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口算练习题范文
时间:2023-04-08 09:15: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三年级口算练习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口算能力是小学数学的教学的重点培养技能之一。但是从目前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口算能力来看,存在明显的问题,比如,口算速度慢、错误率高,未养成良好的口算习惯,基本上以笔算为主。导致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对口算存在抵触心理。抽象性的逻辑思维,与学生的情感认识发展不符,对数学计算的感知相对比较肤浅,因此,难以有效掌握口算的内在规律,甚至选择逃避口算。二是,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兴趣爱好、年龄特征不相符,也没有意识到口算教学的重要性,比如,存在家长、老师使用“数手指”的方式教导学生进行计算,导致学生在形象思维上难以达到口算的要求,故不能进行口算。
二、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口算能力的策略
(一)练习形式多样,激发口算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思维表象能力,且已经基本上掌握和理解基础的算理,但是却没有形成对应的计算技能,需要对其进行有效的练习和训练。数学是一门比较枯燥乏味的学科,计算技能的提升离不开大量的训练,而一些口算题都比较枯燥乏味,长期的训练很容易让学生产生疲劳和厌倦感,并降低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口算练习时,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为学生设计形式多样的口算练习题,并具有趣味性,这样的口算练习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其中。
(二)坚持视算和听算的训练
速度、正确性是口算能力的关键性指标。在进行口算练习时,熟练和准确的口算是口算练习的主要目标。口算训练要每天、每课长期地进行,且保证口算的训练量。可根据本节课教学的内容对学生开展适当的口算训练,训练时间控制在5分钟以内,口算题数量控制在15道以内。比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多位数乘一位数》教学时,采取老师读题目,让学生在纸上写出口算答案,然后教师展示15道具体的题目,让学生同桌之间相互改正,接着将口算结果准确率最高的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表扬,并鼓励其他学生继续努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口算兴趣,激发学生的口算热情,并始终保持渴求的心理状态。
(三)抢答口算题
利用课堂前5分钟时间对学生进行口算训练,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将口算题写到卡片上,然后在课堂上展示,展示时间为3秒,让学生抢答,共计15道题目,抢答正确率最高的学生,将获得教师为学生准备的一份小礼物。比如,在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课教学中,拿出卡片“8900-700”,知道答案的学生快速站起来说出答案:8200。这种抢答式口算练习,既能提升学生的口算速度,又能训练学生的思维敏捷性,促使学生对口算训练保持积极的态度。
(四)小组口算比赛
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利用这一特点对学生进行口算技能训练,对一些爱表现的学生而言,为他们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因此,在口算训练中引入竞赛机制,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口算训练,根据全班学生的数学量,平均分为6个小组,每个小组成员为5人,将提前准备好的6组口算练习题分配给对应的小组,要求每组各派一名成员答题,共计5人。每个人完成一道题目后,下一位成员则可以计算下一道题目的答案,最后看哪个小组最先完成小组口算试题,且必须全部准确,用时最短、回答全部正确的小组则为冠军,并对该小组成员进行奖励。这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口算训练的方式,既能提升、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口算能力。
(五)运用直观手段开展口算训练
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口算已经不是完全新颖的学习内容,在前两年数学学习中已经接触,由于口算是一项持续的教学内容,故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口算能力的必经之路。在口算训练中,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对数学计算有着直接的感知,然后通过大脑运转和过渡,建立计算表象,并得出最终的口算结果。因此,在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中,可通过运用直观化手段对学生进行口算训练。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中,教师可将课本中的图例以实物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观看,比如月饼,目的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先将月饼平均分成4份,然后分给4名学生,问:每名学生所得到的月饼数量是整块月饼的几分之几?在没有接触到分数的知识时,学生对老师的问题感到陌生。此时,可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呈现出最为直观的内容,将正方形平均分成4分,并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分割动画操作,目的是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掌握分数知识。最后将分割法运用到课本知识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思维对课本内容进行积极思考,并口算出课本中的题目答案。教学任务完成后,对学生进行分数口算训练,比如:一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每份占多少?5角钱等于多少元?最终提升学生的分数口算计算能力。
又例如,在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万以内的加法与减法”教学中,计算“23+65”的结果,向学生展示:一捆木棒共有10根,共有10捆,10根小木棒。问:如何利用这些木棒快速计算出本道计算题的答案。学生回答道:先利用木棒摆出23和65,然后直接数木棒就行。23为2捆木棒和3根小木棒,65为6捆木棒和5根小木棒。共有8捆木棒,8根小木棒,总数为88。这样学生在无形中学会了快速简便的口算,并为学生出几道类似的题目,要求学生以同样的方法进行计算,从而提升学生的口算正确率。
(六)数形结合,掌握口算方法
口算教学不仅仅是为了确保学生计算的准确性,更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与理解算理内容,促使学生对口算基本方法有全面的掌握。而三年级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记忆时间短,单纯进行口算训练,很难有效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因此,可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将生活问题与数学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促使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的同时,实现对算理内容的掌握与理解。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中秋来临之际,小红去买月饼,准备送给长辈,每盒月饼共有9块,买3盒一共多少块月饼?这种以学生实际生活为情境的问题导入,能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先用加法的方式快速计算出答案,然后引导学生尝试用乘法计算,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的算理,实现对学生口算能力的有效锻炼,并掌握对应的口算方法。
(七)积极组织竞赛活动,提高口算技能
小学三年级学生拥有该年龄段不可缺少的年龄、性格特征,比如好胜心较强,凡事都习惯争取第一。因此,在小学三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年龄、性格特征组织竞赛活动,吸引学生对数学口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口算技能。在组织竞赛活动时,必须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现自我的平台,特别是学生喜欢老师的关注与表扬,并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潜力、展示自我的机会,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愿意投入其中,才能在竞赛活动中提高口算能力。当然在课堂组织竞赛活动时,必须给予相应的奖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规模大小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当然也可以在课前几分钟开展竞赛活动。比如,在新课教学前,利用课前10分钟时间,组织两组学生开展口算竞赛,也可以面对全体学生开展,口算竞赛内容要基于三年级课本知识,并围绕教学内容出题,用时短,且回答全部正确,则为胜利者,针对胜利者给予鼓励和表扬,并把握度;针对失败的学生要积极鼓励,促使学生更愿意自主开展口算练习,并保持参与竞赛活动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更愿意主动投入到数学课堂中,注意力集中,并与教师之间保持紧密的联系,锻炼胆识,久而久之,学生的口算技能也就得到有效的提高。
(八)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粗心大意是三年级学生最典型的特征,由于年龄原因,学生在口算时经常出现明显失误,导致最终的计算错误,出现这种计算错误的主要原因并不是能力问题,而是因为小学生并没有养成良好的口算习惯,计算不认真,也没有反复检验的意识,认为自己计算出的结果肯定是对的。比如,在口算时,把符号看错、写错甚至把数字看错,如果学生拥有良好的计算习惯,可以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纠正,从而有效避免了低级错误的出现,并提高了计算的正确率,提升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自信心。另外,还存在审题问题,对题目中的信息没有进行认真的阅读和思考,导致最后计算出的结果是错误的。从小学数学的角度来看,无论是笔算,还是口算,都应该拥有一个良好的计算习惯,针对每一个计算题目进行检验,确认是否正确,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篇2
【关键词】概念 计算教学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134-02
作为数学老师众所周知,在数学学习的全部过程中,计算教学一直是课堂教学最受重视的教学内容,尤其是小学阶段,“数”与“计算”是小学生逐步学习、发展的基础,是他们需要掌握和形成的最重要的知识和最基本的技能。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如果欠缺,会直接影响初中、高中甚至今后的数学学习和实际应用。所以小学数学课程目标向来把计算能力的培养作为基础技能的重中之重。下面我将从三方面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点对小学数学低、中段计算教学的认识。
一、对计算教学在各学段地位的认识
小学生数学学习必须先从计数和计算学起,因为这样一方面符合学龄儿童的心理特点,另一方面是符合学龄儿童的认知规律。首先要会识数,计算数,然后才能进入到更高层次的学习。数与计算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有广泛的应用,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和其他科学知识的基础。
小学低段一、二年级的计算内容比较简单,加减计算重点是“100以内的数”,乘除计算重点是“表内”乘除法,二年级下册虽然接触到“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但是仅限于一些简单的口算。课堂教学的更多时间放在学生注意力、自制力、独立性和良好习惯等方面的培养上。算理的教学一、二年级是以摆小棒、看图形等直观手段获得计算过程和方法,逐渐发展到脱离实物,运用迁移、转化等手段获得计算的过程和算理,单纯的计算过程和算理的探索与概括将占去课堂的大部分时间。
计算教学是小学中段数学教学的难点。三、四年级在小学阶段是过渡年级,也是学生学习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应重点加强学习能力的培训,培养孩子养成认真、刻苦的学习态度,为小学高段的学习夯实基础。反之,基础不牢固,以后的学习也会步履艰难。而计算能力的强弱将会影响学生数学的学习效率。教学工作中不时有家长困惑:我孩子一、二年级经常考100分,怎么到三年级只有90来分,甚至还有八十多分的现象。究其原因,其中计算内容的复杂程度加深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三年级以后,孩子的学习任务已从适应学校生活转向提高学习能力,数学学习任务要求明显提高。中段数学的数的认识内容扩展到“小数”、“分数”和“亿以内的大数”的认识;计算内容涉及“万以内数的加减(进位和退位)”、“多位数的乘除法”、“小数”和“分数”的计算、“四则混合运算”、“简便计算”等。这个阶段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尤为关键。三、四年级孩子的年龄约是9一11岁之间,处在儿童期的后期阶段。属于从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期,生理和心理变化明显,是培养学习能力、控制情绪能力、锻炼意志能力的最佳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注意力更具目的性和持久性,可以胜任更加艰巨的学习任务。绝大多数三、四年级的学生掌握计算问题比较容易。还有少数孩子计算有一定的困难,这就不免产生学生在数学成绩上的差距悬殊现象。此时学生的学习从被动转向主动,学生的思维从仿效转向创造,培养思维的创造性和发散性成为重点。
二、对计算教学在各学段教学方法的认识
对估算的课堂教学要让学生明确估算意义,提高他们学习估算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创设更多的机会接触现实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意识到在他们周围的某些事物中存在着数学问题,体会到估算的必要性和优越性。估算的方法灵活多样,因内容而定,因实际情况而变化,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要让学生多练习,逐步积累估算的经验,总结规律,提高估算能力。
在笔算教学中,要让学生牢固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弄清算理、掌握法则使学生能够正确合理的计算。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87×42”时,这个算式个位的2和87、十位的4和87相乘都要连续进位,一定要让孩子把进位数写在相应的数位上,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运算顺序,先算个位,再算十位;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明白每个积的意义,掌握计算法则。在学生掌握法则、算理的基础上,再加强笔算训练,通过合理、系统的练习,促使学生在练习中形成笔算技能,提高计算能力,加强笔算训练,形成笔算技能是提高计算能力的重要手段。例如:学习了商中间和末尾有零的除法后我设计了三组练习题,第一组习题商的中间有0,第二组习题商的末尾有0,第三组商的中间末尾都有0。从简单到复杂,符合学生认知规律。通过练习既使学生深刻理解了算理,又提高了笔算技能,起到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当然笔算练习还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好的学生要求高些,学困生要求放低些;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耐心,悉心育人。笔算练习和口算一样要有速度,在一定的时间内,要求学生做题多、快、准。有利于综合考查学生的计算能力。养成良好的笔算习惯,应从低年级抓起,严格训练,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①养成认真看题、计算仔细的习惯;②养成书写整洁、格式标准的习惯;③养成笔算时写竖式并验算、检查的习惯。坚持以上三方面抓好学生的笔算训练,有利于笔算技能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总之,作为小学数学教师重视计算教学,抓好学生的口算与笔算训练,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更利于全面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篇3
在平时的估算教学中,着重对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与总结。
一、训练口算技能
一听说估算,大家都可能以为是近似值,简单、随意地估一估,不需要什么正确的计算,那可是对估算的误解。
估算也是“算”,需要有训练的口算技能作支撑。在教学中,经常性的见缝插针地对学生进行口算训练,提高他们的口算速度以及口算正确率。同时训练、总结、传授一些口算的技巧。例如:25×4=100 125×8=1000,这些都是需要学生熟记于心的。只有打好“算”这个基础,才能更好地为“估”服务,只有算得准,才能估得合理。
二、懂得“四舍五入”
三年级下学期有这样一题估算练习题,关于22×48的几个问题:①它们的积接近多少(大约是多少)?②它们的积比( )多?③它们的积比( )少?
关于①的练习,学生之前有所接触(加法的估算),学生都知道“四舍五入”的方法,22接近20,48接近50,积接近1000。②③两个问题以前没有接触,这时就得让学生知道需要估大还是估小,要根据具体的情境选择科学、合理的估算策略:②是估少练习,这儿要同时把两个数变小,应估算成20×40=800,③是估大练习,这儿要同时把两个数变大,应估算成30×50=1500。
新课标强调的是估算意识,不强求方法的固定性。在估算过程中,由于个体不同和认知水平差异等因素存在,每个学生对同一个问题所采取的估算策略也可能是不同的。因而教师要淡化学生估算结果的正确与否,注重对学生估算方法多样化的引导和评价,只要学生能运用适合自己的估算策略解决问题,就应该给予肯定和鼓励。通过训练,引导学生通过对比,领悟种种估算策略的合理性与优越性,养成针对问题能从多角度思考,选择一种最科学,最不容易出错的方法来解题的习惯。
三、严谨估算思维
篇4
一、高效课堂,数学教学要注重精讲
所谓“精讲”就是要讲清讲透教学的重点。教学的重点要讲清讲透,学生通过阅读可以理解、掌握的问题可以不讲。对于精讲我是这样理解的,针对一个信息窗、一个单元的精讲,还不算是真正的精讲,真正的精讲应该是针对一个模块的精讲,那么要做到对模块的精讲,首先要做到“整合”,把相关知识单元整合成一个完整系统的模块,做好整合一定要吃透教材,提炼出模块的教学重点,把模块的教学重点作为精讲的内容,明确哪些内容要精讲,哪些内容通过学生的阅读,可以自己理解和掌握,把握住了模块的知识脉络及教学重点,教师就可以自己编排模块的教学顺序,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设计。
如,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和第六单元都是《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每个单元分别有3个信息窗,共6个信息窗,通过阅读教材我把两个单元的内容整合成三部分,分别是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估算和笔算,重点是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也就是用竖式计算,竖式也有重点,重点就是当某一位上除以除数不够商一怎么办?不够商一就商0,教师要给学生讲清楚为什么要商0,这部分要讲清讲透,作为重点来知识来处理,口算、估算相对简单,可以放给学生自己来掌握,但也不代表教师就袖手旁观,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口算、估算的方法以及口算、估算的注意事项,让学生既要学会方法,又要做到准确无误少出错误。通过整合两个单元6个信息窗就分为了口算、估算和笔算三部分,利用3个课时就可以把两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完成,并且效果非常好,学生对于这部分的知识既掌握得牢固,还很系统。
二、高效课堂,数学教学要注重多练
“多练”指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多给学生练习的机会,并加以指导,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练”,达到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多练”不是搞题海战术,练习题不仅要有一定的数量,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定的质量,习题的选择上要有利于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尤其是重点知识的掌握。
多练的形式要多样。不要一提到多练就是给学生布置大量的作业,增加学生的负担,多练完全可以在课上实现,如,教《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让学生上黑板板演就是很好的多练形式,既让学生进行了练习,又可以发现学生的不足及时予以纠正。
多练在题型上要有层次。难度适中的题目,可以让中、下游的学生来解答;难度较大的习题,可由上游的学生尝试解答,如果不能解答,可以让学生讨论。这样,学生通过有层次的练习,巩固了课堂教学成果,学习知识的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也相应的得到了提高。
三、高效课堂,数学教学要注重小组合作
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在小组成员间形成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使小组成员间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促进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学习小组,我是这样划分的:每4人一个小组,一个小组设一个组长和一个副组长,两个组长分别帮扶一个小组成员,平时学习了新课,组长要给组员及时地辅导,对组员没有掌握的内容组长要给组员讲解。这样既可以让小组成员共同进步,还可以让各小组之间形成竞争,看哪一个小组帮扶开展得好,成员成绩进步得快。
组长还要负责检查组员的课下作业,组长之间相互检查作业,教师只抽查一部分作业,这样可以大量节省教师检查作业的时间,保证课堂时间的高效率。
四、高效课堂,数学教学要注重及时复习
篇5
一、教师对低年级数学习题资源的困惑
小学低年级数学习题作为低年级数学模型的重要表现形式,是现实数学问题的科学简化、抽象和理想的模型,是第一学段数学课程资源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小学低年级数学习题是巩固新知识的主要手段,是沟通知识与能力的“桥梁”。
但是,目前家长和教师普遍感到:低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在习题解答上时间受控;低年级数学知识较为浅显,学生能力也正待提高;教材提供的习题有限且略显简单。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进行必要的低年级数学习题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学生将不能更好地巩固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能更多地体验数学问题的多姿多彩,不能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其知识视野、培养其探索精神及创新能力。
二、低年级数学习题资源开发利用的价值
低年级学生对习题的解答,就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模拟和演习,是数学在社会生活情境中利用的过程。教师用多种方式开发、利用低年级课本内外的习题资源,让较幼小的学生能够从小培养自己以“自主探索、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为主导的数学学习方式。新课程的实施需要教师合理地开发和利用数学习题资源,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创造者。
1.好习题能巩固双基,突破知识重难点
一定时间内,一个人的信息承载量是有限的,尤其是低年级儿童,过多的机械练习有碍学生的思维发展,容易“熟能生厌”。因此,设计紧紧围绕发展学生思维的目标,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的练习题,提取能抓住学生思考问题的关键处的练习材料,能及时疏导学生稚嫩的思维通道,突破重难点瓶颈。
注重数学习题的开发和应用,就是要有明确的练习目的性,将习题的意图集中地体现出来;注重数学习题的开发和应用,就是要有鲜明的练习层次性,使得学生要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不在一个平面上盘旋。在练习中巩固哪些知识,形成哪些技能,沟通哪些联系等,是习题资源开发和利用首要考虑的问题,有主次、有层次的习题才能使低年级学生产生有阶可上、步步登高的愉悦感,才能兴致盎然地学习知识,让知识向技能、智能转化。数学教学中,教师重视对习题的设计和应用,才能很好地达成巩固双基、突破重难点的教学目标。
2.好习题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发展学生的思维
数学本身有着严密的体系,教师要紧扣发展思维的核心,学生只有在富有思维活动的练习中,才能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纵横交错的内在联系,才会理清知识的发生、发展、变化关系或逻辑关系,从而完善自己的认知,达到整理出知识点和掌握一些基本的思考方法。如在三年级上册的“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的教学中,教师设计了以下练习题:
这道题突出理解各种算法,分析自己的算法,并学会描述想的过程。从中我们看到习题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启发性,通过练习,学生可以学会一种方法、掌握一种思路、发现一种规律,不断地受到启发,达到以例及类、闻一知十的目的。习题应极力促进学生自觉地去思考,把握住学生思考的过程和方法,“促进数学思考”已成为当前数学教改的关键、核心!这也是我们多年来命题改革研究所追求的目标。
3.好习题注重应用和实践活动,提高创新意识
在浩瀚的题库中,之所以选择这些题目而不选择其他题目,是有其道理和意义的。好习题是巩固和深化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发展学生数学思考的主要载体。当然,这项工作是融入了广大教师的智慧的。因此,我们除了认真解读新课内容,也要认真解读习题资源,精心设计习题的教学。例题:小明、小军、小刚和小强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他们是否画对了?请在里画“√”或“×”。
这是低年级一道学习“认识厘米,
小明这样画。
小军这样画。
小刚这样画。
小强这样画。用厘米量”后的题组练习,检测学生是否掌握画线段的方法,能否用尺子灵活、准确地画出线段,此外还能针对学生易错、易混淆点,做到学生练习与教师讲评相结合。对学生的实践和应用能力的培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创造精神。
4.好习题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培养应用意识
低年级数学习题资源的开发和应用就是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的,它成了教师和学生关注“习题”和“生活”之间的联结点。《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学生学习数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社会生活是丰富而复杂的,因此,让学生研究相关的生活问题,能使习题充满生活气息。教材中的例题、综合实践活动的资源非常丰富,我们要用足、用好。
5.好习题调剂儿童的生活情趣,增强成功体验
兴趣和成功体验属非智力因素的范畴,它是动力系统。美国当代的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要使学习具有意义,就要让整个人,包括情感、认知等投入学习活动,而不能让学习活动成为“颈部以上发生的学习”。习题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多样性满足了低年级小学生好奇心强、对单一的练习不感兴趣、注意力集中时间比较短暂的特点。特别是练习时,在学生对新知识有所掌握的情况下,如果只是大量的简单乏味的巩固强化,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习题资源开发和利用中的练习效率往往是和趣味性联系在一起的。
如在学了“11~20各数的认识”单元时,教师可以安排各式各样的数数游戏,如看图数数、看实物数数,使学生理解两位数是由十位和个位组成的;可以以翻书13页、15页等动作练习,感受十几页的书的厚度和它们的大小关系,体会数的基数与序数两重性;可以利用数轴,设置比14大比17小的猜数游戏,感受数的大小;还可将枯燥的加减法口算题练习,改成富有合作和竞赛性质的“看谁摘到更多水果”“开火车连续口算”或改成“口算爬山活动”等,还可将问题设置成抢答题,尤其是配上动画和电脑自动积分、评价、鼓励性流程等,练习的节奏也更为紧凑,学生的感官得到很好的调动。
用好、用活习题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有效性的重要环节。练习中要有新的形式、新的题材、新的要求、新的思路、新的方法,使学生形成新的体验。如果习题的形式符合小学生的兴趣特点和注意特点,就能促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掌握同一知识,提高认识的深度和应变能力。再加以教师对学生勇敢尝试和创新想法的鼓励,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从而树立自信心。
三、习题资源的开发途径和利用的策略
1.小学低年级数学习题资源的开发途径
小学低年级教师承担着加强低年级数学习题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责任,开发符合数学课程标准的,符合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的,具有时代特征的,能服务于社会、生活的有创新思路和实践价值的习题,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
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对事物充满好奇,求知欲、表现欲很强,利用儿童的这一特点,教师有效展示课本的例题资源,如用充满童趣的彩图丰富孩子们现实生活。例题固然是孩子们探索新知的开始,那么课后习题更是孩子们跃跃欲试、实践创新的天地。在《比长短》这一课后,将课后习题中一只蜷曲着的蛇和一只鳄鱼比长短,开发制作成可伸缩蛇身体的动画片,更具有直观性、启发性,能强烈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认识到拉直身体的蛇是更长些的。
下面的习题就是一个富有童心的低年级老师开发的,体现了她敏锐的儿童视野、亲切柔和的关爱之心和低年级数学老师培养孩子数学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用心。
(1)要回答“一共有多少只小鸟?”这个问题可以从图中找到哪些有用的数学信息?能用的信息在( )里画“√”并列出算式,不能用的信息画“×”。
①小鸟真可爱呀!( )
②图上有2棵树。( )
③树上有5只白鸟,3只黑鸟。( )
④图中有一个带阴影的长方形。( )
⑤白鸟的只数比黑鸟多。( )
⑥左边树上有4只鸟,右边树上也有4只鸟。( )
(2)看图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他们的解答对吗?请在( )里画“√”。
①还剩几只小鸟?5-3=2(只)……( )
②黑鸟比白鸟少几只?5-3=2(只)……( )
③白鸟比黑鸟多几只?5-3=2(只)……( )
新《数学课程标准》要求低年级教学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又如在《认识钟表》中,教师开发如下教学习题:
写出钟表上表示的时间,并与人们相应时间的生活连线。
这一习题在课堂内外让学生互换大脑里储存的信息,渗透守时和责任对每个在社会上生活的人是重要的。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能时时体验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教材例题和习题虽然提供了生动活泼的问题情境和独具特色的内容呈现方式,但由于教材编写人员与学生所处的地域不同,教材编写过程中受篇幅和编者团队的限制等,因此一套教材所提供的各种习题资源并不一定适合每一位学生,也一定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家长和学生若能主动选择各地、众家的教辅材料,同样会有能促进低年级儿童基本知识、技能、方法、情感态度发展的习题资源。特别是低年级老师时间有限,创作生活情境图将耗费许多时间,此时教辅材料中丰富的习题都是教师和家长所喜爱的。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已经自觉的应用了以下途径,力求拓宽习题资源开发的途径:①有效展示课本的例题资源;②自觉利用课后的习题资源;③主动选择教辅刊物的资源;④留心捕捉儿童的实际生活;⑤积极把握社会的时代需求。
2.小学低年级数学习题资源的利用策略
不管教师对习题设计如何煞费苦心,它终究要通过教师的运作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内容,这就意味着教师不仅要承担课堂层面习题开发的责任,而且教师的能力、素质、水平在习题利用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谈一些小学低年级教师可用的有效利用习题资源的策略。
(1)改变、变换的策略。为了体现一类问题的知识模型,教师除了例题之外,总是会涉及生活经历中的其他情境,有的时候也需要教师适当改变习题的情境,再现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这样强调并重视变换了情境和内容的习题解答,将给学生的数学建模奠定一个扎实的基础,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使得学生触类旁通。常用的有:①变换情境和内容,使得触类旁通的策略;②变换信息和数据,使得举一反三的策略。
(2) 增加、减少的策略。增减数据,使习题更加开放;增减信息,使习题更加综合。“35元钱买橡皮,单买每块5元,最多可买多少块橡皮?”这本身就是一道普通除法问题,但如果对这个习题进行如下增加信息的开发和应用,就是一道很能考验孩子分析和决策能力的综合题了。“35元钱买橡皮,单买每块5元,两块橡皮合买要8元钱,最多可买多少块橡皮?”再通过增加数据,变成“37元钱买橡皮,单买每块5元,两块橡皮合买要8元钱,最多可买多少块橡皮?”这三道题,考虑的问题各有侧重,答案因此会各不相同,综合应用这样的习题资源,更加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学生将获得更多的分析机会,思维得到更宽阔的拓展,同时锻炼学生关注细节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大幅提升。
(3) 赋予多样的呈现形式和方法。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活动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学生对直观的、感性的、活动的内容非常感兴趣,此时他们的思维特点主要是形象思维活跃,逻辑思维较弱,偏好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进行思维活动的。如果教师能把教材上抽象的、静态的图片或文字设计成在活动情境中的发现与探索,让学生体验挫折与成功,将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促进作用。因此,低年级教师赋予习题更多的呈现形式和方法,如静态呈现和动态活动不同的呈现方式、单人解决和群体活动等方法,单项呈现运用和综合活动应用等形态。例如下面的习题应用:
①如果想买一块面包,可以怎样付钱?②你如果是小明,想买什么?该如何付钱?
这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习题,教师开发应用这样的习题资源,就应该想好在课堂上解决还是回家思考解决。在实际生活中这是一道挑战个人的生活问题,但是对幼小的低年级孩子而言,利用解决数学问题这一阵地进行群体活动,可以更多地感受交流、体验合作,促进低年级儿童丰富思维交流过程和展示多彩的解决方案。
心理学认为,一个正确认识的获得,总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反映在教学规律上,低年级学生要获得相应的知识和能力,也要一个多次反复的过程,含有丰富儿童社会生活资源的习题是学习者对学习任务的重复接触或重复反应,更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形成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的最基本的手段。
综上所述,有目的、有意识地开发习题资源,科学合理多渠道开发习题资源的途径,讲究数学资源的利用策略,有利于促使低年级学生体验数学问题变得多姿多彩,从而让学生学会从社会生活中寻找数学的痕迹,并通过问题解决培养自身的探索精神、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篇6
一、在练习中回顾算理,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基础
“明算理,懂算法”是计算教学的核心,让学生清晰地理解计算的算理,才能真正掌握计算的算法,才能够正确地进行运算。
计算的新授课是让学生在动手、动脑,通过自己实践、观察,主动去探索算理,真正明确算理的基础上再提升算法。有些教师在新授课讲完算理提升算法后,从此就按照算法训练学生的计算能力,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学生的知识会有遗忘,只有多次回顾算理,被学生清晰牢固地掌握的算理,才能为学生提高计算能力奠定基础。因此在设计计算练习课的基本练习部分,很有必要进行算理的回顾。
例如,在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练习课的基本练习部分,设计了以下练习:
1. 先计算,再说说每步的得数各是怎样算来的?各表示什么?
2 1
×3 2
4 2 (2个21是42个一就是42)
6 3 (30个21是63个十就是630)
6 7 2
教师请学生板演汇报后,然后板书算理。通过口述算理,学生更清楚每步得数的由来,奠定了正确计算的基础,还为回顾归纳算法作了铺垫。
二、在练习中巩固算法,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关键
计算教学,明算理是基础,懂算法是关键。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关键就要学生清晰掌握计算法则,按法则进行计算,提高计算能力。一般教师根据自己教学经验在新授课时,在操作中体验算理后,都会进行计算法则的归纳,然后按计算法则训练学生。计算练习课的时候,我们很有必要在基本练习部分再简单回顾计算法则的由来,让学生计算有序。
例如:在四年级下册“小数加法和减法”练习课基本练习部分,设计如下练习:
1. 计算下面各题
2.98 - 0.56 =
12.53+4.67=
7.2-1.78 =
要求学生先用竖式计算,再回顾小数加法和减法要注意的问题。教师板书:小数加、减法要注意:(1)小数点要对齐;(2)按整数加、减法笔算方法进行计算;(3)得数的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
练习课基本练习对计算法则的回顾和复习,让学生再次明了了计算方法,提高了计算正确率,促进了计算能力的提高。
三、在练习中设计巧算题,是提高计算速度的前提
小学计算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培养学生思维的过程。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计算试题进行观察、思考、判断,决定能否简便计算,怎样简算。通过合乎逻辑的分析、推理,尽快找到计算的捷径,提高计算效率。例如: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练习课,在挑战题中设计如下练习:
先笔算出前三题的积并找出规律,再根据规律口算出剩下各题的积,你还能继续编出几道类似的题并口算出得数吗?
(1)12×11=132
(2)15×11= 165
(3)23×11=253
(4)26×11=
(5)45×11=
(6)29×11=
(7)__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_
(9)_______________
学生笔算后讨论发现“两位数乘两位数”,有一个因数是“11”时可以巧算,积的最高位的数就是另一个因数的最高位的数,积的末尾的数就是另一个因数的末尾的数,中间的数是另一个因数十位数字和个位数字的和。通过本练习激发了学生对计算的探索兴趣,提高了计算的速度,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四、计算练习与解决问题结合,在解决问题中提高计算能力
“问题教学与计算教学紧密结合”是《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重大变化,改变了传统计算教学的枯燥、乏味,使计算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计算练习课要把所学的计算技能运用到解决简单实际问题之中,熟练技能,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学以致用,在解决问题中提升计算能力。
例如:在四年级下册“简便计算”练习课上,我们在综合练习中,设计了如下练习:
(1)李老师买了7盒钢笔,每盒12支,每支25元,一共花了多少元?
方法一:25×12×7
=300×7
=2100(元)
方法二:25×12×7
=25×(4×3)×7
=(25×4)×3×7
=100×3×7
=2100(元)
通过这道练习题两种解题计算方法的对比,让学生体验,在解决问题时,我们要认真审题,根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考虑能否简便计算,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解题中提高计算能力。
在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时,我们数学教师在计算教学中要做到不断思考,要把计算教学和目前新课标所倡导的“四基”和“四能”理念等结合起来,使计算教学在算理、算法、技能、思维这四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和提高,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落到实处,真正推崇扎实有效、理性的计算教学,从而促进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
篇7
一、根据知识本质,设计内容对比
不论是智力还是能力,最基本的特征是概括,概括是掌握规律的基础。概括需要把大量个别事实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出共同而本质的属性,从而化为现象的一般规律,但如果提供的事实少,学生又不具备自我丰富材料的能力时,容易以偏概偏,因此,揭示规律的材料也需对比与丰富。
90÷3= 80÷2= 15÷5= 270÷9=
900÷3=800÷2=150÷5=270÷9=
这是三下P15《口算除法》中的一组口算练习,根据教师用书意见,学生完成后,应引导学生观察每组中上下两题的异同,找出其中的运算规律。
笔者认为三年级能够发现“除数不变,被除数变大(或小),商也跟着变大(或小)”就可以了,但教师一般不愿就此满足,希望得出“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或缩小)几倍,商也随着扩大(或缩小)几倍”。笔者在听9位教师教学该内容时,当大多数学生发现:“除数不变,被除数后面有1个0,商后面也有1个0,被除数后面有2个0,商后面也就有2个0,也就是说被除数后面有几个0,商后面也有几个0。”两位教师对以上规律表示肯定;一位教师则主动出击,在学生未发现时就积极引导学生达成此规律。
二、根据概念本质,设计对比形式
概念教学不能靠记忆来实现,对概念的正确理解才是关键。而对概念真正的理解意味着学生能够多角度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能自己举出一定数量有关这个概念的正例或反例。
有的概念具有可逆性,有的概念不具有可逆性。教学中,数学概念形成后,可进行逆叙判断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我们六年级期末考试中就有如下一道“填空题”:
在我们学过的数学概念中,有些正着说是对的,但反着说是错的。如:正着说“正三角形都是锐角三角形”是对的,反着说“锐角三角形都是正三角形”是错的。你能再举出一个这样的例子吗?
正着说,对的:()。
反着说,错的:()。
作为检测题目出现,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相信教师们在以后的教学中会摒弃死记硬背,更加重视概念形成,强化学生对概念本质的理解。课程标准解读中指出:作为一名有数学素养的人,不能只知道如何计算,而应掌握更广泛的知识和技能,如认识数学概念。培养有数学素养的学生,教师可以在习题信息上巧设计,让学生在体会概念本质,尽可能让学生多一扇获取知识的窗户,尤其是智慧之窗。
三、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确定呈现方式
同一个知识对象可以有多样的载体予以呈现,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他们的现实背景不同,为理解数学知识发生发展所需情景也不同,因此,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确定对比练习的呈现方式。根据皮亚杰的认知理论,低年级学生还处于具体运算思维阶段。对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低年级学生来说,文字还很难转化成表象在头脑中反映出来,也就无法利用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去解决问题。的确,低年级学生容易以词语来记忆方法,把多次出现得出诸如看见多用加法,看见少用减法等“经验感觉”,这种先前经验作为强信息成为干扰后继学习的前摄抑制,因此,教学中要增加低年级学生的表象积累,丰富他们的视觉表象,以形象直观的对比方式,打破学生的以词语定方法的心理定势。
教学新课程二上学习用乘法解决问题,在基本练习后可以设计如下练习题:图示一群4只蝴蝶,文字呈现又飞来3群蝴蝶,现在一共有几只蝴蝶?
不少学生做成4+3=7(只),理由是“又飞来”用加法。一年级上来的孩子,飞来加法,飞走减法很是熟练,但是,这是基于非加即减没有选择余地的经验。学习乘法之后,怎样打破“又飞来”用加法的强信息干扰,看来对比练习很是必要。当学生理所当然地认为“又飞来”用加法时,呈现题1,组成如下对比题:
题1:图示呈现“一群4只蝴蝶”,文字呈现“又飞来3群蝴蝶,现在一共有几只蝴蝶?”
题2:图示呈现“一群4只蝴蝶”,文字呈现“又飞来3只蝴蝶,现在一共有几只蝴蝶?”
让学生在两题的图示中直观地感受差异,当一些学生再次以“又飞来”用加法为理由出现4+3=7(只)时,一些同学马上清醒地认识到“‘又飞来’不一定是加法,要看是飞来几群还是飞来几只,如果飞来几群就用乘法,飞来几只就用加法。”“一群有4只蝴蝶,飞来3群,就是又多了3个4只。”“一群有4只蝴蝶,又飞来3只,就是又多了3只。”
篇8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8A-0067-01
【案例】
这是一节三年级的计算课。用竖式计算:276+859。
师:可以用什么方法来验证我们刚才用竖式计算的对不对?
生:将第一个和第二个加数交换一下再算。
师:是啊,如果我们前后两次算的得数不同,就表示——一定有一次算错了。(学生低头再次计算)
师:这儿还有2道竖式计算。谁到黑板上演算?
有学生在算487+748时,前后两次竖式的结果都得1235;而在座位上计算的学生,则有几个轻轻地问老师:“要验算吗?”
这时教师说:“不验算你怎么知道对不对啊?要验算的!”到课堂作业时,练习题要求仍是“计算下列各题并验算”。可有一位学生却站起来(可能是班上的优生)说:“老师,我保证全对,可以不验算吗?”但教师说:“最好还是再算一下。”
课后,该老师说:“这位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几乎是百分之百,班级里像这样的学生还有很多。”这时,笔者想起自己班的学生做作业时的话:“怎么又要求每题都验算啊?我们验算时再抄得数不就行了?烦死了!”
【我的反思】
1.验算的用途是什么?
在计算教学中,老师总是要求学生多验算几遍,仿佛有验算就能保证计算的正确率。笔者以为,对某些学生来说,验算意味着能降低错误率,但是我们也应分析出:这种机械的验算对提高计算能力并没有实质上的益处。举一个浅显的例子:一学生5道题目中算错了3题,经过检查后才全对了,我们能说他的计算能力得到提高了吗?其实,过多机械的验算会使学生对计算产生厌恶,给计算能力强的学生带来不满的情绪。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验算只是养成良好做题习惯的手段,最终目标是确保首次计算正确率达到百分百。
2.验算的目的是什么?
在计算教学中有这样一种现象:在验算时,学生仍按照原来错误的计算方法验算,导致不能验算出第一次计算是否正确。如开篇案例中,学生在计算487+748时,前后两次竖式的结果都得1235,学生因而推断自己的计算正确,没有达到验算的目的。因此,老师应告诉学生:两遍计算结果一样,也不能保证就是对的。我们在动笔验算之前,应检查自己的算理、计算法则、数学符号等是否正确。
【我的建议】
1.教给口算估算验算互助的方法。
在计算时,口算、估算、验算这三方面相辅相成。口算是粗略估算、正确笔算的前提,口算的正确、熟练程度制约着笔算能力的提高,估算也依赖着口算。教师平时要督促学生熟记100以内数的进位加、退位减、口诀表内的乘除法,要达到“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程度。同时,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记一些特殊口算,如:积是整十、整百的(45×2、4×25,8×125、45×4等);和是整十、整百的(55+45、64+46等)。当然,也要注意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口算训练。如:游戏、听记、看写、抢答等,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口算中来。
此外,还要培养“前后两次估算”的习惯。这里的估算分2个层次:第一次估算是在计算前,框出得数的范围;第二次估算是在计算后,判断得数合理与否。要训练学生养成“先估算再计算最后验算”的习惯。
2.灵活选择多种验算方法。
首先,在计算教学时,我们要规范书写(包括横式和竖式)的格式。这样既能预防并降低学生计算中的错误,又能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计算速度与正确率。这些计算习惯概括起来即“一步一回头”,在计算时做一步回头检查一步。
其次,教给学生不同的验算方法。比如“顺向代入法”,把结果代入原来的式子,看和题意是否相符合;“逆向倒推法”,利用加减法之间或乘除法之间的逆运算关系、加法或乘法的交换律等验算;“重做检验法”,适用于递等式计算;“画图验证法”,适用于几何图形的剪拼、相遇问题等。
3.用激励性评价提高学生的兴趣。
篇9
一、读懂教材,把握教学要点
教材是教师上课的基本资源。周玉仁教授指出:“教材是课标理念的载体,是课堂教材的依托,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要想用好教材,走近教材、读懂教材是第一步。教材中处处都体现数学的基本思想,每一处知识背后都有着编者的意图。教师掌握教材涉及的知识很简单,但要明白“背后”的意图,游刃有余地进行课堂教学,必须首先读懂教材。
1.读懂教材结构
数学学科系统性强,结构严谨,教材内容编排呈螺旋上升的趋势,同一块内容往往分段在不同的学段呈现,每个阶段有着不同的意图。教师必须通晓教材的结构,明了知识的来龙去脉,搞清知识链,以及这部分教材的基础是什么,重点是什么,它又能为后继的哪些知识做铺垫。
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一位数乘多位数”时,就要先寻找这部分知识的基础在哪里,在读教材时,不妨以例题“计算12×3”为例,分析计算过程:“2×3、1×3、30+6”。一看就明白了学习一位数乘多位数的口算基础:一是表内乘法,二是100以内的加法。不仅要追寻“前生”,为了让学生更容易去学,还应追求“后世”,为了让学生学得更好。对于“一位数乘多位数”在后继的学习中的作用,还是主要体现于计算,即用于后来的两位数乘多位数和两位数除多位数的计算。如果学生在这里一位数乘多位数的计算不够熟练,势必会影响后来的计算学习以及解决问题。
数学教学犹如帮助学生搭脚手架,环环相扣,教师应该让学生每一段知识的学习不能只看眼前,而应该有所深化。研读教材时,有时候需要研读不同版本的教材,熟悉同一教材在不同版本中的呈现状况,弄清不同版本教材的编排特点,这样才能博采众家之长。教学思路的建构不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还应遵循数学知识的逻辑联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形成完整和清晰的知识结构。
2.读懂教材内容
教材是依据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加以精选和编制的,它是知识、文化、教育、教学发展到某一社会时期的结晶,它有知识的完备性、示范典型性,所以教师要想利用好教材资源,首先是在课标的引领下吃透教材,明白这节课要教什么?重难点和教学关键是什么?这部分知识中蕴含了哪些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教材中的情境图、动手活动材料有什么意图?要掌握的知识在教材中是怎样体现的?……要实现这些想法,读懂教材是前提和关键。
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可能性”时,教材以联欢会的场景引入,目的是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体会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不确定现象,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生摸棋子的活动,目的是告诉教师,应该充分地为学生准备教具,给予学生猜测、动手实验与交流的机会,积极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丰富学生对于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的体验。“读懂教材”四个字虽然简单,但背后需要教师扎实的基本功,多想、多问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途径,读懂教材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第一步。
二、用活教材,关注学生特点
无论教材的内容多生动,教材还是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例如呈现的都是静态的信息。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的善于运用。”这句话告诉我们,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年龄特点,灵活地处理教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抓住能引起学生思维的点,恰当地化静为动,让静态的教材呈现动态化,以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解决问题”时,开始的情境图是一幅静态的小朋友观看木偶戏演出图,看似静态的场景,实际从图上能看到跑来的小朋友和跑走的小朋友。因此教师应该充分“用活”这个情境图,比如让学生寻找数学信息,过程就是让静态信息转化成动态信息,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继续追问、垫问、补问,让学生发现的信息也动态呈现,帮助学生充分理解解决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还可以让学生去指、去认,“求出来的人”、“来的人”和“走了的人”分别是图中的哪一部分,让学生自己去体验、提炼,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升华。这样才能把教材中的静态信息动态化,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在顺其自然中构建了知识。
在教学手段多样化的今天,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把抽象的知识转化成具体的形象,能够更好地用活教材,帮助学生理解较难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在公开课或常态课中,都可以见识到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如教学四年级下册“平行四边形面积”时,利用课件可以动画演示“剪、平移、拼组”的过程,让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更加形象,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图形发生的改变,这样把静态的知识动态化,生动活泼,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帮助学生更好地建构知识,让数学课堂更加丰富。
三、改造教材,遵循现实需要
教师使用教材的基本原则是“用教材教”,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教材中学习资源带有广泛的适应性,很多程度上兼顾到了地区的适用度。但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有时候还是需要教师根据自身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学生学习的需要,对选用的教材内容因地制宜地加以改造,对选用的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地处理,充分发掘教材的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念和兴趣。如教材里呈现的学习资源是城市里的学生比较熟悉的,而农村的学生未必熟悉,这就需要教师在目标和性质目标不变的情况下,将素材改造为农村孩子比较熟悉的。又如教材中出现的断层例题,有些教学中的重难点安排在练习中,教师在实际情况下可以加以改造,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中有些例题的情境呈现不够明显,教师也可以加以改造;有些需要区别的练习题,也可以加以调整顺序,编排在一起,帮助学生更好地加以区别;有些例题较难,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教师也可以加以改造……
比如教学四年级上册的“口算乘法”时,教材给出的是简单的人骑自行车的速度是16千米/小时和特快列车的速度是160千米/小时,接着就呈现了问题。在教学本节课时,根据结合具体情境来解决问题的教学目标,对教材的例题加以改造,创设了“从濉溪到临涣的路程是30千米和从濉溪到黄山的路程是592千米的情境,你会选择哪种交通工具?为什么?”在此现实情境的基础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再引导学生去解决书中的问题,水到渠成,学生自然明白了数学无处不在。在改造教材的基础上,为学生的知识形成提供了厚实的生活基础和情感铺垫。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加以改造,能使教学内容更加丰满,更贴近学生实际,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
四、开发教材,体现教师思考
2011版课程标准指出:“教材的编写要有利于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教师进行创造性教学。”教材是实施教学的重要的文本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文本资源、信息技术资源、社会教育资源、学生现实资源、课堂生成资源等也都需要充分利用。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的教学活动,并不是对教材的简单复制,而是教师对教材的二度开发,是一种再开发的活动过程,为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新课程给教师和学生都留下了大量的时间和空间,有了更多的展示自我的机会,需要大量的材料来补充,但要遵循“资源应该与学生的学习相匹配”的原则。比如教学四年级上册“计算工具的认识”时,教材只是简单地呈现计算工具的发展,教材中可用资源非常少。此时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查找计算工具的发展历史,认识较早的工具——算筹和算盘,尤其是算盘的由来、构造和使用历史,以及后来计算器的由来和使用,在这些资源的基础上,还可以加以动画显示,不仅帮助学生学习了知识,而且还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只要拥有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就可以提高备课质量和效率,进而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还曾经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句话对教材的意义作了准确的定位,教材只是书面的东西,其知识、技能的覆盖面是有限的。所以开发教材,更好地使用教材,这是新时期教师必备的技能,教师只有“创造性地教”,学生才能“创造性地学”。
篇10
一、紧抓学科教学不放松,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竞争力。
教育教学工作是学校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个人所任教学科的教育教学工作是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本。我们的教师团队是最具凝聚力的,老师们之间教学上相互帮助、相互影响、共同提高,这样做非常有利于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使我们的学科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中我们重教研重反馈,勤总结重实践,每一位老师都能紧抓重点内容搞突破,为每一个孩子夯实基础。每天的作业、练习我都能做到100%当天批改,甚至当天讲解,而且一定会把当天已经批改、讲解的作业、练习反馈给孩子们,让家长及时掌握孩子们的知识掌握情况。为配合“减负”要求,我精减作业量,精心设计练习题,让孩子们通过有针对性的练习和作业,不断差缺补遗,巩固知识。针对出现错误较多的知识点,我及时汇总,找出共性的错误,经过再练习、再讲解,力争使每一个孩子都能透彻、理解灵活运用。
在数学教学中,我强化笔算训练,每节课都拿出5-10分钟的时间,通过竖式笔算等形式进行练习,孩子们计算水平不断提高,现在已经能够顺利进行万以内加减法的笔算及表内乘除法口算。根据开学初期制定的教学计划,我积极压缩课程,在保证孩子们掌握本册教材知识的基础上,又提前学习了三年级上册课本的部分内容。孩子们对新知识兴趣很浓,学习效果非常好,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课堂教学中,我鼓励孩子们勤思考勤发言,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和不同见解。在我们二年级3班,课堂教学中,总能听到不同的答案;对于每一件事情,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慢慢地,孩子们更加自信了,能够更加快乐地投入到学习之中。个性飞扬,是我们班每个孩子精神面貌的真实写照。
二、充分重视班级管理主阵地作用,为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创造机会。
为实践王校长“无条件地爱每一个孩子”的教育理念,配合学校的各项活动,把每一个孩子推上舞台,让他们尽情展示自我,使孩子们不断增强自信心,感受教育的乐趣。从学期初的“班级书法第一展”,到后来的“运动会照片展”,再到近期举办的“‘庆六一’肚皮舞表演”、“台湾行爱国情——爱国教育主题班会”,我努力发掘每一位家长朋友的潜在资源为班级教育做贡献。在学校举行周一升旗仪式、“庆六一”文艺汇演、家长开放日、语文经典诗文诵读、英语歌曲歌谣欢庆会等大型活动时,积极争取机会,让更多的孩子走到前台,争做小主持人、纪律监督员等,充分锻炼孩子们的各项能力。在局部,因为某些孩子需要锻炼,把机会给他,可能会影响到班级的整体效果。如果让更优秀的孩子走向前台,可能会取得更加瞩目的成绩,但是这样做,对于从来没有机会锻炼的的孩子是不够公平的。基于这样的考虑,我在选人时做出大胆的抉择,在争取到家长朋友的全力配合和支持的情况下,孩子们能够不断超越自我,突破自己的心理极限,孩子的发展也就走上了“阳光快车道”。
继承和改革原有评价体系,创新思路,通过发放表扬信的方式激发学生自信心,紧密联系家长,进而增强班级凝聚力和向心力。根据孩子们的表现奖励小贴画,每张检查表中,个人小贴画累计够十张,奖励表扬卡一张,表扬卡累计够十张向家长发放表扬信一封。每周所得表扬卡会通过班级喜报的形式加以表扬,在此基础上,我把奖励小贴画的权利下放给每一位班干部,激发孩子们积极参与。孩子们手中有了这样的权利,感到非常神圣和光荣,对此高度重视,积极参与,相互监督,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