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春天的古诗范文
时间:2023-03-28 13:56: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有关于春天的古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教学目标:
1、学会诗中生字鹂鹭,能正确理解窗含、千秋雪、门泊、万里船。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
3、借助贴图,难词质疑,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对春天的喜爱的感情,培养审美情趣。
4、通过本课学习,激起学生课外阅读古诗的兴趣,并提高鉴赏能力,同时引发学生萌动诗情,动手尝试写一写关于春天的诗。
二、教学重点:
准确理解诗意,有感情地通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愉悦之情。
三、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窗含、千秋雪及相关诗句的意思。
2、品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重音,引导学生体会语感。
四、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贴图,配乐磁带。
学生:查找诗人资料和已学过的作品,查找的定义。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题解题。
1、谈话导入
:同学们,当严寒的冬天过去的时候,什么季节来临了?春天是什么样的?
2、是呀,春天万物复苏、繁华似锦,到处都充满了生机!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一首关于春天的诗,这就是(揭题齐读)
3、引导学生解题,介绍与杜甫的资料。
4、教师简介写作背景。
二、初读诗句,读准字音、学会生字。
过渡:同学们,听了老师的介绍,你们想读一读杜甫的这首即兴之作吗?
1、学生按要求自学。(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学会生字)
2、检查自学情况。
(1)
出示生字:鹂鹭。指名读,说说写时要注意什么。学生描红。
(2)
指名读诗正音。
三、精读诗句,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一)借助贴图,理解诗意。
1、学生默读,用笔画出诗中写到的景物。
2、汇报交流,教师出示景物图。
3、指名学生贴图,说说理由,以引导学生理解诗句含意。
4、出示整图,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从这幅图上,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心情怎么样?那么,谁能读出诗人这种欢快的心情?谁再来读读看?
(二)引导质疑,突破难点。
1、引导质疑:读到这儿,古诗中还有那些地方,你们弄不懂的?
2、交流释疑。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窗含、千秋雪、万里船。
窗含:窗?诗人透过什么看到翠柳、黄鹂等这些景物?(教师贴出窗框图)你们看,西岭上的雪就好像是镶嵌在窗户里的
万里船:为什么说是万里?
3、理解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指名说。
4、教师小结:诗人正是透过窗户看到了近处的,远处的(相机板书:近景、远景)
(三)诵读诗句,体会语感。
1、既然是古诗,就要读出古诗的韵味。谁能说说怎样才能读出韵味?
2、同桌诵读诗句,体会语感,尝试用斜线画出诗句中的停顿。
3、指名同桌汇报:一生读,一生板演。其他学生点评。
4、男女生按标记赛读、背诵。
5、配乐齐背古诗。
四、拓展练习,尝试作诗。
1、引导学生背诵其他春天的古诗,并试着说说古诗写了春天的什么景物。
2、引导诗歌写法:这些春天的诗告诉我们只要善于抓住最能突出春天特色的景物,比如春雨、春潮、春柳,就能写出春天的蓬勃生机。
3、出示有关春景图二幅。
同学们,其实在我们的身边就有春天,你们看(贴图)
这是这是这些都是春姑娘的使者,看看图,想想还有哪些景物也是春姑娘的使者呢?让我们拿起笔来当名小诗人,写一写我们身边的春天,好吗?可以写儿歌这类现代诗,也可以模仿写一写古体诗,题目自定。
小诗人们准备好了吗?好!开始!
4、学生自己创作诗歌。(可播放一段古典音乐)
五、布置作业,让学生自选两项。
1、背诵并默写《》。
2、收集杜甫的其他作品,准备在早晨会的古诗园地向全班同学介绍。
3收集其他诗人描写春天的诗作,准备参加春之声赛诗会。
4、把你已经创作好的春天的诗,向本班春之声诗刊投稿。
板书设计: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篇2
《语文园地三》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能在阅读不同类型的文本时采用不同的阅读策略。
2.学会分析记叙文段落中的细节,学习结合动作来描写人物神态的方法。
3.掌握说明文的逻辑特点,学习用有条理的表达方式表明自己的想法。
4.利用教材中形象的插图帮助学生感受诗歌描写的春景,朗读并背诵古诗《春日》。
【教学重点】
能根据不同类型的文本选择不同的阅读策略。
【教学难点】
分析段落细节,并学会根据不同的文本或不同的写作目的进行仿写。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平台
1.带领学生梳理、回顾本单元学习的三篇课文,激发学生思考:你们从这篇文章中学到了什么?哪篇文章中的哪些细节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1:在学习《竹节人》这篇课文的时候,有几个阅读任务是要找到与这个任务相关的段落去进行分析体会的。
生2:《竹节人》中,“我”和小伙伴们玩竹节人痴迷到上课都忍不住偷着玩的细节,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生3:《故宫博物院》篇幅很长,我学会了要根据自己的阅读目的去选取相关的材料进行阅读。
生4:在学习《宇宙生命之谜》的时候,我学会了与问题相关的内容要细读,关联不大的内容可以略读。
生5:我还知道了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可以选取文中的关键词句进行整合概括。
2.看来,同学们通过这三篇课文的学习,学到了不少阅读方法。请同学们齐读交流平台中的三个同学的心得体会,用自己的话说说他们到底学到了什么吧!
课件出示:
学习了这个单元,我知道了要根据目的选择合适的材料。如,要为家人计划故宫一日游,应该重点阅读材料一、材料三和材料四。
课件出示:
读文章时,与阅读目的关联性不强的内容,不需要逐字逐句地读,这样可以提高阅读速度。如,带着“写玩具制作指南,并教别人玩这种玩具”这一任务读《竹节人》,有关玩竹节人的有趣经历这部分内容,浏览一下就可以了。
课件出示:
我逐渐养成了一个习惯,读书时先想想阅读的目的,再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的阅读方法。
3.生齐读。
4.生交流。
5.师进行总结:
课件出示:
读书时,思考阅读目的,根据不同的目的,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选取合适的阅读材料。
阅读时,重点阅读、快速浏览、略读相结合。
二、词句段运用
(一)写话训练。
1.学生自由朗读以下三句描写人对某事入迷的样子的语句,圈出当中描写动作、神态的词语。
课件出示:
下课时,教室里摆开场子,吸引了一圈黑脑袋,攒着观战,还跺脚拍手,咋咋呼呼,好不热闹。常要等老师进来,才知道已经上课。
偏偏后面的同学不知趣,看得入了迷,伸长脖子,恨不能从我们肩膀上探过来。
课件出示:
只见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里咕噜的,好像在跟谁说悄悄话;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他把地板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一刻钟过去了,半小时过去了,罗丹越干越有劲,情绪更加激动了。他像喝醉了酒一样,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大约过了一个小时,罗丹才停下来,对着塑像痴痴地微笑,然后轻轻地舒了一口气。
2.学生分组汇总圈出描写动作、神态的词语,每组派代表分享这些词语在表达上的作用。
(1)第一段:
摆:表现玩竹节人的阵势大。
攒着:涌向一个点,说明大家都被竹节人深深吸引,围成一团。
跺脚拍手:表现了同学们观战时激动的样子。
咋咋呼呼:声音描写,表现同学们随着竹节人游戏的紧张气氛变得激动起来。
(2)第二段:(学生小组做动作演示)
伸长脖子:描写出后面的同学好奇张望的样子。
从肩膀上探过来:生动表现出大家唯恐错过游戏过程的样子。
(3)第三段:
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写出罗丹纠结的样子。
叽里咕噜:声音描写,表现罗丹的投入。
眼睛闪着异样的光:将眼神的变化写出动感。
踩得吱吱响:用地板的声音表现出罗丹激动的样子。
手不停地挥动:手脚并用,富有戏剧性。
痴痴地微笑:表现出罗丹的愉悦。
吁了口气:一系列激动过后,罗丹终于从“迷”的状态中走出来。
3.朗读这三段话,再次感受人物入迷时的生动场景。
【设计意图】
通过具体分析三个场景当中的动作、神态描写,学习记叙文段落中的细节描写,让表达变得更加生动形象。
4.播放一段有关人“着迷”的视频(2分钟左右),让学生根据这段视频,用3~5句话描写人物的状态。
【设计意图】
语文课堂将读写相结合,能让学生快速的学以致用。
(二)表达训练。
1.学生快速阅读例句,理解加点部分在段落中的作用。
课件出示:
人们认为天体上若有生命存在,至少应有这样几个条件:一是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一般应在-50—15℃之间;二是必要的水分,生命物质诸如蛋白质、核酸的活力都和水紧密相关,没有水,也就没有生命;三是适当成分的大气,虽然已发现少数厌氧菌能在没有氧气的条件下生存,但氧气和二氧化碳对于生命的存在是极为重要的;四是要有足够的光和热,为生命体系提供能源。
生:有了加点的词语可以使表达更有条理性和逻辑性。
2.师生总结出此类表达的特点:“观点
+
原因一
+
原因二……”
3.生根据“竞选班级体育委员”和“向妈妈请求,每周三放学后踢一会儿足球”这两个语言环境,按照说明文的逻辑格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示例一】我觉得担任体育委员必须具备以下几点素质:一是要有良好的身体条件,体育成绩优异;二是要有强烈的责任感,热心地为班集体做贡献,能够为老师和同学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三是组织能力强,声音洪亮。我觉得自己非常符合以上几点,可以胜任体育委员这一职务。
【示例二】妈妈,我希望每周三放学后能踢一会儿足球。首先,我特别喜欢踢足球;其次,踢足球是一项非常好的运动,能锻炼身体;最后,我向您保证,我一定会按时完成作业,绝对不会影响我的功课。请您答应我的请求吧!
4.师点评。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能熟读并背诵。
2.感受这首诗所描绘的春光美,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关于春的词语。
课件出示:
春回大地
春光明媚
春光融融
春光旖旎
春色怡人
春燕回巢
春色迷人
春色无边
春意盎然
2.出示关于春的诗句。
课件出示: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男女生互读。
【设计意图】
朗读这些诗句,既是对关于春天的诗句的回顾,也是对语文的一种积累。在进入课文之前,带领学生入情入境,感受春的气息。
3.同学们,当春天到来时,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古代诗人对春天的赞叹。他们对春天是那样痴情,那样欣赏!真可谓把春天描摹得绚丽而又迷人!古人赞美春天的诗词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朱熹的《春日》。(板书诗题:春日)(齐读)
4.读了这个诗题,你能理解诗题的意思吗?
生:春天的日子。
5.春天的日子,是一番怎样的光景呢?让我们走进诗中去感受吧!
【设计意图】
让学生回忆春天的美好,激发学生学习本诗的热情。
二、了解作者
课件出示:
朱熹,字元晦,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人。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三、初读古诗,自主学习
1.请大家打开书本,自由地朗读《春日》,注意读准字音。
注意熹(xī)、泗(sì)、滨(bīn)的读音。
2.检查学生读书情况,纠正读错的字音。
四、了解诗意,感情朗读
1.生再次朗读,与同桌交流诗文的大意。
2.通读诗句。(借助教材中的插图读懂诗句)
汇报交流:
预设:本诗主要写了诗人朱熹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来到泗水河边寻找春天。
课件出示:
胜日:好日子。
寻芳:寻找春天。
滨:水边。
一时:短时间。
等闲:平常、随意。
3.指导朗读。
(1)如果此时我们一起去寻找生机勃勃的春天,你会有怎样的心情呢?谁来读读第一、二句诗,把你的心情读出来。(指生感情朗读第一、二句诗,教师适当评价)
(2)诗人看到泗水河边的春景有焕然一新的感觉,你从中看到了什么?
生描绘画面,教师评价补充:“万紫千红”这个成语就出自朱熹的这首诗,原本是说色彩很丰富,现在还用来形容无限美好的景象和丰富多彩的事物。
出示万紫千红图:
课件出示:
师:同学们,当你看到漫山遍野这么美丽的景色,你的心情会怎样呢?谁来读读诗文第三、四句?把你的心情读出来。
(3)读全诗,读出节奏。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设计意图】
通过理解诗意来感受诗境,并通过朗读进一步感受春天的美好,感受作者对春天的热爱。
五、诵读古诗,以读悟情
1.多美的春天啊!请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诵这首古诗,再次感受春天的美好吧!
2.老师今天也带来了一段轻快的音乐,请同学们先欣赏,再起立,和着音乐朗诵、吟唱这首诗,可以配上喜欢的动作。(配乐吟唱古诗,加上喜欢的动作)
3.教师小结:诗歌不但可以用诵读来表现,还可以用吟唱、绘画的方式来展示。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一幅多美的寻芳图,其实春天就在这破土而出的小草上,就在这竞相开放的花朵上,就在我们悠扬的歌声里。
六、了解背景,升华内涵
1.其实,这首诗是一首哲理诗。正是因为朱熹爱读书、才识渊博,他才成为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
2.泗水这个地方是春秋时孔子云游讲学、教授弟子的地方,因此诗人到泗水滨寻找春天,实质是在书海中求知,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师板书:书海求知)
3.今天,同学们怀着无比愉悦的心情跟随诗人朱熹去寻找春天,我们发现不光大自然的春天是万紫千红的,在书海中也有一片万紫千红的春色,就让我们在大自然的春天、书海的春天里恣意行走吧!
【教学反思】
《春日》这首诗,不仅是一首咏春诗,而且是一首含意深刻的劝学诗,劝诫人们努力学习、多读书。在教学前,对朱熹哲理诗的特点进行讲解,使学生充分了解朱熹的写作特点,才能为理解《春日》的哲理含义做好铺垫。
篇3
草坪里小草有的还是枯黄的,而有的却在春雨的沐浴下顽皮地向上冒着绿绿的小脑袋,它伸了个懒腰,把身子挺了挺,探了探头,东望望、西瞧瞧,害怕自己出来晚了。春雨不停地在呐喊,并用足够的甘露做诱惑,小草把身子再往外伸了伸,尽情地喝着甘露。它看的更远了,看见同胞们一个个都欢呼雀跃地跳了出来,手拉着手,在春风的带领下欢快地唱歌跳舞,似乎在唱着一支春天的旋律曲。
走着走着,我闻到淡淡的花香味,抬头一看,花坛里迎春花开放了,黄黄的花瓣,一共有四片,好像张张灿烂的笑脸,迎接春姑娘的到来,又好像黄色的瀑布飞流直下。还有些保龄球形的红色花骨朵夹杂在中间,涨的快要爆炸,仿佛想让春风再吹一吹才从睡梦中醒来。还有些半睁眼睛的花骨朵,好像妈妈的手捧着小孩儿漂亮的脸蛋儿。中间一只最高的“花中之王”在春风的吹拂下左右摇摆,真好像美猴王头上的长羽毛。我看看这朵花,又亲亲哪朵花,朵朵迎春花都朝我笑得合不拢嘴了!
再往前走,来到了小河边,婀娜多姿的柳树早已抽出了新的枝条,那种绿是一种特别的绿——不像夏天的那么深,也不像秋天那么黄,浅浅的、淡淡的。站在柳树下,伸手就可以触到它那柔软的枝条。它那叶子是那么的小,那么的嫩,不仔细看还以为没长叶子呢!摘下一片叶子,放在嘴里,品尝着那独特的味道。看那不规则的枝条又好似一簇簇盛开的绿色烟花,整个垂柳看上去还真像一个流星雨烟花啊!微风吹来柳条扭着它那细腰,跳着优雅的舞蹈,远看好像一堵“绿墙”,又像绵绵的绿色春雨。
春天是那么的绿,春光是那么的灿烂,春雨是那么的柔和,把河阳广场绘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天画卷,我真的融入在这大自然的怀抱了。
关于春天踏青的作文、诗句
有关“春”的古诗欣赏
篇4
关键词 信息技术;情境;运用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带入意境
千古流畅的古诗文,用凝练的文字,描绘出特定的意境。闻一多先生曾把诗的意境美、建筑美、音韵美归纳为诗的三性,而意境美首当其冲。引导学生进入并准确理解、想象诗文的意境美,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丰富的想象力,使其受到美的熏陶,还可以帮助体会诗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学生对意境的感知十分重要。
《忆江南》这首诗生动形象的描绘了江南水乡花红水碧的明媚春光,字面意思不难理解,但如何使学生进入诗中的意境,这是教学的一个难点。信息技术的介入,解决了这一难题。课堂上教师打开计算机,播放早已准备好的软件。整个教室里立刻回荡起《春江花月夜》这首旋律优美的乐曲。学生随着乐曲诵读,抒情、柔美的曲调把学生感情融进江南水乡的美景之中,随之步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美妙境界。
二、利用信息技术再现特定事物,释疑解惑
在古诗文中,许多事和物,风土人情,都是那个时代、地方特有的,现在的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教师也不易讲清。教师就可以通教学软件将古老的内容形象的展示给学生,这样学生理解起来,教师教学起来就容易多了。例如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江雪》“孤舟蓑笠翁”一句中的“蓑笠”,这种东西古代很常见,现在的学生却难以理解。在教学时我通过CAI播放古人披蓑笠的画面,让学生观察,自然而然就理解了词的意思。同样,古诗《咏柳》中“万条垂下绿丝绦”中“丝绦”的解释,只需一幅画面,便可一目了然。再如《望洞庭》教学中,利用CAI课件,直接播放月夜的洞庭美景,让学生直接感知,体会“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诗句中作者想象的丰富和比喻的形象生动。使教师的教学更加准确,更加精当。
三、利用信息技术点拨渲染,激起共鸣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刘勰的这句话,对情感在创作时和阅读过程中的作用分析的可谓精辟,无论是因情动而辞发的诗人,还是披文以入情的读者,都需紧紧扣住一个“情”字。情感似一根无形的纽带将千百年的历史拉回现实,把遥远的边塞风光、闲适的田园小景,皆置于读者面前,缩短了时空的界限,更缩短了读者与诗人之间心灵的距离。为小学生的情感易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我通过电教手段来点拨渲染,造就一种特有的氛围。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描写与友人惜别的场景,表达了与友人难舍难分的感情,诗中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境深远,感情真挚。我让学生看CAI:滔滔的江水滚滚向前,一片孤帆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边看边听《送别》之旋律,一种与朋友分别后依依之情,茫然若失之感油然而生。此时,学会读这首诗,已不是机械的模仿,而是真情的流露。同样,《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磅礴气势,可通过CAI,哗哗的流水声,美妙的音乐声及教师的讲解来点拨渲染,激起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四、利用信息技术综合运用,融会贯通
古诗文教学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让学生熟读成诵,终生受用。而要记牢这些诗词,需反复咏诵、复习,不断巩固,避免遗忘。为此,我经常将一段时间内教学时用过的CAI课件集中、分类映示给学生,激活学生的记忆,背诵出有关诗文。有时,我还组织拍摄或选择一段DV,让学生根据图片,朗诵出一组诗文。
篇5
一、教给学生积累的方法
1、摘抄。积累语言材料的方法之一是摘记,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古人又云:“不动笔墨不看书。”摘记的意义,一在过程,二在于储存备用,因为抄摘的过程就是一个熟悉的过程、记忆的过程。“书到用时方恨少”,若有一个储备仓库可以随时取用,也就不怕临时不够用。我觉得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制订一个循序渐进的积累计划,特别是初中生,作文尚处在起步和发展阶段,各级语言材料、名言警句、格言俗语仍然是作文所欠缺的基本材料,对他们的写作来说,积累是很重要的。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初一阶段积累成语、名言、警句、格言、歇后语等,在初二阶段积累古诗词、现代文中的好词好句或优美片段,在初三阶段积累文言名篇、中外名著中的经典文段等,让学生以读书笔记的形式进行,每周利用阅读课集中摘抄一次,主要摘录一些名言警句以及生动优美的、富有表现力的句子和段落,让学生积累阅读中的鲜活素材。有关课文中涉及到的名著,如《鲁宾逊漂流记》、《童年》、《水浒传》等,让学生利用假期去阅读,同样要求有笔记、有心得体会。
2、背诵。诵读文质兼美的优秀诗文,是学生汲取人类优秀营养、积累语言、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义教阶段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240篇(段),并在附录中推荐了古诗文120篇(段)。教师应根据教科书进度对优秀诗文的诵读作系统指导,让学生形成习惯;并定期举行诵读辅导讲座,对学生难以把握的语调和句读、难以理解的作品、难以领悟的艺术境界进行解答,帮助学生消化理解,不断提高诵读水平和艺术品味能力,最终形成积累。课文中的经典篇目,可采用每篇必背的方式,进行积累。
3、感悟。语言是思想的载体,语言来自书本和生活,思想亦然。真正意义的积累是用生命、用心灵来完成的,所以我更注重让学生通过感悟来沉淀语文学习的内蕴。有时候,学生在写作前总是喜欢和我一起交流,把他们对题目的理解和构思全盘托出,而我也会从我理解的角度和他们进行思想碰撞。 我还鼓励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点点滴滴,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写作也会变得轻松。以一些名家为例,例如朱自清的《背影》,我告诉学生:生活中很少有惊天动地的大事,写作素材主要来源于生活中的一些平凡小事。让学生利用日记的形式,自觉地积累身边的小事,积累情感,多观察、多留意、多思考,品味出它不平凡的地方,认识到事情的本质。在《春》的教学中,我注重了学生思想深处对春的诗意的感受,让他们的经验能变成体验。除了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春天的图景外,我也设置了这样的谈话题目:“你喜欢春天吗?为什么?”“如果你可以选择做春天里的一个事物,你愿意做什么?为什么?”这样让学生有忘我体验的机会,同时也是对我们熟悉的春天的反刍式体验。学生的想象非常丰富:“我愿意作一只蜜蜂,可以在百花丛中去采集甜甜的花蜜。”“我要作回一个五六岁的娃娃,这样就可以和其他的小朋友在草地上去打滚玩耍了。”“我要作春风,我轻轻一吹,花就开了,树也绿了,还可以去周游世界。”“我要做天上的风筝……”“我要作地下的老鼠……”“我要作河里的青蛙……”这是学生眼中属于自己的春天,整个课堂亦如一个生机勃勃的春天。把这样的想象和体验与课文中作者对景物的体验、描写做比较,学生自然就能更深刻地领会作者的情感、景物的特征和写法的妙处了。
4、鼓励学生多说。在我的课堂上,我尤其喜欢学生的说,只要发言,我就高兴。好的回答,我一句“太酷了”,学生乐得手舞足蹈;不够水平,说一声“是不是你想说……”,学生也受宠若惊地坐下,然后等着回答下一个问题。总之,我的语文课上,没有“不乐意”,没有“不正确”,有的是喝彩,有的是肯定,有的是赏识。一学年下来,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不断高涨,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
二、抓好积累的落实
1、检查。每个周的周一,对学生的读书笔记进行检查评比。发现好的典型,利用班会或墙报予以表彰;发现差的予以谈话教育,并限期改正。
2、比赛。组织多种多样的诗词背诵比赛,例如个人赛、小组赛、诗歌配画比赛等。
篇6
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可考虑如下方法:
1.诵读吟唱来感受诗歌
诗歌属于一种语言的艺术,古代诗词有很多都是能够进行配乐演唱的,因此我们要在教学时抓住古诗词的音乐性,让学生在诗歌的诵读吟唱过程中形成审美心境。哲学家柏拉图曾经这样说,音乐能够将节奏和乐调的力量注入到心灵的最深处。所以古诗词的教学我常常采取吟唱的方法,结合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基础水平来科学地选择教学策略。我曾经尝试过很多优秀的古诗词教学手段,比如说诵读法、故事导读,这些方法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针对初中学生喜欢流行音乐的特点,因此我在教《望岳》这首诗的过程中就选择了吟唱的手段,先要求学生反复诵读这首诗,再引导学生进行吟唱,要求学生在吟唱的过程中体会诗歌的情境,之后我选择了一首情感相似的歌曲作为背景音乐,引导学生进行诗歌演唱。学生不但非常喜欢这种学习方法,同时还能够较快的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情感。
2.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
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应该是一个活泼的、个性的、不断创新的过程。我在教学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来科学地创设教学情景,以此来激发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我在教学中常常会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开展诸如配乐朗诵、配乐讲解等活动。例如我在讲《钱塘湖春行》这首诗的过程中,首先我要求学生从整首诗中找出诗人所描绘到的所有景物,如孤山寺、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之后我再要求学生拿出一张纸,通过自己的想象在纸上画出这些景物,最后评选出画得最好的学生。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很快就被激发了出来,他们能够较快的进入诗中描绘的意境中去,更容易理解这首诗感知春天万物复苏、燕舞莺歌的诗意。
3.培养学生的鉴赏兴趣
我们只有给学生设计出一个有效的教学环境,同时运用灵活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鉴赏诗歌的兴趣,才能够让学生真正地进入到诗歌所描绘的内容中去,进入到诗人的心中,让学生真正的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例如我在引导学生鉴赏唐代大诗人王维的《竹里馆》这首名诗时,我向学生这样讲道:王维在诗中仅仅用“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二十个字就把一幅明月高照,一人独自弹琴的美景呈现在我们眼前,请大家闭上眼睛感受一下,诗人独自一人在寂静优美的竹林中抚琴,月光如此的清凉,当一阵清风吹过竹林时,大家是否能够听到悠扬而动人的琴声。在我的引导之下,学生很快进入了诗中描绘的意境,很容易的就掌握了诗人所表达出的情感。
4.结合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篇7
所谓新课导入,是指教师在进入新课时,运用建立问题情境的方式,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明确学习目标、形成学习动机的一类教学行为。恰当地运用新课导入,对于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求知欲、启发学生思维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新课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原则上要求自然,吸引学生,突出本课重点,且行之有效。导入方法可根据授课内容,新旧知识的联系,知识的难易程度,实验条件,教师自身的知识范围,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去选择。我结合教学中的做法,谈谈以下几种导入新课的方法,与同行共同探讨。
一、开门见山,直接导入
直接导入是指教师用简明扼要的语言直截了当地揭示本节课的主题,阐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情境的导入方法。直接导入法的突出特点在于简短、精悍、单刀直入,直接切入新课内容。
我在教学《日月潭》的时候,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你们大概在电视上或者在书上看见过日月潭吧?那么日月潭在哪里?到底怎么美?等我们学了今天的这篇课文后,你们就会找到答案的。下面我们来默读这篇课文吧!”这样就直接、迅速地进入新课,既精炼,又节约了课堂教学时间,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
二、引人入胜,情趣导入
兴趣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一种动力,特别是小学生。如果他们对某一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么就会以加倍的热情认识它、探究它,产生一种求知欲望。
小学生有好动、好奇心强、喜欢做游戏、听故事等特点,在导入新课时,如果教师能适当引入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寓言、典故、谜语、趣闻等,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心情愉悦,帮助学生展开思维,丰富联想,这样他们会兴致勃勃地投入新知识学习中,变好奇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也可以用实物、教具或投影进行辅助。实物、教具或投影比语言更有说明力和真切感,更形象,运用实物、模型或投影等,有助于学生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协同活动,化抽象为具体,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直观鲜明地揭示客观事物的关系,获得较深的感受。
比如我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时,首先通过电脑向学生展现出课文上的四幅图画,让学生有了感性认识,再提问:“同学们,这几幅图画有什么不同?这些小蝌蚪在干什么?小蝌蚪分别有什么变化?”学生很快地找出四幅图画的区别,并能说出小蝌蚪在找妈妈,还知道小蝌蚪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小青蛙。我乘机导入课题:“对了,同学们,你们很聪明,这些小蝌蚪在找妈妈,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小蝌蚪找妈妈》。”我通过影像这种现代化手段来再现情境,渲染环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唤起了他们强烈的情绪体验和反应,情不自禁地进入学习情境。
三、温故知新,复习导入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在每节课开始时,教师通常复习先前的内容,进而导入新课。这种方法便于学生巩固已学的知识,将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学生认识是新旧知识互动,新知识是旧知识的迁移。因为新授课中所讲的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续、发展、提高,所以在导入新课时,依新课内容正确设计导入就能将旧知识自然地过渡到新知识上来。
这种导入新课的特点是便于学生了解新内容,是旧知识的深入和提高,有助于学生系统地把握知识的结构。
比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古诗《春日》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回忆以前的关于描写春天的古诗,并说说古诗里描写了哪些景物。这样学生就会回忆起以前学过的《春晓》《草》《村居》等古诗,通过回忆就知道古诗里描写了红的花、青的草、绿的叶等春天的景物,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导入了新课,对于学生理解诗句中“万紫千红总是春”的含义也有很大的帮助。通过复习导入新课,学生在“温故”的基础上入题,进而“知新”。
四、巧设悬念,提问导入
悬念可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能激起学生的浓厚兴趣。这是教师常用来设计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设置悬念应生动形象、简洁鲜明。教师在导入新课时直接出示问题,有意识地布置“陷阱”,才能抓住学生学习新知的好奇心理,造成疑惑,让学生带着问题主动投入学习活动之中,做到学有目标,激起学生积极探究的欲望。
篇8
一、关于诵读
古典诗词的教学要注重诵读,这是无可置疑的。一般来说,读有多次,一读,要读准字音;二读,要读准节奏;三读,要读出感情。“读出感情”也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随着对课文理解的逐步深入而逐步提升其层次的,这就要求在理解的过程中穿插朗读,在理解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对朗读的要求。
朗读,在理解的基础上提升,也能反过来提升对诗歌的理解。如分析完苏轼的《水调歌头》后,请学生朗读“我欲乘风归去,有空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他想乘风飞向月宫,又怕那里的琼楼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儿的寒冷。把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的写了出来。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可以体会出苏轼感情的波澜起伏,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又如分析完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后,可由一位学生领读总起句“老夫聊发少年狂”,然后全班学生读出具体写其“狂”的诗句,以此再次加强对本诗总分结构及诗人感情的理解。
二、关于理解诗意
理解诗意当然包括对词义句意的解释梳理(类似于翻译),由于古今异义、通假、词类活用、用典现象和押韵的关系,能否准确、生动地释词解句直接影响到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意象的领悟。理解诗句,通常有释、补、调、想、品五法。但理解诗意的关键在于使学生感受到美。
诗歌美,常常表现在诗歌的意境美。意境是作者的主观的生命情调和客观的自然景色互相渗透互相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或移情于景,得有我之境;或景中藏情,得无我之境。由于古诗产生的年代久远,所反映的思维、情感以及社会、民俗、人文、地理与学生有一定的隔膜,因此,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配合,引导学生根据词语所蕴含的意象展开丰富的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品味深蕴其中的浓郁的诗情,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真正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效果。通过散文描述法等方法创设情境,唤起读者心中的意象。
1、散文描述法
如《次北固山下》:王湾我家住河南洛阳城,本月我乘船来到这风景如画、景色秀丽的江南。于是,将船停靠在北固山下的江边,欣赏起这里的风光。远方旅客过往的山路曲曲折折,好像已经跨出了青山之外,明天也许我就走在这逶迤的山路上,为前途而奔波。再看长江,江水浩淼,那遥远的行船好像飘到了碧绿的江水前边,就要驶入天际。……我来到江南,正是冬未腊月,就在江边度过了一个冬夜。独在异乡为异客,往往不能入睡,黑夜还没有散尽就看到一轮桔红色的太阳冲破黑暗,从东边海面上徐徐升起,带来了温暖的气息。这里不光太阳来得早,好象春天也来得早,寒冷的旧年还没过去春意就来到了长江边上。唉!江南虽好,却不是我的家乡。想念家乡,想念亲人,该写一封家信了。家信写好了,该怎么寄呢?古人传说鸿雁能够传递书信,那就托归雁捎信到洛阳去吧!
2、诗歌描述法
如《次北固山下》:
旅客要走的道路呀,
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延伸。
江上碧波荡漾,
我正好乘船向前。
潮水上涨,与岸齐平,
江面变得开阔无边。
和风吹拂,风向不偏,
一叶白帆好像挂在天边。
红日好像在东方诞生了,
冲破残夜,驱尽大地的黑暗。
大江弥漫着温煦的气息,
春天提早进入了旧年。
我多么想念亲爱的故乡,
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
掠过晴空的北归的鸿雁啊,
拜托你们,把信捎到洛阳那边。
2、音乐烘托法
如《题破山寺后禅院》写寺院的闲雅幽静和诗人的忘情脱俗,淡泊宁静,意境幽深寂静,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这样,可在朗读中配以幽雅、空灵的《空山鸟语》古筝曲,让音乐走进古诗,用音乐来诠释古诗,烘托气氛,让学生在弥漫着钟磬之声的赏心悦耳的古曲中展开联想,引入意境,“因为音乐和诗词是同一棵树上的两片翠绿的叶子”。
3、抓住诗眼巧引导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诗眼,是诗歌的提纲挈领,也可以成为诗歌教学的提纲掣领,抓住了诗眼,也就抓住了关键,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抓诗眼有很多技巧,如教学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易难》时,可请一名学生朗读,读后请大家评一评:“大家觉得他读得怎样呢?……好在哪里?”若学生答好在读出了感情,教师就可以顺水推舟问:“你觉得他读出了哪种感情?是否可用原文的一个词概括呢?”明确是“别”字后,教师就可用“别”字来继续引导:“作者通过哪些‘别时景’来表现‘别时人’之‘别时情’呢?让我们一起来细品。”又如教学崔灏的《黄鹤楼》时,教师可以说:“有人认为,这首诗是以‘空’字立意,它的每一联都写了一个‘空’,对此,你有什么看法?”由此可引导学生体味首联所叹之“楼空”、颔联所写之“天空”、颈联所绘之“洲空”、尾联所愁之“家空”,触摸作者空虚、惆怅、伤感的心境。以上抓诗眼的过程是教师有意为之。
三、古诗词的教学中表演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情节性强的诗歌可改成一出小短剧,如杜甫的《石壕吏》、乐府歌辞《陌上桑》等。多数诗歌可以拟拍成电视精品,拟制成网页,配上画面,辅以音乐。也可以有其他的表现形式,如有两名学生是这样表达他们对《关雎》的理解的:暖暖的音乐从录音机中流出,间或几声水鸟的和鸣,一切是如此温馨详和。一位少年迈着轻缓的步伐漫步河边,他侧耳倾听水鸟的和鸣,眼里满是羡慕与深情。在远远的前方,是一位美丽的少女,也在微风中踏着轻捷的脚步,她在劳动。音乐转向缠绵,少年变得略带忧伤,他向少女每靠近一步,少女就后退一步,始终在远远的前方。音乐再转轻快,少年抱出了他的土琵琶,边弹边唱,少女露出阳光般的微笑,在惊喜中逐渐靠近,最后两人在微风中沿着溪边漫步。这时,音乐中适时地又传来几声水鸟的和鸣……这就是古诗词教学中的表演,这个过程,既需要学生“入乎其内”,又需要学生“出乎其中”,从总体上把握诗歌,并且把握的是诗歌的精髓,再现的是诗歌的神韵。同时,它以灵动的思维灵动的形式保持了诗歌的灵动性,学生理解了美,感受了美,交流了美,创造了美。由此可见古诗词的教学中表演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1.培养创造力
培养富有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人才是当前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创新的关键首先是非智力因素,其次是思维方式,最后才是双基。初中语文教材增加的大量古诗词中难懂字句,对活泼好动的初中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传统的教学法极可能造成气氛的沉闷,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运用表演教学法,把书面语言演化为肢体语言,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演绎文章,探索故事情节,体会人物性格,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文言的激情。有了激情就有了积累的保证,有了创造的动力。
2.培养学习能力
①培养自学能力
表演的前提是对文章有一定的认识,这就需要学生做好预习。诗词表演的预习不同于现代文的预习,需要使用《古汉语字典》扫除文字障碍,理顺情节。需要了解一定的历史知识,需要查找有关的材料,如参考录像带、录音带等,可以翻阅图书,也可以上网查搜寻,这就培养了学生使用学习工具和自学的能力。
②培养说话能力
古诗词的表演可以用两种方法:一种是模仿古人的斯文,用文言进行对话,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背诵,有助于文言语感的形成;一种是转化为现代汉语进行对话,有助于文意的体会。文言文表演时语言的转化不等同于翻译,如“日初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一句可以转化为“太阳刚刚出来时,大极了,就像一个圆圆的车盖;到了中午就变小了,像一个盛水的盘子。”这种转化就训练了学生的说话能力。
③培养想像力
文言最大的特色就是简洁,省略的内容比较多,表演时就需要发挥想象力,把省略的情节增添进去。如《石壕吏》中“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这一情节,就可以发挥想像:老翁和老妇会说什么,他们断断续续的在哭述些什么,学生自己的发挥来表演,这不但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而且有助于对人物性格的挖掘。
篇9
一、让大自然成为主题教学的根据地
我国著名的幼儿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说:“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它的内容比我们的教材要丰富的多、生动的多。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花一石都对幼儿有着莫大的吸引力,根据幼儿好动好玩的年龄特点,在主题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多给他们提供一些亲近、走进自然的机会,让大自然成为主题教学活动开展的场所。
如在《春天来了》主题活动中,我们先把幼儿带出去玩,孩子们看到了地里的野菜、小草,大棚里的蔬菜、渠道里的流水,感受到了春风吹面的和煦,太阳照在身上暖洋洋的。孩子们通过外出感知,确实感觉到春天来了,这比画上几幅图给幼儿讲述要生动的多,形象的多,而且孩子们对春天的印象也很深刻,可以说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如《拥抱冬天》的主题活动中,我们让幼儿感知冬季的主要特征――寒冷、下雪。对于“寒冷”这一特征幼儿很容易理解,可以从他们的穿着打扮入手,让幼儿互相看一下自己和小朋友都穿了什么衣服?为什么要穿这么厚的衣服?风吹到脸上你有什么感觉?再把幼儿带到街上去观察一下街上行人的穿着打扮(穿大衣、围围脖、带棉手套),走路的样子(手插在衣兜里、缩着脖子、走起路来急匆匆的)。感知“雪”的特征时,我们就抓住一次下雪的机会,先让幼儿观察雪花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又是怎样落到地面的,下雪时天空是什么颜色。雪停了以后我们把幼儿带到户外,进一步观察大雪过后的山野是什么样子,树上、房子上是什么样子,人们走路是什么样子的,让幼儿带着问题去玩雪。
在这一系列的感知过程中,幼儿通过动手、动脑、动口、动眼,不仅认识了雪,知道了雪的形成,而且了解了雪、水、冰之间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学习了一些词语纷纷扬扬、白茫茫、融化、阴云密布等,了解了雪给我们人类带来的好处、不利。幼儿就是这样通过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获得一些关于大自然的粗浅知识,不断地提高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从而获得发展的。
二、让大自然成为探究活动的试验田
陶行知先生说:“必须以大自然为您的生物园,才会有丰富的收获……”我园在“生活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对园内现有的自然环境进行充分的挖掘、利用,进行合理的改造,将幼儿园创设成孩子们的“种植乐园”,专门开辟了种植园地、自然角,幼儿可以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探索、发现,来感受植物科学中的奥妙。
在种植园地中,可以根据情况或种植一种植物,或种蔬菜,要发挥它的作用,就应该让幼儿自始至终参与到种植、管理、收获中。春天,我们尝试种植马铃薯,首先带幼儿整地,把地边的草、石头等清理出去,再用铁锹翻地,老师在翻地时让幼儿在一边观察,他们在叽叽喳喳地议论:怎么老师新翻出的土是湿的?蚯蚓会咬人吗?翻好地,我们就把准备好的马铃薯种子种在地里,孩子们带着问号回到活动室,还议论不休,我则趁热打铁给他们讲了有关蚯蚓的常识;蚯蚓身体柔软,圆而长,属于环节动物,生活在土壤中,能使土壤松散,它的粪便能使土壤肥沃,能让我们种的马铃薯长得大大的,所以我们不要伤害它。
自种上马铃薯后,我们经常带幼儿去观察,观察马铃薯的叶子是什么形状,开什么颜色的花,还带幼儿经常去拔草、松土、浇水。从马铃薯长叶―开花―收获,幼儿自始至终参与其中,他们不仅对马铃薯的种植、生长有了一些感性认识,更重要的是从中了解到作物的生长规律,理解了古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含义。
三、让大自然成为环境布置的摇篮
让大自然进入幼儿活动室,使幼儿一进活动室就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中。
例如:春天时,我们在活动室后面设计了一幅“你眼里的春天”的主题墙饰,让幼儿根据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春天,自由绘画,有的幼儿画是小朋友在户外放风筝,有的画的是到广场滑滑梯,有的画的是老师和小朋友在柳树下面讲故事,还有画的是迎春花……孩子们之所以能画出各种各样的春天图画,是因为他们亲身感受,不用老师去刻意指导,他们凭自己的亲身感受,通过丰富的想象就能把自己眼里的春天描绘出来;空中挂的,我们就用旧挂历纸剪了些柳树枝,又剪上几只小燕子放在柳枝上,好一幅栩栩如生的春回燕归图!
幼儿通过参与布置,对春天的特征有了非常深刻、全面的认识,再谈起春天时,他们都滔滔不绝地说个不停。
四、让大自然成为区角活动的资源库
为了使区角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活动区必须有多种活动材料,这些材料,即要无毒、无害,又要体现自然特点、季节特点,要做到废物利用、丰富多样,向幼儿展示大自然最原始的美。
春天到来时,我们在计算角投放的卡片上大多画的是小花、小草、小鸟、燕子、风筝等,在做做玩玩角则放一些树叶、纸团(印小花用),绿色的蜡光纸(剪小草、树叶用),黑色的蜡光纸(剪小燕子用);在自然角,从山野里折来一些迎春花插在花瓶里,鱼缸里放上几条小鱼、石子、水草,结合春天是播种的季节这一特征,我们找来玉米、花生种子种在几个小花盆里,让幼儿观察小豆豆种地下是如何发芽、钻泥巴的。通过观察,幼儿在学习诗歌《春天》时,就很容易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意思。
大自然是一个百宝箱,可供我们利用的材料很多很多,作物的种子、秸秆、皮、树叶、贝壳、鹅卵石、核、瓶盖、小木棒、包装纸、易拉罐、酸奶瓶、沙、石子等等,在投放时可以根据季节特点有针对性投放,使幼儿在玩时能不自觉地与当时的季节、气候联系起来,加深幼儿对季节特征的认识。
篇10
1.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具有生动、形象、逼真的特点,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如《春天在哪里》一课,导入新课时我播放了配乐课件:春姑娘笑着对小朋友们说:“小朋友们,你们好,我是春姑娘。早就听说你们非常喜欢我,能不能唱一唱赞美我的歌,讲一讲和我有关的故事,背一背描述我的古诗或课文,说一说关于我的心里话呢?”整节课学生兴趣盎然,参与的积极性很高。
2.生活是口语交际训练的广阔天地
课堂外,我经常设计一些主题鲜明、有趣的活动,让学生互相间进行交流,使他们能在特定的情境中,围绕主题,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在一次课间操时,学生在操场上自由活动,忽然有一个孩子发现了一群蚂蚁正在往洞里运一只死昆虫,孩子们都来围观,于是我趁机问:“蚂蚁们这么往窝里运多费劲呀,为什么不在外面吃呀?”经过引导,孩子们就开始围绕蚂蚁的话题进行交流,争先恐后地把自己知道的蚂蚁的样子、种类、生活习性等知识讲给身边的人听,孩子们还互相做着补充。小学生对于这些亲眼所见、亲手所画的景物,觉得有话可说,有情可表,从而使口语交际真实、有趣。
二、教给方法,让学生会说
学生“乐于说”只是有了说的基础,而“怎样说”才是提高学生说话能力的关键。因此,要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在教学中,我针对低段学生看图说话最常见的毛病,着重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图意,理解图意,让“静”的画面在学生的头脑中“活”起来,使学生知道怎样观察描绘事件的图,指导学生说一句完整的话。
如利用“小白兔在玩耍”“小山羊在吃草”等图,引导学生说一句完整的话,“谁,什么时候,在哪里,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