定,奖金的发放,以及职务提升等等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四)美国企业的组织管理非常注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激励机制
美国企业的组织管理非常重视不断改进和完善员工工资福利对员工的激励作用,形成了比较灵活、有效的分配制度。美国企业的工资分配具有两个特点:
1.合理拉开员工的收入差距。美国企业十分重视人才,给予人才十分优厚的经济条件,如:给人才以公司股票、提供交通、住宿补贴,提供401K保险(相当于中国的补充养老保险)和比较昂贵的牙齿保险等,对外国人才还可帮助办理移民手续。相反,对没有技术、管理专长的人员,如工勤人员、普通雇员,仅提供十分有限的收入,甚至只提供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而且一般没有机会得到公司的股票,很少有机会得到公司特殊的医疗保险。
2.收入显性化、福利社会化。美国公司提供给雇员的收入主要是薪金(工资)及各种保险,薪金和保险均直接取决于个人的能力和贡献,而住房、医疗等福利则完全是雇员个人与社会房产公司和医疗机构之间的事,与公司无关。这种灵活的分配制度有效地调动了雇员的工作积极性。
(五)美国企业将员工培训作为组织管理与开发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美国企业视人才为公司发展的第一决定力量,因此非常重视员工培训。一般只要员工在工作中有成绩、对公司有所贡献,美国企业都会鼓励和帮助雇员进行各个层次的培训和教育。美国的培训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新员工培训:主要由富有经验的辅导教师对公司的基本情况和规章制度进行言传身教。
2.基本业务培训:主要培训员工所在岗位所需的技术、技能等。
3.继续教育工程:主要帮助优秀雇员再修学位、提高学历层次的学习,并由公司支付全部或部分费用。
4.职业发展:主要帮助优秀雇员选择更好的职业。
5.特殊培训:主要对一些特殊岗位上的雇员进行特别的培训。
(六)美国组织管理专业人员的素质非常高
美国密歇根大学商学院乌里奇教授提出了组织管理职能角色模型,他明确地将美国组织管理职能所扮演的角色划分为战略经营伙伴、行政管理专家、员工激励者以及变革推动者这四大角色。同时指出组织管理专业人员要想在未来有效地承担起这些角色,从而实现对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他们就必须在原有能力的基础上具备一些新的能力:经营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变革管理能力及综合能力。这些观念被美国企业广泛接受。
三、中国企业组织管理模式
目前,中国企业存在两种典型的组织管理模式。
(一)中心式、非理性化家族管理
自我中心式、非理性化家族管理是在将“员工视为公司附属物”这种人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组织管理模式。这种组织管理模式有以下几个特点:
1.权利掌握在企业核心人物手中,企业的一切决策都是企业核心人物人格、思想的外化。
2.员工是企业赚取利润的机器,对于企业决策,只有无条件的执行。
3.企业的组织管理制度可能是健全的,但一切可能都是机械的,无效的。
4.把人看做“工具人”,只求人奉献,而不予人以激励。
5.“控制人”,而不会想到尊重人。
(二)以人为中心、理性化团队管理
以人为中心、理性化团队管理是在将“员工视为活动主体、公司主人”这种人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组织管理模式。这种组织管理模式有以下几个特点:
1.定位于公司的所有员工,企业的一切决策都是根据公司员工的思想、行为表现作出的。
2.员工可以参与决策,充分体现民主,决策是在科学程序指导下理性研究的结果。
3.员工是有思想、有主观能动性的社会人。
4.企业的组织管理制度是根据员工的心理、行为表现制定的,并不断修正,其目的是为了极大限度地开发员工的潜力、发挥所有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5.将人看作最为重要的“资源人”,只有给予良好的激励,才能进行充分的开发。
6.“着眼于人”是企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7.工作绩效是衡量员工的主要标准。
四、日本和美国企业组织管理的借鉴思考
时代不同、国情不同、文化背景的差异,决定了中国不可能照搬日美企业的组织管理模式。事实上,日本和美国企业的组织管理模式也有很大异同。两者都注重对人员的培训,视人才为公司发展的第一动力。这也符合当今世界竞争的趋势,人才的竞争是第一位的。如何发现人才,任用人才,留住人才,成为企业组织管理的核心部分。日本企业的终身制,年资制更是独特发现和使用人才的优秀模式,使日本在战后经济崛起。中国目前存在的两种截然不同的人力管理模式。家族式管理在民营企业、家族企业和中小企业中广泛可见,说明家族管理有它的合理性和存在的必然性。家族式管理有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商行管理的影子,而事实上很多家族企业依靠这一人力模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可以说,家族式是企业在草创期和传业期的有效模式。而所谓人性化管理模式的组织管理模式在不少成功大中型企业中都能找到。当企业做到一定规模,面对有限的竞争对手时,理性化的团队管理是不可或缺的。战后日本的复兴及其经济的迅猛发展,一方面得益于其特定的外部环境,较好地把握了特定历史背景所赋予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以终身雇佣、年功序列和企业内工会为显著特点的日本企业也为经济腾飞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日本和美国的管理模式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也都较好地适应了当时的时代背景,把握住了时代机遇。中国的企业要找到或是构建适合自己的企业组织模式,也必须深入研究时代背景、本国国情和文化,逐步调整建立自己的组织模式。
从日美企业注重人才培训的角度看,理性化团队管理无疑是吸收了更先进人力管理的因子。但由于中国长期受封建思想影响,企业又长期有政府管理的影子,要想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地发现人才、录用人才、使用人才,必须要求组织管理者需要具备相关的教育水平、从业经验。而现在的组织管理者大部分都是从政企合一时代的企业行政办公人员转职而来,决定了中国要想真正拥有新的组织管理者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需要企业和管理者的耐心和决心。实践“以人为本”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刘云.跨国技术创新研发国际化的组织模式及影响[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 卜振华.项目管理模式与组织[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 刘巍.组织的学习[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 张明.成功物业管理模式全集[M].合肥:安徽音像出版社,2007.
The enlightening of the Japan-US business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model to Chinese enterprises
ZHAO Gang
(Management college,Hefei industry university,Hefei 230009,China)
篇10
摘要:生活中到处都有着审美的运用。如何提高审美能力成为了当今人们讨论的焦点。审美能力一般是指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发现、感受、判断、评价和欣赏美的能力,是在审美实践活动中,经过审美对象反复作用于审美主体而逐渐获得并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一种"特殊本领",大致可分为审美感受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审美鉴赏能力。
关键词:美术教学;审美能力;审美教育;美术赏析
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审美是在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统一上追求真理、追求发展,背离真理与发展的审美,是不会得到社会长久普遍赞美的。审美能力是个人所具有的与进行审美活动相关的主观条件和心理能力。审美感受以“视、听”两种感官为主,而在这方面并不是每个人都一样的。在这里,先天的条件,以及后天的训练都起着很大的作用。
审美教育是美术科目的一个内容系列,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中“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基础上更高层次的扩展与延伸。美术鉴赏与美术欣赏,都是人对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所产生的情感活动与思维活动,这种活动的完整过程包括对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感知、想象、情感体验与理解。而鉴赏则必须高于一般的欣赏水平,“是判断美的一种能力”,是对美术作品的鉴别和欣赏。所以,在美术鉴赏教学中,老师要善于精心挑选一些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引导学生进行赏析,通过美术作品中“善”的因素,对学生进行形象化的道德品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
审美教育是美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无论中学生将来从事什么职业,都必须有相应的审美素养。对美的认识、感知能力将会使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更加丰富多彩,有滋有味。陶冶情操,提高自己的修养,而且有助于启迪智慧,使自己在众多的领域里有所作为。美术学科中的审美教育的教学目标主要体现于三大方面,即提建立审美环境,循序善诱,全面升级。在教学中我尝试着通过以下方法实现美育的这些目标:
一、开展互动课堂,建立美好的审美环境
要开发学生成为学习自己的主人,学生的学习活动又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所以,努力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实现师生互动,营造一个开放、平等、活跃、愉快的课堂审美环境是非常重要的。而实现这种互动的前提就是要善于抓住学生兴趣的所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其自身的潜力,最大限度地使他们的脑动起来。
师生作品交流会。当对书中的大师名作欣赏久了,学生可能会有些审美疲劳。但对同龄人或老师的作品,他们会津津乐道。
每节课都有五分钟左右的时间留给学生,由一个小组的学生上台来展示他们合作预习的成果。即播放自己制作的课件引导大家认识本课的一位画家,赏析一幅名作,展示一幅自己创作的作品。这样的互动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而且创设了一个让学生展示自我,积极交流的学习平台。
课本中的一些作品让学生尝试着用线条概括地画出它的轮廓或分析其构图。在乐曲声中让学生模仿课本中的抽象作品自己去创作抽象作品。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美术的兴趣。
活动课的开展。模仿央视感动中国评选活动的模式,要求学生仍以小组为单位,为本小组认为最优秀的艺术家撰写颁奖词,将生平事迹和主要作品制作为幻灯片,并配以音乐展示。
同时也要开放评价标准,无论是抽象作品还是具象作品,无论是古代艺术家还是近代艺术家,我们要容许学生对不同艺术流派不同艺术思潮持有自己的观点,宽容对待并且不要吝啬对学生的表扬称赞,还要鼓励学生进行自评、互评。
二、把握学科特点,循序善诱引导教学
把握学科特点并不是说在课堂上大量使用美术专业名词、专业术语,将学生本来以为生动丰富的美术课上成深奥的学术专业课,导致对美术欣赏失去兴趣。但同时更要防止一味迎合学生兴趣,将美术鉴赏课上成历史课或政治课,而失去学科特点,对美术的边角余料 ,美术作品的轶闻趣事过多阐述,这都会忽视艺术作品本身具有的审美特征,甚至是偏离审美教育的主线。
首先,这就要求美术教师不仅能将教材知识融会贯通、自我消化并能深入浅出的表达出来,而且能抓住学生的兴趣,从学生熟悉或已形成的知识经验切入。如在讲到《走进抽象艺术》这一课时,要让这些生活在现代都市中,喜欢穿牛仔服和玩电动玩具长大的学生去关注并认同抽象艺术,从而达到欣赏的目的,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要解决这一个问题,就必须采用现代中学生较为熟悉的事物为切入点,才更容易被他们接受。
其次,把握学科特点,还体现在老师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是否能具体到内容和形式上。我们常会听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评述语,其实之所以不可言传,原因是缺乏对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具体感受,而只要对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有了具体深入的体会,都可言传。因此在教学中,我首先是创设情景出示作品,引导学生讲出自己的直观感受,即而指导学生具体对作品内容和笔墨语言的表现形式去欣赏体会。在此我出示课前准备好的中国古代山水画几种常见的笔墨皴法的画稿,逐一介绍并讲解山水画中笔墨丰富的表现力。同时,在课堂中示范。再引导学生自主欣赏另外一幅北宋山水画作品,并做欣赏评述。从而完成了对作品内容和形式的由感受到理解再到实践运用的具体欣赏教学。
同时,审美鉴赏需要一定的理论指导和知识积累,如各类艺术的特征,作者、作品的背景、风格等。在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这一课,即是从这方面为学生的鉴赏、审美开拓了新的空间、领域:艺术家也是一名普通的劳动者,进行着艺术创造的劳动,艺术品即是他们的劳动产品。不再是神秘化的、飘渺的。影响艺术家的创作意图的因素是有规律可循的。
三、通过作品比较,升级视觉的审美能力
视觉的审美能力,就是辨别美丑和领略美的能力,作为审美主体的人,通过审美实践活动,在审美客体中发现,感知、认识和欣赏它的美,把握它的其他美学特征如崇高、滑稽、丑等。
在美术鉴赏教学中,经常会涉及一些基本的艺术理论与专业性很强的知识,如何把抽象的理论变的通俗易懂,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艺术内涵的正确把握。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运用作品比较,通过对两幅或两幅以上的、具有可比性的美术作品的分析、解释、价值判断等批评活动,使学生获得对美术作品的含义、价值和个人意义的理解的审美享受,从而提高美术理解力、鉴赏力,培养审美能力的教学方法。同时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很有效的方法。
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技巧分析的方法欣赏美术作品。任何时期,任何形式的美术作品都有她共同的和独到的技巧和形式,形成美术作品的技巧形式美。随着历史的发展和艺术家对社会、自然认识的演变和深人、绘画技巧的不断多样化,中西方都形成了逐步渐进的各种绘画流派。因此,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美术赏析过程中,既要讲清美术作品创作的一般技法,又要介绍不同流派的不同特点,帮助学生正确欣赏美术作品。
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对美术鉴赏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美术教学不仅要讲得清楚,更追求讲得艺术。鉴赏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认识作品,把握作者的思想意图,与艺术作品直接交流,理解作品信息,对作品进行理性分析的过程,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结合。所以,美术教师只有付出更多的智慧和精力,充分发挥艺术学科的魅力,提高课堂效益,创新求变,才会真正在我们的教学中实现审美教育的目的。
另外,在当今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电脑绘画、电脑动画设计等通过科技手段创作的艺术作品,这些作品色彩丰富、结构新颖,形象逼真或夸张,可以称之为科技美。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这类作品时,要更多地鼓励学生牢固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了解美学知识,学会运用科技手段创作更多更美的作品。通过美术赏析,要让学生认识到优秀的艺术作品是人类劳动创造和精神生活的结晶,她按照美的规律塑造出来的形象和形象体系,能丰富人的精神生活,使人在美的享受中动情动心,得到教育,受到激励。
参考文献:
[1]王朝闻.美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7月出版,34-36页
[2]王朝闻.审美与人生:当代中国美学理论建设的思考[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版社,78-8页
[3]王洪岳.审美与启蒙[M].上海: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137-13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