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冬天的诗范文

时间:2023-04-03 07:43: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有关于冬天的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田径运动 健身运动

随着时代的发展,全民健康已成为世界关注的话题之一,全民健身更是全民健康的保证。田径运动作为一项古老而悠久的运动项目,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田径运动之所以能在人类历史上留下深深的痕迹而经久不衰,就在于它本身固有的魅力和人类不断赋予它新的内涵,在促进全民健身计划中也具有下列独特的优势。

优势之一:田径运动项目多、内容丰富

田径运动项目较其他运动项目来说,没有统一的内容,其涉及内容广,运动项目多,内容丰富,锻炼形式多样,从而能让人不断体验新的项目。如:散步、慢跑、掷垒球 ,各种跳跃练习,跨越障碍等等。另外,田径运动选择面广,练习者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调控运动负荷,从而满足不同年龄层次和群体的健身要求。如参加田径运动锻炼完全不受性 别的限制,男女老少皆宜。在学校、机关、各行业系统组织的全民健身活动,男女老少踊跃参加各种田径趣味 比赛的场面时常可见。

优势之二:田径运动经济又具实用性

从我国目前的经济情况分析,一部分家庭已率先进入小康水平,而大多数的家庭都处于温饱阶段,这就决定了在短时期内,社会和个人对体育都不会有太大的投资;从我国居民的居住环境现状来看,我国城市住房的改革,“安居工程”的实施,使城市的居住条件大有改观,但由于入口、土地、城市规模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在城市绝大多数的居民点内,可供大众进行体育锻炼的设施状况,在现阶段内不可能有太大的改观;从体育投资来看,我国日前人均体育经费一年也只有几毛钱,体育活动场馆、运动器材严重不足,远远满足不了大众进行体育锻炼的需要。面对我国经济水平不高,体育设施不足的现状,田径运动则可充分显示其经济实用的价值优势。普及开展以健身为目的的田径运动,大众可不投资或少投资就可进行锻炼,既经济又具实用性。

优势之三:田径运动适于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

目前,我们的国家还不是很富裕,特别是部分不发达地区缺少正规的训练和比赛场馆,设施缺乏。在这些 地区,大部分运动项目如果缺少最基本的器材和场地,就无法开展。如:参加排球运动锻炼最少应该有一个球 ,参加乒乓球运动要有球、球拍、球台。

在这种情况下,田径运动锻炼在简易条件下就可以开展的优势显得尤 为突出。例如:有一块长三十米的空地就可以进行二十五米往返跑、迎面接力跑、加速跑。在小路上能练长跑 ;在公园内可以散步;石块可用来练投掷;有一个沙坑就能做跳跃练习;草原上的牧童跳越羊圈、栅栏进行“ 跨栏”比赛;远洋舰上的官兵推掷炮弹壳;工厂的工人投掷铁锤,进行“投掷”比赛等等。总之,可利用的场 地,器材随处可寻。正是这些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使田径这项运动能够在祖国的大疆南北,学校、机关、工 厂、农村、部队广泛深入地开展起来。

优势之四: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接轨的衔接优势

学校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能力和习惯的重要阶段。各级各类学校都把田径运动作为重要的体育授课内容。一些院校开设的田径选修课、田径健身课、田径运动处方课和田径课外活动协会等,学生踊跃报名,锻炼积极性很高,收到了很好的健身、防病、娱乐、审美的教学效果。学校体育通过大力普及开展田径健身运动,不仅有效地调动和激发学生参加锻炼的兴趣和积极性,增进学生健康,而且可帮助掌握行之有效和简单经济实用的田径健身术。这正是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接轨的最优手段,有利于培养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使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不仅能自觉坚持体育锻炼,而且还能成为推进社会全民健身活动开展的骨干力量。

优势之五:田径运动符合大众健身的需要

田径运动中有许多项目的技术动作是人的自然本能动作。像走、跑这一类动作,人只要能够独立站立就能 够自然学会。因此,在参加田径运动锻炼时就不需从头学起,也可以不用专人指导,只要在某些技术环节上稍 加指点,掌握一定的健身原则就能够自己进行锻炼。既节省了时间、人力,而且锻炼的实效性好。像球类、体 操、跳水等运动项目技术相对复杂,难度较大,不易掌握。特别是老年人和体弱素质差的人学习起来困难就更 大。据黑龙江行业系统群众体育锻炼现状调查表明:参加体育锻炼选择频率最高的就是田径运动中的散步和长 跑。出现这种情况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散步和长跑简单、方便、健身效果好。

总之,田径运动是各项运动的基础,是与人们生活密不可分的运动项目,也是提高全民身体健康最有效和最廉价的运动项目之一,是一项健身价值高,同时简单、易行、省时、省力、省钱便于广泛开展的运动。它必定能在全民健身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想方设法加大它在群众中的普及度,真正实现全民健身计划,提高全民的身体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 张国华﹒田径运动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1.11.

[2] 刘生﹒简论田径运动与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1999.3.

篇2

母亲不是诗人,母亲不会写诗,但是今天,当我坐在宽敞明亮的写字楼里,打开电脑写这篇文章时,竟忽然觉得,母亲似乎写过一首诗,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母亲的诗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母亲的诗①母亲不是诗人,母亲不会写诗,但是今天,当我坐在宽敞明亮的写字楼里,打开电脑写这篇文章时,竟忽然觉得,母亲似乎写过一首诗——

②十多年前,我上小学。冬天,家乡铺天盖地下了一场雪。风卷着雪花,狂暴地扫荡着田野村庄,摇撼着古树的躯干,把我家的门窗撞得哗啦啦地响。吃罢早饭,我背上书包上学去。打开房门,一股袭人的寒气迎面扑来,顿时让我打个寒噤。我赶紧把门撞上,哆哆嗦嗦地说:“哎呀,好吓人的风雪哟!”母亲从里屋出来,见我缩头缩尾的样子,瞥我一眼,深情地说:“孩子,风雪吓人吗?不,冬天的门就是风雪推开的呢。”说着她快步上前,哗地一声,房门大开,“走,我们上学去!”

③踏着洒满积雪的小路,母亲给我讲了许多有关季节的故事,而且全部和门有关。走到学校的时候,母亲有关季节的故事也讲完了,连缀起采,竟成了这么几句:“花朵把春天的门推开了/绿阴把夏天的门推开了/果实把秋天的门推开了/风雪把冬天的门推开了……”

④说实话,我当时并不知道这是诗。但不知为何,母亲随口说的这些话,竟像母亲给我身上加的一件御寒的外衣,让我身子热乎乎的。从此,我天天念着它去上学,再不畏惧风霜雪雨。年年如母亲所说,飞雪送来了春,花朵盼来了夏,绿阴又迎来果实累累的秋……

⑤岁月如流,人生如流,转眼十余年过去。我从大学毕业了,正赶上就业艰难,许多单位下岗分流。毫无门路的我,只得像一只无头小鸟似的在人才交流中心乱闯,结果半年过去后,依然没有找到一份工作。

⑥那天,我又碰了一鼻子灰,悻悻地走出人才交流中心。抬头望,天空灰蒙蒙,弄得我的心情更加灰黯。既然城市容不下我,我便想到了回家去。于是,我搭上一辆便车,当天傍晚就来到乡下。

⑦乡村的夜说来就来,不一会儿,四周就拉起了黑色的帷幕。我独立门前,仰望长空,星星闪烁。可在我看来,那些星星却像在对我眨着嘲笑的眼。我低头哀叹道:“唉,人倒霉连星星都生厌啊!”然后咚地撞上房门,坐在屋内唉声叹气。

⑧母亲从里屋出来,见我垂头丧气的样子,瞥我一眼,深情地说:“孩子,星星生厌吗?不,黑夜的门就是星星推开的呢。”说着她快步上前,哗地一声,房门大开,“走,我们看星星去。”

⑨坐在满天星斗的院坝,母亲给我讲了许多有关人生的故事,而且全都和门有关。天快亮的时候,母亲有关人生的故事也讲完了,连缀起来,竟成了这么几句:“星星把黑夜的门推开了/黑夜把坚韧的门推开了/坚韧把成功的门推开了/成功把生活的门推开了……”

⑩说实话,我当时并不知道这是诗。但不知为何,母亲随口说的这些话,竟像母亲给我的心加了一件御寒的外衣,让我心里热乎乎的,我虽然未置一词,但是我却知道了自己应该怎样去做。

1.文章两处写了母亲给“我”以力量,请分别写出是在什么时候给的。

(4分)

第一次:

第二次:

2.第⑦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

属于 描写,作用是:

3.联系上下文理解第⑩段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深刻含义。

(3分)

4.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用简要的语言加以概括。

(写出四点)(4分)

5.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悟,用“把

的门推开了”的句式,写四行句子,连缀成一首题为“把门推开”的小诗。(不能抄文中的诗句)(4分)

把门推开

答案:

1.不愿上学时,或惧怕风雪时;

找不到工作时,或心情沮丧时。

2.环境描写;

烘托我找不到工作时沮丧、郁闷的心理。

3.母亲教会我在挫折中学会坚强,在逆境中寻找希望,使我懂得了如何乐观地面对生活。

4.母亲是一位乐观坚强,富有智慧,聪明能干,循循善诱(或善于教育、激励孩子),富有爱心,富有诗意,朴实温柔的人。

5.例:读书把知识的门推开了。

篇3

把灯笼熄了。把灯笼中摇曳的光留在上朝的路上。

把霜花开在我花白的胡须上,

把昨天才娶的娇妾,留在皇帝赏赐的暖暖的宅子里。

记住,出门时,我只是喊醒了左边的石狮。

其实,霜花也是花。

与我头上的顶子一样,皇帝在一天之内,可以

让她开放成几副颜色。

把我的袍子理顺。把昨夜的酒,寄在古人的诗中。

把上朝时用的膝盖拿过来,让上好的炭火

烤的暖和无比,一会儿我要用。

城门就要打开了。快把暖轿中我养了多年的泪水拿来一半,

也许,在城里面我会有用的。留下的一半

也许,太阳出来的时候

你们会用的……

内金水河:金子和水的场景之一

从此,在广场上散步的不仅仅是乌鸦,和知性的雌色蟋蟀,

还有那些在天气的空隙中会飞的金子们

被一只硕大的手,聚集成一种优雅的身姿,闪烁着

需要用女人的眸子,才能映出荷花。

乌鸦之上的飞翔是金子的名字。名字之上飞翔的声音是云。

一缕鹅黄色的檀香,伴着铙歌貌似茁壮的树枝蜿蜒而上,

在云中思想。在云中筑巢。在云中

繁衍出更多的云。

然后,开放成为可以普天的雪花,让乌鸦们仰面欢呼。

然后,在清晨成为用来治病的露。在黄昏

成为用来散步的雨。

让女人欣荣。让农夫浇地。让余下的恩赐成为

小溪水与大河,成为泽,成为蟋蟀们无法看见的海。

留一掬。用来灌溉身边的女人和她们的花朵。再留

一掬,点化成金,铺在会说话的玉石下面

内金水河:金子和水的场景之二

来了。纸上传说的狮子们在石头的中央,已经用银针一般细微的心脏

听见它们应该守护的那缕光滑的声音了。来了。

时间被天上的窗棂隔在可以遥望的影子中,制造着

她们喜欢的银子。

来了。从天而降的是无根的水,被镶嵌在玉石们仅此辽阔的域中

成为唯一栖息在玉质画卷中的河,与她们的种子。

天河。`谁的袖中能够长出已经千年的银杏在秋天恣意黄金的叶子,

谁传说的身手,行走在水与萍无形的江湖之间。

作为河的种子,还有中央,一串白纱佛珠,抑或被铜演绎过的鹤

都无法掀起,那片竹子的纸一样脆弱的轻波。

蜕去所有的霓裳,还有飘渺的虹,就这样温柔地躺在

应该端庄的中央。

一座桥,可以开放一次荷花。一条河

可以让一千座桥在传说中安身立命。唯一从天而降的天河,

可以滋润一千朵被绘在帛上,然后,随船入海的云。

花回到开花的手上。

桥回到架桥的水上。

天河。一半回到金子。一半回到让她们仰慕的天上。

断虹桥:以及十八位名字叫做槐的诗人

是一段虹吗。与鸿有关的故事被金色的手指,静止在行云的空中。

是一律细腰的女人,和用银子的丝线把嗓子一遍遍捆细的

男人。偶尔,天降大雨,天降

一些清新的事物,连同栏杆上歇息的狮子们相互凝视

的神情。神一样的情,就是被说话的雨滴淋断了的虹吗。

是一段虹。鸿在清瘦的案上写字的时候,她们汉白的丝绸

把几许抒情的典雅植在了羽上。

十八位名字叫做槐的诗人。十八位阅尽了风花雪月后

被雨中的手指,点石成金,

名字依然叫槐的诗人,成了虹

长在线装的书中斜卧的风月。那些被吟成诗句的树叶

那些被鸿的目光浸透后,学会了飞翔的树叶,

被诗人们清瘦的毫,朝夕倜傥,

成为可以断魂的剑鞘和空洞的雨丝,把槐飞走的名字系在了桥上。

让虹温暖起来的,还有夜深处次第开放的宫灯,从长袖中

溢出来的柔。

枕槐而眠。一座生活在槐断魂的诗意中,用红绸飞翔

的桥,正在滴落身上唯一的白。

武英殿:在诗意中修书的翰林

在民间黛瓦粉墙的院子里叫做写字。在江湖与月光一同漂泊

的身影,被香草一薰,就叫吟诗了。

从春天泛舟来的竹子,到了这一节,便是越发的纯粹。

还要在江湖上与所有恣意的荷花,一尘不染。

在剩下的姿势中危襟正坐,关于心中的空虚,

关于远山深处那松已经高远的清,关于邻家庭院那梅

更加怡人的纯。都被线装成

一册清纯的修书了。

随身携带的书僮呢,还有腰间的诗意。就着雪花,

在砚中磨那些墨四处深藏的眼神。

窗外风制作的景致,是一色的黄鹂。直到一枚鸟鸣的叶子

落到头上,才知道自己已经成为一位雪花样的书僮

和一首清瘦的诗了。

太阳出来的时候,需要用羊毫把阳光中言语着的金子

铺进遍野的农田,和一匹马长鬃茂盛的清晨。

月光出来的时候,需要用上好的墨,覆盖月光背面飘拂的风,

和那些熄灯之后四处漂泊的光线。

要滞留那些试图流走的川。要给不能再长的山释疑

要挽留那些在草场上神情暧昧的雌鹿。

甚至,用心尖上的磨砺已久的

蝇头小楷,绘一幅冬至,还要,让冬天

在楠木的案上无路可走。

一片叫做翰的林子,被手一指,便是整齐划一,并且密不透风。

民间已远在民间,因为民间有间。

江湖已远在江湖,因为江湖有水。

笔的年龄越大,就磨练的越是锃亮,可以用来

校正林子中挂满的字,和方向一致的林子。让民间

有他们的空隙,让江湖有她们的水,有心如止水

的水,如金子一样只有光可以照耀民间的水。

有时,被遗弃在旁边的笔

只是因为竹管上长出了新的叶子,也叫做翰林。

武英殿:一册叫做殿本的书

一尾叫做纸的鱼,顺着那条可以盛产金水的河,淌了进来。

殿外是槐,和她们被风点化过的故事,

被风吹枯的,不仅仅是树曾经画过的衣裳,马和跑过的山川

那些色,见风就长,便是通体透明和百般的娇柔。

一张纸,用来囤积所有的田

一张纸,用来梳理所有的川

一张纸,用来游历所有的山

还有一张纸,马一般地由着那缰跑累了,便不着一色

由它去了……

寻着纸的气息来的,还有墨。远在深山的

那些树由来已久的金枝玉叶,也要

花开两枝,一朵号纸,一朵称墨,也要云雨,要循着

石径上幽香的空灵。挂满矜持的露珠

与无路可走的松,叙述他们想要的凉意。

把名字和所有的天气,以及空中的鹤留下了。

把泛着一丝丝白的水,以及在水丰腴的脂中游曳的姿式留下了。

把明天的清晨和鸟前年的鸣,以及她们孵出的谣留下了。

然后,随他们的心,以及所有想要制作的欲。

一些玲珑的铜,排列成一枚枚叫做活字的雁,整齐地挂在

霜花们琉璃过的檐上。一团团被经见了的火,

还有至纯的焰,至纯的

铜,墨和纸,成为一种天色,矗立成诺大的门口

风筝的标识。

朝着铜的方向飞翔。

在金水河的水与金水河的金中思想过的纸河墨,

可以凭栏远眺,可以用男人的手和女人的腰肢怀旧。

可以把柳翡翠的柔,播在密不透风的风中。

可以把灯笼的光,照在自己的身影里面。可以,把所有的路

铺成同一种铜

文华殿:在经书们的酒筵中

需要用一场雪的意义行走。真正皓首的是案上置放有序的书籍。

乘辇而来,听经的人需要一种姿势的亲切,如同身后被遗落的

广场,在冬天可以休眠,可以雪一样单纯地空旷,直到

让他们练就的文字,在春天发芽,冬天皓首。然后

坐拥缀满锦绣的文章以及天下。

一场雪行走在冰凉的玉上。用《四书》饮过的水焚香,

用《五经》发出的声响沐浴。窗外失眠的鸦,把炉火一样

红色的喙,伸进了

天上的想象和书法。春天

在传说经久的暖意中,还是把她们唯一的花开了。并且

传播成一条月光铺的路。

有人在轻轻地拂去嗓子的路上一棵不能再小的咳嗽。雪花栖在

鸟的鸣上。一艘叫做茶叶的船,停泊在晶莹的水中,

还有种植文章的农夫,和一茬茬写成的庄稼。乘辇而来

结满经书的盛筵中,谁是白髯及胸的艄公,

和水变幻莫测的行头。

画一只鸟,让它在玲珑的檐上鸣叫。硕大的书,被象牙

曾经乳黄的手打开了。

谁会在一片虚拟的雪地上自由来往。鸟的影子,把精巧的

巢,筑在雪花与典籍之间的墨香中。

天上唯一的声音,坠落在皎白的纸上,成为一方

玉石的镇纸。让上面的字生根,然后

长成一棵棵笔一样直的树。

所有的纸,都叠成了同样质地的船。天是有颜色的。渐渐

淡下来的不止是天色,还有那些开始模糊起来的名字。

水朝低处流

剩下的船,与典籍们朝夕相处在高处了。

所有的经,随着开始黄色的辇,朝高处去了。

篇4

我要说,只要常带一颗感恩之心,你我都可以谱写出哪怕不够雄壮的河流四季歌!

摘抄笔记

谁能有柔软之极雄壮之极的文笔为河流谱写四季歌?我不能,你恐怕也不能。我一直喜欢阅读所有关于河流的诗文篇章,所有热爱河流关注河流的心灵都是湿润的,有时候那样的心灵像一盏渔灯,它无法照亮岸边黑暗的天空,但是那团光与水为友,让人敬重。谁能有锋利如篙的文笔直指河流的内心深处?我没有,恐怕你也没有。一个热爱河流的人常常说他羡慕一条鱼,鱼属于河流,因此它能够来到河水深处,探访河流的心灵。可是谁能想到如今的鱼与河流的亲情日益淡薄,新闻媒体纷纷报道说河流中鱼类在急剧减少。所有水与鱼的事件都归结为污染,可污染两个字怎么能说出河流深处发生的革命?谁知道是鱼类背叛了河流,还是河流把鱼类逐出了家门?

(张芳妍摘自苏童《河流的秘密》)

摘抄理由:作为众多文明的发源,河流的确承载了太多,它的厚重像一个秘密,让我们说不清道不尽,而人们也在与河流渐行渐远。作者用反问的语气,强调人与河流的隔阂,令我深思。河流的温情,河流的柔软,仿佛已只是过去的回忆。作家的文字深情而又警醒,唤起了我对河流的向往。

摘抄笔记

在这个冬天的夜晚读《诗经》,读到一些没有膨胀的喜悦,一些没有矫饰的哀伤,一些没有虚浮的忠贞。

染着风霜的马车与木铎声趁夜色把这些诗句送到我们的眼前,我们在遥远先人的感情里又幽幽地活过一次,他们布衣上浓重的汗碱味让我们一下刺酸了鼻子。

不要说物质已多么奢侈,当时间沉淀了一切,我们终究渴望的不过是个水草丰美的地方,说一些朴素的话,获得一些朴素的感情。所有都像麦秸一般真挚。

一册《诗经》,一种血脉相连的痛,使这个普通的冬夜从近百个冬夜里脱颖而出。不必洗手焚香,不必沐浴斋戒,《诗经》,它本来是铺陈的香火,是清静的素食。沿着《诗经》的水路溯流而上,如同被沿岸庙宇中缭绕的香烟之气深深地抚摸。

(张越摘自陈蔚文的《溯水而上》)

摘抄理由:《诗经》,一条古典的河流,沿岸的我们从它之中汲取水分和营养,在它的水汽里,我们看见美,看见善,看见自己的本心。作者深入描写了冬夜读《诗经》的感受与启迪,表达了对古典的怀念。“我们终究渴望的不过是个水草丰美的地方”这一句令我感触颇深,我们与水也终将难舍难分。

摘抄笔记

也许有人会说:如果天以借年,像王勃、济慈这样的人能够达到什么样的成就,是难以预料的。但我认为,上天妒良才,文章憎命达。天才何须度天年,对于诗人,短暂的一生已经足够,与其浑浑噩噩度过天年,不如让生命在刀刃上,画出一个悲壮;或者让它迸发天才的极光,照耀瞬间的天空,留下忽然的灿烂,然后稍纵即逝。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人生不过是把自己的名字写在水上,无论你怎样用心着力,也无论你怎样漫不经心,随着迢迢远去的水流,我们的名字逐渐黯淡,乃至最终消散,化为无形。

生命不论短暂或长久,只愿如夏花般灿烂,如流水般流转。

篇5

一盆扶桑爱上了草原

一颗钻戒爱上了大山里的矿脉

一片城市的西郊爱上了祖国大西北

一扇窗子爱上了整个苍穹

一道并不成立的命题爱上了绝对真理

把你当成终点,太辛苦

幸福被拦腰斩断,我被冠冕堂皇的生活除名

你只是、只是我的白日梦

我要的是最低限度,以便对人世彬彬有礼

我自己关自己的禁闭,专心致志等你的消息

一生的光阴全都用来越轨和走神

这是路也《白日梦》中的最后两节。我以为“白日梦”很能说明路也与诗歌之间亲昵又冲突的关系,通过这样一种梦的形式,诗人与诗歌,与世界发生某种或深或浅的联系,这种联系可以说是与生俱来、深入骨髓、不切实际、奋不顾身的。如果模仿诗人的笔法来注解的话,就是――一个山东姑娘爱上了诗歌。

一、“我来自孔孟之乡”

路也出生于山东济南历城,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山东之于她,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地理意义上的故乡。

“洪楼”里飘摇的大学时光,“舜耕路”上耕耘的理想,“八里洼”抬头见山,低头见水的日子,全被路也悉心记下,在她的诗篇中熠熠生光。

地域观念属于个体写作背景研究中的一个命题,它所涉及的方面主要体现为各种与地域有关的对写作具有某种钳制性的因素。这里必须追问的是诗人笔下的地域观念对写作的质的规定性是什么?齐鲁大地哺育了诗人,深受孔孟思想浸的她却与这种强大的精神传统唱起了反调,在她看来:“在孔孟之乡写诗就是在一个最没有氤氲诗情的地方写诗,就是在一个最正统最压抑的地方张扬个性追求浪漫,这等于说要在沙漠和戈壁滩上栽种兰花了。孔孟儒家学说讲的是中庸之道,要求不偏不倚,不走极端,始终要循着一条正确的道路前进,要克己复礼,要男女授受不亲,要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还要记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其最过火最颠狂的行为也无非就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而诗歌精神与孔孟精神正好相反,它是一种偏执的、纯真的、彻底的艺术,有时候它简直是奋不顾身的。”①可以说,深爱着故土的路也,又是这片土地上培养出来的“逆女”。

这种叛逆体现在对教师的身份认同上,是路也的诗歌精神与孔孟精神发生冲突的一个具体表现。儒家认为“孝亲尊师”是德性之根本。“教师”身份在诗歌中的出现,不仅有角色上的意义,更是一种普遍经验的象征,起着细节润色、抛砖引玉的作用,通常意义下的“师”或“师道”被路也轻松地颠覆了:

梳着两根辫子,站在讲台上

亚麻裙的颜色和款式都很为人师表

先讲序论,之后材料主题结构语言

这照本宣科的人生如一块蜡

隐约可见“理所当然”的字样

――《舜耕路》

然而,路也在解构的同时,也在建构。寻求另一个精神家园,建构一个不同于齐鲁大地的“子虚之镇乌有之乡”,成为路也平衡诗歌精神与孔孟精神的选择。由此,我们就看见另一组风格的地域名词出现在诗人的笔下:江心洲、江南、扬州、杭州、海岛、江滩……“我曾经深深地爱过江南,如果说山东的质地是青铜是棉布,那么江南的质地就是玉,是丝绸。从鲁国到吴国,我有着双倍的乡愁。2004年我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背景,在诗里为自己营造出来一个精神上的子虚之镇乌有之乡,这个子虚之镇乌有之乡里展现的全是我一直无比热爱着的世俗的、具体的、日常的生活。”②

2004年,路也写了江心洲系列。2004年6月到12月,半年之间她写了上百首诗。江南,这个心理意义上的家园的发现与出现为路也的诗歌创作提供了灵感之源。那么,为何占据诗人心扉的是江南?这个地域的产生与下面的论题有关。

二、阳光下的“蕨类植物”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喊着“冬梅”,一个巷子里会冒出十来个脑袋,户口簿一亮出来,就有几十个“冬梅”微笑着,脸贴着脸。一个姓路叫冬梅的女孩,毅然从“之乎者也”这样毫无任何意义的虚词中挑出一个“也”为自己命名,以示区别。然而,她的独特并不仅仅在她的名字――路也。

她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女诗人,她不避讳女性的身份而故作坚硬;她可以在诗中旁若无人地抒发自己的相思之苦、爱恋之深;她把梅花、桂子、茉莉当成自己的姐妹;她可以从容地幻想自己是那断了仕途的官人的云鬓轻挽的娘子;她会细细“品尝”一份农家菜馆的菜单;她还可以对牛仔服大放厥词而对花边连衣裙情有独衷;她还会用梦和花衣裳去打扮梦想中奶糖般的女儿;她对年龄有本能的敏感却又强调三十岁和二十岁的区别仅仅在于一个是30,一个是20……

这种女性本然的流露从一个侧面为我们提供了生在北国的路也热爱江南的答案。如果城市和人一样,也有“性格”或者“性别”,那么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最男性化的城市只可能在华北、西北和东北,是慷慨悲歌,壮士远行,哥哥走西口,好汉上梁山的地方;是强人落草,响马劫镖,枭雄逐鹿问鼎,豪侠比武论剑的地方;而南方,特别是水边的城市,多少有一些“女人味”,或者大家闺秀、小家碧玉,或者宝钗初嫁、文君卖酒,温香软玉、柔情似水的味道。如此想来,一位愿以梦为友、与诗做伴的年轻女子天生就该属于江南,她熟悉江南就像熟悉她的闺房,她热爱其中的一切针头线脑,以及如缕不绝的爱,和一点点的怨。如果说路也把江南当作自己的居所来热爱,那么北方是否可以被视为男性而进入女性的情感世界呢?事实上,不管是在她的小说《冰樱桃》还是她的诗歌中,都可以看见一位“西去客人”的形象。她把浓烈的情感寄托给来自西北大地的男子而非江南的白面书生,显然她也认同城市的性别之差,显然她对江南的爱与“西去客人”的情感是从两个不同方面流露出的同一种女性气质。

据说“南人北相”或“北人南相”是一种“贵相”。路也一副薄薄的身子骨,温婉、安静、羞涩的样子恰是“北人南相”的一个典型,我不知道这种样貌特征是否给她带来了福气,但这种融合南北性格的精神特征却给她的诗歌带来了“可贵的相貌”――一方面,“路也的诗在语言运用上的淋漓酣畅,洋洋洒洒,或许也体现了她在性格气质方面的某些优势。”“从她的诗里,你见不到某些流行歌曲某些港台诗歌里的那种故作媚态故意夸张的矫情、小家子气和诘曲声乐文理不通的语句。这或许与路也作为一个诗人的真率坦诚以及北方女子的爽朗豁达有关”;③另一方面,诗人自感“在那里我感觉自己不是一个外来者,而是一个土著”。正是在“我的南方和我的北方总在相互思念”(《候鸟》)的情况下,我们得以在诗人的笔下见到如此真率、大胆的爱情誓言,如此细腻、琐碎的细节刻画,北方的豪气与南方的缠绵。这样富有力度的表达与诗人“绿色写作”的诗歌观是相吻合的――“我愿我的诗质朴、天然、性情,语言像亚热带雨林一样生机勃勃,我还愿意别人在我的诗里看到大自然,哪怕在现代社会这大自然已是残山剩水,我愿我的诗歌成为私人情感与地域生存相融合的记录。”④在这种愿望的驱动下,诗人一手拿着诗笔,一手拿着画笔,为我们展现她的一片植物天地:长着金黄色睫毛的油菜花,出生相当于女学生的丁香,彬彬有礼、眉清目秀、舞文弄墨的水杉,被炒成霉干的马齿苋还渴望回到山坡重新发芽,唱红红的颂歌的番茄和张灯结彩的辣椒共同欢庆丰收的好日子……路也笔下的植物,更像她的闺中密友,说起来,没完没了,带着一种隐秘的兴奋。其实女性自身,无论从生理结构还是心理状态来看,都更契合大地,是一种更为植物性的生物,而路也更像是一朵柔弱的花向着刚强的姿态开放。她也曾描绘过一张自画像:“这跟蕨类植物有些相似,低等、古老、原始、简单、固执,在角落里矮矮地生长着,只需要很少的一点阳光,就可以绿成一大片。”⑤正是这种被赋予强烈的地域个性的女性精神,引发了路也对诗歌做出与众不同的思考。

三、“最不会妥协的文体”

路也认为 “诗歌是最不会妥协的文体”。如果偷换一下概念,颠倒一下语序,我以为以下结论照样成立:1、对于诗歌这种文体,路也是最不会妥协的。2、诗歌这样的文体是属于最不会妥协的路也的。3、最不会妥协的路也是属于诗歌这种文体的。不管谁属于谁,也不管诗人多次澄清:“不是诗歌需要我,而是我需要诗歌。”反正,诗这种文体和不妥协这种精神都融入了诗人的生命中。写诗对于诗人而言,是出自生命本能的,是一种关系到生存的需要:“在某个背景之下,不写就很难受,度日如年,像发高烧,我大致上是一个行动保守、想法却胆大妄为的人。写这些诗似乎可以缓解紧张情绪,可以让我自己得以熬过一天又一天,它们像拐棍支撑着我,还像一个容器盛下了我的某种罪恶念头,这样可以使我在日常生活中显得既正常又规矩,看上去完全是良家妇女的样子,它们的确起了这样的作用。”⑥而类似这种从自我出发的表述也构成了路也诗观的独特性:她在乎的是诗,不是观念;她强调的是情感,不是理论;她注重女性,但不提主义。

当然情况也有例外的时候,她曾经在公开场合说过:“我试图用充满着现代主义理念的写作技法写出这种生活的古典与优雅,写出现代女性的精神光芒,写出刚柔相济的品性。”⑦这句话的后半部分,毫无疑义,路也做到了,而且表现得很出色,但前半部分的“主义”和“技法”的提法不禁让人生疑:她不是表白过“生活完全没有章法/我的技巧是无技巧/我的秘诀是没有秘诀”(《两点之间》)吗?她不是“一向很害怕那些与具体作品无关的振振有词,那些在只拥有名词而未弄清这名词的涵义更无实物的情况下进行的空空之争”⑧吗?可是把这句话还原到当时的具体语境中结合上下文就可以更明确地体现诗人的用心。这番话是诗人在2005年9月23日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入校仪式上的致答辞。“驻校诗人”活动的初衷与缘起,诗刊社编委林莽说得很清楚:“它能够促进大学教育与诗歌的结合,一方面诗人在高校可以获得更全面的知识,改进自己的思维方式;另一方面大学也可以与当下的创作者沟通,为研究者与创作者的全面交流提供机会。”在这种背景之下,路也的发言也就传达出更多的信息:第一、她提到了“主义”“技巧”,但没有更实在的内容,她还是遵循本性,对流行采取下意识的回避,对大众时尚采取叛逆的姿态。第二、这番说法很符合深知学院知识特征,同时既为高校教师,又为驻校诗人的身份。第三、实际的需要与内心的要求所构成的矛盾是诗人在生活与写诗之间众多冲突中的其中之一种,而诗人已学会如何自嘲并轻松化解。她在第三届华文青年诗人的颁奖会上的发言可以进一步印证我们的猜测:“我的诗歌与我的生命状态密切相关,而与功名成就无关,与流派无关,与写作抱负无关,它就像女人做针线活一样,于我只是一种日常状态。往往我某个阶段的生命状态会决定一首诗的好坏,我从来不信赖那种过分强调技巧的诗歌,只有技巧的诗歌等于装配车间里生产的机器零件。我在课堂上常常对学生分析诗歌,用医学院里的人解剖尸体的方法分析某一首诗,但是说实话我自己并不相信,我对一件我自己并不相信的事情却做了许多年,这真是一件很幽默的事。”⑨

其实,路也的诗就是其诗观的最佳体现。以《两点之间》为例,诗人自身饱含的“郊区的激情”,以及对诗歌写作的愿望、理想、态度,甚至其诗歌特色都能从《两点之间》这首诗反映出来。虽然这首诗并不见得最优秀,诗人对它也并不太满意⑩,但它却比较集中地体现出诗人的诗歌观点与一个特定时期的创作特性。

理解一首诗的关键往往隐含在它的标题中。“两点之间”这个标题,是否有具体的所指?关键是在“点”,哪两点?还是在“之间”,在行走于“之间”的方式?或者另有含义?如果我们能读出“两点之间”的含义,我们就找到了解读诗歌的密码。路也的诗歌让人觉得自然亲切,我觉得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诗的开头很明朗,“我以什么迎接你的到来/用我的缄默和木讷么/还是用我的贫寒、拙笨,以及无可奈何”,她清除了那层艺术与技术的空气,因为这空气会为公众对诗歌的态度设置一层雾幛,所以读者进入得很快,没有什么障碍。但诗人的不简单就在于她不是一味的简单,紧接着就出现了出奇制胜的句子:“人生苦短,却还要迂回曲折/我这个良家妇女/走起路来婚姻环叮当/青春却像沿阶草一样不声不响”,一开始,诗人就勇敢直面女性婚姻问题,这让人联想到“两点之间”必然与生活、情感有关。接下去,诗人调动自己大脑里的成语库,成语脱口而出,要用的时候尽情地调兵遣将,呼风唤雨,加速了叙述的节奏。享受了成语带来的节奏感和速度感之后,意象又密集地涌来,这些意象在路也的其它诗中也比比皆是:娃娃(女儿)、真理、法律、丁香,与数学、数字有关的“数以吨计”“一毫米”“几倍”“辅助线”“弧形”等等,以及与季节相关的,一些诗的标题即直接以季节示之,如《夏天过去》《十二月》《第十个冬天》等。如此看来,诗歌是文明的女儿,它的每一行总让我们想到以往的、先在的事物,从某种程度上说,对诗歌的阅读也是对诗人个人写作史,甚至是整个诗歌史和文明史的回溯。

优秀的诗歌通常既是关于人的存在的一个隐喻,又是关于诗歌本身的一个隐喻。这种品质从第五节开始有所表现,其中提到“以诗相赠”是种“古老笨重的方式”,还有第10节中以“除了写诗什么都不会”来形容自己的“笨”。在我们看来或许是浪漫的天才的事,诗人却用嘲弄的口气来表达,其实打心底里是热爱诗的正是诗人自己,那么这种不一致性恰恰流露了诗人对诗在现代生活中的处境的担忧:“从当今诗坛来看,受网络的影响,写诗似乎变得‘容易’起来,似乎一个人种不了庄稼,办不了公司,开不了车床,做不了家务,就可以去写诗了,于是诗歌呈现出一种虚假繁荣。这种分行的文体似乎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天二十四小时随时随地都可以制造出来。”{11}冰山的一角仿佛逐渐露出了形迹,我们有理由猜测两点之间的另一端维系的是诗。读到最后一节,“藏”这个小标题除了表示对感情的处理方式外,还深刻地表明了对诗的态度:“这是永生的纪念/我要随身携带,一直到达暮色沉沉的天边/它和我无比亲密,被当成某个身体器官/扔掉所有行囊我只要它/就像我在世间目不斜视只看见了你”,至此,我们完全看清了诗所牢牢树立的那一点,另一点则是诗人同样热爱的世俗生活,贯穿始终的“你”也不只是作为聆听者的人或诗人爱慕的人,它更可以理解成是“诗歌”――诗人一生的伴侣,而所有这些爱恨、纠缠、牵绊都源于诗。

注释:

①②⑦路也:《来到北京》,出自路也第二部散文随笔集《新“女戒”》(未定稿)。

③杨匡满:《序》,路也:《风生来就没有家》,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2-3页。

④⑤⑧路也:《诗歌腌渍的果脯》,《诗刊》2005年第5期。

⑥2006年3月28日给笔者的回信。

篇6

升哥的抒情歌曲越来越少了,现在的他更多的是用喋喋不休来诉说人生百态,包括小市民的生活、综艺节目的荒诞、政府的无力。在经历了北京、丽江的出走游荡后,陈升回到了台北这座自己最熟悉的城市,用一种特别随意的方式写出了那些身边小事,《拿起来放下》《哥哥是英雄》《食蚁兽》《读书的人》,每一个都是陈升跟现实生活的说教与对话。有人说陈升越来越絮叨,丧失了他饮酒吃肉的豪迈劲儿;也有人说,这个关注民生与政治的陈升才是最好的他。

万芳 《我们不要伤心了》

万芳的歌你年轻的时候喜欢听,但不一定能懂,等有过几段感情小故事就真正领悟了。当你听见穿着白衬衫牛仔裤平底鞋的万芳,在台上安静地唱着《试着了解》,你会不由自主地回忆起往年往事来。如今,历经8年的生命积累,万芳终于推出全新专辑,并首度担任全专辑制作,好友伍佰、黄韵玲、何欣穗、乱弹阿翔、姚若龙共同参与,把关于快乐、伤心、勇敢、孤独、温暖的生命之歌唱得温婉流畅,直达人的内心。

苏阳 《像草一样》

离开十三月唱片的苏阳自己制作了新唱片《像草一样》,仍然是“宁夏花儿”加摇滚乐的形式,只是比重不一样了。在这张专辑中,摇滚乐被淡化了,加上大鼓之后的更纯熟的编曲配乐,让摇滚乐和“花儿”融合得更加巧妙,旋律也更加动听。值得一提的是,歌词的英文翻译特地请到了给泰戈尔翻译诗集的李家真。

黄韵玲 《美好的岁月》

黄韵玲这些年作为创作歌手和制作人,出过不少好的作品,也拥有一批忠实的粉丝。但真正开始走红还是因为给选秀节目做评委。接着这股东风,她发专辑,来内地跑活动,俨然焕发事业第二春。久违的新专辑《美好的岁月》是她和钟兴民的强强联合,她写的不仅是自己的故事,也是每个听众的故事。专辑中,《乐园》邀请陈奕迅对唱,重新复古舞曲风格;《素描》作为纪录片《被遗忘的时光》的主题曲,感动温暖深植人心。

八十八颗芭乐籽《比兽还坏》

台湾新生代乐队是否只有小清新小民谣而无摇滚?八十八颗芭乐籽的专辑《比兽还坏》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当苏打绿、旺福还唱着小情歌时,八十八颗芭乐籽早已树立起鲜明的另类音乐旗帜。他们有着六七十年代老摇滚复古的气息,加上朋克民谣的显摆姿态,以及死硬决不妥协的意志。这也是这支号称台湾“荒诞朋克”的乐队成立已经十四年,却依然半红不红的原因。不过正是这种货真价实的独立音乐精神让他们结交了很多朋友。

万能青年旅店《万能青年旅店》

成立了十几年后,万能青年旅店终于在今年11月发行了首张专辑。这只受美国90年代另类摇滚影响很深的乐队,在很多人眼中是今年的黑马,首批专辑发行后迅速销售一空,巡演也是场场爆满。万能青年旅店用这张专辑堵住了那些“音乐已死”的质疑声,这也是乐队十几年青春最好的交代。除了好的曲子,歌词是万能青年旅店优秀与其他乐队的地方,《不万能的喜剧》、《杀死那个石家庄人》、《揪心的玩笑和漫长的白日梦》,每首歌词都是一首像利刃的诗歌,直接刺进入的内心。

何韵诗《无名诗》

在香港歌坛唱游十年的歌手何韵诗,首度发行国语专辑《无名诗》。之前在很多媒体报道中,都可以看到何韵诗对香港歌坛的抱怨,对台湾和内地音乐氛围的向往,于是,她把台湾当作一个新的起点,作为新人重新出发。何韵诗虽身在香港流行歌坛,身上总有一股摇滚精神,这让她在香港那帮流行歌手中十分显目。而这些叛逆也显现在这张专辑中,《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无名》都有对生活的领悟在里面。

万晓利 《北方的北方》

晓利的新专辑做得很纠结,在准备的过程中,他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压抑,一改再改,一度厌恶上台演出,厌恶与人见面。这张专辑的民谣摇滚精神,不在旋律不在吉他不在鼓点不在嗓音,而在整体,文字与感情与旋律的融合。那些文字单看简单朴实有童趣,其中却掺杂着真实、残酷、诡异,万晓利唱出了阴暗晦涩的另一面,有妖魔鬼陉老虎豺狼狐狸。抛去了第一张的写实,第二张的乡村田园,这张专辑的晓利用温柔的字眼安静的旋律低沉的嗓音唱出了最有力量的声音。

马条 《你找错了地方》

马条第二张专辑《你找错了地方》终于在这个冬天推出了。在这张专辑中,马条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延伸到了各个层面。这些年的岁月并没有把马条的原则捋顺,他还是那个对城市不信任,对音乐有理想的青年,他开始致力于对城市生活的反思,希望能找到不同的答案,有关于带来了什么带走了什么。根据诗人芒克的诗谱写《阳光中的向日葵》,美好的《山水》,马条的视野更加宽阔,步子也走得更稳了。

陈奕迅 《Taste the atmosphere》

篇7

关于冬天的好词:

1、严寒:极冷。例。“深秋已过,严寒的冬天就要到来了。”

2、刺骨:如寒气侵入肌骨,形容极冷。如“寒凤刺骨”。

3、冷冰冰:形容物体很冷。注意:一般多用于形容不热情或不温和。

4、冷丝丝:形容有点冷。例:“这屋子没生火炉,窗缝也没糊,给人冷丝丝的感觉。”

5、冷飕飕:形容风很冷。例:“由于身体太弱。虽然穿得很多,但我还是感到冷飓耀的。”

6、冷森森:形容冷气逼人。例:“刚走进山洞,就感到冷森森的,不由自主地打了几个寒颤。”

7、滴水成冰:水滴一落下来就成了冰。形容天气非常寒冷。例:“北方的天气十分寒冷,滴水成冰。”

8、寒风刺骨:寒冷的风冻得骨头疼。形容天气风寒。例:“北方冬天的清晨,滴水成冰,寒风刺骨。”

9、天寒地冻:形容天气十分寒冷。例:“他抡起大镐来象旋风似的,尽管是天寒地冻的十冬腊月,还是满头大汗。”

10、鹅毛大雪:形容状如鹅毛般大而轻的雪。例;“狂风过后,便下起了鹅毛大雪。”

有关于冬天的好句

1、漫步校园,只见整座校园成了银妆素裹的世界;矗立着大楼披上了洁白的素装;小树苗的枝条变成了臃肿的银条;嫩绿的树叶与红彤彤的花瓣布满了晶莹的霜花。这一切真是难以用语言形容,令我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2、这是个严冬的早晨,玻璃窗上结满了厚厚的冰花,刚泼出去的洗脸水,一眨眼工夫就冻得像石块那么坚硬。屋外,房上、树上、地上,都被白雪覆盖着,刺骨的北风不停地刮着,发出尖利的呼叫声,啊,这真是一个滴水成冰的冬晨。

3、冬天,鹅毛般的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地上扑的是雪,厚厚的,软软的;房上落的是雪,白皑皑的,又松又软;树上盖的是雪,积雪把树枝压弯了腰。太阳照在雪山上,发出耀眼的光芒。

4、寒风&ldqu;呼呼&rdqu;地咆哮着,用它那粗大的手指,蛮横地乱抓行人的头发,针一般地刺着行人的肌肤。行人万般无奈,只得将冬衣扣得严严实实的,把手揣在衣兜里,缩着脖子,疾步前行。而大路两旁的松柏,却精神抖擞地挺立着,傲迎风霜雨雪,激励着人们勇敢地前进。

5、冬天,户外那粘满霜雪的柳树上尽是树挂,像是一根根银条悬挂在树上,格外壮观。冬天,一层薄薄的白雪,像巨大的轻软的羊毛毯子,覆盖摘在这广漠的荒原上,闪着寒冷的银光。冬天,虽然没有春天迷人的鸟语花香,没有夏天壮观的闪电雷鸣,没有秋天诱人的丰硕果实,但它也有献给大自然的含蓄的美。冬天,鹅毛般的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地上扑的是雪,厚厚的,软软的;房上落的是雪,白皑皑的,又松又软;树上盖的是雪,积雪把树枝压弯了腰。太阳照在雪山上,发出耀眼的光芒。

6、那雪花洁白如玉,它是天宫派下的小天将,还是月宫桂树上落下的玉叶呢?雪花像美丽的玉色蝴蝶,似舞如醉;像吹落的蒲公英;似飘如飞;像天使赏赠的小白花儿;忽散忽聚,飘飘悠悠,轻轻盈盈,无愧是大地的杰作!只见眼前的雪花像蝴蝶一样调皮,一会儿落在屋檐下,一会落在树枝上,还不时飘在行人的脸上。

7、冬天的早晨很美,不信,请看; 每天早晨推开门出去时,刺骨的寒风呼呼地吹着,不时地向我袭来。并且,偶尔会有顽皮的小雪花纷纷扬扬地落下来,就像跳舞一样。六角形的雪花各式各样:有的像银针,有的像落叶,还有的像碎纸片…煞是好看。落在地上,仿佛给大地铺上了厚厚的毛毯;落在树上,像穿上了银装;落在汽车上,就像刚刚出炉的新鲜奶油蛋糕。这美丽的雪景使人们沉浸在清新的空气里。到处银装素裹,美不胜收。不过,最能让人们在家中就能最先感觉到冬的气息的是窗户上的冰花,有的像森林,富有神秘感;有的像小溪,仿佛在静静流淌;有的像圣诞老人,好像来给人们送礼物…冬姑娘真是心灵手巧啊!

8、冬天是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他步伐蹒跚,历尽苍桑,饱受风雪的磨难,但是他依然不改对大自然的爱恋,你看,越冬的麦苗身上,是他盖上的棉被,繁叶落尽的树下,是他执意培上的冬肥,害虫肆虐的田间,是他施上的杀虫剂,他使青松更苍翠,使冬梅更芬芳,使天更高,地更远。人们更坚强,他把自己最好的东西都奉献给了这个世界,对于自己,没有丝毫保留,当春天的脚步逐渐走近的时候,他又是那样断然离去,把希望与祝愿给了新的一年。

9、雪下起来了。多么美丽的雪花呀。在初冬刚来到的时候,雪花就及时地报告了冬天的来临。下课的时候,同学们跑到操场上,有的在欢呼,有的在跳跃,有的张开双手去接那飞舞的雪花。看哪,快看哪,雪把大地盖上了。天上,地上,到处是雪。白色的大地,白色的房屋,白色的树林。

10、乡村的冬天,田地蒙着一层薄薄的霜,透过那层薄薄的霜,可以看到下面僵化的土地,硬冻而干裂。田里的刚刚出土的麦苗是那样怯弱,原本绿嫩的叶子,显然已被冬天贴上了自己特有的标签,像孩子冬天被冻坏的脸。冬天田野的呼声更甚,让单独走在路上的人心里发毛,那树干没有了地,却被风摇曳得吱支地响,像在悲泣,又像在疯狂地舞蹈。

11、只见那雪花纷纷扬扬的落下来,雪落到了屋顶上,屋顶就像戴了一顶白色的礼帽。雪花落在树上就像开满了银色的小花。雪花落在操场上,操场上就铺了一层厚厚的棉花一样。风一吹,洁白的雪末便飘飘洒洒的,像一只只白蝶在翩翩起舞,真是美丽极了。

12、初下雪时,往往雪片并不大,也不太密,如柳絮随风轻飘,随着风越吹越猛,雪越下越密,雪花也越来越大,像织成了一面白网,丈把远就什么也看不见了。

13、冬天,树上的一切都是光秃秃的。田野上只有野兔在赛跑。同学们早上去上学的时候,太阳还没有出来呢,它也怕冷似的不愿起床了。燕子早飞到南方去了,只有难看的乌鸦在呱呱叫。苍翠的松柏树披着银霜。田野显得又空又远,只有麦苗伏在雪地里。同学们穿得厚厚的,用围巾把脸裹得严严的,只露着眼睛,呼出的气在睫毛上结了霜。松树上几个松果被风吹得乱摇乱摆。

14、那雪花洁白如玉,它是天宫派下的小天将,还是月宫桂树上落下的玉叶呢?雪花像美丽的玉色蝴蝶,似舞如醉;像吹落的蒲公英;似飘如飞;像天使赏赠的小白花儿;忽散忽聚,飘飘悠悠,轻轻盈盈,无愧是大地的杰作!只见眼前的雪花像蝴蝶一样调皮,一会儿落在屋檐下,一会落在树枝上,还不时飘在行人的脸上。

15、冬‐‐圣洁的象征。当时间老人的脚步跨进冬天时,整个家乡都是纯洁、晶莹的冰雪。瞧,树上如玉兰绽放,屋顶如涂了白漆,道路如明月轻洒。绵绵的&ldqu;柳絮&rdqu;在空中荡游,甜甜的&ldqu;白糖&rdqu;从天而降。啊,整个家乡仿佛跨进了冰川时代,整个心也似乎沉浸到水晶中去了。是啊!假如没有冬,又怎能有&ldqu;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rdqu;这个佳句呢?

16、我不是很喜欢冬天,因为冬天太冷了。不过,我们南方的冬天还不是太冷。我是生活在南方的孩子,我们这里几乎不下雪。从我出生到现在,我还没有看到过雪呢。到了冬天,我们小区的树还是碧绿的,花也开得很香。花的颜色可漂亮了,有红的象小朋友的脸蛋,白的象雪,紫的象水晶.....周末,这里就是我们小孩的乐园。一大早,我们就不约而同的走到花园,开始做游戏。

17、一年有四个季节,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景色,而我最喜欢冬天下雪时的壮丽景色。冬天,大雪纷飞人们好象来到了一个幽雅恬静的境界,来到了一个晶莹透剔的童话般的世界。松的那清香,白雪的那冰香,给人一种凉莹莹的抚慰。一切都在过滤,一切都在升华,连我的心灵也在净化,变得纯洁而又美好。

18、她用轻柔的手指弹出一只和谐的雪之曲。公园里,小溪听了急忙穿上冰衣,小树听了赶忙站直了身躯,把碧绿的裙子收起,往常顽皮的小草,听了冬姑 娘的歌曲,不在象往常那么顽皮,逐渐沉沉欲睡,松树还是那么顽强,把刚织好的雪帽子戴在头上,真神气!我迈步走进公园,看到一切都那么新鲜。感到万物都是 银白,只有梅花傲然站在墙边,不怕大雪纷飞,不怕寒风刺骨,这不禁让我想起梅花这首诗来,我真佩服它顽强的生命力。

19、我们往日那充满活力的校园,一下子变得宁静起来,枯萎的小草穿上了冬爷爷为它精心制作的黄色大衣,上面凝着一层厚厚的霜,看上去是那样柔软,让人不忍心踩踏下去,而那犹如宝塔般的雪松仍然不惧严寒地屹立在寒风之中。一阵北风吹来,雪松打了一个&ldqu;寒战&rdqu;把那冰冷的白雪洒落在地上,依然挺立在那儿。又一阵寒风吹过,旁边树儿&ldqu;沙沙&rdqu;作响,紧接着,几片黄叶落了下来在空中打转,犹如一只只美丽的黄蝴蝶在空中为我们表演呢!而在这冬天最令人注意的自然是那发出阵阵香味的腊梅花,瞧,那铃铛般黄色的小花。这儿一簇,那儿一簇,美极了。摘下一朵,仔细一看,发现它有好几层花瓣,每一层都是五片。

20、我爱春天的春草萋萋,也爱夏天的麦浪滚滚,更爱秋天的秋实累累,但我最爱冬天。爱她的大雪漫漫,爱她的寒风瑟瑟,更爱她那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我爱冬天,因为她孕育着一个春的希冀!一个生命的希冀!

21、小雪中漫步更是别有意趣的。天宇中只有一丝风似牵着风筝的线般牵着霏霏瑞雪,仰头望,这丝风主宰着粉蝶似的雪花,一忽儿斜跌下来,一忽儿打着旋飘飞,一忽儿悠悠荡荡扑向在地,落在行人的身上。雪花象一个顽皮的孩子永不厌倦地和人们嬉闹,拂着人们发热的脸庞,化成滴滴水珠流到眉毛胡子上,结成粒粒小冰碴儿。

22、严冬不肃杀,何以见阳春。冬天就是这样一个季节,表面上冷酷,其实却孕育着希望。在喧嚣的都市中,冬天是学习的季节,当北风凛冽,瑞雪纷飞,为何不找一个暖气如流、秩序井然、学友多多的地方学习、提高,来迎接春天这个充满希望的季节。

23、早上起来,客厅窗户的玻璃上长满了美丽的冰霄花,像成排的雪松,迎风傲雪,巍然屹立;像美丽的孔雀开屏时张开的尾巴,栩栩如生;像一片片春天阳光下茁壮成长的小草;又像一只只可爱的小松鼠在石头上欢快的跳跃……大自然真是太神奇了,一双看不见的手,在悄无声息中创造出了美丽而神奇的奇观。我忘记了寒冷,像在吃一种美味的食品一样,贪婪地观赏着。

24、哇,只见天地间下着细小而密集的雪花,并且越下越大,越下越密,好像无数的仙女向人间播撒花儿,传达着春天的祝福。过了半晌,雪慢慢的停了,只见平台和长廊的栏杆都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白雪,花盆里花的枝干和叶子上都托着一团团的雪,晒衣架上的雪像一条弯曲的小路,红瓦屋顶上的雪像一排排钢琴键,一排红瓦一层雪,排列得那么整齐,令人赞叹不绝。

25、冬天是一个历经沧桑的老人,沉稳,敦厚。他坐在生活了一辈子的庭院里,享受冬日和煦的暖阳。在他那纹路清晰的眉目间,可以看见早春的青葱,盛夏的热情和晚秋的收获。空气里浮动着梅花的淡雅清香。他伸出骨骼嶙峋的手,召唤一辈子相濡以沫的老伴。两个人你一言我一语,絮絮讲述起从前的故事。那些故事里有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也有冰解河开,燕子归来。这一路,不管多辛苦多艰难,他们都并肩携手,从没有分开过。他们的话语时高时低,时而情辞激动,时而慢条斯理。那些飞逝而去的岁月仿佛又被拉扯了回来,近在咫尺,触手可及。渐渐的,老人们的声音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遐思的眼神和恬淡的微笑。窗外,暮色四合,清冷的风撞着檐下的铃铛,叮叮朗朗,带来万物复苏的消息。

26、风越来越大了。那朵小云变成了一片白色的浓云,慢慢地升了起来,扩大起来,渐渐遮满了天空。下起小雪来了。陡然间,落起大块的雪片来了。风呜呜地吼了起来,暴风雪来了。一霎时,暗黑的天空同雪海打成了一片,一切都看不见了。

27、只见那雪花纷纷扬扬的落下来,雪落到了屋顶上,屋顶就像戴了一顶白色的礼帽。雪花落在树上就像开满了银色的小花。雪花落在操场上,操场上就铺了一层厚厚的棉花一样。风一吹,洁白的雪末便飘飘洒洒的,像一只只白蝶在翩翩起舞,真是美丽极了。

28、&ldqu;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鲁迅笔下的雪,寄予了先生对美好理想的执著追求和与冷酷现实搏斗的不屈不挠的精 神。思绪回转,居然感受到了一股磅礴的气势和巨大的震撼。于是,我发现并解读了雪的另外一种品质和情怀,那就是除纯洁,神圣之外的豪迈。

29、大雪纷纷扬扬落下,那一片雪花在空中舞动着各种姿势,或飞翔,或盘旋,或直直地快速坠落,铺落在地上。

30、雾虽然没有大雪壮观,没有小雨缠绵,但它十分温柔,像母亲的手抚摩着你。它不但温柔,还很朴素。无论粗心看,还是细心看,都像一道白色的幕布,披在每一个角落,幕布上没有一道花纹,给人一种朴实无华的感觉。如果说大自然是诗画的根源,那么,雾就是大自然的一幅佳作。

31、冬天是威严的,冷酷无情的。然而,梅花就开在冬天,它对冬天仿佛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你看,它迎着风雪开放,而且开得那么美,那么艳。你一定看到了吧!那凌霜傲雪的铁骨,那疏影横斜的劲枝,那喷吐幽香的花蕊是多么令人钦佩,多么使人心醉啊!梅花的美,不正是冬天赋予的吗?

关于冬天的好句:

1、雪花漫天卷地落下来,犹如鹅毛一般,纷纷扬扬。轻轻地、轻轻地落在房顶上,落在草地上,落在山峰上。一会儿,大地一片雪白,好象整个世界都是银白色的,闪闪发光。雪落在地上,那么纯洁,那么晶莹,真使人不忍心踩上去。

2、冬天来到了,寒风吹过,脸上如刀割一般,冬天的小精灵——雪,从天空中跳着优美的舞蹈,来到了人间的每一个角落,不经意间,早已将房顶,树木,草地,公路……当做了自己的舞台,争先恐后地前往表演。

3、我不喜欢冬天,不为别的,就因为太冷,让我觉得这原本奇妙的世界变得那么僵硬无力,整个世界都木木地闭上了双眼,安静地冬眠。立在窗边定眼向窗外望去,树上的叶子虽没掉光,但树木却显得如此憔悴,街道上行人和车辆寥寥无几,偶尔听到大笑声,但仅仅一秒不到,瞬间万物奄奄一息。这时汽车呼啸而过的声音和喇鸣声,再大也唤不醒沉睡的一切。

4、也许冬天的田野没有春的生机盎然,没有夏的繁茂欢畅,更没有秋的成熟妩媚,它只是冷肃而宽容!但,冬野有的不仅仅只是表面的荒芜。它有的是活色生香!它有的是诗情画意!它蕴藏的无限生机与禅机,只有走近它亲近它才知晓!

5、清晨,树上、菜地上都会有一层白色的东西,那是什么?是雪吗?不是,那是大自然这位画家画出来的雪白的霜。除了霜以外,早上还可以看见雾,雾时而像仙女飘动着白色的丝带,时而又像天神倒下的牛乳一般流淌着,漂浮不定,就像一个淘气的娃娃一样,使人琢磨不透。

6、天空中突然纷纷扬扬地飘起了雪花,我仔细观察着雪花,开始还是一点一点地下,渐渐的,大片大片的雪花犹如洁白的云朵一样,从乌云密布的天空中落落了下来,雪越下越大,不一会儿,大地穿上了又厚又白的棉袄,整个世界,白茫茫的一片。它们都被雪牢牢地抱住了。

7、哈尔滨的冰美,人美,雪更美。下雪的 时候,空中的雪花像亭亭玉立的仙女在空中翩 翩起舞,又像被风吹落的蒲公英一样飘飘洒洒 地落到树上房上,把世界装扮的粉妆玉砌,像 童话里的宫殿。落到田野里,就像给田野铺上 了厚厚的白地毯。孩子们在雪天是最高兴的, 因为他们可以打雪仗、堆雪人。

8、冬季我最想看的是树挂,有的像鹿角,有的像珊瑚,有的像盛开的桃花。为了迎接雾凇冰雪节的到来,大家开心地挂灯笼,刻冰雕。有的刻龙船,有的刻灯塔,有的刻迷你迷人的“东方明珠”,还有的刻巍峨壮丽的“灵霄宝殿”,真是让人大饱眼福。有些人还自找“霉头”,使劲摇树,让树挂往自己身上掉,如果树上雪多,差不多把那个人“活埋”了。

9、冬是堆雪人的季节,小朋友们拿起一个小雪球,在雪地上跑着滚着,一会儿功夫 ,小学秋就像被施了法一样,摇身一变,就变成了一个美丽漂亮的小雪人,腰板挺得直直的 ,像一个胖乎乎的小娃娃。小朋友们围着它,幸福地蹦着。跳着。

10、初冬的早晨是美丽的。一层薄薄的雾在空中轻盈地飘荡着。行人的欢声笑语,汽车“嘀嘀”的喇叭声交织在这一片朦胧之中。这一切,预示着新一天的开始。当并不太耀眼的阳光照射到山顶上的时候,雾气便像幕布一样徐徐拉开了,大地渐渐显现在冬日的温暖中。

11、这漫天飞舞的雪花,似羽毛、如玉屑,轻轻洒落,它们在天空中翩翩起舞,象烟雾一样轻灵,如柳絮一样轻软,它们那么纯洁,纯洁得晶莹透亮;它们那么轻盈,轻盈得悄无声息。每一片雪花就象一段悠扬、清新的音乐,似一首轻快、和谐的诗歌。

12、雪渐渐地停了,房屋。树木都笼罩在一片雪白之中,万里江山变成了银装素裹的世界。脚踩在地上,时不时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身后总会留下一串串美丽的脚印。风儿轻轻地吹过,停留在树枝上的白雪便“簌簌”地往下落,玉屑似的雪末儿在风中舞蹈。

13、当走下一个小郡,潺潺流水声中,一群白鸭子正不畏严寒快乐的嬉戏,溅起了片片碧绿清洌的水花。绕过弯曲的小径走过那座独木桥,回首再望迷朦青山掩映下的村庄,黑瓦白墙,青烟袅袅,溶入灰色的天空。远远望去,直如一幅浓淡相宜的水墨画!

14、冬天的美景毕竟是说不完的,因为它实在太美,太美,我爱冬天里的一切。冬天给人的感觉是不同于别的季节的,所有的气息里都透着一股冬天特有的香甜。只要你用心去感受这个可爱的季节,其实冬天也是个温暖的世界。

15、看!田野中那一株峻然独立的大树!尽管狂风已将它的枝条压弯到一侧,可它强劲的枝干仍傲然挺拔,不肯屈服!弯曲的树干在宣布它饱经风霜的悲怆!而那挣扎着挂在枝头、却仍然改变不了旋落的命运的红叶又是那么凄美的倾诉着风雨的无情!

16、冬来到田野里,给小苗盖上了一层厚厚的棉被,让小苗妹妹度过一个暖和的冬天,看到这幕,我不仅想起一句谚语“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真是瑞雪兆丰年啊,来年一定是个丰收年。

17、下午,阴沉沉的天空中突然飘起了纷纷扬扬、飘飘洒洒的雪花。它们三三两两地在一起散步,舞着,跳着,多么悠闲自在!见此美妙的情景,我情不自禁地跑到室外,伸出手,去接那洁白无瑕的小雪花。我想:这精巧的六瓣雪花出自谁的巧手?又是谁把它们放飞在天空?啊,我忽然明白了,这是大自然的杰作,是大自然对人类爱的凝结!

18、小雪就像雨一样直往下落,但现在,每一片雪花都在空中飘飘洒洒,翩翩起舞,就像一个个降落伞一样,很慢很慢地才落到地上;外面还下着雾,白茫茫的,再加上漫天飞舞的雪花,我们仿佛就处身于仙境一般。

篇8

假如细读他们的作品,可以体味其别有的深意,类似的话,时常跳跃在诗句里。在没有自己生命空间的词语里,精神是苍白的。这些诗人意识到了自己的写作,不属于流行色,无论在什么时代,这样的存在都是一个异端。逆俗的文本穿越了词林,有了自己的所在。他们用一种本民族难以解释的词语写作的时候,诗才真的诞生了。

我有时候阅读类似的诗句,就想:这是经历了死灭的人才有的咏叹吧,在逃逸历史重负的民族那里,没有人在意它的存在的。

去年冬天,我从克拉科夫到离其不远的奥斯威辛集中营遗址,一幕一幕屠杀犹太人的惨景让我惊呆了。我平生还没有见到如此大规模的有计划的杀戮。那些死者的头发山一般堆在地面,无数冤魂似乎就在此间里回荡。那天飘着零星的雪花,冷极了。这是圣诞节的前夜,波兰在乌云的覆盖下没有声息。那一刻我忽地想起了关于奥斯威辛的种种书写,觉得自己在监牢的遗址面前,已失去了语言。回国后查书,遇到德国策兰的诗,不禁吸了一口冷气:

经由克拉科夫

你到达,在安哈尔特――

火车站,

你遇见了一缕烟,

它已来自明天。

策兰说的路线,正是那日我所走过的。他对大屠杀的预言,竞如此准确。一个父母死于纳粹集中营的诗人,他的精神如此有着长恒的爆发力,细想起来,与那黑色的记忆与不断正视这记忆的勇气是相关的。

诗的译者是王家新,它在中国流传很远。奥斯威辛的宿命的存在,是欧洲最凄惨的一页,诗人把它定格在历史的记忆里。这时候我才理解了流亡诗人的内心之苦,似乎明白了王家新的用意。此前我对策兰毫无研究,但他的诗文孕育在奥斯威辛的长影,已足以让我念之又念了。

因了策兰,我注意到王家新的翻译。原来他写下了那么多关于策兰的文章。他写诗,也译诗,有趣的是,他对曼德尔施塔姆、策兰、索尔仁尼琴、阿赫玛托娃有着相当的热情。那都是精神的流亡者,他们背着沉重的十字架在异国的路上。诗人的词语里爆破性的光波弥散在生命的躯体里,而这,唤起了我们的中国诗人的思想流亡的自觉。他意识到,在流俗的词林里,没有自己的家园。

王家新的创作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我的八十年代》里,他描述了自己的复杂的历程。怎样从启蒙的冲动到走向底层,又怎样由不合时宜而走到异邦,最后又回到自己的祖国。而他的痛苦是,一直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语言空间。而抵抗这些,成了他写作的重要原因。

从他大量的文本里,我读到其内心悲痛的情感,犹如曼德尔施塔姆一般,站在荒凉之巅,陈望满目疮痍的家园。他的气质里有忧郁的东西,内向而不失热情。在一个混乱的世界里,他隐藏在自己的精神领地里,像他所说的“与语言独处”。而那些诗文,又非旧京派不关痛痒的存在,有阅世后的苍凉。

那首被人传诵良久的《帕斯捷尔纳克》,写着他心绪里的郁结:

不能到你的墓地献上一束花

却注定要以一生的倾注,读你的诗

以几千里风雪的穿越

一个节日的破碎,和我灵魂的颤栗

终于能够按照自己的内心写作了

却不能按一个人内心生活

这就是我们共同的悲剧

你的嘴角更加缄默,那是

命运的秘密,你不能说出

只是承受、承受,让笔下的刻痕加深

为了获得,而放弃

为了生,你要求自己去死,彻底地死

这就是你,从一次次劫难里你找到我

检验我,使我的生命骤然疼痛

从雪到雪,我在北京的轰响泥泞的

公共汽车上读你的诗,我在心中

呼唤那些高贵的名字

那些放逐、牺牲、见证、那些

在弥撒曲的震颤中相逢的灵魂

那些死亡中的闪耀,和我的

自己的土地!那北方牲畜眼中的泪光

在风中燃烧的枫叶

人民胃中的黑暗、饥饿,我怎能

撇开这一切来谈论自己?

诗歌一唱三叹,是对俄罗斯苍茫天宇飘散的精灵的致意,那些灰色的云朵被一点点击落,的太阳升起。王家新以自己的喷血的文字,寻找心灵的归宿。

他的许多诗歌是沉郁、悲楚的,丝毫没有一点得意。自然,有时不免布尔乔亚式的低语,可都是灵魂里流出的真声音,让我们读了有一种深深的痛感。他的许多句子是苍冷而富哲思的:

中国北方的那些树,高出于宫墙,仍在刻划着我们的命运

在伟大的诗歌中/有一种伟大的失败

在黑暗中躺下/这仍然是我们与自己相处的一种方式

一棵孤单的树/连它的影子也会背弃它

请哀悼这个可怜的人吧/因为在他的墓碑上/也写满了谎言

这些描述不是木心式超然的凝视,王家新放不下自己的故土的遗存,因为他有记忆。诗人不想以静观的方式走向无痛感的静思,他割舍不了俄罗斯式的沉重。以冷然的目光穿越死亡之谷,用如炬的火,照着周围的灰暗。而那种拷问和沉思,背后如地火般,随时可以喷出。其雄浑之力是可以感受到的。

在其大量的写作里,欧美诗人的影子一直在其间晃动。中国古典诗歌给他的暗示远不及西洋诗歌。又因为他是一个翻译家,都深深影响了其诗歌的写作。

王家新内心一直有一个奥斯威辛的情结。他关注的许多作家,也几乎都有这样的情结。他在那些幸存者的文字里,读出自己的旧影。那也是经过“”的人才有的体味。在《是什么在我们身上痛苦》一文里,王家新写道:

不仅是历史迷雾中的奥斯威辛,还有人类存在的一切,生、爱、死,都被纳入了这种痛苦的视线之中:“我们的爱,就像一个满面笑容、张着胳膊奔跑的聋哑的孩子,慢慢的,他的嘴角弯成了哭的模样,因为没有人能理解他,因为没有找到自己奔跑的目标。”

我一次次读着这样的文字。我甚至生怕把它们读完。为什么折磨着一个犹太裔作家的谜也折磨着我们?为什么我竟会在这种在别人看来也许大惑不解的“奥斯威辛情结”中愈陷愈深?我不再问了。不是我累了,而是我渐渐明白了――究竟是什么在我自己身上痛苦。

这种绝对意义上的追问,这种具有不朽的灵魂质地的文字,照亮的正是我们在我们自己的生活中长久以来所盲目忍受的一切。

上述的话,是我们进入王家新诗歌世界的入口。我以为读懂了这段文字,也许就看到了其漫长岁月坚守写作底线的因由。而他身上的那种隐隐的痛感,连带着那广漠的空间里的忧思,就那么久久在云层里回旋着。

我读王家新的诗,感受到内在的苦难无所不在的流溢。他的气质和俄罗斯、德国一些诗人的情形颇为相似。在其作品里,很少田园里静谧的逃逸,总有扯不断的怅惘闪动在词语间。在《给凯尔泰斯》一诗中他写道:

在你的文字间,冰和火,

一个苦役犯的

铁链和自由,

都在作响。

在你没有来过的这个国度,

风景也有些相仿。

铁已长进这片土地里,

苦孩子们从小以吃冰锥子为乐,

而对一只空罐子的隔世敲打,

在我读到你的时候

它的回声也再次传来――

是的,这曾是,恐怕也将是

我们唯一的音乐。

他对历史的沉重之负的理解,带有绝望的感受,悲观主义的情调一看即知。经历过“”的人,深味世间的痛苦。在人不能平等存在的时候,在表达被抑制的时候,思想的天空是昏暗的,而写作,才是自我救赎的路。只有在词语之间,方能够找到自己的灵魂,而在世俗社会,精神的树是没有颜色的。我由此能够理解,他何以对“”有那么深的切肤之痛。在那个年代,他的出身、家庭,都成为问题,完全丧失了做人的资格。他在插队的时候,遭遇到的歧视和压迫,无法一一陈述。而那个时候,唯有诗歌,能够帮他从绝望里走出,寻找词语,变成了一种可以神往的所在。

在后来的作品里,我一直能够感受到一种受难的主题在词语间的流露。灰暗中的存物,忽然投射来的阳光,在寂静里形成旋涡。而这个时候,曼德尔施塔姆与帕斯捷尔纳克的诗文,便成了参照。苦苦走在没有亮色的路上,暴风雪般的天气,碎石的旅途,留下的是斑斑血迹。曼德尔施塔姆流亡中的诗歌,那么深地感染了他。一九九二年,他在英国期间读到曼氏的诗歌和茨维塔耶娃的诗,大为惊异。后来,当他与策兰的作品再次相遇的时候,精神的灯再一次被点燃。那个在危机里不断寻路的人的智慧,把积雪的路踏平了。

策兰之于王家新,乃一种精神的源头。这个奥斯威辛集中营时代的幸存者,在无光的岁月,给了人们那么多智慧的启迪。王家新在这个德语诗人的劳作里,找到了自己内心的对象。策兰对于他来说,把抵抗忧郁的火种传播开来。用一种陌生的图景,安放着自己的灵魂。王家新欣赏他的非平庸化的选择,在诗的世界里,策兰给人以跨越旧俗的勇气。人类的悲剧来源于何?与我们熟知的文明是否有关?我们能否在惯性的思维里停下,另辟蹊径走上光明的路?在《阿多诺与策兰》一文中,王家新谈到策兰的哲学的隐含给人的启发,那就是,以“非同一性”的方式,进入“人类之外”的歌中。因为人类的歌,已经被污染了。阿多诺说,“奥斯威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这并不意味着奥斯威辛之后不能写诗,王家新说,策兰的写作似乎就是对阿多诺的回答。在这里,王家新感到批判精神的重要,他认为“‘奥斯威辛’之后写诗的前提应是彻底的清算和批判――不仅是对凶手,还是对文化和艺术自身的重新审视和批判!”策兰的诗歌,就是这个理念的践行。在王家新眼里,策兰在奥斯威辛之后,进行的是一种“去人类化”的尝试。“石头的语言,灰烬的语言,无机的语言,也许是奥斯威辛之后‘可吟唱的剩余一’。王家新从那种不可译的文字里,嘹望到诗人无限深广的存在。而这,恰恰成了其精神的前导。

至今为止,大陆只有王家新在持续不断地研究策兰。他也许是言说策兰最多的诗人。策兰的诗歌,在我看来是介于神秘与朗然之间的星外体。他以如炬的目光,进入我们俗人无法抵达的世界,在无词的言语里,进行着没有表达的表达。王家新从那种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词语里,懂得了自己的选择在哪里。

作为诗人,在译介域外诗歌的时候,王家新意识到我们的词语出现了问题。诗歌的新生除了生活的经验外,与外来语言的互动则显得异常的重要。

他开始在多种语境里穿梭,而他自己,正是那词语的互动的跋涉者。

二0一一年秋我和他在韩国,那天传来特朗斯特洛罗姆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我问,这诗人有何作品,王家新随口说出他的诗句:

醒悟是从梦中往外跳伞

多么迷人的诗句,这样的句子,深刻在王家新的记忆里。他说几年前,在瑞典见过这位诗人,他们之间的交流,有着难忘的快慰。在对词语的敏感方面,他们属于一类人。在诗人的思维力面前,我们显得极为粗俗和苍白。而诗人的价值,则是在无聊之所构建了可以救出自己的世界。

这时候我意识到,作为精神的漂泊者的王家新,他是在词语里流亡的人。

我注意到他对词语极为敏感。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他一直苦苦寻找自己的词语的空间。说他有一丝绝望的影子,也未尝不对,但后来他把精力转入到词语与精神哲学的连带里。他说:

现在,我不像早年那样去“寻求”了,只是依然关注着“词语”与“精神”的问题。我仍在梦想着一种词语与精神相互吸收、相互锤炼,最终达到结晶的诗歌的语言。例如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诗句“我的爱能在墨痕里永放光明”,假设把它变成“我的爱能在诗里永放光明”,就会大为逊色,为什么?因为它缺了语言的质感。而原句中的“墨痕”却有一种物质性,一种精神的元素就在这样的“墨痕”里永久闪耀!

而实际上,美丽的句子不在修辞的层面,是生命体验后自如流动的结果。庸常者怎么会有自己漂亮的表达呢?王家新寻找的,恰是自我的放逐的路。在那个路上,词语的家与爱的家都有。

印象里的王家新不喜欢知识江湖的游戏,对那些功名利禄向来是冷淡的。而几十年间文坛的风气,也与其格格不入。厌恶周围的词语,所以常常是,以属于自己的调子与世界对话。他说,“你只有更深地进入到文字的黑暗中,才有可能得到它的庇护:把你本身吞食掉之后。”(《反向》,1992)在这里,他与策兰一样,意识到流行语的意义的无意义。而无意义的自己的表达,才可能接近意义。

策兰给他的启示是,伟大的辞章是远离人类的热语而存在的,冷语才可能存在温度。在《存在,为了相互存在》一文,王家新强调一种“晚词”在策兰那里的意义。拆散旧的表达逻辑,以陌生化的词语建筑精神之厦。只有在这样的词语的流亡中,自我的本真才得以呈现。而王家新自己的写作,朝着的也是类似的方向。不过,在我看来,他的句子不是以晦涩的样式存在着,却以晓畅的口语表达隐曲的体验,精神则在远离脚下的地方。《塔尔寺》写道:

那神秘的

紧箍在塔内的菩提树

几百年来一直让人伏地膜拜

而它在黑暗中的根

在五十米的院墙外长出了另一棵

那绽放的花朵,在风中

说着一种我们更不懂的

语言

像是自白,没有繁复的比喻和刻意雕饰,而思想却是背离日常思维的潜行。他在许多现象界里发现了人类的另一种表达空间。渴望以别样的词语书写己身的体验。他知道自己没法脱离母语,但日常语言可以在黑暗里被心火点燃,诞生的是词语之外的隐喻。那个飘忽于词语之外的意象,恰是他流亡的心的外化。我们在这里读出诗人的苦楚与欢喜。这也恰如曼德尔施塔姆在词语中魔幻感的释放,与一个心仪的存在远距离地相逢,忘记过去的表达,以光的使者的身份走在天地间,才有自由之感。而我们今天缺失的,恰是这样的情感。

篇9

先锋也好,沉郁也好,怀疑也好,批判也好,这一切都只是诗学的表象。从本质上说,江雪在骨子里却是一个童真诗人,他的真来自于他的大地,来自于他的土壤,来自于他的血脉。这其实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他的诗歌地理是最典型的中国乡村,他的精神母体又更多地来自遥远异域的现代思潮,而他的诗篇内质却又偏于纯真和纯粹。好在江雪真的做到了,他以自在的真纯化解一切“诗学与真理”的难题。这是他写于1994年的《萨福》:

萨福。梦中的一块千年琥珀

我鬯,爱的是它不透明的那一部分

这个杰出的女性,在我的诗歌中

永久地袒露着。她的高尚,她迷狂的笑

古希腊的月亮,

也并非遥远,就在我们浑浊的镜子里

一个人忧伤的时候

就会把这古希腊的月亮挂在祖国大地 上空

江雪诗歌的调性基本是平和的,但骨质却是硬朗的,词锋偏于中性,但有时又暗含刀锋。他的诗句沉着多于桀骜,他的诗思情深而又偏于叛逆追问,偶有嶙峋之句。在《送病中人回故乡》中他写到“必死者的面貌”,在《他们的愤怒》中他写到“甲壳虫突然制成标本”,但更多的,他的诗句还是温暖、宽阔而悠然的:“她的可爱之处/是我再也看不到茅山落日,在江水里长长的动荡的影子”(摘自《忆茅山码头》)。

从一开始,江雪的童真设定就不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孩子,一个儿童,而是一个迷惘的带着追寻渴念的少年,清水河、马桥、茅山码头这些地方都是在他早期青春萌动的岁月烙上很深很深的生命印迹所在。这份不可磨灭的童年记忆,既代表一个赤子的血缘,也代表出发地和离开地;既代表青春年少的面影,也代表生命和精神的皈依之所。

少年渴望和青春萌芽是人生最早的密码,同时也是诗性种子的播撒。没有忧郁就没有青春,没有青春的躁动就没有生命力的焕然勃发,没有渴求与神往就没有生命的远足与追寻。童年记忆和青春回想不仅仅是江雪诗歌反复回溯的诗歌母题,也是其诗意生命的重要基石,正如在他生命中先后呈现的黄瑰堡和牧羊湖,江雪个人重要的诗歌地理几乎是以他长期稳定居住地为标志的。在清水河他生活了16年,在老村生活了11年,在黄瑰堡居住了8年,在深圳居住了1年,在黄石(朱家咀、交通里、牧羊湖等地)居住了10年,每一个相对稳定的居住地,都承载着他的一段特殊人生。这些反映在他的诗篇中既是一种生命的回溯与沉淀,也是他对自我精神原乡的寻源与叩问,当他试图把个人的生命际遇和时代的诗意相融和的时候,我们在他的这些诗篇里似乎既可看到惊讶,看到回归者的迷惘,看到童真,又可看到时光永逝的流连,看到一种反复回归与反复悖离,既亲近而又疏远,既叛逆又归顺的彷徨者身姿;在这样的情怀与身姿里,我们仿佛看到了鲁迅,看到了李白,看到了杜甫,看到了贺知章,看到了杜牧,耳边一时奏响所有原乡者过往诗篇中以“思乡曲”命名的交响乐章。

童年命题和思乡是交织的,作为诗人江雪的精神底色是黯淡中透出渴望的光明。而在他的记忆深处,他与现实人生的遭遇,暗淡似乎是真正的实景底色,光明是一种精神的理想与渴求:“记忆多么美好啊,童年伴有忧伤。/童年多么美好啊,记忆埋有忧伤。”(《向死而生的秘密》之《童年》)

草木是饥饿的,所以大地奉献河流,

人类是饥饿的,所以上帝释放欲望,

我也是饥饿的,所以母亲埋下粮仓。

――《向死而生的秘密》之《饥饿》

忧伤、暗淡而又美好的童年是一副人生图画的底色。同时也奠定了江雪诗歌的基本音调:暗哑而苍茫,忧伤而深执。生命的密码已给定,解开了,是诗,解不开,就是混沌与毁灭。

毁灭和新生,死亡和活着,诗意与当下。对于一个忧郁的少年,这些人生命题的挑战与诱惑是如此之巨大。“昔日,母亲和我,在某山码头,/坐机帆船,过长江/怀揣家乡饥饿的山药/到南方小镇,看望有一块上海牌手表的父亲”(摘自《忆茅山码头》)。这个母亲形象是原乡的替身,这个父亲形象是他乡的召唤。“母亲”与“山药”,是属于原乡的精神符号,“父亲”与“上海牌手表”,是属于他乡的新标识。他的离开不无牵挂,他的到达充满惶恐。

我时常在白日梦里飞翔,飞过家乡的清水河,

飞过黄瑰堡,飞过深南东路,飞过余华寺,

飞过牧羊湖疯人院,飞过黄荆山上的黑色 塔尖。

――《向死而生的秘密》之《黑色塔尖》

这些反复出现在他的诗篇中的重要地名,是他安放生命的地方,也是他时刻都想逃离的软禁之地。逃离与安居,逾越与困守,对于江雪而言,精神上的选择不言而喻,而现实中的选择却如此艰难。他只有在白日梦里飞翔,只有在“黑色塔尖”上去寻找新的希望。暗色调既非代表黑暗,也不代表毁灭,有时候却恰恰代表希望,代表美好。就像庞德的名句:“湿漉漉的黑树枝上花瓣数点。”在江雪两组重要的青春回忆主题组诗《向死而生的秘密》和《口语:冷记忆》里,我看到了星光闪烁的品质。巨大的背景是黑色的幽暗的,但穹顶上却闪烁着不息的光亮。这不是炽热的燃烧的光,而是顽强地透过云层晕散开来的光,微弱,但顽强,有时候也可能会被遮蔽,但最终总会透露出来。

《口语:冷记忆》和《向死而生的秘密》是他较晚的作品,分别写于2012年和2015年,既是组诗,又类似于截句。前一组十篇,后一组二十篇,前一组兼有两句式、三句式和多句式,后一组完全是两句式。这种精炼的短制写作是要有力量和情绪凝聚的。江雪的两组都写得开合有度,蕴藉有力。在后一组里,他似乎尝试着用口语来表达,以其沉郁的语风而言,轻口语写作对于他来说未免适合,但在这一组的尝试里,他却很好地避免了他对“口语诗”的尴尬,他从口语中借鉴到的是质朴而粗粝的表达,而不是纯口语的随意:“清水河北岸,有座小山,山顶上有一根旗杆,一个操场,三排房子。/那就是上五松小学。后来,小学不见了,山上长满了土豆、红苕和麦子。”(《口语:冷记忆》之《上五松小学》)

弯曲的马桥,弯曲的田野,河滩,弯曲的星空。

你们的叫喊,包括月亮的躯干,饥饿的子 宫,也是弯曲的。

――《口语:冷记忆》之《那些弯曲的孩子》

在这里,他试图着变化,试图接近那些细小的在记忆中早已深埋的事件,试图用更平实的态度和口语追问,试图还原某些场景,试图在那些场景中找到迷踪:“鹅塘在老屋前面,三亩地大,因塘里盛养白鹅,所以叫鹅塘/ 塘消失了,白鹅也没有了,村里人把鹅塘分了,盖上了房子。”(《口Z:冷记忆》之《鹅塘》)

唐山大地震那年,我六岁,全村人都背着干 粮和被窝,躲在屋后竹林里。

夜里,我看见一男一女在竹林里还偷偷那 个,我睡不着,一直感觉竹林在晃。

――《口语:冷记忆》之《唐山地震》

值得注意的是江雪的童年记忆并非苦难、艰辛、饥饿和荒谬,而是山川、土地、池塘与村庄。他的冷记忆看似属于童年的,故土的,实际上却是属于时代的,人性的,历史与未来的。在他的内心深处,始终保持着珍重着那个质朴的原乡。没有了河水的河流,没有了人群的茅山码头,没有了旗杆的乡村小学,没有了草垛的稻场,没有了牛群的田野和没有了羊群的山。这是一种时代的忧郁症,物质的乡土的原乡似乎已经回不去了,而精神的原乡,心灵的原乡又在哪里呢?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江雪就曾写出关于他热爱的小说家卡夫卡的随笔《怀疑理想的病中人:弗朗茨・卡夫卡》,我觉得“怀疑理想的病中人”这一界定是有价值意义的。在我们这个时代,很多有价值意义的诗人都可以纳入这个界定――“怀疑理想的病中人”。的确,当我们心中怀揣圣洁理想,而不断地遭遇现实的抵牾与幻灭之后,我们内心的疾病又复发了。抑郁、盲视、悲情、孤独,纷至袭来。就在此时,怀揣原乡梦的童真诗人已经蜕变为罹患时代忧郁症的悲情壮士,这就是始终交织在江雪诗歌中的沉郁和愤懑,暗哑与苍茫的暗黑诗学的源头。

深夜,想着童年的事,神庙屋顶上的衰草

十八年前乌鸦在故乡呼喊什么

我不可知,正如我为何经受不起

异乡人的召唤,去别处

在陌生城市里吹着海风,吃着南方泡菜

坐在她的湿地,我仍然想不出

必死者的面貌。我只能在这个夏天,在诗中

虚构一段旅程,送病中人回故乡

回到他的天真之歌里,正如你

在五月,让我重新回到这个城市的子宫,鞋 子相遇

让鞋子们学会相爱,学会在微笑中

表达,你不要的生活,花儿和马车要离开的 理由

――《送病中人回故乡》

臆想中的“病中人”也是要回到故乡的。他们在另一片土地上永远都是暂住者和局外人,思乡病让他更愿意回到故乡,“城市的子宫”(《钟鼓楼》)。那里尽管同样有着阴暗和潮湿,但只有在那里他才能够更好地学会相爱,“学会在微笑中表达,你不要的生活,花儿和马车要离开的理由。”在另一首关于故乡的诗里,他这样写道:

这十月,我的家乡

不可能像南方,遍地是黄金,到处是花街

所以我爱她

爱她干净

爱她的亲人出走天涯

爱她,有人把野插在酥油头上,有人

插在牛粪上

――《十月》

在这种他乡和故土的摇摆中,在这种“病中人”的暗示和臆想里,诗人实际上始终都抱有一种自我身份的犹疑,疾病抑或健康,游子抑或归人,冷眼抑或热情,诗人需要而且期待一种“自我”的正名。在现时性的语境中,江雪写于2004年的《送病中人回故乡》似乎恰巧契合了某种时代的暗喻,契合了他的随笔《怀疑理想的病中人:弗朗茨・卡夫卡》。精神的故乡何其遥远,我们仿佛都回不去了;在异乡,我们漂泊着,暂住着,在疾病和困境中,无法完成“原乡”的救赎。也许那个精神的原乡虚幻而飘渺,但即使是虚构的,也必须寻找来路,努力回去。可归途是迷茫的,个人的困境交织着时代的困境,于是,“解决”成为了我们这个时代最为艰巨的文化使命,如何解决?解决什么?怎么救赎我们日益悲怆的灵魂?诗人自始至终都在这种悲怆中歌哭:

我的故乡

不只一个

还有另一个

我的故乡

在天上

在地下

在水底

在母亲的身体里

在冷的记忆里……

――《故乡》

这是一种悲怆的无奈,是一种高远理想的无奈,无论是现实的困局,还是精神的困局,诗人都无力破解,自屈原始,到李白、杜甫、辛弃疾、以至鲁迅,中国诗歌历史上几乎所有伟大的诗人都在悲怆地歌哭着他们的时代,每一个时代中,最痛彻的灵魂,最痛彻的心都属于充满着希望、热血和悲悯情怀的诗人。江雪诗歌的沉郁来自哪里?就是这种解决的困境,就是这种解决的渴求与内在焦虑。它仿佛一种永不停息的内驱原动力,迫使他在不断地自我深究。

今夜

我的心是不纯净的

身体在退避,在犹疑

火车抵达的理由

快乐的人们不像我

一点也不像我

我愿把心中爱恋的火车

缩小成受伤的蚯蚓,或者

有毒的蜈蚣

安慰它,吞噬它

可是又害怕它

一截一截地离开我

――《火车》

“火车”预示什么?时代、历史与时间?我的身体在犹疑、退避,我的心是不纯净的。在爱因斯坦的理论中,时间是弯曲的,在某种宗教观念中,历史是轮回的。人在宇宙中是最微弱的星辰,被时间裹挟前行的人类似乎找不到正确的方向,但无论我们是多么的犹疑与惶惑,“火车”总在前行。诗人在时间和历史的惯性前行中的渺茫感,促使他在所有的片刻与须臾之间是如此努力地寻找和保存这样的一些诗性片刻:偶在的或瞬间的永恒。“我追赶着,蝴蝶消失在雨中”,“一场时代旧雾的到来,一片被雪花深深吻过的湿草地”。还乡之途是艰难的,未被确认;解决之途,亦如此。

难道一切只是徒劳?不!沉沦中的挣扎,退避中的前行,泥沼中的奋起,都是有意义的。真正的光明始自微光与黑暗,正如人类永远都在黑夜与光明的交织中活着,正如历史永远都不可能一直飙行在正确的轨道,所有内在的激情、渴望与祈祷都是时间能量的聚集。一方面,我们所看到的是偏离;另一方面,人类潜在的精神动能也在不停地消解我们的原罪。悲怆的灵魂,悲怆的人生,悲怆的归途。《策兰的一个下午》一诗,则写出一位ゴ笫人的幽暗之心和一个幽深的祖国:“策兰的一个下午,在河边,观察德国的倒影。/ 当它依旧模糊不清的时候,他在河底睡着了。”如果一个充满罪恶的世界是彻底不可救赎的,那么是人的存在还是正义的么?不,救赎是必须的,抚平我们灵魂伤口的还得靠我们自身的血。

在树叶的吹拂中,夜莺

见证月亮的影子。

洁白中,暗藏的浑浊

并不能影响它的残缺与完美。

而在风中,我感触到的,会有疼痛

会有虚空,亦有麻木

甚至我想放弃伪善的修辞

在空中挖一口井,一个黑洞

漫长而扭曲,可它正是自由的出处。

这是我仅仅能赋予它的

最可靠的想象,或史前的记忆。

――《自由考》

“洁白中,暗藏的浑浊”。这是非常清醒的认识,现实是这样,人性也是这样,我们无法改变,解决的唯一途径是认知,每一个认知者都是努力的脱罪者,脱去我们自身的原罪,还我们以纯洁的心灵。这种妥协式的解决也许是更好的更为客观的途径。“伪善的修辞”,谎言、现实认同者、妥协者和把持者、操纵者,无一例外,我们很难自由地说出人话,出口即空虚和扭曲,真意无法表达,言辞的惯性已经失去它所应该具备的活力和生命体征,不是我们不想说,而是我们随时都面临着巨大的言说困境,约定俗成的谎言比谎言制造者更加可怕,失真的灵魂再也经不起“真”的拷问。于是诗人天真地幻想“在空中挖一口井,一个黑洞,漫长而扭曲,可它正是自由的出处”。“自由”是什么?是随性所欲?是反抗和言说?也许是,但不全是,自由是回归自我,回归本真,回归最初的淳朴。自由是剥去“伪善的修辞”的诗性正义与灵魂话语。

江雪就是这样的一位诗人:心怀理想主义的光环,头戴自由的枷锁,既自我放逐而又自我囚禁,试图解决之道,追问后天而又梦回原乡之路,内敛而奔放,开阔而潜藏,自由而蜗居,纠结而决绝,哲学而感性,童真而苍茫,自断后路而又果决前行。他同时又是一个试图努力建构自我的独立诗学理想的诗人,他孤愤而执着的坚持犹如夤夜中的探索与守候,他的每一首诗都是对于个体困境和时代困境的双重叙事与介入。解决与救赎,解决与摒弃,自我救赎与时代救赎,这些沉重的诗学主题似乎是一抹浓重的黑色蕴晕于他所有的诗篇中,使其诗篇独有一种沉郁的黑铁之光,就像梵高的向日癸:金黄、热烈而夺目,他的沉郁与黑铁之光虽然内敛,但反复阅读,自可发现从最深的地方所顽强折射出的黑色光芒,自发照耀,灼灼其华。

他的死,成了安慰时代的理由。

他那么安详,而我们如此疯狂。

他恐惧,我们坠落。

节日的炮声,在反复

轰炸,它无法构成我们

欢愉的一部分。

我们在午夜,在闪电中

书写一条河,书写

河的黑暗,深远,书写

鳗鱼的尖叫,月光下的冷血。

我们倾听雨滴

在书斋里,无边的黑暗里

闭上眼睛,闭上嘴。

三十年的肥胖记忆

再度癫狂起来

我们再度成为见证者

成为同谋,成为机器的一部分。

――《午夜》

从《口语:冷记忆》《向死而生的秘密》《幼年的历史》等后期诗篇的写作中,看以看出江雪在其诗歌美学上的转变和企图,他希望具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诗篇的内容更真切和靠近,诗句更简朴和随意,但总的调子还是属于他自己的,江雪自己曾经说过,没有“介入”特质的诗,是他不太喜欢的。我想,这里所谓的“介入”,就是诗人对于时代和人性在诗学上的承担使命,是一种时代良心角色的选择与扮演。我不知道《午夜》一诗的缘起,但我相信诗里的死亡者应该实有所指,关涉自我,关涉时代,关涉每一个人的社会性命运。

江雪的诗歌一般很少直接而明朗的直指历史人物、现实事件,他对时代和历史的介入方式是内心的忧患,是当下式的批判和D谋解决,这种时代悲悯可能与他个人幼年的经历有关。在现实中,他曾经是热血乖张的少年,并因此而备受磨难。所以,他的诗歌中呈现的批判和隐忧,显得曲折而隐晦,他对时代和现实的忧患夹杂于个体的生命表达之中,相对于其它的诗篇,《午夜》是较为直接的“介入”:“他的死,成了安慰时代的理由”。是的,即便是在我们这样“和平而昌荣”的时代,仍有很多的死亡最终被确证为“牺牲”。“我们在午夜中,书写一条河,书写河的黑暗、深远,书写鳗鱼的尖叫,月光下的冷血”,历史的河流就是历史的书页,就像鲁迅所言,页页都有带血的字迹,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人性的麻木,人心的问题,则是我们每一个时代的大问题,“我们再度成为见证者,成为同谋,成为机器的一部分。”我们再来看看鲁迅“狂人日记”的结尾:“四千年来时时吃人的地方,今天才明白,我也在其中混了多年;大哥正管着家务,妹子恰恰死了,他未必不和在饭菜里,暗暗给我们吃。”“……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当初不知道,现在明白,难见真的人”!何等刻骨的麻木,人心的疾病是比时代病更为可怕的绝症。这种忧患是久远的,无可回避的,所以,那个热血乖张的少年江雪,多少年过去了,一直都在渴望解决之道,“解决”就像鲁迅当年深沉的“救救孩子”的呼唤。

2005年,江雪以诗人艺术家的双重身份创办民间重要独立艺术杂志《后天》,并设立“后天文化艺术双年奖”,这是一个重要的值得纪念的年份。《后天》的创办,“后天双年奖”的设立更加坚定地确立了他的诗学观念和艺术理想,他将更加宽泛地接纳和融合东西方文化艺术,更开阔地寻找和发现诗意的栖居地。他将更多地尝试除诗歌外其他的艺术种类和形式,后天不是一段的短暂时光,而是属于他的恒远无涯的艺术理想。《后天》创办十年来的艺术品格,它所追求的开阔而先锋的艺术视野,以及它的独立品质和理想坚守,已经获得深度认可和赞誉。它的不媚俗、不妥协、不搞小圈子的纯正和纯粹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显得珍贵和稀有。“后天双年奖”五届以来,以其独立的价值评判、严格而慎重的选择获奖对象,所有的获奖者已集结成中国当代文化艺术中继续坚守“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的先锋姿态和中坚力量。在我们的许多国家级的文学艺术大奖普遍遭受质疑与嘲讽的时候,没有奖金的“后天奖”被誉为中国文艺界的“龚古尔奖”,已赢得大家的尊敬和致意。

《后天》的存在堪称奇迹,这是一个底层诗人在极其艰难的状况下几乎是独立支撑的文化坚守,《后天》的存在也更加牢固地树立了江雪作为独立诗人与自由艺术家的双重身份,这也是他个人对自己的一种非常严苛的艺术要求:必须广阔、博大和更具包容,与此同时,他的诗歌创作也在不断地增加重量,无论是题材、篇幅、语言乃至创作的密度都在不断地整体地向前递进。

长诗《黑暗时代的人们》《乡村史》早在十年前就已开始创作,至今仍未展示全貌。2014年9月,他写出长诗《冷血》;2015年2月,他写出长诗《洛丽塔》;2016年8月,写出长诗《德令哈》。《冷血》是一场关于“故园与故国”的歌哭,在《冷血》中,诗人再一次踏上生命原乡追寻之旅,蕲河,清水河,石鼓寺,在这生命的原乡中,诗人理想主义的光芒始终都在与现代人的无可退避的精神困境相交织,相对抗,热血的大地既未开满胜利之花,也未结出丰硕之果,而像当代人的精神境况一样,布满荒凉。

沉睡中的蕲河,草木荒凉的蕲河

在暗夜中,悄悄绕过石鼓寺。

蕲河的两岸,是群山、村落,是城市、钟楼

而此刻,你听不到任何一种钟声,

唯有月光,被夜行人像雪一样披在身上,

匆匆穿过走马岭……

……夜行人的足迹,在月光下,闪耀暗褐的 血色。

――《冷血》

米沃什说:“关于诗人不同于其他人,因为他的童年没有结束,他因为终生在自己身上保存了某些儿童的东西,……也即他童年的感知力有着伟大的持久性,他最初的那些半孩子气的诗作已包含他后来全部诗作的某些特征”。的确如此,江雪的全部关于故乡的诗作都是他久远的童真情怀的一再抒发,是他关于那个再也回去不的生命和精神的原乡的深沉祭奠。《冷血》完成之后的第五个月,江雪又创作出重要长诗《洛丽塔》,是关于爱情的吗?这里面肯定有爱情的生发,但诗人的主旨似乎却不在歌唱爱情,却似乎是爱情的挽歌。

或许,这是一个奇迹。心灵的旷野

巨大的蜈蚣,带毒的蜈蚣

游走于你喘息的胸口,你的呼吸

伴随它的轰鸣。一场春雨,让我们相拥

在树下,谈论阿尔的天空

精致的美,忧郁的美,皎洁的美

写在你的脸上,写在随风而逝的花朵里

――《洛丽塔》

在江雪的全部诗作里,直接歌唱爱情的长诗比较少,《洛丽塔》和《游神》是我仅见的关于爱情的长诗。可读完《《洛丽塔》》全诗,给我的感觉,与其说这首诗关乎爱情,不如说他是在试图厘清当代人爱的困境:“我们的眼神,在贫乏中交换,彼此的街心花园,细小的蓓蕾,草尖上的露珠”;“我们都是病人,病人的爱,充满朴素与天真”;“夜太黑,没有时间交谈,我们开始吻吧”;“一群病态的人,生活在病态的大地上,病态的枝丫”。在这样的年代,我们还能够相爱吗?我们还拥有一颗纯洁的心吗?我们还有相爱的力量和勇气吗?“整个冬天,他在幻想中思念你,洛丽塔”。爱不在现实里,爱在幻想和奢望中。《德令哈》则是江雪赴青海德令哈参加诗歌节之后写就的长诗,这部长诗关涉到当代诗人在时代的“冷抒情”中遭受的普遍境遇。几乎在所有时代,诗人的存在都是尴尬的,他们是另类的族群,他们高傲而卑微,清醒而迷醉;他们狂妄而诚挚,愤怒而默然。江雪在诗中这样写道:“羞愧与羞辱,有着极大区别/ 我羞愧于活在人世,一副死皮囊,一个落难之徒/ 我们时常被羞辱,包括诗人的傲慢与理想/ 这让我想起,国王的靴子与睡衣”(摘自《德令哈》)。原乡、理想、爱情、自由、当代人的精神,所有的荒漠都源于我们的内心,未来,后天,在哪里?关于未来,关于后天,一个诗人,一个自由艺术家的全部希望都将寄托于我们不断地自我净化和自我纯洁的不死的灵魂。

冰雪尚未消融,大地开始

罂粟的萌芽。一只黑狐飞过蓝色客栈

着魔的猎人,放下枪支

歌唱茅山民谣,迎接策湖的春天

而它的足迹,已变成绿色峡谷

篇10

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效整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事半功倍之效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我国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学”是治学的最高境界,语文课堂教学要达到的理想效果应当是:课未始,兴已浓;课正行,兴愈浓;课已毕,兴犹浓。要达到这样的教学境界,就必须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教育技术如扑面之春风,为学生打开了一扇“兴趣”之门,以它特有的鲜活的优势让课文中的人、事、景物跃出纸面,学习的形式变得丰富,内容变得立体,学生

置身于浩淼信息海洋中,自主地、快乐地、超越时空、文本,随时随性地进行学习,这才是快乐地学习。

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散文《春》一文时,用多媒体屏幕出示《春》的五幅画面: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播放音乐《春江花月夜》,在曼妙的音乐声中,嫩绿的春草,艳丽的春花,和煦的春风,轻盈的春雨,作者笔下那美丽的春天景色细致入微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仿佛跟随作者踏青,完全溶入了诗情画意之中。利用多媒体手段营造的这种教学氛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情感体验,引起了学生的共鸣,激发他们的兴趣,促使学生展开联想,从中体会作者的心情变化的过程,从而加深了对作者写作的目的和抒发的情感的理解。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效整合,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有事半功倍之效。

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效整合,有利于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认为,学习者要真正获得知识,主要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情境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与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协商、交流、合作和本人进行意义建构方式获得,教师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效整合,首先要求教师转变观念,转换角色,由前台的"演"转为后台的“导”,揣摩学法教法,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为学生创设最佳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主动性上,引导学生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工具,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愉快而自觉的学习、主动地思索探究。

例如教学《飞红滴翠记黄山》这课之前,我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有关黄山的知识,结果在检查预习情况的时候,我惊喜地发现学生通过因特网搜集到关于黄山的地理特点,黄山的形成过程,黄山的景点介绍,黄山的一些民间故事。远比老师期望的要多,而且学生的学习是自愿自觉地进行的,效果尤其好。

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效整合,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当前,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课时与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压缩教学内容不是根本的解决办法,提高教学效率才是当务之急。把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进行有效整合,充分运用信息技术这个“教”和“学”的重要工具,巧妙利用丰富的多媒体软件资料与信息进行语文课堂教学则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教学软件资料,以及简单方便的多媒体制作和使用方法,为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效整合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从各个方面促进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首先,丰富的多媒体信息资料,方便了教师备课,教师足不出户就能查阅各种资料,欣赏名家教案、课件,博采众长,集思广益,使备课的质量和效率都大为提高。第二,利用多媒体演示效果解决教学难点。例如教学《陋室铭》,考虑到学生难以理解文中“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可以调素琴,阅金经”的意境,就在素材库中选取了若干幅国画作为课件的背景或插图,调用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古琴曲“高山流水”在画面的转换间隙播放。这样既营造了课堂氛围,又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既提高了教学效果,又节约了教学时间。第三,利用多媒体方便灵活的特点,可以使教学过程安排更加紧凑、有序,思路更加清晰,显的张弛有度,详略得当,有效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增大课堂的信息含量。第四,有利于发挥教学个性。要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就必须要有独特的教学风格。教师根据自己任教班级的学生情况,或者教材具有的特殊内容制作出有个性的教学课件。若某一课所涉及的内容趋向专业性,就调用一批符合教材内容的素材充实进去,使这一课件具有它的独特风格,那么教学效果也会明显。巧妙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对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意义重大,作用显著。

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效整合,有利于提高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有效整合,就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不再以判断是非的权威者出现,而是以教学资源的提供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研究探索的引导者的身份出现。让现代教育技术真正成为教师教、学生学的工具。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师生很自然

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来教学与学习,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合作学习,达到互动共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交互性特点,可以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如以电子邮件形式提交作业、批改作业,采用网上答题释疑形式进行课后辅导等。还可以让学生在网络环境中合作完成容量较大,内容较难的作业。例如学习了散文《济南的冬天》,让学生合作编制关于冬天的电脑小报,学生有的搜集冬天的植物、景象 ,有的找来关于冬天的诗词文章,有的寻找关于冬天的照片、图画,有的负责编辑排版,同学们合作编辑的电脑报图文并茂,色彩缤纷,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对学习课文的极大热情,又提高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突破教学时空限制,加强探究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