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情的近义词范文
时间:2023-03-22 16:05: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动情的近义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上午好!
今天,是一个难忘的日子,一个值得我们倍加珍惜的时光。对于全市禁毒工作来说,又增添了一支强有力的战斗队伍;对于我市的志愿者工作来说,又探索了一种新的活动载体和工作领域;对于在场的各位禁毒志愿者来说,这也将是我们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的一次新的人生历程。
,正无情地侵害着各族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侵蚀着我们改革开放的建设成果。禁毒工作关系千家万户的安康和幸福,关系社会稳定和改革开放大局。做好禁毒工作,不仅是党委政府的责任,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组织开展青年禁毒志愿者行动,就是以志愿者活动的形式,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禁毒人民战争的一种有效形式,这对于调动和激励全市人民参与禁毒工作的积极性和推动禁毒人民战争的深入开展具有深远的意义。作为一名禁毒志愿者,我们感到无尚光荣。同时,也倍感责任重大。但是我们坚信,有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有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有社会各方的密切配合,有各位禁毒志愿者的无私奉献,我市的禁毒志愿者行动和禁毒人民战争一定会取得成功。
篇2
一个男人真正需要的只是自然和女人。其余的一切,诸如功名之类,都是奢侈品。当我独自面对自然或面对女人时,世界隐去了。当我和女人一起面对自然时,有时女人隐去,有时自然隐去,有时两者都似隐非隐,朦胧一片。
女人也是自然。
文明已经把我们同自然隔离开来,幸亏我们还有女人,女人是我们与自然之间的最后纽带。
男人抽象而明晰,女人具体而混沌。
所谓形而上的冲动总是骚扰男人,他苦苦寻求着生命的家园。女人并不寻求,因为她从不离开家园,她就是生命、土地、花、草、河流、炊烟。
男人是被逻辑的引线放逐的风筝,他在风中飘摇,向天空奋飞,直到精疲力竭,逻辑的引线断了,终于坠落在地面,回到女人的怀抱。
男人一旦和女人一起生活便自以为已经了解女人了。他忘记了一个真理:我们最熟悉的事物,往往是我们最不了解的。
也许,对待女人的最恰当态度是,承认我们不了解女人,永远保持第一回接触女人时的那种新鲜和神秘的感觉。难道两性差异不是大自然的一个永恒奇迹吗?对此不再感到惊喜,并不表明了解增深,而只表明感觉已被习惯磨钝。
我确信,两性间的愉悦要保持在一个满意的程度,对彼此身心差异的那种惊喜之感是不可缺少的条件。
二、爱和喜欢
“我爱你。”
“不,你只是喜欢我罢了。”她或他哀怨地说。
“爱我吗?”
“我喜欢你。”她或他略带歉疚地回答。
在所有的近义词里,“爱”和“喜欢”似乎被掂量得最多,其间的差别被最郑重其事地看待。这时候男人和女人都成了最一丝不苟的语言学家。也许没有比“爱”更抽象、更笼统、更歧义、更不可通约的概念了。应该用奥卡姆的剃刀把这个词也剃掉。不许说“爱”,要说就说一些比较具体的词眼,例如“想念”、“需要”、“尊重”、“怜悯”等。这样,事情会简明得多。
怎么,你非说不可?好吧,既然剃不掉,它就属于你。你在爱。爱就是对被爱者怀着一些莫须有的哀怜,做一些不必要的事情:怕她(他)冻着饿着,担心她(他)遇到意外,好好地突然想到她(他)有朝一日死了怎么办,轻轻地抚摸她(他)好像她(他)是病人又是易损的瓷器。爱就是做被爱者的保护人的冲动,尽管在旁人看来这种保护毫无必要。
三、和魅力
,放荡,性感,这些近义词之间有着细微的差别。
“性感”译自西文sexappeal。一位朋友说,应该译作汉语中的“骚”,其含义正相同。怕未必,只要想想有的女人虽骚却并不性感,就可明白。
“性感”是对一个女人的性魅力的肯定评价,“”则用来描述一个女人在性引诱方面的主动态度。也不无魅力。喜同男往的女子,或是的,或是智慧的。你知道什么是尤物吗?就是那种既又智慧的女子。
放荡和贞洁各有各的魅力,但更有魅力的是二者的混合:的贞洁,或贞女的放荡。
调情之妙,在于情似有似无,若真若假,在有无真假之间。太有太真,认真地爱了起来,或全无全假,一点儿不动情,都不会有调情的兴致。调情是双方认可的,以戏谑的方式表白了也宣泄了对于对方的爱慕或。
昆德拉的定义是颇为准确的:调情是并不兑现的许诺。
一个真正有魅力的女人,她的魅力不但能征服男人,而且也能征服女人。因为她身上既有性的魅力,又有人的魅力。
好的女人是性的魅力与人的魅力的统一。好的爱情是性的吸引与人的吸引的统一。好的婚姻是性的和谐与人的和谐的统一。
性的诱惑足以使人颠倒一时,人的魅力方能使人长久倾心。
大艺术家兼有包容性和驾驭力,他既能包容广阔的题材和多样的风格,又能驾驭自己的巨大才能。
好女人也如此。她一方面能包容人生丰富的际遇和体验,包括男人们的爱和友谊,另一方面又能驾驭自己的感情,不流于轻浮,不会在的上覆舟。
四、嫉妒和宽容
的排他性,所欲排除的只是别的同性对手,而不是别的异性对象。它的根据不在性本能中,而在嫉妒本能中。事情够清楚的:自己的所爱再有魅力,也不会把其他所有异性的魅力都排除掉。在不同异性对象身上,性的魅力并不互相排斥。所以,专一的仅是各方为了照顾自己的嫉妒心理而自觉地或被迫地向对方的嫉妒心理作出的让步,是一种基于嫉妒本能的理智选择。
可是,什么是嫉妒呢?嫉妒无非是虚荣心的受伤。
虚荣心的伤害是最大的,也是最小的,全看你在乎的程度。
在中,嫉妒和宽容各有其存在的理由。如果你真心爱一个异性,当他(她)与别人发生关系时,你不可能不嫉妒。如果你是一个通晓人类天性的智者,你又不会不对他(她)宽容。这是带着嫉妒的宽容和带着宽容的嫉妒。二者互相约束,使你的嫉妒成为一种有尊严的嫉妒,你的宽容也成为一种有尊严的宽容。相反,在此种情境中一味嫉妒,毫不宽容,或者一味宽容,毫不嫉妒,则都是失了尊严的表现。
好的爱情有韧性,拉得开,但又扯不断。
相爱者互不束缚对方,是他们对爱情有信心的表现。谁也不限制谁,到头来仍然是谁也离不开谁,这才是真爱。
五、弹性和灵性
我所欣赏的女人,有弹性,有灵性。
弹性是性格的张力。有弹性的女人,性格柔韧,伸缩自如。她善于妥协,也善于在妥协中巧妙地坚持。她不固执己见,但在不固执中自有一种主见。
都说男性的优点是力,女性的优点是美。其实,力也是好女人的优点。区别只在于,男性的力往往表现为刚强,女性的力往往表现为柔韧。弹性就是女性的力,是化作温柔的力量。
弹性的反面是僵硬或软弱。和僵硬的女人相处,累。和软弱的女人相处,也累。相反,有弹性的女人既温柔,又洒脱,使人感到双倍的轻松。
如果说爱是一门艺术,那么,弹性便是善于爱的女子固有的艺术气质。
灵性是心灵的理解力。有灵性的女人天生慧质,善解人意,善悟事物的真谛。她极其单纯,在单纯中却有一种惊人的深刻。
如果说男性的智慧偏于理性,那么,灵性就是女性的智慧,它是和肉体相融合的精神,未受污染的直觉,尚未蜕化为灵性的反面是浅薄或复杂。和浅薄的女人相处,乏味。和复杂的女人相处,也乏味。有灵性的女人则以她那种单纯的深刻使我们感到双倍的韵味。所谓复杂的女人,既包括心灵复杂,工于利益的算计,也包括头脑复杂,热衷于抽象的推理。在我看来,两者都是缺乏灵性的表现。有灵性的女子最宜于做天才的朋友,她既能给天才以温馨的理解,又能纠正男性智慧的偏颇。在幸运天才的生涯中,往往有这类女子的影子。未受这类女子滋润的天才,则每每因孤独和偏执而趋于狂暴。
其实,弹性和灵性是不可分的。灵性其内,弹性其外。心灵有理解力,接人待物才会宽容灵活。相反,僵硬固执之辈,天性必愚钝。
灵性与弹性的结合,表明真正的女性智慧也具一种大器,而非琐屑的小聪明。智慧的女子一定有大家风度。
弹性和灵性又是我所赞赏的两性关系的品格。
好的两性关系有弹性,彼此既非僵硬地占有,也非软弱地依附。相爱的人给予对方的最好礼物是自由。两个自由人之间的爱,拥有必要的张力。这种爱牢固,但不板结;缠绵,但不黏滞。没有缝隙的爱太可怕了,爱情在其中失去了自由呼吸的空间,迟早要窒息。
篇3
关键词:语用;语言情境;建构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4-140-03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修订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一提法,明确指出今后语文教学的任务: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
这个建立在“语用学”理论基础之上的课程要求,提法新颖本质却不新鲜,它并不是突如其来的的空降,其实在我们几年来的课改实践中是有迹可循、有案可学的。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究竟如何有效落实“语用”目标呢?
一、认知语用――透视层层包裹的“同心圆”
小学低年级语文课程,是母语教育的启蒙阶段,肩负着引领孩子们从依依呀呀的生活用语向规范的书面语言转承习得的任务,更是引导孩子们“亲近母语,推广阅读”的不可或缺的教育平台。有限的语文课堂教学,是以儿童发展为出发点树立“大语文观”,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小学语文课本为凭借,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语文阅读的实践活动,更是一个推广无限的儿童阅读的践行阵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简言之,语文能力就是表现在交往过程中听说读写的能力。课堂教学是语文能力训练的练兵场,会聆听、乐表达、多诵读、勤练笔,都是儿童积累知识,提高能力的基本方法。而写所见所闻、写所思所想,用语言叙述自己、描写世界,就是学习语言的最高境界。
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不经过历练是不可能实现的,非要靠学生亲历亲为的实践不可。学习语言文字需要在实践中进行,运用语言文字更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注释①)一是感受的实践,通过感悟感受文本中语言文字的精妙与特点;二是将感悟转化为语言的实践,学会言语的表达,并在表达中运用,从而获得理解。这种迁移从文本感受到的言语实践,就是运用,即语文课程的最核心目标――建构言语能力。
这层层包裹的“同心圆”,不仅揭示了语言能力各层级的关系,更是通过语用学的“关联理论”昭然了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综合性和实践性。正如刘仁增老师在《让语文回家》一书中所说:“语文教学的‘本然’,其实就是言语运用,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必须定位在‘语用’上。”
二、落实语用――穿行层层包裹的“同心圆”
基于以上能及递进的“同心圆”的设想,我认为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应在有效的语文实践中,引领学生穿行在层层包裹的“同心圆”,联接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恰接语文教学的感悟和训练,让语言文字的学习运用在对话模式中和谐并存。
1、立足语文,坚持创设语言情境
(注释②)强调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义,正是语用学最重要的观点。脱离了语境的“语用”教学枯燥无味,会陷入机械训练的泥沼;盲目运用多媒体情境替代语用情境,则让言语训练陷入裸奔的尴尬境地。
(1)言语渲染拓展语用空间
语文教师的角色是学生的合作伙伴,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渲染出来的情境会创造出师生互动的和谐语境,是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和指导朗读的好办法。如教学《雷雨》中“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时,我是这样层层深入:
师:(先借助课件中图片引导观察)你看到了什么样的乌云?
生:我看到云很多。
师:哪个词语让你感受到了云多?
生:满天。
师:带上你的所见读一读句子。(指名朗读)
生:我从看到天上的云很黑。
师:哪个词语让你感受到了云多?
生:黑沉沉。
师:(指名朗读)你还能说出哪些像这样表示颜色的词语?
生积累:黄澄澄、红彤彤、白茫茫、绿油油、白花花、红通通、紫莹莹……
生:我还看到了云很厚。
生:我看到云很低,离我们很近。
师:(朗读指导)这样黑沉沉的乌云,铺天盖地地向你压下来,你觉得――
生:很闷,快喘不了气。(指名读出自己的感觉)
师:这黑沉沉的乌云从天边翻滚而来,它似乎就在你的头顶上方压下来,你觉得――
生:乌云来得很快,很闷。
师:就请你把这种来势汹汹的感觉读一读。(指名读)
师:有时,满天的乌云只需几分钟就让整个天空变得像夜幕降临,藏在乌云里的电荷就要炸开了,雨点儿都有点迫不及待了。(齐读)
教师通过语言上的引导,创设了乌云压顶的语言情境,不仅从句子中摄取了“满天、黑沉沉”等关键词语,还积累了ABB式表示颜色的词语,并在教师描述性语句的渲染下切身感受到乌云多、黑、厚所带来的“闷”的感受,从而使指导朗读悄然地水到渠成。
(2)图文结合再现那情那景
低年级的课文大都是看图学文,联系图画和生活实际观察理解,再在具体的语境中运用,将轻轻松松拉近与文本的距离,体会人物的美好品质。如教学《小白兔和小灰兔》一文第4、5自然段的教学中,有的教师这样设计:(1)要到了自己的东西,小白兔是怎样做的呢?自己读4―5自然段,用线划出来。(2)“把土翻松”什么意思?请用动作演示。(3)询问孩子:你感觉怎样?它翻了几次?隔了多久?(4)“常常”这个词语在哪里见过?近义词是什么?(5)小白兔辛苦吗?你看出小白兔是个怎样的孩子?此方案的实施,有令人惊喜之处,比如在动作的演示中轻而易举地感受到劳动的辛苦,然而教学过程的呈现仅仅停留在一问一答的简单体会中,孩子始终无法达到教师预期的劳动教育和朗读效果。
其实,这正是语境感的淡薄,使孩子的语言表达苍白无力。如果将案例修改如下,会有不一样的收获:(1)小白兔要到了菜子,回到家是怎么做的?快读一读课文的4-5自然段,圈画出小白兔的行动。(2)看看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引导孩子们仔细观察到太阳高照,小白兔满头大汗。)(3)创设劳动情境,小白兔种菜可用心了!有时天蒙蒙亮,小白兔 ;有时烈日炎炎,小白兔 ;有时太阳都要下山了,小白兔还是在 ……(4)孩子们,这就是“常常”。我们也来一起“把土翻松”(动作演示),你有什么感觉?可小白兔都坚持了下来,在菜地里时,它心里会想些什么?(5)你想怎么夸夸小白兔?至此,一个完整的教学片断就展示出小白兔的勤劳和要自己种出白菜的决心,对文末中心句的理解“只有自己种,才有吃不完的菜”起到踏雪无痕的铺设作用,孩子们读起来也有了不一样的感受,同时孩子也在对话的过程中不断建构言语、表达想法。
《雷雨》一课两次设身处地揣摩小蜘蛛的内心:雨前,小蜘蛛,你为什么要从网上垂下来逃走?雨后,蜘蛛再次坐在网上,这个织网高手可能在想什么?《酸的和甜的》一文在引导观察描述葡萄架下的狐狸手舞足蹈、转来转去,想吃而不得的馋样后,再让孩子们想象狐狸此时的心理想法……这样的图文结合说话练习,都是难能可贵的语用点的挖掘。
“语境是以活的方式呈现在学习者或理解者面前,只有形成了语境理解力,才算是真正具有了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教师用自身的生活经验和灵动的语言创设出来的语言情境,才是真正散发着语文味的情境,才能潜移默化地提高孩子的语用能力。
2、立足实践,坚持巧仿勤练
低年级的文本简单浅显,挖掘文本语言特点,要采用多种方式丰富语言文字的运用,从而落实年段学习目标。崔峦指出:“要从语言文字入手,把握文本内容,体会情感而得意,更要关注语言形式、表达方法而得言。如低年级运用词语说话、写话,抓住常用句式、有特点的句式进行迁移运用。”
(1)品味词句,积累语言文字
词语教学是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注释③)要使学生不仅能够依据文本理解词语的确切意义,而且能够依据与文本相类或不相类的若干例子发现词语的正确用法,体会用词的精当,丰富自己的词汇。如《两只鸟蛋》第二小节的教学中,可先联系生活理解“焦急不安”:你要是放学了没有回家,妈妈会怎样?再引导想象:此时鸟妈妈叽叽喳喳地叫着,好像在说什么?接着让孩子用词独立说一句话。这样的步步为营,词语已经深深地刻画在孩子们的脑海里了。《画家和牧童》一文中引导学生找到三个近义词“夸赞、赞扬、称赞”可以使学生体会到语言的丰富性。送给学生词语,充实词语库“惟妙惟肖、神来之笔、栩栩如生、妙笔生辉……”之后,再用上词语夸夸戴嵩的画作,也不失为提高学生语用能力,丰富语言生长点的妙招。从孩子们的发言中,我们可以看到孩子在运用中不仅快乐地积累了词汇,也使教学效果得到了优化。
(2)举一反三,增值文本语言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语用能力的提升必须在自主的语用活动中实现。”找准文本中语用能力的增长点,以教材为范例拓展语用空间,是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常见的训练。
著名特级教师刘仁增在执教《荷叶圆圆》时,通过引导学生想象体验,品味动词的精妙,特别值得学习。先指名学生做“眨”的动作,再启发想象:小水珠躺在荷叶上,一阵风吹来,荷叶摇晃起来,小水珠觉得怎么样?不仅舒服,它还眨着亮晶晶的眼睛,好像看到了什么?再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出小水珠的快乐。余下的段落循着“发现动词――想象体验――感情朗读”的方法教学。
拟人化动词的使用,是这篇儿童诗在语言表达上的显著特点。刘老师在教学中重视发挥这一独特的语言价值,让学生在充分的体验中感受语言情趣。接着,自然而然地进行动词模仿练习,荷叶的好朋友不止这四个,小蝴蝶也来了。引导填空:
小蝴蝶 在荷叶上, 。
在荷叶上, 。
值得一提的是,句式的训练并未止步,最后的句子仿说更是激活学生自主表达的欲望,帮助学生意会语言表达的内在关联,引领学生实现了“语用”最大限度的增值。
小蝴蝶 在荷叶上, 。小蝴蝶落在荷叶上,跳起来优美的舞蹈。
小雨点说:“荷叶是我的 。”小雨点打在荷叶上,这里一下,那里一下,敲着欢快的鼓点。
当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只有守住“语用”意识,穿行在层层包裹的“同心圆”,才能漫溯向语言运用的更深处,才能发挥语言实践的智慧,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解决生活所需的实用的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仁增.语文教学的本质是言语能力建构.小学语文教学会刊.2012.7.
篇4
一、教师的语言彰显语文味
教师的授课语言配合文本主题。语文课与其他课最大的区别是具有情感性,同样的文字放入不同的文本中就具有不一样的感受。作为教师,就应该带着孩子,走近那份情感的海洋,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意境美、语言美。如此而已,语文味便油然而生!
如,《欢乐的泼水节》描绘的是傣族人民过泼水节“欢乐”的场面,这节课在教学时,我带着激动的心情,用兴奋、快乐的语气带着孩子去读,想象傣族人民泼水时的快乐心情,再让学生们模仿着演一演,学生或“灌”或“泼”,课堂上一下子热闹起来。这时,我动情的引导学生再一次朗读这句话,学生读得入情入境。
教师的评价语言体现本课程的特点。孩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来源于教师的积极的语言评价。语文课上的评价不能简单以“对或错”来诠释,而应处处体现其课程的特点。答得好,棒在哪处;有待改进的,指明方向。这就要求教师在听学生回答时,不仅听得要细,思得更要快,辩得更要准。
如,我在教学《欢乐的泼水节》第二自然段一、二句时,我及时用 “老师好像闻到了香味了”“香味真浓啊”这样的评价语,激励孩子们去读出“人们在清水里滴上香水,撒上花瓣”那文字背后蕴含的“味道”。可以看出刚开始由于孩子们年龄小读不到文字背后的含义,结果感情不能表达出来,读得平淡,但是我没有批评,及时用了这样的评价以后,学生一下就明白了。读出了清水的香味,读出了人们的用心。
二、课文的朗读富含语文味
富含感情的朗读,有利于孩子更好地体会文章内容。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例如我在教学《欢乐的泼水节》第二自然段第三句泼水节的场面描写这一句时,我设计了四个层次的体验感悟:(1)看图说话后读,通过先看静止的画面,想象欢乐的场面,读出心中的欢乐。(2)看视频后读,直观形象,情感熏陶,进一步体验泼水节的欢乐。(3)带着动作读,这样富有个性化的体验,进一步感受泼水节的欢乐。(4)配乐读,通过音乐的渲染,直抵孩子的心灵,带孩子进入情境,激发孩子读出各人内心独特的欢乐感受。
三、课文的品析浸润语文味
品析即通过理解文本语言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心实感。学生只有将作者内心实感体会到了,才是感悟了语文味。我们要引导学生从炼字的角度品味语言,思考这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用这样的语言文字而不用那样的语言文字来表达的理由,从而懂得这样运用语言的所以然,掌握渗透着思想感情的、生动活泼的语言文字。
例如:我在教学《欢乐的泼水节》第二自然段中第一、二两句中我抓住“早早地”“早已”体会人们的迫切心情,紧扣“滴上香水”,“撒上花瓣”等关键词语,通过“还有更早的呢”“你是八点钟才准备的”“真是精心准备”这样引领孩子们反复咀嚼,从而引导孩子们理解这清水所表达的含义,了解人们精心准备的用心,感受欢乐的氛围。抓住“个个身上湿淋淋,人人脸上笑开了花”体会人们欢快、高兴的心情。在教学泼水节的意义时,对于“象征和意味”这一组近义词进行了辨析理解,再通过一个感叹号让学生们明白不用问号的原因是因为此时人们的心情万分开心,小小的感叹号包蕴着一份大大的欢乐。通过品析课文、启发想象带领学生进入情境,促使学生对“言”与“意”积极感悟、内化,进而运用个性的言语表达自己的感受。
四、课文的拓展体现语文味
语文课堂与数学课堂最大的区别在于不能很快的检测孩子们的知识掌握能力。但是,这一点可以通过恰当的拓展练习进行克服,充分体现语文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结合。
例如:在进行《欢乐的泼水节》的教学时,我进行了相应的句式训练。我设计了“我想把清水泼在 身上,祝 。”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并设计了一个情感场,“如果你正在参加泼水节,你最想把这象征着吉祥如意的水泼在谁身上呢?想送出你的什么祝福?”请把你的祝福写在卡片上。随后在交流的过程中,从学生嘴里自然流出一道道美丽的风景:“我想把清水泼在奶奶身上,祝奶奶健康长寿。”“我想把清水泼在妈妈身上,祝妈妈永远吉祥如意。”“我把清水泼在老师身上,祝老师越长越漂亮。”“我把清水泼在外婆外公身上,祝外婆外公身体健康,万事如意。”“我想把清水泼在同学们的身上,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篇5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替代性学习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指出,替代性学习是通过观察别人而进行的学习。众所周知,人类的大部分学习是替代性学习,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上,最便捷高效的方法就是利用多媒体为学习者提供学习的范例和榜样,这种方式可以大大提高学习速度和效率,获得满意的结果。
(2)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指通过观察并模仿他人而进行的学习,这一理论对对外汉语多媒体教学的指导作用和上一个理论比较相似,在此不再赘述。
2.认知学习理论
(1)应用情境和学习情境的一致性
如何有效地获取和保持知识是认知学习理论关注的核心问题,从相关的一些实验和理论研究来看,保持应用情境和学习情境的一致性对知识记忆有重要的影响。在与学习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中,学习者能够更好地提取应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因此,应该更多地让学生在真实而丰富的情境中进行学习。在多媒体的辅助下,教师可以展示真实语言环境下的视频、声音或图片,尽量营造出目的语语境,以便于学生在面对真实的情境时可以顺利地使用所学知识进行交流。
(2)多元表征
佩维奥的双重编码理论是记忆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按照这种理论推测,在学习过程中,同时以言语符号和视觉形象这两种方式进行表征的信息比用单一方式进行表征的信息更能够得到保持。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原本就存在比较大的认知上的困难,如果教师能够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进行语言讲解的同时配合相关的图片、动画或视频,就能够有效克服学习者的困难,大大提高学习效果。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情境性学习
建构主义者反对传统教学观念中学习的“去情境”化,提出了情境性认知的观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不可能脱离活动情境而抽象的存在的,是生存在具体的、情境性的、可感知的活动之中的,只有通过实际应用活动才能真正被人所理解,这就是所谓的情境性学习。进行对外汉语教学,尤其是在非目的语的国家进行教学时,社会环境是不能给学习者提供良好的学习情境的,这种情况不利于对第二语言的掌握。此时,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就可以为学习者营造一个逼真的目的语的情境,学习者可以直接了解到目的语情境中语言的使用情况,并在模拟情境下进行训练,从而能够比较顺利的使用第二语言。
(2)生成性学习
美国的建构主义学者维特罗克提出了“生成性学习”的理论,对理解的生成过程做了深入的分析和解释。根据这一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为了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该引导学生建构这两类联系。一方面,加强当前所学不同知识成分之间的联系,如讲解篇幅较长的课文时,可以划分段落、添加小标题、总结大意、画出逻辑图、列出有针对性的问题等。另一方面,引起学生当前所学知识与先前知识之间的联系,如讲解某个词义时,可以将以前学过的近义词或反义词列出来,这些只有备课时进行预先准备,才能在课堂上为学生建构起完善的知识体系。无论哪一方面,多媒体的辅助作用都是必不可少的。
(3)探究式学习
为了促进知识建构,建构主义鼓励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探究性学习。一个广泛采用的探究性学习的具体模式是基于项目式学习,针对课程内容设计出一个个学习单元,让学习者以合作的方式来解决学习问题。学习者进行分组合作练习也是对外汉语教学中比较常用的方式,这种练习对于开阔学生的思路,锻炼学生的表达都是十分有益的。作为活动的结果,学习者通常要借助多媒体演示软件展示能表达自己理解的实际内容。在这里,多媒体教学系统就不仅仅是教师进行教学的辅助工具,而成为了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进行交流的媒介。
(4)内化理论与活动理论
所谓内化,即把存在于社会中的文化转化成自己的一部分,并且以此有意识地指引、掌握自己的各种心理活动。活动理论是对内化理论的深化,进一步强调了活动在内化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一个第二语言的学习者能够在课堂上较为熟练的使用目的语,但依然无法保证其在目的语环境下能够顺利交际,这往往就是对外汉语教学中总会遇到的跨文化交际问题。由于条件的限制,我们在课堂上很难帮助学生做到目的语社会文化的内化,作为最优的替代品,教师只有利用多媒体,影音并茂的向学生展示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交际训练。
(5)支架式教学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所谓的“支架式教学”,就是教师或其他助学者为学习者参与某种活动提供一定的外部支持,和学习者一同完成他们独自无法完成的任务。进行对外汉语教学时,为第二语言学习者搭建支架的具体方法有很多,教师如果只选择其中一种方式引导学生,就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无法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使用多媒体教学系统对学习者进行启发、示范或演示都是教师很好的选择。
4.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1)自由学习的原则
教育心理学家罗杰斯所倡导的学习原则的核心就是让学生自由学习。促进自由学习有很多方法,其中比较重要的两点就是创设真实的情境和提供学习资源。关于创设真实的情境这一指导思想我们在前文中已经详细谈过,在这里不予赘述。必须指出的是,由于对外汉语教学的特殊性,这种方式在面对零基础的学习者进行教学时是不予提倡的,但对于已经比较熟练的掌握第二语言的高级班学生来说,这种思想很有借鉴性。在以学生为主进行自由学习的课堂上,教师通过多媒体系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一定的指导,学生就可以借此得到充分的锻炼。
(2)价值教育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学校要将道德教育的理念与实践融入各科教学活动中,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这一理论虽然是应用于基础教育中学生人格的塑造,但却与对外汉语教学的指导原则不谋而合。在进行对外汉语教学时,我们不能仅仅针对于语言知识的教育,我们还应该进行国家传统文化习俗和价值观的介绍和传播,这样可以使学习者能够接受差异较大的文化,更好的融入目的语国家的环境。这种跨文化传播的途径,自然离不开多课堂上的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可以有效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二、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