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感动为题的作文范文

时间:2023-04-04 10:49: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以感动为题的作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以感动为题的作文

篇1

2、仅仅六年,却是漫漫六年,发生了不少事,深刻印在脑海中的太多太多了,一股子倾泄出来,三天三夜也难以道尽。

3、但一定要说出来的,是落进心底的温柔,激起一圈一圈涟漪。一定是我太过多愁善感吧,我手中还拿着几根粉笔,袖子上还有点儿尘粒没擦去,刚听完班主任的叮嘱,就急切地向身后无精打采的他们宣布这个消息。

4、“各位,老师希望我们每人找一张便利贴,写几句新年寄语给大家,然后大家一起贴到黑板报上,好吗?”

5、我表面上还很冷静,其实内心也万分期待。见原来近乎昏昏欲睡的大家已是兴致勃勃地眼睛发亮了。他们或是在和别人交流或是奋笔疾书或是还在犯难,但是,至少都投入进来了,真好!

6、我知道这只是一件很普通的事,甚至还有些俗套,却理解他们激动时的想法。他们,包括我,所有人都不想在这段六年记忆里,只留下如考试如作业这般沉重的回忆,每一个人都想,努力地再多一点美好,再多留一些痕迹。岁月迟早会带走我们的一切,不管痛苦还快乐,也就这一辈子,不管爱还是恨的人,下辈子也不会再见。没有一成不变的状态,不能再死死抓住上个阶段已经流逝掉的美好。但是,总希望在将来有一天回顾时,还能记得,一点点,哪怕一点点,当初的某块碎片。

7、许久,把已经飘远的思绪收回,凝了凝神,我瞥见班中平日里最认真的女生,她平时话很少,声音也很低,总是一幅害羞的样子,此时却用她那小小的字,满满当当工工整整地填满一整张便利贴。再看看班里文笔最好的,简朴的便利贴上布着她秀丽的字,最末还有一个潇洒的签名,再凑近就能发现,好像是类似排比句的祝福,都说大师才爱写排比句,真是让我默默地惊叹一声。而左手边的男生,一张花里胡哨的便利贴上涂着各种各样的颜色,接着再把他丑丑的字藏在色块里,最后好像还要折个什么形状。总而言之,千奇百怪,各人各态。

篇2

那么,什么样的题记才能令人过目不忘,成为文章的点睛之笔呢?答案只有一个:让题记活画出作文的灵魂!

一、引用式题记

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谚语或现成的诗文作为题记,不仅使文章立意深邃隽永,还让读者从中感受到作者丰厚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语言修养。一位学生写的《空心看世界》的“题记”:“歌德说过,我们之所以永远双手向上,并非一定要摘到那最美丽的星辰,只是要保持一种向上的姿势。”像这样恰如其分地“引用”名人名言作“题记”,极具说服力,蕴含隽永,启人心扉。

二、悬念式题记

题记以悬念的形式出现,能立刻吊起人们阅读的胃口;如果悬念再设置得“精彩”一些,那就犹如一颗石子投向平静的水面,激起人们的阅读欲望,引发想象的美妙意境。如一个喜欢读“书”的女孩,一个不喜欢“读书”的女孩。我就是这样一个双色女孩,你愿意倾听双色女孩的蓝色寂寞吗?(一位学生的《双色女孩》的“题记”)。

三、阐发话题式题记

就是用简练的语言对所给话题材料加以概括和浓缩,并找到一个最佳切入点加以深层次阐述。例如《漫谈“感情”“认知”》的“题记”:“同是对‘修墙’‘防盗’的预见,却产生‘聪明’或‘被怀疑’的不同结果。‘感情’竟能如此左右‘认知’,心的小舟啊,在文化的河流中求索……”这个题记通过对材料的简单解释,将“感情”与“认知”二者的关系诠释得非常明白,也点明了作者的态度和议论的中心。

四、交待式题记

即借助题记交代文章的写作目的、背景,或写作内容等,使读者对文章有一个更清楚的了解或宏观上的把握。如一学生在作文《母亲河》中写的“题记”:“谨以此文献给我深爱的母亲,献给天下所有普存爱心的母亲。”题记言简意赅,交待了文章的写作目的。

五、点旨式题记

在作文写作中,为了引起老师的注意,有时,我们可通过题记来表明自己对话题某个方面的新颖独到的见解,巧妙地点明全文的主旨。如“相信自己与相信别人”为话题的作文《相信自己,也要相信别人》一文的“题记”:庸者,相信自己,怀疑别人;愚者,相信自己,排斥别人;智者,相信自己,也相信别人。

题记的三个整句夺人目光,形式整齐,指出了三种人对待自己与别人的不同态度,于鲜明的对比中紧承题目“相信自己,也要相信别人”,为下文亮出自己的观点做铺垫。

六、增添情韵式题记

一位学生写的《生命是一朵常开不败的花》的“题记”:“其实,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片戈壁滩,而我们一生的事业就是让那里开满鲜花。”就是采用“抒情”手法,淋漓酣畅地表达了对“常开不败”的生命之花的颂扬,撼人肺腑,让人为之感动!

那么,拟写题记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1)要注重题记的文采性。可引用一些名言、格言、谚语等来作为题记,也可运用比喻、对比等修辞,语言形式上可采用诗歌、对联等。如格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就可以做以“努力”为话题的作文的题记。

篇3

[关键词] 安徽高考;作文命题;写作教学

自2006年安徽省开始自主命题后,从以“读” 为话题的话题作文到“提篮春光看妈妈”、“带着感动出发”、“时光在流逝”为题的命题作文,再到以“弯道超越”“《吴兴杂诗》”“《梯子不用时请横放》”为素材的新材料作文,安徽高考作文命题一直呈现稳中求变,变种求新的趋势。

一、作文命题生活性,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丰富写作内容

叶老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从促进学生发展来说,贴近生活是作文的第一诉求,作文不能贴近生活,对学生的成长将毫无意义。储存在人的长时记忆中的,与学生的作文密切相关的图示种类主要包括自然范畴图示、事件图示、人物角色图示和场景图式。这几种图示的实例皆来源于社会生活。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作文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作文贴近生活,才能让其有话可说。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走近生活,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当学生不具备与作文主题相关的图示时,教师可以通过运用多媒体演示图片、展示信息来再现事物、人物和景物或者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以亲身参与的方式接触生活,体验生活,使外在人、事、物的形象能顺利进入学生大脑变为写作所需的图式。其次,《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表达与交流”部分指出学生要“学会多角度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走近社会、参与生活,更要养成用心观察生活、关注社会热点,并在感性体验人生的基础上进行深度的理性思考,关注生活细节,体悟生活之理。

二、作文命题隐喻性,培养学生理性思维,提高探究能力

纵观安徽高考作文题,从“读”重在成长过程中的感悟,“提篮春光看妈妈” 重在构建和谐社会、倡导感恩之心,“带着感动出发”紧扣感动、然后行动,“弯道超越”重在思辨、把握机遇,再到“《吴兴杂诗》”、“《梯子不用时请横放》”重在哲理、多维思考,形成了一条由感性思考到理性思辨的轨迹。最近几年,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所提供的材料也均带有明显的思辨色彩,考生审题立意都要有理性的思考才行。安徽高考作文同样注重学生的理性思考与表达,体现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促进学生探究能力发展”的思想理念。考生在审题立意时表征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来源于阅读训练,所以中学语文写作教学要提倡读写结合,以读促写,在阅读训练中学习探究的方法,汲取理性思维的精华。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带有理性思辨色彩的文学作品,如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鲁迅的“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臧克家的“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却已经死了”以及卞之琳的“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等等,这里不一一赘述了。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一方面“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以便学生在考试这样独立的情境下能够从整体上把握作文材料,理清思路,概括要点,进而基于自身原有图式知识对作文题目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与表征。另一方面“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学习探究性阅读能力和创造性阅读,以便学生在审题立意过程中能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充分调动自己头脑中的命题网络和原有知识对作文材料进行个性化表征,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三、作文命题开放性,关注写作策略,提高自主选材的能力

由于作文命题越来越具有开放性,可供学生选择的材料也越来越多,而如何在巨大的材料库中择取有价值的材料,这就需要在作文教学中关注学生选择策略性知识的学习。策略性知识的学习是以陈述性知识的学习为基础和前提的,因此写作教学要首先教授学生“选择写作材料的策略”方面的陈述性知识:(1)紧扣文章主题选材,选择与中心思想关系密切的材料(2)选择有典型性的、有代表性的、能够反映事物本质的材料(3)选择新颖的、富有时代气息的材料(4)选择真实的、可信度高的材料等。

在获得了写作策略性知识的陈述性形式之后,应通过引用例文,引用好的文章做正例,引用不好的文章做反例,通过同时和相继呈现的两个以上的不同实例进行分析比较,以帮助学生学习和了解选择写作材料策略及规则的操作步骤:(1)搜集身边和记忆中所有与本次作文相关的材料(2)对材料进行分析比较(3)筛选出最有价值的写作素材,即根据中心表达的需要,精心提取那些真实新颖、生动典型、有积极意义的材料,使之变得或形象而生动,或深邃而精蕴。从而,凸显文章的价值取向和写作的个性特点。

篇4

2011年重庆市潼南县中考作文题(二):

树有根,有根才枝繁叶茂,葱郁参天;花有根,有根才经冬历夏,年年花落花开。人有根吗?有人说,亲人的呵护关爱,师长的培养教育,同学的切磋琢磨是我成长的“根”;有人说,家庭、学校、家乡,都留下了我美好的回忆,是我情感的“根”;还有人说,追求、奋斗、学习、合作、尊重、诚实、谦虚,是我安身立命的“根”……

请你以“根”为题作文。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③凡涉及真实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XX代替;④不得抄袭。

题型透视

从题型上归类,重庆市潼南县所出的是一道独词材料作文题,具体说来,命题中除材料提示外,仅提供一个字或一个词语,作为话题或题目。因为此种题型仅用一个字或词语作为文题,很多同学不习惯,感觉无从下手。要写好这类题型作文,取胜的关键在于吃透独字内涵,拓展外延,将其还原为普通文题,然后再进行写作。

这类题型的失误点在于,很多考生不知如何切入,只能望题兴叹;有些考生虽然知道如何突破,但题解陷入表面化,导致文章立意肤浅,内容单薄,毫无创意而索然寡味。

考生要注意如下几点:一是结合材料提示挖掘命题的内涵,不仅要防止错解,还须避免肤浅;二是要学会拓展独词的外延,从判断词性开始,明确命题词语的本意、引申意和比喻意,然后选择合适的角度写作;三是化实为虚、以小见大是写作的技法,考生应联系生活,将命题拓展到生活,以小见大反映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四是要创造亮点,为自己的写作赢得更多的分值。

应对策略

一、审读词义,吃透内涵

独字题一般词义明白清楚,看起来很简单。但由于没有修饰和限制,在审题方面要比多字题困难得多。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考生认真分析试题提供的提示材料,了解命题字的内涵。本题材料提示:根”,有树根、花根、人的根、情感的根和安身立命之根等等,通过分析,我们知道,这些内容涵盖了“根”的本义、比喻义和引申义,这也就提示我们,在写作过程中,考生既可依照本义确定写作角度,也可从比喻义和引申义的角度阐发自己的认识,确定写作的角度。

二、巧补文题,拓展外延

独字为题,写作不便,但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设置独字的语境或添加修饰语,来使之更具体、更明确。如“根”,通过补题,题目可以变成“故土·根情”,则可以抒发自己心中永远割舍不掉、挥之不去的乡情,故土是根角度立意;如果补题“把根留住”,则可以把“根”理解为“道德”、“诚信”、“公德”、“良知”、“合作”、“尊重”等,联系生活,呼吁留住这些品德的事例,在生活中并不少见;如果补题“成就事业的根基”,则可以从“万丈高楼平地起,一切都应从基础开始”这一角度来写作立意。需要注意的是,本题规定了以“‘根’为题作文”,考生在写作中题目只能是“根”,不能再任意添加修饰语,但我们在构思文章时,可以暗含这种意识,从而使独字型作文化为我们比较熟悉的写作类型。

三、了解词性,把握文体

确定了命题独“字”的内涵,还要通过判断其词性,通过确定词性,初步确定写作的文体。虽然写作要求中规定“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但词性对文体是有一定的制约作用的。一般来说,是动词的适宜于写记叙性文章,如“悟”、“悔”等,通过叙述生活中的一件往事,展现自己对生活的“悟”或“悔”,表明对生活的看法和反思;而如果是名词,则既可以写成记叙类,也可以写成说明类或议论类的,如“路”、“窗”、“桥”、“锁”、“镜”等。考生可根据自己掌握的材料、理解的深度、文体的特点和要求,选择自己熟悉的文体写作。写作时,一旦文体确定,就要严格按照这种文体的要求去写,切不可随意变化,写出“四不像”的作文。

四、语言优美,巧添亮点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考场作文亦如此。要想让阅卷老师第一时间对你的写作产生好感,方法很多,或者通过运用独到的素材展现你的才气;或者运用优美的语言吸引他们的视线;或者巧引妙为,让诗词和哲理性语句成为文章的亮点;或者精巧布局,让文章纵横捭阖,尺水兴澜。无论怎样,考生在写作中都要“思接千载,心游万仞”,调动生活的积累,纵横驰骋的想像和联想,将亘古与未来的素材绘成流光溢彩的形象,寄寓蕴藉深沉的情怀,恰切地表达题旨来征服阅卷者。

佳作工坊

家就是人们年青时想尽方法要离开,而老了后不顾一切要回来的地方。

——题记

小的时候对家没概念,模糊地不去思考它的真谛。无法理解那么多思乡的感慨,那么多想念的眼泪。13岁以前,总是围着家转,没有新奇,没有感动,一切都只是本来的那样,仿佛太阳就应该从东边升起那么简单。

渐渐懂事的时候,总是望着天边很远的地方发呆,想像太阳落下的地方是什么样子,于是渴望飞翔,像鸟儿一样自由自在地飞翔。没有牵挂、没有束缚,一箫一剑走江湖一样潇洒地去流浪。对于家,只是想逃离,它的概念大概就好比一个鸟笼,锁住了我自由的翅膀。

在紧张的小考之后,我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离家最远的学校,逃离的欣喜远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终于盼来了开学,父母领着我来到这远地他乡。他们的叮咛嘱咐让我心里一下子有了一种悲伤,压在心头难以言喻,在他们转身的那一刹那,突然无意识地冒出一句话,“我想回家”!那一刻似乎多年的疑惑都烟消云散,为什么人们总说“在家百事好,出门一事难”,“每逢佳节倍思亲”。原来那些思乡的感情真的可以浓到无法释怀,浓到了流泪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程度。

初三的生活更加沉闷,更加辛苦,每每遇到挫折总是不由自主地想回家,仿佛到了家什么事都能解决,再大的困难也不会害怕。

篇5

关键词:作文写作;真情;创意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5-0071

生活需要有真情,需要有创意,写作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作文中的人是虚构的,事是虚假的,观点是强加的,感情是浮泛的,失去了生活的真情,人就没有了框架。而没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真情实感的作文就如同徒有躯壳而没有灵魂,什么都是浮云,是难以吸引和打动人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的体验。另外,写作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能把这里的“独特感受和真切的体验”表达出来,就是真情实感,这里的“有创意”就是作文要有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永不衰退的动力,作文有真情实感、有创新,就一定能立于不败之地。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既需要有真情的引导也需要有创意的指引。

“真情”和“创意”是作文的两大致胜法宝。怎样才能写出有真情和有创意的作文来呢?在写作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引导和培养学生的作文既有真情又有创意呢?下面从几个方面与同仁探讨:

一、引导学生重视真情,提升作品实感

情感是写作的血液,写过文章的人都会懂得“文以情生”,情感与作文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无论哪种文体,都离不开一个“情”字,“情”这当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只要作者情感的门一打开,情到自然来。语文教育家叶圣陶说:“在作文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说老实话,绝不允许口是心非,弄虚作假。”引导学生理解情感,感悟情感,情感敞开,才能表现个性,才能在文章中表现出真实的你。如何引导?从身边开始,首先是体会别人文章中感受。如诸葛亮若没有一种“报先帝忠陛下”的耿耿情怀,怎么会写出如此感受人至深,留传至今的作品《出师表》呢?如《小巷深处》瞎婆婆与“我”之间感人至深的故事,谱写了一位坚强而伟大的母亲赞歌。再如《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一文,若邓颖超没有那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情怀,她能写出这么感人的文章来吗?同样,朱自清的《背影》写得感动无数人,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作者真实地反映了父亲对儿子的真爱和儿子对父亲的深情。其次是亲身感悟,吐露真情。如初中学生可试写《我的童年故事》《我那可爱可敬的亲人》《挥之不去的那段校园情》等。再者可以从描人、描物的细节入手,注重细微之处的研磨,发挥年轻人的超常想象,多多问几次自己“我哭过吗?为什么哭?我想到了什么就会哭呢?”。

二、引导学生勤写日记的习惯,蓄积养好真情

勤写日记有利于积累素材、训练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开拓写作的思路和积累写作方法,更主要的是有利于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蓄养真情。

1. 强调写日记的重要性。日记记下自己对周围事物、生活的观察和感悟,记下自己的成长情感经历,下社会点点滴滴的感受。《语文新课标》强调中学生其他练笔不少于一万字的宗旨是匹配的。

2. 引导学生写好日记。突出一个“好”字,新标准就作文教学提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的要求,这其中“贴近、易、乐”都是“好”的表现,教师要多开展活动,引导学生多感受、体验,这样日记才有内容可写。如在校内组织课本剧表演、演讲辩论赛、某项体育活动、课内突发事件等;校外家庭社会发生的故事等。

三、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激发真情

首先是创设情景,激发写作兴趣。书本是写作欲望的主要来源,只有教师创设好写作情景,才能较好地激发和刺激学生写作的欲望和情趣。这种创设的情景可以来自上课的突发事件,可以来自某个节日(学生喜爱的)活动,可以是课前学生的课本剧表演,可以是某些图片的展示等。如教师故意迟到,而后让学生写以《迟到》为题的文章;或请一位同学到讲台,让同学们从衣着、神情和心理变化进行描写;利用母亲节等节日来写以“母亲”等为话题的作文。

其次是阅读的引导,点燃激情。通过对比所学课文,如《《小巷深处》《一厘米》《勇气》等对比这里的母亲,再与自己的母亲相对比。再如《清兵卫与葫芦》《风筝》《奥伊达的理想》等进行情感对比,对比自己童年,你会发现了什么呢。

四、点燃创意火花,提升文章品质

创意有内容和形式上的两层意义。内容上重视立意的创新。学完《忆读书》《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背影》等课文后,让学生结合我们的亲人举动,结合我们自己的学习与生活,深入他们的或自己的情感世界,多联想,触动我们的灵感,发散开去。结合四季的变化,春天淡嫩的绿叶,夏天动人的鸣蝉,秋天的金黄的稻谷,冬天皑皑的白雪,都会勾起无尽的情思和想象。内容上有创意地表达,能让人耳目一新之感。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是无比丰富的,一旦点燃,就有燎原之势,一发不可收拾。

形式上重视格式的模仿创新。茅盾说得好:“模仿可以说是创作的第一步,模仿又是最初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本的文章格式,有文体格式,结构格式,语言格式,写作技巧等。如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的小序,就是他的一大创意,别具一格,影响感动无数后人,现代人写作的小标题式就是一例。模仿《两弹一星》的小标题格式,模仿《骆驼寻宝记》等的童话格式,从模仿开始,促进学生写作格式的创新。如模仿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像模仿《白杨礼赞》的开头与结尾来写《父亲》的开头与结尾“父亲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我的父亲!……我要高声赞美我的父亲!”;模仿写作手法,像模仿运用《口技》的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来突出校运会的激烈等;模仿句子,像模仿冰心《忆读书》的开头“一……就……”的格式,学生写到“我一看到周杰伦,就想唱《稻香》”等。

篇6

作文小学生写作能力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既没有定法,更没有可以直接套用的公式和秘诀。对于思维能力尚在形成过程中的小学生来说,作文是一件非常头痛的事情。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走上写作之路,使他们乐于作文,善于作文呢?

一、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积累写作素材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进行总结,并布置一些小片段,让学生进行仿写。如在上《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时,我就注意指导学生学习作者的描写方法。作者先总写对杨梅的喜爱,再抓住杨梅的形状、颜色、味道等特点进行分写。分写部分写出了观察杨梅的顺序,不仅观察了杨梅树,而且观察了杨梅果成熟的动态过程;不仅用眼睛看,而且还要用手去摸,用嘴去品尝,等等。进而引导学生总结出观察事物的外观形态,再用发展的眼光观察事物的变化。在观察过程中注意多种感官的参与,如用手摸摸有什么感觉,用鼻子闻闻有什么气味,用嘴尝尝有什么味道,等等。事物的特点,在学生的亲身感受之下,就会清晰而又牢固地留在他们的脑海里。

其次,要指导学生平时写观察日记,积累素材,并有意识地观察的所得分门分类地收集起来,建立一个充实的材料库。关于人,从容貌、身体、动作、表情等几个方面来收集;关于事,收集校内、校外、家里的事情等;关于物,平时注意收集对各类事物的动态和静态的描述。因此,写日记是十分必要的,日记可以不拘内容,不拘长短,但一定要坚持,为写作积累素材,厚积才能薄发。正如茅盾所说:“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笔和一本草簿,把你所见所闻所感随时记下来……”为此,我强调每位学生每天都要练笔,从而减轻写作的难度。

但学生生活的空间太小,难免造成日记记成流水帐。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得多,知识才厚重,才能写文章时左右逢源。多读还要多思,把读与思的体验运用到作文当中,自然文思泉涌,滔滔不竭。这样到写作时,一个个素材便呼之欲出了。

二、培养学生写作兴趣,让学生快乐作文

1.故事激趣,引发想象

小学生好奇心强,爱听故事。因此,在作文之前,以讲故事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会引发学生想象,使学生很快进入作文情境。如在《桌子坏了以后》这篇作文教学前,老师先声情并茂地给学生讲故事:“一天,小刚同学来到教室里发现自己的桌子坏了,他急忙用自己的坏桌子换来了小红的好桌子。过了一会儿,小红高高兴兴地来到了教室……他发现自己的桌子坏了,她会怎么办呢?”通过讲故事,学生结合自己生活实际展开想象,很快就以愉快的心境投入到作文之中去。

2.问题激趣,启动思维

小学生爱动脑筋,好胜心强。因此,作文以提问题的形式,引发学生思维,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二十年后的我》这篇作文教学中,我先提出:“现在我们的国家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日益改善。二十年后,我们的国家一定会更强大,人民的生活一定会更美好。二十年后,我们都长大了,走上了各自的工作岗位。那时我们在什么岗位上怎么为祖国做贡献呢?”问题的提出,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启动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学生都想把自己的答案写出来,都有话要说,不吐不快。这样就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作文欲望。

3.图画激趣,引发美感

在作文教学中以图画出示课题,会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使学生乐于观察、乐于作文。如在《窗前的小树》这篇作文教学中,我依次出示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中小树的图画,给学生以视觉上的刺激、心灵上的震撼,使学生急于体会美,用语言表现美。这样学生很乐于去观察,很乐于把观察到的美写下来。

三、丰富生活体验,抒发真情实感

篇7

关键词:初中语文;写作能力;训练;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2-227-01

从小学升到初中,对语文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尤其是在语文写作方面。而到了初中之后大多数学生都会认为语文写作时件让人头疼的事,对于这一现象教师必须尤为重视。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又如何使他们喜欢上写作呢?这是值得教师深思的问题。为此,本文我就以初中写作教学为题材,探讨怎么样提高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方法。

一、营造写作氛围,激发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在全班营造一种写作的氛围,作文教学自然就事半功倍了。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它是获得知识、进行创造性活动的一种自觉动机,是鼓舞和推动学生创作的内在动力,也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但从中学语文的教学现状来看,作文的教学质量并不高,虽然教师和学生在上面都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收效却不大。如何提高作文的教学质量,这是广大教师都非常关心和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

教师在指导作文时,应先从内容入手,引导学生先构思“写什么”,再考虑“怎么写”。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作文就是把我们身边的生活写出来,把平时的所见、所听、所想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二、作文教学要注重素材积累与思想锤炼。

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写作基础,平时也不注重生活中的细节,不爱观察,那么也就没有好的素材可写。因此,功在平时,要按照上述“素材序列”中提到的方法,帮助学生通过观察、阅读,积累素材;采用“平凡生活,深切感悟”、“以小见大,挖掘深意”、“逆向思维,创出新意”等方式,在素材积累的过程中,在作文讲评过程中,锤炼思想,不断提高学生认识社会,认识生活的能力,写出内容丰富,思想深刻的文章来。

生活处处是语文,教师想要让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认真观察生活中的各种事物,这样写出的东西才会更加真实,更加具有生活气息。除此以外,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多参与一些课外活动,丰富业余生活,这样,当学生写作文的时候,才能有更多的生活素材可用。

当然在课本中也有许多很好的素材,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理解其中的深意,从而写出好的文章。

三、写作在阅读教学中的渗透

阅读之美,妙不可言。阅读至动情处,常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感。然而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模块,不仅要做到“意会”,而且还要做到“言传”,否则阅读便“死在言下”了。唯有突破这一瓶颈,才能别开洞天。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几乎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是各种文体的典范之作,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文章来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使学生从中积累好词好句,同时融入对写作的感悟。

阅读是增长知识的有效途径之一。要提高语文水平,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光靠教材的阅读是远远不够的。在课外阅读方法上,可以采取自由阅读和定向阅读相结合的方式。自由阅读,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地选择阅读作品,教师一般不加限制,但要讲清目的和要求,一个课时能认识一个事物便达到了目的。没有广泛的阅读,不去博览群书,不做生活的有心人,不愿积累,是不可能写好作文的,仅靠几本教材,仅靠课堂的几次作文训练,很难提高写作能力,只有多读,多写,以读带动写,以写促进读,读写结合,才有可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平时多积累一些好词佳句,那样在写作时可以在适当的时候用上或是借鉴。

四、加强审题训练,多审题精写作

作文的第一步就是审题,作文审题是否正确,是关系到文章成败的重要一环,因此,写作训练的第一步就是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题意,也就是审好题。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审题的一般技巧,如命题作文要(1)审标题,注意题目的限制性;(2)审文体;(3)审写作要求(包括注意事项,提示);(4)应试中审评分表;材料作文(包括看图作文)除了上面(3)(4)点外,更要审清材料,多则材料的要进行归纳总结,找出最佳角度、最佳立意。语文教学内容很多,不可能要求学生大量写作。所以多审题,精写作,所费时间不多,学生写作能力又得到培养。实践证明,这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五、增强信心,写出真情实感

如果一个学生对写作没有信心,那他是写不出好文章的,写作不好的学生在长期得不到表扬或鼓励的话,那他会逐渐多写作失去兴趣。因此教师要多给这类学生一些关注,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并及时给予他们鼓励,以此增强他们的写作信心。对于写作能力强的同学也应 适当地给他们一些鼓励,但也不能是他们过于骄傲。“当一个人感觉到高飞的冲动时,他将不会满足于在地上爬。”因此,教师要适当地对学生进行鼓励,以使每一个学生每通过一次作文,都能觉得自己有了一次进步,甚至是一次飞跃,这样,他们作文的欲望才会更加强烈,才能达到培养学生作文兴趣的目的。

作文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抒发一个人情感的文章,因此,想让学生对作文保持兴趣,教师就要鼓励他们从自己熟悉的现实生活出发,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艺术源于现实,如果没有现实生活的积累,而是写自己完全没有任何感受的文章,那么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件困难的事情。即使写出来了,这样的文章也只是徒有形式,而没有真实的感情,感动不了读者。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掌握作文的诀窍,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写自己熟悉的生活,从中发现美,找回自己的写作兴趣。

篇8

中段的作文教学既是低年级看图说话、写作的发展,又是高年级习作训练的基础。因此,它作为习作教学承上启下的入门阶段,显得尤为重要。作文教学一开始就应把学生作为活生生的人来看待,承认每个学生的差异以及各自独立的个性,从而使孩子也真正为自己、为大家描述这个世界的万事万物。

《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年段学生提出的要求是:能不拘形式地写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珍视起步阶段学生对表达的原始热情,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儿童学习任何事情,最好的时机是当他们兴趣高、心里想做的时候。”中年段的学生由于刚刚接触作文,所以对作文、对表达充满着热情,一个小动作、一件小事情、一种小物品,都能引发他们的兴趣。所以,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尽可能地保护他们的积极性,为他们顺利走向作文铺好路,搭好台阶。因此,无论是文前指导,还是文中指导、文后讲评,教师都必须以激发、调动、保持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来进行教学设计。比如导入环节,提示习作题目,应以实物、谜语、故事、图画、情境呈现,第一时间激发起学生的写作兴趣。

另外,教师促使学生的“佳作”得以较广地传播,对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有很大的作用。因此,对优秀习作,我们让小作者读给同学听,因为这也是一种荣誉,这样学生一定想多写几篇,再次尝到成功的喜悦。让他们把作文写出来给同学老师看,贴在作文栏内展览,投稿到学校“校刊”,寄给报社发表。老师一定要在班上大肆表扬,一定要给这些孩子照几张美照,并发在QQ群里,让家长也重视写作教学。

二、从整体入手,让学生愉快参与

在平时教学中,教师须设计有实效的训练。这种设计我认为要体现:(1)集体性与个体性。日记、平常作文这样的集体性活动能够促使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反过来把个性鲜明的作文、日记作为示范,也能够促进集体性作文的整体发展。

(2)低起点与高目标。对学生的日记、作文不要一味过严地苛刻指责,要宽容地、低起点地鼓励他们努力攀登。尤其是对学困生,要本着“多就少改,高分重赏”的原则,善于捕捉他们文章中的闪光点,一句话、一个词,甚至一个标点符号,都可拿到班上来评议,来鼓励,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使他们由“怕写”向“乐写”迈步。

三、学会捕捉、描写细节,使学生能够写出自己的内心感受

描写往往能使文章生动形象,叙事则如临其境,能给人以真切感受。描写细节的通常做法:一是联系生活实际,调动各种感官,捕捉发现细节;二是围绕叙事、写人、状物需要选择描写典型细节。三是利用联想写细节。四是变换不同角度,从多个层面捕捉描写细节;如写奶奶端详孙儿睡觉,可以从奶奶的眼神这一角度来写,还可以从奶奶动作这一角度来写。

四、引导学生言童真,言童趣,用童言,抒童心

所谓言童真、童趣,就是要让学生在习作时叙真人真事,写真话,决不胡编乱造;就是要鼓励学生站在自己的立场和视角上看待事物,思考问题,不以成人世界的思维和观点去理解和诠释。而我们看看现在孩子的作文,字里行间,你触摸不到纯洁无瑕的童心,感受不到纯朴的童真,品读不到娇憨逗人的童话。作文教学这本来丰富多彩的活动,却让学生感到了乏味。

现举一例:“我一点也不喜欢老黄牛,它走起路来慢吞吞的,身上沾满尘土和牛粪。我要教它迈开大步走路,要把它带到小河里,给它洗澡,洗得干干净净的,教老黄牛爱卫生……”

这段话是一位同学以“牛”为题的习作片段,既言童真、童趣,也用童言,抒童心。该学生把习作给家长看,其父母引导:“不能这样写,写老黄牛就一定要把它勤劳和任劳任怨的品质写出来,如写它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写它为人们默默地犁地耕田……”小女孩只好加心修改。在习作讲评课上,老师在全班宣读了她按父母意思编成的习作,并说写得如何有高度有深度,号召其他同学学习。可惜呀,一片童真、稚气的童言,一颗美好的童心被好心的家长和老师用成人的公共话言泯灭了个性的张扬和表达,大脑成了成人思维的跑马场――一个天才作家的苗子,被扼杀在了摇篮里。

五、给学生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激发孩子写作的动力

如今,小学生的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丰富多彩,可还是有许多孩子写不出来作文,那么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怎样指导呢?首先我们就要引导孩子仔细观察,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提高他们的认识能力。他能认识生活,才能在生活中撷取可以作为习作素材的内容。认识事物,除了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还要多读书,也包括接受各种媒体的信息。让孩子们爱上阅读,同样能扩展他的认识能力,激发学生写作的动力。作为教师,在生活中把自己所教学生的习作保存下来,是老师一生教育教学生涯中最伟大的财富。一位语文老师,如果按照30年教龄、一年教40个学生、一个学生一年写20篇习作计算,该语文老师手中就会有24000篇习作。如果每篇写下50字的评语,该老师就写下了120万字的评语。这是理论上的计算,也是大多数老师早已经做的的。如果真正拥有了这一切,语文老师的习作教学经验肯定相当精彩,那学生的作文也一定不错。

篇9

一、作文内容生活化,让学生有话可说

陶行知曾提出:“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强调的是作文教学要与生活紧密相连,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阅历。写作教学时要让学生明白生活处处有文章,作文就是写生活中的事情,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因此平时要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人和事,再把有意义的内容写下来,那就是作文。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我们组织体操比赛、军训、在植物园种菜、上街劝导等活动,让作文内容生活化,学生就觉得有话可说,觉得作文其实并不难。他们把生活中发生的事写下来,让人觉得写来容易,读来真实。比如,有个学生这样写道:“陈老师讲得太投入了,边写边往后退,突然,老师一脚踩空,手中的粉笔在黑板角画出了一条长线,随之在空中飞舞着落下。只听‘哎哟’一声,老师摔倒了!他的眼镜也不听话地跑了出去。见老师摔倒,我们一惊,竟傻了一般,谁也没想到要去帮忙。老师眯着眼睛,双手在地上摸索着,说:‘我的眼镜呢?我的眼镜呢?’这时,我们忽然醒了一般,坐在前头的几个同学冲了上去,有的把老师扶起来,有的帮老师拍了拍身上的灰尘,有的帮老师找起了眼镜。”这个片段的内容来自生活的真实情境,读起来就让人觉得真实,令人回味无穷。

二、作文过程生活化,让学生有感而发

作文过程其实就是观察、体验、感悟、表达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学生心理和情感的体验过程。生活化作文更侧重素材的积累,因此在这个过程里,应该用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观察、感悟、体验。实践证明,如果在引导的过程中给学生一定的任务,就会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促进他们有目的地观察所要寻找的事物。而在求知探索的过程中,学生的体验越深就越有话可说、有感可发。

(一)观察生活,随趣而述

新课标提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对一朵花、一只飞鸟、一个眼神……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教师应引导学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观察生活,仔细思考,用手中的笔把观察到的点滴描绘出来。

春夏秋冬,季节交替,景色更换。学生欣喜地告诉我:“老师,我们校门口的迎春花开了。”“漂亮吗?”“可漂亮了!那迎春花鹅黄鹅黄的,在春风中一颤一颤的,我好喜欢。”“老师,沙坑旁的芒果树结果了。”“果实大吗?什么形状?”他搔搔头跑开了。下午,那个学生又跑来,兴奋地说:“老师,芒果绿绿的,只有小指头般大,尖尖的,有的刚从花苞中探出头来,还跟我打招呼呢!”“老师,我今天在植物园里看见一条蚯蚓,它匍匐在一只蜗牛旁边,它们在说悄悄话呢!”“你知道它们在说什么吗?”“它们在说我们班种的空心菜长得特别漂亮。”“哦,空心菜怎么漂亮?蚯蚓和蜗牛是不是还聊些别的呢?”在学生叽叽喳喳的话语中,在我“随意”的追问下,学生观察得更细致了,语言的表达能力更强了。他们兴致勃勃地为我解答,那些答案新奇动人,给我带来满心欢喜。

(二)感悟生活,随感而发

“生活无处不语文。”如果说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那么对生活的感悟就能唤醒、激活学生的写作欲望。只要学生的习作欲强烈,就能写出动人的文章。新课标提出:“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因此,除了引导学生细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还应引导学生在认识生活的过程中深化作文主题。比如,指导学生写“写人记事类”作文,在学生明确题意后,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回想:“生活中,哪些人和事打动你?他们为什么会打动你?”“哪件事对你的启发教育最大?”“他(她)身上什么东西让你久久不能忘怀?”从而引导学生进行回忆,在回忆的过程中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感悟。这个过程应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去思考、讨论、筛选,这样,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就更有味道了。

在一次以“我的妈妈”为主题的作文课上,学生都觉得妈妈是爱自己的,但可写的东西太多太杂。我就引导学生捕捉“爱”的细节,抓住最能表现妈妈对我的“爱”的动作、神态、语言来写。学生的感悟被唤醒,表达的欲望就更强烈了。学生以《妈妈的味道》《倾斜的伞》《妈妈爱吃鱼头》《妈妈的手》《袖口上的爱》等为题目,抓住妈妈的语言、神态、动作和自己的心理,把妈妈对自己的爱和自己的感激之情表达出来,让人读了倍感温暖。

(三)体验生活,随情而抒

让学生体验生活,在体验中沉淀情感,学生的感受就更深了,也就更有话说了。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参与各种体验活动,让他们体验大自然的美丽,体验人际间的真情,体验劳动的艰辛与快乐,体验合作的重要性,体验失败后的沮丧,体验成功的幸福……

“笔端文字来自心灵所感。”因为有了生活情感的体验与积淀,学生的作文就更真实了、更感人了。在一次写《一件伤心的事》时,冯祺同学因一次考试考得不好,心情难受,因此写起伤心的事情感真挚:“我沮丧极了,心里感觉有千根针在扎,我又感觉自己掉进泥潭里,任凭怎样挣扎都无法爬起。‘冯祺,冯祺’老师叫了两声,老师的叫声把我的魂魄拉了回来。我慢腾腾地站起来,我觉得自己用了一年的时间才走到讲台,接过卷子,无力地回到座位上。”

篇10

一、用深刻思想把握主题

深刻的思想是指学生在看事物时,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也指在认知上能够由因推果,从浅入深,归纳出事物的发展规律。这些都需要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而作为十三四岁的初中生,他们的思维还在形象与抽象之间徘徊,如果老师不能给出有效的方法予以启发和引导,他们就会依照自己的意愿,回归至形象思维。所以在学生思维的转化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容忽视。我在作文教学中,常会采取示范、分析和现实运用的方式,尤其是将写作方法,经过乾坤大挪移,运用到现实中来,学生非常感兴趣,他们就会经常练习,还常常会深入探究,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

例如在教给学生描写人物的方法时,我以《孔乙己》为示范,由“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时的故作无辜,联想到我们有些学生在做了错事之后,推脱抵赖时,也是这副表情,让学生独立思考,添加语言描写,大家立刻你一言我一语地给加上极富个性的语言。又如在孩子们吃完一颗茴香豆之后仍望着碟子时,孔乙己慌了,“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我让同学们回忆自己小时候,当大人故意要我们手上的东西吃时的动作;再大一点以后自己可吃的东西不多,而同学又在旁边时的动作。这些问题勾起了学生们极其浓厚的兴趣,于是我趁机启发大家思考:语言和动作是怎样表现人物的性格的?其余三种描写是不是也一样?假如语言和动作发生矛盾,你们是相信语言还是动作?当你把这些对人物的观察和思考方法运用到生活中的时候,是不是就能够清楚地猜到了对方的真实想法,所以看一个人不能单听他说什么,更重要的是看他是怎么做的,行为才是实现心中想法的最重要的表现。最后引导大家回忆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人物,他们在说话、行动时的面部表情及所表现的性格,进而形成了对人物的深刻认识、对中心的深度把握。

二、用真心情抒写感情

在很多作文指导书里经常出现一些这样的语句:“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许多的事情,好的、坏的,这些事情里面一定会有一些给你留下很深的印象,让你难以忘怀。”这一句话不全对。学生在生活中确实遇到了很多的事情,但是却没有自己觉的真正难忘的、真正印象深刻的、真正有浓厚感情的,因而无从下笔。针对这种学生,最好的办法是给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写作环境,让他们仔细体会一下内心的真实情感。

初中学生经常会对不同的事情产生不同的感受。例如看到弱势群体的人被人欺负,会非常愤怒;在家人面前会经常撒娇卖乖;厌恶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看一些电视剧会因里面的剧情而感动得落泪。但是在学生进行写作时,教师却不允许学生写带有这种类型情感的文章,总是让他们写一些看似和生活十分贴近,却不是学生内心深处真正想写的内容,例如《我的成长过程》《我的课间生活》《初中生的生活》《印象深刻的一件事》等。学生在写这类文章的时候,很难写出内心的真实感情。

其实,想要学生写出内心深处的感情是很不难的。首先,作文题目不要固定在一个小圈圈内,可以适当扩大写作范围,例如在以“某某事感觉真不错”为题目时,在题目的后面不要加入一系列的限定框框,或者提示学生“乐于助人后”感觉真不错,其实我们完全可以不用进行这样的引导或者限制,让学生充分地回忆自己内心深处真正感觉不错的事情,写出自己想要表达的感情,也许有的人会说这样对学生的思想方面会产生不好的影响,但我想说的是,他们只是学生,他们有内心的真实感受,我们不能站在我们的角度去思考他们内心的想法。当学生真正无拘无束去挥洒自己内心的感情时,你会发现只有在他们这个年龄段才会具有的灵性和想象,那样的快乐和朝气蓬勃的感受也许是我们每个成人早已遗失的东西。其次,在对学生作文进行评改的时候,不要从立意正确和思想健康两个方面来作为评分要点,我们要做的是引导学生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而不是去强制学生要有一个什么样的价值观。当我们真正做到了这两个方面,我们就会发现原来学生的精神思想是这么的丰富多彩。所以,想要学生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要解放学生的头脑。

三、恰当使用语言包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