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头战象课文范文
时间:2023-03-20 02:27: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最后一头战象课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我站在江滩上那美丽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心中不禁波涛起伏:这……这里就是我曾经与战……战友们浴血搏杀,奋勇杀敌的战场啊!这饱经风霜的江水,至今还流着我和战友们的鲜血啊!
我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心中不禁想起了二十几年前的事:那是我已负伤,是寨子里淳朴善良的村民们,把我细心照顾起来,这份恩情,我至今也无法忘却,谢谢你们!
我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这上面仿佛还残存着当年我们奋勇杀敌是挥霍的鲜血,这种气息,战友!你们为什么要这么快离我而去呢?
我昂起头,向着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发出震耳欲聋怒吼道:“欧——欧”为什么?为什么?上天!你为什么这么早就夺去同我在战场上浴血搏杀的战友们!我早已看透了生死,视死如归,可为什么你只留我孤独存活?
这二十几年来,每天虽优哉游哉,没有生命危险。但却上了往日那份热血,意念与勇气,这样,又有什么意义!
老天,你回答我,你回答我啊!为什么?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充满爱意;快乐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113-01
孩子们课堂上度过的分分秒秒是否快乐,是否有所收获,都是由我们教师来调控和掌握的,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活起来,让每一位学生都融入课堂,快乐学习,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语文课堂以“情”为首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我常常在思索: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所以要把自己的情感传递给学生。每节课上,无论自己在生活中遇到了多么大的痛苦与挫折,都应该调整好自己的心绪,深挖教材、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当中的每一个情感因素,把我们对于课文内容、对于生活、对于人生的每一份感悟、每一种情感,用我们的语言、我们的眼睛、动作……传递给学生,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刻浓浓深情的语文时光
1、注重开发学习兴趣
尊重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一位教学经验非常 丰富的 老师曾说过:“语文课一定要了解学生读书、求知和情感的需要,切忌灌输,重在引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用直观演示、旁征博引、巧设悬念等方法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教学气氛。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最后一头战象》这篇课文,开课后我便让学生质疑,提出了如“为什么是最后一头?其他战象呢?”“最后一头战象怎么了?”这样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很快把学生吸引到了课堂。
2、注重文章与课堂相互“溶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通过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在车站依依话别的情景表现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教学时我用富有激情的导语、过渡语反复咏唱“亲人们深深呼唤‘再见了亲人 ’”这样一咏三叹的方式,将课文中所体现的两国人民的深情厚谊表达了出来,而且将学生的感情也激发到了,对课文的学习理解水到渠成、呼之欲出。
二、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
传统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对话”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
“文本对话”:在我的课堂中,经常会这样问学生:“如果你是某某(课文中的人物),你会怎样说,怎样做?”引导学生去想像,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以文会友”,充当其中的角色,去体验、去感受。
“师生对话”:在课堂上,我们教师应该做孩子的朋友,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热情的手,不再那样高高在上,不容侵犯。实现与学生的沟通,和学生一起学习体验!
“生生对话”: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应当积极地给学生创造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使孩子们学会人与人的交往,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上,千万别让你的“告诉”扼杀了属于孩子的一切!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吧!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教学中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是这样说的:“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这样的例子使我一次又一次地感到:别“告诉”他,他会知道得更多!
2、引领孩子去读书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我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总之,我愿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
篇3
一、弄清图意、再现形象――插图练笔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章配有插图,作为特殊的对话成员――插图,不应该在阅读教学中被忽视\被遗忘。虽然有些插图只是一笔带过,但细致入微再现情境,教师就可以抓住这一重要资源,引导学生在弄清图意的基础上,联系课文的内容加上合理的想象让插图“活起来、动起来”,从有限的画内想象到无限的画外。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普罗米修斯》一课配有普罗米修斯被捆绑在悬崖上的插图,在引领学生体会“普罗米修斯遭受惩罚”这一重点段时,我让学生图文结合,仔细观察画面,想象人物的神态和心理,想象他还会遭受到怎样的折磨,他会说些什么。学生写道:“夏日炎炎,烈日炙烤,普罗米修斯的表情依然那么坚毅,他心里想,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他愤怒地摇动着碗口粗的铁链,发出山呼海啸般的呐喊:‘宙斯,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但绝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还有的写道:“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普罗米修斯一直被捆在高加索山上,尽管狂风终日吹打着他,暴雨鞭打着他,但一想到人类在火堆旁载歌载舞的情景,想到人类利用火驱寒取暖,想到人类津津有味地吃着用火烤熟的食物……他好像忘记了疼痛。他的内心被一股伟大的力量占据着,那就是对人类的爱!”
这样的练笔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普罗米修斯遭受的煎熬,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利用插图,不要遗弃这些宝贵的教学资源。
二、读写迁移、尝试运用――仿写练笔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在阅读教学时,适时有效进行仿写练笔,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基本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之法。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2课《桂林山水》第二自然段,作者先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用波澜壮阔的大海和水平如镜的西湖与漓江这样的水形成对比,突出漓江水的独有特点,接着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准确而鲜明地渲染了漓江水的三大特点:静、清、绿。在引导学生感受漓江水的特点时,我先带着学生品读描写漓江水的语句,感受文章独特的语言美,然后引导学生结合文段的结构、语言进行仿写。这时学生便信手拈来。
在教学中我们不但要引导学生进行段的仿写,还可以进行篇的仿写。比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作者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描绘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迷人景色和丰富的物产。在教学中我们在与学生品析这些精彩篇章后,让学生尝试运用这种文体结构写一写“家乡的美景”“美丽的田野”等。这样的练笔模仿加创造有益于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三、情到深处、激发想象――补白练笔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经常采用“补白”这种课堂练笔形式。“补白”训练,对学生理解课文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23课《最后一头战象》第14自然段中有这样一段话:“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许久,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 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
篇4
阅读活动是从朗读开始的,运用朗读,能帮助朗读者以声解义,领略文章的精妙之处,并对提高读者的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朗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了其语文能力,如何加强朗读训练,切实有效地优化阅读教学,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需要在理论上和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究与创新。我尝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分层训练,循序提高
朗读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分层次、分阶段的练习,让学生在读中感知、领悟、体验、提高。可以把朗读训练分为“默读、阅读、朗读、诵读”四个阶段,然后明确每个阶段要达到不同的目的,默读一感知、阅读一领悟、朗读一体验、诵读一提高、由浅入深、由点及面、逐步提高。
例如在教学《最后一头战象》时我先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用“英雄垂暮”“重披象鞍”“凭吊战场”“庄严归去”,这几个小标题概括出文章的主要情节,使学生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了整体的把握,领悟到阅读较长的文章时,可以用抓主要情节概括文章内容的学习方法。接着引导学生重点阅读课文第7、第14自然段,抓住“没想到噶羧见了象鞍一下子安静下来,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鼻尖在上面久久地摩挲着,眼睛里泪光闪闪,像是见了久别重逢的老朋友”和“它站在江畔的卵石上,久久地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清水,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许久又抬头看,向着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欧一、欧一、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这时,它身体膨胀起来,四条腿皮肤紧绷绷的发亮,一双眼睛炯炯有神,吼叫激越悲壮,惊得江里的鱼儿扑哧哧跳出水面。”这些描写噶羧的动作、神态的关键词语,走进噶羧的内心世界,感受到噶羧对战友的深切怀念,及为自己活着,没有随同战友死去的自责,从而领悟到噶羧的忠诚、善良。并指导学生带着这感悟体验去朗读这些词句,最后在乐声中有感情的朗读。这样分层的朗读训练,学生能够入情入境地感受战象噶羧的高尚情怀。
二、理解朗读,融情入理
在朗读时,首先要领会作品主旨,确定朗读基调。如《月光曲》这篇文章,经过深入研读,我们知道,文章的主要内容是音乐家贝多芬为盲姑娘兄妹弹奏乐曲并即兴创作《月光曲》的故事,着重表现了贝多芬对穷人的深切同情,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也深深打动了贝多芬。从该文基本内容和中心思想可以清楚地看出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感情态度,主要是同情和亲切,这就是该文的基调。根据这一基调可以整体考虑运用深情亲切的语气,轻柔朗读清脆的声音,缓慢的速读来朗读这篇文章,这些声音形式概括起来就是真挚亲切、轻柔舒缓,这就是朗读《月光曲》的基调。
其次要了解作品的布局结构,气氛朗读的感彩。如《凡卡》第一部分叙述了写信前的准备,凡卡偷偷地、小心翼翼地,继而又深深地“叹了一口气”,作者通过人物动作和神态的描写,刻化了这个九岁的孩子的内心世界――幼小的心灵上重压着深沉的痛苦和巨大的悲哀,朗读时语调要低沉、缓慢。第二部分由写作开头对爷爷的称呼,唤起了他对乡下生活的回忆。回忆的部分朗读时基调要上升,要明快轻松,语调要亲切自然,要注意体会一个九岁孩子沉浸在过去甜美生活的回忆中的欢乐心情。
三、赏识评价,树立自信
篇5
一、预习作业:重点前移,有备而学
预习作业中,不仅要告知学习目标,也要关注学习过程;不仅让学生知道要学什么,还应教会学生怎么学。下面以人教版四下第六单元《走进田园》的预习作业进行解读一
[片段一]
赶快检查一下自己的朗读情况吧!
1.文中词语我会读。
麦浪 棚架 蚕桑 白鹭 鸡冠花 大丽菊
觅食 捣衣 耘田 向晚 归巢 月明人静
催眠曲 镶嵌 遮掩 风趣 装饰 顺序
率领 此起彼落 房前屋后 天高地阔
极目远眺 辽阔无垠 悠然自得 芽苞初放
2.文中词语我会记。
此起彼( )房前屋( )天高地( )
3.文中画面我丰富。
我见过( )的凤仙、( )的芍药、( )的鸡冠花、( )的大丽菊
学生揣摩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绘的表达方法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要想体会作者怎样遣词造句,如何状物,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同时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摘录记诵显得极为重要。在预习时,我引导学生不仅关注内容理解和人文感悟,而且关注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让学习重点前移,学生有备而学。
二、课堂练笔:每日10分钟,倾吐吸纳
阅读若不能激活孩子的言语欲求,就难以焕发生命的光泽。课堂上,我们积极创设、捕捉随文练笔的机会,保证每天10分钟左右的练笔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得意”而不“忘言”。以《最后一头战象》为例,可从以下方面创设随文练笔机会。
1.在联想中倾吐。例:
嘎羧要走的消息长了翅膀似的传遍全寨,男女老少都来为嘎羧送行。
此处可让学生结合课文中的插图进行联想,想象人象分离时的依依不舍,感悟人们对战象难以割舍的情感。
2.在情境中倾吐。例:
嘎羧走了整整一夜,天亮时,来到打洛江畔。它站在江边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
这是笔者阅读教材时备受触动的段落。火红的朝阳,清波荡漾的江面,哗哗流淌的江水,震耳欲聋的吼叫,英雄垂老时的嘎羧,再加上凝重华贵的象鞍,作者的文字渲染出一种特定的情境,面对这样一种浸润着生命色彩的呼唤,学生怎能不“情动而辞发”?
3.在留白处倾吐。例:
土坑约有三米深,嘎羧卧在坑底,侧着脸,鼻子盘在腿弯,一只眼睛睁得很大,凝望着天空。
有谁能如此坦然地面对死亡?有谁能如此完美地走完一生? 嘎羧静静地挖掘墓地,静静地躺在那里,它在告诉我们什么?此处练笔的设计,不仅引导学生回望整篇课文,在回环的阅读中深入嘎羧的内心,而且在补白时能进一步升华自己的阅读体验,领悟真谛。
三、课后作业:走向生活,言语重构
为促使孩子将积累的文本语言重构为自己的所思所言,我进行了以下尝试。
1.根据记叙文编写剧本。我们以课文为典范,根据张籍的《秋思》编写了剧本。在孩子们的笔下,简单的“见秋风”三字,生发了意蕴丰富的一连串画面,他们用“见秋风”串联起整个剧本,颇富诗意。
2.研究排练课本剧。一千次的感情朗读比不上一次课本剧表演。对于课文,我们常常不做任何剖析,就原封不动地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将之还原成文字与画面,再现历史。
3.评书、单口相声、诵读展示。除了课本剧表演,我们还有评书、单口相声、诵读展示等多种方式任孩子们选择。形式不一,可学习的路径都是一样的,那就是:自己选择内容,自己去咀嚼、消化,寻找方法。知识经过思考,方具存活的生命力。这样的言语重构活动就是将文章涵泳于心头、笔端、嘴角的一次次的阅读实践。
四、假期作业:积分大本营,不爱也难
寒暑假期间,如何布置让孩子喜欢的作业?教师如何有效评价?笔者以四年级的暑假作业为例进行介绍。亲爱的金小小:
愉快的暑假又来到,积分活动开始了,活动细则快知晓!
积分途径一――网上发表
1.整理本学期的日记、作文,选择满意的进行修改,自己发表到班级博客的“细数阳光”栏目中,邀请老师和家长、同学进行评价,每篇可兑8-10分不等。
2.撷取暑假生活中的见闻撰写日记,自行发表在班级博客上,邀请老师和家长、同学进行评价,每篇可兑10-20分不等。
积分途径二――悉心阅读
1.7月份读完《爱的教育》,根据阅读提示等思考文中的问题,在书上批注,和家长进行交流。7月30日19:00,在班级QQ群举行读书沙龙,由“金小小”文学社策划主持,结束后统计发言情况,并整理发言稿传至班级博客。有事不在线需请假,并提前发送读后感至班级博客。读后感积分为20-100分不等,批注积分同读后感,“十佳发言人”奖励20分,优秀主持人奖励50分。
2.8月份读完《柳林风声》,要求及奖励细则同上,8月28日19:00,在班级QQ群举行读书沙龙。
3.自行阅读书籍,填写《暑期阅读之旅》,家长签署“鉴定意见”,每本可兑10-50分不等。
积分途径三――规范作业
完成《暑假乐园》中分层圈画的作业,认真做完的可兑20-100分。
积分途径四――多彩活动
鼓励大家进行有创意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班上有几位小作家在写小说连载,还有的准备啃大部头的古典小说,“金小小”航模社已经安排好暑期活动计划,其他社团负责人要紧跟步伐。凡参与班级社团活动的同学,均可根据付出的心血与汗水换取相应积分。
积分途径五――电话连线
篇6
我喜欢优雅的老师。
教小学二年级学生写字,老师先示范写。一个老师一口气示范写了4个,然后让学生来写;另一个老师示范一个,让学生写一个,再示范一个,学生再写一个。我觉得后者更优雅,她示范字是真想给学生看的,第一个老师只是想给评委看。
也是教学生写字。一个老师示范写完之后,说:“请同学们快速写两个!”另一个老师示范写完后,说:“请同学们认真练写,这两个字虽然简单,但是不对称,写的时候要注意。”我觉得另一个老师更优雅,她是真教学生写字,学生也真能写好,第一个老师只是在赶时间,学生匆匆写完,怎么会有收获?
学生有时候会说出让老师吃惊的话。
一个老师教《我是什么》,她问学生:“水娃娃的脾气你喜欢吗?”学生大多数说喜欢温和的水娃娃,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喜欢暴躁的水娃娃,它很可爱。”书上说水暴躁的时候会冲毁堤坝,淹没庄稼,给人们带来灾难。
老师一愣,接着说:“小朋友暴躁很可爱,水暴躁起来可爱吗?”
一个老师教《浅水洼里的小鱼》,她问学生:“小鱼和小男孩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一个学生说:“小鱼和小男孩之间发生了爱情故事。”
老师微微地笑了,说:“这样说就更好了:小鱼和小男孩之间发生了一个关于爱的故事。”
我觉得教《浅水洼里的小鱼》的那个老师更优雅。她没像听课的老师一样见笑,巧妙地帮助学生换了一个准确的词语;教《我是什么》的老师,一下子发现了学生的问题,却没让学生自己充分地说说理由,说的过程中自己认识到暴躁并不可爱,而是说“小朋友暴躁很可爱”,这话同样会让不少学生吃惊。
《圆明园的毁灭》读到最后,老师把学生又拉回到写“昔日的辉煌”那一部分,依次再读,每一句后面加上“没有了”、“也没有了”、“都没有了”,读得学生心潮澎湃,义愤填膺。然后她说:“如果有机会去北京,请你一定亲自去看看圆明园的废墟,那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会告诉你更多的事情。”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读完了,老师问:“你们还有不懂的问题吗?”一个学生问:“为什么作者说十五岁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一个学生问:“为什么他好像知道,又模模糊糊地懂得?”“‘堪称楷模’是什么意思呢?”顺着这些问题,讨论深入到了做人和作文的层面。
篇7
关键词:语文;激趣;课外阅读
新课程一直强调:“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作为一名语文老师,面对众多的学习科目,面对日益繁重的学业,如何利用课堂阅读平台,有效地指导学生能够“读书破万卷”呢?笔者这几年都在教高段,努力实践的也正是“加强课外阅读,把知识教活,把学生教活”这样一个理念。
一、扩大视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在课堂阅读中不光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既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让学生心灵得到放飞。
背古诗是有教材可依的,但古诗背完了后,我们又应该向学生推荐什么呢?于是就想到了宋词。宋词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是胜于唐诗的。可宋词的范围太大,学生能利用的时间又太少,所以我们需要精心挑选宋词。有时与课文衔接,如学完《将相和》后,我想到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里有一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于是,我找到了这首词,顺便通过网络,查到了一些有关廉颇后来的故事,一起出示,W生很感兴趣。
二、合理规划,引导学生有选择地读书
人生有涯,书海茫茫,谁也不可能读尽天下书。何况,书品如同人品也是有上中下之分的。由于学生正处在心智发展时期,辨别是非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学生自己选择课外书有一定的盲目性,这样就要求教师定期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书刊。有选择地读书,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读更多的好书,取得最好的阅读效果。
我布置给学生的课外阅读分两大内容,一块是家里的课外阅读,主要是我推荐一些名著,让学生去读,如每周周末,我都布置一个阅读两小时的作业,要求家长签名,有时为了检查阅读情况,我会安排一次知识竞赛,有时,为了检测阅读效果,我还会从网上寻找一些题目,让他们先做再讨论。关于这部分阅读,我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注重推荐名家名篇
课外作为课堂的延伸和补充,我们推荐读物时,可以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现代著名作家的文章被选入课文中。如:六年级有沈石溪的《最后一头战象》、鲁迅的《少年闰土》、季羡林的《怀念母亲》等文章,在学完课文后,让学生说一说还读过这位作家的哪些作品,如果感兴趣课外还可以找一些文章来读读。于是,我便推荐沈石溪的《狼王梦》,鲁迅的《朝花夕拾》《呐喊》等。有时我也事先推荐,如为了配合学习课文《詹天佑》,我会课前推荐阅读美文欣赏《我要比洋人强》,以此来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面并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2.推荐贴近学生校园生活的书籍
杨红缨、秦文君等作家的作品反映学生校园生活,如《淘气包马小跳》《女生日记》《漂亮老师和坏小子》等,已经成了学生耳熟能详的小说,这些校园作家的作品主角都是中小学生,小说描述的是校园内时常发生的事情,文中的主人公的经历和孩子们相似,孩子们可以从书中学到很多与朋友相处的技巧,书中主人公处理问题的方式也可以给孩子们很多提醒。此外,文章语气诙谐幽默,一些语言已经成为孩子们的新新语言,因此这一类的书籍可以推荐给孩子们看。
三、开展活动,展示课外阅读成果
经常开展课外阅读活动课,能大大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如举行朗诵会、故事会、佳作欣赏会、课本剧的表演、读书心得座谈会、读书知识会、辩论会、优秀读书笔记展评等。教师要对多种形式的活动进行尝试和认同,并且尽可能地交给学生去组织。最后对学生的阅读活动作出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并且对不足的地方提出修改意见,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我使用的比较多的是知识的展示,如从网络上寻找一些情境诗句填空,模拟电视中猜一猜节目,说一段书中人物介绍,学生猜测是哪位人物,这种展示趣味性较浓,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当然,开展活动也要因人而异。
课外阅读,博览群书,是为“厚积而薄发”提供一片广阔的天地。作为教师有责任引领学生走进书的王国,吮吸书的芳香,探求知识的奥妙,着眼于孩子们一生的发展来为他们积淀文化底蕴,相信孩子们将一生受益无穷。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参考文献:
篇8
一、 在疑难处静思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当学生遇到疑难,思维暂时堵塞时,教师不要急于把答案奉上,应“放一手”,让学生潜心读书,疏通思维。
在学习《去年的树》一课时,有个学生这样问:“小鸟为什么要离开大树呢?如果她不离开,就可以阻止伐木工人,大树也就不会被砍掉了。”孩子的想法是多么天真呀!虽然我们提倡学生有“独特的见解”,但是当学生的价值观发生偏颇时,教师应当做一个舵手,及时地引领,不让孩子迷失方向。于是,笔者就把“球”踢了回去,引导学生用心去默读全文,找到答案。两分钟沉默过后,孩子们发言踊跃:“这只鸟儿是候鸟,冬天一定要去南方过冬。”“寒冷的冬天到了,鸟儿如果不去南方就会被冻死,就再也不能和朋友在一起了。”笔者追问:“如果小鸟留下了,能改变大树的命运吗?”“不能,因为小鸟的力量是有限的,根本不可能阻止人类的行为。”“读到这里,你还有什么话想说吗?”“我想对砍树的人说,你太可恶了,你伤害了大树,让一对朋友永远不能再见面。”“我想对人类说,请你们不要随意砍树,树也是有生命的。”……学生对课文有了多元的解读。
短暂的宁静为课堂的热闹积蓄了能量,在宁静中,学生的思维更广泛,更深刻,虽“山重水复疑无路”,但终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时候。
二、 在合作前静思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合作学习”成了当前的时髦。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笔者曾因为“合作学习”而遇到过这样的尴尬。
一次,笔者执教《钓鱼的启示》,文中“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这句话的理解是本课的难点,笔者在此处安排了一次小组合作讨论。可是由于时间仓促,笔者匆匆喊停,结果在汇报的过程中,学生的答案单一,没有深入、多元的解读。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小组合作之前笔者没有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讨论交流又没有给以充分的时间,大部分学生还没来得及深入思考,所得到的答案也都来自于平常思维敏捷但思考不够深刻的学生,而那些平常思维深刻的学生在这样的场合中根本静不下心来思考。
合作学习要想真正有所成效,在合作之前教师必须给每个孩子独立思考的时间,让每个孩子都能静静地想一想,在此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才能有思想碰撞,才能互相促进、互相补充,使不同学生有不同的发展,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张扬。
三、 在处静思
语文教学过程就是一个情感交流的过程,在情感的处,教师应为学生留下一片静寂,引导学生深入情境,体验文本的精神内涵。
让我们再来回忆一下王崧舟老师执教的《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当我们还沉浸在圆明园的瑰丽奇幻之中时,王老师微笑的脸突然变得严肃,他说:“但是,这一切早已不复存在了!(语调悲凉,圈出“不可估量、举世闻名、化为灰烬”) 这一切早已永远消失了!(语气沉郁,圈出“不可估量、宏伟建筑、化为灰烬”) 这一切早已被两个强盗的一把大火化为灰烬了!(神情愤恨,大力圈出“不可估量、珍贵文物、化为灰烬”)此刻,全场一片静谧。在近20秒的可怕的静谧中,学生脸上的笑容不见了,有的变得严肃了,有的眼中闪着泪花,有的心中燃起了愤怒之火,美丽的幻想破灭了,一种活生生的撕心裂肺的感觉在每个人的心底油然升起。这短暂的宁静,为课堂营造出了跌宕的情致,创造出了悲剧的极美境界。
四、 在写话时静思
写是在动态活动中的“静态体验”,无声的书写能让学生渐入文境,使思维之花悄然绽放,能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在教学《最后一头战象》时,笔者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让学生写话:嘎羧死了,他的一只眼睛睁得老大,凝望着天空,仿佛在诉说着什么?请用几句话写下来。(此刻,教室只有沙沙的写字声,学生们用心灵在与文本对话)
生:嘎羧仿佛在说,伙伴们,你们可知道,这么多年来,我虽然得到村民们无微不至的照顾,可是我的内心是多么寂寞孤独呀!今天我终于能和你们躺在一起啦,可是你们又在哪里呢?
师:嘎羧在诉说着无边的孤寂,深情地呼唤着伙伴的灵魂。
生:嘎羧仿佛在说,我永远也忘不了二十多年前那血腥的战场,忘不了在鬼子的枪口下丧生的亲人们!人类呀,为什么要发生战争呢?难道你们就不能和睦共处吗?
师:是呀,嘎羧多么痛恨战争呀!
生:但愿我永远是最后一头战象,但愿战争的硝烟能从人间散尽,但愿和平之神能驻足人间!
师:愿世界永远和平,这是嘎羧的心声,这是你的心声,也是我们全世界人民的心声。
……
静思改变了课堂教学的单一节奏,填补了对话间隙留下的真空地带。此刻,笔尖流淌的不仅是文字,更是飞扬的思绪,心灵的感悟。
篇9
一、巧用插图,创设情境,激发听说兴趣
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很大程度上来自兴趣,兴趣能够引起注意,从而导入识记和理解的思维环节,进行语言表达。课文大量的插图可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利用插图配上“画外音”作诱因,引人入胜,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表达欲望。
在教学《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告别了都市的高楼大厦、喧嚣与繁华,今天我们将一同去感受美好的乡间生活。紧接着,配上轻松、愉悦的音乐,用多媒体展示了一幅宁静、闲适的乡村风景课文插图,图上雅致、清新的田园生活,配乐、插图一下子深深吸引了学生。学生明确听说的目的后屏息凝视,从那专注的眼神可以看出他们已经沉浸在画面所描绘的情景之中了。静观片刻,老师对学生说:“来到乡村有怎样的感受?”学生回答:“我感到乡村非常安静,静得能听见小溪轻轻流淌的声音。”“乡村非常闲适,没有都市的喧嚣、紧张。”“乡村生活非常静谧,人们无忧无虑地生活。”由于听说目的明确,学完全进入了诗词所描写的意境。
笔者在教学中根据诗词所表达的不同意境来设计不同的导语或情境,学生边看插图边听老师配乐诵读,这样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很快与诗词所描绘的意境产生一种和谐的心向,构起阅读期待,促进了学生的表达欲望,激发了他们的听说兴趣。
二、巧用插图,角色配音,培养听说习惯
有的课文插图场面十分感人,仿佛是电影故事中突然定格的镜头,它集中反映了课文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如《最后一头战象》插图了嘎羧告别村寨的场面,十分感人,从插图中我们看到嘎羧的忠诚、重情义,与村民的深情厚谊。学生观察插图想象,给插图配音,同学们跃跃欲试,之后畅所欲言。
有人要当村长——在嘎羧脖子上系了一条洁白的沙巾,四条象腿上绑了四块黑布。
有人要做波农丁——用粗糙的手指轻轻地抚摸着嘎羧粗壮的大腿,好像久别重逢的老朋友。老人猛地转过身子,向村民说:“乡亲们,就让我去送行这个与我们相伴了二十多年的老朋友吧!”音低沉缓慢,铿锵有力。
有人要替嘎羧说话——“波农丁,村民们,再见了,二十六年前是你们救了我,还待我这么好,我就要走了,我会永远记住你们的,我的心永远和你们在一起。我仿佛看见了二十六年前,人们把我从江畔救回了寨子,取出了子弹头,小心翼翼地帮我涂上药,扎好绷带。当我睁开第一眼时,人们眼里闪着晶莹的泪花;当我走第一步时,人们欢呼雀跃。二十六年来我悠哉游哉,往事历历在目,我是那么不舍,是那么留恋,是那么感激,现在我只能绕着寨子走三圈了。”
还有人要扮小孩——孩子们捧来糯米粑粑和甘蔗,想起了以前和嘎羧做游戏时快乐的情景:在象鼻上滑滑梯,在它身上爬来爬去,夏天一块戏水,今天就要和他们分别了,怎能不伤心?有的依依不舍地摸着它的长鼻子,有的紧紧抱着嘎羧的大腿不放,有的久久摩挲着嘎羧的脊背。
给插图配音,他们入情入境,以自己的个性理解、诠释了不同角色的正常心理,多种体验丰富了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当时的气氛十分热烈,学生表达情绪空前高涨,他们都成了故事里的人物,配音相当投入,课文内涵深入人心。学生也从说一两句话,到说一段意思连贯的话,围绕重点说具体、详细、条理等,听说的习惯得到了培养。
三、巧用插图,联系生活,养成听说的习惯
插图是生活的再现,学生能从插图中联想到自己熟悉的生活场景,从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情中,说出自己更加深刻的认识,表达自己更加真挚的感情。作为老师,应该引导学生细致观察插图,明确图意,开拓思维,独立思考,联系生活,想象情景,用心感受,化静为动,构成立体,用心中之笔,叙自在之事,抒自然之情,听他人之言,想补充之语,养成边听边想、先想后说的良好听说习惯。
如《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短短几句话通过一个久役士卒在归途中的回顾与自述,反映了戍边生活的艰苦、保家卫国的豪情和思乡怀亲的忧伤。这是一首爱国恋家、服役思归的情绪矛盾、苦闷之作,这是写景记事,更是抒情伤怀。个体生命在时间中存在,而在“今”与“昔”、“来”与“往”、“雨雪霏霏”与“杨柳依依”的情境变化中,戍卒深切体验到了生活的虚耗、生命的流逝及战争对生活价值的否定。绝世文情,千古常新。今人读此四句仍不禁怅触于怀,黯然神伤。学生很难体会到诗境深层的生命流逝感。
利用插图,联系生活,化静为动,再现情境,同时配乐引导:春天,士卒即将离家从军时的心情怎样?父母是怎样为孩子准备行囊的?到村口送行看到杨柳时心里想说什么?是怎么和家人分别的?到了边塞,士卒内心是什么样的?冬天,士卒回来没有功成名就,不见家人内心又是怎样的?
笔者执教时要求学生联系生活,小组展开讨论。由于班级有90%的学生是随迁子女,他们与家乡的爷爷奶奶分离,有的两、三年才回老家与他们团聚,回家是那么期待,离别是那么难分难舍,爷爷奶奶无微不至的关怀历历在目,爷爷奶奶的谆谆教诲仿佛还在耳际。
学生明确方法,联系生活,想象画面,各抒己见。有的描述:听说儿子从军,母亲灯下为儿子缝制衣裳,倾尽了老人心中对孩子的牵挂、不舍和担忧。即将离家的儿子看着年迈、体弱的老母心情多么复杂。从军那天儿子与老人依依惜别,老父亲斟了一杯酒递给他,他跪下来,接过酒杯一饮而尽,再给父母磕了三个响头。父亲把他扶了起来,母亲帮他整理好了衣服,他踌躇满志离开了。若干年后他落魄回家,雪纷纷扬扬地下,他内心无比惆怅。有的听后评价,补充儿子与老人依依惜别后的情景:儿子到了边塞,想到了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一想到故乡,就泪流不止,数年如一日。今天回来了,物事人非,迎接他的是雪花飘舞……还有的叙述:记得三年前的春天他接到命令去从军。那天,风和日丽,全村人都来给他送行。路边的杨柳随风飘动着她的秀发,发出沙沙的响声,仿佛在祝福他。他满怀激情从军而去!几年转瞬即逝,却没有功名。今日他重返故乡,路上雨雪飘落,走到了村口只有那棵杨柳依然还在,只是它低垂着脑袋,为他叹息忧伤。望着杨柳,他心潮起伏……
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巧用插图,把文质兼美的佳作,描述成美妙的语境,运用精妙的语言,表达出深邃的思想,阐述出独到的见解,把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转换听说的方式,对课文的语言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重新表达,既能检测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或理解的准确程度和深度,又创造了语言运用的训练机会,强化了语言表达的训练力度,不失为一条听说习惯的培养之“路”。
要最大限度地利用课文插图,播下听说习惯的种子,使听说习惯在课堂上生根开花。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附:
潜心利用插图 培养听说习惯“三字经”
看插图 细观察 明图意 想联系 口述图 语通顺
分主次 抓要点 言有序 口齿清 声响亮 会想象
近生活 懂尊重 细聆听 明条理 说不全 别心急
动脑筋 互补充 细描述 有疑问 大胆说 能深入
篇10
关键词:新课标 小学作文 写作指导 高效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文也是同样的道理,只有让我们的学生对作文有了兴趣,愿意为写好作文而不辞辛劳、废寝忘食的时候,我们的作文教学就一定会取得成功。
于是,如何让学生爱上作文,就成为了我们语文老师需要下工夫去琢磨的事情。在学生最初接触作文的日子里,我为了让学生感觉作文其实并不难,在平时的课文阅读和日常生活中,总是要将阅读、生活和写作联系起来,渐渐地,学生写出了好作文,我就像捡拾珍珠一样,一路将学生的优秀作文收集起来,汇编成“书”……而今,一谈起作文, 同学们不再是愁眉苦脸, 而是满心欢喜,因为, 学生是全方位的参与, 是快乐的参与,是在交流自己生活经历和分享人生经验,是在展示自己文学才华,是在享受成功的喜悦。而这一切,均源于他们爱上了作文,喜欢上了写作。
一、说话过渡写作
先说后写,让学生感觉作文并不难。从同学们升入三年级的时候开始,我就在作文教学上花费了不少的功夫,每次作文课都要根据单元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有的是先开展有关的活动,有的是布置学生回去收集资料、参观、观察或采访,当学生掌握了这第一手材料之后,我们才在课堂上让学生展示他们的活动成果,让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和评判。要让学生充分地“说”,在说过之后教师再加以点拨指导,教给学生写作的方法,最后才让学生动笔来写。这时,好多学生都能顺利地完成作文的初稿。因为,将他自己说过的话记录下来并不难。 这记录, 就是非常生动和具体的作文。比如,刚升入三年级的第一单元的作文是《我的课余生活》 。我就是这样让学生先在班上介绍自己的课余生活,有滑冰、钓螃蟹、玩游戏、下棋等等。学生讲后我再加以点评。最后,学生写作的时候都有话可说,而且有的学生还能将这篇文章写出一定的韵味。如:有个同学在写《种花》时,不仅条理清晰地写出了种茉莉花的过程,还将种花过程中弄得满脸是泥,引得大家笑话的有趣情景写了下来,并且还写出了自己内心的感受:“我赶紧跑到镜子前一看,脸上沾满了泥,都快成大花猫了。 我马上去把脸洗干净了。 虽然脸弄脏了,但我心里却是乐滋滋的。种花虽然简单,但是多么有趣!我把种好的花放到阳台上,我相信过不了几天,它们将开出美丽的花朵,我的家也会变得更香。”(学生三年级时的习作,见《起航》)
二、阅读过渡写作
先读后写,让提笔写作成为学生的习惯。新教材在作文训练的安排上,一般都是跟随单元课文阅读来安排的。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将阅读和作文训练联系起来作总体的思考,将写作和阅读融为一体。具体说来,在阅读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优美句、段进行仿写,还可以设计情节让学生根据所学的课文, 进行补写、 续写、 改写等片段作文训练。如: 学了《富饶的西沙群岛》《山中访友》《彩色的翅膀》《最后一头战象》等文章,就让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再结合图片或电视、电脑、课外书上了解到的知识,以及自己的合理想象,对一些段落进行补充描写……这样的写作,学生就感到有范文作为依据,很容易下笔,训练的效果也好。久而久之,当学生养成习惯之后,一读到有特色的语句就会摘抄下来,自觉地进行模仿。这样做,一方面会使学生养成时刻将读到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的习惯,不断增强自己的语感;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学习语文不再只是局限于课堂,他们可以随时随地地在不同的语境条件下进行语言的学习和训练,最终使提笔写作成为学生的习惯和爱好。
先读后写,还包括在作文课堂教学时,布置学生先读一两篇优秀的作文,也可以预先布置班上的写作高水平的学生,先行一步进行写作,然后将这些文章作为范例在课上阅读,同时,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对这些文章的选材、立意、构思、语言等方面展开讨论,进行集体评议。这样做,既拓开了学生的思路,又能有效地避免学生在具体写作时犯雷同的毛病。
三、尝试成功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