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计算机基础试题范文
时间:2023-03-27 08:56: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计算机基础试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教学质量
0 引言
课程体系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若干课程按一定的结构组成的具有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功能的统一整体。课程是由一定相关性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而成的结构体系,它是构成课程体系的基本要素。要实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就是要求从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整体走向出发,合理地更新与选择教学内容。计算机基础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质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为目标,课程体系的设置应充分考虑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把体现计算机发展、具有时代特征的内容反映到课程体系中来,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新知识和新技术,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 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设置主要考虑几个方面:①面对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的特点,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不变的课程;另一类是动态的、比较实用而且变化相对快一些的课程。②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不应片面强调熟练操作,而是要重视理论基础、上机操作和实际应用三个方面。③在课程设置上要有多样性和灵活性,并适当增加选修课的比重,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要着重处理好教学内容不断更新与教学过程相对稳定的关系,不断更新、精选教学内容,兼并、压缩或者取消陈旧的内容,突出教学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2 改进教学方法
为了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意识和能力,以适应将来学习和工作的需要,教学应更多地从应用角度出发,讲授有关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使学生能熟练操作使用计算机。同时,计算机基础教育应坚持广度为主的原则,使学生对各种计算机知识有一个入门性的了解,突出计算机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作用,从需求的角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兼顾不同水平学生的不同需求,解决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点多、操作性强的矛盾,让绝大多数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掌握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和应用,是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研究的重要课题。
2.1 注重“精讲多练”以提高教学效果
采用“案例示范,引导教学”的课堂教学方法,改变教师照本宣科,学生被动接受的状况。例如,我们在讲Flas制作课中,改变了各种教材中先介绍主窗口,再讲术语、菜单、工具箱、时间轴窗口的方法,而是仅用较短的时间,先展示一个简单的Flas,介绍一下系统界面,就直入主题。通过典型范例的制作来讲解动画制作的基本思路,通过制作动画来认识和理解时间轴窗口的作用,介绍菜单、工具箱的用法等等,然后要求学生上机操作。在操作过程中,学生不仅看到了自己制作的动画效果,而且逐步掌握了Flash基本功能的用法,学生们渐渐懂得了老师是教给了他们真正的学习方法,教会他们怎样学习。那些有一定计算机基础的学生,学到了许多他们过去不了解或没有正确掌握的知识和操作方法,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更浓厚了;而那些计算机基础较弱的学生也根据案例教学的特点,较快、较好地掌握了课程的基本内容,激发了学习积极性。
2.2 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式学习以提高自学能力
例如,在Flas制作的教学中,把事先做好的几十个动画源文件,放到FTP服务器的教学资源网站上。上课时,不是先讲范例制作,而是要求学生们下载这些源文件到客户机上,让他们自己去分析、思考,对照动画源文件来制作范例,并引导他们查看每个范例有几个组件,几个图层,每一帧、每一个对象有什么参数设置,并对一些关键的知识点进行示范讲解和操作。通过上机操作,一些学生对自己所做的范例倍加思索:“为什么自己做出来的就是达不到范例的那种效果呢?”,这时应鼓励他们:“再琢磨琢磨!”。越是这样,学生越是增加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直到发现其中的奥妙,成功地跨越了这一关,学生的思维就如潮水般打开了。他们利用因特网搜索资料、下载文件,使用看图软件选择动画素材,利用动画源文件研究它的组件、图层,通过研究时间轴窗口来发现每一个动画的制作方法,琢磨参数的设置等等,然后再回过头来完善自己的动画制作。同学间互帮互学,共同研讨成了他们的主题,动画制作成功后,他们就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的得意之作上传到FTP服务器个人的文件夹里,让老师来评判。对一些好的作品,请一些同学上讲台亲自演示介绍他们制作的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不仅成功地把握了范例的精粹,而且他们能不断发挥个人的创意,制作出比范例更新颖的动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步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发散性思维得到了充分的扩展。
2.3 注重实践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计算机基础教学所开设的课程都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计算机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学生上机实践。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上机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尤其是在创新能力和意识的培养方面实践教学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互为依存关系,不能简单地认为计算机基础实践教学只是辅的教学,是配合理论教学的。计算机基础实践教学实际上有着丰富的内涵和作用,实践教学是整个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纲”和“灵魂”,只有它才能使整个计算机基础教学做到“授人以鱼,更要教人以渔”。
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实践方法应成为实践课的主要教学目标,要全面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当好指导者、激励者和引路人的角色,要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要指导学生不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不断深化和超越自己的认识。例如,布置学生完成网页制作的上机作业,要求形式多样花,内容丰富、风格迥异,能充分体现出学生自己独特的创意。通过创新实践大大促进学生的个性化能力的培养。
实践教学对于每个大学生的终身学习和主动应用计算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实践教学决定了某些课程或整个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成败,也是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的重中之重。
2.4 注重考试改革
从2000年以来,我们对考试方式进行了改进,从内容上加大分析题的比例,加强对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核,实行笔试、机试与平时成绩相结合的评分方式。例如,平时成绩的打分,主要是布置几次综合性的上机作业,在讲Windows操作系统时,要求学生利用画图工具并结合文字处理工具设计一张壁纸;在讲网页制作时,要求利用超级链接、动态字幕、悬停按钮、框架、表单 等知识制作个人网页;在演示文稿的教学中,则要求每个学生自选感兴趣的题目,制作幻灯片等等。通过这些方法,考察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和勇于探索的积极性,使考核更加科学合理。
实践表明,先进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迅速掌握了计算机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和应用,激发了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热爱。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性学习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其自学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力,培养了学生的研究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学生学习计算机后续课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 改进教学手段
3.1 采用网络多媒体教学系统进行直观教学
由网络多媒体系统构建而成的数字化教学环境具有许多优势,如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认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多媒体计算机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多媒体系统的超文本特性可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等。基于以上诸多优点,我校建立了多个网络多媒体教室,基本实现了网络多媒体教学系统在全校范围内的普及,真正实现了“用计算机教计算机”,使教学更具直观性和互动性,提高了教学效果。
3.2 教学资源建设与构建基于校园网的自主学习平台
教学资源建设包括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开发交互式网络教育资源,重点建设主要学科专门学习网站,建设网络教学各类课程视频文件库和素材库,根据课程特点设计系列教学软件;二是建立满足学生和教师互动需要,适应学生自主、交互、协同式学习,具有教学功能的网络教学资源管理平台。
近年来,我校正以“校园网”为依托,构筑一个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生态圈”,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逐步实现从环境、资源到活动的全部数字化,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学生能够在网上进行自学,大量的习题使他们能够进行自测,随时了解自己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他们能够随时复习课堂上所讲授的内容;模拟考试系统给出了完全和实际考试一样的操作环境,通过模拟考试,他们能够了解试题的形式,难易程度和如何使用机考系统。
教学资源库和VOD点播系统的建设,使教师和学生可通过网络观看、欣赏校园新闻、国内外影片和教学片,尤其为外语教学提供更多的听说资料。教学资源库和VOD点播系统突破了传统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为我校的信息化建设服务。
4 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障
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教师。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运用,教学内容无论从外在形式还是从内在结构上都有所变化,教学手段也向多样化、科学化、高效率方向发展。因此,计算机教师应是学校教育现代化的先行者和推动者,一定要由过去传道、授业者的角色转化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从而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计算机教师应是现代教育的实践者,一定要具有现代的教育观念和对现代化的教育模式有新的理解和认识。
面对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变革,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把新颖的、实用的学习内容和方法传教给学生是每个计算机教师应该努力做到的。教师如何走在技术发展的前沿,以反过来指导学生呢?这就要求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与能力。“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的观念已远远不能适应信息化社会教学的需要,教师要成为常流常新的“自来水”,成为学生的“活水源”。因此,教师只有不懈地追求真知、拓展视野,使知识体系从封闭走向开放,才能从提高自身信息素养和学生信息素养的高度去学习、探索和创新。计算机教师只要有了广博的专业知识、较高的教学水平,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才能成为新知识的研究者和创造者,才能发挥其应有作用,以适应教育教学现代化的需要。
篇2
关键词:计算思维;师范;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群,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10-2389-03
计算思维[1]培养是当前信息技术教育的一个新兴理念,与传统的知识本位教育理念有着较大的差异,它在强调知识、能力的同时,着重于学生计算思维的培养,即实现“知识—技能—思维”的共同提升。这种理念目前正在渗透到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建设中,为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建设提供有利的理论依据,并希望通过这一理念的指导,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计算思维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大学计算机通识课程的学习来实现的。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虽然对计算思维培养的要求一致,但对信息技术素养与技能的要求不一样。如理工类学生需要有较强的程序设计能力、侧重计算机结构及网络与通信,数据库应用系统设计、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等素养;医药类学生需要有一定的程序设计能力,侧重多媒体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医学成像及处理技术医学信息分析与决策等素养[2]。因此在课程体系构建方面应符合专业、行业需求,各不相同,各具特色。
高等师范学校大学计算机通识课程学分数有限,根据教育部的建议,一般必修课为3学分,通常由1-2门课构成,外加部分选修课学分。在通识课程学分有限的情况下,构建什么样的大学计算机通识课程群(课程体系),才能满足信息时代培养师范生的需求,即在培养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与方法的同时,做到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达到适合教师职业的需求。
1 师范生信息技术素养需求
师范生是未来教师队伍的生力军与骨干,为适应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的教学需求,需要有较好的计算思维,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多媒体辅助教学应用能力、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设计与制作能力,具有一定的程序设计能力与计算机软硬件知识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能辨识自己的信息需求;2)能了解完整的信息和智慧决策之间的关系;3)能有效地陈述信息问题、表达信息需求;4)能有效查找可能有用的信息资源;5)能制定妥善的信息检索策略;6)能使用印刷方式及高科技方式存储信息资源;7)能评估信息的相关及有用程度;8)能有效组织信息使之能具有实用性;9)能将新信息组合成为自己原有知识的一部分;10)能将信息应用于批判性思考及解决问题。
2 课程群的含义
群的概念来自于数学,群是一个非空集合,*是它的一个(二元)代数运算,如果元素的集合如果满足以下4个条件就称为群:1)封闭性:群内任意两个元素或两个以上的元素(相同的或不同的)的结合(积)都是该集合的一个元素。2)结合律:虽然群元素不一定要求满换律,但必须满足结合律,即对群中任意元素a,b,c都有(a·b)·c=a·(b·c)。3)单位元素:群内存在一个单位元素e,它和群中任何一个元素的积都等于该元素本身。4) 逆元素:对群中每个元素a在群中都有元素a^(-1),叫做a的左逆元,使 a^(-1)·a=a·a^(-1)=e。
课程群是指把具有相关性或一定目的的不同课程编排到一起,组成一个“群”,进行系统地学习和教授。课程群不是一组课程的“集合”,是有序的课程系列,是一体化、完整的“知识—技能—思维”培养方案,包括具体实施步骤与方法。课程群具备的特征是:1)以能力培养与思维养成为核心;2)以知识点为元素;3)群中各个课程的知识点之间具有封闭性,即任意两个知识点之间的结合产生的新认知都属于本课程群研究范围;4)满足结合律,即课程群的任意知识点之间的结合,产生的新的认知结果都类同。同时课程群的知识点之间还具有连贯性、递增性、发展性。
3 一体化课程群的教学目标
一体化课程群的教学目标,主要包含计算思维培养、师范技能培养2个方面的内容。
3.1 计算思维培养
在计算思维培养方面,加强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运用计算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师范学生必须具有良好的使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有为改进教学而积极学习和使用各种信息工具的思维意识,并能付诸行动;善于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在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时能创造性的完成任务。同时,有利用信息的传递与获取为个人教育教学以及更大范围的教育或社会发展服务的愿望。
3.2 师范技能培养
在师范技能培养方面侧重以下2点能力的培养。
1)在算法设计与分析能力方面,增强使用计算机的基本能力的培养。师范学生需要扎实的信息技术知识。有较好的信息技术知识做支撑,很多理论知识就能很好的在实践当中运用起来。信息技术知识应该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一是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原理,如计算机原理、网络原理、多媒体技术原理、信息传递及接收与控制原理;二是熟悉信息技术的发展史,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三是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基本操作技能,能排除简单的故障;能够熟练使用信息技术硬件,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掌握网上学习资源的搜集方法,熟悉计算机和网络以外的其它信息技术知识。
2)在综合设计与分析能力方面,增强理解计算机系统,熟练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师范学生要有较好的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能够为了解决问题而确认自己所需获取的信息是什么,能制定获取信息的几种策略,概括起来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能力;二是各种软件的使用能力;三是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能力,主要是通过教育网扩宽协作范围、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学科知识的学习和研究的能力。
4 一体化课程群构建
按照培养的要求,教学计划是一系列包含教育成分的教学活动构成的系统,课程是成系列的,是面向专业能力逐渐养成的,是包含“知识—技能—思维”培养的一个课程群。融入计算思维培养理念与师范特色的计算机通识教育课程群如图1所示,该课程群包括通识教育必修、通识教育核心、通识教育选修3个层次的课程。该课程群以培养计算思维、师范生信息技术基本技能与素养为核心,围绕这2个核心设置课程,使课程成为一个“知识—技能—思维”的培养体系,为相应学科及专业的学习打好基础。
在一体化课程群构建中,通识教育必修课程用于奠定信息技术基础;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构成信息技术与专业教育融合的主干,实现对师范专业技能核心知识体系的基本覆盖;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用于完备课程体系,实现对核心知识体系的完整覆盖与延伸,兼顾学科的发展。师范特色的大学计算机基础一体化课程群的知识点、思维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如表1所示。
通识教育必修课程,在操作技能上重点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办公软件、网络基础等知识,为后期运用Word文档编写设计教案、运用Excel进行教学成绩与评价统计、运用PowerPoint设计教师演示文稿、运用网络搜集教学资源打下基础。在计算思维上重点培养使用计算机进行问题求解的基本方式与计算环境的理解。随着入校学生信息素养的不断提升,信息技术通识教育必修课程将不断迁移,逐步将学习内容转为多媒体技术与应用,重点加强师范生信息技术多媒体素材与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制作的基本技能培养。
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在操作技能上重点培养学生掌握多媒体素材的基本理论、多媒体素材设计与制作的基本技能,编写设计教案、设计制作多媒体教学软件。在计算思维上重点培养问题求解的核心思路和基本技术与方法;通过小规模的应用系统设计与实现,领悟应用系统级的问题求解方式。运用现代教学理念,培养教学设计中专业知识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基本方法与思维模式。
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在技能上重点培养学生掌握程序设计理论与方法、数据库的基本理论与实践;补强计算机硬件知识、网络多媒体软件制作与开发技能。在计算思维上重点培养问题求解的核心思路和算法;设计与实现小规模的应用系统,领悟应用系统级的问题求解方式;培养数据分析与信息处理基本方法与思维模式。
大学计算机通识教育必修课、主干课、选修课3者之间相辅相承,逐层递进,对原有知识内容进行取舍,紧紧围绕计算思维与师范技能培养2个核心组织知识点、展开教学,使所学的知识点支持培养的2个核心目标。从计算机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操作技能掌握到小规模的应用系统开发,从个体计算环境的认识到系统级的问题求解思维的形成,组成一个完整的一体化课程群。
5 结束语
师范专业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群着力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及信息素养,是一种基础性、技能性、素养性的课程体系。课程群从计算思维与师范技能的角度出发,通过计算机基础知识、多媒体技术与应用、信息化教学设计、程序设计基础等知识的学习,增强学生对计算环境的认识、掌握面向典型计算环境的问题求解方法;使学生在对计算机本身及其应用方式有一个全面了解和理解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具有根据专业的应用特征了解或掌握应用系统级或计算机系统级问题求解方法的能力与素养。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1+X”课程体系;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分层教学;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1-0162-02
一、引言
我国高校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已有几十年的历史,随着各种技术的普及和发展,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进入了蓬勃发展时期,人们在信息化急剧加速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信息技术对整个社会的巨大影响,个人的信息能力成为衡量其文化素质的重要标准之一。2006年教育部高教司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并于2009年再次了《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以下简称为《基本要求》),其中明确作出了许多改革指导,将整个大学阶段计算机基础总体知识框架结构确立为“4领域X3层次”,并建立构建“1+X”的课程体系设置方案,《基本要求》对发展和规范我国高校的计算机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是目前我国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中最权威、详尽的文件。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不仅可以给他们普及计算机文化知识,而且对于他们掌握计算机技能也是必过的一道门,通过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还可以培养他们在计算机方面的文化素养,并且使他们具备获取网络信息的方法和能力,对加强他们的信息意识也有很大的帮助,还可以为他们的就业之路添砖加瓦,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大学计算机基础作为大学生的通识课程,安排在大学一年级学习,它的主要目的也是为这些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考虑,能够被动或主动地去接触大量的计算机知识,对他们计算机能力与素质方面的提高是有帮助的,通过学习可以培养学生掌握相关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技能与方法,拓宽思维,能够利用计算机相关知识解决本专业领域问题。
二、“1+X”课程体系
针对湖南科技学院(以下简称为科院)各个专业的特点,制定的“1+X”(以下称为万能体系)课程体系,其中,“1”代表“计算机文化基础”,是除了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各个专业之外其他十一个教学学院的学生大一第一学期的必修课程,它将一些基础知识作为教学内容,比如软硬件系统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网络技术与应用和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等作为基础教学内容,这些内容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计算机应用能力,提高他们的计算机整体素质;“X”代表“大学计算机基础Ⅱ”,作为大一第二学期的课程,可以根据自己专业的性质,选修适合自己专业的课程内容,比如数据库技术与应用、多媒体课件制作、C语言程序设计、Photoshop、3dmax等。
三、所面临的问题
学校建有12个教学学院,40个普通本科专业,所以对于不同专业的新生来说,首先,随着生源地的差异,有些是在职业高中上来的,有些是普通高中上来的,这样的大背景就导致了他们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水平也有较大的差异,如果不考虑他们的大背景,采取一刀切思路的话,很难践行以学生为第一受益人的教学目标。由于他们这种参差不齐的起点,给组织教学也带来了相当大的难题。如果实施一刀切统一授课的话,之后的结果就是有些人“吃不饱”,有些人“吃不了”。“吃不了”的这部分学生就可能会对计算机课程产生负面心理,比如畏惧、厌学等,而“吃不饱”的那一部分学生,就会抱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是重复高中时候的内容,他们根本学不到任何东西,会觉得是在浪费他们宝贵的青春,一学期的课程学习结束后,他们发现从中没学到任何自己想要的知识。这就会使一部分学生认为计算机课程的学习浪费了他们的时间。对于任课老师也会处于两难的境地:想深入不敢深入,怕没一点基础的听不懂;但也不能太过浅显。想做到两者兼得,却顾此失彼,劳心劳力还不受学生待见,最后落得身心俱疲的下场。
再者,科院目前的教学内容相对比较单一,难以满足各学院各专业的培养要求。原来的模式就是文理科一刀切,文科不管什么专业第二学期都学数据库应用技术,这对于音体美的学生来说是个很艰巨的工程,而理科也是不分专业都学C语言程序设计。虽然对于计算机的依赖与日俱增,而且还不分领域,但是,不同领域的用人单位,他们对毕业生的要求也越来越苛刻,毕业生的计算机能力,不仅要具备丰富的计算机领域的基础知识,还要拥有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因此,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在各个学校都此起彼伏,如何将计算机这门技术与所学专业紧密结合,使它们更有效地在各专业领域发挥应有的作用,成为了主要的关注点。
四、“1+X”课程体系的具体应用布局
科院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决定运用已经很成熟的“面向(授课)对象,分类分层”的教学理念,课程教学改革的整体思路是实行“先分类,后分层”的分类分层思路。整体分类是根据科院不同教学学院不同专业,以及各个专业自己本身的特点和需求,将要改革的课程整体分成3大类,即理工科类、音体美类和中文管理类。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理工类、文科类),并结合科院各教学学院各专业的特点,制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各分类方向的教学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分别选用合适的教材。分层是在每一类别中按学生入校时对计算机知识掌握程度不同进行筛选,分为3个层次。
第一层定义为公共基础教学层次,也就是所有学生都要参与的层次,按统一的教学大纲组织教学。教学要求是:使学生了解软硬件系统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网络技术与应用和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等,作为基础教学内容,这些内容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计算机应用能力,提高他们的计算机整体素质,这部分是对所有学生的要求。
第二层为各取所需层次,是有较高教学要求的层次,要有针对性的组织教学,在完成公共基础层次教学任务的基础上,针对不同专业领域,为了进一步扩展知识面,同时提高动手能力,为学生准备了可以满足他们的知识欲望的相应内容。教学内容包括数据库技术与应用、多媒体课件制作、C语言程序设计、Photoshop、3dmax等。要求各类别在这一层次上确定各自不同的侧重点。文科类以办公软件、多媒体数据处理为重点;经管类以数据库技术与应用为重点;理工科类以高级语言C语言程序设计为重点,辅以软件基础;艺术体育类以Photoshop、3dmax等多媒体软件应用为重点。
第三层次为特赦层,这一层次的学生可以有免修的机会,科院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这种通识课程采用目标管理的办法,新生入学后可自愿申请参加“大学计算机基础”入学考试(类似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模式),是按照课程考试大纲要求出题,考试合格者,或已经通过了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学生可以免修,并可以获得该门课程相应的学分。
五、“1+X”课程体系的效果
能更充分地体现现代教学理念的意义所在;根据不同专业学生对计算机能力的要求,能更好地满足专业需求,更好地发挥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作用;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长,都能有所进步。
六、结束语
采用的“1+X”的课程体系,可以更加灵活地把大学计算机基础的作用在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中体现。来自于教学一线的教师在真实的教学过程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要研究的问题的分析来源于对学生学习实际情况的分析,采取具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一定的现实意义;有直接的受益对象;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不仅适用于所研究的课程,也适合于本科其他相似专业课程的教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李炜,曾婧.1+X课程设置方法在大学非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学中应用的探索与思考[J].贺州学院学报,2013,(6):12-15.
篇4
关键词: 大学计算机基础 笔试 机试 无纸化 考试系统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本科生第一学年上学期的公共课。该科目考试不仅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及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传统的以笔试为主的考试评价模式已不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考试方法的改革迫在眉睫。
1.传统的计算机考试方法
传统的考试形式一般为笔试,这种单一的考试形式停留在从理论到理论,从知识点到知识点层面,不能客观地评价一个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大学计算机基础》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笔试这种考试形式对于学生应用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主动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考查存在严重缺陷,这是造成很多学生计算机动手操作能力差的原因之一。
后来,我院增加了操作内容的考试,采用笔试加机试的考试方法。笔试考的是理论,机试考的是操作题目。机试考试时由任课老师现场命题,现场评分。但是这种考试方法会出现偏差,一方面不同学生的考试难度不完全一致,另一方面教师评分的主观性和随意性较强。
2.《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考试方法改革的指导思想
面对传统的考试方法,我们必须做出改进。我们改革的总体思路是:按照“加强基础、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突出创新”的工作思路,改革考试的内容、考试的形式和考试的评价体系。
3.采用无纸化的考试方式
要想真正科学全面地考查学生,必须综合多种考核形式,针对不同的知识类型采取不同的考试形式。我们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采取平时成绩加实验加无纸化考试相结合的方法评价学生成绩。其中平时课内成绩占10%,平时课外成绩占10%,实验课堂参与与实验报告占10%,考试的卷面分占70%。
4.无纸化考试系统的开发与研究
(1)题型
根据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标,以及我院学生都要参加全国和全省的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实际情况,我们决定采用网络计算机考试对本学期的内容进行检测和总结。开发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考试系统,主要有选择题、打字题、文件操作题、Word表格制作、文档编排题、Excel表格、PowerPoint操作等题型。
(2)系统软件平台
考试系统开发采用C/S结构,通过服务器与工作站的局域网络相互连接协同工作,服务器端软件用于存储数据、处理数据请求、维护数据完整性,而客户端软件用于处理用户界面、生成数据请求、将返回结果显示给用户,这种结构使得该系统能够在服务器和客户机之间平衡负载,在整体性能上与传统的基于文件共享方式数据库管理系统相比有大幅度的提高,同时,该系统充分考虑了并发控制下系统的安全性、扩展性。
客户端运行环境:Windows XP。本系统采用胖客户端模式,考试操作、评分、加密等大部分功能在客户端实现。服务端操作系统:Microsoft Windows Server 2003。数据库服务器:Microsoft Access 2003。开发工具:Visual Basic 6.0。Visual Basic 6.0是微软公司的快速应用程序开发工具。对于希望快速开发和使用基于客户机服务器的数据库应用程序开发人员来说,Visual Basic已经成了他们的最佳选择。
(3)系统功能模块
组考子系统:计算机公共课的一大特点是参考学生多,我院2012级非计算机专业的4700多人都要参加本次考试。其考试规模比任何一次全国、全省计算机等级考试还大,组考工作量相当繁重。我们从学院教务处找到学生信息,以班为单位录入学生信息,最后导入系统中得到整个学生信息库,从而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题库管理子系统:我们事先组织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考试题型,准备100套试题。在本子系统中,提供相应的操作界面,帮助教师录入试题到题库中。并且提供试题查询、删除、添加、等维护功能及试卷打印服务。
考试子系统:本子系统提供考生登录验证,接收服务器传送的试题,考试倒计时,提供考试操作界面,接收服务器传送的标准答案并评分,成绩加密并上传,保存考生答题信息等功能。
自动评分子系统:考试自动计时停止后,系统会自动屏蔽所有答题功能,并提醒考生交卷,当然考生也可提前点击“交卷”按钮。在交卷后,在客户端直接进行评分,并且加密成密文后上传到服务器中。采用这种胖客户端模式,可以缓解大部分考生同时交卷评分时服务器的压力。
(4)考试主要相关界面
5.结语
篇5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改革思路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9-0000-02
作为高等院校计算机知识学习的基础课程,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突出的实践应用性,显著的学科知识综合性,迅速发展的前沿技术等特点,因而,为了更好地适应形势发展,充分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院校需不断改革,如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方法等。然而,在当前大学计算机教学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加以调整、改革与完善。笔者,结合实践探索,分析了如下教学弊端,并提出了有关改革思路,以提高计算机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一、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
(一)教学内容相对滞后
当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定型,包括Access数据库、计算机网络基础及应用、演示文稿PowerPoint、Excel电子表格、Word文字处理软件、Windows操作系统等。尽管这些教学内容具有较高的实用性,然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软件技术的升级换代,有些知识已被主流淘汰,若不能及时更新,则会限制学生对新信息技术的渴望与需要,导致教学滞后,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二)学生计算机基础与能力参差不齐
因生活环境、地域等因素影响,学生存在明显的差异性,他们的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对于发达地区的学生而言,其在大学入学之前则已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与运用;而对于贫困地区的学生而言,他们接触计算机的机会较少,因而计算机基础与能力较弱。这给教学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基础好的同学,会感觉教学内容太少,过于枯燥;而基础差的同学,则不难很好的理解,跟不少教学进度,难以及时消化知识。另外,随着计算机知识的不断普及,越来越多的新生会用电脑或基础电脑的机会较多,若仍运用以往的教学模式,则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
(三)考试形式过于单一
目前,对于《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这一课程的考核,其方式主要是卷面与上机的综合评定。而卷面成绩占了总值的70%,而上机操作成绩约为30%。总成绩,通常是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与平时成绩结合加以考核,而卷面成绩所占比例过重。但理论成绩并不能完全反映出学生的知识实际应用能力。这一考试形式又导致了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单一,阻碍了课程教学改革。
(四)教学方式有待改进
当前,尽管课程教学已经转为传统教室授课与多媒体教室教授整合,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加了信息容量,使教学更为形象而直观。然而,这一教学方式还存在一些不足。课堂教学还是以教师为中心,没有充分调动同学的自主性。同时,课堂上,信息容量大,而教学进度又快,因而学生难以一边听边记,知识记忆率不高,也无法构建系统知识。
(五)学生实际实践时间少
《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主要是课堂讲授与上机实践。当前,多数院校上机实践的时间与课堂讲授的时间比例约是3:5,可见,课堂教授实际要多过于学生上机实践。所以,若想改革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调整与改进上机与教课比例是十分必要的。
二、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一)根据测试水平,自选修读方式
在计算机基础能力上,往往是参差不齐。这无疑添加了教学难度。若教师采取同一教学模式,则难以调动每位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不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得与能力的形成。因此,这对这一问题,高等院校可创设计算机基础水平的测试题库,让学生于开课之前向院校提出申请,以测试自己的计算机基础水平。测试合格的学生,可依据实际情况来选修读方式:测试后,已把握计算机基础知识,会基本操作的学生,可免修理计算机论课与上机课;测试后,对基础知识较为了解,而不熟练计算机基本操作的学生,可免修计算机理论课;对那些测试不合格的学生,则需详细地学习整门课程。
(二)拓展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知识
在有些软件的基本操作上,学生已经有所接触,因而,在大学计算机教学中,教师不能照本宣科,对知识逐项讲解,而应突破书本。由于计算机技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因而计算机文化基础也应不断更新,让学生通过对某一软件的学习,而繁衍至有关软件与流行软件的把握上,以培养学生的新技术思想,提高学生对新知识与技能的理解能力、自学能力。如Windows操作系统讲解时,教师不但要讲解Windows操作系统的一些基本功能与基本操作,还可添加其他操作系统知识,如Unix、Linux操作系统等。又如Word文字处理软件的教学时,教师可基于学生对这一知识的把握上,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可以把握多个版本的Word处理软件、WPS文字处理软件以及Office系列软件的一些基本功能与操作。另外,教师还可联系书本知识,添设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内容,如智能机器人的发展与使用;计算机病毒的最新防治与发展;多媒体技术的多种应用等等。
(三)任务驱动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一门较强应用性的课程,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而任务驱动式教学,将学习活动与相关问题或任务有机结合,以问题或任务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唤起学生学习求知欲,让学生在任务实现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提高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如学习Office系列软件后,老师可事先编拟题目,有目的、有针对地设计教学内容,设置格式要求以及相关问题,要求学生利用过有关软件,根据任务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通过具有综合性知识与设计性的任务,能够启发学生思维,让他们积极思考,同时通过网上资料查阅、相互交流等方式,设计出独具个性的作品。同时,在知识总结与学习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动手操作以及自学能力。
(四)强化实践训练,提高教学效率
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有着较强的实践性与应用性,学生只有通过上机操作练习,才可发现问题,才可巩固所学知识。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些学生却不重视上机课,在上机课上一般玩游戏、看网页、聊QQ,亦或简单操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采取一堂一练的方法,提出学习目标以及完成任务的方法,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在每一堂理论课之后,教师可精设有关的计算机实验内容。同时,没实验均有其对应的实验内容、实验目的、操作提示以及实验步骤等等。在课堂上,让学生根据进度来完成任务,然后以邮箱形式提交实验成果以及实验小结。此外,老师还可将全部的实验内容整理其上机指导手册,以便教学需要。这样通过实践训练,不但将学生知识学习与知识运用相衔接,还提高教学效率。
(五)多样化考核形式,重视能力检测
以往考核方式通常是以理论为主,导致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不高。学生往往是对理论知识加以死记硬背理,单凭学习成绩难以反映他们的真实应用水平。所以,为了增强与考核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院校可采取如下方式。第一、构建考试试题库。其内容覆盖书本内容,题型除了填空题、选择题之外,更应包含实际操作题。同时,这一试题库为同学全开放,让他们可在网上操作练习。第二、通过网络考试系统加以考核,随机生成试卷。第三、总评成绩考核可以将平时实验成绩(占总值的20%)、网络系统测试成绩(占总值的60%)、综合性的设计实验成绩(占总值的20%)相结合。这样,通过多样化的考核成绩,有利于学生加深计算机基础知识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使其在实际操作中把握知识,提高能力。
(六)整合网络与传统教学,增强教学交互性
在现代社会,信息技术极大地影响了社会生活,改变了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及学习方式。网络教学因其独特优势而广泛应用到教学领域,如开放性的学习资源、多媒体化的内容形式、个性化与自主化的内容选择、交互性的学习过程等,这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学生不但可以复习已学知识,还可超前学习,并可以从网络上得到所需信息与资料,亦或网上寻求帮助,亦或网上帮助他人,亦或网上作业练习与作业提交等,这对学生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计算机课程教学时,可整合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教师首先将课程简介、教学课件、教学大纲等上传至网上,以让同学自学使用。其次,老师网上进行作业,而学生则网上作业提交,师生于答疑室相互交流,亦或学生网上测试等。
总之,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是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性与应用性的课程,需要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同时,计算机信息技术又处在不断发展与更新状态中,因此,若想适应社会发展,院校也应不断改进与完善教学体系,改革教学内容,考核方式,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等,以丰富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上机实践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巧玲,鄢洪涛.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1,8
[2]王锐,郭吉平,李华,曲若梅.刘越浅淡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J].教学改革.科技资讯,2011,24
[3]王波.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学改革探讨[J].考试周刊,2012,1
[4]宋馥莉.浅谈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1,9
篇6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在四川师范大学召开的计算机教学改革会议上,公布了由川师基础教学学院编制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报告》,《报告》目标明确,内容丰富,既体现了教育部关于高校本科教学改革精神,又密切结合学校实际,提到计算机文科改革主要由教学内容、考核方式、教材建设、题库建立、开发考试系统等方面组成,并对学校计算机教学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以及计算机课程改革的初步计划和时间有了清晰而深入的安排。
高校的计算机应用教育一直以来过于重视知识的灌输,忽视综合素质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这次计算机改革的总体思路正是为了提高四川师范大学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真正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增强计算机课程的应用性,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实用性人才,从而提高高校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社会竞争力。因此本次改革提出在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上增加了Photoshop图形图像软件应用部分内容,并改革考核方式,考核内容为学生的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同时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写的《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开设多门应用广泛的计算机选修课程,如3DsMAX、网页设计等选修模块。
笔者是美术学院计算机课程的专任教师,已从事计算机课程教学六年。期间,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同时,对计算机基础课程和计算机图形应用等相关课程也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积累了一些教学资源和教学经验,在此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希望对展开计算机课程的改革、提高计算机课程的实用性能有一些帮助。
一、计算机教学改革的建议
根据计算机课程改革报告的改革思路以及计算机课程改革面临的现状,应将全校各学院有关专业教师组织起来,群策群力,发挥各自特长,为计算机课程改革这项庞大工程共同努力,用集体的智慧促进计算机课程的改革,为学校本科教学改革和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美术学院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优势
美术学院由于专业需要,学院领导历来重视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和课程的改革发展,特别是计算机软件应用中图形处理的有关课程,如Photoshop、3DsMAX、Dreamwearver、Flash等。在这些课程的教学中,美术学院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资源,形成了较完善细致的教学体系、成熟有效的教学模式,并在教学中更注重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实用性,把软件应用和设计理念相结合,注重培养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的实用性人才,而不仅仅是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者。学院每届毕业学生走上社会后都获得了较好的评价,也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就业率。同时,学院每年在平面、动画方面都设有学院奖来鼓励学生在计算机设计上的实践和创新,学院的“小咸鱼”DV奖也已经开展了6届,在这期间涌现出了不少优秀的学生作品,并在学院网站上“学生作品区”进行了展示,这些都是计算机改革中珍贵的资源,因此希望能把美术学院这些年积累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源利用起来,参与到本次计算机改革中的教材建设、题库建立、网络学习平台搭建等方面,充分利用美术学院在计算机图形图像应用上的优势。
三、美术学院计算机教学的建议
1.教材建设。有美术学院教师参与教材中图形图像应用相关章节的编写,把计算机软件操作和艺术设计结合起来,更好地把握图形处理软件教学的特点和难点,重点强调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形成有具体特色的计算机教材,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2.题库建立。有美术学院教师参与图形图像相关内容的练习题库建设,并参与期末考试系统试题题库的建设,使考核试题和社会实际需求更加紧密,更具实用性,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社会竞争力。
3.多媒体辅导视频。可由美术学院图形图像教师参与相关单元视频资源的建设,丰富网络学习资源,使学生在网上自主学习时可以有更多选择。
篇7
当代的科技迅速发展,各国之间的竟争逐渐转向科技和经济实力的竟争,科技是提高生产力的重要手段,其间最重要的是人才的竟争,培养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成为了教育的重任,在计算机技术广泛普及的当下,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与人才需求间出现了偏差,如何做好我国大学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培育高素质的国家建设型人才已经迫在眉睫,转变传统教育模式,积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是当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必行之道。
一、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实意义
大学专业分类繁多,各专业开设的课程也有所异,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不仅是让学生掌握一种能够处理多种信息的现代化工具,同时也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文化基础教育,是一种改变学生知识结构、知识层次,提高人才科学综合素质的教育,更是一种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和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基础教育。大学应该根据不同专业的应用需要确定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范围和重点。计算机基础知识应服务于应用目的,不宜脱离应用去系统地学习理论知识及相关实际操作,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宜结合应用进行学习,把握计算机基础知识更好的帮助学生专业知识的应用。
二、当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是通过高考,从不同地区来到同一个学校、一个专业进行学习,学生之间的计算机知识基础是有所差距的,加之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积极性差,我国当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存在两大突出问题:
问题一:学生基础不一,学习存在问题。大学新生入学时所具备的计算机知识差异性很大,少数学生在高中已经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但是有的学生连电脑什么样都没见过。一部分学生在入学前学生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多限于网络的初步应用,比如收发邮件和聊天,但是基础知识仍然未达到大学计算机教学的目标。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基本实现,但由于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新生的计算机水平会呈现出差异。计算机基础教学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无疑会造成两极分化的局面:一方面层次较高的学生学习效果不佳,埋怨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浪费时间,学习积极性受到很大打击。另一方面层次较低的学生学习吃力,对计算机课程产生畏惧,从此自我放弃,这对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都将产生极大的障碍。
问题二: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脱离实际。大学专业间存在差异,不同专业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需求也不一样,随着计算机信息化本文由收集整理不断向纵深发展,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商务、电子政务、数字化校园、数字化图书馆等进入校园,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计算机能力要求有增无减,计算机成为衡量大学生业务素质与能力的突出标志。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就事论事的现象,只是教会学生如何操作,而忽略对学生计算机意识的培养,没有很好地激发学生用计算机解决任务的强烈愿望,学生不知道如何有效地使用计算机,如何在自己专业中使用计算机等,进而造成学生的困惑,对计算机学习存在无用论的想法,挫伤了学生学习积极性,造成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效果差。
三、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发展前景展望
首先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思索教学改革
认清当前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的形势和任务,针对高等学校具体的实际情况,要建立新的教学模式和进行教学改革,将多媒体教学和网络辅助教学相结合,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实践环节,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本素质和实践能力,以及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确定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各门专业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保证计算机系列课程的科学性和先进性。计算机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着重讲授计算机技术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和方法,培养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方法,主要的技能知识内容放在实验教学环节,根据大学文理分科的情况,计算机课程也应该区别对待,根据不同的专业实施不同教学计划,有些工程性强的专业涉及到的计算比较多,艺术类专业可能会注重多媒体处理。根据专业需要开设课程。
其次,综合专业需求,合理设计课程学习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课程设置,应该区别对待,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侧重于应用,让学生在掌握一些计算机操作的实际技能基础上,再发挥专业优势,将计算机与专业结合起来,可适当多学一些专业实用软件知识。除目前课程中讲授的常用软件外,还可以结合专业选择一两个软件,对软件的讲解应着重对软件的功能介绍,使学生了解所讲软件能解决什么问题,不必详细讲操作步骤,但要选择一系列合适的题目让学生做练习,在做练习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讲解,选择一个软件,较深入地讲解应用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同时给出一些实例,让学生学会应用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只有这样全面兼顾,统筹安排,才可使内容既适应目前的形式,又适应学生知识积累的需求。
最后,改革考核方式,理论与操作相结合
传统的考核是期末一份笔试试题,考的是学生的记忆能力和理解力,却不能体现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可采用作业、平时测试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策略,完成阶段性教学任务后要进行一次阶段性测试,作为一次平时测试,期末进行一次综合测试,既要测试理论知识,也要测试实际操作能力,可采用上机考试系统很好地完成这项任务,也将老师从传统的判卷中解脱出来,按各部分比例计算出的综合成绩作为学生这门课的总成绩,达到改变考核方式,更好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目的。
四、结束语
篇8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计算机能力;网络教学
University basic computer teaching reform under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Zhao zhijiang
(Baise University,Baise533000,China)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etwork technology, "University of the basic computer course “in all aspects of the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methods facing new challenge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rse,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the system organization and structure of teaching resourcesthe basic method of optimization, attempts to comprehensively building a basic computer network curriculum resources.
Keywords: computer basis; computer skills; network teaching;
随着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计算机能力的要求愈来愈高,计算机能力已成为人才能力素质与文化修养的重要标志,也是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在高校的重视程度逐年提高。但现实情况是《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还存在教学方法陈旧,教学资源构建欠缺等缺点。
一、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实践性、技能性很强的课程,作为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育体系的第一层次,是非计算机专业本、专科生必修的重要基础课程。目前的教学方式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
1.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们无法根据自身情况自主地调整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致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受到很大的束缚。由于地区间教育差别的存在,使得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有较大差别,然而,学校有限的师资力量根本无法满足每个学生的不同需求。
2. 学生课后复习或上机实践时,遇到问题无法立刻得到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使学习效率降低。虽然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多安排答疑时间,但是受设备资源和人力资源的限制,仍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而对学生来说,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时间长了,或是渐渐淡忘,或是造成学习过程脱节,无法进行下一步更深入的学习,学习的积极也因此受到限制。
3. 现代的知识更新非常快,特别是计算机方面,而教材出版的周期很长(一般为两年)。在此期间,知识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因此,学生通过教材学到的知识很多是落后的,缺乏时代感和现实感,信息量不足,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毕业后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二、网络环境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1. 优化教学资源的系统组织和结构化的基本方法
教学资源的系统组织和结构化的基本原则是以传统教材为基础,以网络教学资源为补充,以解决传统教学的内容陈旧、缺乏时代感和现实感、信息量不足以及规划不够系统为目标,达到提供充分满足个性化学习的相关资源,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首先以对传统教材进行拓展补充的拓展性原则为指导,分析传统教材教学内容的不足,确定应选题材的范围框架;其次,充分考虑非计算机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原则,按照专业知识的系统化要求,对应选题材做进一步筛选;第三,根据上述筛选结果,确定关键字,利用网络搜索引擎进行教学资源搜索,获得初步的网络教学资源。最后,对所获得的网络教学资源进行精选。精选教学资源,既要充分考虑到教学资源的时效性,选择最新资源,以使学生学习到最新的计算机技术,又要关注教学资源的体裁、主题的多样性,使学生能对学科领域的文献体裁和风格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2.通过现在信息技术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创设教学环境的基本原则是以网络课件、网络教学资源作为传统教材的补充和拓展,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立体化、易控制的教学虚拟现实环境,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途径,进而提高《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的目的。
为此,首先应根据教学需要对选定的素材进行整理工作,并根据选材的知识、内容等特点进行系统化的组织。其次,根据实际教学条件和教学需要,对整理组合后的教学资源,通过网络课件、网络课程以及教学网站等形式进行具体的教学环境创设。教学环境创设过程中,要加强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设计,既要确保网络资源可以随时被更新、替换,充分体现其时效性,也要力求简洁生动、突出重点,便于学习理解,更应关注课程、学生、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突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目的的根本原则。
3. 以素质为中心选择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 ,全面建设计算机基础网络课程资源。
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的选择是最具有灵活性、创新性的关键因素。其基本原则是充分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技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全面实现课程目标。
全面建设计算机基础网络课程资源,面向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如下计算机教学资源,使计算机教学资源网络成为教师、学生的理想化数字学习环境。
(1)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的教学方案、课程标准、实验大纲;
(2)电子教材、参考资料、习题库、试题库等;
(3)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
(4)网络教学视频资源;
(5)网上辅导答疑系统、学习论坛等;
(6)网上测试(考试)系统;
(7)教师备课素材库等。
我们在资源建设中,除了组织开设设计本校的网络教学资源外,还注重引进和推荐互联网上的其他资源,如“精品课程”等优质教学资源等,为我所用,取长补短,提高教学质量。
三、《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效果
教学实践表明,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以传统教材、网络课件、网络资源为基础,通过多种教学模式、学习模式的优化组合,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最大限度的实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有效的加强了学生实际操作运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快速、准确地获取最新的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有效的克服了传统教学的弊端,显著的提高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字: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独立学院,问题,办法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高等院校学生接受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入门实践课程,目的是为了提高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素质,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技能,要把计算机作为一种有效的工具,应用到各自专业中。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微型计算机普及程度的日益加深,以及我国中小学信息化教育工程的开展,对我们已有的计算机教育体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和冲击。作为独立学院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师,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挑战,我们认为计算机基础课必须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以达到优化现有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根据蓝皮书精神,计算机教学的实质是“以应用为目的,以实践为重点,着眼信息素养培养”。而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也难以适应市场条件下人才的新需求。教学改革就要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改革传统的考试制度等方面入手,把独立学院学生真正培养成具有实践性和应用型的人才,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教学改革的同时,还要促进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科研和教学水平。大学是传授知识的地方,教师在讲课时还要把最新的科研成果、世界前沿的知识渗透到日常的教学当中,尤其要重视传授学习方法和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要以全新的课程观、教材观为主要路线。进行大胆的教育改革创新,无论是从教学方法及手段,考核与评价机制都要有所改变。所以,我们要先树立先进的课程改革思想理念,从课程内容设置、课程体系的实施方法、课程评价机制等方面的改革入手,建立面向高等教育所要培养的创新人才需要的新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
首先,我们从改革必修课的内容设置入手,优化课程体系内容,坚持普及大学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基础性与综合性相结合。大学计算机基础必修课程要普及到各个专业领域,以往的教学模式是应试教育,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记忆,忽视创新能力的培养。要面向现代大学生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我们必须改变课程体系结构,实现模块化的教学方式。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采用不同模块的教学方式,模块化应成为课程结构创新的基本趋势。
其次,采用模块化教学对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有所帮助。为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我们开设一些有利于适应新时代需要的选修课程,还可以删减一些必修课的内容,增加一些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内容。根据我们学院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无记名调查问卷,开设学生感兴趣的计算机专业课程(如Flash、 Photoshop、 Dreamweaver等)。课程开设初见成效,这样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就有了更高层次的学习,把我院学生培养成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因此,优化课程内容体系结构势在必行。这样就对我们改革必修课程内容,增设选修课程找到强而有力的立足点。
我从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达十年之久,现提出一些改进的具体方案。
一、教学模式的变革
传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均采取:教师讲,学生听的老办法。由于计算机的普及,大多数学生在大学前已经对计算机有了较多的了解,动手能力也比较强。那么我们不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变成主角,教师变成配角,即学生授课,教师听课的模式。那么学生为了讲好这门课,必然会花心思去备课,准备素材,设置例题和练习题等。将单纯的讲练,变成学生的参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性,并在课后进行点评,既让学生掌握了本节的知识点,又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升学生的信心和动力,提高学生对学习和工作的热情和兴趣。
二、教学时间的调整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传统教学时间为一学年即两个学期。时间长,间隔短。由于刚入学的新生,在入学前大多数已经学习过计算机多年,且操作能力比较强,所以教师在授课时,学生普遍认为教师讲的全会,没有学习兴趣,听不进去,其实知识点还未掌握。所以均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由于上述原因,可以采取间隔教学,在第一学年第一学期讲第一部分,在第四学年第一学期讲第二部分。经过三年的学习,学生变得成熟了,认识到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强烈的求知欲驱动学生想学,爱学,且恰逢毕业前夕,许多自荐材料的制作也要求一定的计算机知识,这时再开设一个学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必将收到双赢的效果。
三、教材的更新
计算机是一门与时俱进的学科,硬件更新快,软件也应随之更新。而计算机的教学却总是滞后于发展,且大部分教材也不适应独立学院的学生使用。独立学院的教师,可根据本院学生的特点,集思广义,编写适合学生使用的教材和习题集,并不断更新,充实内容,利于教学和对学生的考核。同时教与学之间有新鲜感,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师生学习积极性,提升教学效果。
四、教学设备的更新
若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设备特别是学生机配置的更新显得尤为重要。学生机是学生实践的工具,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出现许多问题,如速度慢,容易中毒,容易死机,容易运行程序出错。对教学有相当大的影响。单纯靠管理员来解决,并不是万能的,要从根本上改变现状,学生机使用一定时间就应更新换代。
五、考试模式的改革
传统的考试模式是期末一份笔试卷,仅能考核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序。能背的就能得高分,并不能体现学生对计算机操作的水平。最好的方法是通过上机考试。如采用每个主题一练习,每个重点章节一练习,上机练习与卷面练习相结合等方式。针对每次的授课内容,设置上机练习题题目。每章结束后,进行单元上机考试。上机试题注重实用性,重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并将本章的知识点归纳以试卷形式发给学生,便于记忆和保存。期末考试逐渐实现机考模式,采用随机组卷,机器阅卷的形式。使考试题更具有随机性和客观性,更能考察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六、教学内容的扩充
除了教学大纲要求的两本教材外,可在每学期开设1-3门学生感兴趣的计算机专业课程如Flash、Photoshop、Dreamweaver等做为选修课,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学习。这样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就有了更高层次的学习,进而将学生培养成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
七、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竞技活动
学生可以利用课堂上、课余时间、假期等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有关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竞技活动,来丰富课余生活,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可以在每个教学班内部,男女生之间,或者是几个教学班之间,各个系之间进行等等形式。让学生在玩中学习和提高。
八、非艺术类与艺术类学生分类教学
由于非艺术类与艺术类学生特点和层次存在差异,那么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应采取分类教学。艺术类学生在教学内容上侧重实践环节,采取少讲多练,针对不同专业,设置例题和练习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让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变得更加生动多彩。
以上是我多年来教学实践对现有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提出的几点改革建议。由于独立学院的特点,这些改革势在必行。这样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才能培养出高素质,高质量的人才,才能具有独立学院学生的优势和特点,增强就业竞争力,拓宽就业市场,使独立学院的路走得更宽,更远。
参考文献
[1]李海成,浅析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开展与计算机教学改革,考试周刊,2009年第29期
篇10
一、当前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现状
1、教学模式及方法落后。这么多年以来虽然我国一直在推行教学改革,但是许多学校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依旧没有改变。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一直单纯重复性的向学生灌输书本上的知识,过分强调记忆性。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下,学生普遍是只能理解字面意思、死记硬背,并不能真正掌握计算机运用知识的真谛。学生长期在被动的学习环境下,其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思维能力不能得到锻炼,这种落后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早已不适应现在的形势了。
2、教学内容未做到与时俱进。计算机学科由于其涉及到的技术比较特殊,更新速度特别快,这就要求计算机方面的相关教材也要适时更新。根据相关调查,我国有将近一半的大学计算机专业四年以前的旧教材,教材内容与当今计算机发展水平严重不符,落后了很多。一些国际上早已弃之不用的观点,在我们的教材中却被当作重点知识。我国大学计算机教师的整体水平也有待提高,大学计算机教师大多集中精力在教学上,没有多少机会接触新的高科技技术,这也是大学计算机教学内容落后的一个关键因素。
3、不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当前,我国大部分的大学仍然是将计算机当作是一门学知识的学科,而忽略了其实际的应用性。教师和学生偏重于计算机语言等理论知识方面的教学,忽略对应用软件的学习,学生缺乏上机操作实践,专业水平低下,工作能力不高,一些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知识结构单一,水平一般,仅仅是掌握了一些计算机的基础操作技能,在遇到实际性的问题时并不能不能正确的处理。各大高校的计算机专业考试也都是以理论考核为主,尽管有些学校有上机考试,但基本上也是上机考也是将一些选择判断和简答等理论性的试题照搬到电脑上而已。
二、提高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效率的途径
1、更新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教师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分析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并对学生加以鼓励,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优点增强其自信心。此外,由于新型课程与行业发展情况紧密相连,所以教师也应利用自己的人脉优势帮学生找一些兼职的机会,让学生在兼职工作中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能力。
2、改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实现“教”与“学”双向互动的过程,是教师引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力探索创新的过程。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师要明确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引导地位,在向学生教授知识的过程中,多和学生互动,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师要充分分析课程特点,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可以讲多媒体教学、网络试验模拟等教学手段运用到大学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去。
3、发展新的考试考核机制。课程考试的内容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方向主要指南,大学计算机专业教师要充分发挥考试的指针作用,为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指明正确的方向。要改变原来一份计算机理论考核试卷就考核学生的方式,可根据计算机课程的特点选择考核类型,比如可以考核学生上机操作编程、常用课程设计、对一些软件的创新应用等方面。还可将对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考核均匀的分散在整个学期中,可以通过学生的平时作业完成情况、期中考试的成绩、平时课堂上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等来给予学生进行考核评分。在计算机教学中制定完善、合理的考核方法才能在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上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让学生明白课程中那些是重点,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结语