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描写老师的作文范文
时间:2023-03-23 20:14: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描写老师的作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从作文教学的过程来看,按“作前”(写作前)“作中”、“作后”可分为作文指导课、作文训练课和作文讲评课三类。其中,作文指导课课型最为丰富,也最有争议,这或许也是很多人干脆在自己作文教学中将之删除的主要原因。粗略一点,作文指导课主要有两类:作文理论课和能力训练课。
作文理论课是指关于写作基本理论的教学。比如,我的一节作文理论课是关于心理描写的:让学生读“什么是心理描写”“心理描写的作用”文字;选三段著名的心理描写的句子,让学生谈谈“揭示了人物怎样的思想和性格”;情景模拟练习,设置情景为“数学课开始了,老师把批好的试卷发了下来。在拿到试卷之前,我紧张得要命,就怕自己考砸了。试卷拿到手以后,我一看不及格,很是伤心”,然后让学生写一段心理描写;我猜学生所写的心理描写的类型――内心独白,幻觉描写,环境衬托,用神态、语言、动作反映内心的变化,或者是几种类型的综合;学生心理描写展示。
初中三年“教什么”,从大项上看有三块内容:考场作文的基本规范、记叙文的基本写法、升格记叙文。心理描写属于“记叙文的基本写法”。考场作文受时空的限制,有其独立的特点,因此从写作的角度,掌握一些基本写法,应纳入作文教学的范畴,但对于初中生也不可过于理论化。我在关于心理描写作文理论课的第一个环节上是“匆匆而过”的,重在怎么写。后来学生的写作多采用内心独白,而较少用幻觉描写、环境衬托、神态、语言、动作来反映内心的变化,这与初中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是一致的。可见,本节课“教什么”还是抓住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这节课学生的学习方法可谓多样,有接受式,有合作式,动口,动手,更动脑。学生对于“心理描写”原先是有一些感性认识的,我在第二环节也选用了孩子们学过的三段著名的心理描写中的句子――分别出自都德的《最后一课》、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及朱自清的《背影》,除了印证心理描写的作用外,也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如何进行心理描写。第三环节的“情景模拟”,创意来自网络,选用学生非常熟悉的场景,更“真实”。最得意的是,学生写完后,没有马上交流,而是进入第四环节:猜学生可能用到的描写方法。将相对“枯燥”的描写方法用“猜”的方式进行,学生分外专注,兴味盎然!
我的作文理论课以写作的一般能力――文体知识、审题、立意、选材、布局谋篇、语言运用等为训练点,精选典范作品为例文,按照年级要求设计训练方案,组成一个读写结合、分阶段、有层次的训练序列。这种作文教学体系既摆脱了“熏陶式”的中国古代作文教学方法的影响,又摆脱了“模仿式”作文教学方法的束缚。可以说,是从经验主义走向科学主义的可贵尝试。
作文教学的第二种常见课型是作文训练课,最简单的训练课是给学生题目,限时、限地完成;可以对题目作一些“提示”或“要求”。这两种课型有点类似于阅读教学中的练习课。这种课型偶尔为之尚可理解,但如果成为常态课型,不客气地说,就有点放弃自我专业立场而误人子弟了,毕竟这种方式“技术含量低”,是学生没有得到任何启发的一次习作而已,也是“作文不用教”谬论下的现实表演。
大多数版本的语文教材中关于写作的内容都是体现一种写作理念,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每个单元最后都有“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有三个单元将“综合性学习”位置调到“写作”前面,大概是在强调各单元训练重点不同),将“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三者放在一起,这本身就体现了一种写作理念:作文来源于对话,来源于活动,来源于生活,虽然三者都有各自的教学目标。第一单元的主题是“这就是我”,《教师教学用书》建议“活动目标”为:
1.正确认识自我,展现自我风采,树立信心,增进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
2.用普通话口齿清楚地介绍自己,发言时态度大方。能根据不同的目的调整说话的内容和方式。
3.在介绍自我的基础上进行写作练习,要求尽可能集中、明了、简洁地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力求写出一点新意。
我们可以理解为三个目标虽各有指向,但最终都归结到写作上了,也就是通过“综合性学习”和“口语交际”等活动,开启学生写作的大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寻找材料,在活动中产生写作灵感。
与这种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李白坚老师的“快乐大作文”。这种作文是在课堂上“演示”一个预设的具有科学性、趣味性、系统性的游戏活动,吸引学生激情参与,先展示过程让其观察,然后再学写作的方法,行之有效。与人教版初中教材中“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不同,“快乐大作文”在游戏后写的是游戏过程的本身。
李老师曾说过,今天的教师已经很难像孔子那样带领学生走进社会生活,但是我们却可以在课堂上制造一种微观的“生活”,见微知著地引导学生学习获取生活素材的方法。例如,我们虽不可能带领学生遍尝天下,却可以给学生一盒糖或一包花生,教学生观察食品的厂家、出厂日期、保质期、外包装以及色、香、味、形等。“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学生通过知识的“迁移”,会很快掌握观察生活和获取细节的方法。此外,在“演示生活”时,向学生解释一些诸如细节、素材、剪裁详略、心理活动、方位变换、题目从何而来、记叙和生活原型的区别等理论问题,也远比直接从写作的角度讲要方便、清晰得多。
篇2
每个生命都有着言说的欲望,倾诉的需求。潘新和先生说:“人的言语表现的需要――言语生命欲求,是潜伏在人的生命中的最本真、最活跃、最积极的动机。”教师在作文课上,不能无视这些,而要善于激发学生原本具有的言说欲望和倾诉需求。
趣味是作文的原动力,基于这一观点,作文课也应该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趣味。但是,现状并非如此。笔者曾观摩过不少作文公开课、展示课,发现或多或少存在一个共性问题:无趣。具体表现大致可分为两种:一是教师讲些基本不能派上用场的写作知识,讲完后让学生当场练习,学生表情冷淡地按指令一步步完成着教师的要求;二是教师上课前精心准备,课上声光电色全部上场,学生也很配合,时有精彩发言,课堂气氛很活跃,但是,冷静思考后会发现,课上的“亮点”与作文基本无关,学生的精彩也与教师的指导基本无关,换言之,学生在这类课上并没有获得作文的有效训练与真正提升。要让学生保持持久的兴趣,就得让他们在课上有真正的收获,因此表面的热闹掩饰不了课堂深处的无趣。公开课、展示课仅仅是作文课的一种形态,但其中暴露出的问题却值得我们反思。
一、作文课缺失趣味的原因
1.教学内容不能激发学生趣味。
一位教师执教《学会景物描写》,以教材上梁衡的《夏》一文为例,将课文重嚼了一遍,总结出比喻、拟人、衬托、融情于景等表现手法,接着要求学生运用这四种手法来描写冬天。学生认识了四种写景手法是否就能立刻“搬运”到自己的作文中,这姑且不论。笔者在课上发现学生表情冷淡,兴趣全无,这与教师这节课的内容安排有关――现在的学生与梁衡《夏》中所描写的景物有距离感,且一下子由夏入冬,缺少写作内驱力。
2.教师缺少学生立场。
王蒙在“中华杯”第六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颁奖会上说:“传统的作文教学忽视学生的主体性特征,把学生认识生活、表现生活的创造性劳动降格为:教师控制下的单调呆板的知识技能的迁移训练,每次习作都源于教师的讲授,起于教师的命题,终止于教师的批改,根本没有学生选择的余地和创造的机会。”王蒙先生虽然说的是传统的作文教学,但又何尝不是当前作文教学的写照呢?教师在课堂上的控制力越强,学生的创造力就越弱。
3.教学方式较为单一。
单一的教学方式容易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枯燥乏味。曾听一位教师上《人物的外貌描写》一课,该教师课前做了精心准备。课上先出示学生写的一个片段,找出不足后,教师出示了自己修改的语段。依此类推,教师出示第二个学生片段,讨论,再出示教师的改后语段。第三,第四……PPT一直播放了十组语段。播放完了,课也结束了。且不说学生的写作能否仅通过认知性活动得以提高,单是这种重复单调的教学方式,就很容易让课堂变得沉闷无趣。
二、如何让作文课富有趣味
1.教学内容应贴近学生。
很多教师上作文课喜欢将名家美文、经典语段拿来做示例,这就如同请跳水世界冠军给跳水爱好者作示范一样,虽然示范动作很漂亮,但对初学者的意义并不大。当然,记住美文美段中的语言范式,对写作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如果换成略高于学生写作水平的示例,就容易激发学生“跳一跳”的积极性。
除了出示的材料贴近学生外,讨论的话题、写作的对象等也应该贴近学生,以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袁源老师借班上《人物的外貌描写》一课,课上先让学生推选一位学生作为感动班级的人物,在大家一致推选王腾飞后,袁老师并不急于认识王腾飞,而是让学生们描述王腾飞的外貌,帮助袁老师认出他。陌生的教师已令学生平添一份好奇心,教师想认识写作对象王腾飞的求助又无形间增强了学生的表达欲,加上王腾飞恰是大家喜爱和钦佩的人,所以课堂上几乎人人都有强烈的表达愿望,都在主动、热情而认真地描述王腾飞的模样。
2.营造有意义的写作情境。
情境的营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但不能为情境而情境,不能为求趣味而营造情境。徐飞老师上《如何写好人物心理》一课,设计了“明天,放假了”的写作情境,让学生写出放假前一天的心理。这一心理情境为学生所熟悉,且有丰富的内容可以挖掘,所以课堂上呈现出学生争相发言的场景。据徐老师讲,他为创设这一情境,苦思冥想了一天一夜。其间,想过的情境有:试卷发下后、考试作弊、与父母发生冲突、一个人在家、做错了事想隐瞒、上学快迟到了、被好友冤枉、课上的紧张……但这些情境又被一一否决,因为有的情境不具有普适性,有的情境诱发的情绪较为灰暗,等等。营造有意义的写作情境,是课堂成功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对语文教师的重要考验。
3.将课堂总目标进行有效分解。
趣味,不仅来自于内容、方式等有趣好玩的事物,还来自于自我实现的成就感。一个人对一件事物产生浓厚的趣味,往往是因为他在其中体验到自我实现的快乐。
以郑桂华老师《描写的奥妙》一课为例。
投影“双鸭戏水图”,要求学生用一两句话进行描写。在学生作品的基础上总结出描写应具备的三条基本要求:有什么、怎么样和像什么。
参照这三条标准,学生修改自己的作品。在交流时借助学生作品,明确还要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描写。
投影黄昏湖边的风车的画面,要求学生进行描写。在交流时借助学生作品,明确描写复杂的场景应注意层次和重点。
郑老师将描写的总目标分解成三个小目标:“有什么、怎么样和像什么”“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描写”和“描写复杂的场景应注意层次和重点”。这样就化难为易,且能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写作体验,发现并总结这些描写规律。
4.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获得提升。
写作是一种实践能力,而实践能力需要在实践活动中训练、提升。教师在准备写作课时,应善于将写作课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具体的写作训练活动。王尚文先生指出:“只有在使用中才能学好语言,这是关于语言学习的客观规律。非生活化的写作教学是为学习语言而使用语言,把这一客观规律完全颠倒过来了!而生活化的写作教学却是在真格儿的生活中真格儿地使用语言表达自己真格儿的思想情感,满足真格儿的生活需要,自然能真格儿地学好语言。”
向浩老师在执教《如何写好喻体》一课时,设计了丰富有效的写作活动,使学生始终保持趣味盎然的写作状态。学生在阶梯式的活动中,不断提升写作能力。请看他的课堂活动设计:
让学生说说老师的外貌特点,然后选肚子、脖子、眼睛中的一处,写一句比喻句。
以《围城》中的一句比喻句为示例,出示垂柳图,要求学生选择比较陌生的喻体来写。
仍以《围城》中的一句比喻句为示例,以垂柳图为对象,要求补上喻体的性质特点或运动状态,写生动形象。
仍以垂柳图为对象,调动不同感官,多角度来写,写丰富饱满。
篇3
关于描写圣诞节的作文:圣诞老人我有一个好朋友,他就是我的玩具上的圣诞老人。 他头上戴着一顶红红的帽子,帽子顶上有一个白白的小绒球,帽子边上镶着白色的边。他的眉毛粗粗的,白白的。他的一双小小的眼睛一直盯着我。他鼻子下的白胡子翘得老高老高的,把嘴也遮了。他的头发白白的,还是卷起来的,披在他小小的肩上。他的身上穿着一件鲜红的大衣,边上镶着白边。他的肚子大大的,好象里面藏着很多礼物,到了圣诞夜的时侯给我们。他手里拿着铃丁当叮当地响,好象告诉我们新年到了。他的脚上穿着一双笨头笨脑的大皮鞋,样子很可爱。
关于描写圣诞节的作文:圣诞节作者:qmqwedsg
今年的圣诞节我过的可高兴了。
记得圣诞节那天,我们上了一上午的课。下午第一节课,老师说:“同学们,今天是圣诞节,我给你们两节课时间,一节课做圣诞活动,一节课互送礼物。”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喊:“耶!”两根手指形成一个V的字母形状。
圣诞节活动开始了,首先是小主持人方淳和苗添雨讲话,然后由同学们相继表演小节目。赵小龙、吕佳昱和我一起表演了一个小品;方淳和苗添雨合唱了歌曲,谭植中朗诵了诗歌……
圣诞节活动结束后,我们开始互送礼物。很快,我收的礼物就堆满了桌子,看着这么多的礼物,我真是高兴极了。我和同学们高兴的一边吃一边讨论下次过节我们要怎么办。
“叮呤呤”铃声响了,老师走进教室,对我们说:“送朋友一件礼物,就等于送朋友一份好运气。”听[完老师的话,我的脸一下子红了,因为我没有准备礼物给同学们!
我底着头暗暗地想:下次我一定准备好礼物,送给每一个同学……
这应该是圣诞老人给我的最珍贵的礼物吧!
关于描写圣诞节的作文:圣诞梦平安夜的晚上,小蓝猪躺在床上问小红猪:“小红,你说世界上真的有圣诞老人么?他坐的真是鹿拉的雪橇吗?他真的会送给我想要的礼物吗?”小红猪答道:“不知道呀,我想应该有吧!要不然,怎么会有那么多的小朋友期盼着过圣诞节呢。”
“唉,我多想要圣诞老人给我送一大堆巧克力啊!”小蓝猪一边望着窗外闪亮的星星一边添着嘴唇。“还要甜食啊,再吃糖你的牙就要掉光了,你又不爱刷牙,我听说圣诞老人不喜欢不讲卫生的小孩,”小红猪说:“要不今晚我们就等圣诞老人吧,到时候,一切问题都解决了。”于是小猪们坐在床上等啊,等啊。一个小时过去了,他们的眼皮子开始打架了,两个小时过去了, 圣诞老人没来,小蓝猪睡着了,梦见自己讲卫生天天刷牙,长洞的牙齿全好了,三个小时过去了,两只小猪全睡着了,一边发出 “呼噜,呼噜”的声音,一边还说着梦话:“圣诞老人,我要礼物……”
第二天早上,两只小猪惊喜地发现床上多了一个礼物盒。
关于描写圣诞节的作文:圣诞礼物回忆中的圣诞节,都是很美好的。
还记得小时候,当爸爸把这个圣诞老人的故事告诉我时,我还是有些半信半疑,但是我还是圣诞节那晚,把我最喜欢的一只印有小熊式样的小棉袜子放在了枕头下面,然后怀着激动的心情入睡了。
第二天一早,我迫不及待的摸了摸那只袜子。咦?怎么硬硬的?礼物?我掏出了里面的东西,是一张可爱小巧的圣诞贺卡和一本我最喜爱的《米老鼠和唐老鸭》小人书!还在被窝中的我兴奋得打开了贺卡,上面是细若蛛丝的字体,写着:圣诞快乐!署名是圣诞老人。在那刹那间,惊讶和狂喜编织成一首优美的乐曲荡漾在我的心田。
来到学校,天真的我把这件事告诉所有的小朋友,他们都用羡慕的眼光注视着我,同学月月还对我讲:“你好幸运哦!我从圣诞老人那儿什么礼物也没得到!”“爸爸讲只有非常好,非常乖的小孩才有礼物呢!”我自豪地说,心中甜如蜜糖。
篇4
一、小学作文写作的目前状况
在小学作文的写作中,有一部分小学生由于他们的认字程度太低,这就会让他们认为作文中的字太难写,从而使得他们认为写作文太难了。还有一部分学生不知道该写什么内容,如“我的小狗”这个作文题目,一部分小学生刚开始介绍一下小狗的名字,然后描写一下小狗的外貌,接着他们就不会写和小狗发生的事,因此使得作文无法完成。由于现在的小学生没有与日常生活相联系,这使得他们的作文写作缺乏素材。因此语文老师要不断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从而能够为今后学习语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提高小学生写作能力的教学方式
1.增强小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对语文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小学语文写作中,只有不断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才能提高小学生语文的写作能力。例如:一个关于小学五年级的作文,这个作文的题目是《春天来了》,在这篇作文的开始首先描写春天带来的变化,描写万物复苏的景象,然后就要从春风、春雨等角度去描写春天,从而将春天带来的变化描写的特别生动。为了让小学生能够很好地抓住春天的特点,领略到春天带来的变化,老师组织学生一起去踏春,在这次踏春活动中,让小学生领略到春天带给大自然的变化,并且能够欣赏到大自然的美,从而使得小学生对这个作文感兴趣,从而有助于作文的完成。在踏春之后,老师要让学生谈一下踏春之后的感觉,对路途中的树木、小草和花儿进行描述,从而指导学生将这些变化描写下来,这样就会使得小学生很迫切地去描述自己所了解到的春天,从而使得小学生的作文内容更加丰富。
2.要让小学生多观察日常生活,从而为他们的写作积累了一定的素材
在语文写作中,单靠从书本中学习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小学生要多观察日常生活,从而可以为他们的写作积累一定的素材。作文的素材存在于每一个角落,只要我们细致地去观察,就总会发现生活中的美。现在小学生的作文写作过于形式化,他们只是按照作文书上固定的格式去写作文,这样就使小学生的思维被固定下来,从而阻碍了小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语文老师要鼓励学生在周末或者假期多出去玩,同时观察身边的事物,从而增加学生的写作素材。例如:写《一次愉快的旅行》这篇作文,如果小学生没有出去玩过,他们无从去描述会发生的事,那么他们就无法下手写这篇文章。因此,在周末,老师或者家长要经常带着孩子到公园玩,要孩子融入到这个娱乐场所中开心地玩,开心地笑,这样可以让他们有一个美好、愉快的回忆,从而在语文写作中他们能够得心应手,这样使得作文既生动又富有内涵。在语文写作中,语文老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能力,这样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活跃,从而有利于语文作文的写作。
3.要安排“阅读课”,从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语文写作能力,语文老师每周要安排一到两节的“阅读课”,从而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知识。俗话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就告诉我们要从书籍中汲取一定的知识,从而丰富了知识结构。在写作中,要特别注重阅读,阅读应该始终贯穿于语文写作。在阅读的过程中,老师要鼓励他们要对好词好句进行摘抄背诵,这样可以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为他们的作文增光添彩。在阅读课上,语文老师还要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与沟通,这样既可以使他们的思维活跃,又培养了他们的交际能力,这也有利于语文写作能力的提高。
4.要特别注重学生的作文修改能力
篇5
【关键词】语文课堂 作文教学
中国创造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开拓者和奠基人——陶行知曾形象地说:“行动是老子,思想是儿子,创造是孙子。”受陶老创造教育思想的启发,再结合其生活教育理念,我觉得现代的创新型作文教学,就是要求孩子写的作文(作文内容)应该是标新立异的、新颖而出众的;老师教的作文(教学方式)应该是独具匠心的、创新而显成效的。那么,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创新呢?受启于李白坚教授的一次讲座,以下作文训练方法既有新意,又能吸引学生,在日常实践中已初见成效。
一、全方位观察法
我们都知道,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就是来自于对一个生活小现象的观察重视。苹果落地,见者甚多,不同的是,见就是见,没有下文;而牛顿,在详细的观察后有研究,有思考,所以才有了与众不同的发现。可见,观察在这伟大发现背后的作用多么重要!
其实,观察也是作文的前提,观察得是否具体到位,是决定作文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所致,他们的观察经常会不得要领,或不得方法,给观察后的写作造成一定的影响。针对这种情况,我指导学生在观察时正确使用“五员大将” :眼、耳、口、鼻、舌,摆脱孩子平常观念中的观察就是看的片面理解,培养全方位的观察能力,提高感受生活的水平。如:让学生观察最熟悉的“喜之郎”果冻时,除了传统意义上的观察果冻的形状、大小、外包装外,还可引导学生将果冻放在手里,掂量一下、撕开后用鼻子闻闻,用舌头舔舔等,以这些感官的所得来充实观察的内涵。
二、模仿训练法
模仿,绝不是一种呆板复制。模仿应是从此事物到彼事物之间的“支撑点”。如果学生能够发现事物之间存在的“类似” ,那么,他的思维已经达到新的高度。但是,一般的作文教学中的模仿训练,往往只停留在对课文典型句、段,内容或形式上的模仿,或称仿写。其实,在新型作文观念影响下,模仿的方式、方法,还可更为灵活多样、甚至幽默、离奇些。如指导学生如何在习作中写好侧面描写时,可运用模仿,进行训练。以大家都熟悉而又感兴趣的投篮为例,可通过观看两段录象,在比较中得出:篮球明星姚明完成一个投篮动作仅用了24秒,在卡通片《灌篮高手》中,流川枫却用了189秒来完成同样的动作,这是由于动画片与姚明的现场录像有所不同。动画片中,在放流川枫投篮动作时,插了很多关于观众、其他队员、对手、场面环境等的多个画面,所以延长了投篮动作的时间。这些用来延长投篮动作时间的画面,如果用在作文中,用语言来描写,便是侧面描写。此外,说书先生之所以能把“小姐下楼”这短短几分钟的动作,说上两个星期之久,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将这种方法活用在作文里:我们在描写某个动作时,便也能模仿着这种延长时间的方法,利用侧面描写、场景烘托等,便能使所写动作更具体、更生动、更真实丰满了。
三、联想训练法
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期,不同时期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能力,因此,在学生的头脑中蕴藏着巨大的创作潜能,具有无限的创造力。然而,能将这种潜能开发出来的,便是启发联想。联想,总是由此及彼的,它是在模仿基础上的新发现。它先让事物与事物相接近,然后,从中引出新现象、新认识和新结论。
举例来说吧。在指导学生写一个活动(如拔河、甩大绳……)时,可趣味化地运用做哑剧游戏的方法,充分发挥联想的作用。首先告诉学生:下面老师和大家一起做个哑剧,表演拔河,既然是哑剧,就不许说话,谁说话谁就犯规。学生欣然点头,在这种特设的情境下,教室顿时鸦雀无声(这可是平时搞活动时很难有的安静场面)。然后,老师用空手做动作,示意学生:老师已将绳子拿出,让学生(无声地)上阵做好准备拔的姿势,紧接着教师又用手势等肢体语言无声指挥着学生安静地“拔”着“河”。还故意设好结果:一轮是十男拔十女,要男生赢;一轮是十男拔一女,要女生赢。要求学生联想平时真实拔河的场面,表演出不同的状态。只见学生全然参与,表演得投入而逼真。此时,“拔河比赛”进行得正当火热,可教室里却是寂静一片,纪律绝对好!这在平时的现场活动中是绝对做不到的啊!其实,研究表明:学生愿意自觉遵守游戏规则,却不愿自觉遵守课堂纪律!更可贵的是,此刻的学生由于完全沉浸在“拔河”的情境之中,游戏至此,他们多想说一说,想一想啊!可由于不敢违犯游戏规则,所以他们强忍着,始终不语。当老师把学生的语言、情绪憋到时,老师终于宣布:“现在哑剧表演结束,可以讲话了!”学生一身轻松,长长吁了口气。老师接着说:“现在,你想不想说啊?”学生大声齐答:“想!”见时机成熟,老师便说:“那就用你手中的笔畅快淋漓地把你要说的话写下来吧!”试想,此时学生的作文怎还会无话可说呢!其实,这一切效果的产生,是情景联想在其中发挥着神奇无比的作用。
四、求异训练法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我们往往重视其一面,而忽视另一面。如果我们注意打破习惯性思维。从另一个角度、另一个方位、另一个侧面来考虑事物,往往能独辟蹊径,发现新结果,从而有利于培养求异思维。在进行作文的审题训练时,我引导学生跳出常规,打开思路。如习作《我的老师》审题时就可以这样指导:除了可以写真正在教室里给你上课的老师外,其实只要给过你知识、教过你本领,让你获得过启迪、明白过道理的其他人,也是可以的;甚至大自然中的其它事物,它们都可以是“我的老师” ,都可以成为习作的内容。而对于苍蝇、蚊子、蟑螂、猪、老鼠……这类一般眼中偏厌恶的事物,在以其为作文题材时,可以《我的朋友》《我的伙伴》等为题,以第一人称来介绍其“朋友” “伙伴”。用这种富于童趣的身份来介绍这写小东西,学生顿减了平时那种厌恶情绪,兴致倍增,描写得也绘声绘色,自然流畅,习作语言的趣味化,活泼性也体现其中。
五、发散训练法
此法是对事物各个侧面、不同层次的具体阐述。这种训练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敏锐地发现某一对象可有各种说(写)法,而尽兴地说(写)出来。
比如:在课堂上,我们可以组织一些辩论或知识竞赛。 国标本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习作4,要求学生写对生活中某一现象的看法。这时,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就“小学生上网到底好不好” 等话题,进行辩论赛,由于“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使得大家在激烈的辩论中全面地认清上网的好坏、得失,也便于以此为据,在习作中有话可说,有理可讲。
篇6
一、写外貌不用“有”
作文如何写外貌?孩子的作文里总会看到类似这样的名子:“XX可漂亮了,她有一头卷卷的黄头发,有一双乌黑的葡萄般的大眼睛,有一个高高的鼻子,还有一张樱桃小嘴。” 如果你试着让他们去掉文中的“有”,把文字重新串联一遍,会发现作文顺了很多。写上段文字的同学经蒋老师指导后修改如下:“XX可漂亮啦。一头卷卷的黄头发自然地披在肩上。她的眼睛太吸引人了,乌黑乌黑葡萄一般。高高的鼻子,和樱桃小嘴配合起来,有点混血的味道,同学们可喜欢她啦。”是不是读起来舒服多了?
二、写说不出现“说”
让孩子比较以下三句话。
张三说:“……”;
张三无可奈何地说:“……”;
张三摊了摊手,一副无可奈何的样子:“……” 显然,让人物说话有多种方式,写语言可以不用出现“说”而是在语言前面加上动作和神态,通过一定的训练掌握这样的技巧让孩子的写作水平切实得到提升,让他们学会细节描写,不会仅干巴巴的地写“某某说”。
三、写想不出现“想”
遇到描写心理活动时,这样的句子已经被孩子们写滥:“我脑子里跳出两个小人,一个小人……另一个小人……”不用这个句子又该怎么写?最常用的就是“我心想”。如某学生写:“数学老师出了一道难题要带回家写的。我心想:天哪!这该怎么办呢?”
按照蒋老师“写想不用想”的技巧,去掉:“我心想”三个字如何?“数学老师出了一道难题要带回家写的。天哪!这该怎么办呢?”是不是更简洁精练?别忘了提醒孩子要给心
理描写加上适当感叹词。
四、就是不用成语
作文为什么写不长?都是成语惹的祸!蒋老师此言一出震惊四座。不是说多用成语才显得有文采吗?其实不然,在“就是不用成语”写作技巧中,蒋老师指出:当作文中只会按照套路使用成语时,文章细节就没了,还不如让孩子老老实实把自己看到的感受都写出来。什么天高云淡、风和日丽、桃红柳绿、炯炯有神、心旷神怡……这些被用滥的成语还是少出现为妙。
如,写春天别用“风和日丽”,而是这样写:“风儿拂过林梢,原本平静的湖面漾起了圈圈涟漪,湖边的柳树轻摇着身姿,我也忍不住张开双臂,任风抚过我的每一寸肌肤,暖暖的,痒痒的。”想办法用具体的句子替换掉别人用滥的成语,解决孩子作文写不长写不细的难题。
五、遇到“很”和“非常”想一想 对于文章写不长的孩子,可以训练的另一个技巧是:遇到“很”和“非常”想一想。看过无数学生习作,蒋老师发现出现频率最高的字眼包括“很,非常”,请家长提醒孩子,遇到要写这几个字时不要轻易下笔,停下来想一想,是不是非要出现这个字眼?
比如写热,别出现“很热”两个字,学会用其他的描写来体现热:骄阳似火,没有一丝风,树叶低垂毫无生气……文章自然就能写长。
六、环境里面有“真”“情”
到了五六年级孩子都要学习环境描写。如有的孩子会写:“早上天气还挺好的,放学回家时,却哗哗下起雨来。雨珠在下,泪珠在滴,老天也好像在为我哭泣。”
孩子能用环境衬托自己的心情首先要表扬。但是很多孩子只要一写环境,肯定就是小花微笑,小草点头、小鸟歌唱、小雨哭泣,成了套路,难道世界上只有小草、小鸟、小花吗?
为什么不能写身边更真实的东西呢?云、雾、桌子,哪怕是电线杆都可以写,这个技巧是提醒孩子不仅要让人活在环境里,还要让人活在真实的环境里。
七、要动连着动
文章要一波三折才好看,但现在的孩子生活都很平淡,你不能强求他们写出一波三折的内容,那就让他们学会一波三折地使用动词,就这是要动连着动——学会连续使用动词,某学生写一场乒乓球球赛:“他发了一个旋转球,让人看得眼花缭乱。”(一句话把文章就给写完了)
学会动词技巧后将修改成:“只见他高高地将球抛起,眼睛死死盯着,球接触球板的一瞬间,他手腕轻轻一抖,脚一跺,球高速旋转着,向这边飞来,让人看得眼花缭乱。”一个动词转瞬变成六七个,文字即刻灵动丰富起来。
八、一秒钟的事写三百字
还是针对作文写不长的一种技巧训练:用三百字来描写1秒钟内发生的事。如关于破校运会跳高纪录瞬间的描写原本只有几十字:只见某某纵身一跳,一下子飞过横杆,新的校运会纪录诞生了!
怎么变成三百字?可以有条理地加上动作解剖:如何助跑、起跳、翻越、落地;加上联想:往届校运会有人挑战失败,平时如何一次次练习等等;还可以加上细节来充实,起跳前如何与同学们进行眼神交流,成功后同学如何向他祝贺……家长可以找一些1秒钟的素材让孩子进行写作练习,学会了这个技巧还怕考试写不出四五百字吗?
九、一段话里至少出现6个标点 很多孩子不会用标点,习作中常只有逗号句号逗号句号,甚至逗号都没有,把老师读到断气为止。针对这个现象,可以让孩子进行“一段话至少出现6种标点”的技巧训练。比如,。?!……:“”
这些标点你的作文中都有吗?没有的话请尝试用起来。经过几次训练后,你会发现孩子的惊人变化:意味深长的句子会写了、人物语言会加进去了,心理活动结合进去了,还会用反问句了,这些句子加进去后,文章当然生动起来。一位作家就曾用这种方法对自己作文写不好的孩子进行训练,收效明显,进步很快。
十、字数三四五
这个技巧说白了就是学习写短句。学了一段时间写作的孩子容易在作文中写长句,而长句写不好就变成病句。事实上很多作家也是以写短句见长的,像沈从文、汪曾祺。家长要提醒孩子注意控制每句话的字数,建议把十几个字几十个字的长句改成只有三四五个字的短句,孩子们会发现这样的作文有语感会舒服很多。
如某学生的原文:“高高的绿绿的草散发着诱人的清香。一根一根都看得那么清楚,很挺拔的样子。”经指导后改成:“草绿了,高了,散发着清香。一根一根,看得清清楚楚,很挺拔的样子。”是不是很有节奏感?
篇7
【关键字】作文教学;阅读教学;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23.23
1.前言
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两个部分是小学的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是学生的能力训练中的重要内容,阅读教学为写作教学的前提、基础,而写作则是对阅读进行检验的尺度,把二者有效的结合起来,对作文有极大的促进能力。实践表明,尽管小学生的写作基础并不完全为阅读,却着实离不了阅读。首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需要很多方面的条件,第一层次的条件是学生所获取的直接经验并进行积累,认识与体验实际的生活素材。但毕竟实际直接经验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是具有很大局限性的。若想在写作上有所进步,就必须借助课内和课外读物的阅读来获取间接的经验。第二,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们留心观察事物、正确判断实物的能力,以此激发学生的强烈爱恨情感。关于爱的美好的实物,可以倾心的去歌颂,关于恨的丑恶的实物,有全力毫无保留的批评的能力,敢爱敢恨。其三,学生可以从广泛的阅读中学习掌握一些的写作技巧和创作规律,体会以及借鉴别人成功的写作方法、经验,加以运用。因此,阅读教学可谓为写作教学的前提、基础。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的写作能力,是检验其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自古以来,读与写密不可分,成功的作家总是在阅读过很多文人名士的作品后结合自身的经验及想象,才能写出好的作品,其中每篇文章所涉及的知识、写作技巧,都是要经过长期的积累和练习才可成型。所以,写作是检验阅读的尺度。
2.阅读教学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2.1阅读教学可以激发学生进行写作的兴趣
小学的教材中囊括了许多优美的诗歌和散文,丰富多样。如果语文老师加强对小学生的阅读训练,实时地在阅读教学中对他们进行好好的引导,进行启发,那么小作者们的写作兴趣一定会提升起来。比如说在学习诗歌时,老师让一些同学大胆站到讲台上分别自己是大诗人李白或者杜甫,用心体会原作者写作时的心情,想象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那些千古绝迹的,那么,学生的写作热情就会升高,兴趣也更为浓厚。好的兴趣是教学成功的第一步。
2.2通过阅读教学能让小学生们学会如何准确用词,如何进行环境描写
小学的课文都是按照教学大纲精选出来的内容,在用词和造句方面都是经过细心考量的。在阅读教学中,老师从词句方面细细的引导学生,让他们充分体会原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对一些加点词句好好品味,及时讲解,将教程有意识的向写作方面靠拢、迁移。长期以往,学生们渐渐就能注意到写作中到底该如何斟酌字句了。环境描写分析是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并教导学生们体会到适当的在作文中加入景物描写可以达到营造氛围、烘托人物的形象等作用。在阅读教学讲解到环境描写时,亦要有意识的引导向写作方面,时日一长,学生们自然而然就能掌握一定的景物描写方法了。
2.3阅读教学教会小学生们如何通过观察进行写作素材的积累
无法言语的小孩是通过不断地观察,才渐渐能模仿、学会说话的,所以说观察是我们对事物进行认识的首要途径,是一种做任何事都不能缺少的基本能力,教会了学生进行观察,就是教会了他们积累写作素材的关键步骤。在阅读教学中,老师们着重引导学生们进行观察,交给他们观察的步骤、方法,渐渐使得他们观察事物的条理性得到提高。而后,也要想办法让其明白观察的目的是什么。这就相当于让他们当了一回作者,看到了什么、怎么看、怎么想、怎么写,捕捉好重点、有意义的点,为写作慢慢积累素材。现有阅读上的进步,才能有写作上的进步。只有素材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做到"有米可炊"。否则,"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更何况是我们的小学生呢。
2.4阅读教学带学生们深入生活,体会、开拓眼界,加强记忆
无可置疑,生活为写作的源泉,引导学生们主动从自己的实际生活中发现和积累写作素材,广读、多读、熟读。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小学生们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让他们走向更大范围的人文自然社会的实践中,接受多方面的信息并能养成爱思考、会思考的习惯,鼓励小学生们做些读书笔记、好词好句摘抄,强化其笔记内容的记忆,交流读书体会,为写作打好基础。
2.5阅读教学能启发小学生们的思维能力,鼓励他们大胆想象,于联想中对写作素材进行积累
教学的最大失败是仅仅教会了学生们知识,而完全不知道学习这些知识的方法是什么。所以在写作教学中,我们不仅只关注其写作素材的积累量,更要注重发展起观察、联想的能力。有了模仿,少了联想,就不会有自己的创造、创新。因此,在教学生们进行观察时,更应注重培养他们进行积极思考的能力,运用已有的知识,启发出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联想。将脑中的信息转化为言之有物的语言,熟知的事物就成为学生们的感性材料,写起作文来才能得心应手。
3.结语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作文教学是最让老师棘手的教学内容之一。作文是衡量学生的语文素养的重要尺标,一直为语文教学的大头。阅读教学是作文教学的基础,为作文教学积累写作素材,提供写作创作的源泉,是诱感的表达、培养写作技巧的有力工具。作文教学离不开阅读教学,只有把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有力地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赵望春.例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教学[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版),2010,(01):143-144.
篇8
关键词:小学 作文 能力 培养
对于小学生而言,作文水平是衡量学生语文学习质量的重要方面。对于教师而言,作文教学比阅读和口语交际教学更难,付出努力却收效甚微,目前我国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并不理想。我国学者曾做过一些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小学生写作中的观察和理解能力、分析和概括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等都存在不足。因此,了解小学生作文能力的构成因素以及影响作文能力提高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教学改革就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
一、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古今中外的著名作家们都非常重视语言的修养,大凡有经验的语文老师在作文教学中,也强调语言的训练,足见作文语言表达的重要性。培养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要广泛学习,强化语言基础
首先,培养学习语言的兴趣。曾说:“要培养自己对语言的兴趣”,“有了强烈的兴趣,才能更好地领略语言的妙境,才能摸索语言的精微”,“语言的进步便如水之就下这样顺当,反之,只有锻炼语言的愿望而无兴趣,语言的进步就如急水上山那样的困难”。所以,产生兴趣是学好语言的一个“极大的窍门”。还说:“一天我们对于语言着了魔,那才算是进了大门,以后才有可能登堂入室,从事语言的创造。由兴趣学习语言,到能称心如意的运用语言,使它成为艺术品,这又是进了一大步,要费更大的苦工夫。”
2.下苦工夫学习语言。有学习,才有积累。学习语言,有两个途径:一是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人民群众的语言是最能反映生活的语言,它丰富多彩,生动活泼,表现力很强,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所以,号召人们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二是多读名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郭沫若认为,多读多写,摸熟语言的“筋肉组织”和精微之处,唤起灵敏的感觉,熟悉名篇佳作的精妙之笔,获得丰富的词汇,这样,自己写起文章来,优美的笔调慢慢地就会运用自如。
3.多积累语言――词汇。斯大林曾说:“词汇反映语言的状况:词汇越丰富,语言也就越丰富、越发达。”掌握大量的词汇,就能将事物间细微精妙之处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
二、培养学生的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1.讲清什么是描写及其作用。描是描绘,写是摹写。从写作学角度说,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事物、景物、环境、事件及其形态或特征等描绘或刻画出来,使人读后有如见其形、闻其声、历其事的感觉。
2.讲清描写的种类。关于描写的种类,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分法。从小学作文要求来看,主要应该掌握语言描写、行动描写、肖像描写等。应该注意无论什么描写,都要做到有明确的目的,或为表现人物服务,或为展开情节服务,或为揭示主题服务等等;此外,要抓住对象的特征,做到寥寥数笔,神形兼备,如见其人,如临其境。
3.讲清描写的方法。关于描写的方法,一般说来,离不开生动形象的词汇、浓烈鲜明的色彩、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法等等。人们的写作风格不同,其各自强调的重点不同。老舍强调比喻,他说:“在描写时,不能不设喻。”而鲁迅则强调白描,这种方法没有浓烈的色彩,少有形容词,少有修饰,即鲁迅所说的“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三、学会对作文进行修改和完善
作文的修改,是写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好的文章一定是改出来的,而不是写出来。古今中外的作家都非常重视文章的修改能力。小学生修改文章方面存在的问题有:第一,眼高手低,即识别能力差,因而修改能力差。第二,修改意识不强。根据我们的调查和观察,当前的小学生作文,几乎都是一稿“定音”,不修改,应试作文也没有时间修改,这从某个角度上是明智的,但无论如何也是一种无奈。第三,对自己的作文,有先入为主的偏见。对已写好的作文有一种思维定式,学生往往突破不了这种定式,对作文不能做实质性的改动。
1.读改结合,以读促改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它是我们培养学生作文修改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教材中的文章,都是作者潜心构思、字斟句酌过的。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了解作者谋篇布局、遣字造句的方法,让学生把这些方法运用到修改作文中来,提高修改作文能力。
2.处理好批与改的关系,以批促改
批是改的基础,批为改服务,改是批的目的。只要在实际教学中充分利用此关系,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
(1)教师批,学生改。“教师批”是指教师在阅读学生作文的过程中,在需要修改之处做上各种符号或加以眉批,发现妙词佳句加以鼓励。“学生改”是指学生细心体会教师所画的符号、眉批,根据教师做的批注认真地加以修改。
(2)面批面改。面批是作文教学中最典型的因材施教的方式,是学生最愿意接受的一种批改方法,它沟通直接,突出反馈的作用,能帮助学生辨析习作中的正误,为自己修改作文提供依据。对学生作文中存在的个别性问题宜采用面批的方法。通过与学生亲切交谈引导学生自己修改.
篇9
这个技巧说白了就是学习写短句。学了一段时间写作的孩子容易在作文中写长句,而长句写不好就变成病句。事实上很多作家也是以写短句见长的,像沈从文、 汪曾祺。家长[微博]要提醒孩子注意控制每句话的字数,建议把十几个字几十个字的长句改成只有三四五个字的短句,孩子们会发现这样的作文有语感会舒服很 多。
如某学生的原文:“高高的绿绿的草散发着诱人的清香。一根一根都看得那么清楚,很挺拔的样子。”经指导后改成:“草绿了,高了,散发着清香。一根一根,看得清清楚楚,很挺拔的样子。”是不是很有节奏感?
二、一秒钟的事写三百字
还是针对作文写不长的一种技巧训练:用三百字来描写1秒钟内发生的事。如关于破校运会跳高纪录瞬间的描写原本只有几十字:只见某某纵身一跳,一下子飞过横杆,新的校运会纪录诞生了!
怎么变成三百字?可以有条理地加上动作解剖:如何助跑、起跳、翻越、落地;加上联想:往届校运会有人挑战失败,平时如何一次次练习等等;还可以加上细 节来充实,起跳前如何与同学们进行眼神交流,成功后同学如何向他祝贺……家长可以找一些1秒钟的素材让孩子进行写作练习,学会了这个技巧还怕考试写不出四 五百字吗?
三、写想不出现“想”
遇到描写心理活动时,这样的句子已经被孩子们写滥:“我脑子里跳出两个小人,一个小人……另一个小人……”不用这个句子又该怎么写?最常用的就是“我心想”。如某学生写:“数学老师出了一道难题要带回家写的。我心想:天哪!这该怎么办呢?”
按照蒋老师“写想不用想”的技巧,去掉:“我心想”三个字如何?“数学老师出了一道难题要带回家写的。天哪!这该怎么办呢?”是不是更简洁精练?别忘了提醒孩子要给心理描写加上适当感叹词。
四、要动连着动
文章要一波三折才好看,但现在的孩子生活都很平淡,你不能强求他们写出一波三折的内容,那就让他们学会一波三折地使用动词,就这是要动连着动——学会连续使用动词。某学生写一场乒乓球球赛:“他发了一个旋转球,让人看得眼花缭乱。”(一句话把文章就给写完了)
学会动词技巧后将修改成:“只见他高高地将球抛起,眼睛死死盯着,球接触球板的一瞬间,他手腕轻轻一抖,脚一跺,球高速旋转着,向这边飞来,让人看得眼花缭乱。”一个动词转瞬变成六七个,文字即刻灵动丰富起来。
五、遇到“很”和“非常”想一想
对于文章写不长的孩子,可以训练的另一个技巧是:遇到“很”和“非常”想一想。看过无数学生习作,发现出现频率的字眼包括“很,非常”,请家长提醒孩子,遇到要写这几个字时不要轻易下笔,停下来想一想,是不是非要出现这个字眼?
比如写热,别出现“很热”两个字,学会用其他的描写来体现热:骄阳似火,没有一丝风,树叶低垂毫无生气……文章自然就能写长。
六、环境里面有“真”“情”
到了五六年级孩子都要学习环境描写。如有的孩子会写:“早上天气还挺好的,放学回家时,却哗哗下起雨来。雨珠在下,泪珠在滴,老天也好像在为我哭泣。”
孩子能用环境衬托自己的心情首先要表扬。但是很多孩子只要一写环境,肯定就是小花微笑,小草点头、小鸟歌唱、小雨哭泣,成了套路,难道世界上只有小 草、小鸟、小花吗?为什么不能写身边更真实的东西呢?云、雾、桌子,哪怕是电线杆都可以写,这个技巧是提醒孩子不仅要让人活在环境里,还要让人活在真实的 环境里。
七、不用成语
作文为什么写不长?都是成语惹的祸!蒋老师此言一出震惊四座。不是说多用成语才显得有文采吗?其实不然,在“就是不用成语”写作技巧中,蒋老师指出: 当作文中只会按照套路使用成语时,文章细节就没了,还不如让孩子老老实实把自己看到的感受都写出来。什么天高云淡、风和日丽、桃红柳绿、炯炯有神、心旷神 怡……这些被用滥的成语还是少出现为妙。
比如,写春天别用“风和日丽”,而是这样写:“风儿拂过林梢,原本平静的湖面漾起了圈圈涟漪,湖边的柳树轻摇着身姿,我也忍不住张开双臂,任风抚过我的每一寸肌肤,暖暖的,痒痒的。”想办法用具体的句子替换掉别人用滥的成语,解决孩子作文写不长写不细的难题。
八、写说不单写“说”
让孩子比较以下三句话。
张三说:“……”;
张三无可奈何地说:“……”;
张三摊了摊手,一副无可奈何的样子:“……”
显然,让人物说话有多种方式,写语言可以不用出现“说”而是在语言前面加上动作和神态,通过一定的训练掌握这样的技巧让孩子的写作水平切实得到提升,让他们学会细节描写,不会仅干巴巴的地写“某某说”。
九、一段话里至少出现6个标点
很多孩子不会用标点,习作中常只有逗号句号逗号句号,甚至逗号都没有,把老师读到断气为止。针对这个现象,可以让孩子进行“一段话至少出现6种标点”的技巧训练。比如,。?!……:“”
这些标点你的作文中都有吗?没有的话请尝试用起来。经过几次训练后,你会发现孩子的惊人变化:意味深长的句子会写了、人物语言会加进去了,心理活动结 合进去了,还会用反问句了,这些句子加进去后,文章当然生动起来。一位作家就曾用这种方法对自己作文写不好的孩子进行训练,收效明显,进步很快。
十、写外貌不用“有”
篇10
为了探究作文病因,我决定回游至小学,找儿 子的语文老师韩老师“聊聊”。“拜访”之时,韩老师正 在“磨课”―――梁晓声的《慈母情深》。于是,QQ上我 们的话题由课文和原文之间的出入展开。
Ls:韩老师,对比课文与原作后我有两个想法, 供你参考:一是编辑对原文的改造,有些是恰当的, 但大多数是拙劣的―――大大降低了文章的感染力; 二是可采用对比阅读的方式来教学:哪些地方改 了?改得怎么样?哪些地方还可以改?怎么改?
韩:嗯,剥了美肤、剜了肌肉只剩骨架了。《窃读 记》和《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亦是如此。
Ls:文章入选课本被编辑斧凿是稀松平常的 事,我认为此现象具有深究的价值。比如“女人们母 亲们”,原文中这一称谓就情感丰润:母亲不是个 体,而是群体,所以称“母亲们”;这些伟大的母亲为 了家人的生计不再爱美、不再害羞、甚至不得不漠 视性别不再女人了―――“我”无比心痛、满腹心酸。
韩:是啊,稍不注意还会觉得作者唆呢!岂料 是有意为之。
Ls:原文中的“妈……”?“……”“妈……”?被改 成了:“妈―――”“妈―――”省略号表示欲言又止,破 折号表示声音的延续,就“我”当时的心理而言,原 文更贴切。
韩:嗯,对。
Ls:三次声音的大小有讲究:第一次声较小,担 心母亲拒绝,怯生生的;第二次嗫嚅不可闻,目睹母 亲受难,“我”想放弃;第三次声音最大,犹豫再三:对 书的渴求战胜了“我”对母亲的怜惜。尤其是第二次, 此时无声胜有声,最能说明“我”是个懂事的孩子。
韩:嗯!还有,原文的环境描写是不可或缺的。
Ls:对。不然,“我”的感动就太突兀了。
韩:关于母亲们的背心、口罩是全文写得最精 彩的部分,编辑却给删了,太可惜了!读到“我觉得 自己恍如置身在山顶洞人时期的女人们母亲们之 间”这句,我的泪再也忍不住了。
Ls:删去了环境描写,删去了外貌描写,只剩为 数不多的动作描写和对话描写了。
韩:无论是环境、外貌还是语言、动作最终的落 脚点都应在心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